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十篇

时间:2023-04-01 05:53:4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1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39-02

0 引言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于1989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一直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模具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优秀专业,获得湖南省高职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

1.1 专业定位 在对毕业生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定位是:面向湖南、沿海地区机械或模具制造企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制造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及车间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是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制造工、模具装配调试工、模具项目管理员。

1.2 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对职业岗位、素质、技能和知识要求的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掌握模具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加工、产品成形工艺、模具设计与加工、模具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能识读、绘制模具图,分析、编制加工工艺,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会操作冲床和注射机并调试其工艺参数,能熟练操作电加工设备和数控加工机床,能进行模具的装配与试模,能进行模具生产与使用管理,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具备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健康体魄。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技能的培养,实施了学校和企业、教学和训练“双循环”教学,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创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双证融通、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校厂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引领者、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多方参与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职业潜能。

1.4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在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图1),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图2),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图3)。课程建设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核心课程,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核心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4本。基本形成了涵盖规划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南、授课素材、习题与模拟试题等立体化教材资源。

1.5 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校企交流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为主线,制订了一系列的师资培养制度,建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其中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1.6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以世界大学城和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为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推手,以企业案例、企业标准为补充,重点建设由教学视频、企业案例、行业标准等构成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和包含行业状况、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训与培训等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已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包含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授课视频、课件、辅助教学软件等。

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经验

学校、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模具专业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毕业生100%获取双证,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掌握行业前沿,适时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努力加强学习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专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明山.基于Cimatron E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实例[J].模具制造,2013(0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2

介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模具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结合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应用型模具人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彰显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企业的直通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1引言

模具工业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大型、复杂、精密、高效、使用寿命长的模具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从我国模具工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目前还只能实现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给率,而且零件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利用率较低,CAD、CAM、Pro/E、UG、SolidWorks、Cimatron等软件技术的应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模具、热流道塑料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气体辅助注射模具、高压注射成型模具等的零件与技术的开发亟待发展[1]。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如优质模具材料的应用、先进智能化表面处理、快速原型制造、模具高速扫描等也有待积极引进与普及。可见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急需层次合理的模具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应用型、中高级模具技术应用人才。

2模具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了模具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工业技术水平和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基地对有较强操作技能与一定技术水平的中高级模具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零件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正处在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据估计[2],未来5年对模具设计、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模具设计、开发、维修人员等非常紧缺,在上海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月薪在8000元以上。而在广东的东莞等地,一位具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工人的年薪常超过10万。东莞人才市场的消息称,随着东莞制造业名城的打造,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无法满足东莞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模具设计与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东莞目前至少缺2000名高级模具人才,在Pro/E、UG等软件应用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注射模、冲模、压铸模、挤出模等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紧俏。我国目前模具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具备较强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模具设计、编程应用的技术能力不强;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虽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能力与经验,短期内也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一位优秀模具工程技术人才不但需要系统的专业学习,更需要生产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高职教育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如模具制造车间、数控加工车间、模具结构实训室、模具测量技术实训室等的建设与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更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以及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提供场所,为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直通架起了桥梁。

