反馈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57:45

反馈制度

反馈制度范文篇1

二、全场干部职工每月下队调研和走访群众不少于15天,并自觉记录民情日记。

对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每月归纳汇总,形成书面材料,由场有关领导或分场负责人在场班子会上汇报。

三、各分场负责人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

各蹲点的场班子成员和蹲点干部参加。

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和工作建议,并形成书面材料由蹲点领导带回向场班子会汇报。

四、各科(室)、分场均要设立民情档案,对通过民情电话、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了解收集到的全部民情民意和工作建议分类梳理归档备查。

反馈制度范文篇2

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就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测评情况反馈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为目标,充分发挥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在识别、教育、激励、监督和使用干部方面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实现富民强区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反馈内容

届中和换届的考察,反馈内容为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区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领导班子成员的主要优缺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民主测评情况等;个别调整任职的考察,反馈的内容为考察对象的主要德才表现及民主测评情况。

考察和测评情况的反馈由干部考察组或组织部领导负责。

三、反馈对象

1、镇党政领导班子、领导成员及其他考察对象的考察和测评情况向镇党委书记反馈,其中政府领导成员的考察和测评情况同时向镇长反馈;

2、区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成员及其他考察对象的考察和测评情况向部门主要领导反馈;

3、乡镇及区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考察对象的考察和测评情况向干部本人反馈。

四、反馈形式

1、反馈采用书面或口头两种形式。

2、领导班子的考察和测评情况由考察组或组织部领导向班子主要领导反馈;领导干部的考察和测评情况由考察组或组织部领导向班子主要领导反馈,再由主要领导向干部本人反馈,也可由考察组或组织部领导向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反馈后,直接向本人反馈。

3、个别提拔任职对象的考察和测评情况向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反馈,并结合任职谈话向干部本人反馈。

4、对个别考察、测评情况比较差的领导干部,由区委分管领导或组织部领导实施提醒谈话或诫勉谈话。

五、有关要求

1、反馈一般安排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左右时间内进行。

2、反馈考察情况和民主测评结果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对成绩不夸大、不缩小,对问题不隐瞒、不回避。

3、班子主要领导在向领导干部个人反馈考察、测评情况时,要与干部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活动。

4、反馈对象要正确对待考察情况和民主测评结果,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

5、考察情况和民主测评结果反馈后,反馈对象如有情况需作解释或说明,可向考察组或组织部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考察组或组织部门要认真接待,妥善处理。

6、反馈工作结束后,组织部有关科室要跟踪了解、掌握班子及干部本人对存在缺点和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及时加以督查、指导。

反馈制度范文篇3

近来,**区积极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制度,在对41名*年4月提拔任用干部试用期满考察民主测评工作中,深化、细化考察测评结果反馈环节,发挥反馈工作对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取得较好成效。

为全面考察*年4月提拔任用干部,区委组织部专门抽调10名干部,组建5个工作组,用了1周时间深入相关单位对有关干部进行考察。在民主测评反馈工作中,制订详细的反馈工作方案,对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依托5个考察组组建相应的反馈组,深入相关单位,与被考察人和单位“一把手”进行当面反馈。在反馈中坚持做到逐一反馈和当面反馈相结合,口头反馈与测评结果反馈相结合,将测评表发放份数、回收数量、优秀票数、称职票数、基本称职、不称职票数及优秀称职率等情况“原汁原味”地反馈到每位干部。在当面反馈中,注重从正引导干部正确对待群众评议,鼓励干部立足实际,做好本职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这次民主测评反馈工作是继*年度区管干部述职述廉考评首次当面、逐一反馈后的又一次尝试,通过反馈组与被考察人当面反馈,使每位干部对自身形成全方位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创新了关爱干部的的方式方法,在干部中起到较好反响。

