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4 01:50:23

赛事管理

赛事管理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育赛事;体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在我国举办的大型赛事越来越多,各种赛事给举办地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最著名的奥运会及其它大型体育比赛在历史上就曾多次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导致比赛不能圆满完成,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安全事故,给社会及赛事举办地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首先以人为灾害为例: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杀害;在1985年的布鲁塞尔,英国足球流氓发生骚乱导致看台坍塌,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发生爆炸流血事件。

其次以自然灾害为例:在1932年意大利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足球决赛,看台上的很多观众因天气炎热中暑晕倒,决赛双方在120分钟内踢成平局,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运动员疲惫不堪,加时赛不得不延至次日。北京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当天上午发生3.8级有感地震;又由于SARS的影响,原定于2003年4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女子冰球世界锦标赛,于3月31日取消,当时参赛的8支球队中已经有5支抵达北京。同年,因为同一原因中国举办的世界杯女子足球比赛,也改在了美国举行。一年之内,我国失去了两次举办重大国际体育比赛的机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前功尽废,损失惨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衡量、预测和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安全保障或使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的过程。体育赛事的风险指的是体育赛事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赛事主办方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例如天气的变化、体育器械损坏、运动员受伤、球迷骚乱事件、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等。这些无法预料的因素使得实际情况和赛事举办方的期望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影响赛事的圆满完成,造成赛事举办方的各种损失。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是指竞赛组织者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以便有效控制体育比赛活动,避免发生安全意外事件、伤害或损失的过程。管理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五个因素,管理风险,就是在对上述五个要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以及上述五个要素给赛事承办者带来的风险。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上述5个要素进行分型。

第一,人员风险分析。人是任何组织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人的控制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一项最为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一项体育赛事的参与人员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人员、官员、观众、志愿者和中介人员等。人员风险分析可以分为赛事内部管理者风险、赛事外部合作者风险、赛事产品实现者风险和赛事产品消费者风险等。

第二,财务风险分析。赛事财务活动包括筹(融)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由此,赛事财务风险相应地表现为筹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而产生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

第三,场地器材(物)风险分析。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通常场地器材风险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场地器材自身安全风险;二是场地器材导致他人危险的风险。

第四,时间风险分析。赛事的时间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赛事的时机选择;二是赛事的时间安排。时机选择正确与否与赛事能否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赛事圆满成功的重要保证。合理安排这两项能够有效规避赛事的时间风险。

第五,信息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传递缺乏准确性、通常性、安全性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是赛事内外部信息传递风险。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在管理的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和交换,任何管理行为都无法有效实施。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要素的分析,在赛事的举办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更有效的规避赛事风险。

第一,风险识别。识别风险是赛事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提前化解风险,避免风险扩大化,尔任何重大风险被忽略都有可能导致赛事整个风险管理的失败。要做到风险识别,必须周密地了解和剖析赛事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剖析赛事整个管理和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技术、材料、设备等因素,找出各种风险要素与风险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赛事的筹办可能造成的威胁。

第二,风险评估。一个体育赛事在举办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不止一个的风险因素,赛事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赛事可能遇到的每种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再根据风险对赛事目标的影响程度对赛事风险进行由大到小、由紧迫到轻缓的分级排序的过程。风险评估分为评价每一个风险的特性以及对风险进行排序两个步骤。

第三,确立风险应对策略。根据赛事的风险识别及评估结果,赛事风险管理人员必须以赛事的总体目标为依据,迅速确定并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尽可能减少赛事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组织对赛事风险的控制能力。

赛事管理篇2

关键词:中国足球 联赛 赛事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57-02

1、艰难时期我国足球联赛赛事现状

1992年6月下旬,在北京郊区红山口召开了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在此会议中提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问题,认为中国足球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才有出路。1993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成立,1994年4月17日我国职业足球联赛开赛,标志着中国足球职业化正式开始,我国足球联赛进入新纪元。在我国,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政企联办,这样可以解决体育部门比赛的经费问题。由于这种特殊的俱乐部组建模式,足球赛事没有有效遵循体育发展的根本规律,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足球联赛出现了“黑哨”、“”、“假球”、罢赛、足球暴力、俱乐部状告足协、俱乐部威胁退赛等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国的足球赛事成了无人问津的状态,为足球生存发展提供动力的足球赛事到了推销不出的尴尬局面。2009年10月,新加坡案揭开了中国职业足球领域反赌扫黑风暴的序幕,随着司法的介入调查,我国足球赛事领域的假球、、黑哨、腐败现象纷纷浮出水面:多名足协官员、俱乐部董事长、教练员、裁判员、经纪人深陷其中。虽然我国政府在大力整治足球领域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我国的足球联赛赛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

2、问题的原因

2.1 赛事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在国外足球赛事开展良好的国家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足球赛事的组织管理是由他们的足球俱乐部联盟来组织管理的,而且他们的联盟与政府的足协没有太大的直属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机构,联盟在依照足协制定的大致方针下,完全按市场机制来管理营销足球赛事。由于我国体育的特殊举国体制,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属于集权型管理体制,隶属中国体育总局直接领导。负责全面发展中国足球运动,对外称中国足协,对内称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其实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由于足协的双重性导致足球赛事在经营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不断体现出政治色彩,足球赛事的管理受到行政干预很大,导致赛事的管理没有按体育发展的规律运行,整个赛事运行与管理由于组织结构的原因而受到严重制约。

2.2 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均

产权是围绕着财产而形成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关系。产权为财产主体提供资产使用的权力保证、利益激励,而支配资产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在经营失误时可能对自己造成的种种损失,则构成主体行为的自我约束。我国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政企联办制,在这种制度下俱乐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人事权以及俱乐部场地设施的管理权都被体委拥有,同时由于企业投资或购买俱乐部的冠名权,使俱乐部经济来源受到一定的制约。在这种体制下的我国足球俱乐部在利益进行分配时极易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双方均推卸责任,出现“大家都是所有者,大家都不负其责”的状况。

2.3 俱乐部市场地位未确立

在国外足球赛事的管理和营销都是俱乐部联盟统一运转,俱乐部作为赛事运行的主体有独立的地位。而我国的体育俱乐部属于政企联办制,在俱乐部日常的管理中,受到太大的行政干扰,俱乐部的管理权大部分掌控在体委手中,在赛事方面本应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俱乐部只有少部分的权力。关于赛事的管理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赛事的所有权等对赛事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力大部分掌握在体委或管理中心手中,而作为出力最多的俱乐部在利益分配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权力导致收益时很少,作为赛事呈现主体的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对赛事的呈现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加之我国的足球俱乐部经营思维不是放在如何提高赛事观赏价值上,而是放在如何保级如何升级的政治目标上,在这理念下足球赛事的欣赏价值自然降低目。

2.4 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今中国足球体制中还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于我国足协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在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制约下,很容易产生腐败等情况,像当今我国足坛的“假”“赌”“黑”和足协一些人员的贪污受贿是直接的体现。由于我国俱乐部与政府、企业、联赛之间,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俱乐部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不规范,没有完全纳入法制的轨道,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处理俱乐部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时,经常是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政府在有关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发展政策的方面尚属空白,部门规章也未出台,又由于在当今我国足球俱乐部中经理和董事长权力过于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足坛行政部门出现了贪污受贿,在球场上出现假球、黑哨、,运动员比赛水平不高,赛事欣赏价值低,赛场空座率高,媒体大肆批评等状况。

2.5 后备力量不足,激励体制不完善

足球比赛作为足球俱乐部生产出的产品,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生产商的生存与否。在足球赛事中,球员就如同产品原材料一般,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在我国的足球俱乐部急功近利不愿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造成二三线队员缺乏,达不到新老队员的有效更替,影响足球队的整体比赛水平。在人员激励方面,随着市场机制的进入,我国足球俱乐部人员激励机制的方式将更多,但是,与不断重视与强化的激励机制相比较,俱乐部在自我约束、经济约束、制度约束等方面都相对弱化,使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在总体结构上失衡。

3、改革的对策

3.1 改变足球赛事管理组织结构

我国政府应该改变现今我国的足球管理组织结构,足协和足管中心分离改变行政权力对俱乐部的发展过度的干扰。我国足球管理体系形成足协――俱乐部联盟――俱乐部的三级体系,足协负责整个国家足球的法律法规和大众方针制定,俱乐部联盟负责全国足球联赛的具体管理操作和运行,俱乐部获得市场主体地位,根据市场机制努力经营俱乐部。

