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6:27:58

外宣翻译论文

外宣翻译论文篇1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翻译和美学的紧密关系

由来已久,纵观中外翻译史,我们不难总结出各种译论的美学渊源。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家西塞罗和霍拉斯都反对以僵化的理念损害译文的气势美和自然美。《圣经》研究者杰罗姆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该如市井之言。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和翻译家马丁•路德主张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英国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翻译三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风格一致及通顺。19世纪的翻译理论家阿诺德(Arnold)主张诗歌翻译讲求以欣畅的气韵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则从美学角度提出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从支谦的“不加文饰”、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近代各位翻译家提出的主张,无不体现出美学渊源,支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国内学者中最早创作翻译美学论著的是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而后是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二者构建起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美学思想。在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道路上,翻译和美学的联姻会越来越紧密与深入。

(二)翻译美学的主张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采纳不同的审美标准来解决不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在审美、复现美上的能动性,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谁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刘宓庆认为,翻译者就是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活动始于译者审美意识系统中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它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即“美的认识和鉴赏”与“美的再现和创造”。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概念和两个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翻译美学中也是如此,译者与原文、翻译者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不可分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翻译是一种美学交流行动、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

二、翻译美学观照下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从广义上看

外宣翻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的对外宣传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的文件公告、企事业单位的公示语与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效果上。然而,外宣翻译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传递以客观现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至于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重信息传达却忽视译文审美效果的翻译原则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树立。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翻译的效果和目的、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确保译文的审美再现。

(一)艺术至真

信息对等原则对外宣传翻译是一项目的———需求性很强的社会活动,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对外传达信息,能否有效传达信息则是检验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译者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西方民众受历史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特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内容的对等度。例如,在翻译“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句话时,译者先要准确理解“讲政治”一词的内涵,此处并不是指领导干部要把政治挂在嘴边,因此,绝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cadresshouldtalkaboutpolitics.”,实际上,这里的“讲政治”指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头脑、要有政治全局观念和政治敏锐性。因此,这句话应译为“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minded”或者“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aware.”,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又如,“安居工程”不能简单地套译成“peacefullivingproject”,“拳头产品”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fistproduct”,“资料室”也不能直接译为“materialroom”,从表面上看,上述译文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内涵意义恰恰偏离了原文,让译文读者并不能准确获取信息,正确的译文应为“housingprojectforlow-urbanresidents”、“coreproducts”和“referenceroom”。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避免因望文生义而误导受众。因此,信息对等是外宣翻译的首要原则,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才能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艺术创造

以创补失原则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认为,每件艺术品是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结构,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因此,译文不可能是原文的纯粹复制品,而是一个与原文类似的新表现品。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若将许多中文表达中约定俗成的词句直译成英文,不但难以达到忠实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吃大锅饭”在中文表达中是针对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eatricefromthesamebigpot”,则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西方通常采取分餐制,基本上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从同一个锅里盛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脱离原文的字面束缚,译出其中的引申义,“getanequalshareregardlessoftheworkdone”或者“betreatedthesamedespitethedifferencesinworkingattitudeandcontribution.”这两个译文就是译者通过再创造解决了由文化缺失所造成的翻译困境,从更高层次上忠实于原文。因此,最好的外宣翻译不应逐字逐句,而是译者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删减、或增加背景内容、或进行艺术创造等,从而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又如,“本命年”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们出生年份的习俗,译者在遇到此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来填补读者的认知空缺(例1),既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又让西方读者获取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了外宣的目的。例1One’syearofbirthconsideredinrelationtothe12terrestrialBranches,Chines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tosymbolizetheyearinwhichapersonisborn.Forexample,somebodywasbornintheYearofHorse,Heorshewillhavethehorseashisorhe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horse,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neithergood-or-bad-luckyears.

(三)艺术至美

外宣翻译论文篇2

在全球融合不断推进的今天,任何社会元素都需要互相借鉴,完善交流。对于铸造企业来说,其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多样发展理念,尤其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铸造经验,通过学习该经验内容,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我国铸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助力铸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因此完善铸造企业外宣材料内容意义重大。

一、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涵分析

翻译目的论具体指的是将目的融入应用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内容,也就是说在整个翻译目的论理念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其翻译目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翻译者的期望和需要,通过有效融入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翻译活动。而在翻译目的论中,其关于翻译标准的认知,在该目的论理论体系中认为翻译活动要与整个翻译目标相一致,其翻译目标是开展翻译活动的基础,也就是翻译时,要以翻译目的为基础原则,忠诚于原文内容,通过评判原文与译文内涵的一致性对比,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评价。和传统的翻译方法不一样的是,翻译目的论中,其整体活动都是围绕翻译目标实施的。而翻译方法、翻译语境只是翻译活动的参考因素。整个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的翻译方法还是具体技巧选择,都要立足翻译目的和翻译需求,从而选择最佳翻译方法。

此外,连贯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结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翻译的结果要能够让读者理解,并且整个翻译结果和翻译活动要与具体语境相匹配。这与忠于原文的理念基本相似,但不同的是该过程要服从于翻译目的,其提出的翻译连贯性,事实上,就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对翻译结果进行微调。最后,是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尽管整个翻译目的论中,要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和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英翻译过程中,其前后材料内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果出现翻译目的与翻译原文不一致情况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所以忠诚于原文,不仅是对该翻译理论的灵活应用,同时也是对翻译材料的尊重和准确表达。

二、当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现阶段,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铸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其经营理念都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其产品对外推广和普及缺乏体系化的宣传渠道和媒介,因此使用外宣资料是其转型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对外宣资料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外宣资料已经成为铸造行业普遍使用的推广资料。但是外宣资料在汉英翻译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已经大大影响了其外宣资料的利用效果。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首先,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必要的文化换位意识和理念,很多铸造企业进行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只是机械地依据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进行材料翻译,因此整个材料翻译内容较为机械,缺乏不同文化意识背景下对文化理念转化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对外宣资料价值的准确认知,未能从翻译目的角度开展翻译活动。外宣资料实际上就是企业产品对外推广宣传的渠道和窗口,因此,对其实施翻译,其目的在于应用材料内容,实现其推广目的。

其次,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将翻译材料与自身铸件产品特点进行有效融合。事实上,外宣资料从根本上看就是铸件产品活的软文广告,因此,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作用,就需要整个资料内容与铸件产品特点相匹配、相一致。但是在目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其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在内容的翻译上,缺乏与铸件产品的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翻译结果,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外宣资料信息内涵的等量传递。

最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时代性经营理念,其对外宣资料的利用缺乏市场化认知,尤其是未能认识到铸件产品市场影响力与外宣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对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的认识。随着铸造企业转型发展持续开展,如今充分利用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价值,完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尤为关键。事实上,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最根本性?r值在于对自身产品的体系化推广,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目的来具体开展。

三、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具体特点分析

对于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来说,其有着自身特点,其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文本,同时也是企业推广自身产品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开展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必须对整个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准确认知,从而体系化开展该翻译活动。

首先,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的有效推介和阐述,因此整个材料中,首要的特征就是其内容上的专业性和方向上的应用性。所以在对该资料内容进行翻译时,如果将其当做普通的材料内容进行翻译,那么将很难确保其翻译过程的准确性和专业应用性。而其专业性和应用性也决定了整个外宣资料翻译活动的目的。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翻译的受众群体较为固定,因此其需要被阅读的信息和内涵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做好外宣材料翻译,就必须充分考虑其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翻译活动面向受众、面向需求,从而才能做好翻译活动。随着当前铸造企业产品逐渐市场化和国际化,在开展外宣材料翻译工作时,必须融入受众的语言习惯和阅读爱好,通过体系化融入,从而实现外宣资料翻译价值信息的最准确传递。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工作时,不能完全依据翻译方法和技巧,要充分融入不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和不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指的是将中文材料翻译为英文信息和知识的活动,而这也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在进行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时,必须选择准确的外语媒介对整个资料内容进行有效翻译,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精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材料内容的翻译,更是对不同文化机制下各种信息的内涵传递。目前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外宣资料翻译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文化理念的准确阐述。可以说,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其翻译活动的特殊性。

