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法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9:32:16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1

有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劳动者流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或者有的企业出于节约用工成本的考虑,很少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不缴纳、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这些情况将存在劳动诉讼的可能性,而且在企业申请进入资本市场的审查中会面临重大问题。所以投资机构在投资前必须严格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将不规范的现象纠正完毕再考虑投资。其他还包括同业竞争等问题。同业竞争的存在使得相关联的企业无法完全按照平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可能导致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出现,对存在同业竞争的,应建议企业采取重组、转让等方式避免同业竞争的发生。

二、投资条款的风险及防范

1.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估值不准确可以进行估值调整。估值调整也叫对赌,是投融资双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除了以财务、股权为筹码外,管理层和投资方之间还以董事会席位、二轮注资和期权认购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赌。对赌协议在法律性质上是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当约定的条件成就时,合同即发生法律效力。《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做到股权稳定清晰,而对赌往往可能带来上市之后的重大股权变动。有对赌协议的企业,一定要保证其协议在上市前已经完成,否则可能会影响其上市。2.为了保证自己股份未来价值而约定相应的条款。目标公司进行后续项目融资过程中,投资人的股份可能被贬值及份额被过分稀释。具体的规避措施包括通过优先购买权保证投资者不会因新的投资者进入而导致其持股比例的下降。其次是让对方保证股份价格不得贬值,否则应给予赔偿。另外,还应约定如果被投资企业在未来的融资或者股份转让过程中出现比与该投资者交易时更为优惠的条款,则该投资者有权享受同等的优惠条件,从而充分保障先期介入的投资人的权益。3.做好权力约定规避管理风险。为了避免对被投资企业失去有效控制,尤其是不控股的情况。除了应积极行使知情权之外,还应在投资协议签署阶段就做好约定,比如约定被投资企业管理层在投资期内应该从事哪些行为的约定、不能在投资期内从事哪些行为的约定,哪些行为需要股东同意,要求其记载并保留经营管理记录、提供符合要求的财务报表等。4.为争取特别的控制权力要求一票否决权。投资机构为了实现更强的制约权可以约定在决策某些重大事项时必须经过投资方同意,这点在国有机构投资时需要更加注意,涉及到企业行为必须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涉及“一票否决权”事项的大多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相关决策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该项制度涉及的目的是保障投资人作为小股东在重大事项上有充分的话语权。5.约定股权回购权保证实现投资机构的股权退出。为了解决投资人在投资若干年限后仍无法退出的问题,投资双方可以约定,在投资完成后的一定年限之后,投资人随时有权将其持有的股份按照一定价格回售给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比如在上市不能实现、净资产减值超过一定比例、违反约定事项、实际控制人变动等情况下可以要求原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回购。6.其他保障投资人权益的约定。为了维护被投资企业核心团队的稳定性,首先应限制实际控制人转让股份,避免由于实际控制人的变动给投资人带来的重大损失。同时也可以约定实际控制人转让股份时,投资人可以参照相同的条件转让股份,从而尽可能保护投资人的权益不受到损失。投资机构还可以要求创始人股东、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对投资人进行承诺,承诺事项包括签订一定期限的雇佣合同、保密协议和非竞争协议等。

三、做好法律风险控制的具体工作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2

一、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障碍

1、我国没有规制风险投资的专门国家立法。但可适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证券法》等;二是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颁布的文件:《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入股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设定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等;三是地方政府规章、政策:如深圳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有关风险投资的国家立法,这使我国的风险投资长期因法律地位缺失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我国自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相关规定,仍然没有完全考虑风险投资行业的特点。《公司法》于2005年10月27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虽然即将施行的《公司法》许多条款相比原《公司法》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障碍:

2.1《公司法》规定的“授权资本制”,考虑到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滞后性和资金分阶段投入的特点,但分期缴纳出资的期限仍然过短。我国最新《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第81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

2.2最低资本额的规定对风险投资业构成准入障碍。我国最新《公司法》规定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500万元,上市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3000万元。股本规模的要求仍然较高,与风险投资业以小搏大的特征不符。

2.3《公司法》对股份转让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风险资本的退出。《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2.4股东人数和认购股份的限制。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最新《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这里对股东人数规定了上限,而“五十个”股东的上限显然不足以为风险投资公司筹集大量的风险投资资金。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虽然在股东人数上未规定上限,但在《公司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

3、目前在国际上已被证明的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形式为有限合伙制。在采用有限合伙的公司中,少数掌握广泛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内管理公司,对外承担无限责任,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也享受高回报,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工作激情;提供风险投资资金的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内不直接参与日常管理,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从而可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而我国法律规定可供选择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合伙等,未包括有限合伙。《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第三十五条规定:“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些规定表明我国的个人合伙是普通合伙,合伙人需承担连带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法》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

4、缺乏完善的法规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退出难。一是我国尚未出台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和退出缺乏法律依据。目前缺乏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股份回购等。最新《公司法》对于公开上市仍然提出了较高的上市标准,而大多数风险企业通常无法满足上市标准,因而其股份无法上市流通。

5、我国《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对风险投资的限制。《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而对于保险机构、社会保障机构与资本市场对待的问题,《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二、构建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思考

2004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标志着始于1985年的我国风险投资体制建设开始昂首迈出第三步.但由于风险投资涉及的关系较为复杂,加上其固有的高风险性质,以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和构建我国风险投资的相关立法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应该加紧制定《风险投资法》。其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投资的宗旨,即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风险投资的基本原则,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的初始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创业企业,另外还应该包括国家,中介组织等广义风险投资主体;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主要规制风险投资家为组建风险投资机构与原始投资者之间的投融资法律关系,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间的投融资法律关系;风险投资的退出,包括企业购并、企业清算、企业上市等风险投资退出方式。[1](p105)

