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十篇

时间:2023-03-27 06:31:21

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篇1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栓塞手术 护理

脑内动脉瘤的病死率或致残率较高,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动脉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sup】[1]【/sup】,使血管壁形成囊状瘤体,容易造成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出血【sup】[2]【/sup】。随着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为探讨其临床疗效,2009年2月~2011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35~77岁,平均56.6岁;按照Hunt & Hess氏分级,其中0级4例,Ⅰ级46例,Ⅱ~Ⅲ级18例,Ⅳ~Ⅴ级8例。位置分布: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45例。

术前护理:①稳定患者情绪:术前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术前注意事项、手术治疗的过程,以及患者配合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对疾病有较清楚的认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只对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要认真疏导,亲切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②避免动脉瘤的再破裂:患者入院后,降低患者血压,避免血压骤然升高的一切因素,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60mmHg【sup】[3]【/sup】,同时也要防止低血压或低氧血症的发生。调节患者饮食,预防便秘的发生,减少因腹压增大而引发血压升高。同时防止感冒,以避免剧烈咳嗽。③术前准备:脑血管造影用品:导管鞘、导引导管、微导管,如用GDC要准备解脱器械、电池、连接线,导管塑形时所用的蒸汽壶或电吹风,加压袋造影剂优维显、鱼精蛋白、罂粟碱等。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要确保到位,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备腹股沟及会皮肤【sup】[4]【/sup】,做抗生素和碘过敏试验。测量体质量。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30分钟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术中护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严格无菌操作,准备压力输液装置,保持滴壶以下输液器无菌,仔细检查气体是否排净,将加压袋加压至指示刻度,手术过程中保持不变。配合医生进行电解弹簧圈操作。密切观察加压输液器内的液体压力,时更换液体,以免进入气体和压力不够。

术后护理:①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后,立即安排在重症监护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告诉患者家属,患者禁食、禁饮6小时【sup】[5]【/sup】,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发现有抽搐及脑膜刺激征、瞳孔大小不、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减慢、意识障碍加重,表明颅内再出血或有脑疝,应立即告诉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和护理文书的书写,不得遗漏。②留置股动脉鞘的护理:为防止股动脉鞘弯曲,移位或折断,用黏附贴固定,穿刺侧肢体伸直位制动,必要时用约束带或夹板固定,30分钟后拔除动脉鞘管。拔鞘管后加压包扎24小时,穿刺部位压沙袋6小时。③让患者充分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适当活动患者肢体,防止血栓的形成。

结 果

经过介入栓塞术治疗,76例患者中73例痊愈出院,死亡3例,其中术后二次出血2例,经过5个月~30个月的随访,均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讨 论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做好术前稳定情绪,做好准备,加强术中常规护理和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是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关键。

本组通过总结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的护理经验,以提高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质量。对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76例,对患者进行术前的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动脉瘤的再破裂及术前准备,术中的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结果显示,经过介入栓塞术治疗,76例患者中73例痊愈出院,死亡3例,其中术后2次出血2例,经过5个月~30个月的随访,均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说明,术前稳定情绪,做好准备,加强术中常规护理和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是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关键。

参考文献

1 许百强,周定标,余新光,等.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3):142-144.

2 llinsky R,Brugge K.Use of second in ierocatheter in management of a perforation dur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 cerebral aneurysm,2000,2.

3 申屠敏姣.烦躁患者约束体验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1,3(5):291-292.

4 Studley MT,Robinson DH,Howe JF.Delayed thromboembolic events 9 weeks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case report,2002:39.

5 王任直,于春江,许百男,译.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32-1133.

介入手术篇2

【关键词】 介入 围手术期 护理

随着新型诊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也因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继而对于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掌握护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及操作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1]。现将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52例,其中男95例,女57例,年龄41岁-85岁(平均57.6岁)。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收集患者资料 详细的了解症状,生命体征;评估病变部位及疾病程度;熟知病史,相关化验检查结果等。

2.1.2 术前准备(1) 根据介入治疗或诊断的不同目的,准备相应的药品、物品和医疗机械,抢救设施配备齐全[2]。(2)术前一日根据不同的穿刺部位给予备皮,清洁手术部位皮肤;手术日晨进行利多卡因皮试、碘过敏试验及术前常规用药;(3)术前引导患者做床上排便的训练,一则避免术中因排便不利影响手术进程;二则避免因手术采取股动脉穿刺的方式,术后下肢需制动24h,如患者不能适应在床上排便,则易导致尿潴留现象。必要时术前给予留置导尿管。

2.1.3 饮食指导 介入治疗前不需要禁食,可少量食入清淡易消化的食品。

2.1.4 心理指导 患者因为对介入手术的不了解,因此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虑,甚至可能导致焦虑,所以护士应其根据不同的原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原理、方法、手术的可靠性及各种安全措施,向患者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成功病例[3],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为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手术前夜,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物,以促进患者睡眠,稳定情绪。

2.2 术中护理

2.2.1 病情观察及记录 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病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的记录。

2.2.2 做好抢救准备 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时刻保持抢救器械的完好,临时起搏器、除颤器、急救药品等摆放位置固定。手术过程中如遇到紧急状况,应准确、迅速、分秒必争。抢救时要反应敏捷,执行医嘱准确,及时。

