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8:54:07

系统技术论文

系统技术论文篇1

(一)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提出、增长、高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其主要缺点是频率利用率较低、系统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实现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业务种类。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类别仍局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统称。它将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ICT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理解,ICT(Informationandconnec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英文缩写。广义上的ICT可以扩展到国家信息化层面;狭义上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业务,ICT就是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用以满足“客户综合信息化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通信、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概念上讲,ICT其实就是CT企业将价值链延伸到了IT行业。但是,与传统的CT业务相比,ICT业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市场特性。

第一,“一揽子解决”特性,重新整合了价值链。传统运营商价值链的核心是信息传递服务,末端是用户,向上一个环节是CT网络及平台生产商。CT经营主要涉及网络及平台传输、连接服务,而ICT则涉及到从设备到厂商到客户端使用服务的全部链条。在CT时代,“客户端”的设备、维护、服务、障碍都与电信企业无关,我们只管“局端”。在ICT时代,只要客户有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主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做“交钥匙”工程,之后还要承办好“物业”。

第二,“综合集成”特性,涉及所有相关业务。我们习惯于向公众客户“卖话务”,向政企商务客户“卖电路”,营销服务多停留在客户“关系营销”层面。ICT业务就要把所有用户需要的元素都“加”到产品中,“电路”+“话务”+“维系”+……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可以做所有客户的“信息通信外包商”,做信息通信领域的“沃尔玛”。

第三,“技术方不可复制”,解决客户个性需求。个性即差异。传统的CT产品基本上是无差异的、标准化的,因此竞争的结果就是“拼”2M或者话务量的“价格”和个别服务指标,这是CT企业的“红海”。如果能够深入到客户的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管理、财务、物流、销售、后勤等领域,每个企业或多或少均有差异,这就是个性,个性的需求要用个性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ICT业务营销的目标与方向。

第四,“海量市场空间”的特性,为传统业务找到新的出路。从CT到ICT,就如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开始“搞运输”,不仅收过路费,还要收“运费”甚至物流涉及的“全部费用”。突破了原来只赚取接入利润的定位,开始涉足价值链的全部环节。虽然单位利润率可能比流通企业小,但总量规模明显增大。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ICT市场空间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与逐渐走向饱和的单一CT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三、SOA概述

(一)什么是SOA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也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businesslogic)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

SOA是一种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构建在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图1给出了其体系结构,SOA结构中共有3种角色,即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者),对外提供服务,并且通过注册来服务信息;Servicebroker(服务),提供服务的和定位功能;Servicerequester(服务请求)。

二)为什么选SOA

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相互交织,这便是IT企业的现状。一些现存的应用程序被用来处理当前的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es),因此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能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organicbusiness)的构架。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从而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保护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三)基于SOA的ICT集成的体系结构

当今市场的SOA解决方案有三种主流标准:一是以IBM为代表的J2EE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开放的标准和良好的可拓展性,适合大型系统和项目的使用;二是以微软为代表的“.NET”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快速便捷的部署性,价格低廉,但难以支撑大型系统的使用,相对适合于对技术架构要求不高,预算有限的中小用户使用;三是以SAP为代表的ERP型SOA,适合已有ERP系统和准备以ERP作为核心应用的用户使用。ICT集成系统是一个涉及部门众多且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因此在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解决方案之后,最终选定第一种。

图3是本文中建的基于SOA的ICT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为客户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技术层四个层次。

第一,客户层。客户层包括了中国移动营业厅、网站、10086客服等接入方式,受理客户的业务需求,统计用户、收入、业务发展情况。

第二,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针对业务流程层的各种服务以及Web服务平台。Web服务平台可以允许以一种与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无关的方式来定义和使用业务服务,服务层为业务流程层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供了粗粒度的业务功能;提供了良定的、无歧异的接口,因此业务流程无需了解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的细节;服务层数据模型是根据服务业务领域定义的,而且是独立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模型的;服务层安全模型提供了单点登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确保了任务可获得使用服务的授权,并令业务流程层免于处理各种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提供的安全接口;服务层管理模型可以生成有关服务使用状况的统计数据,供业务流程层使用。

第三,应用层。通过对ICT现状的分析,并参考国内外市政管理的先进经验,本文中建立了应用子系统,即OA、BOSS客服。

第四,技术层。技术层包括了各种应用平台、技术平台和各种操作系统等,技术层是确保实现上述各个应用的技术细节。市政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各应用系统所依托的技术平台、技术细节各不相同,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技术的应用系统都可以实现与技术无关的通信。

系统技术论文篇2

1.开发周期长、成本高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更为复杂,要求专业化,并对系统的应用要求各业务单位是多种多样的,加上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市场化程度低,可直接应用于企事业的软件缺陷,因此当系统的发展,可能可以从其他系统借力不大,需要新的发展,和一个时间周期长于正常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单位管理标准违规行为,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遇到困难和阻力较大,需要重复的设计结构,造成人力和财务资源的巨大浪费。

2.系统通用性兼容性差

该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文件不规范,通用性差的系统。体系文件同步系统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它是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管理的人员,是后续工作载体。如果文档缺乏或不详细,将在项目管理实施的维护和管理对后期的使用上带来严重后果。

二、提高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的方法

办公自动化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一些技术来操作的,因此办公质量覆盖整个企事业单位办公的工作过程,涉及各部门的人员,管理,物流管理,包括文件管理,信息收集和分发,文件管理,监督和管理等,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质量将对这些链接的重要影响。

1.采用科学化和工程化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

发展的科学和工程为导向的系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式,按照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需要,通常需要按以下阶段:系统的软件工作流程设计;是否实施研究技术具有可行性;分析系统的用户需求;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要点,编程和调试的具体细节的详细设计;根据设计要实现的目标,维护更新必要的验收评价。为了确保系统设计的质量和发展和概要设计阶段的分析,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因为这个阶段包括许多决定性的工作要做。因此,时代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需求和计算机的技术手段做深入调查安排,完成系统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系统目标。使用标准化程度高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可以保证降低错误率,提高开发效率,提高软件可移植性。

