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21 11:58:34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篇1

关键词:体裁分析;商务信函:交际目的:语用策略

1.引言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人们不再简单地视体裁为文学艺术类型,而是视之为“一类交际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分享着某组交际目的,而这些目的又构成了体裁的理论依据或逻辑依据。这种理据不仅形成了话语的图式结构,还影响和限制了内容与风格的选择(Swales,2001:58)。也正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重在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越来越受到语篇分析家们的重视,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课题。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商务英语信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体裁。然而,很多对商务信函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语法和词汇的层面,忽视了对这种体裁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的认识和把握。所以本文将运用体裁分析方法从几个层面对商务信函体裁进行具体分析。

2.理论背景

2.1 体裁

“genre”一词来源于法语,早期时它指的是非言语世界的东西,是指以写实手法画出日常生活的风俗画。60年代之后逐渐被语言学家们引入语言学的范围。关于体裁的概念,最早是由Swales(1981)提出来的,后来Bhatia(1993)在Swales的体裁概念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明;而国内对体裁的概念作出解释的学者主要有秦秀白(1997)和方琰(1998)。本文主要引用Bhatia(1993)对体裁定义的解释。根据Bhatia,“体裁是一种可被辨认的交际事件,这种交际事件经常出现在特定的职业或学术团体的范围,其显著特点是具有能被该社团理解并确认的一整套交际目的,这种共有的交际目的确定了体裁的构建,同时也确定了其内部的结构。

2.2 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秦秀白,2000) 文体分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描写,即从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篇内在结构等角度分析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以回答“What does the text mean?”的问题;二是对特定语篇所选择的语言成分的得体性进行研究,回答“How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的问题,从而可以达到对语篇进行鉴赏的目的。但是文体分析主要是围绕语篇的内部结构进行,极有可能忽略导致特定语篇形成的情景语境。所以,当我们对话语或篇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仅要重视语篇的衔接手段和句际关系,还要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和这种语篇体裁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

体裁分析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背景的特殊方式和语篇结构的规范性。Bhatia(1993:16-22)认为体裁分析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分析方法用于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主要将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目的是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发现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得以形成并能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和建构策略(constructive strategies),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是如何在语篇中通过语言策略实现的。由此可见,体裁分析将语篇分析从描述扩展到解释,把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考虑在内,将交际目的与策略技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近些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来看,体裁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它不仅能分析出语篇的交际目的,还能分析出作者在达到目的时所使用的策略技巧。而且,针对不同类别的体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侧重一个或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下面本文将着重从四个层面对商务英语信函的体裁进行分析。

3.商务英语信函的体裁分析

3.1 商务信函的语法特征

3.1.1 专业术语及缩略语的运用

商务英语信函涉及的是商务活动,主要适应于贸易领域。因此,除了一般词汇以外,会大量使用具有专业色彩的词汇,如quotation( 报价),invoice(发票、发货单), shipping( 装运),packing( 包装) , bottom price( 底价) ,draft(汇票)等。

此外,商务信函用词非常简洁,多数情况下用副词代替短语,例如,用soon,代替in the near future,now 代替at the present time.同时,商务信函还较多地使用“国际贸易通则”中的缩略语,如 L/C(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加保险费、运费);CPT(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等等。笔者认为,在商务信函中,使用言简意赅的缩略语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冗长的解释,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1.2 语言简洁, 表达清晰

在用词方面,商务信函多用一些常用普通的词汇。如用 issue, 而不用 promulgate; 用 improve, 而不用 ameliorate。简明易懂的词汇容易被大众所理解, 还保证了所用词汇的国际通用性。例如:

(a)We have for acknowledgement with thanks the receipt of your letter.

语篇分析篇2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观性;讨论

一、引言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形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源头为批评语言学,是继“批评语言学”之后,语篇研究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DA的研究兴趣不在于研究语言,而在于研究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Ruth, Wodak & Meyer, Michael, 2009:3),希望通过语篇研究参与社会实践。CDA是一种语篇研究的方法,也是带着某种态度进行语篇研究的一个批评视角(van Dijk, 2001:96),是语言学家从语言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态度。CDA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来自语用学、文体学和会话分析等多方面语言学家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本文将从政治倾向性、语料主观性、语言结构与社会意义的关系三个方面对CDA的主观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笔者的思考。

二、质疑与讨论

在科学客观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学者(Stubbs, Widdowson)认为,CDA分析家采取的不是一种中立的观察者的姿态,所得出的分析和呈现出的事实没有权威性,CDA分析的结果是有偏见的解释。他们认为CDA分析家带有政治责任,对语篇的生产者带有“偏见”,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主观性影响CDA分析结果的说服力。笔者认为,CDA分析家从不否认他们在语篇研究中所带有的态度,并且一般反对人文科学中的科学客观主义倾向。他们所带的态度和“偏见”并不影响其分析,他们为各种社会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他们的分析对社会的进步和语言学学科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将从3个方面讨论CDA的主观性,并试着做出解释。