3.2 俱乐部向股份制转变

在当今政企联办的俱乐部中,由于产权不清导致俱乐部在日常管理中出现很多矛盾。通过俱乐部向股份制转变,体育部门和赞助商进行股份分配,体育部门提供的教练员和球员的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和赞助企业的经费共同分配股权。这样在以后的足球俱乐部经营特别是赛事管理方面可以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不会产生矛盾。

3.3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我国体育总局应建立一个类似于法国DNCG的监督机制,全权对我国足球领域的各项事宜进行监督,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三种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能力。

3.4 俱乐部与媒体建立双赢机制

足球赛事作为俱乐部推出特殊产品,为了让普通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产品,俱乐部必须将其推广出去,而媒体是推广的最好途径,在足球联赛开赛后,通过媒体的推广和转播,俱乐部可以从自己的转播权、广告权等权利中得到大量的经济利益,媒体在推广和转播赛事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知名度,获取一定经济利益,以达到双赢。

3.5 培养后备力量,改善激励机制

足球赛事是一种竞赛表演业,足球运动是一种高对抗高体力消耗的活动,作为运动员个体不可能把自己的最好状态保持很长的时间,球员的状态下降将会使赛事的精彩程度,赛事的欣赏水平降低,足球赛事也会受影响。为此,各个俱乐部应把足球年轻队员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激励机制方面将运动员和教练员职业生涯和受益与球队的成绩挂钩,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提高球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热情,赛事水平必然提高,整个中国的足球事业得以健康成长。

赛事管理篇3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危机管理机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比赛规模、环境因素、资金筹备、场地器材安全质量、赛程安排、比赛运营、意外伤害、兴奋剂问题等因素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同时查阅了危机管理、赛事运作、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

1.2.2数理统计法

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6f研究得到所需结果。

1.2.3案例分析法

依据分析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有关被选对象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1.2.4逻辑分析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依据危机类型、危机管理,针对体育赛事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合理保护赛事投资的有效举措。

2相关概念研究

2.1内涵

2.1.1危机内涵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突然发生的,无章可循,具有模糊性、重要性,演变迅速。危机发生时,往往需要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质资源和时间来完成。

2.1.2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内涵

在大型体育赛事承办期间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突发事件。

2.2特点与分类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与活动人员的多元性、发生情境变异时的难于控制性、处理突发事件过程的艰难性、事件发生的突发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结果的危害性、重大突发事件危害与影响的公共性等特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因素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兴奋剂事件等。

3案例分析

3.1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案例分析

3.1.1巴西萨尔瓦多足球场坍塌事件

2007年11月27日中新网消息,巴西海滨城市萨尔瓦多当地时间周日发生足球场部分看台坍塌惨剧,造成7人丧生、几十人受伤。巴西工程师和设计师联合会将该体育场列为巴西全国29座最大体育场中质量最差、最危险的一座。这座体育场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管理部门下令禁止使用这个体育场75%的座位,直到体育场管理方用铁丝加固有关区域之后才允许重新使用,加上天气因素和场地建造质量问题,说明危机预案和相应措施采取不当加重了惨祸的酿成。

3.1.2标枪扎人事件

2007年07月14日凌晨,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罗马站比赛芬兰标枪选手皮特卡玛基在争夺第三冠时不幸失手,标枪偏离赛道直奔一旁的法国跳远选手斯迪里,结果斯迪里毫无防备之下中枪倒地,随即斯迪里被迅速送往医院。意外伤害情况层出不穷,本身可以避免,就是在监管过程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细微和完善,赛程安排和比赛运营等方面的疏忽成为惨祸酿成的最终导火索。

3.1.3兴奋剂事件

2012年4月17日新华社消息,在人体生长激素(HGH)检测呈阳性后,美国举重选手帕特里克・门德斯遭到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禁赛两年的处罚。此外,俄罗斯的反兴奋剂机构当天也宣布,6名俄罗斯运动员由于未通过兴奋剂测试被暂时禁赛,其中包括5名举重选手和1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兴奋剂问题是体育运动发展有史以来的长久顽疾,兴奋剂的制约条例和相关体育法则的不断健全使兴奋剂问题的出现逐渐降低,但并没有根本扼杀,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从而杜绝该类赛事危机形式的出现。

3.2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2.1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面临问题

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后,国人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SARS肆虐,国际足联基于重重考虑,取消了中国2003年女足世界杯的举办权。世界杯易址给中国方面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亿元人民币。虽然我们没有出现类似英国的黑五月足球惨案、1972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人质等骇人听闻的悲剧,但中国足坛暴力排行5.19球迷事件等,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大型体育赛事还存在着公共安全隐患。

3.2.2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等与体育赛事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和行政法规,完成了《奥运安保初步战略计划》和《奥运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可是与大型体育赛事关联最大的《大型体育赛事及群众体育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却迟迟未出台。虽然在现有的法律和政府指令的要求下,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且《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给予了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缺乏一个专门的预案,再加上行业条块分割,共存的多个应急预案之间没有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其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2.3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几率小,在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发生的几率更小,因而国人并未真正形成危机意识,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再加上国人的忌讳心理,许多人对政府部门或单位编发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类的书籍束之高阁,造成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常识缺乏,自救能力差。

3.2.4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其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公共安全特别是城市安全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GDP损失高达6%,约有20万人被夺去生命。在这一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型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3.2.5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大赛组委会应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利用一切渠道对外公布一致、可靠的公共安全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帮助人们作出快速反应。只是,悉尼奥运会单就安保指挥中心而言,就由许多行动和职能区域组成,其中包括:战略指挥、奥林匹克周围与地区行动中心、奥林匹克区域指挥、比赛地点指挥奥林匹克情报中心、炸弹管理、要人与运动员保卫单位、交通与运输、航空安全、海上安全、住所保卫、各州赛场、州应急工作、国家反恐计划管理奥林匹克通讯、媒体管理等。

3.2.6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要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危机信息管理机构。一个职能明确、责任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赛事组织者非常规决策得以施行的主要依托。在这个健全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应该包括权威的指挥决策机构、系统的职能组织体系、有力的综合协调部门以及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组织体系等四大系统在内的开放有序、组织合理、运作协调的有机系统。

3.2.7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支持保障系统

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可知,在大型体育赛事中预警管理的客体是整个赛事活动的各个环节。鉴于赛事活动环节的复杂性,参照历史上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在实地访谈与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大型体育赛事确立赛事参与人员、赛事场馆(场地)、赛事周边环境、赛事安全管理状况、赛事主办城市应急救援状况5个一级预警指标。赛事参与人员包括观众、运动员、媒体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赛场安保人员5个二级指标;场馆安全的二级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及结构、场地设施、水电气等生命系统、电视通讯和网络系统等的安全5个。赛事主办方安全管理预警监测指标确立为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素质4个二级预警指标。赛事周边环境指标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交通状况、污染治理状况、天气情况、社会治安状况、公共卫生共5个。赛事主办城市紧急救援预警监测指标包括紧急救援机构完备率、紧急救援制度的完备率、紧急救援合作效率、紧急救援手段和紧急救援效果5个二级指标。

4结论

引用危机、风险管理理论,对重大赛事进行研究,介绍分析重大赛事危机管理中的风险类型,以及危机识别、危机评估、危机应对的程序过程。通过对危机类型的研究,使赛事组织者对大型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有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并在对赛事风险进行识别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运作模式如下:建立在预警分析基础上的预控对策会产生两种结果:正确有效的管理活动将保证赛事“安全状态”的维持,失效与错误的管理活动使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升级。若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方式和高效的紧急救援对策,将会发生重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此时,赛事预警系统的直接对象指向“重大突发事件”,在这种状态下采用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方式,直至赛事活动恢复至正常状态,其预警与预控活动的成功结果是向良性趋势发展,进入安全状态。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将会导致社会危机。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每个过程的结果与数据,都将反馈到“监测信息系统”中,其信息分析结果将可以合理调整和优化下一循环过程的预警管理活动,使整个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活动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维系与加强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金岭.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及其早期预警机制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顾清华、黄必清、陈曦、郝莹.大型综合赛事管理信息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柯晶.奥运后北京的公共安全国际化[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

[4]和光磊.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赛事管理篇4

摘 要 在体育赛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来左右比赛的顺利进行和比赛结束后的一些纠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体育赛事的整体把我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措施使风险减少到最少。论文通过文献资料发对体育赛事风险进行分类,找出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体育赛事 风险 管理

风险是指目前, 在风险管理学方面对风险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认识: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损失的概率;风险是潜在的损失;风险是潜在损失的变化范围与幅度;风险是指导致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财产灭失与人员伤亡[1]。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增加、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风险起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体育赛事风险指在举办体育赛事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赛事组织者主观期望目标与客观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和变动, 最终导致赛事受到损失的种种风险[2]。

