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加工十篇

时间:2023-04-06 09:48:51

农副产品加工

农副产品加工篇1

一、现状

当前,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以农副产品加工的各式各样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10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但能常年坚持正常生产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大、实力强、叫得响、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就更少了。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素质低。表现在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弱,基地建设未落实,原辅材料不足;二是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表现在上级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措施

(一)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的发展,虽然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其根本是靠企业自身素质高低来决定企业发展前景。一个龙头企业既是一个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带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全面发展,所以亟待提高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必要。

1、亟待进行企业体制调整。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属民营经济,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家长(族)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普遍存在,这样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为此,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主动从家长(族)式管理思维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真正龙头企业。

2、亟待进行企业科技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生产力状况。企业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本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亟待进行企业组织调整。现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要通过实施组织调整,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在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产品面临重大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手段先进的今天,“种木不能成林”,小企业要主动跟大企业联姻,生产方式落后的企业要跟生产方式先进的联姻,以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农副产品加工经济生产链。

4、亟待进行人力资源调整。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要建立起人才脱颖而出机制。要引得进,留得住,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才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健全员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其观念和意识,更不愿花钱给员工交纳养老保险,这不仅严重导致危急本企业发展的根源,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为此,一方面这些业主要转变观念,明白为员工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自己企业长足发展注入兴奋剂;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和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渠道畅通。

5、亟待进行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在加强基础管理(包括财务、生产、质量、营销)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调整。战略管理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展开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结合本企业实际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策略等要素,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6、亟待进行企业基地建设。企业基地建设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原材料来源的主要渠道。虽然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基地,但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模式,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部分企业仍是虚设,导致原料不足,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纽带,故企业不但要抓好生产经营,还要下大力气加快基地建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地,切实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构成功能齐全的产业化链,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化农作物种植体系,只能这样才能既带动农户致富奔小康,又确保本企业生产原辅材料所需。

7、亟待处理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关系,把企业工作做细做扎实,主动接受他们的监督和管理。二是要坚定不移的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努力打造“诚信企业”,密切银企关系,努力构建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切实改善金融部门对本企业的看法,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县食品工业协会职能,积极将上级相关部门对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迅速落到实处,常抓不懈,使企业把该用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够。

2、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供到位服务,对食品企业要迅速从“依权监管”的模式转变到“依法监管”上来,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

农副产品加工篇2

1.多用拇指去赞扬,少用食指去指责,多欣赏学生,让赞赏的语言成为主旋律

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多用鼓励,表扬,赞赏的语言肯定学生,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少用或者不用惩罚,因为惩罚会使错误得到强化。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如果我们真的想去赞赏学生,学生身上的优点会是无穷无尽的。性格内向的可赞赏他们文静秀气;性格外向的可赞赏他们活泼灵活;成绩好的可赞赏他们是有能力、有特长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可赞赏他们肯努力,有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特别是职业学生的学生,本来基础差,底子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就会发现学生其实有许多的优点和长处。有次上课给学生讲蔬菜腌制泡菜罐的构造,发现有个女学生手微举着,拿着个镜子在照,有个男学生爬在课桌上在睡觉,我看到后,说,现在我要提问,泡菜坛内沿高还是外延高?我用很尊重的口气说,请那个举手想发言的同学回答下,泡菜坛内沿高还是外延高?这个同学没有回答对,我又很诚恳地说,请那个认真低头思考的同学回答,最后我总结说,不管这两个同学回答的如何,但是上课的时候,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些都是人可贵的内在品质,从这两方面说,这两个同学做的不错。从这以后,这两个学生一个不再打瞌睡了,一个上课再不照镜子了。

2.多用爱心去关怀,少用冷漠去浇灌,情感性语言蕴含磁力

用语根据目的不同,或者严肃,或者温和,或者激昂,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在学习烘烤面包的时候,有的同学做出来的颜色和味道差些,工艺流程记不住,心情很沮丧,我拍拍学生的肩膀,亲切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事,接着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积极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内容的传授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果汁加工的时候,果汁产品醇厚香甜,味道可口,老少皆宜,营养丰富。教学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语言,深情的话语,通过对果汁产品描写的叙述,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感悟,由情绪的感知上升到情感的体味,鼓励学生发现加工出来果汁产品的美,融入到色香味俱佳的果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审美感得到熏陶。