反馈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构建内容

从1979年7月地方组织法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8000多见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地方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有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有的地方性法规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立法比较多;有的地方性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地方性法规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立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由立法机关组织有关部门对颁布实施一定时期的地方性法规在实施中的全面情况,特别是还有哪些不适当、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执法实际,对法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调查,及时总结立法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又叫地方立法反馈制度,是指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要求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后的一定时期内,与地方性法规实施有关各方将法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自身缺陷及其贯彻执行效果,及时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由其进行分析处理,适时作出完善立法的部署和安排,以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原则性规定。日前在吉林等省开展的地方性法规“后评价”和有些地方人大开展的“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就是对地方立法实施反馈的法律行为。因此,地方立法实施反馈制度也可称为“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制度”或“地方立法后评价制度”。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法律特征有:(1)实施地立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目是地方立法机关为了及时掌握地方性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地方立法机关适时作出完善地方立法的部署和安排提供依据,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进一步解决本地方需要用法规调整、规范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立法保障。(2)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对象为由地方立法机关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包括由其制定和批准的地方性法规。(3)实施地方性法规反馈的主体包括对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和法规中涉及的有关行政机关,对法规实施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以及法规实施中涉及的管理相对人、社会其他组织和各界人士。(4)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内容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

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范围

立法的直接目的是要使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调整、规范社会关系,使社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这既取决于法规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又取决于法规体系内部是否和谐。因此,在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中需要对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和法规涉及的行政机关,对法规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以及法规实施中涉及的管理相对人、社会各界人士对地方性法规实施中的贯彻执行效果及其存在的自身缺陷作出立法反馈。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具体内容:(1)法规条文不明确、不确切而引起歧义的。(2)法规条文不具体而不便于操作的。(3)法规对其调整的事项规定有遗漏的。(4)法规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冲突而造成执法矛盾的(5)法规有关规定不切合实际,造成难于执行、不能执行或者执行后弊大于利的。(6)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规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的。

三、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方式

地方性法规实施后会产生系列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执行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才能达到其实施目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包含以下几种方式:(一)专题报告。即对地方性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的行政机关和对法规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应当在地方性法规实施一定时期内,收集、汇总地方性法规在本辖区范围内实施的反馈意见,及时向地方立法机关或其工作机构写出书面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一定时期内地方性法规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2)地方性法规有哪些条文存在自身缺陷及其对执法的影响。(3)对法规完善有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二)跟踪调查。地方性法规实施机关对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监督、测定、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地方性法规自身存在的缺陷,向当地国家权力机关或地方立法机关提出解决缺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地方立法机关或其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有关专家、人大代表和组织实施机关进行集中性的跟踪调查。(三)对照检查。属于同一调整范围或者调整范围与之密切相关的上位法或者同位法出台后,应当及时组织实施下位法或者同位法的省级行政机关和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对照检查新出台的上位法或者同位法是否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对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应当书面报告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四)以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地方立法工作机构、组织实施法规的各级行政机关要畅通各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信息渠道,对社会各界以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加工、逐条加以认真研究,吸纳各方面有益的建议、意见。同时可以考虑向个体单向书面反馈处理意见,这样就可以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地方立法中的民主权利,调动他们参与地方立法反馈的积极性,体现立法为民这一宗旨。

四、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的处理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实施后,将会收到社会各方面许多反馈意见,如果对这些反馈意见不能认真进行处理,一方面会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民众参与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和参与地方立法的热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在收到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信息后,应当对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作出或者提请作出立法解释、应用解释。对地方性法规自身缺陷,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应用解释能够解决的,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应当提请地方立法机关按照有关解释规定办理。

(二)制订地方性法规实施细则。地方性法规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难于操作的,可以赋予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法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实施细则。

(三)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主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研究拟订地方性法规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等单行条例。

(四)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通过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发现地方性法规存在有遗漏、不切合实际、不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等缺陷的,地方立法机关应当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改的及时修改,该废止的及时废止。

(五)执法矛盾协调。有关行政机关在实施地方性法规时因对有关条文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和争议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根据地方性法规原则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报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协调处理。

反馈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构建

从1979年7月地方组织法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8000多见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初步形成,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地方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有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有的地方性法规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立法比较多;有的地方性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地方性法规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立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由立法机关组织有关部门对颁布实施一定时期的地方性法规在实施中的全面情况,特别是还有哪些不适当、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执法实际,对法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调查,及时立法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又叫地方立法反馈制度,是指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要求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后的一定时期内,与地方性法规实施有关各方将法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自身缺陷及其贯彻执行效果,及时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由其进行处理,适时作出完善立法的部署和安排,以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原则性规定。日前在吉林等省开展的地方性法规“后评价”和有些地方人大开展的“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就是对地方立法实施反馈的法律行为。因此,地方立法实施反馈制度也可称为“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制度”或“地方立法后评价制度”。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法律特征有:(1)实施地立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目是地方立法机关为了及时掌握地方性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地方立法机关适时作出完善地方立法的部署和安排提供依据,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进一步解决本地方需要用法规调整、规范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立法保障。(2)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对象为由地方立法机关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包括由其制定和批准的地方性法规。(3)实施地方性法规反馈的主体包括对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和法规中涉及的有关行政机关,对法规实施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以及法规实施中涉及的管理相对人、社会其他组织和各界人士。(4)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内容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