2、我国现行修改的《公司法》相比之前的《公司法》作了如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修改:(1)取消了原《公司法》第12条的“公司转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限制”。(2)改革了现有的公司资本制度,以“授权资本制”代替“法定资本制”。原公司法实行的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要求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必须足额地、一次性地认缴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注册资本。这对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来说,极易造成早期资本闲置,也有碍于风险资本的高效利用。(3)取消了“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的出资比例限制,最高出资比例可达80%。提高“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出资比例,体现了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精神,对科研工作者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4)相应降低了“公司上市标准”,风险资本进入创业企业的目的,不是控制创业企业,而是最终通过退出创业企业获取资本增值。

3、修改《合伙企业法》,引入有限合伙制法律制度。它既具备减少投资者的风险、鼓励众多投资者踊跃投资的聚合资金功能,又具备提高风险投资机构信誉,强化风险投资家责任的人合功能,还通过灵活的合伙合同安排解决风险投资机构中棘手的问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在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中,明确了有限合伙制作为企业组织形式。《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第25条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有限合伙的合伙人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组成。风险投资公司采用公司制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而有限合伙制最大的特点是决策机制灵活,适应于风险投资活动的特点,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因此,我国法律,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应当确立有限合伙制这种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2](p28)

4、修改限制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法律法规,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渠道。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适当放宽对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他们适度地参与风险投资,如允许一定比例的养老基金、保险金和商业银行存贷差额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同时规定只能采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

5、修改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完善税收法律环境。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较长的时间,现阶段应尽快完善相关税种中关于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税种:

5.1增值税。一是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减轻风险型企业的税负。由于风险企业的范围较小,实行增值税转型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过大的压力。在2004年东北三省部分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后,应尽快在我国风险企业中推广。二是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除允许享受一般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外,还应该允许企业将研究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费用按比例从增值税税基中抵扣。可以对企业购进无形资产的费用经税务机关核实后,按一定的扣除率抵扣进项税额。三是放宽风险企业关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以此鼓励中小风险企业的发展。

5.2企业所得税。其一,延长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免税年限为5年,同时把规定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自投产年度起”改成“自盈利年度起”。其二,对于研发费用的加扣,建议取消盈利企业和增长比例的限制,可规定企业科研支出达到年销售额一定比例的,就可享受加扣费用。其三,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允许对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开发项目服务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其四,实行再投资退税政策。即风险投资企业把其从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风险投资,则这部分收益应免征所得税。其五,允许把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投资的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发生亏损是很常见的,这项措施可以直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有利于增强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3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风险投资在国内外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但这一名词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风险投资起步最早的国家为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险投资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美国的新经济时代,目前,美国也是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国家。我国风险投资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后,这一新经济现象的发展和产生为经济法、民商法的理论和时间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综观美国的风险投资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法规政策的支持起到了不可提到的作用,其风险投资在法律方面已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有知识产权法、特拉华州有限公司法、1934证券法、破产法、税收流程和规则等在内的15部法律法规制度,其中特拉华州有限公司法等非成文的商业组织法允许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存在,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3证券法和1934证券法对规范市场交易,促进信息透明化,维护市场诚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美国法律还通过重新解释某些法律中的名词,限制某些组织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为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提供畅通的渠道,并利用税收体系鼓励长期投资和创业,另外,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信用体系对保障高新企业的发展和制约风险投资参与者的行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稍晚,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尤其风险投资的法律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缺乏有关风险投资的专门法律,一些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中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具针对性,虽有相关部门针对风险投资制定的部分法规,但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统一性较差,缺乏法律的权威性,风险投资组织形式方面、资金来源、风险退出方面及政府扶植方面的相配套法律制度的缺失,给风险投资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障碍,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快速规范发展,对高新技术和创新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影响到我国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新时期下构建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建议

    随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函需完善稳定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制度支持,借鉴美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模式,根据我国风险投资立法上存在的不足,在构建风险投资法律体系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采用集中式立法模式,构建法律体系框架

    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制度一般采取的都是分散式立法,即没有专门的针对风险投资的基本法,而是通过修改和制定相关的成文法并与相关的判例相结合,从而形成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构建风险投资法律体系时更适合采用印度、韩国等国家的集中式立法模式,即以相关的法规作为法律的基本框架,建立风险投资的专项法律,与相关的配套法律共同构成完成的法律体系,政府可通过积极立法、引导资金流向的方式适当地介入到风险投资产业,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2、制定风险投资基本法,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我国目前的《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与企业创立运行有关的法律只适用于一般性的工商企业,而不适应专门从事风险投资运营的风险投资企业,基本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风险投资市场却缺乏秩序,难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规范化市场,因此,应当根据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综合现有的有关办法、规定、通知等法规中的可取部分,制定包括风险投资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明确风险投资主体,规范风险投资对象、程序、基金运行方式,投资融资的法律关系,风险退出机制及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在内的风险投资的基本法,规范产权市场交易秩序,促进风险投资的良好有序发展。

    3、完善相配套法律制度,建立完整法律体系

    除建立风险投资基本法外,我国还应当对《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适时适当的修订,如《公司法》中可作出允许公司私募股本的规定,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上限、股份转让制及发起人出资比例的规定中,可将风险投资机构排除在外;并行在《证券法》规定公司私募股本的方式和募集对象等。此外,还可针对风险投资出台一些鼓励性的税收政策、规范统一知识产权法,鼓励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修订养老基金管理的相关制度、《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拓宽风险投资资本筹集渠道,为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提供保障。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金融法;环境;分析

一、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

(一)金融政策

当前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一直是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所以在风险投资的相关政策上放宽了限度,对于风险投资高新科技企业也是秉持支持的态度。当前我国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很多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相继成立。政府从1985年开始,对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政策提供了优惠政策,是希望我国风险投资能够帮助高新科技企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上,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对于金融政策,我国又分为行政和经济两种,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进步,经济政策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除此之外,我国还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税收实施优惠,激励风险投资的完成。