四、基于翻译目的论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策略分析

目前,铸造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树立市场理念,其最需要的就是调整经营思路,树立开放型经营理念,而外宣资料的准确翻译将为其整体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最大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其翻译的目的和价值,通过满足其应用性,从而实现整体翻译工作。因此,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究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工作开展思路和策略极为必要。

在整个翻译目的论中,其主要倡导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其核心和关键,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活动需要在整个翻译语境和翻译文化中,其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目的主要有三层,一是翻译者的基本目的,二是整个翻译材料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则是通过结合某一翻译方法所达到的翻译目的。因此,当确定了翻译目标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材料进行有效翻译。在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推广过程中,面临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选择合理完善的翻译思路极为必要。翻译目的论是当前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常见的指导理念,该理论方法应用是从整体视角来探究翻译活动的。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其翻译资料的准确度和内涵。

基于翻译目的论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需要重点做到:一方面,立足外宣材料的应用属性和使用目标,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实际上,外宣资料是一种应用文本,所以在翻译时,要尊重其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要对其进行过多修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主要应用目的在于对铸造企业影响力和铸件品牌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因此,开展其外宣资料翻译工作,要从其应用属性出发。

另一方面,针对其外宣资料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性,在完成汉英翻译之后,必须将翻译结果与受众语言习惯进行有效融合,要立足受众群体能够看到整个外宣资料文本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外宣资料是相对客观的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不能脱离材料的原本内涵和属性,要忠实于原来外宣资料的内容。当然,作为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中必须对铸造企业自身产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确保其符合产品特性,能满足市场需要。

外宣翻译论文篇3

【关键词】外宣翻译;目的论;市政府网站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22-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城市的外宣活动中英文网站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意义重大。在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译者需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进行翻译工作,从意识形态层面达到宣传目的。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探讨目的论下外宣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

功能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费米尔提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学派的主体理论。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译者会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选择能达到其翻译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使得译文能够对目标读者发挥效果。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市政府英文网站的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其次要根据读者的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寻求好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市政府网站翻译

(一)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解释

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以外,也需要将一些外宣翻译所带有的政治因素考虑在内。在外宣材料中,包含许多在英文当中没有的政府机构名称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政策,这就需要译者对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只翻译到字面层次,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

例1. Ganzhou city has guided its overall economic and so

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如果外国读者对中国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的具体含义。考虑到受众读者大都是外国人士,对中国国情和政策不甚了解,因此还要对“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进行解释。

(二)避免文字冗余

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结构与语言规范不尽相同。从句式结构来讲,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从用词搭配来讲,汉语追求文雅,英语则表现为直白。在汉语的宣传材料中会出现较多修饰性词语,而英语句式一般仅陈述事实。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去掉一些不必要修饰词,使得译文简洁明了。

例2:Then we aim to make Ganzhou City, which is strate

gically important both in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a 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 with deep culture connotatio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city function, convenient traffic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industry economy, stro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reas, the best area for people’s living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此句中,是赣州市政府的一个发展规划,译者显然是根据汉语直译出来的,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后面接了七个修饰语,产生了冗长繁琐之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运用简洁客观,调理清的翻译策略。

(三)符合目的语的受众心理

汉英双语之间,鉴于话语受众的不同,外宣翻译也应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翻译时以原文为基础,以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达到的预期功能或目标为标准,根据具体语境,用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写。

例3:Yang Ling natural parks is National AAA-class tour

ism area. It is located in LuoXiao Mountain of ZhuGuangShan Mountains .

此列是对一个重要景点的介绍,其中provincial-levels scenic spotsandNationalAAA-classtourismarea,是对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西方的读者未必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应该更侧重景点的具体美景,以便西方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景点。

参考文献:

外宣翻译论文篇4

关键词:功能主义;武术文化;外宣翻译

一、武术的文化内涵与语体特征

武术又称“国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哲学、兵学、医学、养生和民俗等其他传统文化密切相融。

1.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水融

中国武术蕴含八卦、太极论、阴阳论等深厚的哲学原理。自从明末以来,出现好多拳种诸如“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他们的拳理富含古代哲学思想,拳理内容意境深厚复杂。将这些内容的形和神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展现出来,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2.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还在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单是武术套路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如“金鸡独立”“猛虎出洞”等。武术典籍多为文言文,包含歌咏诗赋,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大量修辞格,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武术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1)模糊性。与西方思维的精确性相比,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模糊性。在中华武术中,“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精、气、神”意义就很抽象,不同门派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2)悟性直觉。“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中华传统武术追求“体悟”和“顿悟”,充分地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3)有机性、辩证性,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从整体出发,天、地、人三位一体,讲求的是象形取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表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维模式显然会给予中国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认识和理解中华武术时带来困扰。如何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思维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恰当利用翻译理论进行外宣翻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

1.文化意象和自然物差异大,目标语文化缺少相似或相同的对应物

中国武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仅以河北沧州为例,就有劈挂、燕青、八极、八卦、杨家枪等53个拳种,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多种特有拳械,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自然对应物,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导致文化缺省,所以通过翻译充分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无法实现,实现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对等也将不可能。

2.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很难反映武术文化精髓

武术外宣翻译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武术文化,其东方武术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给翻译带来了难度。相对而言,西方拳击术是在拳击场形成的,只是作为格斗的工具或手段,毫无文化内涵。因此,把西方拳击术语生搬硬套到中华武术中,就会引起西方人对武术的误解,造成误译或欠额不对等翻译。有学者曾建议将太极拳英译为“China Boxing”或“taiji boxing”,这样就会使深厚的太极拳文化在英译中丧失,给西方读者错误的理解成太极拳也是一种拳击。

3.武术术语英译参考标准的缺乏,阻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

在武术的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准化程度低。武术翻译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五花八门,缺少参考标准。目前,国内出版的武术翻译的汉英对照文献较少,同时缺少对武术术语的翻译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进度和效果。

三、功能主义的核心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的功能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他们提出的主要翻译理论如:文本类型论、功能翻译论、功能目的论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抛弃文本中心论,而是更多考虑译文读者、考虑如何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效应。其中,诺德的目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此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目的,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忠诚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倡导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翻译的首要原则,译者的行为要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还要实现原文内涵的充分展现。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使用文本、译本人的目的,又不能使原文产生异义。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也就是说,译文需要句法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具有可读性,译文语义和内在文化内涵能为目标语读者从认知和心理上接受,具有交际意义,具有可接受性。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也就是说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不同于忠实性。一方面,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要有翻译伦理,解释自己的翻译行为以及背后的动因;另一方面,译者要忠诚于原作者,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协调译文的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诺德提出译者应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主要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目标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主张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这样,与功能对等理论相对比,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以上三大原则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更符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

四、功能主义视域下的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及建议

根据上述功能翻译理论及其三个法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1.根据武术文化外宣的翻译目的,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武术文化外宣是让中华传统武术被国外友人所了解和接受,外宣的主要途径是汉译外。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翻译分为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文献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性翻译主要意图是实现一定的译文文本功能。译文的文本功能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为了实现既定的功能,进行适当增删甚至重写。后者主要是再现原文本的异质特征。做好武术文化的外宣工作,译前要首先确定译文的主要交际目的,再选择具体的翻译模式。

