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方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3:59:10

保健方法论文

保健方法论文篇1

【关键词】治未病;传统保健体育;教学

中医学与传统保健体育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治未病”的功能也被广泛认可。“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呼吸,牵引形体,用于改善人体的整个机体功能,它既能健身养生又能治病防病,具有体育和医疗的双重属性。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与中医学 “治未病”的理念密切相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突出“治未病”思想,完善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机理与作用的理论研究,培养学生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治未病”的能力,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与革新,进一步完善我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治未病”与传统保健体育关系

《黄帝内经》中最早阐释“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概述;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提出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它们都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健身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瑰宝,其独特的健身理念与方法具有很好的治病与防病效果,是“治未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保健体育服务于人类健康,防治未病达到健康的状态是我们的目的,“治未病”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目的,传统保健体育是“治未病”的手段。

二、“治未病”视角下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加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知识的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保健体育技能的讲授以外,增加“治未病”知识的理论讲授,传统保健体育通过一系列的健身方法牵引形体,调和呼吸,调整意念可以很好的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传统保健体育技术的讲解以外还要重视它的理论内涵的讲授,动作讲解结合中医经络、脏腑的内容,明确该动作的健身机理和功效,进一步强调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价值与作用,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技能,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等内涵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论结合实践,既丰富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结合“治未病”理念深化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

将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列入考试内容,学生除了要完成传统保健体育技术测试以外,还要结合中医理论知识针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技能方法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处方,教师根据病症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特点,对学生设计的运动处方进行审核打分,包含动作的组合,强度,持续的时间,频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完善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人才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吸引具有高学历、中医理论背景的传统保健体育人才优化我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梯队,督促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出去参加相关学科的知识讲座与培训,定期邀请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来我校组织理论培训或者技术学习,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建设。

三、结语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念,增加“治未病”理论知识讲授,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相结合,同时注重对我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师资中医“治未病”理论知识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建设,对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总体发展,学生的工作与学习都有着积极意义与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靳琦,王琦.中医“治未病”说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

[2] 鄢行辉,王嵘.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与治未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3).

保健方法论文篇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保健方法论文篇3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保健方法论文篇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学术大会”上说,要多方研讨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深刻内涵,继承创新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全面发展。

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理念,一直是中医药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马建中说,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建立在“培元固本”、“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治外调内的经络技术、调节脏腑的养生产品,对当今重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方面,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当一些所谓现代病、文明病相继出现之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系统理论及灵活多样的技术手段,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建中说,中医养生在社会各个层面广受欢迎,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推动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老慢病人群从中获益匪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手段和形式需要丰富,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广大群众对于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有限,对于当前中医养生的各种说法和做法不具有判断力,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人用极端的、片面的、违反中医基本原理的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不实传播,在社会上造成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将对整个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马建中强调,当前在医药负担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中医养生在社会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将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推广和投入:一是不断创新和推广“有特色、系统化、实用性”相结合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方案,发扬光大“治未病”思想,为众多中老年、亚健康、老慢病人群提供优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二是中医养生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科普宣传,要坚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学习到中医养生思想真实内涵,真正让群众受益;三是要积极引导中医养生产业健康发展、自我约束、科学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元润堂治未病研究院共同发起,以学术方式推动中医养生的继承和传播,旨在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文化,推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健康的养生保健方式,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体系,探索并构建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让真正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与技术为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保健方法论文篇5

文献标题:基于CNKI的中医养生保健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保健方法论文篇6

关键词:健身服务 模型 评估指标

体育健身服务产业(下称健身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为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技术辅导等有偿服务的体育健身行业。在此应明确健身服务产业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概念的区别,健身服务业目的在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培养健身习惯、营造健身氛围、增强身体素质、满足休闲娱乐等需求,强调其“有偿性、服务性”;后者致力于满足公众健身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它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形式,重点强调其“公益性、保障性”的特征。

国内外健身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研究较少。宋杰,孙庆祝(2005)在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从场馆设施、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体育文化氛围4个方面构建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个指标的权重。陶花在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阐述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以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制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伊向仁(2007)在社会生态模式下美国社区健身干预目标与评定指标中,阐述了美国社会生态模式下人际之间和社区层次干预目标及相关检测指标,人际之间的因素影响身体锻炼行为, 尤其是社会支持, 还包括犯罪恐惧感、信任与帮助。社区层次目标分为两大类, 即改变社区能力、从而提高社区成员参加健身锻炼的能力;针对环境和政策的干预目标:从个体收集环境可行性与降碍因素集中到社区层次,测全对健康政策的态度、行动及影响。

