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7 13:25:15

建设教育

建设教育篇1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

把贯彻学习党的*精神作为全市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精神指导实践,加快推进教育发展;坚持用*精神推动工作,结合教育实际,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与完善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学校。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切实抓好党的*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2.进一步加强教育法治和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加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政策,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努力塑造教育的良好形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选复查工作,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构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在全面清理教育系统行政审批事项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切实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来访、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及96666投诉电话的办理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继续做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继续争创人民满意单位。加强系统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努力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五年基础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达到85%以上),其中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30%以上(*区达到5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以及“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义务教育段优质教育覆盖率达65%;全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小学达到42%以上,初中达到30%以上。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达98%,其中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数达到76%(*区达90%)。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职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9.5万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以上。

成人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社区教育发展,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每个区、县(市)均建立社区学院,95%街道建立社区学校(分院);累计创建职工教育示范基地70个、省市示范性成校70所。完成农民素质与预备劳动力培训任务。

二、积极关注民生,保障家庭困难等群体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积极构建学生资助体系。在全市城乡已实行义务教育免收杂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助券实施办法,扩大受助覆盖面,提高受助标准;实施包括助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特殊专业免除学费制度、工学结合制度、社会资助制度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建立起以励志奖学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形成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健全、多元混合的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覆盖。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规划到位。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完善“以县为主”“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做到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杜绝义务教育段免收各种费用后中小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实际水平不升反降的现象发生。同时,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

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学问题。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为辅的办法,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条件,市本级落实专项补助经费500万元,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努力构建多元办学的格局,充分发挥民办学校与国有民办学校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中的作用。

进一步做好“三残”儿童少年就学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全省率先做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办好*聋人学校,初步实现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达到全国一流的目标。整合优化特殊教育资源,推广普通学校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经验,努力为“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创造良好条件。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提升全市各类特殊教学办学水平。

三、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意见》,强化名校(园)集团量与质的协调发展,推进办学体制、投入体制与人事制度创新。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继续开展对名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个案剖析。开展*市名校集团(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努力扩大覆盖面,继续在直属学校、各区、县(市)组建新的教育集团。*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58%以上,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22%以上。

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做好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工作的规划和指导工作,抓好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育资源共享、干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学习、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小班化教育研究等互助内容的落实和考核。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扎实有效开展。全市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参与面达到80%以上。

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安排600万元支持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市)基础教育发展。创新省特级教师支教模式,组织优秀教师赴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加强教育督导,全市90%以上的镇(乡)成为省级教育强镇(乡),40%以上镇(乡)成为学前教育达标镇(乡),其中16%以上镇(乡)成为先进镇(乡)。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精神,加大投入,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提升学前三年教育质量。加快学前教育低龄化发展,加强0—5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培训。加强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师资队伍建设,整顿规范农村幼儿园,努力实现幼儿园“零无证”,提高办园水平。认真做好学前教育强县和达标县的评估工作。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整合、扩大优质职教资源,推进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评审*市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全市职业高中积极试行学分互认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与学业相适应的弹性学制;进一步研究建立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体现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分类考试的教学模式。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良好职业教育校园环境。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完善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以及浙大紫金港校区配套建设,推进仓前、江东高教功能区建设。加快市属高校建设,*师范大学文一路校区学生公寓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启动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恢复招生;积极配合做好*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暨*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开展第二轮市属高校重点学科评选扶持,开展市属高校优秀教改成果评比。落实专项经费,扶持市属高校建立外包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干部教师素质,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德育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德育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基础工作。结合党的*和北京奥运会召开及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要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校法制与校园安全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中小学德育师资队伍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载体、方式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政队伍建设,健全全员育人体系,建立*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继续做好初中学校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业水平抽测,全面实施《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稳妥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新课程实验,改进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普通高中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省教育厅关于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的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尤其要指导高二年级开设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和有关选修课工作。进一步加大高中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度,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提前自主招生数量,改革和完善重点高中招收保送生及初中学校推荐保送生办法。

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和劳技教育。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认真落实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实施意见》,确保在校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抽测工作,并将抽测结果作为考核和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争创健康促进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和评估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类体育、艺术活动。进一步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开设好学生健康教育课,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教育和防治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实践和创新教育以及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契机,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完善教职工聘用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加快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启动新世纪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选拔500名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举办学科带头人培养高级研修班,建立特级教师名师培养工作室和特级教师、高校专家“双导师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完成在职班主任全员培训工作,继续组织实施中等职校教师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第二阶段“领雁工程”,在城区名校建立10个农村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培训基地,培训100名农村骨干教师。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61%、87%、80%以上,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左右,中等职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8%以上。

加强中小学校建设。*转塘高级中学(暂名)竣工交付使用,开工建设丁桥(职业)高级中学(暂名),基本完成江滨职业学校新校区征地拆迁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做好钱江新城高级中学(暂名)、*教育技术信息综合楼等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70%以上的初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要求。充分发挥*市教育资产营运管理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国有教育资产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五、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宣传、学校安全、语言文字等工作

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教育开放力度,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积极推进沪宁杭干部和教师培训合作,联合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举办长三角名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鼓励市属高校开展多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规范外籍教师聘任、外籍学生就学管理。

加强教育宣传与信息工作。加大*教育发展成就与改革举措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新闻通讯与教育宣传报道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与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育宣传、教育信息工作质量。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继续开展教育好新闻评选活动。

