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中药十篇

时间:2023-03-25 07:18:50

抗癌中药

抗癌中药篇1

常见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全身中毒反应、脏器功能损害、药物性过敏反应、身体不适等。而中药本身有毒、辨证用药不准、配伍失误、炮制不当、误食误用、药品质量不高,是抗癌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即使一些毒性不大的常用药物,如果超量服用,亦可造成中毒;还有的患者服用太久,超疗程长期服用,也容易导致蓄积中毒。

抗癌中药也可导致中毒

专家认为,中医抗癌利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偏性。对于癌症治疗而言,完全绝对安全的中药几乎是不存在的。常用的抗癌中药有:斑蝥、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巴豆、硇砂等。这些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另外,本身具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有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其毒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含乌头碱的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等,如果用量过大、炮制不当、煎煮失法或机体对该药敏感性过高,就可引发中毒,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等,含强心甙类的中药,如罗布麻叶、蟾酥等,也可引起类似洋地黄中毒的表现;黄连素静脉滴注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甚至死亡;有些中药还具有致过敏、致癌、致畸、溶血、堕胎、减少男性等副作用。

中药毒性不可怕

专家介绍,尽管许多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但并不可怕,总的来说,中药不良反应远比人工合成药物要少。但人体本身有一定的排毒、解毒功能,对中药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适应性;而且,中药中含有的糖类、维生素等,进入体内可能转化为葡萄糖、葡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中药含有蛋白质、胶质,可保护胃黏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并可以与某些有毒成分,如生物碱类结合,排出体外,达到消除药物毒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抗癌中药篇2

[关键词]中药古方;用药规律;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

中药在我国应用已久,形成了大量安全、有效的中药方剂,其中包括对肝癌具有治疗效果的古方,本文通过计算机编写程序统计出124个方剂中最常配伍在一起的2味药和3味药是哪种类型的哪些药。统计结果可以为抗肝癌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组方配伍方面的帮助,降低新药开发的风险。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是有目共睹的,肝癌作为“癌中之王”其难治愈和易复发是被公认的,根据2014年版《世界癌症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新增肝癌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51%,成为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我国肝癌患者如此之多,然而常用肝癌治疗药物却比较少,主要是以索拉菲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肝癌药物较少与肝癌新药研发难度大、风险高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士力(天津)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药信汇(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地区22家药物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和制药企业进行了关于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的问卷调查,对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和资金风险在内的七大类风险进行评估,旨在了解抗肝癌新药研发的风险事项,为抗肝癌新药研发人员提供参考,使其有针对的预防和规避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影响程度,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

1 抗肝癌古方用药规律统计

抗肝癌古方用药规律统计的文献报道很多,但大多数是对药物类型和单味药出现频率的统计,关于药对及药物之间组合,哪些类型药物之间配伍广泛等研究较少。由于中药复方讲求“君”、“臣”、“佐”、“使”,药物之间的配伍对复方的疗效影响很大,因此,研究及分析药物组合规律对提高复方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圣济总录》、《外科正宗》、《景岳全书》等相关文献和“生物谷方剂数据库”总结归纳了124个用于治疗肝癌的古方方剂,运用计算机编程分析2味,3味药物组合的频数。肝癌在中医中属于“肝积”、“肥气”、“癖黄”、“肝着”等[2-4]范畴。因此笔者将功能主治范围至少要包括“肝积”、“肥气”、“癖黄”、“肝着”和“瘿瘤”等与肿瘤相关的症状中的一项,并且方剂药味组成在2味或2味以上,古代使用的药物名称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药物有明确的规定的方剂纳入统计范围。

统计结果显示,甘草和当归同时在21个方剂中出现,出现频率最高,为1.848 592%。人参、白术、茯苓组合出现频数为12次,频率为1.536 492%,是最常组合在一起的3味药物。结合2味药组合和3味药组合结果来看,补虚药与利水渗湿药、理气药配伍频数最多。补虚药即为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是治疗虚证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等。中药人参为“百草之王”是补虚药中的上品,该药物应用在抗肝癌复方中,起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5]。黄芪为补气良药,对气虚、阴虚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现代中成药中常使用黄芪来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的症状,正气强,则邪气弱[6]。白术、山药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良药,并且山药为“药食两用”之物,毒副作用甚微,是患者可以长期服用的安全药物,肝癌病在肝部,然而其实质却在于脾虚,白术、山药等健脾类药物可以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症状[7-8]。利水渗湿药即为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常用的有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木通等。该类药物多在抗肝癌的古方中出现,原因是古代中医认为黄疸、水肿、肥气等都属于现代癌症的范畴,因此,抗肝癌古方常用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之药。该类药物对现代癌症患者出现的腹水有一定缓解作用[9-10],这与古代中医的认识相符合。理气药即为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气滞所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该类药物常用的有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等。

通过以上对抗肝癌中药古方用药规律的统计可知最常配伍的2味药是当归与甘草,最常配伍的3味药是人参、白术、茯苓和人参、甘草、茯苓。这些配伍可以为抗肝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组方配伍方面的帮助。抗肝癌中药新药的开发离不开复方的筛选,中药复方筛选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耗时耗力,资金投入庞大,而且风险高,易受中药资源、实验动物和组方搭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抗肝癌新药开发过程中会受到哪些风险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对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进行了评估。

2 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及分析

2.1 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的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方法为主观评分法[11]。通过与5位药物研发专家进行探讨,并参考王朋[12]、毛荐其[13]和金泉源[14]等对风险的分类,将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分为7类,依次为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各项风险下又分不同的风险因素,如环境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针对新药研发的全过程,本文设计了一份假设风险量表,表中考察了政策风险、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技术寿命、原料供应、工艺设备、操作人员水平、药物筛选、信息沟通、融资风险、汇率风险、人才风险、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药物不良反应17项风险因素对新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的影响,包括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2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假设风险量表,本文设置了2种填写方式,一种是在表格相应位置填写数值,如发生概率项下填写0.0~1.0的数值表示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程度项下填写0.0~10.0的数值表示风险的影响程度;另一种填写方式是在表格相应位置填写字母A,B,C,D或E,A代表发生概率在0.0~0.1,影响程度在0.0~1.0;B代表发生概率在0.1~0.3,影响程度在1.0~3.0;C代表发生概率在0.3~0.5,影响程度在3.0~5.0;D代表发生概率在0.5~0.7,影响程度在5.0~7.0;E代表发生概率在0.7~1.0,影响程度在7.0~10.0。将填写数值的调查问卷样本称为A样本,将填写字母的调查问卷样本称为B样本。

2.2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2.2.1 A样本的数据处理 由于该问卷涉及新药研发、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的17项具体风险因素,即便是从事新药研发的人员也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的问题,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因此,笔者将问卷调查参与者分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制药企业研发人员,制药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医药行业其他从业人员3类。根据笔者调查,3类参与者普遍反映其对研发、生产、销售3个阶段中非本领域的了解程度为2~3成,如新药研发人员对生产和销售的了解程度为2~3成。所以在数据统计时数值权重设置如下:在影响研发方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的数值权重占60%,其余2类参与者各占20%;在影响生产方面制药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数值权重占60%,其余2类参与者各占20%;在影响销售方面医药行业其他从业人员的数值权重占60%,其余2类参与者各占20%。得到均值之后计算风险事件状态值。

2.2.2 B样本的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B样本中所有填写字母的调查问卷,统计出各项风险分别选择A,B,C,D,E的份数,并整理成列表。

2.3 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240份问卷,其中包括120份填写数值的,120份填写字母的。参与问卷调查的240位参与者均为新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线从业人员,对本领域比较了解,对问题判断比较准确。本次调查收回填写数值的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士以上学历42人,硕士35人,占总人数的85%以上。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13人,占总人数的52%以上。另外,收回填写字母的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士及以上学历50人,硕士36人,占总人数的92%以上。正高级职称33人,副高级职称34人,占总人数的72%以上。

2.3.1 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结果 采用2.1项中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值加权处理后得到表1,涵盖了研发、生产和销售3方面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研发的各项风险中发生概率在0.5以上的有技术创新能力、药物筛选、融资风险和不良反应。这与新药研发的高科技性密不可分,技术创新是药物研发的核心,药物筛选是新药研发的基础,资金供应是新药研发的保障,不良反应是新药研发最为忌讳的风险,然而,这些风险也是研发阶段最常发生的,所以应该更加注重这些风险的规避。在影响程度方面,政策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寿命、人员水平、药物筛选、融资风险和不良反应均是影响值在5.0以上的风险,其中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值最大,为6.18。由此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对新药研发成功与否起着重要影响,一旦技术创新失利有可能导致整个新药研发项目失败。将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结合起来,即风险事件状态,其数值在3.0以上的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药物筛选,技术创新能力与药物筛选是影响新药研发阶段最重要的2项风险。药物筛选是开发新药的前提,在大量化合物或者中药中筛选具有高效活性的化合物或中药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也是一项未知的探险。自从我国实现了高通量筛选,日筛选化合物达到10万个以上[15],即便如此,新药研发成功率依然很低。