(1)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工具性翻译。介绍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技巧的语言属于应用性文体,在翻译这些文字的时候采用工具性翻译比较恰当。武术翻译向读者传达武术理论和技术技巧时,应抓住语言的实质,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实现既定的功能即可。另外,一些西方的体育词汇可以直接拿来套用或借鉴在一些技巧性强的武术术语翻译中。例如,武术散打很多拳法与西方拳击相差无几,在翻译时可以借鉴拳击里面的术语,直接借用其约定俗成的名称更利于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同样,翻译剑术的动作术语时也可借鉴西方国际击剑术语。

(2)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文献性翻译。文献性翻译则适合再现武术文化底蕴。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武术文献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信息在英文中找不到具体对应物,也没有相应的英文词汇来表达。根据诺德的目的论,由于目的语文化缺省,这些武术文献需要通过翻译尽可能地将其独特的文化专有的内容再现出来,这就是文献性翻译。例如,“拳”在传统中华武术文化中一般指拳术,既不是一般的拳头更不是拳击,所以翻译成fist 或boxing 都不太贴切。“拳术”和“拳击”在内涵、外延和历史渊源上差异巨大,不能等同。这时对于武术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最好不过音译了。例如,八极拳译作Bajiquan,太极拳译作Taijiquan或Taichi等。当然对于音译注解不可或缺,尤其是某一概念首次出现时,再次出现则无需再加注。

2.牢记武术外宣翻译的民族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1)保留武术独有的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武术的外宣翻译要按照翻译的目的来进行,保持语内和语际的连贯性,也要兼顾忠诚法则,协调好原文作者意图、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照顾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使失去中华武术独有的文化内涵。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者应该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人和目的语读者负责。” 比如,“手挥琵琶”如果译为“Play the guitar”,即用“guitar”来替代“Pipa”,原句所蕴含的武术文化就丧失殆尽,对西方人也是一种误导。如果采用直译加音译再加上文内注解,将其译为Play the Pipa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就能让英语读者容易接受,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达到双重效果。

(2)提升译者翻译能力,实现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专业化。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水平。武术文化外宣翻译需要译者非常了解和熟悉中华武术文化,这样才能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将原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地用目标语展现给译语读者。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提高自己英汉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与驾驭能力的同时,又要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知根知底,用译语传递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宣工作。

(3)规范武术术语翻译。目前,外宣翻译市场整体不规范,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缺乏标准化,缺乏权威的武术英文语料库和武术术语参照词典,甚至连一本权威、公认的规范武术术语英译词典都没有。鉴于此,规范武术术语翻译对于规范整个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德)汉斯・费米尔.普通翻译理论框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德)克里斯丁・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外宣翻译论文篇5

[关键词]中医外宣翻译;译者;素质

1外宣翻译的定义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6),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对外宣传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国情,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便利条件”(韩孟奇,2016)。在全球化进程中,外宣工作成果关系到能否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帮助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译者的要求也就更高。所谓中医外宣翻译,是指与中医药相关且具有对外宣传性质的的翻译活动。比起其他外宣材料,中医外宣材料难度更大,做好中医外宣翻译,对中医的国际化发展十分关键。

2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类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如读者至上、内外有别、与时俱进。(韩孟奇,2016)首先,读者至上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心中时时有读者,译者在充分理解源文的基础上,译出的译文要能够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基本心理需求,也就是要忠实传达源文、易于理解,基本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源文语言信息及文化信息。其次,内外有别。外宣材料是将中文译为英文,英文读者和我国的读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政治观念、文化心理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尽量贴近国外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这样才能为外国读者接受并达到宣传的目的。再次,所谓与时俱进则是对译者的要求。译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积极进取,关注国际国内动态,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争做优秀的文化使者。

3中医外宣翻译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外宣翻译的特点可以看出,外宣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都在这一框架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原则的遵循、翻译策略的应用、读者期待的把控,还是翻译中文化权重上采取何种态度,都是由译者决定的。”(周恩,2017)与传统翻译不同,外宣翻译除了要遵循传统翻译的标准之外,译者还要特别注意语言形式、文化传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思维习惯、文化心理,努力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提高对外宣传效果。就中医外宣翻译来讲,译者更是任重而道远,需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译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3.1扎实的双语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

译者的双语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基础。中医外宣翻译属于汉译英范畴,我国外宣翻译领域比较缺乏的人才就是汉译英方面的人才。中医文本,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有很多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而且很多由古文写成,难度极大。译者不仅要精通中文,也要熟知医学古汉语,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和领悟中医词汇的意思和内涵,并将其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中医文本译为地道的英文。拥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并不一定能够做好中医外宣翻译,必须经过翻译训练才有可能做好翻译。一个合格的中医译者不仅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翻译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实践翻译知识,如翻译策略、方法、技巧等。外宣翻译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必须拥有外宣方面的知识。

3.2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中医外宣翻译来说,译者需掌握中医药相关的、有利于理解中医外宣文本的相关知识。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其包含了大量古代哲学思想和医学专业知识,是多学科的融合,译者在理解原文时,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一名合格的译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包含中医古典哲学文化、中医医学知识以及中医术语。其中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和最大挑战”(周恩,2007)。中医术语包含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其翻译难点在于大部分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有不少译者和研究者都提出了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李照国(1997)提出了比照西医法、词素翻译法、简洁法。不同的翻译研究者提出的翻译策略各有不同,但主要分为两类,归化和异化。就中医外宣翻译来讲,译者要做出既能兼顾读者群,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的翻译途径。

3.3读者意识

外宣翻译的特征之一就是读者至上。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外宣翻译必须要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别,将原文译成易于目标语受众接受的形式。“作为外宣资料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以及严格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理解能力。”(黄友义,2005)中医外宣翻译一定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读者心理和思维方式,按照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确定译文形式,同时又不失中医文化内涵。在整个中医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时刻将读者放在心中,在真实传达原文意义和内涵的同时通过各种翻译方法,如音译、注释等争取将每个中医术语、文化负载词等饱含哲学文化思想的词汇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并易于外国读者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外宣的目的。

3.4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除上述探讨的因素之外,合作意识、责任心、诚实守信等因素也会影响整个翻译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保密、诚实、守信、中立和公正等。(周恩,2017)中医外宣翻译肩负着中医对外宣传和交流的重任,任何错译、漏译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道德,将中医文化精髓传递给全世界。外宣翻译译者还应具有全局和跨文化意识,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传播出去是中医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既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完全异化;也不能完全以西方价值为导向,损坏中医文化内涵。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选用翻译策略将中医文化展示出来,体现外宣的功能和目的。

外宣翻译论文篇6

关键词:外宣翻译;受众接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一、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外宣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城市外宣翻译能否符合受众口味、满足目的读者语言文化的期待和要求,对于实现城市的对外宣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需考虑读者要求的、有目的的人类行为,译者应该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行动方式[1] [2] [3]。外宣文本本身功能性强且目的明确,外宣翻译应根据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以受众为中心,结合目的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期待,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翻译这种有目的的行为会受到参与这一行为的人,如发起人、译者和读者等主观因素以及翻译行为发生的社会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对译作的客观评价应考虑文本外的主客观因素。过去,对于外宣翻译质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都单个翻译批评主体的个人评价[4] [5]。要全面地评价外宣翻译,就应将目的读者的感受纳入翻译评价体系。

本文通过研究外国受众对城市外宣翻译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针对受众反馈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外宣翻译策略,促进外宣翻译质量的提升。