美国学者曾进行一项规模较大、涉及妇女身体健康活动的调查,对健身活动的社会支持度进行综合评分,对朋友支持度和家人支持度分别研究分析。调查发现,朋友和家人对健身活动支持率高的妇女,坐的时间较另一组妇女短。在该项研究中,社会支持度的实验—再实验可靠性信度是适当的。对年轻人健身活动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其中包括父母锻炼活动水平以及对锻炼的鼓励程度。在美国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对不利于健身活动的各种障碍调查显示,影响参加社区活动的8个环境变量是:人行道、交通拥挤、小山丘、路灯、突然出现的狗、赏心悦目的周边环境、经常观察别人锻炼、高犯罪率。不参加身体活动与缺乏小山丘、缺少赏心悦目的周边环境、不经常观察别人锻炼有关系。另外,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居住在海岸地区的居民参与锻炼较频繁。

构建健身服务业指标理论模型

健身服务首先应满足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建立一个安全、良好的氛围,进而体现文明、整洁、协调的生活质量。重视身与心的统一、人文与自然协调、健身与娱乐的结合。一方面, 健身服务要为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培育良好的健身氛围,包括人与人的情感、和谐友爱及归属感和凝聚力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参与健身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 精神得到升华。

健身服务业目的是使人们公平占有健身资源、充分体现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改善人们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程度。本文根据健身社会理论模型,把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型设计为“资源配置—效益”。资源配置内涵中包含物力与人力资源、资源配置的控制管理,效益内涵中包含对人的效益与对社会的效益。该模型着重从三方面评价多元化健身服务:一是资源配置是否充分合理;二是人们在多元化健身服务中获得的健身利益是否丰裕与公平;三是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效益是否显著。从而评判出多元化健身服务的开展是否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对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投资会产生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当然会有正效益和负效益。

基于这一思路设计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资源配置—效益”理论模型反映了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健身服务各行业之间的基本关系,指明了健身服务评价的本质特点与基本方向,为构建健身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理论框架。根据这一模型,构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价模型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

指标构建的步骤

(一)系统分析评价对象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对评价对象(健身服务)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健身服务的功能、特点、关键问题、影响范围以及发展目标等各要素。

(二)初拟评价指标

在对评价全民健身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目标按其内在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项目目标分解,并对分解产生的各层次项目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初步构成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评价人员,其视角和着眼点不同,因而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系统也就不同。在选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本着系统与全面相结合、科学和实用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整体最优,以局部服从整体综合选取各项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筛选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内容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并综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换等手段进行优化设计,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由评价人员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广泛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综合运用各专家的知识、经验以及信息等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然后确定健身服务产业链的评价指标体系。

健身产业链模型及指标评估

(一)建立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

体育健身服务属于体育服务产业范畴,具有社会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特征,为了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开展, 在大量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了评估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及评估指标。健身服务产业链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体育产品业的二级指标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实物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生产要素业包括:体育资金业、体育劳动力业、体育场馆业(见图1)。

(二)初步形成健身产业链评估指标

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是从各个环节对体育健身服务进行评价采用的指标。参照全民健身社会评价与社会评价指标的概念,本文提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的定义:对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状况、水平和体育健身服务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进行评价而采用的具有价值取向的数据、指数、规格与标准。

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见表1)包括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财政管理、质量评估、法制建设、资源保障六个一级指标。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结果评估、业绩与报酬及晋升;责任范围:负载能力、使用率、使用者费用、游客安全、风险承担;财政管理:制定预算、开拓收入来源、项目推广;质量评估:机构质量、设施质量、人事评估、计划项目评估;资源保障: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保障、人才资源保障;法制建设:法律制定指数、法律执行指数。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健身服务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型,即“资源配置—效益”理论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健身服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健身服务各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体现了健身服务评价的本质特点与基本方向,为构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奠定了理论框架。根据这一模型,构建我国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的总体框架,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

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的主体内容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实物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生产要素:体育资金业、体育劳动力业、体育场馆业。总共三个指标阶层。经专家调查分析,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层次性结构。

本文提出的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内部结构复杂,一级指标间相互交叉,形成联系密切的健身服务产业链。

健身服务产业作为世界朝阳产业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应突出其新颖独特型,将其与流行热门行业相结合(媒体网络),研发适合广大群众广泛认同接受的新的健身方式,并能通过广泛宣传,使其深入群众,成为人们喜爱的健身方式。

经过反复论证讨论,参考国内目前对健身市场的评估研究,笔者筛选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包含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财政管理、质量评估、法制建设、资源保障六个指标。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变迁,指标也应随之变化,所以不敢妄言本文提出的模型及指标体系适合所有体育市场中的所有环节,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布伦达 G.匹兹等.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2.陈薇.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

