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十篇

时间:2023-03-17 10:27:45

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篇1

关键词:普洛康裕 资料室 实际 方案 经济学原理 多方面

1.药品价格虚高现象

1.1芦笋片的价格虚高原因

芦笋片是一种出厂价为15.5元盒,批发价为30元盒左右,用于癌症治疗辅助药物,却在湘雅二医院以213元的高价卖给了病人。其售价减去成本后,利润竟达出厂价的近13倍!更有甚者,湖北物价局将该药品定在136元盒,是其出厂价的8.8倍!该现象表明,价格的提高与药品的流通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我国物价局面临人员不足、信息繁多、审核艰难等诸多困境。基于此,我国频繁出现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仿佛就不足为奇。但原因真的只有这些吗?

这是根据研究所描绘的药品流程图,很具有代表性。它比较全面的反应了药品流通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领域。如果每个领域将新进药品的价格提升15%-20%,那么药品价格就会很高。同时,回扣部分,贿赂部分等也会导致药品价格的上升。这便是中国药品流通的现状,是我们需要面对并解决的主要现状。

1.3针对芦笋片事件提出的“固本清源”措施

近些年,有人提出 “固本清源”的方案,即在完善医保制度下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使药品最终的价格不会太高。我国以药养医的现状使得该方案不尽人意。而且,它在减少医院利润的同时也会减少医药制药业的利润。完善医保因此也会将更多的医药费用转移给国家承担。这项举措是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触到了本质,但需要修改与调整。它的困难实施是因为药品的价格虚高还有其它因素,在此应当引起重视。

2.对药品生产到药品销售的过程分析

2.1药品生产流程与出厂价格形成机制

药物生产时,企业必须将种种费用加入到药品中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药品出厂价格不高。价格提升的比例与药品的成本成负相关,但提价绝对额却与药品本身的成本成正相关。考虑到药品的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的成本与风险等因素时,药品的出厂价格一般均在合理的范围。

2.2销售策略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药品所经销售环节越多,其最终的价格就会越高。这个结论是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因素。此外,药品高价还与药企的销售策略有关。在中国药科大学接触的药物知识中,有些药物根本没有利润可转,处于亏本的情形。但也有些药物的利润很多,无法找到该类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其实,药企的销售是一个销售组合。并非每种药都是有利可图。药企将药品销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减少亏本药物的销售(含社会因素的影响),维持平利药物的销售,增加高利药物的销售。药企的运行,需要利润以使医药制造企业成长。在这种销售组合下,药企能正常的发展医药的生产与销售市场,确保药企本身的利润,从而使药企得以深化。由此,这类药品高价是一种正常现象。

3.对现有状况的建议

3.1从“销售模式”与“市场原理”改革药品流通现状,用合理提高

代替虚高。

我国医药流通现状的任何改革,都不能违背医药经济市场的基本运行原理。药企需要资金与发展。但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有限,药企通过销售获得的资金就很有限。这是我国医药市场上的矛盾。中国现有4800余家医药制造企业,这表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对医药市场的改革,不应当以限制价格为主,而应当根据实际,从根本上规范药品流通环节的数目,使同一环节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参与者的增多而降低,而不至于使减少的环节上的人员失业或出现动荡。增加物价局的专业人员,完善物价的审查体制,使不合理的药品高价现象杜绝。同时,国家应根据实际,对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医保改善,将一部分资金从百姓转移到政府,用于协调药企发展与市场的正常运行。

3.2药品价格问题的补充

在发展的进程中,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药品专利到期、价格压力、监管压力、接近成熟期的新产品数量减少、人口结构变化、药品疗效不理想……如何继续保持发展,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有六大因素被全球药企高管们反复提及,这六大因素依次是:新药不断减少的趋势、在高要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产品的价值、应对全球监管机构的压力、对客户重新定义及应对医疗健康体系支付者不断上升的地位和话语权、专利问题的挑战、行业声誉的损害。针对于此,医药企业的整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药企本身的创新、营销竞争力也会在这样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这是药企必须面对的市场发展模式。

由此,针对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我们既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同时又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如何直接的去降低药品的价格,而应考虑到政策实施后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根据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从中找到行而有效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我国药品虚高的特殊处境。

我们的研究与数据来源均有限,所提出的建议仅建立在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上。针对于其中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①《发展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韩纪江、胡星主编(2006年2月第2次印刷)

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2008年3月第7次印刷)

③《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2007年9月第3次印刷)

④《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杨公朴、夏大慰、龚仰军主编(2008年7月第1次印刷)

⑤《投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淮秀主编(2007年6月第三次印刷)

⑥《高级研究方法》东卡莱罗纳大学出版.梁慧刚、薛雅炯主编(2010年3月份)

药品价格篇2

关键词:药品;价格;市场垄断;消费者选择

一直以来药品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与其相应的药物治疗是对人类营养、生活卫生以及医疗保健等维护健康活动的补充。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重视和调整药品价格变化既是保障中国居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对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904号《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通知决定自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多数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强化医保控费作用,强化医疗行为和价格行为监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自1977年开始不断进行改革、调整药价。但是部分国家药品价格的降低幅度并不能改变医药消费的增加,也不能满足居民对于药品价格的预期。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药品价格调整是一个涉及到产品生产与需求、商品流通和使用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的大工程,也是很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一、现在市场药品价格现状

药品主要被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由于药品的使用远高于其他的保健品,使得药品的利润程度可观。1996年开始,中国对药品主要实行三种定价形式。第一种是由国家发改委直接定价的药品,这部分包括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第二种是由省级部门机关定价,包括原研药、单独定价药、优质优价药、低价药、医院制剂等;第三种为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药品价格,有一处很独特的现象:一些药品,价格过高,而另有少数药品,价格极低,甚至低于成本价。进口药、独家品种的药品缺乏与之竞争的产品,其价格多年来一直虚重。2013年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华贿赂被曝光,通过一系列子公司间的倒手以及虚报价格等把戏,葛兰素史克的药品在中国的售价远高于在其他国家的价格,最高达到其他国家的7倍。总结起来就是,现在医疗保健过程中一些药品售价远远高于成本;相同疗效的药品价格差别悬殊,药品由于地域不同,价格差异不同。只有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才能有效地规范药品市场、改革医药价格,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提高居民的卫生健康福利水平。

