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循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20:33

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范文篇1

关键词:林业;良性循环;发展措施

1前言

林业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应当建立林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林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仅需要确保林业发展具有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同时在生态及社会方面都需要确保具有可持续性。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当地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最为合适的林业发展模式,从而确保在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在生态方面,能够调节和修复林业的生态环境;在社会方面,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1]。

2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于任何地方的林业生产经营与林业生态而言,这两者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存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营林与生态的共同发展,使得林业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营林的发展,而营林生产的顺利进行又能进一步促进林业的生态化。如果一味地追求营林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而忽视林业的生态效益,会导致林业生产经营走向末路。而一旦追求林业的生态效益而忽视营林生产的重要性,就不能将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出来,也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需要相关人员理清两者的关系,在发展营林生产的同时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使得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建立林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措施

要想实现林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根据林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在确保营林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将其生态性能充分展现出来。基于经济、生态及社会3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林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3.1对林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为了实现林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林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将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充分应用于林业之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林业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将林业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林业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2]。

3.2加大林产品的开发力度

受我国林产品生产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影响,在对林产品进行开发与利用时,仍以提供林业原材料为主,这样使得对林业的开发应用较为单一,并且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导致我国林业产品在开发效率低下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作为相关的生产企业,需要对市场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并不断加大对林业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所生产的林业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3.3将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充分发挥出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愈加强烈,并且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为了实现林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进行高效营林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将林业的附加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将林木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同时结合花卉园艺的培育,大力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3]。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举措,能够在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充分展现出来,实现林业的协调、稳定发展。

3.4完善林业生产制度

在如今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要想实现林业良性的可循环发展,需要充分应用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管理,这样能够在减少营林生产投资的同时,使得营林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质量。因此,作为各地区的林业部门,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和营林管理理念,对于落后的营林生产制度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各地区的林业生产制度能够与当地的林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符,这样就能够使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营林生产工作过程中有规可循,将营林生产与营林生态进行更加有效的融合,在确保这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础之上,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发展模式,在搞好林业经营的同时,确保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充分展现出来。只有实现了林业生产经营与林业生态效益之间的有效协调,才能使得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我国林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杜敏英 单位:国营库伦旗敖伦经营林场

参考文献:

[1]蒋志东.浅析玉溪生态立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11(1):34-37.

良性循环范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为实例,进行相关问题讨论。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工农良性循环,现已成为学界焦点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生态城市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阐释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而发展生态城市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形式是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

2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概述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即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部级初审,是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的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其中,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具体做法为: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3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及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知识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案例,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生产意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总之,我们要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凡.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J].实践(理论思想版),2008(1)

2.陈小敏,杨洁等著.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良性循环范文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传统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指出为了实现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应采取统一的、综合的和优化的给水排水规划。通过合理选择各类水资源及供水模式、优化配置给水排水工程设施,能够达到满足用水、减少污染、提高效益、降低费用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区域规划优化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严重,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中心城市规模过大等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观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规划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传统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已从早期的以单一费用指标为目标,对单一设施或者个别河段进行中、短期的被动单一工程开发对策,发展到了多部门参与的以“净效益”为代表的以单指标为目标,对区(流)域进行长期、中期、短期一体化的多工程开发对策,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给水排水这2个领域规划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注重给水、偏废排水,忽略生态用水,对有限的水资源一味开采、利用,却缺乏有效保护的现状,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而且由于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各城市仅关注本城市可获取的水量、水质及水系的上下游问题,结果常常出现城市之间污染转嫁、上游城市过度开发形成断流,从而导致整个流域或区域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违背自然规律,不仅造成自然界水资源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人类对于水的开发利用陷于困境。

2树立区域(或流域)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规划的观念

2.1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进人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中,水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对水资源过度无序地开采,对水体循环任意的干扰和破坏,已造成很多地方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了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的严峻局面,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水作为人类及一切生物不可代替的生存要素,既应有足够的数量,也要有可用的质量,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都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城市建设偏废排水,城市规划中给水,排水各行其是、互不约束的现象,将给水排水视为水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个过程。一个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充分体现出给水排水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协调开采与补给,破坏与恢复之间的动态平衡,确保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长久地供给人类利用。

