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理念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3:01:00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以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为例,从集成化设计、精细化设计、适宜性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一、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案例分析

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是深圳市为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建设的住区,需要解决5个村落的500户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因为由政府投资,资金受到严格控制,工期紧张,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的分析和定位非常重要,原住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工期和拆迁进度。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我们通过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确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适宜技术的绿色建筑目标,该小区也获得2006年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图1,图2)。

1.集成化设计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成立专门的沟通组及设计组,同步开展工作,从而保证不会因为工期缩短而降低质量。我们一方面与建设方沟通,以求更好地实现安置政策;另一方面与村民沟通,以保证我们的方案能够更贴近村民需要,也为方案后期的顺利实施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更顺利地与村民深入交流,我们还专门选派了会方言的建筑师参与沟通。考虑到原住村民的客家文化背景,在对客家民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引入社会学、民俗学、植物学等学科学者协助建筑师进行协同设计,丰富了方案的内涵。

2.精细化设计

为满足原村民自住房与出租房分开、每个村要相对集中等要求,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将相对比较安静的东部设为自住区,西侧为小户型出租区。5个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通过道路、景观、幼儿园、会所等公共设施来间接区分,而不是用围墙生硬地隔断,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小区设计一体化,又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我们采用数字化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验证,力图把常规技术作精,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节约资源。结合日照模拟,调整总平面布局,使所有住户都能达到规范中的日照要求,并借助通风模拟验证了小区内每栋建筑都有顺畅的通风(图3)。为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声影响,我们将此区域建筑平面设计成折线,功能定位为单身公寓,既形成组团和院落空间,又使建筑自身成为小区的噪声遮挡屏障,并在户型平面上用走廊和厨房对噪声进行二次遮挡,以便减少对卧室的干扰,在阳台等细节方面也综合考虑了技术要求。环境设计方面,利用模拟技术确定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的分布区域,以指导景观设计师合理选择树种及种植位置。此外,我们对建筑护结构也进行了精细化的节能设计。

3.适宜性技术的运用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技术,如研发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利用湖面做人工湿地,结合MBR技术作中水处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运行费用;利用沼气等等。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预估,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有望达到三星级,项目的总投资为10亿,其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615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15%。2007年8月自住区部分已经封顶。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设计阶段真正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价值观,将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以较小的成本代价最大限度控制能源消耗量的重要环节。建立绿色思维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图4)。其根本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平衡。创新将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产生一种革命性的冲击——观念更新、设计内涵增加、设计方法改变、甚至设计管理体系也会随之变化,这部分变革是软性的,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建筑师的足够重视。绿色建筑的推行必然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些革新是硬性的,与投资造价密切相关,现今建筑师设计绿色建筑时往往视之为“良方”,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我们应该提高对软性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这是建筑师的责任,也是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控制点。

平衡是绿色设计的核心,包括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两种。纵向平衡针对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从建设到拆除的全过程,而不应停留于将房子建成的阶段性任务。在横向平衡中,绿色建筑设计中关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方面,实际是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诸多因素的。所以绿色建筑一定是平衡各方面因素后产生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上都作到最好、最精,但是应尽量使综合成本、技术、环境、功能、性能、艺术等方面达到整体优化(图5)。

创新、平衡之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倡“精宜之道”。“精”指常规技术精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分类、分级、分层思考技术策略;定性、定量验证;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宜”是四新技术应用适宜化,在风险管理意识下应用与项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一定会有风险,不能因“新”而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用。科学的做法是:针对项目具体情况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作到“精宜之道”需要工作模式的变革,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科学化的逻辑判断及持续化的效能验证。其中集成化在精宜设计中最为关键,不仅是设计自身,而要从源头开始,让建设方、设计者、使用者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源于各学科的集成而不仅仅是应用一项技术或设备。比如应用高性能的钢筋是节材措施,但建筑结构合理、降低含钢量、少用钢筋混凝土也是节约材料、降低造价,这更需要设计过程中的精细化,避免为戴“绿”,而进行技术“冷拼”或为“绿”而“绿”。

推进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何科学地将其实现,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现实条件与面临的问题都说明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是从农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别是我们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顶峰期、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时代,探求中国的绿色建筑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建筑师不仅要关注高技术支撑下的实验建筑和示范建筑,更要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且低成本的绿色建筑。

国内现阶段很多绿色建筑只为评星、评级,某些项目为了拿绿色建筑白金奖,不惜代价大面积使用光电技术,忽视建筑成本;也有项目为使用某项节能或环境技术,不顾建筑特点和地区气候特点生硬地在一个两层高的住宅上安装高科技拔风帽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走上极端的误区。实际上不合理的设计是最大的浪费,例如把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榕树下,导致光电板不能发电;建筑师为了满足创作的需要,先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而后用Low-E中空玻璃隔热,再加上外遮阳等技术,最后号称高科技节能建筑,就是典型的“戴帽子”设计!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2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低碳住宅和写字楼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是所谓的低碳。目前,低碳已经逐渐对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并成为其竞争中重要的筹码之一,但是建筑开发的发展方向正被仓促上马的住宅项目以及完全舶来的建筑技术所动摇。因此,在现代住宅与写字楼的开发中,运用绿色低碳理念是其应当持有的基本理念。

