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9:27:21

卫生信息化论文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1

【摘要】当前,计算机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本文针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行探讨,分析了医院档案信息化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

1何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系统集成、有序分类、便于查询、开发应用,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归档保存等进行高效的管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二是用信息流来调控档案物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管理,促进管理创新。

1.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1)数据资料信息化。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应当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等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处理。

(2)工作流程信息化。通过专用软件实现档案分类、编目和排序,为此首先需要规范管理流程、确定岗位员工的工作标准,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为保证文档一致性,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要与档案管理系统兼容。

(3)档案检索信息化。在施行分级检索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网络和互联网可随时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

1.3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条件

一是需要配备开放式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是要加快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

三是需要建立档案用户信息库,及时分析、了解用户对档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编辑完整的系统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

四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利用宣传活动。

2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对档案工作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及各业务环节已不断受到新的挑战。

2.2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总体上来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单位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

2.3确保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

3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初期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包括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置,如需要投入的设备就有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还需要进行信息的安全防护,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另外,这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生命周短,其后续的维修、更换、升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2任务繁杂,工作量大

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很多优势,但其工作量并不轻松,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1)对现存档案室的纸质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将其转换成电子文件。(2)要利用文档处理软件按照标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规范整理,便于检索利用。(3)要对医院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提供网上利用平台,搞好远程服务。(4)要采取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设置防火墙等多种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5)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要对电子文件进行转换升级,使其处于可用状态。(6)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并存,工作量是双倍甚至是多倍。

3.3难以获求满足工作要求的人才

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获取判断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有精通的档案业务知识。那种既会档案管理、计算机操作,又懂卫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但档案部门待遇不高,优秀人才难以吸引进来,进来后又难以留住,冗员又难以消化。

3.4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收集的也只是上级发来的红头文件、科研课题等等,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致使应变能力不强,竞争力不高。而档案信息化面对的是远程的看不见的,是背靠背的服务,服务方式是公开的透明的全方位的,服务质量要经得起网上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4正视问题所在,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4.1医院档案信息化的问题所在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大部分医院的局域网建设还有待完善,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尚未实施,形成不了医院档案专业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也由此受到制约。

(2)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不够。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还有待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引导,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另外信息安全技术问题也缺乏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

(3)相关体系规范有待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标准规范出台,但还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的发展。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2医院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件方面的设施,即各种机器设备、各种档案自动化处理程序、档案数据库建设等。

(2)重视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技术性较强,要采用各种措施,培养既掌握档案管理知识,又通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熟悉医院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加强安全管理。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保密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和严密的流程化处理机制,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加强监控。

参考文献:

[1]程洁.医院档案信息与数字化管理初探[J].实用全科医学,2007,(05).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2

    缺失特色理论一门学科的特色理论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代表本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发展趋势,成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标志;二是对专业特有概念和特有规则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解释,使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笔者认为,现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基础理论能够明确标志卫生信息学成熟与完善程度,即卫生信息学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特色理论。究其原因,一是卫生信息学现有特色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理论阐述本身系统性欠缺,不能充分凸现卫生信息学的存在特征和发展需要;二是,卫生信息学的特色研究之间的关联研究不够。卫生信息学由于其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由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在卫生领域的应用而产生,因此,生命周期理论、核心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鉴定理论被看作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但是卫生信息学有其本身学科特色,也有其特有的概念,这些特有的概念引伸出与卫生信息工作相符合的卫生信息工作规则与规律。如果简单地把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理论套用到卫生信息学中,将会妨碍对卫生信息学自身理论特色理论深层面的挖掘。简单套用现象从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中“套用”其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信息学学科是现阶段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卫生信息学中涉及情报学、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等学科,它们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套用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移植于卫生信息学,能够为本学科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然而这种方法容易造成简单套用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使得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产生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套用现象,失去学科生命力。笔者认为,应在卫生信息学研究中灵活运用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公式,并使之与卫生信息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套用而来的理论根植于卫生信息学学科,使卫生信息学学科理论更精巧、理论理解更简便,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卫生信息学的特色基础理论。理论与应用脱节对卫生信息学进行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有利于适应高科技带来的新现象、新方法、新经验。卫生信息学既是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现阶段卫生信息领域的现状是基础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应用实践。如电子病历,由于卫生信息领域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标准、电子签名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运用与信息学学科是相一致的,但是其理论研究却远落后于信息学学科,进而造成电子病历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互隔阂,阻碍了电子病历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另外,在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新事物、新技术不敏感,人云亦云,甚至生搬硬套外国卫生信息学者的研究,或把外国卫生信息学者的某些言论作为金科玉律。如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其中有些研究者并不精通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国外文献不能领会其意,因此其研究成果让人不知所以[3]。无庸讳言,如果这种情形得以存续,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将很难深入。

    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思考

    明确学科意义,调整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卫生信息学学科。卫生信息学学科是一个门类繁多、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在这三大领域之间由于门类交叉、学科交叉、知识交叉、方法交叉所产生的知识。但是任何科学知识,都有自己发育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演化历史。卫生信息学学科知识也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4]。该学科现阶段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它是研究者从各个不同侧面观察和研究事物表现效应的结果,因而对同一卫生信息实践现象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前科学阶段的批评或反驳对方的批评,无论怎么激烈,谁也难以取代谁。前科学阶段,科学存在的形式乃是“多重态”的科学,不可能形成排斥异己的所谓“科学共同体”。这个阶段的卫生信息学研究对象的众说纷纭,卫生信息学内容结构划分方法的各异,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现状的不同评价,片面追求学科分支的逻辑增长,过量移植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等等。这是大科学观正确认识某一学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解放思想超越自身有限经验的局限为前提,以人类卫生信息活动的全部历史和实践为对象的开放型思维,这一开放型思维是开展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拓展研究范畴,探寻理论研究生长点探寻卫生信息学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是面对新的信息环境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的重要课题,不研究这些新课题,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就没有生命力,卫生信息学学科也就可能萎缩。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必须掌握卫生信息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必须掌握与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创新性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始终处于不断更新和拓展的过程中,没有更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局部的拓展就没有全局的进步。在这方面,既不可墨守陈规,也不可人为地设置禁区和障碍。不能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应更加注重学科和学者的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科的融合,探求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多元发展模式[5]。卫生信息学研究不能仅从病案、医院等实体来进行研究,而是要顺应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学理论结合起来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与加强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助于卫生信息学理论的创新。信息环境新变化和卫生事业的变革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创造了发展的良机。在理论发展的前科学阶段,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更多地是研究学科对象、性质、内容、结构、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而当卫生信息学处于整体变革这一特殊阶段时,基础理论研究应关注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变革中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动卫生事业变革的进行;要审时度势,注重学科新的框架建构,为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提供可容纳的空间;还要关注卫生信息学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离开了应用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理论与技术融合,促进学科发展优势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是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向。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卫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卫生信息学特有的分类、编目、索引、文摘、检索语言等专业理论和方法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卫生信息学在虚拟知识空间中并没有失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信息技术专家主要考虑怎样提供一种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的信息存取机制,而卫生信息学专家更多地考虑卫生信息内容本身的合理逻辑性,寻求科学的知识建构、组织和控制的途径。这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和支持,因为卫生信息学是技术敏感型的学科,在卫生信息学发展史上,信息技术总是渗透到其业务工作和技术设备之中,并武装了卫生信息管理员,成为卫生信息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在卫生信息学研究中,应用性技术研究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卫生信息学理论和方法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并继而使之转化成为资源优势,在虚拟知识空间中产生显着的效益。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重应用轻基础乃至否定基础研究的价值,这是当前卫生信息学研究中应该反对的一种思想倾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既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分割,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条件的;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导,便没有应用技术的发展,也无法解决卫生信息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3