2.2树立区域、流域观念。形成区域、流域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当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使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迅速改变,工业、人口、资源等各类矛盾日益尖锐时,各国便纷纷步人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规划、开发新区,控制疏散大城市人口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在此期间,区域规划被广泛地推行采用,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专业规划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区域性的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或河流水体上、下游的水文水利关系,进行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控制,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平衡供需矛盾,通过协调污水处理程度、排污口及水体自净容量之间的关系,维系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下游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区(流)域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区域给水排水规划还应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可供量及分布特点、水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内各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评价,限制大耗水工业与重污染工艺的发展,提倡建设节水工业和采用清洁工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水资源一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

2.3保障区(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提倡水资源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水资源管理策略,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重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内在关系,遵循“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的原则,对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的统一管理方式进行重点改革。此外,还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工矿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分质用水、回收利用污水,将以往对水污染的消极治理变为积极预防,这样才能促进水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3以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社会用水供需矛盾以及水体环境恶化与恢复的平衡矛盾的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研究问题时重点把握问题的整体性、相关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区域性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不仅涉及的问题庞大而复杂,而且工程耗资大、周期长,常常需要对众多可行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和判断。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层次论证,可以保证各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各类给水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为日后区域给水排水设施的统一调度、优化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给水排水综合规划优化的概念模型如下:目标为水资源量使用最少、水处理设施费用最少、COD排放量最少,约束条件为水资源可供给量约束、用水与排水系统内水量平衡约束、再生水利用约束、环境最大承载力约束。

式中:为生活用水;W,为生产用水;W为生态用水;W为排水量;W为再生水量;W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污水排放系数;为再生水利用系数;or为再生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MaxCOD为环境COD最大允许排放量。

该模型将给水、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了生态、生产、生活3方面的水资源用量,并且对污水排放、污水再生回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研究了其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与综合利用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水工程投资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要求。

良性循环范文篇4

乡东沙地村位于浚县王庄乡东南部,全村2517口人,3124亩耕地,其中沙荒地占40%。近几年,我们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种、养、加多轮驱动,走良性循环经营之路”,成为王庄乡万亩茄子基地中心和粉条加工基地,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重科技,抓调整,让土地生金

我村虽有种植瓜菜的历史传统,但农户小片经营,单独销售,效益低下。为尽快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理出了“调整种植结构,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路,选择了“西瓜+茄子”套种模式。为稳步推进,首先,有目的地让刘新芝、宋自全两名党员,带头发展大棚,创造经验,示范带动。

其次,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典型带动,党员帮带的基础上,多次聘请省农科院、市、县农业局等单位技术人员,为群众举办培训班,在整地、扎棚、育苗、嫁接、种植、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控制等各个环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农民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先后到安阳、郑州邙山区、偃师、内黄等地参观考察、交流经验,全村600多户农民,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和管理中的行家里手。

其三,引进良种规模发展。选择“西瓜套种茄子”种植模式,西瓜选用“京欣1号”、“郑杂5号”等早熟品种,3月底催芽播种,拱棚覆盖,6月中旬西瓜开始上市,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茄子选用“安阳大红袍”、“天津快圆茄”、“台湾农友长茄”、“糙青茄”等优质高效品种,亩产达5000公斤以上,套种亩效益4000元以上,比粮食效益高4倍以上。其四,靠市场,带动基地持续发展。由于广大村民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技术,尝到了甜头,发展的劲头越来越大,全村西瓜、茄子套种和各类大棚蔬菜近2000亩,许多农户已把目光转向周边村庄,以反租承包的形式在外村发展“西瓜+茄子”套种。2002年农户承包外村土地达500多亩,影响和带动了周围村庄的发展。为了把大量产品及时从农民手中销售出去,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我们充分发挥本村10名交易员的作用,在村里建起蔬菜批发市场,瓜菜收获盛季,安阳、林州、武安、邯郸等外地商户云集村里,收购瓜菜昼夜不停,运货车辆川流不息,日交易量在100吨以上,成为豫北最大的茄子市场。

