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十篇

时间:2023-04-01 04:54:30

唐山陶瓷

唐山陶瓷篇1

摘要:文化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唐山陶瓷艺术将迎来创新发展的众多机遇。唐山陶瓷艺术要发扬传统陶瓷艺术,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使之焕发新光彩;从具体的文化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入手,谋求更大的发展,加强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陶瓷艺术的革新创造。

关键词:陶瓷艺术;表现;文化;创新;发展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唐山被誉为中国“北方瓷都”。唐山陶瓷艺术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及文化形象,对于实现唐山科技艺术的当代转型和推动唐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唐山陶瓷艺术将迎来创新发展的众多机遇。唐山陶瓷艺术张力的体现和创新发展,要从具体的文化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入手,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唐山陶瓷艺术发展历史

陶瓷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可以说她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单纯和最简洁的。唐山陶瓷作为古老的传统制瓷技艺,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至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据清代撰写的《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1]。上世纪初,随着生产不断发展,外资的进入和开滦煤矿的建成,到30年代末,机器和电力较普遍地应用在陶瓷制造生产中,唐山陶瓷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二、唐山陶瓷艺术的张力

唐山陶瓷艺术在各产品领域彰显着她独有的艺术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以骨质瓷和白玉瓷为代表的陶瓷特色品种所呈现出来的是骨瓷的瓷质润泽、光灿莹洁、胎质细致,白玉瓷的瓷质细腻、釉面光润、白中泛青,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2]应用到日用瓷中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都呈现出迷人的艺术光彩。陈设观赏用的瓷板画、花瓶、花插,建筑装饰上的大型瓷砖壁画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唐山鼎旭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世界最大的陶瓷壁画手绘产品《清明上河图》,创造了吉尼斯纪录。产品的设计开发中除了不断探索新的造型艺术设计、烧成技巧外,在装饰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要的陶瓷装饰艺术技法包括新彩、雕金、釉、釉下彩、喷彩等。首创运用氢氟酸腐蚀的方法形成花纹,然后填描金色的雕金装饰手法以及用喷笔或喷枪绘制而成喷彩装饰。在新彩的装饰艺术上,不再局限于在瓷瓶、瓷板上进行画面的绘制,从表现技法方面看,表现手法变得多种多样。例如,唐山的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刘冠伟先生的“铺油点写法”“泼擦法”“铺色点写法”对新彩的创新,就体现了创作者的个性风格。[3]

三、唐山陶瓷艺术的创新

(一)发扬传统陶瓷艺术,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使之焕发新光彩

珍惜传统陶瓷艺术,将已有陶瓷艺术发扬下去,这是唐山陶瓷艺术谋求创新所能提供的坚实基础。比如,对传统颜色釉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研发新颜色釉艺术语言,学习传统色釉技法,在传统技法上创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要把传统陶瓷艺术融会贯通,认真研习传统陶瓷工艺,为陶瓷艺术的创新道路打好基础。能够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健全陶瓷研发体系,提高陶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工序环节的技术装备水平,打造自主品牌。传统的唐山陶瓷经过新技术的开发,拥有了一系列的辉煌:中国日用陶瓷第一品牌“红玫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卫生瓷的“惠达”;上海APEC会议专用瓷“隆达”,都为唐山陶瓷增添了光彩。[4]

(二)加强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陶瓷艺术的革新创造

唐山陶瓷艺术张力的体现和创新发展实施起来要从具体的文化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入手。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发掘和弘扬唐山陶瓷历史文化,比如唐山陶瓷博物馆和唐山陶瓷文化创意公园的建设。赋予陶瓷产品文化内涵,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持续提高产品自身的生命力和更大价值,探寻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使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现。要想实现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更为系统地进行唐山陶瓷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四、结语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唐山陶瓷艺术能够在其中大放异彩原因就在于她所拥有的独特魅力。要跟随时代的进步,实现不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地提升陶瓷工艺水平、融入创意文化元素,坚持特色、开放吸收、兼容并包,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和更高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七大瓷都”介绍之“中国北方瓷都———河北唐山”[EB/OL].

[2]陈晓霞.利用陶瓷文化促进唐山旅游业发展[J].经济论坛,2010(7).

[3]罗娜.陶瓷新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分析[J].景德镇陶瓷,2015(10).

唐山陶瓷篇2

关键词:卫生陶瓷;工序;新特点

1 引 言

唐山是我国卫生陶瓷业的摇篮和发源地,汇集了我国最早的卫生陶瓷生产厂家所在地,为我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山卫生陶瓷年产量约为2600万件,约占全国的15%。卫生瓷产品种类齐全、质量优良、排污功能强、物美价廉,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唐山卫生陶瓷主要是OEM加工,年出口量约1800万件,约占产量的70%,约占全国的30%,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涌现出惠达、华丽、丰华、中陶、唐陶、卫陶、德盛、梦牌、华天成等一些较有名气的卫生陶瓷企业。其中惠达是我国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厂家,年生产量可达900万件。

近几年,随着该地区卫生陶瓷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交流的频繁;各卫生陶瓷企业不断向世界先进企业学习,并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各工序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各工序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

2 原料工序

2.1 泥浆原料

过去,唐山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在配方中常用一些本地优质的粘土原料,且使用量较大,例如紫木节、碱干等。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进行规范化开采,使得这些原料已近枯竭。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传统的配方体系已发生了改变,多数厂家开始使用外地的优质粘土原料,尤其采用一些高粘性的原料。如北方原料常使用山西木节、齐齐哈尔依安黑泥、吉林球土、承德围场土等。南方原料除了苏州土用量不断减少,现在广泛使用广东、福建等一些粘性优良的黑泥和白泥,如广东清远和新会嘉窑的球土、广东潮州的飞天岩等原料。虽然这些原料的加入量不多,但极大地改善了泥浆的性能,明显地提高了半成品的收成率。另外,目前泥料配方体系向原料种类多、剂量小的方向发展。因此,即使某种原料的质量发生波动,也不会影响整个泥浆性能的稳定性。

2.2 釉用原料

在釉用原料方面,由天然矿物原料向化工原料和标准化原料方向发展,极大地保证了原料质量的均一、稳定性,也保证了釉浆性能的稳定,提高了产品的釉面质量。过去,各卫生瓷生产厂所使用的氧化锌都是自烧自用。这带来了许多的弊病:

(1) 如在窑内煅烧会影响产量以及窑内气氛的稳定性;

(2)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 煅烧的氧化锌质量不稳定,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4) 由于目前卫生瓷的生产都向低温快烧方向发展,一般为1170~1185℃,而氧化锌的煅烧温度需1200℃,因此,氧化锌不易烧熟、烧透,从而影响到釉浆性能及成品釉面质量;

(5) 以往天然矿物原料使用量大、性能不稳定;

(6) 需经过一系列的破碎加工,不可避免地带入一些铁等杂质,会影响到产品的外观质量。

因此,如采用免烧氧化锌,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3 模型工序

3.1 石膏模型的改进

过去,成形工艺落后,大多为地摊成形,产品结构简单,对模型强度等指标要求不高。各厂采用普通石膏粉(β石膏粉)制作石膏模型,水与膏料比例小、模型强度低、使用次数少(一般为70次左右)。随着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以及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尤其是机械化组合浇注成形新工艺和一次成形工艺的采用,对模型的强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各厂开始购置高强度的石膏粉用于制作模型。同时,在石膏模型制造中开始采用缓凝增强剂等技术,使模型的水与膏料比例大大提高,由以前的1:1.2提高到1:1.4,甚至为1:1.5,模型强度得到极大地提高,使用寿命明显延长,由70次提高到100~120次。