二、外宣翻译与受众接受

外宣翻译是一种信息的对外传播,具有信息突出性、信息召唤性和信息简洁性的特点,注重信息传播的效果。外宣翻译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兴趣和接受心理,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性质和信息价值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操作性调节并予以突出[5]。另外,外宣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注重受众的反应,使译文符合目的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要求,让读者能正确理解译文传递的信息。同时,为确保外宣预期功能的实现,译文语言应简洁精炼。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交际双方在信息传递中可能出现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充分考虑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把两种语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使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排除社会背景、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与原文读者趋同的反应,使信息顺利传达[6]。因此,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不仅受到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而且更受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的影响。外宣翻译成功与否,可通过读者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沟通行为的广泛度来衡量。外宣翻译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在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等方面体现以受众为中心。

三、受众调查与研究结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来乐山的外国游客、在乐山工作学习的外籍教师、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通过向他们发放城市外宣翻译材料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外宣受众对外宣翻译的反应和评价。语料选定我市对旅行商的翻译文本和投资指南翻译文本。根据受众可获取人数,共发放外宣材料和问卷调查各100份,回收问卷调查表81份,回收率81%。

根据受众的反馈,外宣翻译译文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概况中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2)景点介绍中,缺乏受众所期待的信息;(3)信息不够简洁明了;(4)信息不具有召唤性。对于译文的语言表达,外国受众反映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语言表达不符合受众对译文的语言文化期待,存在较多中式翻译;(2)表达模糊,不严谨;(3)译文中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难理解;(4)对历史资料的翻译不准确、难理解。(5)语言表达中运用了过多的修辞性描述,如排比、对偶、映衬等。

四、外宣翻译策略

(一)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受众中心化”

不难看出,乐山城市外宣翻译由于中外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翻译观点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外宣翻译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社会文化和思维习惯。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外宣翻译的特点,没有以受众为中心,缺乏对受众的认真分析和对翻译话语的精心设计。

外宣翻译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感受并做出反应,在翻译中,译者必须树立“受众意识”,外宣翻译的话语对象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且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受众,尽量了解受众的局限和预期,力求让他们正确了解我们的城市[7]。同时,译者应了解受众心理信息筛选过程,精心设计翻译话语,使传递的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进入受众的感官,进而产生影响。因此,外宣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定位是面向外国普通大众,选材要贴近受众,不能只停留在过去时、历史态;译文的内容、翻译的手段和形式要贴近受众,使译文话语在受众认知结构或思维定势范畴内具备足够的真实性和或然性,表达规范亲切[4]。这样才能提高目的受众对译文的接受度,并且对受众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较好地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的微观策略

外国受众反映的译文语言表达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外宣翻译微观策略的灵活运用加以解决。

1、直译法

直译是将汉语词汇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词汇。直译的前提是该词汇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意象相同,其结果是能被大部分外国受众理解并接受。但直译并不等同于“死译”,直译的前提是两种语言存在共同的意象,否则就会出现中式英语或文化上的误解[7]。

例:三千多年前,这里为蜀王开明故治。

As far back as 3,000 years ago, it was the former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Shu in the period of Kaiming (the King of Shu), and it was called “Former Governance by Kaiming” in history.

2、归化翻译

归化翻译指向目的语倾斜,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尽量不干扰读者,尽量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需求靠拢。在具体翻译方法上具有意译倾向,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更接近受众自身的文化。

例:乐山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Leshan is known as a land of attractive scenery and a place of creative minds and gifted talents.

3、注释法

注释法旨在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更多的源语文化及其表现手法,具体翻译手段较多地采用直译加注释。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外国受众因为缺乏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完全不能理解直译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顺应读者的认知心理,充分考虑外国受众不具备的中国读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尽量保留源语表达形式的同时加以必要的解释说明,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使目的读者理解其内在的真实含义。需要说明的是,直译是以源语为中心,对深层次意思仔细挖掘后保持源语特色的翻译,而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的翻译。

4、音译法

音译是把汉语词汇按照发音以合适的方式翻译成英语的词汇,适合文化内涵丰富,且在译入语语境里没有对应或近似物的表达。音译保留了汉语的音韵,在表现形式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能更好地保留源语词汇文化内涵和异域风味。

例:乐山非常有名的小吃―豆腐脑(Tofu nao)。

5、删减法

删减法是指在翻译时删除一些重复的、高调或隐晦的话语和堆砌的词藻。例如当源语信息太具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或表达手法时,如排比句、感彩浓重的描写或晦涩、深奥的语言,译者可根据受众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删减法来简化语句和结构,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删去可有可无的词,突出文本信息的重点,从而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

例:乐山,一座凝聚三千年蜀地风华的历史之城;一座素有“开明故治”的文化沉淀之郡;一处“因水而兴,因佛而盛”的祥瑞之地;一座汇聚三江风光、两大世界遗产的山水之城;一座精雕细琢、乐善至美、创意无限的创新之城。

Leshan, a city with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n Sichuan; an eparchy where the enlightened ruling is implemented; an auspicious land prosperous for water and famous for Buddhism; a landscape city with three rivers and two world heritages; an innovative city devoting to exquisite sculpturing, perfection and infinite innovation.

多数受众指出该段文字的翻译机械而冗长,用词难以理解,不符合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此处翻译应该采用删减法,突出宣传的主要信息,考虑受众的需求。

6、改写法

当原文中的词句直译成英语后意思难以被读者理解时,译者可以运用改写法,在保持原文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替代造成理解困难的信息,并对原文语篇按译文的段落展开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和目的读者的口味。

例:自然与人文相依,历史同现代交融;美丽的山水,在这里晕染出一幅禅意的丹青;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深藏着一座资源的宝库,这就是美丽而富饶的人文之城―乐山。

Nature and humanism integrated;history and modern mixed; beautiful landscapes form a picture of great Buddhism; fertile land becomes a treasure of resources. This is the beautiful and abundant city of humanism―Leshan.

受众指出,此处翻译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翻译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很不恰当,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因此,翻译时应对源语信息进行适当的改写,才能被受众所接受。

六、结语

外宣翻译,策略多种多样。译者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基本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在此影响下正确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外宣翻译的好坏决定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传递的中国文化、城市文化是否具有吸引力,外国受众是否可以将蕴含中国元素的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意识体系,并最终影响受众的行动和外宣工作的成败。

参考文献:

[1]Reiss,K &Vermeer,H.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Tubingen:Niemeyer,1984.

[2]Nord,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小慰.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东方翻译》,2011(5).

[5]李春光.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和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

[6]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7]施蒙.外宣翻译的“外国受众为中心”意识[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版),2012,(14):87―90.

[8]韦忠生.功能翻译理论在对外宣传翻译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7-79.

