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31 18:30:20

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篇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参考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2.殷传宗《物理教育学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1996年3.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物理课堂教学篇2

(一)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教材是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最为直接和方便的手段,对于学生的自学和更好地提高上课效率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学物理教材更关注于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文字基本覆盖了整个教材,很少有插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二)大学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础的方式,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不同于初中及高中的课堂,因为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开拓性及灵活性,其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因而教师上课就不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时那种“填鸭式”教学,而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学课堂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大学物理老师的素质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培养了多位科学家,当老师八十华诞同学们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时,记者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意外的惊人,同学们都说是眼神,足见要想成为一个对同学们有切实帮助的老师,就需要热爱学生,要慈于父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帮助其补充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如果有些同学擅长于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要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促使其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再次,大学课程有很多学科,其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更深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往高深物理知识方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刻明白物理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三)注重趣味教学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展示物理知识的机理,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再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角色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最后,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很好地联结起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才会去努力学习它,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物理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合作探究

新时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切实要求教师放低姿态、走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研读教材特征,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如今的初中物理学科经历了新课改这一事件,整个物理教材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后的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编排更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理论知识也更有弹性,这就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因而,初中物理教师更应仔细研读物理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教学内容,将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比如,《物态变化》一章中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一些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也需要学生娴熟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要能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因此物理教师应投入一定精力在课堂教学环节,确保列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具有实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循着教材中名词概念的出现顺序,依次阐明“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现象,随即细致描述每一种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尝试引入学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或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有章可循,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备课方式,创新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备课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土壤,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在备课环节正式定型,因而教师应尝试完善备课方式,进而有效创新教学设计。我认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最好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共性”即吸收和借鉴多数物理老师的备课方式,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减少劳动的重复;“个性”则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人教学的特色与风貌,竭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营造出耳目一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可以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备课时便确定好教学目标,同时制作好上课所要用的PPT课件,准备好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钩码等实验教材,明确整节课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课中: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演示整个物理实验过程,然后给每一小组提供固定且有限的实验器材,鼓励学习小组成员依照课件中的实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结合理论知识再次认知整个实验活动,从而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部分是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大纲,却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实况灵活调整。

三、革新学习方式,引领合作探究

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主张“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教学,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务必遵循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精心设计出有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引发学生思考与合作探究,进而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比如,在讲授“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用木板和手指分别压住气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木板压气球时,用很大的力也无法将气球压破,而用手指却可以轻松压破气球,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根据这一现象,提出压力、压力方向、压力作用效果等多个名词概念,同时提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表现、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相联系等问题,这样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经由学生思考、交流与合作之后定然都会有所获。因此,在某一节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组织探究,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切现象和达成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张金良.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4(08).

[2]梁鸿秀.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物理课堂教学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激发兴趣兵兵相教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2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提高技能和形成正确思想的主渠道。初中物理知识面广,抽象性强,实验多,与生活密切联系。但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每周3节课,每节课45分钟。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最大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观察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师有很多的教学行为有待完善,如没有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实际操作;没有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与互学。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少、速度慢、效果差、很费力等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师的“采用情况”、学生的“记忆情况”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鉴于上述各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在45分钟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思维,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认为探究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效课堂教学概述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并不是指教师是否讲完课或者讲课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或者学得好不好。也就是说:课堂中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学懂,从低技能到高技能;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学得很辛苦,就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益,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低耗高效”原则:有效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巧讲、精讲,学生多练多讲,以最少的时间去学习掌握教学目标,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尽量少做无用功,每个环节、每时每刻都有收获。

2.“以学生为本”原则:我们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之前,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和个性发展;熟知班级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另一方面要透彻理解教材,明确知识重难点,以学生如何“学”来确定教师如何“教”。

3.分层递进原则:教学内容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递进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思维要求;作业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搞“一刀切”;辅导分层,如果是全体性的问题,在全班讲评,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则个别辅导。

4.实效性原则:有效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学到知识,又要体现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具有实效性。

5.师生互进原则: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合作交流。要做到“有效课堂教学”,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研读教材,有效备课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厘清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逻辑顺序和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授课体系。授课体系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进行有效的备课,备课中要着重思考这节课安排几个活动,每个活动多少学生参与,如何安排;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其次,还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者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调控,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要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激情,人人都敢说、敢问,新课引入尤为重要。在新课开始10分钟之内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境。因此,新课引入时可借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出问题的图片、动画、视频、故事等资源。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用会跳舞的火焰实验引入;学习“光的折射”时则用铅笔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实验现象引入;学习“物态变化”时用雨、雾、露、雾凇、冰山等图片引入;学习“压强”时用铁钉钉板Flas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离不开小组建设。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授课制的束缚,实行小班化和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分组合理,公平竞争。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男女均衡,公平竞争。②分工落实,目标明确。每个成员担任一个角色,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③独学优先,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先自己独立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答案的对错,突出学生的“学”。④抢答展示,课堂活跃。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展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⑤实施激励评价,激起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组与组之间竞争激烈,勇于质疑、抢答,谁都不愿落后。

