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7:51:43

采集技术论文

采集技术论文篇1

采集皮纹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在皮纹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捺印法、拓印法、化学显现法、照相法和扫描仪摄入微机法等几种。捺印法是在有嵴线的手、足表面涂上染料后直接捺印在纸上,以显现皮纹。印泥捺印法是历史悠久、常用,又很经济的方法。我国古代留存的指掌纹图就是用印泥捺印法取得的。此法既能得到清晰的纹印,又能长期保存。所用器材简单,只要一盒印泥、一块泡沫海绵片及纸、笔即可。印泥捺印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一份清晰的皮纹图本身就是一份珍贵资料。采集皮纹时,直接用泡沫海绵片将印泥均匀地蘸在手、足有嵴线的部位,注意只能将印泥蘸在嵴线处,而不能来回擦拭,否则皮沟内充满印泥,捺印的纹型图上就看不清嵴线。油墨法也可得到很好的效果,常被司法机关用作鉴定。油墨捺印法比印泥捺印法稍复杂些。必要的器材有印刷油墨、油墨滚筒(一般手推油印机墨滚可代替)、调油墨板(33×24cm2的有机玻璃板较适用)、泡沫海绵垫和质地较好的纸。取样时,把少量油墨加到调油墨板上,用墨滚滚成均匀的一层薄膜,然后把要印的区域压在油印板上,注意要使整个区域都有油墨覆盖,将有油墨的皮纹区域捺印在纸上[1,6]。为了获得满意的印纹,需要适量的油墨和压力,这两个因素决定能否成功取得合格印纹,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印泥法比油墨法更易于清洗,似优于后者。油墨法和印泥法虽然经济,但如果涂擦不匀,往往影响捺印效果,且污染手足,大规模采集时群众不易接受。寻找新的皮纹采集方法,一直为皮纹学工作者所关注。拓印法是先将皮纹拓印在不同的介质上,再移到纸上做永久记录。由于介质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方法。B觟觟k曾使用白色粉笔和纤维带记录皮纹[1],Cotterman用墨汁代替粉笔拓印婴、幼儿的手、足纹[1]。笔者分析了上述方法的利弊,试用透明胶带法拓印皮纹。笔者试用炭精—透明胶带法[7]拓印皮纹。即在有嵴线处用毛笔涂上一层炭精粉(美术用品商店有售),再将透明胶带分别贴在此处,要保证所有嵴线都能涂到炭精粉和接触到透明胶带。然后取下胶带依次移到纸上做永久记录。此法虽然费时,却克服了采集印纹时的困难。但是在将胶带移到纸上粘贴时要防止胶带重叠。值得注意的是,用炭精粉法得到的印纹和直接在手、足上观察到的图像是一致的;而与用捺印法得到的印纹则是互为镜像的。此法是先将白色粉笔浸入碳素墨水(普通墨汁胶质太多不能用)中,约3个小时取出晾干备用[7]。取纹时,将已浸过碳素墨水的黑色粉笔在有嵴线处均匀滚过,贴上透明胶带,依次移到纸上做永久保存。用此法得到的皮纹印同炭精—透明胶带法一样。根据笔者的经验,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要优于炭精—透明胶带法。此法拓印的指纹、指节纹和趾纹的嵴线都很清晰,避免了由于炭精粉粒较粗而致使纹型不均匀的缺陷。灵长类的手、足由于皱褶较深,加之不能配合,取纹较难。印取手足畸型患者的皮纹也是难题之一。用笔者设计的印模法[7]可得到满意的结果。较适用于皮纹学研究的有以下两种:所用材料是自凝牙托粉和自凝牙托水(一般医药公司有售)。操作时用自凝牙托水将牙托粉调成糊状,稍停片刻,把调好的糊状物自手掌近端铺向远端,待其变硬后取下,即成皮纹印模。需要注意的是,皮沟在印模上是凸起的,皮嵴反而是凹陷的。与拓印法一样,所得样本与手足上的纹型是互为镜像的。用材料为橡皮泥(一般文具商店有售)。将橡皮泥均匀地铺在手掌和足跖部,再小心取下,即可得到清晰的皮纹印模。注意事项与牙托印模法相同。日本学者[8]用柔软的铅笔在较硬的纸上涂黑,然后被试者的指端自尺侧向桡侧滚动,可见手指指纹表面粘有一薄层铅笔芯粉,再自尺侧向桡侧滚印在白纸上,即可得到清晰而完整的纹印。用此法捺印指纹可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指印不易永久保存。