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制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21:17:58

资格制度论文

资格制度论文篇1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只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二)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认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进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关保障教师待遇的法律法规,使教师待遇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使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使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教师资格,加入到教师预备队伍的行列中来。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入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5%左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而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却只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两门科目,而且据调查,这样的考试在一些地方从出题到组织和考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突出表现在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不够认真,而且从目前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较为容易的现状也可以看出,我国对教师从业资格的实际要求还是比较低的,经过参加考试人员的仓促准备,绝大多数都能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变成了走过场,完全流于形式主义不足以保障教师质量。

(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够灵活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有关职业必备条件的条例性文件,它是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主要缺陷是认定过程建立在静态的标准基础之上,诸如申请人的学历,专业以及职业素质等,而忽视了对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等动态方面条件的要求,而这却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我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在“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况下,应取消教师资格。否则他们取得的教师资格证就终身有效。?2?教师资格的终身制严重影响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资格标准,严把入口关

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历上,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仍要严格其准入标准,应当尽快建立非师范类毕业生要获得教师资格必须到相应的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培训制度。当然,教师资格标准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学历要求上,更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上。教师资格制度的严格执行,首先要强化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并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建议尽快制定一套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从而使得教师资格制度真正具有裁决教师资格的法律效力。

(二)健全准入制度,使其更具灵活性

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必须是一流的,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应该严格把好思想品德关。思想品德的把关不应该是通过考试答题的形式来衡量,而应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是通过对申请者毕业的学校、所在单位和所住的小区、街道等有关单位的调查来确定。

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原有的仅仅通过《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是远远达不到对教师心理健康审查的要求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考核,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从身体健康检查的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项目单独列项。聘请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心理健康审查小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加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在当前面向全社会的教师资格认证已全面展开,社会人员普遍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显得

尤其重要。

(三)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

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趋势。许多国家规定资格证要定期更换,有效期一过必须重新确认。而我国资格条例只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情况下才取消教师资格,也就是说不违反以上规定资格证就具有终身合法性。终身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缺乏激励作用。因此,应进行定期更新制度,规定在有效期内获得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才能更换,但不能一刀切,对有特殊贡献的可以颁发终身资格证。

(四)完善现有的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

从目前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们对于教师资格的认定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尽快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对于不同层次师资在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上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实践的能力、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等方面都做出严格的规定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王奇.关于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范冰.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政策分析:一种国际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资格制度论文篇2

「关键词美国,保险,评述,启示

美国的保险体系相当成熟和发达。在美国,保险人是推销保险的主要力量,人数量相当多,而且他们的业务无所不包,遍及各行各业,既给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险业务,又给被保险人提供了人身、经济安全服务。研究美国保险制度,对建立完善我国保险制度有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保险制度概况

(一)保险人的种类

美国保险人类型多样。根据他们所的业务不同,分为人寿保险人、财产责任险人、事故及健康险人。

按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和地位不同,分为独立保险人和专业保险人。独立保险人独立于保险公司,可按照自己意愿同时为几家保险公司业务,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专业人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或某一保险集团业务,依附于保险公司。

按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不同,分为总人、分人和个人人。总人是独立的经营者,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和区域内销售保险,其组织形式一般是公司。分人是直接由保险公司设立的业务机构,其经理是保险公司的雇员,其全部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在个人中,个体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独立开展业务,承担费用开支,从保险公司提取手续费。

(二)保险人的执业资格及培训制度

美国没有统一的保险立法,联邦和各州都有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美国《NAIC人和经纪人的执照签发示范法》和一些州的保险中介法,保险人若想从业,必须通过相应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美国《人再教育示范法规》规定人必须完成相关的培训。如必须完成监督官批准的课程或教学计划,教育量必须达到规定课时,而且保险人必须向向监督官提供他完成的课程、教学计划或报告会的书面结业证明,若不遵守教育要求,执业资格将被中止。

教育培训是确保保险人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保证。在美国,形成了多层次的保险业务培训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学院培训,即学校可以提供给保险人相关的保险知识培训;专业机构培训,即由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较强的培训,保险人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培训;保险公司自己也要给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险课程或保险知识的培训,主要涉及公司文化、经营理念、营销技巧、营销商品状况等。

(三)美国保险市场营销制度

美国保险营销体系是以人营销制度为核心的,保险市场上活跃着庞大的人营销队伍。

1.人寿保险人营销制度

从保险机构的设置来看,寿险有三种营销方式:

(1)总人营销。总人是独立的经营单位,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和区域内独立开展活动,设立自己的分处,自主招收业务人员,对其进行保险培训和监管。保险公司根据总人完成的业务量支付给一定的手续费,总人再依据其业务人员的业绩来确定和支付员工工资。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既节省费用,也减少了对业务员的监管责任。

(2)分人营销。这种形式的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直接附属关系,严格来说,它是保险公司机构的拓展。分处招收人可以采用雇佣制,人是保险公司的正式职员。也可以采用合同授权的办法,其人不是保险公司的正式职员。

(3)个人人营销。个人人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独立开展业务。个人可以招募员工,为自己的营销网络拓展业务,独立承担自己及由自己招募来的人员费用。

2.财产险和责任险人营销制度

财产险和责任险险种单一,业务相对简单,在此领域中独立保险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1)独立保险人营销制度。独立人通常同时几家财产保险公司,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他有权将招揽的业务在其的公司间进行分配,按照业务量从不同的保险公司获取手续费。他除了有签发保单、收取保费等基本权利外,还拥有保单续保的权利,即当投保人在保单到期后选择续保时,独立人有权建议投保人在原保险公司续保,或放弃原来的保险公司而转投他所的其他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保护了保险人的利益,使得保险公司损害他利益时,他能够迅速得到补偿。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保险人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客户利益。