3.多一些轻松幽默,少一点呆板冷漠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有些学生容易瞌睡,有次上课,好多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我微笑着说,我知道同学们喜欢听我的课,但是也不能我刚来大家就“倾倒”一片啊,教室里立即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打瞌睡的同学也都挺起了胸脯,赶走了瞌睡虫。农副产品加工课讲一些工艺流程的时候,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能结合现场情形或者课程内容,幽默一把,就能使学生轻松愉快,枯燥顿消。在讲果品蔬菜萎蔫的时候,讲到“果品蔬菜含有丰富的水分而呈现鲜活与脆嫩,就像我们人也要有丰富的精神水分,才会神采飞扬,光彩夺目。所以果品蔬菜贮藏的时候,要防止萎蔫。”防止萎蔫从五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掌握果蔬采收成熟度。对大家来说,就是要完善自己,完善自我,才能保护自己。二是人工打蜡。对大家来讲,就是要提高自己内在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也会有一种气质保护蜡。三是贮藏环境加湿,提高贮藏环境相对湿度。对大家来讲,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德行高尚的人做朋友。四是保持贮藏环境较低而稳定的温度。对大家来讲,就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低调做人,实在做事,持之以恒。五是用塑料袋,塑料帐等贮藏。对大家来讲,就是要外树形象,讲文明礼貌,言谈举止得体。用语幽默诙谐,让人觉得听你讲课时一种享受。

农副产品加工篇3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麦积区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006年底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 742台,年加工量5.22吨,年加工产值342.716万元。主要加工大型企业有天水金星淀粉有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天水果脯厂等企业,主要果蔬贮藏企业有社棠镇、下曲葡萄贮藏基地、花牛镇花牛村三苹果贮藏基地,三阳乡蒜苔贮藏基地。但是,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加工增值的比重上还是很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技术含量都很低,造成了农产品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目前,麦积区仅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分别达12%和30%,而比发达地区分别低于1%和5%,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产值之比,麦积区仅为0.24:1,而发达地区为0.38:1,由此可以看出,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全区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如:麦积区年栽植苹果103 364亩,年产苹果5 9181吨;年栽植葡萄21 214亩,年产葡萄15 849吨,占麦积水果产量80%,是名副其实的苹果、葡萄大区,但出产苹果、葡萄只能鲜食,虽然区内有几家果汁厂,但农产品大部分进不了工厂门,因产品品质低,腐烂损失严重,不宜榨汁,企业只有从外地进口浓缩汁加工,由于缺乏专用的优质原料,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缺原料吃不饱。

2.2产前、产中、产后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

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建成,基地规模有限,缺少产地贮藏,保鲜与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合条件运输贮藏,导致农产品在产后高额损耗,每年有20%~30%农产品腐烂损失,加工企业因此得不到优质原料,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2.3利益连接机制不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分散经营且规模小,商品率低,企业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即使企业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而往往履约难,目前的履约率只有30%左右,这就大大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风险的能力。

2.4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落后(10~20年),占90%左右的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生少、效益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在麦积区引进应用很少,极大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5科技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用于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能够用于农产品加工推广费更少,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发展。

2.6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在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国家二级企业只有2家,只有34名大、中专毕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人才匮乏已成为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7体制矛盾突出麦积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小,档次低,70%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郊和渭河流域。乡镇企业理应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都属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麦积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供与求、产和销的矛盾已不是单一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缺乏为常态到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矛盾,劣质农产品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销。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稀、专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提供质量好、档次高的原材料。

3.2以加工业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今后农业产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农产品加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使产前种植产中贮藏、产后保鲜、加工和每个环节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抓好水果加工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生产基地,不管是建设新基地,还是改选老基地,应该充分考虑加工需求,当地实际需求。

3.3突出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方式很多,但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发展弹性高、效益好、牵动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开发加工附值的产品,主要作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粮油加工业:生产多品种、营养、卫生的半产品,制成品种方便食品,把精炼油提高到80%以上。

果蔬加工业:改进果蔬保险加工,推广气调贮藏技术,发展精品菜、保健菜、酱腌菜、素食菜等。围绕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宜榨汁的水果基地。