成分或无机成分起化学反应,生成用肉眼能看到的有色物质,从而达到显现潜在纹型的方法,称化学还原反应显色法。此法为笔者设计[9]。我们从氨基酸的成色反应得到启发,试用味精[谷氨酸钠RCH(NH2)COONa]代替氨基酸,设计了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茚三酮的分子式为C9H4O3•H2O,是一种白色结晶,是测定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一种专门试剂。在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与显色剂作用,可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不同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不同。汗液中除水和各种无机盐外,还有氨基酸等。茚三酮7.5~10.0g氯化镉(或氯化钴)5.0g无水乙醇100ml蒸馏水900ml因茚三酮在常温下溶解较慢,可先用乙醇使茚三酮溶解,再加入蒸馏水,使成0.75~1.0%的水溶液,保存于棕色瓶中。加入氯化镉(CdCl2)或氯化钴(CoCl2)的目的是为了使皮纹样本能长时间保存。整个制备过程需戴医用手套操作,以防纸上留下操作者的手印。选择质地较好的白纸(80克轻磅道林纸较适用),切成16开大小。将茚三酮溶液倒入平底搪瓷盘或塑料盘中,用竹镊夹住纸的一边在溶液中浸湿,取出在室内阴干,避光保存备用。称取10g味精溶入100ml蒸馏水中,配制成10%的味精水溶液,倒入中、小型的搪瓷盘或塑料盘中,放入泡沫海绵片,制成印盒。取纹前,洗净手、足上的油渍,轻轻在印盒的海绵片上捺压,操作者用纱布擦去过多的味精溶液,待手、足不干不湿时,捺压在茚三酮反应纸上(夏天汗多,汗液中含有氨基酸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可不擦味精,直接捺印)。不久,即显现出紫红色的皮纹。反应开始时,味精被茚三酮分解出氨(NH3),同时,水合茚三酮被还原。随后,过量的茚三酮起缩合作用,生成二茚酮—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紫红色络合物)。此法避免了油墨法或印泥法对手、足的污染,被试者乐于接受,便于大规模调查。山东济宁医专的研究者[10]建议用2.5%的亚铁氰化钾水溶液[K4Fe(CN)6•3H2O]制备反应纸,晾干备用;2%的三氯亚铁水溶液(FeCl3•6H2O)制成印盒,手足在印盒捺压后其表面留有三氯亚铁溶液,再捺压在亚铁氰化钾反应纸上,即可显示蓝色的皮纹。Aubert在研究皮肤病和汗液分泌时,将硝酸银(AgNO3)涂在纸上能显现出皮纹,成为隐性显现第一人。此显现法现仍然在刑侦机关应用[11]。AgNO3与汗液中的氯化钠(NaCl)和氯化钾(KCl)中的氯离子起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和硝酸钠(NaNO3)、硝酸钾(KNO3)。AgCl在光照下光解,形成细微的黑色银粒,从而显现出指纹。AgNO3﹢NaCl﹢KCl—AgCl﹢NaNO3﹢KNO32AgCl—2Ag(黑色银粒)﹢Cl2硝酸银显出手印后,可将其手印浸入40%的淀粉溶液中约1分钟,或2%硫代硫酸钠(Na2S2O3)水溶液5~10分钟进行固定,然后用水漂洗、晾干即可较长时间保存。碘(I2)显指纹法是德国的WilliamEber设计的,现在仍然是刑侦机关提取隐性指纹的方法之一[11]。碘显法操作较复杂,一般采用熏染法,显示的手印浸入0.5-1%的氯化钯(PaCl2)水溶液中数秒至1分钟取出,经水洗晾干;或用软毛刷蘸此液涂于碘手印上,经水洗晾干,手纹嵴线呈棕褐色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由于普鲁士蓝法仍有污染的缺点,硝酸银法和碘显法手续较繁且不能长期保存印纹,目前都已较少应用。在化学还原法中,还是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较为适用。其他方法采集皮纹的方法很多,还可以用照相法、皮肤射线照相、皮纹图像自动化识别、指纹自动识别等方法。

