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竞争十篇

时间:2023-03-14 05:05:16

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篇1

互联网的的真正含义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用网络来传达诚信的信息,而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中我们恰恰看不到互相信任,看到的更多是尔虞我诈和利益为上。这种浑浊的行业气息就像一种传染病,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

联网产业一头独大靠谱吗?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互联网大亨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成了每日的头版头条,甚至有的事件已经直接侵害到网友的权利,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互联网也难免会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尴尬处境,为利益也好,为地位也罢,这些商业模式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在竞争的大环境里,还是应该遵守良性竞争,还互联网和网民一片纯净的天空。

这让编者想起了乔布斯和微软在将近30年的竞争里虽然在产品上极其相似,但是在乔布斯需要援助的时候,比尔盖茨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在当年,微软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各方面都压制了苹果的发展,但是乔布斯显然没有将精力放在如何处理与微软的关系上,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新品的研发中,而现在的局面是苹果已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抢占了先机,并且成就了iPhone和iPad。

互联网需要良性竞争还是良心竞争?

我们可以反观一下国内的市场,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中还需要更多的良性竞争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受众人群是网民,而网民们需要的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当今互联网最火的莫过于社交网络的盛行,从国外的Facebook到国内的人人网,分享成了互联网社交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网友希望的是能分享到更多优秀的网络资源,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和重视用户体验的新产品。这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需要真正意识到的问题。

良性竞争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探究

学术界公认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的源起,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的简明分析。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的提出者蒂布特在《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从一个消费者对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出发,首次明确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布莱顿第一次使用真正意义上 “政府竞争”的概念,他主张政府在本质上是具有竞争性的。目前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以下四点:

1.从区域吸引力和发展的角度分析

其代表人物布莱顿认为各地方政府间关系总体上来看是竞争性的,政府之间、政府内部部门之间及政府与政府之外行为主体之间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围绕居民和资源相互竞争。国内学者张飞、曲福田从同一角度来界定地方政府竞争,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而展开的跨地区政府间的竞争。

2.基于政府职能的角度界定地方政府竞争

其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和特里希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本质上是为满足辖区内民众的要求,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为地方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为经济发展服务。

3.根据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国内学者金碚将地方政府分为横向地方政府竞争和纵向地方政府竞争两种情况。樊纲、光通过分析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兄弟竞争”关系,认为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投资和货币发行领域的横向竞争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同一领域的纵向竞争,竞争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为处理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及为获得相应的资源而展开的资源竞争。

4.从制度变迁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加以考量

杨瑞龙认为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过渡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既定体制框架内为追求官员政治升迁和获取改革优先权,采取了一系列自发制度创新并引发激烈竞争,其结果是改革之初的中央政府主导(供给主导型)的改革方式向地方政府主导(中间扩散型)的改革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改革方式,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周业安,宋紫峰则认为我国1994年开始推行分税制,把多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制度化,但偏重经济绩效的考核模式以及税收分成制度等都无形中激励地方政府追求各自的本为利益展开竞争。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特点及趋势

历经1994年对财政包干制度进行改革并推行分税制以后,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开始出现了本质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从兄弟竞争逐步过度为市场竞争

分税制后,政府以及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在减少。市场化开始让地方政府认识到,不仅仅可以从部委获取资源,如果政策适当,也可以从社会上获得大量的资源。此时兄弟竞争尽管重要,但已逐步让位给市场竞争,地方政府之间越来越重视在市场上一较高下,而不再依赖过去的兄弟竞争模式。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已经越来越难以实施,政府转竞争策略也逐渐开始转变。

2.从策略模仿逐步过度为差异竞争

以往模仿策略导致各地区政策雷同,对要素吸引力大大减弱。高经济附加值的要素把税费优惠当作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伴随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开始减弱。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府开始通过制度创新以及调整支出结构,来满足这些要素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策略。

3.地方保护主义伴随产品、要素市场的发育逐渐弱化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要素的流动障碍越来越少。地方政府依靠税费优惠对高质量的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开始下降。由于产业升级,为了吸引人才和技术要素的流入,地方政府通过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当地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提升吸引力。要素的快速流动,直接导致地方政府改变过去的保护主义策略转而实施其他竞争策略。