2.1 CDA带有政治责任

一些学者质疑批评话语分析带有明显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倾向性。分析家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并有选择的运用语篇的语言特征来证实其已有的结论。CDA力图促进社会变革,这样的目标使人对其分析目的产生质疑。Stubbs(1997)认为“分析家一开始就完全知道他们要发现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他们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Widdowson(2004)提出“前文(pretext)”这个概念,即一个彻头彻尾的动机,旨在批评CDA分析家受到“前文”的影响,在选择语料和语料中的语言特征时不够客观。选择研究的是语篇中那些能够支持其“偏爱的解释”语言特征。针对政治倾向和政治责任方面的批评,Fairclough(1996)在《给Widdowson的回复》中反驳道:CDA分析家的确带有明显的政治责任,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他们见到诸多弊端,发现语言的运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所以他们肩负起责任,希望通过语篇分析来揭示出语篇内涵,进而干预并促进社会变革。田海龙(2009:64 - 66)认为政治参与性是CDA区别于传统批评语言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CDA分析家关注社会问题,敢于挑战语篇中权力的不平等和语言压迫,提出反对压迫的干预策略。van Dijk甚至认为这是CDA分析家值得骄傲的事(2001: 96)。批评话语分析并不是政治党派,CDA分析家所肩负的责任和干预策略与政治的特殊本质也是有很大不同的。CDA不偏向左右任意一派,没有具体某一派的政治倾向性,关注的是具体的社会问题。CDA目前在西方的一些研究是语言学家为女权运动、移民歧视等社会运动在语言方面做出的解读与贡献。CDA关注权力、意识形态与语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因此,CDA分析家无法避免地要选择主流媒体、政府机构的语篇,因为这些语料中有权力的博弈与展现。同样,CDA分析家也无法避免地要选择关于女性、种族等话题的语料,因为现实中这些话题存在有歧视,那么这些话题的语料中也必然有歧视和压迫的体现。所以,分析家们想通过批评语篇分析挖掘出权力在语言背后起到的作用。CDA为的是寻找和设计出一套相对客观的、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如Fairclough、van Dijk提出的分析框架),并列出英语中可能含有或用于表达某些意识形态意义的结构、转换和组合,供全世界不同国家的语言做参考,供各国学者分析各类语篇进行参考。

针对CDA遭遇的批评,田海龙(2008)提出了语篇的批评视角分类—锐角、钝角和优角。何为“锐角”?CDA要通过语篇分析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且要通过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改变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其批评视角很“尖锐”,称之为锐角。话语理论学家不针对具体社会问题与具体语篇,研究话语如何构建社会事实、如何参与实践,这个批评视角称之为优角。而基于“钝角”的CDA注重对社会实践者的“原产语篇”语言学分析,注重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如田海龙(2004)研究病历报告如何参与抗击非典的社会实践,其分析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倾向性,较为客观地分析出语言参与实践的方式和语言策略,这为政府其他机构“再生产”语篇提供了参考,促使政府机构的语篇在社会上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为语言学中的“话步分析”开拓了新的角度,使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更为广泛。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每一个批评语篇分析都带有政治倾向性,CDA的政治倾向性仅存在政治语篇中,而CDA选择的语篇却不仅仅只有政治语篇。在分析政治语篇时带有立场和角度是任何语言学家都无法避免的。

2.2 选择语料的主观性

Widdowson (1996:169)曾提出质疑,认为CDA分析家所做的分析是从特定的角度做的有偏颇的解释,存在“有选择的运用语篇的语言特征来证实分析者自己的偏见”的现象。CDA分析家选择分析的是语篇中那些能够支持其“偏见”的特征。CDA的研究不是科学的分析,而是带有偏见的解释。CDA分析者根据自己未加说明的知识把意义添加到对语篇的理解中。CDA很可能正如Widdowson批评的那样,分析的是明显带有特征的语料和语言特征,但是,选择语料不带入先入之见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自然科学科学家选择的资料也会取决于其想验证的假设。纯实证主义科学只限于所谓的“客观”描写和呈现“事实”,但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是由科学家来研究的,而科学家跟任何其他人一样具有自己的观点、兴趣和意识形态(辛斌, 2005:1)。

批评话语分析是分析,Widdowson提出的“解释”仅是分析中的一部分,Fairclough(1996)提出,CDA包含两个层面:阐释和解释。阐释部分是CDA分析家及其他语言学家都需要做的,从书面或口头文本中分析出意义。而在解释部分中,学者要结合阐释部分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对文本做出分析,解释“意义”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产生的。Widdowson的“解释”过分夸大了CDA的主观性,因为CDA的阐释部分是相对客观的,语言学家从文本中分析出意义,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语言结构,可以反映特定的意义。

至于分析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拜托自己的立场观点,以及解释和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是解释学和哲学乃至一切人文学科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传统解释学将人的历史性作为阻碍获得客观真理的东西加以排斥和否定,认为解释学的任务是要客服读者的偏见和误解,以便越过“现在”的障碍,去把握作者的原意。伽达默尔反对这种对待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态度,认为理解并非一个复制过程,理解总是以自己的成见去理解的。历史是主客体的统一,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文本还是理解,作者还是读者,都以自己一定的方式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他们根本无法消除自己的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正确地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偏见未必都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它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唯有偏见才能形成理解的“视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即通过理解者的现在视界与理解对象的过去视域相融合,从而拓宽并超越二者各自的视域,达到一种新的视域(辛斌,2004:65)。可见,客观性只是个程度问题,任何分析者都无法不带任何“偏见”地来理解和解释语篇。