二、药品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医药市场垄断和药品市场不当竞争[1]。制药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保护,往往针对某一产品的变化,申请对个专利。这就会对其他新公司的进入形成合法的市场准入障碍。但是药品专利期过后,其他公司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多为一些慢性疾病治疗制药公司。虽然同药效的药品供应数量增加,一些医生和患者将新加入市场的药品当成很好的替代品,使得该种药品价格下降。原专利公司的另一方面无论出于是营销成本最优还是方式便捷的考虑,药品公司或厂商的市场营销的目标多数都定位在医生身上,而不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身上。但是原专利申请的制药公司会依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需求弹性相对低的患者继续维持自己产品的垄断。后进入市场的具有相同药效药品的制药公司竞争获得的多是对于药品价格弹性相对大,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群。另一方面,制药公司或药厂会通过推销员直接拜访医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经济行为,进而鼓励医生给患者开具或尽量多的开具特定品牌的药品。第二,药品的管制和患者健康的博弈。着眼于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无论任何国家的政府对于药品的管制历来都是严格的,中国也不例外。所以,药品的审查审批也是一个相对来说冗长而繁琐的过程。制药公司开发新药品,需要为了审批提供临床实验数据和结果等申请材料的准备时间,使得新药品的完成所需时间短到几年,长达十几年。这就需要运用经济学来衡量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药品创新双方的收益来判断取舍,是否要严格药品的管制。美国佩尔兹曼研究表明创新药品的减少,导致产品竞争性下降,引起的药品价格上升的福利损失远远大于由于减少无效药品使用节省的开支。所以,美国采取的对策是加速了某些药品的审批程序。2015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也提出了优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加速临床急需等药品的审批。第三,技术进步,社会保障完善与医药价格的冲突。新药的研制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改变医疗投入的组合。虽然有些时候会增加成本,但如果健康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费用,而是疗效。医疗保险在某种程度也是医药价格上升的原因,医疗保险的报销途径是先将账户的金额花光以后再按一定比例缴纳现金,这不同于消费其他传统商品需要直接支付全部费用。如果某个患者的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给付整个费用金额的比例高,医生有可能会开具价格高的品牌的药品。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所施行的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就是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问题[2]。如图1,横轴为某种药品数量,纵轴为其他同类药品数量,i,ii,iii为消费者效用曲线,效用曲线远离远点效用越高。如果是使用医疗保险自由购买药品,如图1(1),可以看出预算约束越大,预算约束与更高的效用曲线相切,患者得到的满足也越大。那有些公费医疗单位,尤其是一些学校单位有自己的医疗场所,药物实行政府定价政府采购,当医院规定使用固定品牌的药品治疗时给开具的药品数量为B0,如图1(2),当实际药品消费量少于B0时,实际效果没有变化,因为药品不能转售。但如果给开具的药品数量为B2,且同样不能随便转售,如图1(2)可见患者达不到最高的效用。从这可以看出至少部分单位实施的医药政策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替代,造成药品部分市场垄断,无法实现其最优选择。也限制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经济运行。第四,药品本身的需求和生产、流通成本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伴随着世界性原材料的短缺,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药品加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成本的大幅上涨,使得药品制造成品上涨。但是某些药品如一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品的定价却十年未动,成本的压力全部压在了这药品的生产企业身上。导致这类药品虽然价格未涨,但是市场供应短缺。同时某些药品由于专门治疗某种特殊疾病,并且药品与一般消费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它的消费不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患者无法随意选择药品的消费量,为了达到自己的治疗效果都得使用固定数量的药品,不像其他消费品价格高就少用或不用,价格低就多用;由于患者作为被动消费者,也左右不了药品价格,当市场需求量增加时,制药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效益是不会降低药品价格的,反而会通过涨价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药品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商品,这是造成有些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第五,医院成本转移和医生对其收入的态度。近年来医疗系统开始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开始推行商业化、市场化运营。在鼓励医疗机构竞争、放开价格的同时,医疗机构的服务目标也从追求公益目标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中国多数公立医院都实行政府特别项目补贴。在竞争机制的市场下,患者的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如果医生对患者无歧视,医院会接收Q1数量的患者,这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收取P1的价格,医院也会接收可享受国家项目补贴的患者Q2,如图2可知,医院最终盈余为图上阴影部分。如果国家降低补偿为R2,医院也还会接收有国家项目补贴的患者数量Q2,此时提价没有意义。因为提价高于P1会使医院盈余减少,患者数量会减少。但此时医院的总收入会减少,如果一段时间内收入能补偿成本,医院运行没有问题。否则医院就会将成本转移,医院会尽可能地增加收入,那提高药品价格或提高服务收费就是进行成本转移的方式。医生作为医疗卫生保健的劳动力资源,对于药品价格的高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经济学的目标收入假设。当实际收入低于目标的时候,医生会渴望获取更多的收入,医生就会改变患者的数量和药品的价格等方式。也就是当收入降低时,医生会引发各种诱导性的药品和医疗消费。如果诱导的利润较低,医生的诱导就会减少。现实生活中医生垄断开具一种或几种药品以及尽量多的开具此类商品的数量就是此现象现实写照,这也带来一些药品垄断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结果。其他一些由于区域差异,医生、医院、药品制造厂家、政府以及患者自己等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上药品价格出现高低不同,乃至药品及其价格的垄断[3]。