(二)金融法规

在金融法规上,我国一直是在建立健全的过程中,金融活动和金融法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对于风险投资的性质来进行宏观的调控作用。风险投资包括:投资、资本运营、融资、以及企业的未来资本运行和管理活动都是需要金融活动的融入。所以风险投资是一种所有者权益,它适用我国金融法律法规,比如《风险投资管理条例》等规定进行运作。另外金融法规强调的是能够更好地规范风险投资,确保风险投资行业的运作和流程,同时积累项目投资和资金投入的情况等等。

(三)金融市场

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支持。金融市场是风险投资能够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风险投资在市场竞争中具备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划分,对于二板市场的建立需要推进,同时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也属于二板市场的范围,然而目前二板市场的建立只有香港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给我国风险投资的改革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二、风险投资的金融法环境现状分析

(一)风险投资的准入规则过严

当前风险投资的准入规则过于严苛,导致目前我国金融法环境很不乐观。在风险投资的主体范围上,并没有风险投资管理监督机构的建立,根据风险投资活动程序和活动范围上,严重受到金融法环境的范围限制,很多风险投资活动存在法律的条款制约,风投的资金流通情况非常拥挤。另外很多行业,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投入都变得很少。让风司受到了波及,造成资金的来源不方便。再加上很多企业在风险投资活动上犹豫不决,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条例造成对于我国想要进军风险投资的企业望而却步,风险投资的准入规则并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风险投资活动的投资者非常少,投入的资金情况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

(二)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控制缺少法律保证

目前风险投资的运作虽然如火如荼,但是目前风险投资的法律保证却没有与时俱进,给予风险投资更大的促进作用。当前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活动,对于风险的投资对象是否经营稳定,是风险大小的最终判断。所以法律上对于投资的底线设置和投资程序上需要一定的规范,才能够保证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能够充分的认知到自己要投资的投资对象的情况,并且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投资的必要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另外,我国法律还缺少对于风险投资的风险程度的认知,非银行机构如果想要涉足风投活动,那么对于关系到各个行业和人们的风险以及利益回报的问题,我国金融法没有进行明确的规范,所以当前金融法在风险投资上还存在很多空白。

(三)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缺少法律支持

目前金融环境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上缺少建立。由于金融法律的缺失,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通过二板市场来实现的,当前,我国风险投资机制还缺少相应的管理规范,所以建立二版市场本身来说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难度,对于投资运行出现的风险,如何退出,就成了难题,而且目前在风险退出机制的建立下也没有理论依据,如果需要进行风险投资活动的退出,需要从香港二板市场来进行,这样不仅消耗的时间过长,还会导致一大批的成分费用的支出,希望我国能够朝着先进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上看。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的金融法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制定风险投资核心法律

在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中,对于目前的老旧的风投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流程进行规范,制定符合当下市场经济体系和风投市场经济的相关核心法律进行引导当前的风投企业在风险投资项目的业务上,对于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作出系统的阐述,另外仅仅靠政府的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很多风险投资的机构,在当地政府的管理下,能够提出相应的意见,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把意见进行划分和解读,对于是否有利于未来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方案进行指定,同时报告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和研究。目前风险投资很多相关条例和活动受到法律的约束,在金融市场的环境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发展局限性。在风险投资的主题和投资对象上应该适当的放宽限度,将具体的责任进行明确,同时对于风险投资的关系和当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行连接,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对于空白区域的法律规范进行尽早的草案编制,同时保证风险投资的稳定和高效。另外借鉴当前西方国家在放线投资的资金运行和资金投入的情况,充分借鉴先进的经验,将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大的优惠政策。同时不能光是提供优惠,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机制,进行监管,对于当前高新科技行业的发展和目前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按照比例进行图表分析,同时对于投资的资金的运用方向和是否合理合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避免风险投资造成巨大的社会风险。另外,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还需要针对目前风险投资的企业在个人风险投资的活动上对于资金的保护措施,全方位的监管资金的来源,动员其他公司或者机构的人员进行调查,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允许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并入,提升风险投资的保障。

(二)完善推出机制和证券法律制度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环境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上缺乏二板市场的建立。同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管理规范,支持二板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整体机制上,对于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增加了很大的空间,也将中小型企业的风险投资进行了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同时降低了金融环境下对于风险投资的门槛。进一步加强了我国风险投资的活动发展。所以目前我国应该在风险投资的活动项目上加大对于证券法律制度的完善,将投资者的金额和被投资的单位的风险系数作出明确地审查标准,同时针对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在金融市场环境中出现的局限性和退出成本高,时间消耗高的问题上,重点进行建设。借鉴当前香港证券市场的二板市场建立理论,对于我国国内的风险投资二板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其他有经验有知识背景的二板市场管理人才,将二板市场彻底建立起来。同时在相关的规定中也可以再度降低中小企业在未来风险投资活动中的发展,针对发展较好,较为稳定,以及符合我国当下发展目标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实施证券市场的进军可以调整为一年。

(三)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培养高级风险投资从业人员,需要先从员工的素质培养开始做起,对于每一位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进行定期的培训。参加风险投资机构的工作后,需要先到公司总部或者公司的基层进行调研和考察,熟悉风险投资的运作手段和运作方法。以及对于风险投资在不同的企业投资中承担的风险程度,进行系统的学习。另外,清楚地明白自身工作的责任,明白如何更好地适应工作和工作范围。在岗工作后每月月初或月尾都必须定点向风险投资机构的总部进行信息化的会议学习,不能只注重从业人员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业务,而不注重员工素质培养。企业想要更出色就必须注重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都会对投资企业和投资客户产生巨大影响。另外,高薪聘请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对每位风险投资的业务员的知识水平进行指导,并且推荐相关书籍和信息帮助员工们进行培训。引导员工们注重积累风险投资的实践经验和风险投资的风险意识,同时加强文化水平方面的培养,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与复杂的投资客户群体进行交流,使风投人员能够与顾客拉近距离产生信任。

(四)建立信用担保体制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目前非常狭窄,这是由于投资方的数目一直没有增加,但是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却在不断地发展造成的。所以在当前的风险投资中,需要与经营机构的安全完整进行审查和研究。同时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应该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投资机构、金融行业、保险公司等建立独特的信用担保体制。在当前的全球化企业深化改革下,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支持风险投资将信用担保机制建立起来,我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信用担保体制的建立,让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审查组,或者政府直接让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建立风险投资的信用担保,专门对有关项目进行调查和审批在。令外政府可以专门对于当地的金融环境和风险投资情况,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以投资为目的的基金,推动当地的金融法环境的建设,以及对于风险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时候,风险投资对于我国的高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将科技企业在实际生产力低下,而又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风险投资正好帮助高科技企业突破自身的瓶颈期,达到日后盈利的目的。所以在目前的风险投资环境中,政府和相关风司应该充分意识到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加大限度支持,重视目前风险投资行业的不足,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创新和完善,另外通过政府和相关企业机构的努力,希望我国风险投资的金融法环境能够越来越完善,将风险投资活动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郑炜.关于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经营管理者.2015(21).