肉食加工业:要搞好生猪的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牛、羊禽肉及制品的比重,逐步实现从生肉制品到熟肉制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大包装到小包装,下脚废料到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转变。

饲料加工业:以生产综合料为中心,浓缩料为骨干,调配料为网络发展模式。

4合理布局,龙头带动,产销联动

麦积区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效益差等问题,应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现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轮驱动,共同发展。对每种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政府部门应从征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抓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扶持1~2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载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线。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现阶段主要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三个层次工作。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②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可入股,实行股份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在麦积区而言,农副产品加工要重点抓好苹果、葡萄、杏果汁、葡萄酒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多给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灵活决策。

6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商直接建厂,开发更适合区内原料资源,生产规模,工人技能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保鲜和生产方面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肉食制品、粮油加工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在饲料加工方面,重点引进新型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技术。

7争取资金扶持,扩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

麦积区是浅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靠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涉农部门,首先要以项目贷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结合麦积区实际,向农业部(厅)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扩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其次,实行网上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网站,制作招商投资项目,以本区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品种规格、总产量以及提供兴办加工厂的用地、用水、用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8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把新农村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加工业为主,充分利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活路的优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大的提高,必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农副产品加工篇4

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副产品运作机制,是正确使用农副产品商标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使用农副产品商品商标,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进行农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彻底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实现农副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有几大优势:第一,有资金保障优势,公司可以利用各项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或银行贷款。第二,农户可以按定单组织生产,无销售的后顾之忧。第三,公司有人才优势。公司运作农副产品,可以充分招聘任用优秀的企业人才、技术人才、品牌策划人才、市场销售人才。第四,有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公司比农户更有条件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2.正确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突出区域优势,充分体现品牌个性化、品质独特化,促进农副产品品牌长足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变。一是成立以农业、畜牧业等为主的行业协会,加强农副产品的品种、品质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在确保农副产品规模、品质不变的前提下,申请注册农副产品证明商标。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证明商标为发展农副产品服好务。二是成立农副产品特色型工商团体、协会,申请注册农副产品集体商标,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农副产品市场。

3.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公司、行业协会、工商团体的资金、人才、管理上的优势,实行商标广告战略,打造农副产品品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克服自然经济时期那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树立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观念。要用价值规律来调整经营管理思想,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拓精神。要认真去研究、培养、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要敢于宣传自己的品牌,善于宣传自己的品牌。

二、工商部门要加强农副产品商标权的保护,确保品牌兴农战略的实现

1.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加大农副产品宣传力度。要发挥基层工商所的管理优势,积极宣传农副产品使用商标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商标意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副产品商标,比如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登记注册上提供优质服务。

2.发挥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职能,为农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服好务。一是积极提供项目参考,使产业分布尽可能合理化、科学化:二是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从一开始就充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可以指导建立集团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坚持以产权为纽带,将公司同农户、公司同公司、公司同企业集团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充分开发使用农副产品商标,建立起品牌资源有偿共享、资金、人才信息优势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强大的市场主体群,充分发挥和展示品牌运作的魅力。

3.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合同监管职能作用,加强对农副产品公司的合同管理。一是实行合同解忧工程。加强公司、农户之间的合同监管,提高合同履约率,重点审查公司与农户之间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及时调解合同纠纷,解决公司、农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公司供销合同的监管,审查供销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预防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公司在参与企业合作中的商标管理,正确发挥商标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强对农副产品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许可、转让合同的管理,确保商标使用的合法利益。五是指导企业在经营合同交往中合理使用合同担保,建立合同担保制度。

4.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经纪检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在农副产品企业中建立打假维权网络,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充分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农副产品加工篇5

关键词: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分布广阔。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所以,我国农副产品必须建立与当前相适应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1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最基层单元乡(镇)村的网络覆盖建设更为薄弱,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本没有。就算是网络通讯设施建设比较良好的地区,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电脑价格不菲,上网费用也十分昂贵,农民很难长久支付高额费用,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制约了农村地区因特网的普及,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

1.2 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水平不高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但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落后,部分农户对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利用网络来从事商业活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村地区对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投人经费较少,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不足,导致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深,难以将电子商务运用于农副产品。