3.2 母模胎型

过去,模型制造中使用的母模胎型质量差,主要是由水泥与石膏粉混合制作而成,存在使用次数少(仅为50次左右)、消耗量大、产生的工业垃圾多、倒出的模型内表面不光滑、模型有缝隙。目前,模型制造使用的母模胎型以及制作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如轻型树脂胎、玻璃钢胎、水泥胎、玻璃钢水泥复合胎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胎型具有不变形、表面光滑、使用次数多、质量好、均一稳定、缝隙小、不易漏浆、寿命长等优点;另外,先进母模胎型的使用,可制作出结构复杂带活块、双面吸浆的多块复合模型,为上立浇线组合成形、产品一次成形生产、上大件全包联体创造了条件。

高质量胎型的采用、高强石膏粉的使用、模型结构的改进、制模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成形组合浇注机械设备的普遍使用,使得成形变得越来越简单,一次成形得以实现,高档高附加值大尺寸的柜盆、全包联体等品种得以生产。同时,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最主要的是半成品的成活率、产品的外观实物质量和成品合格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成形工序

目前,唐山卫生陶瓷企业广泛采用机械化组合立浇成形工艺,使得结构复杂的品种,如座便器、联体便器、妇洗器、挂式座便器等产品一次成形生产变为现实。以挂式座便产品为例,过去企业开发生产此作品较难。虽然从国外来的样品和图片看,生产较容易,但由于国内机械设备和工艺水平的不足,开发、生产起来非常困难,成形一次,需打地摊翻倒模几次,使得合格率很低,而且样品出来很费劲。如今,挂式座便器产品机械化组合立式浇注一次成形生产已经变为现实。无论是体积小、结构简单的冲落式产品,或者是体积大、结构复杂的喷射虹吸式产品,都可以开发生产,而且可大批量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提高50%以上)、占地面积减少30%~40%。

目前,部分卫生瓷厂自行设计制作简易化、半机械化组合式、单个式立式浇注成形工艺技术和设备等已用于成形生产中。其目的是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订单的不断变化。简易立浇工艺设备的优点有:一次性资金投入少、变产灵活、投产时间短、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适合我国国情等。

还有一些厂家在组合微压浇注成形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低压快排水新工艺,结合中、高压注浆的特点,在石膏模型中增设了抽真空的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微压浇注成形工艺的工作效率,每班可成形2~3次。同时,模型不需要干燥,使用次数得到明显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唐山大部分卫生陶瓷企业都在尝试上高压注浆成形线。如唐山惠达陶瓷集团、中陶实业公司、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等,其主要生产水箱、台盆等产品。国内最大的卫生瓷生产厂家――唐山惠达陶瓷集团公司,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掌握了高压注浆成形树脂模型相关制作工艺技术,并采用了高压注浆成形新工艺装备。用树脂模型代替传统的石膏模型,模型无需干燥,且使用寿命长,可达8000次甚至上万次;成形效率极高,每15~20min可成形一次,且能连续生产。可生产的品种有联体便器、分体座便、台盆、水箱等。该技术的半成品成坯率高,半成品的外观质量、规整度好,成品质量合格率高。树脂模型的制作方法为关键核心技术,但制作难度很大、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因此企业投资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卫生陶瓷生产中采用高压注浆成形新工艺技术可能是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5 半检工序

加强半检工序的管理,相对就会增加人员,工器具的投入,如专用的修坯橱,专用的量具等。检验人员按作业标准逐件对粗坯的表面质量、外观尺寸、口眼尺寸、变形度等进行检查。对检验后的坯体还要逐件吹土、吹渣子;座便器弯管还要逐件检测球体。通过半检工序的严格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半成品乃至成品的质量。

6 施釉工序

施釉前,先对精品(检验后的坯体)进行擦水修整,再除去坯体表面上的浮土等杂物,可以增强釉料的附着力,以及减少缩釉等缺陷。

6.1 手工压力施釉法

目前,唐山卫生瓷生产普遍采用的是手工压力施釉方法。其工艺参数为:雾化时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6~0.7MPa、釉浆输出压力为0.1~0.3MPa、釉浆密度为1.8~2.0×103kg/m3、喷釉次数为4~5次、釉层厚度为0.8~1.0。采用压力施釉工艺技术使釉料与坯体的附着力增强、釉层厚度增加、釉面光亮细腻、釉面缺陷减少。

6.2 机械施釉法

机械施釉新工艺在唐山惠达陶瓷集团中得到应用,每班可喷200件左右(而人工喷釉仅为90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保证了产品的釉面质量。

6.3 废釉浆的回收

一般陶瓷厂都需要对废釉浆进行回收利用。首先,将废釉浆倒入专门的搅拌桶。然后,加入适量的CMC,充分搅拌。其次,过筛除铁。最后,烧样,合格的釉料可以倒入新釉浆中使用,但一般回釉加入量不超过50%。部分企业在施釉后还使用了擦坯机,对施釉后的釉坯底部进行修整,使产品美观,减少了缺釉、釉粘等缺陷。

6.4 高平滑纳米自洁釉

唐山惠达陶瓷集团研制成功并投产了的高平滑纳米自洁釉,可使釉面光亮细腻、不挂污。其施釉工艺与目前大多数厂不同,一般的工厂只施一次釉,而它则是施两次釉。首先在素坯表面施一层含色料和乳浊剂的釉料(底釉―普通釉);然后再在其上施一层薄的透明釉(面釉―纳米自洁釉)。此种施釉工艺可使釉层不易受来自坯体中气体的影响,不易产生外观缺陷。原来的釉料表面的粗糙度为0.7μm以上,施上纳米自洁釉后,其粗糙度在0.07μm以下,且釉面不易挂污、光滑度好。

7 烧成工序

目前,卫生瓷烧成工艺具有燃料清洁化、控制自动化、烧成节能化、温度低温化等优点。大部分瓷厂采用先进清洁燃料的宽断面节能隧道窑,窑长一般为64~86m、烧成的最高温度可达1180~1210℃、周期为13~17h、其工艺向低温快烧的方向发展。淘汰了对环境污染、影响产品质量的燃料煤和重油,取而代之的是轻柴油、城市煤气、天然气,明显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次。为了提高产品的优等品率和合格率,适应客户和新的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新要求,实现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接轨,大多数陶瓷厂都配备了梭式窑,对大件高附加值产品可以进行修补和重烧。

8 成品工序

目前,唐山卫生陶瓷主要出口目的地是美加、欧洲和亚洲的韩国等,因出口地和市场的不同,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有很大的不同。过去,卫生瓷使用的检测介质一般是用标准的乒乓球作为座便器排污功能的检测介质。随着市场变化和需要,检测标准和手段呈多样化。

(1) 出口到美加市场的产品。按照美国标准一般都采用ф19mm聚丙烯球体进行检测。有的客户要求检测海绵条;有的客户要求进行直径为4.23mm的聚乙烯颗粒测试;有的客户要求检测塑料球体(ф48mm或ф50mm)的通过情况;有的客户要求检测仿人造大便条;还有的客户要求过5mm双层卫生纸。这样不仅检测了座便器管道的内径,而且还检测了座便器的虹吸排污功能。

