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人十篇

时间:2023-04-06 10:24:06

司法鉴定人

司法鉴定人篇1

【关键词】 司法会计鉴定; 鉴定人; 出庭; 质证制度

司法鉴定结论是我国的法定证据形式之一,毕竟仅是证据的一种,不是客观真实的完全反映,其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都需要在法庭上经过质证。鉴定结论只有经过质证才有可能成为有效证据。而质证制度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鉴定人出庭制度。这一制度作为质证程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在该案中可能的定性,进而影响到审判程序及结果的公正。

一、司法会计鉴定中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内涵

司法鉴定制度是重要的诉讼证据制度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司法证明活动中,司法会计鉴定的鉴定人出庭制度是指作出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有鉴定资质的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出庭作证的制度。之所以对此进行强制规定,就是为了让鉴定人亲自出现在法庭上发表证言,证明鉴定结论虽然是对各种反映客观事实的鉴定材料分析得出的拟制事实,但这种判断性结果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可以对涉案的专业性问题鉴别、评判。同时,鉴定人出庭也是遵循言词规则的具体体现,是司法鉴定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有力补充。

在这一活动中,鉴定人作为专业人士,因委托关系被动参与诉讼,不可以主动介入到案件中,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需要遵循回避原则,发表的鉴定结论只是专家意见,对法官没有约束力。因此,鉴定结论需要质证才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通常认为,在具体的案件中,应当严格适用证据审查制度,“专家证据会受到严密的批判性审查,这对不负责任的专家证言将构成严重威慑”。鉴定人出庭就是为此。我们可以据质证这一目的,推导出鉴定人出庭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主体是此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上署名的鉴定人;第二,该鉴定人在诉讼中处于中立地位,是具有专门知识的诉讼活动参与人,只可以是自然人,不可以是机关、单位、团体等;第三,该鉴定人是为了该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出庭进行说明并接受质证;第四,鉴定人的出庭是为了解决案件中有关财会知识的专门问题,借助的是自身的专门性业务知识;第五,鉴定人会因鉴定报告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不出庭接受质证承担相应责任。由于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法院判案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我们需要对这种重要的诉讼证据用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来尽可能地保证鉴定业务的质量。

二、设置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必要性①

由于司法诉讼中涉及到的财务会计问题越来越复杂,我国对各种诉讼案件的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规范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按照我国的审判传统和现实,司法会计鉴定活动正在向中立方向发展,尽量避免出现事前的偏向性。通常,为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要求鉴定机构要独立于法庭和诉讼双方,依据审慎的专业态度,作出客观的结论。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一经采纳,就成为诉讼证据,故该鉴定依据的证据必须全面、准确、合法。而要客观公正地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报告,需要制度间的相互配合,这其中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建立不可忽视。之所以要求鉴定人出庭,就是给当事人一个当面质证的机会。

首先,这是源于对鉴定人主体本身是否适格的不确定。司法会计鉴定的可靠、可信是依赖于它的独立性、专业性的,而这种中立、科学就集中体现在鉴定人身上。鉴定人是鉴定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实施者。鉴定人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对案件的公正裁判。因此,鉴定人如果职业品质偏低,专业素养不够,很有可能由于工作的马虎或者过于自信,产生不准确的鉴定结论,也为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实践中的鉴定人大多是由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者聘请的,鉴定人是否具有司法鉴定资格人虽然简单易辨,但其对证据的理解能力、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是否独立、不偏袒都是有疑问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法庭的质证环节得到解决。

其次是基于司法会计鉴定依据的鉴定材料是否具有完整证据价值的不确定。司法会计鉴定是依据财务会计资料、检查笔录等材料,如果这些材料不充分、不准确就难以作出真实、可靠的鉴定,法官也就难以作出公正的裁决。检材的真实可靠性取决于送检人员收集、交送的材料的价值,但送检人员本身并不具有司法会计鉴定的专业知识,会出现送检材料不充分、材料质量不高的情况。而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在审查鉴定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并向委托人说明。否则,也是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的失职,由此造成错误的鉴定,鉴定人也应负责。可见,鉴定人所依据的检材的真实、可靠、来源途径合法都是我们应该在庭上质疑的,这也就要求鉴定人需要到庭对此作出说明。

最后,司法会计鉴定人是否按照司法会计鉴定法律程序操作的不确定。司法会计鉴定是为了给法官判案提供重要依据,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依据鉴定启动程序,在可以受理鉴定的范围内,对送检机构提请鉴定的问题判定。这个过程要严谨、专业,不能随意使用未加检测的检材或者遗漏检材,不能随意增加假设条件、超越一般鉴定标准,也不能因屈从于某方压力而发表附和该方言论的鉴定结论。实践中,并不是每一次鉴定过程都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因此,法律就应该赋予另一方对鉴定质疑的权利,给予当事人机会证明鉴定的不合理合法之处。而鉴定人出庭制度可以保障质证程序的顺利进行。

三、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制度的现状

鉴于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责任重大且风险较高的业务,各国都对司法会计鉴定进行法律规制,尽管这些规制都在不断完善中。其中,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制度便是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核心。然而,这种制度建设的效果则未必令人满意。我国在推进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大量的制度缺失,尤其是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制度,不论是在法律规范严谨性上,还是现实实践中的规范性上,都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理论认知

英美法系与的诉讼体制差异,决定了英美法系下鉴定体制与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同。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具有当事人主义的特征,这就使得其鉴定为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鉴定的启动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双方可以自由选任各自的鉴定人,鉴定人是服务于当事人的,案件事实便是在双方出具鉴定结论的争论中展现的。而保持这种通过争论展示事实方式的优势就要求鉴定人出庭参加质证。质证制度可以更加充分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而在大陆法系的具有职权主义特征的诉讼制度下,鉴定的启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司法机关。因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多数学者认为鉴定权的实质是属于国家法定权利的一部分,只有国家通过法律赋予特定的国家机关才能行使。所以,鉴定人是作为法官助手身份出现的,帮助法官解决专门性问题。这种近乎准司法的职能,降低了诉讼成本,却垄断了鉴定权,辩护方是很难对鉴定人提出质证的。鉴定人仍需要亲自出庭作证。

