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6 22:32:22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篇1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组长: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校本教学篇2

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丁盐生

副组长:汤昌珍(语文组)刁以东(数学组)

成员:丁江华丁明芳丁荣康招君汤新萍黄瑞萍丁莉丁法龙丁荷平丁桂华钟有娣等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6、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7、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分类指导。

六、工作历

三月份

1、随堂听课。

2、教研组长会议,教研组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3、开展教研活动。

4、改革备课方法,试行多人备课制度。

5、推荐教师参加乡中心小学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

四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2、推荐教师参加教案设计大赛。

3、开展学生兴趣学习小组活动。

4、认真实施“十个一”教育教学活动。

5、师生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6、教学经验交流会

五月份

1、参加乡中心小学举行的业务理论考试。

2、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3、第一届课堂评优决赛。

4、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

六月份版权所有

1、收集学科论文

2、对课题实施情况、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评价

校本教学篇3

关键词: 中学科学 校本化教学 误区 教材教法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但是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教师每天都要经历不同时间的课堂45分钟,怎样在这45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才智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真正使45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有人认为,好的课堂表现就是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按规定完成授课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听讲、较好回答问题。教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获得了知识。

误区之二: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通过讲解当场解决问题。

误区之三: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有讨论的课才是好课,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才好。

误区之四:为了增强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教学应该大量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

二、处理好“教材教法”的校本化教学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指出: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校本化教学旨在以教师的“自由”(不是教师本位自由)和创意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依托教育哲学思想,从科学学科的功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供反馈信息,加以诊断、总结,提出修改教材合理化建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课堂教学革新,提升教师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材更富有“现代化”和“人性味”。

1.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自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探求新知,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如:将四个阻值分别为150欧姆、75欧姆、75欧姆、15欧姆的导体并联后,其总电阻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根据1/R=1/R1+1/R2+1/R3+1/R4,求得R=10欧姆。但个别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将R2和R3均看成各由两个150欧姆的电阻并联,将R4看作成由十个15欧姆的电阻并联,从而很快算出R=R1/N=150/15=10欧姆。再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掌握花的共同特点,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蜗牛》中蜗牛没有脚却怎么能在地上走?《蚂蚁》中的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科学课堂教学的校本化“探究”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罢了。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科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以前的自然科学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一个个科学结论的验证,而现在的《科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因为随意,所以有时我们就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很多时候有的教师纯粹只是因为教材要求做实验而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还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吗?让学生亲历实验和探究的过程,这些理念虽已深入科学教师的心中,然而纯粹的亲历过程也是不够的,我们要追求亲历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流动的空气》中用香来观察空气流动情况的实验为例,单纯的经历烧香看烟的过程还不够,我们要让孩子在观察烟的飘散运动中发现空气确实在流动。又如在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围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进行猜测。学生提到了很多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等。其中前面两个因素是教师所需要的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的,剩下的因素怎么办?临近下课了,教师说:“其他几个因素到底和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再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置。在上完《被“种下”的材料》后,大家课后可以回去“播种”信息。在上完诸如《蜗牛》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课文后,教师习惯性地加了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等等。

“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像这样的课后延伸已经成了很多教师的“习惯”。它已成了新课改必备的“调味品”。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每一位科学教师可以自问一下:“我的课后延伸学生响应了吗?我花了多少时间去真正思考课后延伸了?我的所谓的课后延伸只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格式吧?”这原本应该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课后延伸活动,在我们科学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挫伤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教学中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教师还要注意心境的创设,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科学的热情。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好奇与向往之心来到中学的,他们虽然基础较差,但都渴望在初中阶段取得理想成绩,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平,邢瑾.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前谈话[J].教法研究,2003,(10):34-35.

[2]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黄佑生.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湖南教育,2005,(1).

[4]张立兵.新课程怎样教.开明出版社,2003.

