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4:06:24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1

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反叛。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连贯,从而把握语篇的主要内容。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一)微观结构分析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贯的机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手段包括照应、省略和替代[1]。1.语法手段a.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成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b.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再提及,被省略的成分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作为连句手段,省略使上下句在语义上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使语篇紧凑。c.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寻找。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的语法手段,也是一种连续句子的手段。[3]例如:Blandfordresistedtheurgetofollowtheyoungerwoman,thoughitwasnoteasytodoso.[2]在这个句子中,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是通过替代词“so”来实现的。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在语篇中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复或共同出现,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二)宏观结构分析经过从微观结构层次上对语篇中的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进行分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文章中句子的内部关系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这也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与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宏观结构分析是以文章的整体、层次结构及组织来研究,它可借助一些语篇分析模式来展开。下面将分别对叙述语体结构和论证语体结构举出一例,以其来展示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过程。1.叙述语体结构拉波夫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包括六个组成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4]点题是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主题的简明扼要地概括。指向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涉及到的人物。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故事的开端、经过和高潮。评议指叙述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以及故事发生等方面的评论。结局指故事的最后结果,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回应又称尾声,叙述者往往在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话来照应主题。所以,根据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从点题开始,然后从指向到进展再到结局,最后是回应,而评议则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语篇都是由这六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叙事没有点题,有的没有回应,但必须含有进展和结局。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4:TheWateryPlace这篇文章为例[5],参照拉波夫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谈谈如何对叙述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是一个科幻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两个金星人到地球的一次失败的旅行,整个文章一共有48个小段构成。第1段到第3段是文章的“点题”部分,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外星人再也不会来地球了”。第4段到第5段是文章的“指向”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爱达荷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主人公是这个小镇的长官巴特.卡默伦,他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个月的4月14号左右他的脾气是最烦躁的,因为他要填复杂的税表;而“我”是卡默伦的助手。“指向”中对于卡默伦性格暴躁的介绍为故事的“进展”埋下了伏笔,预示了外星人和卡默伦非常不愉快的谈话过程。第6段到第34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展”,它主要是以主人公卡默伦和两个外星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其中,第6段到第11段是故事的开端,“我”亲眼目睹了飞碟的降落和两个外星人的出现而卡默伦根本没有注意到。第12段到第27段是故事的经过,外星人向卡默伦讲述了他们到来的目的。第28段到34段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卡默伦烦躁的脾气导致了他和外星人谈话的冲突升级,直至谈话破裂。第35段到第46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卡默伦亲眼看见外星人乘坐飞碟离开了。第47段到第48段是文章的“回应”部分,作者写道:“Itwasjustanerror,astupiderror.OnlynowourEarthisnevergoingtohaveanotherVenusianvisitus”,与文章的“点题”部分前后呼应。至于“评议”部分,文章中比比皆是,包括“我”对卡默伦的评价,对外星人的态度和反应,还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2.论证语体结构论证语体结构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题或论点。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或反驳。结论是作者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的结论部分。[6]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3:TheLandoftheLock这篇文章为例[5],谈谈如何对论证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的第1段到第3段属于绪论部分,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前门虚掩不落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文章的第4段一直到第15段,作者开始分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论,作者列举了美国家庭中新出现的安保装置像“防盗锁、防护链、电子报警系统”等,然后又分别列举了美国公司、机场、居住小区和商业人士安保装置的变化,以此来证明“美国出现了一种充满不信任和恐惧的新生活氛围,它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16段到第19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到“我们虽然有了这一切安全措施,但我们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国民。我们虽然用锁把恐惧锁在了外面,但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二、结束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2

[关键词]话语分析 批评性 目的 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评性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中的电视、报刊等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评语言学因而认为,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该学派给批评性下了十分精辟的定义:不把任何东西想成理所当然,通过文本中的线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省,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Not taking anything for granted, opening up alternative readings (justifiable through cues in the texts); self-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making ideological positions manifested in the respective text transparent,etc.)。

自1989年后,批评语言学渐渐转向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作为批评语言学一个分支,CDA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同时致力于发现改进这种不平等的方法(Martin 2000a)。和主流语言学家不同,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篇作为语言的存在形式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Fowler,1991)。批评语篇分析学家主张“语篇是社会结构固有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在社会的互动作用中产生”(Teun A. van Dijk, 1998)。“话语是是社会实践的语言(Discourse is language as social practice)”(Fairclough,1989)。其含义是,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则是语言这种社会实践的一个实例。表明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社会行为,语言与社会实践关系紧密。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更大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的。CDA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语言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分析模式和理论基础多样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较多集中在政治、新闻媒体、广告、医患交流等比较传统的分析领域。对话语分析,各学派有自己独特的阐述。

从话语的含义可以看出,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s)与社会意识结构(socio-ideological structures)具有辩证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条件也是其结果。具体的,一方面从广泛意义上以及各个语言层次上来讲,话语是由社会结构构成并受其影响,如社会阶级关系,或诸如法律、教育系统的特殊机构,或各种话语及非话语的规约习俗对话语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话语具有社会建构性,即话语对社会结构有反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反作用于具体的社会结构,如上文提到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机构,社会规约。