[2]李璐.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分析.经营管理者.2011(6).

[3]崔启国.基于运作过程的风险投资公司支撑环境研究.吉林大学.2014.

[4]李佩珈.风险投资的决策与交易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张玉斌.“清华同方”公司风险投资实证分析.湖南大学.2013.

[6]徐保满.对我国风险投资法律环境问题的分析.审计理论与实践.2013(6).

[7]吴爱民.国际风险投资模式比较及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思考.苏州大学.2012.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5

一、国内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构成和功能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法律、金融、投资工具和手段沟通和连接筹资者和投资者的专业服务机构,由熟悉法律、金融、理财、投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构成,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财务、法律咨询与投资顾问等策略。一般包括有:行业协会、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资产评估机构、信息、技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中介机构。从功能上看,中介服务系统提供财务顾问、融资服务、技术评估、市场评估、产业产值评估、资信评估、法律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形成对风险投资的有效辅助。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能发展到今日水平,是与其众多高水平的以专门为风险投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作用分不开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成功扮演其市场媒介的角色,是因为它们熟悉科技产业,并善于通过设计、创立和运用适合科技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在科技项目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牵线搭桥,使企业能够获得足够、匹配的资金,同时使投资者能够在风险得到最大控制的前提下参与科技项目的发展,实现投资回报。具体而言,它们的作用如下。

1.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由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行业自律组织,在风险投资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行业协会对制定行业规范、培育市场、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培养风险投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范围逐年扩大,一方面是战略顾问、财务顾问,另一方面又是资金的供给者,主要包括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发起,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参与对风险企业的联合投资;作为风险投资合伙公司的委托人,负责管理风险投资基金,为风险资本提供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等;提供传统的词融资。风险投资的退出主要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收购兼并、资产清算等方式,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与收购兼并这两种方式都是借助投资银行来实现的。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采取收购兼并的退出时,主要从事以下业务:安排兼并、实施反兼并措施、确定兼并条件、提供融资安排;而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退出时,投资银行一方面作为准备上市企业的财务顾问和保荐人,另一方面则作为股票发行的包销商。

3.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责在于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降低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律师事务所为风险投资提供法律保障。律师事务所可以对企业进行审查,包括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产权归属、有无重大诉讼、债权债务状况,起草和修改公司章程与契约、参与谈判、审查各种法律文件、设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具体的法律事项提供咨询和出具法律意见书。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运营和退出时都需要律师作他们的法律顾问。会计师对风险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过程中的财务报表审计;二是风险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

4.各种评估认证机构

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兴起,我国不少传统中介机构如技术咨询服务、资产评估、资信论证等中介机构纷纷涉足风险投资领域,并对风险投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仍存在着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信用环境极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企业往往高估技术项目的价值,对市场前景持过于乐观的预期,与此相反,风险投资公司往往持较为谨慎的价值评价,由于缺乏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价值认定,一些颇有前途的技术项目也不能达成投资协定。风险投资领域的中介业务对原来从事其他领域中介服务的机构来讲属于新业务,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学习和摸索。如资产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对未来前景的良好预期,这和我国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式不同,因此在评估中容易产生较大偏差。同时,社会上已经建立起来的中介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约束机制,存在为金钱驱动而提供虚假评估报告的现象,使现有中介机构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中介机构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中国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与项目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主要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随机“碰撞”形成的偶然接触产生的,一方面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通过自己的个人资源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企业中去寻找投资目标;另一方面是需要融资的项目企业漫无目标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具有投资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的作用不是很大。

另外还有由具有投资银行或投资机构工作经历的人创办的民营中介机构。这类中介机构比较了解风险投资机构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财务顾问费是根据他们帮助企业融资数量来计算的,所以,一般对企业的估值很高,过分“包装”的痕迹较重。而一些地区风险投资协会通过举办“风险投资峰会/年会”等形式加强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联系,在目前看来虽然较为可行和有效,但是从长远看,它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种峰会或年会往往在一个地区一年只有一两次,而且时间也比较短,它的作用与专业性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相比显得非常有限;第二,各地区风险投资举办风险投资峰会/年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资金在本地区的投资,因而往往会含有一些误导风险投资机构的成分;第三,这种风险投资协会在风险投资中扮演中介机构的角色往往容易诱发“拉郎配”的现象。

风险投资领域内的中介机构多带有“客串”的味道,这也是由国内中介机构的现状决定的,如果单就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现状来看,客观地讲它们仍处于襁褓之中。

二、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

1.风险投资中介市场发展不平衡

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数量虽然比较多,而且在近几年来的国内风险投资活动中也频繁出现,但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兼职身份出现。在风险投资领域,只要有上述事务所的执照,谁都可以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但谁也不专门从事风险投资业务,这容易造成一种权责不对称的现象。

2.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人员素质不高

风险投资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技巧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例如,在风险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会计核算、风险投资合约设计与安排等方面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技巧。而在目前国内从事风险投资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他们中大部分缺乏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专业技能,很难在风险投资中发表独立的建议和意见,往往处于配角的地位,而他们出具的财务报告、评估报告等重要文件的真实性也相应地大打折扣。