建设教育篇2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一直是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班班风的形成。从学生入学初始,班主任便开始了班级学风的养成。然而,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是变化和成长中的个体,因此,学风建设也存在着众多的变化因素。如何针对班级特点进行有效的学风建设便成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其班级为例,以其切身感受谈一谈学风的建设。

一个班级的学风建设是衡量和评价这个班级学生素养,班级的环境以及班级体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而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声誉及发展。

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必将外显地或潜隐地指导着、支配着学习主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它表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可塑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紧紧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任务,提出加强和优化各班的学风建设,同时这也是时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由教育者引导和被教育者自主完善的过程。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学风建设更有效率的深入下去?笔者将以本班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背景目前学风的现状

本班是一个专业为幼儿双语,由42人组成的集体,学生不仅在校必须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还要进行声乐、舞蹈、钢琴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在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后,我总结出学生集体的特点,即性格差异大,总体反应迅速,灵活,但是比较浮躁。她们对知识的习得掌握的很快,不过止于表层而不能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遗忘也较快。

二、思考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思想不重视

进入幼师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在平时的交谈中,她们流露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的思想,而对于考试,大部分学生也是临时抱佛脚。这就造成她们对于日常学习的不重视。

(二)选择性学习

由于幼师专业的特殊性,科目较多,而且出现了许多在初中不曾有过的学科,学生不免将目光转移到这些技能科目上,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那些“经典”科目,学生未免就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加上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导致了她们的选择性学习,即对于部分科目,或者称之为感兴趣的科目认真对待,而对于那些相对枯燥的或者需要自主学习较多的科目,学生们就会出现应付的现象。

(三)不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前面提到了选择性学习,学生对于部分科目的习得重视不足,就导致了她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相对浅薄,学习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三、行动采取措施及结果

针对以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就本班为例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一)整体行动

在班级中对于学生进行整体的辅导,不仅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融入集体,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在集体中也有助于学生产生安全感,而不至于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

1.不断念经

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因此及时的正面的教育能够有效影响学生一定学能的培养,促进其优良习惯的形成。因此,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机会如班会向她们“念经”。告诉她们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积极,何为消极。也通过各种事例向她们说明扎实学习的必要性,并适时提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我还结合当前就业形式,请来了刚毕业的学生以身说法,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2.规范制度

过分的制度化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可是适当的制度化却也是尤其重要。我在班级立下了几条班规,如不可以迟到,不可以作弊,不可以抄袭等,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底线,当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适当的错误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但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3.组织活动

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深其对习得知识的印象,提高她们知识习得的效率。我发动了班委,分别组织了“单词王”选拔,辩论赛,打字大比拼,手工大赛等等活动,并选出了各项高手,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从效果上看,学生非常投入,并涌现出一批专项高手。

4.树立典型

榜样的树立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期内有一个小目标,同时可以优化班级的学习气氛。笔者在班级内部就尝试着评选每月之星。虽然这样的选拔在过去就曾经出现过,但是我进行了改良。学生在选票上不仅要写下心目中的每月之星,还必须写下选择他的原因。在唱票过程中,读票的学生将该原因一并读出。通过观察我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并没有被选上,但是当她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并得知原因的时候,脸上瞬间出现了惊喜的表情。我在结果出来后,还对这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在随后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更加努力,而且很多都在后来的评选中榜上有名。而在班级中,我还在墙上留出了一片园地,将该月之星的照片挂在墙上,其他的同学可以给他写寄语贴在照片周围,这对于该生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对于班级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二)局部行动

虽然整体行动有其优势,但是不利于个性发展。每位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就无法因材施教。因此,整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有局部行动。

1.互助小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习得较好的学生,任何一位学生都有习得较好的一门科目。那么就让这些学生发挥其所长,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互助小组。我不仅在自己班级内部组成了各种互助小组,也在平行班级之间结成了互助小队,让学生自己评选队长,负责本队的学习任务,检查队员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在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在班级之间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2.谈心跟上

有的学生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会出现迷惘或者懈怠情绪,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一定的指导及支持。因此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有时候显得尤为有效。这不仅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及鼓励,也对于教师了解及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风建设是一个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的一项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主动抓,常抓,并不断反思,找出相对有效的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为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建设教育篇3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依法治教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一个干好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要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规范性,要做到爱岗、乐教、善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树立教育新观念,打破旧思想、旧观念,要以新的风貌塑造我校教师的新形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切实加强我校的政治学习的制度落实,并开好每周的总结会和周前会。另一方面加强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并依法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更广泛地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

2、要把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统一起来,通过认真贯彻,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规范为指南,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使全体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结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抓好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自学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岗位考核,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领导成员要分包干各级组,带领各级组并展开学习。

5、认真组织学习《中心小学依法治校管理规范》,落实责任制和加强责任感。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首先我们要统一认识,坚定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任务,首先要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面正确、透彻的理解,要把握其实质。一要重视主体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开发。以能力为重点,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二要重视整体性,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三要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四要基础性。继续抓好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通过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进一步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积极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以积极开僻好第二课堂活动。充分促进好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五个环节”的管理,使教法和学法合符规范,合符科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建立健全奖教奖学机制,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停步不前的教师要认真找查原因,促其成绩不断上进。学校领导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听课,索取教学工作上的第一手材料,并积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如语文加强听、读、说、写的能力训练;英语科重视理解兴趣和语言环境的训练。总之各个科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选择教法,做到讲求实效,积极探索研究。