二、重改革,求质量,靠养加致富

“沙地粉条”远近闻名,为了保持这一传统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销售优势,我们采取三项措施改进生产方式。一是改造小作坊,发展机械化加工。购进自动化粉条生产机械5台,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生产,不但加快了生产进度,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二是保持产品原形原味。有些个体户为了使粉条外形美观,色泽鲜亮,采取用硫磺薰蒸的办法。村两委干部在管理中认真向个体户分析市场,宣传副食品管理中的卫生标准,讲解化学品对消费者造成的身体危害,教育村民拒绝这种做法。目前,我们村生产的红薯粉条,无一家再用化学元素处理。三是改包装,精美的包装是市场销售的前提。以往的沙地粉条,都是赤裸裸地用草绳捆作大捆,对于运输和存放都不方便,很容易遭到污染。为提高产品档次,我们改变传统做法,给粉条加上塑料包装,深受消费者好评,目前,我们村粉条年产量可达300吨,仅此一项,人均收入都在500元以上。粉条加工的副产品(粉汤、粉渣)是畜禽养殖业的好饲料,为了提高综合效益,近年来,加工户大力发展了养殖业。每个加工户,家中存栏生猪均在5头以上,全村存栏2500头左右。

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村民养猪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生猪品种杂且老化;二是大多数仍然采取原始养法,生长慢,肉质差,价格低;三是防疫跟不上去。针对这些问题,村里聘请了省畜牧养殖研究中心的教授授课,让村民学习科学养猪技术,同时,指导农民淘汰老品种,培养和购买“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品种。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我村所饲养的生猪,优质品种率占90%以上,配方饲养占95%以上。村里对生猪统一防疫,避免伤亡。年出栏优质生猪4000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养猪业的发展,有机肥源丰富了,进一步培肥了地力,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形成种养加良性循环。

之路”,成为王庄乡万亩茄子基地中心和粉条加工基地,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重科技,抓调整,让土地生金

我村虽有种植瓜菜的历史传统,但农户小片经营,单独销售,效益低下。为尽快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理出了“调整种植结构,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路,选择了“西瓜+茄子”套种模式。为稳步推进,首先,有目的地让刘新芝、宋自全两名党员,带头发展大棚,创造经验,示范带动。

其次,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典型带动,党员帮带的基础上,多次聘请省农科院、市、县农业局等单位技术人员,为群众举办培训班,在整地、扎棚、育苗、嫁接、种植、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控制等各个环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农民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先后到安阳、郑州邙山区、偃师、内黄等地参观考察、交流经验,全村600多户农民,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和管理中的行家里手。

其三,引进良种规模发展。选择“西瓜套种茄子”种植模式,西瓜选用“京欣1号”、“郑杂5号”等早熟品种,3月底催芽播种,拱棚覆盖,6月中旬西瓜开始上市,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茄子选用“安阳大红袍”、“天津快圆茄”、“台湾农友长茄”、“糙青茄”等优质高效品种,亩产达5000公斤以上,套种亩效益4000元以上,比粮食效益高4倍以上。其四,靠市场,带动基地持续发展。由于广大村民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技术,尝到了甜头,发展的劲头越来越大,全村西瓜、茄子套种和各类大棚蔬菜近2000亩,许多农户已把目光转向周边村庄,以反租承包的形式在外村发展“西瓜+茄子”套种。2002年农户承包外村土地达500多亩,影响和带动了周围村庄的发展。为了把大量产品及时从农民手中销售出去,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我们充分发挥本村10名交易员的作用,在村里建起蔬菜批发市场,瓜菜收获盛季,安阳、林州、武安、邯郸等外地商户云集村里,收购瓜菜昼夜不停,运货车辆川流不息,日交易量在100吨以上,成为豫北最大的茄子市场。

二、重改革,求质量,靠养加致富

良性循环范文篇5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没有必要存在,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争权、争利,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抓钱,抓权,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财政相争,甚至抗争,行政性收费拖延或逃避财政管理,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财政分配”现象。

2、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3、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首先,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其二,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第三,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第四,投资的不合理,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在我国,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

4.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和生产要素的无序组合。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当中,某些地方违反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能以水养鱼的地方却非要排水填塘、修路、盖村庄或改造为耕地,而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养鱼;本来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却又要挖湖堆山,建设为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甚至毁掉大面积良田来发展森林公园。

二、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财政职能。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把财政问题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不能单纯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财政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财政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当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财政职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财政、计划、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职能配套、责权利对称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实力。

2.加快财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必须按照财政办工业,抓企业,活商业,具各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三是把第三产业这一新兴财源培植成为主导财源。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财源,加入WTO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财政收入,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劳务输出量,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办好一批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3.强化税收征管。加强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坚决堵住跑、冒、滴、漏,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只要有税源,就要严格依法征税,从严控制税收减免,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做到及时足额,应收尽收,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开辟新的税源。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