1.1改善住宅区小气候与城市大气候环境各种资料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后,地球上出现各种极端天气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洪涝灾害以及炎热干旱等恶劣的天气就是温室效应对我们的气候产生的影响。而二氧化碳的高度排放就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且高的碳排放正逐渐使我们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化。在城市房地产开发中,住宅与写字楼的开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住宅开发也是每年新开工最多,施工、竣工时交付的项目最多的项目。因此,在住宅的开发中运用绿色低碳的理念,对建成之后小范围内小气候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房地产的开发商也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买,这对开发商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如果,未来的住宅和写字楼开发中都能运用绿色低碳理念,那么在城市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低碳住宅小区、绿色建筑,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这种效应对整个城市大气候环境的改善将会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于城市形象与品质的提升十分有利。

1.2降低开发与使用的总成本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并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是绿色低碳住宅追求的根本目标。比如,根据住宅开发项目所处的地形因地制宜,可以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同时对碳排放量的减少也有一定的作用;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对窗墙比进行斟酌研究,对大飘窗的使用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从而使建筑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等等。在借助自然的力量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通风、日照以及采光等因素,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碳的排放量,而且对于降低建筑物开发的成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低碳技术与低碳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的成本,但是绿色低碳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由于能够节约水、电、气、暖等能源,其后期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会降低很多,因此,绿色低碳建筑能够降低其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费用。

1.3营造低碳房地产企业文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体系。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能够对其起到引导、激励、约束以及凝聚的作用,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提高,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低碳理念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使其更好地设计、创造出积极的成果。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低碳的房地产企业文化是以低碳理念作为企业开发经营的指导思想,并使其贯穿于开发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工艺、材料与设备的选择等等,它的基础就是进行绿色低碳开发,并将低碳营销的开展作为其保证,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持续发展。

2城市绿色低碳建筑开发的思考

从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开发的实际以及国内外房地产低碳开发的经验这两个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城市绿色低碳建筑要实行全方位的开发,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2.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考虑选择一种保护环境、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自然资源,并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因此,在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建筑物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加强绿色低碳理念的运用,包括建筑项目的选址,规划和建筑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与施工建造等各个环节。

2.2树立“低碳绿色”的价格观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商在说起低碳环保和绿色建筑时就会很敏感地提到价格的问题。这种问题用“低碳绿色价格”来诠释才更有意义。企业将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的一种价格就是所谓的低碳绿色价格,它是在以“污染者付费”、“环境有价”为观念基础的条件下建立的,是对房地产商积极投入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的一种支持。

2.3树立低碳开发的产品观与其他行业相同,建筑物的开发也是有规可循的,同时也需要科学创新,并不断地以“低碳”的价值观来满足人们需求的一个过程,而且,它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在开发绿色低碳住宅小区或者写字楼时,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开发体系,这种开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绿色低碳建筑在设计时要坚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导向;②对开发建筑的全过程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并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客户服务等重要的节点实现标准化;③为了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在对建筑物进行开发时,增加前瞻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了对人体力学、环保建筑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发体系,并增加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绿色低碳建筑不仅要减少污染的排放,而且要减少碳的排放量,这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主题方面更加的切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对绿色低碳的建筑进行开发必须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

2.4树立“低碳绿色”的设计观在进行绿色低碳建筑开发时,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对其设计的问题进行考虑就是所谓的“低碳绿色”的设计观。这种观念不仅要对建筑的形体效果进行考虑,而且更要考虑住宅的舒适度,并从规划和设计角度来考虑降低能源的使用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做到如下的方面:建筑密度科学,房屋进深适宜,采光和日照满足健康要求;考虑当地风的主导风向,使得小区通风合理,从而绿色低碳建筑内部格局划分合理,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单体设计中,考虑通风和日照的因素,让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绿地具有可达性,使人充分融入自然之中;尽可能在设计中考虑利用太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

3结语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3

1.1有效减少能耗

有效减少能耗是工艺建筑节能设计理念的重要优势之一。众所周知降低工业建筑的耗能在本质上减少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还能够在建筑物在使用和建造过程中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和利用能源,从而能够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做到尽可能的降低能耗。除此之外,有效减少能耗主要还体现在可以有效的面对能源危机和潜在的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并且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主要是依靠减少维护结构的散热并且合理的提高供热、制冷系统的热效率两个方面。即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效加强节能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应的能耗。

1.2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让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占据非常大的优势。众所周知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援,因此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避免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在建筑、生产过程中被浪费。例如由于工业厂房的冬季内采暖计算温度与室内外的冬季采暖计算温度差(tn—twn)和民用建筑相比,要小10%~20%,热损失自然也相应减少。除此之外,在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其整体资源的消耗,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有效提升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不断进步。