外宣翻译论文篇7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少林武术;外宣翻译;适应与选择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lin Wushu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LI Xiao-jing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lin Wushu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including the unification of spe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zation and unity of Zen and Shaolin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rough it, the translator can create fine works to promote Zhongyuan culture spreading, even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Key words】cultural globalization; Shaolin Wushu;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李晓婧(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3-QN-001)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节和对外教学等多种武术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涌现,促进了武术外宣翻译的蓬勃发展。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在向世界传播中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为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少林武术产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投资环境,乃至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然而,少林武术翻译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实践发展。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发现少林武术术语翻译缺乏规范,一词多译、武术套路死译硬译和武术文化错译漏译现象严重。探究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属性、原则和方法,提高其翻译质量应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提出少林武术外宣翻译应以“译者为中心”,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和遵循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统一的原则和民族化、“禅武合一”统一的原则,有效地进行三维转换,做到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1外宣翻译的适应选择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1〕。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译者绝不能对文本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客观环境,做出最优选择。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理论支撑,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者所呈现的世界),达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最佳适应和实现优化选择。在实践活动中,译者不可能同时满足生态环境中的所有方面,只能侧重于语言、交际和文化这三个要素。所以,其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P133。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P144。“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文化全球化下纷繁复杂的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多维适应和重点的三维转换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少林武术外宣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原文和译语不可能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完全重叠,这就要求译者依据少林武术外宣的生态环境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采用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2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原武术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迅速对外传播。但与当前迅猛发展的各种少林武术产业相比,其英译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其他实践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武术”、“英译”或“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关少林武术翻译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数篇。虽说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和集大成者,有关武术或者专辟于其他拳种的英译研究和图书亦可以作为少林武术英译研究的基础,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现有的武术英译文献。在少林武术英译的过程中应当以中国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为基础,重点抓住少林拳术独有的技击技巧和文化气质。在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搜索,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武术类图书共400余本,其中独辟少林武术的有《传统少林武术套路集成》中英文对照版、《少林拳谱》系列丛书中英文对照版、《少林功夫28天速成》英文版、《少林功夫》英文版等。这些英译本扩大了少林武术在海外的影响,但也存在多种翻译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武术拳名一词多译;武术套路死译、硬译;武术文化错译、漏译。

3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原则

3􀆰1专业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统一的原则

武术外宣翻译重点在于专业化,侧重“武”的成分。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核心在于向异国传递少林武术专业动作、技击技巧和武术理念。西方拳术从本质而言与中华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但同属于肢体运动,所以在动作、技击和拳理描述方面具有相通性。这种相似性使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层面上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话语来描述武术动作和技击技巧,这种国际化倾向有助于译文顺利进入译入语体系,目的语读者可以准确、快速地领悟动作要领,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西为中用”的翻译理念也有助于解决少林武术术语长期以来由于门户之争、缺乏权威机构监管等原因造成的不规范状况,至少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呈现整齐划一的术语表达。在这“三统”原则的调配下,根据“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理念,译者应努力追求等值翻译,采用借用和解释性翻译实现“三维”转换,使译语读者能作出和原语读者相同的反应,实现与其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的外宣目的。

例一,少林派拳法之单人演练套路中基本手形的翻译:“拳”(fist)、“掌”(palm)、“勾手”(knitted-fingers hand)等。

例二,基本腿法的翻译:“踢腿”(kick)、“正踢”(a frontal kick)、“侧踢”(an outwardly sidewise kick)等〔3〕P51-60。“fist,palm,hand,kick”这些单词都是西方拳击里面的术语,和武术的基本动作从语用角度和文化层次上具有一致性,直接借用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是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最佳适应和选择。

例三,少林童子功中选取的几个基本动作:抱佛脚(The Act of “Holding the upper parts of the feet backward”)、倒立二指禅(The Act of“Standing himself inversely on his two fingers”) 〔3〕P1010-1014。汉语中的“抱佛脚”、“二指禅”都是英语中没有的概念, 但是其动作实质并不难理解。译者采用解释性翻译传达出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完成语言转换的同时,又满足了其他二维的转换,是整合适应度选择度较高的作品。

3􀆰2民族化和“禅武合一”统一的原则

中华武术和西方拳术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外在运动形式和器械用具,本质区别是运动理念的不同。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软实力日益增强,要使中国文化在这异彩纷呈的国际文化舞台上拥有话语权,通过外宣翻译除了让世界人民了解少林武术技巧和理论外,必须传播少林武术文化,保留其民族特色。“禅武合一”是少林武学的最高境界,因为从少林武术的孕育诞生到发展成熟,及其内容、形式、修炼方式等无一不与禅宗发生着密切关系,并成为修禅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中国武术流派的鲜明文化特征〔4〕。少林武术的这种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导致了外宣翻译过程中原语和译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双重空缺。因此,译者为了适应这种既能使语言形式顺利转换,又保证民族性的翻译生态环境,必须多角度思考,多维度转换、适应和选择,运用音译、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进行优化选择,得到整合度最高的佳作,实现少林武术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例四,少林武术单人演练中的几个拳法套路(音译法):少林小、大炮拳(The Routine of Shaolin-style Xiaopao,Dapao)、长护心意门(The Routine of Changhuxinyimen)。

例五,少林派兵器之单人演练中的几个套路(直译法):二路达摩剑(The “Dharma-Sword” Training Routine)、达摩杖(The “Dharma Cane” Training Routine)。

例六,少林童子功中第二势(直译法):加释􀆰初坐莲台(The Act of “ Sitting on a Lotus Throne”。注: A “lotus throne is,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convention, a Buddha’s seat in the form of a lotus flower􀆰)〔3〕。不难看出,“禅武合一”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包括寺僧日常生活道具和少林武术器械的统一,佛教名称和少林武术套路名称、动作名称的统一),而且深入到内在精神。例四中采用音译这种零翻译的方法,不是译者偷懒不译,而是译者充分考虑到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要保持民族性这一要求,把原语文化带到译文中,使读者用原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加工、转换成自己的思维的认知行为,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者行为。例五、例六采用直译和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象,传导出了原文的禅意,又满足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期待,丰富了译语语言,从语言、文化、交际和读者等多角度考虑,做到了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

4结语

少林武术外宣翻译要以当今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实质为出发点,考虑到少林武术独特的技击技巧和文化内涵,以传递“武”信息为核心、西方拳术为搭建桥梁、规范划一为关键、禅武合一为指南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翻译理论和相应的翻译方法完成跨文化交流。翻译适应选择论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进行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为复杂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且用其原则和方法对现有译文优劣进行评判和解释。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林武术外宣翻译,希望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外宣翻译论文篇8

关键词:外宣翻译 文学外译 公共外交 和而不同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外宣翻译研究:译者的身份构建”(2010SQRW021ZD);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外宣翻译’英译名研究”(2010sk104)

一、引言

“公共外交的核心是竞争话语权。”[1]109话语要成为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经过一个广泛传播、占领舆论高地并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中间过程。缺少这个环节,就不能使之成为话语权。从这种意义来说,传播话语和塑造话语也会成为话语权的来源。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的信息传播,[2]2那么外宣翻译和文学外译在理论上也就构成了话语权来源的重要内容。

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都是主动向域外传递本土文化的信息,不过二者是存在区别的。对此,陈丽莉有过相关的论述。[3]120因而,有必要对两类翻译进行优化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功效。诚如赵可金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如果实施公共外交战略,不可避免地要注意保护和开发公共外交资源”。[4]180分类产生价值,配置创造效应。从公共外交来看,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可以“和而不同”。“和”是指二者在公共外交体系中能够共存共生;“不同”是指二者在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中须要分清轻重缓急。

二、“和而不同”之共存共生

按照美国学者的传统看法,公共外交主要包括信息活动(Information Activities)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Edu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两种形式。[4]204由于信息活动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作如下的假设:如果外宣翻译具有信息活动的性质,同时文学外译又符合教育文化交流活动,那么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也就具有共存共生的关系。一旦假设成立,两类翻译就可以“和”于公共外交。这种关系如图一所示。

在公共外交视域中,信息活动主要是介绍政府的对外政策,加强与外国公众的沟通,发挥信息提供和价值导向的作用。[4]204例如,为了向国外介绍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于2012年10月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不言而喻,这类信息需要对外翻译。反过来说,这样的翻译主要是服务于信息的对外传播,进而表达劝服的诉求。正是在这个目的上,外宣翻译恰能大行其道。诚如张健所指出的,“从功能上讲,外宣翻译是信息传播”。[5]20

