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2:27:18

大学通信论文

大学通信论文篇1

 

微信的功能逐渐丰富,集合了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功用,微信中的各种功用和元素让其成为各类人群推崇的社交工具,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大学生作为这群人群的主要组成人员,这是因为大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乐于接受新工具的心态。各个高校伴随着微信平台的传播和应用,逐渐在高校内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开启了高校内运用微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代。将微信运用到传播文化内容当中,可见微信开启了发展传统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还为高校内的文化生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时机和契机。如何充分使用微信并且抓住发展机会,来研究该新兴的工具如何适应校园并且为学生所使用,充分利用微信的优点和科学的方式,将微信这个平台充分运用到校园文化传播和传授、建设之上,全方位地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建设成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模式以及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探索。

 

一、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

 

(一)即时和便捷传递消息

 

微信是以一个移动数据端的软件存在于手机当中,建立在广泛的、大量的手机用户之上,使得微信成为了社交软件中遥遥领先的平台。手机与其它智能终端相比而言,携带的便捷性和使用的简单化,成为了微信能够传播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便捷性的首要特点之后,微信还凭借消息传递的时间的迅速性,使用户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即时随地的浏览信息和更新内容。微信中朋友圈功能中的传播等功能使得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可以用来即时和便捷地传递消息。

 

(二)消息的精准性

 

群众之间的消息传播是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消息传递的属性就是单向的流动方式。由于大众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呈现出大量化、分散、难管理的效果,致使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微信传播方式是建立在真实和有效的交际关系之上,这其中凝聚了共同的爱好和对行业、商品以及其它服务等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通过微信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影音数据等讯息定向、定时地传送给微信用户,这使微信中的信息传递能够直接、精准地到达不同的用户手中。高校中的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是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的较为稳定的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文化内容的建设。

 

(三)充分的自由度

 

微信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大的发展空间,是基于真实的人脉社交脉络的搭建。自主、真实的交流意愿使得使用微信时,能够很容易就完成了朋友圈内所分享的信息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图片画面还是文字材料都很容易引起朋友圈内其他朋友的情感波动和交集。微信用户使用了朋友圈中的功能来完成与相熟者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通过建立的群组来即时地交流信息和讨论话题,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发散,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发展方向。高校内的学生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中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在微信中既能够传播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也可以来建设文化内容,这正是微信平台所具备的充分的自由度才能够完成的。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

 

(一)艺术理论的讯息传递

 

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微信将艺术理论的讯息来进行传递,实现艺术理论的文化传播。借助相关的艺术理论微信公众账号来实现艺术理论的知识内容的,将文字素材和影音材料充分运用其中。在传递艺术理论讯息的过程中,高校利用微信来传送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将课堂上所讲述的重要内容提炼成为几个简短的知识点,通过人工传送的方式来传递给平台的关注者。因为高校中艺术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是高校内的众多学生,借用微信平台来传授课堂消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和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精准、迅速地将艺术理论传递到高校学生面前,以多样化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化的知识点带给学生,有着强力和针对性的传播效果。

 

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来艺术理论的操作者来说,其推送的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用生动的文字和巧妙的图片来讲述艺术理论的知识。除了艺术理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点之外,在传递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其它相关的艺术内容和讯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下的艺术内容来更新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此,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巧妙的艺术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既能够使得学生反复巩固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感受到艺术理论相关的讯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师生间教和学交流

 

除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传递艺术理论的讯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师生间教学和学习的交流。通过手机号码和QQ号码能够成为微信好友联系的凭证,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来分享艺术理论相关文字和图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和朋友圈的交流来完成互动,微信这个平台包含了交流的私密性和传播信息的公开性,可以轻松地展现出属于师生间沟通的模式。而这样的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交流方式正符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目前,高校内都会开通相关的课程的微信平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得除了学生之外的领导、家长等人员也通过微信平台来关心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也方便学校的教职人员、领导以及家长能够重视艺术理论,帮助这些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通过微信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拉近高校内部的人员关系,也可以缩小高校内和外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学校艺术文化发展和建设。如何完成师生之间交流同样也是运用微信来进行教学的重心所在,成为艺术理论运用微信的探索教学的重点领域。学生可以在课堂后通过微信来向教师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微信中的群组功能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来提醒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使得师生之间完成良性的交流。

 

(三)艺术文化的引导

 

微信是一个为广大群体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随着高校中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用户逐渐增多,高校和班级也逐渐开始使用微信作为固定消息的平台。但是在目前各个高校内开通艺术理论的公众平台来学科内容和艺术文化的同时,教师和相关的艺术文化管理部分并没有树立起相对应的正确意识。特别是通过微信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对学生的理念、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冲击。这对于学校的公众平台的操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来培养学生接受艺术理论。在微信这种建立在真实社交关系的软件中,学生之间会有相似的观念和意识,对于相同的艺术文化容易展开讨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有关艺术理论的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学习和生活这些方面的关注热诚要十分高涨,高校的用户通过微信中的讨论来完成艺术文化的舆论发展。

 

以各个系部或者各个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群组成为了微信中信息和引导学生艺术观念的重要场所,教学的管理者对这些群组十分重视,除了公众平台之外,这些群组也是教学者能够引导学生观念的地方。利用群组来传递知识和信息,做到真实的共享。但实际上,高校对于运用微信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高校应当对微信教学进行专门的管理,实时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欣赏和思考。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所出现的错误观念,用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引导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方向。

 

三、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

 

在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微信来完善教学过程,体现出运用微信教学的价值所在。校园内教师和学生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相互成为好友,在朋友圈内即时地分享生活和学习动态,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搭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新的沟通桥梁。不仅如此,还能够更加完善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的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突出艺术文化

 

在过去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和管理人员是高校文化的引领者。这些人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媒介和文化资源来传播艺术,这些教职人员往往只是站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考虑。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培养高等人才。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一直没有被高度重视,师生所参与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信是新时代下的一个交流平台,不需要过高的门槛、过高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操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只需要关注艺术理论的公众账号即可,就能够实时地收到艺术理论的知识和信息。在接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转发和评论艺术文化,甚至能与教师随时随地联系,来获得全新的艺术文化。

 

(二)丰富艺术内涵

 