1.3 缺少标准与品牌化意识

目前,由于农副产品生产环境的限制以及生产资料质量的影响,农村农副产品的标准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缺乏相关技术标准,且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薄弱。二是标准制定忽视了实际,缺少了与流通市场的联系。三是农副产品标准化的监测体系不健全,农副产品及其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的测量不精确。

1.4 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

物流配送是农副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包括运输、存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极少,主要表现在: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薄弱;农副产品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偏低主营业务附加值低;农副产品物流技术创新不足等,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效率的发挥。

2 提高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2.1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要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农村信息化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二是针对农户积极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和推动农户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三是形成农村信息化财政监管制度,确保财力用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实现信息数字资源整合,对现有涉农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综合区域涉农资源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对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免费开放。最后,设立多样化信息服务模式。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各种载体和其他有效手段,高效快捷的把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

2.2 加强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能不能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应用。因此,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一是通过短期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教授农民知识,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视野,并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其次,大力引进人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3 加快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由于农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品牌也成为农副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农副产品的品质。首先,加强标准化控制。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强化农产品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认证,改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手段,针对生产、加工、销售中的薄弱环节和特定区域,定期进行监测。二是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要求,不断修正和完善不适应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需求的标准,使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依,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实行品牌化管理。一是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着力推进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及有关组织注册商标,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创建品牌农产品。二是依法保护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全面提升农副产品档次。

2.4 建立高效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农副产品有鲜活性、季节性、区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作保障。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组织。培育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第三方物流组织,给予它们优惠待遇和政策,重点支持那些具有综合物流管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并鼓励各大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其次,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建立起从乡村到城市的集仓储、冷藏、加工、配送以及长短途运输功能为一体的农副产品配送体系。加大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经济杠杆,优先向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农副产品生产、仓储、流通等各环节的基础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2]陈天宝.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3.

[3]顾文,黄立平.农产品电子商务蓄势待发[J].电子商务,2005,4.

[4]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河海大学商学院.海河水利委员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6,8.

[7]袁弘任,吴国平,等.水资源保护及其立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8]王艳.我国农产品发展对策与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农副产品加工篇6

1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最基层单元乡(镇)村的网络覆盖建设更为薄弱,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本没有。就算是网络通讯设施建设比较良好的地区,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电脑价格不菲,上网费用也十分昂贵,农民很难长久支付高额费用,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制约了农村地区因特网的普及,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

1.2 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水平不高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但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落后,部分农户对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利用网络来从事商业活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村地区对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投人经费较少,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不足,导致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深,难以将电子商务运用于农副产品。

1.3 缺少标准与品牌化意识

目前,由于农副产品生产环境的限制以及生产资料质量的影响,农村农副产品的标准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缺乏相关技术标准,且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薄弱。二是标准制定忽视了实际,缺少了与流通市场的联系。三是农副产品标准化的监测体系不健全,农副产品及其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的测量不精确。

1.4 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

物流配送是农副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包括运输、存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极少,主要表现在: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薄弱;农副产品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偏低主营业务附加值低;农副产品物流技术创新不足等,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效率的发挥。

2 提高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2.1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要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农村信息化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二是针对农户积极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和推动农户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三是形成农村信息化财政监管制度,确保财力用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实现信息数字资源整合,对现有涉农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综合区域涉农资源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对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免费开放。最后,设立多样化信息服务模式。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各种载体和其他有效手段,高效快捷的把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

2.2 加强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能不能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应用。因此,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一是通过短期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教授农民知识,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视野,并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其次,大力引进人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3 加快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由于农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品牌也成为农副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农副产品的品质。首先,加强标准化控制。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强化农产品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认证,改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手段,针对生产、加工、销售中的薄弱环节和特定区域,定期进行监测。二是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要求,不断修正和完善不适应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需求的标准,使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依,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实行品牌化管理。一是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着力推进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及有关组织注册商标,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创建品牌农产品。二是依法保护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全面提升农副产品档次。

农副产品加工篇7

关键词:农副产品 供应链 效率优化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农副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和肉类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这些产品的易腐性,运输和储存时要求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各级市场需求多样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多变性,必须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多层次流通;最后,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从田头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具有可视性与追溯管理。以上特性,构成了农副产品从供应、生产、采购、加工、运输,从销售网络至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链。本文主要从农副产品供应链入手,剖析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物流园区高效供应链的特征分析,提出优化的方法和建议。