(2) 出口到韩国市场的产品。检测标准和介质借鉴了美国标准,但也有一些变化。一般采用ф19mm聚丙烯球体进行检测。或采用ф48mm或ф50mm实心塑料球检测管道的内径。或采用200mm2×200mm2的豆包布(仿卫生纸)检测管道内部是否有毛刺,是否挂污和排污顺畅,或采用烟末(仿聚乙烯颗粒)检测虹吸能力等。

(3) 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座便器产品,采用卫生纸检测排污功能。

除了以上座便器试排水设备外,部分厂家按客户的要求,增加检测座便器台盆漏水、漏气的设备,检测挂座荷载承重的设备等。检测项目越多,标准越严,即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得到应用,确保了出厂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客户的需要。

9 结 语

唐山陶瓷篇3

[关键词]唐山;骨质瓷;陶瓷绘画

随着唐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陶瓷文化的不断积淀,骨质瓷生产技术日渐成熟,骨质瓷绘画艺术也随之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生产出来的手绘骨质瓷产品日渐丰富。受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骨质瓷绘画技法逐步提高,领袖肖像画达到一定高度。唐山骨质瓷绘画艺术发展初期,由于唐山骨质瓷绘画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陶瓷绘画教育,所以很多手绘骨质瓷作品的表现内容是以临摹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作品为主,从艺术语言角度来看,缺乏创新性。随着陶瓷艺术院校的培养以及一部分艺术家的跨界加入,单纯临摹的现象有所减少,并受到京津冀地区绘画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步形成具有审美意识的唐山骨质瓷绘画艺术特色。

一、独具特色的绘制方法

唐山骨质瓷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景德镇白瓷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骨质瓷烧成温度相对于白瓷来说较低一些,所以瓷质相对白瓷来说要“软”。色料绘制在两种不同的瓷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绘画效果。在骨质瓷的瓷面上进行绘制,烧成后的色料与瓷面结合得更加紧密,画面效果更加润泽,感觉色料已经渗入瓷面里,类似于国画宣纸的绘画效果。唐山地区骨质瓷陶瓷绘画从业者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依据骨质瓷的瓷质特点,总结出一套特有的绘制方法。唐山地区陶瓷绘画者在骨质瓷釉上彩绘制工程中,习惯使用桃胶调制艳黑色料,俗称“胶色”。这种用桃胶调制的色料能附着在骨质瓷釉面上,为后期的渲染打下基础。桃胶的用量一般凭绘画师傅的经验来判断,如果用量过多就会在烧制过程中“爆色”,由于这种方法不容易掌握,其他瓷区很少使用。画面造型绘制完成后,不用将其烧成固定,而利用油水分离的特点,直接用油色进行渲染。唐山地区的油性色料的调制有别于其他瓷区,其更接近于国画的绘画方法,直接用樟脑油调和色料进行上色渲染。渲染工具一般使用海绵,染色效果工整细腻,色彩过渡变化丰富,与工笔国画的画面效果极其相似。这种用胶色进行底色绘制,用海绵工具进行渲染的方法在唐山骨质瓷绘画中运用非常普遍,并且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使用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烧成次数,使得大部分陶瓷产品一次就能完成,这样不仅节约了烧成成本,而且提高了绘画效率。

二、地域性的绘画审美意识

唐山地处北方,绘画从业者的绘画审美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的不同,与其他主要陶瓷绘画产区从业者的审美心理差异性很大,相对于南部景德镇瓷区的绘画审美特质更加阳刚有气势,但缺少柔美与诗意。

1.唐山地域文化审美特点

唐山早期以生产比较粗糙的生活用瓷为主,很少进行绘画装饰;后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少量艺术瓷,但装饰相对简单,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审美体系。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骨质瓷的发展,骨质瓷产业亟须对骨质瓷白胎进行绘制加工,以提高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至此,骨质瓷绘画艺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从业群体。当前,唐山骨质瓷绘画从业者主要是北方陶瓷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和唐山骨质瓷生产企业选拔的优秀职工,以及小部分跨界艺术家。这些从业者大部分是北方人,具有典型北方人直爽的个性以及相近的审美情趣,喜欢使用浓郁的色彩、明快的色调来表现北方人喜闻乐见的绘画内容。绘制的骨质瓷艺术作品画面结合紧密,局部有图案花纹装饰,但很少单纯表现工艺图案,每件作品都有相对独立的表现题材,并且其工整细腻的画风深受人们喜爱。

2.京津冀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影响

河北省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曲阳定窑、邯郸磁州窑、邢台邢窑等著名窑口均在其境内。唐山地处河北省北部,陶瓷文化受到河北其他窑口的影响,在陶瓷艺术审美方面有一定相似性。唐山紧邻天津、北京等文化艺术中心,绘画艺术交流活动频繁,陶瓷绘画艺术受京津绘画流派的影响较多,并且骨质瓷绘画作品大多与诗、书、印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文人绘画韵味。

3.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唐山骨质瓷绘画作品主要销售市场在北方,销售对象大部分是京津冀地区的消费者,生产者依据北方地区的审美特点绘制画面,并不断进行调整,以求更多的销售量,所以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唐山骨质瓷绘画审美意识的形成。

三、工细写实的绘画风格

唐山骨质瓷绘画与景德镇等南部瓷区的绘画风格有明显差异,首先,在构图方面,唐山喜欢繁复的画面,南部瓷区偏重于简练的画风;在造型方面,唐山偏重于写实,南部瓷区偏重于写意;在色彩方面,唐山偏重于浓墨重彩,南部瓷区偏重于淡雅清丽。比较之下,唐山骨质瓷绘画有其独特的画风。

1.构图饱满

骨质瓷产品造型由于泥料的特性限制,很难生产出大件产品,一般尺寸都不超过80cm,而且器型越大成品率越低,这就造成骨质瓷产品器型越大价格越高,甚至成倍增长。骨质瓷坯体和白胎价格昂贵,在绘制过程中,绘画师傅非常重视画面的质量,逐步形成了唐山骨质瓷绘画构图饱满的画风。南方瓷区表现禅悟等内容、构图简洁疏淡的作品在唐山地区很少见。饱满的构图形式使人在视觉感受上有充实感,而且能利用有限的瓷面表现更多的绘画内容,充分体现了骨质瓷绘画的工艺性,并且逐渐成为唐山骨质瓷绘画构图形式的主流。

2.造型写实

唐山骨质瓷绘画在造型上崇尚“写实”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也考验了绘画师傅的画工,体现出他们高超的技艺,许多作品以“像”著称,表现的动物细致入微,特别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这种逼真、生动的绘画造型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抽象造型的作品非常罕见,只有一些跨界艺术家在骨质瓷上做尝试性的绘画探索,很难在市场上见到。

3.色彩浓郁

唐山骨质瓷绘画用色不同于南方瓷区的陶瓷绘画色彩,南方瓷区用色淡雅含蓄,有的只用一种色彩,如青花瓷等。而唐山骨质瓷绘画用色更加艳丽,色彩对比强烈,带有北方人的“豪爽气”,画面效果明快。色料多用艳黑、麻色、小豆茶、西赤、甲赤、浓黄、海碧、淡赭等陶瓷色料,色彩变化丰富。浓郁的色彩搭配展示出唐山骨质瓷绘画独特的魅力。