3、做到教学、教研和培训“一体化”,通过教本教研,组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交流和互助,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4、积极学习先进学校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求真务实,示范全镇。

5、坚持普通话教学。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兴趣、特长,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认真实施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体育工作学校领导一要重视,积极支持;二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要做到以田径为基础,排球为重点,根据学校的特点抓出专项、抓出特色,多出人才。

三、全面落实教育界方针,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1、加强好信息科的配备工作和教学工作,信息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否则是会落伍和被淘汰,一要每位教师要重视这门科的学习和使用;二是要加强信息有关工程的建设。:

2、抓好校园美化工作,做到净化、美化、绿化。

3、重视提高学校的卫生保健水平。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高年级以上要抓好青春期卫生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教育。

4、加强饮食卫生管理。落实好厨房卫生工作和厨工的体检工作。

5、加强教师车辆管理,想方设法建造车棚。

6、加强安全设置,与交管站联系在校门口设置交通安全路标。

四、校长近期目标

1、力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学工作开展。

2、认真抓好教学质量,成为我镇的示范学校。

3、积极参加镇举行的各项竞赛活动,力争取得最隹成绩。

建设教育篇4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及其支撑、引领的教育科研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了新的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因而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定位,这就是建设教育科研强国。因此,分析研究新时期新阶段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新目标定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教育科研的功能,为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摆在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教育科研进入新的发展期:建设教育科研强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经济濒临崩溃发展到经济总量占世界第四,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发展的成就更是令世界瞩目: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了步伐,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对接更紧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分的知识、智力和人才支撑。伴随教育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教育科研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年来,教育科研经历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探索创新等发展阶段,在提高与普及结合、理论化与实践化结合、学术化与应用化结合原则指导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教育科学决策和实践指导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依靠和推手。伴随着教育发展进入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教育科研作为引领者和助推者也必须完成新的转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阶段。进入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阶段,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必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是彼此联系互为一体的。只有教育强国才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只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才有依据和基础。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都涉及人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各种困惑与矛盾,都需要教育科研提供知识的解答、人才的帮助和科学的指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部的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国家发展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而教育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兴教”战略,这里的“科技”包括各种学科的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更包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肩负着振兴教育的新使命。所以,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就必须建设教育科研强国,以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引领。而教育科研经过新时期30年的发展,在数量积累和覆盖面的普及基础上,完全有必要和有条件进入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阶段。高等教育教育科学学科点和学位点建设进入了兴盛的发展阶段,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博士和硕士,广大的教师把科研型教师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指导实践,服务科学决策,积累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现在迫切需要从研究人员和成果的数量优势发展到质量、水平和效益优势,全面增强实力和竞争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服好务。

二、教育科研强国的目标和指标

关于教育科研强国的目标与指标,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只是比较大的权威性国际组织在相关教育的目标和指标中涉及了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例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在其有关教育发展中涉及了教育科学研究。直接的研究文献虽然很少,但是间接的研究资料则较多,综合起来,有共识的是: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科学施教,就是根据教育科研成果来施教。例如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一般要超前经济发展2~4年,才能起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这说明,经济强国、教育强国是以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为背景依托的,教育科研的发展水平和实力涉及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队伍的建设、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教育科研成果的效力、教育科研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力、教育科研体制与机制、教育科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等等。这些因素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的教育科研文献中涉及较多,给我们构建教育科研强国的目标与指标提供了启发和借鉴。[2]首先我们来探讨教育科研强国的目标问题。对此,我们只从宏观上加以分析和建议。教育科研强国应与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相协调和匹配。我国十七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因而也必须建成教育强国。与此相适应,我们应该在2020年,建成教育科研强国。对此,我们提出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从现在到2010年,加快教育科研的建设与发展,使教育科研的发展步入强国之路,有一个高的起点和适当超前发展的态势;第二阶段是从2010~2015年,教育科研步入创新和国际化阶段,通过创新科研的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增强教育科研对决策和实践的指导力,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教育科研的国际化来提高教育科研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个阶段是从2015~2020年,教育科研步入现代化阶段,使教育科研的实力与竞争力达到中等及以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和过程是非常紧迫的,必须迅速决策和启动建设,如果再拖延几年,这一目标到2020年就很难实现。关于教育科研强国的指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我们初步提出如下指标:(图略)以上六大方面的30个指标都可进一步量化,用以统计、衡量。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设计,不一定完善,但是,建设教育科研强国必须使上述指标达到一个较高的值,在这些方面应该与世界教育科研先进国家相比较并相接近。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

建设教育科研强国,实现一系列的建设目标和指标,是摆在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开拓创新,努力完成这一事关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使命。

(一)建设教育科研强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教育科研,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科学纲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必须在教育科研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办好适应学生发展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研究的重点。探索规律,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就必须坚持教育科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全面、协调发展,涉及教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全面、协调发展,涉及原创性研究与引进、吸收、集合创新研究的全面、协调发展,涉及普及与提高的全面、协调发展,涉及教育科研与哲学、社会人文研究乃至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全面、协调发展,涉及专业研究与群众性兼职研究的全面、协调发展,等等。而可持续发展涉及教育科研必须走“人才强研”之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必须加强教育科研的体制创新,为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必须加强教育科研的现代技术建设和理论、方法建设,使教育科研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4]总之,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目标。

