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8 18:27:51

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专业篇1

1、建筑学专业: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指与建筑设计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

2、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参与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乡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建筑学专业篇2

[关键词] 建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建筑学专业被称为工科中的艺术专业,艺术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不能用“流行”来描写,但也不能说十几年不变,尤其是今天电脑业的极速发展已改变了建筑业的许多内容,不变的大纲,不变的教学方式,必然给教与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不妥之处还望再共同探讨。

一、一年级的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接触专业课的第一步,这一步引导得好与坏,关系到学生后期的发展。随着绘图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初步课的教学内容及作业安排,应作较大的调整。

1.教学主导思想

多年来,我们在初步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是绘图基本功训练,尤以工具线条图为主,同时训练基本的色彩渲染图。现今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方案构思以徒手草图见长,建筑设计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已成为后期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的主导思想应变为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为主旨,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建筑美学及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同时掌握良好的徒手绘画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师业务要求的主导方向。

2.教学环节与内容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粗略分为七个环节,贯彻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为学生建立建筑美学及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二是掌握良好的绘图技巧。七个环节可通过以下几部分来实现。

(1)专业知识讲课

专业知识讲课内容应包括中外建筑发展简史,美学发展史等,尤其应为学生以欣赏的方式介绍建筑史上的部分著名作品,以激发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与自豪感。设计思维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欣赏和分析能力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专业知识讲课的另一大内容,是对人体工程学的讲解,这是学生后期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分析一切空间的‘尺’子;同时专业训练起步的示范与讲解,是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内容,拆解性示范是学生初步学习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2)美学修养讲课

美学修养是原有大纲中没有明确的部分。现在建筑设计已超越了表象美学的阶段,内部空间组织的优越与否,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的重心,我们必须在建筑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为学生建立起建筑空间艺术的氛围,使学生在其熏陶和探索中成长为优秀的建筑师。这部分教学应占初步教学的1/3课时左右,但不适宜集中讲述。应结合多次的建筑欣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服装欣赏及文学名著、名片欣赏等逐步灌输给学生,而采取讨论或学生自我分析(名作分析)、教师指导的方式更易取得效果。

(3)工具铅笔、钢笔线条图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应用方法和制图的技巧。现在设计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所以这部分的课时量应进行调整。但此阶段的训练,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的必要过程。原大纲此部分的课时安排几乎占据一个学期,现单纯训练应各安排一周为妥,而其余训练应结合构图、图面设计等内容来进行。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课时,应注重要点与技巧,并应以示范教学为主。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每个题目都有这部分的加强训练。良好的实例挂图,亦能为学生尽快掌握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作用。

(4)徒手线条及字体训练

这部分的训练在原有大纲中课时很少。在方案初期阶段和构思均需要良好的徒手功夫的今天,应大力加强这部分的教学课时。讲解这一课应安排在入学第二周,但训练过程贯穿整个学年。要求学生每周课外完成铅笔、钢笔徒手图及字体各一张,每周完成的作品可不计入成绩,教师亦可不改,但应安排展示空间,让学生自我评价,使同学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每学期课上应安排四张左右徒手作品及至少一张字体作品,计入总成绩。

(5)构图知识讲课

构图知识讲授,这几年被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而这部分恰恰是培养学生建筑美学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构图知识应是在一年级基本解决,在二年级进行加强和成熟化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可以结合美术课、美学修养课同时进行,初步课每一个作业都应从构图原理讲起,使学生养成一种构图设计的自然习惯,每一张完成的图纸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品。

(6)色彩训练

色彩训练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图面关系部分的训练,二是色彩本身的训练。初步教学的第一学期后期及第二学期整个过程,教师应以讲解分析优秀图纸、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作品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应用图面关系的基本手段来达到表现自我设计意图的目的,为以后的图纸制作和竞赛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搭配能力,才能使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趋于完整。色彩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作几张色彩变化的作业,应是通过对色彩学的讲解,结合大量的优秀作品分析,使学生能够有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7)制图和设计阶段