4.绘制工细

在绘画技法方面,较为工细的唐山骨质瓷绘画作品一般都采用国画中的勾填法,线条讲究,用笔细致、圆润、流畅,填色均匀,层次感强。如花鸟画、仕女画主要是采用工笔画法进行绘制,先分染后罩染,绘制一丝不苟,画风工细。唐山骨质瓷绘画也借用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通常借用油画来表现人物、动物和风景。其中,领袖像的绘制为呈现接近真实的效果,采用油画中明暗、光影的表现手法进行绘制。肌肤的表现力求体现质感,借鉴西方古典油画的技法,进行层层罩染,画面细腻、通透又不失厚重感;头发的处理也是讲求工细,先是绘制大的明暗结构,最后把头发丝一根一根勾出来,线条要有力度,同时也体现出领袖的风采;衣服的绘制既要表现出光影的变化又要制作出面料的质感,这些都体现出绘画师傅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水彩画的技法借用也很多,主要是油与色料相混合,与水彩的水与颜料混合相类似,利用这个特点可以体现出水彩的透明感。在画面颜色未干时滴入油,可以制作出水彩画中的水花效果。多种创新手法的融入使得唐山骨质瓷绘画更加工细、美观,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这种画风的形成。手绘骨质瓷产品大部分是作为礼品瓷进行销售的,购买者大部分是普通消费者,有艺术品位的收藏爱好者不多。这些消费者普遍喜欢购买绘制工细、布局繁满的作品,文人画形式、逸笔草草的作品很难销售出去。在这种市场环境的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在手绘骨质瓷生产厂家的倡导下,逐渐形成了工细饱满的绘画风格。

四、世俗化的绘画题材

唐山骨质瓷绘画形式以中国画为主,绘画内容与题材受到京津绘画流派的影响,在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上表现多样,并各具特色,出现一批具有相同审美趣味的骨质瓷绘画艺术作品。人物画以表现传统仕女以及政治领袖肖像为主,人物造型写实,准确生动。在传统人物画方面学习徐燕荪、王淑晖等京津地区著名人物画家,以表现古装人物形象及中国传统故事题材,如《西厢记》《红楼梦》等故事内容。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技法,画面工整细腻,人物生动,面部表情及身体动态能表达内心情感。一般一个画面中有多个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相互依存,其动态体现出故事情节。人物肖像主要是领袖肖像的绘制,一些绘画艺术家以绘制领袖肖像为主业,绘制的形象有等历届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政治界知名人士。花鸟画题材多以北方地区普通大众喜欢的内容为主,并具有一定美好寓意,如“花开富贵”以色彩浓郁的牡丹花为表现对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以“百年好合”为寓意的荷花题材,以“多子多福”为寓意的石榴题材,以“福禄”为寓意的葫芦题材,都是唐山骨质瓷绘画者喜欢表现的题材。山水画题材大部分以表现北方太行山、燕山为主,风格雄浑壮丽。画面布局求全,有山,有水,有树木,有雅居,有文人墨客,整体山势与人物、建筑等小景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景象。动物画题材也比较常见,主要以表现生肖动物为主,其中“虎”是艺术家们最喜欢表现的题材。北方人有崇尚“虎”的文化意识,家里喜摆放“上山虎”“下山虎”等以虎为表现题材的艺术品。北方人也喜欢鲤鱼,因为它寄托了“连年有余”“鲤鱼跃龙门”等美好愿望,同样成为唐山骨质瓷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

结语

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各陶瓷产区根据自身陶瓷质地与形式特点,绘制出不同风格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审美特征。唐山地区绘画从业者们依据骨质瓷特性,绘制出具有地域特点的骨质瓷艺术作品,唐山骨质瓷绘画虽然形成时间不长,但已经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并在多次全国性的陶艺评比中获奖,这种绘画艺术风格已经得到业界的认可。随着时间推移,唐山骨质瓷绘画艺术必将大放异彩,成为中国陶瓷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余小荔.论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2004.1

唐山陶瓷篇4

关键词:唐山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以工业历史遗产、工业生产过程及技术、企业文化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机械化矿井、第一件卫生瓷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本文基于对唐山市具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工业企业产品属性及内外环境的综合考虑,探索适合唐山地区工业旅游发展的多种模式,为促进唐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展示唐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指明方向。

一.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将废弃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等进行改造、再利用,使其具有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根据唐山市工业遗产存在的形态和功能,其工业遗产旅游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一)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以现代博物馆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原有的或经改造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以活化工业生产的历史感、真实感。

唐山以煤兴市,而有130多年历史的开滦集团被称为“中国路矿之源”,创造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十余项第一,遗留和保存了丰厚的矿业遗迹。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使开滦集团在以旅游的方式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工业遗产上取得了成功。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主要由“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三大园区组成。已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坐落在具有“中国第一佳矿”美誉的开滦唐山矿工业广场,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各种工业遗迹和遗存在其中星罗密布,其中有至今仍年产煤炭400万吨的中国近代第一眼机械化矿井——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上的铁轨;中国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开平矿务局1881年股票”;记载着1901年至1952年开滦经营状况的1661册“羊皮蒙面大账本”;上世纪20至40年代从比利时、加拿大、英国购买、至今仍担负煤炭提升任务的电力绞车;上世纪30年代英国生产的发电机组;新中国最早制造的井下综采液压支架、开拓液压钻车、掘进机等;废弃的唐山矿半道巷也被改造成反映开滦集团煤炭生产场景的“井下探秘游”。

启新水泥厂即现在的冀东水泥集团启新水泥有限公司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桶水泥的诞生地。然而水泥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迫使这个百年老厂整体拆迁至古冶区启新采矿场,现仅存5条水泥窑生产设备、发电厂汽轮机及欧式高大厂房建筑,计划将其改建为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不仅能够保存这些见证中国水泥发展历程的历史文物,也使人们重温了中国水泥工业和唐山市的历史发展。目前,建于4至7号窑窑头位置的博物馆展陈中心已基本落成,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光绪三十二年的自建汽轮发电机组,宣统三年的生料、水泥磨机,民国十年的大型旋窑。游客还可以通过6、7号窑头和其他辅机设备直观感受水泥烧制的生产过程。

开滦集团、启新水泥厂博物馆的建设为唐山市发展其他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提供了经验。唐山机车车辆厂(原胥各庄修车厂,今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历经1976年大地震,百年老厂几乎被夷为平地,震后另辟新址重建,老厂现有地震遗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山机车车辆厂现保存的工业遗迹主要有铸钢车间南北走向的3间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从北向南依次为5吨转炉2座(地震前已停用),5吨电炉2座;修理、预热钢水包工地,机车主车架片造型工地;另外还有地震未毁的老水塔等遗迹。唐山机车车辆厂可在原址上利用这些遗迹建设《唐山铁路机车历史博物馆》,以向公众展示十八世纪工业厂房建筑风格,展示中国自第一台蒸汽机车至现代的“和谐号”动车的铁路、机车、车厢发展史。

(二)创意园区模式

创意园区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对保留下来的工厂建筑物和设施进行业态调整,将原来的工业空间改造成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办公创作的空间结构。