不同部位皮纹印的采集

不管用哪种方法采集皮纹,一定要注意能完整地印取到所有嵴线区域的纹型。除手掌和足底外,嵴线也往往沿着掌、指和跖、趾的侧缘向背侧延伸,这是采集皮纹时必须考虑到的。笔者推荐用印泥法或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采集指纹。采集时,操作者可站在被试者左侧,以自己的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被捺印指的指尖,以右手食、拇指捏住手指中节,被试者其他手指稍弯曲。手指自尺侧向桡侧滚动,这样就能得到清晰的指纹印。捺印时用力要均匀,只能滚动一次,不能挪动、停顿、重复或倒转,否则嵴线会模糊不清。不论用哪种方法采集指纹,一定要照顾到手指的掌面和手指的桡、尺两侧,即三面的花纹,采集十指滚印指纹。一个好的手指印纹应该是矩形的,远端尽量录全,近端至少要有一个指褶。以便能全面且正确地进行检测分析。采集时应按一定的程序,如沿小、环、中、食、拇指的顺序一一进行。不管用什么顺序,都要及时注明左、右手和指别。如有遗漏,应立即重印。伤残或缺指(趾)、多指(趾)等应注明。建议用印泥法结合酒瓶滚印采集掌纹。一份合格的掌纹图至少要录下腕横纹、各指根处的指掌褶纹、指三叉、轴三叉、主要掌纹线走向和掌褶等内容。由于手掌心凹陷,取纹时往往在取纹纸下面垫一块泡沫海绵片,但效果总不理想,掌心部位的嵴线常有空缺。日本学者冈岛道夫[8]曾试用酒瓶滚印法印取小儿的手纹。我们将其用于成人,将取纹纸放在横卧750ml空葡萄酒瓶上(葡萄酒瓶避免了由于普通酒瓶短小而使手纹印歪斜),从指端开始向前推滚至腕横纹[9],即可得到满意而完整的指、掌纹图。指节纹是指手指基节和中节掌面及两则面(桡侧和尺侧)的花纹。国内已发表几篇资料,分析的仅是平面捺印的指节纹,未能反应其全貌。笔者建议用炭精—透明胶带法或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7]可以拓印清晰而完整的三面指节纹。此法虽然费时,但却克服了采集不到完整指节纹的困难。趾纹印图要求与指纹一样,也要采集到三面的趾纹。趾纹的采集很难,由于足长期禁锢在鞋中,致使足趾变形,一般捺印法采集不到完整的趾纹。笔者用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7]可克服由于足趾变形所遇到的困难,拓印得到完整的趾纹。具体方法和采集指节纹一样,将浸有碳素墨水的粉笔在趾端有纹线处涂擦,用胶带拓印再移到纸上。只是由于足趾间距较小,涂擦浸有墨汁的粉笔时要特别小心,防止足趾间互相摩擦而影响印纹质量。跖纹的采集较难。合格的跖纹印图应能录下拇趾球区、足小鱼际远侧、近侧区、足弓区、足跟区的纹型,此外趾三叉、p三叉、趾间纹、跖纹主线走向等结构都应显示清楚。但由于足弓的存在,往往录不全所需指标。由于足穿在鞋袜里,清洗较难,大规模调查时群众不易接受。建议采用无污染的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9],受试者容易接受。采集时可试用橡皮筋将取纹纸固定在葡萄酒瓶上,由足跟向足趾推滚,可得到较完整的足底纹印,但由于跖纹嵴线往往向腓侧延伸,用上法仅可得到较满意的足底面的纹印;如在采集纸下垫一块泡沫海绵片,足底印好后再将腓侧的海绵片连同取纹纸一同托起,则可采集到完整的跖纹印图。如能两法配合应用,将采集到的两份印纹对照分析,足底延伸到腓侧的纹型即可显示出。唇纹是人唇红部位的纹理。采集唇纹可使用红色唇膏。用唇膏在被采集者的唇部均匀涂抹,将捺印纸从中间对折,被采集者上下唇沿捺印纸对角线抿合进行捺印[12]。采集各种纹型时,除及时签定知情同意书外,应标明印纹编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注明左右手及指、趾别等内容。若是疾病皮纹图形,还应写清临床症状、主要病史及诊断结果等内容,最好能附有照片。

遵偱皮纹研究的CDA标准

近30年来,我国皮纹学研究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标准不够统一,可供利用对比的资料还不到半数,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执行国际通用的皮纹研究标准。为此,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先后于1991年[13]和2012年[14]公布了我国皮纹研究的技术标准。协作组建议,《ADA标准-CDA版本》和CDA标准作为皮纹研究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标准。ADA是美国皮纹学会(American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缩写;CDA是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Chinese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缩写。自1982年以来,经过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会7次会议讨论,形成今天的标准文件。实际应用表明,本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先进性。CDA标准是借鉴了《ADA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依据CDA标准,模式样本分为三级等次:1级模式样本(firstclassmodelswatch):含有指纹的A、Lu、Lr、W和TFRC项目。2级模式样本(secondclassmodelswatch):包含1级模式样本项目和掌纹的a-bRC、T/Ⅰ、Ⅱ、Ⅲ、Ⅳ和H项目。3级模式样本(thirdclassmodelswatch):包含2级模式样本项目和足纹的hallucal(A、L、W)、Ⅱ、Ⅲ、Ⅳ、H和calcar项目。在三个级别的模式样本中,其他项目多而不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提倡向三级模式群体的规模努力,2级模式是起码的要求[14]。随机群体,男女身体健康,家族内无已知遗传病;样本量在1000人或以上,男女人数相同或相近;祖上三代为同一个民族,来自聚居区的样本;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样。

皮纹鉴定工具

鉴定纹型时,一般用放大5~10倍的放大镜就够了,但在计数嵴条数和追踪主线走向时,必须全神贯注。由于视网膜中视觉物质的消耗,致使眼球发胀,有损健康,且易出现差错。笔者建议用体视显微镜鉴定纹型,计数嵴线数和追踪主线止区。并用针灸针尖端指示计数和追踪部位,大大提高准确性,且保护了视力。若体视显微镜带有摄像头并连接到计算机,可在视频上观察纹型、嵴线计数和追踪主线走向,效果更好。

采集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深度采集技术;互联网舆情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社会化媒体给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在于,由社交网络参与用户组成的用户关系网,构成了信息的传播链,传播链上的不同节点(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起着不同的作用。传统的挖掘技术只关注数据内容而忽略用户维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数据挖掘的角度,针对社交网络的特点,只有综合考虑数据内容和承载数据内容的传播链(用户关系网)才有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挖掘成果。