4.分层教学,兵兵相教

每个班都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性格、思维、知识水平都不一样,有些相差很大。所以,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把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难的、抽象的问题暂时不讲,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当学完一定内容以后,学生有了解决前面遗留问题的能力,再回头去探究、讨论。课堂上教师以最快速度、最少时间让思维活跃、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然后由这第一层次的学生对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进行“兵兵相教”,让优秀生和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最后还不懂的学生由教师课后进行辅导。“兵”教“兵”活动不但能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也能促进尖子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尖子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我把物理练习也进行了分类。这样分层处理后的物理课堂,学生、教师都省时省力,减少做无用功,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5.加强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任何一堂课,无论教师怎样考虑,在课堂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也总会觉得还有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寻找策略、调整教学结构、更改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如“我们都讲了好几遍,为什么学生还不懂呢?”我们要反思讲授时是否适时、适度、适合。过早学生不注意,过晚学生则会厌倦;讲太多、时间太长,学生会觉得烦;讲太少、不充分,学生难以理解;学生不想学时去讲,则是做无用功。又如“我们的课堂练习是否合适?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吗?课堂结构还可以调整吗?”……只有这样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有效。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堂课结束,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有效教学”。但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思索、实践、提升,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邓国勋主编.中学教学参考[M].南宁: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1.

物理课堂教学篇5

【关键词】教学艺术;信息技术;科学美;语言;能力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形式,而课堂提问是双边活动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先进问题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成为备课的一个核心部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过程可以设置成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课堂提问要有适时原则,即抓住时机,注重在某节课的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才是恰到好处,这也是提问的艺术性所在。再次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梯度。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近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设问。最后提问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还要多角度、全方位、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艺术的体现也表现为教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既要扮演教的角色,也要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又是教师基本功的一种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教师就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帮其分析,直至最后指出其观点的正确与否,同时也要对学生思考方向的意义给予肯定。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同时又得解惑,因此每个老师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而很多的知识教师也应该借助各种渠道获取,其中可借助现在的互联网,也可以通过其进行很多信息的收集,同时又可通过幻灯片或电脑动画制作将一些通常条件下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一些相互作用的过程很好地展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一些疑惑点,这些疑惑点会影响到他们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因此要多多考虑学生学习的障碍,为学生解惑。这样做又能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它包括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思维,想像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拿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关注教学用语呢?1、用语要确切、表达要准确无误。如说书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说法就是错误的,既不科学也不准确,而且会误导学生。2、用词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物理课程中有些概念很抽象,这时需要教师运用简化的、形象的、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话语来描述,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3、物理学科有着较强地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应明白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中逻辑要严密,条理性要强,且层次要分明。教师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课上思路要清楚、主次分明,学生也才能抓要领、明主次。4、课上节奏要恰当,语言要幽默。教师课上的语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过快或过慢会使学生感觉疲劳,诙谐幽默的用语会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也会因为兴趣而更热衷于学习。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因此要不断提高语言素质。

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揭示科学美。对物理科学美的认识是对物理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理学科的美。物理学中有很多美的例子,如感受力的平衡美、光的色散,力学中的质点、弹簧振子则是一种理想的美。这些例子都充分地展示出物理学科美的意境。追求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美,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在探索一样去学习,去发现许许多多奇妙的事物,逐渐产生美的意识,同时也能认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中感受到自然界规律的美。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阅读材料。阅读本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而且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与我们的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充分利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学习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了解其探究实验的过程,能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利用阅读材料还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学生感到抽象的概念、规律变成活生生的物理图景。如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中的运用,超导在磁悬浮列车中的运用。总之,阅读材料的安排有其用心之处,可以深化它,可以穿插到教材内容中去,使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完整。