我国借鉴了两种法系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在我国,认定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属于证据中鉴定结论的一种。它并不天然具有“权威性”,只有经过法庭的质证对待事实的证明才更加令人信服,才能体现该证据的证明力。这是程序正义和诉讼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直接言词原则的精神体现。并且,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从表现形式来看,属于言词证据范畴。与证人证言不同,鉴定结论虽然是根据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对某些专门性问题给出的专业意见,却依然是在科学认定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判断。因此,对于其中有可能渗透的主观因素,更需要经过法庭质证,鉴定人亲自出庭对结论进行说明。

(二)现行制度

司法会计鉴定过程大多依赖诉讼法的规制,遵循诉讼法的法律要求。《刑事诉讼法》第42条、《民事诉讼法》第63条、《行政诉讼法》第31条明确规定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则首次以立法的方式规范了司法鉴定管理的相关问题。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则规定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委托过程。这些法律对鉴定人出庭制度或者未作明确规定,或者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如《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首次从立法上对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作出规定,但不够细化,虽明确会作出处罚,但未涉及对鉴定意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由于我国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因此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司法会计鉴定人个人的专业性意见,不能看作所在单位出具的结论。并且,鉴定结论本身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会在技术不完备的情况下出现失真的可能,这也就对鉴定人出庭给出了制度上的需求。只有出庭质证,才能尽可能地在争论中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现行规定“不具体、不完善,使得鉴定活动无统一程序、规则,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法律上的要求并不能成为实践中的惯常做法。明显,“虽然明确出庭作证是鉴定人的法定义务,但又规定如经法庭许可,可提供书面材料。这使得一部分鉴定人逃避了其义务而不出庭,而使司法鉴定意见质证过程中的当庭作证原则得不到体现。”

(三)实践体现

由于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一份技术性、专业性很高的证据,对它的质证环节很容易流于形式。这集中表现在鉴定人出庭率低的问题上。鉴定人不出庭,接下来的证据质证、交叉询问等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使鉴定人出庭,也因为当事人或人对财务会计方面专门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对鉴定意见的质证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即仅停留在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合法性问题上,而对于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关联性或客观性几乎很少涉及。这也就演变成鉴定人说了即算的局面。

于是,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很少有鉴定人出庭参与质证,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各地提供的资料估计,鉴定人的出庭率不会高于目前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的出庭率5%”,这一现状直接影响到审判程序及结果的公正,并可能导致诉讼延迟和司法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鉴定人应该出庭接受质证。因为“司法会计鉴定不排除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它“也与委托要求有关,根据不同的委托要求,所占有的财务账目及材料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可能出现鉴定结论的偏差。实践中,大多会用公诉人、辩护人对未到庭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当庭宣读的方法来代替鉴定人的出庭。法院对此也不做处理,一般不要求鉴定人必须出庭,即使出现当事人的质疑,也仅是用鉴定人的书面答复平息争议。而对于鉴定人极少出庭的状况也很少处罚。当然,这也是法律本身规定欠妥所致。

四、完善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中的鉴定人出庭制度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鉴定人“通过论证,排除隐藏在客观表象背后的假象,演绎证明已发现的涉案会计事实,”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把诉讼法及其他一些法律规定有关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内容具体化,明确这种行为是一种义务,是强制性的,不出庭作证是要承担明确的法律后果的。没有配套的责任规定,就难以强化鉴定人的出庭意识。法律的明确规定才能使这一制度具有强制力保障,利于制度价值的最大发挥。目前我国鉴定人出庭制度法律规定并不健全,有很多亟待调整的地方,其中要注意完善以下四类的法律规定。

(一)义务性规定

我国的诉讼法在鉴定人出庭这一问题上有实质性规定,但没有“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这一类似表述。因此,应该把这一原则性规定做进一步充实。可以用单独的一条规定:鉴定人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外,必须出庭接受质证,如果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该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就可以用法律的强制力保证鉴定人履行出庭义务。并可以增加类似这样的条款:出庭询问不可以用宣读鉴定结论或者书面证言代替。经法庭传唤,拒不到庭,则认定鉴定人是拒绝出庭的行为。法院可依照不出庭质证对判案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处罚。

同时,对出庭义务也应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定。例如增加对出庭质证的鉴定人出庭的通知、前期沟通,出庭时对资格的审查,不出庭时对其拒绝出庭原因进一步确认等条款。一旦鉴定人依法出庭,鉴定人需要在法庭上宣读鉴定结论,并对诉讼当事人以及参与人提出的问题依法给予答复。在《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68条中规定了鉴定人在除审判长准许其退庭外,应参加辩论的条款。司法鉴定人参加法庭辩论,仅法国有此规定。我国也可视我国国情考虑予以借鉴。

(二)责任性规定

“没有责任,就没有法律”是古老的西方谚语,明示了责任对于法律设置的义务的重要意义。按照现代诉讼的直接言词和交叉询问原则的要求,立法上必须规定鉴定人强制出庭的义务。我国现行法律缺少在此方面的具体规定。如果鉴定人仅有出庭的义务,而没有出庭的责任设计,那义务也仅仅是形式上的。要设计相应的责任条款,才可以促进鉴定人依法行事。大陆法系国家通常都会对此作明确规定,而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实行鉴定人主义原则,当事人承担鉴定人选任不利的后果,很少有责任条款的设计。据此,我国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