此外,CDA坚持,没有纯粹的事实和不偏不倚的语篇。CDA本身也不例外,做出的解释也会有其偏向。但是,CDA分析家不同于普通读者。他们有着更丰富的语言和语用知识,对话语更为敏感,直觉性更强,同时,对语篇产生的交际效果洞察的也更为清楚、深刻,更能从语篇中读出更深的含义,尤其是那些常人不太注意却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意义。比如“名物化”和“被动化”的使用。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而使用被动化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用于回避提及作为施事的一方。

由此可见, CDA对语篇的研究基于客观的文本分析,基于客观的语言学知识,对语言的结构及使用进行阐释。CDA的研究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把语言视作选择系统,认为意义是语篇创造者主动构建的结果。CDA通过对语篇的研究来揭示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并通过语言的运用,建立和维系社会组织间的权力关系。并强调通过文本的语法分析来进行意识形态分析。

2.3 语言结构与社会意义的关系

Fowler(1991,70)提出:语言结构和其社会意义之间没有恒定的关系,后者取决于前者出现的语境和运用它的目的。但这并不代表CDA对语言结构的阐释就是主观臆断的。某一语言结构一旦多次出现,或与其它结构发生联系,便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认知效果。

Volosinvo一再强调语言和符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依存关系,认为意识形态贯穿这个符号学领域或全部表意系统,“意识形态领域与符号领域相重合,它们相等同。凡是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存在,凡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具有符号价值……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意识形态。” Fowler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中性概念,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当人们说话写作时,总是对世界持有一种观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又是不可以接受的。语言结构可以凸显某些信息,使其成为焦点和前景,同时把某些信息建构成背景。特定的语言结构在多次使用时,便产生了社会意义。

但是,语篇与社会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意识形态的某些具体的信念(如在女权意识形态中男女平等这一信念)在一群人中形成了某个共同的态度(比如男女要同工同酬),这个态度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具体的人和一些具体的行动,以及她的语篇。CDA研究家在试图寻找中介体和特殊的语言结构,挖掘出语篇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分析出其社会意义。

三、总结

在三十年来的发展中,CDA已逐步形成了以Fairclough,Ruth Wodak,van Dijk,Paul chilton为代表的多种分析框架和模式。针对多年来外界的批评,CDA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也更为全面。目前,CDA的研究涉及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等多个领域,涉及身份构建、参与社会实践等多个话题,各种分析框架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检验,成果显著。在语言学方面,CDA提供了语篇分析的视角,在社会科学方面,CDA力促社会的变革,并对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分析。CDA的主观性并不影响其研究的结果,CDA研究也将更多的应用于各类语篇,以求更多的实例验证。

[参考文献]

[1]Althusser, L. 1970.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extracts in A. Easthope & K. McGowan (eds.), 1992.

[2]Fairclough, Norman. 1996. A Reply to Henry Widdows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49-56.

[3]Fairclough, Norman. 2009. A 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162-186.

[4]Fowler, R. 1991.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Malmkjaer, K. (ed.)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London: Routledge.

[5]Ruth, Wodak & Meyer, Michael.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1-33.

[6]Stubbs,M. 1997. Whorf’s Children: Critical Comments on CDA. In Toolan (ed.). 200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 III).

[7]Van Dijk, Teun. 2001.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95-120.

[8]Volosinvo, V. N. 1973.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Language. Translated by L. Matejka & I. R. Titunik. New York: Seminar Press.

[9]Widdowson, H. G. 1995.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3): 157-172.

[10]Widdowson, H. G. 1996. Reply to Fairclaugh: 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 (1):57-69.

[11]Widdowson, H. G. 2004. Text, Context, Pretext: 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12]刘丽华,2008,批评话语分析概览,《外语学刊》,第3期,102-107页。

[13]田海龙,2004,病例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113-124页。

[14]田海龙,2006,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40-47页。

[15]田海龙,2008,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5期,第339-344页。

[16]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7]辛斌,2004,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外国语》, 第5期,64-69页。

[18]辛斌,2005,《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篇分析篇3

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均具有特殊性。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糟糕的新闻》、《更糟糕的新闻》和《实在糟糕的新闻》对新闻语言的中立性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语言与控制》和《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两部批评语言学的奠基之作。首次将社会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在一起,揭示意识形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以《语言与权力》、《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的新闻》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系列著作侧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宏观阐释。以其独特的语言社会观对意识形态在话语层面上进行分析。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批评语言学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意识形态潜在于新闻话语中,对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均具有制约作用。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语言研究中的反映就是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对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最直接的关注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在继承和发展批评语言学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理论思想的同时,克服了批评语言学中存在的不足。批评话语分析的开拓者Fair-dough指出,批评语言学家在意识形态分析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结构的作用,却忽视了语言结构的生成和阐释过程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Fairclough结合话语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学说和社会学观点,提出和形成了在话语的层面上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坚持揭示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是研究语言结构并分析隐含意识形态意义的语言特征观点,把话语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界面进行社会批评研究。批评话语分析面向所有非文学话语,重点探讨新闻话语。大量的研究证明,运用其理论可以有效地解读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外受到高度重视并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流派。其中Nor-mall Fairclou曲的社会一文化变革法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广受重视。社会一文化变革法把语言视为社会的一部分,以文化为切入点,以语言功能为基础,提出了全新的话语概念,构建了作为社会实践话语的话语社会理论,首次使用了批评分析方法这个术语。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式,作为其话语社会理论的经典,为研究者展示了由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构成的全新话语概念。形成了包括描写、阐释与解释三个基本步骤新闻语篇分析方法,在媒体和话语分析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社会一文化变革法

