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用电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6:11:02

供用电技术论文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资源;电子印本;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省略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预印本还是后印本的形式公开,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文化和传统。比如在理论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预印本。而对于实验物理学家,乃至生命科学家,则更习惯使用后印本。随着电子预印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数据库商和出版机构合作也开始提供电子预印本(待刊论文)服务,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数据库,只不过它们不是开放获取的,需要购买数据库使用权。

二、电子印本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一)电子印本的类型

电子印本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包含书籍中的部分章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印本系统:(1)电子印本资源搜索系统, 有大量的电子印本文献索引, 类似搜索引擎;(2)电子印本资源导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子印本资源系统的信息,类似学科信息门户;(3)电子印本资源系统,提供电子印本的存取服务,是真正的电子印本资源所在。

电子印本系统的创建者多为研究性组织和公益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等),他们是学术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创建。目前电子印本的学科范围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电子印本的特点

1. 时效性强,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许多学术文献若按照传统出版模式, 从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电子预印本系统改变了这种模式,即使是阶段性学术成果都可以随时,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这正是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2. 学术性强,类型多样。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开放特性使其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论坛(BBS)与新闻组, 上传到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都是来自学术机构,他们是高质量的学术原创论文,囊括了一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灰色文献、项目报告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已成为数字化文献的重要来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过分析来自数字书目与图书馆项目 [2] 的119 924篇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会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网上文献更容易被他人引用,为使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学的进步,作者与出版者都应致力于文献的方便获取。电子预印本论文水平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权威期刊的文章都将其作为引文来源。

4. 费用低,几乎都可开放获取。区别于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学术文献,电子预印本费用低廉,几乎都可开放获取。特别是对不在商业数据库允许范围(如校园网内)的用户,以及经费不多和规模不大的文献机构,该类信息资源更受青睐。

5. 质量良莠不齐。电子预印本大多是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而且一些学会、协会、国际组织、基金和热心开放获取运动的学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各个领域,并积极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开放获取的发展,一些学术论文也像纸本出版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评审或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控制。 但是,由于电子预印本的开放特性,尽管在存储和等环节采取了不少质量控制措施,一些电子预印本的质量还是不高,电子预印本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目前还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6. 其他特性。(1)处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目录或数据库中,文责自负;(2)交互性:有些系统允许对论文进行评论和交流;(3)多载体性:作者可发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载体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电子印本的功能

1.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科学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过程,而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利用预印本进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科学家将论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之前会将论文预印本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同行以获取宝贵的意见;会议主办机构在会议召开之前,也会将会议论文预印本事先分发给与会代表;等等。这些年,作为预印本交流平台的电子印本文库在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透明化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满足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需求。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科学发展优先权的确认,电子印本文库的开放交流机制使得科学家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业内学者所知晓,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佐证科学发展的优先。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其次来自于论文更大范围的传播及被引用。网络环境下,科学家乐于将文章放到网上公开供他人获取,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产出。科研机构是智力产出的主要机构,有责任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存。机构电子印本文库以机构为最小单位,在政策制定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另外,学科电子印本文库除了反映最新学术文章外,还对“历史性资料”进行保存,这是日常研究工作赖以进行的基础,学科电子印本文库较好地勾勒出研究变化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证。

4. 改革传统的学术交流。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垄断,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学术交流危机”。而电子印本文库的所有资源均可通过网络免费地被浏览、获取。科学家可以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动权。另外,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是电子印本文库改革传统交流模式的客观条件。

5.省略

网络地址:http:///(美国主站点);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镜像站点)。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发起,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2001年后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预印本库,目前世界各地有17个镜像站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4万多篇(每年增加几万篇)。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它们早已替代传统的研究期刊,有检索和浏览功能。全文文献有多种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装相应的全文浏览器才能阅读,还提供RSS feeds订阅最新文章。

(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即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1. 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的预印本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科技新闻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学术性内容不在收录范围之内。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其他每一个大类再细分为二级子类,如自然科学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科研人员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预印本资源,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7个开放获取系统(以预印本为主,也包含个别开放获取仓储)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或其他资料)。目前,SINDAP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其检索页面比较简单,除了提供逻辑组配以及标题、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检索入口外,还有信息来源的选择,如可选择仅检索“有全文的数据资源”,或从17个预印本系统中任选若干个。