建设教育篇5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一)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至**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至**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

(二)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以县(市、区)级政府办学为主,镇级政府大力支持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以县(市、区)级政府办学为主,省、地级以上市政府大力扶持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三)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我省各地财政能力,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标准和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8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5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80%。

(四)实施振兴农村义务教育行动。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四有”工程(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堂、有清洁卫生的厕所和冲凉房、有符合标准的运动场),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和生活设施。实施义务教育“50班额”标准工程,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使班额符合国家“普九”规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新装备”建设工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实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常规教学装备,加强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实施“强师兴教”工程,着力提高农村、山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五)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使辖区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年,重点抓好农村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片中心小学的规范化建设。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地级市建设1所以上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提高弱智、聋哑、盲人等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六)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年秋季起,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和地级以上市城区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当地财政负责。

(七)认真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常住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主力作用,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学校招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学校。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应纳入流入地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可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改善相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凡在我省居住半年以上并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的非户籍人口,其适龄子女随父母流入我省的,应列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范围。非户籍人口在同一市、县(市、区)连续暂住5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有计划生育证明并依法纳税的,其子女入学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具体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制定。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力争达到75%以上。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地市一级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标准的学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60%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80%以上。**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学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形成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中招生纳入当地招生计划,招生政策与公办高中一视同仁。

(三)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通过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的普通高中,不断增加高中学位。普通高中原则上集中在县城或中心镇举办。原则上一般普通高中要达到18个班900人以上,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要有36个班1800人以上。**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80%的普通高中、其他地区60%的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0%、其他地区90%以上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1所省一级或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人口较多并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2所以上省一级或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鼓励民办普通高中上等级上水平。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一)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使其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年,启动*所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建设25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55所)、125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其中技工实训中心25个)、150个重点建设专业(点);建设30所名牌技工学校、60个名牌技工专业。**年,建成*所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00所左右(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75所),重点建设专业(点)达到300个左右。每个地级以上市重点办好1所以上高级技工学校、3—5所部级和若干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重点办好1—2所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加快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前启动建设5—*所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5所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个部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15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和*0个高职高专教育综合或专项实训基地。

(二)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承担起本地区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责任,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布局结构,有效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在办好示范性骨干高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多元化办学的改革试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高等、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社会赞助、捐资、贷款、投资、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采取独资、股份制、联办、合作(含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在明晰学校产权、确保公有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许行业、企业、社团和个人采取购买、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鼓励公办职业院校特别是骨干职业院校联合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

深化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继续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以市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结构。继续改造一批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电子商务、汽车应用与维修、建筑、纺织服装、旅游服务与管理、造纸工艺、现代物流技术、现代护理、现代农业技术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领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创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全面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多种形式联合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多形式共建或联合办学,成立有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机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企业要积极支持和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建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序流动的机制,打通学籍界限。大力推行学分制,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准予毕业。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经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实行两年学制。扩大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招考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

四、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达到25%,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超过*0万人;**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左右。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年全省在校研究生超过8万人。

(二)完善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体制。继续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建设高水平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着力建设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省属重点大学,扶持建设一批省属本科院校;支持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包括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省的统筹力度,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除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其他省直行政主管部门不直接管理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公安、司法行政主管部门除外),逐步完成调整归口工作。鼓励和支持办学质量较好的本科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独立学院;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高等学校,积极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学来粤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探索公办高等学校转制为国有民办高等学校或建立教育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新路子。支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障高等学校办学自。

(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积极挖掘潜力,努力扩大现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容量,扩大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模。合理调整本专科层次结构,充分发挥现有本科院校办学能力,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组建若干所新的本科院校,扩大本科办学规模。支持有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任务。鼓励有条件的本科高校和硕士授权高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建设大学申请设立研究生院,加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有效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四)加强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器机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能源与环保、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造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等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领域建设。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大力提高工科类专业及其学生比例,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

(五)大力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制定实施我省高等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到**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以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若干高水平大学和一批教学科研型大学。深化改革,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实行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申请国内外专利,切实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建立起既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认定和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或独立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推进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发展。

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目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学科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制定实施我省高等学校中长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着力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建设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五、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一)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有序发展;优化、充实、提高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力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只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鼓励其加快发展。

(二)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民办学校用地纳入当地公益事业用地计划予以安排,非经营性教育设施用地可使用划拨土地的使用权。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民办学校的用地、基建、水、电及其他办学有关方面的规费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对向民办学校捐赠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并予以表彰。经批准,可以向民办学校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增强民办学校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对净资产状况和办学信誉良好、拥有自有资产的民办学校给予信贷支持。

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民办学校对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学费(或培训费),对在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收取住宿费。

支持民办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制定教育集团申报、审批、注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鼓励民办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三)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明确管理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级辖区内相应的民办教育工作,将民办教育纳入正常管理范畴,落实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民办学校审批、评估等制度,重点加强对产权、财务、招生、教学和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的范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相关民办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设置标准,制定《*民办教育机构设置标准》。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统一按教育部制定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执行。