(2)专业保险人营销制度。专业保险人仅一家保险公司,对招揽的业务只能交给保险公司处理。他无权建议投保人在保单到期续保时选择其他保险公司。所以专业人要以发展新客户为工作目标,他的收入主要是发展新客户得到的手续费。

(四)保险人监管制度

美国保险监管是分散式的,联邦设立了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州设立了保险监督局。前者主要指导、协调各州保险工作,后者则实际监管保险机构和保险人的行为。各州也制定了保险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对保险人执业资格和营业许可的监管和对保险人营销活动的监管。

此外,行业自律协会也是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自律条例及守则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销售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等加以约束,负责对保险人从业资格的审查、考试的组织、佣金的管理及日常行为的监督。除此之外,还通过建立保险中介人信息档案库、对保险中介人的执业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并接受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人的查询和投诉。

二、美国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国保险制度有鲜明的特点:

(一)完备的保险法律制度。美国保险立法是分散的,联邦政府同各州都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保险法律法规。规定了详细的执业申请程序、完善的保险人培训制度、完备的保险营销体制和监管制度。从保险人的执业申请到资格审查、资格取得再到资格延续,从保险人执业前的培训到执业中的学习和定期考察都有严格的规定。法律还严格规定了保险人的业务拓展,业务范围,保险公司的责任和保险人的责任,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人的监管等。

(二)多层次、多种类的保险人结构在业务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如在人寿保险领域主要依赖专业保险人,其他领域则主要依赖独立保险人。依保险机构的规模和举办者决定了保险分为总人、分人和个人人。各种人的销售方式各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活性和优势,为美国保险业务开拓了多种渠道,使得保险业务和保险事业蓬勃发展。

(三)完善的、可供不同人选择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美国的保险培训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给需要的人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培训机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会主动参加各种培训,保险公司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量和声誉也会鼓励员工参加培训,或保险公司举办类似的培训。培训体系非常严密,适合不同层次的人选择。培训制度设置比较合理,对课程设置、学时、学期都规定得很明确。这样从整体上提高了保险人的业务素质,为全社会对保险人的认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专业保险人极大推动了保险业发展。专业保险公司是独立的经营单位,自主决策、自主核算,自负盈亏。保险公司不需要支付业务人员各种费用,仅仅按照他们完成得业务量给公司支付手续费。这样不仅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使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发保险产品,而且减少了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监管责任。这种形式使保险易于形成产业化、专业化,降低成本,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

(五)严格的保险监管体制。美国采取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并行的监管方式。联邦保险监督委员会主要指导、协调各州保险局的工作。各州保险监督局下设不同的保险办公室,各办公室职责不同,主要是对保险产品及税率的质疑、对违规保险机构的调查和取缔、制定和实施保险监管政策、对营业许可证进行管理等。但近年来,保险业务跨州发展,各州的保险立法又各不相同,因此,要求统一保险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大,保险监督委员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国的保险行业协会非常发达,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守则加强了对保险人的监管,补充和完善了政府监管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美国保险制度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原来专业人在保险市场发挥主要作用,现在独立保险人销售的保单份额正在大幅增加,专业保险人的销售额则日渐萎缩。究其原因在于,独立保险人在发展业务上方式灵活,能让客户在对比不同的保险产品后做出选择;另外近年美国经济疲软,保险公司大肆削减开支,而独立保险人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费用开支,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无疑具有诱惑力。使雇佣专业人的保险公司竞争力受到极大挑战。从专业保险人制度来看,它僵化的体制也限制了自身发展。

以前,分处的经理人没有提成,但近年来,分处的经理人可以在人的销售额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获得额外的提成。这样可以促进经理人克尽职守,增强服务意识。

三、美国保险制度评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保险为核心的保险中介制度适应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保险中介制度采取以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共存的制度,并确立了以保险人为主体的中介制度体系。这与美国的环境相适应: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保险市场完善、健全;保险公司数量众多,提供的保险商品种类繁多;保险法律体系完备;保险监管体制严格以及美国国民对保险人的认同度高。这些都为保险制在美国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而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不长,保险业发展时间很短,国民对保险业的接受程度有限,对保险的信任度不高;保险机构运作不成熟;保险人的素质普遍不高,这需要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的支持,国家要完善保险方面的立法,创造一个积极研究保险业的学术气氛,保险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注意保险行业的发展和保险制度的创新、保险技术的更新,实现保险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分离,把精力放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要注意的是,美国联邦和各州分别立法的模式并不适合我国保险立法,我国应该在全国统一立法的前提下,各省市按照地方特色贯彻执行或变通实行,立法者也要积极研究国外保险立法,注意保险业的新动态,把完善国内保险立法和国际保险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法律。

(二)多层次、多种类的保险人结构适用范围广泛,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多种销售方式选择。保险公司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保险人签订协议。不同人在业务市场职责分明,利用自己灵活的优势,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市场、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及维护投保人的利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一个规范有序的保险市场。