启新水泥厂旧址的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将对保留的1943年前建设的4至8号水泥窑系统、老式木结构站台、老发电厂等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固和改造,通过文化创意使历史元素与当代文化时尚元素相结合,将其建成涵盖摄影工作室、艺术工作室、展览展示、商务宴请等多种创意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该项目的建成不仅是对启新水泥厂120年历史文脉的最好传承,也为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将废弃的工厂和设施等开发成景观公园,使游客置于其中观光、休闲。

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启新广场将乌黑方正的铁路机车、直径五六米的巨型齿轮、牵引铁牛等各种老旧设备或模型设备做成景观艺术品,大看台、文化墙、循环播放启新历史文化的大屏幕等也点缀其中,置身于其中的游客可通过这些景观重温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感受近代工业的人文气氛。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也可效仿启新广场的做法,在其企业周围或内部建设以新旧机车和铁路为景观背景的轨道客车文化广场,以向人们展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百年历史。

二. 工业科普旅游发展模式

工业科普旅游是以某一工业领域或某一工业企业中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而开发的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工业科普旅游是通过博物馆展示反映某行业或企业产品种类与功能、生产工艺与流程等内容的实物、缩微品、复制品、文字、图片、影像等,以使游客领会该项科学技术知识。

陶瓷是唐山市的特色产业,其发展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陶瓷品种多达500多种,主要有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高新技术瓷、工业理化瓷、美术陈列瓷等,其中经两次烧制而成的骨质瓷、白玉瓷最为著名。唐山陶瓷器的生产技术、装饰技法不断革新,30年代就首创了用喷枪或喷笔作画的喷彩装饰和氢氟酸腐蚀出花纹再填描金色的雕金装饰,如今已形成以新彩、喷彩、雕金、雕金加彩、结晶釉为主的独特装饰风格。50年代以后生产大型陶瓷产品,如浴盆、电镀槽等。80年代采用塑性挤压陶瓷器成型方法,试制成功了隧道窑微机自控烧成技术。1973年,采用牛骨煅烧、熔块制备、仿型窑具、二次烧成等独特工艺,熔烧温度差为正负5度的情况下制作而成的骨质瓷,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档的瓷种,产品质量世界一流。新技术的开发使唐山陶瓷拥有了一系列的辉煌。唐山可借助这些资源建立《唐山陶瓷工业博物馆》,以展现唐山陶瓷业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产品种类、独特的生产工艺等。

(二)企业参观模式

企业参观模式工业科普旅游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开辟旅游专用通道,以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过程作为主体的一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企业参观模式工业科普旅游可使游客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如陶瓷器的工艺流程:根据图稿雕塑产品——分片后利用石膏制作大货模具——模具烘干——练泥、制造土坯、成型——修坯——生坯晾干后施釉——釉烧——成陶瓷产品——彩绘或者贴花——烤花烧成完美产品;水泥的生产过程:石灰石破碎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预热分解——水泥熟料的烧成——水泥粉磨——水泥包装;“百炼成钢”的全过程:烧结——炼铁——炼钢——连铸(模铸)——轧钢。通过产品生产过程的参观,不但使游客获取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效益。

三. 工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工企文化旅游是工业遗产旅游、工业科普旅游基础上的拓展,它以工业企业特有的生产技术、产品以及人文精神等为载体而开发的工业旅游产品,以达到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目的。

(一)博物馆主导模式

博物馆主导模式是指具有悠久历史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工业企业通过其产品博物馆或历史博物馆来展示企业文化。

开滦的历史文化是稀缺的、不可复制的。开滦开创了我国最早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的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是我国最早实行股份制的工业企业,外籍洋人技师、来自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的矿工又使开滦成为中西方文化、国内南北方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开滦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文化,而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的建设是对开滦文化的保护、继承和传播。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以开滦典型的矿山文化为主题,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开滦100多年来的煤文化、安全文化和地震文化,园内原有旧厂房也被改造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创意园,每年安排若干次工业题材的创意展览和举办一些紧密联系矿工生活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企业参观主导模式

企业参观主导模式是通过展示先进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及场景,进而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企业形象。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宁可牺牲产量也绝不能牺牲环境、宁可牺牲效益也绝不能牺牲环境”的环保理念,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厂区环境实施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强化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据此可设计以“绿色革命”为主题的旅游路线,使唐钢工业之旅成为现实。让游客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感受唐钢的“绿色文化”,以改变公众心中“傻大黑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形象。

(三)与购物相结合模式

与购物相结合模式是通过博物馆、企业参观的方式展示产品生产过程,以引导游客购买为目的的一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唐山市的陶瓷企业比较适合采用该模式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参观能够反映企业文化内涵的陶瓷生产线,观看工艺美术大师瓷塑表演,以刺激游客购买本企业的陶瓷产品。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传统陶瓷作坊、陶吧,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参与手工陶瓷制品的制作,变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亲自“生产制造”陶瓷产品。购物主导模式的工业旅游不仅为唐山市的陶瓷企业带来了直销产品的收入,同时也是对企业的宣传、营销,为企业培养潜在或未来的客户。

参考文献:

[1] 马颖.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思考[J].中国商界,2010(3)

[2] 张婷婷.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

[3]王振东.辽宁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简析[J].河南农业,2009(12)

[4]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8.3

[5]陈正权.曲靖市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

唐山陶瓷篇5

【关键词】陶瓷;中日;发展;历程

一、中国陶瓷历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器物。陶器是用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过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的器物称为“瓷器”。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而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二、中国陶瓷对日本陶瓷的影响