一、网络数字内容深度采集技术

(一)异构多维网络数据采集

异构数据采集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数据类型定义为数据的异构性。除了对于普通网页的采集能力,对于异构数据要求具备以下采集能力:支持论坛、博客、据微博等各类网站的数采集。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做媒体信息的采集。对于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异构数据具有准确解析元数据的能力,包括智能化自动分析,或者基于模板或规则的方法实现元数据准确解析。

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重要应用趋势的背景下,参与网络信息共享的主体不再单单是数据内容本身,而是包含了参与人这个重要因素。我们把数据本身作为第一维,而把数据产生和传播的参与人作为第二维,定义网络数据的多维性。在多维特征下,为了实现深度挖掘的目标,除了内容数据的采集能力,对产生和传播数据的参与人(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用户关系网)具备深度采集能力:

1.支持社交类网站用户信息采集。根据社交网站所能提供的信息,用户属性信息可以包括用户名、用户ID、信息数、粉丝数、关注数、个人介绍、个性化标签、教育信息、行业信息、地域信息、认证信息等。

2.支持内容数据中有关用户维度的信息采集。对于社交网络类型的数据源,在采集内容数据的同时,需同步采集到其发帖人名字或ID。对于多层传播的内容数据,比如评论、转发等,能够采集到内容数据在各个传播层次的驱动用户以及信息传播方向。

3.对于社交网络类型网站,能够根据需要采集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关注关系,评论关系,转发关系等。

(二)社交网络穿透采集

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是一种封闭或本封闭网络媒体,其内容数据并不是完全共享的状态。每个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首先需要注册为一个用户,登录到微博或社交网站上才能浏览信息。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网站,为了网络信息安全,在用户认证、信息安全等方面一般都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交网络的数据采集一般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互联网海量数据以及时时刻刻产生新数据的背景,决定了任何数据挖掘工作,都不可能在将网络数据全部采集到本地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社交网络所产生的巨大实时信息量。但是,如果采集模块能够根据数据挖掘工作的进展,不断调整数据采集的目标并提供给挖掘模块使用,则可以认为它已经为数据挖掘工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依据目标驱动采集的要求,需要采集技术具备以下功能:

1.数据采集具有灵活的调用接口,可以嵌入数据挖掘模块,由挖掘模块按需方便调用。

2.支持多种采集手段,包括定点采集、元搜索,可根据指定的线索进行深度采集,比如可以根据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度采集。

二、网络数字内容深度挖掘技术

(一)非结构化数据挖掘。主要包括关键词抽取、自动聚类、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正负面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网络数字内容的基本挖掘功能,为进一步深度挖掘提供基础。

(二)多媒体挖掘。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视频摘要和字幕提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

(三)热点事件挖掘。热点事件挖掘是指从海量内容数据中挖掘出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热点事件挖掘需要综合运用对网络意见领袖、转发和评论信息的统计,结合内容聚类技术完成。结合地域特征和行业特征,还可以挖掘出基于地域或行业的热点事件。

(四)人物关系挖掘。通过社交网络中人物之间的信息传播特点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人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利用人物之间的关注关系、评论关系、转发关系等关系展开统计分析工作,其中评论关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多维挖掘技术。以社交网络为特点的内容数据可以挖掘多维度信息,包括人与人的关联关系、人与事件的关联关系、事件与事件的关联关系以及时间维度下的事件演变过程。这些信息从不同的维度反应出事件相关的内在关联,其挖掘结果可以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三、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技术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建议

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技术是互联网内容管理和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为网络数字内容挖掘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传统挖掘技术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形成自主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于互联网舆情分析以及其他互联网挖掘应用,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另外,海量数据的挖掘需要一个性能优越、功能丰富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平台,作为网络挖掘系统的底层支撑平台。平台具有异构数据的统一搜索,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搜索等功能;具有高性能、智能化信息处理、弹性扩展等特点和能力,可以支撑PB以上级别数据;无单点故障,具有故障感知、自动恢复、可在线扩展等功能;多检索引擎机制,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检索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检索引擎,比如全文检索、图像检索等。

参考文献:

[1]曹来成.利用容错技术提高P2P网络安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2]李军,马晨光,武平.一种P2P网络中对等结点间的身份认证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21).

采集技术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

采集技术论文篇4

目的 评价磁共振逆血流采集技术结合坡度脉冲技术在颅脑3D TOF法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使用与不使用上述两种检查技术的颅脑MRA图像资料。结果 逆血流采集技术与坡度脉冲技术均可减少血流的饱和效应,增强血流远端的信号,从而有利于远端小血管的显示,而且坡度脉冲技术能平衡整个颅脑血管信号,使脑血管信号均匀一致。结论 两者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MRA的图像质量。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  逆血流采集;坡度脉冲;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以其无创性和图像的直观清晰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青睐。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血管成像采用“流动相关增强”原理,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MRA检查方法。现将采用逆血流采集技术与坡度脉冲技术的3D TOF图像资料与不使用两种技术的3D TOF图像资料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上述两种技术在颅脑3D TOF法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临床申请颅脑3D TOF法MRA检查的患者10例,男女各5例,平均年龄46岁。先使用坡度脉冲技术,每位患者用逆血流和顺血流方向各扫描一次;再用逆血流方向采集,不使用坡度脉冲技术扫描1次,即每位患者各扫描3次。