校本教学篇4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体会范文ƪһ 教学研讨的学习,不但使我加强了对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认识,而且让我有机会学习教学的新理念和课程的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语言本质。在此,我想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补差的一点看法。

首先,课堂教学有梯度,照顾好各层次的学生,是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从备课开始,就应该考虑到学生差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施展身手,各显神通,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强自信。记得读书时代的我,非常内向,害怕回答问题,因为我没有自信啊。其实,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是能主动参与课堂的,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不同,他觉得自己不会,怕错,怕被笑话,等等。这些心理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要特别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加入活动,增加他们的自信。

其次,抓好课后作业、课外辅导,是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效率一般都不高,这会影响到他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因此,需要老师关注课后的他们,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后作业跟踪和课外的辅导。这些工作可以是老师亲自去做,但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较多的话,不妨调动学生力量。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一起完成课后作业,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巩固的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解决了问题,对课堂知识可以基本掌握,一举两得,共同进步。我曾经在班级开展过一帮一活动,但由于自己跟踪不足,致使效果不够明显。仅仅做好课后作业跟踪是不够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应该做好纠错讲解、定期单独复习的工作。

再则,面向全体学生中的培优工作这一步不可丢。在科组讨论过程中,有老师就反映了,培优补差工作中,大部分老师都慢慢将重点放在补差这方面,而忽略培优工作的开展。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是做的严重不够,课堂上给基础好的学生准备的挑战问题不够新颖、不够尖端,有时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课外呢,只是给基础好的学生推荐了一些资料,在他们买回资料后没有做跟踪和具体的辅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高分不高,高分不多的情况。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这是一件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有抓早、抓细加坚持,才能真正将这项工作抓好。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做得不足,我会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使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所收获。我相信,付出过,努力过,一定会有收获。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教研组是教师群体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在一些老师的观念中,始终有个错误的想法,教学是教学,教研是教研,出现了教而不研,研而不教的学科教学与学科研究相分离的现象。如何使校本教研活动能够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校本教研的一些做法。校本教研围绕着活动的实效性展开,形式上一改以往集体备课中面面俱到为各个击破。具体做法为:各个备课组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活动的重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在深度上有所突破。主要是在抓常规的情况下,着重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集体备课体系为主要载体的校本研训活动。

二、有效校本教研的建议。1.教研活动不在乎形式多样,主要在于是否有效。传统的听课和评课,如果组长多动点脑筋,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那一定会很有成效的。集体备课也一样,要翻新,不落俗套。2.应从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着手,让老师在活动中畅所欲言,而不是几个老师发言,完成任务。同伴交流,团结互助很重要,这就要求教研组长能根据自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校本教研内容,引发老师的思考,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3.校本教研的主题选择不能依靠教研组长一个人,而要充分发挥草根的力量,根据实际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来确定比较合适的研究小课题,并且讨论制订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案,在实施中不断小结、跟进、再尝试,再研究,让真实的小课题不断地滚动,逐渐接近要研究的比较大的疑难问题。3.作为校本教研我们确实应该着眼小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现小问题、解决小问题的途径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总结校本教研开展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校本教研开展得好的教研组其教学能力整体很强,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异不大,即使是刚毕业的新老师也能显示出较好的综合实力。而且,活动中教师们能畅所欲言,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不断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走出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学校,不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开始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校本教研、开展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是广大教师借助相关教育理论,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一样,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工作职责。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是一件值得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加强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研方式,强调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同时,校本教研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通过教育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要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学校具体实际,营造一种新的既有科学性更具操作性的学校教研文化。

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从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校本教研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对教育教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使这种推动作用得到尽可能发挥,需要对教育本身进行研究与创新。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立足于学校的发展、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为主体,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活动过程。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所遵循的就是校本课程的校本理念。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师只有始终保持继续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把不断更新观念、汲取新知、开阔视野作为适应形势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必须,才能正确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一、重视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1、注重学习型团队的打造和教师终身学习力的激发

教师只有始终保持继续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把不断更新观念、汲取新知、开阔视野作为适应形势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必须,才能正确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走上新的台阶。近年来,学校把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当作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来抓。我们精心讨论制定了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方案,引领教师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并通过教师成长袋的形式激励教师静下心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如今,本校教师新课程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对校本研修中的重要环节校本研修所要遵循的几个环节自主反思、伙伴协作、专业引领更是津津乐道,为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实践新型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能。

2、帮助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我们把指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作为校本研

修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我们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意义的认识:每个教师都明确,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不能退的底线,以牺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全身心的培植做代价来换取的语数外学科成绩的提高是不值得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教育道德的沦丧。

其次,我们从学校发展规划的角度,对质量观作了如下的界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学校的综合教育质量达到中上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常规管理上,每学期,我们对任何一门学科都进行质量监控,从整体上来把握学校的教学情状况。

二、校本研修要重视倡导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

1、校本研修的内容选择要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充分体现校本研修出它植根于学校的特征。