(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网络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每日更新,可为在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从2006年8月起,已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所刊文章应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对在线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审后,所评出的优秀论文作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电子形式与纸本形式互相促进。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提供了丰富的浏览模式。可按照首发论文、同行评议、首发精品、优秀学者、名家推荐、学者自荐、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热度视界、多维论文等类别浏览论文。比较有特色的是同行评议的论文可以看到学科专家的评语。

(四)奇迹文库之奇迹论文预印本

网络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 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以及幻灯片、报告、书章节等,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可使用分类浏览的方法或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可以开放申请目录的编辑员。

(五)E-Print Network

网络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致力于促进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经济学研究。目前数据量超过28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图书以及应用软件等资源,此外还包括5200多个专家的联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个组织(经济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组织)信息等特色信息资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与RePEc相关的网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财经研究网站)。

(七)CogPrints

网络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认知科学电子预印本网站)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建立,提供有关认知学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的领域,以及若干计算机科学的内容,部分生物学、医学的特定领域、人类学的部分内容,以及物理学、社会学与数学中与认知相关的部分。信息资源类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经评审的预印本。系统有简单检索、多途径的高级检索以及按学科主题或年代的浏览功能。还提供RSS的订阅服务。

(八)SSRN预印本库

网络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会科学研究网)电子图书馆涉及财经、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万多篇可供免费下载的研究手稿全文, 另外还提供17万多篇论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万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 Archive

网络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 Archive(科学哲学库)是一个科学哲学的学科预印本库,由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匹得堡大学的科学哲学中心和图书馆合作创办,主要收录科学哲学相关主题的预印本文献。

(十)CETH

网络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国Rutgers与Princeton两所大学共同建立的,从事人文学方面的电子资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手稿、口传文件抄本等,还有各机构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的网站列表。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使用电子印本,从建设者方面说,要依赖于整个科学交流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机构乃至国家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对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宣传,进行技术支持,排除技术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子印本的大范围运用;充足的资金保证也是电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条件之一。从使用者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利用电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电子印本库,清楚各个印本库的侧重和各自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熟练上传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载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为自己服务。

总之,目前电子印本系统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它加快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传播速度,而出版过程反而只是一种形式。越来越多的电子印本资源被正式期刊论文录用和引用。作为一种可行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维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佳鸣,谭瑛. E-print在生物医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65-67.

[2]冯艳花. 基于OAI的电子预印本资源共享[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25-427.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广电技术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4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

【关键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本页关键词】 职称论文投稿、职称、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 在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 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 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 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 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 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的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 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 存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从美学角度讲, 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 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 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 而且技能之大, 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 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 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 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 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蕴, 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五、通过体育比赛观看,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欣赏水平观看体育比赛,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美的欣赏, 运动美的欣赏包括动作美的欣赏、技术美欣赏、战术美欣赏、风格美的欣赏, 风格美又包括思想风格美和技术风格美,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身体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能塑造健美的人体, 而健美的人体又能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身体美又包括健康美、强壮美、体态美、体型美、素质美、风度美。通过观看世界大型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可以提高体育欣赏水平, 了解到自己感兴趣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战术的产生和运用。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更好地牵引作用。六、结束语综上所述,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优化教学环境。同时, 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 都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电教手段, 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在这方面投入适当的资金, 为体育电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 电力线通信技术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一、引 言

随着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以及各类Ieternet相关的飞速发展,应用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网上流量每6~9个月就翻一番。再加上由单一信息形式、单一业务向数据、语音、图像“三合一”多媒体信息形式以及综合业务方向发展,也即所谓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的到来,对网络容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骨干网速度已经达到了上百Gbps,并且在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光纤到大楼、小区。

如何使千家万户上网,便是大家都在谈论的所谓“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接入网建设投资约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这是宽带网络建设的瓶颈、热点和关键环节。目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竞争激烈。