微信为高校的用户提供了较低的使用门槛,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成为了高校学生所热爱的交流方式。微信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其中所涵盖的类别十分广泛。在微信中的朋友圈中极易形成交流和互动,这也使得微信中所关联的教学、管理、社会和制度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不断地传播,改善了过去高校中教学管理的方式。在艺术理论的传播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接受艺术文化,还是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来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也正是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才使得校园内的艺术内涵有所增长。

 

(三)拓展相关文化

 

高校的学校文化是通过高校这个环境来创造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其中包含了人文内涵、风格、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校园制度层次。但是在传统的校园构建中文化内涵相比薄弱,在内容的发展上呈现出较为简单和较低的层次,并且体现在人文和社会等方面,与专业的艺术性并没有多么强的关联。在运用微信来进行艺术理论的教学中,对其它相关的姊妹文化必然会有所关联,也就意味着,在对艺术理论深入的同时,也会拓展其相关文化的外部延伸。

大学通信论文篇2

摘 要:信息论与编码是信息类科学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从教学方法形象化方面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采用的形象化教学方法有:与时代背景结合、引导式提问与激发式提问相结合、图片与视频相结合、与学生互动等。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 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85-01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信息论与编码”已成为大专院校电子、信息、通信类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信息论与编码”是信息科学和技术中的基本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重要,该课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概率论及数理统计[1]。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面广、对数学基础要求高等特点[2]。但是,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推导过程和抽象的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针对上述提及的“信息论与编码”在理论教学上面临的一些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一些形象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 结合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信息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前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课堂授课。为了让学生对“信息论与编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介绍:信息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信息论的研究内容、信息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研究方向、信息论与哲学等。首先介绍信息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学术论文,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3]。第二年,他又发表了论文“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建立了一般通信系统的模型,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了信息量和信源熵,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通信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信息论的研究内容。与学生互动式讨论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特点等,加深对信息的认识,使学生对信息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更进一步,将信息论分为狭义信息论和广义信息论,并分别介绍各自的研究内容。然后介绍信息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研究方向。信息论要成为一门学科,需要很多的研究工作,香农的工作对信息论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乃奎斯特、哈夫曼等很多人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介绍一些科学家的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接着,介绍信息论当前的一些研究方向,比如:在通信、信号压缩、信号传输等领域的研究动态。最后,从哲学角度介绍对信息论的认识。探讨信息论与信息科学中的哲学与方法论问题[4]。从哲学角度来认识信息的实质,分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关系,并分析信息与反映、意识、认识论的关系等。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教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认识食物,并把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让学生认识到从事科研的价值,并鼓励他们从事科研工作。2 引导式提问与激发式提问相结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采用一些问题作为导引,使学生能够抓住课题学习的重点。利用引导式提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在介绍信息量之前,对全体同学提一个问题,“找一个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请问这一句话的信息量是多少?如果对信息量的概念有所了解,那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不了解,可能不知如何回答,但是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信息量时学生就会随学随用,很容易把刚才的问题给解决了。由于积极的思考,学生学得的知识将更深刻,应用会更灵活。利用激发式提问,设置一些特殊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主意等。比如:在介绍香农对信息论的贡献时,可以问学生“香农对信息论有重要贡献,在当今信息时代你能对该学科有何贡献?”或者“你能否成为一个学科的创始人?”等问题。3 图片与视频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节约传统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5]。根据信息论与编码这么课程的学习,可知图片可以比文字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虞湘宾等人[6]主张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通过概念浏览、动态演示及典型例题分析等,将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开阔学生思路与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与热情。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受学生的喜爱。课上播放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短小视频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可以播放一些知识大爆炸、无线通讯、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小视频,并进行相关讲解。另外,在课间休息时,给大家播放一些小视频或有趣的ppt。在缓解大家的疲劳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4 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对于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一是在课上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几个学生给大家复习以前学过的某些章节的知识。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的知识需要及时的复习。通过学生的复习,既可以检验教师讲课的效果,也是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又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及时复习。二是课上留出几分钟时间进行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找学生针对特定的问题给大家进行讲解,或者针对某些章节的知识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坐在下面听讲。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角色互换是一种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教学理念。笔者曾在课堂上使用了此方法,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站在讲台担当教师的角色,可以更好的吸引其它同学的注意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好处。5 结论本文对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方法形象化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了与时代背景结合、引导式提问与激发式提问相结合、图片与视频相结合、与学生互动等方法。通过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上述方法是初步尝试,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形象化教学方法。参考文献[1] 沈希忠.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86-187.[2] 郎东革,包妍.“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72-73.[3] 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 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 高博,钱志鸿,杨晓萍.“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与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4):100-101.[6] 虞湘宾,徐伟业.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75-78.

大学通信论文篇3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解梅,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02.

[3]宋文涛、罗汉文,移动通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4]何林娜,数字移动通信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6]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2]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3]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8):66-74.

[4]冯文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均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5]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

[6]马云泽.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9(01)

[7]张平王卫东陶小峰《WCDMA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

[8]詹炳根,《工程建设监理》,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7

[9]谢坚勋浅谈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建设监理2004(2)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漆晨犧.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管理发展策略[J].电信科学,2013(3):12-16.

[3]刘洁,王哲.基于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业务精确运营平台的构建化[J].电信科学,2015,29(3):22-26.

[4]张俊.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4):10-12.

[5]康波,刘胜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管理[J].电信科学,2013,29(3):32-35.

[6]谢华.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1).

[7]夏磊.探巧大数据下的智能数据分析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8]侯优优,隋化严.网络优化中的大数据应用[J].互联网天地,2014(l):34-37.

[9]刘震,付俊辉,赵楠.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用户移动轨迹预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30(2):10-13.