而我国的保险人种类不多,现有的保险中介机构以保险公司为主,其发展也不完备,中介市场非常混乱。如法律规定保险营销员是个人,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寿险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他们依附于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承担他们的行为责任。在美国,保险机构十分发达。它们地位独立,熟悉保险业务,国民大多通过保险中介购买保险产品。而我国保险公司仍然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追求大而全,自身承揽了大部分保险业务,多数保险公司形成了以保险销售为主的部门,保险公司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保险公司应该迎合世界保险发展趋向,将精力放在保险业务的创新、保险产品的开发上,把销售业务交给保险公司,双方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三)美国的保险培训体系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完备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使保险业务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保险知识。而且保险人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我国保险培训体系发展极不完善,虽然我国实行了人资格考试制度,建立了中介培训机构,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要求。对保险资格考试制度的规定也有很多问题,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另外保险公司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为了增加自己的业务量,实行粗放经营,一味增加人员,忽视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很多保险人的业务素质不高,出现了保险人为抢占保险市场,超出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和授权区域开展保险业务,这不仅加大了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监管的难度,还破坏了保险市场的信誉,造成了保险业的恶性竞争,极大破坏了保险市场秩序。因此,要实现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险人的教育培训应该放在首位。

(四)美国保险既强调政府监管,又重视行业自律。美国不仅各州有自己的保险监管机构,联邦也有监管机构,它们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行业协会虽是民间组织,但它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监管,相得益彰。

而我国对保险的监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中央设立了保监会,实施保险监管,但其职能不完善,而且管理手段不太合理;保险监管部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掌握丰富的监管知识的人员极度缺乏;保险行业自律协会尚处于发展初期,2002年才通过了《保险中介机构自律公约》,其中许多规定有待完善。我们应该研究借鉴美国保险行业自律守则,完善我国的行业自律规定。

美国的保险制度并不是没有缺陷,它未将保险人和保险经纪人严格区分,以致引起一定混乱。如在寿险业务中,保险人本身就是保险经纪人,因为他们可以将业务分给多家保险公司,而且寿险既可以是专门的保险人,也可以是独立人。阻碍了保险人和保险经纪人的独立发展,与保险人和经纪人独立发展的趋势违背。

还有对独立保险人的规定,即独立保险人有权对需要续保的客户劝说其他的其他的保险公司,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独立保险人的利益,但不能避免保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保险公司合谋,共同损害客户利益,从而使客户的投保行为形式合理而实质不公平,使客户处于弱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成明等著:《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1月。

2.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3月。

3.廖瑛:《保险人行为规范及管理模式》,见顾功耘主编《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4月。

4.盛亚峰、赵勃、唐勇编著:《世界各国保险制度》,见顾海良、姚开建、胡晓林主编《世界市场制度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

5.朱华琳张润晖:《美国保险人制度介绍》,见《上海保险》2003年第5期。

6.张辉:《保险中介人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见《上海保险》1998年12月。

资格制度论文篇3

【摘 要 题】事业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参考馆员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考服务/专业馆员

1 问题的提出

图书馆参与馆员制度首创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被美国图书馆界誉为美国参考工作之父的塞缪尔-斯威特-格林(Samuel Swett Green)于1876年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倡仪。1876年正值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日,在费城举行纪念盛典的同时,美国图书馆界举行了图书馆大会,正式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时任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公共图书馆(Worcester Public Library)馆长的格林先生在会上提交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强调了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人帮助的重要性。同年,由美国联邦教育局发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特别报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其中指出:“公共图书馆馆员,必须了解负有传播知识之主要责任,并须认知其具有教师之权义。”也就是说,图书馆员不仅是图书文献的保存者,更是知识传播的教育者。格林的倡仪在美国图书馆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美国图书馆协会首任理事长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温莎(Justin Winsor,1831-1897)在此后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一书中对参考书籍作了专门论述。1883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始设立了第一位全日制的参考馆员以及参考阅览室。1891年,美国图书馆杂志(American Library Journal)首次使用了“参考工作”(Referece Work)一词。这样,参考服务的理念和参考馆员制度在图书馆界开始逐步地建立了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了参考部和参考组。参考咨询工作在各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开展,而与之相适应的参考馆员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尽管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建立起了学科馆员制度,上海图书馆推行了参考馆员制度,但参考馆员制度作为一项保证图书馆参考服务开展的制度而言,在中国图书馆界,无论就其广泛性、科学性、操作性以及新颖性而言,都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英国。1880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通过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能力考试的决定。1885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受国家委托,举行了第一次专业考试。申请图书馆职业资格的人员必须通过英国图书馆协会所组织的考试,才能获得“协会准会员”和“协会正式会员”的资格,并获得图书馆相应从业的资格。自20世纪初开始,这种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在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图书馆界开始将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在第五部分“运作与管理”中指出:“必须有效地管理公共图书馆并保持运作的专业水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中介,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当中国图书馆界按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宣言》的要求开始建立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时候,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2 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两种不同的专业制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1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区别

首先,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参考服务专业岗位制度,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图书馆行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后对参考咨询工作岗位的一种追求,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般是社会各类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前对图书馆职业的一种追求;前者体现了对专业岗位的管理,后者体现了对行业准入的管理。

其次,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为了适应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发展,发挥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导航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为了对图书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准入控制、对图书馆行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而建立起来的。

第三,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不同。参考馆员制度的出现源于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别帮助的重要性的认识,即图书馆员从过去作为文献的保管者发展成为读者所需信息的主动提供者。美国图书馆协会参考及成人服务部曾经为参考馆员制定了一套准则,可以分为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大类。其中直接服务包括参考服务或情报信息服务,即向需要情报信息的用户提供个别帮助;对如何使用图书馆及其文献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间接服务包括帮助读者使用大量的情报资料、资料的选择、馆际互借等。这些准则显然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有所不同。如英国当年曾经推行过申请图书馆员资格的三种考试,即初步考试、中间考试和最终考试。其中初步考试内容为英国文学史以及图书馆管理、分类编目、工具书使用法等;中间考试科目有图书馆的组织、行政、财务、法规、建筑、设备、目录、分类、书目、采购、文学史以及两门外语;最终考试内容有阐述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总论,撰写有关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的组织管理问题的论文。最终考试科目还包括书目史、古文书学、高等分类法等。以上这些都是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和图书馆制度较为成熟的英国和美国较早的一些标准和要求。随着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和要求都应该有一些新的变化。转贴于

