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划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3:05:05

市场规划论文

市场规划论文篇1

关键字:城市广场;规划;生活空间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市场规划论文篇2

1.镍铁冶炼设备市场。镍铁冶炼设备市场是沈冶机械刚刚进入的细分市场,由于公司为达贡山提供了镍铁冶炼用回转窑在该细分市场中产生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从销售规模和利润看,镍铁冶炼设备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规模,而且回转窑的应用是近年来矿热炉生产工艺的一大进展(简称为RKEF)。与传统矿热炉相比RKEF在成本和产品质量上更具优势,镍含量最高可达20%(基本与标准镍铁相同)。回转窑法镍铁生产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将镍铁冶炼设备市场作为重要细分市场。近期已经出现众多的镍铁拟建设项目,可以预见在“十三五”会出现一个镍铁产能投资的高潮。如果借助达贡山业绩的影响将可能在镍铁冶炼设备市场首先实现输出系统化产品的目标,因此市场开发的时间性非常紧迫。2.选矿设备市场。选矿设备市场从行业规模上看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即是细分到钢铁及有色金属矿选矿设备其市场规模也远远超过铝电解设备和镍铁冶炼设备市场。目前看该市场对沈冶机械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能够在该市场中树立起品牌影响力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其对沈冶机械未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在该场建立起品牌影响力将会对众多的周边市场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可将其定义为公司的核心细分市场。新的选矿工艺、设备正不断的被投入应用,选矿设备尤其是磨碎设备在向大型化、高效、低耗方向快速发展。大型金属矿用选矿设备市场越来越成为高技术壁垒行业,成为行业的重要竞争者是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3.短流程炼铁设备市场。虽然国际、国内已经产生多种短流程炼铁工艺方案,但从实际应用效果看都不尽理想。投资大、能耗高、生产工艺要求苛刻、实际产品质量无法达到目标要求,设备运转维护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实际市场规模还不大。沈冶机械由于还没有正式进入该市场,未来如果生产技术成熟后则可能会对沈冶机械的销售收入产生实质性影响,且可能成为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重要细分市场从时间紧迫性来看,短期内短流程炼铁设备市场还不会出现大规模启动的局面,竞争压力不大,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对产品及应用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是公司未来型产品细分市场。4.铜冶炼设备市场。铜冶炼市场是沈冶机械刚刚开始涉足的细分市场,短期内沈冶机械在该细分市场中的销售将主要依靠瑞林院实现。因此重要性较低。在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获得成熟后,销售额或利润会有相当的成长空间。因此可以将铜冶炼设备市场作为公司的重要市场。由于我国的铜冶炼能力及加功能力也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因此设备投资的成长空间相对较低。目前看只有渣选系统可能会在未来有较快的成长空间。因此时间上并不十分急迫。5.冶金备件市场。冶金备件市场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但同时又是有众多的细分市场的。每个分细分市场销售额均相对较低。目前,冶金备件市场对沈冶机械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未来公司成长后单个细分市场对沈阳机械的影响将会持续降低。因此冶金备件市场对于沈阳机械公司来说应定位于附属市场。

二、产品定位

1.回转窑。回转窑是我公司刚刚涉足的产品。但由于其在我公司目标市场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易于公司的其他产品向配合形成成套产品,在未来产品体系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由于其与混合机等产品还具有技术上的相通性,可与相关产品形成技术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从产值、利润维度看回转窑的单台产值较高,在近期镍铁冶炼应用方面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较高的成长性。综上可以将回转窑作为我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2.球磨机(棒磨机)。球磨机是在黑色、有色冶金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的通用设备,且在选矿、冶炼工艺中是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核心设备之一。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同样具有与沈冶机械多种产品组合形成多种成套产品的能力。在煤化工用棒磨机方面,沈冶机械已经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开发出国内最大规格的煤化工用棒磨机。可将球磨机(棒磨机)作为我公司的核心产品,重视磨机的开发对提升公司业绩,实现产品向系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磨机大型化进程不再是起步。十三五期间完成大型磨机产品及市场开发并取得市场占有率基础是公司必须完成的任务。3.其他产品。杂沈冶机械细分市场中正在生产及可以开发的产品有:混合机、烧结台车、轧辊、油膜轴承等成台产品以及冶金备件产品。在这些产品中不乏利润率较高的品种。但此类产品与其他品种在细分市场上较为分散,与其他产品的联系紧密度不高,此类产品较适合定位为附属产品。对于此类附属产品,公司需要提高生产工艺技术,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但不应在研发上投入过多资源,避免出现资源分散的情况。

三、市场、产品规划目标

明确钢铁、矿山、有色金属、煤化工等行业为主要目标市场,产品定位于回转窑、混合机及磨机系列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实施五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对标行业领先者,做精现有常规产品,虎口夺食,保证事业部初期的正常运行;第二阶段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磨机产品大型化,在竞争相对平和区域,提高毛利水平;第三阶段延伸产品链,增加产品族,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营销态势;第四阶段具备设备总承包竞争实力,实现冶金事业部有规模式发展;第五阶段通过节能环保产品创造利润。

市场规划论文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脉 ,有机更新 , 城市特色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city model,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quare area pagoda design, the pap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in the context of how to carry on the following the and develop, in order to strengthen urban characteristics, to form a truly soul city.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ntext, organic update, the city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变化,以往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存在问题,不少城市的文化特征已逐步消失,各地的城市面貌也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缺乏文化标识。一个没有文脉和历史记忆的城市是无内涵的“空心”城市。

1.文脉沿承的理论及现状

关于文脉主义的理论,最早在1971年舒玛什的《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都不要破坏,而应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到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文脉主义观念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的过程中相互构成。

场所理论基于诺伯格舒尔茨现象学的研究,其更加关注形式背后的“涵义”。场所理论提出“文脉”的概念,所谓城市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成为“场所”。

在城市文脉主义的启发下,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对于如何理解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罗威、科勒提出了“拼贴城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划按功能划分区域、割裂文脉和文化多元性的做法。

对城市建设来说,文脉就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例如,建筑所处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中,同所有艺术一样,要让人们接受它,就要先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创造,然后再加以具体的提炼、抽象,使其具有艺术价值。

2008年我国公布执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必须符合保护规划要求。而在保护规划中,除了核心区的绝对保护外,对于周围环境的文化风貌协调则是最主要的内容。