判断一场体育赛事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创造了多么辉煌的运动成绩,而是这场赛事能否安全圆满的结束。

一、赛事风险的分类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比赛过程中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损失,这些因素包括天气原因:2012年足球欧洲杯法国与乌克兰的比赛开场3分钟就出现了大雨雷电天气,迫使比赛推迟55分钟才继续进行,之前还出现过由于雷雨天气导致运动员死亡的事例;运动器材的损坏:伦敦奥运会男子撑杆跳古巴选手的撑杆断成三节,导致心理产生阴影没有完成比赛,在羽毛球网球项目中也经常出现拍子或拍线断裂的现象导致比赛结果受到一定影响;运动员受伤: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上雷德蒙德在跑到250米时由于肌肉拉伤痛苦倒地;观众志愿者们的安全问题:2010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恩亚尤体育场进行的足球比赛时发生踩踏事件,引发多名球迷和工作者死亡或受伤。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比赛在运行过程中收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体育赛事中,赛事级别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球星作用,赛事的转播和汇率的波动都是造成经济效益好坏的直接因素。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导致了该城市的破产。广告收益是体育赛事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收入,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场地周围都有广告牌,写着某些企业的名字或某些商品的名字,为了让观众看见而带来广告效应。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国内或国外两个矛盾体相互打压相互斗争的现象。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放弃参加,而1984年苏联对美国的洛杉矶奥运会进行抵制。国内则以省为代表,拿女举来说,为了平衡各省之间的利益,在全运会上有金牌收录,把本省的选手推向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的湖南选手撤掉换成湖北选手。当然还包括一些恐怖组织对赛事的威胁。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3]。风险评估主要就是要弄清楚风险将会在是时候发生,哪个项目发生风险的概率最大,而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哪些机构将对这些后果负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进去的。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赛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小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保证赛事能够运作成功[4]。

要对体育赛事风险做到最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于自然风险中天气疾病之类的我们没办法控制,只能及时的多加报道,但对于运动员受伤、器材的损坏、观众志愿者受伤之类的还是可以控制的。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受伤意识,认真做好热身工作,政府部门大力监督产品质量问题,对观众宣传安全意识。

(二)对于政治风险我们应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促成各国之间的合作,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三)对于经济风险我们应该对一些项目推广比较广泛、竞争比较激烈、观赏性较强和重点扶持的项目首先进行转播,

四、小结

体育赛事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像奥运会等超大型的赛事自古以来就有战争为其让路的先例,为比赛的顺利举行而休战,当今时代的竞争愈发激烈,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各领域的竞争为现代体育赛事的举行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体育赛事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赛事,我们就有义务杜绝和减少这类的风险产生,提前对赛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对症下药,针对各方面隐藏的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确保体育赛事能顺利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 胡毅.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9):92-93.

[2] 张枝梅.体育赛事风险特点及风险管理刍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5(2):79-81.

赛事管理篇5

摘 要 体育赛事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系统分析体育赛事风险有助于赛事主办者进行恰当的风险管理,进而尽量避免风险,减小赛事损失。

关键词 体育赛事风险 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风险的内涵

(一)体育赛事风险的客观性

在所有的比赛当中,从申办到举办比赛等一系列的工作中,在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固有因素,同样体育赛事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正因为体育赛事的风险的客观性,人类一直处于对各种风险的探索之中。在长时间的比赛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商改变这种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减少因风险所产生的损失,但是却不能根除这种风险。

(二)体育赛事风险的可变性

体育赛事风险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体育赛事的风险通过有效的赛事风险识别,赛事风险评估和赛事风险转化是可以而且能够防范和回避的。而主办方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转化措施的不力,正是举办体育赛事时出现巨大损失的顽疾所在。

(三)体育赛事风险的危害性

体育赛事风险事故可以给人们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严重损失。例如,在2001年04月11日的南非埃利斯球场惨案中,确切死亡人数达43人,此外还有数十人受伤,球迷对该赛事的组织者有很大质疑,批评的声音不断,引发世界各国巨大反响,这客观上反映出体育赛事危害性。

二、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

完善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应该对风险管理要素和风险的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体育赛事风险的管理要素

1.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目标。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体育赛事的主办者以最小的成本,保障体育赛事及与赛事相关的各个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和控制各类致险因素,防止和减少损失,最终获得最大的利益。根据赛事前后还可以将风险管理目标分为前后,顾名思义就是赛事前的预期目标与赛事后的赛后目标,无论达到哪个目标都要对风险的管理要素进行系统有效的分析。

2.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程序分析。根据风险管理程序与体育赛事程序结合,一般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程序有以下环节。(1)分析体育赛事风险因素。任何风险因素都是事物存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对体育赛事风险因素的分析就是对体育赛事的内外因素的判断、识别、归类、并对其性质进行定性的过程。(2)评估体育赛事风险。体育赛事风险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体育赛事风险因素的不同对体育赛事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这对体育赛事能否圆满顺利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3)提出和选择体育赛事风险对策。体育赛事风险对策,就是针对预测的体育赛事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采取的措施。选择体育赛事风险对策对于体育赛事来说这需要综合全局的眼光,综合运用各种评价的方法,选择最优的赛事风险对策。(4)实施体育赛事的风险方案。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方案是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程序的最后环节,是在对各种风险对此评价之后经过赛事组织者的决策和要求,得出的具体的赛事风险管理办法,根据具体的管理办法来减低或者规避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确定的风险。

(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策略方法

1.借鉴对比以往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方案。它有效的节约资源的一种方法。体育赛事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大同小异,因此,以往的体育赛事评估方案是可以用来参考的。当举办的体育赛事有失败过的案例的时候,仔细研究失败案例的风险管理办法,总结失败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并把新的合适方案加入到拟定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方案当中。

2.降低体育赛事的风险系数。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减少体育赛事风险发生的机会和降低体育赛事风险发生时的严重程度。例如对各部门进行培训和演习,不断减少人们处理危险时的心理恐慌。确保发生问题后可以有效解决。减少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和分散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众多体育赛事当中,主办者一般都采取高风险体育赛事和低风险体育赛事相结合的搭配方式,切忌不能走两个极端。利益与风险并存,体育赛事风险系数大时候就会加大体育赛事的难度,但比赛的难度系数加大也就成为了比赛的看点与商家的利益;体育赛事风险系数小的时候,风险分散的作用就不明显,就不能达到体育赛事预期的效果。因此,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要从多个风险主题出发,合理分散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才是主办者的理想选择。

3.转移体育赛事的财务责任风险。现在社会中保险事业已经逐渐在成熟,因此,体育赛事组织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给保险公司,有保险公式负责承担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因此,就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来看,购买保险是一个赛事组织者转移体育赛事风险方案之一。

4.规避体育赛事的隐患风险。在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之前应该分析该体育赛事是否存在重大的事故隐患,也就是对体育赛事进行赛前目标分析。如果存在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重大事故发生后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讲许多主办者都会改变举办地点、时间、甚至是取消该体育赛事。采取这种方法必须对体育赛事的风险隐患有充分的认识,对产生的种种后果有发生后的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生,张文鹏.关于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要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3):39-41.

赛事管理篇6

关键词: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 管理能力 学生活动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是高校开展得最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校内活动。大到校运动会,小到班级寝室篮球赛都是校内体育赛事。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管理校内体育赛事活动可以使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管理能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能力之一。

1.在赛事启动之前制订比赛计划

任何体育赛事开始之前都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为了使体育赛事在计划阶段就处于最佳状态,要在对已有资源弱点和优势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改进。

1.1赛事策划的能力

策划书是体育赛事计划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策划书是良好的开始。一个完整的策划书需要有体育赛事的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项目、参与人员、活动流程、奖项设置、经费预算等内容,这些都是比赛之前策划者需要计划好的内容。学生通过编写策划书明确赛事的目标,在组织管理比赛的时候就必须谨记这个目标,让管理中的每个决策,每个人事安排,每个问题的解决都紧紧围绕最终目标或阶段目标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组织管理效果。

1.2对赛事规模计划的能力

策划者计划参与人员的人数是赛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对参赛人数的调节。策划者可以控制比赛的规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了解所举办体育赛事的各个细节,如:参赛队伍的个数,每个参赛队可以报名的项目个数,各参赛队每个项目可以报名人的个数,通过计划上面三个“个数”就可以控制比赛参赛人数。然后根据每个项目安排裁判员和志愿者,这样就可以知道参与赛事人员的大概数目。策划者除了对人员数量作好计划处,还要对比赛时间有大概的计划,根据参赛人数、场地数目和单个项目所需时间可以计算出比赛所需大概时间。通过对比赛规模的计划,策划者可以预计赛事参加人数、比赛所花时间。但是要想顺利实现赛事规模的计划有个前提,那就是策划者对这项赛事的各个流程和对此项比赛的规则比较了解,这就要求参加策划的学生对此项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学生通过参与赛事规模计划的制订习得了更多的专业体育知识。

