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灵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2:27:25

写作灵感论文

写作灵感论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能力;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9-01

1 词汇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词汇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文写作中若是没有词汇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初中生处于十三四岁的年纪,所以并没有很丰富的词汇,在平时必须做好词汇的积累。例如有一次在写"关于大自然"的作文的时候,虽然大千世界是非常美丽多彩的,但是学生写起作文来却并不能将大自然的美写出来,主要是学生所积累的素材较少,例如"傍晚"一词,很多学生只会用"傍晚"这个词,其实还可以用"黄昏"、"向晚"等词。这便是对词语没有很丰富的积累。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1.1 鼓励学生周末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借书阅读,当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的了解一些词汇,也许有些词汇他们觉得很陌生,但多见过几次便会慢慢熟悉,这种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成效比较好,同时学生在看书籍文章的时候还可以了解许多其它的知识。

1.2 列举一个词,让学生去扩展,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夕阳"一词,还可以用"斜阳"、"落日"在表达,这种方法短期见效会比较快,但是对于学生整体水平提高见效却不大。

1.3 列举一个字,让学生自己组词和扩展,例如"望"这个字,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仰望"、"凝望"、"盼望"、"期望"等词。这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比较相似,两种方法可以放在一起使用。

2 学会深析题材

很多学生写作常常会被评论为写大意,那是因为对题材的分析不够深,不够透彻。对此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分析题材能力。先从简单的训练起,让学生写一件物体,例如苹果,"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让人看起来非常有食欲。"一件物体可以让学生慢慢写深,变得越来越具象。

对写物体写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对简单的小事件进行描写,主要描写事情的经过,让学生尽量把事情写详实。实事新闻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但是毕竟中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并不喜欢看新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部分新闻来让学生分析,例如,最近比较热的新闻"新交通规则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让学生来评论这间事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生深析题材。建议将分析实事新闻划分在描写小事件的训练里面,主要以描写小事件为主,其中夹杂着分析实事新闻。

利用生活来思考,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学生每天都会过马路,其中是否有闯红绿灯。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有感而发,加进自己的思想,所写出来的作文也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或者,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别人的想法,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再那么"干涩",没有味道。

3 重视灵感

"灵感"是作文中经常提到的词。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有灵感则会写得非常快,非常好。若是没有灵感,则会写得很慢,并且比较差。灵感主要是能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当学生有灵感时,能够超水平发挥,或者发挥自己90%的水平,如果没有没有灵感,则连自己正常水平都难以发挥。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某类作文写得很好,某些作文写得较差。找他们了解情况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对某些题目或主题会有灵感,某类主题没有灵感。还有许多同学反映在写作文的时候没有灵感,不写作文的时候灵感却经常灵机一动的出现。

培养学生的灵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入手。

3.1 随笔而记。灵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因此,必须随身携带纸和笔,一但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

3.2 开展讨论。可以选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对作文题目进行讨论,当学生和同学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每个人对题目都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往往能使自己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启发自己思考,使头脑一新,从而捕捉到灵感。

3.3 写作文前先思考。当学生在写作文前可以建议他们先花几分钟思考,而不是提笔就写,遇到不会写就随便写凑字数,学生先花几分钟思考反而能激发自己部分灵感,更有助于写作。

写作灵感论文篇2

灵感,是最高级生命刹那间独创性极强的表现,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在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有机体。古今中外,人们对灵感这一神秘现象进行了探究。我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作者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1、外界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陡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2、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芽》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3、启迪信息。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写作灵感论文篇3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中学生处于相同的年龄段,所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思想、作品、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也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曾说:“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我们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写“说冰”这个题目,一般学生很容易受“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名言的影响,论述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观点,或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影响。论述应注重积累,这两种立意,虽不能说错,但给人面目陈旧之感,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则可以从冰在不同环境里形状不同引申出人在不同环境中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结成冰后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公仆”,等等。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商界就应见风使舵”、“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上海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 专栏”等。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以《项链》为例,我曾让学生以“真相”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二)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写作灵感论文篇4

【关键词】情境式;写作;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72-02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情境式教学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本文从情境式教学理论出发,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究。

一、情境式作文教学价值新探

所谓情境式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弥补学生阅历不足的缺陷,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1. 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灌输理论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按照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机械地讲解写作技巧、写作流程,缺乏形象生动的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其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形象记忆阶段,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冲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只能接收到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转变为自己的东西。

