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2:53:26

临床药学论文

临床药学论文篇1

(1)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临床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科学。(2)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笔者认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是核心,是灵魂;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都是合理用药的内容,所以定义中合理用药4字足够了,如果要强调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中药临床药学的作用或工作内容。合理用药是中药临床药学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为避免内容重复可以这样定义: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合理使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有人认为中药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称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人倾向于后者,既名为中药临床药学,则应重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具有独立的研究框架,讲究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主要研究中药的合理用药问题;中药与西药虽同属疾病预防、治疗的武器,均存在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的问题,但其应用指导的理论体系不同,如果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临床药学的一个分支,沿用西医药理论或诊疗要求来求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在逻辑上说不通;容易给人误导,导致研究走入死胡同。

2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都是人们不断探索中药临床药学的过程,人们从事中药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中药的合理使用,广义讲都归为中药临床药学的范畴。由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研究工作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目前真正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和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2.1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果不遵守此原则,就会犯大错误。以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人参为例。各高校《中药学》教材都把人参归入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参就应读懂《神农本草经》,就应参悟仲景立方之法。本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仲景《伤寒论》中,用人参的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15个方中,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用人参。人参生上党山谷,背阳向阴,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证明其为阴药无疑。栽培者也用北坡之地用棚遮阴方能成功。人参应为补阴药,并非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应用人参产生的很多不良反应多数是由使用不当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反以人参为害。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人参,中药临床药学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如果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人参就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发生。2.2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明确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由于认识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行业和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缺乏,经费投入少,发展极为缓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使用每味中药得心应手,所有问题迎刃而解。2.3在质量保证、辨证立法准确、选药得当、组方合理的前提下,用量的适当与否决定疗效。古代医家对于药物用量十分谨慎,并根据在临床用药中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常用中药的起始剂量和最大用药量,在现行药典、地方标准和教科书中也规定了常用中药的一日用量。但部分医家总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规定用量限制了中医用药的灵活化裁,许多病症不用重剂不能疗重病,有用200g黄芪治重症肌无力,用黄连100g治糖尿病者;有的认为当代人耐药性强,强调现在药品质量不好;认为现行的中药常用剂量,仅从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考虑,且受传统思想影响及条件所限,大多数中药及处方量的量效关系,未经过严谨的试验研究与大样本的验证,多以个人经验或个案经过归纳而载于文献中,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局限性,故对典籍、教科书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遵循药典。2.4患者个体差异与用药依从性:患者个体禀赋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性也不同。且人有男、女、老、幼不同。故用药后的疗效或副反应则不完全一样。加之,有的患者不按医嘱用药,或随意加大、减少剂量,或不按疗程用药,或不按规定服用方法使用等时有发生。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以处方为准。

3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

临床药学论文篇2

本文作者:尚璐璐工作单位:中国人民第155中心医院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匮乏:据调查,区县属医院药学人员中大专以上人员较少,药学人员学历情况远远低于医务人员。基层医院药剂科规模小,难以吸收到高素质人才,与目前的药学发展不相适应。药学专业知识老化:由于长期以来重医轻药思想影响,很少安排药学人员进修学习,更新、补充、拓宽提高药学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药学人员本身忙于应付收发药品等日常繁杂工作,缺乏竞争意识,自学的主动性差,只为晋级、晋升拼凑材料对临床没有实用价值,很难达到当前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2]。医院药学功能的移位:市场经济把药剂科推到经济利益的前沿,药品采购,创收成了第一要务,而对药学发展,人才培养、药学技术服务都重视不够,以药养医状况在基层医院仍未得到改善。药品市场的混乱,药品回扣的泛滥,客观上阻碍了临床药师发挥作用,基层医院既想抓合理用药,又怕业务收入受到影响,处于两难境地。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落实我国药事法规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临床药学工作是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因素之一。药师要带着学习的态度下临床,积极地与临床科主任、医师进行沟通,与医师一道共同担负起为患者服务的任务,通过沟通使医生了解临床药学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3]。学会与患者交流:临床药学是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科学,只有面对面与患者交流,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患者用量的依从性,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要靠临床药师去解释,说明和指导,才能达到药学服务目的。医保用药与药物价格:现在医师除关心药物治疗效果外,也非常关心医保和药物价格。由于现在很多患者所购保险都是门诊费用不在可保范围,住院费用在可保范围内,为配合临床医师的工作,临床药师要多介绍一些药品医保分类与价格。方便医师工作的展开,又兼顾患者的利益。注重人才的培养:①教育相结合:提高药学人员知识水平,增强临床药学意识,在全体药学人员中树立全员学习,鼓励全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终身学习,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形成一支符合自己医院需求的临床药师队伍。②学习与使用相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应按各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尽快设立临床药师工作岗位,边学习培养,边工作实践,因各医院的人力资源不同,临床药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开创自己工作新局面,取得领导支持,学会与医护人员沟通,深入到临床一线,了解药物的应用情况,带着问题请教临床医师,通过分析总结,通过再学习重新认识问题,为临床用药实践所接受,得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