2.2.3 心理护理 由于介入手术施行的是局部麻醉,患者始终保持在清醒状态,因此患者进入导管室后要向其简单的介绍环境,告知医生护士所在的位置,术中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减轻其陌生感与紧张感。手术过程中护士应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随时与患者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使患者有安全感。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及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障,术后患者应进入ICU观察24h。监测患者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术后每30min测量血压一次,四次后改为1-2h测量血压一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接受造影手术的患者应在术后6-8h饮水1000-2000ml,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观察手术肢体的肤色、皮温、脉搏的搏动,血运情况。真实、准确的做好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及出入水量的记录。

2.3.2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穿刺部位血肿 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有无渗血、污染、松脱,更换敷料时查看是否有血肿。为防止血肿形成,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弯曲。拔出鞘管后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沙袋压迫6-8h,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免加压过大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可进行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缓解症状。(2)出血倾向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及术后会使用有抗血凝药物,除观察穿刺部位局部的出血情况外还应观察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黑便、穿刺部位出血,神志变化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3)尿潴留 患者术后需肢体制动,有些患者不能适应床上排便,导致尿潴留。护士应深入了解引起尿潴留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处理。如担心隐私暴露,可用屏风遮挡,创造隐蔽环境;如不能适应平卧位排便,可采用热敷膀胱区、按摩、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等方法刺激便意。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管。(4)失眠 术后肢体制动,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等都是引起失眠的原因,对于不同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安排治疗操作及护理活动时间,尽量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周期[4]。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使用约束带固定手术肢体,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促进睡眠。必要时可提前应用镇静药物。

2.3.3 术后心理护理 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结果,术后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对预后的恐惧,增强康复的信心,条件允许时应尽早地进行康复锻炼。护士应从生活、饮食、自我锻炼、应急药物使用等方面适时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基础的疾病观察及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体康复。

3 结果

由于医生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无微不至的护理,本组152例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达100%,均无并发症发生。

4 护理体会

虽然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但实践证明护理工作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术前掌握完整的病历资料,术中机警、敏锐的操作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都是治疗成功的保证。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才能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蒋艳君.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2):74,77.

[2] 费文慧.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15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55.

介入手术篇3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不仅需要有适应自身特点的一套器械设备和工作环境,而且需要同外科手术室一样的管理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1]。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手术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关注患者安全,正在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卫生问题。现就介入手术室易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下。

1 护理安全问题

1.1 术前可能出现的问题:(1)接错患者:患者由于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后,很可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易发生接错现象。(2)患者护送不当:护送途中穿刺点易出现血肿,引流管、导管鞘组脱落,患者烦躁不安致坠床、摔伤及碰伤等。(3)语言使用不当: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医务人员在术中嬉笑或高声谈论病情或遇到意外语气紧张,均会给患者带来情绪的波动,可能影响病情变化。

1.2 手术中出现的问题:(1)术前器械准备不全:用物与手术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导管、导丝不光滑、折裂,穿刺针不锐利、切缘上有毛刺,型号大小不一,因血管变异未准备特殊导管。(2)摆放不当:正确手术对于手术野的暴露、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有密切关系。术中不当,使局部长期受压,患者感觉不适、疼痛,易导致压疮发生。(3)仪器使用不当:介入室内有DSA设备、高压注射器等,使用前未试机,临时出现故障。在透视下操作不注意X线防护,透视时间过长或透视范围过大。(4)用药差错:外用药和静脉用药标志不清,特殊药品用药前查对不细,执行口头医嘱有误。(5)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技术操作不严,误用未消毒的手术器械及敷料,空气及物品消毒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特殊感染的患者术中、术后处理不当。

2 防范对策

2.1 医务人员的语言:要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和蔼,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介入手术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要讲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和简单的手术步骤,如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有温热感,栓塞时可能出现的疼痛、恶心等反应[2]。术中切勿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有关病情汇报要回避患者,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知晓程度,做好保密性护理工作。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术前做到十查:查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是否备皮、术前用药执行情况、碘过敏试验结果及随带药品。术中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特殊药品用药前请手术者核对安瓿上药物名称及剂量,并注意保留安源备查。

2.3 防止意外伤害及并发症发生:接送患者时将护栏竖起,烦躁不安者适当束缚,防止患者摔伤、撞伤。摆放时,将患者安置成适合手术需要,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患者舒适,避免神经损伤和骨突出部位皮肤受压,防治疗床移动挤压四肢。术中注意X线防护,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缩小透视范围。造影前,协助检查高压注射器设定程序,以避免压力过大损伤血管。术前、术中、术后要严密观察穿刺侧肢体体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穿刺点出血和血肿,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或肢体麻木则多为动脉痉挛或异位栓塞所致,应报告医师给予积极处理。

2.4 防止管理不善而造成医疗缺陷:介入室护士与手术者在手术前、手术结束时共同清点台上纱布、缝针、导管、导丝及手术器械等用物,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防止导管、导丝断裂或遗留在血管内。各项精密、贵重仪器使用后必须填卡登记并签名。各种急救药品应有明显标志,用后及时补充,定点放置。

2.5 防医院交叉感染:介入手术室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建立空气消毒登记制度,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每月对医护人员的双手进行1次细菌检测。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协作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随时注意自己和他人有无违反无菌操作行为,并应及时纠正。严格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前后的处置,敷料、器械等一次性用品,用后毁形,放入专用袋中,送往焚烧炉焚烧。

2.6 认真术前准备:术前1日根据申请单所申请术式内容准备物品,应准备常用导管和因血管变异所需特殊导管、导丝,备有急用器械包,并根据医生的习惯和要求,准备必要的器械物品。在使用导管、导丝、鞘管前,仔细检查,避免损伤血管或断裂在血管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7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介入室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不同部位病变性质特点,所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还要了解介入治疗潜在的危险性,各种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及时解除患者痛苦。随着介入性治疗学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及业务水平。

2.8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把平时工作中容易发生差错的环节与其他单位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进行认真分析讨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临床介入治疗操作技术手册[M].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4.1151.

