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十篇

时间:2023-03-16 05:32:00

抗癌药物

抗癌药物篇1

[中图分类号]R97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32-01

随着抗癌药物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肿瘤科护士接触抗癌药物首当其冲,在配药、执行化疗或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化疗药物,这些化疗药物分子经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当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将对操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引起疾病,研究报道,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能引起护士乳腺癌和各种白血病,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后,护士可出现头昏、乏力、脱发、月经异常、皮疹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针对此种状况,我科加强对抗癌药物的配制防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减少接触抗癌药物的机会

在配制抗癌药物班次上,全科护士轮流,连续配制抗癌药物不超过2个班次,增加接触配制抗癌药物的间隔时间,减少了接触抗癌药物的机会。

1.2集中配制抗癌药物

严格执行化疗药物配制规程,集中配制抗癌药物,固定人次,加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配制药物时背对空气流通方向进行操作,配制前洗手穿长袖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和护眼罩,戴双层乳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药物,减少身体表面接触到化疗药物的机会,抽取化疗药物应在注射器的3/4,以免药物外溢,尽量使用大号针头抽取药液,配制完毕抽取瓶内空气,避免压力过大。完成全部药物配制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中集中封闭处理,不可随意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用过的注射器戴上针帽,无需拔下针头,放入污物袋中,以免药液撒漏。需用75%酒精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1.3废弃物集中处理

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与抗癌药物有关的废弃物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输液袋等,必须戴口罩、手套,有条件的穿防护衣,放人标示清楚的专门的加盖容器分装集中处理,完毕后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1.4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加强化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学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加强对潜在危害的认识,提高防护能力。抗癌药物在患者身上的毒副作用,大家都很明白,但对于通过呼吸及表面皮肤的少量接触造成自身危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通过加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学习,搜集多方资料,多次组织护理学习,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使护士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抗癌药物就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使身体受到小剂量化疗药物影响,后果会很严重。

1.5增强身体素质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并注意饮食调养,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定期做好健康体检,每隔6个月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和治疗。

抗癌药物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4例,男性60例,女性24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8.2岁。主要临床症状,发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全组病例术前均经胸片、断层、CT检查,并经支气管镜或/和痰脱落细胞学、病理学证实。中央型26例,纵隔旁型2例,周边型60例,其中磷癌38例(占45.2%),腺癌26例(占30.5%),未分化癌20例(占23%)。本组属于Ⅱ期69例,Ⅳ期15例。肿瘤直径最大9.0×7.9cm,最小直径3.0×4.2cm,绝大多数肿块呈分叶表现。肺癌手术根治的标准是,无肉眼残留癌及无远处转移,术前痰落细胞学阳性,而术后查痰脱落细胞学均为阴性。肺癌术后介入治疗的适应征为,身体状况较好,血像基本正常,心肺肾功能正常,伤口愈合,出凝时间正常。所有患者在肺癌手术后2~3周后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是最佳时间。

1.2 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插管法,在电视透视下操作导管,寻找患侧支气管动脉开口,当导管插入支气管动脉时,固定好导管,然后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根据表现,再选择插管或病灶供血动脉,若未见明显血管改变及残留病灶可行单纯大剂量灌注抗癌药物,应用表阿霉素60mg,丝裂霉素50mg,环磷酰胺10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60ml。注射时速度要缓慢15~30分钟。

2 结果

2.1 肺癌术后生存时间及生存率:本组84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后,全部采用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抗癌药物治疗的中位生存率26.76±3.54月最长存活时间61个月,至今存活46例,死亡38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功能衰竭28例,大咯血4例,多脏器衰竭9例,骨转移3例,脑转移4例,其他原因2例。该组资料的一年生存率为80.5%(68例),二年生存率63%(53例),三年生存率74%(62例)。其中8例肿瘤包膜完整的至今存活,病理高分化者34例,至今存活21例。术前痰脱落细胞学检查25例阴性,至今存活16例。本资料研究发现其生存时间亦与大剂量灌注治疗有密切关系,可以提高预防和延缓肿瘤转移机会,同时还可以达到肿瘤术后不复发和转移目的。

2.2 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主要是肺内局部扩散12例,肝3例,脑2例,骨髓1例,其他1例,肺癌术后复发时间,6个月内1例(1.19%),12个月内3例(3.57%),1年内复发10例(11.9%),2年内复发30例(35.7%),3年内复发52例(61.9%)。

2.3 常见并发症:有胸骨后灼热感、肋间痛、背痛、发热、腹部疼痛等。本组大部分病例都有不同症状出现,经对症处理一周内症状消失。还有较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异位栓塞,栓塞剂返流肠系膜动脉,引起小肠坏死,返流到肋间动脉,造成肋间皮肤坏死。脊髓动脉损伤,应给予扩张及减轻水肿药物,大多数经过对症处理在1~2周内都可自行缓解。

3 讨论

肺癌手术切除后,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预防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最佳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见到肺癌仍为中晚期,早期肺内转移和多个病灶,这都是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根源。肺癌手术切除进行介入治疗,可进一步延长中晚期肺癌的生存期,减少肺内复发和肺以外转移。

3.1 肺癌术后介入治疗预防复发和转移是关键:肺癌发病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以往常规采用外科切除病灶及相应的肺段和肺叶三大类,无论应用何种治疗方法,即使扩大手术范围,加之周围有潜在转移存在,并不能彻底的根治病灶。另外,术中切除肿瘤被人为挤压和破裂,都可以造成术中转移和扩散。另一点就是手术切除后对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造成低下,也可以导致肺内早期扩散、复发和转移。基于上述原因,在肿瘤术后,相对发生转移高危期,进行预防性动脉介入是完全必要的。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化疗可直接对残留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正常肺组织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双重供血系统,其中20~30%来自支气管动脉,70~80%来自支气管静脉,而肺内恶性肿瘤的主要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一般认为在95%以上[5]。因此,经导管支气管动脉直接灌注大剂量抗癌药物,增加了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文献报道,动脉内给药较静脉全身给药,肺内药物浓度增加2~8倍,疗效提高4~10倍。肿瘤内药物浓度与杀伤肿瘤细胞数成正比。这就是动脉灌注化疗优于全身静脉化疗的主要原因[6]。本组患者行切除术后2~3周以后进行介入治疗,并给予r-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一ⅡLAK细胞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最佳疗效。作者认为:手术切除后要有系统性介入治疗,同时给予免疫药物及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3.2 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早发现,早治疗:本组6例行肺癌切除术后6个月,支气管动脉造影,提示血管有异常改变,考虑肺内复发和转移。经CT薄层扫描检查证实为肿瘤复发和转移。对6例病人行支气管动脉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多数患者肿瘤缩小,3例肿瘤完全消失。间隔时间20~50天,重复3次以后有42例(50%),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转移。这就充分说明了肺癌手术切除后采用支气管动脉介入及配合免疫治疗有较好的控制和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6例中除2例死于呼吸衰竭以外,其余都存活,即说明早期发现肺内复发,及早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同时对复发的患者即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提高生存期。

3.3 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本组生存率较文献报告单纯手术加化疗及免疫治疗者要高,而复发率要低[7]。要想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应改进预防性治疗方法,必须采用动脉及静脉双向介入治疗,才能达到彻底杀灭残留在静脉系统癌细胞,同时又能预防静脉癌细胞转移。另外一点要改进灌注化疗药物方案,减少残存癌细胞耐药性。本组多应用三种抗癌化疗方案,且几种化疗方案应交替使用,以使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就能够完全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Katlicm,Carter D. Prognosticimplicationsofhistology,sizeand locationofprimarytumors. ProgCancerTher,1979;11:143

[2] 老年中心型肺癌化疗栓塞48例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48-449

[3] 黄福贵。老年人肺癌介入灌注栓塞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3(2):65-67