3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备一定模具设计、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从事模具零件开发、设计、制造、维修等生产实践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校较早设置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的思路是以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学校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接湖南乃至周边省市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的应用型模具特色人才。目前我院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也是省级精品专业,每年招生3个班级,招生人数100人左右。多年来,学校学工部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工作现状等都会进行调查、统计与汇总,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专业教研室,这些重要信息是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因为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就是一个社会检验过程,反映了我校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反映了我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水平。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模具人才,体会到了所学专业与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这些反馈的重要信息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方向优化的重要依据。我院模具专业的建设正是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抓住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机遇,不断总结模具人才培养的实践,积极改革、完善、优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逐步凝练本校模具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不同,也存在区域差异性,专业所依托的院系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具有代表性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3-5]。从表1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压铸模设计与制造。为适应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应用型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趋同,而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不断借鉴其他高职院校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最新成果,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使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特色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正逐步凝练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塑料模具为重点,又兼顾冲模与压铸模,培养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又具有冲模及压铸模设计与制造较为广博知识的新型、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4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技能、技术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6,7]。纯粹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完成项目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在校学习的目的。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科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逐步完善从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社会实践的完整实践教学链,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符合本校实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实践体系才能真正突出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1)实践教学要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高效、快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与学顺畅、和谐。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务必要使学生看到今后的职业前景,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基本要求,学生看清了毕业后自己要走的职业道路,在思想上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才会以主人翁姿态全心投入实践教学的学习当中。例如在模具拆装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模具项目,如鼠标外壳注射模拆装。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模具,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明确该项目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确定项目的具体工作步骤。各小组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协同完成模具拆装任务。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教师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发挥的只是协助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就是要强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姿态。强调老师的引导、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教师是舞台的节目主持人,学生才是舞台上的真正表演者。体现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也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项目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而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过多参与其中,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才是主体,让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2)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学生与企业直通的就业桥梁。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相当比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是根据模具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模具设计实训,模具结构实训、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方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细分成以下模块:模具钳工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工实训、技术测量实训、模具制造实训、模具装配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由于各学校模具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项目与领域是有所差别的。也可能存在设备不足、设备陈旧、实训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跟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需要完成的部分零件搬到学校,由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完成,既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也解决学校设备问题。实训教学也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将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到合作企业当中完成实训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配合,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招聘架起了桥梁,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8,9]。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应丰富与企业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生每年可以分批次到这些企业进行项目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有细致的感性认识,对自己今后踏入社会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了自己的见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每年有近80%的毕业生是到这些实习基地的企业就业,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有半年之久,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也省去了企业招聘员工后的漫长培训过程,所以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与企业直通的桥梁[10,11]。实习基地不但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也是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每年暑假轮流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习,专业教师还可以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实习基地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2,13]。在学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派出了多位老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模具生产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同时获得多项模具应用方面的实用新型专利。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地实行互动、互帮、互助,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跟踪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掌握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要不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来校讲学,指导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5结束语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集机械制造、材料工程、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要培养模具加工工艺与制造、维修、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虽然国内已有近百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各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背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边实践边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以彰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使自己的专业在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之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模具人才,就应该立足区域的产业结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搭建学校与企业直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梁辉,林茂,张娟娟,等.我国沿海地区高端模具行业发展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0(Z1):45-47.

[2]谭平宇,陈京生.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10):11-13.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R].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4]蔡健,王薇,刘海明,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41.

[5]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36(8):1-4.

[6]邹新斌,孙力,章爱萍,等.高技能应用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8):60-62.

[7]关谷涵.适应企业需求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35-37.

[8]白敏植,张南,叶进宝,等.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以模具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1(21):25-27.

[9]林明山.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模具工业,2012,38(10):68-70.

[10]李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17.

[11]李耀辉.高职模具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探讨[J].职业,2014,26:15-18.

[12]王春艳,陈国亮.“双职双岗”高职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2):23-3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设计

经过几年的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粗浅地形成了以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依据

(1)岗位需求。模具制造专业的岗位需要学生熟悉国家相关标准,绘制样图,看懂图样。

(2)后续课程。如果把整个的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模具CAD/CAM、模具制造、塑料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是枝叶,那么机械制图课程就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树干,支撑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业资格。车工、钳工、铣工、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考试都要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依托。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的基础,无法看懂图纸,既谈不上加工,也无法考证。

(4)素质拓展。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不仅仅能够读图看图,还要练习实际生活。根据上述四个依据,把《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对三维立体及其相互位置的分析方法,并据此阅读机械图样;能熟练地应用绘图仪器、徒手及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识读、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法能力:质疑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方法;社会能力:知人、自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素质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竞争、效率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勤奋、敬业、重操守。