一、目前农副产品供应链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流通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备设施落后,流通过程中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其中的核心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粗放式地运转。而农副产品富有易腐变质的特点,运输时效无法掌控,使得很多农产品在源头上“出不去”或“难出去”,在末端“送不到”或“送得慢”,效率低下导致严重腐烂,带来巨大的损失。农业仓储总容量供给不足,规模小且散,难以实现集配、中转、粗加工和品质拣选等功能,限制了高效率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足,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从生产上看,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分散模式为主体,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低,简单、零散方式的小规模的运销叠加多元化生产,导致供应链各个环节物流无法达到经济规模化,提升空间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与方法。

(三)流通环节复杂,耗费的资源过多

在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其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批发市场的模式,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分散出现在各地区差异放大、各个环节存在多级销售和多层运输。例如生产者、消费者、批发商和物流服务商,相互之间的流通环节复杂、损耗大和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过长的农副产品供应链加大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概率。

(四)供应链基础松散,管理难度大

供应链管理突出的标准化、一体化与协同化,才能造就高效率。由于我们没有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从事农副产品相关产业的各类人员,如农户、采购商、批发商、掮客、各级批发商、零售商等都在追求自身利益,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造成整个农副产品供应链松散,没有标准化。

(五)信息化程度较低

农副产品对水土的依赖且在生产周期上的局限性,造成其供给弹性很小;从需求来看,农副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也小,这样的供需条件带来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价格的滞后性将导致生产和消费发生偏离,带来供需的不平衡。各环节没有及时取得可靠的信息渠道,难以把握正确的信息源,导致整个农副产品市场缺少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机制。

二、农副产品高效供应链的主要特征――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例

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处于产业链的流通环节,上游与农产品基地、果农、菜农和各类养殖户对接,下游面向各级中小批发与零售端。园区集农产品集散、交易、物流、加工、信息平台、展览等于一体。

(一)农副产品运输集散

农副产品市场运输配送呈现多批次、小批量,从源头产地集聚后,形成干线运输,经过市场的交易与分散后通过配送至零售端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二)农副产品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1.农副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价格信息服务

农产品价格走势信息通过平台进行汇集,通过整理辨识后高速地传递给生产商与消费商,有效引导整个供应链的良性生产与消费需求选择。

2.商业、物流及配套信息有效互通

生产商、批发商与消费者之间因业务与交易产生的各类信息,包含重要的物流信息在平台间沟通,借助平台的撮合、管理、推送等功能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市场了如指掌。

(三)物流综合服务

1.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与仓储

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后的增值与利用是提高整体效率的重要途径,利用园区的分割、分拣、包装、配货等粗加工,可以满足末端消费者对蔬菜调理、食品冷冻、食品保鲜和净菜等需求。仓储服务则可以保证农产品集散和配送的有效性。

2.食品安全与交易结算

市场对流入的各类农副产品均有原产地、运输渠道验证及入场前的检疫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要求。而交易结算借助金融机构的协助,可以保证交易中及时结算并实现非现金的流转、结存等功能。

三、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创新途径

(一)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

通过各环节核心企业:产业基地、农贸物流园、线上平台将上下游农户、企业、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建立运作标准后实行“集约化”管理,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开发与培育大型物流园或农贸市场,作为区域及供应链的核心,为生产、销售与安全提供保障,利用信息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借助电子商务建立多角度和多层次的供销渠道,及时分享农副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激发农副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二)优化供应链结构与支撑体系

在完善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时,优化供应链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以集体化农业为主体的合作生产体系,围绕区域大型农贸物流园区,打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流通关系和以运输节点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以此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加强供应链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规模化经营基础上,使用“规模小型化,形式多样化”的方式,让各个产业基地联合起来,组成农业产销联合体,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加入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以专业物流园区或企业为主导的流通体系,集农副产品供应、生产、销售于一体化,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让物流主体充当供应链中集成商的角色,有效整合分散农户,借助专业化物流设备实施和物流技术为农户提供一流服务。