Fairclough从批评语言学中汲取合理成分,在结构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语言分析工具,形成了侧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宏观阐释的话语分析方法。在Fairclough看来,语言渗透于权力并服务于权力斗争,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Fairclough而言,语言的使用即话语。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由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为了阐明他的观点,Fairclough创建了作为语篇、互动和语境的话语三维模式。首先,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其次,话语是一种社会过程。再次,话语的社会过程受社会其他(非语言)要素的制约。为了充分体现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深刻含义,完善其话语社会理论,Fair-clough将其话语三维的互动和语境分别修改为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实践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过程,形成了著名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如图一)。

图一话语三个维度的层层包含关系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正是批评语言学家与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所在。社会语言学家和批评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认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任意的”。批评语言学家则把语言看做是社会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辩证关系”。在三维模式的基础上,费尔克劳又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阐释和解释。如图二所示:

描写涉及语篇的形式特征,解释涉及语篇与互动的关系,阐释涉及互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通过回答十个问题对语篇描写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后来。他又列举词汇、语法、衔接和语篇结构四个标题对语篇进行分析。词汇主要针对单词。语法针对由单词构成的小句和句子。衔接涉及小句和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语篇结构涉及语篇更高层面的组织特征。阐释层面的目标是阐明语篇体现了什么样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怎样形成的和如何被使用的。解释层面的目标之一是参照社会大背景说明语篇传统的互动作用。另一方面,解释还包括话语对社会活动作用的评价和话语对社会构建作用的评价。对于Faire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观,Riehardson比较全面客观地进行了总结,认为“话语社会理论是一种具有阐释性和建设性的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话语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指导作用”。笔者也坚信它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为新闻意识形态研究者提供了分析过程并应用于各种语篇。

语篇分析篇4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语篇 修辞 体裁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跃,是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本文提出将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分析及修辞分析融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为传诵之作,是因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环境、社会、国家、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课文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起着连接作用,对正确地解读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语篇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对篇章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正确深刻了解课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作者生平主要活动及写作风格;相关国家的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等。将背景知识融入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定会走向断章取义,而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逻辑分析中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语篇,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Halliday与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下语义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可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篇章的段落结构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点和词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能引导学生利用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解效果。语篇分析着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语篇连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接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及句际关系;宏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三、导入修辞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修辞,即美化语言。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明力。修辞能修饰文章的语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现给读者。理解修辞格是加强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修辞格的有关讲解分析很有必要。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中语言文字优美,篇章结构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达到了意味隽永的效果。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声、对照、借代、押韵等,正是借助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作者把古老的中东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修辞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欣赏篇章语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带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确定文章体裁,深化语篇理解

文章题材大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多注重情节性,如第一册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审判》;说明文多注意条理性,如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客什》;议论文多强调逻辑性,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字典的用途是什么》;而描写文则侧重于情与境的关系,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另外,体裁不同,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洁;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描写文的语言特色在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每篇课文因体裁不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和欣赏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记叙文,学生要能理解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鉴赏文中的遣词造句特色,叙述角度的选择等重点内容;说明文中作者对事物说明的顺序及层次是关键;议论文中最重要的是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描写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辞格的运用,等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才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对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

高级英语课程对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及评判能力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综合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5.

语篇分析篇5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中英语阅读课;PWP三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5-02

传统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课教学以词汇为核心,注重语法讲解,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分析与学习。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在的篇章衔接手段和外在体裁结构模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本文探讨尝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对说明文采用语篇结构分析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要

语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篇章和话语。语篇分析以语篇为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帮助学生养成通览全局的语篇意识,并掌握语篇分析的策略和能力。

二、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以浙江省绍兴一中英语组出的一张单元卷的阅读B篇为例,试图探索语篇分析在课外英语阅读里的具体作用。

1、语篇内容概述。该文章话题大致属于healthy life一类,所以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文章第一段主要讲述了当今社会的医疗保健的焦点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第二段内容主要对“well”和“wellness”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

2、基于PWP三段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英语阅读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 reading)三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图示理论基础上的。依据这一模式,笔者把文章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Post-reading

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张做运动的图片,要求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也不难猜出:They are doing exercises/they are losing weight/they are keeping healthy。

之后的问题就带有挑战性了,Q1:“Why they are doing so?这一系列原因的解答是用句子填空的形式,A1:Since good healthy can have a b____i____/effect/influence on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daily life.(beneficial, impact)

Q2:How could we lose weight or keep healthy?