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偏见、社会歧视以及对事实的歪曲等,是“隐含在常规中的一些前提和假设”。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往往具有不透明性,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这就是主体将意识形态自然化(naturalize),这时其控制能力也最强。批评话语分析者的目的是要揭露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号召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斗争。这些观点主要来自Habermas和Foucault。他们在分析话语时始终把语言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锋芒直指社会生活中权力失衡、社会不平等、不民主的行为和其他不公正的现象。向大众灌输其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正如批评性社会理论反对的,社会中的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他们认为,作为新闻媒体中介的语言有很强的选择性,它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解读新闻以及提示其中意识形态作用有用的工具,即体现了“社会结构决定话语特性,话语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

在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中Fairclough(1992a:12)将语篇分析方法分为两类: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和批评性的方法。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语篇分析方法非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因而忽视了语篇的效果和语篇中的权力。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标是要具有广泛的解释性,寻找社会机构和社会结构的成因,并发现语篇在社会宏观结构再生中的作用,提示语篇和权力的关系,以及反映隐藏的意识形态。

Fowler(1991)认为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工具语言学”(Instrumental Li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

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历史的和批评性的。他通过衔接、及物性、词义、词序、隐喻等研究了语篇与当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语篇在英国社会的民主化、商品化、技术化进程中的作用。Fairclough既重视对微观层面的新闻语篇的分析,也重视对宏观层面的方法论的探讨和理论框架的构建,重视对语篇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话语分析离不开语言分析,其主要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分析往往在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以及语篇等层面上分析语言意义,例如,从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名词化(nominalization),话语预设,隐喻或修辞手段,语调、语气、人称代词的等。这些文本形式上的选择都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

Fairclough不仅就语言与权力的关系(1989)、批评性语言意识(1992b)、新闻语篇(1995)、新资本主义(new capitalism)社会中的语言(2002)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使其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并推动CDA的发展。

而其它学派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如Reisigl和Wodak(2001)指出批评性的三维度:以文本为基础的批评性,以社会审视为主的批评性,以及反省式的批评性。这三个方面表明分析者为达到批评性的目的,应深入把各个层面的语境分析和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我批语式的进行自我修正:从选择研究对象到选择研究方法,从取样到为该样本建立合适的理论框架,再到对分析结构进行解释。而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van Dijk(1991)对英国媒体对种族关系的报道进行语言特征和结构上的分析,陈中竺(1995)也分析了两篇关于罢工英文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以达到心理控制——都是对批评性最好的表现。

四、局限性

在语言学方面,Halliday的SFL很好的提供了描写(describe)、解释(interprete)话语的语言学工具,即在微观层面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除了结合SFL分析,还有其它语言学理论,如JAGER多运用隐喻(metaphor),Wodak则借鉴了推导理论(argumentation)和修辞(rhetoric),丁建新、瘳益清也尝试结合语用学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为了使得CDA体现Critical的本质,在完善固定下一个理论框架时,语言学家在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至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多视角的分析批评。但相应的宏观层面的社会分析缺乏充足完善的理论框架,而使得社会实践分析相对薄弱,缺乏说服力。所以正如Wodak表示的,目前CDA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将细致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各个社会领域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显然,批评语言学家们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话语的社会理论加强补充。

Wodak(2007)还提出一个问题:最初所要达到的批评性目的会不会与日益发展的理论框架,方法论,评判标准产生冲突,因为任何倾于程式化的教条主义都是与批评性的目的相违背的?对分析者本身的判断,肯定需要一定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又由谁来定?怎样的标准才能达到真正批评的目的?Widdowson也质疑CDA的可靠性,CDA的分析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不是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中性,不偏不倚。所以,从语料的选择具意识形态和选择语篇的语言特征证实分析者自己的偏见看,CDA的说服力都有所削弱。

另外,她也提出,批评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否定、反对、纠错、打倒,而是运用语言学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知识,有意识的去认识文本中隐含的意义。Martin提出积极话语分析,即以友善、宽松、和谐的态度,以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建设性”为目标对话语作分析,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目的就是为了对语篇(更准确说是话语)进行批评式的审视,揭示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自然化的意识形态。为此目的,批评语言学家在不同语言学基础上尝试提出不同理论框架,主要集中在文本微观分析结合社会理论宏观分析的结合上。尽管如此,还是存在问题有待解决,完善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5.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3

关键词:体裁;体裁教学法;写作;语步;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305-02

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写译难度最大。在英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引入了体裁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也感到获益匪浅。

一、体裁与体裁分析

语言教学中,尽管对“体裁”这一术语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对于体裁的理解基本一致:体裁是由交际目的决定的,同一交际目的使得不同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图示结构,而这种图示结构又制约着语篇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