2.城市文脉主义的实践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中提出,从城市设计实践来看,文脉主义的城市设计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采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来改变工业化城市的景观,从而加强城市的亲和力,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含量。著名的如比利时城市列日的“霍斯-沙托区域”的改造(1978)、巴黎哈尔斯区的改造(1979)。C.N.Schulz是坚持这种思想的代表,她认为城市的建筑、规划都应该达到与城市地点(场所)的结构——文脉相吻合的目的,任何城市的文脉体系都是与城市所在地点、具体的环境分不开的。另一种方式则是使用美国通俗文化的方法,使城市的趣味性增加,最典型的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市的规划设计。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文化是城市灵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规划和建筑也愈来愈关注城市文脉的沿承,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注重文脉沿承,在广场、公共空间和各方面的建设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城市的文化。

3.结合大雁塔广场片区探析文脉沿承的设计方法

3.1西安城市文脉分析

当一座城市能够深刻的体验他的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就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并外延其独有的景观、气质、特色,也才能够建立持久的吸引力。

西安有3000多年历史,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的城市文脉主要包括八水绕城、象天法地、经纬龙骨和汉唐精神。近些年来,西安市将唐兴庆宫遗址、青龙寺遗址、小雁塔等辟为城市公园;对西安城墙进行了整体维修,使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墙、林、河三位一体的古城垣系统;对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对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实行了整体控制性保护。

3.2大雁塔广场片区改造中对城市文脉的沿承分析

3.2.1大雁塔广场片区简介

在西安市各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中,其中最为成功的大雁塔广场片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已成为西安的名片和会客厅,成为外地游客必去的一个地方,也是市民休闲聚会的一个场所。

以大雁塔为中心包括北广场、南广场、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等,是目前最大的唐文化休闲广场。大雁塔北广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

3.2.2大雁塔广场片区保护历程

1980一2000西安市总体规划中涉及雁塔区的规定中涉及雁塔区的规定:提出以大雁塔和曲江池为主体,利用曲江芙蓉苑遗址,开发建设既体现盛唐历史风貌,又具有现代化的、周边有服务功能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名胜旅游区,以充分发挥西安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西安市人民政府1993年2月批准的《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对度假区的前期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规划要求和度假区开发建设的需要。

1997年2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使规划更加完善、深入。

《西安市中心区分区规划》:2000年制定,规划对六号分区(雁塔区)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002年《西安大雁塔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以及2003年《大唐不夜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设计更进一步的对大雁塔北广场周边的城市空间、道路格局、建筑形式、生态环境作了修建性规划。

3.2.3大雁塔广场设计中文脉沿承分析

市场规划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营销理论;就业指导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社会工作岗位供大于求。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2016年应届毕业生预计达到77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做好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和教学的新理论、新方式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议题。就业指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日益受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课题逐年增多。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拓展式、深入式的研究,发现可以把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到研究中,尤其是新的方法、思路可以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经初步研究探讨,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策略比较适合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本文着重探讨市场营销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应用。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顾名思义是具体到某个人其一生中经历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所有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持续性的过程,是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目标、理想的实现历程,浅显地说就是一种职业经历过程。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爱好、经历、特长及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权衡与分析,也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探索、分析、总结研究,是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而确定的,简单来说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而所做的切实可行的安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合理选择”的过程。简略的可以理解为就是解决自己一生“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为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这样就有利于增强个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个人职场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情况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实践上,如职业咨询辅导理论就是从心里咨询的角度去研究及探讨职业生涯咨询,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职业咨询辅导理论。例如霍兰德的兴趣理论、舒伯的发展理论、荣格的MBTI理论。SWOT分析法能够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客观清晰认识自我职业、正确评估了解职业生涯过程中许多的环节和步骤,是一种有效的科学规划的工具。而SWOT分析法本身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学科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实际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市场营销学科中的一些理论、方法、策略也可以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例如自我营销、品牌营销、精准营销、市场营销策略4P、4Cs等等

三、市场营销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应用的意义

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价值和服务,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价值和服务来获得其所需所求之物的活动。市场营销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价格、以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以满足人们各种欲望和需要为目标,是通过市场,使潜在变为现实的一种交换的活动。实际上,市场营销是一个过程,也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市场营销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策略等是可以变化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市场营销的过程相类似,本质是以就业市场为中心,招聘企业为导向目标,综合分析各类就业市场因素,不断整合人力资源和调整专业设置策略,动态调节平衡和就业目标,通过就业渠道使得学生被企业所接受。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定位,体现产品实际价值和增值服务。如果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过程产品化,那么从营销层面来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实现产品价值的整体过程,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目标实现和生涯发展的一种营销行为。由于市场营销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相似性,一些市场营销的方法、策略就也可以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运用成熟的市场营销学科理论能更好的充实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结构,更准确的做出优质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通过市场营销理论在职业生涯中应用研究可以产生以下一些作用:第一,利用市场营销学科理论开拓式的发展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第二,利用市场营销方法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种类。第三,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分解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组合,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第四,促使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注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导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理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5】

四、市场营销理论、方法、组合策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中运用很多的SWOT分析法本身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学科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Strength是优势:即评估自己的优点、长处。Weakness是劣势:认识自己的缺点、短处。Opportunity是机会:挖掘自己的机遇、机会。Threats是威胁:觉察到存在的阻碍、威胁。SWOT分析法最初是市场分析人员用来分析、扫描、评估整个行业和市场的。是企业了解、认知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觉察面临的外界机会和威胁的,考量平衡所有因素后,整合公司所具有资源和外部环境用以制定公司的战略方案。其中S、W代表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两种因素;O、T代表企业面临的外届两种因素。【1】要想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就要帮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帮助其充分认清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并且要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内外部环境因素,要善于科学规划方案,合理选择职业目标。SWOT分析法能帮助学生客观清晰的认识职业、完成优势自我挖掘,明确自我职业目标、评估生涯规划的环节和步骤,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生涯规划工具。现阶段,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一些课程的设置及学习内容设计都有SWOT分析法,它是学生自我分析的重要有效手段。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检验本身具备的能力、技能、爱好、兴趣情况。SWOT分析法,详细的分析方式可以准确地分析出自身的个人弱点和优点有哪些,以及自身所感兴趣的不同生涯道路都有那些威胁、阻碍和机会、机遇。运用SWOT分析法首先要评估者分析自身内部、评估自身优势与劣势,然后再了解外部,探索所选择职业的威胁、阻碍和机会、机遇,再次明确自身职业目标,最后确定为达到职业目标所制定的行动计划方案。【4】

(二)战略营销策略4P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探索

战略性营销组合就是市场调研(probing)、市场细分(partitioning)、市场择优(prioritiz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是一种新型的4P理论。战略性营销组合简单的来讲就是从战略性的角度和层面去考虑营销策略问题和方法,所以如果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上也是从整体的战略性的角度和层面去考虑分析。以下是本文作者初步探索利用市场营销学科战略4P理论,简单的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方式。【2】