制图和设计阶段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完成的是制图训练。制图训练目的是为检验前期基础训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这部分一般采用抄图或模型测绘来完成。要求学生在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的基础上,用前期掌握的绘图知识,完成简单的建筑表现图。设计课题是第一学年的最后一个课题,它的目的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题目的设置应为学生接触面广易于理解的建筑,这样益于学生用最基本的方式表现最简单的构思。

建筑学专业篇3

建筑学专业个人简历基本资料

姓 名: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90-10

婚姻状况:未婚

政治面貌:党员

籍 贯:广州

目前所在地:广州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建筑设计/建筑制图

职位类型:全职

工作地点:义乌市

工资待遇:面议

工作经验

XX-6XX-8: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任职位: 建筑师/建筑设计师(建筑师/建筑设计师)

职责描述: 从事建筑方案到施工图完整阶段设计,有1年的施工图经验。

XX-11XX-5: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私营/民营企业

所任职位: 实习生

职责描述: 主要参与建筑项目中的方案设计阶段,以及学习施工图的绘制。

XX-7XX-9: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私营/民营企业

所任职位: 实习生

协助建筑师工作的为主,并参与相关建筑设计工作。(实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浙江农林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所学专业: 建筑学

毕业时间: XX年6月

英语水平: 熟练

计算机能力:普通

本专业为一批招生,属重点学科,五年制,并设有硕士研究生点。。。。所学专业以从事建筑设计为主,其主要课程有:《建筑概论》《建筑设计》《美术》《外国建筑史(双语)》《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认识实习》《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史》《建筑物理环境》《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树木学》《城市规划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摄影》《人体工程学》《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英语》《建筑设备(水暖电)》《创新能力培养1(建筑设计方法论)》《cad制图》等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 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品学兼优。 曾担任系学生会卫生部干事、班级纪律委员等,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为人处事协调沟通能力。

此外,还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等,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我锻炼了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年的大学生涯,让我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使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这暑假想去实习,增长自己的见识,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改善。

拓展阅读:如何编写个人简历中的教育背景?在求职中需要先投递个人简历,用人单位从众多简历中筛选出适合的人才来进行下一轮的面试,最后面试成功则获得求职职位。在整个求职的过程中,个人简历是第一关,只有让个人简历顺利通过才能进行下面的求职工作。那么求职者如何让简历顺利通过呢?需要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每一个环节处做到最好。

在个人简历中需要写的项目内容有很多,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求职简历中的教育背景如何写。

编写教育背景需要注意的事项:

用人单位对外招聘都希望能招聘到有才能的员工,而求职者的才能是通过学习所获得,在当今社会上筛选人才首先看的就是教育背景,其学历、专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能力。我们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更要注意突出最高学历,还要注意编写教育背景的时序,一般都是选择倒序的形式。以最高学历教育打头,写到高中阶段即可。

编写教育背景可以写的内容:

如果求职者工作经验薄弱,则可通过教育背景来提高求职的优势。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可以写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毕业的院校,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求职者的毕业院校, 所毕业的学校是重点、名牌大学,则就业优势越大。还有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与应聘的职位相关的专业求职优势就越大。此外,教育背景还可以写学习成绩、在校选修的课程等等。

建筑学专业篇4

1.1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限定

参与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项目实施过程具有典型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项目教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1.2项目教学体系实施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项目化课程体系

2.1.1施工内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设计项目;施工招标文件项目;施工信誉标项目;施工商务标项目;施工技术标项目;招标评标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资料项目。

2.1.2施工外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项目;建筑工程地基项目;建筑主体工程项目;屋面及防水工程项目;建筑装饰工程项目。

2.1.3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方式。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有机结合,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训练内容,变教室为现场、变黑板为仿真、视教师为工程师、视学生为学徒工,在实训场内全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2项目化核心体系的内涵

2.2.1项目的整合实施

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中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使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工程施工图和计算机绘制的能力。为学生取得CAD制图员和资料员上岗证及将来从事工长、资料员岗位奠定基础。

2.2.2项目的创新实施

施工信誉标项目实施:根据已编制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践教学,在施工实景实训室独立编制施工信誉标。

施工商务标项目实施:根据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训室中与企业同步《北京市建筑工程预算》和《北京市建筑材料市场价格》软件,编制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和标的。