A1:Doing exercise r____rather than o____(regularly, occasionally)

这样的导入内容不仅是关键词的首次展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上课内容的主题信息,具有预测性,为接下去的读后活动post-reading 做好铺垫。

(2)、While-reading

学生预测好后,教师用What writing style does it belong to?过渡到while-reading 的环节,要求学生分别找出两段文字的段落大意,并以首字母填空的形式回答问题。

笔者是由深入浅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逐步靠近各段主旨。现以第一段为例:

针对第二个问题,pursue是一个关键词,因为由它引出第二段的几个重要问题,所以这个词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笔者打算在traditional和present的前提下,对well和wellness的观念上做了比较,以及well和wellness之间的异同点也加以区分开来。并且对strive这个关键词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3)、Post-reading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而写作是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读写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本环节设计如下:

三、反思小结

成功之处:

1、读与写的美丽结合。高中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逐渐成熟,对于语篇的整体性把握有很好的基础,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问题的设计有导向性。特别是问题链的设计和第一段example的分析。显得有层次感和深入性,这样的操作浅显易懂并且让人印象深刻。

3、灵活运用阅读模式。以侧重语篇分析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为主,必要时采取“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模式可以相互交织,最终达到建构语篇的目的。

不足之处:1、个体差异的现象依然存在。2、在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紧凑,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的情况,以至于在最后小组讨论时,时间太少,有几个学生没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组员之间也有相互推搡的现象出现,这阻碍了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4、教学的方法欠丰富多样。

四、改进措施

1、在设计阅读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对问题难度的控制,把问题设置得更有梯度。2、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探究。3、注意课时容量,适当地减少一部分可有可无的内容,使一些重要的内容更加紧凑,从而一堂课的内容会变得更高效,更有意义。4、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今后的课外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别要注意对文章语篇的整体性把握和方法的灵活语用,只要教师充分解读文本,充分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本解读的有效侧重点,就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语篇分析篇6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68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0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 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2004年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 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2013)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习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2001)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 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D. (2004). 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 U. (2004). 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3: 291-304.

[3] Connor, U. (2001). 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语篇分析篇7

摘 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变化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入手,阐述了在听力方面应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在阅读和翻译方面应采取语篇分析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精听;泛听;语篇分析教学

1.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英语水平测试,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某种程度上,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是否通过四级考试也是事业招聘的重要考察指标。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测试题型作了局部调整。调整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总体难度有所提高,这就对英语四级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英语课堂更好地发挥功效,从而为新题型下的四级考试提供更有效指导与帮助是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2.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变化

调整后的四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相同,内容作了局部调整。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和词组听写。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这就对学生的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阅读部分的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篇章后附有10个句子,每句一题。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此次变化,不但要求考生对整篇文章能够有所理解,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一些细节能够把握,这就对学生的宏观概括总结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提出了较为明显的要求。翻译部分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整段翻译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更强。上下语句之间产生了关联,这就改变了单句翻译看重语法及词组含义理解的传统,也是英语综合运用的一个很好的实践。上述这些变化均体现出对考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3.四级新题型下的测试内容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3.1注重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

“精听”Micro-Listening和“泛听”Macro-Listening是提高大学生整段听力理解能力的两个有效方法和途径。

“精听”主要是指听的“质”,是指按照考试的听力模式进行的一种听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尽量捕捉到每一个词和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考题类型,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选用一些教学录音和有故事情节的短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精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某些单词的弱读。比如介词of中字母o通常会被弱化为[],f弱化时通常不发[f]而是发[v]。所以在精听材料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弱读单词,并要求学生掌握其发音规则。其次,某些单词的连读。比如not at all听起来发音就像notatal。这需要在平时的听力练习中多积累,掌握连读的规律,教师要多给予指导。再次,某些单音节的单词。多音节的单词,比如advertisement,international,beneficial等,由于音节比较多,很容易听出来,但一些单音节词,比如do,is,have等,只有一个音节,发音时间短促,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在精听训练时,也要重点识别这些单音节单词。弱读、连读、单音节单词这三个问题解决之后,最后的问题就是“单词与头脑的同步”,也就是每听到一个单词,头脑中必须马上想到这个单词的汉语意思,比如,听到September马上想到“九月”;听到interested,马上想到“有兴趣的”,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在精听训练中要求学生反复听材料,直到完全听懂,甚至能逐字、逐句复述为止。

“泛听”是指听的“量”,是指一种着眼于了解大意或接受熏陶的听力活动。它的目的不是追求对所听内容的全部理解,而是培养从整体上捕捉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泛听解决的是宏观问题,是对精听的一种必要补充。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涉猎多种材料,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每天的英语新闻,电影和各种英语磁带都可以作为泛听材料,在泛听练习中要求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

总之,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交替使用这两种听力训练策略,让学生涉猎多种材料和文体,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对听的心理恐惧,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