4.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趋于经济、社会绩效并重

分税制改革实施后,借助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调节,地方政府的GDP竞赛虽然短期内仍受制于人口、就业压力和官员政治升迁预期而无法避免,但是竞争的形式和策略都开始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绩效的竞争越来越重要。不仅中央开始调整对地方的考核指标体系,而且居民也越发重视当地的环境、社会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质量,这就促使地方政府开始逐步转向社会绩效的竞争。

三、地方政府良性竞争的制度重构

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竞争虽然逐步开始走向正轨,但是其“双刃剑”的特征也明显体现出来,比如政府主导的重复建设还是存在、公共支出结构仍然扭曲、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仍然存在等。因此,地方政府竞争需要构建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根据制度环境给予它的行为空间以及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来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竞争策略和竞争行为,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需要合理的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

1.地方政府的自发制度创新与上级政府的制度激励改善

规制地方政府过度竞争既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以走向差异化竞争,又要求上级政府通过激励结构的改善以及竞争制度的约束,引导其走上良性的竞争之路。降低晋升激励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避免出现“囚徒困境”,需要将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的注意力从GDP的短期增长转移到可持续发展方面,在核算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要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在现有的中国式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这种多重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上级政府坚持推行基层民主化进程和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改变地方政府轻社会发展、重经济增长的行为模式,使地方政府的目标与上级政府目标一致。此外,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应逐步加入各种决策约束机制,使得政府官员的决策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如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决策的公共参与机制、领导人决策责任制等。

2.地方政府良性竞争与跨区域合作需要制度上的保证

从长远来看,没有合作的地方政府竞争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地方政府必须摆脱种种对抗性的竞争思维,在竞争中走向合作,以期达到共赢。这些合作可表现为区际商品、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融资平台的建立等多方面。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尤为重要,而地方政府良性竞争与合作需要制度上的保证。跨区域合作需要上级政府设计一整套正式制度协调、治理所辖地区的经济合作,防止地方政府越位、空位和错位行为的发生并保证其良性运转。比如,跨地区基础建设体系协调准则;共同保护和治理环境准则;加强区域内经济分工和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准则;社会管理制度整体推进准则;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无差异准则;区域内各地区利益补偿和共享的制度化等等。这对上级政府的规制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品,陈晓华.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8(10).

[2]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01).

[3]周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J].教学与研究,2009(11).

[4]周业安.地方竞争演变及当前态势[J].人民论坛,2010(13).

[5]张文礼.竞争过度催生负面效应[J].人民论坛,2010(15).

良性竞争篇3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否为良性竞争?我认为不属于良性竞争。原因如下:

从语文角度看,这句话存在逻辑性错误。虽然这是着名的军事家拿破仑的名言,但是这过于肯定,而且如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一定不是好士兵,那么谁去打仗?谁去冲锋陷阵?当我们是一位士兵的时候,要做好士兵的工作、尽到士兵的责任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所以,我觉得是不是一个好士兵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想不想当将军。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角度上,这句话的措辞和说法就过不去了。古往今来,并不是名人的话就是真理,孔子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就并不被我们所认可,现在的美国国务卿、德国总统不都是女强人吗?她们并不要男人来持家操养,她们自己的能力就足矣。所以我认为,拿破仑不仅语言措辞存在一定问题,其逻辑思维也让人难以理解。

从政治角度看,这句话并没有体现良性竞争。我不否认这句话体现了竞争意识,因为这的确激励着人们要奋进,而且给后人们以非常充足的干劲。但这是否体现良性竞争呢?非矣,当上了将军的士兵就一定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吗?当然我也不是说他们没有正当竞争。这就话不能以良性恶性来分类。这句话告诉人们的是一个竞争的目标,或是说一个美好的结局,但这中间的过程谁会知道?我们不能说因为这是名人说的就一定是良性竞争,当然他也不一定是恶性竞争。所以这句活与良性恶性竞争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一支军队,将军指挥有方,士兵服从调动,这样的军队是要打胜仗的;如果士兵不安于做士兵,人人想当将军作决策,甲说需往北打,乙说应向北攻,这样的军队结果如何呢?人之于社会,均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充分认知自己位置的重要性,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上进心要有,切忌不着实际,好高骛远,漂浮到半空中,找不到地了,这样要摔跟头的。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士兵,人人都想当将军也是可怕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没有体现良性竞争。