建筑技术标项目实施:根据招标文件,结合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训室中《招投标大师-标书制作管理系统》和《施工项目网络计划》、《施工平面图制作》软件,编制建筑工程施工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

招标评标项目实施:投标文件编制完成后,依据北京市有关招、投标的相关规定,由北京市专家库专家与教师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在施工实景实训室(该实训室是按照标准的招投标评标室建设)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开标、评标、定标确定中标公司,并发放中标通知书。

2.2.3项目的岗位贴合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课程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验室中与企业同步的《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学生完成实际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使学生具有从事建筑企业资料员岗位能力。

3项目化实践教学试行效果

3.1初步实现“四化”

3.1.1课程整合项目化。把施工外业项目和施工内业项目分为12个项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做、教的一体化。

3.1.2教学环境实景化。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组织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师生和企业人员的互动,教学和工作的结合,工作岗位与教学场所的对接,实现项目教学与工作岗位统一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1.3师生角色师徒化。学生成为项目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素质教育悄然融入整个过程。

3.1.4考核方式过程化。参照工程项目的企业和行业标准考核学生的成绩,以施工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过程考核为依据,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各个环节的权重,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2教学成果丰富

3.2.1学生绘制工程图集。选择几套方案,进行工程图绘制,具备设计和绘制简单工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设计能力和绘制全套建筑施工图的能力,熟练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

3.2.2招标文件汇编。参照招标文件标准版本及不同类型建筑工程招标文件汇编,为学生在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提供资料,编制各类建筑工程招标文件。

3.2.3学生投标文件成果。

4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急待研究的问题

4.1基于该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4.1.1理念保障。对课改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意义、方法、途径等方面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估报告。

4.1.2学校保障。首先,规章制度可进一步规范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其次重组的设施设备是各专业技能培训教学、项目教学硬件保障;再次师资保障,人是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督导评估研究是该体系成熟与壮大的重要支撑。

4.2基于该体系的课程建设

4.2.1教学计划体系研究。有正式批文并正在实施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是传统方法,整体组织安排,包括课程、教师及课时安排在严格的课时框架下,很难开展设想的项目化实践教学,若能实施,将对全校教学秩序和管理方式、内涵产生极大的冲击。

4.2.2课程的开发研究。整合或拆分传统的课程,必将是对传统经典的极大挑战,个别项目的优势较为突出,但其中暗含或隐藏的问题暂时没有暴露,但不等于没有问题。

5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启迪

5.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应在什么地方上下功夫认识不清;同时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弊端。尤其是职教课程在内容上、形态上、类型上、课时分配比例上等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

5.2大胆实践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该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授课计划与课程设置,它须紧紧围绕“项目”重新设置课程,重新编排课表,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是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

5.3“双师型”师资建设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他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他的知识、技能涵盖该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必须在备课时精心准备,以应付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教学法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建筑学专业篇5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建工XX04班的邹成维,是松风阁书画社第十任社长。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建筑学子”代表在这里发言,此刻的心情无比的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全体同学向在天之灵的“木匠之父”、“土木工匠祖师”鲁班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此次鲁班文化节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真诚的祝福。

鲁班,最早追溯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之家,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并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敏捷的思维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双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造了许多惊世的奇迹,留下了千古美谈。

今天,在“土木工匠祖师”的佑荫下,我们“建筑人”覆雨云集,去实现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时刻降临的时期,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

作为建筑学院学子,我们应该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及我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相关办学方针和校长陈年友教授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学院鲁班文化节的创办理念。认真学习,勤奋刻苦,敢为人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完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培养探索创新能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争做一名优秀的“当代鲁班传人”。

建德明志,筑能笃行。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建筑学院学子,“全面综合发展,提高自身内涵”才是我们当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学们,面对当前中国建筑业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各种创新的文化观念及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面对当代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亟待提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求真务实,认真探索。

建筑学专业篇6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国土木建设空前繁荣、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整个建设行业虽然生机勃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总体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建筑师方案构思的创新能力、思想理论的研究能力、建筑技术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学科、多专业协作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目前建筑学学生的状况和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反馈信心来看,我们的建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观念上的落后,没能妥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的两者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的检验过程;是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化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进方法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除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西方前卫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师也不断的涌入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相比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国的建筑师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往往采取忽略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一个合格建筑师的要求。