影响生产的各项风险中没有发生概率在0.5以上的,在0.4以上的有政策风险、技术创新能力、融资风险、人才风险、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风险,而药物生产中较多涉及的原料供应、工艺设备和操作人员水平的风险发生概率并不高,这可能与国家对制药企业实行GMP认证有关,其要求制药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要求才能运营,因此保证了药品生产的通畅[16]。影响程度在5.0以上的有政策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原料供应、融资风险、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风险,其中影响值最高的是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直接决定了制药企业能否生产专利药品,所以对新药生产影响非常重大。新药生产力求规模化和市场化以降低成本,所以融资风险和原料供应的影响程度自然也比较大。从风险事件状态值来看,影响新药生产阶段最危险的3项风险是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药品市场销售是新药生产的后一个阶段,然而其对新药生产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与药品的特殊性有关,其进入市场后还需要长时间观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很多新药进入市场不久即表现出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新药的生产。如2013年发生的疑似乙肝疫苗接种致死事件,导致深圳康泰、大连汉信和天坛生物三大巨头旗下乙肝疫苗停产[17]。所以,新药生产企业一定要注意新药进入市场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存在问题,一定要及时想办法解决,不可像20世纪60年代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隐瞒“反应停”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波及全球的“反应停事件”[18]。

影响销售的各项风险中发生概率在0.5以上的3项风险均为市场风险。影响程度值在5.0以上的4项风险中,前3项同样是市场风险项下的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其次为政策风险。所以,风险事件状态值前三的仍然是竞争对手、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也就不奇怪了。我国对药品的上市及销售控制非常严格,涉及的法律法规繁多,例如《实施新的药品说明书规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推行新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法规》等都会对药品的销售产生影响。所以在药品销售阶段,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无时不在。合理的商业运作是提高产品销量的关键,时刻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对销售阶段的影响。

2.3.2 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结果检验 采用2.2项下统计方法,将B样本中的93份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见表2,涵盖了所有93位参与者的选择。表2中的数据反映了每项风险分别选择不同发生概率大小和影响程度大小的人数,如政策风险在研发阶段的发生概率A,B,C,D,E的值分别为12,25,42,11,3,则说明93位参与者中12位认为政策风险在研发阶段的发生概率为A,即在0.0~0.1,25人认为在B(0.1~0.3)范围内,42人认为在C(0.3~0.5)范围内,11人认为在D(0.5~0.7)范围内,3人认为在E(0.7~1.0)范围内。如果表2中对应风险项选择人数最多的字母所包括的范围涵盖了表1中对应风险项的数值,则说明A样本中该项风险的评估结果可信,否则需分析原因。如表1中政策风险在研发阶段的发生概率值为0.35,表2中对应风险项发生概率选择C(0.3~0.5)的人数最多,为42人,远高于其他选项的人数,所以表1和表2的结果相一致,说明A,B样本中该风险项的结果均可信。

采用同样的方法检验了所有风险在研发、生产、销售3个阶段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结果。发现表1中和表2中大部分结果相一致,只有少部分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如表1中信息沟通在研发阶段的发生概率为0.45,而表2中该项风险选择C(0.5~0.7)的人数最多,为34人,选择B(0.3~0.5)的人数次之,为29人,虽然表1中的结果0.45并未在表2中选择人数最多的C(0.5~0.7)选项所涵盖的范围内,但是由于选择B和选择C的人数相差不多,表1中的数值又是通过设置加权比重计算出的均值,难免会出现这种结果,所以笔者同样认为发生概率值0.45可信。除此之外,对人数相差在10及以上的结果进行分析,如技术服务平台在研发阶段的发生概率,表1中的数值为0.47,而表2中选择D(0.5~0.7)的人数49人,远多于选择C(0.3~0.5)的16人。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对原始问卷进行回顾查询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2种:①所调查A样本的参与者和B样本的参与者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2种结果不一致;②填写数值的参与者可能填写0.5~0.7数值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但是计算所得均值受0.0~0.5的数值影响更大,导致均值落在0.0~0.5。上述情况还发生在以下风险项中:信息沟通、人才风险和竞争对手在研发阶段的影响程度值;技术服务平台在生产阶段的发生概率值;知识产权、工艺设备、商业运作和不良反应风险在生产阶段的影响程度值及工艺设备在销售阶段的影响程度值。由于表2中反应的数据更加全面,不仅反应了每项风险中哪个选项是大多数参与者的看法,而且反应了整个B样本93位参与者的不同看法,使我们更加了解该项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的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重视B样本的结果。

3 结语

中药复方代表中医药应用的精髓,虽然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但是通过分析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可以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巨大帮助。本文采用计算机编程统计出124个抗肝癌中药古方的用药规律,由于重视中药组合配伍的作用,所以本文统计的2味、3味中药组合出现的概率很有意义。

抗肝癌新药研发不仅投入大,研发周期长,而且研发风险高。那么如何有效的降低研发中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就需要对抗肝癌新药研发中的风险项目进行评估,衡量风险影响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本文采用2种调查问卷全面分析了抗肝癌新药研发中各项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情况。采用2种评估方法的优点有:①填写数据的问卷可以计算均值和发生概率(P)与影响程度(I)的乘积,即风险事件状态(P×I),根据风险事件状态的值可以综合评价各项风险的利害关系;②填写字母的问卷可以统计出选择各个字母的份数及比例,避免了由于计算均值导致的较高或较低的数值被中和。从而实现全面评价该项风险的目的;③将2种调查问卷结合,可以验证2种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否一致,从而确定调查问卷结果的正确性,观察A样本调查问卷所得的均值,是否在B样本中选择最多的字母下的范围内,这样不仅检验了A样本结果是否正确、可信,还可以对不一致的结果进行深入了解。相信抗肝癌新药研发机构或药品生产企业在了解了各项风险在不同阶段的影响特点后,一定可以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并将风险影响程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田学禄.肝癌治疗药物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24):64.

[2]陈锐深. 现代中医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1.

[3]刘伟胜, 徐凯. 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7.

[4]周岱翰. 临床中医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

[5]安宁,朱文.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4):648.

[6]蔡莉,朱江.黄芪多糖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5):896.

[7]赵宏,谢晓玲,万金志,等.山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今日药学,2009,19(3):49.

[8]宿廷敏,王敏娟,阮时宝.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贵阳学院学报,2008,3(2):335.

[9]张燕.茯苓导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3):181.

[10]严敏,白晓娟.薏苡仁油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癌性腹水2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0):20.

[11]张波.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 2007.

[12]王朋,徐怀伏.新药上市前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11):82.

[13]毛荐其,霍保世.技术创新风险与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 28.

[14]金泉源.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6.

[15]徐志红,蒋志胜.药物筛选新方法――高通量筛选[J].生物学通报,2003,38(3):7.

[16]高洁.我国药品GMP标准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17]陈平丽.深圳康泰天坛生物大连汉信三大乙肝疫苗厂家全部停产[N].广州日报,2014-01-03.

[18]周颖.反应停致短肢畸形事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5):335.

Regularity of drugs compatibility of anti-hepato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prescriptions and Risk evaluation of anti-hepatoma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ZHANG Jing1, LI Hong-fa1, FAN Wei2, LIU Zhen1, MAN Shu-li2, SI Shu-yong3, GAO Wen-yuan1*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

3.School of Comput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prescriptions have been used for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for a long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mpatibilityis a great wealth for moder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of new drug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re often accompanied with a large investment, a long cycle and a high risk, especially for the anti-tumor drugs R&D which are facing more risks and lower successful rate. In this research, the regularity of compatibility of drugs was analyzed from 124 anti-hepatoma ancient prescriptions by computer program. The results can offer help to the R&D of anti-hepatoma new drug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rug screening. In addition, we surveyed 22 companies in this field from six provinc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Tianjin and so on and obtained 240 risk assessment questionaires. Then we use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greatest impacts for the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R&D,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anti-hepatoma new drugs. 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anti-liver cancer drugs R&D researchers, who ca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R&D risks and improve successful rate.

抗癌中药篇3

中药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稳定瘤体生长、改善症状体征、减毒增效、预防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传统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有效部位或成分治疗肝癌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就近5年来单味中药抗肝癌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对肝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与增殖抑制作用

1.1 细胞毒作用介导杀伤肝癌细胞

这类药物作用于癌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细胞生长所需的DNA、RNA、蛋白质合成受到严重障碍,从而停止于增殖周期的某一环节或引起死亡,或作用于能量代谢的某一环节,抑制癌细胞呼吸使其供能受阻死亡,或破坏癌细胞膜引起细胞自溶死亡。已发现人参皂苷Rg3、Rg5、Rk1、Rs5和Rs4对人肝癌细胞Sk-Hep-1有较大毒性[1]。胡氏等[2]观察发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对BEL-7402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

细胞毒介导虽有直接杀伤肝癌细胞作用,但往往对正常肝细胞也有毒性。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对肝癌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的药物[3],但同时是一种致癌物,可以引起皮肤异常改变和其他内脏肿瘤如肺癌、肝癌、膀胱癌等发生。因此,如何减少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或寻找靶向肝癌细胞特异性高的成分将成为此类药物研究的重点。

1.2 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抑制细胞的增殖是中药发挥抗肝癌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甘草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曾经有报道甘草酸苷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细胞的增殖,并具有剂量依赖性[4]。近来还发现,甘草总黄酮也具有抗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4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5]。刘氏等[6]发现,大黄素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外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增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也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7]。还有报道,一定浓度苦参碱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恶性增殖[8]。