介入手术篇4

关键词 介入手术;全程心理护理;手术顺利度

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和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一样,通常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同时由于介入手术处于半开放的环境下,导致手术中所使用的药物、器械、仪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患者的这种焦虑情绪将会一直存在于术后和治疗的其他阶段。另外,在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所以让患者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对在本院使用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全程心理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10月收治介入手术治疗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9~83岁,平均(43.6±2.7)岁;按照病症类型进行分类:胆管支架放置术6例,贲门术3例,肝癌17例,盆腔恶性肿瘤8例,冠心病11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1~80岁,平均(45.3±3.4)岁;按照病症类型进行分类:胆管支架放置术5例,贲门术4例,肝癌15例,盆腔恶性肿瘤7例,冠心病1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临床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包括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全程心理护理,包括从患者住院、手术、出院的各个环节。①熟悉住院环境: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带领患者熟悉住院环境,让患者尽快从社会角色进入到患者角色;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让患者能够依赖医护人员,为各个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坚实基础。②术前手术须知:手术前,医护人员通过权威的讲解,帮助患者端正手术态度,告诉患者手术器材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手术知识,利用患者想要康复的愿望,指导其建立合理的认知态度,从而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与心理准备。③术中心理治疗:为患者安排舒适的手术,手术准备阶段带领患者做深呼吸治疗,帮助患者放松心情,调整心跳、呼吸节奏,放松关节、肌肉、韧带,这样有助于股动脉穿刺。为患者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强耐受力,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中栓塞、灌注药物、造影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使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进行暗示治疗。④术后心理护理:一些患者在手术成功后会产生放松心理,所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强调术后24h内要严格执行卧床休息,告知患者术后有可能产生的发热、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使其对此有心理防备。定期对病房进行巡查,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⑤出院心理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向患者的家属交代复查时间,指导合理饮食,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让患者充分意识到心理状态对病情发展、转归的影响,进而积极排解不良情绪,接受宣泄、换位思考、放松等心理调节方法,进而积极应对不良刺激,巩固治疗。

统计学分析: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用(x±s)代表两组患者的计量数据,用x2对两组患者的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顺利度:治疗组手术顺利度95.6%,对照组手术顺利度75.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8.34,P

讨论

介入手术篇5

本文通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三环节,探讨实施有效的介入治疗的护理,预防和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年限。现将手术护理介绍如下。

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介入治疗属新疗法,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恐惧和怀疑、忧虑。医务人员应作好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此次手术的术前准备如术前,1天练习床上大小便,术中憋气以配合造影,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使其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

碘过敏试验:为术中造影检查做好准备。做碘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严格掌握禁忌证及患者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如肾功能不佳、哮喘病史、荨麻疹、糖尿病、心脏病等。对这些患者尽量不用离子型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

穿刺部位备皮:备皮范围为脐水平至双侧大腿上1/3段(尤其是会)的体毛。

常规检查:生化指标、心电图、X线摄片、腹部CT等。

术前用药: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30分钟用镇静剂(安定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

介入手术用药: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化学治疗药如5-FU、羟喜、阿霉素,栓塞剂如明胶海绵、碘化油。其他药品如肝素、利多卡因、等渗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等。

常用器械准备:常用导管为盘曲导管、RH导管、0.035mm导丝、穿刺针、4F~5F动脉鞘。还有60~80cm连接管。无水酒精、球囊、微导管等。

常用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常规碘伏消毒以后,腹股沟处用利多卡因经生理盐水稀释行局部麻醉,术中肝素化,在X线透视导向下,通过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导管经皮穿刺到股动脉置动脉鞘送导管到达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1],到达供给肿瘤血液的动脉血管,观察肝动脉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和供血情况。病灶区域先缓慢注入5-FU加生理盐水,再注入羟喜加生理盐水,最后注入阿霉素加碘化油等化疗药物,以阻断供给肿瘤营养的血管,从而抑止肿瘤的生长。治疗完毕后拔管、穿刺点加压10~15分钟。用碘酒、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包扎,0.5kg砂袋压迫。穿刺点无出血,患者无不适用平车推入病房。

术中配合

巡回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熟悉手术操作步骤,正确传递医疗器械,认真仔细进行化疗药物配制,做到药物剂量配制准确,并妥善保管贵重器械。术后认真仔细核对,检查保管和定点放置。手术中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随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2]。

术后护理

穿刺部位护理:防止穿刺局部出血及血肿。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降低,因此要特别加强出血倾向的观察。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穿刺部位应给予0.5kg砂袋加压,穿刺侧肢体勿屈膝屈髋,下肢制动6~8小时,身体与患侧肢体保持一直线,可左右平移,适当活动臀部、腰部,患肢可局部按摩等。防止穿刺口包扎松动移动,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由于在手术中应用的栓塞剂,使血液黏度增加而且血流缓慢容易引起静脉血栓及动脉栓塞。还应加强观察下肢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对侧比较,连续14小时做好相应记录。防止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渗血和血肿形成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术后6~8小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活动,并可抬高患肢30°。必要时给予药物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做到勤观察,勤记录。又因造影剂对肾功有一定影响,还应注意24小时尿量情况,做好特护记录。