1.3提升生产效率

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众所周知工业建筑物的护结构是其热量损失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通过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促进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及地基周围等处使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并且能够使建筑物围护结构中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大大降低,这最终就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节能设计理念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还体现在了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设备和机械的运行强度,从而能够有效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1.4减少腐蚀损失

减少腐蚀损失也是节能设计理念自身具备的优越性之一。众所周知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厂房和设备都容易受到腐蚀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工业厂房的建筑单体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从厂房的平剖面布置阶段开始就纳入设计应考虑的范围中。例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于空调降温的面积范围和室内温度进行有效的计算,来尽可能的避免不适当的大面积、大空间采暖和全空调,这可以有效避免机械设备生锈腐蚀的可能性。并且当工业还间内有散发大量生产余热余湿甚至腐蚀性气体时,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当考虑有效的自然通风来保证室内的正常生产环境,从而能够促进腐蚀的有效减少。

2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应用

2.1根据工业特点设计

根据工业特点设计是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根据工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工业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特点符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建在工业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以及地基周围等处使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从而能够可以使建筑物围护结构中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大大降低并且有效减少热量的损耗。除此之外,在根据工业特点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操作人员和运输工具活动的高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在设计时不应当采用机械强度偏低的内保温材料,并且在厂房内湿度大或又含有腐蚀性介质的条件下,不宜选用孔隙率、吸水率大的保温材料,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2.2合理选择材料

合理选择材料对于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合理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建筑外墙用的材料具有合适的厚度,从而能够在减少热量损失的同时促进建筑内部保持较为良好的通风。除此之外,在合理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可以从之前的节能设计建筑选取适用的构造和所需的材料。并且根据工业建筑的设计特点,要求控制各朝向的窗墙比为35%~20%。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工业建筑的通风条件和采风条件,从而在减少电能消耗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效益的不断进步。

2.3优化建筑结构

优化建筑结构是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优化建筑结构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注重减少建筑的开窗面积,即尽量减少开窗面积始终是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手段。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性能的外窗自身的传热系数可能存在3倍左右的差距。除此之外,在优化建筑结构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选用保温与密闭性能好的多层窗来促进工业厂房节能水平的有效提升。例如设计人员可以选用聚苯板和以膨胀珍珠岩为主要原材料的防水保温板以及沥青珍珠岩板等多种节能效果明显的材料,然后合理的设计建造的防水层、保护层等构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可靠性的持续进步。

2.4.增强节能意识

增强节能意识是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的重中之重。在增强节能意识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督促自己具备更加高度的节能意识,这与此同时也是促使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在增强节能意识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通过采用其他人员提出的具体意见和细节意见,来促进节能标准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能够在节省土建工程量和降低造价,减少护结构面积的同时促进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应用精确性的不断提升。

3结语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观念 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54-02

城市和建筑物本身是资源和能源的集中反映,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影响举足轻重,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如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若是从基础教育开始把生态观念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在设计类课程中体现出生态观念带来的创新思维,在以后的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会让自己在其中受益一生。

一、生态观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的觉醒之一就是生态觉醒。它使“生态”由生态学家、生物学家从事科研的专业范畴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成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新切入点和学科交叉点。因此,以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和解决建筑问题,需要将问题的各个要素纳入一个整体系统内,并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单一地消灭或改变其要素,而是多种要素相结合达到一种系统内的平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建筑设计也应当把设计放到整个生态系统当中。

由于生态观念与人类健康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其他学科领域影响巨大,包括向建筑学科的渗透,使当代建筑发生了深刻地变革,生态建筑成为未来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建筑教育是促进生态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如何在大学开展生态建筑教育,如何将建筑生态思想更好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强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生态观念

建筑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从生态与建筑这个系统来看,生态建筑的生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锻炼。

(一)场地与环境的利用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绿化和场地,如何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从系统学角度理解,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也是人们活动和感受环境的主体,是否尊重自然,保护场地生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本身。故在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练习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育,在设计建筑的体重、形式、布局等均应与之协调。

(二)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练习中进行生态观念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建筑使用有了更高层次要求,这必然影响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功能与空间限制的回应。在进行设计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态建筑功能与空间和一般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区别,掌握生态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一个具有生态观念的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是一个循环系统,具有开放性,以获得动态平衡,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会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处理创作过程中体现生态观念。

(三)材料与建构的选择

根据建筑的组成要素,我们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路线:材料+技术+建构+智能控制。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注重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面。材料作为建造基础,建构在组合材料的同时决定了建筑的存在方式。以生态观念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练习中,寻求新的生态材料和相应的建造技术成为一种培养学生生态观念的手段。