[4] 谷铣之.现代肿瘤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68

[5] 黄福贵.肺癌的介入性栓塞化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2:6

抗癌药物篇3

延缓转移

美国安进公司在大会上推出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新药狄诺塞麦。临床试验证实,这种药物可有效延缓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时间。

现阶段,预防或延缓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药物主要依靠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磷酸。在针对1900名患者展开的对比试验中,相比唑来磷酸,狄诺塞麦可将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平均延缓3.6个月。

同时,狄诺塞麦经临床试验证实,可有效遏制骨髓癌的生长。

前列腺癌发展至晚期时,一般会出现癌细胞骨转移情况,超过80%的晚期患者有骨转移现象,常见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颌骨、椎体、肋骨、颅骨等处。

在会议上,安进公司指出,不仅对于前列腺癌,狄诺塞麦还可对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癌以及其他实体肿瘤产生相同效用。

在美国,狄诺塞麦上周获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以普罗利亚注射液的名称上市,但现阶段只规定用于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

激发免疫

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会议上推出一种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新药,称可有效延长皮肤癌患者的生命,对皮肤癌中死亡率最高的黑素癌尤其有效。

黑素癌属恶性癌症,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癌变,是过去30年间患者人数增长最快的一种癌症。现阶段,全球尚无针对黑素癌的有效疗法,美国全年约6000人死于黑素癌,年新增病例2.5万例。

经由静脉注射,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推出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易普利姆玛将晚期黑素癌患者的生命大大延长,其中24%的患者生命延长超过2年。与传统治疗原理不同,易普利姆玛并非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中号称病毒杀手的T细胞,由T细胞杀死癌变细胞。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格尔医疗研究学院黑素癌专家史蒂芬・奥戴说,这一药物的问世是人类对抗癌症的一个里程碑,促动人体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作出反应是未来抗癌防癌的新方向。

“对于人类癌症免疫学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进步,”奥戴说。

收缩肿瘤

由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克里唑蒂尼经临床验证可有效缩小晚期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恶性肿瘤大小。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0%至85%,其中部分患者伴随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主要为非吸烟者和已戒烟者。国际卫生组织统计,现阶段,全球每年新增确诊肺癌患者1200万人,每年因肺癌死12800万人。

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医生庞永觉(音译)在会议上说,一期临床试验证实,克里唑蒂尼对90%的晚期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产生效果,其中57%的患者口服药物8周后肿瘤明显收缩。

抗癌药物篇4

【关键词】 反义 寡核苷酸 乳腺癌 HER2 mRNA 紫杉醇

0 引言

乳腺癌的化学治疗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经多线治疗仍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的治疗,仍然十分棘手。探索包括生物靶向治疗在内的新疗法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室的前期研究表明,以HER2 mRNA为靶点的特异性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抑制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株增殖活性[1]。本研究拟对既往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HA6722 单用或与紫杉醇联用时的抗乳腺癌活性进行研究,试图探索乳腺癌治疗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培养

本研究采用的细胞株有:MDAMB453(HER2过表达),细胞培养所需的培养基为L15(Gibco, BRL),内含10%的胎牛血清(FCS,Hyclone),置37℃、不含CO2的培养箱中培养;MDAMB231(HER2低表达)的体外培养采用RPMI1640(Gibco, BRL)培养基,内含10%的胎牛血清(FCS,Hyclone),置37℃、含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传代。当细胞生长至80%~85%融合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和收集细胞。

1.2 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的合成及体外脂质体转染

反义寡核苷酸的靶向HER2 mRNA反义寡核苷酸HA6722序列为含20个核苷酸的寡聚核苷酸,其命名原则及合成见文献报道[2]。全程硫代修饰,由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序列如下:HA6722:5′CAG CAG CCG AGC CAG CCC GA3′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反义寡核苷酸纯度符合要求。反义寡核苷酸以无血清无抗生素的L15或RPMI1640培养基溶解浓度为50μmol·L-1的溶液,过滤除菌,-20℃储存,临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

反义寡核苷酸体外脂质体转染按Invitrogen, Gibco BRL公司脂质体转染说明书所述方法进行。当培养细胞达到65%~70%融合时,进行转染,具体方法见文献[3]。

1.3 紫杉醇 由海南海药公司提供,30mg/支,临用时以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所需浓度。

1.4 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检测细胞活度 取对数生长期的上述细胞,以不同数量接种96孔培养板(Costar,USA),接种数量分别为:MDAMB453 5×104/孔、 MDAMB231 2×104孔。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培养均设三个平行孔。待细胞生长至65%~70%融合时,用脂质体2 000将不同浓度的HA6722转染细胞4~6h,再加入同摩尔浓度的紫杉醇,随后继续培养24~72h,倾去培养液,加新鲜配置的MTT溶液(0.5mg/ml)200μl,继续孵育4h,吸去MTT溶液,每孔加200μl DMSO, 轻轻震荡20~30min,酶联仪测定光吸收值(OD值)。

1.5 细胞凋亡(apoptosis)检测 凋亡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100nmol·L-1的HA6722及紫杉醇分别单独处理MDAMB453细胞12h,以及用50nmol·L-1的HA6722和相同浓度的紫杉醇先后作用MDAMB453乳腺癌细胞6h,收集经紫杉醇及HA6722单药或联合作用后的MDAMB453乳腺癌细胞,离心涂片,按操作说明检测细胞凋亡。细胞核内出现棕褐色沉淀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凋亡指数(AI)=(凋亡细胞数/计数总细胞数)×100%。

1.6 反义药物及紫杉醇的疗效评价

对数生长期的MDAMB453细胞及MDAMB231细胞经系列浓度的HA6722及紫杉醇单用或联合作用后, MTT法测定OD值。紫杉醇单用时的系列终浓度为1、4、16、64、250及1 000nmol·L-1,而HA6722单用时的系列终浓度为12.8,32,80,200,500,1 250nmol·L-1;联合应用时二者以等摩尔浓度混合,系列浓度依次为6.4、16、40、100、250及625nmol·L-1,反应终体积为200μl。生存分数f按下述公式计算:f=ODtreat/ODcontrol(1)

联合方案的疗效评价按有关文献进行[4,5],即以log(1/f1)对log(药物浓度)作图,并行线性拟合,得曲线的x轴截距即为log(IC50),和直线斜率m,利用下述公式计算产生效应f时的单药及联合时的药物浓度:Dosef=DoseIC50[(1/f)1]1/m (2)

由于联合方案采用的是固定摩尔浓度比,因此产生效应f的药物浓度可分解为联合药物的浓度(D)1和(D)2,对于产生任一效应f时的药物联合指数(combine index,CI)可以下列公式算出:

CI=(D)1(Df)1+(D)2(Df)2+α(D)1(D)2(Df)1(Df)2(3)

式中(D)1和(D)2分别代表联合用药产生效应f时的浓度,而(Df)1和(Df)2分别代表药物单用时产生效应f时的浓度;根据推测两药不排斥或相互排斥的可能,α取值1或0;CI反映二药联合的相互作用,大于1表示拮抗,等于1表示相加,小于1表示协同。全部试验均进行3次以上重复。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方差分析F检验(One Way Anova)。

2 结果

2.1 HA6722及紫杉醇单用时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在1、4、16、64、250及1 000nmol·L-1的终浓度下,紫杉醇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均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19.4±4.1nmol·L-1及23.6±5.7nmol·L-1,见图1A;而在12.8、32、80、200、500、1 250nmol·L-1的系列浓度作用下,HA6722对两种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的影响迥然不同,对HER2过表达的MDAMB453细胞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而对HER2低表达的MDAMB231细胞则几乎没有抑制, IC50分别为47.6±7.9nmol·L-1和731.8±14.3nmol·L-1(n=3,P<0.01,见图1B。