责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大体上来看就是设置罚款或者执业资格上的减等或取消,也可以涉及少量的强制措施。这些都是针对司法会计鉴定人不出庭造成的自身利益的损害。具体来说就是,无正当理由应当出庭而拒不出庭,要承担不到场产生的费用和法律规定的罚金。情节严重的,会出现对鉴定人的传唤、拘传、拘留措施的适用。而针对鉴定人不出庭时作出的那份鉴定结论,如若法庭证据开示过程中当事人对其存在异议,经司法会计鉴定人作出合理解释后仍不能消除异议的情况下,在无其他例外性规定的情形下,鉴定人拒绝出庭,其所作出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不作为定案的依据。或者直接认定鉴定结论无效、退还鉴定费用并承担当事人因鉴定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或者规定鉴定人的管理机构对其作出处罚。

(三)例外性规定

例外性规定是对义务性规定的补充。鉴定人出庭参加质证是原则性规定,现实生活是多样化的,存在着鉴定人无法出庭的情形。因此,允许在法定情形下鉴定人不出庭参与质证。但这仅是针对鉴定人确实难以出庭或者不需要出庭的特殊情形。这些情形应在法规中进行列示,并尽可能地严格控制,防止鉴定人滥用例外情形,把他们作为不出庭的借口。因此,鉴定人必须出庭进行质证,在特定条件下,经法院准许,鉴定人可以不出庭作证。

这些例外规定,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双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情形,可以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没有实质性异议,或者明确表示认可该结论,或者明确表示同意鉴定人不出庭接受质证;第二种是基于鉴定人自身原因不能出庭的情形,例如,鉴定人因死亡、失踪、行动不便等确实无法出庭质证,基于保障鉴定人利益考虑,不宜强制出庭等情形。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做法,设置条款规定,遇有这些情况,法庭一般会“允许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但对其鉴定结论则会采取其他调查措施,如在开庭前到鉴定人住处进行调查,对鉴定人的报告事先进行证据保全程序等”。

(四)配套性规定

同时,我们也要设置一些保护或者促进鉴定人出庭的条款。这些保障条款的启用,可以更加有力地平衡鉴定人需要承担的法定出庭义务。比如,除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产生的交通费外,还可能承担出庭产生的误工损失等其他经济损失,应该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并从立法上强化鉴定人及其家人的司法保护,完善对作出不利于鉴定人及其家人的行为的法律惩罚,进一步增加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这就从经济上和人身安全上完善了鉴定人权利的保护。

此外,还应明确鉴定人出庭制度作为对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环节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的目的是让鉴定人更好地参与到诉讼中去,给辩护方一个平等地获取专业知识的机会。因此,还要有配套的交叉询问等程序性制度的建立,若不想质证仅仅停留在鉴定程序、证据材料来源的合法性这个层面上,为了达到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目的,还应完善司法会计鉴定的技术性标准与规范。这就可以把质证延伸到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关联性上。因此,这些配套制度规定的完善对于保障鉴定人出庭同样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0.

[2] 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3] 何家弘.外国证据法[M].法律出版社,2003.

[4] 何联升.司法会计鉴定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5] 邹明理.司法鉴定[M].法律出版社,2000.

[6] 蒋洮婷.民事诉讼中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及其质证[J].中国司法鉴定,2009(2).

[7] 樊崇义.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下)[J].中国司法鉴定,2005(3).

[8] 徐萌.司法会计鉴定规范化的思考[J].山东审判,2009(1).

[9] 李开磊.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 黄乔.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及其质证研究[D].四川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55.

[12] 徐景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索[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65.

[13]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导读[M].法律出版社,2007:56.

[14] 邱宁波.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刘家琛.司法鉴定理论及实务[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132.

[16] 崔世海.罪悬司法会计审计鉴定书[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12-14.

司法鉴定人篇2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制度反思

司法鉴定责任制度是基础性制度.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现实权利义务;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事关重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4条都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从这两个法条的行文及相关条文的含义和逻辑顺序上看.这里的鉴定人都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是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诉讼法》119、120条,《民事诉讼法》72条,《行政诉讼法》35、47条都是将司法鉴定部门和司法鉴定人并列陈述的,其中的鉴定人都是指自然人。

司法鉴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以主观的方式表述客观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一般以两人以上为鉴定主体进行的鉴定中。还允许以存在一定程度分歧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同时,司法鉴定还是一种评断他人之事的行为,这和法人决断自身之事有本质区别。所以,法人和社会组织通常不具有司法鉴定的意思能力,即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充当司法鉴定人的能力。所以,理论上,当然只能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对司法鉴定人界定为“人员”,国外立法例也基本都是如此规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即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行不通的。

理由如下:

l司法程序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是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的委托、指派一般都是直接指向司法鉴定人,相应地,司法鉴定意见直接由司法鉴定人作出。在此情况下,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自无别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是经由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这决定了三个特点:一是这种委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之间是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三是这种职务上的隶属关系决定,司法鉴定人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司法鉴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可以采取双罚制,既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人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说,司法鉴定在中国这种司法程序下,法律责任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主要是由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可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

2社会传统理念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众所周知。“单位人”的社会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的司法鉴定人事实上也都是某一司法鉴定机构的职员或雇员,不可能脱离“单位人”的社会形象。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鉴定机构中执业。”也就是说.司法鉴定人是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司法鉴定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归结问题.司法机关和公民是不习惯也不愿意舍机构而求自然人的。社会公众都明白,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通常弱于法人和社会组织。追究单位的责任本来就是社会习惯.连司法机关都不会习惯置司法鉴定机构于不顾.而单纯去追究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此社会观念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法在全社会有效推行

3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方式也决定了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还是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都载有司法鉴定机构印鉴.这种方式是有法律制度、行规和职业习惯支持的。这就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直观的认识.认为司法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而司法鉴定人的签名不过是记载了谁代表司法鉴定机构作出了司法鉴定意见。谁盖章谁承担责任,是社会传统观念,也是中国的司法传统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实行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就成了反传统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4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相应的执业保障