1.市场调研策略的运用

实际上市场调研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讲就是职业相关信息搜集归纳。我们可以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搜集、整合和分析相关职业方面的信息,作为职业认知与判断平衡的参考依据。职业生涯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料信息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是对职业相关的各类信息,如职业在价值、环境、能力、薪资待遇、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了解和认知,每个方面的调研都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要有针对性的调研有关方面的各类情况,如其自身的特点、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对个人的关系和对个人的要求条件。

2.市场细分策略的运用

市场细分是对市场调研结果的更深入的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市场细分简单的说就是对职业进行分类,分别对相关价值、能力、环境的内容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最原始的市场细分就是古代的士、农、工、商了。我国建国初期职业上的工、农、商、学、兵也是一种粗略简单的职业市场细分。其实市场细分就是对职业发展方向的粗浅了解认识,是一种职业探索。

3.市场择优策略的运用

市场择优是对市场细分后的职业做更进一步的确定,是具体职业乃至具体岗位的选择确定。每个人都要对自身的职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抉择。而怎样去抉择,抉择的方法就涉及到本文前面提到的SWOT分析法的科学运用。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确定自身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结合自身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特点及市场调研职业的相关信息,来确定本身定位的职业乃至具体岗位。这样所抉择的职业乃至具体岗位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说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职位。学生本身与职位的契合度较强,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容易获得职场的成功。

4.市场定位策略的运用

市场定位就是充分认识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是对自身进行正确分析和全面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职业定位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基本要求,市场定位的方法目前体现为测试、认知实践、他人评价、自我认知等,通过对自身能力、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技能等几方面的自身探索。定位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的认知和认可。认知是了解自己的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了解自己的天赋能力,也就是先天具有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考等一般能力和音乐感、数字感、图形感等特殊能力。也要了解自己的自我效能,它是自我认知能力。如觉醒、反思能力等。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技能、天赋能力、自我效能。认可是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职场地位的认可。通过这种认可,可以平衡自身对职场、对社会的期望、从而达到心理预期。这样可以准确评估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结合社会、职场相关信息,以此确定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与发展方向。成功的定位能体现自身优势,能够被社会、职场普遍接受,能有助于个人品牌形象的塑造。

(三)战术营销策略4P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探索

实际上战术性的营销策略组合是最早提出的,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4P。战术性营销组合就是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在战术营销策略中是最有特色的是把学生自身作为“产品”来研究。这样的简单比喻可以把产品直接替换学生,套用在市场营销学科4P理论中,再把4P理论运用到日常的就业指导服务中,也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3】

1.市场营销学4P中的产品策略

主要是在指产品的外观包装、产品颜色、设计形象、商标、款式类型等,让产品富含特色,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即人本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需求等多方面差异性,其实就是相当于产品策略中的包装、设计、颜色、款式、商标等。总之就是让学生本身具有特色以区分于大众,才能鹤立鸡群,在职场中有自身的角色,走出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

2.市场营销学4P中的渠道策略

该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哪些渠道把产品送达到顾客手中。渠道方式是多样的,如直销渠道(企业直接消费者)、间接渠道(分销模式、经销模式、模式等),企业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和客观现实采用各种不同的渠道。大学生就业多渠道建设和就业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参考模拟企业渠道建设而确定的。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渠道、方式和体系是多种并存的,例如人才市场、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选调生或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志愿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参加研究生考试、参军入伍、出国出境、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的特异性,选择不同的就业渠道、体系和方式。选择是多样的,过程也是多样的,结果就是各有不同的。

3.市场营销学4P中的价格策略

主要是指产品的定价,主要参考衡量目标市场占有率、成本、竞争情况、消费者心理等,企业根据这些因素给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价。该策略相当于学生自身价值的确定及实现,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就是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所能带来的薪酬、工资待遇等。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薪酬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学生自身的个人经验和能力等方面与岗位变化而变化的,薪酬待遇是学生本身个人经验和能力、就业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所从事公司岗位综合情况决定的。

4.市场营销学4P中的促销策略

也可以称为行销,它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手段来达到促进产品销售,加大销售业绩目的。主要方法有打折、返还现金、体验销售、试用、积分兑换、抽奖等多种方式。在职业生涯中的促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作为“产品”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或手段达到就业、升职、职业发展的目的。例如参加招聘会、面试、网上求职简历、单独拜访所求职公司、自身展示、通过中介机构介绍等等。促销策略的职业生涯应用研究比较浅显,也是一个研究探讨的方向。

(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营销策略4C运用

营销策略4C是指顾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欲望、目标消费群体的成本和费用、目标消费群体购买的便利性、企业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沟通。营销策略4C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的推动促进作用。

1.营销策略4Cs中的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欲望

学校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技能、素质需求情况,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方案等,对产品(学生)进行规划设计(即订单式培养)。

2.营销策略4Cs中的目标消费群体的成本和费用

学校通过定向委培、订单式培养、实践教学等模式,增加产品(学生)的社会价值即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帮助用人单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并且采用同样的产品(学生)劳务的受让价格推向人力市场,也就是间接的降低招聘单位的用人成本,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风险。

3.营销策略4Cs中的目标消费群体购买的便利性

可以理解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校园招聘会,网上公布就业信息等方法方便招聘单位招聘,为企业提供选择的便利性。

4.营销策略4Cs中企业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沟通

学校搭建学生和招聘单位的沟通平台,做好两方面沟通。向招聘单位介绍应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学风、校风建设情况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本身能更好的掌握招聘单位的行业背景、企业文化、招聘职位、薪金待遇、岗位需求等情况。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持续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对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对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有效性有着实际的应用效果。市场营销理论、方法、组合策略等等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的运用,是一种借鉴和发展,要活学活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充分就业,实现学生本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及职场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德明.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12):132-134.

[2]李东光.市场营销视角下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114.

[3]冯方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基于4P理论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1(5):23-27.

[4]包菲菲,郭奇.营销视角下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6):78-79.