2 直接诱导肝癌细胞分化作用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研究的新途径。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有诱导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中药的有效单体或活性成分在特定条件下可使肝癌细胞向正常细胞逆转。曾氏等[9]发现,人参总皂苷阻滞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于S期,且诱导其细胞分化;人参皂苷Rh2作用于肝癌SMMC-7721细胞后有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有报道,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凋亡的机制可能与苦参碱上调GT细胞周期负调节因子的表达、下调G1周期正调节基因有关[10]。还有报道,18β-甘草次酸(18β-GA)和甘草酸(GL)对BEL- 7402细胞有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11]。

3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细胞凋亡是细胞受到其种信号触发后主动参与并遵循一定程序的死亡过程,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机理及抗肝癌药物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影响肝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凋亡

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细胞凋亡过程一旦启动,便会沿固定的信号传导通路无间断地进行下去,直至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h2可能通过降低SMMC-7721细胞内Ca2+浓度来抑制蛋白激酶C(PKC)的转位和激活,并且通过抑制细胞内PKCa蛋白的表达,最终阻碍PKCa介导的增殖信号传导过程[12]。榄香烯抗肝癌效应可能是通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蛋白激活酶(SAPK)信号转导通路实现[13]。有资料表明,三氧化二砷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有关[14]。

3.2 影响端粒酶活性诱导凋亡

肝癌可能由于各种因素使端粒酶活化,从而保持端粒稳定,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经过一系列其它变化最终发展成为肿瘤。端粒酶已成为肿瘤特异标志物,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某些抗癌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西药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形态学出现恶性表型逆转[15]。人参皂苷(G-Rh2)通过阻止细胞周期进程,最终抑制端粒酶活性[16]。有报道发现,苦参素通过抑制肝癌细胞HepG2端粒酶作用而发挥抗肝癌作用[17]。有研究表明,用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凋亡后,可检测到该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18]。

3.3 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

目前有观点认为,正常的细胞周期改变可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于哪一期,凋亡就发生在哪一期[19]。人参皂苷Rh2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阻滞G1期细胞向S期移动,使G1期细胞数量增多,故推测人参皂苷Rh2能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部分肿瘤细胞凋亡[19]。研究发现,姜黄素可干扰人肝癌细胞QGY的周期分布,使细胞的S期数目明显增高,而G0/G1期、G2/M期均有下降,提示细胞生长在S期聚积,从而起到抑瘤作用[20]。

3.4 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

肝癌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调控机制。通过抑癌基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用白藜芦醇处理肝癌HepG2细胞和Hep3B细胞,结果发现,前者P53表达阳性,后者P53表达阴性,提示前者可能是通过P53途径诱导细胞凋亡[21]。通过癌基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青蒿琥酯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机制可能为上调Bax基因,下调Bcl-2基因有关[22]。通过癌基因、抑癌基因共同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大黄素诱导HepG2/C3A细胞凋亡实验,观察到凋亡相关因子P53、P21、Fas、Caspase-3水平升高[23]。人参皂苷Rh2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是通过上调Bax表达、下调突变型P53表达以及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来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实现的[24]。

3.5 线粒体功能调节诱导凋亡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凋亡变化是线粒体内膜的跨膜电位下降,线粒体膜间孔大小及转膜电位可调节细胞凋亡,故有人认为线粒体是凋亡的“中心执行者”。人参皂苷代谢物IH901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后,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现象,检测到线粒体跨膜电位消减,胞质因子如Bid、Bax裂解,tBid转入线粒体[25]。还有研究发现,大黄素可能是通过干扰细胞线粒体功能产生活性氧,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DNA分子或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而抑制细胞增殖[26]。

4 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标志,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直接原因。中药抗肝癌转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取得一些进展。例如,人参皂苷Rg3抗人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癌细胞侵袭活力,调节与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和抗肿瘤血管形成有关[27]。有报道,大蒜素有抑制体外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大蒜素特异性影响BEL-7402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上调肿瘤侵袭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有关[28]。王氏等[29]发现,苦参碱可以从细胞的粘附运动、降解等多环节全面控制SMMC-7721细胞的侵袭、转移力。郑氏等[30]研究发现,丹参可能是通过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降低肝癌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来抑制肝癌血管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增殖、生长和转移。但也有研究报道,丹参、赤芍可增强实验大鼠Walker256 VEGF的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从而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发生,认为与药物本身的活血化瘀功能可能相关[31]。也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丹参对肿瘤转移无明显影响,如陈氏等[32]研究报道,丹参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无明显影响。虽然此类报道不多,但足以引起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5 其它

5.1 逆转多药耐药性

内在或获得性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也是困扰肿瘤药物治疗的关键性难题。目前,人为解决MDR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寻找对MDR细胞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二是通过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而逆转MDR。但多数逆转剂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在中药中筛选MDR逆转剂具有很大的优势。研究发现,300~600 mg/mL柴胡提取物可使BEL-740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下降,故推测其钙通道阻滞作用为其逆转多药耐药机制之一[33]。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BEL-7402细胞生长和多药耐药性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来实现的[34]。川芎嗪逆转人肝癌多药耐药株SMMC-7721机制可能与胞内阿霉素浓度有关,呈浓度依赖性[35]。

5.2 调节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在免疫网络各环节上,肿瘤机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紊乱,一些中药可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发挥生物反应调节作用,从而激发其肿瘤免疫效应,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目前已发现黄芪多糖对小鼠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36]。近来发现,黄芪水提取物含抑癌活性物质,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和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37]。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许多研究已经显示,中药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目前中药抗肝癌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大多数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体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虽然有去甲斑蝥素、薏苡仁注射液等已应用于临床,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考证。②缺乏系统性与规模性,大多数研究仅在原已证明有抗癌作用的药物中寻找有效成分,实验结果缺乏特异性,重复性小。③药物的筛选缺乏理论性支撑,致使研究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抗癌药物研究中某味中药具有抗癌效果,后续研究随之报道对各种肿瘤皆有疗效的研究结果。而该药物的优势效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对比作用则很少报道,出现抗癌中药种类多,报道多,而真正具有特殊疗效并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并不多。④一些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指标都比较落后,更多研究停留在体外研究水平,缺乏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影响研究成果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分化及抑制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及个别指标的检测上。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现存问题是无论何种剂型,研究机理偏于单一,集中多在多药耐药基因MDR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⑥忽视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

笔者认为,在抗肝癌研究中可运用中药性能理论结合靶向异常位点的基因治疗方法,从众多抗癌中药中寻找高特异性、低细胞毒性的单体及有效成分是当前肝癌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中药多靶点效应,作用靶点是否有主次之分及靶点之间有无相关性,中药成分是否有主次之分,实验研究结果才可能有突破。完善实验方法,进一步建立客观、有效的实验研究体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中药,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Park IH,Piao LZ,Kwon SW,et al.Cytotoxic dammarane glycosides from processed ginseng[J].Chem Pharm Bull,2002,50(4):538-540.

[2] 胡旭东,吴小江,邱 宏,等.六种常用抗癌中药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作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47-49.

[3] 罗俊卿,闻勤生,焦成松.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3):113-115.

[4] 吴晓慧,王顺祥,周少英.甘草酸苷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267-269.

[5] 赵世元,王乃平,钟振国,等.甘草总黄酮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2):235-237.

[6] 刘剑波,高学岗,连 涛,等.大黄素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3,22(12):1280-1289.

[7] 贺学强,林 鸿,郑宝轩.大黄素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抑制作用及P53、C-myc蛋白的表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21-23.

[8] 司维柯,李 鹏,姚 婕.苦参碱对 HepG2细胞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1346-1349.

[9] Zeng XL,Tu ZG.In vitro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by ginsenoside Rh2 in SMMC-7721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J]. Pharmacol Toxicol,2003,93(6):275-283.

[10] 司维柯,高利宏,刘文武.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凋亡时对GL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调控[J].癌症,2001,20(8):848-851.

[11] 黄 炜,黄济群,张东方.18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2):92-93.

[12] 曾小莉,涂植光.人参皂甙Rh2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信号传导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9):565-566.

[13] 郭连英,杨 泷,施广霞,等.JNK/S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榄香烯抗肝癌效应中的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5,12(3):202-205.

[14] Kang SH,Song JH,Kang HK,et al.Arsenic trioxide induced apotosis is independent of stress responsive signaling pathways but sensitive to inhibi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HepG2 cells[J].ExpMol Med,2003,35:83-90.

[15] 李卫东,张明磊,朴云峰.全反式维甲酸与顺铂抑制肝癌细胞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59-460.

[16] 曾小莉,涂植光.端粒酶在人参皂甙Rh2诱导肝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J].癌症,2004,23(12):1655-1659.

[17] 左国庆,何 松,张 燕,等.苦参素改变端粒酶活性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 QGY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5,11(2):126-128.

[18] 聂 林,余 为,何冬梅,等.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survivin基因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肿瘤,2006,26(12):1064-1068.

[19] 樊光华,姜 浩,欧文胜.人参皂甙Rh2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3,18(1):16-19.

[20] 厉红元,车 艺,汤为学.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肝脏杂志,2002,10(6):449-451.