体裁分析在注重宏观结构模式的同时,还能够展现不同交际实践的篇章结构,最重视的是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结构或图示结构进行分析是体裁分析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交际的目的又决定了语篇的框架结构,因此对词语选择、语法结构、篇章结构等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于ESP教学中本学科领域的语言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起着引领作用。

二、体裁教学法的要素及特点

1.体裁教学法的目的是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社交过程,它的要素包括:(1)共同建构,指的是师生共同组织语篇,共同承担任务,直到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单独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2)建架,指的是老师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提供显性知识和指导性的练习。当学生有不会做或不明白的情况时,老师要给予明确的支持。随着学生渡过“最近发展区”走向潜势独立行为水平,老师要对建架加以调整。

2.体裁教学法的特点。体裁教学法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展开教学活动,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使其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体裁教学法主要有四个阶段:(1)范文引入。这是一个可以使学员了解所学文章而使用的社会背景,达到探讨体裁的社会文化语境特征以及交际目的的过程。(2)范文分析。通过分析范文的语篇结构以及语言特征,将范文语篇与其他体裁语篇进行比较,使学员掌握此类语篇的特点,包括词汇语法等特点。(3)语言要素控制。体裁教学法给了学生参与构建所学体裁语篇的机会,随着学生对于该体裁的逐渐掌握,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减少,给了学员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对学员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如何分析语境,全班学员共同构建语篇。(4)目标作文写作。这四个阶段是相互链接,循环往复的。体裁教学法注重语境和写作目的,提高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语义框架的认识和整体写作能力,学会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

三、教学实践

教学中体现的是Swales体裁理论,即“体裁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交际事件类型,体裁具有图示结构”。ESP领域内的体裁分析的重心是“语步”(move)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特定体裁的交际目的将语篇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而实现语步的关键是“步骤”(step)。

边防论文摘要语篇属于特定的交际事件,因此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的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

下页图为边防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的体裁分析模式图,从模式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步骤。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Swales’的体裁图示结构。语步1建立研究领域,即介绍文章的主题这一语篇目的非常明显。它有三个步骤:(1)提供背景知识;(2)概括主旨话题;(3)说明本文的研究意图。语步2建立研究地位是摘要的核心部分。语步(3)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结果。

根据边防论文摘要这一十分明显的具有特定交际目的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的特点,我们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语篇的输入阶段――进行体裁讲解。根据体裁分析理论,教师选择特定体裁的经典范文,从语篇和语言两个层面进行详尽的分析。在语篇层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分析和讲解边防论文摘要的特点,而且要探讨摘要的深层结构――体裁结构。通过对同一体裁英汉语篇的比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汉思维对英汉篇章的影响,了解两种语言在建构篇章时采取的不同框架结构,使用的不同句法和词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就同一论文摘要写作时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写作模式的掌握和运用。其次,讨论分析阶段。这个过程是让学员更好的结合第一阶段的内容,独立分析文章的语篇特点,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以下问题:一是摘要体裁有哪些特征;二是找出摘要中相对于上图中的各个语步、步骤;三是摘要的特定结构如何促进交际目的的完成。而小组讨论的形式可采用提问回答式、角色扮演式、反馈式、学生互助式。再次,模仿写作。在论文摘要写作前,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就摘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对每一语步、步骤进行英文写作(在刚开始的写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每一环节,练习多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将全班的倾力之作结合到一起,再对照Swales 的分析模式图标,检查每一环节是否完整,是否真如图中所述含有几个重要的语步、步骤,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了解本专业学科专业学习的特点。最后,教师讲评。学生的摘要是否符合边防专业的词汇、语法语言特征,是否得当,能否完成交际目的。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不仅使边防专业的学生了解了其专业摘要所特有的体裁特征,而且初步掌握了语篇多层面的问题及语域分析。

四、结语

运用体裁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论文摘要的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交往活动,是理解客观世界并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写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同时又能够体现专业领域的写作特点,体裁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使得写作不再是无据可依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有章可循的行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实施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学到其专业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写作技巧,使学生对其专业论文摘要语篇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层语言平面,而是上升到深层语篇功能层面,从而不仅引导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机制,而且对语篇的体裁结构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和把握,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遵循学术规范并且更得体地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Badger,Ik.,White,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J].ELT Journal,2000,54(2).

[2]Callaghan,M.& Rothery,J.Teaching Factual Writing:A Genre based Approach[M].Sydney: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Metropolitan East Disadvantaged Schools Program,1988.

[3]Keh,C.L.A design for g process―approach writing course [J].English Teaching Forum,January 1990.