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患者为中心,用药学技术服务于临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是医院的核心内容。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要高标准、低起步,从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证人才,逐步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机制,以保证临床药师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临床药学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顺利展开,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临床药学论文篇3

药品临床应用监测是医院药学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师参与处方制定,并不能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进一步保障用药安全,以便及时采取处置措施、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中药师需参与临床用药质量监测,主要内容如下。

1.1药品质量管理中药师具有药品质量管理义务,以保障药品质量、有效性合格,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可以安全使用。中药师需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药物进行检验,采用分层抽样等方法确保药品质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药师还需对门诊、急诊、科室等处留置的药品进行管理,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发放、备案、收回、查验、核对。我院2011-2013年,库房清理过期药品1批次(以丸剂、贴剂为主),回收处理科室破损、失效中药5批次。

1.2不良反应监测与药学实验研究中药师需与医师、护士相配合,详细记录与中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并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处置。由表2可知:我院2011-2013年共发现需采取措施治疗与中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共419例,其中确定为中药所致的占10.26%,治愈约58.23%,后遗症3例。药学实验研究是反映医院药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研究存在诸多空白,深入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生理利用度、毒理反应,有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确切性、合理性。

1.3中药信息收集、通报与咨询中药师开展用药咨询工作,解答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疑惑,满足后者对药品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保障合理用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中药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库、报刊杂志等收集外界信息,包括病例报告、药品综合反应等;②对医院内部信息进行收集,包括不良反应报告、入库出库信息等,并通过医院服务平台通报,以便于医护人员周知;③中药师还具有信息分析职能,从以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查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通报,通过对本院信息进行梳理,统计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作为今后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重点。

2临床中药师职责及其作用变迁

临床中药师是临床中药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与执行者,在库房管理、新药应用评估、为医护患提供咨询服务、药品信息收集与通报等临床中药学职能领域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从临床中药师职能及其作用变迁,阐述发挥中药师临床作用的必要性。

2.1中药师起源及其作用中医拥有漫长的应用史、发展史,在古代,中医通常以个体形式生存,医药一体,医师承担药师配药、制剂等职能,随着药房等医药机构的出现,为分担医师职能,减轻医师负担,将配药、制剂等体力工作分离出来,形成药师。随着药师与医师群体的扩大,大型医疗单位开始涌现,一些药师因丰富的经验,也开始承担开具常见处方、指导学徒用药的职责。时至近现代,西方医学涌入中国,现代医疗机构管理方法与经营理念得到传播并被逐渐应用于中医医疗机构,药师职能得以初步确立,后经曲折发展,中药师队伍不断壮大、中药学研究不断深入、医疗机构管理不断细化,医院药学体系得以飞速发展。

2.2现代中药师职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初步确立,许多公立医疗机构经改制后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个体,加之私营医疗机构不断涌现,医疗卫生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医改制度打破了药品价格与医院利润之间的利益链条,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医院必须依托药品,丰富药品服务内涵、提升用药质量,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质量与水平。药师因其在药品理论知识中的专业性,在用药质量提升、药品延伸服务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提升用药质量、丰富药品服务内涵,医院不得已延伸出一系列临床药师职能,如处方指导、药品信息咨询、药品质量监督、合理用药监督、不良反应监测等。