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和公告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及评估结果公告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和支持成立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协会,使其在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开展办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强化民办教育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年,省政府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款,作为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民办教育。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设立专项资金。县级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可以与民办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其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并根据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六、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年,全省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力争达到70%,大多数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力争7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城市、县镇和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取消学前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全部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

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力度,积极扶持学前教育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充分满足家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多种需要。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开展部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设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推动专修学院和部分成人高等学校转型,或根据需要整合非学历高等教育资源和职业与成人培训机构,组建社区学院,对区域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的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辅导。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和广播、电视、报刊等终身教育设施的完善和经营。

(三)努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等。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调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县、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倡乡镇化技术学校与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或中心小学结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学,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的发展,两者逐步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逐步将网络教育延伸到企业、街道、乡村、家庭,构筑起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感染力、吸引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格局,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推进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创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和完善领导到学校作形势报告的制度。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功效。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网络信息时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逐步把廉洁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体系,让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评估,并将其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创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调整和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全面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完善劳动就业准入与劳动力市场有机联系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若干个大型的资源共享、中高级连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专门人才和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启动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艺术、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加强青春期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性保健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高中一年级和高等学校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军训活动,加强国防和军事教育。

(四)深化学生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综合、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和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升学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依法加大高等学校招生自。

做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招聘活动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逐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学校的专业改革和学科建设。

八、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一)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年,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二)加快教科网建设。积极发展省教科网,推进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网络建设。**年,在高等学校启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项目;实现全省高中阶段学校网络互联。**年,实现全省初中学校网络互联。**年,全省除贫困山区外,其他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网络互联。**—**年,查漏补缺,全面提升省教科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省教科网建设中,充分发挥全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提供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高等学校网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开展网络图书馆建设,以电子图书馆带动全省学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化建设,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水平。

九、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到**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达到7万人左右,中小学教师数量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4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5%以上),高职高专院校达到35%以上;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达到45%—55%(其中“211工程”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可达到60%左右),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40%左右,高职高专院校达到25%左右,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0%、15%、4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30%左右。

(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建设,鼓励有资质的非师范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加强区域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各级各类教师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省设立“强师工程”专项资金,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各类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办好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教育管理硕士班,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到**年,形成学前和小学教师以专科为主、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本科为主且硕士占一定比例、高等学校新进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新三级专任教师学历和学位结构体系。在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工程。建立和完善刚性引进人才与柔性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制度。省设立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各级各类学校工作;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到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鼓励返聘和延聘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之间教师互聘、联聘工作,建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教师有序流动的机制,盘活教师资源;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短期聘任技术人员,不转户口、不转关系,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受聘人的职责、任务和薪酬。加强教师队伍交流工作,建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边远山区各级各类薄弱学校的制度。从**年开始,全省城区中小学教师首次聘任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到山区、农村薄弱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切实解决中小学班主任岗位津贴问题,着力改善山区、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的特教津贴(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之和的30%)。积极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山区、农村任教。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积极争取我省高等学校有更多专家学者进入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继续实施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在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设置一批特聘教授岗位,特聘教授上岗人数达到40人左右,使他们成为我省院士队伍的后备梯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校级特聘教授岗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继续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使他们分别成为基础教育的管理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加大高等教育“千百十工程”工作力度,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他们成为特聘教授的后备梯队。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3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项目资助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千百十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后备梯队,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

(四)深化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的、定期调整的学校编制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各市、县(市、区)人事、教育、财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照省编制标准的要求,落实教师编制,用好教师编制。不得以代课教师替代编内教师,要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做好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工作,配齐师资力量,精简行政机构,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党政工作人员等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其中,专任教师占学校人员总数的比例,高中达到85%以上、初中达到88%以上、小学达到92%以上,有特殊教育学生的学校都应配备能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康复等工作的专任教师。

依法落实学校用人自。高等学校享有《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的自。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包括教师在内的全员聘用(聘任)制。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深化后勤用工制度改革,按照企业管理的办法,根据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

积极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学校分配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校内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功能。

(五)制定落实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高等学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凡涉及学校人才引进需要办理聘(录)用、人事、入户、认证、社会保障、子女入托入学等手续的,人事、教育、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办理的事项,应当场办结;对属于审批事项的,须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办妥。

切实解决引进教师住房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将新引进教师住房统筹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规划,提供划拨用地,落实规费减免政策,由各高等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教师周转房,供教师租用。加快落实货币分房政策,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符合货币分房条件的教师可一次性支取*年住房货币补贴作为借款,用于购买自有住房,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按照相应标准,发给符合货币分房条件的教师一次性住房资助金,已有的工龄也一次性发给住房货币补贴,以鼓励和帮助引进的教师购买住房。

按照“严把入口、公平对待、权益保障”的要求,保证民办学校教师在户口迁移、档案管理、教龄计算、职务评聘、业务培训、社会保险、表彰奖励、申请科研课题、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省教育厅应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建立完善有关制度,解决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落实和管理规范问题,保障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

(一)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体制。省本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优先保证教育的支出需求,教育财政性拨款必须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力争达到4%,**年力争达到5%。

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原则,制定免费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级以上市必须核定本地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按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定各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发展的比例,一定三年,并采取措施确保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校舍建设、图书仪器设备购置。**—**年,省财政每年拨1亿元专款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和教学设备改造工程;每年安排1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教育的扶持力度。