[4]尹丽娟,刘晓鹏.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介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

[5]李奇,折鸿雁.体裁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J].外语教学,2003,(5).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4

一、体裁理论

“genre”一词原本属于法语词汇,意为“类型、体裁”。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将“体裁”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它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就体裁本身的概念而言,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解。Hasan认为体裁是一种语篇类型,Miller将其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秦秀白,2000)。但不同学派之间也存在相同的认识,即承认交际目的在体裁概念中的重要性,认同体裁具有常规性。20世纪末期,体裁分析理论开始崭露于国外二语习得教学领域,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围度。人们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努力最终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体裁教学法,它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尝试。体裁教学法超越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层次的教学,它把重点放在分析语篇的写作目的和如何围绕写作目的进行谋篇布局。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并创作出符合体裁特征的商务英语语篇,体裁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固有模式,以体裁分析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语篇的交际目的,分析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从而使学生把对语篇的认识由语言建构层面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建构层面,并在此基础之上,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进行独立创作。在体裁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其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学派,分别是ESP学派、新修辞学派和澳大利亚学派。ESP学派的代表Swales主张用语步分析来描述体裁的结构模式,澳大利亚学派则借助体裁分析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新修辞学派强调体裁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场合,以及这些体裁所运用的语境(秦秀白,2000)。

二、体裁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体裁教学法优势明显,它的可操作性强且目的性明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裁分析为学生进行独立创作提供了谋篇布局和语言分析的向导。进行写作时学生可以放弃传统的写作方式,先熟读各类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体裁特点进行同类体裁文章的创作。所以,只要掌握了语篇的体裁特点,写作就有规律可循了。学生始终是各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体裁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体裁教学法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语言教学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其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商务英语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属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任何国际贸易活动都以此为基础,它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是确保商务活动正常进行,达成交易的有力保障。基于以上特点,商务英语语篇被定义为特定的交际事件,其交际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也是商务英语区别于其他英语的重要特征。体裁分析与商务英语写作的结合是商务英语教育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商务英语写作的特定思维,使学生在遵循特定的写作规律前提下进行创作。体裁教学法和商务英语写作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的一种新鲜尝试。

三、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笔者针对商务英语和体裁分析的特点,尝试将二者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其归纳为基于体裁的“输入—吸收—输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此模式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输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体裁分析并总结范文的体裁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教师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进行体裁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作者围绕这一目的进行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所采用的方式。在学生独立完成上述过程后,再由教师做全面的归纳总结,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体裁特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使学生形成图式结构和复制能力。以上的准备过程为最终写作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以信函体裁中常见的推销信为例:按照上述分析和写作顺序,先安排学生通篇阅读范文,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对范文进行体裁分析。首先明确推销信的交际目的———向读者推销产品或提供服务。然后分析推销信的篇章结构以及此结构与推销信交际目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其次展开说明写信人希望发生的事情或阐明其所知道的信息。信尾要与开篇的目的相呼应,请求读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最后由教师对推销信的语言特征进行全方面的总结:以达成推销这一交际为首要目的,推销信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阅读过程中掌握的信息消化吸收。以范文为蓝本,根据范文的体裁特征,进行模仿写作,最终创作出同一体裁的不同文章。以还盘信为例,写作前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和构思时间,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确定还盘信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构思如何围绕还盘信的交际目的组织语言,进行谋篇布局,要求学生把推销信的图式结构体现在还盘信的写作中。第三阶段为输出阶段。此阶段是学生进行独立创作的阶段,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和语篇建构能力。由教师确定某一体裁,但更换该体裁的使用语境。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体裁分析方法,确立写作目的、语言风格和语篇的图式结构,在独立完成写作之后学生还要举一反三,逐步掌握同类文章的体裁特征。最后,结合教师的点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进一步修改文章,使文章变得丰满。

四、结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5

关键词: 语类能力 语篇教学 外语教学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

语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语类,是指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并表达一定意义的话语类型(朱永生等,2001)。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语言能实现多少功能,就能产生多少语类。具体而言,书信、演讲、诗歌、新闻报道等都是语类。语类的划分有一个精密度的问题,可粗可细。特定的语类通常包含的组成部分或总体结构构成了语类结构。

二、语类与语篇教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篇视为交际的基本单位。语篇首先是特定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并通过特定文化中的语类结构潜势有效地表达交际意图。同时,语篇是一定的情景语境的产物,并通过在意义潜势系统中的选择表达相应的功能意义,从而使语篇呈现一定的语域特征。因此,语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习者根据语类结构潜势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根据情景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功能意义的能力。特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不但要培养用得体的语言实现交际意图的能力,还要根据目的文化中的语篇组织规约,运用一定的语类结构达到交际的效果。

因此,以语类为中心开展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篇构建能力的有效方法。语篇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做出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安排准备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教学主题的确定,即课堂教学围绕什么主题组织;二是语篇类型,即课堂教学以什么语类为中心。

三、语类教学的总体循环程序

实践证明,教和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过程,二者既不完全同步,又不互相对立。根据有关研究和观察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涉及教学任务和活动的选择、排列顺序及教学活动主题和语篇类型的联系。阶段一:为语类建立文化、情景语境与话题领域;阶段二:相关语类的模式化;阶段三:师生共同构建语篇;阶段四:学生独立创作语篇。这个教学程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每个阶段,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都进行大量的口头交流、协商。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语类的不同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能力。这些活动涵盖很大的范围,既可包含交际、开放式的活动,又可专指具体的某个语言点的训练活动;既可以学生为中心,又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角色。