由于学校中教师发展的不平衡,培训的内容必须体现具体性、针对性的。如:我校教师队伍中原先存在着出力不讨好的现象教师有良好的意愿,也肯付出,但有时急功近利,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家长、学生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不开心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曾作了专题的培训,不仅从法律意识角度帮助教师完成角色意识的转变,而且,从为师者的责任、目标、从形成教育合力的角度帮助教师转

变观念、掌握让学生真心顺从、让家长理解的技能(如:与家长、学生沟通,谈话技巧的培训)。现在,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反思中提到了这方面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每学期的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上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率非常高。特别是一些转学而来的学生及家长更是对我们的教师赞不绝口。

2、校本研修中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必须与其实际的工作紧密结合

校本教学篇5

当前,一提到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提到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本人近十年来一直在河北省承德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担任数学教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更应注重校本教研。

二、为什么要进行校本教研

(1)职业学校的数学课难以开展。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复杂,以我班为例,有一部分是来自各初中的分流生,一部分是中考的低分生,一部分是辍学多年的社会生,还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学校转来的问题生。另外在这些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或离异家庭。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在数学和英语两科上尤为突出。在新生入学时我曾做过测试,他们绝大部分不合格,甚至有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只达到小学三四年级水平,连最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都不会。这就造成数学课难以正常进行教学,通常一节课的知识三四节也教不成,一学期下来学生没什么收获。其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许多学生被文化课副科论影响,即认为我到职业学校是来学技术的,要学文化课就去高中了。这使得文化课不受学生重视,相应的文化课教师在学生眼中也缺乏威望。最后,课堂秩序较差,甚至课堂难以进行。学生学不会,不想学,加上他们本身习惯差等因素,造成数学课堂成了他们的“受难日”。这时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有的趴桌子,有的偷偷玩手机,有的搞小动作,有的说话,甚至有的会打闹。对于教师来说也变成了“受难日”,维持课堂纪律会占用较多的时间,还要讲究策略,搞不好还会与学生造成冲突。传统的数学课堂已经是举步维艰。

(2)职业学校的专业课遇到障碍。学生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CAD制图,但相应的数学公式和运算不会;学习编程可算法和逻辑运算不会;电工专业学生学习简谐交流电而三角函数不会,财会专业的学生统计初步不会。有专业教师向我反映在专业课学习之前还要进行“正式课堂的前期基础知识补习”,占用较多的时间,影响学生专业练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职业学校数学课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1)数学课与专业相结合是职业学校数学课校本教研的方向。 一方面是难以维持的数学课堂,一方面是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基础的专业课堂。两者决定了数学课与专业相结合是职业学校数学课校本教研的方向。数学课与专业相结合首先解决了数学课自身的问题。由于与所学专业挂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学习的当时就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自身改变对数学课的态度,从而改变数学课堂。其次,良好的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堂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铺平了道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的发展。

(2)数学课教师应熟悉所教班级的专业体系。要将数学课与专业相结合首先要将专业课进行分离,即将专业课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不是把专业课分成两科来教,而是将专业课进行整体分析,根据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程度的要求将学生学习本专业每一章节所用到的所有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本专业数学课的教学大纲,再根据这个大纲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教材,最后通过实际课堂的检测修定教材。经过以上过程,我们会得到符合本专业的数学校本教材。在整个数学课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每一步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对本学科知识了如指掌,还要对专业知识体系也十分熟悉,才能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否则校本教研只是空架子。

(3)打破传统教研组。数学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校本教研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学科的事,而是一个专业的事。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组已经不能满足校本教研的需求。这就必须打破学科的限制,由专业课和数学课教师共同完成校本的研发工作。

校本教学篇6

关键词:日常生活 学校教育 赫勒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9-02

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来源和基础,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生活设计的模式化、生活构想的成人化、生活方式的竞争化、生活状态的抽象化使学生背离了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日常生活,注重人的德性养成,智慧的成长,以培养孩子独立和自由的人格,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践行美好、收集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才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1 “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的本质

1.1 “日常生活”的本质属性

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赫勒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即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人们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需求在得到满足,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高端的生活。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每天的生活很类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何一个人都改变不了这种模式;具有异质性,作为主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所处的情境不一样,人们处理事物的思维模式不一,日常生活的结构是没有统一模式的;具有实用性,赫勒在书中说到“我们的日常思维与日常行为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3]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都想着把自己所知的理论联系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1.2 “学校教育”的一般模式

学校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也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具有高度概括化、分类化和编码化学校教育是对从人类开始出现到现在为止所产生的万千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一切图式和思维模式的高度概括。细分来看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人文学科知识、自然学科知识、艺术领域知识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所要学习的知识分的更细,化的世界。学校对日常生活的知识进行编码,使之符号化、规范化、规则化,这样人类才能更加容易的认识这个世界。