大学通信论文篇4

关键词:时评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调查研究型论据;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8122(2014)06-0047-03

时评论据的分类,新闻界通常是在本体视域内进行考察,即按照表述事实还是表述客观规律,把论据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1]。这种分类方式几乎“统治”了所有关于论据的研究。这种分类方式界定清晰、科学合理,有助于研究者和受众对论据的辨析。但是,评论者在实践中往往更需要查寻、选择论据而不是辨别论据,因此这种分类方式对于评论者的实务操作帮助有限。

本文笔者认为,时评的论据分类还需要从主体视域出发,即从评论者获取论据的过程和途径着手。本文按照评论主体获取论据途径的不同,把论据分为日常累积型论据和调查研究型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经历所积累的认识或知识;调查研究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与论题相关的事实和认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促使评论者重视调查采访的作用,并以研究型思维来查找论据,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日常累积型论据

日常累积型论据包括评论者个人生活经历、评论者通过长期的阅读学习所获得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评论者关注新闻时事所获得的较新的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广泛的人脉资源所获得的重要资料等。

生活积累和个人经历是人们直接获得的阅历和体验。人们碰到的具体事件、所处的情境、与只是听到的或看到的相比,更加真实、更富有意义,感受也最深刻。它往往是典型的、独特的、生动的、专业的、或有戏剧性效果的,容易吸引人和打动人,通常也是真实的(除非评论者有意造假),因此是极为珍贵的论据,对评论者至关重要。如现《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家克里斯托弗,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哈佛毕业后在牛津大学学习法律,获奖学金并以一流成绩毕业。随后,他在开罗学过阿拉伯语,在台北学过汉语。在学生时代,他就成为背包客,游历过非洲和亚洲,以写文章来贴补旅行开支。他曾在四个大洲居住过,报道过六个大洲的新闻;旅行超过150个国家;到过美国的50个州、中国的每一个省、日本的所有重要岛屿。在旅行过程中,他遇到过疟疾、暴乱,在非洲遇到过空难。这样丰富的阅历,对他的专栏写作大有帮助。另外,他的妻子为华裔,并且本人多次来到中国调研,这使他对中国问题相当熟稔,在写作相关论题时驾轻就熟。

学习和阅读也是人们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许多时评作者都有学者身份或背景,在某些领域中有精深的研究。如著名学者李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可说是他评论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李敖有话说》中,他讲到一个观点,就能拿出一本书来,找到出处;对历史上的事件案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令人叹为观止。

日常累积型论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方便,可以灵活运用。日常累积型论据多数已经“内化”进入评论者的知识体系,如同一个随调随取的图书馆。评论者面对时评论题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迅捷地把累积型论据调动出来。这是调查研究型论据所无法替代的。二是日常累积型论据的收集重在日常积累,表现出鲜明的渐进性。三是日常累积型论据依赖评论者的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评论者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其所掌握的各种事实信息及理论储备会有较大差异。评论者有可能凭借独特资源或特殊经历获得非常有价值的论据,这些论据会增加评论的知识含量,甚至成为评论作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调查研究型论据

传统的评论研究注重评论者知识的积累,强调日积月累之功,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时评自身的发展、多领域的渗透以及多元化的论题,决定了评论者必须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这个功夫,不是光凭个人积累和脑筋的记忆力可以完成的,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论题进行调查研究,更有效率地发现并寻找到与论题相关的论据。

如果把调查研究型论据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一手论据和二手论据。一手论据是那些在新闻事件发生或调查时所产生的资料,主要来自评论者的亲身调查。包括采访资料、现场照片、影像纪录、广播录音、证人证词等。二手论据是与新闻事件或所论现象相关的、他人制作的资料,主要来自评论者的文献研究。包括关于某个新闻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书籍、论文、网页、文件,由他人记述实际见闻所做的访问或传记等。

通过亲身来到新闻发生地进行采访,从而获得一手论据,这是西方评论者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如美国学者芬克所说,这样做可以为评论提供“附加值”[2]。仍以《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家克里斯托弗为例。他不仅生活阅历丰富,还多次在重大事件中获得直接采访机会。2011年2月,埃及和巴林发生动荡。他先是来到新闻事件的中心――埃及开罗的塔拉广场采访,撰写了专栏评论并发回了现场照片;随后,他来到另一个新闻事件中心巴林进行采访,撰写了专栏评论《在巴林,子弹在飞》(In Bahrain, the Bullets Fly)。2011年8月,利比亚局势动荡之际,他又来到的黎波里采访并撰写了专栏评论。这些采访虽然未必能保证其评论的公正客观,但至少可以为他的写作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向受众暗示:他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

与此相比,国内的媒体评论员鲜有采访机会。多位学者提出应给予评论员采访机会或建立相应机制保证评论员获得一手论据。如赵振宇教授提出应建立新形势下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即融记者和评论员于一体,由评论记者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采制和评论的写作[3]。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内评论界的关注并有所行动。

对于国内的评论者来说,即使没有采访机会,进行一些调查也会为评论提供一手资料。如2010年8月间,有媒体对国内某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上涨提出批评,提出“埃及金字塔对本国人只收相当于人民币1.3元的门票”。媒体人高明勇对此感到怀疑,他通过网络搜索、致电旅行社和埃及驻华大使馆,查明这个论据与事实不符:埃及本国国民进入金字塔景区的费用约合人民币75元左右[4]。作者的评论正因为使用了调查结果作论据,才使事实更清楚,受众也会更加认同。

二手论据多来自文献研究。这一研究方式在现代时评写作中越来越重要。如学者李希光所说,评论者需要具备“深入文献研究的能力”。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专业领域,也并非样样精通。评论者应有研究能力,在评论中综合运用新获得的知识[5]。时评的论题领域遍及社会各个层面,评论者不可能全部知晓;评论者再勤奋,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很难有深厚的积累。现实的应对之策是:评论者除了要知识渊博、博闻强记、勤于积累之外,应树立一种研究思路,广泛吸收前人智慧,在此基础上立论和论证。

现代大型媒体,一般都会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室,帮助记者编辑和评论员查找资料,以协助完成报道和评论任务。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专业知识的搜索相对容易,这为评论者寻找论据提供了方便,当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杂志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人与外部的交互记忆,信息被存储在自身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被称之为Google效应[6]。换句话说,评论者本人未必要拥有太多的论据资料,但是,必须知道到哪里能够获得这些资料。

时评中的二手论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信息总量丰富。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和数据形成信息的海洋,任何专业领域、相关话题都隐藏其中,真正可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二是查找不易。这些有效信息分散在图书馆、资料库和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它们找出来,需要评论者掌握搜索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三是二手论据一般来说属于公共信息,人人皆可获取。评论者使用二手论据的优势不在于其独特性,而在于对它们的理解和整合,即评论者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研究文献融会贯通。这对评论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研究论据的查找

