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2:04:35

药学学历论文

药学学历论文篇1

关键词 临床药师 教学药历 学员

中图分类号:G712; 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1-0041-03

药历可分为两类,即教学药历和工作药历。工作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为具体病人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书面记录[1-2],其作为一种医疗记录文书外,还能体现药师的作用和价值、考核药师工作质量以及作为教学科研资料的来源等。而教学药历除上述工作药历的作用外,还能培养学员系统的临床思维,督促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积累临床经验,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作为带教老师指导修改的依据等[3]。教学药历如同临床医师的“大病史”,在学习培训阶段必须常规书写。笔者之前已就教学药历的重点内容做了具体介绍[4],本文主要探讨教学药历的意义。

1 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

临床医生锻炼书写医疗文书是从写“大病史”开始的,在见习、实习期间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需要写详细的“大病史”,当其资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只需写工作病史或会诊录。然而就是大量书写“大病史”,促进了临床思维的逐渐形成。对于临床药师来说,培养系统临床思维的手段有多种,如参加病房查房、病例讨论,开展床旁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等,但书写和修改教学药历肯定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药历的内容全面系统,有一定的项目和格式(表1)。书写一份完整的教学药历,需要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人,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治疗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药学监护计划及用药指导等进行评估。在住院过程中需要记录和分析药学监护的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依从性做出判断,并对治疗方案的修改提出建议和意见。出院时需要总结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总结药师参与的情况和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院带药的合理性,开展出院后用药的指导。这样长期的严格的几乎刻板的书写模式,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形成了全面的临床思维。即便以后书写简单的工作药历,或书写会诊记录,书写的内容和顺序也不会相去太远。反之,很可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忘记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遗漏了药学监护计划等等。

2 督促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光看书不看病人或光看病人不看书都不能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若在临床仅看看病人,跟临床医生一起查查房,不写教学药历等医疗文书,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去看书,进行理论学习。我们在为患者建立教学药历时,要对其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分析要有科学性,要有理论依据支持。因此需要看书、查阅文献资料。药学监护计划和用药指导也不是凭空建立的,必须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也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临床用药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用所学的或所查询到的药学知识(如药剂学知识、药理学知识等)指导临床用药,是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3 积累临床经验

从课堂上、书本里或文献中学到的药学知识是群体的、具有普遍性的。但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病人不能完全照搬书本知识,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监护,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临床经验。临床药师在培训阶段学如何“用药”,积累“用药”经验是很重要的。教学药历的书写必须跟病人的病情及治疗同步,即临床药师的思想必须与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同步。在临床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在实践中验证分析的合理性及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获得心得体会及经验教训。例如一例夜间哮喘患者,口服缓释沙丁胺醇及茶碱控释片,病情一度控制。后因不能进食,置鼻饲管,将药物磨碎后经鼻饲管给药,本已控制的夜间哮喘又复发。临床药师认为缓释控释片经磨碎给药,特殊结构破坏,不能达到缓释、长效的作用。建议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并口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丙卡特罗,换药后夜间哮喘控制[5]。书写该病例的药历让药师积累了临床经验,并为其他学员提供了学习间接经验的资料。我们发现有少数学员回顾性抄写已经出院病人的病历或抄临床医生病史以应付检查。没有动脑筋,不去想办法,提不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建议得不到验证,根本达不到积累临床经验的目的。

4 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临床药师不仅缺乏临床知识,更缺乏临床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其中之一。临床药师医疗文书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不及临床医生,我们在带教临床药师学员和审阅临床药学稿件时发现药师书写临床文书的质量不令人满意。因为临床医生在见习、实习及住院医生阶段就要书写大量的医疗文书,包括书写病史,已经过长期的锻炼。而临床药师以前缺乏这方面的培训。书写教学药历是培养临床药师临床工作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药历要求格式规范、语句通顺、用词恰当、内容精炼、逻辑性强等。在我们基地接受培训的临床药师在早期书写的教学药历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书写练习和带教老师的认真修改,教学药历的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5 带教老师和学员交流的平台