二、教学理念与思路

1.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做”,“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学方式,探索形成新的教学理念:(1)“教”为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学生,以浅显化、通俗化的方式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为主体。引入案例、情景、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3)“练”为主线。打破了以往课程结束后统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组织学生适当的课堂及课外练习,运用、消化和巩固知识。

2.教学思路。结合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情景,根据专业知识习得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独立地绘制和阅读样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选择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实物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或者是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位置的关系,更有兴趣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②讲述法。传统的板书讲述,也能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③多媒体教学法。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更加直观。多媒体课件鲜明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④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兼蓄并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四化式”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不断地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动画等,与教具模型、板书等传统的方式相结合,则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知觉共同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得的准确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实践化的教学课堂。知识是能力的根基,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实践化的教学课堂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实践画图。教师只是提出要求,充分体现“导”的作用,学生可分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绘图。

(3)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语言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教师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吐字清楚、准确生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教师语言的幽默化,则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地探索。

(4)多样化的教学气氛。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教师讲,在这种单调的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端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师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五步法”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4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

刚刚从高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型人才。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一、专业知识培养

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具工程技术基础等;专业课体现设计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等,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进行课程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完整流程并为后期专业实训做准备;考核方式采用设计性综合题,考核学生设计、分析能力。

(1)机械制图: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3)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二、现代设计工具、软件应用培养

CAD/CAM课程配置完善,基础的机械制图、AutoCAD,三维软件入门、产品造型设计到模具的设计、加工,下一步开出模具成型过程仿真、分析,体现现代模具设计方式。CAD/CAM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成理论和实践配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实践入门的金工实习,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提升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完善提升模具设计的毕业设计,即将理论转化实践的自行设计模具的制作这一体系已经完成,并能够执行。

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有冲压模具实验、塑料模具实验,通过模具拆装、吊装和模具测绘,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为后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模具的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1)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2)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3)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4)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因受专科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由同一届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制作为实物的计划无法执行,改变为两届学生合作,由前一届学生设计,后一届学生制作,开始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形成良性循环,每一年都可以出现新作品,并充实到模具实验室。其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除指定一些题目外,学生还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生活中接触产品等进行设计,不仅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两年的试用,能够调动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完善了模具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5

关键词: 素质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65-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既掌握传统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维护方法,又具有现代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先进技术,能从事模具产品的制造,装配调试、设计和生产管理等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要从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构成与培养方案

1.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各模块的具体要求:

①文化基础模块:培养模具与制造人才的基本文化素质,是个人提升层次,转岗,变岗及从事各种岗位工作的基础,也是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基础。

②工程材料与加工工艺模块:是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原理,刀具,夹具,工艺及机床等方面的知识。

③模具设计模块:包括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塑料模具设计知识,CAD/CAM软件的应用知识。

④模具制造工艺规程制定模块:包括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模具零件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规程,模具装配和调试等知识。

⑤模具制造模块:包括模具零件的钳工加工方法,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方法,模具装配、试模和维护等知识。

⑥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块:包括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等知识,典型数控系统编程和机床操作方法,数值计算,数控刀具选用,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数控机床编程基本知识。

⑦模具产品调试与维护模块:包括材料成型设备,模具的安装,调试过程,模具产品的维护等知识。

⑧模具产品生产、营销管理模块:包括模具车间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模具价格估算,营销策略等知识。

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全面素质高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刨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加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立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让学生理解,热爱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的知识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在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所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平台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力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社会综合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能力,模具生产营销管理能力等,制定出适宜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扎实和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对专业教学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综合分析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和探索,把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教,学中做”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中,首先安排学生进入模具生产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对人员能力要求。然后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环节,按职业岗位能力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2.2 实践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包含多种应用技术综合能力高的专业。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要素。评价学生成绩,不仅要看是否按教师和指导书要求完成了规定任务,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对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加分。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入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时间安排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结构平台如图4所示。