目前国际上主流并且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xDSL技术、以太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Cable技术、电力线通信技术以及无线接宽带接入技术等。但xDSL技术覆盖面有限(只能在短距离内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并且一般高速传输数据是非对称的,仅仅能单向高速传输数据(通常是网络的下行方向)。因此xDSL技术只适合一部分应用。此外,xDSL技术对铜缆用户线路的质量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实践中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以太网的带宽管理能力先天不足,光纤接入技术的价格昂贵,Cable技术在实现双向传输上面临大幅度的改造,并且这三种技术在设置终端接口时都存在极大的不便,必须给各个终端预留相应的接口,这样每个房间都必须预埋线路,对于未预埋线路的楼房来说线路改造工程浩大。

最近几年出现了电力线通信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其中无线部分包括IEEE8002.11和蓝牙技术。与上述几种技术比较,它们具有易建设、见效快等优势,下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技术。

二、电力线通信技术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简称为PLC技术,是利用配电网低压线路传输高速数据、话音、图像等多媒体业务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因为它具有无需新线、覆盖范围广、连接方便的显著特点,被认为是提供“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

其接入十分简单,用户通过特定的PLC Modem联结到户内电源插座,通过电力线进行互连或者接入相应的PLC主控设备,然后连接到网络。用户只需装设一台PLC-Modem,不用拨号,就能在线地接收和发送Internet信息。PLC调制解调器主要由接口、调制解调和耦合等三部分组成。接口部分是指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同用户设备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的接口,这些接口包括同智能设备之间的RS-232接口、同计算机之间的RJ-45以太网接口或USB接口、同模拟电话之间的RJ-11接口。

采用高速的PLC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首先,PLC充分利用现有的低压配电网络基础设施,无需任何布线,是一种无需布置新线路的技术,节约了资源。无需挖沟和穿墙打洞,避免了对建筑物和公用设备的破坏,同时也节省了人力。

PLC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因特网访问服务、话音服务,从而为用户上网和打电话增加了新的选择:

另外,PLC对家庭联网也提供支持,使人们可以尽享由PLC技术带来的家庭音、视频网络,多人对抗游戏等娱乐。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

 

1.引言

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化是电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也越来越看重数字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及相关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也是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技术作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延伸,已经引入到电子信息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摘要的意义。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教学手段单一,实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EDA技术。在教学中仍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课分离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大多抽象难懂,教师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授课,不仅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数字电路的设计仅是“纸上谈兵”的设计,学生自然对这门课的实验毫无兴趣。

3. EDA技术及其功能

3.1 EDA技术的含义

EDA即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发展而来的,它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设计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的一门新技术。它可以实现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与优化以及逻辑布局布线、逻辑仿真,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它不仅为电子技术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科学而便捷的平台。

3.2 EDA技术的功能

EDA技术的开发平台QUARTUS Ⅱ是Altera公司推出的新一代FPGA/CPLD开发软件,适合于大规模复杂的逻辑电路设计。它是Altera公司的第4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从输入设计到器件编程的全部功能。“自顶向下”设计方法从系统设计人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功能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其对应的物理实验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

1)EDA软件平台中具有各类元件设计数据库,同时EDA能够进行元器件的创建和编辑。为学生掌握各类电子元器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EDA软件平台中可以完成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完成各类元器件构成的电路原理图。

3)EDA软件平台中具有综合仿真模块,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波形图显示出来,直观、清晰。

4 应用EDA技术授课的好处

4.1 提高授课质量

有些内容选用EDA技术授课,传授方式更直观,教师感到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EDA技术。,EDA技术。在组合电路中,当输入信号改变状态时,输出端可能出现虚假信号---过渡脉冲的现象称为竞争冒险。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信号的延时只能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但初学者对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现在,我们只需用QUARTUS Ⅱ模拟功能进行仿真,就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分析结果以波形图显示出来,丰富直观的数据不但为学生提供方便,而且其得出的结论接近实践性,同时节约了时间。,EDA技术。显然,对某些章节中存在的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内容,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教授方式符合客观认知规律,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4.2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EDA软件的实验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可以避免使用种类繁多的专用集成芯片,简化实验电路。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编程逻辑器件上完成各种不同的数字电路实验,避免了连线的繁琐,丰富实验内容。同时,可在实验设计构想的指导下开发一个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台,来实现所有的实验内容,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动活泼,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大为增加。