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范围

立法的直接目的是要使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调整、规范社会关系,使社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这既取决于法规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又取决于法规体系内部是否和谐。因此,在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中需要对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和法规涉及的行政机关,对法规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以及法规实施中涉及的管理相对人、社会各界人士对地方性法规实施中的贯彻执行效果及其存在的自身缺陷作出立法反馈。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具体内容:(1)法规条文不明确、不确切而引起歧义的。(2)法规条文不具体而不便于操作的。(3)法规对其调整的事项规定有遗漏的。(4)法规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冲突而造成执法矛盾的(5)法规有关规定不切合实际,造成难于执行、不能执行或者执行后弊大于利的。(6)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规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的。

三、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方式

地方性法规实施后会产生系列积极或消极的,这些执行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才能达到其实施目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包含以下几种方式:(一)专题报告。即对地方性法规负有组织实施职责的行政机关和对法规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机关,应当在地方性法规实施一定时期内,收集、汇总地方性法规在本辖区范围内实施的反馈意见,及时向地方立法机关或其工作机构写出书面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应当包括下列:(1)一定时期内地方性法规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2)地方性法规有哪些条文存在自身缺陷及其对执法的影响。(3)对法规完善有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二)跟踪调查。地方性法规实施机关对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监督、测定、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地方性法规自身存在的缺陷,向当地国家权力机关或地方立法机关提出解决缺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地方立法机关或其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有关专家、人大代表和组织实施机关进行集中性的跟踪调查。(三)对照检查。属于同一调整范围或者调整范围与之密切相关的上位法或者同位法出台后,应当及时组织实施下位法或者同位法的省级行政机关和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对照检查新出台的上位法或者同位法是否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对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应当书面报告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四)以信函、电话、邮件等方式提出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地方立法工作机构、组织实施法规的各级行政机关要畅通各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信息渠道,对各界以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加工、逐条加以认真,吸纳各方面有益的建议、意见。同时可以考虑向个体单向书面反馈处理意见,这样就可以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地方立法中的民主权利,调动他们参与地方立法反馈的积极性,体现立法为民这一宗旨。

四、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的处理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实施后,将会收到社会各方面许多反馈意见,如果对这些反馈意见不能认真进行处理,一方面会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民众参与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和参与地方立法的热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在收到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信息后,应当对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意见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作出或者提请作出立法解释、解释。对地方性法规自身缺陷,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应用解释能够解决的,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应当提请地方立法机关按照有关解释规定办理。

(二)制订地方性法规实施细则。地方性法规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难于操作的,可以赋予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法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实施细则。

(三)制定、行政法规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主区域自治地方,可以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研究拟订地方性法规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等单行条例。

(四)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通过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发现地方性法规存在有遗漏、不切合实际、不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等缺陷的,地方立法机关应当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改的及时修改,该废止的及时废止。

(五)执法矛盾协调。有关行政机关在实施地方性法规时因对有关条文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和争议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根据地方性法规原则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报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协调处理。

反馈制度范文篇6

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时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沟通信息,做好建议和提案的调研工作,做到办理一件反馈一件。

三、新闻媒体的信息报道,要认真地进行落实,及时反馈,能公开答复的及时在报刊、广播电台予以答复,需要研究答复的限时在新闻媒体进行答复。及时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相关部门要对新闻媒体信息进行跟踪,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落实整改措施,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

五、新闻媒体单位的采访,由局办公室负责接待,向局主管局长汇报后,安排相关部门予以解答。相关部门要积极地配合新闻媒体的采访,如实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答新闻媒体反映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反馈制度范文篇7

2012年初,教育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布了教思政[20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成才既要坚持理论学习,又离不开实践学习,既要坚持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指导;要求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所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应制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15%的实践教学标准[1]。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全面质量控制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子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为主线,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子体系与信息反馈子体系,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成果等方面进行监督反馈,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促使实践教学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转,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所制定的教学整体目标和分目标[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督检查子体系和信息反馈子体系构成,本文将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出发,探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原则是本质,是规则。实践教学要想顺利进行,离不开原则的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原则为其保驾护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性、可行性、系统性、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等原则[3],而每个子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目标性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构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核心、以满足相关利益方需求为标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遵循目标管理原则。