[21] Kuo PL,Chiang LC,Lin CC.Resveratrol-induced apoptosis is mediated by P53-dependent pathway in HepG2 cells[J].Life Sci, 2002,72(1):23-34.

[22] 吴理茂,赵 一,王 勤,等.青蒿琥酯治疗肝癌的机理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593-594.

[23] Shieh De,Chen YY,Yen MH,et al.Emodin-induced apoptosis throngh P53-dependent pathway in human hepatoma cells[J].Life Sci,2004, 74(18):2279-2290.

[24] 姜 浩,樊光华.人参皂甙-Rh2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4,11(4):165-200.

[25] Oh SH,Lee BH.A ginseng saponin metabolite-induced apoptosis in HepG2 cells involves a mitochondria-mediated pathway and its downstream caspase-8 activation and Bid cleavage[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4,194(3):221-229.

[26] 荆褚斌,连 涛,高学岗.大黄素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3,22(12):1280.

[27] 华海清,沈小昆.人参皂甙Rg3抗人肝癌细胞株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5,15(4):168-171.

[28] 钟 宁,马亚兵.大蒜素抑制体外人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6):743-747.

[29] 王 涌,彭承忠,张国平.苦参碱诱导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侵袭转移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3,26(8):566-569.

[30] 郑兰东,夏荣龙.丹参对肝脏肿瘤发展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5, 26(11):35-39.

[31] 丁 罡,宋明志,于尔辛.丹参、赤芍对大鼠Walker256癌肝转移影响机制的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1,11(4):364-366.

[32] 陈 刚,徐晓玉,严鹏科,等.川芎嗪和丹参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抑制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草药,2004,35(3):296-299.

[33] 韩晓红,孟晓东.中药柴胡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23.

[34] 于春艳,李 薇,刘玉和,等.白花蛇舌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412-416.

[35] 魏志霞,川芎嗪对肝癌多药耐药性SMMC-7721/ADM的逆转作用[J].江苏医药,2005,31(5):371-373.

抗癌中药篇4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抗癌灵(Kangailing, K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配制不同抗癌灵生药浓度,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凋亡率,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野生型P53、NF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a各浓度组细胞抑制率显著上升(P<0.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或P<0.001),P53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01),NFкB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01)。结论 Ka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野生型P53蛋白表达,下调NF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 中药 抗癌灵 肝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ngailing on proliferation in human hepatoma SMMC7721 cell lines in vitro and investigate its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Methods The proliferation inhibitory rate was evaluated by MTT assay. Apoptotic rate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wild type P53,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were detected by twostep immun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The cell inhibitory rate and apoptotic rat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of Ka treatment groups increased obvious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01), while 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were decreased markedly(P<0.001). Conclusion Kangailing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SMMC7721 cells in vitro by inducing cancer cell apoptosi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upregulation ofthe expression of wild type P53 protein 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angailing;liver cancer;proliferation;apoptosis;gene expression.

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中药抗癌的疗效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许多天然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和增殖等过程,最终诱导触发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1,2]。复方中药抗癌灵(Kangailing,Ka)由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半边莲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临床上该复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尤其对肝癌、肺癌、胃癌及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K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该复方中药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由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提供,胎牛血清(FBS)、RPMI 1640培养基为GIBCO公司产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为上海普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为Sigma公司产品,鼠抗人NFкB P65、野生型P53和Bcl2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公司产品,PowerVisionTM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产品。KHBLabsystems K3酶标仪(芬兰雷勃公司),BX51型显微镜(OLYMPUS,日本),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USA) 。

2.方法

(1)药物提取 取复方中药抗癌灵(购买于百色市中医院中药房)干品100 g,用1000 ml水浸泡1 h,加热煮沸后小火煎熬60 min,室温冷却,120目网筛过滤,弃药渣,滤液离心(3 000 r/min×20 min×2次)。取上清液,浓缩至50 ml,调pH值为7.0~7.2,0.22 μm过滤除菌,获生药含量为2.0 g/ml 的Ka水提液,5 ml/瓶分装,-20℃保存备用,实验时将含10ûS的RPMI 1640培养液稀释至所需的药物浓度。

(2)细胞培养和实验分组

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以含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10% 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细胞生长至对数增殖期,取生长良好的细胞做实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和Ka组(浓度分别为10、20、40 ml/L)。药物作用时间均为24 h。

(3)细胞抑制试验(MTT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SMMC7721细胞移入96孔培养板中,细胞密度约为1×104个/ ml,每孔加入200 μl细胞悬液,培养24 h。吸弃孔内原培养液,加入含抗癌灵提取液的10ûS的RPMI 1640培养液200 μl,每个药物浓度设4个平行复孔。培养到20 h,每孔加入MTT(5 mg/ml)20 μl,继续培养4 h后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上清液,每孔加入DMSO 150 μl,用震荡混合仪震荡10 min,使结晶充分溶解。选择492 nm波长酶标仪测定每孔光吸收值(OD值)。实验重复2次。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1-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

(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药物作用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约2×105个,1 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培养液;PBS冲洗两次,加入70%预冷的乙醇固定,4℃,1~24 h;离心弃去固定液,PBS冲洗去乙醇;PBS重悬细胞,400目筛网过滤1次,离心弃去PBS;加入RNase A (终浓度为60 μg/ml),摇匀,37℃温育30 min,加入PI(终浓度为50 μg/ml), 4℃避光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份标本测定(2~4)×103个细胞,采用Modifit Lt软件分析。

(5)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蛋白表达

按照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药物处理细胞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PBS冲洗两次,制成细胞悬液涂片,风干后丙酮固定15 min;3%过氧化氢孵育5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滴加一抗(稀释1∶100),室温90 min,PBS冲洗,2 min×3次;滴加IgG抗体HRP多聚体20~30 min,PBS冲洗,5 min×3次;用DAB溶液显色;蒸馏水冲洗、苏木素衬染、脱水、封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分析:P5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核染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NFκB和Bcl2蛋白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浆染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利用CMLAS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京航空大学空军总医院研制)进行分析。随机计数低倍镜下10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占该视野细胞总数的比率,得出每组细胞的阳性率。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1.各组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的比较 Ka各浓度组的细胞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01)。表1。表1 各组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P均<0.001。

2.各组SMMC7721细胞基因蛋白表达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Ka各浓度组细胞的P53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01),NFκB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01)。见表2。表2 各组SMMC7721细胞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均<0.001

讨 论

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莪术等属于传统的抗肿瘤中草药,从中药药理功能分析,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除湿及破症攻毒之功效。本实验用MTT法检测中药复方Ka提取液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Ka对肝癌SMMC7721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流式细胞检测发现,SMMC7721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增高而明显上升。提示诱导细胞凋亡是Ka提取液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机制之一。

凋亡细胞是多种基因互相作用、综合调节的结果[3]。大量的研究证实: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引导或促进细胞凋亡。Bcl2是一种调控死亡的“存活基因”,是一种广义的抑制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多种化疗药物及中药的抗肿瘤活性均与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4]。从本实验结果推测,Ka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与上调P53和下调Bcl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FκB在肿瘤的抗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NFκB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抑制细胞凋亡[5]:①NFκB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而参与自身及其它细胞凋亡。②NFκB通过诱导或上调凋亡抑制基因抑制细胞凋亡。③NFκB通过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TRAF)和凋亡抑制蛋白IAP抑制细胞凋亡。从本实验结果来看,Ka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NFκB基因的表达,达到下调其它凋亡抑制基因或因子,以及解除其对促凋亡基因或因子的抑制作用,从而促使SMMC7721细胞凋亡。

总之, Ka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野生型P53蛋白表达,下调NF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有关,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ador V A,Hemson D.Phagocyto Recognition of Cells Undergoing Apotosis[J].J Immunol,1992,148(2):207-209.

[2]Kieita T,Ohnishi K,Ohnishi T.A new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 based on a predictive indicator[J].Human Cell,2001,14(1):1-5.

[3]Raff Mc.Social controls on cell survival and cell death[J].Nature,1992,356:397-400.