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教师讲的和生活无关,尽是些滑轮、木块、斜面等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物理本身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因此应让学生跟实际物理世界挂钩而不是只有课本习题。如讲解做功和能这一节时可以先讲瓦特是发现水蒸汽不断冲击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小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材料更好地将物理课程与实际问题联系。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使学生不需要教师,所以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是教不完的,能力提高了就有本事自己去获取知识,所以课堂上还应关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一。如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中的主角,仍处在一个认识的阶段,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简后繁,从易至难,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地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目的。因此应让学生知道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学会自己找到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即学会捕捉信息,分析、理解、贮藏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同时这一过程又是一种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要得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上是可以灵活的,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自己的讲法,将课堂上讲课上升为一种艺术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物理课堂教学篇6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境的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针对性、好奇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如在《焦耳定律》的实验时,要用控制变量法研究Q与I、R、t的关系,怎么样设计实验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满足这个条件不变?利用实验桌上的一些器材,思考如何选取器材和控制变量。学生很积极的思考和合作交流,气氛和效果很好。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

创设实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途径发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钻”劲,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如分子间的扩散现象,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一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又如火箭发射这一壮观场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带给学生震撼,感受科技的力量。

二、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台词,字字句句都能打动听众的心,其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名优教师都很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从不嗦、重复。教师的讲述、设问或提问都很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热闹不热闹”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教师语言基本功不过关,没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语言进行教学,把方言土语或口语带到课堂上来;二是没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就没事先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又想造一造课堂气氛,就让学生齐答,从而造成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三是根本不懂得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更不懂得课堂提问的艺术,它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兴趣;教学目标;意义

面对如今课程明显减少、学生减负的形势,如何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有效教学是现阶段物理基础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物理教师所承担的教学重任。有效课堂包括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两方面。有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准则,也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那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达到有效,我觉得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学生有学习意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实验往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最高涨,精神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老师在这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必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实验最好是结合与学生平时想法不同的实验。我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首先做了一个实验:一个玻璃槽中加满了水,水中插入一个侧面贴有鱼形小纸片的塑料泡沫,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各用一根铁丝代替渔叉去刺鱼,结果发现三根铁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这是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造成的错误判断。接着提醒学生: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如此情境的创设,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理进入课堂学习中就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究光的折射原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参与也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学生要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基础,即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重点和过程时要把握好尺度,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如在“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一节中对于电流的概念初中阶段教学目标是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对于电流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知道,而真正计算公式则不要求学生掌握,细致讲解反而会使学生模糊。但是教师对运用该方法的负面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可能会对电流和水流做进一步的类比,认为正电荷像水流似的从电源正极出发,流过用电器,回到负极;电荷流过用电器时,会被“用掉”一部分,因此电流会减少,与后面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产生冲突。

三、学习内容要具有意义,即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我所学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应用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求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更要求学生能“从物理走向社会”,体会“物理有用性”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这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又不易被人重视的问题,作为物理教师,应在探究完相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释。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两件有用的小作品:自制音乐盒送给亲人或朋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物理课堂教学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概念规律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79-2

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不知何时起,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然而教学的效果往往令人不解,差强人意。殊不知,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老师说过了,学生就一定会了。因为任何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都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为保证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有些教学环节上必须放慢脚步,等等学生,也许效果将会更好。

1.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推进常常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等,适时地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此时需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思考。也可采取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由学生回答、讨论、更改、补充并加以完善,教师只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一个问题抛出后,急切盼望学生能立即回答,若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想想这样的自问自答有意义吗?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会置若罔闻,懒得搭理。所以说,既然问了,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越思考越深入,越思考越明确,学生的脑筋越动才越快,思维的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2.概念规律的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原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对概念、规律理解要清晰、要透彻,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这就需要在进行概念规律教学时要放慢节奏,注重创设情境。对概念的引入、意义等要讲解透彻,可通过类比、比较等多种方法,如:用水流、水压来类比电流、电压;用水波类比声波;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也可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如:讲解欧姆定律时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概念不清、规律的理解不到位有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就是我们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图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讲题目做题目。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提高吗?能学会学习吗?

3.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为了省时间,往往该分组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甚至连演示实验也省了,用动画、PPT简单的替代。然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往往都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所谓的“做中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这就是我们常常抱怨的这个实验我讲了多少遍,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的原因所在。试想想,老师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即使讲了再多遍也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或者让学生做一遍,讲和做在实验的教学中是有本质区别的。回过头来想想,那些讲了很多遍的实验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效果还很差,真是得不偿失。如:在讲弹性势能的时候。书上有一个“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的小实验,备课的时候简单地认为这个实验很简单,不用做,稍微讲一下学生就应该会的,不存在任何的障碍,所以上课的时候也就一带而过。哪知在期末全市的统测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你一定动手做过这个“会跳的卡片”吧!用手把它平压在桌面上,使橡皮筋伸长,迅速松手后,卡片就会弹跳起来。图1(甲)中,A为外表面,B为内表面,实验时把__(选填“A”或“B”)面紧贴桌面,在图1(乙)、(丙)中,实验时(选填“乙”或“丙”)图中卡片会弹跳得高一些,这是因为其橡皮筋的__能较大。