1.3对资金需要的预算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资金的预计是整个赛事后勤工作的开始,高校校内体育赛事由于可以大量使用志愿者,使用学校内的免费场地,因此资金支出不是很多。赛事的奖品、裁判员的薪酬、打印费用等都需要预计在内。大型的校内赛事还要预算开闭幕式所需费用。在预算完后写入策划书,交学校主办部门审批拨款,也可拉赞助来丰富赛事的资金。通过与学校主管部门和赞助单位的交流,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同上级打交道的能力。

2.在赛事开始前对比赛的组织

比赛前期工作准备完毕,组织人员就需要对赛事的开展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对人员和场地的组织安排。通过对人员和场地的安排完成组织比赛的各项工作。

2.1对赛事人员的组织安排

比赛开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开展。首先要召集学生志愿者和体育爱好者来参与,然后分配工作。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后勤保障组、竞赛组、场地器材组、宣传组、财务组等。由于校内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是很大,可以把一些组整合在一起。如:后勤组和财务组可以整合在一起,宣传组也可以和后勤保障组整合在一起。各部门都有相关职能,各负其责。通过人员的组织安排,学生可以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确定自己工作的目标。然后给出目标完成时间,确保各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安排任务和反馈问题。参与学生可以通过会议中任务的安排和问题的反馈提高自己纠正偏差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与实际要求的差距,然后进行调整改进。

2.2对场地器材使用的组织安排

场地器材的使用要按照比赛次序册的安排来进行。在安排时要考虑场地器材是否相冲突,如果有冲突就要在时间上错开。比如:田径运动会中标枪和铁饼项目就不能在同一个田径场同时开始,否则就容易造成事故。组织编排比赛的学生通过安排场地器材,体育专业知识有所丰富。完成比赛后的场地和器材要整理好,为了方便下次比赛的进行,要安排专人负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始有终、始终如一的态度。

3.在赛事进行过程中对比赛的控制

在赛事进行过程中要对比赛进行监控,比赛的规则、比赛的进行过程、比赛的结果等整个过程都要在监控之中。只有搞好控制,比赛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3.1规范控制

比赛中对规范的控制是首要任务。监督各个运动员按照比赛的规则来进行竞争;确保裁判员按照规则判罚是规范控制的主要任务。所有运动员都按照规则来进行比赛,所有裁判员都按照规则来评判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所以通过规范的控制可以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思想态度,使学生有公私分明的思想意识。

3.2信息控制

比赛所需要控制的信息有很多:运动员资格、比赛时间场地、比赛结果、晋级名单、团体总分、开幕式与闭幕式时间等。这些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非常关注的信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让大家接收到这些信息。比如:运动员资格、比赛时间场地、开幕式和闭幕式时间从次序册中可以得到信息;比赛结果、晋级名单和团体总分可以通过张榜或者广播让大家获得信息。信息的控制不是单方面的,还要有获得。下面反馈上来的信息也很重要。如:运动员资格不过关、比赛结果和团体总分有异议等。这些反馈上来的信息要及时得到规范的控制,违反规则的就要按照规则上的要求调整过来。所以信息控制是整个赛事的咽喉要道,比赛过程就要通过信息来控制。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和,学生锻炼了协调事情的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4.在赛事中遇到问题时对问题的决策

在比赛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决策。如:有些体育项目的条款有漏洞,场地器材出现了问题,天气突然变化,等等。这些大部分是突发事件,而且都需要马上对事情进行决策。如何决策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比赛问题决策的依据应该围绕竞赛的要求“公平公正”来选取。在了解情况后在尽量不影响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保证参赛人员在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下能够继续比赛。除了保证比赛公平外,在决策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同样比赛的惯例。如:下雨天室外篮球比赛顺延,而足球比赛就不顺延。在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得出决策结果。决策的结果具有强制性,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反对而改变。通过对赛事中发生问题的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决策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决策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的开展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决策”这个过程对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设定目标的能力、预定计划的能力、纠正偏差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参与组织管理比赛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通过组织管理比赛培养了学生做事公私分明、公平公正、有始有终、始终如一的精神。但是高校校内体育赛事规模不大,参与组织管理的人员随机性较大,组织管理存在问题。而且学校多部门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导致体育竞赛管理混乱。应建立固定的校内赛事管理部门,有专项资金保证校内赛事的开展。同时对组织赛事的学生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赛后对组织管理过程进行评估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内体育赛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雷.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2]黄璐,吴新宇.论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建立的根本[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3]金涛,丁敬龙.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4]刘兵.新编体育管理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

赛事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问题及缺陷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4-0011-03

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in the Management Mechaniof Voluntary Service in City Major Sport Events

ZHOU Xianghong1, ZHU Jianmin2

(1.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Cultu re, Broa dcasting and Press Bureau of Jiangdong District of Ningbo, Ningbo 315000, Zhejia ng China)

Abstract: The city major sport ev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to enhance a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At the same time, voluntary service is playingan essential part in major sport events. This paper has mainly studied the curr 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exis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city major sport event in China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and intervi ew. Some advices pointing to it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ity major sport event; voluntary service; management mechani sm; problems and defects

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短短十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泛,得到了越来越多主办方的认同。不过总体来说,城市重大体育赛事 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实践时间尚不长、管理经验也有待丰富,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 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其它志愿服务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城市重大体育赛事 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急需优化和提高,其中的问题也应予以关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城市重大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目前存在的弊端为研究对象,运用项目管理理 论、第三部门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方法本文借助CBMDISC、MEDINE、图书馆、政府机构和政府网络等收集 了新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非赢利组织管理等各学科领域的大量相关文献资 料;查阅了大量有关志愿者、体育志愿者、志愿服务以及奥运会志愿者的文献资料;收集了 政府部门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法规、条例等各种文件。上述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及实证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举行座谈会对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志愿 者协会、宁波市体育局、宁波中国女排主场赛组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此外,还借 助电话对共青团北京市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共青团浙江省委、共青团杭州市委的有关负责 人进行了访谈;与宁波中国女排主场赛的部分志愿者进行了交流。

1.2.3 案例分析法本文选择澳大利亚悉尼、 希腊雅典奥运会以及我国北京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FIFA2007年中国女足世界杯浙江( 杭州)赛区、宁波中国女排主场赛等作为典型案例,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对其志愿服务管理机 制进行剖析,并从中提炼出启示性经验与教训,为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者以及其 他领域的志愿服务管理者提供借鉴。

2 结果与分析

早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团市委就组织了20万人的义务服务总队,投入到亚运服务之中 ,这是北京青年参与国际重大活动的初步尝试,也标志着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行 动正式启动。以后,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短短十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其内容越 来越丰富、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重大体 育赛事志愿服务尚属于新生事物,仍存在一些不足。

2.1 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现行适用于志愿组织的法规体系中,主要有两个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一个办法―《基金会管理办法》、一个专门法―《公 益事业捐赠法》。这些法规的主要特征是对不同的志愿组织通过“双重管理体系”,严格控 制志愿组织的成立,并加强对其日常活动的管理。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但是至今未能出台实施细则。 而且某些规定只是套用过去社团登记的原则,并不切合志愿者组织实际状况,特别是基层志 愿者组织的发展。例如条例规定如果某机构“在同一行政区内己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 民办非企业单位”,将不予登记注册。另外条例还规定所有登记单位都需找一家县级以上的 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经其审查同意并担负主管职责才能登记。这种志愿者组织准入 制度,限制了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

除了比较笼统的政策和民政部对社团登记注册的规定,我国近几年已相继出台了15个 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但各地立法相对简单,以倡导性为主,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可操作性 不强。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问题、志愿服务的原则问题、志愿者组织及成员与服务对象的法 律关系问题、志愿者个体的权利及义务问题等在法律文本尚难以找到确切的依据。