2.3临床中药师发展前景近年来,健康生活理念逐渐兴起,不良反应少、原料取材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中药师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是医院适应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中药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大,临床中药师还将承担更多的职能。以某院为例,门诊处经常会出现一些未病而求取保健药品消费者,其求知欲望很强,提出的许多问题涉及专业知识,而医护人员因专业所限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中药师常常出来“救火”,其中便有一位药师,善于沟通,常能深入浅出地阐述中药理论,使求药者非常满意,久而久之,所有关于保健药品咨询服务工作都由这位中药师负责。中药师参与临床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医院临床业务的不断细化、患者服务需要日趋复杂,临床药师也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成为一个复合性人才。

3结语

临床药学论文篇4

由于临床药师在高校时接受的专业教育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课设置均以化学为主导,对于医学、生理、病理及药物治疗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临床药师面对临床医师没有说服力,很难与临床真正接轨,深入临床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不能满足临床药学工作对于其知识、能力的要求,工作难度相当大[4]。且基层医院缺乏临床药师必要的成长环境,医院正面临着临床药师的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致使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2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引发的思考

2.1完善指导临床药学工作的相关法规各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相关法规作为支撑,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真正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使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要求三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对临床药学的开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定[5]。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指出,未来医院药学工作的重点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卫生部科教司下发的《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也对医院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培养临床药师指明了方向。

2.2明确临床药学工作的任务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自己医院的具体实际情况,摸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运用最低费用分析和生命质量分析等方法,制定最为经济有效的用药方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成本。临床药师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完善各项药学服务工作,及时快捷地沟通医院各部门的医药信息,提供药物情报的收集和咨询服务,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及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等。临床药学的发展也要从“以药品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师直接参与查房及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具体到药物的选择、合理使用及治疗效果监测等,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人心,树立起临床用药的决策性地位,发挥良好的医疗效果。

2.3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临床药师是临床药学工作得以开展的中坚力量,是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关键,其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直接关系到临床药学工作的服务质量。因此,优秀的临床药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的良好能力,和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己任的责任心,只有认真对待临床药学工作,才能使其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基层医院必须努力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支持临床药师在职学习、参加执业药师考试、外出进修及撰写论文等学术活动,从而提高临床药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讨论

随着临床药学已经被广大药学领域的专家所认可,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目前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基层医院中,由于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传统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采购、供给等服务型工作上,大大忽略了药学工作的技术性内涵,可见传统的药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临床药师必须逐步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责,深入临床实践,参与患者用药方案的制定,为患者提供“安全、经济、有效”的药学服务。

临床药学论文篇5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中药排石法进行治疗的结石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在16-58岁之间;所有患者结石直径均不超过6mm,结石种类有泌尿系结石52例,胆结石12例。所有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B超、X线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有心脑肾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2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明确病史,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X线等检查,明确结石的部位、具体大小,选择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方法为:

2.1胆结石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胆,消融结石及行气止痛,达到内外兼治,一般应用清胆化石汤治疗。该清胆化石汤方药主要包含山栀子、金钱草、白芍、黄芩、炒元胡、茵陈、鸡内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类药物主理气化瘀,应用在结石病临床疗效较好。此外,针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肾绞痛或者胆绞痛,可在服汤药的同时辅以电针或针灸治疗,主要实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阴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热利湿为主,一般应用清化湿热化湿汤。该清化湿热化湿汤方药主要包含山药、滑石、石苇、女贞子、竹叶、海金沙、瞿麦及山萸肉等,此类药物主清热通淋,在结石病有较好的化石效果。该药能促进结石溶解进而排出,阻止已有结石变大,预防结石复发。

2.3评估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估结石治疗效果为:显效,结石排出,患者症状消失,B超及X线片阴影消失;有效,多发结石部分排出,患者症状有所缓解,B超或X线片影像学表现为阴影减小,或出现结石溶碎裂解现象;无效,B超或X线片上显示结石无异常变化,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结果