胃肠道反应症状:由于使用了化疗药物,因此可引起恶心、呕吐症状,而肝硬化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剧烈的恶心、呕吐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可给予止血药物防止出血,给予止吐剂如昂丹斯琼静推等。

发热:大部分患者手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发热,多在38℃左右,个别患者体温>39℃,为术后吸收热。是因为肝血管瘤组织缺血坏死,体内对毒素的吸收,短期为肝组织水肿、炎症及栓塞物的反应所致。多发生于术后5小时~3天。体温达38.5℃,给予物理降温及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如体温持续不退可予冰袋降温或酒精擦浴,退热出汗后应及时为患者更换衣裤,保持床单的平整干燥,并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等。于1周后发热多因合并骨髓抑制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所致。

肝区疼痛:术后肝区疼痛为肝动脉栓塞后肝组织肿胀至肝包膜张力增高所致。疼痛程度与包块大小、疼痛敏感程度及患者耐受性有关。多为栓塞部位肿胀,出现右上腹胀痛,影响睡眠和饮食。一般可持续3~7天,疼痛逐渐消退。轻度疼痛可不需处理,疼痛剧烈在排除急性胆囊坏死的情况下予以度冷丁或强痛定止痛。

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胆囊炎,栓塞剂进入正常脏器血管后会造成其缺血坏死,常见的是胆囊动脉受累引起胆囊坏死。

饮食指导: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可少食多餐,多食水果、蔬菜,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出,忌干、硬、粗糙、生冷刺激性食物,以防止门静脉高压患者因静脉曲张而造成出血。

随访:介入术后嘱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回医院复查肝脏彩超、CT平扫、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观察患者右上腹不适或腹痛的改善情况等,根据肿瘤生长情况,决定再次手术的时间。

肝癌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是一门新兴微创手术,作为本院的新业务新技术,护理人员应完全掌握其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常规,熟练配合医生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从而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年限。

参考文献

介入手术篇6

【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疗法 围手术期 护理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303例患者,临床诊断均为冠心病。其中男性202例,女性101例,年龄32~81岁,平均58.5岁。行冠脉造影术303例,术中行PTCA术+CS术69例。短期随访95.4%患者临床疗效优良,术后未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及血管并发症。

1.2手术方法:无菌条件下行股动脉穿刺,X线透视下将导管经股动脉插至冠状动脉入口处,注入造影剂使冠脉显影。若冠脉存在狭窄,采用指引导管将带球囊导管置入,通过冠脉内导引钢丝引至狭窄病变处,加压充盈使狭窄病变扩张。对于可能发生再狭窄的病人采用冠脉内支架使病变处永久性支开。

2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术前由于患者缺乏对手术必要的认知,担心手术风险、手术效果、住院费用等,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Macaya等[2]报道,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缺乏以及术后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关。为此入院后我们通过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收集其相关信息并进行个性化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生理及心理发育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等。据此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目标和计划。力求让每位患者都能熟悉PTCA及CS术的相关知识,同时向患者交代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手术的基本过程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从而顺利地进行手术。

2.1.2 术前准备:常规术前检查,如凝血时间、心电图、心肌酶谱、血生化、血常规等。做好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及会备皮。正确指导患者服用抗凝药物以减少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告知手术前后的饮食要求。

2.1.3 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我们认为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有效的适应性训练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卧床排尿训练,由于冠心病介入治疗采用的是局部麻醉,不会影响排尿反射中枢,因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平卧排尿或精神紧张造成的。此外卧床变换训练、深吸气、屏气、咳嗽动作的训练应在术前指导完成。

2.2术中护理

2.2.1 一般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熟练掌握导管技术,操作轻柔、准确,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等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2 心理护理:由于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神志始终是清楚的,导管室的陌生环境以及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及时有效的术中心理护理也显得非常重要。术中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受,并对患者说明使用某些药物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以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情。

2.2.3 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术中护理的关键之处就是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密切检测[3]。为此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和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向术者报告心电变化以及呼吸、血压、意识检测的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认为,心电及血压变化可作为术中并发症观察及处理的依据[4]。术中可能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引起的休克、反射性窦缓、窦停,以及插管引起的血栓形成、内膜撕裂、室速等。特别对于老年心梗患者易合并心衰、肺水肿以及各种高危心律失常。此外,术中静脉通道的畅通对于保证及时准确的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2.3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术后嘱患者平卧位,伤口局部给予砂袋进行压迫止血6~8h ,患肢制动12~24h。同时严密观察双下肢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饮食方面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为主。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解决排尿困难,预防尿潴留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和减少因腹压增加而引致的并发症。

2.3.2 生命体征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心电监护:严重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心电监护可以在病人出现症状之前就出现病情变化,作出及时判断并采取预防性措施。因此持续心电监护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一般术后心电监护24~48 h。包括对心率、心律及ST段的监护[5]。②血压监护:病人术前空腹,术中失血以及应用血管扩张剂等均可引起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压变化。明显的血压变化要迅速找出原因并及时纠正,将血压维持在术前水平,尤其对于股动脉穿刺不顺利者。③精神状态的监护:可以帮助寻找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的原因及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病人对其症状的主诉。

2.3.3 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术后一般要求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而抬高穿刺侧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水肿。同时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更换敷料时局部有无水肿形成。创口愈合后,还要检查局部有无搏动性隆起与血管杂音,防止假性动脉瘤形成或动静脉瘘的发生。