2.2开展研究式教学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学教育无论是本科日常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设计的教学都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改图”等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学习的状态,教学的评价也往往集中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之上,并没有关心到学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这些探索和研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哪些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激发出来,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当在实际设计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自主创造和活跃的思维了,以至于这种学习习惯会持续的影响其实际的设计能力。所谓研究式是是指把学生引向单纯的专业理论研究,而是指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问题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己的设计课题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学习中的互动也可以激发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激情,师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2.3.加强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建筑学的毕业生最终走进设计工作一线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有效的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设计单位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设计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实际设计过程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1)毕业设计与设计院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可以结合大五设计院实习的机会到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请设计院的一线建筑师充当其指导教师,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是针对设计题目所需要达到的设计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据设计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让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锻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大学四年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一些知识和设计经验,为其日后走上实际设计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通常自己编制假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伪题的任务书往往脱离了经济条件、地域地形条件、技术条件等,这种设计题目过于理想化,也没有适当的限制条件。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入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针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大学五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详尽的梳理。

2.4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建筑节能设计

目前,建筑节能已经被整个社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学校的教育原本应该走在行业前面。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因此,要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建筑学专业虽然在建课堂上学习过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相关知识里都涉及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还是纸上谈兵,缺乏建筑设计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科目,在过程中都要运用建筑节能知识,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这种在实践运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门课程上老师灌输好得多,也会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建筑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语

总之,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的过程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成为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实习场所。同时,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方案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地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参考文献

[1]董玉香,赵守国.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

[2]庞弘,刘峰.建筑·观念·新技术——从建筑学毕业设计中得到启发.建筑创作与设计.

[3]肖大威,黄翼,许吉航.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华中建筑,2006,(05).

[4]汪永平.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改革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1999,(01)

建筑学专业篇7

 

关键词:建筑构成 建筑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建筑构成是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等二级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启发独创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造型感觉,以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建筑解析能力,提高其建筑鉴赏水平,使其了解建筑平面布局、色彩组成以及空间组合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广西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课程,现就该课程课改实践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 

 

1 明确学习目的 

 

1.1 学生常见学习误区及成因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得当,对于今后学生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构成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源于20世纪初俄国的构成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也沿用了其经典内容。 

而传统的构成教学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因此在建筑构成教学当中分清楚艺术类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构成方法视为纯艺术的修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对习题内容理解有所偏差、作业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例如学生常常进行图案化的平面设计、具象化的立体构成设计,复制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原形,具象地表达自然界中的鸟兽虫鱼等。这些正是与做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抽象、理性思维所背离的。 

 

1.2 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建筑设计强调构型的本质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视觉美的感受和一定空间感受的构成,如柱廊带来的光影视觉效果及其对空间的围合感、限定感。因此,教学伊始应务必使学生明确,建筑是具有实用性、功能性的物质实体,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是建筑构成,有别于一般艺术院校或者工业设计院校所学习的艺术构成。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学习氛围 

 

建筑构成的教学常见于讲授、练习两大组成部分。讲授若是教师单方地灌输,练习若是学生单方的摸索,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讲授与练习做多样化的改进,关键在于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授部分可采取课堂讲授与户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到城市中去观察、发现建筑的美好与欠缺,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其次,练习部分的部分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前进入建筑(规划)设计的团队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集团队之力完成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己之力难以达成的成果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制定多可能性考核方式,从各方面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最后,讲评是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一次作业都应该抓紧进行评讲、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及时改进。 

 

3 根据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回顾建筑构成的教学历程,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模块设置是否得当,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能力提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1 强调专业知识。结合建筑解析 

教学过程中,任何模块的设置均要紧扣“建筑”本身,如课程入门时可设计课堂小练习:用五分钟时间观察、想象目前周边的、平时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用最简单的图形符号抽象表达在图纸上,再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描绘的事物。该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基本形,而基本形又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又如“点、线、面”的分析是最基本的构成方法,则可结合此部分内容进行课后习题模块的设计。 