学员写完教学药历后,需要带教老师进行修改点评。通过教学药历可以了解临床药师学员是否认真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药学监护及用药教育,其分析的内容是否有科学依据等。可以让带教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员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情况及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以便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如带教老师在修改某学员的教学药历时发现如下字句“患者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作用于局部气道,起到扩张支气管作用”,立即给予点评“布地奈德为吸入糖皮质激素[6],雾化吸入并非起支气管扩张作用,而是局部抗炎作用”。通过对教学药历的修改,可及时纠正该学员概念性的错误。学员书写的教学药历内容是否完整、重点是否突出、文字是否流畅等也体现了带教老师是否对其进行过认真的指导。因此教学药历也能体现带教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及带教质量。

总之,教学药历不仅具备工作药历的作用,同时又有显著的教学意义,是临床药师在培训阶段必须书写的最重要的医疗文书。我们应认真完成每一份教学药历,并尽量多的书写教学药历,充分认识到教学药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碧云. 临床药师查房与药历的作用[J]. 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24): 1914-1916.

[2] 朱珠, 丛骆骆, 李大魁等. 临床药师的必备资料——药历[J]. 中国药学杂志, 2001, 36(10): 706-708.

[3] 何晓烨, 蔡映云. 临床药师书写教学药历常见的几个问题[J]. 上海医药, 2012, 33(13): 34-36.

[4] 叶晓芬, 蔡映云, 吕迁洲. 临床药师教学药历的重点内容[J]. 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7): 638-640.

[5] 叶晓芬, 蔡映云, 吕迁洲. 用药剂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J].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14): 1108-1109.

药学学历论文篇2

一、材料和方法

1.文献来源

检索文献均为国内发表的中文文献,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药学服务”为关键词检索。

2.文献甄?e和计量方法

通过检索,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短讯等,并按照谢晓慧等[3]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将文献分类,选取药学服务实践类论文作为目标文献,采用EXCEL记录文献的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计量学分析。

二、结果

通过检索发现药学服务文献发表数量不断升高。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文献数量就达到2279篇,排除探讨类和研究类文献,共得到实践类文献466篇。对文献工作内容进行频次分析,发现文献共涉及不良反应防治、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确定、处方点评与分析、用药指导等19种工作,按照其频次高低排序(见表1)。

三、基于文献分析的药学服务教学内容设计

1.设计原则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理论和实践并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理论教学体系

(1)绪论:主要介绍药学服务概念、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2)药学服务沟通技巧:药学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培养药学人员沟通技巧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3)药品保障和供应:这是药学服务的基本工作。(4)处方审核与调配:处方审核和调配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环节,对处方定义、分类、处方管理制度、处方调剂基本程序进行详细介绍,并根据行业情况介绍处方调剂差错的防范与处理。(5)用药咨询和教育:用药咨询是药学人员参与医疗活动的重要方式,在医药科技发达的今天,药学信息数量巨大,获取途径多样化,有必要对学生实施药学信息服务的能力培养。(6)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药学服务最大的特点是药师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药学人员必须掌握常见疾病特点和药物治疗方案。(7)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特殊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势在必行。(8)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的不合理利用普遍存在,药学人员实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具有重要意义。(9)治疗药物监测:培养药学人员治疗药物监测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0)用药评价:包括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药物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评价等,这对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重要指导意义。(11)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防治:这也是药学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12)药历书写:药历是药师进行规范化药学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客观记录患者用药历史的技术档案,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措施。

3.实践教学体系

开发基于工作情景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案,突出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药学学历论文篇3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是藏医药古籍保护与整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体例就显得至关重要。《藏医药古籍目录》编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内容提要、存佚等。

【关键词】  藏医药 古籍 目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藏文典籍浩如烟海,其数量仅次于汉文典籍。藏文典籍中有大量的藏医药典籍。作为藏医学知识主要载体的藏医药古籍,从古至今一直是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并且是我国有优势的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藏医药古籍也积淀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藏医药”被列入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对藏医药古籍的保护与整理,是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全部古籍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药古籍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是完成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藏医药古籍珍藏在寺院和民间,大量的藏医手抄本、善本、孤本及“口传古籍”等正面临着流逝和失传的危险。对于藏医药古籍的存世现状并不清楚,这就严重影响藏医药的推广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书,也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方法。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能够清楚地反映历代藏医药古籍的基本状况,也是我们学习藏医学的入门书。