市场规划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44-01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提高,城市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要求更加严格。如何在满足基本建设情况的要求下建设一个适合现代人类居住的城市,并建设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者是建筑群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而建设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城市建筑个体(即建筑单体)与建筑整体(城市整体格局)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通过合理的设置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1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1.1 城市规划

针对城市在对应期限内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规律,以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空间布局以及其他各项综合部署为主要内容,对之进行整体设计,属于对城市空间的整体分析与经营。从本质上讲是对城市人的活动区域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设计,进而动态的解决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和形象,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态形象。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城市发展历史予以延续,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加以展望,从宏观角度对空间及地域加以营造,形成一种所谓的“实体环境规划”。

1.2 建筑设计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的利用,那么建筑设计就是从微观的具体角度来对城市空间进行打造和落实,是从空间的具体使用、经济、美观的根本要求来对建筑的外形进行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满足建筑外部形体要求的基础上,在满足对应的时代特征与风格要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与城市的历史氛围、周边环境以及城市对应的控制规划想协调,形成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是微观层次对空间低于的规划,其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建筑单体,从个体出发论述建筑群落的形成。

2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间的关系

2.1 建筑设计限制城市规划的场地选择

从城市规划的整体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不仅只是对单体建筑的设计,同时还涉及到场地的具体设计。为了满足建筑项目用地的具体需求,场地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场地法律法规的现状同时,还应该积极的组织与场地相关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设计活动与因素。其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方式使得场地中的各个要素能够和谐相融。其中,场地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使得建筑能够与其他的要素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具体的体现:从具体的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应该包括除建筑单体设计之外的其他所有建筑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物、交通道路设计、绿化景园设计、场地工程设计与总体安排等详细的工程设计。

2.2 建筑设计影响到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才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作品的创作不断繁荣,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建筑所表现的人文关怀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对建筑环境的关注程度还较为欠缺。在建筑设计过中存在着过于追求“新、奇、特”的现象,没有对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加以考虑,这给城市的整体规划带来了负面影响。以北京的长安街为例,其中的每一栋单体建筑都采用了最好的设计院以及最优秀建筑师的作品,但是其还是成为了建筑行业人士批评的焦点,其最终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忽视了建筑单体对城市整体规划氛围的影响,导致个体不能很好的融入其中,造成个体过于鲜明和突出,不但不能达到很好的建筑效果,反而影响到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格局与氛围。

2.3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基础

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建筑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建筑直接组合成为有机的建筑整体空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这样几个方面。

(1)与环境相融合。

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区域性质的规划,从这一点出发金陵将城市的整体设计与周围的大环境相结合。同时,在设计建筑的外形轮廓时,还应该和周围的其他建筑相互呼应,尽量做到与其他立面形成虚实对比、色彩相融以及环境格调和谐的局面,最终达到符合环境氛围的整体肌理。从人的情感出发,对建筑部的小环境进行细致构造,满足其中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2)建筑造型处理。

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建筑自身的设计风格,突出对应的整体性,在简单的设计方案中突出复杂性,在不变中体现出变化的特征,这就需要对建筑外形构造材料加以合适选择。

(3)理性规划。

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为基础,采用抽象化的方式和手段来保证历史文化得以继承、历史痕迹的得以保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人们视觉范围之内进行考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对那些高层建筑的顶部结构,对建筑屋顶的视线处理应该尽可能的简洁有序,这样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俯瞰效果。同时,应该从局部层高以及墙面倾斜等方面来对人的视线加以控制。例如,利用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到地面,使得局部低层以及镂空层可以获取阳光。

3 提高建筑设计与规划之间吻合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将自然绿化融入到建筑与群体当中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化的关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新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的设计时,建筑环境周围绿地的建设成为了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这种绿地设计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以广东的中山市为例,近些年在该地区建造了很多花园式的工厂,且在选择所种植的绿地植物时也多加注意,尤其是植物种类方面都符合当地的种植环境,在具有优秀的空气净化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美观效果。而2002年在杭州建成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也属于一个园林化的学校,拥有充足绿地环境的校园将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专业学习。

3.2 尽量利用现有的有利自然环境因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土、木、风、水、光、气、材”等各个方面加以充分的完全利用,尤其是在建筑理论方面强调所谓的“风水”,这与西方的建筑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传统的建筑理论更多的是注重我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从自身的具体环境出发,在坚持发扬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要从西方的建筑理论中吸取营养,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先进设计理论。以“鸟巢”为例,该设计方案的结构及造型都力求与自然的结合,在“光、气、风、木”等方面的应用都有明显的优势。

4 结语

本文对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加强建筑设计与规划之间吻合程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柯雄斌.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6):265.

市场规划论文篇6

一、十一五规划的性质以及与经济法的区别

十一五规划是根据中共中央建议编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一个重要文件,因此,它在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正确厘定规划与经济法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法中是否应当终结计划法,则需了解十一五规划的性质。关于规划的性质,有学者根据规划的程序,将它与法律等同,认为规划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法和经济法的来源;〔1〕也有学者认为,规划就是计划,“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的行动所作的设想和部署”〔2〕。但是,由于规划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编制,并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所以,许多学者从规划产生的特殊程序而将其视为法律或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甚至认为它比普通法律应当具有更高的效力,意图使法律服从规划,并将法律当作实施规划的手段。显而易见,这种观点仅仅是根据产生程序而不是内容来界定规划的性质,属于形式意义的规划观。笔者认为,界定规划的性质应当依据其内容而不是产生形式,因为只有内容才反映了其基本属性以及与法律等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它为人们指定了行动的方向以及违背后的不利后果,此即法律的规则性,也是构成法律的基本要素。规划是否属于法律,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规则性。在法律规则中,权利和义务是最基本的内容,离开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也就无所谓法律。从这一角度判断,如果规划属于法律,就应当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内容。但是,从内容看,十一五规划只是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以及政府的行动方向,并不是在社会主体之间配置权利和义务,不能成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正如规划所言:“主要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页。)此外,规划如果具有法律性质,还应当具有与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法律责任,以制裁那些违背规划或不执行规划的行为。但是,规划中没有也不可能存在法律责任或类似的责任,所以,无论是以何种形式通过,规划都不具有规范性。

由中共中央建议编制,并由全国人大通过,这是因为规划涉及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是宪法规定的须由全国人大批准的重大事项。虽然规划制定和通过的程序与法律具有形似性,但最高权力机关并非在行使立法权,而是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不能就此认为它具有法律的性质。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目的、实施和阶段性等特征分析,它应当属于未来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而非法律范畴,因此,我们应当从政策的角度来审视其与经济法的关系。规划的政策性决定了它与经济法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存在如下诸多区别。

其一,各自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规划属于政策范畴,它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包括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目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进展目标等。而经济法属于法律范畴,追求的是“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3〕,在立法中表现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劳动者权益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具体价值目标。显然,尽管规划中不乏公平的因素,但其主要是在发展的目标指导下形成的。经济法虽也重视发展,但其理论基础仍然是长期而稳定的法律固有价值。经济法稳定的价值目标和理念,决定了我们应当以此为坐标观察和分析规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而不是以规划决定经济法的取舍。

其二,就其内容来看,规划是一个以产业政策以及相关政策为主的纲领性文件;而经济法则是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这些规范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并附之以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规划不直接涉及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仅具有指导性;而经济法则是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构成,诸如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劳动者保护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其中包括诸多权利和义务,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和政府进行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范。