3.风险投资专业中介相对空白

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尽职调查时,要对一个企业的资料、现场、人员进行反复的考察,因为这些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我国能代替风险投资机构做这项工作的人和机构几乎没有。如何使中介机构能持续健康的发展,除对目前的中介市场加以规范整顿外,还应适当地对公司法人制度进行合理的创新,让合伙制中介机构和部分有从业资格的自然人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让他们承担起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人的职责,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使其充当起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的桥梁与纽带。而在风险投资专业中介机构尚未形成一个行业前,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专门为企业融资充当财务顾问的中介机构也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4.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中介机构为风险投资负责高技术认证、资产评估、投资协议起草。提供退出模式设计等,但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自身的评估无人负责,造成一些中介机构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进行的资产评估的可靠性、可信性差。对中介机构缺乏监督,缺乏考核中介机构的各种措施,以及各类中介机构不够完善,信用水平不高,都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构建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融资人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中介机构既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也不进行投资和融资,只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以促成风险投资和融资行为的完成,它们的报酬则来自于事先约定的酬金。投资银行可能是融资方聘请的,也可能是投资方聘请的,主要的职能是为聘请方提供整个投融资项目过程的整体策划。可以说投资银行在一个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他的中介机构则偏重于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如律师事务所主要为聘请方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审查各种法律资料,起草投资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等。应当说,这些专业机构的工作基本上围绕投资银行来进行,一般情况下,投资银行是全部中介机构的重心。中介机构应当遵循以下的法律原则:(1)诚实信用原则。即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必须本着诚信的原则向聘请方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不得存在任何欺诈和故意损害另一方的行为。(2)勤勉审慎的法律原则。即中介机构在提供专业服务的时候,必须尽到合理谨慎的法律义务,如不能夸大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的牟利能力,不能出具虚假的专业报告,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依据法律相关的规定和与聘用方约定的原则。即中介方提供的专业服务必须符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如有)和与聘请方的约定。(4)各中介机构必须遵循其本身的行业和专业守则的原则。

四、完善中介机构的思路

中介机构是风险投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投资活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可靠性。在风险投资的出资者与资本管理者之间,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风险投资的各类参与者与市场之间都需要中介机构的存在,并发挥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各类中介机构的服务将风险投资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门类复杂的投资对象和多层次、细分割的风险投资过程成为一个顺畅的资本循环和增值过程。可以说,没有中介机构,风险投资的运动链条就会中断。

1.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

要充分利用、挖掘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潜力和积极性,改造、新增一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当前主要是健全三类机构,一是标准认证机构。针对高科技领域门类繁多、情况复杂而设立的,对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范畴以及它所开发的技术水平进行鉴别。二是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依据市场机制对高科技企业中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为该类企业中科技成果或无形资产所占股权比例提供参考依据。三是科技项目评价机构。专门接受风险投资机构或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机构的委托,对某些专业领域中的高科技项目进行客观的市场前景的评价。

2.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扶植

放宽对组建某些中介机构如咨询、顾问机构等的限制,使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中介服务业。支持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的发展。成立风险投资同业工会,充分发挥其行业组织协调的作用,支持其与国际同类组织建立联系,开展民间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行业内的相互交流。

3.不断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社会信用水平是指包括政府信用、商业信用,集体信用、民间信用等的全社会总体信用的发展程度。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水平是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基础性环境要素。要加大依法惩戒失信者的力度,制定政府规章来规范个人、企业的信用征信及评级,加强对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剔除违规行为。

4.建立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行业协会

这是一个行业性自律组织,是联结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国内风险投资家与外商和外国金融机构,沟通业内信息、规范同业经营行为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目前,全国已经有地方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13家,组建全国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的条件已经成熟。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的功能是,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负责与各个风险投资公司联系,共同投资大的风险投资项目;行业自律,开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人才。

5.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

在美国,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进行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进行政府公共或议会的院外活动,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适时成立行业协会,主要是进行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和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等。

6.加强中介机构方面的法规建设

我国的中介机构,在项目评价、市场分析、投融资中介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与风险投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努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化运作模式,鼓励国外中介进入国内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为项目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提供良好的服务。

7.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政府应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中介机构行业的规范发展。政府有必要大力扶植和监督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这方面的立法,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让大家平等地取得和使用,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保护公平竞争。对于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从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育来看,风险企业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这些中介机构的虚假信息会导致风险投资的混乱。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维护风险投资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为确保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远期来讲必须建立起以多元风险投资主体为依托,以适当的政策扶持、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通畅的退出渠道为基础,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的风险投资体制。

「参考文献

[1]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孔淑红。风险投资与融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8

摘 要: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中可以探寻出重视投资对象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尊重市场的供求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及博弈规律、风险规律等特殊的投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可以制定出有利于提高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措施,从而获取投资的最大收益。

关键词: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规律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0-0019-05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以人为对象,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增加人的生产和收入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得以发挥价值的活动。党政领导者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以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为对象,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对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中的规律性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包括投资对象的特殊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和多样性、投资过程的相继性和累积性以及投资活动的风险性等。党政领导者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其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是以国家为主要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在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党政领导者自身主要是投力者,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的货币投入,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不考虑投力因素,我国目前的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以国家为主要投资主体,其投入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一般是其他投资者不愿、不能或不便于培育的人力资本,如未成年人、政府公务员以及其他企业不愿承担的非盈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如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专业证书、资格认证等成才“助推器”等,以弥补市场在人力资本投资领域中的缺陷和不足。党政领导者是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对象。

二是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财政供养的国家公务人员。依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公务员享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职或者处分”的权利、“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的权利以及“参加培训”的权利,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务员拥有了终身的保障,可以不受人力资本市场的太大影响,职业风险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就很容易造成公务员自身参与人力资本投资和发挥人力资本价值的动力和热情不足。党政领导者是已经具备一定人力资本存量,并已获取了相当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特殊的公务员群体,他们在这方面的问题会显得尤为突出,这同时也给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提出不少新的课题。

