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26 09:14:46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篇1

关键词:艺术;群众舞蹈;表演;生活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27-01

舞蹈艺术是一种关注度极高、参与性极强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早在人类语言发展尚不完善时期,人类便运用舞蹈来庆祝丰收和胜利,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愉,传教劳动的形式和图腾的信仰等。这种富有旋律性的连续动作可以跨越种族、地域、语言的界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肢体与表情讲述故事反映生活,可以借助舞台与人物的肢体舞动说明哲理予人以鼓励,因此舞蹈艺术被人们称之为人体动作的艺术。群众舞蹈是一种以群众为主体的自娱性活动,场所多为广场、公园、社区等公众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而未来群众舞蹈的发展也将更加的多样。这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将更大程度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群众舞蹈特征

(一)群众性较强

群众舞蹈的表演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大众,不分性别与年龄,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和深入,正因如此群众舞蹈更加的纯真质朴,其表演形式所为多人集体表演的群舞,组舞等。这种自娱自乐性的群众舞蹈增进了群众的文化交往,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文化。此外,群众舞蹈对场地的条件要求不高,活动场所多为社区、公园、广场等较为开阔的公共场所。

(二)富有多样性

群众舞蹈的多样性其一方面表现在参与人员上的多样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均可参与到群众舞蹈的表演活观看之中。另外一个方面,群众舞蹈表演内容富有多样性,其内容包括时尚的现代舞、国际舞,传统的古典舞、生活舞、民族舞、宗教舞等等,各类舞种经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演绎更具生活化的气息。

(三)舞蹈的民间性

群众舞蹈的民间性较强,主要表现在具有地方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随历史的发展,很多地方色彩浓重的舞蹈形式经人民的不断演绎得以传承,群众舞蹈的民间性使其拥有了较为贴合大众的审美价值。

二、群众舞蹈的作用

(一)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需要

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要求随之提高。群众舞蹈是群众自娱活动的主要形式。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伴随着舞蹈宣泄而出。传统的影视、戏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业余生活的需要,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活动中。群众舞蹈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而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强,投入其中展示生命的热情与活力,同时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在群众舞蹈活动中,群众不再是“高雅艺术”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表演者”。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变较大,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越来越冷漠的邻里关系。城市邻居之间互不认识的现象较为严重。街道、社区组织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居民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多的群众舞蹈以东北秧歌、健身舞、百姓健康舞等为主,这些独具特色的群众舞蹈,每天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他们在闲暇时间,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使得情趣相投的居民聚在一起增进了居民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了邻里关系,稳固了社会和谐。

三、群众舞蹈发展的方向

(一)创新观念

群众舞蹈是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根据时代的要求,观念应不断的进行更新,以适应群众对舞蹈新的审美需求,开阔群众艺术视野。实践中,舞蹈表演者要把握自身的工需要,努力创造出具有国家、地方、个人特色的群众舞蹈的新样式。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

群众舞蹈通过舞者的表演,欣赏其形体美的同时,更能欣赏它的价值性。群众舞蹈可吸纳各年龄段各行业的人员参与其中,这样的参与广度是其他群众性活动难以企及的。随着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现有的群众舞蹈的参与者中,存在一部分具有舞蹈基础或文艺特长的专业舞者,针对这样的现状,群众舞蹈的编导们应要摆脱地域和地区性束缚,在内容上要集各家之长,普及舞蹈文化,向群众讲授舞蹈基础知识,启发群众舞蹈意识,提高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如今生活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追求和美的享受,在不断的寻求精彩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以文艺活动来表达生活的热忱和美的愉悦,将人们的思想引向更高的境界,实现新形势下全新的精神文明建设。

群众文化篇2

一、坚持群众化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群众文化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首先是由劳动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对象,文化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如果说,这种享用者的资格在阶级社会里一直被剥夺的话,那么,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群众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群众文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也是由群众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群众文化之所以称之为群众文化,它的社会性、广泛性、多样性、通俗性和综合性,在参与文化活动的主体方面,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方面,都与专业文化有区别。它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大众文化享受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民大众自我文化实践的需要,群众文化应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事。