3.2注重语篇分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也就是说,语篇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或语段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结合起来的语义整体。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从语篇的结构和内容入手,围绕文章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发展思路、写作意图等)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衔接、词汇语法等),使学生最大量掌握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具体的贯彻实施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逐句分析讲解的阅读教学模式,树立语篇分析意识。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将着眼点放在“篇”而不在“句”上,从整体和深层含义上把握文章,重点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从整个语篇的结构安排入手,纵览全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分析,从整体到局部,逐层分析,弄清主题是怎样逐层展开的,弄清各层之间是怎样衔接和连贯成篇的。微观上,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对重要的单词短语进行讲解,对复杂的语法现象进行剖析,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进行阐述,来排除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学从篇到段到句到单词短语,最后再回到篇上,逐渐使学生对语篇从模糊宏观到细致微观,最后达到清晰宏观的理解。

语篇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段落分析。文章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的主旨是什么;每一部分又包括哪些段落,大意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整篇文章并落实到文字上。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既能读懂全文,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又能看懂细节,抓住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段落翻译的能力,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裨益。

4.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改革是为了能够全面而真实地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考试这一手段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改革必定会促进发展,作为传送知识的主要纽带――大学英语课堂就要做出改变,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们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语篇分析篇8

关键词:功能语篇;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一、功能语篇分析理论

在20个世纪的中期,韩礼德建立了一种新的语法模式,就是系统功能语法。这一系统功能语法是指运用功能语法来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个长句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让学生对句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功能语法导论》中,学者韩礼德利就对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过解释并说明语法的重要性,能够为阅读材料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1]当然,事实也证明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一共分为三部分就是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的功能以及最后一部分语言的人机功能。语篇功能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所有的口头语、书面语组织成为语篇。再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对语篇的语言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在进行全面分析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然后再进行细节分析,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有效理解,从而提升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

二、在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必修课之一,我国教育部门也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范英语教学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英语阅读理解,但是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2]

(一)语篇阅读能力弱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阅读理解也是一项让学生头疼的内容。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虽然读懂了英语阅读材料当中的单词意思,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比较零碎,缺少对英文文章的整体性把握,只是学习词句没有办法将整篇文章的含义搞清楚。

(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待提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对词汇的分析、对语法的分析,还有教师会对整篇文章逐句翻译让学生进行理解,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重视教材内容的语言知识分析,这些都需要英语教师花很长的时间进行备课,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自然提升不上来。

(三)语言运用能力弱

长时间以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是很好,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对文章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型也只是简单的理解,却不能充分地运用在实际的写作学习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高,需要加强对语言运用的锻炼。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功能语篇分析理论的作用

功能语篇的分析方式将以往英语教学中的逐句分析进行改善,运用功能语篇的分析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篇意识和驾驭语篇的能力

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使用这一理论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将会更加地深刻。先整体后分段的教学方式,方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便最终实现学生对于整个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结构和背景还能够对文章更深入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手法进行全面地了解,实现和文章作者的“沟通”。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师在采用功能语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参与度。在进行教学时,先确定下来阅读的目标,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学生掌握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义,增强理解能力。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相比之前的传统被动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渐渐地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今后的阅读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

大学生们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会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阅读并且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从而找出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个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能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式,运用在自己今后的英语写作中,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功能语篇分析法在大学英语阅读的中应用分析

文章以下的分析针对的是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ThePresent的内容,分析功能语篇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4]

(一)语境

语境会产生语篇,语篇的产生受到语境的限制。语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又可以细分为语场和语旨,语场是语篇的整个背景而语旨则是指代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又会因为不一样的环境而表达的语言不一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语篇所表达的语境内容,进而加深对语篇的深入理解。语篇ThePresent,采用的叙述方式主要是记叙形式,在文中主要是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地方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整体是按照老奶奶过生日这一天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在文章的前两段中情境语境的语场是:“Time:Theoldlady’sbirthday;Place:Onthesecondfloorflat。”从这句话中来引导学生找出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其他句子,例如是文章的另一句:“Itwastheoldlady’sbirthday.Shegotupearlytobereadyforthepost.Todayshewassuretherewouldbesomething.Inoneoftheletterstherewasacheck,bu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littlebits.”[5]“那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起得很早,准备去上班。今天她确信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其中一封信里有一张支票,她用颤抖的手指把支票撕成碎片。”由此我们了解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那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起得很早,为去邮局做准备。今天她肯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其中一封信里有一张支票,但她用颤抖的手指把它撕成了碎片。在整体了解整篇文章的语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深入启发学生对于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老奶奶为什么要将支票撕碎?”,因为支票这个东西没有一点人情味在,它只是老奶奶女儿给老奶奶尽的一份孝敬父母的义务,不能代表女儿对母亲的爱。老奶奶的邻居也都知道这一天是她重要的80岁的生日,但是老奶奶的女儿麦拉认为自己的工作更加的重要。