制度也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司法鉴定不是一项高收入职业,而司法鉴定的民事法律风险是不可预期的,有时是很大的.以司法鉴定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是很难实行的——个人财产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同时。司法鉴定人从观念和感情上也不会接受。笔者相信。一旦实践中出现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巨额民事责任的情况,司法鉴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此法律后果的;同时.也会造成行业恐慌。其结果是.职业收入微薄的司法鉴定人在风险成本与微小的收人相衡量下,很多鉴定人会放弃此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保障。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保障制度,倒是《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确立的却是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司法鉴定机构不必承担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这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尴尬的情况,有风险的没执业保障,没风险的有执业保障。我们姑且不论实践中是否有此险种以及能否设立此险种,单是这种执业保险制度上的错位,就足以使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了。

5对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自相矛盾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6条规定,个人、法人和社会组织都可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而同一法律的第l0条却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未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等于从字面上排除了法人和社会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无法对“司法鉴定人”作扩大的解释。因为,①《决定》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均未将司法鉴定人的外延规定为包括法人;②司法鉴定机构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非法人社会组织。如果将其也视为“人”,就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其司法鉴定上的“人格”.否则作扩大解释就是违法解释;③如果《决定》中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中的“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就应该在第10条中明确界定,否则,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都说不通。

(2)既然从法理和立法技术上来衡量和分析。司法鉴定人负责制都是不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的.那么司法鉴定机构作为法人或社会组织就不应当承担什么司法鉴定业务上的法律责任。但《决定》第13条2款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40条却明确规定了若干条司法鉴定机构业务上的法律责任。这两个立法上的矛盾说明.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与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是直接矛盾的。

以上分析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二难:如果我们认可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存在以上所述五方面的障碍,难以行得通:如果我们认可扩大解释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一方面司法鉴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为司法鉴定人不符合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对司法鉴定人作一个扩大的解释也十分困难,特别是将社会组织扩大解释为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则更加困难。

尊重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真正建立起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实行鉴定人制度,相应弱化司法鉴定机构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让鉴定人真正负起责来。另一个办法是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作一些调整.改革司法鉴定委托和指派方式.调整司法鉴定文书出具格式和方式,司法鉴定文书不再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印章,同时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但这两个办法均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作支撑,还需要相应社会观念的转型,短期内无法施行。

司法鉴定人篇3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  法律责任  制度  反思

司法鉴定责任制度是基础性制度.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现实权利义务;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事关重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4条都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从这两个法条的行文及相关条文的含义和逻辑顺序上看.这里的鉴定人都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是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诉讼法》119、120条,《民事诉讼法》72条,《行政诉讼法》35、47条都是将司法鉴定部门和司法鉴定人并列陈述的,其中的鉴定人都是指自然人。

司法鉴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以主观的方式表述客观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一般以两人以上为鉴定主体进行的鉴定中。还允许以存在一定程度分歧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同时,司法鉴定还是一种评断他人之事的行为,这和法人决断自身之事有本质区别。所以,法人和社会组织通常不具有司法鉴定的意思能力,即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充当司法鉴定人的能力。所以,理论上,当然只能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对司法鉴定人界定为“人员”,国外立法例也基本都是如此规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即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行不通的。

理由如下:

l司法程序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是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的委托、指派一般都是直接指向司法鉴定人,相应地,司法鉴定意见直接由司法鉴定人作出。在此情况下,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自无别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是经由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这决定了三个特点:一是这种委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之间是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三是这种职务上的隶属关系决定,司法鉴定人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司法鉴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可以采取双罚制,既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人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说,司法鉴定在中国这种司法程序下,法律责任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主要是由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可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

2社会传统理念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众所周知。“单位人”的社会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的司法鉴定人事实上也都是某一司法鉴定机构的职员或雇员,不可能脱离“单位人”的社会形象。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鉴定机构中执业。”也就是说.司法鉴定人是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司法鉴定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归结问题.司法机关和公民是不习惯也不愿意舍机构而求自然人的。社会公众都明白,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通常弱于法人和社会组织。追究单位的责任本来就是社会习惯.连司法机关都不会习惯置司法鉴定机构于不顾.而单纯去追究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此社会观念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法在全社会有效推行

3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方式也决定了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还是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都载有司法鉴定机构印鉴.这种方式是有法律制度、行规和职业习惯支持的。这就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直观的认识.认为司法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而司法鉴定人的签名不过是记载了谁代表司法鉴定机构作出了司法鉴定意见。谁盖章谁承担责任,是社会传统观念,也是中国的司法传统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实行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就成了反传统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4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相应的执业保障

制度也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司法鉴定不是一项高收入职业,而司法鉴定的民事法律风险是不可预期的,有时是很大的.以司法鉴定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是很难实行的——个人财产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同时。司法鉴定人从观念和感情上也不会接受。笔者相信。一旦实践中出现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巨额民事责任的情况,司法鉴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此法律后果的;同时.也会造成行业恐慌。其结果是.职业收入微薄的司法鉴定人在风险成本与微小的收人相衡量下,很多鉴定人会放弃此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保障。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保障制度,倒是《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确立的却是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司法鉴定机构不必承担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这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尴尬的情况,有风险的没执业保障,没风险的有执业保障。我们姑且不论实践中是否有此险种以及能否设立此险种,单是这种执业保险制度上的错位,就足以使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了。

5对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自相矛盾

司法鉴定人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人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人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人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出鉴定意见的人员。

司法鉴定人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按照登记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及其执业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制度。

第六条司法鉴定人应当科学、客观、独立、公正地从事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遵守司法鉴定管理规范。

第七条司法鉴定人执业实行回避、保密、时限和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主管机关

第八条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二)制定司法鉴定人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规范;

(三)制定司法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制度并指导实施;

(四)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司法鉴定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

(五)制定和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规划并指导实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司法鉴定人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

(二)负责司法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工作;

(三)负责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对司法鉴定人违法违纪执业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五)组织开展司法鉴定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六)组织司法鉴定人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办理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执业登记