北京市161中学初二年级:付马婉瑶

良性竞争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良性竞争;教学管理

某教练说:“人生的每一天都在胜负中度过,一切都以竞争的形式出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是生本课堂的重要形式。但是,合作必须有良性竞争作为它的效率保证。如果只是把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的常规策略和形式,而没有推动良性竞争,或者只有恶性竞争,学生就会缺少合作热情,就不会形成小组自觉性奋斗目标。为此,我一方面结合他人经验,一方面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推动良性竞争的策略。现谈谈我的做法,请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风采和智慧而打压其他学习小组或其他学生,因此出现了恶性竞争,比如资料保密,不愿沟通,自己会做的题不给其他同学讲解,诋毁猜忌优秀学生等等。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为了规避恶性竞争,让良性竞争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我们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一、水涨才能船高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风物常宜放眼量”。如果把团队比作水面,个人就是浮在上面的小船,水涨才能船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也像头顶上的蓝天,思想境界有多高,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眼光应该放长远些,不做井底之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心系巫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在竞争中既要学会展示自己,更要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的竞争力,也就增强了个人的竞争力,这是推动良性竞争的思想基础。

二、先团队后个人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处在一个团队中,只有团队发展好了,每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组间竞争才是主要形式,个人间的竞争应处于稍次要的位置。但凡评优必以小组为单位,比的是小组的综合实力,每个小组唯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同舟共济,才能增强团队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获胜。个人间的竞争,应以同水平的学生结对展开为宜,竞争对手间既要友好互助,又要相互挑战。竞争时保证先团队后个人,认识到团队合作荣辱与共,这是推动良性竞争的方法基础。

三、纵横相比树信心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一种是横向比较。“纵比”侧重于自我对比,比出每个小组的希望,比出每个人的信心。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战胜自己,通过“纵比”,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看到自己一天一天在成长,从而做更好的自己。“横比”则是与他人对比,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进而找出差距。纵横比较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小组间的竞争主要属于“横比”,我们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和质疑,协调好组间竞争,利用组间竞争推动组内合作,这是推动良性竞争的动力基础。

四、亲情关爱促和谐

“爱是学习的动力”。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问题也是我们推动小组合作教学良性竞争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中,我们本着“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留守儿童不应留守”,在分组安排座位上下功夫。既保证强弱相当、男女平衡、动静搭配,又保证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科学组合与分配。并由学生自己民主选出既有威信又有爱心和亲和力的小组长,这样,每个小组就像一个团结的小家庭,和谐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是家人,互相关爱,为“家”努力,为“家”争光,小组内互教、互助、互学、互勉、互进。教室里充满家庭式亲情关系,这是推动良性竞争的人际基础。

《教育科研访谈面对面》一书中,很多一线老师的做法案例和专家的点睛之言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比如,“竞争与合作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合作,必须有竞争作为它的效率保证。”“竞争,其实是合作学习的灵魂和生命。”等等。我们意识到:推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良性竞争,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提高学业水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教的作用,学生也能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意识到行动、从观念到实践努力改变自己,不断探索和总结,不遗余力地推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良性竞争,打造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做好学生良性竞争的引路人,以期达到“你行他行我也行”、“你进我进大家进”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良性竞争篇5