资格制度论文篇4

证券市场效率,一直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金融经济理论中,关于证券市场效率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应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若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该市场为有效率的。若证券价格并不由于向所有证券交易参与者公布了信息集中而受到影响,那么,就说该市场对信息集中是有效率的。换言之,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信息的证券市场,就是“有效率市场”。规范而言,假定不同的相关信息被渗透到证券价格中,按照证券市场上信息集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1)弱态有效市场(WeakfromEMH):是指信息集中只包括价格历史序列中的价格和信息;(2)半强态有效市场(SemistrongfromEMH):指现时的股票价格不仅体现全部历史的价格和信息,而且反映所有与公司证券有关的公开有效信息;(3)强态有效市场(StrongfromEMH):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有关公司的任何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所知晓的全部信息。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关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中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实证研究。经过大量实证分析,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但是,强态有效市场理论并不成立。

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给予了积极性关注。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股市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式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此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股市若干时间区间段的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也说明证券市场效率随发展阶段而不断提高。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证券市场的效率是否通过市场有效性来反映,市场有效性是否是检验证券市场效率的惟一指标,这一指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能否具有完全的解释能力。本文认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

二、证券市场效率是市场有效性,还是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著作和统计中,金融效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此给出一个权威、一致、明确的内涵。尽管金融效率内涵还没有统一性涵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经济学意义上效率的基本涵义是资源配置效率。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应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的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

针对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学术界从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效率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中,“有效”在多种场合中用于描述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346页。)然而在具体分析上,该理论将证券市场区分为有效运行(内部有效)和有效定价(外部有效)的市场两种类型。

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是否有效、完全、准确的反映市场信息,并以此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没有有效运行效率,定价效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股票价格的人为操纵、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对潜在投资者市场的准入限制等,那么,这样的市场运行肯定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同样,这样的市场必然导致证券市场错误的定价和稀缺资金的逆配置。而错误的标价必然导致资本错误地分配到生产效率相对较差的企业或行业,并最终提高效率较高企业的资金成本。

资本的定价效率,实质就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证券价格的定价,使证券市场的收益率等于厂商和储蓄者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稀缺的储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有效率的生产性投资上去。市场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反映了与证券定价相关的所有可获得信息,这就是说,证券的有关信息会很快地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研究集中在股票价格反映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价格充分和瞬时地反映着所有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金融资产价格是资本配置的准确信号,不存在使投资者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现象,它只能使投资者的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小的随机差异,并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在交易费用之内。

尽管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许多人所推崇并得到相当部分的证实,但在现实中这一理论仍然面临许多矛盾与难题。按照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市场有效性本身就是证券市场效率。因为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信息机制,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按照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率的。但是,这能否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本文认为,这种简单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单纯用市场有效性理论难以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做出合理性解释。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一重涵义,即资源动员能力上讲,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的10年期间发挥了强有效的资源动员功能,实现了传统经济下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有力切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制度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二重涵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信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机制与信息机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成为证券市场低效率的主要体现。

三、证券市场低效率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如前所述,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问题,已经进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视野。早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学术界就开始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考察,但大量对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分析,基本是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的。

市场有效性差,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能否等同于证券市场低效率?本文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显然是不能简单下此结论,关键是考察市场效率、证券市场制度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寻求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低效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市场有效性理论、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和制度性缺陷问题,都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来解释中国证券市场的低效率问题。这也正是本文在此领域所做的尝试和探索。

如前文所述,证券市场效率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家知道,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按照配置机制的基础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或以计划机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制度作为市场化产物,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内在功能,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与定价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市场运行效率一市场定价效率一资源的有效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作用机制,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实施对市场信息予以反映,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动员作用与配置效能。通过市场定价效率,实现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既保证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又能够实现资本的高效流动。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是保证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以此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只要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将资本配置到边际效率高的项目之中,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可以实现。因此,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市场有效性可以通过信号传导与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在完善市场制度的前提下,市场效率可以来衡量证券市场效率,即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而考察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其建立的初衷是改革设计者在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求持续资本供给,而这本身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安排中实现的一项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政府对证券市场制度安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经济特定路径的惯性,使政府依旧对全社会资金的配置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而保证其执行产业政策、实现赶超战略所需的足够资本。由于行政力量作用于证券市场运行,既定制度安排下的信息难以发挥其内在的传导作用,造成市场行为的扭曲,以至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过低,定价效率也不可能有效发挥,因而难以做到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不是市场本身错了,而是市场运行机制发生了扭曲,在证券市场运行中其内在机制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市场机制是依靠“信号”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在我国经济转轨中,两种力量作用共生的条件中,“信号”的形成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不同机会利益者在体制变革或制度变迁中,便利用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来获取潜在的机会利益,进一步损耗了制度效率。

资格制度论文篇5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检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高职院校国际贾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近似等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的特征,明确高职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要培养的是一批能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双对接。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1.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二、借鉴英国经验,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证书制

(一)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接受检验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施,将会使人才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人人才的培养过程,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不能够与企业共享各自的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方面充分吸收企业界的意见,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产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充分地融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指导实践,同时定期派学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学校吸收企业界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同时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界开展各种技术研发等。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开展教学