据日本史籍《书记》记载,早在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大明七年(463),日本天皇就曾派遣吉备弟君为大使,欢因利为副使,来到朝鲜半岛的西南部,邀请我国匠师前往日本传播技艺,其中聘请有陶部的汉族手工艺匠师约数十人前往日本。五世纪初日本生产了须惠器,这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陶器。在推古时代,日本还没掌握制作施釉的技术。不过须惠器中已有中国式造型的陶罐,说明当时日本已在努力制作中国风格的陶器。八世纪时唐三彩输入日本,日本的统治阶级十分珍视唐三彩的优美造型和高雅风格,希望能更多地占有。因此,奈良宫廷开始研究唐三彩的制法,制作了造型、釉色和纹饰都酷似唐三彩的一种陶器,即奈良三彩,从而奠定了日本陶业的基础。八世纪以后,不仅有唐三彩,而且有青瓷、白瓷、彩绘瓷输入日本。这时,日本除仿制烧成了奈良三彩,还以须惠器、土师器制作了和唐代陶瓷器极相似的四系罐、四耳壶、长颈瓶、双耳壶和三足壶等。随着输入中国陶瓷数量的不足,日本烧制的绿釉陶器,无论釉色,均受到当时同一时代中国瓷器的影响。从十世纪以后,日本迫切地需要中国的青瓷、青白瓷和黑釉瓷器。随着黑釉器外销日本,烧造黑釉器的技术直接被传到日本。这时,日本曾派人来福建学习烧造黑釉器的方法。他们回国后,在懒户开设窑场烧造黑釉器,这便是日本人今天所称颂的“獭户物”、“懒户烧”。建窑黑釉器的烧造方法传到日本后,对日本陶瓷业的影响很大。懒户窑除烧黑釉器外,还烧制梅瓶。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各类梅瓶大量外销日本,受到日本人的欢迎。于是他们仿制梅瓶,这是日本受中国古陶瓷影响而接受中国陶瓷的方式之一。懒户窑还生产赣州七里镇窑带擂座的小罐的仿制品,用作茶罐。德化窑的外销对传播陶瓷技术方面也发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日本的窑炉是深受德化阶级窑的影响而设计的。十六世纪日本盛行饮茶和家餐,日本迫切需要茶具和餐具,除青瓷和黑釉天目外,对刚流行的青花瓷和五彩的需求很大。明正德六年(1511)春,日本伊势国西郡大口村的陶瓷艺术家伊藤五郎太夫来到浮梁县学习烧制瓷器的技术。两年后学成回国,在肥前伊万里开创伊万里窑,又在鹿背山开窑,传播青花烧制法。其作品造型稳定,色泽鲜丽,描绘手法浓淡得宜,风格雅致,并铭刻“吴祥瑞”、“五郎太夫吴祥瑞”款识。其无论从造型、纹样、釉色等明显受到明青花的影响。明代伊万里窑使日本烧造成了真正一千度以上的高温瓷器,是日本陶瓷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明宣德年间,出现了晶莹如同宝石般的霁红。成化年间,又创烧了斗彩。嘉靖后,各种颜色釉、彩绘、描金瓷器,广泛流传到日本,并对日本瓷器产生很大的影响。万历十四年(1616),朝鲜陶瓷匠师李参平在佐贺县有田郡的泉山,发现了优质瓷土,开创有田窑。作品有青花、五彩刻花瓷等,明显受中国明代瓷器的影响。中国古陶瓷自出现以来对日本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物质文化的交往进行的。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中日两国的往来必须借助水路,依靠船只,中国古陶瓷正是依靠水路运往日本,而对日本产生影响。中日之间交往的路线大致有南北两条:北路是从宁波出发,经中国东海岸,然后北至山东,或经由运河至山东,横过渤海,沿朝鲜西海岸,最后抵达九州。在九州的博多古港出土许多中国古陶瓷即是证据。南路也是从宁波出发,横渡东中国海,沿琉球群岛迂迥前进,现从琉球群岛发现很多陶瓷片,说明这是古商人的集散地,然后送往日本各地。

明代后期,泉州水手开辟了泉州经台湾南部的新航线,东出台湾,沿琉球群岛迁迥到达日本。此外,中日之间的交往常借助朝鲜半岛为中转站,先沿中朝之间贸易路线到达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运往日本。中国古陶瓷对日本贸易的主要港口是宁波港。唐时的扬州,宋元明时的泉州,大量输出陶瓷器到日本。中国古陶瓷就是从这些港口,沿着上述路线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并对日本人民的文化、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唐山陶瓷篇6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博大精深,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将绘画艺术归纳为六大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艺术精神的昭示可以追朔到先秦。中国山水画重在意境。所谓意境即是画中贯注的一种创作激情以及体现在画面上的节奏和旋律。早在先秦就已作为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作基础的,先秦道家,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等都与意境的生成有着重要渊源关系。诗词歌赋,舞蹈音乐,绘画戏剧,散文小说无不浸润意境的灵魂,特别是诗词与绘画是自己从事艺术创作这么久深刻的体会。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确定了意境在诗论文论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自明清以来,人们对意境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普遍认为作品中意境的有无及深浅是判定其质量高下的最重要尺度。正如当代美学家宗百华所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人的画境。

陶瓷山水画与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一脉相承,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其装饰性,后者更趋向于工艺性,但意境仍是两者的相通之处。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后,近代的陶瓷山水画更追求文人意趣,如在构图布局上借鉴文人画式样,重视笔墨的运用等等一系列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范畴。

二、陶瓷山水画的文化载体

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渊源流长的绚丽历史已经征服了全世界,横跨秦汉雄伟的高山,荡漾晋唐宽阔的海洋,痴望宋元皓月如水,再倾听着明清优雅的旋律,陶瓷的历史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整个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魅力在一点点的增加,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再说陶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釉色,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设计风格及装饰手法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不论是以高贵著称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丽的唐三彩,都会带给人们美丽的心情。

陶瓷的成型分为很多种,根据泥料的成分和性能可以分为拉坯成型,异性成型,模具成型等等。陶瓷是泥与火的结晶,泥土经过火的冶炼,物理性能得到彻底的改变,所以说在成瓷的过程中凝结了先人们的无穷智慧结晶。陶瓷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与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相互辉映。

三、陶瓷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1、装饰之美 装饰性是工艺美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作为工艺美术陶瓷山水画必须考虑到其装饰性的特点,以便使其更能符合陶瓷器物的整体审美要求,中国山水画与陶瓷山水画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陶瓷山水画属于工艺范畴的,除了自身的绘画技巧外,还要考虑到瓷器的形状大小,瓷质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釉色的烧成等多种因素,同时还要预期烧成的情况,因此陶瓷山水画比中国山水画更多了一层氤氲之美,朦胧之色。

2、神韵之美 陶瓷山水画在艺术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工艺类,此类笔法趋向于细致工整,细节刻画的非常细腻,这种风格注重形,以形表现神,山水之气通过形的构画传达。第二写意类,这一类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要求作者有较高的写实功力和个人的修养,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表现人文合一,天地之间大美的境界。此类笔法豪放,粗率挥洒,浑然天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以形似,只求神聚。第三类就是兼工带写意,此类层次感非常丰富,细节刻画,细致入微,背景写意,一气呵成,

远观有运筹帷幄之势,近观则妙趣横生,自然之色在画面上如行云流水,尽显眼底。此类笔法刚劲潇洒,浩然成器。

3、自然之美 郑板桥画竹曾有一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沉繁消减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在他少年时就将窗户糊上白纸,他说窗旁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的画面,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耳,从此可以看出,艺术品中的自然之美,自然之景才能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实现。

当然艺术是用来创造的,摹仿和照搬都不是艺术,即使是最写实的艺术也不可能像摄影那样逼真,但是艺术的创造来自生活。山水画不仅是自然的照搬,而是自然的升华,在陶瓷山水画的创作中,必须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观念渗透其间,将创作的主体思潮,情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唐代画圣吴道之去蜀地写生,返归后,吴道子凭借印象,在大同殿上挥笔作画,三百里的嘉陵山水,一日画毕,这就是所谓的“心中丘壑”,正是如此,自然之色尽显。苏轼也曾评曰“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对自然的青山绿水又一次的诠释。而在陶瓷山水画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用笔,多采用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美感来达到瓷质洁白的美感,并且在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创造出使人胸怀宽敞、通达的艺术品,滋生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

唐山陶瓷篇7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95-01

一、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唐代佛教兴盛,因为茶有提神,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自然成了佛教僧徒们的理想饮品。

同时,朝廷的对饮茶的重视,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加,种茶业、制茶业开始专业化。

二、陶瓷茶器

唐代,由于饮茶的兴盛,陶瓷茶器的品种也有很多,主要的有青瓷茶器、白瓷茶器、黑瓷茶器、彩瓷茶器。

(一)越窑青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青瓷的窑场很多,但最著名的是越窑。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 “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瓷的釉色如玉一般温润,同时也能更好的显现茶的汤色。从出土的越窑青瓷茶器来看,当时主要的青瓷茶器有茶碗、执壶、茶瓯等。烧制上重视造型和釉色,因此纹饰少,大多为素面。初唐时,茶碗的造型较单一,中晚唐时越窑茶碗造型极为丰富,碗口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碗腹曲折起伏,玉璧形足、圈足。这使得茶碗兼具了审美功能,增添了饮茶时的趣味。唐代的茶瓯,又名为托盏,是茶碗的一种,很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唐代生产的青瓷茶器中,还有一种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器的存在。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其釉色之美。