4.3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构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采用EDA技术,那么学生必须自己在充分掌握实验理论的基础上自己编写程序,这有别于传统实验,学生仅仅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同时EDA工具能给学生创造优良的环境,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做实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做,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可以在计算机上主动、反复设疑和实验,由不同实验结果,选择最佳设计或实验方案。通过验证、测试、设计、纠错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EDA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设设计性实验,进行电子实习、电子竞赛、职业技能取证培训等。

5 结论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引入EDA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电路的相关原理和工作过程,还可以通过修改电路的形式或参数,与学生一起讨论电路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应易学、新颖、有趣。,EDA技术。同时理论和实验结合紧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赵刚,张志亮,张菁等.EDA技术简明教程[M].成都:四川I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爱荣,王振成.EDA技术与CPI.D/FPGA开发应用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贾海瀛.《数字电子技术》课应用EDA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7

安德里亚・阿陆(Andrea Alù)副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有源隐身装置设计,从电池获得能量,能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使物体不会被无线电传感器探测到。相关论文“使用‘非福斯特’超表面扩展隐身带宽”于12月3日。除了隐身功能以外,这种有源隐身装置还可应用于如提高移动电话和无线电通信以及生物医学传感能力等方面。美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防御威胁降低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为该研究提供了支持。

目前,隐身功能主要通过无源技术来实现,不需从外电源获得能量。典型的隐身装置以超材料(metamaterial,先进人工材料)或人工结构表面(metasurface,有弹性、超薄的超材料)为基础,抑制物体反射光的散射,使物体具有低可见性。当隐身装置和物体产生的散射场互相干扰时会彼此抵消,对于无线电探测器来说总体效果为不可见。隐身装置能在特定频率下使不可探测性提高100倍或更多。尽管阿陆团队的设计主要针对无线电波,但未来的有源隐身装置也可使人眼探测更困难。

阿陆团队曾在10月份的相关论文中证明,现有无源隐身技术在作战频宽上受限,不能提供宽频带的隐身。在特定频率下,使用无源隐身技术的物体可能确实变为不可见,但如果使用白光照明则会更具可见性。论文证明所有基于无源隐身的技术都受到“福斯特”理论的约束,广谱抵消散射能力受限。

阿陆副教授称,其团队在本次论文中证明隐身装置可用于宽频带,使该技术远超出当前无源隐身装置的限制,可在多个波长抑制多种物体的散射。

有源隐身技术基于有源人工结构表面,比如阿陆团队设计的装置,可打破“福斯特”理论的限制。阿陆团队基于一组方形金属片制成的无源人工结构表面,并在其上装载适当的定位运算放大器,该放大器使用电池组提供能量扩展频宽。阿陆称,通过在隐身装置表面嵌入这些合适的放大器,能打破无源隐身技术固有的限制,并实现“非福斯特”表面电抗,极大扩展作战频宽。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所谓智能化技术也就是指将人工智能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科技。目前,虽然这一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1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智能化技术的性能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体系结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智能化技术的性能发展趋势

首先,高速高精度高效化。通过高速芯片的使用以及各种改善动静态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保证高速高精度高效化的实现;其次,柔性化。主要是指系统本身的柔性化,这一趋势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第三,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这一趋势使得在一台机床上完成自动换刀、主轴头旋转等成为可能;最后,实时智能化。智能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模型来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

1.2 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

首先,用户界面的图形化。这一趋势将为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与操作提供极大方便;其次,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它使信息交流超越文字和语言,直接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进行产品设计;第三,插补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插补方式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等;最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信息处理更加智能与综合,在系统的实时监控以及故障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1.3 智能化技术的体系结构发展趋势

首先,集成化。高度集成化芯片以及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的采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其次,模块化。以CPU、存储器等基本模块做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第三,网络化。工程系统的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最后,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这一趋势可为系统的裁剪、扩展与升级提供方面。

2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如控制学、语言学、信息学等,综合性相对较强。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目的是为机器自动、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高危险的工作工作提供保证。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的投入成本,减轻了控制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