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却与其相脱节,而英国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体系的具体要求展开教学,使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学员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证书。我国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高职院校的学历证书,又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制”,使学生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岗位胜任能力,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英国的职业资格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其教学的很大比重都是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包括“三明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中,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所占时间较多,而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很少,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借鉴英国的做法,将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吸引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和工厂真实环境进行实习的机会,并与企业人士联合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保证实习环节的质量,形成“2+1”模式,即学生人学后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具有岗位胜任能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尽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但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意义。同时,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历年市场调研的结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向为:面向各类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对外销售及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保险、报检、跟单、单证和报关等业务工作或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的具体职业岗位为:(1)在对外经贸企业或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对外签订购销合同等对外贸易业务活动。(2)在专业报关公司与报关公司从事报检、报关工作。(3)在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跟单、制单、报检和自理报关业务。(4)在对外经贸企业从事专职制单的单证员工作。(5)在外运公司或货运公司中从事货物运输与管理、货运或船务等货代业务。这些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面对全球变幻莫测的数字化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力图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及配置机制,以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严格地讲,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既要看文化程度高低,又要看职业适应能力。所以,全面反映劳动者的素质状况,应该采取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主要有: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资格证书。在国际贸易中,上述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由不同的主考机构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该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将被加入到国际贸易人才库中,优先被外贸企业选聘。

(三)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在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后,经过适当的专门训练,要求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操作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资格标准将对完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相应的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将促使专业课程进一步调整,将国际贸易中前沿的新知识、新变化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培训等及时纳人教学计划,使之更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更符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格制度论文篇6

1 职称政策的变化

1.1 取消转正定级制度

转正定级制度是一直沿用的初级及部分中级职称的晋升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三年,且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转正定级为中级(主治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一年,或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转正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职称;中专毕业,见习期满一年,可转正定级为员级(护士、药士、技士),任员级资格满5年可转正定级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

自2001年开始,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转正定级制度。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须参加医师执业考试,护理人员须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是医疗和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根据学历、任职年限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报考相应级别的任职资格,博士毕业、硕士研究生任助理级满两年、大学本科毕业任助理级满四年、大专毕业任助理级满六年、中专毕业任助理级满七年可报考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硕士毕业、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或任员级满两年、中专毕业任员级满五年可报考助理级资格考试;大专、中专毕业科报考员级资格考试。

1.2 外语免试制度的变迁

外语合格证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首先过外语关。2001年以前,外语免试制度相对比较宽泛,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中级职称可免试外语;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副高级职称可免试外语。2001年开始,取消外语免试制度,凡需要晋升的人员,全部需要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且外语合格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高级的有效期为4年,中级的有效期为3年。自2005年开始,增加外语免试,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以及中医药等特色专业的人员免于外语考试,同时外语考试合格证取消有效期,直到晋升为止一直有效。

1.3 增加计算机能力测试

为适应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计算机能力测试列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必要条件。计算机能力测试分为全国考试和青岛市两种考试,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职称晋升的级别参加相应的考试。

1.4 晋升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制度

以往晋升中级职称也需要参加评审,申报材料中要有体现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的论文、科研等。在转正定级制度取消的同时,人事部也出台了中级职称的以考代评制度。自2001年开始,晋升中级职称不再参加评审,只要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即可取得中级资格。

1.5 晋升的条件有所放宽

晋升上一级职称主要由学历和任职资格年限来确认,如果学历不够需要申报破格。对于学历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破格也是比较困难的事。在出台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后,对学历受限的人员适当放宽了条件。新政策出台后,晋升中级职称只要具备中专学历任初级资格满7年即可参加中级考试,考试通过即取得中级任职资格。

1.6 高级职称实行网络化评审

以往晋升高级职称,每个人申报的材料用2个材料袋才勉强装得下,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表格就要装满一个评审袋。实行网络化评审后,诸多表格、复印件不用了,既方便快捷又节约很多资源。只要每个参加晋升的人员将自己的材料通过评审软件一一录入,再通过网络向上传输至评审部门即可参加评审,所有材料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量化赋分表

由于岗位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晋升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必然要根据岗位等额推荐相应的人数,量化赋分表的使用,将每个人的业绩以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量化赋分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专著、论文一栏,限提交三篇论文或专著,满分为15分,这一点所有人都能达到满分,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论文不分级别、不分类别、不分性质,“豆腐块”跟大篇幅的论著只要是发表在同一级别的刊物上一律一样的得分,显然欠缺公平性,容易挫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建议保留专著、论文数量的限制,取消上线封顶,专著、论文的量化分值细化,以不同的级别、类别、性质区分开计分。

2.2 刊物、论文级别的界定

在进行量化赋分时,往往会遇到对各种刊物、论文性质的界定,现在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哪种刊物属于部级、省级、市级,哪种论文属于论著、综述、短篇、个案等等,量化小组的专家也仅仅是凭经验来判断,难免会出现主观因素的干扰。建议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2.3 岗位有限额,限制资格晋升

资格制度论文篇7

关键词:淮安市;水资源管理; 制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1 淮安市水资源概况

淮安市总面积10072km2,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京杭大运河穿越淮安南北,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位于淮安市西南部。淮安市境内有两大水系,以废黄河为界,以南属淮河水系,以北属沂沭泗水系。淮河水系面积7414km2,主要水体有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里运河、二河等;沂沭泗水系面积2658km2,主要水体有废黄河、中运河、淮沭河、盐河等。上游近15.8万km2的来水进入洪泽湖后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二河和淮沭河东流入海。