2 现代学校教育种种误区

2.1 学校教育“一锅煮”现象

赫勒认为,社会生活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而学校教育是日常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教育也具有异质性,每一个个体具有个别差异性。当今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课堂上一个班大多是50个孩子,一位任课教师。50个孩子就会有50种思维模式,教师是一位普通人,他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又要让每位孩子都了解知识点,那他只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以及从之前前辈那里学到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兼顾不到每一个人,采取的只能是“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对着50位孩子说知识点,最后当看到有10几个孩子点头说“明白了”,他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那对于一些同学,他并不能照顾到,当遇到有个性的学生时,老师该如何去教育呢,这值得思考。

2.2 学校教育“闭门造车”的积习

“闭门造车”用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说学校“闭门”指的是学校教育脱离日常生活;“造车”即是学校孤立的教育。我们的重点是放在学校教育的“闭门”上,学校教育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脱离现实,纸上谈兵。“破碎的教育”已经从一种主动的内心精神历程蜕变为被动的社会规训过程,在这其中个性、自由、尊严、趣味等生活的基本价值被放逐在边缘位置。[4]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很高的分数进入大学,毕业后当面对一位幼儿时,自己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孩子高考后进入大学,在入大学选专业时一头雾水,非常盲从,前段时间大家说学经济有前途,那大家都去学经济,后来又说IT行业赚钱,又都填信息技术专业等等,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有的专业没人报,造成资源浪费,一些重要的生活经验无法传播给下一代,另一方面那些盲从填热门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该专业,四年大学下来不仅浪费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青春。这些都是学校教育“闭门造车”脱离日常生活的后果。

2.3 学校教育的“自我孤立”现象

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为了安心工作,把教育子女的责任给了学校,忽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我们再提到“教育”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把她等同于是“学校教育”,而忘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懒惰、逃学、早恋等问题时,他们首先责备的是学校;孩子没有养成好的道德习惯,长大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责备的是学校。由此学校教育被孤立出去,这种现象在当下已经呈现很久,并将长期存在,解决之路漫长。

3 基于“生活教育”的改进之道

3.1 勿忘初心:办学目标的人文关怀

在古代,儒家文化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明人伦”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但到了现代,我国弘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造全方面的人才,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恕R想全面发展,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的理论学习是完全不够的,学校教育需要联系各个方面,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空想者”。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必须坚定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

3.2 回归生活:教育内容的源于日常

学校教育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日常生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项贤明说过“虽然科学世界的教育在科学昌明的当今世界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但生活世界的教育仍然是人最基础的教育,是人最基本的必要且必然的教育。”[5]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阐述过非日常生活,她所指的非日常生活就是项贤明所说的科学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即是非日常生活教育,是科学世界的教育,它来源于日常生活教育的,没有日常生活的教育作为基础,学校教育是发展不起来的。“人的发展必然超越生活世界,从而超越其经验的界限而进入其生活的另一领域――科学世界”[6]。

学校教育最终要回归日常生活。学校教育是日常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关于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陶行知用英文来表达:“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 。”[7]翻译成中文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8]陶行知为了确切表达“education”与“life”之间的P系,用了三个介词“of”“by”“for”,在这里的表达就非常的精确了。“life”有“生活”的意思,也有“生命”的意思,如果“education”脱离“life”即学校教育脱离生活,那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死亡,所以学校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3.3 努力精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赫勒认为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重复性等特征。人类在与成长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会形成自己的个性,人类所处的生长环境

是有差别的,个性因此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都不一样,因此在学校中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异质性,全力以赴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不要放弃个别孩子的个性特征。并且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点枯燥,当我们去观察了解孩子时,不要让这种情绪扰乱我们,从一而终,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贯穿始终,不要“得过且过”。日常生活主体要想成功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异质活动,就必须依靠由一般社会特殊的习惯系统提供的“规则”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3]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3-160.

[2] 徐强.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异化及批判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

[4]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2.

[5][6] 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8):6.

[7]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7―588.