2.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参与有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地实现办公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办公效率,让他们意识到需要对发展负责,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作为领导者,需要从大局出发,了解系统的战略目标和信息需求,确定直接参与系统目标,有效地组织人民,金钱和物质的供应,确保良好的协调工作。最后,由于各级管理者主要是制度建设,他们更了解系统的应用程序和业务需求,知道如何设计可以使开发的系统易于操作,所以无论是质量标准需要评估他们的最终审批系统。

3.充分利用发挥内网微博的实时即用性

可应用于微博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微博的实时播放功能的使用,最新的进展可以实时各部门;行政部门的最新通知实时;后勤部通过微博功能预警信息为第一次或讨论的话题。每一个员工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与公司相关的信息,信息共享,研究和讨论互动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微博功能,促进单位同事相互理解,提高团队合作,相互作用的影响。

4.培养专业计算机技术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在开发系统主要由人事单位使用,所以应用效果是由管理单位的限制,整体水平影响很大,因此,使用单位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机制,健全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分工,使管理工作程序,服务更标准化,以提高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三、结语

系统技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激光探测系统信息接口技术;讨论了激光探测接口的一般设计思想。

1引言

激光具有波长单一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和传统的探测方法相比,激光探测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告警、激光制导、目标识别等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不同武器系统的需求,激光探测系统接口呈现出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应用需求和集成化度的增加,激光探测系内部、激光探测系统和各武器平台之间集成了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数据平台、网络协议等,由此带来的异构性给探测系统的互操作性、兼容性及平滑升级能力带来了问题。

对激光探测系统而言,接口技术的设计是整个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一个激光探测系统的设计、实施,有很大的工作量是在接口的处理上,好的接口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运行效率、升级能力等,本文以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技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接口技术类型、设计考虑因素和验证方法。

2激光探测系统几种主要接口技术

接口是多要素或多系统之间的公共边界部分,对激光探测系统的接口包括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电子接口、软件接口等,本文着重讨论电子接口。按物理电气特性划分,常用的激光探测系统接口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TTL电平接口:最通用的接口类型,常用做系统内及系统间接口信号标准。驱动能力一般为几毫安到几十毫安,在激光探测系统中主要应用是作为长距离的总线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2CMOS电平接口:速度范围与TTL相仿,驱动能力要弱一些。

3ECL电平接口:为高速电气接口,速率可达几百兆,但相应功耗较大,电磁辐射与干扰与较大。

4LVDS电平接口:在标准中推荐的最大操作速率是655Mbps,电流驱动模式,信号的噪声和EMI都较小。

5GTL接口电平:低电压,低摆幅,常用作背板总线型信号的传输,虽然使用频率一般在100MHz以下,但上升沿一般都比较陡,特别是对沿敏感的信号,如时钟信号。

6RS-232电平接口:为低速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电平为±12V,用于DTE与DCE之间的连接。RS-232接口采用不平衡传输方式,收、发端的数据信号是相对于信号地的电平而言,其共模抑制能力低,传输距离近,多用于点对点接口通讯。

7RS-422/RS-485接口:采用平衡方式传输,采用差分方式,使其在通讯速率、抗干扰性和传输距离较RS-232接口有较大改善。多用于多点接口通迅。RS485电平接口可驱动32个负载,忍受-7V到12V共模干扰。

9光隔离接口:能实现电气隔离,更高速率的器件价格较昂贵。

10线圈耦合接口:电气隔离特性好,但允许信号带宽有限

11以太网:经常采用的是10Base-T和100Base-T两种主流标准,主要应用激光探测系统和分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讯和数据传输。以太网接口具有性价比高、数据传输速率高、资源共享能力强和广泛的技术支持等众多优点。

12USB接口:USB总线接口是一种基于令牌的接口,USB主控制器广播令牌,总线上的设备检测令牌中的地址是否与自身相符,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对主机作出响应,其最大的优点是安装配置简单。

3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方案设计考虑因素

随着大规模数字处理芯片和高速接口芯片的迅猛发展,激光探测系统也呈现出智能化、小型化、模块化的趋势。在激光探测系统中,信息接口的设计逐渐向标准化、网络化、多节点、高速等方向展

3.1接口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噪声

3.1.1接口信号传输中的主要干扰形式

a)串模干扰:杂散信号通过感应和辐射的方式进入接口信道的干扰。串模干扰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传输中插件等所产生的接触电势、热电势等噪声引起的。

b)共模干扰:干扰同时作用在两根信号往返线上,而且幅指相同。共模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传输线路较长,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存在着接地的电位差。

3.1.2接口信号传输中的抗干扰措施

a)传输线的选择

为了抑制由于杂散电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进入信道的干扰,接口传输线应尽量选用双绞线和屏蔽线,并将屏蔽层接地,而且屏蔽层的接地要于激光探测系统一端浮地的结构形式配合,不要将屏蔽线层当作信号线和公用线。

b)传输线的平衡和匹配

采用平衡电路和平衡传输结构是抑制共模干扰的有力措施。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差分式平衢性线电路,例如RS-422/RS-485标准串口电路。

接口信号传输时还要考虑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匹配问题。一般长线传输的驱动器接收器都适用于驱动特性阻抗为50Ω—150Ω的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一般接口接收器的输入阻抗要比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大,因此要设法将两者匹配,最好将发送端和接收端匹配。

控制信号线的具体配置:控制信号线要和强电、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分开,尽量选用双绞线和屏蔽线,并将屏蔽层接地。

c)隔离技术:电位隔离是常用的抗干扰方法,接口信号采用光电隔离和电磁隔离可以切断接口内外线路的电气连接,从而减弱露流、地阻抗耦合等传导性干扰的影响。3.2接口硬件的选择原则:

3.2.1为各类接口选择合适的总线接口芯片、接口总线,并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

3.2.3选择接口芯片时应根据激光探测系统CPU/MPU类型,总线类型/宽度和系统所完成的功能并按照高效、经济、可靠,方便、简单的原则来确定。

3.2.4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应具体考虑电源问题

3.2.5数据/命令的锁存和驱动

激光探测系统内部及激光探测系统和其他系统间实施数据/命令传输时,一般采用数据锁存技术来适应双方读写的时间要求。

3.3接口的实时性

由于激光探测系统对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要使时钟抖动、通道间时延、工作周期失真以及系统噪声最小化,所以设计接口时尽量选用高通讯速率和同步工作方式。