1、利用明星效应,打造个性品牌。凤凰卫视在其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创造了最具凤凰特色的"三名战略"。“所谓‘三名战略’,就是凤凰卫视注重塑造‘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着力突出一种有魅力的个人形象。”②被评为“祖国宝岛的最具影响力主持人”的吴小莉,被网友誉为“中华读报第一人”的杨锦麟都是在这种机制下诞生的名主持人。凤凰卫视扎根商业气息十分浓重的香港,推行"三名战略"是开拓市场的重要策略,通过策划和包装满足观众的收视趣味,从而达到制造明星效应、树立凤凰品牌的目的。

凤凰卫视主要以节目宣传主持人的方式来打造主持人和评论员,很多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策划的,有些甚至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冠名,如:《一虎一席谈》、《小莉看时事》、《李敖有话说》等。凤凰卫视给主持人或者评论员度身订做符合其气质特征的节目,充分发掘其才能和潜力。这样,凤凰卫视各具特色的主持人呈现在观众面前:胡一虎的积极大度,窦文涛的大胆敢言,阮次山的专业权威,陈文茜的细腻理性……。凤凰卫视在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同时也塑造了频道的个性魅力,两者相得益彰。

2、依靠博学精英,树立言论权威。刘长乐曾经说过,文化的力量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真正的实力,这种实力是永远也输不掉的。凤凰卫视不断招贤纳士,现在旗下已经汇聚了大批来自的传媒精英。凤凰的时事评论员大多具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而且学历层次也较高,如曹景行、何亮亮都拥有研究生学历,阮次山是纽约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等。丰厚的积淀使得凤凰评论员有着深刻的新闻洞察力、独到的新闻视角和较高的理论功底。

此外,这些评论员各有所长,阮次山是政治评论专家,何亮亮对中国外交深有研究,而曹景行则善于解读国际时事及新闻。凤凰卫视评论员以深厚的底蕴为基础,以精英的视角分析和判断,为观众提供了即时独特的观点,向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除了凤凰卫视本身的评论员之外,凤凰卫视还不定期邀请一些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客开讲,如《时事开讲》就请过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历史学家秦晖等等,发表高见。这些精英的观点,进一步树立了凤凰卫视言论的权威性。

二、节目形式个性化

1、明星主播制。凤凰卫视采用明星主播制,通过发掘主持人、评论员甚至记者的自身潜质,努力并成功塑造一批

有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名记者,给观众新鲜的视听感受。凤凰卫视主持人个性化的包装、个人魅力的展现,塑造了评论节目的独特风格。主持人与节目相融合的节目形式给观众协调、新鲜的感觉。这种明星主播制的评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同质化的风险。当主持人与节目在公众中获得影响力时,这一切都成为凤凰卫视的品牌符号,从而也使得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具有了不可复制性。

2、多元节目形式。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品种丰富,形式多元。各评论节目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选题,让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论大餐。如被称为“信息筛选机”的《有报天天读》中,主持人杨锦麟每天为观众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点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锵锵三人行》中,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但也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达至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辩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选题如“西方媒体也拍华南虎?”、“《集结号》的另类结局”、“媒体的‘艳照门’”等等。

《时事辩论会》以辩论会的形式,通过正反双方的观点和论据,摆事实讲道理,以求智能碰撞广开言路,从而在观点交锋中提高论题的层次并使之更加明确。《时事辩论会》不求终极真理和权威结论、但求畅所欲言和脑力激荡的风格,常能在各相关领域引发有力的涟漪般的反响。选题如“宋楚瑜可能回归?”、“中国职工工资高速增长了?”、“黑窑工现象可以彻底解决吗”等等。

三、评论内容个性化

1、内容定位,体现民族性国际化。以普通话为播放语言的凤凰卫视是一个有着强烈华人意识的中文媒体。华语媒体身份以及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媒体,决定了拥有共同的文化之根的凤凰评论员,用华人的思维和观点来解读新闻事件,从民族的立场发表言论。“这与凤凰卫视的办台方针与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向世界发出华人媒体的声音’,‘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构建桥梁’以及它的大中华意识。”③凤凰卫视立足全球视野,弘扬传统文化,有志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泛中国化的华语媒体。在我国媒体处于国际上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凤凰卫视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确实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凤凰卫视的民族性体现在节目定位上,也直接体现在其评论中,就对台湾方面的评论而言,凤凰卫视评论员们始终将维护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考虑到民意以及国际形势,站在两岸人民的共同立场对当前的台海情况进行分析评论。在这种“民族性国际化”的内容定位下,凤凰卫视的观众定位为社会主流群体,包括高收入人群、商人、高层管理者、决策者、意见领袖等。凤凰评论的选题以硬新闻为主,主要评论对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热点。这样的选材很符合凤凰卫视的“立足世界”的定位,也很符合其目标读者的需求。这种有深度、有广度的评论节目比较容易赢得中高端受众的青睐。凤凰卫视在抓住社会主流群体的注意力的同时,也就获得了凤凰卫视的影响力。

2、信息量大,强调解读隐性信息。凤凰卫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评论节目,信息量大。选题上囊括古今中外,主要以时政与主流话题为主,抽丝剥茧,分析评点。以《有报天天读》为例,节目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有话儿以及天天点题。“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④节目的内容立足全球,信息极其丰富。凤凰卫视评论节目选题不仅仅局限于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包括古今文史知识及民间典故等,如《文涛拍案》就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个解读历史的节目,对古今中外精采案例进行分析,以新颖的说书人风格,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其进行解读。

凤凰评论的信息量大还更突出地体现在它对隐性信息的解读上。显性信息是事物表面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隐藏在主要新闻事实背后的信息。凤凰评论能充分整合资源,发现不相关的新闻表象背后相关的信息,挖掘隐藏在新闻背后的理性信息。如阮次山主持《新闻今日谈》的节目开始语是“许多看来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凤凰卫视的评论员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通过收集大量的事实信息,分析、提炼,挖掘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隐藏在大量显性信息下的隐性信息。这种隐性信息更能让观众受到启发和教益。

3、尊重民众,注重实现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首要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凤凰卫视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它广开言路,打破信息的封锁和垄断。同时,凤凰卫视奉行“以人为本、贴近观众,摒弃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感觉”的节目方针,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正是凤凰卫视的经营理念。凤凰卫视以平民视角为立足点、以舆论监督为出发点进行评论,深切关注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的命运。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传者与受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凤凰卫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媒体公信力。

注释

吕书练:《凤凰卫视:打造全球华语平台》,中国新闻研究中心,/shownews.asp?newsid=373,2002年7月25日

王炎龙:《新闻制胜的十大关键词——凤凰卫视的新闻操作艺术》,《声屏世界》,2005年第5期。

徐景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的成功》,博客中国,/992412.html,2005.3.3

凤凰网,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4

【关键词】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地都把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高低的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显现了弱势,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能力都落后于国际先进国家。纵观国内对卫生服务在职人员和医学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使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找出国内信息素养教模式的漏洞与不足,以国外教育模式为基准,以国内现状为根本,以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为形式,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现状

1.1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现况

1.1.1美国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现状。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概念始于1974年,后历经众多学者与机构的研究与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内涵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1]。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资源学习模式。基于资源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就是继续教育自我更新知识、扩展知识的学习模式。(2)基于信息素养论坛模式。由图书馆、教育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等多种性质机构组成“信息素养国家论坛”,促进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协会组织制定并开展各种信息素养计划或项目,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与交流。(3)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化模式。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化模式最初主要针对高校学生。要求学生掌握捕捉、检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将其融入自身学习中。它需要图书馆员的配合,帮助、指导学生查找、使用与研究相关资料。其实,这种模式也可以延伸到医院图书馆。1.1.2日本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现状。日本信息素养教育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规模逐渐扩大和发展起来。本世纪初2000年以后,包括“信息素养”等科目名称在内的一些“信息相关课程”逐渐成为所有大学的必修课程。(1)基于课程与读者教育模式。在日本,大学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包括大学教学计划内的“信息相关课程教育”和图书馆承担的“读者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日本大学中共存,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并相互合作。(2)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化模式。日本各高校在参照2000年版《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各自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依照标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检验教育效果,为日本信息素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1.3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课内教育:建立独立的选修课程;课中教育: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中;课外教育:安排在课程之外的专题讲座。