其三,规划主要在于政府宣示自己的承诺,向市场主体表明自己未来一定时期运用公共资源调节经济的方向。亦即规划主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应当努力的方向,只对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即便是这种约束,也只有软约束性质,缺乏明确和具体的规范和责任。市场主体可以根据规划确定的方向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但不具有强制力。经济法则不然,它不但是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是政府的行为规范,是政府在规制市场主体和宏观调控时必须遵守的准则。强制性是二者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四,规划的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是通过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公共资源甚至以法律方式实施规划。从实施机制看,规划缺少一个专门机构来监督实施。而经济法不但有专门的实施程序,而且有专门的机构,以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经济法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与规划的根本区别之一。

最后,从存续时间看,十一五规划只在未来五年内发挥作用,此后便成为历史;而经济法则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其时间效力远超过规划。十一五规划的政策性质,决定了经济法学研究应当坚持在法学范围内、用法学的方法和理念来观察规划,用法治标准来审视和评价规划及其实施过程,而不是用规划者的目光来审视和要求经济法。那种试图用规划约束法律的观点违背了法治精神,是计划经济时期计划与法律关系模式的翻版,极易导致政府权力的极度扩张,使法律成为规划的工具和奴仆,因而必须引起警惕。当然,由于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制定程序和先进的理念,十一五规划与经济法在价值取向、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个体与社会关系以及微观和宏观等关系问题上,都有许多契合之处,诸如都追求实质公平和整体效率,都主张政府有限干预,都坚持社会本位,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实现宏观经济关系的平衡,都追求社会整体的和谐和宏观调控等。所以,十一五规划既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符合现代法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现代社会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在理念层面上越来越趋于融合,经济法固有的理念和价值在规划中同样得到体现和转化。因此,经济法学不应割裂与规划的关系,而是应当立足于法学学科本身,结合规划展开研究。

二、计划法应当终结的理由

虽然规划与计划极为相似,甚至有时难以将二者分开,但当我们将十一五规划视为未来五年的基本政策时,它与计划的关系也就十分清晰。因为计划在我国一度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或唯一手段,而现在被视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所以,过去和现在的计划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十一五规划需要调动各种手段,包括经济和法律手段,也可能包括所谓的计划,所以,从此意义上看,计划已包含在规划之中。

计划法的创意具体起于何时,可能难以考证,而且也无必要,可以断定是在计划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曾几何时,计划法一直被视为经济法的龙头法,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和热捧,并极力推动立法机关将其通过实施。但是,学术界的这一热情并未引起当时立法者的重视,直至计划经济结束,学者们的这一心愿也未实现。时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学界制定计划法的热度大为降低,不过一些学者仍未放弃努力,并从多方面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法的必要性。最近两年,我们还能见到一些论证计划法存在必要性的观点。(关于主张计划法的论述,参见董玉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法研究》,书海出版社, 2001年;李刚《市场和计划法:对计划的两次限制———试论计划法若干基本问题》,载《经济法论丛》第六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年;应飞虎《论计划法》,载《经济法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王先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法初论》,中国民商法律网-商事法学。)可见,计划或计划经济对经济法学的影响至为深远。不可否认,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和贯彻国家意志的工具,计划曾经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完全否认计划的作用,尽管我国曾经将它发挥到极致,但是,计划是否已经重要到非制定法律不可,笔者一直持有异议。经济学已经用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计划和计划法是否符合法理,法学界鲜有思考和批判,倒是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赞誉似乎与现代法治和法理基本吻合。现在看来,似乎是十一五规划的出现要终结计划法,但是,当我们从法理角度审视计划法时,将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合法理的设想。或者说,从一开始,计划法的思路就缺乏基本的法理支撑,而在当今的体制下,就更显得不合时宜。为此,学界应当终结计划法的研究,将相关成果转为它用。

首先,也是至为重要的,是计划法缺乏现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但是,“所谓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固然依靠身份,但更依靠行为。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是由行为作用的。与此相适应,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4〕既然法律规范的直接对象是行为,那么,任何法律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具体规范的行为实际存在,而且这种行为的重要性已经影响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和谐,必须以法律手段进行确认、鼓励、限制或禁止。如果一种行为不存在,或者只是普通行为,不会破坏社会关系的平衡,则无需法律干预。那么,目前政府的计划行为是否达到非制定计划法而不能调整的程度呢?笔者以为不然。现代市场经济虽然需要政府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但政府作用市场的手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采用货币和财政手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5〕在市场经济初期,尽管计划也被视为与市场并列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但经过数十年的过渡,政府实际已不再以计划方式从事经济管理或宏观调控。计划不但在政府文件中已经淡出,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了一个专门制定和执行计划的机构。因此,法律不需要对这种政府的计划行为做出具体的安排,也就没有制定计划法来规范这种行为的必要。至于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采取的一些行政措施能否称之为计划,从狭义的计划定义看,显然不能。即便可以称之为计划,至多也属于指导性的计划。但是,鉴于这种计划并未限制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不会伤及市场机制的发挥,所以,无需用法律进行控制。

其次,学界起初关于制定计划法的设想,并非为了控制权力,而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治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初学界对计划法的热捧,是因为国家权力对计划的推崇。在阶级斗争法学和法律工具主义主宰下,法学的任务是如何从法律上证明计划的价值并将之合法化。至于计划是否符合正义和公平,是否妨害个人自由和权利,是否真的能提高效率,是否需要用法律控制,当时的法律学人没有也不敢就此多想。敢想的,就是如何制定一部计划法,将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赋予其法律上的权威,让政府拥有一个合法的管理工具。当计划的神秘面纱和光环最终被揭开之后,我们才发现,计划不过是一些掌控大量资源,并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信息的政府官员们为他人制定的一些数字指标。对制定计划的官员来讲,计划代表了国家的权威和尊严,不论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结果如何,人人都必须服从。至于其背后有多少随意性和个人意志的成分,建议立法的学者没有也不敢提出怀疑。结果是近40年的计划不但没有使国家富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国人除了简单的生活资料外几乎一无所有。尽管如此,法学界仍然有学者主张计划法。如果说,主张制定计划法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政府的计划权力,防止政府利用计划剥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我们说这种计划法完全有必要。因为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行政经济和权力经济,是依靠官员们实际并不可能具有的完全理性和高尚道德水准为假设前提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政府的权力以及其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是空前的,因而限制政府利用计划手段侵占社会资源和剥夺个人权利和自由就极为重要。然而,从当时的观点不难看出,学者要制定的仍然是一部授权法,而不是控权法。这种立法构想不能不说与法治的精神背道而驰。虽然有个别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继续制定计划法,以对计划进行第二次限制,〔6〕但因为计划已被市场机制取代,政府也极少使用计划配置资源,计划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无任何限制作用,所以,此时再提出控制计划已无必要。何况许多学者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计划法并非为了控权,而是追求其他目的。(关于这种观点,可以参见前揭董玉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法研究》, 38-40页;应飞虎《论计划法》, 192-196页。)笔者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计划仍然是政府使用的一种手段,且立法目的是控制政府的计划行为,防止计划的滥用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复活,那么,这样的计划法未尝不可。不过,这需要以政府仍然滥用计划权力为前提。所以,从法治社会控制权力的要求看,目前的计划法构想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公平是法律基本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者们构想的计划法仍然没有从公平的角度论证计划法的必要性。(近年学者们关于制定计划法的理由,最多的是依据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也有的是从信息失灵的角度说明计划和计划法的必要性。)何况计划从本质上看就不是一个根据公平原则分配资源和产品的制度,或者说,以往的计划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加剧了许多社会关系的不平衡,特别是它以剥夺和压制的手段来实现公平的设想,最终是实质的不公平。因此,如果我们不能从公平的角度论证计划法存在的价值,那么,这种设想就没有基本的法理支持,很可能产生不公平的后果。