接口软件的设计原则

同步通讯系统软件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流量的控制,最好在数据发送方发送数据时每隔一段时间插入一段空闲时间,从而保证数据同步传输的可靠性。

异步通讯系统软件设计要充分考虑合理的数据校验方式,可以根据系统要求选择冗余校验、校验和、冗余校验的方法。

4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方案设计验证

构建高速有效的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并且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接口前后就考虑多个因素,详细的系统级的验证都是必须的。

4.1设计前的验证

基于指令集模拟器和硬件模拟器软硬件模拟技术是一种高效、低代价的系统验证方法。接口设计软件采用汇编,C,C++等语言编写,用户编写的接口源程序经过交叉编译器和连接器编译,输入到软件指令集模拟器进行软件模拟。而接口硬件验证则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设计,经过编译后由硬件模拟器模拟。但设计前的验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验证数字接口和验证环境理想化等缺点。这些都需要设计后的验证

4.2设计后的验证

最常见的验证方法是制作模拟激光探测系统内部接口和系统间外部接口的通用信号源,通用信号源可以模拟探测系统内部的如主回波、时统、显示、键盘等信号,也可以模拟输入外部操控命令,并将激光探测系统状态、测量数据等信息显示输出。

4.3通过验证,发现问题,修改设计,然后再模拟,最终完成满足要求的软硬件接口设计。

系统技术论文篇4

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productsystem,简称cops),是指高成本、高技术、大规模、工程密集型的产品、子系统或设施。其中,“复杂(complex)”一词是指这类产品包含大量顾客定制的零部件、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融合多种新知识。复杂产品系统的分类非常广泛,如航空航天系统、大型电信系统、智能大厦等。复杂产品系统的订货量和产量很小,一般是基于工程项目或者小批量、单件生产的产品。

由表1可见,cops的定义范围主要包括资本品、高价值产品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虽然成本高但技术要求较低的成熟产品并不属于cops。例如汽车这类包含大量零部件、涉及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产品,虽然生产技术也比较复杂,但其大量零部件是标准化制造、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因此不属于cops的范畴。

英国Sussex大学SPRU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英国之所以能够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cops创新功不可没。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研究cops技术创新过程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提升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cops技术创新过程

cops创新过程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创新过程,它是围绕着cops技术创新项目展开的,将众多的参与企业以及用户方以项目为纽带联系起来。

cops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六大阶段:创新思想形成、研发任务分解、模块外包选择、模块开发、模块集成联调、交付与跟踪完善。集成开发商、分包商和最终用户是cops技术创新的三个关键性角色,政府、专业研究机构等外部机构也是cops的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

2.1创新思想形成

由于cops的高度定制特性,创新思想是由最终用户定制性的需求或潜在需求以及技术进步产生的。但在创新思想阶段,由于产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需求往往是模糊的,用户很难详细地描绘出具体的需求,甚至无法具体描述出最后的产品形态,而只是简单地从功能方面加以定义。集成开发商则根据用户初步的需求和综合的自身能力提出复杂产品系统的初步解决方案。整个系统技术创新的架构和形态是由系统集成开发商界定并且提交给用户的。因此,创新思想是由最终用户在系统集成开发商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

2.2研发任务分解

cops的集成开发商在获取订单以后,对任务进行分解。在基于对整个系统框架以及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cops的研发任务按照应用技术类别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子系统。在划分模块的时候,涉及到整个系统协调运作和集中控制的模块,应由系统集成开发商自己完成。这将有助于系统集成开发商在后期完成系统集成。

2.3模块外包选择

cops模块分解以后,系统集成开发商根据对自身的能力评估,确定能在内部完成的模块。其他模块进行外包选择。由于cops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贯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外包选择要异常谨慎。有时甚至要借助外部机构协助来对外包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能力、营运能力、信用等诸多方面。

2.4模块开发

cops集成开发商和外包供应商根据各自的任务,组织研发团队,在项目制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活动。在这一阶段里,用户参与到开发过程中,cops的需求逐步明晰,形成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参数。

2.5模块集成联调

cops模块开发完成后,交由系统集成开发商进行系统的集成,其他分包商进行协助。对于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涉及到各模块间协调运作的新问题,需要通过联合调试来解决。整个过程通过联合调试和仿真试验成功后,复杂产品系统初步成型。在集成联调结束前,用户对系统做交付前的初步验收。

2.6交付与跟踪完善

复杂产品系统的交付不再是一个瞬间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复杂产品系统在交付后,集成开发商仍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以解决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问题。整个系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跟踪完善过程中,一些系统运行的信息反馈到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并使之完善。

3cops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3.1项目制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般的规模制造产品,职能型组织具有有效降低规模化生产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等优点。但复杂产品系统一般只是小批量或一次性的项目,不具有规模经济性,职能型组织的优点体现不出来。由于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通常由跨企业的多职能项目小组共同承担,项目制组织是适合于cops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所谓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指以项目作为组织生产、创新和竞争活动的基本单元的组织形式。

复杂产品项目是在一个创新的网络下进行的,该网络包括用户、系统集成商、分包商、政府等单位。与大规模制造业中的线性设计开发过程相比,cops的创新活动需要合作。系统集成商和分包商在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常常暂时组成跨公司/用户的联盟。不同于传统制造过程中只注重边界清晰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在cops技术创新的网络中,企业(系统集成制造商)和各相关机构(原材料和模块的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用户等)的联系更加注重于企业间的协调机制。如在模块开发阶段,各个模块最终是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所以各项目小组在开发自己模块时,要兼顾到其他项目小组模块的开况。各模块之间协调和与客户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在集成联调阶段,复杂产品系统的集成联调主要是由集成开发商来完成的,其他分包商要进行协助。

基于项目的组织形式不但能够灵活地配置各种资源,方便地完成与外界(如用户)的技术沟通和交流,而且随时根据新知识的出现、相关技术的变化、政府规制的要求和客户反馈意见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因此,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项目制度的组织形式比职能型组织形式更有优势。

3.2与客户合作创新

复杂产品系统供应商面对的是数量有限的大客户,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是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创新活动也是与客户合作完成的。与规模化制造产品不同,用户很大程度地参与到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过程中来。