(二)改革和完善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省属公办高等学校以生均综合定额拨款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行业主办高等学校参照执行。完善现行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根据高等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实际偿还能力,逐步扩大省财政贴息贷款规模,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贷款改善办学条件。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的非义务教育阶段专项可以在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后尝试财政贴息贷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建立贷款预警制度,各有关学校要严格做好贴息贷款的还款计划,财政部门对学校财政贴息贷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避免学校贷款转嫁为财政金融风险。

(三)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现行收费管理体制。鼓励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用非财政性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凡符合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所增加的学位可按民办学校收费管理。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政策。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政策,省政府定收费项目,学校在规定的收费标准浮动范围内制定具体收费标准。大力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阶段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经费投入。除了对新建、扩建、改建高中阶段学校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外,政府应对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提供划拨用地,减免有关费用。各类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5%比例提取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四)鼓励和支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捐资办学。企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事业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其他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强学校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指导,对学校提出的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税申请应及时办理。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关系,建立高等学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和城市中小学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改组、改制等方式,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参与经营管理学校后勤基础设施,重点是学生公寓和大、中、小学学生食堂。

继续做好教育对口帮扶工作。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优质学校切实从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地、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帮扶期限延长至**年。

(五)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免收书杂费制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政策体系。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专项补助制度。建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技工学校智力扶贫工程。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财政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学生给予相应资助。高等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每年从学费总收入中提取*%用于资助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学生。鼓励和支持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以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推动“银校”合作,认真做好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

(六)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工资月报制度,对出现新拖欠教职工工资的市、县(市、区)予以通报,监督各地财政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地上报的教育经费统计情况,每年公布各市、县(市、区)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公办中小学所收取的学费、杂费、住宿费和捐资助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在*个工作日内足额返还给学校,全部用于学校运作,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顶财政预算内拨款。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经费确定用于教育发展的比例,必须确保用于教育发展,不得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各地要结合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建设和运作。

建立省属高等学校财务评估制度。根据省属高等学校年终财务决算报表,对学校财务状况、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发展潜力进行评估,预防财务风险。

**年前建立起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审计监督机制,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和高等学校内审机构组成的审计监督网络,走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的路子,加大对教育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保障教育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十一、大力促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教育国际化

(一)积极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各省(区)教育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共同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术研讨。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法制建设、办学体制、管理模式、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学改革、教师培养与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加强科研协作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推动建立区域高等学校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内地9省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机制,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网络链接。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粤港澳台各级各类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友好省州、友好城市资源,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立足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行“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吸引国外优质高等学校来粤合作办学。对原创性研究和最有可能取得世界一流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之间学生交换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将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作为我省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作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改革和完善留学生教学、生活管理制度,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水平。发挥“侨乡”优势,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子弟来粤求学。

进一步加强汉语教材、汉语师资队伍和汉语等级考试题库的建设,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效益。重点抓好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汉语教学中心的建设,逐年增加国外汉语教学中心的数量。

开拓教育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有效途径。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学科如中医药、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可先尝试“走出去”,在境外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每年有组织地到条件成熟的国家举办教育展,推动来华留学、境外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

(四)积极解决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问题。按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在港人、台商和外国人以及回国创业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地进一步开办港人子弟学校、台商子弟学校和国际学校。持有《*居住证》人员子女入读托儿所、幼儿园与户籍人口子女享有同等待遇。

十二、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一)建立和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政一把手对当地教育现代化建设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设置等重要问题。必须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并组织实施,对学校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落实省领导挂钩联系高等学校制度。认真抓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督导工作,把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程。加大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力度。在过去清理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再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理,凡是与上位法有抵触的均予废止,并根据需要提出制定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建议。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实施意见;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办法;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法规,增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能力;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规范教育督导工作。加快教育投融资、终身教育、校园治安、考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依据法定职责、权限与程序管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依法保护举办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工作。强化督政,促进区域、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的建设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力争到**年有70%、**年有90%以上的镇基本建成教育强镇;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抓好教育强镇试点,逐步铺开,力争**年基本实现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督学,规范办学行为,加快增加优质学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等级学校评估转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评估。建立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导标准,重点抓好初中生“防流”、“控流”工作。积极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监测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督导工作网络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具有我省特色、有利于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强化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评估专家队伍,规范教育评估行为,改变现行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评估模式,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评估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建设教育篇6

一、加强网络建设,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20年)》的精神,推动中小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广大师生提供网上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地区差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市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二)方便我市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寻找*、*市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资源和数据,通过专网专用的形式有效地保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资源和数据的安全。

(三)“*市基础教育网”建设开通后,全市中小学校师生可快捷地免费享用网上信息资源,减轻教师开发课件的负担。

二、加强领导,充实力量

(一)市里成立“*市基础教育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联系文教战线的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科技局、信息中心、电信分公司等部门、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详见附件)。

(二)加大统筹管理力度。我市“基教网”建设工作按省教育厅的要求由市教育局统筹管理,实施全市统一规划,统一线路合作方,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管理。

三、明确要求,狠抓落实

(一)目标任务:*年12月以前,基本建成“*市基础教育信息网”,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县(市、区)教育局之间、县(市、区)与市教育局之间的广域联接,并实现与省教育厅和省基础教育信息网的连接。*年6月以前,全市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学和小学在“基教网”上建有比较成熟的网站及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市内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二)组网架构:市、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和电信分公司相衔接,租用其光纤、线路接入“基教网”,利用电信的线路、设备、技术解决学校的投资和维护问题。为了降低资费标准,市教育局与电信公司商定全市统一的资费标准。