2.3 教学方案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教学改革; 实践;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模具市场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就国内的模具专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来讲有两个误区:其一则是过分注重理论, 忽略实践;其二则是教学环节和生产实践脱节, 造成学生从业后还要重新在工厂进行长期的培训, 无法顺利走上岗位。为了应对模具行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培养模式, 设立培养目标, 打造完善的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

2、 改革培养模式, 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模式的思想转变十分重要, 要想展开模具专业的改革, 就一定要以先改变教育思维、改革观念为根本, 放弃以传统教学为主的思想模式, 结合理论实践、产学研三位一体, 打造完善的培养计划及模式。所以, 主要以以下三项工作为主:其一则是建立了以高职称高能力教师及当地模具行业的知名工程师为代表的专业改革团队, 用来对教学改革进行专业的指导;其二则是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各地去学习参观, 对高职模具的教学亮点、教学方式、整体情况进行吸收;其三是安排教师对高职教学与普通本科在办学理念、培养计划、教学环节、课程安排上面的研讨, 对模具专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既要求有一定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要把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根据行业的人才市场需求, 打造一个综合性在设计、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标准。尤其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强是高职教育的明显特点, 真正落实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培养要求等方面的创新, 打造综合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构建技术型教学体系

3.1、 改革课程设置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 从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岗位的需求, 我们经过仔细调研、专家指导, 在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培养内容和质量评估等角度做出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同时降低一些理论课程的内容重复, 将课程理论合理的融合进到实践内容中去。提高实践教学占比, 另外在质量评价体系中, 平衡实践课和理论课的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假如考核不及格同样也不能毕业, 确保这些措施要求的落实以提高专业改革的成效。

3.2、 推行模块式教学

模具专业的快速进步使得模具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向着更高的标准前进, 同时也在教学模式的整改上也间接反映出模具行业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改变理论大于实践的传统思想, 不断推动模块式教学的方式, 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整个的教学环节当中, 科学合理的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联系起来。同时也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两大板块, 其一是教学内容模块, 其二则是综合能力模块, 对每一模块又提出具体要求, 这样, 才能使得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模具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4.1、 理论教学方面的改革

针对其独有的教学特点, 要增大教学整改的幅度,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由于更专业所要求的理论知识程度不同, 因此理论教学应该遵循必需与够用的基础, 同时依照模具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 对课程的安排调度进行调整, 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教授, 提高职业素质训练的标准。

开展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在保证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核, 使得学生能够既得到学历证书也能够得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尤为看中, 将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合理完美的与相关课程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优化教学方法。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求老师从原来的较为单一的模式改为互动性更强的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等, 通过这种边学边练的方式,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还要在模具专业的实训基地进行授课讲解训练。利用特色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合理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 还要善于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使之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4.2、 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职模具专业的最大亮点, 高职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以用来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就一定要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般在开展专业教学时, 要尤其加大实训内容的安排, 除了校内实训之外, 还要增设更多合理的校外实训课程。利用实习, 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单位先进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制作工艺及管理方式, 同时也能学习优秀的职业道德、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 严谨的工作态度, 掌握岗位的工作内容, 了解模具专业的一些工艺操作技能, 为毕业后在社会能够顺利融入行业奠定基础。一定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 推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立。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高职院校能够通过自身技术优势推动与企业的交流沟通, 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 而学生去企业学习训练, 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则是要加强产学研的落实, 建立综合型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培训, 也能够利用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推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 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最后要加强实践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作用, 为学生就业铺路。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时的有力后盾, 同时也是核实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7

关键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68-02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工作、学习,因为网络快捷方便、信息畅通、资源丰富。目前,网络涉及各行各业,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2010年,国家启动了首批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其建设思路是整合社会资源,集成该专业全国优质课程建设成果,并采用整体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的方式进行建设。目前,几乎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搭建起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其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百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中,更是把专业教学资源库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由此可见,网络对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负责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其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做了深入探索与研究。