1.2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现况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4年教育部下达(高教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意见》,之后国内各高校开始设置文献检索课程,这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初实践。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作出明确规定[2]。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大环境一样,医学文献检索课开始于1984年。但总体来说当前较高层次的医学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还为数不多,信息素养教育与医学课程全面整合还未成熟,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与推行,我国医学信息素养的新阶段才刚刚开始,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将会在模式以及形式层面深化和拓展。

1.3主要问题

1.3.1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素养教育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1.3.2信息素养教育普及程度低。相当比例的高校没有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鲜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1.3.3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置实用性欠佳。课程定位不清,教育目标偏移;课程设计随意性大,课程内容狭窄,与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内容相差很远[3]。1.3.4信息素养教育保障资源不足。专业教师、图书馆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设备设施陈旧、网速缓慢;数据库资源及利用不够[4]。1.3.5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尚未建立。特别是针对卫生服务人员和医学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还不完善,教育的系统性设计不够。

2信息素养模式的建立

为了解决国内对卫生服务人员、医学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众多不足,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临床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等,课题组建立了如下具有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高校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2.1明确目的

这部分的研究与调查,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行业及用人单位对卫生服务人员及毕业生信息能力的要求,学校、行业认可的信息素养标准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等。

2.2选择教育模式

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建立了初识教育、强化教育、利用教育的三阶段教育模式。

2.3确立教学课程

2.3.1发放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入学新生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素养现况调查,考量被调查者在图书馆利用、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与利用等方面的能力。2.3.2收集数据对比。通过文献对比分析,以卫生服务人员、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为关键词,对2010~2015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对比分析。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文献、万方与同方等数据库文献、网络文献(教育部、卫生部及各院校网站)等。2.3.3数据结果分析。结合分析结果,以“最匮乏”为目的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稿等相关教学文件,从更专业、更宏观的角度设计课程,授学生以“渴求”。2.3.4选择教育方法。(1)课内教育。通过开设全新的文献检索课程、将信息素养整合到其他专业课中等方法,使学生学到知识,并能够结合专业使学到的信息技能得到应用。(2)课外教育。通过参观图书馆、举行讲座、广播和分发手册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图书馆的了解,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兴趣。(3)继续教育。通过给医院在职人员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文献检索专题培训、检索知识竞答、检索速度比赛等,提高卫生服务人员信息素养,调动他们学习及利用信息手段的积极性。

3建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意义

3.1培养信息意识,捕捉有用信息

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仅靠听几次课或者短期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在长期的培养和实践中逐渐积累。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内养与外助”两方面着手。即养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记笔记、札记、读书卡片,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教师、图书馆员应想方设法让卫生服务人员、学生多了解、接触各种信息源,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捕捉有用信息。当然,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模式,这个习惯是很难养成的。

3.2加强动手能力培养,让知识落地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让卫生服务人员、学生会干事,将信息素养培养与岗位需要、任务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开展宿求。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进行[5],模式要侧重于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专业老师在相关专业课授课中要在课程的学习情景单元中提取出每个工作任务的信息素养要素,将信息素养培养与岗位需要、任务活动相结合;同时,通过开展课外信息交流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卫生服务人员、学生信息的利用能力,并与科研设计、论文撰写、专业实习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卫生服务人员、学生查找、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

3.3完善信息化建设,为信息能力培养提供环境

为了建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医院、学校要完善信息化建设,为信息能力培养提供环境。如健全网络系统、购买并开放网络资源。从而让卫生服务人员、学生更多的了解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获取方式,如维基百科、豆瓣、APP、网络互动问答与百度知道等,提升卫生服务人员、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兴趣与亲近感,了解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的网络文化。

3.4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卫生服务人员、学生对信息道德相关的问题、做法有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图书馆馆员可以在课程上、图书馆里向人们讲述信息道德价值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多形式信息道德教育。如制作专门网站宣传文献利用的学术规范,在图书馆用户教育中传播合理利用文献的思想;对卫生服务人员、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强调精神层次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促进卫生服务人员、学生信息道德观培养的同时,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大众媒体也要转换观念,加强信息道德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

参考文献

[1]高妍,朱伟丽.国外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39-41.

[2]艾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建设[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125-128.

[3]颜习煌.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24):120-121.

[4]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9-25.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5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常务副会长、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刘新明司长,药政司郑宏司长,驻部监察局王大方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厅徐皖生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唐建武副主席,香港电子联盟指导委员会邓淑明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陈惟蒨副局长和台湾医学资讯学会张显洋常务理事等出席了会议。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李兰娟、傅征、李包罗和金水高副会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王苏阳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梁铭会所长,辽宁省卫生厅姜潮厅长、王大南书记,大连市卫生局有关领导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主持。

医改三年信息化建设显著推进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作了《开拓创新 务求实用 合作共赢促进卫生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主题报告,指出医改三年来,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信息化投入得到加强,效用呈现,对医改的支撑作用得到了社会认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施展才能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高度重视自身组织建设,围绕我国卫生信息化政策理论研究和技术推进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动员会员参与,充分发挥了沟通、协调、纽带和助推器的作用,在卫生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继续围绕学会的办会宗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沟通与合作,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促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年底之前完成学会的换届改选工作;二是建章建制,加强学会组织和管理工作;三是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四是加强会员和分支机构管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要实现十大突破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秘书长、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了《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重点与突破》的主旨报告,就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重点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孟群指出,根据当前医改对信息化发展形势的要求,今年卫生信息化工作要在10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以医改监测评估为重点在数据质量提升和挖掘分析利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为重点在卫生改革与循证决策支持方面有所突破;以实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为重点在整合资源和政策措施方面有所突破;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有所突破;以居民健康卡建设为重点在试点地区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信息标准研究开发为重点在标准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医院电子病历建设为重点在优化流程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以公共卫生数据集成建设为重点在重点疾病和死因监测方面有所突破;以落实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重点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统计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实施四项人才工程方面有所突破。孟群特别对加强居民健康卡建设、信息标准研制及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试提出了具体要求。盘点卫生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时,孟群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仅仅中央财政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就达到65亿元。”

六大重点工程描绘“十二五”蓝图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与要求。

在谈到“十二五”期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时,孟群提出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六大重点工程,即:国家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

盘点成就集创新思想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6

【关键词】 卫生专业技术; 档案; 管理利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89

医院卫生技术档案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利用智力和辛勤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着较强的医学科研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它不仅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记录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由于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医院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如何管理并利用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档案资源,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工作指导

1.1 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领导重视是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首先,医院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反映医院卫生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次,要关心本单位档案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尤其要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再培训,使他们有自觉服务档案工作的意识和自我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1.2 增强意识,恪守职责 要不断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资料的自觉归档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技术档案储备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他人学习、借鉴的参考,更是医院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这就需要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宣传技术档案归档的意义、目的和作用,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技术资料归档、存储。

1.3 提高素质,加强指导 做好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落实档案工作质量的保证。档案工作人员只有严格依法、依规行使职责,努力提高自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扩大和接触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不断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并指导、监督、检查和协助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医学技术材料的形成,使之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要求。

2 围绕中心工作,强化资料管理

围绕中心抓环节,抓规范,抓落实,保持对卫生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把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材料的收集。因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大部分是在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形成的,它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经历、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要把各个专科专业的业务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材料,医学科技成果等汇总编纂完整,归类清楚,细化到位,标注明确。三是要养成随收集,随整理,随存挡和进行计算机数字信息化处理的管理工作机制。四是要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定期收集。技术档案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医学和科研对象的信息传递,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智慧结晶,他们积累、保存的资料更真实、更准确、更完整。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针对每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的技术材料进行采集、整理、归档,并建立严格的出入登记手续。

3 规范档案标准,提高信息质量

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有着较强地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是把分散、零碎的信息,通过科学的思路、程序、规则和模式进行整理。如何鉴别卫生专业技术档案信息并进行科学分类,是专业技术档案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