4.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财政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良性循环范文篇6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在当今疫情常态化的整体宏观背景之下,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过去那种相对比较粗犷大条的重数量弱质量运行发展理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现实需要,这就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高效运行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资源作为大自然本身存在的可再生资源,相比于一次性开发使用的化石能源等资源类型,水利资源明显展现出更强的环境友好性及循环集约性。在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总体氛围环境之下,水利资源所占据的重要基础地位得以不断凸显,为此就需要针对性适应性采取有效措施,用好用实水利资源所具有的宝贵优势红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水利经济对于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积极支撑作用,这其中如何在水利经济上建立健全起相对比较扎实可靠的良性循环机制,是需要给予深层次思考的关键核心问题。这就需要从水利资源开发使用及水利经济内在运转的主干逻辑角度切入,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统筹考虑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客观现实情况,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证水利经济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

1.水利经济及其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概况剖析

1.1当前水利经济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从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具有的关键核心属性特征角度进行把握,由于在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当中往往涉及大量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及日常运营维护成本,但与此同时,水利资源开发使用在现阶段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还是比较有限的,这就使得水利资源开发事宜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公益性及外部性,需要在其所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实现统筹平衡。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逐渐深入,过去那种过度偏重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的传统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就需要对水利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对当前水利经济所面临的重点现实问题进行梳理。一方面,在于水利经济的总体运行发展思路并不明确清晰,所涉及的诸多制度体系也不够系统完善,理论理念与实践操作之间确实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缝隙沟壑的情况下,形成发展特色也就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于水利经济当前运行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于水利经济所涉及工作人员未能形成科学有效及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励引导,这就从源头上导致水利经济相关具体工作的整体效能很难真正符合初始预期理想目标。

1.2水利经济建设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当前水利经济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当中关注重视经济效益的客观必要性及紧迫性,为此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水利经济运行发展层面,建立健全起相对比较系统完备的良性循环机制体系。顾名思义,水利经济运行发展所涉及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指不能仅仅将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看成是一投了之的简单事项,要充分理解认识到,水利资源开发使用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属性特征,但这并不是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全部,经济效益坚实牢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建立健全良性循环机制体系的关键作用,通过科学有效及合理有效地构筑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体系,有利于站在更为宏观长远的角度看待水利经济整体环节链条当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能够将水利经济运行发展上下游渠道进行整合链接,也就是说在前期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就开始考虑后期实际运营的现实需要,积极关注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着力避免大修大建等追求政绩式水利资源开发使用不良模式套路,通过这种方式为水利经济更好更快运行发展,进而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运行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前置性重要基础。

2.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优化措施建议

2.1夯实巩固经济效益核心理念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任何工作事项来说,如若没有坚实可靠的底层基础性工作作为背后的关键核心支撑,那就很难真正保证后续相关具体工作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而具体到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细分领域来说,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巩固好经济效益这个重要主干理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作为水利开发使用的历史传统大国,在此长期过程当中逐步积累形成了丰富完善的理论观念及操作方法,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支持效果,然而在当今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之下,需要及时在意识形态上对水利资源开始使用的经济效益给予应有的重视关注,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所涉及的相关具体工作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具体来看,一方面需要在进行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涉及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着力加强全面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如若建筑工程项目并不具有很强的经济可行性及落地性,那就需要更为审慎地看待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涉及的建筑工程施工,尽量避免出现指令式行政式操作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加强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涉及相关上下游环节链条的整合联动,尤其需要重视将规划设计、施工把控及日常运转等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总体水准,积极创新水利经济资源开发所涉及管理统筹工作的执行落地方式方法。

2.2构筑设置科学有效机制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所涉及初始预期理想目标的稳健达成,有赖于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的统筹配合及协同一致,由于水利资源开发使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复杂性,为了积极保证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需资源支持落到实处,最为首要的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构筑设置起相对比较科学有效及合理有序的机制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从源头上保证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相关具体工作的开展落地有章可循及有法可依,进而为积极持续提升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整体效率创造出积极有利条件。具体来看,一方面需要发挥好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平台统筹宝贵优势,尤其需要关注在总体价格体系重构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宏观大背景之下,能否建立健全起相对比较科学有效及合理有序的总体价格体系,直接影响到水利经济运行发展可持续活力,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体系的建立稳固,离不开水利经济运行发展的常态化平稳健康,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关系。另一方面需要构筑建立起从上到下及从下到上的水利经济向好发展氛围环境,这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就是需要持续坚持高度的依法合规水准,为此就需要重点考虑机动灵活采取绩效考核等先进成熟管理技术手段措施,将水利经济整体流程链条所关联的责权利压实到个人身上,通过这个方式在不知不觉及潜移默化当中激发出干事创业热情。