(二)邢窑白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白瓷著名的窑场有邢窑,定窑,巩县窑等。最负盛名的是邢窑。陆羽称邢窑烧制的茶器“类银”,“类雪”。 可见白瓷茶器体薄釉润、光洁纯净之美。同时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李肇《(唐)国史补》说:“(邢州)内丘白瓷既、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生产的器皿数量之多,且有粗有精,粗者为人民所用,精者则为官僚地主所需,精美者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唐代邢窑出土的白瓷茶器,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壁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短颈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等,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 装烧更趋科学, 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性,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三)黑瓷茶器

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并不影响黑釉的存在,唐代黄堡窑为宋元耀州窑的前身。唐代黄堡窑黑瓷的精美程度在同时期窑场应该说位于前列,也是黄堡窑历代烧制的黑瓷中最精美的。黑瓷茶器,出现在晚唐。从出土的黑瓷茶器中看,器型有碗、盏、盏托、执壶等。

(四)彩瓷茶器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青花瓷茶器也属于彩瓷茶器之列,是彩瓷茶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种。青花瓷茶器始于唐代,兴于元代。在唐朝,陶瓷茶器在南青北白的局面下,青瓷茶器和白瓷茶器的发展是最为兴盛的。而宋朝,由于斗茶的流行,才使得黑瓷茶器发展兴盛,华丽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彩瓷茶器则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制瓷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进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纵观各个时期的陶瓷茶器,陶瓷茶器跟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陶瓷茶器的发展,在唐朝茶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唐朝茶文化和陶瓷茶器对后世的茶文化和陶瓷茶器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缪.唐宋饮茶风尚与陶瓷茶具[J].东方博物,2005,3.

[2]姜霞.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J].ART EDUCATION,2011,05.

[3]郭伴溪.唐代茶文化概说[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1,2.

唐山陶瓷篇8

中国画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笔用以勾勒、皴擦、点垛、描写物象之形;墨(与色)用以渲染托晕,表现物象的色。无形无色不成其为图画,所以笔、墨还有图画的载体纸及磨墨用的砚,这些中国画最基本的工具材料,被誉称为文房四宝,为国画家所特别重视,在选择和使用上极其慎重。

但这并非就是中国画讲究笔墨的原因。中国画讲究笔墨,除了它不可替代的工具性,更因为中国画家在长期使用笔墨作画的过程中,逐步总结了笔墨的使用法则,创造了许多用笔用墨的技法,如曹仲达的“曹衣描”,吴道子的“莼菜描”,以笔写山真骨的“范氏皴”、以墨状烟云气的“米家点”等等。历代大师们的这些创造,被后人总结为线描的十八种技法和用以表现山石和树枝纹理的十六种皴法,这些线法,皴法等笔法和墨法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画无比丰富而生动的笔墨语言。这种凝聚着前人智慧和画家本人创造的笔墨语言,不但能满足完成造型的需要,还可以表现作者的不同审美旨趣和风格特征,成为评价一幅中国画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当代国画家张仃说:“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墨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这才是中国画讲究笔墨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画讲究笔墨,深受中国画影响的陶瓷绘画同样讲究笔墨,而且走的是同样一条逐步发展、日渐成熟的道路。

为什么这样说?还是从中国画说起。

中国画成熟最早的是人物画,人物画在唐朝时已独立成科,唐朝人物画有许多优秀画家,吴道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早年学顾恺之、陆探微,用笔较为工细;中年汲取张僧繇“钩戟利剑森森然”的刚健笔法,更为雄健豪放,“行笔磊落,挥笔如莼菜条”(汤垕·《画鉴》卷一),将六朝以来线条的紧密联绵一变而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用笔轻重多变,劲力外张,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情感的表现力,同时也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运动感的表现,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和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即衣纹贴体形成对比,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吴道子为完善中华民族线描艺术手段、丰富国画的笔墨语言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他、崇拜他,称之为“画圣”。

但吴道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不够丰富,突出表现在画山水不用皴,主要用几条外轮廓线来表达山石的层叠转折,是“空勾无皴”。这样的描写,往往只能抓住物体的外形。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画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北派画家荆浩首创山水画的皴法,山石上既有线的勾勒,也有皴擦,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山石有了立体感。到了元代,创为水墨画,其中的高手,都能运用水墨画在麻纸上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更加丰富。这个时期的画家还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源”说,竭力将书法笔法运用到国画创作中,使绘画中的笔墨情趣在所描绘的物象之外,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的笔墨到了清代最终成了现在中国画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一面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一面对陶瓷绘画等姊妹艺术施加影响,推动着陶瓷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发展。但正因为它自身的发展是渐进的,对陶瓷艺术的推动也是渐进的。

陶瓷绘画的第一个品种是元青花。元青花题材丰富,常见的主题纹饰有松、竹、梅、牡丹、莲花、、牵牛花、树石芭蕉、灵芝、海棠、瓜果、葡萄;动物有龙、狮子、麒麟、海马、鹿;禽鸟有凤、鹤、鸳鸯、鹭鸶;人物纹饰盛行历史故事题材,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三顾茅庐、昭君出塞;还有草虫、杂宝、十字杵等。对形象的处理方法受同时代国画的影响,主要是线描,辅以拓染和涂料的方法处理色调,烧成后在洁白的胎体上呈现出靓丽的青花,青白对照,美丽大方,给人一种清新明快、肃穆端庄之感。其笔墨语言虽说不上丰富多彩,却也十分令人喜爱。

其后,明朝出现了古彩。古彩的线沉稳厚重,富有力度,给人以“铁线银钩,力可扛鼎”的感觉,非常刚劲雄健;其色彩名为五彩,实际上红、绿、紫、蓝、黄、白、墨、金应有尽有,且红得到位,绿得深沉,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较青花的单一色调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到清代康熙、雍正朝,受外来珐瑯彩的影响,中国景德镇创造了粉彩。粉彩用“玻璃白”对一些彩料进行粉化,增加了彩料的种类,使色彩更加丰富、柔和,又吸收国画的构图章法和笔墨技巧,创造了单线平涂和略加渲染(即洗染)有明暗变化的表现方法,其效果已由古彩的刚劲浓艳、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格,而渐趋“艳丽而清逸”,形成了粉润柔和的独特面貌。

陶瓷绘画从元青花发展到古彩、粉彩,每前进一步,其绘画语言都更加丰富,且都与国画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影响是局部的,说不上是中国画笔墨语言与陶瓷绘画的对接。中国画笔墨语言与陶瓷绘画的真正对接,始于清末浅绛彩瓷出现之后。

浅绛彩瓷是将纸上浅绛彩画移植到瓷上的釉上彩瓷画新品种,在国内各瓷区一般统称其为“釉上彩”并被景德镇、广东、唐山等瓷区广泛应用和传承。

浅绛彩瓷源于中国画山水画科之浅绛山水。浅绛山水是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画,色善用赭石,淡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籐黄着山水,其山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勾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到明、清,为新安画派所继承。