    藏文典籍目录的编著具有悠久历史。吐蕃时期,由于大量印度佛经的翻译,公元8世纪末,赤松德赞时期,产生了第一部藏文目录学专著《旁塘目录》,此目录已亡佚。现存最早的藏文目录是赤松德赞时期,译师嘎瓦贝等人编写的《丹噶目录》。此后历代都有藏文典籍目录的编写。编写图书目录,首先涉及图书的分类问题。目前对藏文图书进行分类较有影响的是以下几种:喜饶嘉措大师的分类,拉卜楞寺藏文典籍总目录的分类,东嘎·洛桑赤列教授的分类,黄明信先生的分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分类[1]。医学属于藏族传统文化十明中的医方明,在以上几种分类方法中,藏医学皆归入“医方明”。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需要确定收录古籍的范围(时间上下限)。藏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苯教医学,至今已有三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藏医药古籍是记载藏医药知识的古代书籍的简称。藏医药古籍收录的时间上限可以上溯到古象雄时期。本世纪初,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古文献中,i.0.755号写卷已被公认为一部象雄语的医学文献[2]。西藏那曲地区藏医院医生阿加就收藏了古象雄时期的医书,包括苯教创始人辛绕弥沃齐所著《象雄解除痛苦的医学广论》《象雄消除病魔白药瓶》《象雄药论甘露》《象雄消除病魔黑瓶》等书,均系手抄本[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藏医药古籍收录的时间下限可以划定为1949年。

   

在编写藏医药古籍目录时,必然涉及对藏医药古籍进行分类。早期的藏医药著作藏医和藏药一般不分开,现存最早的藏医学经典著作《月王药诊》,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药物学和药物治疗等。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由《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续部》4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药物、养生、医德等。藏医学的分科最早见于《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全名《甘露精华八支秘诀经》,八支者将医生治疗的疾病概括为普通疾病、儿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神志疾病、创伤疮疡、中毒症、养老及滋补壮阳等8个分支。

    关于藏医(医方明)图书的分类,东嘎·洛桑赤列教授将“医方明”分为:续部及其注释、药书译注、本草、零散著作。黄明信先生将“医方明”分为:医典及注释、医药著述、药物图谱、零散著作。杰西·西饶江措《藏文典籍目录学的源流及其分类研究》一文将“医方明”分为:一般著作、译著及注释、四部医典及注释、药物图鉴、其他[4]。上面三种分类方法实际是将藏医典籍分为:经典著作及其注释、(药书)本草类、其他(零散著作)三类。参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对中医书籍的分类方法: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 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我们认为可以将藏医药古籍分为三大类:藏医类(包括医经及其注释、一般著作及其注释、临证各科、曼唐)、藏药类(包括本草、方书、药物曼唐)、综合类(包括医史、养生、文史丛书和学者文集中的医学著作)。

    东嘎·洛桑赤列教授认为藏文图书详细目录的填写应该包括:总编码、部类名称、字母标号、书名、简称、别称、作者姓名、别名、成书时间、主要内容、抄本、印本、篇页长短、每页行数、函数、章节、页数、是否完整、馆藏部数等19项内容[5]。照东嘎·洛桑赤列教授藏文图书详细目录,结合藏医药古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类名、总序号、书名(包括通行书名、全书名、简略名、异名、书名编号)、著者(包括生卒年代、姓名〈人名著录选用常名,遵循约定俗成,注意各藏区的地域特色,强调人名的规范化。同名同姓者,可以在其名字前贯以地名、职位等加以区别〉、别名、著者编号)、版本(包括著作年代、出版时间、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卷数、页码数、是否完整)、内容提要、存佚、收藏处代号、备注等。为了全面了解藏医药古籍总的状况,在进行目录编写时,应该收录著录存世或公开出版的藏医药学历代古籍以及已经亡佚但是见于古代医学文献、历代史书方志及学者文集中记录的医药书籍。

    藏医药古籍目录中同一类目的著作按照成书或刊行年代先后编排。成书年代不详者,一般以作者卒年为准。生卒年不详或者无从考证者,则注明“成书年代未详”。著作年代的书写用三种纪年法 ,包括传统藏历纪年法、中国历史纪年法(历代帝王年号、干支)和公元纪年。1911年以后只著录传统藏历纪年法和公元纪年。

    藏医药古籍书名取一最通行者为书名。藏医药古籍往往有很长的全书名和简略书名,本目录著录时全书名列于通行书名的下方,其他异名,均冠以“又名”字样,列于全书名之下,并反映在书名索引中。例如《四部医典》(通行书名),全名为《甘露精华八支秘诀经》,又名《医学四续》。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首先要反映其藏文特色,同时应该重视其具有国际交流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藏医药古籍目录的文字应该包括藏文、汉文、英文、藏文字母拉丁转写等4种文字。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既要参照传统的藏文目录编写体例和吸收现代目录学的研究成果,又要遵循藏医药古籍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阿华.藏文典籍的分布及其分编问题[j].中国藏学,1994:2.