3.1 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基本范畴:(1)科研;(2)教学;(3)医疗;(4)护理;(5)预防;(6)出版物等。

3.2 卫生专业技术档案信息的基本要素:⑴基本信息:档案号、姓名、科室、最高学历、毕业时间、第一学历、毕业时间、第二学历、毕业时间、工作时间、职称、任职时间。⑵论文信息管理:档案号、题名、出版时间、责任者、级别、(标有ISSN或CN)收录、数量、归档时间。⑶论著信息管理:档案号、书名、出版项、出版时间、科室、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者一、编者二、编者三、数量、归档时间。⑷参加科研工作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类别、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⑸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科室、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⑹获奖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名称、等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案时间。⑺学术会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会议内容、参加地点、会议时间、主办单位、科室、参加者、归档时间。⑻培训、进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起止时间、专业内容、进修单位、科参加者、培训鉴定归档时间。⑼学术职务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科室、受聘者、归档时间等[1]。

4 发掘档案资源,深化教育功能

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卫生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智力要素积累和沉淀出的宝贵财富,它全面、完整地记述和反映了医院发展和进步历程,客观真实地折射出医院的历史文化和科研水平,是医院整体建设的缩影。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发挥档案信息优势,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医院教育工作服务,是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工作新的切入点。

档案的功能是记录历史,就应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处理好静态档案与动态档案的相互转化关系,用新思维,新角度去审视档案的开发利用,依托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思想教育工作服务[2]。例如,本院是与新中国同龄,有着悠久地历史和优良的医院文化,培养出了众多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精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他们中有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被誉为病人天使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有医术精湛造诣高超的老专家;有德技双馨,倾心为病人,七十多岁高龄仍从事工作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有身先士卒,锐意进取,努力攀登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本院还多次承担举办过国家、省、市级的学术交流活动,共获卫生部、省、市科技成果奖百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千多篇学术论文。在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医院充分发掘整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出版了反映建院六十年历史风貌的《风雨征程》一书。这些承载着医院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本院医务人员精神与智慧的结晶,让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老一辈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极大地激励和鞭策着卫生专业技术工作者,使他们传承思想有动力,继承作风有目标,学习钻研有榜样。通过大量鲜活的实例教育,使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思想得到升华,积极性得到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得到增强。由于对医院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档案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档案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深化。

综上所述,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虽然它在表面上表现出的是固化了的物质形态,但它却有着丰富的科技含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理念,长远的眼光,深刻认识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在医院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利用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的功能为医院服务,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让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工作上新台阶,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艳.医院卫生专业技术科技档案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9(11):156.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环卫;档案管理;技术培训;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非常快,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环卫档案管理部门如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搞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好环卫档案管理,使之适应时展需要,环卫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环卫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重大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反映,具有历史的见证作用。环境卫生工作是城市生活链条的终端,它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紧密,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环卫档案作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原始记录者,是历史的真凭实据,作为人类智慧的主要载体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在领导进行决策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立历史数据可以更好地分析城市垃圾投放点的不足,建立优化机制,使之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便于决策者更好地对垃圾处理或者综合利用。

环卫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环卫档案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环卫工作的重视程度就会加强,从而环卫档案的管理工作随之会得到强化。反之,城市居民在起码的温饱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就很难去谈环卫工作,环卫档案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反映了一个城市居民的素质水平。环卫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要靠全社会的努力,更多的还要靠城市居民的自我支持。如果城市居民素质高了,可以将垃圾分成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不但可以使环卫工人更好地收集回收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可以节省城市垃圾的管理成本,增加其社会效益。最后,可以反映出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环境水平。环卫档案管理水平会间接体现出城市管理者的行政领导能力。

二、目前环卫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卫档案作为城建档案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卫档案的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较好的档案管理业务骨干。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了电子数据档案和影像档案,查阅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文献。但是,基于目前我国环卫档案的管理现状,尚存在一定不足。

1.环卫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现象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环卫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相关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和系统维护。就当前我国环卫档案管理而言,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环卫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部分环卫档案管理人员对环卫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够专业,受到的专业档案知识培训较少,致使其档案收集意识薄弱,尤其是不能适应现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环卫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对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顾及档案业务,只是将相关环卫管理材料放入档案盒,做不到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环卫档案管理的水平。

2.环卫档案管理不规范

经过调研和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城市环卫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档号不够规范和标准、案卷标题不统一、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3.一些归档的材料不够真实和准确,且数据更新不及时

真实性是环卫档案最基本的要求,但目前档案材料中不真实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对环卫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始终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住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因此,在材料的归档方面,往往疏于管理和严格把关,将一些不够真实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归档,给环卫档案管理带来了严重的不足,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存在档案收集不及时的现象,不能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快速归档,错过了资料收集的最佳机会,造成大量原始数据遗失,不能保证环卫档案的完整性。

4.信息化水平不高

环卫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环卫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环卫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环卫档案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但是,目前大量环卫档案不能做到信息化管理,相关目录和索引没有进行数字化管理,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检索和查阅,始终停留在过去传统手工检索的基础上,影响了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

5.对环卫档案管理的投入较少

在环卫档案管理过程中,设备、硬件、软件系统、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还需大量的资金支持维护。由于落后思想观念的制约,环卫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管理者无暇顾及环卫档案工作中的硬件更新,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有时经费还会被一些更为紧急或者重要的工作所临时挪用,因而无法购置好的硬件设备和建立高起点的档案网络,更谈不上对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致使环卫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档案柜等设施落后,库房、档案室建设简陋、条件差,为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带来较大困难,制约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对环卫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城市环卫档案管理工作,有效促进城市发展进程,建议环卫档案管理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加强档案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环卫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要提高环卫档案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把住人才入口关,引进有文化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其次,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环卫档案管理的关键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环卫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意识、敬业精神是影响环卫档案管理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卫档案工作人员要特别注重日常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继续教育是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工作效率和档案质量。此外,针对目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环卫档案人员还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因此,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还要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

2.完善环卫档案规章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始终把档案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就难以确保环卫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科学的环卫档案管理体系和健全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与环卫工作相适应的科学档案管理体系,理顺环卫档案管理体制,完善档案收集网络,逐步形成责任落实、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制度健全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将环卫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使档案管理与环卫业务同步考核、同步发展。

要从制度上促进和确保环卫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事关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规范的、统一的标准,或者按照国际、国内的标准规范开展环卫档案管理工作,是现代环卫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环卫资料文件从收集到归档,涉及到的岗位和人员众多,要确保收集到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在文件的形成、流转、处置、归档等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确保同一类型的档案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之间产生的电子文档格式、大小、样式一致,方便对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

3.加强环卫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环卫档案管理现状已不能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加快推进,使环卫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从传统的纸质档案馆藏转向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信息化为环卫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改变以往的档案保存、利用、检索方式,建立健全适合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档案信息化体系,解决手工操作运转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潮流,避免档案管理变成单纯的收藏,才能有效地保护城建历史档案,可以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环卫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环卫档案管理信息化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服务器、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档案信息网络等软件基础设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重点从信息的储备和数字化两方面加强相关工作;档案的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等;档案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开发与维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4.确保环卫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有效、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确保环卫档案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环卫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馆舍建设与维护、档案柜、办公器材、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设施投入;人才引进、人员学习与继续教育、软件开发、网络支持系统购买等软件设施的投入。要制订资金投入计划,做到专款专用,使相关投入发挥最大效用,全面提升环卫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档次和水平。

5.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快速、便捷地为使用者提供利用,因此,环卫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主动性,使环卫档案为社会各阶层工作提供服务。在符合档案安全、合理的利用原则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多种编研活动,对信息进行开发,编写各种专题汇编,从多个方面满足环卫各项工作的需求,从而增强环卫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城建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其充分地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每一个环卫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8