在创新思想阶段,根据用户从功能角度对cops提出的要求,系统集成商界定整个cops系统的实际构架和形态。因此,是由最终用户在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开发商的引导下逐步形成创新思想并转化为需求定义的。

在整个模块开发的过程中,各模块与用户之间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两种沟通协调的方式。一是客户分别参与到一些模块的开发过程中,并且承担一些应用开发任务。各模块的供应商根据需要在研发过程中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征询客户的意见和新的需求。二是cops的集成开发商根据需要将各单位以及最终用户集合起来召开联络会议。各单位将自己模块的研况进行汇报,并对各模块间需要协作的事宜进行交流。用户方在听取各方的汇报情况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因此,对复杂产品系统这类产品来说,用户和供应商的合作创新对双方来说都是必然的选择。

3.3跨项目的学习效应

对于制造复杂产品系统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或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就必须设法将以往项目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新的项目中去。

假设在单一的公司和重复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收集、映射、试验和组织完善,使新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公司中去,进而形成一种学习文化,如Argris提出的“双环学习”模式。然而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合作者众多,很难把握多项目公司和多公司项目殊学习的困难。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各个项目之间差异巨大,不像规模化制造产品是重复、基本无差异的工作内容,使得cops的组织学习过程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在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同的环节,如搜集客户的需求、对复杂产品系统进行概念设计、成本估算、风险管理、分包商的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这些活动的最佳实践经验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不同项目之间传播。

对于类似的项目而言,跨项目的学习就更有成效。复杂产品系统在交付后,为了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集成开发商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必要的时候,甚至安排分包商到现场为用户解决相应模块出现的问题。这些反馈的信息和问题可以直接作用到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复杂产品系统基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学习效应得以体现。

3.4政府支持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来支持。而且由于很多复杂产品系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部门,甚至政府本身就是复杂产品系统的最终用户,因此政府的政策对于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制造和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是肯定存在的,而且一旦决定对某个复杂产品系统项目进行投资,将会产生巨大成本,如果日后出现问题,就面临着继续投资/撤离的两难选择。政府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对这种项目产生预警,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尽量保证有替代方案使得项目存活下来。

4结语

系统技术论文篇5

微网系统将风力发电机所发电力,经风机逆变器转变为交流,提供给微网控制器进行离并网控制。太阳能发电通过光伏控制器转为交流上网,储能系统充放电管理由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统一控制和管理。除了风、光等多种新能源,还可以通过柴油发电机以及其它小型发电机结合储能系统统一给负荷供电。

2站用电微网系统关键技术

站用微电网是由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储能装置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变电站供电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它能够不依赖大电网而正常运行,实现区域内部供需平衡。当站用电正常供电时,首先消纳微网系统电能,实现系统电能消耗的减少和节约,当变电站电网系统出现故障,站用微电网可以为变电站提供必要的电源,从而保证控制系统正常运行,降低变电站故障恢复时间。

2.1站用电微网系统组成

1)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通过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经过逆变器对负载供电;

2)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对蓄电池充电,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负载进行供电;

3)储能系统,使微网既可以并网运行,也可以独立孤网运行,并保证功率稳定输出。储能电池组在系统中同时起到能量调节和平衡负载两大作用。它将风力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以备供电不足时使用;

4)逆变系统,由几台逆变器组成,把蓄电池中的直流电变成标准的220V交流电,保证交流电负载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还具有自动稳压功能,可改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5)监控系统,系统可以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智能能量控制管理部分是保证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核心设备。

2.2站用电微网系统功能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微网系统包含光伏发电、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储能设备。通过微网控制系统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

2)微网系统独立运行时,储能设备作为独立运行时的主电源;当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全部退出运行时,主电源的功率大于微网内所有负荷的功率时,微网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所供负载进行容量调节和超限保护;

3)对于主从控制的微网,如果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大于负载,会出现多余功率到送给主电源情况(如果不允许倒送),因此在微网独立运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控制策略;

4)通过微网监测平台,全方位实时展示分布式电源运行状态、风、光信息及微网运行过程,为分布式电源及微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2.3引入微网系统条件

将微网系统引入站用电系统时,主要考虑其发电单元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情况。参考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设计条件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站用电系统中引入微网时,该变电站应满足以下条件:

(1)变电站所在地区10m高度处,年平均风速在5.6m/s以上;

(2)变电站所在地区太阳能总辐射的年总量在1050~1400kWh/(m2a)以上;

(3)变电站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指标在4以下。

3站用电微网系统设计

3.1功能定位

1)作为站用电系统电源的补充,减小站用电系统从电力系统的受电比例;

2)作为变电站启动电源,取代常规变电站站外电源。在变电站完全停电时,利用微网系统发出的电能启动站用电系统,完成主变压器和站用变压器的充电,再利用站内电源完成整个变电站的启动。在整个启动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微网系统。本文考虑经济性因素,推荐变电站微网系统应以取代站外电源作为启动电源为目标,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采用站外电源和微网系统共用的过渡方式。

3.2接线方案

站用电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储能设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以图2的形式并列接入交流低压母线。微网与外部电网有一个统一的联络开关。控制策略采用主从控制设计,即在并网运行时,主电网作为主电源;在孤网运行时,蓄电池储能设备作为主电源。图1站考虑到微网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而站用直流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推荐为微网系统单独设置蓄电池,而不将站用直流系统的蓄电池与微网系统蓄电池合用;考虑到站用电负荷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且常规负荷均为交流负荷,因此推荐微网系统采用交流并网模式。

3.3设备选型及布置方案

1)风力发电机根据运行特征和控制方式可分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根据风轮轴的位置可以分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和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现风力发电机多采用变速恒频系统,而采用垂直轴还是水平轴则需要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确定。布置风电机组时,在盛行风向上要求机组间隔为5~9倍风轮直径,在垂直于盛行风向上要求机组间相隔3~5倍风轮直径。风电机组具体布置时应根据风向玫瑰图和风能玫瑰图确定风电场主导风向,对平坦、开阔场址,可按照以上原则,单排或多排布置风电机组。在多排布置时应呈梅花型排列,以尽量减少风电机组之间尾流影响。