(2)缺乏趣味性。课堂上如若只是呆板地授课――听课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没有兴趣、没有强烈的表达情感的欲望,作文就缺少灵魂,再多的训练也只能止步不前,难以提升写作水平。

(3)重结果,轻过程。应试教育的后果就是师生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语文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是:一二年级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沟通与表达的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文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表达。对情感的培养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情境式教学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情境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赋予学生一些真实的情感经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去伪存真,强化了学生的感受性。情境式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情境的拓展,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精髓的理解与掌握,去伪存真,增强了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另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摒弃传统主角地位,加入学生的讨论中,熟悉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式写作教学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学活动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得到饱满的情绪,激发创造的灵感。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引入作文训练之前,结合主题限制,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诸如问题导入、设置游戏、开展小辩论、舞台剧表演等,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指定的场景。例如,作文题目为“我的老师”,学生可以表演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典型特征,在达到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能在表演中调动学生全身上下的细胞,于表演的过程中给学生感悟细节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又如,课前进行“猜谜语”“绕口令”“词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竞争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添学生写作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路。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在平常的课本学习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入自然,感受真真切切的世界的模样,用真实的经历教会学生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尽管课本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但若能带领学生去真正观察爬山虎,相信学生的理解能更加深刻。具体的物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讲解课文所用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手法的效率也将提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技巧。

2. 情境初表达,增强学生信心

在完成情境创设之后,学生要学会将情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完成写作的基本要求。情境的初表达以增强学生信心为主,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描述任务,由小及大,加入修辞等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1)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在游戏中可能有了兴趣,却忽视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时候需要老师强调学生进行观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进行观察。写作必然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只有学会了观察,才有写作的素材和创作的灵感。

(2)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作文训练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学生不会表达,或者说不敢表达。学生由于词语的匮乏,勇气的欠缺,对于自己想描述的事物或者情感往往词不达意。这个时候,要从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表达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进行基本的连词成句练习,学生可以将所要表达的词语说出来,同学们一起帮助他造句;然后,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口头的交流,既锻炼了沟通能力,又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生信心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鼓励,老师作为一个领路人,要不断地给予学生信心,帮助学生跨过自己心灵的屏障。

3. 情境拓展,创造作文灵魂

写作来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粘贴,由客观事物到思想感情,再到文字表达,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对于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在完成情境创设、情境初表达之后,还必须进行情境的拓展,通过联想,触类旁通,发掘所要表达的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灵魂。

(1)联系生活,拓展情境。老师创设的情境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学会搜寻自己的灵感点,并加以拓展延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寻找异同点。例如,主题是“春游”,学生在情境中只能经历一种方式,体验一种情绪,那么可以联想自己的爸爸妈妈,联想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将或悲或欢的情感加入其中,通过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添作文的深度。

(2)快速作文,及时记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能从情境之中感悟一些东西,比起一味地臆想要容易得多,但也消散得快。此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安排行文结构,快速进行创作,不可拖沓。快速作文就是要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写作的质量能体现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辅导,反之,拖沓完成反而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三、观察生活,创新情境式写作教学

情境式写作训练凭借其形象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理解理论、丰富素材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但是这种情境创设并不是机械式的运用,创设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阅历,难以凭空臆想。创新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情感,写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参考文献:

[1] 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写作灵感论文篇5

一、在沉稳中追求灵动

议论文写作中的“沉稳”,主要体现于议论文写作的常见范式,即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写作思路。“灵动”,主要表现为贴近生活、活用典故、精选史料以及开合自如等。只有如此,议论文写作才能在坚守常规中彰显灵动。

如,笔者联系《六国论》(苏洵)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范式反复认识。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论点鲜明突出,结构精巧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于是笔者重在引导学生抓中心论点,明写作结构,思论证方法: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从理论上予以论证的?⒉作者是如何以确凿的史实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⒊作者是如何由历史转向现实,指出为国者应从六国因赂秦而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的?⒋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不同的论证方法加以论证的……这样,让学生在范文阅读中总结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范式,把握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既坚守“沉稳”(规则),又呈现“灵动”(方法)。