2.2 志愿服务价值体系欠丰富在西方国家,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义务工作的价值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处于 对自身利益需要、社会责任和义务、回报社会关爱、获得精神需要及尊重、或者由于宗教信 仰等方面的因素热心义务工作。政府也大力投资志愿组织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企业为在社 会上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而积极资助公益事业,从而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互相协调 、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而在我国,志愿服务被简单地理解为“助人为乐”和“无私奉 献”,甚至被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在这种认知下,社会往往低估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 意义。企业界对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少认同;以至于我国目前志愿者构成群体较为 单一,在校大中学生是主力军,全民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杭州志愿者指导中心关于志愿者构 成群体的调查数据对此有很好的说明,具体如图1。该调查显示,尽管企业职工、外来务工 人员、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但参与的主体仍是青年学生。据调 查,84%的志愿者年龄在30岁以下,46岁以上的参与者仅占14%,而31~45岁这个年龄段参 与志愿服务的人非常少。在30岁以下的志愿者中,又以21~25岁之间的为主,这个比例达到 了63%,主要为在校学生,而公务员、教师、律师等专业人员极为缺乏。志愿服务尚未达到 与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轨的程度,社会参与度远远低于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

2.3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不科学 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 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行政主导力度过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尚在构建中。各种志愿服务组 织主体并不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而是由党团组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 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社会联合体。因此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是“党团主导,单位协助,大众支 持”的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整合社会资源。但其缺点也是 明显的。由于志愿服务的行政主导性太强,造成一系列活动开展上的尴尬。政府为推动某一 项志愿服务的进行,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疏通每一个环节。虽然这样由于有政策的配合 与人员、资金的落实,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但是过于依赖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 系统化、社会化运作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工作的表面化、模式化,导致志愿者往往从事以任 务或者命令的形式下达的服务项目,志愿活动变成行政命令而不是个人的自愿行为。参与者 在其中不能充分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也很难激发内在的服务精神和愿望。

2) 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重大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通常分为四级(图2)。在第四层指挥中心 下设若干负责具体工作的项目委员会。志愿者通常由各项目委员会管理。各项目委员会虽然 决定志愿者的具体工作安排,但他们并不控制志愿者 资源;加上组织层级、决策环节较多,常导致决策与执行互相冲突,由此产生许多问题。

3) 缺乏整合利用志愿者资源的机制。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对志愿者从招募、登记到日常管 理的统一制度,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大多数地区的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政”、“需要 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当某一活动需要志愿服务时,通常的做法是临时招募 志愿者,从而出现专业人员不熟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人员又不懂专业知识的情况,既影响 了志愿服务的开展,也不利于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

2.4 志愿者管理缺乏长远考虑我国对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还很粗放,在系统化管理、程序化管理和细节化管理 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以至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志愿者的流失率较高、参与积极性 降低、服务过程中的协调性较差、未能有效地分配志愿工作任务等。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 选拔方式不科学。筛选机制是志愿者团队形成的关键。选拔通常包括申请、面试、竞 争和选拔等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获取较高质量志愿者队伍的基本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 漏,都有可能造成所招募的志愿者人员素质低下。然而一些单位在志愿者选拔过程中并没有 严格地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实施。在“申请”阶段,有的单位采取“机会均等”的制度,甚至 规定凡参加过同类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要自动放弃下一次参加服务的机会。虽然这种方式 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活动,但由于服务人员经常更换,造成没有服务经验现象严重,工 作效率上的大打折扣可想而知。在“面试”阶段,组委会所提的问题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 性,志愿者常常只需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就完成了面试。一些翻译岗位也仅仅要求申请者具有 口译证书,并与面试官进行简单外语对话即可。

2) 培训工作不到位。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培训应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普通培训 阶段(定位培训)、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适当的培训不仅能够形成志愿者团队的战 斗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志愿者保持率、降低“逃逸”率。对于专业志愿者更应进行定期培训 ,并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而一些活动的组办方在高 校招募到志愿者后,对普通志愿者只进行一至两天的简单培训。培训内容仅仅涉及活动情况 介绍、规章制度及工作内容介绍、自我保护事项和工作用语等。志愿者所需的工作技巧或注 意事项常常需要无师自通。

3) 分配过于随意。我国大多数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在分配志愿者工作岗位时 都采取了随机分配的方法。即组委会不论志愿者自身特长和服务意向,都以志愿服务小队为 单位,集中指定工作任务。这导致在活动中女生被安排去搬箱子,留学生接触不到自己国家 运动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统一分配的做法既浪费了志愿者资源,又消磨了志愿者的热情 ,给志愿服务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被动。

4) 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志愿者的自愿性等特点,在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过程中, 管理者不可能采用各种具有强约束力的方式让人们为城市重大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这需 要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适当的物质或非物质手段对 志愿者的成绩与贡献给予认可与奖励,达到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活动的 目的。但当前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时往往几十个人一起做着大同小异的工作,每个人 工作效果和态度的差异常被忽视,有些志愿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些志愿者却无所事事 ,但最后他们得到的评价却差别不大,挫伤了一些志愿者的积极性。

3 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和谐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正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契机。 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社会道德规范中,应融入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 愿服务精神,从使志愿服务精神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弘扬。相关部门首先应利用特定节庆日大 张旗鼓地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其次应借助领导人和公众人物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宣扬志愿精神 ,同时应运用现代传媒大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我国可借助现代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 、广播、书报等现代化媒体,多管齐下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使宣传的形式和内容应富有人性 化,更具亲和力。此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公民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及奖励 。这些激励措施不仅是对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褒奖,也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

3.2 建立完善全国性法律保障体系 从1999年我国第一部地方性志愿服务立法颁行至今,志愿服务的立法实践方兴未艾,为制定 全国统一实行的志愿服务法奠定了基础。从立法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来看,志愿服务立法应明 确志愿者的权利,如自愿活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物质保障的权利、接受培训的权利、 自由推出志愿组织的权利;同时也应强调其义务,如服从工作安排的义务、尊重志愿服务对 象权利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接受培训的义务等。此外,还应明确具体 保障机制和措施,如政府资金支持、将一些特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应健全 志愿服务登记备案制度。

除此以外,志愿服务立法还应处理好三组关系,如与现有法律法规的配套关系、志愿服务 组织与志愿者的法律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尤其是一些残疾人、老年人 、优抚对象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关系。

3.3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在城市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一方面应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即把志愿者纳入组委会各部 门,组委会各部门的志愿者主管向组委会志愿服务工作部和组委会各部门主管同时报告。志 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所在部门的主管管理。这些主管把遇到的志愿服务工作向组 委会志愿服务工作部反映,通过探讨协商,最后作出决定,由所在部门的志愿者队长执行。 另一方面应形成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支持系统,如宣传策划支持系统 、岗位管理支持系统、 选拔管理支持系统 、培训管理支持系统、法律事务支持系统、信息管理支持系统、财务管 理支持系统。3.4 建立志愿者绩效考评长效机制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深入探求志愿者及其管理的 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各个环节中采用各种管理方式达成对志愿者物质激励和精神 激励的平衡。在具体管理过程,既可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对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督导 和激励、评估和遣散等环节进行管理;也可根据项目管理的流程,按照城市重大体育赛事的 筹办工作三个阶段,分为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前、城市重大体育赛事中、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后 等不同阶段进行管理。总之,应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设计,建立各方责任明确、程序清晰、 可操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等管理框架。最后应尝试建立志愿者绩效考 评长效机制,如积分制等;以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绩效考评机制具体可包括绩效考 评方法体系和绩效考评组织实施制度。前者应当包括绩效标准体系、绩效考评内容和指标体 系,绩效测量与评定方法等;后者应当包括奖惩制度、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及组织实施等。对 志愿者进行绩效考评不仅使对主办方支付报酬及奖惩有了依据,还能使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 务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4 结 语

重大体育赛事在城市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 推动力量。与之伴行的志愿服务也是一项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事业。我国应以2008年奥运会 为契机,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官员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构建志愿者审 核注册、招募培训、管理监督、激励评价等一揽子规章制度。总之,加强我国城市重大体育 赛事志愿服务管理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应提高社会公众对志 愿服务的认同度,同时应建立完善全国性的法律保障体系。从微观层面讲,首先应通过设置 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建立志愿服务管理支持系统来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其次应建立志愿者 绩效考评长效机制,并加强志愿者的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瑾.奥运会志愿者与人力资源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 :14.

[2] 安国启,张为民.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1(2):15.

[3] 阚军常.中外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对比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3) :21-23.

[4] Johnny Allen,王增东,杨磊译.城市重大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第二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4.

[5] 王粤,主编.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35.

[6] 周向红.重大体育赛事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机理和运作模式分析.见:于晨主编.2 006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306.

[7] 王粤,王静涛,曾繁文,等.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263.

[8] 茹秀英.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3.

