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2:48:16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体验式教学角色转变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性、体验性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使小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产生情感的升华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以小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爱并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体验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关键的关键要看语文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置不到位,不能涵盖每位学生。小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随意性和情绪的难控性,再加上老师的耐性不够,也使得体验式教学难以有效的开展。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科研能力较低。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但是,也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使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不但担任着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担当者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他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体验式教学设计确立的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为结构的课堂设计,加大创新力度。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在体验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体验。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是贯彻国家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小学语文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研究小学语文课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是希望为其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2

一、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任务,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深知必须提前进入状态,提前进入角色,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政府、社会、学校的认识。今年来,区政府分管教育的有关领导、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们已多次参加课改专题讲座、市政府的基教工作会议,月日至日,全区多人到泉州七中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所作的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讲座,在校长会、教导会上我们也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要求重视做好实验前的基础工作,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多接触、多学习,月日至日,我们分别召开了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数学、技能组会议,动员大家及早更新观念,并发挥龙头作用,在各学区的教研活动中宣传贯彻课改精神,带领大家把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习培训,做好师资准备。为确保课改这项专业要求高的工作能顺利进行,我们着力于抓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市级的纵向联系及兄弟县区、校际间的横向联系。多次派人参加省普教室举办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科目的研讨、观摩活动,省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加人数达人之多,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也有人参加,还派人到福鼎、永安、厦门等地学习,到永春、南安、市直小学等兄弟县、市、校取经,受条件限制,没能请专家、学者开课、讲座,但购买了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制作的新世纪( )教材教师培训光盘盘,分学科由校际教研中心组的人员组织各学区相关老师观看,对全区的老师进行一次包括课改背景、理念与目标、课标解读、课例等较全面的学习培训,月份举办了一次全区美术老师的课程标准培训,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实验新课程标准,完成新教材试验任务,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和承担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年介入实验做好师资准备。

、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学年,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在旧教材中体现了新理念,为顺利过渡到新教材实验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二、积极开展教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教育科研是能否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尺。一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人才,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年市立项语文科"自学辅导式"课题,能融入新课程理念,开展现场研讨,扩大参与面,年市立项数学科"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继去年两次现场研讨会传递有关信息和思想后,又开展了多次教学设计、经验论文的征集及实验老师集中学习交流等活动,两个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月底都送材料接受市教科所的结题验收,已顺利通过。"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还于今年送省立项,被确立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打破了 省课题的记录。各学区、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典型的、成功的经验发展为实验课题,已有万安个、河市个、罗溪个共个课题向区教研室申报立项。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有利于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一年来,我们针对本区实际,结合省市普教室的评优活动,会同初教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月份在罗溪奕聪小学和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竞赛,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一等奖的黄应花、陈婷婷、赖梁军三人送市参赛皆获二等奖;四月份在南少林武术学校举办了一次由老外执教的别开生面的英语研讨课;十月份又在马甲中心小学举办了一次最多英语老师参加的英语研讨课;月份在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获一等奖的余文琳参加市赛获第六名。此外,为了交流展示学习新教材的成果,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学科的教师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分别在各学区举行了语文新教材研讨活动,通过开课、评课,进一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了驾驭课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四、开展教学设计、经验总结、论文的交流、评选活动