三、教学模式优化

(一)授课方式与课件内容组织

在课程安排中对不同建筑类型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但是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的思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来深化建筑设计理念。课程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建筑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学习生态建筑设计现场调研的基本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梳理,提出设计理念和生态观念,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2.第二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环境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深化案例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生态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突出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基本策略和设计方案。

3.第三个阶段: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目标、生态特色研究,以及不同层面的分析。

(二)设计能力的培养

1.多种沟通方式对生态观念培养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防止出现专业内单一的沟通模式,设计质量的优劣也不能仅在本专业参与的思维过程中评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从多种基础课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锻炼机会(表1)。

2.从生态调研到生态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确定调研的内容和安排。在课程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调研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生态建筑理论对场地进行感知体验,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获得第一手的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三)设计训练框架

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是反映建筑生态性的三个方面,亦是课程设计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序列训练,通过“整体考虑,分段练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表2)。

四、结语

生态建筑的生成需要生态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其生态观念的根植,需要教师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生态观念渗透于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整体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领域的冰山一角,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在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本课程的生态观念。

[ 参 考 文 献 ]

[1] 肖轶,任乃鑫,张娜娜.生态观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18):8-10.

[2]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 屈万英.生态思想融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9-52.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5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有两种: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和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以适应大工生产为基本出发点,讲究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是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补充与完善,建筑形体在强调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的同时,也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不单单关注建筑本身的纯粹形式或理想的秩序,更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整合。

从1853年到20世纪30年代,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曲折探索阶段,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虽处于支流地位,但对后来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最大。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建筑风靡全球,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得到了完美诠释。从1909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工业主义建筑设计人文化设计理念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深入人心,它丰富了高层建筑创作手段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高层建筑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从1853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高层建筑刚刚出现,人们对高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设计上也缺乏经验,因此,借鉴历史传统和美学理论成为当时时尚,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复古主义占上风。但是,欧洲和美国的少数建筑师,坚决反对抄袭历史形式,坚信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认为一幢新建筑应符合新功能、新材料、新社会制度和新技术的要求,并对高层建筑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奠定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形式基础。如由伯姆和鲁特设计的瑞莱斯大厦,其水平带几乎全是玻璃,强调围护结构的轻质透明,表达框架结构的美学特点,建筑的美学特色有别于官邸式三段式建筑的沉重感,影响了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格罗皮乌斯和伊里尔。沙利宁参加1922年举行的芝加哥《论坛报》大厦设计竞赛的设计方案对后来的高层建筑设计影响最大。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方案形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充分展现框架结构的美学品位,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杰出的,极其适合办公楼要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高层办公楼形式的早期萌芽。伊里尔。沙利宁的方案强调建筑建垂直上升的表现,顶部收缩、跌落,但形式同样地简洁和反对繁琐装饰,是体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成功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高层建筑最完美地体现了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这一时期的建筑所关心的问题聚焦在如何开发材料、结构的表现力,如何单纯的抽象表达使用功能、表达空间组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湖滨路公寓、西格拉姆大厦都充分展现了钢框架结构和围护墙体玻璃材料的表现力;汉考克大厦着力挖掘了结构构件X型支撑的美学特色;利华大厦开创了灵活空间的模式;贝聿铭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的艺术重点则转向追求由镜面玻璃反射所引起的感官愉悦。

从1909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设计,由于建筑师们认识到高层建筑将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主宰因素,而十分重视高层建筑冠部设计的标志性,如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这是建筑与城市文脉整合的早期表现。

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设计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对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反思,并意识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为目标,强化“以物为中心”,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因此,许多设计也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如密斯式的方盒子建筑在世界范围流行,地方特色受到严重冲击;世界贸易中心大而失度的形体,导致曼哈顿繁华区的空间尺度失去平衡等等。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为“人”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建筑形体在强调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的同时,也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同时注重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和与城市文脉的整合,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高技派、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等各种建筑流派和思潮,都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某些观念的具体体现。

如菲利浦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与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但建筑风格迥异,实现的手段也不同。电话电报公司总部、日本筑波中心都是借用历史符号,而香港中国银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隐寓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结构支撑构件而实现的。O.M.翁格尔斯设计的德国托豪斯大厦隐寓的“大门”形象,同样没有借鉴历史符号,而是通过建筑的虚实对比实现的。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表现了“材料—结构—设备”的高技风格,同时,采用悬挂结构体系实现大楼底层完全敞开,与楼前的皇后广场连成一片,充分体现了建筑与城市文脉的整合意识。

理查德迈耶设计的美国步里奇波特中心,极力追寻建筑的尺度与形态同城市的整体结构相适应。为表示对相邻的巴纳姆博物馆的尊重,其体量打散处理,形成一个轮廓线丰富、由低矮和中等高度体量组成的连续体。这与世界贸易中心大而失度的体量形成鲜明的对比,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设计理念的差异所致。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6

在当代语境中,何谓现代?何谓传统?在当代一片民族复兴的呼声下,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当下的历史定位,才能正确的阐释它们。对西方现当代建筑观念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包括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学习,并要与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实践总结联系起来考虑,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中西方建筑的简要发展历程及比较