新浪微博在国内发展较早,是现在的主流微博,拥有域名“”。截至2012年1月8日,中国共有40家卫视频道开通新浪微博(港澳台地区除外),全部获得机构加V认证。内蒙古电视台以总台名义开通微博,获得机构加V认证。吉林卫视、卫视、新疆卫视、宁夏卫视并未开通专属新浪微博,其他省级卫视均拥有专属新浪微博。总体上看,没有开通微博的卫视在全国收视中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是其覆盖率较低,另一方面与其市场化意识和推进策略较弱有关。同时,卫视在播或曾经播出的栏目也纷纷开通自身微博,独立在微博平台上进行传播互动。收视率高的卫视栏目的微博一般能获得较高的粉丝数,微博的活跃度也较高。湖南卫视《快乐大本》的微博有粉丝262万,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微博有粉丝207万,粉丝数目超过了大部分省级卫视微博的粉丝数。此外,卫视的名主播也是开通新浪微博的重要群体,粉丝数较多。卫视微博、栏目微博、主播微博,形成在微博平台上活跃的卫视微博集群。

根据新浪微博2012年1月的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含栏目和节目微博),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三家微博分列第2~4位(首位是凤凰卫视),湖北卫视微博未进入前100名,但经视直播官方微博列第91位。本文以湖北卫视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新浪微博为参照,分析湖北卫视微博的使用现状、探讨用微博提升湖北卫视影响力的传播策略。

一、互动性高的简易信息推送

整合分析四家卫视新浪微博样本,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八类:节目预告、频道和节目动态、人生哲语、生活常识、休闲文图、社会信息、受众互动和节目视频。分析2012年1月4日至7日,湖南、浙江、江苏和湖北四家卫视新浪微博的内容构成(如图1-4所示),湖北卫视在四家卫视微博中互动性最高。

微博是具有自媒体性质的传播平台,互动性强是其显著特征,其裂变性的传播特点也是在用户不断地转发微博内容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互动传播是学者们所强调的媒体微博的传播策略之一。卫视微博的互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与受众的互动,二是与卫视微博群,即卫视栏目、卫视主持人微博的互动。湖北卫视互动对象分布广泛,包括卫视栏目群微博、明星微博、台内工作人员微博和普通用户微博。不同于湖南卫视通过“@”栏目微博互动,湖北卫视直接转发栏目或台内工作人员的博文并加以评论,转发内容主要是对即将播放节目的预告。这种转发无疑是对已有节目宣传内容的扩散,但扩散效果较差,转发后形成的新博文转发数和评论数大都为个位数。如果台内节目涉及到影视明星,卫视微博也会在宣传博文中“@”明星微博。此外,在《我爱我的祖国》首播过程中,与微博用户进行密集互动,开展拍节目送礼品活动,这也是1月6日晚湖北卫视发送22条微博的原因。总体来说,湖北卫视微博互动形成三个特点:(1)转发并评论栏目微博实现栏目宣传;(2)栏目宣传中“@”明星微博;(3)与普通微博用户开展在线有奖报偿互动。

微博消息具有字数少、更新快的特点,诸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发送微博,使得微博消息形成源源不断的信息洪流,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对试图吸引用户注意、提升频道形象的卫视微博来说,每一次的微博都是一次信息推送过程,选择合适的文本形式,降低其他用户对微博消息的辨别成本,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通过对四家卫视微博消息的观察,除湖北卫视外,三家卫视均在较早时候形成了原创微博使用括号“【】”作为微博消息标题的习惯,括号中的内容为本条微博信息的内容指向,一般在十字以下,这样能使其他微博用户在第一时间辨明微博内容,且能使本条消息与数以万计的微博洪流区分开来。同时,括号中的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卫视标识,即湖南卫视的“芒果”、浙江卫视的“蓝媒”、江苏卫视的“荔枝”,这是卫视微博加强自身身份标识的一种手段。如表3。

湖北卫视在今年2月之前并没有使用微博标题的习惯,但进入2月份后开始探索对标题的使用。目前每条原创微博均含有“【】”样式的标题,如“【今晚?大揭秘】”、“【关注两会】”等,但总体来说,每条标题只是适用于对应的微博消息,没有形成标题的类项,因此标题相对比较碎化。此外,寻找合适的微博昵称放在每个标题之前,以此加强湖北卫视品牌文字标识的暴露和观众对品牌的认知,是湖北卫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相对随意的行为

湖南、浙江和江苏卫视在2009年已先后启用微博,而湖北卫视在2011年1月才启用微博,其时间滞后了一年多,没有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粉丝数量和关注数量。如表1所示。以201 2年1月4日0:00至1月10日24:00一周内湖北卫视、转发的微博消息为样本,研究发现,湖北卫视微博总数量并不算少,但时段与数量的随意性较大,如1月6日21:00-24:00时共22条微博,其他日期和时段中微博数量较少,1月4日全天仅1条微博。不过,随着对微博规律的逐渐掌握,湖北目前已经比较重视微博的时间规律性,在某一时段内什么内容类型的微博也形成了一些规律如表2所示。

三、与卫视品牌形象呼应的页面设置

在电视媒介中,电视包装是媒介传递美感的重要通路,也是媒介实现“隐性”信息传播的手段。具体到频道微博页面设置中,首先要在页面色彩、关键符号信息中体现与频道包装一致的风格,其次通过板块设置实现微博信息的高效传递。

观察发现,四家卫视微博页面结构基本相似,左侧为头像区和媒体简介,中间为微博内容版面,占页面的主要部分,右侧为卫视栏目、主持人和粉丝微博的链接。三家卫视都在中间微博板块置顶微博,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

江苏卫视的微博页面设置最为简单,除上述内容外,仅在页面左侧添加了三张电视剧剧照图片链接。页面背景已设置为新年祝福风格,白色底色上嵌有白色台标,下方是一颗雪松图画,背景上用红字书写频道宣传语和新年祝福文字。

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湖北卫视都在页面上增添了内容,最为醒目的是三家微博都在页面上方正中最醒目的位置添加了视频播放窗(湖南卫视、湖北卫视)、文字重点推荐(浙江卫视)或滚动图片(湖北卫视),用来展现当前频道最火热的节目或活动。页面左侧媒体简介下方增添了文字公告栏,公告内容同样为当前频道的热播栏目或举办的活动。在中间微博内容下方,是普通微博用户的发言评论区,用户的留言直接显示在页面上。

浙江卫视页面背景风格活泼,有三位主持人的夸张形象和两档热播节目的标识,色彩由蓝渐变为粉红。湖南卫视页 面背景并未设置,为原始的纯浅灰色。此外,浙江卫视还在页面左侧添加了主持人宣传片和三档热播栏目图片链接,以及浙江卫视在微博以外的社区平台链接和官网链接。在页面右侧添加了“在线爆料”一栏,用户可以通过填写爆料窗口和拨打新闻热线为浙江卫视提供新闻线索。这些是湖南卫视所没有的。

湖北卫视页面背景为改版后蓝白相间的新台标,无其他图案或文字缀饰。页面色彩、内容能够与卫视品牌形成紧密的一致性。另外在左下角添加了“活动”一栏,用以介绍目前频道微博发起的在线活动,用户可以直接点击加入活动,也可以一键将活动内容转发至自己的微博。

四、提升建议:宣传意识与宣传策略的有机结合

从栏目宣传和品牌传播角度看,相比湖南、浙江和江苏三家卫视微博,湖北卫视对微博的使用还停留在起步层面,但随着微博传播意识的确立,湖北卫视近期的微博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除使用微博标题和形成相对规律的微博习惯外,与栏目微博和普通用户的互动手段也得到改进。此前湖北卫视转发栏目宣传微博仅仅是直接转发,很少附带对信息的评论式再加工,而现在这方面已经得到改进。同时,在微博信息内容构成上也进行了优化。现在卫视微博注重人生哲语、养生常识等公共信息,这样的信息易引起普通用户转发和评论,为扩大微博影响力提供条件。并且在这类内容时,卫视微博将栏目微博通过“@”方式进行植入,由此就在传播公共信息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栏目信息的推送,是一种不错的互动手法。这些改进为湖北卫视微博赢得了关注,其粉丝数在最近两个月内增加3500个,活跃粉丝数从1月的2.2%提升到现在的3.9%。