 

3.2 增加二维向三维过度内容。衔接教学板块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两大内容基本上是在二维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学进入第三个板块——立体构成的时候,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重

[1] [2] 

视面材切折的教学模块。面材切折是二维到三维的过渡训练,面材切折构成与平面构成相比,有多角度、多面的、各异的形态表现,让学生通过各种切折纸张的尝试体会从二维设计图纸到三维空间的变化。要提醒学生的是面材切折不是剪纸和雕花艺术,要联系建筑与规划设计去设计与构思;其次,作品元素的繁复和简洁不是优劣的评定要素,而是要通过整体构图表现空间感,要注意空间的营造。

. 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空间想象与平面表达能力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一门基础造型课,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它的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的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是将构思体现于图纸上,进而付诸于建筑实体的施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欠缺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借助物质实体才能领会其中的空间关系,于是进行立体构成设计的时候常陷入一种混沌、空想、“等待灵感”、有想法但是表达不清的学习瓶颈。因此,在立体构成教学板块中,必须强调构思草图的绘制,增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并通过平面绘制表达的能力。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今后的建筑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环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更好地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 

建筑学专业篇8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7-02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热门学科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系统思考,积极应对,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当今社会形势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1 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

1.1 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建筑学是一门兼具科技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学科,而在我国现行的高考机制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建筑学专业职业意识以及专业性质并无清晰认识与了解。虽然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在招生入学时增设了美术测试,然而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达到二次选拔的实际作用。因而,造成目前建筑学专业生源中部分学生的美术功底不够扎实、空间体验能力薄弱和动手能力较差等无法回避的现实,以此难以确保教学效果。面对我国目前的大学招生制度,建筑类院校只有积极应对与筛选,制定相应完善的选拔制度,才能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具备人文素养、艺术特长以及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相应职业素质的建筑学专业人才。

1.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欠缺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应该是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灵魂。而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死板而且简单化、教条化,致使学生对教师的讲授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全盘接收,学生久而久之就逐渐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甚至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学生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等抄袭现象,致使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毫无创新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科学的引导学生,释放和张扬个性色彩,逐步调整以往形成的过于单一、局限的教学思维模式,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凭借个人志趣和特长,激发其创造热情。

1.3 教学课程缺少联系

本科建筑学专业教学常是以单一课程教学为环节,普遍缺少有计划、有目的的综合知识交叉运用能力的训练。不少学生的各门课程学习成绩优良,但不理解课程间的关联,不懂得如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诸如,在课程设计中,不少学生对综合专业知识的把握与驾驭能力相当欠缺,对相关专业无法学以致用。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与设计课程联系不紧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运用重视不够,使学生常常陷入一种只重视形式的误区[1]。

1.4 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影响学生的就业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五年制建筑学的教学中,由于轻视生产实践实习环节,学生毕业到单位后往往需要适应一至两年才能胜任工作,这正反映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通常安排于本科教学后期,集中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课时约占总学时的7%。可以看出我国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学时严重不足,且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如果学生长期处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氛围中,久而久之难以使得学生发现和反思自己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形成设计脱离实际的现象,无法适应毕业后市场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2 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合理细分生源

课程设置应该适应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通过调查发现,从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建筑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在逐年减少,而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家装设计的学生在逐年增加。因此,学校应当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对本科建筑学专业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建筑学专业划分为四个基本模块:以从事建筑方案设计为主建筑设计模块;以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主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模块;以从事建筑室内外装修设计为主的装饰设计模块和从事建筑与装饰施工为主的装饰施工模块。这四个模块专业方向相互交叉并且具有独立性,课程可根据不同模块的需要和教授内容的侧重单独开设[4]。这样,学生不仅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志趣,让学生根据自己就业设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培养方向,发挥自身特长,以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

2.2 良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倡导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可具体表征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学习中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于归纳;思维灵活,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而深入;个性鲜明,性格开朗,眼光敏锐;形象化思考和图示分析;制作创造性作品;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等[6]。

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2.2.1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及校内外的建筑设计竞赛