复次,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计划和计划法存在的首要价值应当满足效率的需要,因为“与秩序、正义和自由一样,效率也是一个社会的美德。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也必须是高效率的社会。”〔7〕那么,计划法能否满足我国社会效率的需要,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不但不会实现真正的公平,还曾经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迟滞。虽然有学者认为,导致发展低效率主要是指令性计划,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中国20多年经济的高速

发展主要来自市场经济的作用,并非来自指导性计划的贡献,虽然其中不乏政府宏观调控的功劳,但政府的指导性计划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多少作用,至今尚未可知。所以,主张制定计划法,是否会产生相应的效率,是一个未知数,但目前在没有计划法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却十分明显。

最后,计划法不可能解决目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市场调节虽然能产生效率,但市场失灵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垄断、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政府虽然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失灵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所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在目前同时并存,经济法的任务应当考虑如何克服这两种失灵。那么,计划法能否承担这一任务呢?答案是否定的。对垄断和环境污染等市场失灵问题,需要的是反垄断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相应立法加以克服,而对于政府失灵,则需要通过预算法、政府采购法、转移支付法、中央银行法、价格法和税收法等宏观调控法实现,就目前来看,计划既不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也不是导致政府失灵的因素,所以,计划法不能解决这两种失灵,如果制定,其立法和执法成本将远远大于其收益,定会成为一个得不偿失之法。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既无制定计划法的现实必要性,也无足够的法理作支撑,因此,关于制定计划法的计划应当终结。

三、结语

中国经济法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计划法的研究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可以说,计划法凝结了许多经济法学人的心血和情感,即便是他们的想法备受冷落,也不曾考虑放弃。但是,当党和政府毫不留情地抛弃计划而转用规划安排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时,经济法学界似乎应当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反思。经济法的研究是否还应当紧跟政治思维和话语,及时将计划法置换成规划法继续研究?如果研究,将来的结果会不会和计划法一样?显然,大多数学者还未思考这些问题。对经济法学来讲,计划法研究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撑,经济法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话语,加之学界长期紧紧依附政治的研究方法,从而导致我们研究成果的命运只能取决于政治的态度。但是,如果要把经济法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减少对政治的盲从,就必须在既有的法学理论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念,以特有的秩序观、正义观、自由观和效率观审视和评价政治决策和行动。所以,终结计划法,也是终结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定式,是经济法走向科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用法治精神规划“十一五”〔N〕.南方周末, 2006-02-16.

〔2〕史际春主编.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34.

〔3〕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 1998. 152.

〔4〕〔7〕张文显.法哲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60, 217.

〔5〕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47.

市场规划论文篇7

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

绪论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对突发重大灾害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1]。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反映出我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的不足。为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妥善临时安置灾民,稳定受灾民众情绪,根据《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应结合城市特性进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建设。

1.规划原则

1) 注重实效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相关供应要完善、满足规划避难人口一定时间内的生活需求;同时地震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应近远兼顾,近期满足现状城市人口避难需求、远期满足规划人口避难需求。

2)平灾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公园、健身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将其建设改造成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

3)均衡布局

应急避难场所应就近就便,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到达。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4)快速通畅

地震灾害具有对城市道路、建筑破坏性强的特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易发生洪灾、火灾、塌方的地方;并保证两条以上疏散通道,宽度最少要符合消防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周边路网结构完善。

5)分级设置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应结合城市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情况等分成若干等级。一般可分为一、二、三级应急避难所及小型临时应急避难所。应急避难所规划,应以每人1.2―2平方米进行建设[2]。

2. 规划依据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所规划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3]、《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城市地震应急预案(2006.05)》、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等。

3.规划技术路线

城市地震避难所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控制性规划:确定城市应急避难所需求和布局

(二)城市地震避难所详细性规划设计:确定单个地震避难所设施规模和建设。

4. 详细建设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当兼有平常设施功能,灾害发生后启动公园的避难与救援机能。规划建设主要内容有:

1)配套设施建设:消防栓、直饮水器、道路照明、各类通信与网络接口、电子信息屏幕插口、垃圾桶等[4];

2)设施维护:照明、厕所、水池、室内水电相关配套、室内通信、室内网络、炊事、淋浴功能、停车场功能等

3)加强抗震措施:加固、翻新各相关建筑,疏散出入口移位等。

4)编制、落实物资储备规划、疏散通道规划等相关规划。

5)引导系统规划和标志标线的设置。

5.规划实施

1) 提高技术指导: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相关技术规范,明确避难场所建设的标准与要求,使规划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2)规划与建设统筹兼顾,场地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规划要求,优化、整合四处避难场所各类绿地、公园、广场、体育馆、学校操场等有条件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资源,平灾结合,立足长远,充分考虑各灾种防灾减灾需求,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好规划统一、建设统一。

3)加强科学管理:将建设后的避难场所维护管理纳入公园、校园等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各应急避难场所整合、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场所管理单位的责任与权利,以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4)建立信息化机制: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纳入全市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明确各类应急系统的类型、规模、分布、功能和状态,动态更新和跟踪实施。

5)资金保障:有关部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考虑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物资储备设施等所需资金,保障避难所建设实施和管理运作。

6)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应急避难知识的普及性,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展览、讲座等形式,广泛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6.结论和建议