浅绛彩瓷画创始人程门、金品卿、王廷佐,就是新安画派中人物。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他们用本门派的技法绘瓷画首创了浅绛彩瓷。这种浅绛彩瓷画笔墨飘逸豪放,色彩浅雅秀丽,诗书画印配为一体,有浓郁的文人画风格。它的出现,使陶瓷绘画具有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全部特征。

釉上彩、新粉彩出现后,国内各大艺术瓷产区如景德镇、广东、唐山等地区的瓷上画种、画风都努力向文人画靠拢,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景德镇最古老的青花和新兴的新彩表现最为突出。新中国青花大师王步将中国画写意画法与传统青花彩绘技法相结合,创造了国画式分水写意法,并广泛普及,使青花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大批新彩画家则利用新彩烧成前后色相变化不大、料性容易掌握、且色彩清新明快、色料种类丰富的长处,用料笔蘸取色料在瓷胎上直接画文人画,犹如在纸上作画一样。新彩很快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称谓各有不同,景德镇称“新彩”、广东称“广彩”、唐山近几年称“唐山彩”。

唐山陶瓷篇9

关键词: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意境

引言: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陶瓷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陶瓷山水画艺术,它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汇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1中国山水画于陶瓷山水画的差议和来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当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我们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采取直接描写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面上”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山水画家把抒情的表达贯穿于空间的表现,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境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及趣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创作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极尽千变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创造了物象中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等构图技法。虽然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精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

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3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唐山陶瓷篇10

有关德清窑的记载最早见诸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窑与余姚上林湖等窑一起归入越窑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会汪济英等人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同时发现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相同类型窑址,在经过将采集的瓷器标本和各式窑具与越窑产品横向比较后,发表了《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得出德清窑的年代在东晋以后的结论,为“德清窑”概念最早提山的学术报告。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等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发现了两处德清窑窑址,打破了德清窑仅在德清地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窑在古窑址考古区系类型学中“窑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认为德清窑的范围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余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区。只可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里,德清窑相关考古除了余杭两处窑址外,几乎没有新的发现和突破。1982年山版的《中国陶瓷史》,将德清窑定义为“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窑场,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二、考古调查新发现

随着近几十年来两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内外考古部门进行的多次专题性调查及考古发掘,发现各时期窑址100多处,其中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窑址70余处,东汉至隋唐时期瓷窑址20余处,为德清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丰富了德清窑的外延和内涵。其中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列举如下:

1 商代南山窑址

南山窑址(原称老鼠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北约20公里的湖州青山乡老鼠山,窑址所在小山海拔仅16米,地处东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窑址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共揭露窑炉3条,出土大量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为窑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标本以豆为主,兼有一定数量的簋、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多数器物胎质较为细腻坚致,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施釉痕迹明显,釉层极薄,呈色不均匀。发掘资料表明,南山窑址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产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目前已发掘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图1、图2)

2 商代水洞坞窑址

水洞坞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水洞坞,亭子桥窑址北侧,与亭子桥窑址同属一个山体。窑址呈东西向分布于山体之上,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50米,地面标本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生堆积厚约0.3-0.5米,采集的标本有益式碗、瓦楞纹碗残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型规整、胎质坚致,呈灰白色。该窑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展开的古窑址调查中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局部试掘。表土以下是战

国时期窑址的堆积层,以下被叠压的是商代的窑址堆积和一处商代龙窑遗迹。从商代地层出土的遗物来看,这是一处以烧造印纹硬陶为主,兼烧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窑炉遗址。印纹硬陶以罐类为主,外表拍印云雷纹,印纹浅而繁密,少数印纹硬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柄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层很薄。为德清县首次发现的商代原始青瓷窑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图3)

3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该窑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原始瓷器产品丰富,以碗为主,包括盘、罐、盂、钵、器盖以及仿青铜器的鼎、卣、簋等。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锥齿纹、绞索状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画、模印、堆贴等。大部分产品釉色佳,器型规整,部分器物装饰纹样复杂。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时也为德清新市皇坟堆、三合塔山和苏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出产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图4、图5、图6、图7)

4 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碗、罐、鼓座、句残件等,器型丰富,产品类型较多,是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窑址。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共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型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

窑具。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出土产品标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型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盘、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盍、镂孔长颈瓶、尊、簋、、罐、三足壶、鉴等,乐器器型有甬钟、于、句耀、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这些器物,形式大小与青铜器相仿,造型规整,制作精良,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产品质量已达成熟青瓷的水平。发掘成果证明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地区主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它的发掘,为这些年江浙地区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如无锡鸿山贵族墓、德清梁山战国墓等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产地和窑口。(图8、图9、图10、图11、图12)

5 东汉时期的青山坞窑址

青山坞窑址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宝塔山村青山坞内,村委西侧50米的山坡上。地面标本散落区域东西长60米,南北长50米,总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尚保留龙窑遗迹,堆积中包含大量的残器、窑具和红烧土。2010年期间曾对该窑址进行过试掘,采集的遗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两类。两者造型纹饰基本一致,瓷器质地坚致、胎釉结合严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黄、青绿以及少量的酱褐釉、黑釉。原始瓷胎的烧结程度差、釉层脱落,与瓷器差距较大。两者比例约为瓷器占30%,原始瓷占70%。器型主要有基、壶、罐、钟、碗等,纹饰有

水波纹、弦纹、网纹、方格填圈纹、菱形纹、窗棂纹、窗帘纹、蝶形纹、指甲纹、梳齿

纹等。产品特征与慈溪上林湖、上虞小仙坛、帐子山,以及江苏宜兴丁蜀镇等地的汉代窑址所出一致。该窑址是德清境内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东汉窑址,对于研究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古窑址和德清窑的始建、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图13、图14、图15、图16)

6 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小马山窑址

小马山窑址属德清窑东晋南朝时期代表性窑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门小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会首次发现了该窑址。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小马山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德清县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据后期清理简报详细描述,小马山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为主,约占80%,黑釉瓷器仅占20%。器型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胎质一般较粗疏,夹杂有较多细砂,胎色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妆土,釉面光洁,釉色厚重,常见点彩装饰。黑釉不施化妆土,釉层厚,釉厚处呈黑色。(图17、图18、图19、图20)

7 隋唐时期的墅元头、前山等窑址

墅元头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三家村,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产品有青瓷、黑瓷两种,主要器型有碗、盘、罐、盘口壶、鸡首壶、盘口四系瓶、高足碗、砚等。前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章家桥前山东坡,属隋唐时期德清窑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厚达1.5米,规模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配合正在建设的杭宁高铁建设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遗迹4处,其中一号龙窑保存相对完整,长40米,宽度达4.7米,是浙江已经发掘的历代古窑址中宽度最大的一处。遗物堆积丰富,器型有碗、盘、灯、罐、注壶、枕等,器物施青、黑两种釉,胎呈灰褐色,窑具有筒形柱、垫饼、垫珠等。(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

三、德清窑的重新认识

1 烧造年代

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此外,德清及湖州南部东苕溪流域近几年考古调查新发现的数十处商周时期窑址,分布之密集,产品质量之高,制作工艺之精良,证明了当时德清及周边地区制瓷手工业之发达,极大影响着东汉时期德清窑,乃至浙江东汉青瓷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青瓷产生发展的渊源,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2 产品构成

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产品数量的20%约为黑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