三、医药价格调整的相关建议

第一,要规范药品生产、合理规范药品价格。政府要通过行政干预合理的、区域化的控制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以及药品的生产种类。避免部分药品厂家过分竞争,产品过于集中。同时国家对于药品的价格要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给出合适的价格指导,防止部分制药企业抬高药价或由于成本增加濒临倒闭。对于社会关注的专利药品以多方的价格为参考,并让制药厂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说明药品的价格、疗效、销售等情况,然后有社会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价格评审组给出合理的价格指导。特殊药品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定价管理。第二,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和完善医院的政府补偿政策。医保作为中国医疗体系最主要的支付方,加强对于医保使用的监管有利于杜绝医药浪费和医疗系统贪腐。在确定付费标准方面,可以学习国外设立联邦制药委员会,负责确定所有的药品能否被医保支付以及支付价格。并同时改革现有仍部分存在的公费医疗制度,完成全社会统一的医疗保险方式。在国家财政许可下,继续对一些公立医院进行一些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政府项目政府补贴政策。第三,保证医院和医生的合理收入、医药分家。对于公立医院研制的专利药品、鼓励独家生产药品市场份额,允许医院对其专利药品的定价和管理的自。政府可以根据区域和医院性质,给予医生服务收费定价的权力,以减少医生为追求更高收入而产生的患者消费诱导。通过实行医药分家,改变以药养医的现象。医生可选择药品品种,但是无权指定购买药品的地点和该药品的品牌,患者购买药品的自主选择权将变大,由此就会切断医生和药品销售者之间的联系,让医药厂家直接面对患者[4]。但同时也要加强对药品销售的规范和管理。政府应该鼓励现有的药品批发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大幅度减少药品批发企业的环节和数量,采用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经营方式,降低药品的流通成本,从而有效降低药价[5]。第四,建立整个医疗行业的监督监管,出现问题必须从严处理。从药品的生产,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流通都做好监督。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效率,防止高价药或劣质药充斥市场,从而有效调控药品价格。

作者:邓艳娟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0:416-436.

[2]张叔民.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0-120.

[3]王锡源.破解医改难题关键在于纠正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21(08):10-15.

药品价格篇3

2003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适当提高了手术费标准,增设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和技术水平的诊查费和护理费,降低了大型仪器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并降低了药品价格。

改革后全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平均提高7.3%,其中手术价格平均提高30%,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平均降低30%.同时,实行了“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制度,推行了“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安装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软件,从源头上卡住了人为定价、随意定价问题。

河北省物价局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分三次降低了199种化学药品和267种中成药的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左右,年可减轻患者负担1.5亿元;审核了11批共计757种1077个规格国家尚未出台正式价格的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15%左右,年降价额3000万元;认真做好招标采购药品价格的审核工作,全省年招标总额约1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15%,年降价额1.5亿元。

药品价格篇4

关键词:药品价格改革;药价放开;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33

根据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出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此次改革,取消了绝大多数药品的政府定价,仅保留对品和第一类的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改变了十余年来药品定价的机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取消药品限价对药品价格将带来哪些影响?药品价格改革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呢?本文将药品市场根据不同的药品种类简单地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并对不同的药品市场分别讨论。

1 药品价格政策对药价的控制能力

自2000年以来,药品价格主管部门对医保目录药品和除医保目录外的特殊药品实施政府指导价,又称“天花板价”。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立医院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药品价格全部通过药品招标采购确立。新政策出台前,我国对药品价格的管控主要是通过发改委定价和地方招标采购制度。即药品价格不能高于政府指导价,药品进入医院在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确定中标价格。现在政府定价取消后,主要通过地方招标采购来对药品价格管控。发改委定价是否可以取消,地方招标采购制度是否能作为有效的管控工具呢?我们将利用2010年版江苏省医保目录的中标价格和政府最高零售价之间的关系做比较,反映政府定价和招标采购制度对药品价格管控的实际情况。定义招采控价能力(Ablity)=中标价/政府最高零售价格,反映了招标采购制度对药品实际管控情况,具体见表1。

在2010年版江苏省医保目录,共有31084个药品,其中有9664个既有最高限价又有中标价。求得Ablity平均值为66.52%,远远低于政府最高零售限价。但针对于不同的种类的药品,招采限价能力不同。我们将《医保目录》中189个原研药单独列出,计算其平均值为85.2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47.61%和98.28%。这里原研药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定义,指化合物专利过期(包括行政保护期结束)的专利药品和同类药品(未能申请中国专利保护,但在国内首次上市的药品)共同构成“原研类”药品。在我国,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依然被当作“原研药”享有不同于一般仿制药的待遇。除原研药以外的仿制药,计算其平均值为66.16%,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99.78%,0.39%。

整体来看,药品招采制度确定的药品中标价是远远低于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限价的,即使发改委放开药品价格,也会通过招标采购制度限制药价虚高。药品招标采购一方面保障医院用药安全,杜绝假劣药流入医院。另一方面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患者和社会不合理医药负担。涉及到具体不同品种的药品,可以看出,对原研药,招标采购的控价能力明显降低。政府放开药价后,药价由市场调节,原研药市场竞争力强,价格较一般药品高。目前取消了发改委的最高零售限价,势必会削弱对这部分药品的价格控制。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普通的药品,依靠招采机制限价是可行的,目前取消对政府限价对这类药品影响不大。而对于原研药,招采机构管控的效果大打折扣,需要采用其他方式限价。

2 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

2.1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并且卖者所提供的产品大体上是相同的。在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由供需双方确定。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在药品市场中,如果一个治疗领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且同一药物治疗方案中又有大量的已过专利期的通用名药品生产厂商时,市场状态也接近于完全竞争。

2.2 发改委定价机制的效果

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指导价Q相当于价格上限。对大部分药品,发改委制定的指导价远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已是不争的事实,实际的价格就是由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均衡价格P。那么现在发改委放开这部分药品价格,对实际的价格P也是没有影响的。因为这部分药品的价格已经是由市场充分竞争决定出的,并且低于发改委所规定的价格上限。如图1所示,均衡价格P位于价格上限Q下。S表示供求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P表示均衡价格,Q表示政府指导价。