2.2 HA6722及紫杉醇乳剂合用对MDAMB453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从上述初步结果可以看到,12.8nmol·L-1浓度的HA6722对MDAMB453细胞的抑制率只有4.7%,因而该浓度被作为非治疗浓度用于增强紫杉醇的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浓度HA6722的加入,紫杉醇对MDAMB453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IC50值由19.4±4.1nmol·L-1降至13.6±5.2nmol·L-1(n= 3,P<0.05)。

等摩尔浓度的HA6722与紫杉醇合用的研究表明,经6.4、16、40、100、250及625nmol·L-1的两种药物共同作用,MDAMB453细胞增殖呈现更为明显的抑制,见图2 A、B、C。在IC50浓度下的联合指数CI为0.85±0.16(n=3),在研究涉及的全部药物浓度范围内,两种药物的联合指数波动在(0.85±0.11)~(0.87±0.27)之间,见图2D。

转贴于

为了澄清HA6722与紫杉醇协同抗肿瘤作用是否具有细胞选择性,对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结果表明,等摩尔浓度的二种药物合用对该细胞株的联合指数在所检测的药物浓度下,波动在(1.13±0.21)~(1.19±0.24)之间,见图3。

2.3 HA6722及紫杉醇乳剂合用对MDAMB453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经100nmol·L-1的HA6722及紫杉醇分别单独处理或以50nmol·L-1的HA6722和相同浓度的紫杉醇先后作用MDAMB453细胞后,TUNEL法对细胞凋亡的检测显示,HA6722与紫杉醇合用增强了细胞的凋亡作用(n=3,P<0.05),见表1。

3 讨论

业已证明,原癌基因HER2过表达是一个独立的、不良的预后指标,将导致乳腺癌患者对某些化疗方案耐药[6],生存期缩短[7]。

图1 紫杉醇及反义寡核苷酸HA6722单用时对两种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及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图3 等摩尔浓度的HA6722与紫杉醇合用时对MDAMB231联合指数随生存分数的变化曲线(略)

图2 紫杉醇和HA6722单用或联合时对MDAMB453细胞增殖的影响(略)

表1 HA6722与紫杉醇单用或联合应用对MDAMB453细胞凋亡的影响(略)

MDAMB453组*P

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抗微管集聚剂,是当前乳腺癌治疗中疗效较高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绝大部分细胞毒药物存在剂量限制性毒副作用(DLTs),因而单用化疗药物不但无法治愈肿瘤,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事实上,一度被认为乳腺癌根治希望所在的大剂量化疗(HDCT)加干细胞支持疗法也并没有达到根治甚至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目的[8]。

生物靶向治疗近年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以bcl2等基因为靶点的反义药物G3139已在体外及体内研究中均显示出明确的抗肿瘤作用,并可增强细胞毒药物的抗肿瘤效果[9,10]。如采用反义药物与细胞毒药物联合的办法,能在不影响抗肿瘤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细胞毒药物的用量,减少或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不失为一种两全的策略。本研究对反义药物HA6722与细胞毒药物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以低剂量(非治疗剂量)的HA6722与紫杉醇联合,可以引起紫杉醇抗MDAMB453细胞增殖活性的明显增强,IC50值由19.4±4.1nmol·L-1降至13.6±5.2nmol·L-1(n=3,P<0.05);而等摩尔浓度的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其对MDAMB45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较之两倍浓度的单药作用更强。在IC50浓度下两药的联合指数CI为0.85±0.16(n=3),表明二者合用对HER2过表达的MDAMB453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协同的。

本研究对两种药物合用时对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合用时MDAMB453细胞凋亡率明显强于二药之一的单独应用,与文献报告一致[11,12]。

本研究尚对另外一种HER2正常表达细胞MDAMB231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6722和紫杉醇合用并未引起抗肿瘤活性的增强,进一步说明,这两种药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是以乳腺癌细胞的HER2基因乃至受体过表达为前提,其详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栓平,宋海峰,宋三泰,等. 靶向HER2 mRNA反义寡核苷酸对SKBR3乳腺癌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5):505507.

[2] Yang SP, Song ST, Tang ZM, et al. Optimization of antisense drug design against conservative local motif in simulant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HER2 mRNA and QSAR analysis[J]. Acta Pharmacol Sin, 2003, 24(9): 897902.

[3] 孙君重, 宋海峰, 宋三泰, 等. 靶向HER2 mRNA反义硫代寡核苷酸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J]. 肿瘤防治研究, 2005, 32(12):745748.

[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drugs or enzyme inhibitors[J]. Adv Enzyme Regul, 1984, 22: 2755.

[5] Xu JM, Azzariti A, Severin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quencedependent synergy between ZD1839 (“Iressa”) and oxaliplatin[J]. Biochem Pharmacol, 2003, 66(4): 551563.

[6] Del Mastro L, Bruzzi P, Nicolo G, et al. HER2 expression and efficacy of dosedense anthracyclinecontain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Br J Cancer, 2005, 93(1): 714.

[7] Ross JS, Fletcher JA. The HER2/neu oncogene: prognostic factor, predictive factor and target for therapy[J]. Semin Cancer Biol, 1999, 9(2): 125138.

[8] 孙君重,江泽飞,宋三泰. 对乳腺癌高剂量化疗的再认识[J].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3, 30(2):119122.

[9] Rudin CM, Kozloff M, Hoffman PC, et al. Phase I study of G3139, a bcl2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combined with 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4, 22(6): 11101117.

[10]Rait AS, Pirollo KF, Xiang L, et al. Tumortargeting, systemically delivered antisense HER2 chemosensitizes human breast cancer xenografts irrespective of HER2 levels[J]. Mol Med, 2002, 8(8): 475486.

抗癌药物篇5

关键词:水凝胶;流变分析;药物控制释放;抗癌蛋白质药物;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49-02

一、引言

高分子水凝胶(hydrogel)是一种能够在水中溶胀,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溶解于水的三维聚合物溶胀体。高分子水凝胶网络中可以充斥大量的水分,结构上与机体组织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尺寸可调节的多孔结构,现已被广泛地用于隐形眼镜、人工皮肤、人工角膜、人工软骨组织等领域。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生物学性质以及理化性质,如生物粘附、生物相容以及生物降解性能,可以应用在缓释、脉冲释放、触发式释放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制中,也就说可以将其应用在可控药物的释放中。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将制备一种新型的基于光控“点击化学反应”的可注射性聚乙二醇水凝胶。通过调节光辐射的时间和位置,可以制备得到各种图案化的荧光水凝胶。该水凝胶制备方法有机结合了光聚合和“点击化学”的长处,既有高效、快速和专一的特点,又有光聚合的时空可控性,同时无需任何毒性催化剂和引发剂,十分有利于蛋白质药物的包裹和控制释放。

三、仪器与试剂

1.实验仪器。恒温水浴锅、流变仪、粗天平、电热干燥箱、锥形瓶、烧杯、干燥管、减压抽吸泵。

2.实验药品。苯胺(Alfa Aesar),三乙胺(TEA,Aldrich),对甲酰基苯甲酸(98.0%,TCI),四臂的聚乙二醇(PEO-4-OH,Mn=10 k,PegBio Co.,Ltd),甲基丙烯酸酐(MA,Merck),苯环酰肼(98.0%,TCI),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99%,Alfa Aesar),4-二甲氨基吡啶(DMAP,99% Alfa Aesar),二氯甲烷(CH2Cl2)用氢化钙(CaCl2)干燥回流使用;细胞色素C购买后直接使用;甲苯用钠丝干燥回流后使用,所需试剂均为分析纯。

四、测试与表征

1HNMR使用Unity Inova 400型共振波谱仪测定,选用氘代氯仿(CDCl3)、氘代二甲亚砜(DMSO-d6)为溶剂,将溶剂峰的化学位移作为参考标准。凝胶模量与凝胶时间用哈克RS6000(Thermo Scientific)流变仪测试,间距为0.5mm,温度为37℃,频率为1Hz,剪切应变为1%。流变仪上配置UV引发装置,光强有10.0 mW/cm2、20.6 mW/cm和30.7 mW/cm2三个等级,激发的波长在365±5nm左右[1]。紫外UV暗箱,激发波长在365±5nm左右,光强为60.0 mW/cm2。