1.2  成像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3.0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 8通道正交头颅线圈,多个重叠薄层块采集(multiple overlapped thin slab acquisition, MOTSA)MRA。常规使用三个层块采集,每个层块厚32mm,两相邻层块重叠8mm,每层块间重叠1/4。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TR /TE:18ms·3.2ms-1;视野(FOV)20cm×20cm;矩阵288×224;激励次数(NEX):1;层厚1.4~1.6mm;射频翻转角(flip  angle)15°;扫描块上方加空间预饱和脉冲, 用以饱和静脉血流,阻断静脉显影;采用坡度脉冲技术时要选择血流方向(I-S),也就是由下向上,总成像时间均为3min 59s。血管重建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进行后处理,重建的血管图像以左右轴和头足轴旋转进行观察。

2  结果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比较同时使用坡度脉冲技术进行逆血流与顺血流采集的患者MRA图像发现,两组图像中大血管及其1~2级分支均可清晰显示,大部分3级分支也可显示,但逆血流采集技术因为血流饱和效应减轻,3级分支小血管的显示率略有增加;在均采用逆血流方向采集时,使用坡度脉冲技术可明显减少血流饱和效应,使得3级分支小血管的显示率明显增加,而且能平衡整个颅脑血管信号,使流入端与流出端的血管信号均匀一致。逆血流采集、坡度脉冲两项技术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3D TOF法MRA的图像质量。

3  讨论

    TOF法MRA是利用血流通过梯度磁场所产生自旋饱和度的变化,使血管和周围静止组织之间产生对比而成像。TOF法MRA扫描完毕即得到含高信号血管影的原始图像,采用MIP后处理技术,将每一层面中的高信号影用数学方法形成一幅叠加的图像,最后将图像用一定的空间投影角度进行再投影重建,从而可以获得三维空间观察的血管影像[1-2]。3D TOF血管成像使用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下一个脉冲激励,在脉冲的反复激励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但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就会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与周围静止组织之间可形成良好的对比。在血流从血管近端向远端走行过程中也会不断接受射频脉冲激励,从而导致血液刚进入扫描块时,处于完全弛豫状态,信号较强,而通过一段距离之后,因受到多次重复射频脉冲激励,纵向磁化减低,导致信号减弱,致使血流信号越来越弱,常会造成远端血管显示不佳,大大降低图像质量。

    逆血流采集技术是指先采集血流远端的信号,再向血流近侧端逐渐采集,将MRA三维容积的层面顺序倒置过来,这样就可有效减少血流的饱和效应,有利于远端小血管的显示。本组病例使用逆血流技术进行采集时, 3级分支小血管的显示率会有增加,因此建议作为常规使用。

坡度脉冲(Ramp pulse)技术也称之为倾斜优化非饱和激励(tilt optimized nonsaturation excitation,TONE)技术,是专门针对3D TOF MRA检查而设计的特殊脉冲技术。其原理是常规3D TOF法射频脉冲激发的翻转角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对所有被检查组织进行反复激励的射频脉冲的能量一致。当采集流入端血管时,容积外未经激励的血流较多,此时血流无明显饱和效应,信号强度较高;而当对流出端的血流进行采集时,因为这些血流已经在前端被反复激励,饱和效应明显,信号强度则明显减弱。此时就会发现近端血管很亮而远端血管较暗的不均匀现象,这常常不利于重建窗口技术的选择和远端小血管的显示。坡度脉冲技术则改变了原先对全部容积范围进行采集时射频脉冲的能量一致的状况,通过改变射频脉冲的翻转角度而将射频脉冲的能量由血流流入端到流出端呈坡度变化,即流入端相应减小射频脉冲的翻转角度而用能量较低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励,使流入端血流信号有所降低;而在流出端则相应增加射频脉冲的翻转角度而用能量较高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励,使流出端部分饱和的血液信号相应增加。这样通过不同偏转角度脉冲的变化,就会使流入端与流出端信号更加接近,从而保证了血流信号的均匀一致性,使远端的小血管也有较好的对比度,尤其有利于流出端血管的显示。依据血流速度不同,扫描块厚度、倾斜的最佳角度也不相同。在我们的设备中,采用平均偏转角度为15°,系统自动设定起始偏转角为平均偏转角的2/3(即10°),最大偏转角设定为平均偏转角的4/3(即20°)。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坡度脉冲时一定要选择血流方向,也就是由下向上。这样倾斜优化非饱和激励射频脉冲的翻转角度沿着血流方向由下而上逐渐加大,随着翻转角度的增大,增加了对血流的敏感性和周围组织的抑制,使血流逐渐被饱和的现象得以改善。但采用层块间不同的翻转角度,也会夸大了层块间连接缝隙,使得投影图像中层块间的不连续现象更加明显, 在层块交接处血管粗细欠均匀,而且会造成背景组织抑制的不一致。因此有作者建议在采用多层块采集时,可以不用TONE技术[3]。但据我们观察,使用坡度脉冲技术可使3级分支小血管的显示增加明显,而且能平衡整个颅脑血管信号,使流入端与流出端的血管信号更加均匀。通常可以通过增加层块间重叠厚度来改善背景组织不均匀和血管欠连续的状况,我们常规使用三个层块进行采集,每个层块厚32mm,两相邻层块重叠8mm,每层块间重叠1/4,这样层块之间黑条带伪影基本消除,图像质量明显改善。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逆血流采集技术与坡度脉冲技术均可减少血流的饱和效应,增强血流远端的信号,有利于远端小血管的显示,而且坡度脉冲技术能平衡整个颅脑血管信号,使脑血管信号均匀一致,两者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3D TOF法MRA的图像质量,因此应作为常规使用。