[2]罗秉芬.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精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25.

[3]索朗措姆,拉珍整理.古今藏医药文献书目编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36,38,39.

药学学历论文篇4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机遇;挑战

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今天,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笔者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本文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角度,剖析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方面

新世纪之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选择,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讲话虽然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重视,同时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但明确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肯定了中医药学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学自身的专业特色

(1)中医药学的医学哲学特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特色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药学发展史,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

(2)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特色:其一,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未能紧随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专业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的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甚或无人问津,出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和中医药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很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泛化

在中医药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包括因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所出现的病症(如烈性传染病等)以及对此必须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当今医学科学一体化的背景下,陈旧或被西医内容所代替,而在中医学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面对现代西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产生一种困感和茫然,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受到置疑和影响,更甚者,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三、结语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只注重中医药理论中的基本内容的讲述,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将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从老师到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型教育理念转变为“引导”型教育理念;其次,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哲理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地方。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回归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实施返校继缕教育。“回归制度”就是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对毕业学生定期实施返校再教育,进一步使毕业生有一个继续受教育和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机会。最后,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较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中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就学习重要讲话》,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6月。

[2]王庆国:《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选自《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版,253-255页。

药学学历论文篇5

【关键词】藏医药;发展;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08-03

Abstract:Tibetan medicine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has entered the be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but how to embody the times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development is indeed a considered problem. Tibetan medicine and Tibetan Buddhism, philosophy, astronomy, phenology, folk customs and other cultural ties, with its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Therefore, its development should “always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Tibetan cultur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unique Tibetan medicine processing, regional medicine use, take advanced treatment methods”. We should take its essence andabandon its dregs, maintain the heavy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t the Tibetan medicine can be a practical medicine for modern Tibetan.

Keywords:Tibetan Medicine; Development;Nationality

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1]。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与藏传佛教、天文、物候、民俗、哲学等文化门类联系紧密[2]。藏医药虽属于医学体系,但透过它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过程,它更是藏文化的结晶。因此,当代藏医药的发展必须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民族性认知是藏医药的基础,它引导和预示着藏医药学的未来。

1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沿革

据《玉妥・云丹贡布传》记载,最早在地区流行的医学被称为“本医”,当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仅使用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放血疗法、涂摩疗法、火疗法等。公元4世纪,来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拉孜和碧棋嘎齐开始在地区传播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玉妥・云丹贡布(708-835年),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博采多家医学之所长,并结合自身所学,编著了30多部医学论著,初步建立起藏医学的医学体系[3]。相传玉妥・云丹贡布编著了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居悉》(即《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的“三因W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等基本理论体系、治疗体系的形成[4]。

在五世达赖时期,为使藏医药文化得到发展,第司・桑吉嘉措等众多藏医药先辈们在拉萨药王山创建了专职的医学教育机构,名为“药王山医学利众院”[5],学院主要负责传授藏医药理论和进行医疗临床实践。为支持各寺庙教授医学,地方政权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喇嘛开展医学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在七世达赖的重视和支持下,药王山利众院制定了教学纲要,明确了有关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公元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创办了“医学星算利众院”,明确了以藏医理论、医药制剂、医疗技术、语言文化及天文历算为主要教学内容。创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专门建立了门诊制度,并特意设立“帮仓”,相当于现代的住院部,用于收留救济贫苦病人[6]。公元1925年,确立了藏医药教育与临床医疗的分工,初步形成了藏医药教育与医疗分设的格局。在此期间,藏医药逐步走向规范,获得到了较大发展,但藏医药知识和技术仍主要掌握在喇嘛和极少数藏医学家手中,主要为统治者服务,并未走向普通民众,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现代化对藏医药民族性的挑战