3.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4

4.伊向仁.社会生态模式下美国社区健身干预目标与评定指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31

5.许晶,王正然.美国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2010,24

6.汪焱.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可持续发展[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

7.郑进军.全民健身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3

8.李艳翎等.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9.费瑛.体育健身服务业现状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

10.王波等.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2

保健方法论文篇7

【关键词】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干预方法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04-02

随着城市的进化和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随着打工人员进入城市,其子女也跟着在大城市居住,这也导致流动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因为城市流动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存在文化水平低、经济能力差等状况,所以国家对于城市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非常重视[1]。本文就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和相应的干预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三阶段分层抽样法,在本市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分为街道-乡-村的层次进行抽取,并且保证年龄为0-1岁、2-3岁、4-5岁的儿童比例大致相等,各占三分之一。共选得流动儿童1032例,所有儿童的户口均不在本市,且年龄未满5周岁,在本市居住的时间大于半年。对其监护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家庭状况、保健状况以及监护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等。

1.2 质量控制:本次抽样调查的调查员主要由本地的妇幼保健人员来担任,在进行调查之前先接受统一的上岗培训,并且由省、市专家建立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有效的、规范的、科学的现场质量监控。由区级专员对于所有抽样调查问卷进行二次审核,以查出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以此来保证抽样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2]。

1.3 建议干预方法:①建议干预方法由小到大,从街道到社区再到城市,由固定医院为流动儿童提供定期的免费身体检查,以此来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的目的。②由于流动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工作较忙,所以让其参与健康讲座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建议具有针对性的对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发放健康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健康保健知识、科学的体检流程和自检方法等。③在街道、社区、城市设立相应的健康知识宣传栏,以醒目的方式宣传流动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让儿童及其监护人能够注意到这些内容,鼓励其参加定期体检和健康知识培训。④在每个社区卫生站配置相应的健康检查设备,定期检修,保证儿童可以随时进行体检,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帮助。⑤对于免费接种的疫苗,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监督每一位儿童的监护人带领儿童前来注射,对于付费接种的疫苗,则根据流动儿童家庭自身情况,建议但不强制其接种。若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困难,则要考虑进行爱心帮助,免费为其接种疫苗[3]。

1.4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且对数据进行纠错和检验,再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流动儿童资料:本次共调查5岁以下流动儿童1032例,其中男孩564例,女孩468例,平均年龄为(3.45±0.99)岁。对流动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文化程度筛查得出,文盲共107例,小学文化为569例,初中文化为209例,高中及以上文化为149例。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者占总数的15.7%,1000至2000元者占总数的55.2%,2000-3000元者占总数的21.1%,3000元以上占总数的8.0%。

2.2 卫生保健现状:根据对1032例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近期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仅有68.2%的儿童建立了保健档案,而仅有67.2%的儿童在过去1年的时间内接受过健康体检,而在这45.5%的儿童中,过去一年健康体检次数小于4次的占了85.9%,超过4次的仅为14.1%。根据我国对流动儿童的体检合格率的规定来看,仅有45.5%的儿童体检次数合格。1032例流动儿童中,共896例儿童建立了免疫接种卡,占总数的86.8%,共966例儿童接受过疫苗接种,占总数的93.6%,完成国家规定的五苗接种(糖丸、麻疹疫苗、百白破、卡介苗、乙肝疫苗)者共732例,占总数的70.9%。共有12.8%的儿童在过去2周内有腹泻表现,在发病后去医院接收治疗的儿童占腹泻儿童总数的42.4%,共有35.1%的儿童在过去2周内有咳嗽表现,在发病后取医院接收相应治疗的儿童占咳嗽儿童总数的39.8%。

3.讨论

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在城市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国家对于儿童保健十分重视,而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因经济与文化水平有限,往往会忽略儿童的保健问题。本文就对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发现流动儿童的体检达标率、健康资料建档率均比城市儿童低得多,这也说明其监护人的健康意识不强[4],导致儿童在患病后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也无法确保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成长。

对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干预主要着重于儿童的监护人的健康知识教育与体检倡导,社区以及相关的卫生组织要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普及并严格管理儿童健康档案的成功建立,并且鼓励流动儿童监护人携带儿童到指定医疗服务点进行健康体检,保证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家庭有困难、工作繁忙的家庭还需要进行上门服务,保证每一个流动儿童都可以接种国家指定的疫苗。医疗机构可以定期进行儿童健康知识咨询以及讲座,让监护人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一些关于儿童保健的有效措施和科学的方法。总之,大范围而深入的保健知识的宣传、完善的卫生检查设备、贴心的服务是提高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的最好措施,各级卫生服务人员要着重关注流动儿童的保健问题,为儿童的茁壮成长付出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文清,赵美兰,李瑛.银川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4):504-506.