市场规划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及意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城市建设的指导,是地方政策和发展的基础。不管是现阶段哪个国家,还是从历史上来说城市规划都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在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管理公共资源,保障公共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是以社会综合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也是以经营为目的开发。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地方政府,它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土地的用途,进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 从经济意义来讲,利用政策手段调控房地产价格,以及从源头上限制土地资源的浪费,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讲,社会服务基本设施的规划,如科教文卫、保障性住房等,保障了城市内的每个人基本的生存条件。

2) 平衡各阶层的需求,协调各方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开发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以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作为代价,更不乏触碰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多方利益主体的权益平衡; 按照土地开发的类型、特征和要求,以及外部社会和环境的约束条件,如何规范商业开发行为,城市规划都起到了积极的市场规则的作用。

3) 传承城市文化,兼顾开发与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些历史名城,土地效益最高的区域,往往也是历史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开发为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以牺牲这些资源为代价。而这些资源的价值是任何现代资源无法取代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开发与保护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课题。

4) 控制土地资源,为开发建立秩序。

不论在何种条件下,任何事物的进行及发展都只有在有序竞争中,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尤其是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城市,更是难以避免开发的无序性。这种现状只能依靠科学的规划手段来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5) 合理引导,高效经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开发本质上也是一种经营行为。而城市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周期性的。有效的市场引导,能够带来优异的目标质量和长久的发展动力。只有规划与市场科学的衔接,才能达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从1978 年 ~ 2000 年,中国的小城镇数量翻了 10 倍,城市数量增加了3 倍还多。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城市规划也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大规模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质量,对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各方面资源造成难以挽回的浪费。

1) 规划的随意性。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所在,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在我国现在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本很严肃规划要求,经常性的发生变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首要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盲目的进行土地开发,而规划却很难跟上开发的脚步,甚至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不法手段诱使城市规划向某些利益主体倾斜。其次是地方领导的更替。不同的领导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设想和蓝图,短时间内的领导更替,往往使刚刚建立的规划变成一纸空文。第三是社会环境客观的发展变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些因素都使得规划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2)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形成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在城市留下时代烙印,产生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利益最大的地方也往往积聚着大量的历史遗迹。于是,在利益的趋使下,大量的古迹名胜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3) 严重的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设施的完善程度,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良好程度。同时还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建设是否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都以严重的生态破坏来换取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类环境保护文件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些规范往往不被重视。

4) 以数量代质量。

一些城市的领导为了出政绩,大力发展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大规模,高规格,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意义所在。

5) 没有预见性。

例如交通,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甚至在有些小城市堵车现象也日趋严重。排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规划的欠缺。尤其是在老城区,人口过于集中、公共设施落后,甚至缺失,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只顾眼前而没有留下发展的空间。

6) 不能因地制宜。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特的历史进程的产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当突显出本地特有的文化和特征。然而在规划中照搬照抄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来风格迥异的两个城市,却出现了相同的城市规划逻辑。雷同抄袭,不仅使一个城市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发展的竞争力。

三 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发展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的发展必然带动理论高度的提升,而理论的提升必然指导实践向更高处迈进。

1 实践的发展

规划的实施就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不可逆转是这个过程最鲜明的特点。规划的实施过程决定城市的最终面貌。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都处于摸索阶段。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规划的实施过程。

1) 城市规划要有严肃性。

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城市的规划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一项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的指导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1989 年 12 月 26 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这就意味着,城市规划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保障。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被理顺了,无论是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还是管理的程序和权限,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法律的支持下,城市规划无疑将更加权威更加严肃,各项规划的编写和实施也有了法律的依据。2007 年 10 月 28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这就在 21 世纪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了城乡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

2) 城市规划要有科学性。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入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 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4) 城市规划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结语

我国城市的发展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期。城市规划也必然面临着一个从量到质的新跨越。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现必将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强烈的冲击。变革往往伴随着机遇的来临,城市规划也将面对全新的课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更和谐、更人性的规划,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启广.浅谈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09( 8) :92-93.

市场规划论文篇9

【关键词】风险 收益 投资组合 动态规划

一、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马克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均值―方差(M-V)单阶段投资组合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在此之后,夏普(Sharpe)对证券投资进行了研究,将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的分散化加以消除的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的分散化加以削弱,甚至消除的风险)。Sharpe和Lintner为代表的学者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罗尔(R.Roll)却在1977年对CAPM模型产生了重大质疑,与此同时,罗斯(S.Ross,1976)则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认为没有任何投资者可以通过套利创造财富。该模型是建立在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更少且更合理的假设之上,该理论以回报率形成的多指数模型为基础,认为具有相同因素敏感性的证券或投资组合必然要求相同的预期回报率,否则就会出现套利机会。

我国对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1990年马克维茨(H.Markowitz)和夏普(Sharpe)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的。主要研究以下问题:证券组合投资有效边界的确定问题;组合投资最优化模型的建立;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目标函数,或者引入新的约束条件。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还不是完善的市场,投资者也不够成熟。虽然大多数投资者失败是因为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规模较小等系统风险造成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淡薄的风险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马克维茨的证券投资组合模型的局限性及本文研究内容

马克维茨模型的核心是均值―方差理论,即以M-V准则为最优组合的标准。这一模型系统地构造了一套组合选择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组合选择及资本市场定价的内在机理,成为现资组合理论的主要基础,它是通过数学规划的原则,偏重规范性分析而缺乏实证性分析。投资者无法知道证券分散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高收益,低风险。因此,夏普(Sharpe),林特纳(Linter)莫森(Mossin)分别在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该模型的缺陷还表现在:

该模型的计算量较大;其次,该模型依赖于较多不实际的假设,诸如交易费用和最小交易单位;再次,马克维茨模型考虑的仅仅是静态单一投资期问题,而实际证券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种突发事件等因素,投资者为规避风险而随时买进卖出。

所有上述缺陷都使得该投资理论在实际投资活动中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本文正是对上述的第三个缺陷进行完善,考虑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模型,引入动态规划的最优解的方法来对静态单一投资期的马克维茨投资组合模型进行完善,并给出基于所建模型的实例分析,是对经典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动态规划在资产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1.动态规划应用于资产组合研究的可行性

动态规划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划分成多个子问题,通过归纳与递归找到答案。它没有标准的数学表达式和规则,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决定了其应用的广泛性。不管是单个决策阶段的投资组合研究还是多个决策阶段的投资组合,都可以使用动态规划方法来求解出最优投资组合。

一般金融资产具有如下特点: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无限可分性;而上述特征决定了资产组合收益的特殊性,即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某证券下一期的预期价格等于当期价格加上下一期预期报酬,即:。说明投资组合的各阶段的状态满足无后效性。即投资过程的过去历史只能通过当前的状态影响它的未来,因而满足构造动态规划模型的条件。