2.3.4 动脉鞘管的护理:股动脉留置鞘管的患者术后应保持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以防止鞘管扭曲或断裂。拔管前应定时用肝素冲洗,防止血栓形成。此外需密切观察鞘管处有无渗血以便及时处理。拔管时为预防由于紧张、疼痛刺激等原因导致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性增高,拔管前15分钟可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以避免拔管引发的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及冠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采用分断减压法压迫止血,按压伤口力度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6]。两侧股动脉均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拔管后应压迫穿刺点上方20分钟,然后用纱布压迫,弹力绷带包扎24小时。拔管30分钟内,尤其是5~15分钟内,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变化。

2.3.5 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应注意合理的抗凝治疗,尤其是行PTCA+CS者。而抗凝治疗过程中肝素的应用是否合理最为关键。肝素过量会导致出血,为此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一般术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24秒[6],过高或过低均应及时处理。同时密切观察使用过程中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血肿形成,皮肤或输液穿刺部位有无淤斑,牙龈有无出血等低凝状态的表现。对于局部血肿或淤血者,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及理疗。抗凝治疗过程中,应避免饮酒及应用维生素K等影响抗凝的药物[7]。我科的经验是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能防止肝素过量导致的出血,且不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一般术后2小时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Q12h,持续3~5天。

2.3.6 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我们认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对于PTCA术后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将有利于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心肌血供,有利于心功能恢复,同时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胃肠功能的恢复。但早期的康复功能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术后6小时开始活动较为安全,因为肝素抗凝作用迅速,用药数分钟后血液凝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般持续3~5 小时。术后6小时后病人的凝血系统已经恢复正常,而此时PTCA术后穿刺凝固点血块也已基本牢固[8]。但对于高龄病人及基础病较重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先进的护理理念及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层出不穷,并已逐步贯穿于介入手术的整个过程中。这些护理举措尤其突出强调了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关于冠心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的许多问题已得到广泛共识,但至今仍有一些细节问题仍存在意见分歧,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2):89-100.

[2]Macaya C,Serruys PW,Ruygrok P,et al.Continued benefit of comoustenting versus balloon angioplasty:one year clinical follow up of benestent trial.Benestent Study Group[J].J Am Coll Cardiol,1996,27:255-261.

[3]卢岩,曹爱芳,毛红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J].护理杂志.1999,16(3):18.

[4]闫清华,王风云,彭玉兰.冠心病介入治疗整体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0):2058.

[5]赵英,许方蕾.急性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47.

[6]杨省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82.

[7]王丽安.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抗凝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86.

介入手术篇7

(一)术前常规

1.健康教育

(1)心理护理:介绍手术过程及导管室环境,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发放健康教育书籍,并向患者做耐心宣教解释工作,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要指明书籍中的有关页码部分。使之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患者行为训练:训练有效咳嗽、屏气、床上大、小便、卧位及合理饮食方法。

2.术前用药 遵医嘱给予术前静脉或口服药物。

3.备皮 协助患者准备大小便器,换开衫衣,必要时擦洗身体。

4.建立静脉通道 留置静脉套管针(左侧上肢或下肢),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5.测血压、脉搏 填写pci护理记录单上有关术前的内容,送患者去导管室。

6.遵医嘱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如有前列腺肥大或平卧位排尿有困难者。

(二)术后常规

1.持续监测 内容包括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注意心率、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

2.术侧肢体制动 必要时予约束带约束;护士每5~30min观察局部情况,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加压包扎状态、局部皮肤张力及颜色,测量并记录双侧腿围,有血肿者用笔划出界线。及时填写护理观察表格有关局部观察的内容,有变化及时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

3.切实做好水化疗法,促进造影剂排出,减轻肾脏毒性 介入手术前护士应与患者讲清楚水化疗法的作用以及必要性,避免部分患者因惧怕术后卧床排尿,而不愿多饮水。造影术前即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避免因术前患者禁食、禁水引起体液不足,术后鼓励并督促患者大量饮水,24h饮水量>1500ml;饮食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补充水分以增加尿量;我们的经验为在患者心脏功能允许情况下,24h静脉补液量在3 000ml左右,准确记录术后24h尿量,以便及早发现造影剂肾病。

4.拔管时的护理

(1)做好解释工作。

(2)准备常规物品:敷料、剪刀、手套、各种抢救药物(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除颤仪、注射器、弹力胶布等。

(3)测血压。

(4)协助患者排尿。

(5)测凝血四项。

(6)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7)拔鞘时及局部压迫止血期间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情况,以防止发生迷走反射。如出现迷走反射症状,立即静脉注射多巴胺5~10mg/10ml生理盐水,适当减轻压迫力度,尽快提升血压至正常水平。如有其他症状可视情况做进一步对症处置。

5.活动及卧床时间 拔管前和拔管后2h,如局部无明显出血或血肿,可平卧或将床头抬高10°~20°。非穿刺侧肢体可适当随意活动,并指导家属对其进行肢体按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合并症,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忌按摩下肢。冠脉造影术后6~8h可翻身,12h可坐起(年龄>65岁老年人、女性、局部组织松弛、凝血机制不正常、压迫时即已有血肿存在者、长期大量应用抗凝药者、2次以上介入手术者可适当延迟坐起时间)并逐渐下床活动。ptca拔管后12h可翻身,术侧下肢可适当弯曲;18h可坐起;平诊ptca术后24h指导患者下地,急诊ptca视病情遵医嘱而定。特殊病情者遵医嘱延长至术后2~3d。注意观察首次下床活动时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有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6.局部慢性渗血、低血压、失血性休克的观察及防治