[2] 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等.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543.

保健方法论文篇8

【关键词】 保险赔偿费;模糊数学;随机过程;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F 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52-0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势在必行[1-2]。为探讨实施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实施方法,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笔者应用Kwakernaak[3]所提出的模糊随机变量概念,建立高校学生获得医保理赔病例模糊随机过程模型,通过分析模型获得的信息,对高校预防保健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某高校防保科登记的2002-2005年在校学生遭受侵害获医保理赔资料,各年度在校学生人数由教务处提供。

1.2 方法 对获医保理赔病例资料整理分为如下8类:篮球运动伤害;足球运动伤害;溜冰、跑步、练三节棍等其他伤害;从床上掉下、下楼梯摔伤、开水烫伤等其他意外伤害;动物咬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疾病。

建立高校学生获得医保理赔病例模糊随机过程模型。根据相邻2年的各类发病率,进行模糊化[4],得到一步模糊转移矩阵,再对一步模糊转移矩阵进行迭代。出现平稳状态时,以前1年的各类发病率为初始状态,计算次年的各类发病率的理论值。再分析实际发病率与理论值的关系,揭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的中心与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见表1,2。

3 讨论

模型显示,2003年获医保理赔各类病例实际发生率男、女生均低于理论值,其余年份则高于理论值。所建立的模糊随机过程模型突出地表明,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事实上,2003年因“非典”的原因,高校均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学生对“非典”的防范意识和自觉接受健康知识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故获医保理赔各类病例实际发生率不仅低于理论值,而且在调查的年份中也是最低的,故模型深刻体现这一实际背景。

在其他年份,获医保理赔各类病例实际发生率高于理论值。这是由于每年新生关于健康知识、自身安全保护意识方面较少和不断出现新情况(例如,近年有学生在寝室偷养宠物)所致。模型提示应以新生为重点,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和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的改变情况。

另外,该模型虽然是通过学生获医保理赔各类病例获得的信息,反映学校学生防疫保健工作效果与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所建立的模型,但可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控制。例如对某种传染病的控制,把疫区的人群进行分类,根据该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建立模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现行的防治效果与进一步防治的重点和改进措施的信息。

4 参考文献

[1] 魏新民.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 065.

[2] 胡月,冷明祥.江苏省高校学生医保现状与提高医保水平研究.医学与哲学,2006,27(4):29-31.

[3] KWAKERNAAK H. Fuzzy random variables I. Inf Sci, 1978,15:1-29.

保健方法论文篇9

中药养生是在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谐适度的中医养生学,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制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养生保健的核心是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1]。即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使机体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工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质,部分可作为养生保健的食材。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中药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在生活中,中药在养生保健的使用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药膳

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药膳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而制作药膳人员绝大多数是不具备中药理论知识的,而中医理论或临床学者一般只是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因为对药膳感兴趣而间或有所涉猎,专门投入精力研究药膳理论的并不多见,所以药膳的质量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药膳配方要求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若搭配不当,轻则药力尽消,甚则伤害机体。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如对一些补益药如阿胶、冬虫夏草、人参等的使用,由于在食用时不辨寒热虚实,从而引起口舌生疮、胀气甚至鼻出血等不良反应;妇女食用阿胶不当,引起经期提前、经量增多等副作用。对于食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没能引起大众的足够重视,不但不利于养生保健,还造成中药的大量浪费。药膳具有药物的性能与功效,与一般的膳食不同,施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辨证施膳是关键。以痢疾病为例,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的体质不同,或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故所表现的证不同。属脾胃湿热者,应食马齿饮、薏仁粥清热利湿;属寒湿困脾者,应食姜蒜红糖汤、藿香菖蒲粥温化寒湿;属脾胃虚弱者,应食白术猪肚粥、益脾饼益气健脾。同样的病症,证型不同,所用药膳也是不同的。现在大量的药膳学书籍主要是整理、转载和引用历代医家的药膳方剂,其中不乏盲目传抄者,缺乏科学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指导。

中药保健品

中药中一些成分如黄酮、多糖、皂类等对人体有保健功能。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保健品企业存在远景失明、信用缺失、营销短视、人才匮乏、行业制度混乱等状况。如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利用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简单的广告文化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而不注重产品的科技研发,造成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不利局面。中药保健品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产品层次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行业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造成产品审批后没人管、生产过程没人管、流通过程缺乏管理等。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故保健品行业迫切需要出台《白皮书》。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保健方法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