第十一条司法鉴定人的登记事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行业资格、执业类别、执业机构等。

第十二条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品行良好的公民;

(二)具有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

(三)申请从事经验鉴定型或者技能鉴定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行业有特殊规定的,应当符合行业规定;

(五)拟执业机构已经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

(六)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司法鉴定工作需要。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一)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受过开除公职处分的;

(三)被司法行政机关撤销司法鉴定人登记的;

(四)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受到停业处罚,处罚期未满的;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由拟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向司法行政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身份证、专业技术职称、行业执业资格、学历、符合特殊行业要求的相关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经历、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及业务成果等证明材料;

(三)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个人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提供所在单位同意其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程序、期限参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中司法鉴定机构审核登记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准予执业的决定,颁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其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由司法部统一监制。《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凭证。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为5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姓名;

(二)性别;

(三)身份证号码;

(四)专业技术职称;

(五)行业执业资格;

(六)执业类别;

(七)执业机构;

(八)使用期限;

(九)颁证机关和颁证时间;

(十)证书号码。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人要求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执业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30日前通过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审核办理。延续申请的条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不申请延续的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后,由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注销或者被撤销的;

(三)《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司法鉴定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

(二)要求鉴定委托人无偿提供鉴定所需要的鉴材、样本;

(三)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

(四)拒绝接受不合法、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的鉴定委托;

(五)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

(六)鉴定意见不一致时,保留不同意见;

(七)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八)获得合法报酬;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受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按照规定时限独立完成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二)对鉴定意见负责;

(三)依法回避;

(四)妥善保管送鉴的鉴材、样本和资料;

(五)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六)依法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

(七)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八)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人应当在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统一部署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就下列事项,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三)遵守执业规则、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情况;

(四)遵守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鉴定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或者根据举报、投诉进行调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司法鉴定人报送有关材料。司法鉴定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二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建立司法鉴定人诚信档案,对司法鉴定人进行诚信等级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未经登记的人员,从事已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司法鉴定活动,并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二十九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一)同时在两个以上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二)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执业的;

(三)私自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四)违反保密和回避规定的;

(五)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非法定事由拒绝出庭作证的;

(五)故意做虚假鉴定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其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行为的司法鉴定人追偿。

第三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司法鉴定人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司法鉴定人篇5

 

关键词: 司法鉴定/质证/完善

 

      1  司法鉴定人应当出庭质证

      在过去长期的司法审判活动中,司法鉴定人不出庭作证,法庭仅仅宣读鉴定结论,导致控辩双方无法在庭审中针对司法鉴定结论中的疑问进行有效诉讼。同时,这也给不具备与本鉴定相关技术能力的法官造成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就是在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立法上没有设置强制规范,这就使得司法鉴定人在出庭质证中存在巨大的任意性,使得发生需要鉴定人出庭的诉讼,却屡屡找不到鉴定人的身影。现在,《决定》在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启动程序上作出了相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司法鉴定人出庭难的问题。但这也只是完善司法鉴定人制度的一个开始,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完善制度,立法先行”,因此我们在法律层面上去了解并探讨这些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我国的刑事、民事、行政三部诉讼法中,都将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之一,有时其甚至能左右诉讼的结果。因此,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这一过程在诉讼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另一方面,司法鉴定人作为鉴定结论的提出者,在庭审中扮演着这个证据解读者的角色,其在诉讼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立法上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154条、156条、157条,《民事诉讼法》第124条、第125条,《行政诉讼法》第47条对鉴定人出庭作了原则性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中对鉴定人出庭作了具体规定。尤其在司法鉴定人出庭责任和权利的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证据规定》)第47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的,鉴定人应当出庭。鉴定人因正当事由不能出庭的,经法庭准许,可以不出庭,由当事人对其书面鉴定结论进行质证。鉴定人不能出庭的正当事由,参照本规定第41条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司法鉴定人出庭进行质证是因为诉讼当事人的请求而导致启动程序的发生。并且,在诉讼当事人请求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同时,也连锁引发了司法鉴定人履行义务的法律效果。同时,法院也具有这种要求司法鉴定人履行出庭质证义务的权力。另一方面,《行政证据规定》也同时赋予了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例如41条所涉及的情况,鉴定人就有权利拒绝出庭。

      笔者认为,鉴定人的权利义务,按时间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庭前,这时司法鉴定人应作好出庭质证预备工作的义务。鉴定人在接受鉴定任务时就应考虑到将来出庭质证的可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所鉴定事物作出专业、客观鉴定结论并积极准备出庭质证。同时,司法鉴定人拥有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进行鉴定活动等权利。依据我国相关法规可以拒绝出庭质证的,不要出庭。第二阶段,应该在庭审之中,司法鉴定人有义务针对鉴定结论,对当事人及法官提出的正当问题给予客观回答。另一方面,也有权利根据《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问题。

      2  鉴定结论质证的主体范围

      鉴定结论是具备相关鉴定资质的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或者技术手段对所鉴定的作出的客观判断,是一个包含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集合体。因此,一般诉讼主体很难具备相应技术能力,所以在诉讼中,鉴定结论质证的主体必须有相关专业人员。除了双方当事人被纳入鉴定结论质证的主体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强调要有“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参加鉴定结论质证的主体范围。

      3  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与其他诉讼主体的区别

      虽然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司法鉴定质证人只作出了笼统的概括描述,让人产生对诉讼中司法鉴定质证人过于泛滥的误解。但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身份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具有很大的区别。

      (1)司法鉴定人不是单纯的证人,因为他的表述“证据”具有专业技术含量。司法鉴定人具有可变动性,而普通证人是绝对不允许替换或者变更的。

      (2)司法鉴定人必需具备相应鉴定资质,而其他诉讼质证参与者并不需要具备某种专业资质。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往往是对自己所作的鉴定结论进行解释,并解答当事人及法官提出的相关问题。而一般质证人往往只是针对方提出的鉴定观点或者专业结果进行询问和质疑。