校本教学篇7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的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 围绕学校工作目标,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野视野,改革方法,提高要求,进而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 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着重组织好学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一系列配套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4、继续开展好“十•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扎实推进课题的深入实施工作。

5、继续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学习将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传播文化知识、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主要要学习好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本学期,拟从以下几方面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

1、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

2、组织教师阅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

4、继续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5、结合教育改革实践,由学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交流。

(二)开展活动,提高实效,切实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因此只有更积极地开展好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在全市教育科研中奋勇争先,才能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

1、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新课程的实施,已在我市大规模推开,做为城区的一所小学,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才会赢得主动。本学期中我们将分课题组、教研组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目前,我校有市级以上课题2个,这些课题都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制定的,都已有一定的研究过程了。本学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课题的研究要求,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①各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②根据计划,各课题组要认真落实有关研究活动,要求至少围绕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形式不拘。③每人不少于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课要有先进的理念,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④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制度,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⑤各课题组要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3、加强教育科研阵地建设活动。①继续做好枝江市教研室刊物《枝江教研》的组稿工作。②利用校园网和学校主页,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论坛的讨论、交流。④举办1~2期“教科沙龙”活动,让教师的智慧在碰撞中迸发火花。

(三)、 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要求各研究老师按着计划和资料目录开展研究工作和进行资料积累,把研究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情况、研究感悟、学生个案记录、阶段总结、论文、研究成果等积累并上交课题组,学期结束课题组将从研究过程、研究成效、取得成绩等方面考核,促进课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科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长工作会议进行课题选题工作,明确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

3、召开教科工作会议,教师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新课程理论学习。

5、做好创建学校网站的教科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月份:

1、召开课题组第一次月会,各课题组开展活动。

2、“走进新课程”课题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四月份:

1、召开第二次月会,各课题组进行资料交流活动。

2、开展课改质量月系列月活动

3、完成教育理论笔记。

五月份:

1、课题组长例会。

2、课题中期研讨活动。

3、教师学习笔记交流活动。

4、做好论文、课题的相关统计工作。

六月份:

1、完成各级课题的研究阶段工作及学校教科的资料归档工作。

校本教学篇8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峰会让我们看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就是要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使人们普遍具有环保意识,在工作、生活等各种活动中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动。

日本的环境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把学校的环境教育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很值得我们学习。

十年前,日本“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做的事情就是,要对少年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相应的指导:

(1)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

(2)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3)懂得水、煤、电等资源的有限性;

(4)了解身边地区的自然状况,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

(5)正确对待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自己不要成为环境的破坏者;

(6)了解自然的生态系统,保全并改善环境;

(7)以广阔的视野考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亲近自然教育,形成学生对环境的丰富感知;了解自然教育,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保护自然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亲近自然阶段:

(1)在小学低年级的生活课中设有关于观察昆虫和植物的内容,一年级学生种花,二年级学生种小西红柿。中高年级则是开展每人种一盆花的活动。有的学校在校园内或校区附近开一块菜地或水田,为中高年级学生种稻谷、红薯等创造条件。几乎每个学校都饲养了兔子、鸡或其他动物。动物由低年级学生饲养班(自愿参加)负责照顾。通过植物的成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阳光和水的作用,养成接近自然的习惯;通过和动物的接触,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和人类具有同样价值,由此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六年级的家庭课是通过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烹饪实习学生体会到生活排水是河川水质污浊的主要原因,感受生活垃圾量和种类之多,同时进行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以及减少污水排放的实践。家庭课的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3)在低年级生活课和中高年级美术手工课上,学生利用花草、树木、石头等自然材料制作各种题材的工艺作品。学生在和自然的实物接触过程中渐渐形成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逐步培养了环保意识。

了解自然阶段:

(1)中高年级社会课的内容是学习社会生活常识、了解自然界的构成、了解现代产业社会结构。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去超市调查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的情况、计算废纸回收和节省木材的关系、调查生活用水和水质污染的因果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同时通过以上调查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关环境的题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通过音乐课中讴歌大自然的曲目,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3)中高年级理科课程是通过学习有关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知识,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运用理科知识理解环境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是本课程的特点。如学习“水溶液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空气中水的变化,理解自然界水循环原理,使学生树立起水是有限资源的意识。

(4)选定一个环境课题,根据在理科、社会课、家庭课中学到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开展社会调研,并把调查结果以班级讨论会、编排剧目的形式进行展示,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这样有益于深化学习内容,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保护自然阶段:

(1)根据国家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总目标,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型公害入手,认识地球环境问题的深刻性和紧迫性。学校的垃圾分类,清理社区的空罐、空瓶等都是“绿色社区”建设活动的一部分。

(2)举办再生物品展览会。展览会展示每个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可以使用的用具或玩具,通过制作和展示再生物品,使学生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爱惜资源的意识。