抗癌中药篇5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经济学;化疗;中成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wo chinese patent antitumor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tomach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73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tomach cancer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ddition to chemotherapy, Group A (n=38) and B were administered Jinpu capsules and Zhenxiang capsules, respectively. The two groups were pharmacoeconomically assessed.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ects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nd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bnormal white cells, neurotoxicity and increase in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co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stomach cancer; pharmacoeconomics; chemotherap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化疗为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但其毒副作用往往比较明显,主要表现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副作用;中成药大多均定位在辅助肿瘤治疗药物,辅助化疗可以达到增效减毒作用,即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骨髓抑制等,同时杀灭潜伏的亚临床病灶,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转移的可能性[1]。目前临床常用于胃癌化疗期间服用的中成药有10余种,本研究对常见两种中成药进行了成本效果关系和临床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回溯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中的晚期胃癌分类代码,根据《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中的晚期胃癌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晚期胃癌的诊断标准和要求[2]。在2006—2008年中筛选出化疗期间分别服用金蒲胶囊和珍香胶囊的患者73例,符合中晚期胃癌的诊断要求,并确诊为原发性胃癌,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影响治疗的疾病,所经治疗药物均耐受且无禁忌。全部患者卡氏评分>60分,近30 d 内未用过其他药物。

1.2 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治疗方案中的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个体体表面积或体重以及药物剂型等计算,疗程和周期也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化疗方案的第1天,表阿霉素 60~80 mg,静脉冲管;第2至第15天,希罗达(卡培他滨)1 500 mg,2次/d。依据服用不同中成药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化疗同时服用金蒲胶囊,B组为化疗同时服用珍香胶囊。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疗效指标 按有效和无效区分,以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中的CR (完全缓解)和PR (部分缓解)为有效;以NC (无变化)和PD (病变进展)为无效[2]。

1.3.2 不良反应指标 化疗后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胃肠道功能异常和神经毒性等,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毒副反应的评价参照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Ⅳ度,本研究只计出Ⅰ~Ⅳ度的总数[2]。

1.3.3 生活质量指标 按WHO推荐的卡氏评分标准(KPS)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增加≥10分者为改善,减少≥1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

1.4 分析方法

1.4.1 成本的确立 为了便于观察结果和比较,本组只考察直接成本,包括以下几项:药物费用(C药),指在整个化疗周期中全部药品的平均直接费用;检查费用(C检),指化疗周期前后检查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治疗费用(C治),指整个化疗过程中的治疗费用。总成本(C总)C药+C检+C治。

1.4.2 评价指标的确立 有效率(E)=部分缓解率+完全缓解率。成本/效果比(C/E) =总成本(C总)/效果(E)。

1.5 统计学方法 成本均数用NewmanKeuls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7.35%和45.18%,两组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指标 两组患者在白细胞异常、胃肠道反应、KPS≥10增加变化比例较大,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指标

2.3 成本 两组患者总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 B组较A组的C/E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长期以来药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表3 两组患者成本与效果比和有效性,但药物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滥用的现象日益普遍,十年来药物经济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不仅应用于新药的评价,还用于用药方案的选择等[3]。

药物经济学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使医院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经济学效果,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将此理念运用于我们的医疗实践可以优化治疗成本与疗效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这对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肿瘤药物药费过高,患者负担过重的问题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肿瘤患者化疗后喜欢长期服用无副作用的中成药,达到维持防复发和抗转移效果这一患者心理需求来说,广泛地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更有实际意义;可帮助医师和药师在临床用药决策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患者和疾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中晚期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4],本研究主要就两种辅助胃癌化疗的中成药在经济学效果和临床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采用了药物流行病学回顾法和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比对疗效、经济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表明中成药金蒲胶囊组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意义。

成本效果分析是目前国内最为常见的分析技术,而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研究是在验证了不同组别之间效果相等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直接比较[5];临床疗效指标以及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是常见的效果指标;而能在不同诊疗项目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健康效果指标极为罕见,从而造成了虽然在同一研究内的不同分组之间可以分析其相对成本-效果,但不同研究之间很难有可比性的结局,尤其对于肿瘤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不同疾病阶段等,这些都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文磊. 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8,10(1):68-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9:12.

[3] 王诗华,谭永红,吴雪钗. 评述国内5年以来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J].华西医学,2007,22(3):463-464.

抗癌中药篇6

用药物治疗癌症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我国的《周礼天官》、《黄帝内经》中已记述了一些肿瘤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国外在公元前也有用强酸、强碱、砷及重金属治疗局部癌瘤的文献记载。

癌症药物治疗作为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步,到现在已有七八十种药物应用于临床。

现代抗癌药物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寻找治疗淋巴瘤的药物时,想到了那个充满罪恶感的芥子气。科学家分析发现,芥子气(学名为二氯二乙硫醚,简称硫芥)主要损害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血细胞,以造血干细胞最为敏感,幼稚细胞其次,导致人体白细胞急骤降低而死亡。如果用它来治疗淋巴瘤是否有效果?大胆的假设,科学的验证,最终催生了人类第一个现代抗癌药物――氮芥(HN2)。

随着氮芥类抗癌药物的问世,不久,科学家们发现,氮芥类药物治疗癌症由于毒性太大、选择性不高,它既杀癌细胞,也杀伤生长较快的正常细胞,产生明显的骨髓抑制、脱发、口腔溃疡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毒副作用。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挖掘、寻找⋯⋯

受到抗生素发明的启发,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筛选就会找到特效药物,于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有计划地开展新抗癌药物的筛选研究。每年过筛的化学合成物7000~8000种,植物成分4 000多种,微生物发酵成分3 000多种,前后筛选了40多万种化学物质;从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核酸代谢与正常细胞有别,遂发明了抗核酸代谢类抗癌药物如氨蝶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发现雌激素对前列腺癌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遂出现了抗激素一类药,治疗多种与激素相关的癌症又多了一条路⋯⋯

时间更迭,新药不断出现,老药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提高疗效、改进剂型,“老药换新颜”一直活跃在抗癌的队伍中。

“靶向药物”成主流

20世纪90年代,“靶向药物”成为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鲜明特征。

新的肿瘤药物研发的一个鲜明趋势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在癌细胞分裂演变过程中先找出关键的酶、蛋白质及影响信号转导的因子,它们或决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或决定肿瘤的血管形成,或决定肿瘤的转移等,即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靶”,再去寻找狙击它的药物,这就是分子靶向药物。事实上,靶向药物有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分子靶向之分。

例如,治疗肝癌的局部介入疗法,是将抗癌药物直接打入肝脏血管,这是器官靶向;癌细胞比起正常细胞的吞噬能力强,一些大分子物质它也能吃进去,那就发明一种用脂质体包裹起来的抗癌药,或采用纳米制剂等,使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靠近癌细胞,癌细胞吃得多就杀伤得多,正常细胞损伤得少,这是细胞靶向;各种肿瘤细胞有不同的抗原或受体,针对这些抗原或受体发明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的药物,使抗原或受体与抗体药物结合以杀死癌细胞,这也应算是细胞靶向。各种癌细胞在生长增殖时与正常细胞相比,其核酸、蛋白质、基因表达、信号转导等明显不同,针对这些差异发明出来的药物则称为分子靶向药物。最著名的有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癌细胞中高表达,与正常细胞差异明显。

目前,于临床上常用的细胞分子靶向药物有:

美罗华 1997年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用于治疗淋巴瘤。

赫赛汀 1998年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用于治疗乳腺癌。

格列卫 抑制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TKI)而起到抗癌作用,

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特好。国际上认为,

格列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子靶向药物。

多吉美 治疗肾癌、肝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易瑞沙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他西瓦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艾瓦斯汀 肠癌是VEGF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艾瓦斯汀可以抑制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影响血管生长,治疗肠癌效果明显,对其他癌也有一定的效果。

学术界也把以上针对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药物,称为抗信号类药物。

中医药与抗癌药物

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药中既有直接抑杀癌细胞,即祛邪作用的药物,也有扶正固本调整机体机能,即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能提高手术、放疗、化疗等的治疗效果,降低其他治疗方法(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等。中医药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更是在综合治疗肿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医院,用小剂量砒霜(三氧化二砷,传统中药砒石的主要成分)静脉注射,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疗效,后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疗效确实并阐明机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2008年,上海瑞金医院的陈竺和陈赛娟院士领导的团队证实,复方黄黛片(中药主要成分雄黄、青黛、丹参、太子参等,有效成分为四硫化四砷、靛玉红与丹参II A)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疗效,并阐明此复方中君、臣、佐、使的意义,引起人们重视中药复方的研究价值。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让它发挥更重要的抗癌作用,是21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

抗癌药物应用原则

进入21世纪,“系统生物肿瘤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它强调肿瘤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用药,可以用“全民总动员”来形容这场与癌症的斗争。

癌症药物治疗须强调三个原则:

1.对药物敏感的肿瘤,愈早使用药物,肿瘤的治疗效果愈佳。

2.要恰当地制定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包括化疗药、分子细胞靶向药、中药等等。例如,前者又有周期特异性药及周期非特异性药,运用时有大剂量冲击、间歇中量脉冲治疗或小剂量长期连续给药等不同的方案。

3.多药合用的效果常胜于单一药物,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效果增强,使瘤细胞不易恢复或产生抗药性,可弥补一种药物选择性不高的缺点。另外,也可避免一些毒副反应的加重。

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原来没有药治疗,后来用紫杉醇、顺铂有一定的效果,到了晚期治疗效果不好时,目前用易瑞沙效果比较好。但是易瑞沙只对晚期肺癌、40岁左右、不抽烟的东方女性有效果,因为这部分人基因有一定变异。

抗癌中药篇7

【关键词】药用昆虫抗癌治癌

近年来,随着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治疗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抗癌药用昆虫具有综合调理功能、毒副作用少等优点,是抗癌治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抗癌药用昆虫的药理学研究中,并且有一些种类已被开发运用于药物疗法或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药物(见表1)。现将几种主要的抗肿瘤药用昆虫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表1几种主要的抗癌药用昆虫(略)

1几种主要的抗肿瘤药用昆虫

1.1芫菁类芫菁类是鞘翅目芫菁科的昆虫,入药的主要是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Pallas和黄黑小斑蝥MylabriscichoriiLinnaeus等种类的干燥体。临床上用于抗肿瘤的芫菁类药物的主要成分是斑蝥素和斑蝥素衍生物。它们对白血病、肝癌、胆囊癌、肺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及子宫颈癌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1斑蝥素斑蝥素是一种半帖烯毒素,可通过活体取毒或试剂提取法从虫体提取以及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最早的研究认为斑蝥素的抗肿瘤作用首先是抑制癌细胞RNA和DNA合成,继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史清华等[1]认为斑蝥素对比于其他抗癌药物可以更好地刺激骨髓的活性,从而提高了生物体自身的免疫力。