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构架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和推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信息、课程教学、技能培训鉴定、岗位进修、自主学习、国际合作等子资源库。在构架资源库具体内容时,采用“一符合、二结合、三需求”的原则,即符合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标准,结合行业与专业特点,满足社会、学生、教师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了三个子库,即专业信息子资源库存、课程教学子资源库与社会服务子资源库,其中,课程教学子资源库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具体内容构架。

建立专业信息子资源库主要是让他人了解专业相关的信息,获取所需资料。专业信息子资源库具体包含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行业企业调研、人才需求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基地、专业建设成果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子资源库主要是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使教与学的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该库将7门核心课程的资源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展示。展示的内容分为课程级资源和项目级资源。课程级资源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教材、师生互动等。项目级资源包括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图片、试题、案例等。

建立社会服务子资源库主要目的之一是整合行业资源,发挥我院作为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法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模具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上资源,及时行业资讯、人才信息、企业信息及产品信息;开设模具论坛,进行模具技术的交流及疑难解答,同时,定期发行《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会刊》。目的之二是开发技能培训题库,以江苏省模具技术培训中心为平台,组建专门团队,开发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国家技能题库、模具制造工(二级)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及鉴定指南,以及结合模具行业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模具钳工》、《模具CAD/CAM》、《模具数控铣削加工》、《模具电加工》技能培训题库。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一)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尤其在建设初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建设进程与资源库的使用

教师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不够了解 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出现“为建设而建设”、“为应付检查搞突击建设”的不良现象,违背了“边建边用,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建设原则,失去了资源库为广大学习爱好者提供服务平台的意义。

教师对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解读不透彻 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具有在本目前专业领域内信息量最广、内容最新、资料最规范、教学理念最符合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等特征,并能为学习者或其他需求者提供最便捷的优质服务。因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与深入剖析,制定符合目前市场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教材的编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等,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技术融入目前的资源库建设中。

资源库内容更新不及时 由于多种原因,如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网络平台技术不够人性化等,使得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难以及时更新。

缺少建设过程考评指标 目前,我院已经出台了关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办法、验收标准等,各专业应以学院文件为指导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过程考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全面推动和促进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缺少用户评价指标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广大需求者服务,但用户的满意程度如何,目前无任何评价指标,无法反映资源库建设的内涵。因此,须构建用户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反馈资源库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和完善资源库。

(二)针对问题,深入剖析,研究对策,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资源库建设状况

精心组织教师研读资源库建设相关文件 这些文件如《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专业信息子资源库建设标准》、《课程教学子资源库建设标准》等。应组织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并将其落到实处。

制定资源库建设过程考评细则 为确保资源库建设高质高效完成,我们结合专业特点与团队特点,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考评细则》,将建设进程、建设质量、用户满意度、奖惩办法等纳入考评范围,调动教师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资源库建设。

虚心接受用户意见,积极采纳用户建议 资源库是否实用,关键看用户是否满意。因此,我们不定期地通过座谈、电话、问卷、QQ等多种形式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反馈各子库负责人,要求及时整改。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提高了资源库质量,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决不能以“验收指标”为质量考核要求,要杜绝出现为验收而建设,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象。因此,要明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真正含义,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让一切用户满意”的原则,及时更新,不断完善,提升质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威.关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92-93.

[2]罗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69-70.

[3]詹向阳.网络资源库的可用性指标设定及其评价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58-61.

[4]潘显民.关于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具体实施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41-43.