所有64例患者经过中医中药治疗后,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

4讨论

结石病是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诸多因素导致人们患结石病的几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针对结石病治疗的研究较多,长期以来手术、微创及中医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手术、微创治疗及中医内科疗法[2]。

在既往的研究及临床经验中,学者发现西医中,对结石病患者进行手术碎石、取石等治疗后,体内仍残留微小结石未能排出,遗留症状且极易导致患者结石的再复发,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相关研究利用中医内科疗法对患者体内微小结石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于体内微小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效果明确。中医中药排石法能消融患者体内结石,促进结石排出体外,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较小,费用低廉,颇受广大医生患者青睐。

临床药学论文篇6

1.品种研究概况:

简介品种基本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申请注册类别、处方来源。明确处方药味组成、制成总量、剂型、规格、拟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确日服或日用剂量。改剂型的品种还需说明其日服/用原料药量是否与原剂型一致。明确处方药味是否为饮片,炮制品应明确炮制品规格,并规范撰写,如:半夏(制)需要根据处方实际所用的炮制规格明确为姜半夏、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的,明确其日服/用饮片量,并说明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处方中含有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应说明药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证明,并提供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的报告。

2.立题依据:

对于中药复方6类新药,应明确处方来源于经验方还是科研方等,说明出处,说明是否提供了依据。说明其临床使用和研究情况等,阐明立题依据。申请5类有效部位制剂的品种,尤其应关注立题依据的确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进行了哪些筛选比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应采用专属性强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否达到了5类药的基本要求等。改剂型的品种,应特别关注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成立?针对法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说明改剂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较原剂型具有优势?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有充分依据。

3.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简述剂型选择确定的合理性依据。说明针对剂型选择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必要时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如:选择肠溶胶囊(片),需要提供选择肠溶给药的必要性合理性试验依据,与口服给药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何。结合适应证特点,说明该剂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结合药理毒理试验结果、溶出度考察结果等综合考虑剂型确定的合理性。提供药品规格的确定依据,并评价其合理性。

4.制备工艺及研究内容:

简述原料的前处理:明确药材(饮片)前处理的方法和条件,明确炮制规格。简述辅料及所用材料的处理处理方法和条件。制备工艺:明确研究确定的制备工艺。重点说明制备工艺路线确定的合理性及依据。工艺路线的确定主要应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同时考虑大生产的可行性。可从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临床应用背景及文献资料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因决定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与制备工艺有关,所以,工艺的合理性尤为重要,这是申请临床阶段研究与评价的重点。工艺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纯化方法的,应说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如:复方制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以说明上柱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情况,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议审慎选择。在工艺路线合理性前提下,应明确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确定的依据,分别说明提取、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参数确定的考察指标、试验方法与结果。重点说明:试验方法、考察指标及确定依据、对哪些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筛选、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何、确定的工艺参数是什么。并并阐述采用确定的工艺参数条件进行的验证试验结果。说明各工序考察指标的转移率,评价工艺的合理性。简述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概况。明确制剂处方。明确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质考察结果、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及其选择确定的试验依据,说明辅料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辅料还需明确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据。说明根据剂型特点进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结果如何等。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简述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的结果和质量检验结果,包括批次、生产规模、投料量、主要中间产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说明所用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结果,以及含量测定指标的转移率。特别应注意中试研究规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说的1000个制剂单位的10倍投料量,而应该根据品种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规模放大研究,达到商业化生产可行性的目的。否则,会给申请生产带来较大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建议对中试或放大规模的工艺条件与实验室工艺之间的变化进行说明,并对工艺的合理性和大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5.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及来源:原料药包括处方投料用药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说明原料药、辅料的法定标准出处、检验结果。简述原料药质量标准中已建立的质量控制项目及限度。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辅料,说明是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研究,并按法规进行申报,说明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中间体质量标准:若建立了中间体的质量标准,简述其主要检测项目。制剂质量标准:简述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说明未列入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顺序对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进行说明和评价。鉴别:简述质量标准中列入的鉴别项目、方法及结果。包括鉴别药味、所采用的鉴别方法、对照药材和/或对照品、阴性对照结果等,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专属性。简述未列入质量标准药味的研究情况,说明不列入标准正文的理由。如:“本品处方含有6味药,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参(对照药材)、人参(人参皂苷Rg1、Re、Rb1)、黄芩(黄芩苷)、当归(对照药材)的鉴别项,彩色照片中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对方中党参、山药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了TLC鉴别研究,结果党参的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样品中山药的色谱斑点不明显,故暂不列入质量标准正文”。检查:说明检查项目、方法及限度。说明按药典制剂通则项下要求检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据剂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项目。说明是否建立了与安全性有关的检查项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检查、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查、有机溶剂残留量及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查等)。评价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对重金属(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二法)、砷盐(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一法)进行了检查,结果重金属含量小于10ppm,砷盐小于2ppm,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明确质量标准中研究建立的含测方法、测定指标及限度,说明方法学考察的结果,简述样品含测的批次和结果,计算转移率,评价含测指标、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确定的合理性。另外,应说明不同工艺路线的药味是否分别进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说明研究情况(质量标准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册阶段进行)。有效部位制剂应注意需要采用专属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考察,以确定有效部位的含量达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将该专属性方法列入标准,列入标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是较为简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说明其可行性。说明对照品的来源及纯度,非法定来源的对照品尚需简述结构确证的研究结果。6.检验报告:说明自检样品的批次、批号、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评价拟定的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稳定性考察:

简述稳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结果。说明试验方法、条件及内包装;明确考察的样品批次、规模、指标及选择依据、时间、测定方法和结果。评价稳定性方法和结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及有效期的确定,评价样品的稳定性。

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选择:

简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以下简称包材)的选择依据、来源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注册证;针对所选用包材而进行的支持性研究情况。从目前的申报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建议关注内包材的合法来源,单剂量多剂量包装的合理性及特殊剂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综合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工艺路线确定和工艺研究、原辅料质量、质量控制研究、稳定性考察、内包材选择等研究考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联系。结合临床应用背景、药理毒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等,分析药学研究结果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质量可控性及质量稳定性。

二、思考和建议

临床药学论文篇7

1.1差异

小儿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着显著的差异。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胃的蠕动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较少,导致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尤其是新生儿因血浆蛋白、脂肪的含量较少,药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小儿肝脏的容积直接限制了药物的代谢;小儿的肾功能较弱,新生儿的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肾小球的滤过性较低,所以排泄较慢。小儿通常情况下的发病特点是:发病急、发病重,若及时的治疗,很快缓解明显症状。但是小儿用药要注重个体化的原则,使用的药物不仅能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与发生。

1.2药物的本身问题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剂量是根据成人的剂量设计,很难变成为适合小儿的准确剂型,有时药物剂型的变换会导致药物性质的改变,影响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另外的一些较为普通的药品因剂型、剂量的不精确,或者是药物中的赋形剂较多,从而引发小儿的不良反应。

1.3药物的相互影响产生的问题

针对小儿用药要求选择对小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这样药品的选择范围较小,因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疗效会降低。例如,小儿的腹泻疾病,通常情况下使用抗菌药头孢之类加上微生态制剂以及止泻药,然而抗生药能抑制、杀死微生态制剂,止泻药也能将微生态制剂带走,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小儿使用的抗生素只有头孢类与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是繁殖期的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药,因速效抗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的状态,因此头孢就不能发挥繁殖期的杀菌作用。通常情况,这两种药是不能联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须要进行药敏实验,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快的调整。

1.4中西药的灵活使用

小儿为“稚阳体、邪易干。”“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发病易、传变快、病情变化多端。掌握现代中药的发展情况,可灵活的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该药成分中的雄黄是砷的化合物,不适合同西药中的助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联合使用,也不能与抗贫血的药物富马铁片以及亚铁盐和亚硝酸盐类同时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痉止痛药连用,否则会导致雄黄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等,这些含酸性的中药时不能与含碱性的西药如胃舒平、氨茶碱、碳酸氢钠等进行合用,因为他们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坏之后失去药效;也不能同磺胺类的药物连用,因为磺胺类的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因此,联合使用中西药时,必须要掌握药的性质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疗效。