但也要看到,在干部岗位竞争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干部民主推荐中,一些地方出现拉票现象;在公开选拔工作中,部分公选出的干部能力不强;在公推直选中,选举人对候选人缺乏了解,投票带有盲目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投机钻营、诬告陷害等恶劣现象。如何做到干部岗位竞争合理、有序、良性,是亟须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坚持合理、有序、良性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竞争是干部选拔任用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合理、有序、良性的竞争,说到底,是在科学规则和健康环境下,干部之间德才素质、工作业绩、工作潜能的相互比较,实现好中选优,人岗相宜。如果岗位竞争中出现偏差,不仅不能选出优秀人才,还会干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阻碍改革的进程,损害改革的成效,进而影响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多年来,干部岗位竞争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干部岗位竞争工作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苛求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出现问题就放弃竞争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以干部岗位竞争的合理、有序、良性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合理、有序、良性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出活力、出动力。坚持合理、有序、良性竞争,对于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四平八稳、做“太平官”的思想,激发干部的进取精神和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干部的潜能,真正形成在比中学、在比中干的生动局面,有重要意义。对于广大干部端正认识、摆正心态,积极投入竞争,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提高素质、增强才干上有重要作用。只有真正把选人用人过程置于阳光下运行,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不拘一格选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坚持合理、有序、良性竞争,有利于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干部岗位竞争,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竞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竞争,是合理规则内的有序竞争,选拔干部标准一样、程序相同,就像赛场上的赛马、体育场上的竞技,优劣高低,全凭实力。这种竞争,是团结合作框架内的同向竞争,大家目标相同,手段合理,光明正大,心态健康,与人为善,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通过岗位竞争,使胜者光明磊落,暂时落选者不弃不馁。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合作,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创业氛围。

合理,主要体现在竞争规则、操作程序和组织方式的科学性上,制定规则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于法周延、于事简便,这是做好干部岗位竞争工作的前提。有序,主要体现在竞争程序执行的严格上,要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简化、不走样,这是做好干部岗位竞争的重要保证。良性,主要体现在手段方式的正当性,竞争过程的透明性、竞争结果的公正性上。它要求干部凭真才实学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组织上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不择手段、暗中做手脚的恶性竞争。合理、有序、良性要统一于竞争的全过程,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要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竞争导向。党组织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确保竞争的正确方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利益,自觉克服“官本位”思想,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凭真才实学赢得竞争。加强对干部岗位竞争目的意义、原则程序、纪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竞争,把竞争看作是施展才华的契机,虚心向他人学习的良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大局观念,具有宽广胸襟,正确对待竞争结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名利进退,自觉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要完善规则制度,保证竞争合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对干部岗位竞争的组织领导、资格条件、基本程序、民主测评、考试考察方式、纪律监督等作出了科学规定,我们必须坚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竞争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切实体现科学性。制定规则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广开言路,集中民智,确保竞争公开、公平、公正。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报名条件和资格,不能“因人设岗”,对某些人或某个人有所偏袒和倾斜。考试设计突出科学性,笔试命题既照顾到知识面,又适合岗位特点,确保考出干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面试要坚持公道正派,不打人情分。丰富测评手段,改进考察方式,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干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要发扬民主,充分讨论,集体表决,防止个人和少数人说了算。

良性竞争篇6

关键词 体育 竞争 教学

竞争机制已引入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作为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主战场之一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抓好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体育教学培养竞争意识的优势

(一)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竞争就是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比赛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实习。比如当你跳过1.55m,别人也跳过1.55m,你是否为战胜对手继续升高横杆?相反若没人比你跳得高你会怎样?

(二)体育教学情境性强。

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显而易见,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针对性地实施竞争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便于在动脑、动口、动身体、动情感等充满愉悦的情境中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都可用于竞争意识的培养,既可以是竞技项目内容(田径、球类、体操等),也可是“民间”的体育项目(方风筝、跳绳等),也可是传统“乡土”体育内容。通过这些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学生的多种体育发展需要,娱乐活动需要,个性发展需要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又潜移默化地促进了竞争意识的形成。

(四)体育教学的教法组织灵活。

既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又可通过发展体能,掌握运动技术的教学(比赛法、游戏法等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形成稳固而实用的竞争能力。还可通过不拘一格的组织形式(班、小组、个人为单位)渗透竞争意识于“寓教于乐”之中。

二、行之有效地培养竞争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

良好的竞争品质产生于对客观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会有竞争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持久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竞争目的,意义和作用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化”的需要,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竞争意识的途径。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相一致的。因为高尚的情操是竞争意识形成的基础,而远大的理想是竞争意识形成的动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具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以拼搏有为的人物典型事例熏陶,感染学生,以不道德的竞争手段,触犯法律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才能有效地实施竞争。