五、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1.四唑(Tet)小分子的合成。在通入氮气的保护条件下,在100mL两颈瓶中进行进行操作,再50mL乙醇中取0.75g(5mmol)对甲酰基苯甲酸充分溶解,然后加入0.86g (5mmol)苯磺酰肼,溶解充分后,再搅拌0.5h,再用二次水沉淀法,干燥,得到淡黄色固体苯腙1.2975g,产率达到85.4 %。将0.23mL苯胺溶于水、乙醇、浓盐酸三者混合溶液中,其中有2mL水、2mL乙醇、0.65mL浓盐酸,在冰水水浴条件下,在1ml二次水中溶解0.175gNaNO2固体,完全溶解后逐滴将其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搅拌15min,得到淡黄色的重氮苯溶液。在15ml吡啶溶解0.6g苯腙,充分溶解后,逐滴将其加入到上述淡黄色的重氮苯溶液中,反应温度控制在0℃,反应6h,得到红棕色的溶液,用乙酸乙酯对该溶液进行4次萃取,每次取10ml,分离得到有机相,之后再加入120ml,3MHCl进行萃取分层,取上层的有机层,通过过滤、真空干燥得到0.206 g粉红色的固体,产率达到39.4%。

2.四臂的聚乙二醇的四唑衍生物(PEG-4-Tet)的合成。在通氮气的保护下,将0.216g四唑充分溶解于15ml二氯甲烷中,然后加入120mgDCC,充分搅拌15min。将10K,0.5 gPEG溶解于2mL二氯甲烷中,然后加到上述四唑溶液中,混合搅拌10min后再加入10mgDMAP,充分反应24h,之后过滤,用冰乙醚沉淀,干燥后得到产物0.421g,产率为90.4%。

3.四臂的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在通入氮气的保护下,向25mL密封反应器中加入四臂聚乙二醇0.5g,120μL三乙胺Et3N,240μL甲基丙烯酸酐,4.9mgDMAP,10mL甲苯,将反应器密封好,置于70℃油浴中反应24h,之后用冰乙醚沉淀过滤,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得产物0.45g,产率为60.5%。

4.水凝胶的制备和流变分析。水凝胶按如下方法制备:分别将一定的PEG-4-Tet(DS81.6%)和PEG-4-MA溶于PB(200μL,pH7.4,10mM)中制备得到浓度分别为20wt%或30wt%的溶液,在室温下将两种溶液充分、均匀混合,置于波长365nm的紫外灯下,照射10min形成凝胶。通过使用遮光模板先盖住聚合物溶液,然后再用紫外光辐射可以制备得到设计图案的水凝胶,这些图案可以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拍照2]。采用RS6000流变仪(Thermo-Fisher,Germany),在37℃下Φ20mm的测试平台上进行流变分析操作。将PEG-Tet和PEG-MA的PB混合溶液加到测试平台上,然后在在液体表面滴加少量的油防止测试过程中水分的挥发。测试得到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水凝胶的凝胶时间定义为从测试开始到G′= G″时所耗费的时间。

六、结果与讨论

本综合实验设计新颖、方法可行性高、实验现象明显以及应用价值较高。同时,实验教学在反应条件以及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实验现象明显,可以保证试验教学的成功率;另外在保护环境、节约药品以及控制教学时间等方面也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田帅.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改性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D].杭州:浙江大学,2010.

抗癌药物篇6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1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4]吕淑彬.微脂粒:制药产业的未来[J].中化药讯,2008,1(42):23.

抗癌药物篇7

近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突飞猛进,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异军突起,分子靶向治疗抗癌新药的问世,给新世纪的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癌症分子靶向治疗新药的共同特点是:①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用药更安全;②与常规抗癌治疗如化疗和放疗合用,疗效明显提高;③抗癌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规抗癌治疗,可用于化疗或放疗失败的病人;④具有细胞调节和稳定性作用;⑤联合应用不同靶点的新药,可能在多途径阻断癌细胞的生长,产生抗癌协同作用。

由于癌症分子靶向治疗新药具有上述独特优势,所以对它的研制已成为癌症研究的新热点。目前,临床上正在进行试验的癌症分子靶向治疗新药至少有百余种,其中,格里维期和贺赛汀即将在中国上市。

格里维期(STI-571)最具突破性,最近已获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STI-571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酶,阻断促癌细胞增生的多种信号传导。STI-571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病情恶化的急变期病人;用于对化疗和放疗抗拒的晚期转移性胃肠道恶性间质细胞瘤,效果也很好。

贺赛汀是针对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不仅使药物的安全性大大增加,而且保证了药物对癌细胞攻击的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贺赛汀与化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和增强抗癌效果的作用,适用于过度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也是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热点。肿瘤生长及转移灶的形成,离不开肿瘤的生成及为它提供的营养。因此,研制的药物要设法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卡断癌细胞生长的营养来源。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的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新药即将上市,这类新药主要有: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的抗体――HuMV833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新药――内皮他丁等。

抗癌药物篇8

让癌症治疗不再简单粗暴

4000年以来,我们对癌症的恐惧从来不曾消失,因为它意味着生命的尽头和痛苦的治疗。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癌症,每5位死者中,便有1人死于癌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类第一次有了关于癌症的记录。4000年以来,我们对癌症的恐惧从来不曾消失,因为它意味着生命的尽头和痛苦的治疗。

标准的癌症治疗手段过于简单粗暴

虽然,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预防与慢性感染和烟草相关的癌症,但是衰老与衰老所累积的基因突变等致癌因素却不可避免。积极的预防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总有一些人会不幸患癌。更糟糕的是,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还需要忍受治疗之苦。

现今,手术、化疗、放疗是癌症治疗的三驾马车,它们有效,但是过于简单粗暴。不论是用刀切、用放射线烧,还是用药物毒死癌细胞,我们的健康细胞都会跟着遭殃,或者有癌细胞成为漏网之鱼。这些疗法就像是一个盲人拿着机关枪乱扫一通,不分敌我。到了癌症晚期,即使患者忍受了这些痛苦的治疗,也收效甚微。

智慧型的癌症疗法将成为疾病的终结者

难道就没有更智慧的癌症治疗方法吗?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RNA干扰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免疫疗法等新方法将更加精确、高效、持久地抗击癌症。RNA干扰技术能够让利于癌症生长的基因失去作用,纳米技术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增强药效,微生物技术可以让病毒和细菌成为我们的抗癌雇佣兵,而免疫疗法则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全面清除癌细胞。

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发的药物有的已经用于临床,例如,用免疫细胞制作的癌症治疗疫苗Provenge已经上市,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还有更多的新式抗癌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例如治疗肝癌的RNA干扰药物和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靶向性纳米药物。

当然,有时候可能结果并不符合研究者们的设想,但是,他们坚信,这些智慧型药物才是癌症的终结者。随着微生物、纳米和遗传工程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们对于不同种类癌症和自身免疫系统了解的增多,难关将被一一攻克,癌症也将变得不再可怕。

未来战士1

纳米技术——让药物瞄准癌细胞

如果说,化疗药物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让健康细胞“躺着也中枪”,那么纳米技术就是来帮助它们更精准地“杀敌”。

纳米技术,让“毒药”起死回生

纳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所以它本身并不能够治疗癌症,但是纳米级的分子却能够解决许多抗癌药物的问题。药物可能伤害健康细胞,也可能在到达目标细胞之前便被吸收,而纳米材料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纳米技术可以让RNA干扰等新抗癌技术真正运用到临床中去,也可以让许多早已因为毒副作用被打入冷宫的抗癌药物“起死回生”。