(二)可行性

一个项目在执行前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实践教学前期规划过程与执行过程中的项目审批同样也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预见、模拟和修正来保障其可行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制定要结合实际,以切实可行为指导方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校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避免脱离实际,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三)系统性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构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与此同时,实践教学也自成一个体系。实践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各个管理的子细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易于发挥“1+1>2”的效力。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学校、院系、教研室、班级、实习企业、就业单位、监督职能部门等。

(四)全面性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遵循“无死角”原则,实行360度全面监控和反馈。全面监督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死角”式设计会提高运作成本,但高校不同于企业,其非营利性和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决定了质量监控系统建设需遵循全面性原则。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案评价、教学工作评价、试卷及考试质量评价、学生与教师双向评价、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学生与企业双向评价、学生、教师与企业三维评价、毕业班调查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评价等。

(五)全员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理论教学倾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实践教学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关乎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实践教学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涉及各个利益相关者,覆盖全体相关人员。

(六)全程性

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类似于企业管理过程,控制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即进行前馈控制,未雨绸缪;进行同期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行反馈控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错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应是狭义的反馈控制,而应是广义的全程控制,要进行循环式监控,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和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监督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缺少监督,教学有质有量的完成就无法保证;缺少反馈,监督应有的效果就无法实现。无论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内容体系建设,都应该在实践教学监督体系的保障下进行,以保证实践教学各系统之间能够有效协调,高效运行[4]。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遵循相应的构建原则和一定的系统规律,更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努力。

(一)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重点关注可行性和系统性。1.可行性。由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是以监督检查子体系为基础,并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反馈,因此,对监督检查子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尤为重要。合理的设计,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日常运作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2.系统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施行方案后,就需要对体系进行系统性建设。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系统设计好坏关系到方方面面。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立必须保证系统的全面性、连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

(二)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具体构建措施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是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制约和激励,以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构建内外部协同监控、规章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物质与精神多方面激励相结合的复合监督检查子体系,可依照信息反馈子体系,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各方的优胜劣汰,最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要建立起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等各种监督检查制度,尤其是要把握好校企合作机遇,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制定“教师企业实训进修制度”,开展“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2.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实践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实践能力、管理人员管控能力等的基本标准,它包括实践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质量标准、用人单位需求质量标准、综合评定标准等。应在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细化、量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随机因素等的影响,对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进行双重评价考核,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6]。本文将分别从学生、教师、社会和专家四个角度,提出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3.激励监督机制。激励与负激励对于实践教学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激励机制应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多个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激励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转变传统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进行人才定期轮换等;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搭建个性化舞台,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薪酬制度、升职制度、教学创新表彰制度等;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为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给予教师荣誉和升职激励,保障优秀教师的权益,发挥“模范效应”,促进其他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相关人员的负激励同样重要,它可以保障来自于道德、制度、校园文化的约束与自我约束协同保障机制的运行。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建设

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传递利用是资产增值的过程。管理者通过信息反馈与意见收集,可进行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控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可靠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整体状态和相关规律,系统地搜集来自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分析教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监督,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原则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具有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1.随机性。实践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而言,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高。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既不能主观否定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的存在性,也不能任其发生,破坏整个系统的日常运作。2.简约性。有效的信息反馈往往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及时可靠,而冗长的信息会造成信息失真,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使其在信息的阅读过程中“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信息反馈不符合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基本要求,会加剧信息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3.范例性。从教学信息反馈中可以提炼出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经典范例”式问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贯彻执行,可以高效、有信服力地解决与范例相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原则,还要重视信息反馈的特点,遵循全面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等原则。(1)全面性。信息反馈的随机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具有全面性,主流事件的信息反馈是日常运行的结果,对随机事件和偶发事件的信息反馈能够体现系统的完整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与危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危机事件的处理与管控。与此同时,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反馈体系的全面性,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决定了整个质量监控体系能否正常运行。(2)可靠性。有效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只有依据真实的信息,管理者与决策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所收集到的大量反馈信息是可靠的,但由于存在被调查人员态度消极及小团体、系统自身的缺陷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一部分信息失真和不可靠。这就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去伪存真,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反映实际教学情况的真实、可靠的信息。(3)及时性。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只有及时的信息才能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延时效应产生的影响。信息不及时会使正确的决策在错误的时点生效,使原有的问题更加恶化,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计划,使教学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实践教学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尽量减少信息反馈程序的延时效应。