(1)术后根据失血量、出汗量、尿量、呕吐及排便量等失液量以及患者的心肾功能常规补液500~3 000ml,有早期休克表现者适当增加补液量。液体可给予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无糖尿病者)、加镁极化液(糖尿病者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维生素c 5~10g/500ml液体、右旋糖酐等。

(2)有血肿及渗血者无论拔管前后,均应及时复查红细胞、血色素及血球压积(必要时复查多次),测定静脉压,记录每小时尿量,并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患者主诉,如红细胞、血色素、静脉压进行性下降,患者出现口渴、出汗、头晕、乏力、血压下降及心率增快,应按失血性休克及时行配血及输血、补液治疗,根据情况及时给予强心药及升压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等),并停用扩血管药及利尿药,同时积极明确出血原因。

(3)对高龄、女性、疑难病例或曾多次在同一入路行介入手术者,应当由熟练术者实施动脉穿刺,术中尽量减少肝素用量(可先给5 000u,其后追加)及造影剂剂量。术中如已有血肿,术毕时应立即将血液挤出,必要时更换鞘管或插入管芯。失血量>150ml者提醒病房医生补液,血色素低于8g时及时输血。

(4)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局部或其他部位大出血的患者,血液血色素检查出现血色素降低一般在失血后10h以后,因此不能完全以化验为依据,而应注意患者眼睑是否苍白和局部血肿程度来判定失血量,如估计失血在400ml以上,就应尽快输血。

7.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 术后止血压迫要确实可靠,压迫结束后应听诊局部有无血管杂音。次日听诊股动脉穿刺局部并触摸局部搏动,如发现血管杂音、触摸到局部搏动,应尽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并在超声指导下准确压迫瘤蒂1h以上(压迫有效时杂音应消失),其后加压包扎(据报道12h以内行有效的局部压迫者50%以上瘤体消失)。无效者在超声指引下行瘤体穿刺,注入100~200u凝血酶或请普外科行手术修补。

8.重视局部加压绷带的去除 在拔鞘后16~20h,可去除加压绷带。以避免局部皮肤溃破及张力性水疱的发生。

9.拆除绷带的患者应由负责高职医师确定何时下床活动 下床活动应循序渐进,先在床上坐起,其后床旁站立、床旁走动,慎防起床后即上厕所导致晕厥。首次下床时护士负责查问局部情况,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10.对发生皮肤破溃的患者 局部要保持干燥及时换药,防止感染。

11.术后再发心绞痛者 应及时做心电图、查心肌酶谱或肌钙蛋白,及时报告上级医生。疑诊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大分支血管闭塞或扩张局部急性闭塞等严重并发症者,及时入导管室行急诊再次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

12.出院前提醒医生为患者填写介入治疗报告单及术后药物治疗单 特别注明在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或泰嘉)时,建议于出院后1~2周来门诊复诊1次,查肝功和血常规,术后6~9个月来院复查冠脉造影,有心绞痛症状随时急诊入院。

13.左主干及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 术后应住院10~15d,应特别注意预防、及时发现并处理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如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尽早行急诊pci。

参 考 文 献

[1]闫金辉,任茂年,主编.成人护理[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雷显琼.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护理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2(7):115.

介入手术篇8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介入;护理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壁的膜内形成夹层血肿,向远端延伸所形成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患者常感剧烈胸痛,伴恶心、呕吐、大汗等[1]。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2]。其常规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成功置入了覆膜支架,围手术期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是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2~58岁,均行mri确诊。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于左侧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造影,明确夹层部位及范围。于右侧腹股沟韧带处做纵向切口并游离股动脉,穿入鞘管,经真腔送入标记猪尾导管再次行主动脉造影,选择合适规格及类型支架。造影完毕,沿标记导管送入加硬导丝至升主动脉,阻断、切开右股动脉,沿加硬导丝送入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左上肢猪尾导管再次造影,确定支架位置,将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释放覆膜支架。再次造影观察修复效果,如无内瘘,撤除支架输送系统。恢复血压,缝合股动脉切口。

1.3 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ct等均无支架移位。患者情况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症护理 入院后应将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以静脉持续泵入硝普钠为主,应现用现配,避光输入,每6~8h更换药物。至少每30min测血压1次,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1.2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训练床上排便,保持大小便通畅。

2.1.3 术前宣教 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意义、手术大致过程;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积极配合手术。

2.1.4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12h,禁水8h,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行留置导尿。常规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皮试。手术前安定10mg肌肉注射。备好急救药品及必要的手术器械。

2.2 术中配合 (1)安慰患者,减轻恐惧心理。(2)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心电及压力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术者,随时做好抢救配合工作。(3)随时准备好术者所需的手术器械和导管,需要时及时打开。

2.3 术后护理 (1)术后入ccu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尿量及疼痛变化,15~30 min巡视并记录,在维持重要脏器灌注条件下积极控制血压。(2)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异常,绝对卧床24h,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6~8h。卧床期间定时给患者按摩受压皮肤,并协助加强肢体功能锻炼。(3)术后观察股动脉切口处有无渗血,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下肢动脉搏动、血运等情况。(4)术后应监测体温,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术后48h内应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状,每小时尿量不少于25~30ml,同时记录尿比重、ph值,遵医嘱给予补液及利尿,预防肾衰发生。

3 小结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凶猛,病死率高,围手术期的护理比较复杂[3]。通过本组患者的护理,使我们体会到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正确指导饮食与活动,严格控制血压,术后密切监护预防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的顺利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瑞娟.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护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5):418.