赛事管理篇8

1.以赛事保障为契机,全面提升重大体育赛事综合保障能力

本届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是全球女子拳击运动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赛事,也是获取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拳击参赛资格的唯一赛事。根据赛程安排,赛事共设10个比赛级别,进行295场比赛,其中51公斤级、60公斤级、75公斤级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比赛期间,共有来自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名注册运动员参赛;有300多名国际奥委会、国际拳联和各国运动队的官员,1500多名技术官员、裁判员、媒体记者及随行人员参与赛事相关活动。本届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期间,包括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卫星通信、公众通信、微波链路等在内的各种无线电业务在电视转播、赛事指挥调度、安全保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的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近1000部。本届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是对秦皇岛市无线电管理工作能力和保障水平的全面检验,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誉和河北的形象。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的筹备工作,将成功举办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作为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机遇。河北省无线电管理局对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将此项赛事的保障工作列为全省2012年度重点工作之一。2月15日、3月15日,河北省无线电管理局局长邵建华带领相关业务处长,两次亲临秦皇岛无管局调研指导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在赛前和赛事期间,省局相关领导多次询问并对保障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秦皇岛无管局迅速召开会议,把完成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列为阶段性中心工作。同时,要求全局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无线电管理业务技术优势,加强和规范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圆满完成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

2.力求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扎实做好赛事保障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秦皇岛无管局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和局务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按照“确保安全、确保成功、确保精彩、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秦皇岛无管局力求做到“三个早”,即早计划、早部署、早掌握情况,切实做实做细各项准备工作。(1)制定赛事保障措施,为赛事保障打好坚实基础为加强赛事期间无线电管理工作,秦皇岛无管局制定了《2012年秦皇岛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无线电管理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保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小组,建立了赛前、赛时保障指挥体系,明确了赛事保障区域、保障等级及各项保障工作进度安排;要求各保障组制定出保障实施细则并倒排工作流程,狠抓工作落实,搞好工作衔接,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协调到位、督导到位,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保障任务。另外,还制定了《2012年秦皇岛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筹备和举办期间无线电管理规定》,经省局审核后报送赛事组委会。赛事组委会下发至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无线电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抓好落实。(2)开展无线电专项执法活动,全面净化电磁环境3月5日至4月15日,秦皇岛无管局集中开展了非法无线电台站专项执法活动。为了营造舆论宣传氛围,及时将秦皇岛市无委会的关于开展非法无线电台站专项执法活动的通告通过《秦皇岛日报》、《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刊发,秦皇岛电视台一套节目和秦皇岛广播电台三套节目也多次播出了通告内容。活动开始后,无线电管理人员以赛事场馆为中心,对全市在高楼、高塔上设置的台站和建筑工地对讲机等无线电设备进行了地毯式清查。同时,还调动全局行政执法人员重点清理非法中继台。据统计,专项执法活动累计出动车辆24台次,出动执法人员98人次,共计取缔非法中继台16部,在执法过程中发放法规宣传资料160余份。通过此次清查活动,有效消除了干扰隐患,净化了电磁环境。(3)构建完善的技术设施体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了增强无线电监测能力,从2011年开始,秦皇岛无管局就把无线电超短波监测网中心站搬迁改造项目列为保障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省局大力支持下,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渤海明珠小区中心站机房选址、购置、建设、调试等多项工作,确保了该站如期投入使用。同时,将场馆内设置的固定监测点与7座固定监测站和两台监测车联网,对比赛区域无线电信号实施全面监测,确保一旦出现干扰信号,能够应急而动、尽快查处。此外,还组织人员对现有监测网进行了软件升级,并加强设施的巡检维护,确保监测车和各种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有效提高了赛事期间的无线电应急处置能力,为赛事无线电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宣传,全面做好赛事保障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确保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秦皇岛无管局不断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并大力开展了信息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秦皇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在印发的赛事组委会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中,把由秦皇岛无管局承担的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单列,并细化出7项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全面做好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为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交流,秦皇岛无管局建立了赛事保障筹备工作周报、日报制度。向组委会秘书部提交了《关于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有关事项进行协调的函》,就无线电频率申请、无线电设备进关、协调赛事无线电设备安检等事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组委会办公室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并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为便于组委会掌握无线电安全保障进展情况,自3月开始,赛前每周五连续9次,向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组委会报送每周工作进展和未来一周工作安排,组委会秘书部汇总后报市领导掌握工作进度。从5月9日进入赛期后,进场保障组每日都要填写工作日志,传真至局机关指挥部,由指挥部将整体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并上报省局。为了及时通报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进展,创办了《秦皇岛市无线电管理工作专报》,把赛事保障工作情况报送至市政府及无委会各成员单位;创办了《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专报》,向市政府及组委会报送工作情况。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宣传,5月9日,新华社了题为《加强无线电管理,力保世锦赛平安》的图片新闻通稿;《燕赵都市报》(冀东版)等媒体也报道了赛事无线电保障筹备工作。为便于赛时更好地开展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经过积极协调,组委会为进驻场馆无线电管理人员办理了相关证件和车辆通行证,在场馆内安排了无线电保障工作办公室,并配备了电话、桌椅、网线等必备的办公用品,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4.加大电磁环境监测和设备检测力度,确保赛事保障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秦皇岛无管局无线电安全保障团队根据赛前、赛时不同阶段的工作安排,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电磁环境测试,全面掌握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用频需求,严格实施无线电设备检测,为赛事无线电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制定工作规程,完善工作制度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场馆团队提前进驻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进一步明确人员工作分工和职责,强调了工作纪律,加强了服务意识、保密意识教育;制定了场馆内干扰申诉、违章查处、行政执法、应急频率审批及设备检测等多个工作流程;制作了场馆设备分布图,全面掌握场馆内各类无线电设备的频率、发射功率、带宽等技术参数。

(2)开展电磁环境测试,掌握基础数据从3月开始,利用两辆监测车和4套便携式监测设备对赛事场馆内外进行了6次实地监测,并对场馆内外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对赛事拟用频率开展保护性监测,并形成电磁环境监测报告两份,为合理指配和储备频率资源、精准实施无线电管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沟通协调,全面掌握用频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参加赛事保障的公安、武警、公众通信、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掌握赛事场馆频率、设备使用情况。通过沟通,提高了各单位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单位主动报送了所用无线电频率和设备的技术资料。结合实际,对指挥调度、无线麦克风、无线监听、节目录制、无线接入、公众移动通信、卫星转播、微波链路等频率进行规划,为赛事提供了必需的频率资源,并安排了相关备用频率。

(4)检测进场设备,实行贴标备案管理为有效实施赛事无线电管理,借鉴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经验,设计制作了赛事用无线电设备专用标签,对进入场馆无线电设备进行粘贴专用标签管理,以确保场馆内各类无线电设备的安全使用。赛前完成了700多部无线电设备的检测、贴标工作。对各通信运营商、河北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近100部无线电设备进行了登记备案。

赛事管理篇9

(一)我国商业赛马公信力国内认可度不高

从我国过去商业赛马的发展不难看出,商业赛马的公信力就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赛马赛事组织的公信力既是商业赛马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又是赛马赛事组织的社会效果能力的体现。公信力是赛事组织特有行政能力的客观表现,它反应了在赛马赛事组织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一个真正有权威、有保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商业赛马公信力的核心,因此必须是政府牵头的管理模式以政府的公信力保证赛马发行的公正性,从而有效的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政府本身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商业赛马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对赛马赛事监管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赛事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商业赛马赛事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对商业赛马赛事的公信力而言,要想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不断做得更好,满足公民的期望,才能保持可信性和可依赖性。因此,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决定商业赛马赛事公信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商业赛马的公信力:第一,商业赛马赛事公信力包含了两个主体。一是信任方———公众,另一个是信用方也就是监管方———政府;第二,商业赛马赛事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商业赛马赛事的公平公正,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更为巩固的信用。

因此,公众的信任是商业赛马赛事合法性的基础,商业赛马也常常通过不断累积的公信力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证明和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商业赛马越是得到公众的信任,其合法性就越能被认同,其发展就越发稳定,商业赛马发展需承担的社会福利责任履行的也就愈加顺利。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在我国大陆不长的商业赛马史上曾出现过两次赛马产业发展的小高潮。令人遗憾的是星星之火刚要燎原之际赛马产业的发展遭遇了政策的寒流,由于相关监管制度不够完善,让不法份子有机可乘,导致商业赛马中的很多环节都出现问题“,马”活动猖獗,腐败作假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商业赛马的公信力和社会治安秩序,被中央叫停。