2.3着力打造循环提升运转模式

细节决定成败,为了切实有效确保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健全良性循环机制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相对比较重要的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打造构筑起比较系统完备的循环提升运转模式,为此就需要在持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下足功夫、做足功课,这是因为水利经济循环提升运转模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复杂性,如若没有扎实可靠的人力资源素质支撑,水利经济所涉及相关具体工作的执行落地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看,一方面需要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入门环节扎紧口袋,重点对候选工作人员的必要资质要求进行审核匹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候选工作人员的复合专业能力及延伸拓展潜力,尽量从源头上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针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也必不可少,必要时还可以考虑采取脱产培训的方式。在此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将日常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典型案例进行整体提炼并融入到培训内容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打消工作人员对于培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需要在整体氛围环境上对水利经济循环提升运转模式给予足够的关注支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为上,都需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得过且过的传统落后状态,将宝贵精力及资源更多地向水利资源开发使用所涉及的经济效益层面倾斜安排,深刻认识到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建筑工程施工落地固然重要,水利经济所涉及日常运转经营工作也同样不可或缺,如若不能以高度的水利经济理念开展日常运转经营工作,那就很难保证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常态化高质高效。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及各个行业主管部门也需要针对性适应性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政策,着眼于通过社会效益的适当让渡,为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经济效益提供空间。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平稳健康执行落地任重而道远,需要常怀发展变革及与时俱进之念,经济社会日常运行发展离不开诸多类型能源资源的鼎力支持,这其中水利资源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水利资源开发使用的整体流程来看,人类社会在水利资源开发使用上具有相对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此长期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务实可靠的操作实践方式方法,而在现阶段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进入全新时期的整体宏观大背景之下,需要以更为长远宏观的视野角度看待当前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而期间尤为重要的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起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体系。该篇文章在对水利经济及其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所涉及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阐释的情况下,相应提出夯实巩固经济效益核心理念、构筑设置科学有效机制体系及着力打造循环提升运转模式等相关优化措施建议,谋求于在全面周到有力加强促进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实际效果方面发挥出正向支持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静.论新时期水利经济如何建立良性循环机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6):98.

[2]陆淑颜.生态文明背景下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J].经济师,2019(12):266+268.

[3]王雪英.新时期加强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途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172.

良性循环范文篇7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的能动的技术资源。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要想把握这种资源而且进行有效的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济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人才辈出的时代,资本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证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企业制度的管理与创新,使企业高速成长并最终成为长寿公司的根本所在。目前经济行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对于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效率却比较低下,人才外流和浪费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需求或成就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仅仅被作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筑,更核心来讲,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与理论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分析

Ø简单的讲激励是指通过满足职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即要设法使职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动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Ø动机和需要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即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得到回报的在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这是激励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Ø目标是指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可以说目标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Ø绩效指人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之于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绩效的高低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而在于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从以上四个概念入手就可以给我们所要构建的人才激励机制下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人才激励机制就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职工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组织目标与职工的需求动机相联系,并结合职工的工作绩效,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进而促成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

(二)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二十世纪以来,管理学界对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管理”,再到现代管理学界所倡导的“文化管理”,历经百余年,其理论精华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从那里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可以实证的依据。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推动人的行为发生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即行为者的需要,行为动机和既定的任务和目标。所谓动力,是指一系列促使我们做某事的力量。动力是内在的,是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动力的外部因素成为外在激励。同时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方向性的,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通过激励来实现行为的强化、弱化以及对行为方向的引导,从而使之不断的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相协调,推动组织工作的开展。

二、激励机制体系的阔面探讨

激励机制坚持公平原则、人本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人才激励机制不能脱离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独立存在,它的效果来源于一整套体系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1、薪酬制度