(二)引导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竞争意识。

青少年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勇于进取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气候、地域、场地条件、学生的年龄、素质等)营造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竞争为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游戏、比赛。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竞争意识所必备的机智、勇敢、迅速判断、独立创造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但必须注意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规则,在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条件下进行。同时,在竞争标准方面,应体现鼓励进步、团结互助的原则,把竞赛变成激励学生进取的手段。竞争要尽可能增加获胜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要避免频繁的竞赛,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应适宜组织竞赛。组织学生竞赛时,可按学生能力水平设高、中、低组,便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以增强竞争信心。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体育教师应重视促进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渗透协作意识,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避免因争强好胜,而动作粗野或违犯规则,促进学生良好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因材施教地进行竞争意识培养。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如对胆小怕事,易受影响,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竞争品质,针对性地开展对抗性较强的活动(球类、田径等);对于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毅力的学生,鼓励他们逐步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竞争品质,针对性地开展耐力性项目(长跑等)。在积极渗透竞争意识的培养中,使学生在开展自我竞争与他人竞争的同时真正理解竞争的根本在于超越自我。

(五)帮助学生加强竞争意识的自我培养。

良性竞争篇7

【关键词】竞争上岗 人力资源 作用

1.竞争上岗顺应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求,实现了用人导向择优化和用人机制市场化的有机统一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物种进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正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淘汰弱者,保留强者,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涉及的领域和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

竞争上岗是社会竞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反映,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构建科学民主的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电力企业中,在用人方面突出存在着用人机制缺乏弹性、人员配置不规范等问题,职工只要没有违反企业规章,都会按时享受相应待遇,稳坐“铁交椅”,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种用人机制越来越缺乏灵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工作岗位与个人能力的能级对应原则,造成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的不良现象。

竞争上岗是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主要特征的岗位配置方法,这一方法的积极推行,有利于企业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僵化、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状,提高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这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整体合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竞争上岗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推动作用

首先,竞争上岗是深入推行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条件。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系统内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的号召,号召大家以绩效管理为重要载体和手段来推进公司整体工作的开展。但要想构建真正科学民主、奖惩分明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借助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实现,只有岗位设置合理了,职工才会有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绩效管理的评估依据和评估结果才能更客观。竞争上岗的核心取向就是择优,就是要通过“人”与“事”的有效搭配来实现企业的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上岗是确保绩效管理有效推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其次,竞争上岗为员工自主培训提供了动力支撑。竞争上岗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职工获取了自主培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支持,在岗职工为确保自己的工作岗位,必然要认真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上岗中保持优势,或为竞争岗级高的岗位奠定智力基础和业务保障;暂时无岗的职工为获取工作岗位,肯定要加倍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击败竞争对手,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这种自主培训工作氛围一旦形成,将会不断更新优化企业的人员配置,形成人员素质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对提高企核心竞争力和整体队伍素质,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竞争上岗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职工归属感、激发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但企业文化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必须借助良好的物质载体和工作机制来实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竞争上岗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执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公平性,它打破了以往靠学历、资历、社会关系选拔任用人才的界限,在选人上主张“赛马”而不“相马”,真正实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人尽其才的良好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上岗体现了企业对职工个人价值的认同,对职工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了良性冲击,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和整体文化氛围的形成。

第四,竞争上岗为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创造了有利环境。竞争上岗为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化、多元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点上,它同海尔等知名企业实行的“岗位轮换制”具有高度统一性,都主张打破原有的岗位设置平衡,让职工在岗位选择中动起来,不断拓宽择岗范围,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实现自身素质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运作效率。

3.开展竞争上岗应着重把握的几条原则

第一,要制订完善的规则,规范推行岗位竞争。在实施岗位竞争之前,企业要在对人员整体现状以及岗位设置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公正、透明的实施方案,方案中至少要包括:岗位名称、上岗要求及岗位待遇,报名范围及对参与竞争人员的要求,对竞争人员的测试、考评办法,以及择优聘用的办法等方面内容,并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在全体职工范围内公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第二,要加强组织和领导,确保竞争上岗平稳推进。推行岗位竞争,是岗位聘用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影响大,牵涉面广,还要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调整,要平稳推进岗位竞争,必须有完善的组织和领导体系。

第三,要重视宣传动员,营造岗位竞争良好氛围。为消除职工竞争上岗中的顾虑和心理阻力,必须做好前期宣传与发动工作。要采取思想动员、理念培训、方案讲解等措施,让职工了解到只有通过岗位竞争,才能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才能有真正施展才华的空间。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切实使员工认识到推行竞争上岗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员工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