例1:中国借鉴国际上建立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制度的经验,2002年以来,国家推行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试点,为政府决策和公司重大经营提供法律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律师(包括专职律师和兼职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共同发展的律师队伍结构。[6]30

译文:China has borrow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public defenders and corporate layers. Since 2002, the country has trial-established the system to provide legal counsel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major corporate operations, thus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aw business that is composed of public defenders, corporate lawyers as well as lawyers in the common sense (including full-time and part-time ones). [6]40

译文言简意赅,但语义明确、表达流畅,折射出信息传播的要求。信息活动须要借助外宣翻译向外国公众来说明中国,而外宣翻译则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当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本身就是信息活动。

公共外交的另一种形式是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众所周知,教育文化交流所蕴含的文化外交往往以“和平性”或“柔性”[7]25而著称。也就是说,文化外交因其终极战略目标遥远而显得非功利性。法国文化外交学者路易斯・多洛(Louis Dollot)认为:“文化交流逐渐采取了新的形式:对思想和文学、艺术、科学作品进行交流。”[8]4显而易见,翻译能促进文学作品的交流。在这层意义上,文学外译成为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但是,须要指出的是,文化外交的“柔性”也给文学外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艺术性,或者说“文学翻译的目的主要是审美欣赏,唤起读者的艺术感受”。[5]20

例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

Yet little sound and fury do I ken.

To tell you how on earth I can keep blind,

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 mind. [2]243

例2中的内容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饮酒》,在汉文化中是家喻户晓的诗句。译文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汪榕培先生。撇开理解的“偏见”不说,译者非常关注音步和尾韵,映射出译者的审美心理。文化外交致力于培育长远的文化认同,因而需要“情”来感动人。从文学外译来看,这种“情”离不开译文的“美”。须要指出的是,在域外的文化语境中唤起外国公众的艺术感受,就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可以做到的。

顺便提一下,外宣翻译、文学外译与信息活动、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早已存在。“中国虽然在过去未使用公共外交这一名称,但存在公共外交的实践,其表现形式就是对外宣传,包括对外新闻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9]65拿对外新闻传播来说,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创办了一批对外报纸杂志,如《人民中国》《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和《北京周报》等;就对外文化交流而言,《中国文学》杂志的译介活动、《诗词》1976年英文版的翻译和“熊猫”丛书的对外译介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对外新闻传播,还是对外文化交流,都包含对外翻译的行为,只是未给予清晰的界定。

三、“和而不同”之轻重缓急

从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来看,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须要分清轻重缓急,这正是“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所谓轻重缓急,是指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在议程设置上有紧迫与松缓的区分。具体地说,外宣翻译应该被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而文学外译则须从长计议。

公共外交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①“公共外交更重要的是追求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4]498也就是说,澄清事实和传播知识在竞争国际话语权中可以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相对而言,“国际认同度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在教育文化交流中进行反复检验”。[4]500这也就意味着,作为长期目标的培育国际认同并不是当务之急,而且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功效也是比较缓慢的。

如果说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着眼于长远目标,那么以澄清事实、传播知识为目标的信息活动就负载着更多的现实压力。从这种意义来讲,争夺国际话语权会更多地借助于外宣翻译,如驳斥西方媒体炮制的“中国”、对外传播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信息,以及就国际重大事件和问题阐述我国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等等。

例3:黄岩岛、、南沙群岛

译文1:the Huangyan Island; Diaoyu Islands; Nansha Islands

译文2:Panatag Shoal; Senkaku Islands; the Spratly Islands

例3中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按照“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译文1应是符合法理的翻译,也是我国外宣翻译一贯主张的英译文。在译文2中,“黄岩岛”被菲律宾改称为“帕纳塔格礁”(Panatag Shoal),“”被日本命名成“尖阁列岛”(Senkaku Islands),“南沙群岛”则被西方人称为“the Spratly Islands”,这些英文名称都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外宣翻译必须准确传播国家修辞,这责无旁贷。也正是在翻译国家修辞的层面上,外宣翻译彰显出竞争国际话语权的重大功能。

至于文学外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运作方式须要精心设计。正如高方在谈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时所指出的,“文学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要力戒焦躁的心态或强加的姿态”。[10]9首先,文学外译不适合作为对外宣传的工具。“以文学翻译为纯粹的文化宣传工具,实在是困难重重,而且可能对翻译和文学都造成伤害。”[11]154在中国文学对外翻译活动中,我们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例如,致力于译介中国文学并增出“熊猫”丛书的《中国文学》,与其从属的中国文学出版社,在2001年分别遭遇了被迫停刊和被迫撤销的结局。其次,文学外译的影响范围比较小。“文学经典和历史典籍需要翻译,但其受众主要为小众和专业的西方读者。”[12]98 换言之,文学外译顾及了特殊受众,却忽略了广大的一般受众,所以不利于话语的大众传播。这也就意味着,文学外译至少不能满足国家的当下需要。

四、结语

“和而不同”的组合模式体现出传播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有利于国家竞争国际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公共外交的主体是国家,而主力则是非国家行为体,这就给文学外译以一定的启示。例如,我们在文学外译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有所变化,可以不再是单纯的译者,而更多的是翻译行为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换言之,文学外译的译者可以是外国的汉学家。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文学外译的操作空间,从长远的角度看,则可以为我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只有在公共外交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外宣翻译与文学外译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注释

① 公共外交的短期目标是澄清事实,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中期目标是传播知识,提高本国的美誉度;长期目标则是塑造形象,确立价值,增强各国公众对该国的认同度,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参见: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10.

参考文献

[1] 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10.

[2]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丽莉.论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J].安徽文学,2013(4):120-121,151.

[4]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 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6]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Judicial Reform inChina[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2.

[7]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路易斯・多洛.国际文化关系[M].孙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 钟龙彪,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J].外交评论,2006(3):64-69.

[10] 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

外宣翻译论文篇9

关键词: 展会宣传材料英译翻译目的论

1.引言

展会宣传材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工具,对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实现着推荐我国资源,吸引国外投资者的功能。恰当得体的翻译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对宣传材料的英译进行深入讨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以翻译第二届中国家居文化节暨2009北京家居・装饰・建材博览会网页宣传材料[1]为例,阐述原宣传材料的文本特点,并讨论在非文学体裁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

2.翻译目的论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目的论在德国兴起并发展。Gentzler认为,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的功能性及社会文化导向性[2]。德国翻译家Reiss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3]。Reiss在其文本类型研究中指出,宣传推广类材料,包括宣传册、产品说明书、新闻、官方文件、旅游宣传册等材料都属于“实用”文本或“非文学”文本。实用文本的译入语应该完全传达源语的概念性内容,并在目标阅读群体中产生应有的效果[4]。

德国功能主义派代表人诺德(1997:59-62)提出“翻译任务”,是指译者在进行具体的翻译任务前,应分析将要翻译的文本功能,目标阅读群体,文本传播途径,等等[5]。因此,我在本次翻译过程中确定了以下翻译任务:(1)目标阅读群体,有可能来中国的外国游客、有意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商人或有意愿出席本次展会并展出产品的外国公司,以及在北京居住并有可能参加此次展会的外国人。(2)文本功能,提供有关家居装修,建材及饰品的信息并且宣传此次展会的国内及国际形象与声望。(3)传播媒介,网络双语并附有彩色图片及其他相关文本。

这样的翻译任务能够帮助我在翻译过程中建立以下的翻译要求及目的:(1)在译入语中,有关家居主题的信息是翻译重点;(2)鉴于文本信息的传播媒介是网络,其文本功能是宣传并提供信息,因此译入语应做到简单明了,易于阅读。

3.翻译过程:问题及策略

3.1句法结构――长句的翻译

英汉语言千差万别,细微处多有不同。具体来说,仅从句法方面,就有以下一些不同。首先,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其次,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汉语句法结构则重意合。再次,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往往呈树状,形成长句。而汉语句子结构则呈竹节状,逐节展开。最后,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多呈静态,而汉语要多用动词,多呈动态(方梦之,2006:24)[6]。因此,汉语长句的英译是一个难点。例如:

例1:

ST: 本届展会展现了(UFI) 国际化专业展会的高水准: 高档次的参展品牌,专业化的展会管理,精彩纷呈的高层次活动,高素质的密集买家群体等特点使10月北京家博会成为08年度家居装饰建材行业最大的焦点.