悉数其中缘由纷繁复杂但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商业赛马的风险控制问题,一旦商业赛马被提上政府的日程表其生存和死亡很大程度关系来自运行风险的拷问和质疑,这些风险不仅仅来自与赛马运动本身,如果放到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中磨合在所难免,如何从政策、体制、制度、规则、经济、社会道德等方面成功识别风险、预测风险、控制风险,把商业赛马对赛马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控制在最小程度上是赛马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商业赛马以及商业赛马体育在群众中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政策对赛马的态度出现了冰释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关人士指出“当前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和重视赛马事业的发展,有意把马彩的课题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但目前商业赛马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完备的自我监督机制的组织管理机构,商业赛马在中国发展的风险评估及其控制方法尚未定论,由此导致决策风险和决策成本的增加,使得政府面临困境。

(二)政府职能转变下危机管理意识不足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计划经济色彩很重,体育部门作为政府的“事业单位”被政府“全包”起来,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客观来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强力推动,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管理体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特别是在商业赛马这个高度市场经济的领域下,如何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像商业赛马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如何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社会,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如何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变,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宏观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其一,处在转型期的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的理相对滞后,危机观念淡薄。而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念指导下完成的,理念决定着政府的决策思路、施政导向、社会表现。因此无论是对于突发事前的处理,还是对潜在危机的干预都显得相对滞后。

其二,政府管理职能不十分明确,职能转变处于滞后的状态。伴随着当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前进,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目前由于政府同社会、市场以及不同级政府间的事权界定并不清晰,使得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缺乏足够的能力,导致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上越位、社会管理上错位、公共危机管理上缺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其三,法制建设不健全、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不明确同时部分公务员素质不高,对危机缺乏全面的洞察和判断,一些政府官员的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使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淡化,无法迅速做出全面的评估和决策,严重影响了危机管理的效能甚至对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致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降低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公共危机管理的背景下商业赛马公信力的提升

(一)改变组织管理模式,组织、监管协调有序。商业赛马赛事管理由武汉体育总局赛马司、中国马术协会、湖北省体育管理中心成立相应的赛马董事会。董事会以主席为首,由财政部门、体育部门、民间赛马、马术团体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士组成,在行政总裁领导下负责执行日常管理工作。并设财务部、赛事执行部、事务部、安全保卫部、信息资讯部等。赛事执行部下设马术事务部、赛事策划部、赛事监管部、药物检验部、赛事培训部等。

(二)提高监管透明度。这些部门共同监督赛事的运行以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规定家经营业务的会计报表要定期报送国家监督机构和国家审计局,每年要向社会公开年度决算报告。赛马公益性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应公开、透明,并随时随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直接监督。

(三)实行严格的财政制度。发行赛马所得公益金经统计后逐级汇总上缴财政部,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中间不再经过其他行政部门。这样,保证了资金总收入的公开,有利于监督资金的支出,提高公益金收支的透明度。

赛事管理篇10

关键词:体育赛事;市场转型;公共服务;政府购买;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26-05

Abstract:Since sports industry was upgraded to national strategy in 2014,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 ev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entered a crucial stag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apital market into the field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the expansion of sports social influence through sport event, and the demand fulfillment of social residents for quality sports events. This study by proceeding from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4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 ev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pluralistic subjectivity", "macro-regulation", "micro-efficienc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The ke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s to develop social sport organizations or sport industry associations that possess legal personality, social public power and internal decision full of "democracy" spirits. It also gives the transition path that is to introduce compulsive and derivative change of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6 mechanisms: "governance", "decla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capital introduction" and "supervision". Stil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play the key role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o it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purchase", "public guidance funds" and "judicial perfection" be adopted to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Key words: sports events; market transitio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purchas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guiding fund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已经着手改造传统“三级竞训体系”,建设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以求推动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目前,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培育出部分具有较高市场化水平的体育联赛。但是,我国政府部门行政审批门槛过高,弱化了社会与市场对于体育赛事产品的自主选择和共同参与,阻碍体育赛事市场化进一步深入发展。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提出:体育行政及相关部门将深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改革,切实推动以足球、篮球、排球赛事(联赛)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联赛)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与转型。

1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内涵分析

1.1 公共服务理论基础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共需求而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的过程。20世纪西方学界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主张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活动,强调政府在推动公共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效率,其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3E(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1]。但是实践发现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产品与公共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越发明显。如何让民众获得充分权利,根据自身需求引导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界又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其本质在于: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一个有利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出“民主与效率”的平衡博弈,与西方传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凸显效率、民主流失”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2]。其理论的两大核心观点在于:其一,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产品及相关附加物,降低“政府失灵”的威胁;其二,政府部门能够利用集中性较强公共资源间接影响市场投资行为和取向,有利于体育赛事的产业结构优化,降低“市场失灵”风险发生。

1.2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内涵及特征

1.2.1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内涵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体育赛事”完全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居民对于体育赛事需求不断发展扩张,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再有效。在新公共服务理论逻辑指导下,研究者展开了对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内涵的探究,集中表现为:1)政府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分离。传统政府部门同时掌握体育赛事举办、组织、招商引资的决策权力和执行权力,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政府更多对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数量、质量、结构起到有效的引导、控制与协调作用,并不断加强决策监督权,具体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交由市场与社会。换言之,体育赛事的组织、举办与实际管理应当完全交由各运动项目协会,政府则站在更高层次对不同项目协会的发展进行控制和调整。2)市场将成为公共供给的重要力量。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财政不再是公共服务产品唯一资金基础,而成为一种引导性资金。一部分具有市场潜力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当允许部分接受社会投资,形成混合式的公共服务产品。即大部分“运动项目协会”将成为政府和投资商的“中介协调”,且随着体育赛事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运动项目协会很有可能转变成为各体育赛事投资的利益保障机构,带有“行业协会性质”。未来,体育赛事公共服务项目的准入行政门槛应当降低,大量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都将可以投资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产品。3)公民满意导向。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目标在于公民社会,而并非市场顾客。公民社会包含市场顾客,但又存在区别。公民能够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向公共服务生产者提出公共利益诉求。公民满意导向下,应当强调各运动项目协会的治理结构改善,使其内部真正能够形成民主商议、民主决策氛围,真正能够代表民意开展“体育赛事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切实形成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中介、协调作用。

1.2.2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特征

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开启了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之路,这也是我国全面推动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的起点。1993年原国家体委颁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基本要求,提出:改变原有体育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国家调控、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3]。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进入到深化改革重要阶段,但其基本方针与内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特征:

1.2.2.1 多元主体性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部门分离决策权和执行权,推动公共服务产品生产、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事业就已经开始推动政府职能改革,促进体育管理体制内的“政企分离”“政社分离”和“社社分离”。例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早期,中国足协便成为联赛的核心管理组织,并将商务开发任务委托给国际管理集团,随后又委托给下属的福特宝足球产业发展公司负责经营[4]。虽然目前项目管理中心与项目协会依然存在较大联系,但已为未来深化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打下铺垫。

1.2.2.2 宏观调控性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要特征是:政府部门将精力集中于宏观性的体育赛事布局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始终强调对公民权的尊重,认为政府部门应当为公民表达自身公共利益而设计具体的体育赛事制度安排。政府部门便能够摆脱体育赛事管理的微观性事务,着力在中观层次培育、优化和监督各运动项目协会科学、合理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产品。

1.2.2.3 微观高效性

各运动项目协会是各体育赛事组织、筹办的核心主体。例如,2003年广州市体育局出台《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率先开体育赛事民办先河。2004年11月北京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宣布不再作为体育赛事主办方,而将主办权利交由社会与市场[5]。在有限时间、空间范围内,运动项目协会能够集中精力制定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体育赛事筹办方案;市场投资者也能够借助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不断的市场投资相关服务产品,获取利益。体育赛事在相对微观的层次,完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形成了微观高效性特征。

1.2.2.4 市场导向性

著名行政学家胡德(Hood)认为:如何在公共服务项目资源分配公平、正义基础上,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源利用效率显得极为重要[6]。新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思路上,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体育赛事产品应当是完成“公共服务市场化转型”的核心区域,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完成投入。一部分市场基础弱、但是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体育赛事产品,例如田径、排球等依然需要政府完全承担公共支持,属于魍车墓共服务供给模式,而市场基础良好的体育赛事产品则应当完全交由市场。

2 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战略定位、挑战及构建重点

2.1 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战略定位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下,传统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发生分化,形成三种基本类型:政府主导、商业组织和混合开发三种模式类型(肖锋,沈建华,2008)[7]。其中,“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体育赛事依旧延续着举国体制下体育赛事供给模式,一般奥运政管计划内的小众性体育项目赛事(例如举重、田径等)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赛事依然需要由政府完全支撑。“商业组织模式”下的体育赛事是已经完成市场化转型的赛事类型,具有充分外部投资和成熟消费市场,不需要政府部门辅助以公共服务。例如2003年中国国家队与西班牙皇马足球职业俱乐部之间开展的“龙马大战”,完全属于商业运作模式主导的比赛类型,不涉及政府的公共扶持与推动。“混合模式”是新型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诉求,是本文分析“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问题重点内容(见图1)。