三是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用党政领导者的管理效益来衡量。国家投资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其收益不能简单地用货币收益来衡量。肖鸣政在他的《试析党政领导者的人力资本特征》中认为:“一个有能力的党政领导者,相对于一个政党、国家或者社会来说,是一种获得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本钱,是牟取政党或者国家利益的凭借。……他们必须能产生使用者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或者是完成某种任务与实现某个目标的管理效益。”[1]

四是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从投入来看,仅以干部出国培训为例,一个中长期出国培训项目平均所需费用达每人1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省级财政每年用于外派干部出国出境培训的经费,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确实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有很多表现形式,如干部队伍中的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腐化堕落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都是与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初衷相违背的,都可以称之为投资风险。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主要有形成风险、贬值风险、健康风险、道德风险、流失风险、腐败风险等。

二、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律

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投资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把握这些规律,是制定有效政策的前提。

第一,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重视投资对象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一要重视投资对象的需求规律。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麦克雷戈在各种需要中提炼出三种特别重要的需要,即生理需要、社会性需要(人们从引向群体的行为和帮助群体达到其目标的举动中得到了真正的享受)、自我中心的需要(关联到人本身的需要,追求成就、知识、创造以及在其他人心目中的承认和声望)。从需要理论角度讲,党政领导者的需求已不是在生理、安全的层面,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是他们真正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应充分考虑他们的人性需要特点,以使投资更具针对性。二要重视投资对象的激励规律。有研究说明,在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投资目标越接近,投资的风险就越小,就越能发挥投资效能。激励理论中的期望效应理论认为,人们从事某项工作、采取某种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个人对行为结果和工作成效的预期判断,包括工作对人的吸引力、完成工作后获得的收益和个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提高被投资者的期望收益。三要重视投资对象的使用规律。不同岗位和职务对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类型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部门不同于地方、上级不同于基层、正职不同于副职。对于不同人才在不同岗位上的使用,王通讯概括形成了“扬长避短规律”,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即使有相同的培训经历、相同的岗位经历,不同的人也会由于先天秉赋、后天实践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针对这种情况,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分类分层进行,要强调投资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更要注重在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个体特长和岗位要求扬长避短、用其所长。[2]

第二,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尊重市场的供求规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问题。现代政府应保持一个合适的规模,才能保证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相应地,党政领导者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有一个适度的规模,盲目投资必然会引起资源浪费、投资效率低下。通过绘制人力资本投资供求曲线,我们会对人力资本投资有更直观的理解。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可以用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即新增一个单位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来表示。以人力资本投资供给为横座标、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为纵座标,人力资本投资呈现为一条向下的曲线;人力资本供给可以用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即新增一个单位人力资本投资所需的成本来表示,这样,人力资本投资供给呈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从上述供求曲线来看党政领导者这个已经具备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承载者群体,我们将看到,随着党政领导者已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多,同样的投资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增量将越来越少,收益也越来越小;与此相应,增加单位人力资本存量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因此,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考虑到现有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供需情况。同时,由于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投入的投资活动,投资成本也是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三,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尤其要重视三个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即领导者的生理年龄规律、创新年龄规律、用人年龄规律。关于生理年龄规律,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生命周期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投资时间越长,投资水平越高的人,其投资后获取收益的工作时间也越短。此外,人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会减少,动力也会减小。因而,大力培养年轻领导干部,从投资方角度看,可以增加获取其管理效益的时间;从被投资方角度看,也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形成质量,实际上都是增加了投资收益。关于创新年龄规律,这是当前我国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和难点。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叫做创新年龄高峰,也就是30-39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创新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最高水平。[2]关于用人年龄规律,当前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为形成一支年龄呈梯次型的、年轻化的、有活力的领导干部队伍,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制定了一些年龄杠子,这就为培养年轻的更高层次的党政领导者提供了可能。优秀的党政领导者人才的产生,还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后备干部队伍。因此,要注重有计划地超前培养,以此推动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

第四,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着博弈规律。对党政领导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毋庸置疑的正确选择。但当这种投资过热时,就容易出现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特别注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讲,国家投资主体与党政领导者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由于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可能采取利己而不利他的行为,从而导致逆向选择,使“市场”上只剩下“次品”,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的现象。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以管理效益来衡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而管理效益又是一种较难度量的指标。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干部的人力资本要求,主要是从干部的任职条件上去把握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干部的学历、任职年限、任职岗位和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这实际上是对形成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的必需形式作了规定,并且把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作为党政领导者应具备的人力资本的传递信号,认为所有满足这些传递信号要求的干部都具备了岗位职务所要求的基本人力资本存量,而这恰好为“劣币驱逐良币”提供了可能。一个具体的事例就是,当用人制度开始重视高学历时,读博、读研就成为党政干部的目标,甚至为此不惜影响工作,请人写论文、花钱买文凭甚至制作假文凭的现象统统冒了出来。此时,高学历文凭传递能力水平的信号功能必然降低,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种高学历文凭的大潮中也往往被“淹没”了。

第五,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要正视投资的风险规律。当我们试图探寻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规律时,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风险,同时又尽可能地获取投资收益。投资活动从狭义上讲,只是指投资的过程,但如果涉及到收益,必然要考虑投资后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问题。党政领导者的管理效益是在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分成投资预决策过程、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人力资本配置过程、人力资本使用过程等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因素。预决策过程包含了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期调研考察、信息收集、方案论证等工作,如果在工作中对那些能力不强、品行不端的干部不能准确察觉而继续提拔使用,将大大增加对国家带来不利后果和损失的风险;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如果未能充分考虑投资对象在兴趣、需求、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或者生产性主体培训质量不高、投资方式不适合,都可能导致不能形成预期的人力资本存量,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风险;在人力资本配置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人与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匹配,就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人力资本的贬值,形成人力资本的配置风险;健康风险、道德风险、流失风险和腐败风险,都是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要风险类型。由于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又由于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投入相当的公共财力,更由于党政领导者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对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而,一定要充分认识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风险规律,对可能引起投资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借鉴一般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行科学的风险分析,以更好地提高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质量,减少投资风险。