四、具体教学过程

1.建立语场知识体系

教学循环圈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课文建立语场知识体系。语篇产生的背景和语境主要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在语言教学中,要对比不同的文化语境的相似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要讨论语言描述的活动和事件、所讨论的问题的基本情况等。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确定。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主题有一定了解。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再进行课文分析和创作活动就比较容易了。

2.语篇模式化

语篇模式化阶段是语篇分析阶段,但这里所说的语篇分析,其重点不是只注重一个语篇的分析,而是注重一类语篇的分析。因此,要把所分析语篇作为一类语篇的范例和原型。被分析的语篇可以来自课本上,也可从其他地方选择或者教师根据某个模式自己编写。

实际上,从语篇的社会文化层到语篇的词汇语法层再到语音层,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和学习模式,语篇分析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熟悉这类语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了解语篇、分析语篇的能力。

为了促进语篇的模式化,教师在对典型语篇进行分析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或相似语篇来进行讨论、分析和做汇报等,在具体操作和体验中提高学生的语类意识和语篇分析能力。

3.师生共同创作语篇

这个阶段涉及将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使学生由使用口头语言向使用书面语言过度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估计学生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和语类结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其实际写作能力。对于不足的部分还要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补充,如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对语篇结构、谋篇功能、词汇语法等的认识;通过提问和学生小组活动等进行,然后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讨论和询问了解学生实际掌握这一语类的结构和步骤的情况,以及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区别的情况,给予明确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验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4.学生独立创作语篇

下一个阶段是独立创作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主题、语类结构和书面语篇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教师要继续确认学生确实具有这些能力。如若不然,还可以再重新进行一个循环。

如果在初级阶段,可以不进入这个阶段,而使第三阶段开展的更全面一些。教师在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评论、评价。可以通过全班、小组或者个人分析语篇,指出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还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与语篇的框架结构有关等。

5.评价和测试

评价和测试不是一个单独的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操作过程的始终。在阅读和写作的整个循环过程中都要随时进行评估和评价,看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看学生是否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整个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面,并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是否再重复已进行的活动,最后还要进行一次总的评价,由此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循环。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6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语篇 修辞 体裁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跃,是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本文提出将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分析及修辞分析融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为传诵之作,是因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环境、社会、国家、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课文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起着连接作用,对正确地解读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语篇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对篇章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正确深刻了解课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作者生平主要活动及写作风格;相关国家的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等。将背景知识融入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定会走向断章取义,而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逻辑分析中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语篇,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Halliday与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下语义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可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篇章的段落结构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点和词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能引导学生利用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解效果。语篇分析着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语篇连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接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及句际关系;宏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三、导入修辞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修辞,即美化语言。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明力。修辞能修饰文章的语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现给读者。理解修辞格是加强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修辞格的有关讲解分析很有必要。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中语言文字优美,篇章结构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达到了意味隽永的效果。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声、对照、借代、押韵等,正是借助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作者把古老的中东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修辞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欣赏篇章语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带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确定文章体裁,深化语篇理解

文章题材大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多注重情节性,如第一册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审判》;说明文多注意条理性,如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客什》;议论文多强调逻辑性,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字典的用途是什么》;而描写文则侧重于情与境的关系,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另外,体裁不同,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洁;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描写文的语言特色在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每篇课文因体裁不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和欣赏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记叙文,学生要能理解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鉴赏文中的遣词造句特色,叙述角度的选择等重点内容;说明文中作者对事物说明的顺序及层次是关键;议论文中最重要的是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描写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辞格的运用,等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才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对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

高级英语课程对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及评判能力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综合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5.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7

2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

近三十年来,应用语篇分析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Bhatia:1993:5-12):(1)利用功能学派的语域理论对语篇进行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这种分析模式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使语篇分析走出了印象式的非科学的分析方法,但它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描写,没有深入研究特定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2)语法修辞分析(grammatical2rhetorical analysis)。这种分析模式主要用来考察书面科技英语中语法成分的选择及其修辞功能之间的关系,但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特殊现象的研究上,故仍局限于对语篇表层特征的描述,未能真正揭示特定语篇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语言特征。

3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8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英语阅读 教学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达到更高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语篇中存在很多的互文现象,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学生对语篇的错误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本文通过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几方面的联系,分析在英语阅读中互文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指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概述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互文性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指的是对该文学作品或文本中出现的内容与相关的作品之间有关的典故、引用、仿照、压缩、另铸及移就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更深层的解读该作品。语篇分析法则是指不立足于点,而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地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作品的框架、背景、思路、意识形态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将互文性同语篇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外语阅读研究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互文性理论与文化背景

由语篇的主题和主旨而唤起的读者内心包括信仰、认知、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被称之为阅读语篇的文化互文性。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跨越多种学科,包含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地理文化等。单纯依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去解读阅读语篇,是不能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甚至无法对语篇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语篇分析与文化特点相结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三)互文性理论与媒体联系