第三,群众文化必须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这还因为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经典著作中就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尽管提法与内涵有新变化,但精神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农群众是人民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的主体和核心。群众文化把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则无疑是天经地义的。很难设想,还有什么离开工农群众为服务对象的群众文化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

上述三点可以说明,群众文化“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605页)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有许多做法,违背了上述原则。

例如,在组织群文活动中,有的单位往往追求表面的热闹,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忽视深人基层,辅导群众开展艺术活动。他们热衷于搞“官办竞赛”,搞大活动,名称取得越大越好,而实际上参加者寥若晨星。从报纸电视上看似乎很热闹,而事实上完全忽略了活动的覆盖面。

遗憾的是,这种表象的虚荣,也会赢得几声喝彩,甚至能得到一些领导的欣赏,加上参与这项活动的一些人可以获得“名”利双收,因此,这种忽视农村,忽视基层,“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冷冷清清”的现象,始终未能得到纠正,由此看来,提出群众文化要坚持服务对象的群众化的问题。绝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二、坚持群众化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

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化的原则,还要体现在群文活动主体的群众化,前面已提到,这是由群众文化的性质决定的。如果说,人民群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愿望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还受到精神上的压抑和经济上的限制的话,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日益更新,自娱自乐,自我创造愈来愈成为当代人的一大追求。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所说的那样,“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的产物”。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人民群众作为群文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愉悦,自我表现的满足,而是艺术才能的创造,是蕴藏着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纵观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无论是原有的活动形式的改造,或是某种活动形式的诞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可以说,群众文化活动,就是群众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正是这种创造的精神,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向前发展。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表现出把自身创造性活动作为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最高追求。这也正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如上所说,群众文化的自娱性、创造性,决定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必须群众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中,必须千方百计地去组织、发动、带领和依靠群众,这实在是群文工作的基本职责。论及主体,还有一个衡量群文工作的标准问题。衡量一个地方群文工作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出人才、出作品,更重要的应该是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应该是当地的人民群众有否广泛地组织动员起来,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的主人。群众文化以满足群众自身需要为目的,离开了主体的自我文化实践,满足需要不是落了空吗?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把是否坚持群文活动主体的群众化放在突出位置来要求,把辅导基层、抓好队伍建设作为考核、评估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而事实上,抓辅导、建队伍,不仅活跃了基层,而且也同样可以出人才出作品。这是不矛盾的,而是一个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

三、坚持群众化的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坚持把普及放在第一位

群众文化篇3

那么,群众文化到底有哪些特色呢?依笔者愚见,主要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复合性

群众文化的第一大特色,是它的复合性。

所谓“复合性”,是指与单一性相对应的多元素构成的综合性。群众文化的复合性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参与主体的复合性

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指的是群众文化的参与人员,这些人员呈现明显的复合性特色。按年龄说,既有中青年、壮年,又有老年和少年儿童;按民族论,既有汉族,又有各少数民族;按职业说,既有工人、农民,也有军人、学生、企业家、商人;按性别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按文化程度说,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文盲或半文盲;从文化素质说,既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也有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总而言之,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复合性特色。

2.文化内容的复合性

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也具有明显的复合型特色。既有音乐活动(如声乐演唱――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重唱、独唱等,以及器乐演奏――中外各种乐器的合奏、重奏、协奏、独奏等),又有舞蹈活动(如迪斯科舞、交谊舞、民族舞、现代舞等),也有戏剧活动(如话剧小品、小歌剧、小戏曲、音乐剧等),还有曲艺活动、杂技活动、魔术活动、体育活动(如武术、各种球类、等)、科技活动(如科技咨询、科技讲座、科技大集等)。总而言之,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十分广泛,也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复合性特色。