2)太阳能光伏电池单晶硅、多晶硅太阳电池由于制造技术成熟、产品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光电转化效率相对较高,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太阳能光伏电池一般均安装在户外,电池板必须采用能经受雨、风、砂尘和温度变化甚至冰雹袭击等的框架、支撑板和密封树脂等进行完好保护。光伏方阵有3种安装形式:

1)安装在柱上;

2)安装在地面;

3)安装在屋顶上。采用哪一种安装形式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方阵尺寸、可利用空间、采光条件、防止破坏和盗窃、风负载、视觉效果及安装难度等。

3)储能装置

目前,国内变电站或配网运行的储能系统大多采用铅酸蓄电池,其维护量较小,价格低廉,但使用寿命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其较大缺点。

4站用电微网系统应用实例

依托辽宁利州500kV变电站,对站用电微网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根据站用电负荷需求以及站址位置的自然资源条件,提出了微网系统的配置方案。

4.1站用电负荷分析

根据本站的建设规模以及对站用辅助设施的用电量计算分析,本站在远景规模下的最大用电负荷为633.6kVA。变电站启动负荷主要考虑2台500kV断路器和2台66kV断路器伴热带负荷。经计算,变电站启动所需功率为20kW,容量为10kWh。

4.2风机配置

根据本站站址位置风资源实测结果,并考虑以下因素:

1)站址内设备众多,高空线缆密布,东西侧为进出线方向;

2)作为站自用电风机,不宜距离用电地点过远;

3)站址区域地形影响;

4)风机安全距离取两倍塔高,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时造成周围建筑、设施二次损害;

5)办公楼楼顶的光伏设施不能被遮挡,因此风电机组的高度受到限制,不宜超过40m。本站考虑选用1台50kW风力发电机。

4.3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配置

通过对站址太阳能资源评估成果计算,本区域固定倾角形式的光伏板在倾角为38.4度左右时,接受的太阳能辐射量最大,同时考虑与楼宇的协调性和光伏板间距等,最终决定光伏板倾角为30度。为保证全年真太阳时9时至15时内前后光伏板组件互不遮挡,结合光伏板的尺寸和布置形式,根据冬至日上午9时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计算,得到各光伏板间的南北行距为2m,该间隔同时可以供维护人员过往使用,板与板东西间隔预留5cm。综合上述布置要求,共布置98块190Wp光伏板,计18.62kW。经估算,系统25年运行期年平均发电量为24.64MWh,多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323h。

4.4储能装置配置

考虑储能装置的经济性及变电站内可利用的占地面积,采用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容量按满足变电站启动要求考虑。蓄电池放电功率按20kW、放电时间按0.5h考虑,经计算,考虑一定裕度,蓄电池容量取200Ah。

4.5微网系统的控制与保护

1)监控系统:系统可以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

2)控制系统:保证站用电系统优先使用分布式发电装置发出的电能,并满足蓄电池智能充放电要求;

3)保护系统:配置有硬件故障保护和软件保护,保护功能配置完善,保护范围交叉重叠,没有死区,能确保在各种故障情况下的系统安全。

5经济技术分析

根据辽宁利州500kV变电站微网系统的配置方案,同时对原站外电源引接方案进行优化,对站用电微网系统引入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5.1站外备用电源经济技术比较

前期设计方案中,站用备用电源采用66kV接网方案,站内外总投资约525万元。该方案可靠性较高,投资也较高。将站外备用电源优化为从变电站附近的10kV线路“T”接,站内设10kV箱式变电站1座。该方案站内外投资共约为256万元,比66kV站外电源方案节省投资约269万元。此方案可靠性比66kV站外电源方案略低,但能够满足本站对备用电源可靠性要求。

5.2站用电微网系统投资分析

依托工程微网系统发电装置总投资约为253.2万元,总计站用电系统投资509.2万元,比前期可研方案略低,但由于增加了新型能源发电方式,可靠性水平比可研方案明显增加。新型能源年发电量约为139.6MWh,每年节约资金139.6MW×0.6元/kwh=83760元,在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内,具备可回收性。新型能源产生的发电效益,不但明显减少了站用电系统电量消耗,也为降低网耗做出贡献。

6结论

系统技术论文篇6

一、文献述评

技术创新动力又称技术创新起源,它回答了技术创新的原因。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用公式表示了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即B=f(P,E)。其中.B为行为;P为主体变量;E为环境变量。由此可知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行为主体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行为科学指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是受需要制约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根源。动机产生的第二个因素是外界环境的刺激。动机在外界环境的激发下得到强化,驱动行为的产生,指导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使活动朝着特定的方向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行为产生的一般机理[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内因和外因的耦和系统。其中内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外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外部力量通过内部力量起作用。技术创新各动力要素的互动作用结果表现为一定的创新动力模式。对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和解释模型。到目前为止,这些模式可以分作两大类型,一种是从外部因素来构造的系统解释模式。另一种是主要从主体需要角度建立的动力测度模型。技术推动型创新机制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熊彼特(schumpeterJ.A.)提出并倡导的.他认为,技术不管是在技术系统以外还是在一个垄断竞争者的大型研究和发展实验室中产生的,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发动机。20世纪60年代以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罗伯茨(Roberts)教授通过对美国与英国企业的调查分析,得出成功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市场的需求。20世纪70-80年代,大量的技术创新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过程,它们在技术创新中共同起到动力的作用[4]。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技术和市场联动创新机制0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罗斯韦尔(Rothwell*R.1994)描述的“第五代”创新过程。这种过程被称为网络过程,从而这个创新动力机制被称为系统集成网络型创新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很多学者开始了对技术创新动力理论的研究。项保华对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傅家骥进行了创新源方面的探讨,刘景江、许庆瑞提出了政府从外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途径。综观我国学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推动型动力机制研究,侧重于从企业内部寻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另一类侧重于外部市场的需求与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为了生存而创新自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观点反映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下研究者对技术创新动力问题的见解。但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和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必要从内外两个视角综合审视企业的创新动力。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技术创新动力的指标体系。

二、理论模型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借鉴波特的基本价值链的建立思路,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创新动力因素,本文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机制模型。

(一)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分析

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它是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首要原因在于其创新内在要求不足。没有创新要求,外界刺激就成为无的之矢。创新要求越强,创新动机也就越强,创新要求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发挥着永恒的动力作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预期。