通过文献研究获得论据,需要评论者通过科学、认真的查找来获得前人关于所要评论论题的论述,如书籍、论文、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要求评论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研究论据的资源

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时评作者可以获得研究论据的信息资源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图书馆资源

在可能的情况下,评论者可以通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在图书馆中找到与论题相关的书籍。通过网络,也可以访问各图书馆的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nline Public Catalog,简称OPAC)。只需登录图书馆网站,进入“联机公共书目查询”或“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即可查询图书馆藏书。

2.互联网资源

在搜索引擎的强大威力下,互联网可以快速地为查询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有优势有时候也是劣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来源庞杂,正式与非正式信息及其交叉渠道共存,信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因此在甄别信息有效性方面给检索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除了提高网络素养和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之外,评论者要尽可能熟悉所评论的领域的网络资源。如通过中国政府网页(http:///govinfo/)链接到各政府部门网站,可检索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可以获取各年、月社会经济指标等统计数据等;通过新华网等新闻媒体网站可以获取免费新闻信息及各领域动态信息。评论者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专题信息,如中文的百度、搜狗,英文的Yahoo、Alta、Vista、Deja News,专业的Google Scholar、Philes、medscape等[8]。

3.专业学术数据库资源

相比互联网上资料的良莠不齐,专业学术数据库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难以在互联网上被检测到。这些数据库的用户为了获得服务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现在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就向社会公开了大量资源,只要办理读者卡(免费)的用户,登录后就可接触大量中外文数据库并在线阅读一些学术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

如中国知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使用最为广泛。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简单或高级检索。

一些国外数据库也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资源。较为优秀的英文数据库有EBSCO、PROQUEST、SAGE数据库等。EBSCO数据库经管类的文献比较全,多为权威期刊,且大多能查到全文。PROQUEST系列(尤其是ABI和ARL)是非常好的数据库,特点是比较全面,期刊追溯时间长,但有时只有题录,没有原文。SAGE数据库涉及商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学等学科,同时包括特殊学科研究的数据库等内容。

(二)研究文献的查找策略

对于时评来说,研究文献的查找受到其文体写作特点的限制,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1.时间要求。时评受时效性要求,需要尽快查找到相关信息,不能如学术研究那样“慢工出细活”。2.通俗性要求。时评属于大众性文体,因此不能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这就要求评论者尽快“消化”这些文献资料,使之通俗化,方便受众接受。3.确定性要求。时评要求论点鲜明,以期得到具有确定性的观点信息。评论者不需要对学术争议过分涉及,应避免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使自己的观点犹疑不定。

结合时评的文体特点,评论者在做文献研究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瞄准新文献资源。较新的文献资源如果是事实性论据,一般是比较新颖的事实,往往引用者比较少,可以增加论据的新鲜性;如果是理论性论据,新文献较多反映理论前沿,理论价值较高。而且新文献中新观点较多,适应时评“求新”的特点。

二是瞄准权威文献资源。限于时间要求,评论者应选取比较经典和最有权威性的文献来进行精读。学术研究尽管论著多多,但真正很有价值的往往是少数。应通过筛选,尽量保留权威文献,剔除档次低的文献。在选择时可以有意识选择那些较有信誉的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或者由该领域的权威作者所著的文献,也可以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或图书馆员。

三是文献阅读在精不在多。大批的文献只需要研读其摘要及关键词。经过筛选后,选择少数文献阅读全文。如果有可能的话,找到权威的综述性或述评性文献,可以帮助评论者更快地了解这个论题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四是评论者需要从资料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评论者不能局限于介绍他人观点和研究成果,还要对各种论据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依据这些论据做出自己的判断。时评不仅在于“述”,要点在于“评”,要根据论据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结论、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综上所述,从主体视域出发,时评作者在准备论据时应做到“一体两翼”:即既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深厚积累,也要具备强大的采访和文献研究能力。一方面,日常积累可以增加评论者的知识底蕴,为可能的调查研究提供帮助。评论者对议题的了解越多,知识积累越多,就越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采访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增加评论者的知识广度,使评论者能够扩大评论面,增加评论的附加值,开阔知识视野。评论者通过采访和文献研究所得到的知识,必将进一步沉淀为评论者的日常积累,增加对议题的理解,为未来的评论实践所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评论者保持知识积累上的“开放状态”。

参考文献:

[1]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美)康拉德芬克著.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高明勇.埃及金字塔门票真的才1.3元吗?[N].新华每日电讯,2010-8-31.

[5] 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通信论文篇5

一、征文议题

本届年会将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为主题,同时兼顾其他热点内容,将重点研讨如下议题:

1.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2.政府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3.内部控制与IT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

4.审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5.XBRL企业内部运用案例研究

6.“互联网+大会计”时代的会计信息化新发展

7.财政部会计信息化新法规实施与应用

8. 会计信息化技能认证及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

以上仅为参考性议题,在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应用范畴内,作者可根据研究成果自行拟题,欢迎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交相关论文。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将组织评选年会优秀论文。

二、征文事项

1.征文截止日期

2016年6月10日(以论文发出日期为限)。组委会遴选后在2016年7月10日前发出正式的会议论文录用通知和参会邀请函。参会回执请务必于2016年7月20日前发至会务组。

2.征文注意事项

(1)应征论文应当是未公开发表的论文。

(2)应征论文被会议录用后将在中国会计学会网站、中国会计视野论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版 网站上登载,同时将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并向《会计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等杂志推荐发表。

3.提交论文的内容与格式要求

(1)页面设置A4纸;(2)文章标题(居中,三号黑体,上下各空1行);(3)文章作者(小四号宋体,居中,作者之间用空格);(4)单位、邮政编码(小五号宋体,居中,后面空1行);(5)“摘要”(五号黑体,顶格),摘要内容(小五号宋体);(6)“关键词”(五号黑体,顶格),关键词(小五号宋体,下空1行);(7)以上项目的英文内容,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与中文部分相同,文题、“Abstract”、“Key Words”加粗;(8)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标题(黑体),图表分别按顺序编号;(9)“参考文献”(五号黑体);(10)作者个人信息单独一页(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工作单位、通信方式(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地址))。