近年来,人们对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2000年孙震晓等[2]发现斑蝥素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周期的M期从而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张卫东等[3]则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斑蝥素可相对特异性地引起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的结论。另外,何太平等[4]认为斑蝥素可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侵袭、运动和粘附能力。这些研究有力证明了斑蝥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实现的。

1.1.2斑蝥素衍生物随着对斑蝥素的深入研究,人们相继研制了多种斑蝥素的衍生物运用于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去甲斑蝥素、斑蝥酸钠、去甲斑蝥酸钠及其他一些衍生物,它们的抗癌机制与斑蝥素相同,也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具有抗癌功效的[5~7]。

去甲斑蝥素是由呋喃及顺丁烯二酸酐通过Diles-Alder反应经催化加氢合成制得,临床用于治疗肝癌、食管癌、胃及贲门癌等以及白细胞低下症。一些研究[8]认为去甲斑蝥素可能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可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当中。例如,赵聚山等[9]通过实验证明去甲斑蝥素较为适于肝癌细胞SMMC-7721的治疗,去甲斑蝥素进入人体后在胆囊、肾脏、子宫等组织中的分布也较广,可用于治疗这些组织中的癌细胞。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去甲斑蝥素具有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等凋亡[10]的功效。

与去甲斑蝥素不同,斑蝥酸钠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由斑蝥素直接经过氢氧化钠水解生成,一般用于治疗原发性的肝癌。桂尤胜等[11]通过斑蝥酸钠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作用的研究发现,斑蝥酸钠体外可将肝癌细胞的生长阻断在细胞间期,致使细胞凋亡。而在对其他肿瘤的影响方面,有研究[12,13]证明斑蝥酸钠不仅可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对胃癌BGC823及食道癌细胞的扩散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斑蝥素的衍生物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效果,且这些化合物产生的毒副作用比斑蝥素小,价格也更为低廉。因而斑蝥素的衍生物对于治疗各种肿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且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1.2虫草类虫草是一类十分重要的中药材,是寄生于昆虫体上的真菌与其寄主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寄生的昆虫为鳞翅目蝙蝠蛾科的幼虫。现在药用的虫草种类主要有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和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L.)Link.。虫草类一般具有抵抗白血病及乳腺癌的功能。

1.2.1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对于冬虫夏草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其中具有抗癌作用的主要是其生理活性成分虫草多糖,对于多种肿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功能[14],也有研究认为其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从而抑制肿瘤[15]。

冬虫夏草对白血病和骨髓瘤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如冬虫夏草的水提取物可通过促使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人白血病U937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可成为潜在的治疗人白血病的药物[16]。刘彦威等[17]经过观察分析则提出冬虫夏草菌丝水提液对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另外,在与性激素相关的动物肿瘤中,冬虫夏草的抑癌或促癌活性可能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刘名光等[18]的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对于雌鼠具有明显的抑制腹水型肝癌皮下移植瘤效果,而对于雄鼠则有促癌效果,因而在冬虫夏草对抗与性激素相关的动物肿瘤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1.2.2蛹虫草蛹虫草(北虫草)的子实体及虫体与冬虫夏草一样可入药,且功能与冬虫夏草相似。但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不是虫草多糖,而是蛹虫草凝集素即虫草素[19],人工可以培育蛹虫草,实验证明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不仅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以使宿主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从而保护自身[20]。至于蛹虫草的抗癌作用机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蛹虫草子实体对S180荷瘤小鼠的肿瘤免疫活性因子TNF-β和IL-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抑制了瘤肿块的生长,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率[21]。另一方面,是与上文中提到的冬虫夏草的抗白血病细胞U937的作用机理相同[22],即通过促使细胞凋亡抑制人白血病细胞U937的增殖。

1.3蜂类蜂类是指膜翅目蜜蜂科、胡蜂科等种类的昆虫,其体内的蜂毒及体外分泌物蜂胶均可入药,且对于白血病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蛰刺时由蛰针排出。蜂毒的主要成分是蜂毒素(Melittin),占蜂毒含量的40%~50%,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而且凌昌全等[23]对3种肿瘤细胞系SMMC-7721、Bel-7402和Hep-3B的抑制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蜂毒素具有明显的体外抑瘤作用。这种作用因其剂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高剂量有杀伤肝癌细胞系Bel-7402肿瘤细胞的作用,低剂量可诱导其凋亡[24]。当然,蜂毒对其他肿瘤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如伤骨肉瘤细胞、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等。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与蜜蜂口器中腺体的分泌物混在一起,再和花粉、蜂蜡加工制成的一种胶状物质。蜂胶中包括3,5-异戊二烯、4-羟基桂皮酸等成分,具有细胞毒素和化学防治作用,可用于预防、肾和结肠肿瘤的发生[25]。如果用适量的蜂胶饲养小鼠,小鼠的移植瘤细胞株S180的内核分裂明显减少,而周围的淋巴细胞则呈反应性增生,说明蜂胶对肿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6]。

1.4其他药用昆虫除了芫菁、虫草和蜂类外,还有一些药用昆虫也具有抗癌活性,如家蚕、金龟甲幼虫和家蝇幼虫等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4.1家蚕家蚕Bombyxmori属鳞翅目蚕蛾科的昆虫,具有入药价值的是家蚕的蛹。家蚕抗菌肽就是从家蚕免疫蛹血淋巴中提取出来的。对于家蚕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其抗白血病方面。赵东红等[27]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天然家蚕抗菌肽CM4可以使离体巨噬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的癌细胞骨架断裂,部分凝聚成团,结构不完整;而重组家蚕抗菌肽CM4对离体巨噬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和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癌细胞骨架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这说明天然抗菌肽与重组抗菌肽均具有较好的抵抗白血病、人宫颈癌等肿瘤的作用。另外,家蚕抗菌肽还可以使癌瘤组织大面积坏死,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

1.4.2金龟甲幼虫金龟甲幼虫,俗称蛴螬,是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总称,用以入药的一般是朝鲜金龟甲(HolotrichiadiomphaliaBates)或铜绿金龟甲(AnomalacarpulentaMotsch)的幼虫体,且对女性特有的恶性肿瘤、胃癌和肝癌方面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例如宋莲莲等[28]指出:蛴螬粗提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具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特别是以石油醚粗提物抑制增殖作用效果最佳。至于蛴螬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其在体外可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29]。

1.4.3家蝇幼虫家蝇MuscadomesticaL.属于双翅目蝇科的昆虫,其幼虫的血淋巴以及其产生的抗菌蛋白,对肝癌、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等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贺莉芳等[30]对家蝇幼虫血淋巴中的抗菌蛋白研究发现,通过阻滞肿瘤的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且对正常人体细胞基本无抑制作用。同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人食管癌细胞以及人髓样白血病细胞有较明显的杀伤效果。

2结语

药用昆虫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功效,其抗癌作用机制也多种多样,如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以及增强肿瘤免疫活性因子等等。抗癌机制的多样有利于人们从多个角度对药用昆虫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且减小了肿瘤细胞对药用昆虫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另外,部分药用昆虫还可以用于其他抗癌疗法的辅助药物,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所以药用昆虫运用于抗癌领域将成为未来的热点之一。

当然,要实现药用昆虫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药用昆虫本身的成分复杂,一部分具有抗癌效果的药用昆虫尚处于实验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二是药用昆虫的药效缓慢,需要研究其活性成分,进行新药研发;三是我国现阶段入药的昆虫大部分是从野外采集的,药用昆虫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提高,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中药提取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研究人员必将会把药用昆虫及其有效成分更好地应用于抑癌和治疗癌症,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参考文献】

[1]ShiQH,WangYL,SongHR.CantharidinandItsAnalogues:AnticancerandSer/ThrProteinPhosphataseInhibitoryActivities[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05,14(4):250.

[2]孙震晓,魏育林,赵天德,等.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细胞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0,31(1):56.

抗癌中药篇8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1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4]吕淑彬.微脂粒:制药产业的未来[J].中化药讯,2008,1(42):23.

抗癌中药篇9

【关键词】 潮汕地区; 抗癌植物; 开发利用

Abstract:The anti-cancer woody plant resource is abundant in Chaoshan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re are 39 species under 25 families, in which, 2 species under 1 families of gymnosperms and 37 species under 24 families of angiosper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abitats and medicinal values of these plants. The discussion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in anticipation of the futur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plants as the natural therapeutic resources for canc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als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practical steps accordingly.