挑战是必然,融合是趋势,如何既融合又保持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藏医学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短短的20年间现代医学急剧发展,大量的新内容和新知识冲击着传统的藏医学,而这一剧增仍呈加速度态势发展[5]。相对于此,藏医学仍在2000多年的理论体系中徘徊。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诊断清楚、治疗明确的西医学正在渗透和侵蚀着藏医学。面对时代的挑战,藏医学应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保持独特的民族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我。

在藏药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下,作为藏医治疗疾病主要手段的藏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其理论没有根本性突破,但藏药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物质,对其化学、药理、临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且一部分研究已与现代药学融为一体。可以说,作为藏医治病防病主要工具的藏药已经渐渐融入现代科学和技术之中,藏药现代化已经起步,并正加速发展。藏医如不守住根本、力图发展,藏药现代化发展的结局,有一种可能就是药兴医废。

现代藏医药多数已脱离寺庙,藏医药发展的主体,已经历史地落在藏医院。藏医药发展专业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西化的倾向已经出现,特别是一些藏医院,大量引进西医方法、手段、药物,没有很好地保持藏医药主体发展方向。一些现代藏医,使用藏药少、使用藏医治疗手段少,主要治疗手段、医疗收入来自西药、西医,这种现象对于藏医药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利。

3当代藏医药的发展必须保持民族性

31藏医药理论必须保持完整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保持藏医药理论的完整性,临床治疗才不会偏离轨道。有自身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医学,才能称得上是一门医学,否则只能算是医术。没有系统理论指导的用药,只能是民间单验方、经验用药。

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在藏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切忌出现藏医西医化和中医化的现象。做好藏医药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是保持藏医药民族性的关键。藏医药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但是面临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历史及传统思维的定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所以加强对藏医药基础性工作研究尤为关键,如藏医药基础理论的规范、藏医药医疗诊断规范、藏药标准化规范、道地药材研究规范等[7]。

32藏药的制作发展必须保持独特性当下要使藏医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获得进一步的认同和发展,就要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规范处方加减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藏药的成分、炼制过程、作用机制及疗效评价,进一步研制、开发以及推广藏药成药,以逐步实现与现代医学的有机衔接。

藏医在药物炮制方面,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科学的、实用的东西,特别在重金属、矿物药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比如:奶制寒水石[8],使用复杂的方法去水银毒,黄金及宝石的加工及成品的检验,沙棘膏[9]、渣驯膏的制作等,都是藏医独特的药材加工方法。

藏医在药物的配伍上,有自己的经验。比如仁青系列药物的配方及珍宝药物中左塔的使用理论及经验[10]、解乌头等毒性的方法[11]等,其用药和思路充满藏族的文化特色,凝聚了藏族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智慧。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能故步自封,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仍然需要不断发展。比如加工左塔[10],使用的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分析藏药配伍、炼制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不H省时省力,还简化了藏药成药的程序,为进一步开发以及推广藏药成药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

33藏医的发展必须保持民族性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许多疾病只出现在藏区,这就保证了藏医药存在的独特性和必要性[12]。藏医治病的手段很多,仅《四部医典》,就记载了包括药物、器具(如各种灸法,熨法,烙法,针法,放血等等)、独特的自然疗法(如温泉、奶酪等)等各式各样的治病手段。

藏医的发展要保持民族性,就要维护并发展传统的特长、优势,比如在白脉病、培根病、风湿、类风湿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上,应考虑充分利用藏医特色疗法等。随着藏区与外地的交流增加,许多疾病流入藏区,针对新出现的“现代”疾病,藏医的治疗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针对新出现的疾病的现代藏医药治疗手段。同样的疾病,如果藏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疗效接近,应首选藏医的治疗方法。

藏医治疗的工具,在保证使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借用现代技术改进,比如皮肤、关节疾病使用的烙法,可以改为使用电加热;独具特色的藏药蒸,可以使用现代的蒸洗机器,在温度、时间、药物浓度上都便于调节[13]。

4保持民族性的手段

41传承和教育为保持藏医药的民族性,传承和教育是重点,培养藏医学人才是关键。目前,很多综合性民族院校设立了民族医学院,已经建立起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包括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才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在院校教育中,应以藏医药学习为主,西医学习为辅,其他民族医学作为各家学说,并注重在教授过程中融合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相异性,区分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相似性,克服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才周期长的困难,培养出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藏医药人才。