4.论文提交要求

通过电子邮件提交word格式论文。电子信箱:。邮件主题为“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征文”。

5.联系人:陈丹妮老师:0577-86596211;15067851757

应里孟老师:0577-86595931;15158550788

孙玉甫老师:0577-86599345;15258683890

6. 通信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会计分院

邮编:325035。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大学通信论文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职院校高职生

[作者简介]李广艳(1969-),女,黑龙江绥化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吉林长春1301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M01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5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的生源日益复杂,这些学历层次、教育层次、心理各不同的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本文主要是对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以探讨加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状况

本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的5所高校(其中3所高职院校、2所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差别,发放问卷700份,实回收6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样本数据用系统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整理。通过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对比研究,较为客观真实地把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问卷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35.9%的学生选择“不了解,不好说”,24.6%的学生选择“不现实,难以实现”,只有21.3%的学生选择“我坚决信仰”。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选择“我坚决信仰”的最高,比率是56.7%。由此看出,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令人担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而高职院校竟然有1/3的大学生们说不了解,如何使这些大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是当今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课题。

在“你认为信仰重要吗”的问题调查中,高职院校只有12.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4.9%的学生认为“重要”,37.9%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4.9%的学生认为“一点儿也不重要”;而普通本科院校对此问题的回答比例则是27.8%、49.3%、21.5%和1.4%。不管是认为信仰“非常重要”还是“重要”,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都比高职学生要明显地高出许多,高职学生认为信仰“不太重要”的调查对象的比例高达37.9%,比普通本科学生高了将近 17%,这说明高职学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产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你的信仰倾向于什么”的问题调查中,高职院校仅有23.8%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42.1%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14.0%的学生选择“西方民主政治”,5.6%的学生选择“宗教”;对于此问题,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比例是51.2%、22.2%、5.8%和6.3%,足见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比较薄弱的。但是,针对高职院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比值高达42.1%的事实,从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不是信仰的缺失,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缺少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针对当代一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上,高职学生认为属于“社会深层原因”的占48.6%,“自身原因”占17.2%,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38.7%和27.1%。可见,高职学生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以及社会对他们成长带来的影响,而是把问题推给社会,片面地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

从总体情况看,高职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还是科学的,跟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尽管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带给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压力,大多数学生还是对中国社会政治状况有着比较公正客观的认识。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还是缺乏理智客观的对社会的全面分析,面对一个人信仰的大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薄弱的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致使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产生偏差。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逐步暴露出来,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等,现实社会存在的这些矛盾影响了大学生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期望值。加之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权钱交易思想的产生,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焦点,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们传统的信仰无所适从,就出现了信仰危机,影响大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也是原因之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即使有专职教师,也是一个人讲几门课,或临时聘任外校兼职教师,他们只负责讲课,讲完课就走,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大范围扩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只能通过单纯地传授知识或者照本宣科地阐释课本上的理论来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也缺乏对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的深刻研究,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适时的了解,没能形成教学互动的教育习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故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这里没能充分展现出来。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大学生当中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政治教育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且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倾向和抵触更明显。在对高职院校学生“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的调查中,选择“地位高低和金钱多少”占34.2%,选择“知识的多少”仅占21.0%;“你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得出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选择“高薪”的位居榜首,为89.3%,超过“稳定”和“感兴趣”,其后二者分别为70.1%和69.3%,而“专业对口”则仅占16.6%,这为学校里的一些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找到了现实依据。在和一些高职学生座谈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念大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为以后找个好工作作铺垫,而不想如何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想努力,只想得到,这种心态反映在学习中,就是认为“有用”的就学,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还不如多节省一些时间考证,或去单位实习。多考一个证,多积累一些经验,就多一些获得好工作的机遇。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反而使他们失去了增长个人才能的机会,应该学习的时候没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劲头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是很高。

三、增强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差距还是存在的,首先应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力量入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分析、理智看待社会。其次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一)只有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力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和专业素质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只有几个或没有专业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是外聘教师来兼任,他们是有课才去,讲完课就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这些外聘教师仅仅是讲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只负责教书,育人根本谈不到。或者是仅有的几个专业教师讲了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课是教师所学专业,有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自己还弄不太懂的理论怎么能融会贯通地教给学生?这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也会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下来,有的学生会淡化甚至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即使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学校提供各种机会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真理不是自动为人们所信服的,它需要通过科学的传播路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养的人,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需要巩固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还要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

(二)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也应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应有效用。党团工作无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目前,党团工作在青年学生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许多优秀青年都愿意接受党的教育,并争取加入党组织。在高职校园中开展党团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积极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社团作为学生理论学习和宣讲的自发的兴趣组织,在大学生中具有特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其可信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已超越很多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也可考虑在学生的理论社团中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网络等舆论阵地,营造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把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主动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学校可利用网上党校、理论学习专题网站等阵地,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吸引力。特别是近两年,有些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网上播客或思想政治博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传播马克思主义,给喜欢新鲜事物的“80后”“90后”大学生以新鲜感,收效较好。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戴国立,孙林.网络环境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3.

大学通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92-04

科技期刊载文信息包括期刊刊载论文中包含的信息及刊载论文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相关信息。[12]对于期刊编辑和办刊单位来说,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可以为改进编辑工作、评估期刊现状和制定期刊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36]科技期刊编辑是办刊单位的骨干力量,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是载文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有意识地肩负起统计分析载文信息的重任,为编辑工作的改进和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科技期刊载文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载文量信息

载文量包括期刊的总载文量和期刊下属各学术性栏目的载文量等。总载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在某时期内吸纳和传递学术信息的能力,是衡量某期刊在同类期刊中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7]各学术性栏目的载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方向,也反映了某时期内的学术动态和热点。载文量的变化则反映了期刊稿源和编辑出版工作的稳定性。因此,通过统计分析期刊的载文量信息,既可以了解期刊在同类期刊中的水平和地位,又可以了解某行业的学术动态,为期刊的准确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作者群信息