原创信息过少,转发其他用户的微博内容频次过高,使卫视微博成为信息传播链上的一环,而不是信息中心,其转发信息的传播力和自身的权威性必然下降。作为统领栏目微博、主播微博、工作人员微博的卫视官方微博,应站在信息中心的位置宣传博文,这样将频道内所有栏目的宣传纳入统一平台,不仅能实现精品栏目集群传播,更有利于湖北卫视这一频道品牌的整合推介。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微博的转发微博在6%以下,可见其对信息原创性的重视;虽然江苏卫视的转发微博数占据30%,但其中20%是转发栏目微博所的视频,这与其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精彩栏目片段的二次传播习惯吻合,转发具有策略性和目的性。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9

根据腾讯公司2014年7月提供的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接近4亿,公众账号达580万个。微信公众账号自2012年8月23日上线以来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政府、媒体、企业、明星纷纷建立,利用此平台进行信息及业务服务。总体而言,随着新媒体使用的普及,整个传播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兴盛起来的电视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新的挑战与变革,电视媒体必须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以谋求长远的发展。目前,我国三十一家省级卫视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增强传播效果和观众互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旨在梳理卫视公众账号运营的特点,希望对电视媒体的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有一定帮助。

一、电视媒体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意义

2013年8月5日,微信升级至5.0版,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不仅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我国多家省级卫视同时建有两种平台号,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内部的工作效率、实现内容资源共享。本文仅关注卫视的官方订阅号,一是因为三十一家省级电视台全部设立订阅号因而更有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二是因为订阅号更符合一般意义上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

省级卫视微信公众平台一般有三大功能:一、群发功能,此功能为整个平台的基础设置,唯有不断推送满足受众需求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质信息用户才会对订阅号保持关注或推送给更多受众以扩大其影响范围;二、自动回复,公众号可以针对用户的特定回复内容来进行设置,这样大大减轻了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并借用自动回复让用户更及时地获得想要的信息;三、数据统计功能,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用户管理分析、群发图文消息分析、用户信息分析、借口调用分析、投票管理等,其他功能还在不断开发中。

1.影响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可见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经常是我们信赖而熟悉的人。

随着新媒体发展,意见领袖们发掘了更有力便捷的传播渠道,使得信息量极大扩充而且无数个四散分布的意见领袖显然在时效性和接近性上也占尽优势,这一切似乎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但反过来看信息源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得以凸显。传统媒体参与微信平台更加权威的信息,往往引起“意见领袖“们的关注与转发,如此一来不光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虚假消息的再扩散。

2.强化说服效果。不同于论坛、微博,微信平台虽然可以实现大数量信息的同时传播,但究其受众也只能是订阅用户。微信不同于微博,它具有更强的私人性。在微信公众平台上,A消息,B负责接收,C无法直接查看A、B双方的信息内容,这意味着传播过程受噪音的干扰较小,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2]。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留言、输入关键词得到自动回复信息、在自定义栏内选择信息等方式掌握主动权,这是新媒体互动性突出、传受一体的表现。

用户关注订阅号后与平台形成了点对点的新型传播关系,这种关系在形式上给人以更加平等的感受。受众既然选择订阅则表明一定程度的信赖已经建立,在频繁的推送与互动过程中,用户会与订阅号形成一种比与其他媒体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时微信公众号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具亲和力。

3.议程设置新趋势。“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媒所产生的一种宏观影响,即受众对议题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传媒对其的强调和反复。该理论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作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媒介可以通过选择议题来对受众的注意力进行引导。传统媒体往往通过排版编辑或调整播出时间、播出频次等方法进行议程设置,而微信订阅号则设置头条消息、编辑版面以达到类似效果。随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议程设置也有了新特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1]。网络上的热议话题和传统媒体上的热点一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线索和素材早已司空见惯,传统媒体拥有的优质资源同样是新媒体发展的坚实后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引导着受众。

4.媒体“碎片化”。正如当年电子媒体代替纸媒成为传播主力,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媒体也在渐渐取代电视电脑成为最重要的载体。就在硬件“微化”的同时,与加速的生活节奏相配合信息内容也被压缩,微信正是“微传播”中的一支主力。分众化是一种营销手段,指为适应受众需求而依据其信息需求差异对市场细分,以后对不同群体推出不同的细分产品。微信公众号在群发时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组从而达到细分效果。目前有三种筛选群发对象的方式,分别是根据自定义分组、性别和地域,三种可交叉选择进一步细分用户。

我们需要注意到,微化、碎片化是现象、是手段,但绝不是目的。它的短小使得外延缩小,这意味着内涵更具个性而具有分众化意义。带有较强的个性符号更有利于打入圈子,受到特定人群的喜爱。所以微信公众平台与卫视平台传播内容的本质区别不是短小化,而是功能与传播关系的变革。大屏幕大众化,小屏幕分众化,实现对传播关系更深层挖掘[3]。

5.推进新旧媒介融合。现如今,学界和业界都对媒介融合的发展思路表示认可。借助云计算技术,云媒体可以按需求动态、弹性地为用户提供无障碍、跨平台、跨终端的资源和应用服务。电视媒体开发微信平台不仅是媒介本身的相互融合,也是整个传媒平台的融合和部门的组建配合。媒介融合给个人、媒介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很深远。媒介融合使电视媒体社交化,从个人层面来说,它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和思维方式,增强的互动性改变了以往电视观众单向接收的局面[4]。

二、省级卫视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现状

为了更好地从现有的公众账号中汲取经验和发现问题,本文从三十一家省级卫视的微信订阅号中选取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考量CSM收视排名、订阅号关注量及推送频后,最终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天津卫视和东方卫视作为研究对象(排名不分先后)。

表1 省级卫视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状况统计

(以上功能介绍来自各卫视微信公众平台)

1.使用现状考察。通过统计对比可以发现,上述六家卫视除电视台的官方订阅号外大多建立有服务号,江苏卫视虽然并未建立服务号但也有其他服务平台作为补充,以此形成微信矩阵。微信矩阵相互关联、作用互补,从而产生聚合传播效应,可见卫视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深化与用户的关系。而节目订阅号更是众多,可以看出专门设立订阅号的节目都是各卫视的主打王牌。不难想象,省级卫视在电视荧屏上展开收视拼杀的同时,也已在手机屏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单一的订阅号和服务号都无法满足卫视胃口,他们尽可能地开拓新媒体平台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最大限度的品牌推广。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卫视微信订阅号的质和量上都存在差距。尽管六家卫视都可以说是全国卫视中的佼佼者,但差距仍然明显。直观来看,湖南、浙江、东方三家卫视的节目订阅号数量遥遥领先且每一档节目都是有口皆碑的金牌节目,相较之下天津卫视就略显逊色。各卫视节目制作的活力由此可见一斑。

图1 2015年5月5日至5月19日省级卫视微信订阅号推送天数统计图

2.推送频次考察。本文选取了2015年5月5日至5月19日这20天进行信息推送统计:

其中在20家每天推送的卫视中有13家卫视每天推送一次,另7家每天推送多次。由此看出,大多数订阅号都能保持高推送率,可见其后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人员运作体制。

图2 2015年5月19日六家卫视推送次数

可以看出江苏卫视的推送量遥遥领先,在内容的数量上占据优势,每日的高频推送有利于提升与用户的熟悉度。安徽卫视的信息推送中包括一条15秒语音信息,内容为明星录制的问候信息,这一点使其在众卫视中独树一帜。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每天推送一次或多次并不能作为评价标准,因为质和量本就不能等同。

3.推送内容考查。为将研究内容具体化,这一部分选择以六大卫视一天的推送内容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在2015年5月5日至5月19日中选择19号的推送信息作为观察对象,当日六家卫视均有推送且具有代表性。