藏医药的发展与藏文化和宗教密不可分,在大力开展院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寺庙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寺庙医药学,也应积极鼓励继承和发展,如对德格印经院、八蚌寺等寺庙的佛学书籍和医学书籍都应投入资金进行整理出版,对口耳相传的寺庙教育展开调查和研究,尤其是这种口头医药知识的各种诊疗经验与技术,对于丰富藏医药临床的诊疗方法、丰富藏医药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化行医国家标准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国家教育的指挥棒,也是藏医药发展的指挥棒,因为在法制国家,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医生,也要取得执业资格,否则就是违法。国家的藏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者建议能否根据藏医药学专业理论与临床的实际情况,只考藏医药理论、基础、应用基础和临床,而西医部分,只需要考试解剖、生理、检验,不考西医诊断知识,为藏医药的特色保持、提高藏医临床疗效把好关口。另外,根据中医师带徒和有一技之长特殊人员行医管理的经验,可以直接对寺庙教学或以藏医药专家师带徒方式培养的藏医药人员进行单独考试,让他们作为一技之长的医师,取得区域性或限制性的行医执照,以传承藏医技术,造福藏族民众。

42吸取教训藏医药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要吸取某些中医医院发展的教训:挂中医医院之名,行西医之实,中医特色不浓、中医优势不显、中医疗效不彰、中医人员不多,个别中医医院甚至基本“西化”。藏医医院的发展一定不能重复这些中医医院走过的路子,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藏医理论主导、发展藏医技术、使用藏药配伍,以主要治疗手段是藏医、主要特色是藏医、主要优势是藏医、主要药物是藏药为核心,为藏民族留下宝贵的财富。

43保护资源高原地区生长的藏药不能过度开发,使用尽量做到区域性。因为藏药生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而高原藏区的生态和环境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物候、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如青藏高原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很大。而高原地区野生的藏药,产量并不大,不适宜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人工种植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实例,使得自然资源保护已成为严峻的问题。藏药供应地区使用问题并不大,因为人口少、消耗小、破坏程度低,如果全国、全世界都使用某种藏药,其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医药已经有惨痛的教训,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藏药不能重蹈覆彻。

5小结

发展藏医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维护稳定团结的重要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藏医药本身应该有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下要准确、全面认识藏医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原则的指导下使藏医既有厚重的藏医药民族特色,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让藏医药真正成为藏族的实用医学,进一步造福各个民族。参考文献

[1]郭文雅,利益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252.

[2]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次旺仁僧,藏医热病学理伦形成及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2.

[4]强巴赤列.中国的藏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11.

[5]张晓峰,占堆,扎西郎杰,等.藏医药[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3.

[6]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7]邓春生,张宏伟.论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1-74.

[8]才让南加,项措卓玛.浅谈藏药寒水石的炮制工艺流程[J].科技,2016(1):45-56.

[9]李亚真,杜蕾蕾,陈雏,等.沙棘膏制备过程中黄酮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4(4):407-409.

[10]李波,孙美,杨正明,等.藏药仁青芒觉配伍佐塔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14):2887-2892.

[11]蒲友明.藏药铁棒锤炮制“减毒存效”的质量评价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药学学历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药学学历论文篇7

1加强临床药学服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适当设计的预防、控制并最小化风险暴露机会程序,确定、评价并处理潜在或现实风险的系统过程,包括及时确定和管理现实的风险,以保护医务人员、患者、公众等。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病论文联盟人安全,减少病人伤害或不满;防止人力、时间及财物的浪费;避免侵权责任追究及诉讼;避免产生不良公众形象;建立公众安全感,增强民心;提供更为清晰、合理的药学服务。医院应加强药师上岗前风险教育,学习风险控制理论,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临床药学医疗风险的控制

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医疗风险控制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是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为临床药师营造良好而有利的大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2.1组织风险控制

2.1.1药事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对临床药学服务的医疗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药事委员会是药事管理和药品管理的监督权力机构,也是对医院药事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专门决定的专业技术组织。药事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定颁布全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促进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批全院用药计划,使医院药品管理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指导、检查全院合理用药,并把合理用药作为考核医生的一项内容。