[5]李红波,刘柳.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高教论坛,2004(4):150-15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元化;构建

作者简介:张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于信伟(1972-),男,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校教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45-0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起着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由于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承接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模具是大批生产同形产品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相应的技术人才却十分紧缺。进行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整理模具专业方向的各项教学资料,深入分析模具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理论水准,为教学实践者提供更为直接、广泛的帮助和指导。结合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就业市场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原有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对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环境缺陷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是黑龙江科技大学2007年开设的专业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环境,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同类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的教学资源和相关实验设备;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为主,学生主动性较差;合班上课,上课人数较多,一般超过50人,多至70人以上;考试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学习负担沉重。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步骤

1.总结案例

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实践及学生活动详细记录作为分析研究的重头材料,从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成功案例,整理、归纳,使之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案例可以是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选研究等。

2.反思完善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不断修正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活动与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比,扬长避短。在对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素材的使用等是否融为一体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分析典型教学案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实践活动程序、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完善教学模式的设计,形成模具方向教学模式。

3.实践验证

成功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总结。在上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形成过程中,教学活动实施者通过总结分析形成一定的理论设想,在相当程度上都包含一定的主观臆想。这些主观因素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环节的验证,要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实践并进行修正、补充、完善。这是提高所构建教学模式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必不可少的环节。

4.理论提升

教学模式要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经过实践、修正、补充、完善形成一个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符合现代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框架,并组成文字资料。包括:模式名称、建构的理论依据、模式的结构特点、典型案例、实践的效果与分析。

三、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由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建设时间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或构建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元化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多元化,二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三是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四是指导与反馈形式的多元化。通过调研社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目前的办学方针及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各个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模式是模具专业方向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应用,其效果非常好。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将典型模具的设计过程采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各类模具的设计过程,进而掌握各类模具的典型结构。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要注意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协作能力更突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及提高学习效果。给定学生工程实例,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模具的设计,学生自行分配设计计算任务,小组成员间通过相互讨论、帮助、提示,最终提交小组研究结果,最终完成模具装配图的绘制与说明书的撰写工作。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网络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对教与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表述。现在,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网上图书馆,上课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大多数高校均具备网络教学模式的运行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资源更丰富:老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按照任务书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搜集或制作模具工作过程的动画,模拟板料变形过程,将教学活动直观化,适当减少学生由于形象思维能力欠缺所造成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学习更自主: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给学生正确布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教师要在这三个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自主、更有效地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探索与主动发现问题。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交流想法,最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环节更丰富,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3)更适应教学进程:由于学生在兴趣、个人能力、个性特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班级整体进行同步授课的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主决定教学进程,很多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进程并不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下,当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进程感到不适应时可自主进行相应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部分教学进程。

4.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起于90年代初期,起步相对较晚,而且研究成果应用的范围也多限于中、小学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范围内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较少。该模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高等教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良好的职业素养既包括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还包括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沟通、合作技能培养自然巧妙地融合。合作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培养相关职业技能,又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课堂里的合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必须适当放慢学习进度,以适应小组其他成员,不利于能力差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可能会导致合作失败。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某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单独执行的,而是将多种教学模式内在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避免其不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种教育模式下又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既定的程序,而是常态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图1为“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模式流程图。多元化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可变的弹性模式,也是一种可衍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知识有精深的理解,这是有效实践该教学模式的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具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研究授课对象分析学习者的需求、个性与兴趣爱好。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与教学活动设计,能对不同知识体系的考核与评价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划分与处理。

四、小结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可以直接套用的现成框架,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的教学策略模式。它在融合了各种教学模式中合理要素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教学情境的可变性及多样性的关注,渗透了对教师动态专业实践能力的诉求,从而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养成赋予了真实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加强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团体协作精神,逐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玲翠.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2]张立国,刘晓琳.重构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办学模式、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的再调整[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

[3]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4]陈煜.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5][美]保罗.D.埃金 唐纳德.P.考切克 罗伯特.J.哈德.课堂教学策略[M].王维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81-182.

[6][美]罗伯特 斯腾伯格,等.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4-137.