【参考文献】

 

[1]Melhem ER , Poon EK,Weinreich DM,et al. Comparison of 2D - and 3DTOF multiple overlapping thin -slab acquisition TOF MR angiography in carotid disease[J ] . Neuroimaging ,1998,8:3.

采集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采集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杂交水稻;农业制度;技术进步

《中国的家庭责任制改革与杂交水稻的采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先是对杂交水稻的创新与家庭责任制改革做以回顾。杂交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小,因此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生产大面积所需用的种子是不可能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现象。由于杂交种子生产困难,大多数研究者只能终止他们的研究,不过众所周知,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在袁隆平教授的带领下,取得重大突破。杂交水稻的采用优势: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的物质成本和劳力需要差别不大,而且环境要求类似,然而杂交水稻却具有15%的产量优势。

然而通过笔者的调研,杂交水稻的扩散却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农民来说,杂交水稻的采用和任何创新方式的采用是一样的,面临风险。第二,杂交水稻的可接受范围在初期很小,但水稻的环境各异,杂交水稻可能会对出现的某一地方病缺乏抗性。第三,在有性繁殖作物中进行杂交育种,以为农民每一季节要去买种子,而官方卖出价格比常规水稻价格高出10倍,不过它的需用量仅为常规品种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后,杂交水稻比常规品种的生产期长,所以在一年两熟的地方,优势不大。

而杂交水稻的采用的回顾在刚刚开始采用时我们可以看到:省(负责纯化和复壮和分配)――地(负责繁殖和提供技术指导)――县(繁育并卖给农民)这一结构为杂交水稻的扩散提供机制,然而在集体制度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收益并没有从个人激励中所获得的效益高,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60年代尽管技术进步但农业效率不佳。

70年代,政策开始转向强调个人激励,在原先的集体体制下,进行新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集体的,剩余自留大大促进了生产积极性,而粮食收购价格也于1979年提高了20%农业产出大大提高。

综上,作者提出,由于农民成了剩余权利者,这种新体制的激励比新技术带来的激励似乎更高,这为作者提供了下笔思路:制度是如何影响一个技术的采用与推进的?制度会为技术带来什么?技术反过来又为制度的创新提供哪些思路?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1976年到1987年湖南省跨县时间序列数据,不难发现,总体来说,杂交水稻从量上是逐渐增高的,采用率也是逐步升高的,尤其是自从1981年以后,采用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杂交水稻的价格也随着时间有所升高。

毅夫先生同时提到:1981年之前,农作决策由集体队领导做出的,从1982年开始,单个农户变成集体农作物基本单位。而由于数据的局限,不能估计某些个人和农户特征变量的影响,也没有县级水平的制度变迁资料。除了农作物制度变迁外,还存在其他相关变迁,杂交种子的技术改进,政府技术政策等。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毅夫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关于集体制与家庭制度下的采用新技术的行为模型,用以分析杂交水稻的扩散过程,以及农作制度变迁对它的影响。由于要进行的是经验估计,所以作者不仅设置了变量D(新技术)、P(预期价格),还设置了虚拟变量I(制度变量)用于解释水稻的预期收益。

先对1981年之前的数据即集体制下杂交水稻采用函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集体制下,盈利性并不是采用率扩大的显著影响因素。在对1981年以后的数据做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当单个农户成为享有剩余权利主体,且考虑农作物决策时被给予更大自由,成本和收益则是采用决定中主要的考虑因素;而且家庭制下的决策者对盈利性差别比集体制反应强烈;先前经验对采用决策有预期正效应,且家庭制下决策者对先前经验的依赖度比集中体制下的低。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结论:从集体制向家庭责任制转变,已经导致采用行为的显著结构性变化,与集体之下决策者不同,家庭责任制对农民采用问题的反应与理论相一致。即当单个农户成为享有剩余权利的主体,且考虑农作决策被给予跟过自由时,成本和收益则是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这篇文章,林毅夫先生再次向我们论证了制度的变迁是如何影响和推进科学技术的推广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优秀的、合适的制度确实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如何制定和选择农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在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关键。正如新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要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而农村的改革关键是要加大农村发展方式。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所以制度上的改革体现在方方面面:

1.通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因为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2.通过试验区试水和制定方针政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3.从制度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4.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出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明晰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采集技术论文篇7

今天,jBPM已经成为工作流领域最受欢迎的开源产品,而BPTrends报告告诉我们,当今BPM市场中,BPMN、BPEL占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1%、26%,远远超过日渐式微的XPDL(6%的市场份额)。

BPM总体情况

BPM(业务流程管理)的概念由Gartner在2000年提出,2005年,Gartner为BPMS(业务流程管理套件)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在2007年对这个定义按市场情况做了扩展。

2006年,BPM的市场规模是17亿美元,Gartner预计2011年将达到51亿美元,年增长率为24%,是软件领域的第二块增长市场。

Gartner对BPM领域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结果图如图1所示。技术生命周期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可见性”和“技术采纳速度”。

技术可见性

Gartner认为每个技术的发展趋势,都符合同一个曲线图:首先是技术产生,被媒体宣传后,用户对技术产生过高的期望,认为可以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当用户发现这个新技术的缺点后,技术发展进入萧条期,部分用户试用新技术,这个技术慢慢被更多的人接受,发展一段时间后,进入平原期。

在BPM领域,Gartner认为BPP(业务流程平台)处于产生期,BPMS(业务流程管理套件)处于顶峰期,Pure-Play(单一类型工作流)处于萧条期,BPA(业务流程分析)和BRE(业务规则引擎)处于平原期。

本篇将把BPM按业务流程的类型分解为系统密集型、人工密集型、文档密集型和规则密集型分别进行讨论,以此讨论BPMS的技术发展特点。

技术采纳速度

Gartner认为技术被主流采纳的速度,与技术的生命周期并无关系。有可能一个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很长,但是一直没有被主流采纳,有可能一个新技术发展到了萧条期,但是主流采纳率还是很高。

技术采纳速度表示某个技术过多长时间会被主流认同。在BPM领域,Gartner认为,BPMS、BPA(业务流程分析)和BRE(业务规则引擎)会在两年内被主流采纳,SOA(面向服务架构)会在2到5年内被主流采纳,BPP(业务流程平台)会在5到10年内被主流采纳。

系统密集型BPM

系统密集型BPM的特点,是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实时消息的方式或者定期执行逻辑代码的方式,来实现松耦合的逻辑或者数据集成。它对应了图中的BPM forC&SI(系统集成的BPM)和Inte-gration Suites(集成套件)。

Integration Smtes通过高效的实时消息,在异构系统之间转换和传递数据信息,它为各应用系统提供了统一的集成方式(这个方式是企业内部标准),也提供了可伸缩的技术平台,为消除信息孤岛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缺点是人工操作支持不足、业务建模与流程建模脱节,所以它的发展处于平原期。

BPM for C&SINIntegrationSuites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并在功能特性上做了一些扩展。BPM forC&SI在流程运作中不支持人的参与,但是在业务异常时,可以有灵活的机制通知责任人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技术适配器或者定制适配器把应用系统的逻辑和数据封装成Web服务;可以利用应用系统本身的Web服务;还可以利用第三方ESB提供的Web服务。

从图1知道,BPM for C&SI发展处在高峰期,Inte-gration Suites处在平原期,他们都要过2到5年才能被主流所采纳。

人工密集型BPM

人工密集型BPM的特点,是流程的参与者以人为主,关键的流程流转由人的处理结果决定。它对应了图中的BPM Pure-Play Tools。

人工密集型BPM是一个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由流程管理系统与个人消息桌面两部分组成,通过在计算机上定义流程与表单,使电子表单按予先定义好的流程在各成员之间传递,最终归档于数据库。主要功能包括工作流、文档管理、公文处理、行政办公、协同工作、ERP及应用集成等。从图1知道,人工密集型BPM的发展处在萧条期,但是基本已经被主流所认同和采纳。

文档密集型BPM

文档密集型BPM的特点,是流程围绕一个文档的制作、审批、、归档进行。一般来说,业务信息存放在文档中,而流程控制信息、关键业务状态由流程来控制。它对应了图中的ECM(企业内容管理)和ECMS(企业内容管理套件),当然,ECM本身不仅仅是文档密集流程,它包括了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整套方法论、工具和平台,但是文档密集型BPM是ECM的核心与支柱。

文档密集型BPM一般会提供文档管理系统的接口,可以处理Office,PDF、SVG等通用文档格式,并能通过Adapter来处理企业内部私有的文档格式,然后在展现层对各种格式的文档进行显示和再加工。

从图2知道,文档密集型BPM的发展处于平原期,在5年内会被主流所认同和采纳。

规则密集型BPM

规则密集型BPM的特点是流程涉及到大量的路径与分支判断,而且这些判断的标准经常会发生变化。它对应了图中的BRE(业务规则引擎)。

规则密集型BPM一般内置规则引擎,它充分利用规则引擎的规则建模、动态配置能力,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如果用一般的流程来实现规则,则流程图会比较复杂,业务人员也不易看懂,规则变动时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规则密集型BPM中的流程引擎与规则引擎密切结合,支持动态的行为变更,并能利用规则引擎高性能能力,实现了真正的业务与IT的协调。