3.活动形式的复合性

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也具有鲜明的复合性特色。既有个体活动形式(如个人阅览图书资料、上网、进行美术创作和文学创作、学习声乐独唱或器乐独奏等等),又有小组活动形式(如业余文学创作小组、业余美术创作小组、业余书法小组、业余摄影小组等),也有群体活动形式(如大合唱、扭大秧歌、各种文体比赛等)。总而言之,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呈现明显的复合性特色。

二、普及性

从本质上考量,群众文化属于普及性文化范畴,它是与提高性的专业文化相对应的。但普及与提高又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群众文化的普及性,要求群众文化工作不以培养拔尖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应以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提高为目的。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工作,不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以广大参与者在文化活动中享受文化的快乐、提高文化修养为宗旨。这实际上关系到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与导向的大问题,对此务必牢牢把握准,不可有一时的偏失。

三、通俗性

群众文化属于俗文化范畴,它是大众、平民文化、百姓文化、“草根文化”,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

因此,通俗性便自然成为群众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通俗性,要求浅显易懂、易学易演,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近年来,全国举办数届群众文化“群星奖”评奖活动,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评奖得奖而丢掉通俗性。不是说通俗性不能产生精品,古今中外文学史与艺术史上许多精品乃至经典之作,其实都以通俗性为重要特点的,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都以章回形式写成,其通俗性显而易见,它们都成为以俗达雅、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定要坚持群众文化的通俗性特色。

四、业余性

群众文化篇4

关键词 社区群众 文化建设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突出。发展社区群众文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摆到了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必须要从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社区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阵地建设无规划,无考核

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三块阵地。我县还没有一个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权威性文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考核标准。据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情况统计,真正达标的还不到20%。

(二)管理机制不适应,不完善

人员少、活动多、资金缺、压力大,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加之相互协调不到位,一个管理有序、制度健全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还尚未建立,亟待加以完善。

(三)载体创新缺政策,无活力

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创新,是社区群众文化工作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由于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创新政策的研究不及时,导致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无新意,活动因缺乏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在激烈竞争和文化多元的今天显得毫无活力。

(四)文化干部素质低,能力弱

文化干部素质低、能力弱,最常见的是无一技之长,连最起码的能力都显得很外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二、社区群众文化采取的对策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范完善社区文化设施

政府要将社区文化设施的规模、功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根据各级财政的财力大小分别承担,分级、分期进行。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中心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科普文化街等基础设施,应有正规的征地手续,让这些群众文化阵地都有正式的“户口”。

(二)实施文化机制创新工程,保证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文化工作机制创新是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机制创新应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要在街道尽快建立文化中心,明确独立法人,挂牌开展工作,解决社区文化“管办不分”的问题。二要建立文化委文化科牵头、街道公共事业管理科负责的“管文化”机制和区公共服务委文化馆牵头、街道文化中心负责的“办文化”机制。三要建立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资机制,解决街道办事处搞文化设施建设没权没钱的问题。四要建立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健身广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以及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对公众开放实行“以奖代补”的机制。五要建立文化活动、品牌团队、文艺创作、资源整合、参赛获奖、承办活动等资金扶持和奖励机制,解决街道开展文化活动缺资金的问题。六要建立企业和个人冠名赞助社区文化及文化名人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精神鼓励机制。

(三)实施文化载体创新工程,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贵在创新,只有文化载体的创新和新颖别致的创意才能吸引社区百姓广泛参与,并通过活动增强人们对社区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惠及百姓的目的。

(四)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树立社区文化工作旗帜

抓好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人才培训,树立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旗帜,有利于提升和促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第一要设立文化培训基金,对从事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干部进行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有一门专长或持文化管理证上岗。第二要分期分批对文化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合唱、操舞、拳剑、策划、指挥等业务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履行指导员职责。第三要对社区负责人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整合、团队管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管理文化工作和文化团队的能力与水平。第四要通过开办社区文化大讲堂等形式,向社区成员进行声乐、舞蹈、戏曲、体育等文化讲座。第五要通过举办特色品牌文化团队评比、展示、颁牌、交流等活动,树立起一批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旗帜。第六,要通过重点扶持品牌示范文化团队和向社会介绍他们的实力,扩大社区文化旗帜的影响力。