这里的节目推广不仅仅是节目预告和节目宣传,还包括借娱乐新闻进行隐性宣传或直接在文章末尾添加宣传内容等方式。例如安徽卫视当日推送的《震撼!姜文消失一年,原因竟然是为教育孩子!》,貌似一条普通的娱乐新闻,但在文章的最后以文字配视频的方式加入了《加油好BABY》的节目预告。而其他消息内容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例如浙江卫视推送的《【实用】好多人在用iPhone上的小白点,原因竟是这个!》。另外,浙江卫视当日推送的另一条服务类信息――《【震惊】入夏身体最怕6件事,尤其是第四件!》也出现在了当日安徽卫视的微信平台上,该信息来源为《人民日报》,两家卫视媒体竟在同日推送同一条信息从侧面反映了内容选择的狭窄。还需要注意的是,当日各家媒体的头条信息均为节目推广(已包含入统计图中),可见各大卫视均将微信平台的主要功能锁定于此。

图3 2015年5月19日六大卫视推送信息内容统计

4.功能设置考察。这一部分以各卫视对微信平台功能的开发利用为观察点,探究其平台建设深度和成熟度。

表2 各省级卫视微信功能开发利用统计表

(此处的用户互动指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下方栏目而参与卫视活动)

在比对中发现有两家卫视在功能开发上表现得比较出色。东方卫视推出了妈妈咪呀游戏、与购物网站联手开发花样旅游线路,以更加趣味、巧妙的方式宣传节目。而浙江卫视注重微信与其他平台的连接,专门设置“全媒体”菜单,其下设5个二级菜单:蓝莓视频、官方微博、官方贴吧、蓝朋友客户端、官方头条号。将各种媒介形态打通,使得卫视品牌实现整合,几种渠道相互补充也利于受众享受服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1)推送信息不全面。在自媒体影响力膨胀的今天,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了利用其以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卫视微信订阅号的推送内容基本上仅仅专注于节目的推广,几乎所有置顶信息都是热播节目的介绍。单一的节目预告和节目花絮并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微信平台仅推送单一信息也显得大材小用[5]。

(2)传播功能不完善。美国学者赖特曾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以及提供娱乐的功能[1]。微信平台作为电视媒体一个新的传播渠道,应该为观众提供通过其他渠道很难获得的内容。从目前各大卫视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信息来看,内容主要包括热播节目的推广和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及相关娱乐新闻。可以说卫视媒体的微信号基本上是一个推广平台,仅仅局限于提供娱乐。

(3)平台功能利用不充分。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有自定义菜单功能,可以通过它编辑和菜单项,使用户在点击时得到响应。自定义菜单扩充了整个平台的信息量,其中的网页跳转使得官微与官网联动对用户来说也是体验的提升,然而许多卫视目前尚未开发此功能实则资源浪费。另外,信息群发筛选有助于分众化传播、改善传播效果,这一功能也尚未被卫视利用。

三、卫视微信账号运营策略

1.信息推送策略。(1)推送信息应多样化。卫视应每天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精挑细选,不单进行节目推广,应将各种有争议性、趣味性、公共性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例如在5月19日的推送中,安徽卫视与浙江卫视同时选择了《入夏身体最怕6件事,尤其是第四件!》这样一条实用知识,显然就是考虑到了它与大众生活的贴近性,但两家媒体同日推送相同信息也再次显示了内容选择的单一。在内容推送上追求全面丰富与自身特色相结合,使用户看到想看的信息和有用的信息。(2)要注重话题选择。从新闻热点中选择适当话题更易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加点击数从而实现公众号推广。对于当前的卫视微信平台的信息而言主要集中在节目的推广与宣传方面,但从中仍可看出热点话题挖掘的重要性。例如湖南卫视5月29日推送《<花儿与少年>北京点映会许晴首度回应“翰爽恋”:他们的爱应该被祝福》,这条消息的节目宣传意图非常明显。但由于巧妙利用了观众对明星恋爱的关注,该消息阅读数达到了8万余条,这个成绩在平日阅读量难以破万的数字对比中十分突出。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即便是做节目推广也不可以忽视话题选择的重要性。(3)语音信息更显人性。微信订阅号可以推送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然而各卫视的信息大多为图文格式。视频制作的复杂以及用户浏览时所产生的较大流量损耗都制约其发展,但语音快捷方便,且带有更多的情感特征,对其开发的不完善实属资源浪费。声音符号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优势,利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卫视微信公众平台的生命活力,也更具新媒介特色。安徽微信公众平台是少数每日推送语音的卫视媒体之一,以明星问候音频产生的名人效应吸引受众,虽不算新颖但仍别具一格。但可惜的是,自六月起安徽卫视停止了语音信息的推送,每日推送采用大多数卫视选用的多图文形式。“方言传播的本土化和地域化色彩可以有效增强纸媒微信公众号的身份识别,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强化品牌性格。[6]”尽管作为卫视以全国受众为目标,但地方特色仍是其独特性的重要来源。方言音频对于本地人来说极具亲和力,对于其他地区的受众也不失风趣,同时还对本土文化进行了宣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品牌策略。(1)应重视形象设计。微信和微博不同,它不需要太多用户信息的设置,比如十分凸显微博个性的背景图在这里就无法体现,于是平台的形象体现就集中于ID和图标。卫视微信公众号大都采用卫视名称作为ID采用台标作为LOGO,这大大提升了可辨识度,但同时也少了特色与创意。成功的形象设计应该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从用户点开微信订阅号起,就始终能意识到是哪一家媒体。因为人们对图像的感知更加灵敏,所以图片的选择比文字在形象塑造上起到更明显的作用。微信平台推送大多采用图文格式,除节目宣传一定采用相关图片外,其他信息也应附有LOGO以树立品牌辨识。以湖南卫视为例,其订阅号头像没有简单选用台标而是以“芒果色”为底色制作了“快乐中国”标志。头像不仅带有明显的本台特征有高辨识度,而且还宣传了卫视理念,算是比较突出的案例。

图4 湖南卫视微信订阅号头像

(2)文字语言要凸显个性。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已经慢慢注意到了语言个性上的调整,更通俗、更诙谐,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得心应手。但微信公众号的语言还需打上媒体的烙印形成品牌,成熟的形象塑造需要长期的沉淀,不断累积才能成就其不可替代性。例如,湖南卫视每周会总结“壹周新看点”,将本周节目亮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进行预热;江苏卫视自称为“荔枝”,东方卫视自称蕃茄等,都是在进行品牌塑造。

卫视本身作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品牌已经确立,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受众自主选择性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唯有用心经营自身品牌并与传统媒体积极互动的卫视才会在新的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3)传播信息应显本土特色。尽管卫视面向全国观众,但本土观众往往占据可观的比例,而且本地信息的推送也有利于本土宣传同时还可以帮助媒体形成自身特色,真可谓一劳多得[7]。四川卫视按收视率排名并不算突出,然而许多推送信息都达到了不错的阅读量,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公众号坚持本土新闻的。

3.营销策略。(1)运用事件营销策略。微信订阅号进行事件营销指的是运营者利用现有事件或自行策划事件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于事件策划卫视本身具有先天优势:媒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及时把握事件发展动向;媒介拥有专业的人员及设备,便于及时高效的事件策划活动;媒体拥有完善的关系网络,有利于策划活动的开展。例如北京电视台在5月23日《参与活动赢门票 一起去奇幻冰世界过六一》,正是借六一节策划相关活动进行媒体的自身宣传。(2)实现传播分众化。微信平台的群发筛选功能可以实现地域、性别的分众传播,更精确的受众定位也可以提升传播效果[7]。同样是名人动态,男性与女性受众就会因喜好而导致关注对象有所差异;同是公共新闻,不同地区的受众也因地域接近性而产生重视程度的不同。媒介市场窄众化的今天,做好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心理乃是当务之急。卫视在运营公众平台时应充分发挥其数据分析系统的功效,不仅把握受众的关注度,也要对其回复进行必要的文本分析。唯有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分众传播。