本来看似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得分率很低,在评讲试卷的时候,学生就说老师这个实验你没做过,当时笔者很惭愧!是啊,因为我的想当然,给学生带来了问题,我没做过,我更没让学生做过。所以,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演示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甚至去“玩”实验。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火花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课堂的生成往往让课堂更加精彩。

4.习题教学环节

物理课堂教学篇9

例题1(多选)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φ在x轴上分布如图所示,A、B、C、D是x轴上的四点,电场强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大小分别是EA、EB、EC、ED,则().

A.EA

B.EC

C.A、D两点在x方向上的场强方向相反

D.同一负点电荷在A点时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时的电势能

教师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预设展示内容,(1)如何由电场线方向判断电势的高低?(2)电场强度大小的计算公式有哪些?(3)电势能的计算表达式? 这类展示内容要求具有启发性,主要让学生自主回忆题目的核心知识,教师在这基础上进行适度点拨,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展示方式以口头展示为主.口头展示主要应用于基本知识的回顾、重点题型的分析和对他人看法或解题步骤的质疑等.口头展示能够在短时间内活跃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对基本物理规律掌握的情况.

例题2如图所示,光滑半圆弧轨道半径为R,OA为水平半径,BC为竖直直径.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自A处以某一竖直向下的初速度滑下,进入与C点相切的粗糙水平轨道CM上.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轻弹簧,其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恰位于轨道的末端C点(此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若物块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弹性势能为Ep,且物块被弹簧反弹后恰能通过B点.已知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离开弹簧刚进入半圆轨道时对轨道的压力FN的大小;

(2)弹簧的最大压缩量d;

(3)物块从A处开始下滑时的初速度v0.

教师备课时预设展示内容:(1)(口头展示)审题后请同学描述小物块的运动过程和运动形式,并说说解题时最需关注的哪些条件?(2)(口头展示)通过哪一段过程用什么方法求小物块刚进入半圆轨道时的速度?(3)(口头展示)用动能定理通过摩擦力做功求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时,选取运动过程时是选择起点A到弹簧压缩最短时还是选择弹簧压缩最短到反弹运动到B?(4)(成果展示)请学生分组讨论题目的解法并完善解题步骤,选择三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进行成果展示.(5)(过程展示)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一个问题,求物体反弹后经过A点的速度和对轨道的压力?前三个问题采用口头展示,问题(1)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问题(2)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难点;问题(3)以选择的方式出现,问题的本身具有思维性,为题目的解决设置了台阶.问题(4)成果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并找出思路和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2.学生自主思考并完成解题过程;3.学生分组组内交流并完善解题的过程;4.选择三个小组的组员代表上黑板进行成果展示;5.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黑板展示内容,对操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讲评;6.对展示过程给出评价.成果展示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组内成员的交流,学生可以实现优劣互补,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这种展示方式主要用于一些典型的例题、难题等.问题(5)采用过程展示,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请三个学生上黑板,从寻找思路到具体的操作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的过程和结果给肯定的评价,主要应用于例题的反馈、例题的变式等.过程展示与成果展示的主要区别是学生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的.过程展示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对展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补救,同时也对全班同学起到引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篇10

一、物理现象演示模拟

演示模拟是把计算机当作挂图和电视屏幕,通过向学生演示各种图象、动画、图表和描述等进行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辅助课堂教学。演示模拟能展现通常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即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应用物理课件进行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二、物理过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例如,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

三、演示实验模拟

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有如准确性差、过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点。因此,教学中如能在发挥传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配合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他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据此结论设计出一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的平抛运动的动画,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将此动画与平抛公式对照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当然,模拟毕竟是被理想化了的模型,对一些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无论从真实性还是效果看,都不宜用计算机模拟。

四、实验操作模拟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的。但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对于那些不适合重复进行的实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

例如,在讲授完欧姆定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电学知识,我选择了一个以“电路的实物连接”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虚拟的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器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选连接方法,自选器材,组成很多不同的电路形式,按不同的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接,这样的实验克服了许多硬件实验的不便之处,还可以进行任意次的重复,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因此,将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实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勇刚《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多媒体系列课件的开发与思考》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