(五)实施文化资源整合工程,社会齐抓共管建设文化

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发展繁荣社区文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进程中,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探索共建共享社区文化的新路子,推出一批全区文化资源整合的成果。一要充分发挥各协调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举办活动、召开会议、开展共建等形式,挖掘辖区人才、场地、设施、经费等资源,共驻共建共享社区文化。二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单位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的奖励及补贴政策,力争社会单位文化设施对百姓开放。三要协调园林、规划、市政等部门在街心公园、闲置空地、河边等边角地带兴建文化休闲设施,以弥补社区文体设施不足的缺陷。

(六)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

群众文化篇5

摘要: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实例说明如何提高群众文化的群众参与性。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参与性;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人们的文化活动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同时,也让我们认清当前形势,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首先,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

其次,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而文化的物质基础设施并不能代替文化生活本身,文化的享受不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它的形式,具有参与性才是真正的享受。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书报和网络,都不是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它不需要特别地组织和发起。而实际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城乡的交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认为群众文化一定要突出群众参与性。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真正体现“文化为民”,成为各地正在热讨的一个课题。各地文化站的建立,代表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走向,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体现老百姓的需求,组织群众文化团体活动,是文化站功能的具体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受众率、参与率与实际效果。文化站在提高和拓展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国家如今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当人们精神愉悦地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时候,激发出的将是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向往。

社会经济一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转变,必然回到东文化形态的变化。因为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国办的概念逐步从人们的观念上消除,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群众文化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文化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根本不可能被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替代。

群众文化提高全民参与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群文人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去开拓,永远的探索、不停的跋涉,这也是群众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各村镇的广场文化要打破传统舞台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将高雅艺术引进到广场活动中来,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品位,培育高雅文化的消费氛围。并有力地展示群众自发创作的成果。把群众文化的广场文化品牌建设与读书创作的强大实力结合起来,充分地展示了群众创作的成果,同时也能更加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参与性和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在这里,我想特别谈一谈怎样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群众参与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群众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我们通过大量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让农民自我教育,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合作意识。塑造农民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奉献精神,这样新农村建设才有灵魂、才有希望。归根结底,群众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掌握并精通本专业技术,提高艺术修养,将个人所学到的技艺、知识通过活动、辅导和培训等手段传输给广大群众,通过这种传输,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性,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的真谛。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必须积极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激发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都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令人兴奋的精彩,群众文化势必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随着群众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老百姓将会更频繁地感受到群众文化带来的温暖与激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髙,它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作为观众去欣赏节目,而是要参与其中,表现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展示自我的风采,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的参与性正应和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因而广受欢迎。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群众文化篇6

【关键词】:群众合唱 文化建设 优化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提高。国家开始重视对文化教育的建设,群众的精神生活节目也日益丰富多彩化。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外来文化的渗入不免让国人变得“崇洋”,群众难以扎根本土的精神家园,用一种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而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的水平不够高,力度也不够,这些导致我们的群众难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难以轻易抵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

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毋庸置疑,结合合唱的特点,它对我们的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需要发挥集体凝聚力的音乐表现形式,它斗志昂扬,可以成为我们党的正确思想文化方针的有力的宣传工具,帮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家园。

1.合唱增强了群众的团队合作意识

合唱是一种高度讲究合作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者只有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才能传递出和谐美妙的旋律。具体表现在合唱者声音音调的和谐,节奏的紧凑,肢体语言的一致性还有感情上的共鸣,以及思想目标等大方向的高度一致等等。同时还要求演唱者跟领唱者,指挥者都有着高度的共鸣,才能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合唱艺术之美源于和谐之美,要达到理想合唱效果,不仅需要团队默契合作和有优秀指挥等这些表层的因素,更需要“心神合一”、“音声合一”、“音质合一”等美学层面的因素支撑。通过群众合唱这种形式,能极大地使参与者在领略到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使平等、包容、互助、和谐、协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均在合唱中得到充分体现。群众合唱既然要做到这些要求,势必会理解到团结协作,尊重个性,求同存异的重要性。群众合唱时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演唱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一过程让基层群众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