让药物能更好地渗入肿瘤血管

大多数的化疗药物都是通过杀死快速增殖的细胞来抑制癌症,可是除了癌细胞以外,我们的皮肤、肠道和免疫系统中还存在许多快速增殖的健康细胞。在化疗过程中,这些健康细胞经常“躺着也中枪”。有时为了保护快速增殖的健康细胞,只能降低化疗剂量,但这样一来,癌细胞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相比普通血管,纳米级的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血管,因此,药物将在肿瘤处聚集,放过其他血管。把化疗药物跟纳米技术相结合,就是为了集中火力,把所有子弹送进敌人的胸膛,避免自己人受伤。

给纳米药物加上更精确的导航系统

纳米级的药物“路过”肿瘤血管时,会渗入其中,但是并不会主动寻找肿瘤。于是,只是制作纳米级的药物并不能够满足药物研发者们对抗癌药物的要求,他们还希望给这些药物加上一个导航系统。把能够“找到”癌症蛋白质的抗体附着到纳米级的药物上,药物就会直接找到癌症,这种药物被称作靶向性纳米药物。由于几乎所有的靶向性纳米药物都能够不被浪费地到达肿瘤处,因此,即使是很低的剂量,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旧药装上新补丁:用量更少,效果更好

第一类能够达到临床评估的靶向性纳米药物是BIND公司的新药DTXL-TNP。其中的DTXL为FDA(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早已批准的传统化疗药物多紫杉醇,而TNP就如同它的补丁,让它效果更好,用量更少。

第一步:制作补丁 根据大小、载药量、释药特性等的不同,研究者从100多种纳米微粒中选出了最佳的一种,然后再将前列腺癌特异膜抗原的抗体附着于上。因为这些抗原存在于前列腺癌细胞和大多数非前列腺实体肿瘤的新生血管上,所以带有其抗体的纳米微粒能够迅速找到肿瘤。这种名为靶向性聚合纳米微粒(TNP)的细微分子将填补传统化疗药物不分敌我的漏洞。

第二步:安装补丁 接着,研发者把传统的化疗药物注入到靶向性聚合纳米微粒中,药物便会被微粒精确地带到肿瘤处。微粒的释药特性能够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长久保持较高水平,延长药效。在小鼠试验中,这种新药的血液循环半衰期可达到约20个小时之久。药物不仅能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在肝脏的聚集量也大幅度降低,变得更加安全。

第三步:成果测试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给药后12 个小时中,纳米药物在小鼠肿瘤处的聚集明显增多。给药24小时后,纳米药物在小鼠血液中的浓度一直维持在传统化疗药物的100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得到明显改善。而最初的临床试验也表明,相比使用常规剂量的传统化疗药物,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在使用了更低剂量的纳米药物后,肿瘤有了更明显的萎缩。简单地说,纳米微粒的运输,让药物使用达到了剂量更少,效果更好的目的。

未来战士2

RNA干扰技术——关掉癌症基因

只是杀死癌细胞,它们还会长出来,可是如果关掉了癌症基因,那么便一劳永逸了。就好像厕所漏水了,你不能只舀水,必须得关掉水龙头,不然,水永远都舀不干。RNA干扰技术就是关掉癌症基因的希望所在。

RNA干扰=让癌症基因不致病

给矮牵牛花注入了催生红色素的基因后,花朵理应变得更鲜红,结果却是,花瓣褪成了白色。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矮牵牛花自身的RNA干扰现象让催生红色素的基因沉默了。这是因为,DNA是携带着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而mRNA是DNA和蛋白质之间传递编码信息的“中间人”,如果mRNA扰了,那对应的基因就失去了作用。如果我们能够让癌症的基因沉默,那么即使你拥有癌症基因,也不会患癌症。

怎样利用RNA干扰治病

许多生物,尤其是低等生物,都是依靠RNA干扰来抵抗病毒的入侵,例如,植物、蠕虫和果蝇体内都存在这种原始的RNA级别抗病毒机制。但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体内却没有这种抗病毒机制。现在,在人类身上,研究者们希望运用RNA干扰技术使特定的基因沉默,例如让可导致胆固醇升高、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的基因沉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让基因沉默的具体工作是由小干扰片段完成的,它们会截杀传递基因信号的mRNA,让相应的蛋白质无法合成。小干扰片段只截杀与其碱基配对的mRNA,所以具有特异性,这是抗癌药物梦寐以求的。把针对癌症基因的小干扰片段注入癌症患者体内,他们的癌症基因就会保持沉默,癌症也就会停止生长。健康mRNA的碱基与这些小干扰片段并不符,因此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想要让小干扰片段截杀正确的mRNA,就必须先知道这个mRNA参与合成哪一种蛋白质。

资料库:小干扰片段是什么

小干扰片段是RNA干扰的一个中间产物。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 RNA的编码链被称作“正义”链,与之互补的RNA链被称作“反义”链。一正一反两条RNA链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双链RNA。蛋白质复合体Dicer附着其上后,会将其切割成许多小干扰片段,即siRNA。然后,蛋白质复合体RISC会再与这些片段结合,清除其中一条RNA链,剩余的一条成为探测mRNA(信使RNA)分子的探针。当一条mRNA分子与RISC复合体上的RN段通过碱基配对的形式结合时,该mRNA分子便会被剪切并降解,其对应的基因也就沉默了。这一现象被称为RNA干扰。

以致病蛋白质为线索制药

以生物技术公司Alnylam治疗感染肝癌的RNA干扰药物ALN-VSP为例,药物研发者把癌细胞大量制造的两种蛋白质作为线索。第一种蛋白质能帮助肿瘤血管的新生,用于向癌细胞运输血液,第二种蛋白质则能够让癌细胞加速生长。于是,针对这两种蛋白质,研发者设计出了截杀其mRNA的小干扰片段,然后将这些小干扰片段注入患者体内。这些小干扰片段与负责生产两种致病蛋白质的mRNA配对,然后将它们分解掉,这样就切断了致病蛋白质的生产链,从而抑制了癌症的生长。

纳米材料让药物安全到达敌营

但小干扰片段也有缺点,在自然的RNA干扰过程中,它们很快就会降解,于是在治疗癌症时,如何才能保证它们“安全”到达肿瘤处是一个问题。制造出特定的小干扰片段后,还必须有能够保护它们的“运输工具”,以免它们“出师未捷身先死”。因此,药物研发者又设计了一种脂质的纳米材料,它只能够被肝脏吸收。把小干扰片段藏到这种脂质纳米微粒中,它们在到达肝脏以前都能够保持完整,而到达肝脏后,纳米材料被吸收,小干扰片段便会出来阻断癌症基因发出的信号。小干扰片段如果是士兵,那么纳米材料就是把士兵安全运输到敌营的坦克。

断掉肿瘤生长的后路

在首次临床试验中,化疗失败的19名肝癌患者服用了ALN-VSP数周内,药物便开始阻止致病蛋白质的生成,使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患者体内肿瘤62%的血流被切断了。肿瘤无法获得养分,只能停止生长。今年Alnylam公司与中美合资的世方药业有限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将在中国共同开发这种纳米药物,用于治疗包括原发性肝癌的各类肝癌。

Bruce Sullenger是美国杜克大学一位研究RNA干扰的分子生物学家,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利用RNA干扰使2万个基因沉默,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制造出载体让RNA干扰能够准确地到达目标细胞。”除了ALN-VSP以外,还有很多其他RNA干扰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RNA干扰药物能够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现在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RNA干扰药物

未来战士3

微生物改造——化敌为友,共同抗癌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癌症治疗。病毒和细菌原本是我们的敌人,可是,如果让它们感染和杀死癌症细胞,那么它们便成为我们抗癌的雇佣兵。

让病毒成为我们的抗癌雇佣兵

病毒的天性是侵占我们的细胞,然后在其中繁殖,直到细胞死亡,再去侵占更多的细胞。如果我们能够操作病毒,使其只攻击癌细胞,那么病毒便不再可怕,它们将成为我们对付癌症的重要战略伙伴。这个想法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人希望利用病毒的破坏力来对付癌症。各式各样的病毒被注入患者的肿瘤中,但有时候病毒感染会迅速蔓延开,并且导致致命的后果。以毒攻毒有可能变成玩火自焚。