在这个传播媒介极大丰富的时代,英语专业阅读不仅只局限于书本,更拓展到了各种新式媒体。媒体互文性主要是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评论、插画、动画、序言等。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交互意识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革新传统教材。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从而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互文性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一)丰富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偏颇的理解。通过互文性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可能包括人文哲学,也可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文化水平,不断拓宽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好效果。这些知识不仅在英语阅读中会得到运用,更会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方面得到体现,甚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加深内容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学们很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通过对同学们互文性意识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作者感受,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理解差异。真正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对原文内容,原作者情感的理解。此外,在不断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克服传统教育缺陷,培养思辨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专注于老师的讲课,然而,在互文性理论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英语篇章的不同理解,通过互联网络、图书馆藏等收集相关资料佐证自身观点或是加深篇章理解。通过这些自主学习,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加强,同时又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互文性理论注重将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在英语阅读中运用互文理论不仅是对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更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锻炼。通过对同一文章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辨思维,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大学生互文性意识的培养对于其英语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单词记忆过程中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文章与文章之前互文性的理解,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语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对话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活并调动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9

关键词: 竖版地图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词汇选择 及物性

引言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方式,一直被视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对所发生事件的真实报道,不掺杂任何主观倾向。但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些学者认为,和其他形式的语篇相比,新闻语篇与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更紧密[1]。自20世纪末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在西方兴起后,语言学家便以此方法分析新闻语篇中语言策略,探究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多角度的语篇分析框架,CDA主要研究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2]。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欧美语言学界得到了充分重视,出现了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理论,以及Kress的社会符号学等。但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尚未给予批评语言学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介入社会的过程及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

一、理论框架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首先是由Fowler(1979)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会受到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它的分析注重历史、文化语境。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4]。批评语言分析中所指的意识形态并非哲学、政治、宗教等领域所指的意识形态概念,而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5]。

Fairclough和Wodak将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批评语篇分析处理的是社会问题;权势关系是推理出来的;语篇构成社会和文化;语篇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是历史性的;语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语篇分析是解释性的;语篇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6]。

Fairclough(1992b)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 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7]。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1992a)提出了批评话语性分析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步骤,即描述、解释和说明[8]。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由于将语言结构与交际功能联系起来,因此自然就成为批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9]。Halliday 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由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述位系统体现[10]。其中,概念功能是反映人类各种经历的功能,概念系统下的及物性系统把人类活动分成不同的过程,如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等。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择哪种过程,如何安排参与者位置[11]。人际功能指反映参与者之间或参与者于世界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情态系统(modality)和语气系统(mood)实现。语篇功能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信息,并表明信息间的关系,显示出信息传递与发话者的交际语境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句子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构成。因此,对于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可以从语言每个子系统项下的选择视角进行分析,如及物性、情态、分类、主述位,等等。本文将从分类(词汇选择)和及物性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构建。

二、语料分析

2014年6月24日,竖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获得审图号、书号,并正式出版发行。该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此消息一经,便引来中外媒体的争相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在7月4号和6月27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竖版地图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两大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揭示隐藏在新闻语篇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

(一)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12]。词汇选择是新闻语篇的重要方面,隐藏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可以从词汇选择中体现出来[13]。对同一事物贴上不同的词汇标签,不仅体现报道者的主观态度,还对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影响。因此,关注新闻报道中的词汇选择,对于揭示作者的观点和该媒体所代表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看看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标题一般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以最凝练的语言道出文中主旨;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外,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14]。以下是两篇文章的标题内容:(1)《中国日报》:New map boosts China’s claim in sea;(2)《华盛顿邮报》:Could this map of China start a war? 这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不同,反映了两个媒体及其所代表的阶级意识形态也大相径庭。“boosts”一词具有明显的褒义,这表明中国日报从中方立场出发,给予新地图积极的评价,称其增强了中国在领海上的宣称。华盛顿邮报使用“start a war”一词,直接将领海争端升级为战争,夸大了竖版地图的发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两篇报道的正文中,围绕竖版中国地图发行一事,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所站的立场、报道的侧重点、给予的评价等均不相同,这些在词汇的选择上都有所体现,如下表所示:

仅“出版”一词,两个媒体就选择了不同的英文词汇。中国日报选用中性词汇“published”,而华盛顿邮报则用了“unveiled”,后者的隐喻表达给人的感觉好像发行竖版地图是中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想法,因其神秘而被外界揣测许久,终于揭开面纱而为世人所知,易使读者以为中方出版竖版地图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对于新竖版地图,中国日报则站在中国的立场积极报道:新版地图区别于旧版在于陆地和海域为同一比例尺,使国人更一目了然地了解中国的陆、海域。报道积极评价了竖版地图带来的作用,称其“strengthens its territorial claims”。华盛顿邮报称竖版地图将台湾这个中国一直视为叛变省(“renegade province”)的地方算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盛顿邮报使用“counts”一词,表明美国并不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使用“renegade province”一词,无非是想再次挑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此外,华盛顿邮报将中国对西沙和南沙两大群岛的宣誓称为宗统治(“suzeraint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p1542)对“suzerain(宗主国)”一词的解释是“country or ruler that controls the foreign policy of another country but allows it to govern its own internal affairs(控制另一国家的外交政策但允许其治理本国事宜的国家或统治者)”。华盛顿邮报选择“suzerainty”一词并在其前加上“longstanding belief”的用意非常明显,说明它将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视为宗统治政策,这表明美国只认为中国大陆是中国的,而此外的其他领土都属于中国以外的“别国”。

针对争端,中国日报选择直接引用外媒使用的词汇,如:菲律宾和越南批评中国 “unreasonable expansive claim”;美国驻菲律宾大使使用“artificial creation”一词谴责中方做法。中国日报的这一做法,表明中方面对外界指责的态度是坦诚、毫不隐瞒的。华盛顿邮报则大篇幅地着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地争端,用“the most intractable and long-running”形容中国与印度间的边界线之争,称该纷争还引发过1962年的血战(“bloody war”)。选择夸张词汇夸大了中国与印度间的边界争端问题,模糊了中国对该领地本就拥有的这一事实。然后用“increasing assertiveness”来概括近年来中国对南海边境领土的宣称,它还特别指出,中国海军力量的扩大引发了一场亚洲军备竞赛(“an arms race”),“assertiveness”一词是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武断,使读者认为中国在领海问题上愈来愈独断专行;“an arms race”也容易让人将之与甚嚣尘上的中国联系在一起。

最后针对中国发行竖版新地图一事,中国日报用“legitimate move”予以肯定,表示中方的行为是合法的,没有违被任何国际条约。文中多次使用“is entitled to / has the right to / has access to”来表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是正当的,是中国政府权力范围内的事。而华盛顿邮报则使用 “steadily changing facts / provocative worldview”这样的表达批判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称中国政府不断地改变事实真相,认为发表竖版地图反映中国政府的世界观是“挑衅的”,并使用“sought to play it down”来形容中方对发行竖版地图一事的回应。华盛顿邮报使用这一词汇会使读者认为,中方在极力淡化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对于其真正的目的,中方避重就轻显得不够坦诚。

(二)及物性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包括一系列用于表达我们的经验和意识的过程类型。Halliday把及物性过程分为六大类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不同的过程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对本文所选的两篇语料中所有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分析后得到以下表格,它有助于揭示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过程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在力证所报道内容是事物发生的客观事实。然而,正是看似客观的物质过程恰恰暴露了媒体各自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这篇文章中的物质过程多用来描述竖版地图为中国在南海领海问题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例1)和强调中国在南海应有的权力(例2):

例(1) ...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p can help promote Chinese public’s territories awareness…

例(2)Apart from sovereign rights,China also enjoys traditional fishing rights in certain areas within the exclusive zones…

华盛顿邮报这篇文章中的物质过程多用来强调南海领海争端(例3)和中方的做法(例4),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是中国政府在肆意篡改事实:

例(3)It has triggered an arm race in Asia...

例(4)... Beijing is steadily changing facts on the ground.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系过程在两篇新闻报道过程类型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15]。摘自中国日报的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大多集中在表达中国与联合国海洋公约(UNCLOS)之间的关系,意在澄清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有做法是在遵守联合国海洋公约(UNCLOS)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而正面回击了那些质疑、恶意抨击中国行为的国家和媒体(例5):

例(5)After all,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titles is part of the UNCLOS.

摘自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却描述竖版地图或其所代表的中国政府与世界的关系,意在挑衅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例6):

例(6)The new map is an echo of this provocative worldview.

言语过程指用话语的形式谈及事情的过程。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以增强对受话人的说服力,因此,他们的使用能有效增强语篇的权威性[16]。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摘自中国日报报道中的言语过程多引自各国际公约,表达了中国政府在南海的做法是合法的(例7):

例(7)...it clarifies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shall not affect the historical righ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而摘自华盛顿邮报报道中的言语过程多直接引自中国媒体或中国对外官员的话语,看似公正可信,实则断章取义,使读者认为中方的做法只惠及本国而不考虑他国利益(例8):

例(8)“The goal is to serve the China public,” said a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As for the intentions, I think there is no need to make too much of any association here.”

结语

由此看来,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篇实则是有其立场和倾向性的。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词汇选择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及物性过程分布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突出竖版地图为中国在南海领海问题上带来的积极作用,《华盛顿邮报》则着力渲染南海争端并误导读者使之以为南海争端是由中国政府的不正当做法引起的,中国侵犯了周边国家的领海。新闻语篇只是权力阶层意识形态的载体,是语篇生成者对事实解读后的主观表达,并不是读者所认为完全客观。因此,读者要批判性地阅读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李素玲. 批评性语篇分析: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02(5):23-26.