3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优势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不需要建立控制模型、为调整控制电气系统提供便利以及智能化控制器所具有的一致性等。

3.1 不需要建立控制模型

利用传统控制器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进行控制时,通常会发生因为被控制对象的复杂性而无法准确有效的掌握、预测一些关键因素的现象。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省略了对被控制对象进行模型设计的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度,而且也避免了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3.2 为调整控制电气系统提供便利

智能化控制器不仅可以通过响应时间、下降时间等随时调节系统控制,而且还能不依靠专人只需相关数据的改变就实现对电气设备的调节与控制。这一优势为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无人控制的目标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大幅度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3.3 智能化控制器所具有的一致性

智能化控制器具有非常强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控制器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时较高的估计水平,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一致性也不是绝对的,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面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严格审查控制的要求。如果智能化控制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好的效果,也不可一味的否认该项技术,而是应该对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排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智能控制、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三个方面。

4.1 智能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展现智能化技术的优越性,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无人操作化、远程化、高效化以及自主化,而且还能为智能化技术在其它领域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优化设计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实验与经验结合起来利用手工完成,这种方法缺陷很多,比如修改的难度较大、达标率也比较低,而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设计的优化与改进,比如它不仅可以缩短设计的时间还可以保证设计的质量与性能。不过,优化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必须对电气、电路等知识熟悉掌握并能适当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

4.3 故障诊断

电气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鉴于发生故障之前,总会有一些征兆出现,所以在故障发生前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而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是电气设备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一个部位,经常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其进行故障诊断,可以有效地避免故障的出现并为故障的解决提供依据与参考,减少更大规模的破坏的出现,从而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将加强电气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能力,为电气工程的快速、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优势以及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深入的阐释,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有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加以重点和有效的规避。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 储能技术;储能与供暖;谷电加热蓄能装置

中图分类号 TE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214-02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近几十年,储能长期以来是各国政府和行业界热议的主题。但是各国政府和行业界未将注意力放在储能上,而是更加关注开发新能源和生产电力。一直到这几年,随着国际上对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和行业界开始努力提高本国的储能技术,使本国生产的大量电力能够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分配利用,而不是再继续把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关注点放在开发新能源和生产电力上[ 1 ]。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政府和行业界投资储能技术比投资生产电力设备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性。储能设备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充分释放发电系统的潜能,二是还能作为今后智能电网的必不可少的终端子系统。在分析今后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和电能的优化分配上,需要在关注“储电于网”的基础上,优化分配储能终端,整体协调,使“储电于民”与“储电于网”的互补性更强[ 1 ]。

1 电气工程面临的新问题及储能技术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尤其是近年来综合国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民众的生活也更加的依赖电能,因此,我国对电网的安全保障也越来越关注。一方面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对电力资源的供给要求也很大,另一方面同一区域的不同季节对电力资源的供给要求差异也很大,且生产电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电能的生产和电能的运输必须高度协调高度统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的电力系统应该注重电力储存技术的发展,以备不时之需。储能技术就是专门为解决用电高峰时的电力资源紧缺现象而研发的技术[ 2 ]。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思想。像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为了解决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的困境,不得不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用于生产电力,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但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不均衡和稳定性差的特性,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电力时必将严重制约着电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

2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能源,将之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包括电力系统在内的多个领域中,储能技术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重组,给越来越多的储能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力系统的能量管理[3]。

目前储能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抽水储能技术、化学电池蓄能技术、飞轮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空气压缩储能技术等。尽管储能技术的应用很多,而各技术均有其局限性,如储能技术使用材料、场地、技术应用范围、应用对象等均影响着应用的末端[ 2 ]。