当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指导价Q低于市场均衡价P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为D2,但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为D2,价格上限造成了供应的短缺,短缺量为D2-D1,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之前药品价格不断降低导致部分低价药开始在市场上渐渐消失,最终产生了临床治疗无药可用的困境,例如鱼精蛋白、复方磺胺甲f唑注射剂、红霉素注射剂等。此次药品改革对于这部分被政府强制干预,严重背离市场规律的药品明显利好,这部分药品的价格会随着改革上涨,回到合理的范围,并且临床用药将得到保障。

2.3 招标采购机制的效果

对完全竞争市场,采用制定价格上限的方法,要么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导致政策失灵,要么是低于均衡价格导致供应短缺,可及性降低。但如果政府能通过缩短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的成本,那么药品的供应曲线S会向右移动,以药养医造成药价虚高饱受指责,招标采购机制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以集中采购的方式杜绝医院医生的回扣,降低药品的流通成本。

3 垄断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

3.1 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当企业开发一种新药时,专利法使企业垄断了那种药品的销售。市场上仅有一家企业销售该药品,并且没有疗效相似的其他医疗替代品(如手术),这就构成了垄断。当企业的专利过期后,任何公司都可以生产并销售这种药品,市场就从垄断变成竞争。

在垄断市场中,由于只有一家企业,它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如图4。垄断者将会调整产量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A点,垄断企业将获得最大利润。如果多增加或多减少一单位的产量,利润都将减少。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垄断市场中P>MR=MC,而完全竞争市场中,P=MC=MR。由于P>MR=MC,垄断市场相比完全竞争市场赚取了超额的利润,也正是因为创新药能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企业才有动力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

3.2 发改委定价和招采机制的效果

从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来看,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最充分,而在垄断市场中三角形ABC是由垄断而造成的社会的福利损失,这部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在边际成本之上,但是却无法购买到药品。那么政府可以通过对垄断药品价格干预,来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用到药品。相对的,政府需要把握价格控制的尺度,如果政府的价格控制在均衡价格之上,则没有帮助。政府定价在均衡价格之下,将会增大消费者剩余,减少垄断者剩余,通过压缩企业的利润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能用上药品。然而当药品价格控制低到一定程度,垄断药品所获得利润无异于完全竞争药品时,企业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挫伤,企业将减少对研发的投入,创新药的数量减少,最终会损害患者的利益。对于垄断商品,价格上限过高无效,价格上限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则会影响生产。但是由于垄断商品比较完全竞争品是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有一定的空间,因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平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同样对于垄断市场,政府可以通过招采机构降低药品的流通成本。

4 政策建议

对整个药品市场,应通过完善招标采购制度降低药品的流通成本。现有的招标采购制度中,中间环节的成本并没有被压缩,反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招标入场费、回扣等问题层出不穷。招采机构只招不采,是否用药的决定权仍在医生手上,为了增大药品的用量,企业打通医院关系上仍要公关。这些费用的产生使得招标采购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政府应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招采结合,加强综合监管,杜绝暗箱操作和灰色收入。

综上,对市场竞争充分的药品,政府放开药价,简政放权,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对于垄断商品可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降低企业超额利润,平衡医药企业和患者的利益。也可以通过完善市场,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降低药价。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都可以通过降低药品流通成本降低药价。政府放开药品价格只是改革的第一步,除此以外,还需建立谈判机制,完善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对医疗服务方的约束激励机制、医保支付的控费机制、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

参考文献

[1]贾洪波.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医保控费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07):11-13.

药品价格篇5

第二条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参加全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其他当事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加强药品集中采购中的价格管理,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医疗机构选用质优药品和廉价药品,进一步降低部分偏高药品价格,使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第四条药品采购供需双方应依法开展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和各项价格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采购双方的价格权益,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地进行药品采购活动。药品采购价格应通过竞价议价形成,不得以任何方式违反价格政策,设置价格方面的限制。

第五条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药品集中采购价格管理办法,为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提供价格依据,对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全过程的价格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对参加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中标价格的合法性进行审核,负责网上集中采购药品零售价格的审核和工作。

第六条纳入集中采购的政府定价药品,企业应提供有关价格资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已正式公布价格的,以最新公布的价格为准;尚未正式公布价格的,企业应先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申请制定临时最高零售价格。

第七条集中采购中同一生产企业的药品,不同剂型、规格应与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该药品代表品保持合理差比价关系,基本符合《药品差比价规则》。

第八条集中采购药品作价计算公式为:

中标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1+加价率)

中标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加价额

第九条不同类型的药品实行不同的加价率。廉价药根据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廉价药品目录,在对制药企业进行遴选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制定零售价格:零售价格5元及以下,直接执行零售价格,采购价格由购销双方协商;零售价格5.01-6.25元,在采购价格基础上加2.5元;零售价格6.26-10元,在采购价格基础上加40%;零售价格10.01-15元,在采购价格基础上加4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和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在不突破国家规定价格的前提下,以最小零售包装的实际采购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实际购进价500元以上的,最高加价额不超过75元。

《江苏省定价药品目录》内的药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除外),在不突破省定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以最小零售包装的实际采购价为基础,按以下加价率(额)顺加作价:10元及以下,加价率35%;10.01-50元,加价率25%;50.01-100元,加价率20%;100.01-500元,加价率15%;500元以上,最高加价额不超过75元。

属于市场调节价的药品,在确定采购价格后,参照省定价药品作价办法制定零售价格。

第十条严格按照药品采购价格采购药品。医疗机构在规定加价率之外,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同中标企业(配送企业)进行“二次议价”要求给予折扣。医疗机构如低于集中采购价购进药品的,应以其实际采购价为基础顺加规定的加价率(加价额)作价。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顺加规定的加价率(加价额)后形成的药品零售价格,与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格间的差额,应当全部让利于患者,不得进行差价分成。以其他形式对药房进行管理的医疗机构也按此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集中采购药品零售价格的计算,注射剂以支或瓶为计价单位,其他剂型以最小零售包装为计价单位。药品中标零售价格尾数按四舍五入方法取舍后,百元及以上的保留到元;百元以下、一元及以上的保留到角;一元以下的保留到分。