2.合唱提升了人们的音乐素养

在正式合唱之前,演唱者总是要千锤百炼,经过多方的训练,让旋律和节奏达到完美,使彼此之间的配合,以及和指挥者之间的配合看似浑然天成,信手拈来。于是在这一过程中,孰能生巧,让原本音乐基础稍差的群众得到能力的提升,让有一定音乐素养的群众在合唱中寻找伯牙,高山流水版遇知音。在训练这种大环境中,群众能轻而易举接受音乐熏陶,长此以往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演唱能力和鉴赏能力。随着合唱机会的增加,合唱团队的专业水平日益提高,代表地区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时,能推动大众音乐教育的进程,增强群众学习音乐的信心。

3.合唱能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展示城市良好文化形象

群众合唱的特点是抒情的,直抒胸臆的,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追求和谐团结默契的,所以它也是一种表达民主与自由的,抒怀的社会活动。其所选歌曲一般具有渲染力,表演者更是可以用“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来形容,所以往往能成为宣传党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针,鼓舞群众的良好工具,例如在“唱响红歌”阶段,就充分利用了群众合唱这一特点,寓群众思想教育于艺术作品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歌声中弘扬,起到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基于此,群众合唱还能很好地彰显一个城市文化的形象。例如在广场,公园,社区,校园中的合唱团体,他们活跃在一线,涌动人文气息,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个社区各个街道有时还会举行歌友会,合唱比赛等,充分展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活力风貌。有些音乐素质较强的合唱团还会趁此代表一个地区出外进行比赛,仿佛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充分展示了本土城市的文化品位与风情。

三,提高群众合唱的力量是群众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群众合唱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力量不容小觑,但是现阶段的群众合唱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改进。例如群众合唱中的合唱队员并非都是专业的歌手,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为了某个演出临时组建的合唱队,有时甚至是现教现学,所以在默契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合唱歌曲的选择。就是符合他们大多数人的审美的歌曲范围比较少。老年合唱团喜欢革命歌曲,是因为他们对革命有所体悟,饱含感情,而且也朗朗上口。但是随着时代在变化和进步,人们对这方面的共鸣会较少,兴趣索然。而少年团队又多以儿歌为主,缺少变化,还是不较理想。

另外还有一些因为合唱团组建的经济支持问题,以及不正当的训练导致人声耗损问题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商榷和改进的。

综合而言,我们应该要牢牢把握群众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重视其发展意义,多培养专业人员,让基层群众的合唱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出资投入这方面的建设,向基层输送专业演唱老师,带领群众迈向合唱的新高度,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合唱团的水准,真正起到牢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意义。

四,结语

纵观社会风云万千的态势,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也越完善,所以社会文化建设和经济基础也是离不开的。社会的总体经济要稳步向前,才能有充足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但是这并不代表经济水平未达到全部富裕时就不发展文化。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应该用着它特有的步伐稳步前进。群众合唱是群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社会功能性是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它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应该顺应时势,加大投入,让未来的社会文化建设走向一个新高度。尽管现在社会文化建设还不够完美,但是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会朝着一个更加繁荣发展的态势发展。所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实干兴邦,挥鞭从此启程,成功的彼岸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篇7