第四,要认真做好无岗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疏通“下”的渠道。竞争上岗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合理安排在竞争中“失意”的员工。对在岗位竞争中暂时没有岗位的员工,一般应安排参加培训,提高这部分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为今后的岗位竞争创造条件。对部分年龄较大、竞争上岗能力差的员工,考虑到他们对企业的历史贡献,采用内退的政策进行安置。

参考文献:

[1]丑纪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8

良性竞争篇8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近年来,如何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一场席卷经济领域的革命正在全球各地兴起,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企业的运作,以此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当代民营企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其家族式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缺点,如只相信“自己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能力的“局外人”发挥作用,就会使企业资源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受到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高效运作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激烈而严酷的国际竞争,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是今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否取得成功,以及我国能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部门以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基本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作为在全球市场上的一种竞争优势,作为可持续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保证企业高效运作和保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假设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董事会规模、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竞争力存在相关关系

良好的董事会结构及监事会正确履行职责,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股权过于集中或分散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适当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假设2: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程度与企业竞争力存在相关关系

良好的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能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关信息的披露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样本来源与选取国内学者张金昌认为,从定量评价来看,显示竞争力高低的最基本指标是盈利能力指标,它可以用资产利润率或利润总额来表示。盈利能力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是企业经营和发展能力的表现,也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笔者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替代指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深沪上市公司随机选取2008年200家民营企业的样本数据,用SPSS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水平指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对建议。

(四)变量选取与说明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具体说明:

(1)企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等。笔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竞争力的替代指标。

(2)公司治理指标之一: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人数用变量X1表示;独立董事比例用变量X2表示;董事长持股比例用变量X3表示。一般认为独立董事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

(3)公司治理指标之二:股权结构。良好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的成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CR5指数,公司前5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以变量X4表示;H5指数,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用变量X5表示;Z指数,公司第一大股大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用变量X6表示。

(4)公司治理指标之三:董事会及监事会会议次数。合理的会议次数可以提高公司决策效率,提高应变各种事件的能力。董事会会议次数用变量X7表示;监事会会议次数用变量X8表示。

(5)公司治理指标之四:高管薪酬。高管薪酬是公司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于公司绩效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大关系。笔者用前三位董事及高管的薪酬总额作为研究对象,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用变量X9表示;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用变量X10表示。

(6)公司治理指标之五;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程度,用变量X11表示,若信息披露完整用1表示,若信息披露不完整则为0。

(五)模型构建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用SPSS16.0做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说明,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ROE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一般,11个变量一起,可以解释因变量24%的变异性。

(二)方差分析表3为方差检验,既对R Square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又是对整个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对表3回归中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其Sig.值为0.03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说明整个回归方程的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在总体水平上是合理的。

(三)系数分析表4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常数项以及董事长持股比例、CR5指数、H5指数、Z指数的系数都通过t检验,并且其Sig.值均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些公司治理指标都与企业竞争力有比较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其他未通显著性检验的指标对企业竞争力也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做其他相关性检验。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ROE=-0.224+0.032x3+0.416x4+0.076x5+0.201x6

三、结论与建议

民营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良好的股权结构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特征之一,股权的过于集中和分散都不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适当的提高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特征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董事会规模,中小企业的董事不宜过多,适当的调整董事会人数及会议次数,也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郝臣:《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彭真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求索》2005年第9期。

[3]郑传均:《周慧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评析》,《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

[4]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良性竞争篇9

一、中学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

1、体育课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道德规范等,又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动作技能的形成,也是师生交往内容的一个方面。

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知觉别人,确定人的外部特征及其语言风格、行为特征,由此而形成相互交往的表象,理解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发口令、打手势和示范动作,保护与帮助学生,以及发出暗示信号等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往,以达到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

解决体育教学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也是通过交往活动来完成的。

2、良好的师生交往的主要心理效应

第一,能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能改善课堂心理气氛。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有高涨的情绪状态之中。美国学者J.R.帕特里克的实验表明:大学生在正常的气氛下与在压抑的气氛下解决问题,其理智活动有显著差异。因此,良好的师生交往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泼,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提高知识信息的感受性,表现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特点。相反,则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情绪不稳,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混乱反应多,以至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第三,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对于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交往关系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交往认识自己的老师,认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性,在师生交往中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二、体育课中的学生交往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的交往关系下,有机会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1、学生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互相交流。竞争与合作两者互相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引起合作与竞争。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时,也可能会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间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