2.1.2 药剂科与相关临床科室:药剂科应与相关临床科室团结协作,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为适应发展,不断地更新药物知识,应开展临床药学学术活动,举办药学进展、新药介绍、药物不良反应、药政管理等培训讲座,主办医院药讯。建立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使用的药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处理涉及药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严重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用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登记、存档,按规定上报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及时处理善后;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临床科室正确、合理使用药品进行指导,制定全院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监督、检查、分析全院药品使用动态,防止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2.2个人风险控制

2.2.1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药师应按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

包括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其结果的判定;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剂量、用法; 剂型与给药途径; 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在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2.2.2认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次接触病人时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既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变态反应史,尽可能了解病人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名并随病历保留。

2.2.3履行告知义务:发药时应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

转贴于论文联盟

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尤其是对某些药物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确系存在但又概率极低的副作用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也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可以看出,公民在患病的情况下,应该享有被告知权论文联盟和隐私权。履行告知义务,就是保证患者这些权利的实现,如果药师因没有“告知”而对病人造成损害,也可能引起纠纷或法律诉讼。

2.2.4做好沟通工作,减少纠纷发生:在药学服务中药师与患者进行沟通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诊室环境,无一不在向患者及其家人传达着某种信息,传达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中,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一致,谨慎而言。

药学学历论文篇8

科学思维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医学的特性,同时也兼容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药科学思维特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强调在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分类、发展、干预措施;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用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用调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当代生物医学也正向着整体医学方向发展,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鉴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维特点与当代生物医学朝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利用中医药科学思维,结合生物医学朝向和新技术,当能推动生物医学的创新性发展。

1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疾病证候再分类

疾病证候分类是在现代医学对疾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收集所有的中医证候信息,明确中医证候信息之间的关联,利用这些关联对疾病患者进行再次的证候分类,为患者提供更为细化的诊断,为获得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分类学依据。传统中医学利用辨证论治理论对四诊收集的信息进行证候分类,也是目前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模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疾病,在收集中医四诊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证候分类。例如,我们先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RA患者常出现的主要中医症状可以分类为4个主要成分因子,分别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证候分类中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与中医传统证候分类规律基本一致,一方面说明中医四诊信息在疾病表型方面的规律性,同时也证明了RA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充分的科学基础[1、2]。当证候分类与某一疾病结合时,证候分类的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就有可能被阐明。RA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在寒证和热证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慢性胃炎症状组合与黏膜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关系[3];利用“组”学研究平台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发现中医寒证和热证RA患者的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信息的差异[4、5],均提示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将促进中医证候分类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当代生物医学的分类学研究与发展。病证结合作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疾病证候分类方法应该得到广泛的科学应用。利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有效与无效病例的中医证候信息特征,发现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类似虚证的RA患者更有效,而西药组合疗法更适合于类似寒证的RA患者,这些结果为通过中医证候分类寻找适应症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6、7]。中药的运用与中医证候分类密切相关,中药药效作用一定是在特定证候情况下才能展示。针对不同证候的6种方剂,在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动物身上显示各自有作用特点的药效机制[8]。同样,中药安全性评价也应该考虑到,许多药物对健康者来说可能是有毒的、不安全的,但是对于具有特定证候的患者来说,则可能是有效的、安全的。“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要考虑到证候分类的因素。中医学利用证候分类注重将药物运用于适合的患者,临床试验如果能够找到药物的精确适应症,药物的疗效才能真正被反映出来[9]。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的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随着药物精确适应症的明确限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药[10]。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对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疾病医学研究的创新也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中医对RA后期的证候分类主要是血瘀和虚证,结合中医血瘀与血小板数量、虚证与黏膜免疫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RA后期的关节软骨破坏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存在相关关系[11、12]。另外,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同一证候,即“异病同证”现象提示: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相似性。我们从PUBMED数据库中收集相关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发现RA与溃疡性结肠炎、哮喘和大便秘结之间在生物学通路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

2中药复方药物组合与多成分多靶点药理途径分析

多成分是中药特点,因此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方剂的药效学特征。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治疗学的关键理论。药对是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丹参和田七是活血化瘀的主要药对,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出现血瘀证候的患者。应用文本挖掘方法,收集PUBMED相关中药药效和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文本挖掘,我们同样发现一些有潜在价值的该药对的药理作用网络。在冠心病文本挖掘的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我们发现众多的该药对的作用网络(图1)。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该药对丹参和田七也可用于具有血瘀证候的RA和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我们在建立RA和糖尿病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也发现该药对用于同时治疗2种或3种疾病(RA和糖尿病,加上冠心病)的作用特征的潜在网络(图2、3)。