(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与客体

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家长、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在校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关键主体,在师生间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质量、师生满意度的提高和教学关系的融洽,也有助于自下而上进行反馈。毕业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受益者、检验者和反馈者,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如何,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更是高校对其培养的结果,因此,毕业生对实践教学效果最具有发言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最亲密的终生导师,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有着切实的体会。BenjaminMaster曾详细分析了家长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家长对教学监控的影响[7]。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院系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学秘书等的信息反馈,有助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控制和学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信息反馈,向高层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反馈具有时代性、实用性、需求性等特点,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其对本科财务管理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提出的要求和对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的反馈,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提供了依据。有别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并结合实践基地培养、社会实习经验积累,更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反馈客体,如教学实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建设等。

(三)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是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基本硬件设施。通过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对日常实践教学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动态网络信息平台,高校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鉴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度等。三种信息反馈渠道的有机结合与交叉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的效率和效果。1.课程体验问卷(CEQ)。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简称CEQ)是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有效性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之一,性能指标(Performanceindicators,简称PIs)是其中的研究重点。CEQ可运用于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课程体验问卷进行改进,衍生出实践教学课程体验问卷、实验教学体验问卷、实践活动体验问卷、实习体验问卷、就业体验问卷等。问卷内容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简洁务实、客观公正,避免贪多求全、流于形式。性能指标与质量评价指标相类似,问卷可依据质量评价指标设立相应的条目。课程体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可以采用网上、网下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依托于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在线提交或网下专人发放问卷与收集的方式进行。2.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实践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文件资料[8]。按存储介质分类,常见的教学档案类型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类。实践教学档案是客观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直接与间接反馈,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指导性、典型性、普遍性等特征。将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中最有效、最新鲜的教学动态反馈于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方向性的指导与问题纠错,并能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或是成为教学研究分析的素材,从而对教学研究和教学决策发挥促进作用。系统的实践教学档案在按时间、类别等进行分类整理,录入网络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处理与保存,为当前及今后的各项实践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原始资料,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长期的、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云存储,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还可以生动形象地给出相关数据的变动趋势,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3.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本科实践教学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建立网络教学信息动态反馈系统是传统信息反馈渠道的跨越式升级[9],有助于保证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教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可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环节,提高教学监控工作的自动化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反馈的主要路径和方式。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应在成本效益原则指导下,基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具体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实现综合信息的收集和公开信息反馈。近年来,云存储技术飞速发展,对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高校通过与专业的服务机构合作或将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平台建设的硬件设施成本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雇用费用,还可以获得优质、专业的服务,未来更可以通过构建横跨多个高校、多个省市的全国性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间实现交叉监督和互动式反馈,以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反馈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反馈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在校生已超过2000余万人,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后勤社会化、教育资源合理优化等方面高校行政管理形势更趋复杂。由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层的观念有所偏颇,忽视反馈机制建设,使得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学生间沟通难度加大,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管理层的决策过程脱离实际,缺乏监督,造成了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和一些腐败案件的产生。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反馈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影响着行政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高校行政管理决策的最根本出发点就是教学和科研、教师和学生,目的是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层必须清晰地了解教学科研的发展现状,教师学生利益的诉求,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才会科学、正确。也只有在决策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决策的执行才会顺利,才会取得满意效果。没有正确的信息反馈,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每个决策过程,均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吸收各方意见,所做出的决策才能不脱离实际,才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利于学校发展,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2.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任何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的状况与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在决策的过程中根本无法预知的。一个决策的执行是否偏离了原决策的目标,必须有迅速而准确的信息反馈,决策层和具体执行部门才能及时做出应急反应,进行合理修正,以确保达到决策目标最终实现。为了及时检验决策是否正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准确及时地掌握反馈信息,把具体决策执行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迅速报告给决策层,确保正确的决策得到切实贯彻,错误的决策得到及时纠正。只有通过“决策———执行———反馈———修正———再反馈……”,才能不断纠正错误、完善决策,最终实现预定决策目标。3.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影响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建构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需要。自全国性高校扩招和并校整合后,无论在校学生人数,还是教职工总数都急速增长,行政人员冗余现象比较严重,管理层级明显增加,师生利益矛盾诉求均出现不易满足的现象,无论高校行政管理者个人能力多么超群,也无法靠一个人的力量掌控学校的一切信息,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势不断获取管理信息,并认真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方管理效果反馈。否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决策失误。在高校发展竞争如此激烈的现时代,任何一个失误性决策,都会令高校错失发展机遇,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管理观念滞后,忽视信息反馈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些高校行政管理者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管理方式影响较深,不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习惯于通过决策制定目标,然后具体执行实施,通过这样简单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目标。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决策的执行结果,而具体的决策执行结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时常会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种决策机制下,决策的执行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强制性,缺乏民主,缺乏调查研究,决策的执行者也往往只机械地服从,工作中缺乏创造性,甚至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决策执行效果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2.反馈机制不健全,师生参与管理态度消极。当前,我国高校制定行政管理文件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其内容中多是对管理对象的规定和赋予管理者权利和规范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程序性条例,而有关规范高校行政管理层进行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规范相对较少,极少见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方面的规定,多数高校未重视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建设。而且,很多高校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中,尚无明确的高校成员参与管理的规章,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不够畅通。一些高校教代会和职代会流于形式,甚至极个别高校尚未成立教代会和职代会组织。制度上的缺失致使现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很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行政管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管理信息反馈的障碍。很多时候,高校中的师生遇到问题并不是很清楚向哪个部门反映,即使反映成功,所反映的问题也不能确保得以及时妥善解决。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广大师生消极参与管理,使得许多问题累积,甚至形成突出矛盾,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管理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一些行政管理决策在执行中遇到一定的抵触和阻力。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反馈渠道不畅通。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人事编制上属于教学、科研序列,但是却兼职任行政管理人员,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懂业务,了解基层基本情况,但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的精力也多投入在了教学科研工作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一定的精力。近些年来,因合校、评估等多种调整因素所致,各高校普遍存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冗余,机构设置繁杂,功能过于细化等很多不利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现象,甚至在个别高校还存在着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直接就导致了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管理者,而不是具体工作的推动者和信息上传下到的桥梁与信息反馈的纽带,只重视领导布置的工作,忽视具体工作中基层师生的意见和诉求,对广大师生的意见视而不见。极个别学校管理层为了减少基层意见的羁绊,通过多种方式将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的功能弱化,严重堵塞了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反馈的基本渠道,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