二、在深刻中追求亮丽

议论文写作注重以理服人,因此说清道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某些学生的议论文或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或议论肤浅,论证不力。究其原因,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思想高点,提炼出不同寻常的真知灼见,追寻事物的本质。只有如此,才能在“深刻”中呈现“亮丽”。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结合学生的精品佳作,引导学生抓中心,找要点,寻亮点。从而,使学生在横向分解中感悟文章深刻的内涵,例如习作《稳中求胜》,开篇在悬念中引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然后分三层探究沉稳从何而来:一曰沉稳由志而来,以历史上班超投笔从戎、林则徐禁烟为例,阐述志向高远才会有沉稳的品性。二曰沉稳从难而来。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拥有沉稳的大气。三曰沉稳从无欲而来,阐明只有除私欲,才能沉稳淡泊。结尾揭示“稳中求胜”的必然性。通过对例文分项并列论证方法的剖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议论深刻得益于精到的分析,受益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辩证思维。而文章的亮点既是思想的闪光点,又是语言的出彩点。简而言之,“深刻”源自于本质的追寻,“亮丽”体现于新颖独到的见解。

三、在平淡中追求新颖

议论文写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与简约。历史典故,似信手拈来,却精心挑选;现实个案,似司空见惯,却生动贴切;哲思横溢,似恣肆,却意蕴深刻……总之,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要在平淡中追求新颖,在朴素中追求雅致,在准确中追求鲜活。这样,才能显示议论文语言的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稳》时,先引导学生用分项并列论证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开篇点明中心论点,接着用分论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点题。然后,引导学生将沉稳的品格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以理带事,以事证理,使事与理融为一体。这样,使议论文的语言在平淡中见新颖。例,某生在论述分论点“沉稳,首先要有扎实的根基”时这样写道:“高山傲对千年风霜志犹坚,是因为它的脚下广袤千里;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地底。有了扎实的基础才可能沉稳。国学大师钱钟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是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中外;陈寅恪能够在眼盲脚膑后完成辉煌巨著《柳如是别传》,是由于他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成就了高山的壁立千仞;有了百川东流,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浩瀚;有了点滴积累的扎实,才可能有融会贯通的潇洒自在。”这里,作者先用高山傲对风霜、翠竹咬定青山全靠扎实的根基来铺垫,再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最后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具有扎实根基的巨大作用。语言凝练概括,平淡中露峥嵘,朴素中见新颖。这样,既加强了议论的逻辑力,又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写作灵感论文篇6

关键词:随机写作;主题;写作方法

经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存在种种问题,或者害怕写作,或者不知道写什么。与长篇大论的写作训练相比,课堂随机写作篇幅较短、灵活性较强,而通过对学生课堂随机写作的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并为正式的作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随机写作教学进行重视,并有意识地予以训练。

一、作文主题的确定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主题是作文的灵魂,任何作品都是围绕主题进行语言的组织与情感的表达,随机写作亦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随机写作的特点――灵活性。与长篇大论的正式性作文教学不同,在随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确定主题,也可以根据课堂发生的事件抑或是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确定主题。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随机课堂教学往往是在确定主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教授学生写作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专题方式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但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在于内容过于空泛,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随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确定的主题有针对地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对《变色龙》的续写中,教师在写作方法的教授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续写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再说,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课堂随机写作,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通过“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开窍,走一条说与写结合的道路,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清晰的思路,明白的语言,灵敏的思维和形象的感知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日常的课堂随机写作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然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从平常的生活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再配合课堂随机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灵感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24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创设富有情感和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和动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情景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想象情景,拓宽写作思路

“想象”,是文字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和“兴奋剂”。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才能不断拓宽写作思路,寻找写作灵感,提高自身对于文字的驾驭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翱翔。例如,在以《和谐乐章》为主题的作文写作练习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开展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在自己心中可以代表“和谐”的图片;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对图片进行简要描述,并给每幅图片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最后,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描述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鉴赏、点评和讨论。经过短暂讨论之后,学生们评选出了几个最佳描述和标题:1.晨晖中,海天一色的美景――《天与海》;2. 黄昏里,老夫妇相互搀扶的背影――《执子之手》;3. 初中生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履行职责,传递爱心――《爱的传承》。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充满想象和思考空间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思考、联想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谐”的含义,用自主探究代替知识灌输,用自由想象代替教条讲授,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也拓宽了学生写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景,引感共鸣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创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到言之有物、下笔有神。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引发他们在写作中的情感共鸣,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家乡的四季》主题写作练习中,教师采用课外观察和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学生观察和回想自己家乡一年四季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学生对于家乡四季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乡在风景、人文、制度等方面的优点和特色,引发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写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心、贴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写作丰富材料储备,奠定感情基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创设读写情景,实现读写结合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因此,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写情景,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征、夯实写作基础、丰富语言储备。例如,在以《感悟感恩》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中,教师采用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诵读等方式,带领学生阅读《我的母亲》、《背影》、《最可爱的人》等经典文章,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对于小到父母亲人,大到先烈英雄,乃至祖国母亲的感恩之情,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如何感悟和抒发感恩之情,为学生的写作奠定知识、能力和情感基础,切实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四、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讲解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个人演讲、正反辩论、文艺表演等课堂活动中,获取写作的资料、探索写作的方法、激发写作的灵感,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例如,在以《网络之弊(利)》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正反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组成正方(网络利大于弊)和反方(网络弊大于利)辩论组,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情景中学会如何确立论点、组织论据、开展论证,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方法,丰富议论文写作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写作质量。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写作教学模式,丰富写作教学内容,灵活写作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情景教学的研究,促进情景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