(一)群众合唱的历史

群众合唱就是集体演唱,主要由合唱者、指挥、伴奏三者组成。一般情况下,合唱的音响效果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这样可以保障整体演唱效果。群众合唱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在国外,群众合唱主要是在教堂中举行的歌唱仪式,后来新式军歌也由合唱组成。我国的群众合唱开始是新式学堂中的学生在音乐课上的集体演唱,后来逐渐演变成大型的集体歌咏活动。这种活动在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各种抗战歌曲和爱国歌曲都是集体合唱组成的演唱方式,这样的演唱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雄壮的曲调,给人精神振奋的感染力,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建国以后,我国的集体合唱也得到了高度发展,集体合唱的主要功能是宣传主旋律,以歌颂领袖、革命历史以及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为主。在中,群众合唱一度跌入低谷。之后,这种音乐表演形式又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合唱的内容已经不再以弘扬主旋律为主,而是将电影插曲,流行歌曲改编后进行演唱。在唱法上,有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表演形式也一改过去的刻板模式,变得丰富多样。有载歌载舞式,也有戏剧表演式。参加者有军人、学生也有普通群众,最近几年来,退休的老年人合唱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群众合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转变为参与式,过去的集体合唱大多由专业人才组成,现在已经变为群众自组的形式,群众由过去的台下的观众转变为台上的表演者。群众合唱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特点所决定,在艺术表现上它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表现力强、音响层次多这些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音色特征,多人合唱将这些特征做了集体展现,丰富了歌曲的音色。群众合唱除了在音色上的特征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视觉上也有新特征,它不像早期那样演唱者站成一排又一排。在排列上,群众合唱有的站成心形,有的站成弧形。服装上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统一,而是富有层次感,男女着装,前后排着装都不同,整体上给人一种华丽端庄的感觉,加上灯光设计和舞台背景的变化,都给人美感。群众合唱由于从过去的专业演唱变成了群众演唱,还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由于都是自娱自乐,观众和表演者都是群众,他们不需要别人给予高度评价,只要自己快乐就满足了。

二、群众合唱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陶冶群众的情操,而群众合唱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第一,群众合唱可以对人品进行规范,尽管群众合唱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但合唱队对于每一个参加的群众还是有严格要求的。首先,在演唱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次,既要激发听众的热情,又要保证演出效果,这样就要使演唱者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去。这个过程可以使参加者的人品达到一定的规范性,提高了他们的人品素质。第二,群众合唱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合唱中,不仅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和谐程度,还要在音乐表现力上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需要所有演唱者密切配合,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互相帮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三,合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合唱是将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主题,这个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基督教的唱诗班就是利用合唱的方式将教徒的精神世界凝结在一起。合唱可以感受到圣洁,由歌声营造出的天籁般的意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四,群众合唱可以普及音乐知识。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但在我国大部分群众中,掌握音乐知识的人不多,这主要是历史和教育失误造成的原因。在过去,我国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致使大多数人成为文盲或者半文盲,当然也不可能接受音乐知识。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教育也开始普及,但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学生读书主要为了考试,学校对于那些不需要考试,并且与升学无关的艺术类课程采取忽视的态度,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对音乐基础知识陌生。在开展群众合唱活动中,音乐知识也相应地得到了普及,由此可以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

三、群众合唱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篇8

(一)对群众文化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人对群众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娱乐阶层,因此没有完全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少数地方及部门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且忽视了群众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所以造成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其次由于大多数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有误,造成群众文化建设缺乏政策保护,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

(二)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属于政府倡导的文化建设,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主要是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导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问题。且由于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单一,造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投入资金不足,从而无法满足现有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并且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耗资大的文化建设,且大多数县级地方政府根本没有文化建设资金来源,从而直接造成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所以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2]。

(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调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促使人们广泛地找追求精神文化建设,所以传统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并且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身后压力越来越大,从而迫切的希望通过丰富业余生活的方式缓解压力。但是大多数地方群众文化建设并没有根据地方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要求创建文化活动方式,从而导致群众不愿意自觉参与到文化建设队伍中,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失去动力和积极性。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领导

群众文化建设时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上的,所以群众文化建设的规模庞大,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才能优化群众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并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着力解决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3]。