1.企业家精神。具有创新意识与精神的企业家是企业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首要的内驱动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会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角度考虑,战略性地组织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2.企业目标。企业目标对创新需求有着重要影响,当企业目标与创新的本质特性相耦合时,创新的需求最为强烈;当两者不相容时,企业就很难产生创新需求。企业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产值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等。追求短期利润的企业不能在短期内用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强度较大的工艺创新。在追求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不同于一时的利润得失,宁可牺牲部分短期利润,增加资本积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推出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价格优势、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以获得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3.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它也是持续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因素之一。许庆瑞(2005)通过对海尔文化的研究,认为创新型文化不仅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技术要素(如挖掘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等),更多、更大的作用反而是通过“全员”实施的管理思路,形成“文化场”,进而作用于企业各创新要素(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继而再间接地作用于企业的技术要素。

4.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只有具备创新能力,其创新要求才具有可实现性。根据技术创新活动的要求,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技术能力、信息能力、资金能力四个方面。

5.技术创新能力与期望。追求技术创新收益最大化和对创新成功的预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的内驱动力。企业对创新成功的预期直接影响着创新投入和最终结果。如果企业认为,创新的预期收益大,创新成功的概率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就高;反之,就缺乏创新的动力。

(二)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分析

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包括:科技发展、市场需求、竞争压力、政府政策等。

1.社会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一方面因其惯性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之中寻找出路,这就有了科技推动的基础创新。科技进步成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和信息源泉。它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且形成技术创新的高潮,呈现“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开发研究一技术创新”的链式发展模式。

2.市场需求。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而占有市场份额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市场竞争和满足广大消费者广义需求的过程。由于社会需求的出现,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导致应用与开发研究,从而产生技术创新,去解决已存在的需求问题。

3.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改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费用支出,降低产品成本,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4.政府政策导向。政府创造的宏观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本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刺激与约束力量。如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和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则会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促成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技术创新在某些领域会出现失灵的状况。例如高技术产业资本投资的规模和开发风险常常不是单个企业负担得起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一些自身很难发展,又面临国际竞争的产业,如微电子、计算机等也需政府的支持;许多对产业或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如能源、交通等,同样需要政府的扶持。

综合上述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机制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构建的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众多,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为了能准确高效地利用现有数据,并且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本文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指标的设计在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性指标,同时力求数据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要易于获取,另一方面将指标量化,以便于测量。在指标选择时,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学者经过实证检验了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在总结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借鉴部分学者在进行技术创新内部与外部动力因素的评价指标,本文构建了由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l。

(三)数据的获得、处理与分析

在对三级指标进行测量时,能够得到数据的指标,可以直接收集数据。对不能取得客观数据的指标,通过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级或五级量表将指标量化,向企业及外部相关单位进行调查获得。数据的处理,既可以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主成份分析,通过分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找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也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评价指标与企业绩效或竞争力等指标联系起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测量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或LISR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这些要素,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达到提高企业绩效或竞争力的目的。

综上,本文通过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机制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刺激、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量方法。使政府和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评价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与动力因素会呈现出动态、多元的趋势,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与评价指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并修正。

注释:

①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0.

②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③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④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谢晓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⑤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⑥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⑦赵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科技资讯.2006(22).

⑧孙冰,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3]许庆瑞,主编.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欧庭高,曾华锋,编著.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5]Rothwell-R.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J].Inten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

[6]项保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4(1).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刘景江,许庆瑞.美英日韩政府技术创新推动作用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1(1).