[2]Fairclough, N.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5.

[3]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2000,21(4):44-48.

[4]丁建新. 叙事的批判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述评与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6] Fairclough, N.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T.A.Van Dijk.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2.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Sage:1997:271-280.

[7]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b.

[8]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2a.

[9]彭建武.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5(3):16-22.

[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20-21.

[11]纪玉华.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49-155.

[1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5.

[13][14]Van Dijk, T.A. 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语篇分析法论文篇10

【关键词】 概要写作 语料库 体裁 建构主义

概要(summary)是一种对原始文献(或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浓缩的语义连贯的短文。它以迅速掌握原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主观评论和解释,但必须简明、确切地表述原文的重要内容。概要写作(summary writing)是一种控制性的作文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吸收原文的文章结构与语言方面的长处,写出内容一致、结构近似、语言简洁的短文。这种写作既要准确理解原文,又要能综合概括;既能培养欣赏能力,又能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1 英语概要写作研究综述

曾炳辉(1989)在《英语概要写作与智力训练》中论述了概要写作是训练抽象概括能力即思维能力的最好的形式之一;郑文(2007)就大学英语读写过程中存在的输入和输出的矛盾,提出利用阅读教材作为写作输入,培养篇章图式;利用概要写作训练作为写作输出,揭示学生篇章图式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张新玲和曾用强(2009)在《读写结合写作测试任务在大型考试中的构念效度验证》中从构念效度的实质方面入手对这类任务在我国大规模考试中所得分数进行效度验证,发现所取样本考生的读写结合写作测试应答数据和构念理论相拟合。

而国外学者,已经开始运用语料库,体裁分析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形式结构分析理论研究概要写作,如Rosalie Friend的“Effects of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Summary Writing of College Students”;Daniel Marcu的“From text discourse structures to text summaries”;Esther Uso Juan和Juan Carlos Palmer Silveira的“A Product-Focused Approach to Text Summarisation”;Sa-Kwang Song,Dong Hyun Jang,Sung Hyon Myaeng的“Text Summarization Based on Sentence Clustering with Rhetor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以及Jade Goldstein Stewart的“Genre Oriented Summarization”等。

2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概要写作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与使用,现今语料库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人也就越来越方便。本研究建立了大学英语概要写作语料库,其目的是通过语料库来研究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篇章及体裁的一部份特点,为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教学及测试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大学英语概要写作语料库中包括两个子语料库:概要写作原文库,概要写作库。每个子语料库按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3种不同的体裁又分成次子语料库。

在本研究中,为了增加语料的可靠性,语料主要来源于大学英语的相关教程包括《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的A,B部分的精读课文,《大学英语精读1~4册》,概要来自于上面两个教程的配套教师用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师用书1~4册》、《大学英语精读同步辅导1~4册》,其它一部分语料来源于外文书目包括“Writing and Read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The Student Writer”,“The College Writer”,“Technical Writing”,“Steps to Writing Well”,“Reading Critically,Writing Well”,“Read,Reason, Write”,“Patterns or a purpose”,“Critical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Writing”,“A Handbook of Writing”,剩余的一小部分语料来源于网络。 转贴于

目前项目组利用该语料库主要研究了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语场特征。本研究利用大学英语概要写作语料库,检索到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使用频率在前的名词和动词,以得到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语场特征。检索中,发现了一些可以帮助确定概要写作语场的词语。名词如:text,author,passage,problem,writer,story;动词如:lead,show,tell,explain,display,suggest,relate,describe。通过把这些词汇在语料库工具AntConc中分析发现,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的起始句通常采用能够概括文章主题的句子。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概要写作文章通常会包含一个能够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而且这个中心句子经常会被放在概要写作文章的开篇。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概要写作研究为大学英语概要教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3 基于体裁分析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支架式英语概要写作教学研究

体裁分析与语篇分析密切相关,其中语篇的体裁分析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韩金龙,秦秀白,2000)。体裁教学法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一系列被建架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解决语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根据体裁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法,在英语概要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体裁意识培养学生协作探究、学习效果评价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根据体裁教学法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实践了支架式英语概要写作教学模式。

支架式英语概要写作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材料,使学生建立体裁和篇章意识。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分析原材料的语言特点、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特点。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当前学习体裁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体裁与其它体裁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能从篇章语法规则中抽取语义,获得篇章图式;在写作过程中,能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篇章图式化为最简篇章图式,根据语义通过语法规则成篇。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一、协商、讨论原材料的体裁类型,并分析其语言特点、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特点;第二、协商、讨论英语概要写作的语言特点、交际目的、篇章结构特点、写作技巧和常见错误。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体裁意识、体裁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写作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

4 结语

英语概要写作是一项很好的读写结合的写作任务和复杂的思维训练活动,要求写作者具有很高的阅读和重组写作技巧,是有效连接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语料库、体裁分析和建构主义的英语概要写作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提高了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写作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011C093。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QW201030)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 tings[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House,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