1.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沿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西方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工业时代初期,人们也同样陷入了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工艺美术运动因挽回宁静的田园生活而产生,但毕竟违背了历史的潮流而昙花一现。其后,又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等,以建筑艺术为先导的艺术运动,使西方设计观念逐步的与工业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融合。20世纪20-30年代,许多独立设计师,在“拯救众生”的价值取向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念,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例如:由格罗皮乌斯创立的“包豪斯”学派就是旨在让设计为社会服务,坚持现代材料运用,现代技术的运用,强调通过建筑外表能够立即了解到建筑结构的必要性,坚持设计上诚实,坦率的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古斯工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突出内部建造结构,消除所有装饰细节。

当时另一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当然,还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从而将建筑设计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赖特,又为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总之,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得西方建筑观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精神又催生出更为多样丰富的创造。

中国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延续性使建筑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古建筑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成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商周萌芽至盛清成熟,一共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不断的充实和总结,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成就。而当代中国建筑,历经战争、政治运动、西方建筑思想的冲击再到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似乎太过破碎,回顾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建筑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建国初期梁思成与华揽洪之争;到80年代城市化进程迅猛袭来,85思潮的反思;再到当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已经塑造了中国绝大部分追求现代化的城市的面貌,设计师又陷入了“现代”与“传统”的两极对立之争,但这种争论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推进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

中西建筑观念历程的比较

对比中西方建筑观念发展历程,西方现当代建筑艺术是在延续的文化背景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其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有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经验;中国建筑观念的发展,除古代建筑外,现当代建筑艺术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缺乏文化延续性,建筑设计观念始终没有创造性的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及应持有的设计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两极化的思维上,很自然的会产生所谓的“第三条路”想法――能不能把两极“结合”起来?中国的近现代化与西方不大一样,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废墟之上,我们的历史文化太过破碎,这就更加剧了情感与现实的矛盾。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产,可惜基于历史原因,对历史传承与理论总结、开拓明显不足。上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中国建筑设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频繁的批判之后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理论真空,至今仍然存在有后遗症;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度与西方建筑在学术沟通上的中断,中国建筑界的许多人,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全盘而贯通的了解,忽然又面对了所谓“现代建筑已经死亡”的尴尬局面,以及蜂拥而至的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建筑理论领域中虽然驳杂却并不成熟的学派纷呈、莫衷一是的表面繁闹现象,使得中国建筑师,包括有才华的青年一代,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近年来在建筑史学、建设实践方面虽然有可喜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对我们的理论建设起到了足够的影响。

当代许多建筑设计师,脱离历史背景,断章取义的复古,只能带来建筑设计观念的倒退,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衰退。例如:近几年的房地产泡沫,大量楼盘套用概念,模仿形式,这些只是销售策略的一部分,没能真正给大众创造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反而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现状看,中国经济虽位居世界第二,但科技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既无重大基础理论创立、也少有前沿科技的开拓、尖端科技极少,人民生活水准较低。

从当代艺术现状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而大批艺术家转而投入到,当代艺术中,例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回归民族主义”这句口号光靠我们曾经对形式风格的追随,就变得太空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民族主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会由个人意志转移,而是由在历史进程中是否有其真正的价值(创造性、先进性)决定。

我想当下中国设计师应该从西方20世纪20―30年代的设计实践中吸取经验,去学习西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文精神。在他们勇于创新的实践案例中去学习建筑空间的语汇、建筑技术、建筑对人的关怀。回到建筑的本质,立足当下社会的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现状,融入人文精神,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深入的、具体的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95年后在国营设计院体系之外开始出现一些个人化、独立的建筑实践。以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为代表的一组青年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工作,包括通过媒体积极传播建筑理念,形成了一种新文化气候。

张永和出生在北京,对于四合院、胡同、老北京的城市空间有着自然的亲近感。张永和曾说起,当时设计公社时,正值北京房地产起飞之际,建筑风格紧跟欧美脚步,缺乏自己的语言,他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然而,把四合院搬到山林间,面对着大自然,建筑再采取一种闭合的姿态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土宅索性和山壁合抱,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的庭院围合。围塑起来的中庭,柔和地淡化了自然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土宅位于长城脚下公社12个别墅的制高点,墙体为中国西部常见的夯土墙,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力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粗糙的墙面不加任何修饰,在室内陈设和装饰上也尽量做到简单和自然:凹凸不平的青砖,原木的横梁,甚至不得不用到的混凝土的材料也未加任何处理。在这里,张永和对传统的理解表露无疑,他从另一个层面上给我们阐释了建筑和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契合。

刘家琨出生在成都,他设计的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刘家琨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处理现实”。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质量,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他的理论著作多过建筑实践,在他的清水会馆设计用中融入了对中国园林的确情有独钟,从此中汲取的养分,最朴实的材料和形式,追求丰富而有意境。