系统技术论文篇7

[摘 要] 本文从反倾销预警内涵入手,指出其核心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如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无序的和表层的反倾销预警构成数据进行运算与推断,旨在为国家有关部门构建反倾销预警系统提供一种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 反倾销;预警系统;数据挖掘 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纷争日益激烈,作为GATT/WTO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反倾销规则,正在为世贸组织各成员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贸易大国,从1995年至今,己经连续12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见表。 面对国外接踵而来的反倾销,建立出口预警机制,即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具体商品和市场进行分级分类,提出分级预警防范和应对措施,以引导企业有序出口,是应对来自国外反倾销的当务之急。 一、 反倾销预警 目前,国内对反倾销预警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进口国为发起方,将“反倾销预警”理解为反对别国在本国倾销的预警;另一种是以出口国为发起方,将“反倾销预警”理解为对别国向本国发起的反倾销的预警。前后二者实施主体可能同一,但扮演的角色却不同。本文将站在出口国的角度给予研判。即我们认为,反倾销预警是指一国以出口国的身份,以WTO相关规则和出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采集各国海关数据、政府或行业协会发展预测数据,跟踪各国各类贸易救济措施潜在信息,向本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预警服务,包括国内产业产销量、产能变化、技术进步及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变化信息,国内市场价格信息、本国出口到各国产品数量和价格走势、产品倾销幅度、产业损害程度等,通过对国内产品整体出口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出口竞争,为避免遭受国外反倾销等指控提供支撑。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反倾销预警的核心在于能否通过对重点、敏感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准确地研判出对进口方产业的影响,以及其受到实质性损害(威胁)程度或阻碍产业建立程度的预警信息。 二、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挖掘出的知识通常被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约束或可视化等形式,用以辅助决策过程或修正已有的知识体系。 1.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的功能常分可成5类:关联分析、概括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与评价。(1)关联分析,即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表面上不相关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各事件之间的依赖性和相关性,分析范围包括简单关联、因果关联等。(2)概括分析,即提取数据库中指定的数据集合的一般特性,找出普遍性规律。(3)分类分析,设置分类规则,把各个事务或实体按照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进行归类训练,把数据层次化和规整化,从而建立数据的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4)聚类分析,聚类是对记录分组,把相似的记录归在一个聚集里,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实体之间的特征差异,选出具有相同特征的实体聚合成为一个类,并用某种规则来描述该类的相同属性,形成一种聚类规则。(5)预测与评价,对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推理出数据分布的时效性和规律性,从而对未来事件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预测和评估,这种预测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 2.数据挖掘的过程 数据挖掘一般由三个阶段组成: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的表达和验证。数据准备是指先明确数据挖掘的对象和商业应用主题,再针对商业主题收集数据源,并对数据做整理和转换等技术处理,最后装进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是创建正确的数据挖掘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从数据集合中析取有价值的商业知识,例如商业规则、营销模式、带来最多利润的顾客群分布模型、顾客购买的商品之间的关联程度等等。结果的表达和验证是在原始数据经过挖掘算法处理之后,将产生一系列有价值的结果,必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或图表把它表达出来,并集成到 电子商务中心,融合专家知识与领域规则,为商业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并在商业实践中来检验它。 3.数据挖掘的方法 数据挖掘的方法,可粗分为: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数据库方法。统计方法可细分为: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探索性分析以及模糊集、粗糙集、支持向量集等。机器学习可细分为:归纳学习方法、基于范例的推理CBR、遗传算法、贝叶斯信念网络等。神经网络方法可细分为:前向神经网络、自组织神经网络等。其中,模糊和粗糙集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行业中了。如:用基于粗糙集——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用模糊逻辑规则进行企业生产决策,用模糊算法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利用遗传算法实现客户关系的管理,等等。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反倾销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在反倾销预警系统中的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有关产业出口企业资料信息库以及Web的数据中,收集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产业政策等重要参数变化信息,然后借助各种分析方法,透过无序的、表层的信息挖出内在的知识和规律,系统就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或用这些信息设计数学模型,对未发生行为做出结果分析和预测,并及时给相关企业,从而为企业的综合经营决策、市场策划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就是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对倾销的认定条件规定,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无序的和表层的反倾销预警构成数据,进行运算与推断,研判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及增率是否正常,对进口国有无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甚至阻碍其产业建立。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在反倾销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具体反映在数据挖掘技术在出口产品价格动态分析预警系统、出口产品数量动态分析预警系统以及损害动态分析预警系统等三个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1.出口产品价格动态分析预警系统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对倾销的认定条件规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向另一国销售,即存在倾销产品。因此,出口产品价格动态分析预警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产品价格监控系统,动态跟踪出口产品价格,并根据正常价格,检测其波动幅度,进而预测产品出口价格是否正常。为此,其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成本+合理费用+合理利润)并结合进口国对该产品反倾销的历史数据确定出该产品正常区间值[a,b],即“绿色安全区域”。如果出口产品价格低于“绿色安全区域”上限a这一阀值,一旦出口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量,随时将可能会被进口国厂商或政府提起反倾销诉讼。此时,系统会给出预警,并根据其差距给出不同信号。如处于[0.85a,a]区间,则给出“黄色”信号。该数值范围就是“黄色反倾销区域”;处于[0.65a,0.85a]区间,则给出“橙色”信号。该数值范围就是“橙色反倾销区域”;处于[0,0.65a]区间,则给出“红色”信号。该数值范围就是“红色反倾销区域”。无论何种预警信号出现,行业协会应对出口该产品的企业进行有关信息通报,以便企业作出合理的决策;当预警信号处于“橙色”以上,行业协会必须出面协调相关出口企业,对出口到该国产品进行一定的限制,否则出口企业将会招致被诉“倾销”,如图所示。如果出口产品价格高于“绿色安全区域”下限b这一阀值,预示着该产品出口价格相对过高,即意味着在某一国外市场上本国还有降价销售空间。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出口价格的确定十分关键。然而,出口产品价格的确定相当复杂,各个国家规定的确定方法也不相同。所以,这方面的数据构成应当严格根据本国和它国的相关规定,确定数据的考虑范围和内容。常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外的同行业、相同产品的时点价格动态信息及综合性价格信息,建立起产品价格监控系统。即可以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概念描述,从出口反倾销数据信息系统(海关报关系统)中选定特定行业及其中某一产品,并运用分类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从中析取该类产品单个企业出口时点价格动态信息及综合性价格信息,全国出口平均时点价格动态信息及综合性价格信息,进口国的时点价格动态信息及综合性价格信息,其他国家出口到该进口国的时点价格动态信息及综合性价格信息等。在对以上数据进行分类和聚类的基础上,确定出正常的价值,并运用偏差检测法计算产 品价格偏差度。 2.出口产品数量动态分析预警系统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对倾销的认定条件规定,销售量在一段时间内猛增是裁定某类产品是否构成倾销的条件之一。因此,必须构建出口产品数量动态分析预警系统,用以动态跟踪出口产品数量及其变化,并根据反倾销历史数据研判其增幅是否正常。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概念描述,从出口反倾销数据信息系统(海关报关系统)中选定特定行业及其中某一产品,并运用分类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从中析取该类产品出口地、出口的数量、在进口国所占的市场份额等相关的时点数据及综合性数据、进口国相同产品的国内生产量、国内产品销售量或市场份额及其他国家在该国同类产品的出口数量等相关的时点数据及综合性数据等信息到出口产品数量监控系统中。系统再定时调用相应模型,通过汇总、分类等方法对本国企业出口产品数量信息库中的出口到同一国家的商品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并结合反倾销历史数据,按一定规律将本国出口到它国商品数量区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其中:(1)“绿色安全区域”,表示出口产品数量及其变化处于正常值的范围,也意味着在某一国外市场上本国还有出口空间。(2)“红色反倾销区域”,则表示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出口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达到一般会被进口国厂商或政府提起反倾销诉讼的范围。一旦出口产品价格低于正常的价格,即随时会被外国政府反倾销。行业协会必须对相关出口企业出口该产品数量进行协调,对出口到该国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一定的限制,否则出口企业将会招致被诉“倾销”。(3)“黄色警示区域”,则处于“绿色安全区域”和“红色反倾销区域”之间,表示产品出口量或增量已超过正常值的范围,可能会导致国外政府反倾销。此时,行业协会必须对出口该产品的企业进行有关信息通报,以便企业作出合理的决策。 3.损害动态分析预警系统 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确定实质性损害威胁有以下几个条件:(1)倾销进口产品以极大的增长速度进入进口国市场;(2)出口商有能力扩大生产、增加出口,或者出口商有大量库存产品可以出口;(3)倾销产品的出口价格是否会打击国内产品价格;(4)进口国尚有新的市场可以吸收扩大的倾销出口产品。所以,确定实质损害应考虑出口产品的数量对进口国相同产品价格和产品生产商造成的影响,它主要依赖于出口国产品倾销的输入量、倾销输入对价格的影响、对进口国同种产品国内生产价格的影响,但在规则中使用了模糊概念、倾销输入量有相当程度增加对进口国国内价格有相当程度压制等,使得损害的确定极具主观性。 由于损害的确定极具主观性,预警系统的设置应当经过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设计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损害指标体系,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同灰色评判模型,或者同模糊理论相结合,对产业损害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损害评价指标,确定出它们的权重。并运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运用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损害分析,以提供预警依据。 四、结论 加入WTO后,我国出口产品越来越多地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起诉。这些都是企业在决策时不得不面对的情况。在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在构筑由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反倾销应诉体系的基础上, 立足于数据挖掘这一数据库和信息决策领域的理论前沿,通过构造更为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型,从多种信息源中提取出高质量的、及时的信息,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准确的反倾销预警系统,以应对新时期市场对企业的挑战,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的依据,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系统技术论文篇8