而如今,利用基因技术改造病毒,可以让它们只感染肿瘤细胞,还能让它们在肿瘤细胞中的繁殖更加疯狂,最终能够把肿瘤“吞噬”干净。现在,至少有10 个种类的病毒在接受基因改造后被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而BioVex公司的OncoVEX GM-CSF可能是目前为止效果最好的这类药物。GM-CSF是英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一种强劲的免疫化学物质,能够刺激免疫系统辨别和攻击癌细胞。基因被改造后的疱疹病毒再“带上”这种免疫化学物质,就变成了能够治疗癌症的病毒。这种治疗性病毒通过两种方式起作用:第一,直接入侵癌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和杀死宿主癌细胞;第二,告诉身体制造更多能刺激免疫系统抗癌的化学物质。这种双管齐下的治疗性病毒,可用于治疗黑色素瘤、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

在临床试验中,已发生转移的50位黑色素瘤患者中,有8位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了,而且疗效持续时间长。对于存活率极低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另外,据参与试验的患者反映,这种以病毒为载体的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和不适感要远远小于干扰素(干扰素常用于癌症治疗中,毒副反应较为明显)。现在,这种治疗性病毒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的第3阶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拔掉艾滋病病毒的毒牙

全球的免疫学家都在积极寻找更多适合抗癌的病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便看中了艾滋病病毒强大的感染能力。首先,他们通过基因改造去掉了艾滋病病毒的致病能力,使其成为缺陷型病毒。然后,他们把缺陷型病毒的基因插入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中,这样T细胞便会如同艾滋病病毒一样疯狂地攻击癌细胞和大量繁殖。3位接受这种实验性的病毒疗法的血癌患者中,有2位患者痊愈,1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而在此前,化疗已经对这3位患者不再产生作用,而且他们也没有接受骨髓移植的机会。可以说是艾滋病病毒救了这些血癌患者一命。

寻找天生的癌症捕杀者

除了利用基因改造后的病毒去杀死癌细胞,研究者们还在寻找天生就只杀死癌细胞的病毒。Neotropix公司的抗癌药物NTX-010所选用的病毒,天然就只感染和杀死癌细胞,不需要基因改造。药物注射入患者体内后,病毒会有选择性地感染和杀死神经内分泌癌细胞。在临床试验中,一些走投无路的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的病情得到了不错的控制。不过,这种治疗性病毒并不能歼灭所有的癌细胞,它们杀死癌细胞的速度与癌细胞生长的速度达成了一个平衡。肿瘤虽然不会缩小,可会停止长大,患者的生命也将得到延长。以病毒为载体的抗癌药物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以病毒为载体的药物正在动物试验阶段。

细菌打起癌症包围战

说起病毒便不能忘记另外一种寄生在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细菌。许多菌株,包括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都倾向于寄宿在肿瘤中,因为在氧气稀少的肿瘤中心,这些细菌能够躲过人体免疫系统对它们的追捕,还能够以癌细胞的代谢产物为食。接受过基因改造的细菌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释放毒素或者在指定的地点完成其他任务。

这与病毒疗法十分相似。不过,相比改造病毒,细菌更容易大量培养,而且在基因改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控制。更好的是,细菌还会作用于被病毒忽略掉的肿瘤基质细胞,它们本身不是癌细胞,但是却会支持癌细胞的生长。肿瘤的80%都是由这些基质细胞构成的。所以,细菌疗法不仅能够直指敌人的大本营,还能包围敌人。

给益生菌装上抗癌武器

2010年,爱尔兰库克癌症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Tangney改造了一种无害的肠道细菌,短双歧杆菌的基因用于追踪小鼠的皮下肿瘤。结果显示,即使是口服,这种抗癌细菌也可以通过胃肠道,最终到达肿瘤处,并在其中繁殖,其效果与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几乎相同。在给药2周后,细菌仍然在小鼠的肿瘤处工作,而且小鼠在整个实验中都没有因为细菌感染而患病。

以无害的益生菌作为载体,插入“报道基因”,医生便能通过这些细菌找到患者体内容易被忽略的癌细胞;插入“治疗基因”,则可以用这些细菌来杀死癌细胞。不过,由于细菌疗法是比病毒疗法更新的技术,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所以没有相关的临床试验案例。

未来战士4

免疫疗法——启动我们天生的抗癌引擎

我们的免疫系统在面对癌症的时候并不是束手就擒的,它们也会反抗,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失败了。有一些幸运的患者发现,自己的肿瘤自然消失了,这其实是自身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症的战役中迎来了迟到的爆发。癌症的免疫疗法就是要让我们的免疫系统重新加入战争,并最终赢得胜利。

免疫系统让肿瘤不治而愈

免疫疗法的概念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这都得益于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一位外科医生——Coley。他发现在抗生素发明以前,癌症患者在切除肿瘤后并不容易复发,而在抗生素发明以后,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癌症反而变得容易复发了。另外,一些肿瘤自然消失的患者,都几乎有过急性感染的经历,有的人患过麻疹,有的人患过流感,还有的人患过疟疾。把这些综合起来思考,Coley怀疑,是感染让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对付病毒或者细菌的时候也顺便清除掉了癌细胞。因此抗生素虽然让癌症患者避免了手术后受到感染,但是也让其失去了清理癌细胞的机会。

在18世纪,一些外科手术医生也注意到了感染就像是某种原始的“免疫疗法”,可以清除手术所遗漏的癌细胞。因此,他们会故意不做好消毒工作,有的甚至会大胆地将疟疾或者梅毒病毒注入癌症患者体内。有时候,这种原始的“免疫疗法”真的能够成功。不过医疗发展到Coley的时代,故意感染患者显然是不可行的,但仍然有一些意外受到感染的患者,他们的肿瘤会自行消失。Coley告诉纽约医学院,如果感染能够清除肿瘤,那么类似的人为操作应该也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

链球菌刺激免疫系统抗癌

链球菌是一种能够引起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细菌,但是又不如梅毒或者结核杆菌那样致命。在1981年5月,Coley给一位自愿的肿瘤患者在肿瘤处直接注射了链球菌。这位患者的颈部和扁桃体都长有肿瘤,之前的手术后,肿瘤复发并且生长迅速。Coley为他治疗的前两个月,他几乎每天都注射链球菌,而肿瘤真的萎缩了。到了8月,Coley停止了注射,肿瘤再次开始生长。于是,Coley又给患者注射了一种更为强劲的链球菌,这次患者开始高烧,但两周后,其颈部的肿瘤完全消失了。两年后,这位患者颈部的肿瘤仍然没有复发,扁桃体的肿瘤虽然没有消失,但也没有继续长大。

之后,Coley开始用这个方法治疗其他患者。其中一位患者的肿瘤迟迟无法消失,直到Coley给他注射了另外一种能引起他发烧的链球菌。接着的24小时中,Coley眼睁睁地看着肿瘤一点点地消失了。似乎发烧是让这个疗法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但有的时候,即使天天注射也无法让患者发烧,可还有时候,一次注射便让患者的感染情况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他制造了一种混合死链球菌和黏质沙雷氏菌的注射液,并称其为Coley毒素。这种药物会造成患者高烧,但是却不会引起真正的感染。Coley强调,重要的并不是细菌的种类,而是要保证注射液能够注射到肿瘤的深处,而且必须引起患者发烧,这样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肿瘤便能够萎缩甚至消失。

免疫疗法研究仍在继续

我们在“发烧”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最高,这个时候身体会制造更多的免疫细胞,而且这些免疫细胞的活动范围广、攻击能力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受到感染并且发烧的次数越多,他患某些种类癌症的几率便越小。可以说,发烧是我们天生抵御疾病的引擎。Coley就是靠着刺激身体发烧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甚至是一些肿瘤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