4.理念策略。(1)应该“软硬结合”。当全世界都直面新媒体浪潮之时,西方媒体更快做出反应。《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开通账号,注册仅一年关注人数就已破百万;维亚康姆与雅虎签订合约,后者为维亚康姆提供信息资源和一系列搜索服务;CNN与Facebook共同报道,采用了“视频加更新信息窗”这一新方式……[8]传统媒体纷纷借力新媒体以谋求自己在当今时代的突破。看过国外种种案例后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融合绝不仅仅停留在硬件上,而是要软硬结合、双管齐下,所谓的“软”主要指的是对用户需求的考察[7]。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还没有完善,仅仅凭借其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尚不能准确分析受众,这时各大卫视更应该利用自己的已有资源或求助于专业的客户服务管理平台来进行受众调查。一方面根据需求进行信息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另一方面从受众中挖掘资源,实现信息的再生循环。(2)树立大局观念。2009年英国政府《数字英国》白皮书,明确BBC定位及整个英国的数字化进程。与之呼应,BBC自行的《构建公共价值》报告提出英国数字化的两个阶段: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国家”。作为传媒巨头的BBC自身正是积极改革传播机制改良传播技术的典范,同时以公共服务为己任保持原有的风范。我国卫视媒体在努力开拓新媒体平台的同时往往表现出对眼前利益的高度集中,这样很可能导致长远利益受损。拿省级卫视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说,当下的主要内容局限于节目的推广宣传,没有充分满足用户订阅的全部需求也没有对平台发展进行更加长远的规划。总而言之,省级卫视在新媒体拓展的道路上走得迅猛,但难免忽视了整个组织的规制调整和观念的更新换代。

卫生信息化论文篇10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至于在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如果没有引入上述技术就已经显得落伍,更不用说其真正的实用价值。然而,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问题,而是涉及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必须认真应对。

应用需求迫切

这虽然不属于技术进步范畴,但却是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根本动力。区域平台建设必须紧扣为医疗卫生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信息服务的主题,在平台搭建之初就要通盘考虑信息的应用问题。

1.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公有云与私有云矛盾凸显。在区域健康医疗云中,医院始终占有重要位置。医院私有云建设实质上与区域卫生云平台的公有云存在包括财政物资及信息多种资源竞争。伴随区域卫生公有云平台的诞生,医院私有云的规模或必要性愈来愈受到质疑。这一对矛盾能否处理妥当,直接影响到区域卫生云平台的发展。

远程医疗监测及可穿戴设备。这些技术的采用同面临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短期与长远的矛盾。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活动和健康维护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远程医疗监测及可穿戴健康维护设备方面。目前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的某个时段或时点的测量分析,缺乏全面、连续、长期的统计分析,更少见对群体数据的宏观分析处理。

数据采集、存储与挖掘利用的矛盾。在有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论文或介绍中,区域卫生信息中心每天采集多少万(百万、千万、亿…条)、已经存储多少TB、PB甚至EB的文章司空见惯。但这些信息如何被利用,产生了什么效果和成果则很少见著报道。而大数据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更多局限于Google流感预测等甚为“高端”(高高悬于云端)的少数案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知者甚少(信息专业人员采集和管理数据但不知其临床科研价值及处理方法,而临床科研人员鲜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的存在、内涵及应用价值)、数据处理的高额成本、数据采集的质量标准不统一等。而后者则是影响数据充分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2.标准化问题

实际上,涉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体系很多,主要有信息工程、通讯工程、建设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存储标准、医疗卫生业务与管理标准编码及术语等。绝大多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基本遵循了信息工程、通讯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因而很多互联互通、遍布城乡的区域卫生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相继诞生。数据交换与存储标准的执行情况同样基本令人满意,因为绝大部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构建了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存储模式、实现了信息在区域内共享的基本要求。

然而,由于信息工程与医疗卫生业务管理的脱节,忽略了医疗业务与管理工作编码及术语的应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目的是应用,而不是为了完成政绩工程。信息工程建设实质上是对业务流程、管理理念与实践的一场革命。造成这种脱节实质上反映了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对信息时代的来临并未完全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而在医院行业则更为突出。其结果,是在坚持采用各种标准建设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仍然面临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标准不一,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利用。

3.医院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医院是整个卫生行业的巨无霸,占卫生行业人员、资产的70%以上,同时也是产生医疗卫生大数据的最主要来源,其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可用性。医院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救死扶伤、缓解病痛方面。为之服务的支持系统,诸如信息系统的建设、编码、术语的采用也大多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而且在单个医院之内也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然而以医院自我为中心的运作方式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有着潜在的矛盾冲突:

私有云与公有云。前文中已经有讨论,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因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云时代应该提高规划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使云技术真正且尽快发挥作用。否则,无数的资源就在我们的讨论中消耗,更多的信息烟囱也同时产生。

编码术语的采用。如果是单个医院信息系统系统,编码术语的采用不是一个问题,最多是一个稍加协调即可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编码术语不同,使来自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即使是简单的统计都很容易产生错误结果。对于容纳国家、省、市、区及军队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大型城市来说,协调难度可想而知。

编码术语的维护。即使在编码术语的采用上达成一致,对编码术语的维护同样存在问题,尤其是区域内整体的维护工作归谁管辖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但此问题不解决,信息沟通与共享、统计与分析、大数据的挖掘利用就难以实现。目前,对区域平台的软硬件维护均已纳入预算管理,唯独对业务管理编码术语维护无人问津。

谁是信息的主人?从法理上来说,个人健康信息属个人所有,产生它的医疗机构只是依法代为保管。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医疗机构认为自己是这些信息的主人,对它的使用及安全负全责。因而,不愿“交出”或与外界分享自己所掌控的信息,从而严重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信息采集与共享。

重要机遇

以上挑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陷于停滞或步入困境。相反,挑战的存在说明各方面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更高、希望更大。挑战与机遇并存,困境与希望同在。要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出困境,还要在挑战中寻找答案。

1.试金石

满足需求是衡量平台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大数据的应用,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寻医问药、进行自我保健的要求。应用程度如何,是检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如果区域平台建成多年,但仍无法提供区域内居民主要健康和疾病诊疗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其作用及存在价值会引发诸多疑问。

2.新技术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为提高效率、减少重复投入带来新希望。云计算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建设技术方案,并确保其必须建立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今天,如果看到区域平台中基层医疗机构仍然单独建立信息中心,一定会感到系统设计有改进空间。云计算技术的正确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减少重复投入、实现高度集成提供了可信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计算的运用程度体现了区域卫生平台建设的规划水准、集成水平及系统效率。

数据挖掘利用对区域平台建设与医疗卫生业务管理的无缝对接提出明确要求。以往的平台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工程和通讯网络技术的实现,而忽视医疗卫生业务管理的配套改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挖掘利用在一片欢呼声中艰难起步,反过来要求卫生管理部门在建立区域信息平台的同时,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并主动与信息技术应用进行对接。总而言之,大数据的可挖掘、可利用才是衡量平台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在此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产生了应用成果,将在下节中简单介绍。

3.标准应用从信息工程扩展到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领域

由于数据分析、利用的需求及实践日益增加,对医疗卫生业务及管理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清晰。随着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期望的提升,随着应用的广泛深入,将标准从单纯的信息工程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业务与管理领域已经成为共识。

4.越来越多的院长倡议医院信息系统主动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近年来,许多颇有远见的著名院长在不同场合主动倡导把医院信息化建设主动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大数据和信息共享。这种远见卓识实际上是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痛苦摸索精炼产生的,是在深厚医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积淀上的升华,预示着医院主动深层次融入区域卫生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共识。医院管理者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使我们看到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来源和质量提升的新希望。

厦门实践经验启示

作为我国最早建成的涵盖整个辖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近年来进行了区域卫生信息数据挖掘分析利用的实践。在此基础上,《2013厦门健康报告》首次全面采用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