第十二条药品采购机构应在药品定标后10个工作日内,将药品采购价格及按规定核定的零售价格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核。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审核工作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三条价格主管部门完成药品价格审核后,应向社会公布药品采购价格和零售价格,作为执行和检查药品价格的依据。医疗机构要在其服务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中标药品的零售价格,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集中采购药品零售价格执行期间,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调整有关药品零售价格时,按以下原则处理:

药品零售价格高于价格主管部门调整后零售价格的,按调整后零售价格执行。药品零售价格低于价格主管部门调整后零售价格的,暂不调整。若药品采购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差率小于规定加价率(额),中标人可向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调整药品零售价格。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将视实际情况决定调整与否及调整幅度。

第十五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集中采购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对扩大加价率(额)、不执行中标药品零售价格、违反明码标价规定、操纵投标价格或进行价格欺诈等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法查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

药品价格篇6

[关键词] 药品价格垄断价格限制市场化

价格,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从而使得药品价格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药品价格中的经济学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对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的改进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对于垄断的管制

新药品由于存在专利权的问题,那么对于拥有该专利权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垄断该商品的生产。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垄断性的少量特殊药品(包括国家计划生产供应的精神、麻醉、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药品)。垄断厂商由于缺乏竞争会造成高价格、高利润、低产出水平的经济效率损失,因此政府对于这种市场失灵的状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这里我们就来讨论政府对垄断的价格和垄断产量的管制。

图1 对垄的管制

参见图1。图中反映的是某垄断厂商的情况。曲线D=AR和MR是它的需求曲线(从而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曲线AC和MC是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研制药品的费用)。在没有管制条件下,垄断厂商生产其利润最大化产量qm,并据此确定垄断价格Pm。这种垄断均衡一方面缺乏效率,因为在垄断产量qm上,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缺乏“公平”,因为在qm上,垄断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即经济利润不等于0,或者说全部利润大于正常利润。现在政府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则政府应当将价格定在P*的水平上,最大化产量为q*。在该产量水平上,价格恰好等于边际成本。于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那么对于专利药品的政府管制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是实行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第一,作为政府制定的价格决定因素企业资本量和生产成本方面,对于被管制企业和管制机构各自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企业向管制机构提供虚假的信息,虚报药品的组成成分,虚增产量,抬高材料价格,谎报一些"莫须有" 的费用项目,导致新药定价普遍偏高,以牟取暴利。一些企业甚至是在原有品种上翻版生产、更换剂型的"新药"。更有厂家采取更换药品名称的方法将老药变"新药" 。第二,企业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地位的好处,进行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例如,向政府行贿,或者雇佣专业人员向政府官员游说等等。这种为了获得垄断地位的寻租活动是一种没创造任何产出的纯粹浪费。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是要提高政府价格部门的信息收集和行政执法能力。二是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药品评审的一项正式指标,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同等考虑。例如,新药与现有药物相比,其疗效并无明显的优越之处,那么其定价只能与现有药物相同。如果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的疗效优于现有药物,那么需对其增加的成本与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断定是否与拟定的价格相符。药品价格并非越低越好,有些药品价格看起来很高,但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发现,这种药品具有较高的成本一效果比,其定价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在审核药品价格时,除了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之外,还应考虑药品的经济性。通过专家从医学、药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透明的”讨论,既保证制药公司合理的利润,又让病人用得起药。总之对于新药和具有垄断地位的药品企业实行价格管制是必要的。

二、最高限价

除了上述药品以外我国政府对相当范围内的药品实行限价。政府价格部门不但规定了作价办法,规定了利润率、销售费用率、流通差价率等,还要规定折扣率。要知道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甲等(由中央政府定价)和乙等(由地方省级政府定价)的药品,也就是大多数患者所必须消费的常用药品,其实际构成了主要的药品消费市场。

图2 最高限价

图2表示对某种产品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形,政府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为P0。由图可见在最高限价P0的水平上,市场需求量Q2大于市场供给量Q1,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最高限价产生的问题在长期会变得更严重,其原因可能因为厂家获取得收益不足与补偿其成本,使一些药品退出市场,例如,上海施贵宝公司已宣布今后不再生产抗感染药氨曲南(商品名为君克单)。而该药目前尚无替代品种,不供应就会影响临床治疗。同时会使一些企业利用不良的对策来针对国家政策,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政府对药品实行最低限价管制。图3 表示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低价格为P0由图可见在最低限价水平上,市场需求量小于市场供给量,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药品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在产品推销过程中通过高折扣和高回扣等不法手段,来挤占销售市场的份额,这部分费用已虚报的方式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那么对于一些大众性的药品有必要去制定其价格?还是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

当然药品定价市场化,也必须认识到药品具有的特殊性。药品市场中供需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充分,药品知识专业性。而医疗机构介于生产者(厂家、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服务状况下(以药养医体制与医药费用支付手段由患者先付费再到保险公司报销),药品定价市场化会造成生产者和医疗机构形成价格联盟,医院、医生的利益与最有效利用药物追求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质优价廉的药品不一定成为医院的首选,价格高昂的药品可能会更受青睐,而因此违背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那么放开价格管理模式是有条件的,他要求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与药品价格相关的生产、流通、医疗和“医保”等领域制度必须完善,重点是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但也不是简单的医药分离或者一味的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是要形成“以保养医”的局面。让医疗机构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信息提供者,提高药品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偏好函数,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让药品市场从扭曲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统治”这样一个具有效率的市场形式。市场的完善需要才是我们的决策者更多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

药品价格篇7

【关键词】 药品价格 管制 因素 路径

一、药品价格管制的宏观因素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结合SCP的分析思路来研究影响药品价格管制的宏观和微观因素,是研究影响药品价格管制因素的一大主流。其中宏观因素主要是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药品价格管制相关因素的。