他们按照“常规”直接设计建筑,而不是宏大空洞的意识形态象征主义。踏实的去探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和建筑语言。这些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希望。

总结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创新理念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uilding, people use their own wisdom and design concept through the buildings appear. In today's world is facing a with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industry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 inno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studied.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ve concep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行业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1]。为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创新理念迫在眉睫。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就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论应具备的基础和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运用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基础

所谓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新鲜事物的能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具备创造新鲜和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能力。这就对建筑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建筑需求。而很多建筑师设计师们不敢大胆尝试、创新和改革,而是因循守旧,照搬硬套,故而很难有好的建筑作品。然而,好的建筑作品大多需要有好的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和动力则很难有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别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创造性思维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它囊括了兴趣、爱好、信仰、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建筑设计的竞争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被淘汰甚至于领导潮流,创新是建筑师们重要的武器,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运用

2.1创新建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

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公众精神,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特征,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2]。

2.2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和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昧,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3]。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抹去了民族特色。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要创新,又要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体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创新要与文化融合,提炼出一条明晰的思路,不能左手是《诗经》,右手是《哈姆雷特》。”

2.3建筑工程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的运用,而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4]。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三、结论

创新是建筑设计师的毕生责任,更是其人生态度。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自然知识积累。而真正的创新是有创意的建筑师个体内部隐含着的一些要素通过长期积累,在合适状态下的实现。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当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发挥想象力,从而设计出既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又能保持自身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建筑。

参考文献:

[1]陈进良. 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设计应如何创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

[2]王辉,吴龙洙. 建筑设计方法分析[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2) .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也就是将实际经验作为依据,在没有经过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尤其是没有做出准确的力学研究的情况下,站在整体的立场去做结构设计。一般包含整体的设计方案,和针对于抗震的各个方面。概念设计主要就是展现的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工程人员应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起到把握的作用。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就比例说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设计中的力学主要就是以弹性理论为根据的,但是由于截面的设计是根据的塑性理论来进行的,这两种理论显然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就和实际的情况相互不符合。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来说,应该采取概念设计的合理的理念性。另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使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而且对于结果所作出的科学的研究,计算机也不可能模拟整个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运用概念设计的理论做好相对于投入较少的计划。

1、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概念设计合理有效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结构工程师的实践经验,而且使其设计成果和设计理念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但是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将设计的内容局限于相关的规范和设计的手册的范围之内,没有进行新技术的机遇和创新,缺乏创新性的精神和动力,使得建筑结构设计的理念没有进行创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新意。而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和设计计算的理论中总会出现技术和实际的情况没有进行两者相互符合或者存在无法对两者进行计算的结构构件设计,这就要求概念设计结合的措施来进行结构的设计优化。而作为建筑结构的工程设计人员来说,需要综合的对于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的概念进行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所以,结构工程只有不断的创新和改善结构的设计理念,不断的充分了解各种综合的性能,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的任务。

2. 概念设计过程

分析: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有些数据并不能完整提供,具有信息模糊性,这就需要概念设计对数据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分析。综合: 综合的过程主要是设计师的灵感和思维起主导作用。设计师结合建筑实际条件和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经验,把建筑结构和设计意图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评估: 建筑结构设计通常提供多种方案,概念设计能够对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最终选择经济可行性强、技术可行性强的方案。

3.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概念设计优化结构方案

概念设计的最终宗旨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经济、适用。所以概念设计需要从结构系统的总体布置、抗震点分析、应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建筑结构设计师能够在高效合理运用概念设计关系着能够用最经济的方式创造出安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建筑结构整个方案中融入概念设计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管控。首先,在建筑整体方案设计的过程中,结构设计师要和建筑师之间进行深入沟通,探索和比较适合建筑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设计方案。其次,要从宏观出发,进行整体性考虑,加强对设计中环境、使用、建筑、荷载等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再结合理论设计进行正确的判断。

3.2、总体指标控制

计算判断结构抗震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限值;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振型曲线,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范围中,总体指标对建筑物的总体判别十分有用。若刚度太大,周期太短,导致地震效应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太小,结构变形太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因此,在小高层建筑房屋中,结构构件宜采用高强度材料,非结构构件和围护墙体应用轻质材料。减轻房屋自重,既减小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使构件截面变小,又可减小结构刚度与地震效应,不但能节省材料,降低造价,还能增加使用空间。

3.3、合理的选择建筑的基础

根据选择好的建筑场地的地形特征和结构形式进行结构基础的选择。如果是松软的地质且要建造高层建筑,天然的地基无法承受起荷载,需要采用桩地基,把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下面坚实的持力层中;如果建筑场地土质不均匀,为了改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从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抗灾能力,则可以选择箱型基础;最后一种建筑基础是筏型基础,它整体的刚性大结构稳定性好,可以解决建筑物上部的超荷载,还可以解决其压力分布不均的问题。