[7]王庚.网络教学模式构建之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8]陈志刚.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成人教育,2008,(1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9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引进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体系,其开发思路为:“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六步法。根据专业特点,深入模具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模具专业岗位群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是首要的工作,是进行专业定位和开展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

一、岗位群调研

基于职业教育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我校模具专业教师与长株潭地区的湘电力源模具公司、南方机车公司等极具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操作工人、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密切接触,并定期对我校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发现企业对模具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4类:(1)能熟练操作各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能装配、试模和修模的操作人员;(2)能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生产,解决模具故障的技术人员;(3)组织模具生产和调度、模具估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型管理人员;(4)能设计冲压成型和塑压成型工艺,设计各种类型模具的设计人员。

根据这几类人员的工作对象、环境和内容的特点,并参考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我们确定了模具行业的6个岗位,见图1。

上述6个岗位中,“模具钳工”、“模具质检员”、“模具零件加工机床操作工”是基础岗位,也是学生毕业后1-3年间从事的主要岗位;“模具生产管理员”、“现场工艺员”是可持续发展的岗位,是指学生参加工作3-5年后,经过自学和企业培训可以从事的岗位。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经过5-10年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从事“模具设计师”这一岗位。上图的岗位群同时也体现了模具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轨迹,相应地对员工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群确定后,我校教师再次深入企业,对以上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同时聘请湖南省模具协会的专家和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从事该岗位所必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教育实践,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下面仅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做些初步探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掌握数控技术应用知识,能够从事模具加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与锻模设计等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既要掌握专科层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在毕业后立即上岗工作。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交叉、渗透、补充、促进,并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此外,实践教学应遵循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从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由五种类型的实践环节构成,分别是:基本技能实践、实验、专业技术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

(一)基本技能实践

基本技能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动手能力;(2)掌握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3)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基本技能实践包括机械加工实训、钳工实训、信息处理实训及热加工实训等项目。其中,机械加工、钳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生产现场常用量具的使用,常用刀具的使用,常用机械拆装工具的使用,常用设备的操作等。信息处理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数据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本实训环节的实践,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水平。热加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了解热加工(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

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对理论教学有感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消化、理解理论知识;(2)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3)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能力;(4)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其中,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设备控制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设备》、《冷冲压模具及设备》、《模具CAD/CAM》、《塑料模具及设备》等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

综合性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探索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新问题。

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此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在这一实践环节中,应当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一般来说,应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进行,个别实验可以单独设课或以专用周的形式进行。

(三)专业技术实践

专业技术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术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及实践专用周等。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相关内容设计的能力。

实践专用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学生应树立现场生产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迎接挑战、努力进取的勇气,从而完成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践包括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岗位实训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这是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所规定的设计任务,收集资料、思考研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有关模具设计、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使学生受到技术员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设计计算、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绘图、文字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及身心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奋斗方向;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才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为将来从事艰苦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在竞争中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挫折,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发扬协作精神,激发创作精神。

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理解为三个阶段和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共同构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块。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技能基本功训练,如信息处理实训、钳工实训、热加工实训及机械加工实训等;第二阶段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如冷冲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技术与应用实训,模具数控加工实训等,要求学生最终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第三阶段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既打下较好的文化基础,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设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计算、查阅资料和文字表达能力,由计算机绘图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冷冲压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生产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维护与检测的能力,由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岗位实训等组成。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及维护的能力,由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具CAD/CAM实训等组成。

关键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和身心素质,由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打工)等环节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总周数126周,实践教学周数为57周,占总周数的46%。在实践教学周的57周中,基本技能实践13周,占23%,专业技术实践20周,占35%,综合实践12周,占21%,社会实践12周,占21%。此外,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各门课程实验共计154学时,约折合成5个实践周,未计入实践教学总周数。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大在岗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下厂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训室改革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体制,相关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权下放到教研室,实行系、教研室二级管理,课余时间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和开展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和总结的能力,进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平时考查,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实习日记、设计图纸、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考查。考核可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在信息处理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机械CAD/CAM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践教学环节成绩一般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