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活跃性,只要稍加引导,使生真切感受到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的氛围和创新的乐趣,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实践表明,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及校内外的建筑设计竞赛,是一种培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设计竞赛中,学校应有意识的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并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混合编组。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更加会相互激发灵感,碰撞思维,易于形成比较丰富的设想和优秀的创作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2增加国内外著名设计竞赛作品点评课程的内容

要在特色方面下功夫。课程设置的特色并不只反映在专业主干课中,往往还表现在选修的辅助课教学层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等学校应该开设国内外著名设计竞赛作品的点评课程,通过引导性解读竞赛作品,探讨设计立意与优缺点,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设计思想与设计动向,并学习相关设计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培养其敏锐的设计思维,创造出更加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

2.2.3营造互动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大力倡导“互动式”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填鸭式”课堂的约束气氛,提倡平等的师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图书馆、餐厅、甚至是校园中的草坪,乃至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在线交流,所有的讨论都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也在广泛的沟通后,更容易获得教学反馈,进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知识层次[5]。

2.3 加强人文素质的多元化培养

优秀的建筑作品无不体现着创作者高度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技巧, 是与创作者对相关文化内涵的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感悟等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以理工科学生为生源, 由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得一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对于具有工程技术与文化艺术双重属性的建筑学专业, 强化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3.1 增设艺术等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

对选修课的力度和涵盖范围进行系统性、目的性的多元化整合,按人文(文学欣赏、历史、禅宗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艺术(中外美术欣赏、音乐赏析、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和经济与管理(会计学概论、管理学概论、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等,构成一种具有鲜明方向性的选修课组,从而增加学生在选修课环境中的可选择性,为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和特色,提供良好发展空间[2]。

2.3.2注重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

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建筑学专业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博物馆以及组织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等认知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不仅能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建筑艺术,更能提高审美标准,培养艺术情操。此外,学校图书馆应当及时更新艺术作品等方面的书籍,让建筑学专业学生能及时鉴赏到世界艺术的前沿作品。

2.3.3 组织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作品展览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作品展览。举办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作品展览是提高建筑学学生建筑艺术价值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良性竞争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作品展览可以成为一个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 在短时间里, 迅速接收并传播大量的信息。

2.4 深化“纵向拓展”与“横向渗透”的教学理念

所谓“纵向拓展”,是指从研究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等自身内容入手,深化教学内涵的教学思路。应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学科内涵的发展,沿着学科纵向,发掘教学的深度,提升教学水平。随着与建筑学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横向渗透”是指要加强相关学科渗透,在学科交叉中谋求发展的策略。因此,必须坚持“宽口径”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科交叉,加强不同专业间的互渗,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在学科渗透和学科交叉中谋求发展,在横向联合和交流中拓展学科范围和学科优势。此外,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技术等的发展,为建筑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前景。故而,传统的建筑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拓展内涵,强调多学科的相互交叉,通过“纵向拓展”与“横向渗透”,紧跟时展的步伐[3]。

2.5 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各个建筑类院校也都将目光由校内延伸到了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在当前高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在培养人才时,有必要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同时重视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掌握当前和将来人才的供求趋势,以更客观地评价本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并能及时掌握工作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其次,应当加强建筑学专业的“执业教育”,使课程设置尽量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密切结合,增加与建筑相关其他工种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注重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完善,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全方位建筑学人才,是每一名建筑学专业教师的使命。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逐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使其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世丹.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建筑人才[J].华中建筑,2007,25(12):182-184.

[2]卢华华.论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艺术价值评判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 30-31.

[3]来琳.高校建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6 ,22-23.

[4]郑育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158-159.

[5]杨兆奇.“近身教学”——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59-62.