作者群是期刊刊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集合体,是期刊的“衣食父母群”。通过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群的特点,为采取合理的措施吸纳更多优质的稿源提供参考。期刊的作者群同时也是期刊的读者群,所以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也可以为期刊的出版发行和宣传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作者群分布

作者群分布包括作者群的地域分布、所属单位分布、年龄分布和职称分布等。[8]科学研究通常与地域和研究群体有重要的联系,所以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属单位分布可以反映某项研究的热点区域。作者群的年龄和职称分布可以反映从事某项研究的主力群体,职称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群体。核心作者群通常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能够对某个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取得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核心作者群可以相对稳定地为期刊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正常出版和期刊影响力的保证。所以,统计分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及其特点可以为维持和扩大核心作者群提供参考。

(三)合著信息

合著论文是指作者有两位或多位的论文,论文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占期刊总论文量的比例。[9]论文的合著率可以从侧面反映研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是否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论文合著率越高,研究的复杂程度越高,涉及到的学科专业越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越密切。

(四)基金项目资助信息

论文基金项目资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成果及论文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受到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都经历过同行专家的严格论证和把关,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而且基金项目资助的级别越高,研究成果及论文的学术水平往往也越高。所以,基金项目资助下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的论文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影响力,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已成为当前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0]

(五)关键词信息

关键词是从文章题名、摘要和正文中抽取的能够简洁、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揭示学科的研究特点、结构及内在相关性,反映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对期刊的定位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

1.关键词数量

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一般都要求有关键词,不同期刊对关键词的数量要求也不太一致。论文关键词个数的多少虽不能直接反映论文水平的高低,但不能过少或过多。对于科技期刊来说,论文的平均关键词数量的稳定性侧面反映了期刊编辑和出版的规范程度。通过对关键词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为规范编辑工作提供参考。

2.关键词出现频次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说明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越多,该领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少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该方向或领域较为冷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较少,成果和论文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该方向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所以从事该方向研究的较少,取得的成果也较少。对于出现较少频次的关键词要注意统计分析,这对于办刊单位和编辑及时把握学术动态和调整期刊学术栏目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

(六)引文信息

科技论文中引用以前发表的文献既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又是对所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引文信息包括引文来源、引文类型、平均引用文献数量和引文语种等。通过对引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论文作者更注重从哪些途径获取文献、更侧重于参考哪一类文献、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把握等。一般来说,刊载论文的引文来源和类型越丰富、引用文献数量越多、引文语种越多,说明论文作者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把握越全面。

(七)审稿专家信息

审稿专家为论文的学术性和先进性把关,审稿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学术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对审稿专家信息的统计分析:一方面,编辑要统计审稿专家的联系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大的学科来说,通常又分为许多细小的研究方向,编辑还要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提高送审的准确性和效率。除此之外,编辑还可以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审稿效率、审稿态度,筛选优秀的审稿专家;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性格特点,便于工作过程中更好地与之进行交流与沟通。

(八)载文收录信息

载文收录是指科技期刊论文的摘要或全文被国内、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目前,国内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商业数据库,国外的主要有SCI、EI 和 ISTP三大检索系统,以及其他行业内的数据库等。[13]论文部分或全文被数据库收录后,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库检索和下载论文摘要或全文。所以,对论文收录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期刊及论文的受认可程度及影响力,为评估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九)载文被引信息

载文被引是指科技期刊论文被其他期刊、书籍等出版物引用的情况。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受关注度越高,期刊的影响力越大。[14]衡量论文被引情况的指标包括被引频次、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分布、被引论文年份分布、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施引期刊分布等量化数据。因此,统计分析期刊的被引信息可以为评估期刊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情况提供参考。

二、统计分析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做好稿源吸引工作

科技期刊的稿源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作者的自由投稿,这是期刊主要的稿源;二是开辟专栏时对专栏所属领域专家的约稿;三是对行业权威专家的约稿。做好这三方面稿源吸引和邀约是确保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吸引作者自由投稿,科技期刊编辑要了解作者的特点和兴趣,关注学术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及与作者的沟通工作。此外,无论是开辟专栏时对专家的约稿,还是对行业权威专家的约稿,编辑都要首先了解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了解专家的联系方式和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所以,在吸引稿源和约稿过程中,了解作者的信息、学术动态和专家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通过对以往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恰恰可以获取这些信息。

(二)有助于提高送审准确性和审稿效率

审稿环节的把关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论文编辑和出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审稿环节涉及论文的送审、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和审稿意见的反馈及整理等,也是非常繁琐的一个环节,审稿环节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稿件的出版周期。

在审稿环节中,合理地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为审稿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在送审时,利用载文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找到“小同行”审稿专家,提高送审的准确性。在选择审稿专家时,根据对以往审稿周期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选择审稿效率高的审稿专家。由于通过统计分析掌握了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方便地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所以,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数据可以有效地提高审稿工作的准确性和审稿效率。

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基于统计分析获取的学术热点和动态信息可为编辑对稿件的审读提供参考;获取的专业术语可为编辑加工和修改稿件提供参考;根据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编辑可以更好地对论文关键词进行把握,提出意见,以提高检索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根据对摘要内容及结构的统计和分析,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摘要进行修改和加工,提高所刊论文的规范性。

(四)有助于改进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工作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做好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工作是期刊持续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保证。通过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了解期刊的读者群信息、载文的网络传播情况,对当前的读者群和载文传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统计分析载文信息还可以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载文传播情况,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播效果,获取载文传播的新途径和发展动态,为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策略的调整和规划提供参考。

(五)有助于进行期刊的定位及发展规划

期刊的定位是期刊的创办者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对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栏目、主要内容、发行方式等诸方面内容的确定。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将本期刊与同行业、同类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本刊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分析期刊的运行情况,找出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办刊水平提供参考;通过将本刊的统计分析数据与其他期刊的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判断本刊的水平和位置,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定位提供依据。

三、统计分析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途径

(一)基于商业化数据库的载文信息统计分析

目前,国内外许多公司或出版集团都建立了商业化的科技论文全文或摘要数据库,例如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Thomson Scientific公司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下的三大引文库(SCI、SSCI和A&HCI)等。这些数据库的出现为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提供了方便。