几十年来全国北方冬季基本采用燃煤集中供热方式进行室内的采暖,其工作流程是:使用大型的燃煤锅炉的燃烧产生热量将水加热至一定温度,通过管路将热水传输至用户家中的暖气管路,由于传输管路分布广且线路长,会出现热量损失大造成供暖温度达不到用户要求而起纠纷,尽管也有部分燃气和用电小锅炉及部分小型燃煤锅炉供暖,但由于成本高和污染严重而逐渐被取缔。南方生活的人们由于气温的变化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冬季室内取暖的要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南方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故此仅能采取空调用于室内的临时供暖,无法满足供暖的真正要求。如何采用一种简单、环保、低廉的储能技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应该是储能技术的关键,本文论述的谷电加热蓄能装置是将闲置的电能或用电“谷期”的电能储存于专用储能设备中,并于需要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这种设备还可以将太阳能、风能集于其中,综合利用。储热介质的工作温度范围可在100℃~1 000℃之内,与水作为储热介质的电锅炉相比,体积大大缩小,是一种效率高、体积小的电锅炉,是典型的节能绿色环保产品。

3 谷电加热蓄能装置

1)工作原理。谷电加热蓄能装置工作原理是将夜间廉价的低谷电能或闲置期间的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向用热单元供热。可实现在用电量高的时候转化成电能释放,用电量低的时候吸收电能储存起来,这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峰谷差,削减了高峰时的负荷,电网的负荷特性得到了改善,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负荷水平控制和负荷转移等。

2)产品工作流程。谷电加热蓄能装置如何接入我们现有的供暖系统呢?无需改造原有供暖系统,可直接利用原有系统进行入口的简单改造即可安装使用。产品可直接供暖无需换热,热效率可提高3%~5%。

3)产品优势对比。以沈阳市为例,根据《沈阳市城市供热规划》(2013―2020年),节能型公共建筑采暖热负荷指标为54w/O。公共建筑冬季供热时间定为12h/d~14h/d,采用间歇供热形式,其余时间采用低温运行,实现白天18℃~20℃,夜间8℃~10℃。供热方式的优势对比见表1。

4 结论

1)储能装置可提高电能质量。为了人们节省电费支出及更有利于推广电价政策,在峰谷电价的大背景下推广分布式储能系统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提高电能质量、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及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将改变电能生产模式、输送模式,是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环节。储能装置的利用可以减少用电系统备用容量的需求,可以减轻高峰负荷时输电网的潮流,可以减少用电系统中的调峰调频机组的需求,有助于减少系统输电网络的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发电效率,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2)谷电加热蓄能装置灵活应用。通过上述谷电加热蓄能装置的示例,能够看出该装置可根据用户需求为每一个工业用户、商用用户或者家用用户提供不间断的高质量热蓄能装置,而且可以让用户自主选择灵活配置,减少管路热损失,充分利用峰谷电差价储能,不受供暖期限的影响,解决了人在供暖在、人不在关停供暖的耗能状态。

参考文献

[1]邓齐政.储电于民互补储电于网――发展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意义[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2,1(2):144-145.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电力通信;自动交换光网络;光纤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71-02

光纤通信一直都是我国信息传送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IP业务的发展和IP业务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使得SDH、MSTP等现有网络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安全、更可靠、更自主、更智能的ASON技术。我国于1989年将光线通信运用到电力通信当中。对于电力系统而言,由于其电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也就要求电力通信业务要继续不断的发展,而使得现有的SHD、MSTP等通信技术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就要求光传送网络技术必然要向以ASON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传送网技术演进。ASON实现了控制平台和传送平台的相互独立,并且大大缩短了提供业务的时间,其优越性远远超过了现有的SHD、MSTP等现有的通信技术。ASON技术代表着光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解决了网络拓扑结构单一,可靠性不够高,宽带利用低,网络可拓展性差,保护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是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的基础。其优越性是现有的SDH和MSTP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引入ASON技术必将给电力光网络传输往带来本质上的提升。

1 ASON技术原理

ASON实现了控制平台和传送平台的相互独立,并且大大缩短了提供业务的时间,其优越性远远超过了现有的SHD、MSTP等通信技术。本部分主要分析ASON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其优点,并且论述了引入ASON技术的必要性。

1.1 ASON技术的基本原理

首先将信令和选路引入传送网,由独立、智能的控制平面来建立呼叫和连接。这就使得交换、传送 、数据三个邻域增加了一个交集,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自动恢复和端到端业务调度。ASON所包含的三个层面: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是相互独立的。