淮安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的特点是降雨相对丰富,水资源量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年内、年际调节利用困难,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过境水量丰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水质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但水体污染的潜在威胁仍然严重。地下水开采过渡,经过治理略有好转,但超采漏斗区仍然存在。

2水资源管理现状

2.1饮用水源地保护

饮用水源地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二是启动饮用水源地达标工作。

淮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实施白马湖(淮安)退围(圩)还湖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白马湖退渔还湖、退田还湖及退围(圩)还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工程,目前白马湖退围后增加的调蓄库容相当于一个大中型水库的防洪库容,兴利库容一增加倍还多;白马湖7个弃土区面积达11500亩,挂牌上市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湖区水生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市区饮用水源安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对加快淮安市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12年12月20日省水利厅、住建厅、环保厅联合召开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推进会以来,淮安市已开始制定《淮安市饮用水源地达标方案》,实地排查了市区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对照达标建设要求,提出整治意见,待市政府批复后实施。

2.2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江苏省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相继出台后,淮安市水利局组织起早了《淮安市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淮安市实际情况,从建立完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制度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对淮安市下一步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步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水利部门根据江苏省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了淮安市用水总量控制分解方案,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将用水指标下达到各县(区)政府,并要求各县(区)将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到各用水户。

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论证许可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制度,通过对水资源条件、建设项目的用水和退水、节水、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论证,规范取水许可前期工作,保证100%论证率,严格按照审批权限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科学配置,从严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同时,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

三是启动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试点相关工作。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要求,我们在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短板,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委托省有关单位编制《淮安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实施方案》,配合编制单位收集资料,做好方案实施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组织实施。

2.3突出地下水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

严格计划用水,年初以市政府名义下达年度地下水开采计划,对各超采区的地下水开采量提出压缩要求。从2010年起在两年时间内全面关闭淮安市主城区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的地下水井。市地下水开采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淮安市主城区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地水井关闭实施方案》地下水井封填工作有序推进。

3存在问题

3.1管理体制细节需要完善

为了更好的提高淮安市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以及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打好基础,淮安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细节上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晚上,如下达取水指标的完成情况、用水信息等情况,应把执行的结果做一个公示,下发给各用水单位,以便做好来年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3.2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管理制度建立的是否完善和健全最终体现在管理结果上,但跟管理能力由很大关系。从目前淮安市的管理现状来看,任然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如何提高水资源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4几点建议

为更好的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淮安市水资源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努力。

4.1 完善体制细节,加强基础工作

为了保证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更加细致的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确保体制的可执行度,水利部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视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重视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水利基础数据的收集增加投入,培养从业人员素质。

4.2提高公众参与度,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的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有关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并广泛征求听取意见,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并全民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5结束语

淮安市水资源丰沛,但开发利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遵守三条控制红线,加强饮用水源建设,保护地下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2-14.

[2]马帅,俞淞,王韶伟,等.北京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2)133-136.

[3]吕强.淮安市水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治淮.2009.04.22-23.

资格制度论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qfii制度的介绍和分析,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发展qfii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积极发展qfii的意义。

我国qfii制度设计和监管框架特点

从基本框架和制度设计来看,我国qfii制度既借鉴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又充分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国情和特殊背景,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渐进模式”。这种开放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充分利用qfii制度的渐进式特点,对境外投资者实施严格的资格限制和资金管理,将开放资本流动的风险降至最低。二是充分考虑到资本管制的利弊影响,避免将“渐进”演变成“静止”,兼顾“积极”成分。

比较审慎的qfii资格条件。对qfii资格条件包括对投资机构范围以及投资机构的要求两个方面。qfii资格条件比韩国、印度要审慎,包括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四类机构投资者。

相对宽松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投资范围限制主要对机构所进入的市场类型以及行业进行限制;投资额度是指单个和全体合格机构的投资数额和投资于单个股票的最高比例。

相对较严的监控资金汇出入。监控外资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手段:强制方法,即规定资金汇出汇入的时间与额度;税收方法,即对不同的资金汇入汇出时间与额度征收不同的税。

相对直接和积极的路径选择。境外新兴市场开放qfii之前,一般经历以合资基金为主的间接投资,为实施qfii机制积累经验。而我国的qfii制度没有经过间接投资的形式,而是直接引入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开放环境,包括入世开放承诺和b股市场的先行开放。

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一)市场有效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有效性理论是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市场有效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它体现了竞争均衡。市场有效性理论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市场的延伸。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市场有效性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西方资本市场,虽然目前对该理论还有某些质疑,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亦有一些不能被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这类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异象),但经济学家们较一致的认为,市场有效性理论是正确的,尽管它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证券市场有效性是衡量证券市场信息分布、信息传递速度、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证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最终是造就一个规范化的、高效率的、充满竞争的市场。只有市场有效,信息在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才能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和最优化。

对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早期经验研究表明,价格行为可以描述成一种随机行走。只要价格变动是随机的并且服从独立分布,就可以说它遵循随机行走规律(random walk)。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英国统计学家肯德尔(kendall),经济学家们很快产生了新的观点,最后认为:随机价格波动反映的正是一个功能良好、有效率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是理想的竞争市场的结果,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

市场有效性理论的确立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在1970年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在这篇文章中法马提出了得到普遍接受的有效市场的定义,即有效市场是指这样一个市场: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证券价格对新市场信息的反应是迅速而准确的,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因此市场有效性理论又称随机行走理论。