利用这些商业化数据库,可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1.许多大型的且覆盖范围比较广的数据库都提供部分载文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利用商业化数据库自带的这些功能来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商业化数据库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一般是普适性的,可以对部分载文信息实现横向和纵向比较,利用起来比较简单,但不同的商业化数据库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不尽相同,所以编辑需要事先了解不同的商业化数据库分别提供了哪些统计和分析功能,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功能。

2.对于部分载文信息,商业化数据库没有提供统计分析功能,此时就需要编辑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商业化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来检索相关的载文信息,然后再利用相关软件和方法来统计分析这些载文信息。这种方法的定向性很强,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特殊需求,但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功底和掌握一些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及方法。

(二)基于编辑个人掌握信息的载文信息统计分析

除了商业化数据库中收录的出版论文中的信息,每个编辑在吸引稿件、组织审稿和进行稿件的编辑加工等环节也会掌握一些重要的载文信息,例如作者的研究“小方向”信息和审稿专家的单位、地域、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相关的第一手、最准确的信息,也是商业化数据库无法获得的信息,更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因此,编辑对所掌握的这些载文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必要的。编辑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工具或软件,例如可以利用office软件中的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分析和查询,也可以利用专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数据信息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总之,科技期刊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较为熟悉的软件,选择性地统计分析自己需要的载文信息,改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强,杨忠民,许建礼,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122126.

[2] 孙凡.《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影响力及网络传播趋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8):211216.

[3] 田美娥. 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6):9699.

[4] 胡竹萍,龚雪,王曙明,等.《暖通空调》杂志文献统计数据对分析受众群体需求的启示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增刊):6972.

[5] 胡小洋,游俊,赵燕. 文献计量分析: 专业编辑的可选学术研究方向――以江汉大学1980年以来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5458.

[6] 史丽文. SCI引用《水土保持学报》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334336.

[7] 陈亦强.《高等教育研究》2000―2002年载文统计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101105.

[8] 金伟.《编辑学报》1995―2004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7880.

[9] 杨光,纪淑文,王宪.《太阳能学报》创刊以来载文及作者群的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1,22(3):246249.

[10] 冯向春.《化工学报》1998―2002年论文作者统计分析[J].化工学报,2004,55(11):19251927.

[11]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40446.

[12] 安秀芬,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661663.

[13] 张诗乐,刘雪立,盖双双.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在 WoS 数据库被引情况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990993.

[14] 潘志萍.《环境昆虫学报》2001―2010 年载文被引统计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 2012,34 (2): 259263.

The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f Paper Information in Technical Journals

LI Juan

(Periodical Pres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大学通信论文篇8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3G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核心,4G也即将开始进行商用。但是高校所用的教材仍然以2G为主,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学生对于3G、4G知识的掌握也较2G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增加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同时移动通信这门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要做到对重点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系统的组成原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新技术进行涵盖,教学内容非常多,导致了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程时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更新和重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2]。为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在教学中首先应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一个正确的评估,随时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删减,进而体现课堂教学的精髓。本人所教授的班级分为本科和专升本,对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内容就有所差别。移动通信的课程内容涉及到无线信道的衰落分析和估算,信号调制、解调原理及技术,纠错编译码理论等,这些内容在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对于本科的学生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应围绕移动通信的特点有选择地讲解相关内容,比如书上第2章是调制解调,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只着重讲解了扩频,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各章节的联系,从而把教学内容的重心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转移。而专升本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完全凭借自学难于掌握,除了要求自学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着重掌握2G网络的构建和组成,再逐步地向3G过渡,力保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学到更适合他们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多媒体授课。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来讲授,不仅耗费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对于一些系统流程的展示,也不够生动形象。为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本人采用信息量大且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采用板书的方式,对于原理方框图、小区规划、网络结构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人还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站、天线、网络区群结构等相关图文信息,通过动态演示与分析,将整个通信领域所涉及的整体设备和完整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通信领域的各个环节,建立全网的概念,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2.讨论学习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即教师满堂讲,学生只负责听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考能力。为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可采取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讨论课题,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在由小组内选派一个代表进行组间讨论,各组内成员可对代表的阐述进行补充,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积极状态,讨论结果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向的作用,指导学生讲解和组织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一些问题理解的会更加透彻,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4]。3.提交论文。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撰写论文。论文题目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查找资料,提交论文,并以随机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讲解,并对论文进行评判。评判方式可采取抽取若干学生的论文,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或者教师选择若干论文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撰写科学论文的兴趣和水平。

三、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方法难以对一个学生所学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综合和准确,除了取决于客观的考试或作业成绩外,还由主观的师生互动关系与课堂参与程度所决定。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期末考试,考查对基本知识及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2)课堂讨论,将课堂参与列为期末成绩考量的标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带动课堂气氛;(3)撰写论文,考查学生研究问题及创新运用的能力;(4)作业成绩。

四、教学实践

移动通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只立足于理论教学,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一般的实验设备只能做验证性实验,学生对实际运营情况无法真正了解,因此我系在外出实践环节中组织学生到联通公司、农垦总局通信公司等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主流商用通信设备和技术。在现场了解基站、移动交换中心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备、技术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课程涉及的技术和系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大学通信论文篇9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实验设计;图像编码

中图分类号:TN9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27-02

一、引言

信息论与编码是各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广泛设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高等数学、近世代数、概率论、随机过程、密码学、通信技术等许多领域,学生学习时用到的知识较多。这门课的香农信息论部分可以让学生对通信理论和技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加密编码则注重实践应用。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具有广泛影响,因此,加强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1,2]

二、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信息论可说是专业基础课中的基础课,通过信息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通信原理等其他专业课内容的理解,但在学生看来,信息论学习的好坏并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解题的角度来讲尤其如此。另外,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时很少将信息论与编码作为笔试课程,因此,学生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一门课的重要性,就会忽视该课程的学习。

2.课程内容带来的问题。信息论中有很多相似并且互相关联的概念,还有一些较为烦琐的推导证明。比如,信源熵和平均互信息性质的证明、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计算、信息率失真函数参量表达式的解法等。这些内容涉及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同时还涉及通信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3-7]

三、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特点出发,各高校任课教师对这门课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方法研究,所研究的方法涉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内容等。其中,增加实验内容是一项被广泛提及的重要教改内容,可以为这门偏理论的课程增添实践色彩,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3-7]毫无疑问,增加实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实验内容选择不合理或实验实现的难易程度设定不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8-10]