Key words:Chaoshan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ti-cancer woody plant; Plan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几百万人因患各种恶性肿瘤而死亡。长期以来,寻找抗癌生物资源与天然药物成为各国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学家的一个共同愿望。由于中草药在治疗癌症方面早已显示出其独特的功效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植物性抗癌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前,来自于植物的抗肿瘤药物已占总抗癌药物的32.5%[1]。

潮汕地区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据初步统计有药用植物228科,903属,1599种,73变种[2]。在潮汕文化和生活习俗中青草药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和开发中草药植物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1 自然概况

潮汕地区(粤东)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北纬22°31′~24°15′,东经114°53′~117°08′,北回归线横贯本区中部。全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个市,总面积157 720 km2。东北部与福建省交界,西北部与兴海地区接壤,西部与东江地区比邻,东南濒临南海。东北、西北多高山,成为区域间的天然屏障,凤凰山主峰凤凰鸟髻海拔1 498 m,为粤东境内最高峰,而东南沿海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潮汕平原,西部沿海则有多级台地。该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受季风影响,但沿海和内陆地区略有差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为21~2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 300~2 200 mm,相对湿度达80%以上。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以赤红壤为主,其次为黄壤、红壤、冲积层、水稻土、盐渍土等。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山、海、平原兼备的优越自然条件,使得粤东地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 潮汕地区的木本抗癌植物资源

经初步调查统计,潮汕地区有抗癌高等植物99科308种[3~8],其中蕨类植物9科,15种;裸子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87科289种。抗癌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唇形科、茄科、葫芦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等。依据生物量的多少以及应用研究的情况现将潮汕地区主要木本抗癌高等植物分布、生境、药用功效概述如下[3~8]。

2.1 三尖杉科

2.1.1 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产潮汕,生山地林中。带叶枝条入药,含三尖杉碱、高三尖杉酯碱、三尖杉酮碱、金松双黄酮等成分,治疗白血病、绒毛膜癌、恶性淋巴瘤、肺癌等疾病。

2.1.2 粗榧Cephalotaxu,产饶平、生山林中。种子入药,含三尖杉碱、粗榧碱、异粗榧碱等成分,治疗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

2.2 桑科

2.2.1 辟荔Ficus pumila产全区各地,生于丘陵地区攀于墙、石壁或大树上。茎叶入药,含内消旋肌醇、芸香苷、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等成分,治疗 肝癌、乳腺癌、子宫颈癌、胃癌、食管癌、肾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

2.2.2 桑Morus alba各地栽培亦有野生。全株入药,含桑木素、桑色素、桑橙素、莨菪素、环黄酮等成分,治疗胃癌、食管癌、鼻咽癌等疾病。

2.3 毛茛科

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产全区,生草丛或灌丛。根入药,含白头翁素、白头翁内酯等成分,治疗食管癌、胃癌、肠癌、贲门癌等疾病。

2.4 木通科

2.4.1 木通Akebia quinata,产各地生山坡或疏林。果实入药,含常春藤皂苷、元齐墩果醇酸、木通苷等成分,治疗胃癌、肝癌、食管癌、贲门癌、绒毛膜上皮癌等疾病。

2.4.2 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产各地山区,生山坡疏林中。茎入药,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胡萝卜苷等成分,治疗大肠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

2.5 小檗科

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产潮州凤凰山。根、根皮、茎及茎皮入药,含小檗碱、药根碱、受巴枯碱及九连碱等成分,治疗肝硬化腹水。

2.6 防己科

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产各地,生山地丘陵路旁。根入药,含木防己碱、异防己碱等成分,治疗癌性疼痛、癌性胸腹水等疾病。

2.7 番荔枝科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各地栽培。果实入药,含番荔枝内酯、生物碱等成分,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疾病。

2.8 金缕梅科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产全区,生次生林、山谷疏林中。果实入药,含生物碱、苷类等成分,治疗脑膜瘤、骨肉瘤等疾病。

2.9 蔷薇科

2.9.1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各地栽培。叶入药,含苦杏仁苷、齐墩果酸等成分,治疗皮肤癌、肺癌、子宫颈癌、阴茎癌等疾病。

2.9.2 桃Prunus persica各地栽培。种子或叶入药,含苦杏仁苷、油酸甘酯、糖苷、柚皮素、番茄烃等成分,治疗大肠癌、子宫颈癌、膀胱癌、肺癌、肝癌等疾病。

2.10 豆科

2.10.1 儿茶Acacia catechu各地栽培。去皮枝入药,含儿茶鞣酸、儿茶红、槲皮素、表儿茶素等成分,治疗胃癌、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等疾病。

2.10.2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各地栽培。树皮入药,含合欢皂苷、鞣质等成分,治疗乳腺癌、脑肿瘤等疾病。

2.10.3 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产全区各地,常见于山野间。藤茎入药,含鸡血藤素、鸡血藤醇等成分,治疗胃癌、食管癌、白血病等疾病。

2.11 芸香科

2.11.1 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产全区各地,生常绿阔叶林中。全株入药,含山油柑碱、柠檬烯、β-谷甾醇等成分,治疗胃癌、骨纤维肉瘤、霍奇金病等疾病。

2.11.2 秃叶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各地栽培。树皮入药,含小檗碱、黄柏内酯、黄柏碱等成分,治疗皮肤分化性鳞状上皮癌等疾病。

2.11.3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各地野生或栽培。果实入药,含吴茱荑苦素、吴茱荑醇、吴茱荑酰胺、吴茱荑碱等成分,治疗脑肿瘤、胃肠癌、贲门癌等疾病。

2.11.4 光叶花椒Zanthoxylum nitidum产各地,生山野。根或枝叶入药,含两面针碱、氧化两面针碱、牡荆素等成分,治疗鼻咽癌、皮肤鳞状上皮癌等疾病。

2.12 橄榄科

橄榄Canarium album,各地栽培。果实入药,含橄榄油、维生素等成分,治疗食管癌等疾病。

2.13 楝科

楝树Melia azedarach,各地栽培。根皮或干皮入药,含苦楝素、川楝素等成分,治疗乳腺癌、大肠癌等疾病。

2.14 大戟科

2.14.1 巴豆Croton tiglium产全区,生山坡、丘陵、疏林。果实入药,含巴豆毒素、巴豆苷、油酸、亚油酸、大戟二萜醇等成分,治疗喉癌、鼻咽癌、宫颈癌、癌性疼痛等疾病。

2.14.2 白饭树Fluggea virosa产全省各地,生于旷野。全株入药,含白饭树醇碱、β-谷甾醇等成分,治疗胃癌、白血病等疾病。

2.15 冬青科

毛冬青Ilex pubescens,产全省各地。生丘陵山坡、林边、疏林或灌丛。根入药,含黄酮类、酚类、三萜类甾醇、氨基酸等成分,治疗肺癌热性咳嗽、鼻咽癌等疾病。

2.16 卫矛科

2.16.1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产各地,生山地林内阴湿处。根、叶及花入药,含雷公藤增碱、雷公藤酮、雷醇内酯等成分,治疗原发性肝癌、肺癌、白血病、肝癌、恶性肿瘤等疾病。

2.16.2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各地山区。根茎或全草入药,含雷公藤内醇酯、雷公藤碱、胡萝卜苷等成分,治疗恶性淋巴瘤、肝癌、阴茎癌、外阴癌等疾病。

2.17 无患子科

龙眼Dimocarpus longan,各地栽培。假种皮入药,含蔗糖、酒石酸、胆碱等成分,治疗乳腺癌、白血病、鼻咽癌、喉癌等疾病。

2.18 鼠李科

2.18.1 铁包金Berchemia lineata产各地。生山地灌丛、路旁或田边。根或全草入药,含生物碱、酚类等成分,治疗白血病、肺癌、宫颈癌、睾丸癌等疾病。

2.18.2 雀梅藤Sageretia thea产各地。生山坡路旁。全株入药,含麦胚碱、紫丁香酸等成分,治疗肺癌、胃癌、结肠癌等疾病。

2.19 木棉科

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各地广泛栽培。根、皮入药,含儿茶酚、鞣质、脂类、L-阿拉伯糖、蛋白质等成分,治疗大肠癌、胃癌、贲门癌、肺癌等疾病。

2.20 番木瓜科

番木瓜Carica papaya,各地广泛栽培。果实入药,含木瓜碱、番木瓜苷等成分,治疗胃癌、皮肤癌。

2.21 瑞香科

2.21.1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产各地,生丘陵山坡路旁。茎叶入药,含黄酮苷、羟基芫花素、酸性树脂等成分,治疗乳腺癌、恶性淋巴癌、肺癌、肝癌及各种体表癌等疾病。

2.21.2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产饶平、普宁、惠来、揭西。茎叶及含有树脂的木材入药,含倍半萜、白木香酸、白木香醛等成分,治疗舌癌、贲门癌、食管癌、肺癌等疾病。

2.22 桃金娘科岗松Baeckea frutescens,产各地。生山坡酸性红壤土。全株入药,含岗松醇、桉叶素等成分,治疗肝癌、白血病。

2.23 马钱科

钩吻Gelsemium elegans,产山区,生丘陵疏林或灌丛。全株入药,含钩吻素子等成分,治疗胃癌、肝癌、食管癌、贲门癌等疾病。

2.24 夹竹桃科

2.24.1 狗牙花Ervatamia paricata各地栽培。根茎入药,含生物碱、苷类等成分,治疗 腹腔癌症、胃癌疼痛等疾病。

2.24.2 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各地野生或栽培,作绿化树种。枝、皮、叶入药,含氯化埃奇胺、苷类等成分,治疗急性白血病等疾病。