试译:Embodying a high standard of UFI,top grade participating brands,professional exhibition management,distinctive high level activities and a gathering of highly competent buyers,the Beijing Home Expo became the main focus of decorative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in 2008.

试译与源语在句式结构上保持了高度统一,然而由于有较长的状语修饰语,因此读起来并不自然。周志培先生(2003)提出,汉语是以主题为主的语言,重在语义的表达,而英语是主语为主的语言,往往受句序和语法的限制 [7]。 因此,我认为,应该选用恰当的中心结构来传达源语信息,再适当调整句序即可。

改译:Embodying a high standard of UFI,the Beijing Home Expo was the focal point of home furnishing industry in 2008 with brands,management,events and major buyers of high profile.

这个例子采用了断句与合句的译法,即“化零为整”。改译读起来更加自然,句子也更加紧凑。根据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译入语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目标阅读群体”(诺德,1997:12),反过头来决定译者的翻译态度,选择何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译本形式 [8]。

例2:

ST: 组织者将继续坚持走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实现“大而全”与“专而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这一有别于其他展会的主要特色。

试译: Organizers will continue to lay emph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specialization,which is distinct from other expos.

在这个例子中,从语义上说,源语使用了不同的词组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而营造气势恢弘的语言效果。汉语语言冗余重复,英语则具体精确。因此,在英译过程中,使用删减的译法,仅译出主题意思即可。

3.2语义区别――文化意义词汇的翻译

周志培(2003)认为,文化意义词汇是指在源语语言社会中,具有源语文化特点的词汇。译者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其对等的词汇。因此,文化意义词汇的翻译是另一个难点。例如:

例3:

ST: 其中65家规模较大的参展商进行万人团购集采活动。

在这句话中,“万人团购集采活动”是典型的汉语短语。然而,如果直译成英文,就不符合宣传推广类文本的精确明了的语言风格。因此,本例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根据奈达(2001)的理论,“归化”手法是指在译文中,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规避,尽量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词汇,从而减少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从而达到语言功能上的对等 [9]。

试译:65 of the larger ones organized buyer clubs.

在本例中,我仔细选择使用目标阅读群体熟悉的词汇“buyer clubs”,有效地规避了源语中的文化意义词汇,使读者能轻松阅读并理解语义,从而达到了更高意义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

4.结语

本文以翻译博览会网络宣传材料为例,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阐述了翻译目的论在非文学类体裁文本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在此次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通过具体的佳译实例和翻译失误,得出以下结论: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及译入语文本的类型,功能,目的未进行适当的分析是翻译失误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译者若想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源语目的及译者目的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易居网.http://省略/Design/Meeting/Meeting.aspx?ID=15475.

[2]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Reiss,K..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M].A.CHESTERMAN,trans.In:A.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105-115.

[4]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E.F.RHODES,trans.Manchester:St.Jerome,2000.

[5]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1997:59-62.

[6]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4.

[7]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

外宣翻译论文篇10

关键词:接受美学; 投资环境外宣;语用等效翻译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64-0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也因此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然而,纵观对外宣传材料的译文,发现翻译文本良莠不齐,其中不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功佳作,但也存在大量与这种表面的繁荣很不相称的语言问题和超语言问题,特别是在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材料翻译领域,翻译文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还错误百出,并导致外国客商难以理解甚至误解。奈达(Nida)曾提出过 “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劣质翻译文本,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对外宣传效果,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和利益,使其对外交际目的和宣传效果大打折扣[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福建宁德市“09年6月16日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个案①,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实现译文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对外宣传的语用等效翻译,真正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一、接受美学理论之于对外宣传翻译

20世纪60年代,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五位学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也称接受理论。它既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主要是以现象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该理论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种挑战,突出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积极能动参与的能力和作用,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理论的基点。并主张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瑟尔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并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审美距离等。其中期待视野是姚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 [2] 。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和用途是将文学放在一个文本与读者在历史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运作。根据接受理论,在文学接受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文学素养、文化心理等构成特定的“期待视野”,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反过来,又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

接受理论在翻译界似乎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众多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接受美学理论与应用翻译的研究,并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给应用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即转换视角,把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读者,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并以最终译文是否能为读者所理解并接受作为衡量译文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本研究所指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材料翻译是侧重于各级政府部门在国内外会见外宾时对该地区投资环境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宣传。这种对外宣传材料,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求性目的明确,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而且还富含明显的语言文化特征。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中文的投资环境宣传材料经常用词华丽,喜用四字格,并含有大量修饰语,感彩强烈,常常含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有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关照到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体特点和表达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因此对于译者来说,投资环境翻译文本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翻译,他必须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并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一切从接受出发。

可见,接受美学对对外宣传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要求译者在从事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投资环境外宣材料文体特点,关照到接受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审美习惯、语言特点和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使接受者达到与原作者相同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视野融合”。

二、接受美学在区域投资对外宣传翻译中的运用

在接受美学看来,翻译活动是译者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形的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翻译是一种阅读活动,译者对原文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必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先在知识”和期待视野,并对作品未定点的空白进行补充。译者其次是译文读者的代言人,译者必须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所以,一部译作能否赢得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作品的把握和处理作品的方法是否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

奈达(Nida)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3]。他的这种“等效”原则实际是指语用翻译的等效,即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它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以接受者为中心,一切从接受出发,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对接受者的效果。语用翻译等效原则解决了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外宣的文本信息,彰显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色彩,同时又照顾到受众的语言心理和审美习惯,在区域投资环境外宣翻译时,最好从接受理论出发,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 关照汉英外宣文本差异,处理好语言转换问题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等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4],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传递其内在的情感之美,使得无生命的景物获得抽象的人格和情感,达到情境相融、意境和谐的效果,所以中文的对外宣传资料往往具有强烈的感彩。汉语行文历来讲究音韵和谐,用词华丽,注重形式对称,平行对偶,善于引经据典,大量使用修饰语,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跟汉语言不同的是,英文注重语言的严谨性,用词平实明快,注重文本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讲究客观简洁,一目了然,避免文字的重复堆砌。比如下面这一段来自09宁德投资洽谈会上的讲话稿中对该市的描述包涵着强烈的感彩以下相同的例句来自于宁德市2009年“6.16”接洽会市领导致辞。。

例1.宁德素有“东海明珠”之称,她怀抱世界著名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临港而生,依港而建,是海西东北部沿海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港口城市,也是海西东北翼最具潜力的新增长极。”

译文:Ningde always enjoys the fame of being “a bright pearl of the East Sea”.In her arms lies the world-renowned natural and excellent deep-water harbor: Sandu Bay,around which Ningde has been developing,and is to be a booming coastal city as well as a new growth en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West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

汉语往往运用四字格来增强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悦耳赏心的感觉,既能吸引眼球又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英汉两种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翻译时不能逐字机械对译,而应根据译语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转换。比如上述译文对“临港而生,依港而建” 根据上下文语境,关照到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处理为“around which”给译者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等效翻译的目的。但是,“东海明珠”中的“珠”即“珍珠”,本身蕴涵着修饰性文字的语义内容:明亮、闪闪发光,所以要删略修饰性文字“明”,译为“a pearl of the East Sea”,bright是多余的表达,哪里有不明之珠呢?