1、制度需求相关性因素

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府扮演两种角色,即制度的供给者和制度需求者,毫无疑问,关系到国家整体制度的制定、实施都是由政府主持的。药品价格管制之所以应该由政府出面制定、实施,是因为药品的生产与制造既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也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安危。政府在实施药品价格管制过程中,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同时为了鼓励药品的研发和生产、给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和保险机制,因此政府也成为药品价格管制的需求者。如何在药品的价格管制和费用补偿方面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是研究药品价格管制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从上述分析来看,政府的作用和力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的主要提供者,有些企业也担负药品研究与开发的重任,医药产品不仅在需求方面而且在研发方面同一般的产品有着特性差异。医药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费用高,因此开发风险也大,药品生产企业要求药品特别是新药、特效药的高回报也就是必然的,但是,药品研发与生产又是控制药品价格的第一道关口。研究药品的价格管制,既要充分考虑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与投资情况,满足药品研发与生产的回报需求;同时还要不使药品价格、药品费用过快上涨。

(3)药品经营机构。药品经营机构指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批发商、零售药房、医院在某种程度上是造成药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推动力量,这些环节成为药品价格管制中需要约束和管理的重要对象。

(4)医院(医生)。医生掌握处方权,自然掌握着患者使用何种药品的大权,同一种疾病在进行治疗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选择同种药物。因此,医生就有选择给患者用药的权力,在医患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医生的寻租行为就可能产生。这个因素在药品价格管制研究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5)患者。患者在选择药品过程中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这与一般的消费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患者在购买、消费药品时,一方面要考虑生命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自身的支付能力。而在必要的时候获得必要的保障,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取决于政府的补偿体系,所以关注患者的需求也构成了药品价格管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制度供给相关性因素

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影响药品定价制度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程序。在制定特定的制度过程中,国家是制度主体,法律程序是制度供给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法律程序影响着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难易程度和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高低。具有特殊性医药行业一直以来是政府着重监管的产业,世界各国对医药价格的管制都是直接由政府牵头制定的,即使在美国,政府在药品价格管制方面仍然扮演着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因此,政府的立法程序和执行能力是影响药品价格管制的一个首要供给因素。

(2)知识积累与知识进步。随着科技发展,药品和医疗方法被不断发明出来,越来越多的病可以得到医治,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医疗问题也随之发生。药品品种增多,价格昂贵,急需有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新的药品价格管制。

(3)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影响制度提供新的安排能力,制度安排导致药品定价方面制度不均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医药行业的良性、稳定发展。

二、中国药品价格管制微观因素分析

药品具有如药品性质的不确定性、药品企业和患者的有限理性、药品生产的资产的专用性的一些经济属性。有了这些经济属性,再加上药品利益各方对药品价格管制的认同态度和各方在多大程度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假定,就可以用四种不同的词汇来描述中国药品价格管制,即计划的药品价格管制、言而有信的药品价格管制、竞争的药品价格管制、治理的药品价格管制等。下面针对这些经济属性和行为假定来分析中国药品价格管制的微观因素。

由于面对药品特性不确定性问题,人们对医药行业的有关问题都会退避三舍,因此分析时做出假定: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已经大到不容忽略的程度;药品和药品流通企业与患者的有限理性、投机思想、资产专用性;规定出两个值,其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零。然后根据上述每一个条件所起的作用分别赋予其中一个值:如果这个条件很重要,就记作(+);如果它不起作用,就记作(0)。这样就可以分析以下三种情况了:其中,每一种情况都缺少一个因素,不是缺少有限理性这个因素,就是缺少投机思想或资产专用性因素;最后还有第四种情况,即三个因素都具备。下面把这四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一下与之相对应的药品价格管制,具体见表1。

情况1,如果双方理性不受限制,从一开始就要进行全面的讨价还价来制定一个价格管制,并且要在制度中写清楚:对于制度制定后随时可能发生的哪些偶然情况,应当怎样适当处理。根据这种制度,双方能否如约履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了。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制度就完全依靠计划了。

情况2,双方理性有限,资产专用,但假设不存在诱发投机思想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意味双方严格自律、言而有信。由于双方有前面所说的严格自律、言而有信的做法,再加上双方没有投机思想,这就保证了双方能如约履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制度就被缩小为一个言而有信的问题了,即承诺。

情况3,两者具备:有限理性,投机思想,但资产不具备专用性。双方不可能有长期的互惠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制度,欺骗以及极其恶劣的欺诈行为,自有法庭裁决予以震慑,这种价格管制也只能是一种可以充分展开竞争的价格管制了。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管制就成了一个物竟天择的世界。

情况4,三者具备:有限理性,投机思想,资产专用性,那么以上三种情况推出的价格管制就都无效了。因为理性有限,所以计划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由于投机思想,所以承诺也不可能不折不扣地遵守;原因在于资产是专用的,这时就要看双方是否聪明了。此时的价格管制就变成了治理的价格管制了。

三、中国药品价格管制创新的路径分析

下面仅从三方,即制药企业和制药企业的上游企业、患者(人力资本专用性)来分析中国药品价格管制的路径。

假定制药企业提供药品,上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但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使用通用技术,另一种方法使用专用技术;同样,患者可以购买具有专用性处方药和带有普遍性非处方药。专用技术需要购买专用固定资产,进行更大的投资,以便更有效地满足稳定不变的需求。

用k表示患者具有特殊的人力资本,或者制药企业和上游企业购买专用资产的投资量,如果使用通用设备进行交易,其k=0,即用于专用资产投资量为零,如果交易使用的是专用技术,则k>0,即用于专用资产投资量大于零。如果k>0的条件下,根据交易双方的特殊需要,原来的资产已经改为专用资产了,如果交易失败,则专用资产的生产性价值就大幅度减少。

制药企业和上游企业如果“靠面面俱到的协议而棱角分明地进入,为无可掩饰的表现而干脆利索地撤出”,只要k=0就足够了,此时便是自发的市场路径――自发的价格管制;但是,在双方的交易中,如果专用性资产面临风险,那么市场路径就会失效。这种情况促使交易双方设计一种防范措施用来保护在此后交易中投资的安全性,可用s来表示这种防范措施的作用程度,双方不采取防范措施,则s=0;双方采取防范措施,则s>0,根据s的值,两条价格管制路径被设计出来,如图1所示。