介入手术篇9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为8‰~12‰,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5~20万患先心病的新生儿出生[1]。近年来,由于新型系列堵封材料较快发展,介入治疗使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年龄越来越小,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2]。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07年2月4月先后对14例CHD患儿实施了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术,取得良好疗效。先心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做好术前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家长及患儿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及家属消除疑虑,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是必要的,可以全面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心理干预

患儿入院环境陌生,见到医生护士会感到害怕、恐惧,对医生和护士怀有戒意。再加之患有先心病的小儿体质较弱,心理防御能力较低,在这个时期患儿一般都存在明显的恐惧、反抗、不安及过分依赖家长的心理反应。加之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与家属对新的治疗往往顾虑疑惑,对手术成功表示怀疑,所以护理人员应先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再具体实施心理干预。我们首先应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的优点,手术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术后监护方法,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侧重介绍封堵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患者及家属能形象地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和技术的可行性, 用患儿易于理解的语言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及简要过程,以及身体有关部位的愈合。鼓励患儿以勇敢精神配合治疗,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其稳定的情绪接受手术。向患儿及家属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护理方面必要的信息。只有家属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患儿才会以自然轻松的心态对待治疗,有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另外触摸是人际沟通中最亲切的动作。不妨将这一动作加入我们的护理过程中先轻轻地触摸一下患儿的面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或一逗患儿乐,可以减少患儿的陌生感,同时还能给家长欣慰亲切的感觉,这样才能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2 术中心理干预

患儿来到导管室这一新环境首先感到恐惧、陌生、害怕,此时会更加依赖家长。家长也同样会有心理压力,情绪紧张。手术日不宜将患儿过早接入手术室,待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完成后再将患儿接入手术间,以免引起恐惧。手术中年龄较小的患儿麻醉诱导期让其父母在场以减轻患儿恐惧感。在使用约束带时注意松紧适度,不要压伤患儿。年龄较大患儿入室时应和蔼可亲,进入手术间后不宜将其独自留在手术床上,以免紧张及发生坠床等意外。应陪在患儿身边,分散注意力,减轻患儿恐惧感。各项操作应快捷准备,注意保暖,照顾患儿的自尊心,使患儿有安全感。对于患儿家属可用安慰性语言将其安抚在手术间外耐心等候。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这样可以减轻家长的紧张、不安的情绪。

3 术后心理干预

在手术结束后手术护士应为患儿擦去身体上的血迹,包扎好伤口。患儿麻醉未醒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复苏患儿易躁动、哭闹,应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将手脚妥善固定,确保术侧伤口包扎固定好无渗血。当患儿清醒时,应以更加亲切和蔼的态度进行安慰和鼓励,对患儿任何不适感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等不适。护士也可使用改变体位、创造舒适环境方法减轻患儿术后的不适。术后告知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制度,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及时增减衣服,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适当休息,以免过度劳累。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兔加重心脏负担。1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指导患儿每日服阿斯匹林3个月,避免接触强磁场,术后1、3、6个月及1年回院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注意有无心前区疼痛、咯血、血尿、腹痛等症状,一旦出现要及时回医院检查及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日少、康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精湛的技术和周密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护理通过对患儿及家属在手术前后的心理干预,解除了患儿及家属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其在术中能主动默契的配合,全面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介入手术篇10

【关键词】心内科;手术;交接记录单;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伴随科学的发展,基于介入手术疗效好,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心脏介入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接受。而心脏介入手术病人手术前后的交接内容与常规的外科手术大不相同,且交接内容多,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使心脏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过程简单,安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我们于2015年12月结合手术特点自行设计了“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经过2016年1年,接送3408例心K介入手术病人的临床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交接记录单的设计

1.1 设计原则病人由病房心导管室手术交接单是护理记录单的补充,根据病人手术种类、部位、难易程度的不同,术前准备及术后观察的内容也不同,且护士工作繁琐,故版面设计以表格形式,并以打钩形式填写,必要时配文字说明。这种形式即简单直观又能全面反应病人术前、术后的基本情况及护理要点。交接单由病房护士与心导管室护士签字生效,留病房存档。

1.2 交接单的内容

图1,由眉栏、病区――导管室、导管室――病区3部分组成。

眉栏主要填写患者的基本资料,如病区、床号、姓名等信息;病区-导管室主要填写患者自身与手术相关的一些详细信息;导管室-病区主要填写患者已完成的手术操作,以便于后期能够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护理。

2.临床应用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

本组介入手术患者3408例,男2032例,女1376例;年龄17-84岁,平均47.8岁。其中心脏介入手术2180例脑血管介入手术270例,其他外周介入手术958例。将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两组,2016年1-6月行介入手术的1682例患者为对照组,7-12月行介入手术的1726例患者为实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方法

①设计:交接单大小如A4纸,分为四部分,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介入术前交接记录、术前再次确认记录、介入术后交接记录。设计精简以打‘对勾”为主要方式填写特殊补充部分手工书写病区护士、介入护士、介入技师共同交接确认签字。②使用:术前由介入技师填写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日期、麻醉方式、术者,填写完整后夹入病历。术日病区责任护士做好术前准备,以打“对勾”方式填写交接记录单中术前交接栏内各项内容:术前准备情况、患者情况评估加有特殊交班可填写在备注栏内。与接患者的介入护士一同到患者床旁就术前交接内容与患者(或家属)三方核对确认无误后在记录单上签名并记录交接时间。患者入介入手术室后介入护士与介入技师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及防护情况并签字。手术结束后,介入护士填写交接记录单术后交接栏内各项内容护送患者至病区,与病区责任护士就术后交接内容与手术患者逐一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记录单上签名并记录交接时间加有特殊情况在备注栏内注明,交接单由病区保存。