例2.兼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宁德环三都澳区域,正与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相拥而舞,日益成为各界人士投资兴业的热土、成就事业的舞台、温馨生活的福地。

译文:Ningde,blessed with advantages of favorable time and geographic positions and harmonious personal relations,is meeting with many chances for development and is becoming a popular area for investment by the businessme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s well as a stage for causes to succeed and a land for pleasant living.

这是一段充满感彩的文字,表达了宁德人民渴望家乡腾飞的美好愿望。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不能按汉语固有的表达方式,一字不漏地对译,而必须照顾到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天时、地利、人和” 原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现指一切有利的条件都已经具备。所以翻译时没必要按字面直接翻译。“相拥而舞”被译成“is meeting with”,无法表达原文的情感和蕴义,而《金山词霸》对“热土”是这样解释的:使人感到温馨的土地,多指故乡:难忘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所以上述提到的“热土”、“舞台”以及“福地”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若能巧用dreamland一词就可以把意思全部表达出来,避免上述译文拖沓冗长,重复累赘。建议改译:

Being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with the right people,Ningde is embracing many an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increasingly becoming a dreamland for successful investment and career as well as happy dwelling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二) 关照译语读者的文化差异,处理好文化翻译问题

美国学者R.C.霍拉勃认为,接受理论是指一种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读者关系转变的文学理论[2]7。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对原作品进行解读,而作品只有通过读者解读的传递过程,译文的文化蕴义和文化背景不断地被理解和接受,译者的接受能力在这种接受过程中逐渐提高,形成视野的变化,这为下一步处理译文作了准备,而译者对译文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又为接受者的视野变化创造了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所以翻译时必须关照到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尽量避免文化失真或造成文化误解。文化是区域投资环境的核心,也是一个地区的魅力所在,所以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外国客商介绍某一地区特定文化,激发他们了解该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兴趣,从而来此投资兴业。

例3.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把三都澳载入《建国方略》,誉为“世界不多、中国仅有”,并规划三都澳建成东方大港。

译文: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Dr.Sun Yat-sen,foun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listed Sandu Bay in his Nation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praised it as “Rare in the world and unique in China” and planned to build it into a large oriental port.

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源语特色的文化元素、历史背景以及典故等文化色彩的重要信息,翻译时要采用适当阐释甚至加注释的方法,把该文化因素所包涵的原义表达清楚,避免给译文读者带来不解甚至错解。上述译文通过增补“foun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丰富了国父孙中山的个人信息,有利于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定历史人物的背景,对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2.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Dear leaders,guests and friends: development is always the main theme and coope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

在中国文化中,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等级思想的影响,称呼语必须根据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等区别对待。但是在英语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以,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会议,面对什么听众,在演讲时,称呼一般就是用“Ladies and gentlemen”就够了。上述译文因为没有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而是根据字面死译,这样就无法达到语用翻译的对等,甚至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三) 关照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达到期待视野的融合

根据汉民族的审美习惯,多用修辞语可以加强气势,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特别是在进行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对外宣传时,往往大量使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英汉两种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习惯,如果将汉语宣传资料中过多的修辞词直译成英语的话,那只能是单词的简单堆砌,甚至词不达意,势必造成理解上的硬伤。这就需要译者对译文进行正确处理,达到与译者期待视野的融合。

例4: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捷足先登,前来探亲访友、休闲度假、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与我们一道播种希望、收获梦想、共享双赢。

We cordially and eagerly welcome those farsighted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come here for seeing old friends,vacationing,inspections,investment or doing businesses and so on together with us to sow seeds of hope and harvest the fruits and enjoy win-win cooperation.

这里“热忱欢迎”不必用“cordially and eagerly welcome”,显得多余,直接用warmly welcome就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宁德人民殷切期盼家乡发展的热切心情了。“投资兴业”也没有必要按汉语字面拆成投资和兴业两个部分,译成“investment or doing businesses”。由于汉民族常用优美的词句、华丽的笔墨以及高雅的格调来写景抒情,注重表达的多样化,讲究对称,同一个意思往往用不同的词来反复强调,以唤起读者美的享受。但在译成英文时,必须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必须关照到英语民族注重客观简洁的审美习惯。所以在外宣翻译时必须照顾到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直接译为“investment”就完全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达到译文与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

例5: 初夏的闽东,繁花似锦、满目葱茏;开放的宁德,嘉宾如云、商潮涌动。在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建设开启新征程、环三发展迎来新机遇的重要时刻,今天,海峡西岸・环三都澳第十届宁德投资洽谈会隆重开幕了。

译文: Today,during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moments when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its Several Opinion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 where a new construction journey has been started,and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round Sandu Bay has ushered in an unprecedented period,the Tenth Investment and Trade Fair of the Sandu Bay Regions of Ningde Municipality of the West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 opened.

对比中英译文,我们发现“初夏的闽东,繁花似锦、满目葱茏;开放的宁德,嘉宾如云、商潮涌动。”整话被省去不译了。根据接受理论,译者要时刻以接受者为中心,在翻译时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格式,要转换视角,在不改变言语意义的前提下,可通过调换语言成分的位置或改变话语的结构,调整话语的秩序,使用特殊语篇修辞效果的技巧等[5]82,对外宣文本进行适当的修辞操作,对于表达同一个意思的重复堆砌的词语或抒发强烈情感的过多的修饰词可进行变译或减译,但不能把这些写景抒情或表达强烈情感的修饰词全部省去不译,这样就造成信息的大量流失,无法达到外宣翻译的审美再现。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同样要求达到审美再现,只不过美学价值的确立应该以目的语读者对文字信息价值关系为前提,以获得最佳效应为译者行为主体的目的[5]83,尽量使译文获得近似于原文的语用效果,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建议变译如下:

Ningde City in early summer is booming with flowers like a piece of brocade to welcome all the honored guests,whe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e surging.

区域投资环境外宣翻译是一项目的性需求很明确的交流活动,旨在满足接受者的视域,激起他们来本地区投资兴业的热情。而该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但是,由于作为源语文本第一读者的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表达、文化心理及审美习惯的差异,没有从“接受”出发,造成目前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洽谈会外宣材料翻译的文本良莠不齐,中式英语、文化误解、用词累赘、语义模糊以及语法错误等问题大量存在,有些甚至错误百出,使得投资环境与传播效果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从福建宁德市“09年6月16日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的个案窥一斑可见全豹。接受美学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翻译时要充分关照目的语读者,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语言表达、文化心理以及审美需求,并且发挥接受者的理解潜能,适当开拓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域,打破读者、超越读者、创造读者[6]。译者在地区投资环境外宣翻译时还应考虑到外国客商的求异心理,认识到外国客商的期待视野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在准确传递客观信息的同时,努力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满足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期待视域,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三、结论

根据接受理论,在翻译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资料时,必须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照顾到接受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处理好语言的转换问题。同时,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除此,还要关照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达到审美再现。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信息,真正做到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的等效翻译,实现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通过翻译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Brill:Leiden E J,1964.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J].外语与教学,2008(2):48.

[4]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