图1中,用字母A、B、C三点代表了三种不同药品价格管制,从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价格,下面就各种价格路径加以比较。假定上游企业、药品企业是供给方,药品企业、患者是需求方。假设供给方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供给方不愿意冒风险;二是供给方在两种技术条件下都可以提品;三是如果能达到预期收支平衡,谁提供防范措施都无所谓。这样分支A代表预期收支平衡的价格为P1,表示在k=0条件下的供给量;分支B代表预期收支平衡价格为P2,表示在k>0条件下,不需要防范措施即s=0时的供给量;分支C代表预期收支平衡价格为P3,表示在k>0条件下,双方提供了防范措施即s>0时的供给量。比较B和C,由于B采取了防范措施,预期收支平衡价格p2>p3。

在以上三种药品价格管制中,后面两种药品价格管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措施之一是为了防止不遵守这种制度,一般都规定了罚金激励机制;措施之二是为了应付双方发生的纠纷,使用特有的治理结构,如通过仲裁而不是上法庭解决;措施之三就是鼓励并判断双方持续合作的愿望要依靠贸易规则。

在上面的分析中,技术(k)、防范措施(s)和价格(p)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决定的关系是对药品价格管制进行分析的基础,所以用这三种因素及相互关系来分析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的思路就十分明朗。

【参考文献】

[1] 史曼飞:新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刷馆,2005.

[2] 舒燕、蒋建华:基于博弈论的我国药品价格虚高分析[J].江苏商论,2009(7).

[3]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刷馆,1999.

药品价格篇8

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的形成机制遵循上述原则,并在此传统中抽取出价格生成的因子,按照某种理性的(有时候也是非理性的)逻辑形成民族医药品牌最后的价格构建。在构成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的各种因素中,以下七个方面起到主要的作用,成为基本价格因子。

(1)药材稀缺性。民族医药产品往往需要特殊药材进行加工,而这些药材仅限于某地、某时生产,并且对种植和培育有气候、土壤、湿度等各方面的限制。药材稀缺导致品牌规模受到限制,它促使奇异性定价思路的产生,同时在预期利润额度较高的情况下,自然导致价格畸高。

(2)配方神秘性。普通配方和保密配方对于民族医药品牌的价格会造成极大的差异。配方的神秘性会形成技术壁垒,无形中阻止了企业进入竞争市场。很多医药企业往往热衷生产几百年祖传秘方的民族医药保健、医疗品牌,就是因为技术垄断带来超额利润的诱惑。配方的性质成为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的重要因子。

(3)功效独特性。毋庸置疑,民族医药产品中的确有一些功效独特、无副作用、使用方便的品牌产品(如某些藏药、傣药)。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药理病例发生机制增加了民族医药品牌的功用性价值,而这也同时成为价格战略的重要筹码。

(4)文化潜在性。如果说独特的功效是民族医药品牌提供给消费者的功用性报偿,那么品牌潜在的文化消费则是民族医药品牌提供给消费者的心理情感报偿。而独特的功用和情感体验正是“真品牌”的特征。价格成为效用价值的时候,价格的制定者就会考虑为心理效应进行价格赋值。民族医药品牌体现民族文化的交融性与独特性,在传统与时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参照系统中获得特殊的价格影响力。

(5)流通障碍性。民族医药品牌的生产区间具有地域独特、处所偏远、交通不便、言语不通的特点,它们导致了产品流通成本的急骤上升,而生产场地转移则会造成品牌信赖度的降低。同时,原材料的流通丝毫不能降低生产成本总量。因此,流通障碍是民族医药品牌建设中很难克服的硬伤,也是民族医药品牌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

(6)品牌再造性。民族民间医药资源丰富,但有广泛营销基础的知名品牌不多。民族医药品牌建设是一个品牌再造的过程,依赖于知识营销的成功与否。民族医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品牌传播,是一个缓慢而必然消耗大量前期投资的孕育过程。这些消耗和投入,必将体现在民族医药品牌价格之中。

(7)市场专门性。民族医药品牌目标市场在短期内非常有限,开拓新市场成本高昂,需要知识营销和学术营销跟进。如果一般商品市场是一个“大众传播——大众消费”的关系的话,那么,民族医药品牌则是一个“大众传播——小众消费”的关系。品牌传播投入和消费者吸纳的局限,使得民族医药品牌建设不得不在价格上殚精竭虑。

二、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策略

价格在医药市场营销中的多元影响,使其成为利益相关方极为敏感的制衡要素。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策略对药企的兴衰成败和整个民族医药市场的繁荣与否具有重大的意义。

(1)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原则

1.返魅。无论是现代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于神秘性的祛除,它们具有同样大的野心。“祛魅”,自近代以降成为科学追求精确性、明晰性的旨归。医药产品在生理科学、医药科技和病理科学的发展中逐渐还原出它的科学本真。然而,与此相反,民族医药品牌产品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在现代医药市场中保留“魅化”的身份。这是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策略所应持守的基本原则。当然,科学本身的局限,亦使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魅”力不减,神秘性既是某种程度的必要性,也是实然性。

2.歧视。歧视既差别对待。价格歧视是灵活定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何华征博士称之为“隔离营销”。它仅仅是差异定价的一种表述,它的经济伦理相关性不是很大。价格歧视既可以分为深层歧视、浅层歧视,又可以分为产品歧视、顾客歧视。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机制中既有基于产品品质的浅层歧视,也有基于符号构建的深层歧视;既有面向产品成分、科技构成的歧视,也有面向顾客身份、特征属性的歧视。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分别获得各个消费者的最高成交价格。

3.赋值。民族医药品牌的价值除了功用上的一般效应以外,还有文化潜在性。文化赋值是一种经营策略。民族医药品牌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养生理念、民族风俗与禁忌、文化传承、生态传统等进行赋值。这些包含着品牌个性的文化因子,直接成为品牌资产的强力支撑。文化赋值远比生产成本核算困难,它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