(3)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寻找环境保护的课题。日本各地小河流比较多,许多学校都开展由学生提议的定期清理小河垃圾、维护两岸绿化、治理河水污染等活动。

(4)在校内建立生物池,观察小池内各种动植物或校园内树木、燕子窝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身边自然界生物之间互相依赖关系的理解。此外,走出校园到附近公园、菜地、树林、山地开展各种自然观察活动,也是学校较多采用的形式。

校本教学篇9

一、美术教学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的角色

在校本教学研究中,美术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都是研究活动的主角,要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即学科内的研究与学科之间交叉边缘性的研究相结合。要充分意识到我们的作为取决于环境,也取决于我们对环境所施加的影响。美术教师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应变被动为主动,变退缩为前行,变单干为协作,变等待为行动。

二、美术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易遇困境的成因

1、受概念界定侧重点不同的困扰。校本教研可以从教师参与和学校实施两个层面进行界定。从教师参与方面分析,校本教研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学校实施层面讲,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多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新途径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2、受自己对主体身份认同的缺失的困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小学科”之列,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科研和学术地位。要使得美术学科“被重视”或“被认可”,必须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实现。美术教师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和自信,对美术教学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身份要予以认同。

3、受学校组织管理缺失的困扰。具体讲,一是缺少有效的教研组织团队。在现行条件下,学校未能担当起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未能建立一支合作精神的教研团队,教师教研搞单干,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搞专攻式理论研究,有的闭门造车,还有的搞攀比式恶性竞争。二是缺失及时有效的专业引领,长时期的教学研究未能有正确方向,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笔者认为校本教学研究一定要发扬传统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精神,要有正确的专业引领,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在美术教科研活动中,如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画展、美术教学公开课及评课活动、论文评比等,对美术校本教学研究走出困境不无帮助。

三、美术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应对策略

1、美术教学校本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要将校本教研纳入到教学研究机制的完整体系中来。学校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机制。

2、构建良好的教研集体组织。校本教研是把发生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课题”,组织教师个体或课题组来研究。但研究的程序必须是科学有序的,每一个“课题”的研究必须确定好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这就必须构建良好的教研集体组织。为了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还得组织校本培训,让教师认同研究机制,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会研究方法,熟悉研究的操作程序。通过培训,要促进教师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与研究的习惯,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保证研有依据、研究有序、研有反思、研有所得。

3、建立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校本教研制度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非常重要。当前本地区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方兴未艾,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挖掘出了多种教学潜能,都无疑为学校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真正把这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与学校、教师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各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校本化特色。

校本教学篇10

1、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除少数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将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毕业后的学生感到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似乎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到单位后,大部分知识都得重新学习。这种思想在在校学生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联系工作时单位看重学生成绩,但是由于大学学习方法和考试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短期内突击复习功课并取得高分成为可能。这样,使得学生容易忽视专业课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影响

不可否认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本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但专业课教学很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的境况。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去讲述“物”的知识,而缺乏人认识“物”的主动性与人对“物”的态度。许多教学活动还停留在纯学术化、理论化阶段,偏离了工程教学的“实学”性。专业课教学,就是利用工程科学“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的理论学习。

3)专业课学习方法的影响

专业课学习是基础课理论综合应用的具体实践过程,也是学生理论与实际最初结合的体验。专业课学习的主要目标除了课堂专业知识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由于专业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需从头学起,而专业课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基础课,其学习方法不易把握,这势必影响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4)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影响

专业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学

三、四年级,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目前,我国实行的是3门基础课加2门专业课考试的选拔,基础课采用国家统一命题形式,专业课考试采用自主命题形式。许多学生为了准备迎考,把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用在了复习基础课上。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的2门专业课他们会非常重视,而不考的专业课则置之不理,这也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2、专业课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1)教材选择

一本好的教材是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反映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书。它不但能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智慧,培养正确的理解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

专业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专业课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而进行,着重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提纲挈领。

(2)学生的自学与个别辅导。

(3)教师参加课堂讨论。

(4)教师的重讲。

(5)加强专业实习和实践课。

3)课程考核

在专业课结业考核时,为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并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改变以往的考试制度。笔者建议:在完成专业课授课工作之后,由教师指定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写出调研总结报告或论文,经过答辩,给出学生论文成绩。学生的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论文成绩占60%~70%。

3、专业课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具备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

(2)教师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

(3)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应从传统教育的旧观念中转变出来。

(2)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