三、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一,制订规划,充分提高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岗位锻炼(即“干中学”)是两种主要的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方式,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近期中央出台的《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就是贯彻落实《干部教育条例》,有序开展我国党政干部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举措。在岗位锻炼方面,对干部的交流、轮岗、挂职等也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以保证干部能通过不同岗位的培养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无论是规划还是制度,都应该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充分尊重人力资本投资规律。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的需求调查。需求调查包括现有干部队伍人力资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析,人力资本承载者的个体需求分析,客观政治和经济环境对党政干部的能力要求分析以及预期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和时间要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目标、有内容、有对象、有来源的投资计划。二是合适的投资内容和方式。知识分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4)知道是用在哪里的知识。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获得,掌握这些知识所需投资数量小、周期短、形成途径广,对先天资质和后天努力的要求不高;而对后两类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在实践中获取,积累这些知识所需投资数量大、周期长、形成途径窄,对先天资质和后天努力的要求非常高。再加上实际投资过程中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投资对象和风险程度来选取不同的投资形式。三是合理的风险分析和效益评估。人力资本投资有其特殊性,投资风险的发生会形成投资成本的沉没和无法收回,从而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因此,要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并制订相应的规避和化解预案。同时,对投资的预期效益要进行科学的评估,设定一些可量化可对照的考核目标和指标,使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更具操作性。另外,要制订配套的激励和奖惩制度,以利于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双方或三方的有效制约。考虑到化解和转移投资风险,减轻财政压力,还可以为国家投资主体和个人投资主体设定合理的货币投资比例。

第二,加强教化,增强党政领导者在人力资本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教化”,实际上就是强调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层次的教育。人是观念动物,马克思曾以蜜蜂与建筑师的比较来说明人类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党政领导者是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人力,是公共管理中的优质人力,同时又是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人力资本。党政领导者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直接决定了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对党政领导者的教化投资,不仅可以增加其个人的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进社会品德,提高社会经济价值,增加社会资本。因此,思想和观念上的教化是一种强正外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党政领导者的教化投资,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理论的学习。党政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能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这是成为党政领导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党政领导者获取政治理论知识,可以采取举办政治理论知识培训班、加强党政干部的在职学习等方式,同时要注重加强考核。二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党政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具有优良政治品德和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公民,同时还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德才兼备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选任标准,从来都是以德为先。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造就一个崇尚文明、讲求道德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和教育,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三是思想观念的熏陶。党中央提出要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领导干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开放的思维、解放的思想、宽广的思路、开阔的胸怀,具备通过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发达地区去参观、体验和感受,加大干部的国内外培训力度,实行岗位交流和地区间的“走出去、请进来”,都是培养“三宽型”干部的有效方法。

第三,健全制度,有效制约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各种风险的产生。这些制度包括:学习制度。要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量化的要求,如必须学习哪些科目的内容,必须完成多少时间的培训,必须通过何种形式的测试,必须取得哪种类型的资格证书等,以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风险。选任制度。对岗位进行科学的分类设置,对职务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干部的德才素质进行准确的识别,对干部的个人需求进行深入的把握,加大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把正确的人配置到正确的岗位上从事正确的工作,用其所长,从而降低人力资本的贬值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建立一支充足的高质量的后备干部队伍,以应对流失、健康等风险。激励制度。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总体而言,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实际上并未能真正参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分配,因此,通过精神激励增加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和心理收益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激励主要包括职务的晋升、荣誉的获取、社会的承认、他人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流失风险。医疗保健制度。目前,党政机关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许多领导干部的工作压力很大,而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自我保健和锻炼的意识不强。通过定期体检、休假、推广健身活动、建立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可以增强体质,放松心情,使党政领导者在工作中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以有效减少健康风险。考核评价制度。根据人职匹配理论,任何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考核就是要了解被考核者在本职岗位上究竟做得如何,评价其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并以此为信号,作为人才资源利用开发和晋升奖惩的依据。目前有很多常用的考核方法,如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等级评定法、360度考核法等。建立正常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可以使人力资本投资双方实现信息对称的最大化,尽可能地减少道德风险。教育监督制度。领导干部作风不正、违纪违法和腐败现象的出现,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破坏党的形象,增加党的执政成本,损害党的先进性,对党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对党政领导者进行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同时采取必要的惩治手段,是减少腐败风险的必要措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者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兴衰成败。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和稀缺的资源。研究和认识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和规律并寻求对策,利用有限的国家财政投入获取高质量的党政领导者人力资本,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文对此课题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而提出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鸣政.试析党政领导者的人力资本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9

摘 要:本文构建了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框架,分析了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从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投资机会分析的内容,提出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与决策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投资机会选择。

关键词:BOT项目 投资机会 评价 决策

一、引 言

BOT项目在我国的兴起,为众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机会寻取与选择的正确与否。进行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是BOT项目投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投资机会恰当与否,不仅影响到项目本身,还影响到投资者本身。错误的投资机会分析,或者对项目规模、项目收益的预测不准确,会造成投资者经济资源的浪费,或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处理不当将使投资者陷入瘫痪。若投资者是进行多元化投资,则失败的机会分析,不仅挤占投资者正常经营活动资金,还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概述

(一)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的内涵

投资通常是指投入财力以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收益的行为。广义的投资概念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也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还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这里所要讨论的BOT项目投资主要是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属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那么,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就是投资者在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发活动之前进行的分析和论证过程。

(二)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框架体系

BOT项目运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阶段的过程,对其涉及到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是投资机会分析的基础。对BOT项目进行选择与确定,一般从环境、成本、收益和风险等方面来考虑,其中成本和收益属于经济性因素。因此,BOT项目的投资机会分析可从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

一旦获取项目信息,投资者首先需要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可行的基础上制定投资方案;然后对拟投资项目的方案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和清偿能力分析,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可进行其筹资方案的修改或予以放弃。对于达到要求的项目,再进行经济不确定性分析,从而完成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分析与评价;最后对BOT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并对在风险分析中发现的一些缺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方案按上述流程重新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投资分析报告。其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