4.造势。“势”是一种能量,它借以形成品牌的高度。“造势”既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也需要全方位的渗透:学术的、常识的知识普及和拓展,新的消费潮流的推动与引导,创造新的需求、激发生态等欲望,以及事件的引爆。造势成为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的催化剂和膨化剂。“势”可以取得高于传播成本的超额利润,在价格上取得优先权。

(2)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路径

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就能够避免陷入与常规医药产品同台竞技的局面。同时,应该有差等地在以下两个路径上权衡定夺,以免在差异性、公平性和利益性方面偏执一端。

1.符号分层与身份辨认体系。现代社会已经把丰盛、健康、养生、躯体化、意义等纳入自己的体系。民族医药从“产品”向“品牌”的华丽转身,正是现代性的标志。消费社会已经不满足于物的功用性价值,而热衷于寻找符号价值及其象征性。民族医药品牌建设中的生产、流通、推广成本的高昂,只有在符码化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成本代偿的路径。民族医药品牌除了在人们的健康卫生保健方面有所作为外,在社会符号分层方面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它促使民族医药产品转向品牌建设。符码系统是品牌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消费者身份辨认体系一起构成消费社会中民族医药品牌的市场景观。消费就是身份确认,就是意义确指——这是躯体化的要义。而躯体化的符号分层正是前述价格生成原则的整合利用,是确保民族医药品牌资产价值增殖和市场比较优势的法宝。在这体系中,民族医药品牌取得了定价的灵活性和心理价格的高段取值。

2.成本综合与规范精细管理。民族医药品牌建设是一个品牌再造的过程,且由于文化潜在性而需要对其合理赋值。民族医药品牌不应该作为文化产品来对待,它是产业文化化的成果,不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晶。因为它本身不具有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产品的精神性、消费的娱乐性以及产业的依附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文化赋值的价格优势。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丰富导致沟通成本的增加,品牌推广费用飙升。在民族医药品牌定价策略中,广告费用、文化沟通成本,各种导致产品成本上涨的要素需要综合考量。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品牌管理和价格管理的交融直接挑战着高层决策的智慧。成本综合就是要兼顾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并使各种抽象投入(文化投入)具体化、精细化,从而在价格生成中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

三、展望与隐忧

(1)品牌优势与规范定价的冲突。本文探讨的民族医药品牌价格生成机制的适应范围主要倾向于市场调节价格的产品。民族医药如何培育和确保品牌优势?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纵横交错中,规范定价如何可能?而一旦规范化定价成为现实,那么民族医药品牌还有生存空间吗?利润来自哪里?价格自主和产业“附魅”,一定会导致价格畸高和非理性发展吗?从“非必需性、文化性”的视角来看,民族医药品牌具有的“仿奢侈品”属性,使它的潜在市场处于永久的“半饥饿状态”,从而对高价位具有先天的亲和力。

药品价格篇9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深入开展医药价格检查,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县从关爱民生、推进改革、促进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医药价格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由分管价格工作的副局长亲自抓,切实组织安排重点检查工作,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开展检查

根据州发改委红发改价检〔2009〕778号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突出重点,重点检查政府定价药品是否按规定降价,医疗机构招标采购药品是否按中标价或进货价加规定的差别差率,一次性使用卫生材料,允许单独收费的有无超过规定加价率。我县今年3月份联合县医保中心、县发改局、县卫生局、县药监局,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检查,这次专项检查,于2009年9月8日至15日重点检查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院、县疾控中心、县计生服务站。

三、检查的基本情况

药品价格篇10

近期越南药品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西药价格比今年1月初平均上涨了10%至20%,许多药品价格上涨近一倍。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抗生素、消炎药、治疗心血管病药、安神药等药品。一般涨幅在30%以上,有的超过100%。医药公司称,由于制药原材料价格上涨,药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

2008年越南药品营业额将达10亿美元,2010年预计达14亿美元。越南药品半数依赖进口,2006年国产药品仅能满足国内49.7%的市场需求,预计2010年该比例可达到60%。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定,越南药品行业的生产能力指数为2.5至3(即能生产普通药品并能出口一些药品),只有75家越南制药厂达到GMP认证标准。

海湾六国拟制定统一的食品进口政策

海湾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近期决定,该地区将制定并实施统一的关于食品进口的政策,以确保从各国港口及其他关口入境的进口食品安全,其中一项重要的规定为,如该地区任一国家检测出某进口食品含有害物质,其他成员国可不经检测而采取相应行动。

东南非共同市场制定海关担保试验计划

为加快过境货物通关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东南非共同市场制定并实施了海关担保试验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意味着,今后凡从东南非共同市场成员国间过境货物,只要在一国办理了过境货物海关担保,在经过其他成员国时无需重复办理。此措施的实施不仅大大缩短过境货物通关时间,减少运输成本,而且使货物运输公司和进口商从中受益,同时也给贸易商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目前东南非共同市场成员国中已有10国通过了该计划,分别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苏丹、布隆迪、吉布提、卢旺达、马拉维和马达加斯加等。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全球竞争力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公布的《2007至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依次是美国、瑞士、丹麦、瑞典、德国、芬兰、新加坡、日本、英国和荷兰。中国排第34位,印度排48位。美国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拥有高度先进而且创新力强的公司和高效的生产要素市场;瑞士继续保持较强竞争力,是因为其创新能力强,有非常先进的企业文化。

继去年采用全新的竞争力指数进行评估之后,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对有关指数再次作了改进,而且评估的经济体也由去年的125个增加至131个。

俄罗斯准备限制中国不锈钢管对俄出口

俄罗斯目前正准备对中国出口俄罗斯不锈钢管开始特别保护调查,以及采取实施配额等措施限制中国不锈钢管对俄出口。

俄罗斯管道工业发展基金会预测,今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各种管材将达到28万吨,是2004年出口量的804%。由于中国出口俄罗斯的管材数量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俄罗斯管材生产下降,今年给俄罗斯公司造成的损失可达3.6亿美元。

同时,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不锈钢管的价格为每吨1300到1500美元,而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为每吨6000至7000美元。95%以上的中国不锈钢管是以这种低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