3.4、合理的选择建筑的主体结构体系

建筑主体是一个空间的结构体系,目前我们在空间结构体系整体研究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设计工程中用了许多假定和简化理论,作为结构工程师我们更应该通过强化概念设计,灵活运用规范,运用概念设计理论对整个结构体型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做到结构体型布局合理,受力明确,抗震性能好。结合建筑平面工程对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布置,通过调整结构刚心、建筑物质心及平面形心三者之间的距离使三者尽可能地靠近,以利于减小结构体系的扭转力,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同时也能节约工程造价。

3.5、坚持合理受力的原则

从受力与变形的角度来讲,集中受力不如均匀受力的效果好,单跨简支不如多跨连续,在平面内的作用效果不如其在整个空间内的作用效果,铰接梁的受力效果不如刚性梁的连接效果好,静定的受力结构体系的受力效果明显不如超静定受力结构体系的受力效果。从受力和变形的角度来讲,应该充分使用建筑刚度的相对性、变形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以及结构的对称性。不但要对其部分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还必须对其整体结构的宏观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对重要的受力情况以及变形情况加以重视,对于不是很重要的受力与变形情况可以忽视不计。

4.结构概念设计的措施

为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概念设计所采用的措施应该从保证安全、全面防震方面下手,主要有:(1)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条件,提高建筑物稳定性,避开不利地段或采取有效防震措施;(2)选用符合抗震要求的高强度结构材料,同时保证建筑结构的延性和均质性,使建筑结构体系能达到建筑要求的抗震目的;(3)让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与概念设计的要求相符,杜绝不规则方案;(4)合理优化各结构构件的强弱,尽可能多设置抗震防线,使抗震防线在地震持续往复作用下能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5)保证抗震的构造连接与经过计算的节点连接,把握好整个构造连接在规范内的度的问题,确保结构的整体性;(6)在对抗侧移刚度的结构进行提高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性的提高构件的延性,使得建筑物的结构可以达到合理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的性能;(7)在对计算机完成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运用设计的实践经验,并且需要和概念相互结合,对综合的问题进行解决和计算,并且进行合理的调整。

结束语

在现在的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越来越被工程师所接受,对它们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保障建筑的安全。因此,结构设计师要善于创新,并合理分析结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概念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现伟.当议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3(18).

[2]尚玉金.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应用概念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牌,2013(19).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9

【关键词】基坑;开挖;事故;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现代建筑更加符合现代的发展状况,并且促进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及条件

1、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1)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的本质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以及创造性。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具有技术特点;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还需要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具有艺术特性。建筑设计具体是指构成建筑因素需要符合某一种均衡的程序发展以及建筑产物构成要素所实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等。

(2)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

a.从设计特点上分析,传统的建筑比较侧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是结合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性,既注重设计的内涵又重点强调设计的管理过程。

b.从设计程度分析,在战略上传统的设计过程与策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建筑现代化设计则是重点强调模式化的进程。

c.从设计措施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是手册加图板,手工个体作业,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进行绘图以及分工协作。

d.从设计方法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主要是总结经验、规范依据,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

2、现代建筑设计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现在充分的应用到建筑现代设计当中,对建筑物的创意不同有了较大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创造主体的集合,充分的体现了设计中的多元化创造,是设计者自我意识和潜能的重要表现,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创作的动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具有创新性。

有了创作动机,还需要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结合设计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积累来完成创作的过程,创作灵感即是建筑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再综合设计者各种知识的集合,这样综合之下体现出来的创造思维活动。大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拥有充分的想像力,大胆的利用潜意识中的想像的事物所形成的图像来进行组合,使之形成设计的主体。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介绍

1、建筑设计要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

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也显示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发展不仅以视觉秩序为媒界,而且还兼具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的重任。城市的现代化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场所甚至包括空间因素、建筑形式等难以具体、形象体现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对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积极影响。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相结合,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特征,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

2、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城市在做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同时,应该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建设,并做到协调发展,这是城市建筑设计想要突出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体现出这个城市特有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驱使建筑设计走向更高的人文境界的良好基础。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表达能力的建筑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所包含的公众精神和首创精神是建筑的灵魂,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和新建筑的美的追求。

3、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向于智能化

智能化建筑就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它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的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建筑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就为必然趋势。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先进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

4 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使用

现代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手段,通过对建筑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达到对建筑的设备及安全监控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功能。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利用呈现扩大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技术在逐步实现人们对生活、工作的各种梦想与蓝图,越来越趋向于人类发展的需要。人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在家中购物、休闲、学习、工作等的构想,如西方发达国家的SOHO住宅概念已传人我国,它融合了高科技和网络应用的设计理念。

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现代建筑也开始趋向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方向。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它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它还涉及到了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步等多个领域。我们可以将生态建筑当成是一个技术集成体,它的完成需要建筑师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从技术方案的视角来看,不仅需要满足合理规划选址的要求还必须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没有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是现代生态建筑减少环境污染所需采取的技术策略。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注重对节能资源的使用,加大建设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