2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

2.1用药的剂量、时间、配伍禁忌

药物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疗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的硬肿症,小剂量使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且防止DIC,当剂量过大时,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缩,减少血液的循环量,使硬肿症状加重。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剂量、浓度,并且还要防止滴液的外渗。小儿的给药时间是规定的,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间要控制在15~30min之内。中药和西药的给药时间不相同的,西药因为刺激性较大,所以要早饭后服用,避免损伤胃肠粘膜;中药的药性相对缓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饭前服用,效果更佳。药物的配伍禁忌同疗效直接联系。例如酸性药和碱性药是绝对能抵消本身的药理作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药物的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2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护理

没有一种药品在所有的情况之下是绝对安全和有疗效的;任何一种药都具有许多种的药理作用,因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对药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报道:低血钾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患者以为是病情的发展,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还有报道,快速的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严重的会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从而误诊是青霉素过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队青霉素的使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

临床药学论文篇8

1.1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统计抗菌药使用人数、抗菌药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使用比例、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使用金额和抗菌药使用金额比例。可设置任意时间段范围,统计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也可具体统计到各临床科室和每名医师的上述指标。

1.2药品使用强度计算

统计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药品使用频次、药品使用金额、药品累计用药频度(DDDs)、药品使用强度。

1.3处方点评

系统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2010年2月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对处方包括抗菌药处方进行点评,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显示所有处方的药品名称、剂量、使用频次、给药途径和疗程,描述不合理处方的问题。

1.4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点评

系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进行点评,评价指标包括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种类、抗菌药给药时机、抗菌药疗程和抗菌药使用比例。

2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后对抗菌药管理的影响

2.1实施前后对抗菌药使用情况的比较

按照原卫生部的要求,2011年5月我院组建了包括医疗机构负责人、主管院长、医务部门负责人、感染疾病专业医师、感染疾病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专家、信息系统专家和感染控制专家的抗菌药管理小组,对我院抗菌药的使用加强了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定期测定全院和各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的各项指标,和原卫生部规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以及原因。最初由药师手工查阅处方和病历的方式统计各种抗菌药指标,2012年2月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统计各项指标监控抗菌药的使用,并对科室和医师进行考核和奖惩,各抗菌药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11年门诊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为32%,2012年降至25%;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药使用率由70%降到59%,见表1。

2.2节省抗菌药管理人力

在我院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统计抗菌药管理的指标需要临床药师手工翻阅处方和病历,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计数和评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我院46个临床科室,每月进行抗菌药指标统计,需要抽取约460份出院病历和1000张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查阅、记录、计算、统计并制作表格文档,至少需要耗费1名药师10个工作日。而使用该系统统计,仅需30min即可统计全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并自动生成Excel报表。

2.3辅助抗菌药处方点评

抗菌药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要求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我院具有抗菌药处方权的医师612人,每月需要抽取153名医师所开具处方点评,每位医师50份处方,共需点评处方7650份,初步完成该项点评工作需要2名临床药师10个工作日,以现有的临床药师配备人数,点评处方数量很难达到要求,通常是抽取处方500份进行点评。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可对抽取的处方进行初步的预判和点评,药师再审核系统点评的结果,予以必要的修改,这样得到的点评结果更全面准确,也节省人力时间,在系统的帮助下,2名临床药师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规定数量的抗菌药处方点评工作,达到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的相关要求。

2.4抗菌药管理数据全面客观

我院为大型综合医院,开放病床2200张,每月门诊患者约40000例,每月出院患者约5000~6000例,患者基数庞大。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因人力有限,手工只能抽取1%门诊处方和10%住院病历,统计抗菌药使用数据并进行评价,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部分科室出现对抗菌药数据有争议的情形。而使用该系统,既可统计全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数据覆盖范围100%,也可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处方或医嘱进行处方点评,抽样方法科学灵活。数据样本兼备代表性和随机性。