除此之外,应建立从大物流到城际配送节点建设的物流网络模式,综合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的枢纽节点,对农业生产者、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级批发商进行有效整合,完善各级中转站物流节点,组成多层次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网络结构,根据地区对各个生产者、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商进行分类加工与包装,通过干线运输方式逐级配送,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以此整合已有资源,减少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简化物流环节

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简化物流环节,即是利用互联网标准化技术、编码技术、标识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采集、处理、交换与传输农产品物流整个过程,达到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相互协调、无缝连接,建立一个高效率、高速度和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物流高效运转的目标。互联网技术主要分为电子订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物流资源计划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物流需求计划、分销需求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等,灵活运用这些互联网技术,制定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计划,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益。

(四)促进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

建立“订单农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或产业基地签订购销合同,双方按照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从而有效满足客户端的需求,又能保护农户的利益。例如,可建立以供应驱动的农副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的“拉式”供应链,在“需求驱动”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与自身生产能力来规划生产方案,并驱动生产与运作计划的实施,以达到同步物流发展的目标。由于在供应驱动供应链运作模式中,信息都是双向流动的,所以在需求方向供求方提供需求信息过程中,必须对供方的瓶颈压力、盈亏平衡、能力分配与最小生产批量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从供应链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供需双方生产与经营计划方式进行调整、安排,有效解决农副产品供应方不确性与易腐品的问题。

基于消费者对农产品各个方面提出的严格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农副产品供应链,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供应链结构,构建不同的销售渠道,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简化物流环节,稳定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以此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晓利.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创新性研究[J].学术交流,2014(1):62- 65.

[2] 张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农超对接”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6):24- 25.

[3] 浦玲玲.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现状研究[J].物流技术,2015(9):219- 221.

[4] 孙志洁.特色农业供应链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4):42- 44.

农副产品加工篇8

一、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在收购发票上大做文章,例如:提高收购价格,虚增进项税金,或者虚增收购数量多抵扣,利用多报损耗,做到库存平衡,有的利用购销现金交易多的特点,在销项上隐瞒收入,少计销项税金或不开票,不体现应纳税金,有的提前或滞后开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金,达到少交或不交增值税的目的。

二、票面实际金额太大,容易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农副产品收购开具限额,最大是拾万元,最少是千元,还有万元的。那么真有上拾万元、上万元的农副产品的交易金额吗?如果没有,这就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量向农副产品经纪人、商贩收购,然后,假借农民个人身份分笔汇总开具发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开具对象复杂多变,身份难以确认。按税法规定,收购发票仅限于向农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时开具,但据调查的情况看,其开具对象是“品种齐全”、“五花八门”,既有农民个人,也有农副产品经纪人的,还有商贩的,既有本县市的,也有外县市的,既有一张身份证重复多次使用的,也有假借身份证开具的,这就为纳税人和不法分子偷逃国家税款大开了方便之门,因工作繁忙,税务人员也无法管理。

四、由于自我行为,管理无能为力,发票是企业自行开具、自行支付、自行抵扣、自行保管,不需要经过什么手续认证,毫无监控管理可言,因为是涉农问题,税务人员也不好严加管理,生怕与地方党政、与上级领导搞不好关系,影响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

一、建议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为普通发票。根据目前很少有涉农企业从农民个人手中收购免税农产品的实际,拟请将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改为普通发票,作为收购、抵扣、核算、入账的凭据。这样一来,一般纳税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时,自然要向出售者索要发票,这就迫使出售者到税务机关开具发票,对于农业生产者个人,税务机关可设点为其免费代开并免税,而那些农副产品经纪人和商贩,不得不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并申购普通发票,税务机关可将其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从而从源头上扼制了偷逃税行为。

二、税务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宣传税收法律、法规,讲解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辅导企业自觉依法纳税,提高企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对税法的遵从度。

农副产品加工篇9

一、商标注册使用现状

截至20__年5月底,我县共有企业1230户,全县共有依法使用注册注册商标29件,连续3年停止使用注册商标8件,著名商标4件,知名商标3件,农副产品商标13件,现有商标印制企业2户。农副产品商标占依法使用注册商标的45,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5件,占依法使用注册商标的86。