四、本文提出的教改方案和实验设置方法

本文提出的信息论与编码教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适当调整讲授顺序,保证编程实验有充足的时间。教学顺序的调整具有可行性。编码部分与香农信息论有一定的独立性,学习香农信息论以前,学生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就已经初步学习过有关编码的部分内容,因此可以将编码部分的教学内容适当提前。这种调整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信息论与编码的实验利用计算机即可完成,不需要特殊的实验装置和设备,因而一般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按照原来的授课顺序,讲完信道编码时,只剩下最多两周的时间留给学生做编码实验,时间少,自然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另一方面,编码部分讲完后,学生即开始分组讨论并动手做实验,在以后的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小段的时间来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让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给出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以分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一个大的实验,串连起编码部分的教学内容,凸显其实用性。所设计的实验是对一个16×16的图像块进行压缩编码,处理过程涵盖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加密编码,其中信源编码是混合编码,包括变换编码、预测编码、游程编码以及熵编码,信道编码和加密编码采用常用的典型编码方法。采用这样一个实验方案有两个优点:第一,实验中,数据在小组间顺序传递,每一个小组都把自己处理完的结果给下一组,下一小组以此为输入再做进一步的处理,这种联系使得小组之间必须进行交流,除了完成本组任务以外,还须了解和关注其他小组的工作。第二,与单步骤的实验方案相比,该方案能够让学生看清各种编码方法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三,整个任务具有一定的深度,任务被分解后,每个小组的工作量又都可以设计得比较合理,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3.对授课内容及其重点的调整。讲解香农信息论时,要改变对定理证明过程的教学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例题和习题,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理论和技术,让学生参与,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①香农信息论中有一些定理和性质的推导过程比较烦琐,将这些推导过程整理成单独的演示文档,对学生可能看不太懂的地方加上详细注释,将整理好的文档放在Bb平台上,或者随堂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研读。②一些问题和计算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没有任何难度,应当避免做过多的例题和习题。比如,自信息和信源熵的计算,这些题目往往偏于概率计算,没有必要进行反复练习。③用每次课的最后10~15分钟,陆续对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方案见图1。

实验过程分编码、解码以及扩展内容三部分,按照学生人数细分成小的任务步骤,相应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4人,大致让每个小组平均有两次任务。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在扩展的部分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内容。图1给出的是以9个小组的划分方式进行实验时编码端的工作分配情况。

五、结论

我们已经将本文所提方法用于我校大学四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研究生班级人数一般较少,每个小组通常只有一名学生,而本科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每个小组至少有3名学生,更容易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仇佩亮.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111-114.

[4]张小峰,逄珊,邹海林.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3):11-14.

[5]席在芳,欧青立,曾照福,吴新开.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99-101.

[6]张正言,田雨波,张冰.MATLAB在“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03):109-112.

[7]郭里婷.“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79-80.

[8]张正言,黄炜嘉,张冰.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3):191-193.

大学通信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论 编码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007-01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信息有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之分。《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书中大多讨论的是关于狭义信息的最基本的理论,内容所涉及生活和工业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信号滤波和预测、统计检测和估计、移动通信、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社会学等等有关信息的问题。信息论与编码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人结合3年的信息论课程的授课经验,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

1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 所需准备大量的基础课程,知识量大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涉及大量数学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以及数值分析等。这些数学知识本身比较复杂、抽象,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对繁杂的数学定理及其推理感到抽象和枯燥,比较难以接受,进而形成畏难情绪。而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储备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之后,还需要掌握一些通信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这方面的薄弱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穿插生硬,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1.2 概念抽象,证明推导过程复杂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大量的概率论的知识和随机过程的知识,比如马氏链的稳定的极限熵,香农极限的推导过程,信道定理推导过程中的大量不等式证明都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更像纯数学理论,一直在做逻辑证明。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因为不熟悉的数学知识丧失学习动力,因此在学习中适当加入实例和计算机模拟算法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

1.3 教材所限,不可体现实际应用

信息论与编码的教材通常先引入各种定义,比如信息、信源熵、信道容量等等,然后提出性质,定理,仍然是“定义,定理,例题,练习”老套路的数学逻辑模式,没有合适的引入和应用。即使后面的信源编码,压缩编码如此思路明确的算法,也没有结合计算机进行数值试验,使得整个课堂教授乏味难懂。如何优化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增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合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努力的目标。

2 理论教学的改革方法

根据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应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掌握香农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强调可与实践结合的章节的重要讲解,譬如离散信源编码,离散信道信道容量求解。减少纯粹的定理推导证明,并通过简洁的实例使得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公式和定理表达的内容。在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相关知识和当前的信息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与通信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又能有兴趣学习相对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

除了相应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尽量减少黑板带来的大量证明推导的板书时间,展现多媒体授课的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但也要努力克服多媒体长时间的视觉疲劳而有重点的停顿和强调,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3 实验教学的引入

信息论与编码的本身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来源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课程,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些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结果可视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理论教学。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项目,即针对一个实验,给出由易到难阶梯式的任务要求,鼓励引导学生一级级攻克。但实验内容必须精选和优化,适合不同专业的需要。首先有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信源熵的计算等;其次是设计性实验,对给定的离散信源进行Huffman编码、费诺编码等,这些适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生物信息专业的学生进行。最后是综合性的实验,搭建一个包括信源、信源编译码器、信道、信道编译码器等各模块在内的仿真通信系统。此实验适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

近些年为了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需要,大学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主要选取了MATLAB软件作为实验平台。相对于传统的C语言,MATLAB语言简单易懂,其特有的工具箱可以对编程进行辅助。另外MATLAB可以实现动态建模与仿真,因此MATLAB软件在信息论与编码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用到大量的矩阵计算,比如信道容量的计算、线性分组码等,因此选择MATLAB软件作为实验平台非常适合课程自身特点。

4 结语

本文总结了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讨论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见解,提出了该课程在教学和实验环节都需要的改进之处,对该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一定创新。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探索还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中前进,争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信息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雪虹,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傅祖芸,赵建中.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莺,胡剑伟.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班优化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