(二)主位结构

在语篇当中,主位是一句话的起点,语篇功能当中的主位结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篇当中,主位是一句话的起点,然后就是述位,述位是对主位的深入分析和表达,也是这句话所表达的中心所在。一般情况下主位是进行交流的两方都已知晓的内容,述位是要传递的新信息是对方不知道的内容。分析主位结构,对于文章的主旨内涵就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起点和新内容。分析ThePresent第一部分的两段中可以看出,第一段有一句叙述了整件事情的背景,就是这一天是老奶奶的生日,主位“It”是作者的期待描述;第二段的主位是第一段主位的述位“Theoldlady”。语篇的第二部分写的是老奶奶满心期待地希望能够从女儿那得到一份饱含女儿对自己爱的礼物,这在文章中曾多次体现出来,虽然自己的女儿工作很忙很少给自己的的母亲写信,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老奶奶坚信女儿一定会寄礼物回来。文章的第四段的主位是老奶奶本人,紧接着下一句的主位就是“Enid”,第五段的主位又是“Enid”,在第六段中的两句话的主位是“Enid;Myra”。在第四五六段中都采用倒序的写作方式,讲述了老奶奶的另一个女儿如何去世并且在女儿去世之后的两年时间当中,麦拉只回来看望了她三次,女儿的丈夫一次也没有来看望过她。在第八段的主位也是老奶奶,老奶奶已经80岁了,她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满心欢喜地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在这一段中的第三句中的主位是“Eighty”。在第九段中,主位词语分别是“Myra,Theoldlady,Twospotsofcolour,Theoldlady,Theoldlady”,[6]都是想要衬托老奶奶的心理活动,她坚定地认为即使自己的女儿不回来也会给自己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回来,想到这她就非常地激动。在阅读材料的第十段中主位词语分别是“Mrs.Morrison,MrsGrant和ThelittleboyJohnnie”,[7]作者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老奶奶生日的前一天,老奶奶的邻居为了庆祝她这一重要的日子而提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在文章的第十一段中主位是“Johnnie”,这个小男孩对老奶奶说他自己在六周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的礼物,相信老奶奶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的礼物。下一段的主位又变成了老奶奶自己,这个老奶奶在幻想自己将会收到怎样的礼物。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女儿麦拉寄来的礼物只是一张支票和生日贺卡,老太太伤心地将支票撕碎。第十三段的主位分别是“Theoldlady,Thepostman,Herheart和Johnnie”老奶奶向外张望,希望邮差快点来。[8]第十四段到第十六段的第一句主语都是“Johnnie”描写小男孩快速地将老奶奶的邮件拿了过来。在第十六段的二三句中的主位是“Envelope”这是第一句的述位。[9]在第十七段中和第十八段中分别将“老奶奶和小男孩作为主位进行叙述,老奶奶问男孩有没有看到自己女儿寄来的快递。在阅读材料的第十九段中,主位依然是这个老奶奶,老奶奶还在幻想着邮件会不会因为太大而耽误了。在第二十段中的主位是“Theoldlady,Thecard”老奶奶失望地打开信封看到女儿让自己拿着钱自己买样称心的礼物,意识到不会再有礼物寄来了,最后伤心地将支票撕碎。[10]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主位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章中的重要人物有老奶奶、小男孩、老奶奶的女儿麦拉、格兰特太太、邮递员、莫里森太太、伊妮德,等人。通过主位结构的描写叙述故事的发展情节:老奶奶兴高采烈地等待女儿应该会寄来的重要礼物,但实际上却收到了老奶奶的女儿寄回来的一张冰冷的支票,在等待的过程中迎来故事的高潮,老奶奶伤心地将支票撕碎。

(三)时态

时态是记叙类文章最为主要的一个特点之一,在这篇英语阅读文章中,主要的语言特点体现在运用过去时间的词汇来对老奶奶的生日进行叙述,尤其是在描述老奶奶的内心活动时,使用“would和might”。老奶奶只有一点不敢肯定,那就是她的女儿会不会亲自过来为她庆祝生日,尽管自己的女儿很少来看望自己,但是老奶奶的内心还是十分希望自己女儿的到来。但如果女儿的工作真的很忙本人来不了老奶奶相信女儿不会忘了自己的生日,一定会寄礼物回来。所以当邮差只是送来信件而非包裹的时候,老奶奶仍然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还有着一丝的希望。通过语篇中“would和might”的使用,可以了解老奶奶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满心欢喜地期待女儿会来到即使女儿不来礼物也会送来到只收到信件的失望,最后拆开信件看到里面的内容而彻底的失望。

语篇分析篇9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模式教学,构建课文整体教学观;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言的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拓宽英语知识面和间接生活经验;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因素 策略探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因素

1.理论指导缺失。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有不少的教师只在学生阅读后公布答案就了事,学生只关注对与错的答案数,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篇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词句、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等/漠不关心。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学生阅读,因为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那样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深入的钻研,未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

2.缺乏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法、词汇分析,轻语篇结构分析的倾向。他们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对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宏观结构的分析常常是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作分析。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理解性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而教师却常常疏于引导。

3.背景知识介绍缺失。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常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解。实际上,学生出现的理解性错误大多是由于缺乏文章相应的主题知识而造成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文本材料的内涵,更谈不上顺利完成阅读理解。

(二)学生因素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总是喜欢逐词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生怕漏读了单词,过分依赖视觉信息,以求完全读懂文章为目的。他们常常不断地回读前面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寻找已知信息;喜欢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地心译一遍,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遇见有不认识的单词就显得心烦意乱,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2.有效阅读量不够。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单靠讲授讨论来学习有关知识是不够的。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联想,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阅读技巧逐渐熟练。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阅读策略探究