(二)关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述评

市场有效性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证券的价格是自由灵活的,并反应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正如克拉克•弗兰西斯(clark francis)所指出,因为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且价格信号又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有效配置的内在机制,所以“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会迅速准确地将资本导向收益最高的企业”。基于这个思想,对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上,有关信息的获取成为价格能否作为正确信号反应市场有效程度的关键。现实的资本市场也正是如此:一个有效的市场,必然是一个信息分布均匀的、透明度高的市场。

在有效的市场中,认为证券价格的波动为无规律可行的随机运动。经济学家们曾做出许多解释,其中既有对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肯定,也有否定之处。笔者认为,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是持赞同观点的。在一个有效市场中,价格必然能够对信息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证券价格的无规律的随机运动并不排斥专业人员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人员的技术分析恰恰是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信息的一种力量。

虽然市场有效性理论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并且对有些现象如“元月效应”、“小公司效应”、“黑色星期一”等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然而它毕竟揭示出资本市场运作实质,为评价现实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方法,从而为促进现实的资本市场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化提供了方向。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所反映出的很多问题,恰恰是市场尚未达到一定有效程度的表现。随着对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及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分布会更均匀,透明度会更高,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会更加灵敏、快捷,资本市场会更具有效率。

(三)我国市场的效率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毕竟较短,仍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较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证券市场缺乏效率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如何科学、及时、稳妥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保证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对我国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市场有效性理论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这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可供分析的样本不足,以及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本身有待于深入理解的原因。就已进行的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弱型有效性的研究上,采用的实证模型均为随机行走模型,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差异。

同样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有人认为已达到弱型有效性,而有人认为尚未达到。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决非市场有效性理论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可供分析的样本时限太短的原因,即样本太小不足以推断出一般性的结论。从国外的经验看,一般要选10~20年的样本。从很短的样本中很难通过股价是否符合随机行走特征来判定市场是否达到弱型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对弱型有效性的判定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地进行研究。至于对我国的证券市场半强型有效性和强型有效性的研究,目前刚刚开始,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属发展的初期,市场还很不规范,从对股票价格变化的简单分析中即可发现,价格的变化没有及时、充分地反映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这就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具备半强型有效性。至于强型有效性,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理想目标,即使是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也尚未达到强型有效性。在美国,少数有能力接触内部信息的内幕者通过获得信息而获得一定超额利润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我国通过掌握内部信息而获利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所以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根本不具备强型有效性。

(四)我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原因

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企业想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产权、股权交易达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重组的目的,首要前提是上市公司资产产权的明晰化和可交易性。以此为基础,广大投资者以充分反映证券内在价的价格、红利分配及其它会计信息来评判企业,通过“以脚股票”来约束和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在市场的引导下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这时就还必须辅以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证券市场上的退出接管制度安排。而在目前情形下,以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从而形成证券市场中极大的制度性市场风险。

我国发展qfii的积极意义

资格制度论文篇9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现代水资源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度中央 “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坚持统筹治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突出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面提升供水保障和生态保护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水法制观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对于破解水瓶颈制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新时期党的治水方略和水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法制观念,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深入基层进行广泛宣传;并结合查处违反水法规的案例进行重点宣传。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水法制观念和水忧患意识。

二、深入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工作的重点。全面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对本区域内各类可利用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

1、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依据各取用水户年度实际取水量,结合各单位用水计划和各行业用水定额,对超计划、超定额的用水单位,严格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抓出典型,用实例维护了水法规的尊严,加强了权属管理,增强了用水企业节约用水的紧迫感,提高了各取用水户的节约用水意识。

依据本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情况,对本区域部分取用水户的用水计划实行核减措施,对超定额的用水取用水户,坚决核减其用水指标。

2、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

依据有关水法规, 一定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取水建设项目验收关、取水许可关。依法坚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凡是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水的建设单位,都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不仅审查建设项目取水的可行性,对建设项目的用水设备、用水工艺、节水措施、节水工艺逐一审查,还要对项目的退水数量、退水质量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论证。通过论证的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依据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对取水水源、取水设施、计量设施、节水设施、退水水量水质和去向以及对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补偿落实情况进行落实验收。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区域限批制度。这是现代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权市场化。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质监测,保护水环境,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规定贯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首先,督促各用水大户的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应用,鼓励企业优先使用中水和地表水。严格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区和限采区的取水;已经批准取水的,寻找代替水源,逐步核减取水量。坚持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项目节水措施不达标的一律不予审批。完善水资源管理遥测监控体系。强化水环境监测,能够全面反映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情况。开展地下水信息的实时观测和自动传输,提高了监测精度和实效性。

三、以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目的,强化水资源费征缴管理

资格制度论文篇10

【关键词】 正高级会计师; 资格; 评价制度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中把探讨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作为2008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此前,辽宁、广东、河北等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评审办法,并已运作试行,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探讨建立全国统一的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打造客观、公平、公正、严格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制度为前提

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客观上要求申报者具有运用财政、会计、财务、税务、经济法律法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决定了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评价,必须实行“凡进必考”,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申报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应参照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办法,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命题并组织实施,考试时间可与全国高级会计师考试时间一致。

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考评的客观、公平、公正,报考正高级会计师的财会人员须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证明自己具备评审条件,并由设区市的会计考办会同本级人事部门职改办审查无误后,报省会计考办。不提供相关原始资料,或者提供的相关原始资料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各级考办不应为其办理报考手续。

二、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构建科学、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评审制度为基础