写作灵感论文篇8

一、语文教学和发展小学生心灵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第二,思想情感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有的小学生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有些是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有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父母的深情,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小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小学生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小学生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第三,思想情感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小学生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以朗读来说,如果感情不投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思吗?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凡是名家名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打动人的情思,就是因为作者心怀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语。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才能读好、写好。小学生情思的形成是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小学生心灵的重要意义。我看语文应成为发展小学生心灵的摇篮。

二、要为小学生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小学生心灵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境遇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境遇,就是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一是狭义的境遇,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小学生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小学生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小学生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李老师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李老师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要做到语言和情思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激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论阅读还是作文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万不能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之中,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笔者一直主张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正逆两个过程构成,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这是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经过由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的过程。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要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语言表达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达方法。这是构成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过程;可以从作者和写作角度探索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何特点,在遣词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学生把这些问题明白了,才能达到“善读”的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大多数是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是正确的,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语句不加咀嚼、体会,不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思表达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能感悟到思想内涵吗?

写作灵感论文篇9

在以往的高考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卷、2005年的重庆卷都以小作文的形式命题。2011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在谈及2011年高考江西省语文考试模式结构、考试内容的调整时,有关的权威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设计一道综合性的“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考纲规定的语言表达运用的4个考点,分值15分。本文就新课标高考语文小作文的写作浅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因小而活。小作文正因其小而具有灵活多变性。1.题型灵活。有关权威人士谈及小作文的题型时认为,“题型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读后感、小评论、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由此可见,小作文的题型灵活多变,但是其中又必有重点的备考方向。从教学和各种考试实践经验来看,小作文的题型应该会以描述或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的片段写作为主,这样能够使小作文与大作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查体系。2.题材灵活。新课程强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强调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在命题中,选择的题材往往富有时代色彩,体现当下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符合当地学生的精神思想,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由课内延伸课外,由课堂延伸社会,开阔学生视野。命题者往往会以这些教材中经典文本为本,勾连课内和课外,打通课堂与社会作为命题思路。3.设题角度灵活。把握好设题的角度有利于考生答题的方向和规范性,有利于考生快速构思作答,有利于考生找到最佳的答题切入点。4.要求灵活。小作文命题均会有明确的指向要求,一般会提出一项或几项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对修辞手法、句式选择、人称角度等的要求。

以小见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笔者以为小作文设题虽“小”却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

以不变应万变。小作文的写作,主要是“小”,要明白“小中求新、小中求巧、小中求精、以小见大”的特点。小作文的考查,形式灵活,范围广泛,因此,要写好小作文,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手法、人称、重点、篇幅等。尤其要弄清考查了哪方面的能力。2.研读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考生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谈看法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力求吃透材料,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3.内容精悍。小作文受篇幅限制往往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精练。4.凸显文体特点。记叙性的小作文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片段,达到“特写镜头”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说明性的小作文关键在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围绕这个特征,适当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处理好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晰。议论性的小作文常常是结合材料谈看法、谈感想、谈体会,写作时关键是从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锤炼观点,在文中这个观点必须鲜明,不宜大而杂,然后联系实际析理,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5.结构完整。无论何种文体一般结构应是完整的。小作文的特点在“小”,因此,不允许有拐弯抹角的开头和绵绵不绝的结尾,开头要明快,用一二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

小作文因小而活却可以以小见大。考生在高考复习迎考中如果能够熟悉小作文的特点和命题规律,注重训练自己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能在高考小作文写作中得心应手。