1.注重语篇模式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步骤进行,忽视对文章整体篇章的综合理解。随着语篇模式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语篇分析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为我们分析篇章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Hoey将组织模式定义为构成语篇(部分语篇)的关系的组合0[15](P31)。语篇的组织模式作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人们语言交际中互相遵守和期待的/语言组织,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语篇分析引入英语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超越句子层面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从宏观上驾驭全文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框架和主题思想。语言学MichaelHoey, EugeneW inter以及MichaelMccarthy和Ronald Carter等认为英语中可能存在许多语篇模式,归纳起来常见的模式有:问题)解决型、概括)具体型、主张)反主张型和提问)回答型四种。

2.增加阅读量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比过去的大纲高出许多。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若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所学语言的复现率就自然很低。因此,除课文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和组织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阅读材料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阅读材料的题材应尽量多样化,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幽默故事、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体裁避免单一化,应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阅读内容应从易到难,逐步提高,使课堂内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性意义。可见,教师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才能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3.借助多媒体

将多媒体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体现了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备课灵活、资源共享等优势。阅读理解要求读者不断揣测作者的意图和思路,不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阅读是读者理解文字,融入意境,感受作者心声的认知过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文本的意境,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增强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简化策略根据语境分析测难句中的生词词义和整个句意,有助于学生生成复述策略,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浓缩、摘要,易于做出口头或书面的梗概描述。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不足,缺乏语篇分析意识、缺失背景知识的介绍、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佃进.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3): 115~116.

语篇分析篇10

【关键词】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理论

伴随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早已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交际活动中,电子邮件正以其快捷、便利、安全等优势逐步取代信件、传真等传统的沟通方式为人所用。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正成为国际商务人士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当下,提高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质量尤为重要。

1商务英语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就是把“邮件”电子化,通过计算机中的文字处理软件对文件或资料进行加工,经过通讯线路,传送给对方。接收方可以收到急需的数据文本,极大地满足了大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通信的需求。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和交流的电子邮件。以电脑网络为媒体的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具有明显的体裁结构,其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具有简明性、灵活性、口语化、个性化和效益性等特征,使口语和书面语相得益彰。

2体裁理论

2.1体裁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发展起来的。“体裁”(genre)一词来自法语(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kind”、“class”和“genus”。体裁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Adstotle时期,他提供了文学语篇分类(诗歌、小说及戏剧)的一套标准。长期以来对体裁的认识和研究主要局限在文学方面,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才扩大到语篇研究中。

2.2体裁分析

应用语言学家斯威尔斯(Swales)对体裁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Swales所说的交际事件,指的是那种语言和(或)副语言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作用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不仅包括语篇本身和参与言语活动的人,而且包括该语篇的功能和作用、产生和接受语篇的环境。其他各大学派对体裁的定义措辞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指导思想依然是功能主义学派的语言观,即把语言看作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会行为潜势,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语言社会职能的过程。因此,对语言运用的描写和分析应该以语言的功能和运用语言的社会目的为依据。语篇分析的核心是阐释特定语篇所要实现的特定交际目的。国内学者秦秀白指出:“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分析是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的语篇分析方法。体裁分析以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为根本宗旨。与其它分析方法比较而言体裁分析方法能更进一步地描述口语、书面语不同语言形式的功能特征。

3体裁分析法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中的应用

体裁分析理论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的使用策略,挖掘特定语篇所具有的宏观认知结构。本文主要应用体裁分析理论中的图式理论和语步-步骤分析法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

3.1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指“先验想象力的产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后人逐步地丰富这一概念。Cook(1989)认为:“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图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结构和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层次存储于人脑之中。人们会利用图式去感知客观世界。用图式结构分析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如下:(1)建立交际;(2)简述邮件主题内容;(3)重点内容交流(其中包括购买、洽谈、沟通等意图);(4)提供证明材料;(5)适当施压,促成合作;(6)礼貌性收尾。

3.2语步-步骤分析法

语步是话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其大于言语行为,小于语言交流。在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过程中,ESP学派的Swales和Bhatia通常都是以语步(move)与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任何体裁都是由一系列的语步构成的。语步是将作者的目的和他所想要传达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单位。笔者对黑龙江省50家企业的100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邮件所包括的基本语步如下:建立交际、处理业务、请求回复、礼貌结束,每一语步又包括一些可选步骤,例如,在建立关系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明确双方的基本信息、表明友好性问候;在处理业务语步中,可选步骤为回复问题、表明意图、添加附件、激励措施;在请求回复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提出请求、期待回复;在礼貌结束语步中,可选步骤为结束敬语、署名、提供发件人信息。在这四大语步中,建立交际、礼貌结束是辅助部分,而处理业务、请求回复是核心,是邮件的真正交际目的和内容。在语言层面,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多使用一些可以省时省力的网络新兴词汇,比如缩略语、符号语等。这使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既保留了书面语篇语言特征,同时又融合了口语语篇的语言特征,这使得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语言简洁,措辞准确、生动、有力。

4结语

当今,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篇论文在体裁理论视角下研究了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结构、语言特点,目的在于帮助商务从业人员和学生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有更好的了解,能运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这一新兴商务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

参考文献

[1]Bahtia,Vijay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GroupUKlimited,1993:16-2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3]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12

[4]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