目前,因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迅速,所以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短缺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保障因素就是电力资源。而对电力资源的利用率,更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决定性因素。目前,在我国电力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高效的进行电量生产,并且最大程度的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了一项主要的问题。

2现阶段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现阶段我国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传统人工抄表技术进行评价,然后分析远程抄表技术的应用,在电能计量技术中应用智能抄表技术,以保证电能计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

2.1传统人工抄表技术的应用

传统人工抄表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技术,这种电力计量技术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为主要是依赖人工完成,要求每一个地区都必须设置专门的抄表人员,具体操作抄表收费工作。这种传统人工抄表技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工作效率比较低,只能实现个体管理,不能实现对电力用户的统一管理。

2.2远程抄表技术的应用

因为传统人工抄表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创新和改善。远程抄表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抄表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逐渐代替了传统人工抄表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远程抄表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依靠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有效应用,利用远程监控的方式,实现对电力用户用电情况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2.3电能计量技术中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

智能抄表技术是一种科学的智能化设备,相对于传统的电能计量技术来说,具有更加科学、准确和方便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我国电能计量方式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因为智能抄表技术具有更加便捷和准确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而且监控效果比较好,可以自动备份用户数据,更加体现出了人性化的特点,所以在电能计量中的运用也比较广泛,是一种科学的电能计量技术。

3基于绿色节能电力系统计量技术的应用

3.1基于绿色节能电力系统计量技术的特点

基于绿色节能电力系统计量技术,主要是体现在智能电表中,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智能电表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功能,例如,相对于传统电表来说,智能电表的自动控制和记录功能,可以实现对电力用户用电量的准确记录和自动备份,有效地防止修改电表和偷电等不法行为,极高的保护了电力数据的安全。而且,智能电表在功率、用电量和电压电流等即时测量和记录方面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电能计量技术的测量精度,还提高了电能计量监测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电能计量中人力的大量投入。同时,越线监控功能也是智能电表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实现对用电方的全面监测,提高了检测力度。在电能计量中,智能电表广泛应用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表不仅继承了传统电表的功能和优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例如组合电量,在电能计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基于绿色节能电力系统计量技术的作用

在电能计量中,智能电表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包括:可以迅速实现对问题的反馈,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避免偷电和窃电现象的出现;具有较高的节能作用和高效性特点等。智能电表在电力系统发生运行故障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发送故障信息,让相关部门用最短的时间处理问题,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处理断电故障,极大地缩短了因为电力系统运行故障而造成的停电时间。应用智能电表,可以按照不同电器用电量的大小,对电力用电量进行自动分配,实现对电能的科学控制。在用电高峰期,智能电表可以阻止大功率电器的运行,有效的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漏电情况的出现,避免因为电力系统安全隐患出现的人员伤亡事故。随着电能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智能化特点的配网管理系统。在智能电网的配网管理中,智能电表是一项重要的用电监测设备,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用户电力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所以,智能电表是一种有效的电能计量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电能计量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准确掌握电网用电和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可以促进我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绿色节能的电力系统计量技术中未来的发展应用,包含居民、普通工业、大工业、特色新产业等。例如,居民在电力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窃电现象。这会造成人们肆意挥霍电能,能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应用基于绿色节能的电力系统计量技术,具有丰富的功能,可以有效分析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电路异常问题,及时查找窃电的端头,可有效避免窃电现象。传统的电表应用过程中,如电力用户出现断电现象,不能及时向反馈系统进行自主汇报,需要通知供电部门,然后才会有电力部门工作人员维修。但是,应用基于绿色节能的电力系统计量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向供电部门反馈故障点,供电部门可迅速解决故障,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

5结语

系统技术论文篇9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有些G

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interchangefile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字4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参考文献

1张祖勋.时态GIS数据结构的研讨.测绘通报,1996,(1):19~21

2杨学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138~139

系统技术论文篇10

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能将火灾救援现场的声音和图像信息迅速、快捷地传输到消防通信指挥中心,辅助各级消防指挥员完成调度指令的上传下达,使消防救援部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准确、及时地处理现场火灾救援任务,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G移动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消防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的各项应用效能,把消防部队的灭火抢险救援工作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1.1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手持终端,使日常灭火救援工作更快捷高效

以往消防部队主要利用350兆无线通信网进行城市消防管区覆盖网、火场指挥网、灭火战斗网三级消防无线语音协同指挥,其主要设备是手持对讲电台。随着灾害现场的日趋复杂,手持电台设备已无法满足消防部队在执行多项紧急任务时的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需求。利用4G/3G公共移动网络,建设无线宽带数据(多媒体)网络和基于公网的智能终端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能够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4G无线网络传输、办公软件应用等技术于一体,是比手持对讲电台更智能的移动终端。利用该终端,消防部队各级指挥员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综合运用多种移动信道和通信装备,及时建立起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通道,确保通信联络的迅速、准确、不间断,使消防灭火救援工作更快捷高效。

1.2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指挥网络,实现跨区域、高效率的多媒体集群应用

采用当前先进的语音压缩技术、利用运营商公共服务网的覆盖面广的特点,在灭火抢险救援现场,一是可以快速建设一套无缝覆盖的全区域对讲系统,实现跨区域高可用可视化集群对讲。二是可实现集群通信的集中化管理。利用集群平台的管理通信能力,实现消防部队指挥中心对全网各级消防作战官兵的可视化的调度指挥,包括消防车辆和人员统一管理等。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