(三)建设步骤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原则进行。

1、接入步骤:市到县(市、区)以及市一级以上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光纤接入“基教网”;对于尚未具备光纤接入的单位,可通过ADSL线路接入“基教网”。

2、学校接入步骤:*年8月30日前市区和县城学校,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接入“基教网”,原则上使用光纤接入,如条件不成熟,也要先使用ADSL专线接入,其中高级中学必须使用光纤接入。*年10月30日前独立建制的农村小学必须接入“基教网”,有条件的教学点也要争取接入。到*年底争取教学点基本接入“基教网”。

3、全市“基教网”只在市教育局建立一个中心机房,各县(市、区)教育局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中心机房,目前建立的服务器可由电信公司托管。

四、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一)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省教育厅负责省到我市的网络建设(包括省到我市的长途光纤和地市级汇接点的设备)。按照要求,全市所有学校通过电信公司的光纤和ADSL虚拟网方式,统一接入市中心机房,统一使用省“基教网”分配的IP地址,构成我市的“基教网”。市级负责中心机房硬件建设,满足全市学校的接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教育管理网上应用;县(市、区)级负责统筹规划所辖学校的接入,负责学校计算机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负责本校所有教师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并开展应用。

(二)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经费。

1、各级财政要拨出专款用于项目建设,市本级首期拨出12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各县(市、区)基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由市、县(市、区)财政划拨专项经费解决。

2、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费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高中每生不少于30元,初中每生不少于25元,城镇小学每生不少于15元,农村小学每生不少于10元的标准提取,作为“*市基础教育网”建设和运作专项经费;

3、从网络合作方的信息费中每生提取1元作为“*市基础教育网”专项经费。

(三)各级必须把中小学校是否接入“*市基础教育网”作为等级学校评估的必备条件之一和学校评先、校长评优及选拔的参考依据之一。

建设教育篇7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跨文化意识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普遍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交流将日益广泛,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伴随着出国留学的热潮,英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推广,英语专业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英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由于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成为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才能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1.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协调。

虽然目前大多数国内师范院校都开有英语教育专业,但英语教学和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却由外语院系和教育院系分别承担,两者之间的课程设置也并不协调。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同一专业下两个互不联系的课程模块。其结果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日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存在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缺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应知识和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不协调,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推广,但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未能得到推广,按部就班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陈旧的教学方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化功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学生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3.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意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加强对英语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的关注与体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此外,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如果学生只是通过课堂来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的实践与应用的意识,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熟练地使用英语,也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实现英语与教育的学科融合。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改变英语与教育互不联系的现状,实现两者的交叉融合。在制定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做到英语专业课程与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双向兼顾,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让学生通过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既提升了英语水平,又掌握了相应的教育学理论,在以后的英语教学生涯中能够更好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外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的观点,不断的提升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模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相应的文化素养,改变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做到积极顺应教育形势,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有助于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

英语是一门国际流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媒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相应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学习语言文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单词的意义延伸,从而减少学生的理解误差。

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针对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实现英语与教学的学科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地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辉.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外语教学,2011,05(06):49-52.

[2]蔡英南.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校园英语,2015,08(01):19.

建设教育篇8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2.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简要历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设教育篇9

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我馆要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1、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我们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步骤,细化我们的建设目标。排出我市教育城域建设的时间安排表,争取早日建成我们的教育城域网,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能立足于“第一方阵”。

2、要重视我市本地化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编制。对本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汇集与整编,形成适合本地使用的高质量资源库。

3、要制定我市教育网站管理和运行制度,加大对县市区、学校教育网站的监管力度,保证教育网站服务器主机24小时正常运作,避免出现无法链接的现象。现在我们有的县市区和学校网站,管理员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无人问津。仅凭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在制定制度时我们要适当照顾到管理员的课时待遇和工作环境问题。使我们教育网站运行有据可依。建立一定的信息更新机制,丰富网站内容。

建设教育篇10

一、国内教育联盟建设的主要做法

基于国内主要媒体对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情况的报道及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刊登的关于建立区域教育联盟文件梳理归类发现,国内教育联盟主要出现在四大教育领域中:

1.义务教育

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主要是一定区域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成联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种类型。按所有权区分为:公办学校联盟、民办学校联盟、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联盟。但目前绝大多数是公办学校联盟。按覆盖领域分为:小学联盟、初中联盟。按联盟内的组成对象不同分为:优质学校间联盟、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按联盟发起单位的类型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的联盟和学校自发组建的联盟。

分析义务教育阶段联盟建设时间长、成效比较显著的地区发现,当前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公办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联盟――大都是一所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结成联盟,目的是促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盟通过联合开展教研、实地观摩等活动,在学校发展理念、课程改革、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协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有的联盟内还实行了教师交流任教。例如,太原市2010年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联盟校”工作试点,2011年全面推进。“106所中小学都变身为结对发展校,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示范学校‘牵手’一所有发展潜力的学校。‘联盟校’内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统筹实施,全市将有800多名教师进行跨校交流”。(高耀彬《太原试点义务教育“联盟校”106所学校结对发展》)