2.25 萝摩科

娃儿藤Tylophora ovata,产全区,生灌丛及杂木林中。根及全株入药,含娃儿藤宁碱、娃儿藤新碱、黄酮苷等成分,治疗急性白血病、皮肤癌等疾病。

3 潮汕地区抗癌植物资源的开发对策

3.1 提高认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潮汕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仅民间作为草药而使用,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和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有的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如果对这些有用植物进行深加工,从中提取有效植物成分,则不仅使其药效更加显著,而且能极大的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例如长春花,人们普遍当作观花植物栽培,其抗癌有效成分长春碱、长春新碱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价曾分别达到10530美元/ g和25200美元/g;秋水仙碱的国际售价也曾达到50美元/g;喜树碱的国际售价则曾达到480美元/g。因此,提高认识,促进经济的发展,走深加工的道路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本地区的抗癌植物资源进行普查以确定本地区的抗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战略,注意适时引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建立自己的植物资源开发生产厂家,并以此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2 加强基础研究,综合开发利用基础研究是抗癌植物资源深度开发的必要保证。一方面抗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协助;另一方面,植物有效成分及其含量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大多数抗癌植物除具有抗癌作用外,还具有治疗其他疾病的功效;有些抗癌植物同时也是有毒植物,其加工废料或副产品尚能用做植物农药。如雷公藤是传统的杀虫植物,主要杀虫成分是雷公藤精等生物碱;它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抗风湿及抗癌药物,其药用成分主要是雷公藤素甲等二萜内脂。过去将雷公藤作为杀虫剂开发应用时没有考虑其医药用途的开发。而现在将其作为医药开发时则又忽略了对其杀虫有效成分的综合利用。因此,加强基础研究,综合开发利用,不仅能保证抗癌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而且能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3.3 加强引种驯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种栽培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中草药资源也是为了加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58年以来,潮汕各地曾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北药南移的引种栽培试验。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引种栽培成功中草药近五十余种,但是对本地的抗癌植物资源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有加强引种驯化栽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才能使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汪 红,王 强,余国奠,等. 近十年抗肿瘤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3):7.

[2]吴修仁. 广东汕头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韩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9:124.

[3]吴修仁. 潮汕生物资源志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1.

[4]吴修仁. 广东药用植物简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

[5]章永红. 抗癌中草药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抗癌中药篇10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中成药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118-04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from 2013 to 2015 in our hospital

PENG Yunyun HU 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aimen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 Haimen 22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tendency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13-2015,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tumor drugs. Methods The varieties, consumption sum an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ag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consumption sum of antitumor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creased by 8.92% in 2014 compared with 2013,and increased by 12.56% in 2015 compared with 2014. The consumption sum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ranked the first place, and the sum of antineoplastic hormones ranked the second plac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stepped down tamoxifen, anastrozole and bicalutamide were listing with in DDDs top 3. The antineoplastic assistant drugs of the first two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 sum were tropisetron and thymopentin over the three years.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and conforms with the overall trend of antitumor drugs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which have little side effect and low price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among all antitumor agents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Antineoplastic drugs; Consumption sum; Defined daily dose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肿瘤已经日益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胁。由于化疗药物应用和化疗方案改进,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抗肿瘤药仍因对肿瘤选择性差和毒性大而易发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和预测用药趋势,现根据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2015年来使用的所有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依据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提取2013~2015年原始数据,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金额等情况,以销售金额、用药量、用药天数、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作为评价指标。参考《新编药物学》[1]的分类方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植物类、激素类、其他类,另加中成类,共7类,分别统计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辅助药物的应用情况。DDD值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用药日剂量,其值主要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17版《新编药物学》[1]、《中国国家处方集》等,文献未收载的参考药品说明书。DDDs=某药的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2013~2015年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总销售金额及占全院比例

近3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增长趋势,2014年较2013年增长8.92%,2015年较2014年增长12.56%;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院总销售金额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 2013~2015年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DDDs 及其排序

中成药类、激素类、抗代谢类销售金额连续3年分别排第1、2、3位;中成药类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激素类的DDDs 2013年排第1 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抗代谢类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2。

2.3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

销售金额居首位的药品是中成药艾迪注射液,其中中成药类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都排进前10位;比卡鲁胺销售金额增长较快,由2013年第5位跃升到2014、2015年第2位;阿那曲唑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他莫昔芬DDDs 2013年排第1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比卡鲁胺(进口)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3。

2.4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8位的抗肿瘤辅助药物

托烷司琼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2位;胸腺五肽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2位,2015年排第1位;瑞白销售金额连续3年排第3位;胸腺肽DDDs 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3位;胸腺五肽2013、2014年均排第3位,2015年排第1位;托烷司琼DDDs连续3年排在第2位。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有近百种,我院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有六七十种,2014年比2013年增加了3种,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2种。近3年我院各年度各类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成药类和激素类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提示这两类药物在我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中占有主导地位。

中成药类在我院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中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增长迅速,其中艾迪注射液2014年销售金额达到了185.65万元,位列第1位,其DDDs也位于第6位。艾迪注射液是从斑蝥、人参、黄芪、刺五加四种中药中提取制得的一种新型中药制剂,以斑蝥为主药,其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佐以刺五加,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消Y的功效[2-3]。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消癌平片、复方斑蝥胶囊销售金额和DDDs均排进前10位。该类药物可联合化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4]。随着医药技术发展,我国对天然药物研究越来越深入,预计会有更多的抗肿瘤中成药投入临床使用,我院此类药物销售金额比例会持续增高。

他莫昔芬DDDs 连续3年排前3位,是一种非固醇类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5]。阿那曲唑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的三唑类芳香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特别适用于用激素辅助治疗之后复发的绝经期妇女晚期癌症[6-7]。比卡鲁胺DDDs逐年增加,该药为强效非类固醇类抗雄激素类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治疗[8-9]。来曲唑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晚期乳腺癌[10]。此类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口服制剂,临床需长期使用,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因此临床选择性高。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增加,可反映出本地区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抗代谢药,其销售金额排前10位,具有选择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主要用于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11-13]。吉西他滨2013年销售金额也排进前10位,1996年通过FDA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14]。替吉奥是治疗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复方抗癌药[15-16],为口服制剂,临床用药方便,患者乐于接受,选择性较高,销售金额急速增长,2015年销售金额更是排到第6位。培美曲塞二钠用于局部晚期肺癌或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药物[17-18],可提高患者存活期,且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使其受到临床关注。该类药物因临床疗效突出,副作用小而逐渐受到医生青睐,但因价格相对昂贵,而限制其部分应用。

2015年我院开始投入使用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利妥昔单抗,其销售金额就排到第7位。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19-20]。该类药物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临床使用量显著增加,将成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主要药物。

随着化疗患者对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缓解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辅助药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我院抗肿瘤辅助止吐药中,相较于昂丹司琼和阿扎司琼,托烷司琼的止吐效果好且价格适宜,临床使用频率最高。近年来免疫增强剂在抗肿瘤综合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销售金额和DDDs前8位中有四五种属于免疫增强剂,临床上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药品,如注射用胸腺肽、注射用胸腺五肽、国产胸腺法新。

目前我院抗肿瘤药物的用药现状及倾向基本符合我国当前药品消耗总趋势。随着公众生活质量要求和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患者开始对一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和价格较贵的新一代药物逐渐接受使用。新型抗[瘤药物不断被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运用,相信不久将来会有新的突破,为临床提供高效低毒价廉的抗肿瘤药物,给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21-773.

[2] 贾丹,张苗苗,李楠,等. 艾迪注射液中刺五加提取物对斑蝥素的减毒增效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32(3):343-348.

[3] 张苗苗,刘艳丽,陈重,等.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462-1470.

[4] 邵俭. 中药及复方制剂在抗肿瘤中的应用[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3):66-67.

[5] 龚亚林,田小芹,陈庆宪. 重庆市18家医院 2002~2005年抗肿瘤药利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07,18 (23):1777. [6] The ATAC Trialists Group. 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鄄a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i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first results of the ATAC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2, 359(9324):2131-2139.

[7] 张敏,李春燕,郝晓甍,等.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3):270-273.

[8] 朱煜,张建平,许乐,等. 比卡鲁胺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 10(3):259.

[9] 何学酉,洪宝发,符伟军,等. 康士得(比卡鲁胺)治疗局部晚期无远处转移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12):49-52.

[10] Thurlimann B,Keshaviah A,Coates A,et al. A comparison of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2005,353(26):2747-2757.

[11] 刘云海,王虹,吕正松. 肿瘤前体药物――卡培他滨[J]. 医药导报,2004,23(3):192-193.

[12] 张勇刚,宋卫东,卫星.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 3(22):4500-4501.

[13] 陈二洪,梁建权,宋小宁. 低剂量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2016,28(8):146-147.

[14] 梁汉霖,王羽,谢德荣. 关于晚期胰腺癌的Meta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化疗与吉西他滨单药[J].循证医学,2005, 5(3):156-165.

[15] 郭炜伦. 使用替吉奥对晚期初治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170-171.

[16] 冯志平,沈丽达,李云霞,等. 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的疗效分析[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8(7):41-43.

[17] 马飞,李树婷,孙燕. 2006年培美曲赛研究新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7):749-752.

[18] 洪燕妮,庞红霞,朱晋峰,等. 培美曲塞单药二线治疗肺大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6,28(8):138-139.

[19] 刘晓光,杨海波.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