1.1.1 传送平面

ITU-T SG15主要用来负责传送平面标准化工作。传送平面所提供的接口主要包括:物理接口(PI)、SHD(SHD-N)以太网接口、ATM借口和连接控制平面的接口(CCI)。

1.1.2 控制平面

控制平面(CP)主要对传送平面进行灵活的控制。控制平面基于通用标记交换协议族,为各种连接的建立提供了选路服务的路由协议,管理链路资源协议等相当于NE的“大脑”。

1.1.3 管理平面

管理平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接口来实现对传送平面与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1.2 ASON技术的优点

ASON技术引入了独立的控制平面,使其拥有SDH等现有技术的特点的同时,还具有现有技术所不具有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业务能力、安全性、恢复能力和节约成本等四个方面。

1.2.1 业务能力

ASON技术支持动态的业务分配与快速的业务配置,不仅满足缩短了业务的时间、解决了业务的不断变化和业务增长所导致的不均衡性问题而且也满足了紧急的业务的需求和迅速的进行业务配置。

1.2.2 安全性

ASON技术具有端对端网络监控与保护能力,使其变得更为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所具有的业务等级提供其所需要的保护等级。

1.2.3 恢复能力

ASON具有很强恢复能力,使其能够在网络发生故障时仍然能保持一定量的业务,而对分布式的恢复更是能实现业务恢复。

1.2.4 节约成本

资本支出与运营支出都会有所降低。现有SHD网络技术,是一个SDH环形相交和相割的基本模式,不但升级扩容投资大,同时,也给运营和维修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引入ASON网络技术的一次性投资会很大。但是,从长远看网络越大资本支出越小,同时ASON所特有的智能特性也会带来运营支出的降低。

1.3 引入ASON的必要性

ASON的优点,已经在前面分析了。ASON代表了光网络发展的趋势,是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的基础。对于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的电力系统来说,SDH等现有技术所遇到的问题,都能通过引进ASON技术来解决,因此,在电力通信中引入ASON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2 利用ASON技术来组建电力通信网的理论

在电力系统通信中,骨干传送网对网络资源的优化具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要有较高的恢复机制和保护机制;城域网的特点则是业务量大,对动态业务配置的要求高等。由于电力系统通信的所具有特殊性,在城域网中首先引入ASON技术的可能性比较大。

2.1 ASON在骨干传送网的核心节点中的应用

现有的SDH和MSON等技术在骨干环网结构中存在着安全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实现SLA问题等缺点。而对长途传送网中,存在着路由过长,容易发生多点故障,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利用ASON的恢复性强的特点,通过控制平面的恢复,实现抗多重故障的能力,提高骨干网节点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可实现SLA。

各个电力公司之间的业务调度与管理是由干线传输网络来承担的,需要大容量的业务承载能力和高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所以其安全、可靠与稳定的运营非常重要。这也就要求电力通信网络必需是具有高度安全、可靠、稳定的网络。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ASON技术还不能在电力系统网络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但是,在AONS技术不断的完善发展成熟的过程当中,会逐步的应用到电力系统通信当中。

2.2 ASON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城域网本身具有的电路调度频繁、开通时间要求较高、数据业务动态性强等特点,使得ASON技术非常适合城域网的需求。在具体的演进过程中可以先在骨干层引入,然后向汇聚层延伸,最终实现端到端的ASON网络。

2.3 ASO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

在本地网中引进ASON便可以通过格状网的方式组网,从而无需1:1的专用保护通道来提供业务的保护。对电力通信而言,电力光缆是随电力线路设置的,其本身呈现Mesh结构,有利于组建Mesh网络(图1),这样组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3 引入ASON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ASON技术已经在很多国家中得到应用,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与联通密切相关的E.NNI接口的规范还未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不能实现多供应商大规模的组网。ASON技术是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状是,电力光网络传输大多采用SDH技术,ASON技术的引进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引入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电力系统通信资源避免浪费。另外,引入ASON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解决好端对端的配置问题,如何组网的问题,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等问题。

4 结 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ASON技术的原理、优越性,在电力通信中引入ASON技术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ASON是下一代电力传输网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利用ASON技术提供组建电力通信网的理论,最后指出了引入电力通信网需要注意的问题。ASON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的基础,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