三、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建设对策探讨

构建科学的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高校行政管理层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根、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将广大师生利益放在首位。以不断增强高校综合实力,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重视调查研究,规范管理行为,构建高效、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切实解决高校发展运行中涌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1.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行政权力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与行政权力相比,教师权力相对较小,且处于从属地位。高校的主体本应是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行政工作人员应该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但传统管理体制所体现的理念却与此相反,在一般的高校中,行政人员是基本权力主体,掌握较多权力资源,是支配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教学、科研人员成了被管理的对象,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致使他们对学校的各项行政工作漠不关心,甚至抵触。在一个以行政工作人员为管理主体的高校,必定会存在诸多对于教学、科研毫无实质意义的事情,必然会有诸多不利于教学、科研发展的制度性禁锢,神圣的教学科研殿堂常常会沾染许多世俗官场的虚伪形式。而当行政管理者渐离教学、科研的实质价值时,就会依靠行政权力意志制定一些所谓科学量化,实质却是形式化的无用指标,使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分散大量精力应付这些指标,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行政功能泛化,弱化了高校的学术功能,甚至人浮于事,大量资源被用于对教学科研毫无价值的行政行为。树立现代高校管理理念,并不是要废除高校行政系统,解散高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而是要重新摆正他们在高校管理中的位置,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弱化高校行政功能。确立以教师集体权力为主,以行政权力为辅,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一切工作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此,高校行政管理层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教学科研人员的信息反馈,尊重其主体地位。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召开能够真实反映基层意见,并能代表一线教师利益的人员参加的听证会,从制度上保证教代会和职代会的重大事项决策权,从而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科学、民主。2.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的反馈制度,激发师生参与管理积极性。高校行政管理反馈制度要根据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行政管理的重点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反馈制度。高校行政管理反馈制度建设应立足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应着眼于高校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制度的方式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反馈规程。在具体制度建立健全过程中,应在高校行政决策层完善决策听证制度、决策效果反馈制度,重视管理过程的控制、监督制度,以保障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行政管理的决策执行层,则应该健全鼓励一线教学科研成员和广大学生参与管理并反馈管理信息的相关制度,以保障管理过程中管理信息沟通顺畅,鼓励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为此,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在具体的决策与行政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并落实决策与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让广大师生确切了解学校的基本工作情况。同时,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自身的行政管理问责制度,努力做到权责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约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制度的强制方式促使其重视管理效果,从而重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3.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拓展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反馈渠道。要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首先,要完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转变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普遍提高。只有这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才能全面树立重视反馈信息的观念,改变只重视决策执行结果的做法,才能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认真组织协调管理活动,了解决策执行情况,监督管理的偏差,随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这样的行政管理才是科学的动态管理,才可能避免资源浪费和损失。为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全局意识和为教学科研服务意识,改变狭隘的行政权力至上观和领导意见至上观,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拓展工作视野,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反馈源,采取多种措施拓展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交往渠道收集信息,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网络工具,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页互动平台、网络聊天工具等多种方式准确、迅捷地获取信息,实现行政管理各个层级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能够科学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加工,准确地将反馈意见反映给决策层,迅速完成下情上达,做好桥梁和纽带,及时准确监控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以不断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与质效。