(二)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

资金是保障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首先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控制,并将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才能确保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得到保障。还要加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拨款,只有多渠道的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又好又快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4]。此外,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集体性建设活动,所以,还可以利用地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优势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体化筹资模式,便于进一步扩大经济来源。

(三)重视人才培养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并组建一批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文化建设队伍,才能实现壮大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目的。首先要提高人才引进门槛,并组织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文化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此外还要创新文化管理制度,例如:工资福利、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待遇,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三、结语

群众文化篇9

(1)构建良好文化环境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积极发展和建设群众文化工作,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并建设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场地。因此,要在全国各地构建群众文化站或者文化馆。广场街以及群众艺术馆等公共设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促进先进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提升群众的文化审美能力,进而实现和谐的群众关系。通过群众文化来进一步加强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指导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广场的活动,并积极推动青少年和妇女、学生等不同职业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垂直细分的模式来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的娱乐活动模式,并让广大群众在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因此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进而培育群众和谐相处,相互关爱的积极文明。

(2)突破群众文化建设难点和重点。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了要重视城乡和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重点推动农村和偏远地区以及进城务工工作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是说这些群众文化的建设往往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这些群众在我国人口占比中,比重极高。相对于城市在社区文化站,文化科技馆的广泛建设来说,乡村的文化生活和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普遍落后,而且由于很多农村地区分散居住,想要聚集农民参与群众文化生活本身就较为困难,而且农村地区的工作劳动强度较高,往往在一天劳作之后,就会想着更好的休息,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参与群众文化。再加上群众文化组织者本身能力相对较差,这些都会极大的造成了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落后问题。因此,针对这个现状,就需要通过统筹协调,通过以城带乡,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方式,不断消除城乡在群众文化建设上的差异,对于农村地区要加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大力的宣传来促进农村居民意识参与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一定的教育。

(3)搞好人才培训工作提升基层文化队伍业务水平。由于群众文化建设属于基础文化建设,正是如此要想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基层文化队伍长期的努力推动和积极的宣传,并组织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式来吸引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从这点上来说,如果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或者自身的动力就不够,那就很难做好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工作。所以要对基层员工做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优秀人才到专业院校或者是社会培训机构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帮助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构建交流平台,让他们在这个交流平台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者的综合业务能力,成为当地能够独当一面,或者是一专多能的专业性人才。另外还要通过激励措施来鼓励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只有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才会自我主动的努力提升的自身专业素质。这种主动是提升要比被动式提升效果更好,这个激励措施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会对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4)创新群众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古至今文化虽然有传统基因,但是也会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优秀文化,从而不断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所以繁荣我国文化,同样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要改变当前单一化的文化活动状况。例如,当前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就比较单一,往往只是通过组织一次或者两次活动,就算是完成了上级的任务。很多地方的文化馆仅仅成了一些专业演出团体的场所,并没有体现出群众的文化建设功能。要想发展和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就需要充分群众文化的基础功能,以贴近生活和基层以及群众为核心,从这些层面挖掘素材,从平凡的群众中,寻找能够激励人积极向上,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通过一定的加工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发展群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另外有些地方通过文化竞赛的形式来推动民间文化的积极发展,通过组织村室文化以及游园活动,都是展现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内容创新原则,同样也要遵循形式创新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而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2结语

群众文化篇10

1.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随着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场面热烈、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2.社区文体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社区机构的建立,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已很完善。虽然整体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区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有的社区文化队伍原来多是零散的业余文体骨干,因为有了社区这个组织,所以迅速凝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无论是在队伍素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的编制、待遇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需要相应改善。

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于地域特色,但有待丰富。

因地域差异,文化活动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基本都以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主。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虽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待丰富。应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组织、引导、推广、丰富,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积极参与。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社区党支部都注重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制定了相应制度使社区群众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打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如此,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努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1.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多数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项目很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很少。

2.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和谐是社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的理念。有些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好后,出现设施被滥用、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被毁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报废。

三、如何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社区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引入多元文化,带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