2.5抗菌药管理动态监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因人力有限,我院临床药师只能做到每月抽样统计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管理指标,抗菌药管理的指标以月为周期,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统计任意时段抗菌药指标,根据管理需要,可以细化到每周、每天。不仅可统计出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还可查看在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2.6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抗菌药指标主要以科室为单位统计,比如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强度、微生物送检率等。考核和奖惩措施也主要以科室为单位进行,针对性不强,从而影响了抗菌药管理的有效性。引进该系统后,所有的抗菌药指标不仅可以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还能以医师个人为单位统计,进而采取的考核和奖惩措施也针对医师个人实施,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7促进了抗菌药管理的依从性

抗菌药管理将抗菌药使用指标和科室、医师的考核奖惩挂钩,各科室和医师对公布的抗菌药数据十分关注和敏感,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导致部分科室和医师对数据的准确性有疑问和异议,进而引起对相应考核奖惩措施的争议,妨碍了抗菌药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抗菌药指标,由于纳入全部的病例数,得出的结果没有争议,相应考核奖惩措施顺利实施,促进了科室和医师重视抗菌药管理工作。

3结语

临床药学论文篇9

1.1一般资料

全部50例病人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住院手术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长22年,最短9月。

1.2症状体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肿胀疼痛,部分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22例病人X线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关节镜下治疗术

无菌手术常规准备,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入路进关节镜及器械,按顺序依次探查髌上囊、内外侧间沟、髌股关节和髁间窝,在多部位取滑膜组织送病检,同时将一些增生无功能的滑膜组织给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直到引流液体清亮为止。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2.2中药外用熏蒸

术后切口愈合后开始中药外用熏蒸治疗。采用自拟的通经活络汤:独活30g、防风15克、乳没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红花15克。煎煮好后,乘热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为1疗程。

2.3内服中药

术后第2d开始内服壮骨去瘀汤: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灵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鸡血藤20克、乳香10g、没药10g、红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证为湿热,上方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龙10克;辨证为寒湿,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独活20克、麻黄10克。

3、结果

本组50例中,无一例感染,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病检和相关检查,50例中,创伤性滑膜炎25例,骨性关节炎15例,化脓性关节炎4例,痛风性关节炎3例,滑膜结核2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疗效评定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临床疗效按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评定。本组优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肾主骨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养骨骼。《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於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肝主筋,出《灵枢•九针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故凡骨科疾病多与肝肾有关。本病属于中医的“痹症”。[3]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标实为寒湿、湿热痹阻,日久成瘀,阻塞经络。[4]外用方中独活、防风、乳没、木瓜、牛膝、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忍冬藤、红花,祛风通络,化瘀止痛;内服方熟地、山萸肉、鸡血藤、芍药、杜仲,养肝肾生精益髓;五加皮、狗脊、秦艽,强筋骨祛风湿;木瓜、威灵仙、乳没、红花、赤芍,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辨证为湿热者,加黄柏、苍术、苡仁、忍冬藤、地龙,清利湿热;辨证为寒湿者,上方加附子、桂枝、独活、麻黄,祛湿散寒止痛。滑膜主要分布关节周围。于关节腔相通,分泌液关节。在受各种病因(如骨质增生、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和创伤性外伤、骨伤、关节内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损伤产生炎症反应,而滑膜对炎症的刺激的反应是分泌渗液。产生疼痛,严格地讲,只要关节内有渗出积液,就证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环不畅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产生积液,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液"。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水"。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为多见。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痛疼,功能受障碍。

临床药学论文篇10

由保障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转向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从面对药品制剂转向面对病人,由非临床转向临床,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这对于我国广大基层医院的药师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论文联盟

我国著名医药专家、临床药学的积极倡导和开拓者刘国杰教授,曾提出临床药学是面向病人、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科学,特点在于它的临床实践性,尽力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及在用药上的方便与价格便宜,并能使药师在工作中始终和病人站在一起。

临床学科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按照疾病系统或诊治项目设置科室并收治病人;绝大多数临床医师专科化并直接为病人服务直至终身,其技能与医龄正相关并呈现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三高”特点,研究成果以临床为主体;临床医学有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医疗文书;临床医学专业刊物的内容名符其实是临床实践与科研。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晚,大多数基层医院尚未开展这项工作,本人认为基层医院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医院药师应该努力成为临床药师