根据图1所示,体育赛事新型公共服务体系表现为“混合模式”类型,具备较好社会影响力、且市场潜力较大的运动项目赛事适合“混合模式”,政府通过公共财政为支撑或引导,推动该类型赛事向体育赛事商业组织模式过渡与发展。实现体育赛事商业组织模式需要满足两大条件:第一,基础性混合类赛事。体育赛事商业组织模式需要较强的消费基础与群体,而保证该项目具有稳定庞大的基础参与人群非常重要。业余体育赛事往往是培育基础人群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影响力较好,但市场盈利能力较弱,在缺乏必要的市场投资情况下,依然需要由政府加以支撑,往往采用“政府购买模式”加以实现,当该项目赛事的商业组织模式较为成熟时,业余性赛事往往会拥有充足的市场赞助方式加以保障。第二,支撑型混合类赛事。体育商业组织模式开展需要必要的外部投资资金注入,然而目前我国体育赛事普遍存在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体育赛事的投资利润远远低于其他投资项目,缺乏外部投资的混合型体育赛事很难实现商业组织模式转型,为此政府部门可以采用“产业引导资金”的方式,引导社会、民间及海外资本逐步投入到各类赛事的运营过程之中,推动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

2.2 深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在部分发达地区初见成效,但是体育赛事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权责混乱、分工不明等显著问题,始终难以回避“资源损耗过重、效率难以提高”的老问题。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透露:国家体育总局将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集中反映出未来深化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转型所要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可以概括为:1)项目管理中心与体育项目协会依然存在内在的强大联系,“一个班子、两套牌子”问题依然严重,并没有将实际的权利归还于社会群众,群众无法按照自身意愿组织、参与、影响体育赛事,导致体育赛事严重缺乏群众基础,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扩张。2)政府部门依然控制各类商业性体育赛事投资审批权,导致市场投资者难以有效根据社会需要,完成体育赛事组织,向社会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有偿性体育赛事服务。3)我国民政部门相关规定提出较高的注册标准与“业务指导要求”,导致民间性体育社团发展缓慢,难以有效集合群众体育自发组织、参与业余性商业体育赛事需求。

2.3 深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重点

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未来建设重点任务将落脚于“明晰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内部权责关系、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引导扩大外部投资、提高体育赛事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来。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明晰体系内部权责关系的关键在于彻底推动“政社分离”,促使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获得充分的社会公权力,能够独立行使社会组织的对应权利。因此,深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节点在于如何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其应当具备以下三方面条件[8]:1)具备实际法人资格,掌握有效的社会公权力;2)组织决策机制将有效贯彻民主精神,构建出健全的民主决策机制;3)社会、市场组织体系的精英阶层将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组织培育,可以考虑综合运用“顶层设计+地方创新”的方式。

3 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改革路径与运行机制设计

3.1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3.1.1 “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路径

具有政府背景的“体育项目协会”或者“社会体育组织”更适合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加以改革,要求国家及体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命令,恰当弱化自身刚性管控职能,将公权力回归于体育社会组织。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着手展开 “政社分离”的改革工作。“十”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社分开;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体育领域内,我国政府部门已在很大程度上将政府型体育社会组织改革问题纳入事业单位改革范畴,建立起“分类管理方式”,对无稳定经常性业务收入的体育社会组织法人(以田协为代表)实行全额拨款;对有一定数量收入的体育社会组织单位法人(以“排协”为代表)实行差额拨款;对有充分经营性收入的体育社会组织法人(以“足协”为代表)可以实行自收自支[9]。

3.1.2 “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路径

具有民间背景的体育社团更适合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路径,即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区域,先于中央展开对体育社团审批管理制度的逐步调整与改良。虽然在中央层面为维持全局稳定对体育社团自由结社问题持谨慎态度,例如2000年4月,民政部颁布《取非法民间组织的暂行办法》重申“未经许可登记成立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织,应当予以取缔”,但是地方性“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社团管理制度的变迁成本,最大化变迁收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社团登记注册门槛,例如2000年上海市率先明确部分街道可作为社区社团业务主管单位[10]。北京回龙观地区足球协会的建立就是在北京市政府的公共资源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是我国体育社团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路径获得社会公权力的有利例证。

3.2 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设计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社会以及市场将实现联合,共同完成“混合式”的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以追求“民主和效率”的平衡。而政府是宏观层次的统筹协调主体;社会(或者称为运动项目协会)是中观层次上对体育赛事项目的组织、开发进行决策、操作的核心操作主体;而市场是投资各类体育赛事,利用体育赛事社会影响力获取收益的投资主体。三者关系应当被相应地制度化,保证体育赛事这一混合型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稳定。

根据上文论述,研究者认为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含六大机制,包括“规制机制”“申报机制”“评估机制”“授权机制”“引资机制”和“监督机制”六个部分(见图2)。这六大机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非是按照图2所示的顺序展开,仅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出不同机制间的一个大致的逻辑关系。另外,研究者又绘制表1,用以描述不同机制的内涵。

4 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转型的政府保障措施

实现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的“政社分离”之后,各类社会组织获得充分的社会公权力主导区域的体育赛事市场和群众体育赛事。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完全支撑业余性体育赛事,满足社会公民的参与需求;同时通过“公共引导”方式,鼓励社会、市场的资本投入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生产与组织。另外,还需要通过“司法保障”措施,降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

4.1 “政府购买”保障

“政府购买”是新型公共服务理论的重要组成,其形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治理理论。体育赛事在此处应当属于公益性较强但市场盈利能力较弱的群众性、大众性体育赛事。首先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我国政府部门将转变以往全能形象,推动“社会”与“市场”承担更多公共责任,成为“公益性体育赛事”的生产供给者。其中,各类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体育组织是“公益性体育赛事”的生产供给者。而政府与市场均可以对这类公益性项目进行投入,但不论哪类投入,均不涉及体育赛事盈利问题,只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助。其次,根据委托理论,政府部门需要按照特定的市场标准,以契约形式与社会体育组织完成约定,实现对公益性体育赛事的投入。根据公共治理理论,政府应当将更多的治理权限,例如财务、法律等,交由其他相关的社会权威机构、组织承担,从而降低了公共财政使用的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2014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正式承办单位采购公告》颁布,上海市体育局委托上海申权招标咨询有限公司为采购,对市民体育打联赛的正式项目、申报项目进行采购。全市86家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参与了招标洽谈谈判,最终上海市体育局与27家市级体育协会、2家区级体育协会和1家体育俱乐部签订协议,完成了体育赛事政府购买[11]。

4.2 “公共引导资金”保障

我国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将部分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赛事推向市场,体育行政部门会通过对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公共财政引导资金”的使用授权,吸引市场投资方对部分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赛事加以投资。2011年江苏省便已开始着手探索公共体育服务转型问题,设立专门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截至目前共投资约3亿元,扶持项目453个,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据报道:2014年江苏省体育局总共通过1亿元引导资金投入144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逾50亿,这批政府资助项目包括部分商业性体育赛事。可以说,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体育投资市场;调动市场投资热情;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实现体育事业的全面、均衡、健康发展。

4.3 司法保障

《体育法》第33条规定“通过体育仲裁制度,解决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该条款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更多强调“体育自治”原则,各类问题出现更多依赖行政力量加以解决。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推动,体育被放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简单依靠有限的体育行政指令再难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再难调整更为复杂的关系。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三元模式中,行政力量应更加强调协调功能,即通过“公共财政”“公共资源使用权授权”以及“政府购买”等多重形式直接作用“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会组织”互动关系,通过财税政策间接影响影响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萍美, 许玲.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分析及路径选择[J]. 西安体育W院学报,2008(11): 17-22.

[2]曾保根. 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安排与研究方法――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思维辨析[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11(2): 29-40.

[3]刘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J]. 体育科学,2013,33(2):11-21.

[4]王庆伟,杨铁黎. 我国体育赛事向市场化运作过渡阶段的特征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39-143.

[5]李艾. 赛事主办政府放权给市场[N]. 京华时报,2004-11-07(07).

[6]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50-279.

[7]肖锋,沈建华.对沪、京、穗部分重大体育赛事运作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14-17.

[8]梁枢. 市场化转型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5(1):62-68.

[9]张瑞林. 体育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