四、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论的运用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抹去了民族特色。

2、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公众精神,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特征,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3、现代建筑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的运用,而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的建筑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无论建筑设计理念如何更新,总是与现代的发展程度是项符合的。因此,要想有好的理念,必须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峰.试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路[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 2009(09).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感念设计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念设计的定义

建筑结构中的概念设计是指不经数值计算,特别是一些难以作出精确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从整体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以及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构想。具体是由设计工程师根据设计理论、设计经验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特点,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和布置抗震结构的措施,在建设工程项目结构设计初期对设计方案进行概念性的分析估算和比较,以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多方面要求的目标。

二、应用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一)弥补计算理论的缺陷

现在结构计算理论存在一些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按照现行的设计理论得到的结构只存在控制解,不存在精确的解。而采用概念设计却能弥补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机理论相互矛盾的缺点和不足。例如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是根据不同的理论计算方法,而得出计算结构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的结果。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或者实现在对某些难于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出现了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

(二)提高工程师的设计能力

在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过程中是不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而是需要结构设计工程师以正确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为基础,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结构概念,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结构合理、造价最低的结构设计方案。因此建筑设计工程师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结构概念,了解各种结构的性能与经济性以提高设计水平,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并且利用概念设计判断和分析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源处解决问题,最终使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

(三)良好的经济学与可靠性

采用概念设计,可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的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从而使设计方案概念清晰以及定性正确。同时也避免了在后期设计阶段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计算,使最终制定的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四)体现设计的创新性

目前工程师的设计还处于依赖手册、循规蹈矩和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设计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不具备创新和风格特点。采用概念设计,工程师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结合概念设计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合理性的设计。

三、概念设计的过程

(一)全面调查和初步分析

在结构设计前,设计人员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要认真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要认真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已建的典型建筑风格;要充分调查当地的资源、环境情况,体现就地取材、设备供应和施工技术的可能等。对所取用的设计条件必须符合当地的事情,设计方案还要充分满足未来使用的实际需要。。

(二)综合分析

设计工程师要综合分析发现的问题,将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把建筑的结构、功能、技术、施工和经济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先确定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基础选型等,进而考虑一些主要结构类型和连接关系;再将主要构件整合起来,从结构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整体稳定性等方面加以修正,最终将工程设计规划落实到工程图纸中。

(三)判断和比较选择方案

设计工程师通过采用功能模型方式运用数据统计计算等其它手段进行判断和比较,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与结构布置的结合,建筑的分区与结构的分段相一致;要考虑设备系统的布置和结构的布局相对应,设备线路和结构构件想通,设备构造和结构构造相匹配;结构构件及局部的构造应与施工的可能性和便利性相结合,结构受力元素和受力状态与施工过程的做法相一致,通过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功能与因素,以获得最具有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的方案。

四、概念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建筑场地选择要合理

一个合理的建筑场地对于建筑设计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场地的选择过程中通常要考虑以下几大因素:建筑退界、防护距离、日照间距等。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抗震的因素,避免在危险地段进行建设。如不能避免,应结合抗震措施消除危险,对于抗震地点的分析和选址、勘测一般在初步设计前进行。

(二)要特别注意设计的经济性

概念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力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经济、合理以及适用,所以概念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该明确总体布置、抗震细部以及受力等方面,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的结构体系,力求平面和竖向规则。必须对建筑设计要求、结构特点、材料供应以及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施工单位、业主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结构选型,择优选用。

(三)合理的选择建筑主体结构以及刚度

布局合理的建筑结构会降低扭转力,使非结构构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并降低材料的耗用。通常建筑结构的选择以合理、对称为原则,特别是以抗侧力结构主体为对称,如:剪力墙结构等。此外建筑内结构的对称的实现需通过建筑平面工程按规定进行布置。实现结构对称的方法有:调整结构侧心、建筑物质心、平面形心的距离。合理的建筑刚度可以加长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从而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而且采用合理的建筑刚度不仅可以减少消耗的建筑材料的数量,还可降低结构对空间的占用率,提高整个建筑平面的利用率,达到设计合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在设计中选择合理的刚度。

(四)正确分析计算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被建筑设计人员应用在结构设计中。但是由于不同大的计算软件往往会导致最终的计算结果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全面了解相关计算程序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范围,同时要充分意识到计算参数的重要性,要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正确地输入合理的计算参数,认真分析计算结果,谨慎校核并做出科学的判断,最大限度的避免因计算软件本身的缺陷导致的错误计算结果。

总结: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拥有概念明确、定性准确、手算方便的优点,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怎样合理地采取构造措施,是概念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其思想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接受。设计工程师们应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积极推广概念设计思想,使其成为结构设计的主导思想,为建筑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汝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分析》 [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08)

[2]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概念设计》 [J].工业建筑2004(03)

[3]张元《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感念设计初探》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