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如果竞争运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比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嫉妒等消极心理。

2、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

第一,注重引导,加强教育。为了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展开组与组如何合作又如何竞争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胸怀大度的良好性格。如接力赛,不仅要求每个队员速度快,还要求在跑速相等的情况下配合默契、成功。哪个组配合得好,哪个组就可能获胜,甚至可出现跑速慢的组也会超过跑速快的组。

良性竞争篇10

【关键词】竞争;竞争的伦理;竞争伦理何以实现

一、竞争实质的伦理诉求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竞争的解释是:“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在《伦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市场竞争主要指市场主体依靠市场选择机制来进行实力较量和争夺资源的过程”。由此可见,竞争即是一种争胜行为。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其实质是市场经济中利益分配的一种调节机制和原则。竞争作为市场经济本性的外在表现,它是如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呢?首先市场上的“经济人”是渴望自己利益能最大化的,他们会随着市场上物品价格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产。哪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资本就会投向哪里;反之,资本会从利润率低的地方流出。结果,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投资增加,生产增加,造成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生产下降,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多。这便是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它引起资本的不断流动,把社会资本自发地分配于不同生产部门,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使人们获取利益的机会平均化,也使社会大多数人最终受益,使人们得到最广泛的公平。因此,由竞争引出的道德上的诉求便是人们对利益的公平获取权,即利益不再属于某一特定阶级垄断,而是大众皆可享有的,竞争行为为全社会带来最广泛的公平。但要使竞争行为得到最终良性的结果,必须要保证竞争在公平公正,符合客观规律的环境下运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行为各方都要信守承诺。市场竞争行为的伦理诉求一要公平;二要诚信。

二、竞争的伦理诉求何以实现

公平竞争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竞争的公平性主要体现为竞争机会的公平,操作规则的公平及结果的公平。第一,机会公平。虽然人的天赋不同,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也存在体力、智力、性别、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竞争准入的门槛不能因这些差异而有区别。竞争的环境是开放的,流通的信息应是透明的,竞争的市场允许任何人参与其中逐利。就市场而言,这样一个包容的,不因个人差异设限的环境便是竞争机会的公平所在。第二,操作规则的公平。以田径比赛为例,比赛的规则、操作的程序、结果的计算方式等对每个选手都是一致的,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还要保证裁判员与选手之间没有任何私下交易等等。而且这些规则、程序和计算结果方式的制定不能或明或暗地向某些选手倾斜,一定要是客观公正没有任何私心的。第三,结果的公平。有了前面所述的机会公平、操作规则的公平的前提,结果公平就有了保证。(这里所说的结果公平绝不是结果的平均,其本质含义是从平等的立场出发,根据自身实力及努力获得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机会、报酬等回报。)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有争就一定会有胜负之分。在竞争的环境中,并不是要所有人平均分配利益,而是有实力的人获得更多利益,这便是竞争机制调节下对利益分配公平的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要保证一个良性的竞争过程,仅靠市场自身的淘汰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政府、司法的介入,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来监督整个市场的运行。公平的竞争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经济行为中的不公平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社会正义,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使公平竞争的意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进行,是需要经济交易中的各个环节共同参与,这其中包括政府、企业组织及消费者个人。

1.政府。毋庸置疑,政府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强大的优势。政府的职能之一是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使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整体改善是政府的重要任务。政府应首先把维护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公正原则放在第一位。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在维护公平竞争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政府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制度供给,解决制度短缺的问题,并保证制度供给的顺利进行;其次,政府可以很好地解决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平竞争制度的抵制,使公平竞争制度实施生效。公平竞争制度主要规范的是经济垄断、地方保护、行业封锁等行为,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性措施改变这些危害公平竞争的行为,保障市场经济良性运转;最后,政府具备雄厚的资源推进公平竞争制度的进步,职能部门在实施机制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公平竞争制度供给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政府应当明确自己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政府的职责是建立竞争制度的框架,维护竞争秩序,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纠正不公平的竞争行为。政府应当指定出明确的公平竞争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引导公民及企业按照公平竞争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习惯,从而确立整个社会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态。应当对经济活动中的任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决不能徇私枉顾,姑息纵容。同时,要明确任何监督和管理都要有“度”,不能超过政府职责权限。政府是市场竞争中的“裁判员”,不是“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干涉市场经济的运行。否则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还会阻碍、限制竞争机制的充分发挥。