参考文献:

反馈制度范文篇9

【关键词】学生教学信息员;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加强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则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教学信息员是由学校聘任的、自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学生,是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校、师、生联系的桥梁。学生教学信息员在反映课堂教学动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和成效,但是同时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实施及解决反馈的信息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上述这些现象,笔者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作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

一、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学生信息员队伍的组成。学生教学信息员由各班级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择优选拔和推荐,评选1名同学加入到信息员队伍中来,聘期为1-2年。这些学生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有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敢于发表意见,能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有较强的观察力,善于捕捉信息和发现问题;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团结协作精神强,善于分类汇总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生教学信息员由教学管理部门直接领导,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颁发聘书,在任期内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者或违反校纪校规者,教学管理部门有权予以解聘。2.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是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对教学的各种信息,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学风建设等进行收集和反馈;要深入到班级中,广泛收集同学们对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课后答疑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意见,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风问题等,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在高校组织和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规范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课堂教学,可以采集教学第一线的教与学信息,对各科任课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客观评价,汇总后提交至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汇总后发至教师所在院系,这样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可以及时掌握教师们的真实教学状况,直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教学信息员本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和自己班级甚至对本院系的学习情况最了解,学生教学信息员可以采集学风状况,将不良学风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共同进行合理管理和正确引导,召开主题班会,积极讨论符合自身的改变陋习的方法,改善学风。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利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教学信息员不仅能反馈教与学情况,还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教学改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使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得到提高。

二、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遇到的问题

1.学生教学信息员自身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利于学校教风和学风的健康发展,但在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有的信息员没有深入到同学中了解教与学情况,没有及时反馈信息,甚至不反馈信息;有的信息员反馈信息质量不高;有的信息员到工作后期积极性逐步下降,工作成效不大;有的信息员反馈的意见不实事求是,带有个人情绪;有的信息员以个人意见代替同学们的整体意见等等。同时,也有认真反馈信息的信息员担心他们提出教学方面意见后教师不认可,反而给他们的平时成绩打低分,因此也不敢如实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和意见。2.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组织管理问题。究其以上工作问题,与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组织管理密切相关。由于信息员队伍是由学校聘任的、自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学生组成,信息员队伍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执行及落实方面会不受学校层面重视,导致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队伍松散。3.学校各部门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的处理态度问题。对于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反馈上来的信息,往往得不到各部门的足够重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一旦反馈的信息总是得不到解决,就会大大影响信息员的工作态度,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会认为既然反馈上的信息都不会解决,就不用进行反馈工作了,有的信息员甚至会主动提出辞职。