从图1知道,规则密集型BPM的发展处于平原期,但是基本已经被主流所认同和纳。

采集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 要 智能交通系统 (ITS) 是集成于信息技术、传输技术、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多种类电子工程技术,而建立起的实时、高效、准确的综合运输和管理体系。其中,数据压缩和数据融合技术使得ITS技术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智能交通系统中信息的特征,探讨了数据压缩和数据融合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及要求,分析了技术应用及现实突破。

1 ITS信息及特征分析

1.1 智能交通信息(ITS)

交通系统由包括4个基本要素:人(交通出行者、驾驶员和管理者)、物(货物)、各类交通工具和相应的交通设施构成。交通信息是指所有与交通系统的四大要素相关联的信息,是ATMS的关键基础。面向ATMS的基础交通信息主要是指与交通运行状态和交通管理有关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中最直接、最基础的信息。基础交通信息包括基础交通地理信息、交通实时状态信息、交通控制和管理信息、交通政策法规信息、公共交通信息。

1.2 基础交通信息的属性特征

基础交通信息是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其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属性特征:1)准确性;2)及时性;3)共享性;4)信息的采集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5)具有海量信息特征;6)增值性。

2 数据压缩处理技术

交通信息一方面时采集到的信息烦杂多样,要想利用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交通信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空间性和随机性,因此对它的研究分析需要建立在广泛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信息处理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索它的规律性。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能对多种载体(媒体)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媒质)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综合性和交互性。交通信息是属于多媒体信息范畴。若要实时的综合处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其数据量是非常大的。要传输或存储这样大的数据量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对其进行压缩编码,在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要传输或存储的数据量。

数据压缩主要依靠信源编码技术。一般的,图像压缩技术可分为两大类: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技术。在多媒体应用中常用的压缩方法有PCM(脉冲编码调制)、预测编码、变换编码、插值和外推法、统计编码、矢量量化和子带编码等;混合编码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方法。新一代的数据压缩方法,如基于模型的压缩方法、分形压缩和小波变换方法等也已经接近实用化水平。

3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在单纯数据采集融合(即一次融合)阶段称为数据融合,是研究多种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方法、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的表示、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门技术。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它比直接从各信息源得到的信息更简洁、更少冗余、更有用途。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一个典型的多传感器系统,信息融合技术给交通信息加工和处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信息融合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合理协调多源数据,充分综合有用信息,提高在多变环境中正确决策的能力。

在信息融合领域使用的主要数学工具或方法有概率论、推理网络、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概率论、模糊理论、推理网络。当然,除了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解决途径。

3.1 概率论

在融合技术中最早应用的就是概率论。在一个公共空间根据概率或似然函数对输入数据建模,在一定的先验概率情况下,根据贝叶斯规则合并这些概率以获得每个输出假设的概率,这样可以处理不确定性问题。贝叶斯方法的主要难点在于对概率分布的描述,特别是当数据是由低档传感器给出时,就显得更为困难。另外,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常常简单地假定信息源是独立的,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非常受限制。卡尔曼滤波方法则根据早先估计和最新观测,递推地提供对观测特性的估计。另外,概率论和模糊集理论的综合应用给解决多源数据的融合问题提供了工具。

3.2 模糊理论

模糊集理论是基于分类的局部理论,因此,从产生起就有许多模糊分类技术得以发展。隶属函数可以表达词语的意思,这在数字表达和符号表达之间建立了一个便利的交互接口。在信息融合的应用中主要是通过与特征相连的规则对专家知识进行建模。另外,可以采用模糊理论来对数字化信息进行严格地、折衷或是宽松地建模。模糊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处理非精确描述问题,还能够自适应地归并信息。对估计过程的模糊拓展可以解决信息或决策冲突问题,应用于传感器融合、专家意见综合以及数据库融合,特别是在信息很少,又只是定性信息的情况下效果较好。

3.3 推理网络

推理网络的构建和应用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由一位名叫John H W ig-more的美国学者所做的研究工作。近来,许多对于分析复杂推理网络的理论往往基于贝叶斯规则的推论,并且都被归类于贝叶斯网络。目前,大多数贝叶斯网络的研究都包括了对于概率有效传播的算法拓展,同时它在整个网络中也充当了新证据的角色。同时贝叶斯网络在许多A1任务里都己作为对于不确定推理的标准化有效方法。贝叶斯网络的优点是简洁、易于处理相关事件。缺点是不能区分不知道和不确定事件,并且要求处理的对象具有相关性。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不知道先验概率,当假定的先验概率与实际相矛盾时,推理结果很差,特别是在处理多假设和多条件问题时显得相当复杂。

参考文献

[1]杨兆升.基础交通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史其信,陆化普.中国 ITS 发展战略构想[J].公路交通科技,1998,3.

采集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1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报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兴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采集技术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转贴于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