2.企业组织。企业组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他们既能够有效地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内在制度,也能对政府的制度制定起到或大或小的影响。企业,既可以成为阻止制度创新的巨大障碍,也能成为促进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企业对公平竞争制度的制定影响表现在:一是提供企业组织共同的交易规则,既维护组织内的公平交易,也可以维护与组织外企业交易的公平。二是提供组织内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商业道德习惯。企业的政策强制力有限,所以更依赖一种共同的思想情感来获得凝聚力量。三是可以影响政府的制度制定。如果企业组织认为公平竞争能带来利润,它会成为该制度积极的推动者;若它认为公平竞争有损其利益,又会变成该项制度的抵抗力量。此时,政府为减少政策影响带来的损耗,或多或少会顾及企业组织的利益诉求。竞争机制可以激励企业奋发向上,不断开拓进取,但企业作为盈利目的很强的经济活动主体,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为了逐利,作出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比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无节制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即使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但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从长远来看,最终将危害企业自身。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承担起企业的伦理责任,这种责任包含对内对外两方面。首先对内来说,企业伦理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企业日常的运营中,要妥善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如企业领导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等。一个成熟完善的企业伦理一定会使企业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其次对外来说,一个企业的伦理职责就是要承担它的社会责任。比如,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在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维护良好的信誉,尽量少或者不破坏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一个法治、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企业的任务不仅仅是生产商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靠自身的行为来维护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行。

3.消费者个人。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自发秩序,是整个社会制度供给的基础。规则(而不是法律、政策),是制度的根本起源。这种规则是从社会群体的博弈互动中产生的,最好的制度就是对这种社会群体长期反复博弈中产生的对规则的承认。因此,个人作为规则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要向所有与他直接或间接发生经济关系的主体提供信用,还要在交易中监督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个人在经济制度中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制度的承受者。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或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才设计出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和制度。二是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制度的演化实质上是公众对制度这种公共产品的选择过程。个人不仅可以通过交易促成交易规则的形成,还可以通过认可或否定政府提供的制度制订方案,对制度的制定产生影响。一项制度在实践中能否执行下去,主要看它能否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制度供给的评价机制。三是制度的监督者。公民除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各种侵犯个人利益的行为及法律条款提出诉讼或抗议,这是推动制度向公平公正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违法行为最容易被受影响的人发现,而且私人诉讼可能随时发生,这比起受预算约束的政府机关来说,更容易也更及时。另外,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最终是要靠个人消费来消耗掉,以此获利。所以,个人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生产者的生产方向,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因此,个人良好的消费观或消费方式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合理的消费,主要指,一是消费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二是消费要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三是消费是在资源的社会供给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合理消费要求,一是要敢于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二是要善于消费。我们说鼓励消费,不是鼓励高消费,而是鼓励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一些合理的消费,高层次高质量的消费,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效益。”(乔法容,朱金瑞,2004)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观,既不是禁欲主义提倡的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物质欲望,也不同于享乐主义主张的放纵人的物质欲望,刺激人的物质消费;既不提倡“超前消费”,也不提倡过分节俭。而是一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观。因此,一个良好的消费理念,既可以引导企业规范生产,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公平进行。

三、结语

本文从竞争实质、竞争实现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竞争中所蕴含的伦理诉求。本文认为,竞争的实质必然要求一种讲公平、诚信的经济环境,只有充分维护这两点的竞争才能取得社会合意的效果。竞争实现的伦理诉求主要体现在机会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但公平不是平均,而是立足于平等前提下符合自身禀赋的回报。要想维护经济活动中的公平竞争,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行为都符合市场伦理道德规范的操作,才能获得市场经济长久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乔法容,朱金瑞主编.经济论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5

[3]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美]塞缪尔・谢弗勒,高景柱译.什么是平等主义?[J].政治思想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