薪酬是公司职工为公司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是公司劳动得以肯定的表现形式之一。薪酬的发放是公司最基本的激励形式。当前公司所发放的薪酬主要分为工资、奖金和津贴3类。单从工资制度来说,我比较赞同绩效工资制。因为绩效工资制度它真正体现了绩效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是最符合激励的原理的。绩效工资制引导个人的努力与公司目标相挂钩,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同时使业绩优者得到更多的激励,这无疑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再者,从薪酬制度的内部结构来看,对于工资、奖金和津贴的比例分配也应因时、因事而异,要充分考虑的行业的差别,而不能一概而论。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而且这一薪酬制度一定是建立在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基础之上的。

2、奖惩制度

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重要形式,二者辩证统一的存在于人才激励机制之中。相对而言我们更容易忽略惩罚对于职工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奖惩严明应该是在实施激励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科学的奖惩制度的建立就必须使奖励和惩罚构筑于相对公平的标准之上,即要有质的界定,又要有量的评价。

3、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要的保障对象,也是社会保险的主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企业职工的基本权利。这种保障的存在将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而使其死心踏地的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及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两个层次的需要,如果这中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将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将大大减少其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所以企业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需的。

4、激励方式体系

激励方式的种类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层出不穷。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激励方式是无法长远的达到激励的目的的,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和推陈出新才是我们进行激励的正确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把激励方式孤立起来,更不能认定哪种激励方式是绝对有效的,而应该把激励方式看作一个有机体系,充分的挖掘各种激励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激励的最大效果。

三、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

1、人才激励机制要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体制必然会受到新情况、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如此,对于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体制的改革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企业所建立的人才激励机制也应在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激励机制的建立并不等于它能够在激励效用上起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说是完全的适应本企业或者整个组织的需要,而只能说它为我们有效的实施激励手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操作平台,具体的实施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来检验。

2、忧患意识的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其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竞争:一是企业间的竞争;二是人的竞争。企业和人要在这两种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敢于面对竞争,能够对于竞争所引发的危机感做最充分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我们的发展道路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危机四伏,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潜伏危机还在于企业内部,即企业决策者和全体职工对危机的真切存在,是否具备足够清醒的认识。

3、提高企业中文化管理含量,实现传统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企业文化作为一股管理新潮,美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通过对日美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比较和思考,逐渐认识到: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当作“经济人”看待,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做到比日本企业“更符合人性”。从这一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管理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美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文化管理也刚刚起步,我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更有利于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的人才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行为科学经典理论为基础的,集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及激励方式体系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人才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是我们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芮明杰主编,《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刘云柏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4、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经济管理》2001(第4版)。

6、朱柏铭:《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良性循环范文篇8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把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落实责任,完善管理

责任区民警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的登记和调查摸底工作,对其中的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登记率达95%,符合发证条件发证率达90%。实行责任倒查制度,积极配合刑侦、治安、法制等部门开展工作,对因疏于管理造成的工作失误进行责任倒查,确保流动人口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端正思想,搞好服务

要学习贯彻“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带着对流动人口深厚的感情去工作、去执法,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一是对流动人口实行居民化管理。二是对流动人口提供亲情化服务,及时了解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思想困难。三是对流动人口实行人格化服务。

良性循环范文篇9

1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几乎还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而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缺乏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与分析。

1.1企业成本管理重心偏移,未能真正考虑需要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动力,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

1.2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1]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1.3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如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2.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外在压力和内在积极性在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同时,还存在具有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企业(如邮电、银行、电力)。这些垄断性企业不依靠降低成本仅依靠垄断就能获得高效益。

2.2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测不力,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在变国家对企业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的过程中,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不需向外公布,使国家对企业微观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

2.3市场观念不强,缺乏成本竞争意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企业在生产效率水平、工作质量水平、企业素质水平特别是经营决策水平等方面,明显缺乏成本竞争意识,不适应成本竞争的需要。

3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

3.1确立现代成本管理新观念

1)更新成本管理主体观念,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成本管理观念。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自主经营。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转向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成本管理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实现成本管理企业主体化。

2)实现成本管理对象的广义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已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信息成本、产权成本、开发成本、环境成本、劳务成本、服务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

3)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2]。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济效益决定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因此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增加企业盈利为目标。确定企业产品成本是降低还是提高,应以是否增加企业利润进行决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必须确立成本效益观念。