服务对象是病人,医疗服务又属于对个体服务,因此,医院药师应该成为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的主体。对此,我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院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1]。可以看出,医院药师的主要任务将由过去保障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向临床药学阶段过度,把药学与临床相结合,直接面向患者,以病人为中心,研究临床药物治疗,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其核心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维护病人利益。这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化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面对众多临床学科,众多病情复杂的病人,配备足够数量的临床药师是实现医院药学技术服务的必要条件。

2 临床药师必须全方位紧密服务患者

随着医院体制改革和临床药学的发展,药学服务工作也从操作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药师首先应把全部活动建立在以病人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与各个病人直接联系,对其用药有关事项进行直接和负责的监督保护,使其可获得改善生命质量的有效治疗。其次要正确认清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转向临床,面向患者,充分发挥药学保健的服务功能,需者存,能者上。最后要勇于实践,既然没有现成的模式,那么就需要临床实践,和患者零距离接触,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做患者的朋友。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 临床药师须多环节紧密结合临床

临床药学是面向病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为最终目标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特点在于它的临床实践性。因此,临床药学的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物的利用与再评价,是药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利用药物经济学的原理为临床选择药品提供指导,利用药物流行病学知识进行药物在评价,是医院药学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药师临床药学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及时收集、上报分析出现的adr,是我们每一个医院药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药师只有深入临床才能及时发现、判断和收集adr病例,及时妥善处理adr,降低其发生率或减轻adr的症状。总之,紧密结合临床,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用药前的健康宣传教育,用药过程中的咨询和监测服务以及用药后的疗效监测和评价,进行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和病人的自我药疗常识,开展药物知识普及工作,真正做到与临床紧密结合。

4 临床药师要有医学知识

不同医院因为实际情况不同,实施临床药学的切入点不同,药师必须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学、诊断传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检验学等等,这是从一名普通药师成为临床药师必备的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必备医学基础知识,药学知识再丰富,也无法立足于临床,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5 临床药师应向专科化方向发展,要走专科之路

医学和药学发展迅速,药物和药物治疗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科化。药学知识也存在一个交叉问题,一名临床药师要想面面俱到,那是不容易的。因此,药师也要像临床医师一样向专科化发展。临床药师除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外,重要的是要具有厚实、渊博的药物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药物治疗知识与技能,并随时保持其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与临床医师产生互补性,在为病人服务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师已基本实现了专科化,成为药物治疗专家。在这方面,我们药剂科也做过尝论文联盟试,比如,医院糖尿病专科是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科内单设药房,药房药师注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与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积累,努力提升医学、心理学及交流沟通技能。在工作中认真做好用药交待与指导,药物信息收集与咨询服务,受到医护人员及病人的肯定。

6 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药师应该在临床

临床学科具有高知识、高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特点。临床医学中的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才坚持于临床、钻研于临床、成才于临床的特征,符合“临床”特点,是临床医学发展、壮大和提高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医院中的药师普遍存在轻医重药的心理,具体表现在高学历、高学位的药师多数不愿意熟悉临床,不愿深入临床直接为病人服务。这种与临床学科背道而驰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临床药学的发展。因此,医院药师必须遵循临床实践,才有可能使临床药学像临床医学一样健康发展。

7 论文、科研主流应体现药物治疗

医院药学论文和科研内容能反映其主流工作的内容与水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学科导向作用。强调医院药学论文和科研的主流向临床药物治疗倾斜,实际上是强调医院药学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现有的与医院药学或临床药学相关的刊物不少,其刊登的内容也应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对医院药学学科具有指导意义的刊物。让药物治疗学专家充实到编委,并多刊登药师从临床药学研究中产生的好论文、好成果。

8 临床药学应创立具有特色的医疗文书

医疗文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项目、医疗诊治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临床科研、经验总结和基础教学的主要依据,并具有法律效应,同时也是政府医政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样,研究并建立具有临床药学特点的医疗文书,是临床药学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应引起临床药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