但是,Coley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如何才能够调配出适合每一位患者的细菌注射液,还有如何让免疫系统保持“亢奋”。1936年,Coley去世后,他的Coley毒素也逐渐被更容易预测效果的放疗和化疗取代。但是,对于免疫疗法的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在免疫疗法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研究者们又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我们天生的防御机制来对抗癌症。不同于Coley的是,现在随着对免疫系统的了解的加深,科学家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在我们身体防御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能够更加精确地去操控免疫细胞。再结合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免疫细胞去攻击癌细胞,包括给患者注射癌症抗原、培育更多免疫细胞、改造免疫细胞的基因等等。

“疫苗”是免疫系统的抗癌启动按钮

把病毒抗原或者灭活的病毒注入患者体内,患者便会产生抗体,其免疫系统就能够识别和清除病毒,这就是疫苗的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希望像对付细菌和病毒一样来对付癌细胞。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抗原疫苗:给患者注入癌细胞特有的蛋白质(即抗原),或者带有抗原的已死癌细胞,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自动识别和杀死癌细胞。如果说,免疫系统清除掉身体内的癌细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那么疫苗就是启动按钮,一旦触动,免疫细胞便开始奋力杀敌。

让免疫系统不停工作——DNA疫苗

设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百名患者于临床试验中接种了治疗癌症的抗原疫苗,动物实验更是不计其数,但都以失败告终。总结一下原因,如下:第一,肿瘤会对免疫系统发出一种撤退的信号;第二,大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因为放疗已经脆弱不堪;第三,免疫系统要杀死癌细胞必须同时依靠免疫细胞和抗体,但抗原疫苗虽然善于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可却不善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细胞,然而,最终要真正杀死癌细胞却得靠免疫细胞。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抗原疫苗刚开始还能起到一些作用,但等免疫系统适应了之后,就会停止工作。

现在,英国南开普敦大学的研究者改变了思路,寻找其他办法来激活免疫系统。他们不再给患者直接注射抗原,而是把负责制造抗原的DNA放入一种载体中,制成DNA疫苗。一旦这种DNA疫苗注射入患者的手臂肌肉中,那里的肌肉细胞便会遵循新的基因指示,开始源源不断地产生抗原,直到它到达细胞的表面。

以往,直接注射抗原后,抗原会在血管中随波逐流,或者只是依附于已死的癌细胞上,很难真正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细胞。而现在注射了DNA疫苗,细胞产生的抗原依附于细胞的表面,只有这样的抗原才能达到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细胞的目的。DNA疫苗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由于细胞会持续不断地产生抗原,所以免疫系统会一直得到刺激,对癌症的追击便不会停止。目前,已有几种DNA疫苗在进行小规模的临床试验。

给T细胞找个帮手——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它能帮助免疫系统辨别癌细胞,还能将癌细胞分解为带有抗原的小碎片,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更容易找到并且清除这些癌细胞片段。总的来说,树突状细胞的工作就是为了方便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癌细胞,但其数量非常稀少。

研究者先从患者的血液中获取免疫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让这些免疫细胞暴露于癌细胞或者癌症抗原中,接着再用一些化学物质让免疫细胞转变成树突状细胞,并让树突状细胞大量增殖。最后,树突状细胞被注射回患者体内,并刺激免疫系统对身体内的癌细胞做出反应,诱导T细胞将癌细胞杀死。这种把免疫细胞植回患者体内的做法叫过继性免疫疗法。

因为树突状细胞疫苗是一种自体同源的疫苗(即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制作疫苗),所以每一个患者的疫苗都是“私人定制”,无法批量生产,是疫苗中的奢侈品。美国Dendreon公司研发的Provenge疫苗便属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也是FDA首个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的疫苗。这种疫苗治疗一个病人的开支高达9.3万美元,疗法为一个月内注射三次,平均能够为患者延长4个月的寿命。

训练癌症杀手——T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毕竟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因此有研发者直接培育能杀死癌细胞的T细胞。研究者从患者切除下来的肿瘤中获取T细胞,培育后再注射回患者体内,也属于“私人定制”类的疫苗。如果再结合放疗与去除免疫抑制细胞,T细胞疫苗甚至能治愈晚期黑色素瘤,而在此之前,医生们面对这种癌症几乎都无力回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Steven Rosenberg医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附属临床研究中心进行了T细胞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的93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有20人的肿瘤完全消失,而且其中19人在5年后都没有复发。总共52位患者的肿瘤有了明显萎缩。

但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现在的结果,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给患者的T细胞做基因改造,将能够识别癌症的基因插入T细胞中,使T细胞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将可能通过基因改造,制造出各种全新的细胞类型,而将免疫疗法与遗传工程相结合是现今最前沿的研究。少数与大学挂钩的医疗中心已对一些绝症患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而部分患者的情况显示,这可能成为癌症的真正终结者。

盘点2012癌症研究十大突破

1杀死癌症干细胞的药物

据《细胞》杂志报道,一个癌症干细胞研究团队的领导者Mick Bhatia博士发现,甲硫哒嗪(一种抗癌药物)可以在不损伤正常干细胞的前提下,杀死诱发白血病的癌症干细胞。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因为癌症干细胞可以持续分化,进而发展为癌症,并且它也是导致癌症复发的一个常见原因。

2破解致死乳腺癌的基因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死亡率高,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成阴性,并且尚无针对性的标准治疗方案。但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破解了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发现其患者的许多基因都发生了变化,例如MYC、MCL1和JAK2发生了基因扩增,而PI3K基因却发生了突变。了解有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异常,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以及研发出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疗法。

3提高罕见胰腺癌患者存活率

胰腺癌的死亡率极高,但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所一个临床研究小组发现,一种较为罕见的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如果治疗得当,患者的寿命将会延长。壶腹周围癌患者在接受了手术切除肿瘤后,继续进行氟尿嘧啶或者吉西他滨的化疗,那么存活率将会明显提高。

4维生素D或可抑制癌症生长

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的John White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一种名叫cMYC(寡核苷酸)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至少50%的癌症患者体内这种蛋白质的含量会升高。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阻断cMYC的生成。该项发现对未来研究和了解维生素D在阻断癌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有重大意义。

5儿童恶性脑癌新疗法

随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后颅恶性胶质瘤。在此之前,我们认为所有的随母细胞瘤都一样,采用的也是同一种标准治疗方法,但许多患儿因此接受了过度治疗。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的Taylor医生带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随母细胞瘤有四个分型,情况也有轻有重。如果能够在治疗患儿以前先确认到底是哪一种分型,那么治疗将更有针对性,也避免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过度使用放疗。放疗可能带来长期的副作用,包括损害患儿的大脑结构。

6天然海绵可以预防癌症导致的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也叫作恶病质,是由癌症引起肌肉或体重减少的一种疾病。癌症死亡者中,大约30%是死于肌肉萎缩。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蒙特利尔发现,在小鼠实验中,一种源自于海绵的天然产品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该研究首次为肌肉萎缩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治疗方法。

7甲氟奎抗癌大有前景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和骨髓癌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Aaron Schimmer博士以及他的同事对多种药物进行了检测,希望确定其中是否有药物可以攻击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最终研究发现,甲氟奎,一种常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可以导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破裂。

8只化疗对霍奇金淋巴瘤更好

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另一个临床试验小组发现,局限期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如果只接受化疗,比接受化疗并接受放疗的患者活的时间更长。化疗联合放疗一直都是对付癌症的有利武器,此前,9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都同时接受达卡巴嗪化疗和次全淋巴结照射放疗,但实际上,这种双管齐下的疗法可能让患者更快走向死亡。

9罕见癌症的智能疗法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Torsten Nielsen博士及其团队,日前揭示了基因突变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引发癌症的过程。这种基因变体可以引起一种罕见但是致命的癌症(滑膜肉瘤)的增生。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药物或者基因抑制剂能够阻止这些致病蛋白质的生成,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抗癌药物篇9