三、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作用

1.定期组织学生教学信息员培训。每学年开学初进行新一届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选聘,教学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为新任信息员开展相关培训,形成统一认识,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将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风、学风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负责培训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详细解释学生教学信息员主要工作内容、形式和工作流程,使他们尽快熟悉信息员工作,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其次,要在培训会上解答新任信息员工作疑问。这是提升教学信息反馈的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第一步。2.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研讨会。每位学生教学信息员肯定都会在工作中遇见很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会是相似的,如班上同学不如实反映教学情况、不能及时收集到信息、反馈的信息没有得到落实等等。定期召开信息员研讨会,总结上一阶段的信息员工作,各年级班级的信息员相互交流、沟通,讨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让有工作经历或工作出色的信息员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给新任信息员提出建议与意见;教学管理人员为信息员解疑答惑,为信息员提供实质性指导,增强其工作能力。而这种形式的指导工作应从学期初一直延续到学期尾,使信息员工作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通过工作研讨会,可让学生教学信息员明白,他们的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同时,每次研讨会也是信息员工作的一次总结改进,可以使他们更顺畅的完成以后的工作。通过工作研讨会,将会促进信息员队伍的组织机构、制度和管理的规范建设。3.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激励问题。为充分调动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应明确信息员的激励问题。可采用学生教学信息员在评奖、评优、综合测评时享有与学生会干部同等的待遇;可采用激励机制,每学年评选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并给予一定奖励,召开信息员大会进行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教学信息员每次的反馈意见的按时度、质量、数量、参加信息员活动及工作表现等情况,每学期末进行考核,按比例评选出学年优秀信息员。通过召开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等激发信息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这是一种正激励。而对于无故不参加学生教学信息员活动的,对教学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或违反校规校纪的信息员,教学管理部门将予以解聘。4.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将每个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分部门汇总,反馈到各部门,请各部门配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将改进措施及整改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学信息员。学校各部门要认真重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安排固定人员处理反馈信息,对反馈情况进行调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尽快落实。对于学生有误会的情况要进行说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要说明预计完成的时间和办法。只有学校各部门充分重视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加快信息处理速度,才能让学生教学信息员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信息员的有用之处,并会激发信息员接下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反馈更多的有利于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对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对反映课堂教与学情况、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优良学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更应该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克服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加强信息员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28(6).

[2]张桓,王丹,纪元.学生信息员与信息反馈机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5期.

[3]苏琳.校系两级督导模式下的学生信息员管理工作研究[J].宿州教育学校学报,2014(6):254-256.

反馈制度范文篇10

1.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举措宿州学院自2006年出台《关于印发〈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来,学生信息员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具体举措如下。

1.1.1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地方高校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的真实性,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评选,每班1名,一般由学习委员担任。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学院为单位,每学院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两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

1.1.2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条件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学习成绩、品行、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决定着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运行效果,是其监控能力得以发挥的保障。学校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把关审核,并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年补评1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1.1.3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激励制度学校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四个方面工作职责。一是作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负有责任心的收集、汇总、反馈信息;二是及时反馈关于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风状况、教学条件的问题;三是及时汇报教学突发问题;四是协助做好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行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机制,物质是以劳务费用发放,精神奖励是以“优秀教学信息员”评选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1.1.4规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学校确定了反馈会议和日汇报制度两种主要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方式,明确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常态化监控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规定学校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院每学期不少于2次(分为期中和期末各1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填写《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表》反馈教育教学中问题。建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信息员实时反馈、实时汇报。

1.1.5明确了信息反馈的项目为使地方高校教育教学问题的反馈有的放矢,学校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分为两个大项目即教学与管理、学风状况。其中教学与管理分为5个二级项目(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其他)。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了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1.1.6创建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创建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成员包括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后勤公司、图书馆、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教育教学的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和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

1.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成效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形成了长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形成了立体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的监控网络。学校通过会议的召开、QQ群的创建、校园网络的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学校反馈与调控机制逐步发展,保障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提高了反馈问题整改的及时性。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突出了网络化,建立了QQ交流群,有利于及时反馈问题和汇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创建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克服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闭塞滞后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及时解决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学年反馈问题近千条,90%左右基本都能得到解决。此外,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反映学校高速发展过程,存在的矛盾问题,以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收集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反馈的问题为例,反馈问题总数为202条,反映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教学条件方面,这和学校近些年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反映出了教学条件和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这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2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议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教学信息126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在师生间的接受、加工、传递,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民主意识。但也要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

2.1深化制度的理论研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有利于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的新生环节,系统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操作系统。地方高校要改革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激励机制,突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2强化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地方高校应突出现代通讯技术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并结合网站、电子邮箱、电话、回信、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搭建学生反馈信息、部门处理问题的平台,提高反馈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克服闭环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信息员制度的高效运行。

2.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地方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不良情绪。通过强化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甄别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广大师生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正确认识的共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