写作灵感论文篇10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直写“性灵”的。“性灵”虽为就诗而论,但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也是绝不会例外的。《祭妹文》就是成功地实践其“性灵”理论的代表作品。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缺乏真情实感,不足观。《祭妹文》虽记生活琐事,但无一不关“情”。语出肺腑,哀婉真挚,一唱三叹,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字字含情,或寓情于事,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亡妹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并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叙死因。袁枚三妹素文“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究其原因,则由于素文少年时代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以后即躬身自践。袁枚《哭素文三妹》诗也说:“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但作者记述这些的目的不在责人,而在责己,在于表现对亡妹的真挚情感。

二、记幼年琐事。作者在记叙素文死因之后,则以人物传记的手法从幼年写起,按顺序叙写亡妹一生的德才事迹,表达对亡妹的深切怀念。幼年琐事何其多也,但作者只选了四件日常琐事: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其中以同捉蟋蟀一事写得最为凄切感人。“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这一句中,“临”字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是此句中的关键字。课本就“同临其穴”解释为“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妥。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蟋蟀处凭吊。临(lin):哭吊死者。”《左转·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为:“临,哭也。”《汉书·高帝纪》:“袒而大哭,哀临三日。”颜师古注为“众哭曰临。”可见,“临”解释为“哭吊死者”更为恰切。“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及至“岁寒虫僵”,兄妹二人同葬蟋蟀,且于蟋蟀墓穴之畔洒泪凭吊,这无论从语境、情境和人物特定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十分吻合的。作者于此直写性灵,小儿女真情痴态,可感可掬。特别是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与“予今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凄婉感人。

相伴温书,先生适至,啧啧不已。当年月圆同读书,今日月缺人已亡,作者的无奈与惋惜已尽含其中。袁枚远游广西,素文掎裳悲恸;袁枚中进士归来,素文瞠视而笑。这一悲一笑之中足可见出兄妹之情深。正因如此,作者才倍觉痛楚。“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如影历历,逼取便逝”的童年往事,既使“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亦已“无与为证印者矣。”所以作者“思之凄梗”,“呜呼”连连。兄妹情深,溢于言表,凄切哀婉,读之感人。

三、记妹归母家后的情况。如果说前文是为了突出素文的“贞”,那么,本段则突出了她的“孝”和“才”。本段记了三件事:扶持阿母、治办文墨、终宵刺探。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孝女和才女的形象,而是为了表达对亡妹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故袁枚将前两件事一笔带过,而突出地记叙了第三件事。回忆当年自己生病之时,三妹素文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病情稍有好转,素文则又“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袁枚于这人之常情之事中,寄托着对亡妹刻骨铭心的思念。抚今追昔,思之将来,以“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一句,将难言的思念转为直接的悲叹。这思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千千万万的读者,古今中外,都能感受其深情,同发悲声。真可谓怎一个“哀”字了得!

四、记妹病危和死时情状。这是全文的抒情高潮段落,亦记了三件事:阻人走报、绵惙望兄、一目未瞑。本段主要叙述素文忍死待兄和袁枚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可以说是字字辛酸,字字血泪,撕肝裂胆,揪人心肺,把全文的抒情推向了顶峰。阻人走报是代兄设想,试想,兄妹之情如斯,兄既知妹已弥留,怎能不急匆而归?妹贤如斯,天下有几?绵惙望兄,多想再见兄一面?“心有灵犀一点通”,袁枚梦见妹来告别,预感不祥,飞舟渡江,然为时已晚,只留下了作者永久的遗憾和深深的懊悔:“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枚在妹妹死后几小时后才赶回家,当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最后的一句话,从此已天人永隔,无从相见了。作者在此直抒胸臆:“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悲痛欲绝的情状,作者的撕肝裂胆、无限哀思尽在这两句之中。情之愈真,悔之愈深,而思之愈切。

五、叙亡妹身后事。祭死者而慰死者,这是祭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故作者重点记了四件事:付梓诗稿、代嫁其女、传其生平、谋其窀穸。写这几件事是为了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可谓安慰与悲恸交错。本段的叙事似乎更加平淡,但却无一字不关情,并非作者的请已抒完,而是声竭泪干之后的片刻宁静。叙述安慰之后,连用两个问句作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直抒胸臆,回想自己身后事,悲从中来,直呼亡妹,哀思之情更加难以自禁,这是压抑之后喷发而出的情感,因此也更具震撼力,同时也使文章再次涌起情感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