三、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的内容

(一) BOT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BOT项目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BOT项目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综合,它是制约BOT项目投资效益的经济、政治、政策、法律等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充分了解和把握投资环境,对准确进行投资机会分析,制定正确的项目投资方案,进而做出合理正确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成BOT项目投资环境的要素众多,一般可概括为六大要素,即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设施情况等。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法律完整性、法制稳定性和执法的公正性。法律完整性主要指BOT项目运作所依赖的法律条文的覆盖面,包括法律法规是否齐全;法制的稳定性主要指法规是否变动频和有效;执法的公正性是指法律纠纷、争议仲裁过程中的客观性、公正性。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BOT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政局稳定和政策连续,实施BOT项目所需的广泛的政府支持才可能成为事实,投资者才会主动去开发BOT项目。

经济环境由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等级、资源开发、国际贸易、金融行情、财政收支等状况构成,它是影响BOT项目投资决策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经济环境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财务环境和资源环境等。

图2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图

社会环境是指拟投资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信誉,这些环境条件对于投资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自然环境是指投资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由于自然环境是一种投资者无法轻易改变的客观物质环境,具有相对不变和长久稳定的特点,而BOT项目一般为基础设施项目,其具有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逆转的特点,因而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BOT项目中,自然环境主要从环境保护和自然条件来考虑。

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投资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给排水、排污等。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直接影响项目开发成本,从而影响投资效益。

(二)BOT项目投资经济性分析

BOT项目投资经济性分析是指投资者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效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并对经济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据以判别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其程序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选取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2)估算各期现金流量;(3)编制基本财务报表;(4)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进行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5)进行不确定性分析;(6)得出评价结论。其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BOT项目经济性分析流程图

(三)BO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BO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是指分析BOT项目风险的来源及构成,建立BO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风险评价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拟投资项目的风险及其大小,进而对拟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进行优化,保障项目以最小风险运行。BOT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风险的管理过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机会分析时必须对各种风险有清楚的认识,较好的处理各种风险。

BOT项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或主要步骤有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分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任务是了解风险的客观存在,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条件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后果及影响,目的是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定性的分析。BOT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1)投标风险,包括项目许可风险、土地征购风险、环境及文物保护风险、专营及税收法规风险等;(2)融资风险,包括资金不足风险、破产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货币兑换风险、汇率变动风险等;(3)建设管理风险,包括承包商的表现风险、地面条件风险、造价超支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质量不合格风险、技术风险等;(4)运营风险,包括收入风险、运行及维护成本风险等。

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项目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系统评价模型,对项目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估算出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因素,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为如何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也即是风险控制和防范,是项目投资者努力将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剩余的不确定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

四、BOT项目投资机会选择

通过对BOT项目投资环境、经济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几者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后,形成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对投资者而言,机会分析报告只是进行投资机会选择的关键工作之一,还应以机会分析报告为依据,对投资机会进行评价,以选择适合的拟投资项目,并通过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更好地完成投资机会选择。

(一)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机会评价时,可以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计算拟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以考察单个项目的投资机会情况;也可以通过结合可能性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计算项目各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的排序指标,并通过对比多个项目的排序指标来确定投资机会。

BOT项目属于风险型投资项目,进行其投资机会评价,一般可以从收益、成本、环境和风险等方面来考虑,前两者为经济性因素,后两者为非经济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可利用可能性理论来处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同时,上述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又可细分为多类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构成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可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来具体比较和分析。

(二)BOT项目投资机会决策

对BOT项目投资者而言,从获取项目信息开始,就展开了项目投资机会研究,经历投资机会报告的形成、投资机会的评价、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最后进行投资决策,通过一系列的机会选择工作,最终完成投资机会决策。

在初步选定了拟投资项目后,应该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而做出最后投资决策。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应在投资机会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和提高深度,对拟建项目的市场需求状况、建设条件、生产条件、技术、设备、融资、经济效益、环境和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做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选择并优化建设方案。

五、结束语

对于投资者运作BOT项目而言,投资机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从获取项目信息开始,就展开了项目投资机会研究,通过投资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形成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必要时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化的投资机会综合评价,最终完成投资机会选择,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喜军、王孟钧、陈辉华编著.BOT项目运作与管理实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2]王喜军、王孟钧.大型建筑企业BOT项目投资决策能力研究.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2009(5):73-76.

[3]王喜军、王孟钧、赵庆武、周卉.公路BOT项目运作关键问题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08(5):68-72.

[4]王立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5]孙尉添.基于可能性理论与ANP模型的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6.

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篇10

关键词: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投资组合;时间序列分析

引言

在非寿险的定价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工作。Pardoux. E和彭实戈(1990)建立了非线性下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并证明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使得该方程能够结合风险资产的收益来进行保险定价。荣喜民(2004)考虑承保风险的保险投资比例模型能够利用保费收取与赔付间的时滞,并考虑投资影响建立最优投资模型,算例中假定时滞为一年。事实上,该时滞是随机的,并且保险赔付随着月份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知该理论仍需进一步的系统化。因此,文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考虑承保风险的投资比例模型基础上,结合保险赔付随月份变化的规律性,从而探讨最具竞争力的保险定价模型,并以广东省的财产险数据为例,进行完整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

(一)保险定价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二)考虑承保风险的投资比例模型

二、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

(一)投资组合收益与风险

(二)索赔率数据处理

四、结论

随着我国保险业和保险投资品种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研究是随之变化的。因此,本文得出的保险资金投资比例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结论。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证券市场改革,日趋完善的各类相关法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入更深的层面。由于广东财产险数据略显不足,文章最终选择了均值法进行处理。随着保险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结果都将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虽然由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得到的费率公式看似比较复杂,但其应用意义较为明显,针对每个月所制定的差异化费率使该定价机制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龚光鲁.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概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荣喜民,李楠.保险基金的最优投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0):62 - 67.

[3] 崔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下的保险投资定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