3中医诊疗的个体化朝向与个案研究分析

中医药的医案记载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诊疗个体化朝向,符合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个案分析方法在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从群体水平代替了个人经验的总结,统计学分析方法代替了个体医生的分析方法,使得医学临床结果更加可信、更易推广;但是医疗本身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重点研究患病的人,而不是患者的病。从群体得出的有效率是可以推广、可以相信的结果,是一种最佳治疗方案的探索和发现。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治疗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有效和无效。有效率的高低只能对于群体,对个体的患者来说,群体性只有一种参考价值,因此对个体医案进行分析更加符合患者的现实情况,更能反映医学本身的目的。不仅如此,具体的临床实践本身非常复杂,有时显示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疾病的复杂性和干预方式的复杂性都是临床个体化特征的表现。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患者难于随机,干预措施的复杂性使得难于重复。中医药的证候分类类似当代疾病诊断方法,但更加复杂,中医药的复方治疗类似当代医学的药物治疗,但成分也更加复杂,组合方式更加多样(包括中西药物的组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这些特征要求重视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因此与现代需求接轨的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的研究显示出高度的必要性。#p#分页标题#e#

药学学历论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级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已完成实习的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26名.

1.2调查内容

(1)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合理性的调查;(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1.3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后,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由毕业实习生完全自愿填写,共发放4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97.6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为统计描述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实习计划中相关内容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4周在药房实习时间太短的学生占到63.41%,认为有18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间太短的占到58.24%;针对在实习期间需完成的考核工作量,41.46%的学生认为完成4份药历数量太多,希望能减少;针对学生下临床时间,仅有7.32%的学生认为可按照实纲要求每周4.5d下临床.此外,学生希望汇报文献阅读报告次数为2次的占到60.98%,希望自己主持病例讨论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学生占到95.12%,78.05%的学生希望仅组织1次理论考试。

2.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药房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48.78%,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92.68%,经χ2检验,学生对于在不同实习部门指导评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P<0.05),见表2.

3讨论

3.1学生对实纲相关内容的评价

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实习不只对药物方面的实习,而更偏重于到临床实践[2],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适合临床药学专业的实习模式[3-5].昆明医科大学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结合实习时间,初步制定了实习模式及实习教学大纲.实纲要求学生在药房实习4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18周,但就调查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时间与学生考研、择业的时间相冲突,分散了学生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去,但又要完成实纲所要求的各种实习内容,所以感觉实习时间太短,针对这种情况,可尽量调整学生的实习时间不与考研时间及找工作时间相冲突.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药历的书写、文献阅读、病例讨论及用药指导内容的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药学思维及临床思维,增加学生对临床药学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基础.昆明医科大学教学大纲要求,实习期间学生需完成药历4份,文献阅读2次,病例讨论1次,就调查结果来看,文献阅读的次数基本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但对于书写药历的量,41.46%的学生希望减少,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接触临床后,不但要把理论的药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而且很多临床的知识也需要去学习,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并掌握相关的病种,在此基础上才能为患者建立药历,然而实习的时间仅为18周,要完成4份药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此外,95.12%的学生都希望能增加自己做病例讨论的次数,主要是因为完成一次病例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归纳病例的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用药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故学生希望能增加病例讨论的次数.

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指南,要求实习学生每周至少有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但是仅有7.32%学生认为可行,分析原因是因为实习生与规范化培训学员还是有区别的,实习生获取的知识仅只是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并且实习生从未接触过临床药学工作,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在临床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每天接收的新信息,所以有的学生希望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刚开始的2个月可以每周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之后每天仅参与查房,有的学生认为仅需要每天早上在临床工作即可,也有学生认为可按个人实际情况安排.针对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3.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就调查结果来看,实习学生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的指导老师较在药房实习的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窗口部门,部分医院的指导老师忙于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工作,忽略了对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医院并没有为学生指定固定的带教老师,学生的实习内容仅仅只是调剂药品,而对于一些知识如高危药品管理、品、的管理及调配程序等内容并没有老师进行言传身教.

药学学历论文篇10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