二、发展农副产品商标取得的成效

商标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标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商标的作用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认牌购物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心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商标,特别是带有绿色标志的证明商标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共同青睐,尤其是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实现产业化,扩大安全食品的生产与供应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越发显露出它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一、农副产品商标直接为农民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商标是创造价值的工具,实践证明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后,其经济价值普遍比未注册前提高了价值。

其二、争创名牌商标,有效的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永吉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水稻种植面积大,而且稻米质量好,历史上是皇粮贡米,“永星牌”珍珠米和“万昌牌”绿色大米米质优良。但是95年以前,每年大米销量一直没有过一万吨。永吉县粮食部门通过与国内大米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比较发现,大米销量所以上不去,主要原因是永吉大米知名度不高,牌子不硬,所以从96年以来,十分注意采用先进技术,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永星牌”和“万昌牌”商标并改进了大米外包装,加大了宣传力度。自97年以来“永星牌”、“万昌牌”先后被评为吉林市知名商标和吉林省著名商标,并获“吉林省名牌产品”、“中国放心米”和绿色食品称号。目前“永星珍珠米”和“万昌牌绿色大米”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直销网点,而且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以上各方面可见,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永吉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通过各级工商部门的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副产品商标的保护、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与支持,农副产品商标将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

三、发展农副产品商标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永吉县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情况看,无论从商标的数量、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农副产品商标意义的认识。主要表现是社会各界对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高,对利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理念理解的不深,运用不好,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打快拳。二是,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率低,使用率更低,商标使用不规范。三是,名牌商标少。现有农副产品商标中叫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对品牌宣传的不及时,不到位。四是,使用农副产品商标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属于粗放经营,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发展链条不长。五是,商标保护能力不强,自身商标被侵权受损失不知道向谁投诉,不研究商标的运用,更谈不上利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六是,对名牌农副产品商标没有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商标的作用和重要性没有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四、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解决的办法:

农副产品加工篇10

随着全省经济企稳回升。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据调查,今年以来。农业生产形势发展良好。夏粮生产稳中有升。今年上半年省内小麦、玉米收购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769%2899%主要蔬菜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802%瓜果类价格也较去年有所上升;猪肉价格在国家调控政策措施的干预下止跌回升;下半年粮价还存在波动的可能。农副产品价格合理回升,有助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又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统筹兼顾农业和市场物价,切实稳定农副产品价格,当前确保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地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认真落实本地区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从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二、加大调控力度。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

一)政策扶持。保证农副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证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稳定和增加城市郊区蔬菜生产能力。要加大对重点蔬菜和生猪等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配套储备设施。认真落实生产扶持政策,切实提高自我供应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畅通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村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要加强粮油、蔬菜等副食品门店的建设、服务与管理。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网点,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是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通过加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以及为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要发展和完善农副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城市。把开拓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免收车辆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

三)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生猪收购最低保护价格政策和各种积极的措施,鼓励生猪养殖,做好生猪、猪肉储备工作,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积极运用储备手段调节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市场供应趋紧、价格上涨时将储备投放市场,缓解市场紧张的供求关系,平抑农副产品价格。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及时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调控农副产品价格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对因政策性原因不能调价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和因物价上涨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补贴,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农副产品价格形势监测和预警预报

一)健全监测网络。密切关注大宗农副产品价格走势、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动态以及农副产品供应和需求情况。及时掌握和捕捉市场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覆盖粮、油、肉、蛋、奶、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网络。掌握生产量、交易量、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资金流向、库存变动等具体情况。加强市场跟踪调查分析,为农副产品市场供求调控和价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稳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的应急预案。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时。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包括价格报告、监测与检查、应急值守及应急协调等内容的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及时组织粮、油、肉等重要农副产品储备、调运。稳定群众心理预期,平抑价格波动。

三)及时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制止虚假消息传播,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收集农副产品、农资市场供求和价格、农副产品疫情信息。澄清不实传言。引导种植户和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好信息引导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积极作用。

四、强化农副产品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大农副产品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从严查处价格串通、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价格违法行为。公开曝光重大价格违法案件。对国家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监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充分利用“12358价格违法举报电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巡查。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和超市乱收摊位费及其他各种名目收费。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及有可能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的时期,要及时召开行业协会、主要经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和商场负责人会议,宣传价格政策,提醒告诫经营者遵守国家法规政策,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控制价格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