2.2 填写的方法填写时严格按照病例书写规范,使用蓝黑笔,字迹清楚,无涂改,填写内容应完整、真实。双方交接清楚,无异议,签字后有病房护士归档留存。

2.3 术前及术中交接单的填写

2.3.1 术前交接接手术患者前由心内科护士负责准确填写《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内手术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拟行手术名称等。

2.3.2 病区――导管室病人术前30min,由病房护士根据医嘱以打钩形式填写,必要时配文字说明。内容包括患者识别、带的物品、一般生命体征及身高、体重(计算术中肝素用量的依据)、是否有管道的带入(介入手术的特性,要求病人左手浅静脉留置)、化验有无一异常、有无金属物品、假牙、皮肤是否完整(如有破损附文字描述)、有无备皮、女性病人是否经期(如果是需及时汇报医生)、是否进行过术前健康教育、碘过敏实验是否做(如特殊碘剂,需文字标注)、病人是否进行水化治疗(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最后由填写护士签名确认,由转送者转交心导管室护士,导管室护士经腕带、病历核对病人信息准确无误后,对照《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的内容和护送人员核对需交接的用物,核对无误后,由心导管室签字,完成病人由病房至导管室的转运交接过程。

2.3.3 导管室――病区病人到达导管室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无误后,在手术结束时需填写记录生命体征,选择病人实际进行的手术名称,是否有管道带出,特殊管道需文字说明,病人的穿刺部位,鞘管是否拔出,如果是冠脉造影的病人,选择正常或在相应病变的部位及治疗情况,术中造影剂的使用量,特殊用药,以及是否有护理记录单等,逐项填写完毕无误后签字确认。

2.4 术后交接单的填写

术后交接手术完毕由手术室巡回护士认真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情况后与接送护士交接,并签字确认。接送护士将患者、病历和《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一起送回病房,由病房护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腕带,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同时查对《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并签字确认,如有疑问及时与手术室护士联系、沟通。《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由病房整理后保存两年,以备查阅。在转交接患者过程中护士应给与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

2.4 结果

经我院2016年一年为1713例心脏病介入手术患者应用交接单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交接单的使用,使导管室护士能第一时间了解病人术前准备情况,病房护士也能一目了然的知晓病人术中情况,指导术后护理,使病房护士和导管室护士的工作更规范化、责任化,避免了口头交接造成的相互推脱责任而造成的过错,为交接工作提供了依据,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更使病人得到一个持续、有效、安全的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患者M意度。

3.讨论

交接记录单的应用完善和优化了介入手术患者交接流程。随着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疗、护理安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手术患者规范交接是保证手术顺利、避免安全隐患的前提。以往口头交接方式缺乏对患者详细评估,交接内容没有文字记录,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的现象,影响手术护理质量。交接记录单是针对介入手术室与病房护士间交接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设计,内容全面,记录清晰明了保证了手术患者各项病情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和护理工作连续性使交接的每一环节都有据可依、有证可查,有效避免了接送患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士与患者、介入手术室与病房护理人员间因交接不到位而发生的护理缺陷及纠纷。同时保障了患者安全使手术患者感受到全程关怀与重视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总结我们将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的优点总结如下:

3.1 规范交接流程

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是针对病房和心导管室护士交接介入手术病人而设计的,是双方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信息进行规范化交接的依据,避免了单纯的口头交接所导致的交接遗漏,内容不全,职责不清,也避免了使用普通外科手术记录单针对性不强,内容反复,交接无特点的弊端,使交接流程更规范化、标准化。

3.2 提高护士满意度交接单的表格形式,并以打钩形式填写,专科需求为主,减少了护士书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使用专科的交接单,使年轻护士更清楚专科手术术前、术后的准备及注意事项,提高了工作质量。

3.3 提高病人满意度交接单的使用,使病人在病房和导管室的治疗有了连续性,双方护士均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护理,使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信任,从而减少医疗护理纠纷,使病人满意度提高,增强了病人对医院的安全感。

3.4 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心内科介入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的应用,加强了导管室与心内科各科室间的沟通,保证了手术患者顺利交接。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工作中的矛盾与纠纷。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可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小结

介入手术患者的正确交接是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保障了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与舒适,同时也为介入手术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护理服务,通过使用交接单之后,加强了护理记录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程序性。在2016年的临床效果观察中,极大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了导管室对于患者交接的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病房和导管室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手术患者的满意度,手术患者交接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蔡菲,手术患者交接登记表的临床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5):34.

[2]姜翠凤,杨登山。急诊科与病房、ICU护理交接单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81-2382.

[3]王美娟。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11,1(25):70-71.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的应用体会[J]. 陈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7)

[4]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 古丽,郭丽霞.护理研究. 2008(S1)

[5]综合性介入手术交接记录单在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葛美叶.齐鲁护理杂志.2013(19)

[6]住院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吴君,王传秀,余昌娥.护理学杂志.2012(13)

[7]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的应用与体会[J].魏薇.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05)

[8]急诊患者住院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于红艳,郑玉荣.护理学杂志. 2010(10)

[9]危重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张静.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