2.普通高中教育

近几年开始出现普通高中教育联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按所有权分为:公办学校联盟、公办与民办学校联盟。二是按联盟内组成对象的不同分为:优质学校间联盟、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三是从联盟发起单位的类型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的联盟、学校自发组建的联盟。

当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中联盟有:2009年2月,由青岛二中、日照一中、潍坊一中、威海一中、烟台二中和淄博一中6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的鲁东半岛城市高中联盟。近几年,该联盟多次开展了有影响的活动。2014年4月,长春市教育局为促进区域内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办学,建立了普通高中教学联盟。长春市教育局确立了“四类联盟”计划。“即省示范高中、省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合作的强弱联盟;省示范高中之间、省重点高中之间合作的强强联盟;城市高中与农村高中合作的城乡联盟; 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的学科联盟”。(张佳《我市探索建立普通高中教学联盟》)

3.职业教育

20世纪90年代,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职业教育联盟,目前类型比较多样。按所有权区分为:民办、公办、混合。按覆盖领域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混合型。按成员单位所处位置及其隶属关系分为:区域型、行业型、复合型。按联盟的组成对象不同分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多元重组。

当前,国内职业教育联盟的数量较多,发展较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建立、参与教育联盟的积极性较高。从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角度出发,大部分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愿意推动当地职业院校建立教育联盟或探索集团化发展,以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职业学校的角度而言,若干所职业院校建立联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联盟相对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联盟发展得比较成熟,且成效比较显著。

4.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的高校联盟主要有:九校联盟、北约联考、华约联考、卓越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西部高校联盟、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高校联盟的显著特点是:公办大学联盟,优质(重点)学校间联盟。

二、教育联盟的特征及基本内涵

综合国内教育联盟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出教育联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两个以上学校法人的联合

从法律意义上看,教育联盟和一所独立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联盟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格。教育联盟是两个以上学校法人的联合,原则上保持各学校人、财、物独立。如果统一使用,需要协商一致。

2.有一个核心或龙头学校

优质学校或者是联盟的发起学校是联盟的核心或者是龙头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建立的联盟,往往在印发相关文件时就指定了龙头学校,并将龙头学校与联盟内其他学校捆绑考核,以督促其发挥龙头作用,带动联盟内其他学校快速发展。

3.有纽带

义务教育联盟和普通高中联盟以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品牌、有关建立联盟的文件等作为纽带。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往往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章程或者有关建立联盟的文件等作为纽带。通过这些纽带,联盟内学校一般建立协作型关系,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文化共建,以实现质量同进。

4.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一般建立理事会或联席会、主席团等工作载体,下设常务理事会或秘书处,通过选举、推举或任命等方式产生理事长、秘书长;或者理事长、秘书长由各成员校校长轮流担任。理事长对联盟的运行负总责;常务理事或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具体落实理事会制定的各项计划、沟通信息等。联盟的组织结构确定后,还要制定议事制度或章程,以使联盟有序运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教育联盟定义为: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一定的纽带,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学校法人组成的非独立法人的协作组织。

当前国内公办教育领域,除教育联盟外,与之共存的还有教育集团。尽管称谓不同,但这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教育联盟侧重同级同类学校共同发展。教育集团大都是围绕一所核心学校,带动发展同级和不同级的学校。例如“北京市第九中学教育集团”以北京市第九中学为核心,集团内学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包括: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部、佳汇中学、金顶街第二小学、金顶街第四小学。但目前,无论是教育联盟还是教育集团,都是国家所认可存在并支持发展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就明确指出:“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联盟、教育集团建设,不断推进相关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

三、推进我区义务教育联盟建设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对于义务教育联盟建设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对于没有建立义务教育联盟意愿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可立足于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充分听取相关学校意见基础上,对联盟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出台专门的文件,明确联盟的名称、各成员校,对教育联盟章程制定、领导机制、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考核评价等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在教育经费、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已经建立的联盟,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还要组织教研部门、联盟成员校联合开展义务教育联盟办学行动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

2.义务教育联盟要构建有效运行机制

联盟理事会要建立健全管理章程及议事规则,明晰发展规划,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从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义务教育联盟的管理经验看,“条条管理,块块落实,条块结合,统筹协调”的扁平化管理效率较高,成效较显著,可资借鉴。联盟内各成员要严格遵循管理章程及议事规则,清楚发展目标,强弱牵手、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办学效益和知名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义务教育联盟要共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内各成员校校长要定期开展办学思想、管理经验交流。尤其是担任联盟理事长的校长,更要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力争让联盟成员校的校长都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培养、使用、提高三个环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催生成果。要积极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骨干教师。要创造性地 “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依据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骨干与普通的比例等,按学年组织不同层次干部和教师在联盟校内流动,逐步实现师资在年级组内均衡、在各联盟校内均衡。从太原等地的经验来看,在联盟成立之初,每学年可确定10%左右的教师合理流动;随着联盟建设的推进,每学年可确定30%左右的教师合理流动。同时,副校级干部2~3年流动一次;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3年左右流动一次,各校区轮流使用。但无论是干部流动,还是教师流动,都要注意使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通过流动有进步;要使流动的优秀教师能进一步发挥作用,防止优质师资被“稀释”;要统筹安排好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切实保证流动教师的权益。总之,要通过共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4.义务教育联盟内各学校要谋求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