      (3)司法鉴定人只是单纯地为寻求客观的鉴定结论而工作,是因为委托而介入诉讼。他不同于在诉讼中有着利益冲突的对抗当事人。因此,司法鉴定人以证据解读者这个中立的形象出现,一方面保证了诉讼意图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证据的公正性。

    4  法官不能成为司法鉴定质证人

      法官作为诉讼的裁决者,在诉讼中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权利。同时也往往因当事人的请求或者对司法鉴定结论的疑问要求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但其绝对不能成为鉴定意见的质证人。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因此,法院虽然有时就相关问题对鉴定结论提出疑问,也只是因为其行使审判权的需要。因此,其行为应属于认证的活动,而不应该被看作质证。

司法鉴定人篇6

论文关键词 司法鉴定人 司法鉴定 出庭制度 认识误区

司法鉴定以鉴定意见的形式呈现给法官,作为言词证据的一种,为保障当事人的对质权,有必要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对鉴定人出庭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三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台的,鉴定人应当出庭”,并对鉴定人无故不出庭的后果进行了规制,即“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民事诉讼法同时还规定当事人有权向鉴定机构追讨鉴定费。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出庭设置了两个条件,即“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而《民事诉讼法》第78条则对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做出了更为简单的规定,即“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二者只要满足其一即可。由此可见,在法律层面,关于鉴定人是否需要出庭,什么情况下应当出庭,以及不出庭的后果,两大诉讼法虽在具体规定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宏观角度看,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不存在争议的情况。关键的问题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鉴定人出庭的具体落实情况。

从有关的新闻报道?及各地司法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鉴定人出庭情况的统计可见,当前我国鉴定人出庭的比例较低,比较极端的数据甚至为0.6%左右。于是,不少学者便据此疾呼,我国司法鉴定行业存在巨大问题,司法鉴定人不出庭现象极为严重,间接造成了司法不公等恶劣情况。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统计口径不合理造成鉴定人出庭比例被误读

如上文所述,我国两大诉讼法均明确了“有异议才出庭”的条件。如果,当事人双方对鉴定意见没有异议,或者法院经审查认为当事人所提出的异议不合理?,那么,司法鉴定人就没有出庭的必要。而以鉴定意见作为科学证据的特征来看,只要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适当、合理的技术规范指引下,按照法庭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开展的鉴定检验活动,当事人对其有异议的比例一般是比较低的。

我们假设,这个“异议率”为10%,换言之,在涉及有鉴定意见作为证据之一的诉讼活动中,鉴定人因“异议”出庭的比例为10%,以1000件鉴定案件计算,有必要出庭的大约为100件。按照上述表现“畸低”的统计数据分析,实践中,每1000件案件中有6件案件鉴定人是出了庭的。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在这些案件中,实际有必要要求鉴定人出庭的比例就提高到了6%左右,较之原先的统计数据扩大了10倍之多。因此,统计数据所反映出的鉴定人出庭比例“畸低”的情况是不客观,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有严重低估司法鉴定人出庭的嫌疑。因此,在制度层面,法律已经严格地规定了鉴定人出庭的条件和不出庭的后果,而包括鉴定人在内的法学界人士也已经形成了鉴定人应当出庭的共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为鉴定人是否需要出庭这一问题再做争辩。当然,从法律实践的角度看,当前,司法鉴定人出庭率低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但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单纯的以案件数量与鉴定人出庭量之比的统计口径所造成的人为“误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建议,司法行政部门不妨以“司法鉴定人必要出庭率?”这一指标对司法鉴定人的出庭情况进行统计更为合理和符合客观实际需求。

二、鉴定人出庭的经济负担可能是当事人“无法承受之重”

我们不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计算一下鉴定人出庭在实践中的成本负担问题。按照各地物价部门为司法鉴定机构制定的收费指导价,司法鉴定机构核收的仅仅只是开展当次鉴定检验活动的价格,其中并不包括因鉴定人出庭所必需的费用?。因为我国司法鉴定业务不受地域限制,跨区域委托鉴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当事人或者法院都希望在委托成本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能够委托资质更好、能力更强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我国司法鉴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以京沪广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聚集了全国绝大部分优秀鉴定机构(以首批十家部级司法鉴定机构为例,其中有九家在京沪广三个城市)。如果每个鉴定案件均要求鉴定人必须出庭,那么这个出庭成本对当事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如果出庭地点比较偏远,极有可能花在鉴定人出庭上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委托鉴定的鉴定费用。而法律在鉴定人出庭费用承担方面的规定却极为简单,甚至没有证人出庭规定的详细。因此,当事人在考虑经济成本,在鉴定意见基本无争议的情况下,其本意一定是不希望鉴定人出庭的。而法院如果一定要求鉴定人出庭,同时,又要求当事人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费用,那么,司法公义何在?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司法鉴定人出庭理所当然,但出庭所得到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当事人内心很清楚,疑惑的是不顾司法效益一味疾呼所有案件鉴定人都必须出庭的专家们。

三、缺乏必要的法治思维,鉴定人出庭效果不佳

国内一些法学人士一向以引入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为圭臬,借鉴美国的传闻证据规则,强调当事人所享有的对质权,不顾国内法治和社会状况实际,一味要求所有案件涉及的鉴定人都应当出庭接受质证。但是,对质权是当事人与证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确认的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而鉴定人在案件中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证人,其身份法律明确规定为“为解决专门性问题”,辅助法官对科学证据进行质证的“专家辅助人”角色?。我国法律并没有将鉴定人等同于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鉴定人有其自身的中立性,这一点应当是与法官一致的,只是法官信仰的是法律,而鉴定人信仰的是科学。如果把鉴定人与证人等同对待,那么,我国的诉讼模式、审判模式,以及相关法律职业等等是不是必须同步作出调整?而这一点,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制完善具有致命的冲击。