3.2采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1)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与考核。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种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以便为成本计算和成本考核、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这是强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2]。要加强和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成本管理应与当前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招议标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从而调动起各级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良性循环范文篇10

一实验指导思想

(一)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

小平同志在l984年“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以人为本的。“异步推进教学法”总的指导思想。吕叔湘把“三个面向”解释为“第一个‘面向现代化’,简单点说就是高效率,而要取得高效率,势必要高速度;第二个‘面向世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三个‘面向未来’,就是要更进一步现代化,更进一步国际化,而不是相反。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决废除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开展“听、说、读、写”各层次的训练;以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学生适应未来的挑战,努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有用人才。我们在“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实验中,按“三个面对”的指导,着重进行了“全面高效”的研究。

(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本实验追求的目标。本实验中的“四阶六步”就是按叶老这个思想来设计的。特别是“四阶”中的“引读感知,启读生疑,研读演练,迁移运用”是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四个“认知阶段”整合起来,使学生遵循认知规律,异步推进,提高阅读效率,丰富写作技能,而施教过程中的“先死后活”“先扶后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逐步做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教师,自能作文”。

吕叔湘先生早在20年前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问_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先生也曾说“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吕叔湘先生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张老也指出:“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根据吕老和张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进行了高效低耗的研究,而要达到“高效’’,势必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那些只着眼于少数尖子生的“鲤鱼跳龙门”,不仅“高效”成了一句空话,也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何“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一是要看眼于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所发展,二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贴近认知规律,而这两点,正是“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精魂之所在。“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异步分层”,正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分层发展,异

步推进;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四阶六步”正是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

(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首先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使教学程更富有科学性,把控制论引进课堂,具体表现为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量控制、定序控制。通过定向控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多元化的组合式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系统化、具体化。钱梦龙说:“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标是把教学过程变成可操纵的‘把手’”,就是这个道理。定度控制,就是根据量力性原则,对教学对象作实事求是分析,设定不同层次学生异步推进的“障碍”,但这种定度要有分寸,要接近“最近发展区”,这并,既讲适应,又叫发展,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定量控制要放在三个方面:课对量的控制,课堂教学容量的控制和训练量的控制。信息社会,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大容量,但应有度,尤其是训练的量不易把握,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一些学生的智力活动的一个弱点是活动

无规则,不能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犹如转数失控的车床,忽紧忽慢,大脑处于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他提出:“要想发展学生智力,需把单位训练内容与单位时间联系起来。”并且卓有成效.由此可见,定量控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定序控制,使进入课堂教学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优化学生思维流程,向45分钟要效率。

“异步推进教学法”中的“四阶六步”及其变式,无一不是系统反馈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异步推进的过程。

其次,运用信息论的有序原理使课堂结构实现开放,走向有序.在“异步推进教学法”中,我们坚持开放式教学,广采博纳,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占今中外精华,同时把课堂信息传播渠道化为网络式的信息系统。使知识的获得从低级到高级,由感•陛到理性,逐层发展,异步推进,强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从而走向有序,并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加特长的人才。

最后,我们还运用系统化的整体原理,使课堂教学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课堂结构整体优化,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此外,我们还实现民主化管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既有教师的主张,也有学生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发挥异步分层小组的优势,结合班集体的凝聚力,发挥整体优化的最大功效。

二实验目标

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作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实验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教师首先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小程度。我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老师相同、学生数相同、学生成绩大体相同(我校按学生成绩好、中、差搭配分班)、男女例相同、生源均来自农村,除授课的形式外(对照班按传统教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作业、平时训练及考试均相同。一样的教学条件下,我开始了实验的具体操作:(1)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推进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2)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3)教师对分层的学

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4)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

“中学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四阶六步”。“六步”的操作步骤:(1)指导预习;(2)同步教学;(3)分组讨论;(4)异步训练;(5)课堂小结;(6)课外练习。这六步又大概归为四个阶段,即“引读感知阶段(一步);启读生疑(二步);研读演练阶段(三、四、五步);运用迁移阶段(六步。这“四阶六步”操作体系充分展示了“异步”的规律性,使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引读感知阶段”再次预习课文,着眼点有二:一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的有机组件,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实现教学目标中思维趋势、思想情感的控制。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数师要创设情境,使之兴奋,特别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来控制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进入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道”两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丈,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