摘 要:目的:探讨抗瘤胶囊抗小鼠实验性肝癌的作用和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抗肝癌中药新药奠定良好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抗瘤胶囊由仙鹤草、山豆根提取物按一定处方比例配比组成。建立小鼠肝癌(H22)动物移植肿瘤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药物小、中、大剂量组并分别给药。实验结束后,进行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肿瘤组织病理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抗瘤胶囊各组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2.11%、41.58%和45.26%,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而各用药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坏死,但各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抗瘤胶囊对小鼠肝癌(H22)动物肝癌模型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但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抗瘤胶囊;肝癌(H22)动物肿瘤模型;抑瘤率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23-03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1]。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中药对肝癌的疗效正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其作用机理与直接杀伤或抑制肝癌细胞、保护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前病变、破坏或抑制癌细胞遗传物质合成、诱导癌细胞凋亡及调控癌基因表达等因素有关[2]。

本研究对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和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其疗效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为研究开发抗肿瘤中药新药奠定良好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小鼠肝癌(H22)动物肿瘤模型,以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观察为检测指标,探讨抗瘤胶囊抗肝癌作用及其相关机理。

1 材料

1.1 动物

昆明种封闭群一级小白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g,乐山长征制药厂提供。

1.2 瘤株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瘤株: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免疫实验室提供。1.3 药物

替加氟片: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生产,批号:060601,用蒸馏水配成8.33mg/mL的实验用液,密封置4℃冰箱中冷藏备用。

抗瘤胶囊:乙醇浸提仙鹤草,加热回流提取山豆根等药,提取后分别浓缩成1∶1浓缩液,然后按一定处方比例进行适当配比。仙鹤草、山豆根均购于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经西南交通大学药学院宋良科副教授鉴定。

2 方法

2.1 肝癌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无菌操作,取荷肝癌(H22)小鼠腹水,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到含瘤细胞1×107/mL,每只鼠左腋皮下接种0.2mL,并将接种过的小鼠随机分为荷瘤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药物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另设未接种瘤细胞的正常组共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2 用药方法

小鼠接种瘤细胞24h后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服纯净水0.5mL/只;阳性对照组每天灌胃替加氟片溶液(8.33mg/mL)0.5mL/只;三个抗瘤胶囊治疗组灌胃不同剂量实验用药,皆为每天0.5mL/只,qd,连续给药10d。

2.3 标本的采集、制备

停药次日,处死小鼠,解剖并完整剥离肿瘤组织,用电子天平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并将肿瘤组织浸泡在10%甲醛溶液中,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以作显微镜下病理学观察。同时胸腺和脾脏进行解剖后称重,以计算各组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2.4 检测指标

2.4.1 抑瘤率测定

计算方法:抑瘤率(%)=(1-T/C)×100%(T/C:治疗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

2.4.2 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的测定

胸腺指数=胸腺重量(mg)/体重(g);脾指数=脾重(mg)/体重(g)

2.4.3 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

采用石蜡切片法。病理标本固定后,进行取材、脱水、浸蜡、包埋、切片和染色。

2.5 统计

将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后采用t检验,检验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

3 结果

3.1 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见表1。

表1 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示P

表1表明,抗瘤胶囊对荷肝癌(H22)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平均瘤重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3.2 对荷瘤小鼠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的影响

3.2.1 对荷瘤小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见表2。

表2表明,各组小鼠胸腺重及胸腺指数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2 对荷瘤小鼠脾指数的影响

见表3。

表3 对脾重及脾指数的影响( ±s)

表3表明,各组小鼠脾重及脾指数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 对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病理观察

肿瘤组织的大小一般在2~3cm之间,呈半球形或不规则状,颜色为灰白色,其中有许多白色斑点,硬度和一般的软组织相当,组织切面呈蜂巢状。

显微镜下,各组肿瘤细胞表现如下:

①模型对照组:肿瘤细胞呈团簇状密集、旺盛生长,排列紧实,形态各异,异型性明显(附图1、附图2)。

图1 模型对照组(HE 400×)

图2 模型对照组(HE 100×)

②阳性对照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可见有部分浅染的细胞坏死(附图3)。③抗瘤胶囊各组:可见大面积浅染肿瘤细胞的坏死区(附图4、5、6)。

图3 阳性对照组(HE 100×)

图4 药物低剂量组(HE 100×)

图5 药物中剂量组(HE 100×)

图6 药物高剂量组(HE 100×)

4 讨论

仙鹤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牙草的全草,其性微甘、平,味苦、涩,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血症及痢疾等。现代中医药研究发现,仙鹤草还具有较强的抗癌功效。仙鹤草拥有极为复杂的化学成分[3],主要有仙鹤草酚、挥发油、微量元素、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甾醇、有机酸、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和糖苷类等化合物,其中鞣质类化合物有重要的抗癌活性[4];山豆根为豆科蔓生性矮小灌木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近年来用于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山豆根化学成份主要有生物碱、多糖、黄酮等,其中具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是山豆根的总生物碱,包括氧化苦参碱、苦参碱、金雀花碱、槐果碱等[5]。

本实验用药抗瘤胶囊主要由仙鹤草、山豆根等中药组成。从对肿瘤生长的实验结果来看,抗瘤胶囊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平均瘤重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肿瘤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肿瘤细胞呈团簇状密集、旺盛生长,而各用药组可见有部分浅染的肿瘤细胞坏死,尤其是抗瘤胶囊各组可见大面积浅染肿瘤细胞的坏死区,表明抗瘤胶囊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从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上看,各组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的来说,用药组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都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和仙鹤草用量和山豆根的毒性有关,由此,关于本处方药物之间的配比比例,有待在进一步研究中继续优化,从而使抗瘤胶囊在杀灭肿瘤细胞和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两个方面都发挥出良好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刘厚钰.原发性肝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0.

[2] 蒋时红,周宜强.中医药防治肝癌机理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03,9(4):309-311.

[3] 赵莹,刘金平,李平亚.仙鹤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01(1):50-53.

抗癌药物篇10

关键词:癌症;中药药性组合;抗肿瘤药;药物筛选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9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23-04Discovery of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Based on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CHEN Shan, WANG Yu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and provide method and a new thinking style for the new function discovery from old dru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thods Using lung cancer with qi and yin deficiency as the example,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of TCM anti-lung cance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and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patterns (CHNCP) for cancer treatment were extract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and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The chemical medicines were re-screened with the cancer CHNCP and the candidate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TCM anti-lung cancer treatment is invigora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Fifteen chemical medicine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anti-cancer candidates, including 2 anti-cancer drugs being used in clinics and 4 drugs having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method for finding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based on the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is feasiable, which provide new clues for application of old drugs.

Key words:cancer;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antineoplastic drugs;drug screening

癌症(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抗癌新药的研发面临研发周期长、成本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的风险。面对新药研发存在的困难,一些学者提出了“老药新用”的观点,基于药物作用于多个靶点的事实,探索已有药物的新适应症[1]。此方法不但可以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946,81173568)通讯作者:王耘,E-mail:且其研发过程可以免除已有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评价,因此可以缩短药物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

“老药新用”早期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来发现老药新用途,后来产生了以细胞模型建立的生物信息学高通量筛选技术、以共享分子特性数据库建立的基因活性定位技术、体内动物疾病模型以及化学信息配对技术等方法[2]。但这些方法多从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角度出发,未能有效地将临床用药经验应用到新用途发现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管疾病分册,2003,7(4):199-205.[5] 王阶,陈可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6]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385.[7] 方永奇,魏刚,李小兵.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490-491.[8] 顾衡强,陈美华,林求诚.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栓前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6(12):4-6.[9] 黄继良,孙文才,张文丽,等.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05,26(9):968-969.(收稿日期:2013-03-01,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