(一)科学界定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参评范围

正高级会计师是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的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指导本专业高级人员的工作能力,其资格评价范围应从不拘一格的选拔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出发,给广大财会人员一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使会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真正实现会计正高级职称评价的客观、公正。《河北省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和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体规定为企业必须是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是副厅级或编制200人以上的较大事业单位,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在设区市以上会计管理机构工作。《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师。基于此,笔者赞同广东省的做法,即正高级会计师的参评范围为在全省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高级会计师,这种不以企业事业单位规模大小和机关性质为限制条件的选才理念,不仅广开了才路,同时也使会计系列与其他系列在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上趋于均等化、和谐化、人性化。

(二)建立考前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接受公众的监督

考生在考试报名前要由单位在显著位置就报考正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条件,该考生已经具备的条件,包括学历、取得高级会计师的任职年限、论文、成果等条件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所在单位出具证明,连同相关资料一并报送会计考办。评审通过后,省级人事部门要主动在当地报纸上予以公示,使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评从考试报名到评审结束均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运作。

(三)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公开、透明,建议在评审申报程序上再加一把锁

以往的正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委们看到的除任现职评审表、年度考核表、外语、计算机、会计实务合格证为原件外,其他的均为复印件,即使复印件是虚假的,只要设区市职改办盖上章,签上字,到了评委手里也就成真的了。为此省级职改部门应合理界定设区市人事局职改办的原件审查权,让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能够看到申报者的原件,特别是论文成果,这样做也为日后答辩奠定了基础。对于申报者提交的原件,人事部门要妥善保管,严防丢失。总之,在正高级会计师的评审过程中,严格条件和程序,宁缺勿乱,以确保评审质量,把财会人员最为关心的事办好。

三、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形成以理论基础、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创造思维为核心内容的考评体系

根据这一思路,凡报名参加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以及考试合格申报评审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政治、职业道德条件

综合河北、广东、辽宁三省的规定,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政治、职业道德条件应统一为: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并提供准确、有效资料及证明。

(二)学历、资历条件

参照三省具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会计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5年以上的学历、资历条件,以及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在担任高级会计师工作期间业绩特别突出,符合破格条件人员,可以破格参加考评的规定。笔者以为:具有跨门类双大专学历的人员,应按大学本科毕业生对待,但必须有一个财经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的大专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7年以上。

对于不具备规定学历(大专及以下)和资历(任高级会计师满3年,不满5年或7年),但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部级以上“三三三”人才中的一、二层次的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设(区)市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省部级财会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的奖励人员,可破格申报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和评审。

(三)外语、计算机条件

已经试行考评的三省都要求申报者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全国或省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成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按相关政策掌握。

笔者意见:在涉外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该要求外语考试,并且考试必须达到合格线,其他会计人员的外语考试仅作为参考条件,这样才能让财会人员走出与本职工作关联性不大的敲门式考试误区,腾出更多时间研究业务,并在本职业务上有所建树。关于职称计算机条件,鉴于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且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助手,凡申报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都应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且达到国家或省定合格线,不应再按岁数设置免试条件。

(四)继续教育条件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会计人才的重要举措,正高级会计师更应该重视此项教育。目前河北、辽宁两省未对此作出规定,按照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参照广东省的做法,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申报者,在任现职期间,应立足本职工作,参加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以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提交课题研究;或者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的全国统一考试财务会计科目合格,并经省级财政部门确认,折合继续教育学时;或者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合格,不论哪种形式,都必须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

由于财会人员所在单位不同,岗位情况各异,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难以准确量化考核,建议将不便考核和难以考核的事项纳入考试范围进行书面测试。笔者结合不同会计岗位的实际,参照三省的相关规定,就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考核,拟订为: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精通会计政策,通宵国际惯例,参加过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准则、法规、办法的制定;或主持设计、起草、参与制定省级贯彻国家会计政策、法规、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

2.主持一个地区、行业,或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能够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主持和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经济预测和决策、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资金筹措、运用等,能够处理财务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制定起草过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得以实施并在业内认可。

4.为大型技改项目、基建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获得政府批准,投资回报率较高。

5.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会计工作动态,制定对策,解决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6.在本专业、本岗位业绩突出,并获得过设区市政府级以上荣誉称号两次和省部门级以上荣誉称号一次。

以上均需要提供准确、有效的资料及证明。

(六)业绩成果条件

笔者以为,财会业绩成果,尤其是获奖的科研成果应为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科学联合会、财政学会、会计学会、预算研究会等正式机构颁发的奖项为准,否则,不予认可。

综合三省规定,正高级会计师申报者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会同经济、工程、科研部门进行工程经济项目课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得设区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奖励。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完成国家或者省下达的财会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调研成果二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三等奖两项以上。

3.参与国家财政部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研究,取得国家财政部认可的重要成果并受到嘉奖。

4.主持或者参与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报告,获得省部级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一项或者二等奖二项。

以上均以奖励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为准。

(七)论文和著作条件

论文、著作是衡量和评价正高级会计师理论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河北、广东和辽宁三省资格评审中,均不同程度地要求申报者任现职期间,公开出版财会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5篇不等,或本人撰写公开出版的省部级本专业学术、技术教材20万字以上或者两次主持编写省部级标准并已颁布执行。

为体现公平,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所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在部级ISSN或CN刊号的财会刊物发表独立撰写的每篇不低于2 000字的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刊物不少于2篇;或者在省级ISSN或CN刊号的财会刊物发表独立撰写的每篇不低于2 000字的专业论文8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刊物不少于3篇;或者撰写公开出版的不低于20万字的财会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前三名的作者;或者两次主持编写省部级标准并已颁布执行。在财会刊物专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申报论文篇数时不予承认,让花钱买版面、请人、虚挂姓名等职称申报者的不法行为失去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