另外,我们再来具体地来探讨下鉴定人出庭的效果。当事人、辩护人,甚至法官对鉴定人所作出的鉴定意见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的。所谓的质证内容无外乎鉴定人、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程序和使用的技术方法等“三板斧”,质证效果差,对审判结果的影响力低。刑事诉讼法引入的“专家证人”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事人和辩护人对鉴定专业知识的不足,但如果鉴定意见本身没有瑕疵,那么,“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对质又有何必要?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走走过场,让当事人多花冤枉钱,反而降低了司法效率,损害了司法鉴定行业形象。

司法鉴定人篇7

2021司法鉴定人员工作总结篇三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和构建和谐,以“奥运安保”、“三年大变样”为重点,埋头苦干,扎实求效,全力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不遗余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司法厅、省人事厅授予“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获得这一称号的全省唯一的市级司法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明单位;被市委评为排调工作先进单位;被市直工委评为特色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日益深入。

我们以“法律八进”(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家庭)为载体,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共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24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材料130余万份,为全市和谐稳定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一是开展了“人文奥运?法治同行”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宣传、司法、体育、教育、交管等部门和单位,以“迎奥运、保平安”为主题,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市场,利用法律咨询、法制征文、法制文艺、设置宣传栏、悬挂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了“人文奥运?法治同行”、“奥运交通安全进课堂”、“迎奥运、学法规”、“迎奥运、保稳定、促和谐”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奥运法制宣传氛围。二是开展了城市环境治理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力量深入重点区域和基层社区单位开展有关“五城同创”、“三年大变样”工作的法制宣传,编写发放了《市区环境综合治理有关法律常识》等普法手册,教育群众自觉维护城市形象。三是开展了“送法进乡村”活动。组织开展了法制宣传队伍到乡村、法制宣传文艺到乡村、法制宣传资料到乡村、法律服务到乡村、“新任村干部法律培训班”、“森林资源管理普法培训班”等切实有效的“送法进乡村”活动,共组织大型送法进村活动6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余份,推动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开展了关系民生问题的法制宣传活动。组织有关单位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开展环保法律法规专项宣传,免费向群众赠送印有环保法宣传内容的购物袋等,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工作、健康、和谐”为主题开展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余人;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重点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宣传活动,免费向农民共发放法律书籍;以为工商企业服务为目的开展了“3.15”消费者权益法律知识宣传活动,设立咨询点12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五是开展了“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在全市机关单位组织开展了“每周一单位”、“我上讲台法制讲座”、聘请法律专家授课等活动,加强了对市、县机关、部门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

二、民间矛盾纠纷排调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大力开展了“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百日活动”。在坚持日常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同时,紧紧围绕“奥运安保”、“两节”、“两会”、“三年大变样”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了“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百日活动”等多次集中排查。在做好传统民间矛盾纠纷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城市拆迁、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等重点矛盾纠纷的调处,共排查化解民间纠纷6721件,化解成功率达到97.6%,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二是下大力抓好司法所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了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到目前利用国债资金完成新建司法所127个,并建立了完整的档案资料,省司法厅在验收中给与高度评价。制定了《全市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推进司法所建设规范化建设,全市司法所全部达到了“五有”、“四落实”要求。三是强化了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组织召开了全市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广了“三位一体”调解办公室的经验,促进了全市民调整体工作的规范发展。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参与民调工作,到目前全市民调队伍已发展到22600余人,队伍素质得到优化和提高。四是认真落实了安置帮教措施。进一步落实了管控、帮教和安置措施,安置率93%,帮教率97%。五是深化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市省级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建立了专职机构,业务经费正式纳入财政预算。2个市级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三、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法律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通过担任法律顾问、提出法律建议、诉讼和非诉讼、公证、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方式,为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和公民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一是律师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认真参与维护社会和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等工作,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9100余件,促进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狠抓了律师队伍建设,召开了全市律师行业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训会,强化了教育,增强了律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二是公证工作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着力为渤海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的法律需求,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共办理各类公证业务12096件。

同时,加强执业监督,对办证程序和环节进行规范,公证质量不断提高。三是法律援助工作大力拓展覆盖面,积极为“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城乡困难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912件,法律文书7200余份,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5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消除了大量不和谐因素。同时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乡(镇、办事处)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逐步完善;15个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达到省厅规范化标准。四是司法鉴定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规范司法鉴定文书,完善鉴定工作制度,提高鉴定队伍素质,司法鉴定质量不断提高,共办理各类鉴定2500余例,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司法公正。五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继续深入,共诉讼和非诉讼事务3258件,接受法律咨询18600余人次。六是圆满完成了司法考试任务,同时法学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四、市劳教所连续10年9个月实现“四无”。

对劳教管理工作继续实行了严格管理,严在平时,严在每一个岗位上,严在每一个干警身上,严在每一道工作程序上,向严要稳定,向严要成效,通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严格防范,继续保持了场所安全稳定。加大了对劳教人员的教育力度,开展了个别教育、心理矫治、职业教育和社会帮教,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质量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市劳教所已连续10年9个月实现“四无”(无脱逃、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发案、无重大安全事故),继续保持了在全省的领跑位次。5月8日省劳教局在市召开了“市劳教所四无十周年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市劳教所工作经验。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副市长同志分别做出重要批示,对劳教所连续10年安全稳定给予充分肯定。市委政法委发通报予以表彰。市劳教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奥运安保先进集体。