建筑学专业篇9

【关键词】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CAD 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绘图软件,在建筑、机械等专业领域得以广泛的运用。建筑CAD是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技术性、实践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对不断的在探索和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这股潮流下,建筑 CAD 教学模式也再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1.高职建筑类专业建筑CAD的教学现状

CAD作为一种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技术骨干课程,不少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总结出相关的经验和不足,并且尝试着在课程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随着一线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不少的新教学改革的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传统CAD 教学通常实习讲练分离,并且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安排,通常是先进行单个命令的讲解,示范操作,再让学生到机房进行上课。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倍感吃力,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上机练习中,由于通常会对理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方法遗忘,学生往往会觉得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教师也容易产生挫败感,无法提高教学热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行,基于以上建筑 CAD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许多教师提出了建筑 CAD 的教学改革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行讲练结合。通常教学过程都是在专业机房完成,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马上开始联系,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来进行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还通常会以“微任务”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增加,采取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的绘图实操能力。然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快速绘图的能力,但到工作岗位之后,仍然会暴露出对施工图的绘图规范不熟悉、图纸和实际施工工艺的搭接不协调等问题。

2.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开设的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面对的岗位群里十分广泛,有设计员、施工员、监理、造价员等。无论是建筑类的那个专业,图纸都是工程交流的重要语言,因此学生绘图能力是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培养的技术基础。建筑专业对CAD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它将计算机辅助绘图与土建类专业技术有机的融合起来,完成了传统建筑的手工制图向计算标准化机制图的转化。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类相关专业前,基于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 的高职高专建筑教学,应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工作导向安排课程设计,通过大量的实例操案例作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绘图素养,拉近学生学习与企业就业直接的距离。

2.2改革教学方法,实现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个任务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化的重新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与互评,再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在项目教学法中,还应该重点采取情境教学方式以模拟创设工作场景,使用真实的企业项目,展现企业工作流程,模拟项目组中各种角色,协同完成项目和任务,体验和掌握各种角色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安排

本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结合国家制图规范的要求,通过与企业的互联,在企业一线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指导下,校企共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组织设计实用性教学内容。建筑CAD的操作性强,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重视实训课时的安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尽量采用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任务的设置,实现“教、学、做 ” 一体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或修改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进而熟练地绘制工程图。选取实际案例,要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以及在绘图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考试的结果性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这有悖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对建筑CAD课程进行改革,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建筑CAD来说,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评价,对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对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项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考证认证。促进学生按行业的实际要求去完善自己,让学生看到了 CAD 学习的真正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这是 CAD 学习的后续动力。实践表明,推广 CAD 学习和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后续动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

2.5建立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教学体系

建筑类专业建筑CAD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软件制图的学习,它与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许多专业课程都有相关联系性。例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CAD的教学与前导课程建筑识图以及后续课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因此,作为建筑CAD这门课程的教师,要熟悉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训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教学安排。例如在建筑制图中,所讲解的制图规范中对线形、线宽的要求,要严格执行在CAD教学的制图训练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炳炎,宋劲军,胡建平.职高专建筑 CAD 教学模式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建筑学专业篇10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认知知识整合艺术修养表达能力入门教育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入门教育,包含建筑认知以及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同时为大学二年级开始的一系列建筑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过渡。专业认知入门教育是整个建筑学专业的基石,直接影响初学者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认识、建筑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因此,各建筑类院校在该课程的建筑学入门教育建设与投入上都非常重视。我校自2005年设置建筑学专业以来,积极借鉴名校教学经验经并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以及学生反馈,把《建筑设计基础》阶段的专业入门教育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内容。

1 处理好专业入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1 感性的建筑认知

什么是建筑,它的范畴又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的回答出来,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由于初学者的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通过老师对建筑的本质、范畴、技术性、经济性、艺术性以及人文历史等知识去进行理论的、口头的阐述,往往作为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能够很容易理解,以提高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文字,确实很难理解,并且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针对这种状况,“建筑构筑生活”,我们首先将建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建筑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场所,并且每时每刻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分门别类的将理论型的概念转换为实际的建筑形象,通过搜集专业资料、专题报道等媒体,对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如身边的商场、学校、城市广场、道路桥梁、雕刻艺术,以及闻名于世的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奥运场馆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进行专业的说明。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对建筑的范畴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建筑的概念认识也由模糊到清晰,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正确的理解建筑学专业特征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建筑就一直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恰恰代表了建筑的三要素。然而,由于历史上众多的学派对建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沙利文(Louis H.Sullivan)则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特别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即功能主义;而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则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即形式主义;同样还有结构主义等等。建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学这门学科的观点本身就是多派别的,也决定了建筑学教师的立足点是多选择的。在教学之中,教师立足点不同往往左右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以至学生对建筑学的认识出现出现两种极端的认识。这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建筑就是艺术,将建筑设计混同于美术;二是建筑就是功能,就是结构,没有任何的艺术修饰,将建筑设计等同于土木工程。而且这两种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功能、空间、形象的设计,还包括结构、材料、设备、建筑物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对此,我们通过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形象、建筑空间等课程从下列四种方面来端正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认识:1)建筑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建筑的空间性,空间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质量,这是任何建筑的共同点,即满足功能需求;2)不同的建筑类型对艺术性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公共性强、规模大、影响度广对城市景观起到标志性作用的建筑则艺术性要求更高,而普通的住宅对艺术性要求较低,外表相对平淡;3)任何建筑无论功能性、艺术性如何,建筑空间都需要结构支撑,依靠建筑技术来实现;4)对设计院实践工作的分工与设计流程进行演示、解说,并展示完整工程图纸。当然,对建筑学的认识,也是随着课程深入的展开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深化的。