2.理论模型

假设有b个单位资源需要分配到n个投资项目中,当第k个投资项目取得单位投资时,其收益为,则该投资项目可以建模如下:

寻求一种投资方案,使得该投资者总收益最大。

根据题目要求,建立一个三级动态规划模型,列出三级规划的网格图如下:

由逆序求解法看上述网格图,最后一列表示分别不同投资额投资于项目三所获得的收益;第二列按照原则,求得投资于资产2的最优金额;同理逆推可得投资于项目1的最优金额。

最终的结果为投资于资产1,2,3的金额分别为4万,4万,0万。

4.对于标准单周期一般资产组合模型进行投资的评价

标准单周期一般投资组合模型虽然对静态的不同投资资产进行了动态化处理,但是其仍然存在如下一些缺陷:

(1)净收益矩阵有待完善:收益矩阵是根据历史经验所得,因此要求市场有很强的有效性,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然不是很完善,市场有效性并不高;其次,该收益矩阵的投资金额为固定的等差数列,与实际投资情况不很符合,因此该方法缺乏一定的实用性;

(2)没有考虑投资风险:风险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正方向变化的,正所谓高风险高收益。但是该方法中并没有考虑市场的投资风险,因而缺乏一定的投资可信性。市场上的资产符合高风险高收益,该方法可能使得投资者为追求高收益而承担过高的风险。

四、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和传统的资产组合理论一样,该模型依靠市场有效率的前提,对我国目前还不尽完善的金融市场现状,解释起来有点乏力;其次,该文主要是从数学推导,以及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没有考虑实际投资中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得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打折扣;再次,实际操作中,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会进行多期连续且有关联的投资,因此该模型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H.Markowitz .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J],1952,7(1):P77-91.

[2]张宗新.投资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J].,1964,p425-442.

[4]Linter“The Valuation of Risky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 in Stock Portfolios Selection and Capital Budge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1965,47(1):P13-37.

[5] Mossion .1996,“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 Econometrica[J] 34(4),p768-783.

[6]Bellman .R.Dynamic Programm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7]姜衍智.动态规划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市场规划论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中心 中心区 规律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e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period of urban centers and foreign urban form and functions, and thus the variation of the city center.

Keywords: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centers,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law.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

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类就作为群居型动物而存在。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逐渐聚集形成部落进而逐步形成城市的初期的形态,城市的发展史正在此背景下拉开帷幕。城市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城市中心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功能的变化而逐步改变。同时城市中心形态的变化也象征着城市性质的改变以及中心职能的变化。

城市发展初期的城市中心形式及职能

2.1原始社会和早期奴隶社会的中国

中国的城市文明的雏形诞生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1世纪,从远在的内蒙的兴隆洼文化,到中原的磁山文化、裴李巷文化、关中的大地湾文化到江南的河姆渡文化形成了稳定的农业聚集村落为中国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劳动的分工和社会的阶层的分化,到商朝前期,中国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大都由早期集聚的村落演变而来。此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有两方面—氏族首领和巫师阶层。城市雏形往往以氏族首领的居住场所为中心,如半坡、姜寨的大房子、龙山时代的城堡,等等,祭坛等祭祀场所也往往构成了这些城市雏形的中心。这些贵族与巫师居住、祭祀场所地处城市中心地位也体现了他们身份的尊贵。此时城市中心功能为防御与祭祀。

2.2外国早期城市中心-古代与古典主义时期

2.2.1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起源于爱琴海文明,该地区早期的城市也正是这一时期建立并影响了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和城市的发展。古希腊采用氏族制后逐步转变为共和制最后被马其顿统一(希腊化时期)。氏族制时期希腊信奉多神教,反对自然现象崇拜,建有大量的庙宇,庙宇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从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城市的局部中心。卫城是此时城市的核心,卫城里建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等,承载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共和制时期城市中心逐渐转变为圣城。圣城功能上与卫城有了很大区别,建有大量公共建筑,定期举办节庆等活动。希腊化时期城市中心转变为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和博物馆等文化交流中心,如阿索斯城中心广场和亚历山大城的宫殿图书馆与博物馆。

古罗马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其建筑和城市发展受古希腊影响很大。古罗马的城市中心建有广场,广场周围建有神庙、剧场、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他们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罗马城与罗马帝国广场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结构。它反映了当时神、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公共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2.2.2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制度,崇尚死后永生的理论,古埃及的统治者相信自己是神的后代,法老家族统治制度代代相传,僧侣和祭司的势力也逐步发展壮大。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1085年古埃及建立了大量的古城和陵墓,因此可将古埃及城市分为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两种。生者之城的城市中心往往以贵族区、神庙为主,死者之城建有大量的陵墓,金字塔、山崖陵墓兴盛于此,可以说金字塔等陵墓构成了死者社会与城市的中心。古埃及城市核心也是以统治者的需求决定的。

2.2.3美索布达米亚城市

美索布达米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不少城市,该处城市是由原始公社联合而成的农村公社的中心。其中最著名的叫吴尔城。它的中央建有宫殿、庙宇及观象台的三位一体的城寨。古代两河流域也流行多神教,后来君主制促进了神的分化,也神化了国王。所以宫殿总与庙宇连在一起。宫殿、庙宇建筑群建在城市高地上。它们都是四合院的,前者常由好几个院落所组成,并不很规则;后者平面较规正,一般是四方形的。

亚述在公元前八世纪占领该处建立了首都亚述,这个城市前期为政治与军事中心,后来逐渐转移为宗教中心,城市中心近河处有35个神庙,位于人工筑的高台上,城中的阿奴与阿达德神庙有一对相同的观主台。在它们之间用庙宇连接。庙前有一个用很厚的墙封闭起来的院子。整个建筑物都有强烈的防御性,很可能这庙宇也是宫殿,神权与王权合一了。

山岳台与庙宇、仓库、商城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中心,承载着城市、商业和活动等功能。

2.3总结

早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国与外国城市中心的决定与国家的统治制度有关,中国早期城市基本为贵族和氏族族长的居住地和巫师祭祀场所,国外早期城市中心既有剧场等公共建筑也有宫殿,神庙统治统治阶级的建筑。

城市发展中期时的城市发展与城市中心变化

3.1奴隶社会中后期和封建社会的中国

从奴隶社会中后期和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城市逐步有了规划的概念,自此开始,中国城市的发展基本遵循两种规划理论—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如唐长安城(图一)、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图二)、明清北京城(图三)等等,它们都以皇城为政治、左祖右社为文化宗教中心、两市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

图一 图二

图三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名著。这些城市以功能为主,城市中心往往是居民的服务设施。

3.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国外城市发展和城市中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