五、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以提高队伍素质为目标,下大力抓了司法行政公务员队伍、劳教干警队伍、法律服务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继续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教育,全体同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二是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广大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机关干部职工等学习胡锦涛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培训人员600余人。三是深入开展了队伍建设年活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利用讲座、参观学习、实践演练、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业务、学知识,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认真开展了党建知识竞赛、“构建和谐机关党课”等活动,推进了机关党建工作日益活跃。四是开展了机关纪律集中整治活动,严格遵守省委政法委“八项规定”、“约法三章”和省司法厅“六条禁令”,制定了《奥运安保期间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的意见》,签订了责任状和保证书,并严格执行。开展了收看警示教育片、典型案例剖析等警示教育活动,增强了执法为民的自觉性。五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积极参加“公仆热线”和“阳光服务”活动。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等,促进了全系统党风、政风、警风、行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六是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办公环境、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整体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同时还踊跃开展了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助活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筹集捐款162671元、交纳特殊党费110031元。此外,计财审计、计划生育、老干部、档案、信息、保密等机关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法制宣传教育还有薄弱环节;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还有漏洞,有些偶然性矛盾纠纷不能完全进入视野;法律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劳教人员的教育质量还需提高等等。这些,我们在工作中将认真加以解决。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和大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切实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发展,切实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司法鉴定人篇8

 

关键词:司法鉴定 职业道德 规范 困惑

一、前言

    在现代司法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是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司法鉴定在案件侦查、审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鉴定人员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当前,因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或不完整,司法鉴定人员受不利诱因影响而出现鉴定失误或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刑事案件的错捕、漏捕或久侦不破,民事案件的审理不当、判决不公。当前,急需对此予以纠正和完善,将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纳人规范化轨道,使司法鉴定活动朝法制化、科学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

    二、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困惑

    (一)思想认识的误区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法律界和实务界人士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以德治鉴与依法治鉴。法治是建设政治文明,体现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要求,属他律范畴。德治是建设精神文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属自律范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非明示的社会规范,对内它构成引导、制约、调节司法鉴定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外它代表着整个司法鉴定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从本质上而言,“守德”比“守法”对人的要求更高,前者是后者的底线,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2.道德约束与行政监管。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X以下简椒决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司法部于2005年9月29日颁布《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汉以下简称《办法》),对鉴定人的执业登记、权利和义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极力强化统一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监督。显然,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是依靠方针、政策、法规的实施和强制性手段来执行,但行政监管并不能代替职业道德约束。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是不依靠强制性手段而建立的一个有说服力和劝导力的机制。职业道德规范对司法鉴定人员的约束作用是行政监管所不能取代的,必须对前者的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3,道德规范与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表现形式、作用范围、保障方式等均不同。技术规范是最低的要求,只能用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而道德规范要比技术规范内容广泛。在实践中,违反技术规范的行为肯定也违反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是有许多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并不违反技术规范。因此,道德规范是技术规范的基础和前提保证,技术规范是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下对司法鉴定人员在执业技术方面提出的要求。如果一名鉴定员没有祟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执业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职业技术规范也不能完全保证其圆满地完成鉴定任务。在司法鉴定实践中,重技术规范、轻道德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道德规范的缺失

    《决定膝十二条规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办法》第六条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科学、客观、独立、公正地从事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遵守司法鉴定管理规范”。但时至今日,司法部仍然没制订和颁布一部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司法鉴定人员到底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没有明确说明,形成无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可依的窘境。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四川省、上海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区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于加强司法鉴定人的管理和规范司法鉴定活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也彰显无遗:1.制订和颁布的主体均为省市区政府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而不是国家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因而缺乏一定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只能运行于制订主体机关所辖行政区域。2.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缺乏科学性、务实性和全面性,原则性条款多,细则性条款少,没能结合司法鉴定的职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道德评判标准,其组成形式也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层次性。3.有些职业道德规范的制订、颁布时间为2005年2月28日之前,其主要依据是已经被宣布废止的《司法鉴定人员管理办法孰2000年8月3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于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因此,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效力还颇存争议。

    (三)相关体制的制时

    《决定》对我国司法鉴定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对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司法鉴定是一个涉及司法体制、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等多方面的复杂工程。当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司法鉴定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很多领域依然尚属法律界或实务界的空白,这对于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与实施产生较大制肘。

司法鉴定人篇9

一、决定的看点

1、明确了司法鉴定的概念、登记管理的范围和各类司法鉴定的明确含义,奠定了司法鉴定管理的基础;

2、改变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指定由国务院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即司法部统一管理,相对于公、检、法三家来说,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相对超脱于各类诉讼,由其管理比较合适;

3、对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组成和条件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提高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素质和鉴定水平;

4、对司法鉴定实行登记管理,改变过去司法鉴定人员和机构较为随意的现状,有利于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

5、排除列入鉴定人名册以外人从事鉴定,有利于提高司法鉴定从业素质和规范;

6、限制侦查机关即公安机关、国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等鉴定的范围,即仅限于侦查工作需要,不得对外开展鉴定活动;

7、不允许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设立鉴定机构,以体现司法公正和行政公正;

8、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循的规则和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

二、决定的盲点

1、界定的司法鉴定范围较为狭窄,司法实践中需要经常进行的如知识产权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等类鉴定未能归入;

2、对大量现存司法鉴定机构的去留处置未作出妥善过渡性安排,如各级人民法院现有的司法鉴定机构如何与决定接轨问题;

3、未对鉴定的次数和鉴定效力的判断作出明确规定,在处理如湖南黄静案件时面对数份不同的鉴定,法官作为不是法医专业人员,取舍上存在困难,应当作出如刑事诉讼法关于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鉴定为最终鉴定的类似规定;

司法鉴定人篇10

在思想政治上,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真理,不断加强政治和业务知识学习,适应能力强。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中能够摆正位置,严格要求,为人正派,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疫情期间,时刻服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循单位对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

在检案工作中,本人主要作为**资料方面的鉴定助理,接触了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案件,现已可以可熟练使用各种鉴定所需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完成基本案件。通过两年多辅助检案的过程,不仅学习到鉴定实践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增强为人处事能力。但是在一些检案的细节问题上仍有进步的空间,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严于律己,特别注重鉴定程序的正当性。从事检案工作的同时,本人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科研项目,受益匪浅,为今后独立从事鉴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将努力参与***以及本单位组织的各项专业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当然,本人在工作与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