2 侧重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全面深刻的理解建筑,顺利完成建筑学专业入门

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工程学科,更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设计者既要有艺术气质,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创造新事物”。这是对新一代建筑设计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2.1 教学要重视各专业学科知识整合

大学一年级作为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就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而其它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等则尚未开设。导致在教学中往往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初学者由于刚刚接触建筑学而专业知识不够宽广,同时兴奋而好问,往往将现实中所见的庞大、多样、复杂的建筑方面诸多问题求助于基础课老师;二是在高年级的教学当中,虽然已经学习过上述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仍然不会将它们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甚至在某些高校毕业设计之中也有与此类似的尴尬。这两种现象经过笔者调查,在一部分学校中经常存在,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整合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方案有致命缺陷,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要求教师在以课本为依托,讲授科目所规范的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其它科目知识的“整合”。同时在专业授课当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是建筑设计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授课老师都要积极的将其它专业基础知识有机的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时间结合,以提高同学们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耐心的帮助同学弥合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裂缝和填平现有开课目录以外的知识缺陷,这也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有些开课目录中所未涉及的,这些知识的增长除了依赖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资料以外,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替待的作用。

2.2 重视建筑艺术修养,提高手头表达能力

一项完美的建筑作品,离不开设计者创造性的构思,更离不开将设计构思顺利的用图纸表达出来的能力。比如,朗香教堂、流水别墅、央视办公大楼新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能够深深的打动人,都凝聚着建筑师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人文底蕴。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批判方盒子幕墙玻璃的“国际式”风格而强调建筑的地域化、创新性、人文性时期,在“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塑造学生的建筑设计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2.2.1“意在笔先”,在建筑设计中突破常规,实现新意,就需要广泛的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使学生有可能把建筑方案的物质形式与社会背景、文脉环境、风尚习俗、生态环境等多要素有机的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立意深远的作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意识等的人文课程的比重,具体开设了人体尺度测绘、西方古典柱式、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特征、建筑画临摹等理论课与辅导课,同时涉及建筑环境行为学、中外美术史、中国古典民居、现代主义大师系列、美学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等其它课程,而全面提高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2.2.2“图”是建筑师的语言,有了好的创意仅仅是完成建筑创作的第一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必须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建筑创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建筑制图中的广泛应用,建筑师已经从繁重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方案构思和推敲之上。于是,在教育上也相应的做了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而代之计算机绘图。对此,我们应该,两面地看待。一是计算机绘图效率高,准确精美,便于修改,易于信息传递,更可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应当鼓励运用;二是很多学生盲目迷信电脑,过于依赖电脑绘图,从而过早的对严格的手工技法训练失去热情,不仅导致绘图能力下降,甚至有些同学离开电脑无法顺利完成建筑创作。针对这一问题,老师的合理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快捷高效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市场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建筑绘图软件,更要掌握熟练的手头表现技能。据调查,当今各建筑设计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察的就是应聘者手头表达能力,即建筑快速设计。因为手工绘图是建筑师高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反映,有助于建筑师的快速方案构思和表达,同时又是建筑创作者之间交流的“语言”,形象而又快捷,更有助于创作者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