时值基础教育全面大改革之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大潮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推广和交流这些教改成果,我们先后征集了次"小学生实践教育"教学设计,举行了多学科的经验总结、论文评选活动。其中,三月份举办了区小学数学优秀教研论文评选,评出一等奖篇,二等奖篇,三等奖篇,戴文胜、陈婷婷、彭乃聪、林秀珍四位老师的论文送市参评,篇获二等奖,篇获三等奖;月份的泉州市第届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我区有篇获二等奖,篇获三等奖;十二月份举办了社会科教学论文评选,评出一等奖篇,二等奖篇,三等奖篇,送市参评篇,一等奖篇,二等奖篇,三等奖篇;在年小学教育研究会年会经验论文征集中,老师们踊跃投稿参评,收到了二百多篇论文。另外,老师们在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中,也撰写并发表了许多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这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章,有的被我们推荐到上级教育刊物发表,其余大部分也结集发表于《洛江教育》和《洛江区小学教研通讯》上,以此传递教研动态,促进我区教研水平的提高。本年度洛江区小学教研工作在区教育局和市普教室的直接领导下,以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带领我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多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加大教科研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把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任务,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深知必须提前进入状态,提前进入角色,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政府、社会、学校的认识。今年来,区政府分管教育的有关领导、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们已多次参加课改专题讲座、市政府的基教工作会议,月日至日,全区多人到泉州七中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所作的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讲座,在校长会、教导会上我们也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要求重视做好实验前的基础工作,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多接触、多学习,月日至日,我们分别召开了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数学、技能组会议,动员大家及早更新观念,并发挥龙头作用,在各学区的教研活动中宣传贯彻课改精神,带领大家把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习培训,做好师资准备。为确保课改这项专业要求高的工作能顺利进行,我们着力于抓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市级的纵向联系及兄弟县区、校际间的横向联系。多次派人参加省普教室举办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科目的研讨、观摩活动,省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加人数达人之多,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也有人参加,还派人到福鼎、永安、厦门等地学习,到永春、南安、市直小学等兄弟县、市、校取经,受条件限制,没能请专家、学者开课、讲座,但购买了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制作的新世纪( )教材教师培训光盘盘,分学科由校际教研中心组的人员组织各学区相关老师观看,对全区的老师进行一次包括课改背景、理念与目标、课标解读、课例等较全面的学习培训,月份举办了一次全区美术老师的课程标准培训,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实验新课程标准,完成新教材试验任务,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和承担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年介入实验做好师资准备。

、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学年,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在旧教材中体现了新理念,为顺利过渡到新教材实验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二、积极开展教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教育科研是能否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尺。一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人才,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年市立项语文科"自学辅导式"课题,能融入新课程理念,开展现场研讨,扩大参与面,年市立项数学科"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继去年两次现场研讨会传递有关信息和思想后,又开展了多次教学设计、经验论文的征集及实验老师集中学习交流等活动,两个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月底都送材料接受市教科所的结题验收,已顺利通过。"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还于今年送省立项,被确立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打破了省课题的记录。各学区、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典型的、成功的经验发展为实验课题,已有万安个、河市个、罗溪个共个课题向区教研室申报立项。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有利于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一年来,我们针对本区实际,结合省市普教室的评优活动,会同初教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月份在罗溪奕聪小学和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竞赛,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一等奖的黄应花、陈婷婷、赖梁军三人送市参赛皆获二等奖;四月份在南少林武术学校举办了一次由老外执教的别开生面的英语研讨课;十月份又在马甲中心小学举办了一次最多英语老师参加的英语研讨课;月份在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获一等奖的余文琳参加市赛获第六名。此外,为了交流展示学习新教材的成果,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学科的教师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分别在各学区举行了语文新教材研讨活动,通过开课、评课,进一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了驾驭课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3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文章界定了教育实习的概念,探讨了教育实习的五大特征。概念、特征的把握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关 键 词】教育实习;涵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3-03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关注的背景下,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什么是教育实习?一提到教育实习,人们似乎全部了解所指的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就是指师范生毕业前到中小学去上课。这种认识至多只能是常识性的理解。要想对话能进入专业领域,必需用专业的话语代替常识性的话语,由此建立科学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人们掌握和发展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人和事物的意义,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一、教育实习的涵义

何谓教育实习呢?对此,学界很少人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教育实习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三方面: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1]由是观之,教育实习涵义的研究只有较少人问津。较少并不等于没有,笔者通过手工翻阅纸质文献和查阅电子期刊文献得到如下教育实习的界定:(1)教育实习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学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教育实习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这个定义中“教师的指导”似乎过于笼统、模糊,是指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师呢还是中小学教师呢亦或是共同指导呢?不太明确。(2)教育实习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这个定义比前一定义就明确得多,但是也有商榷的地方。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还是学习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课程。(3)教育实习是指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组织和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4]这个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流程,但确忽视了教育实习的目的。(4)教育实习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组织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教育的第一线到学校到课堂进行观察、参与和实事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5]此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形式,但也还是有“教师的指导”语词概念的不清晰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推进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往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定义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习目的的理解常常囿于“应该怎么教的理论和教什么的知识”的运用,而且常常重视“教什么”的知识,从而造成不重视学习有效的实践知识——“怎么教的知识”。“怎么教的知识”不是高师院校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应该怎么教的理论”是教育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是程序性知识。就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个人的实践知识显然比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它影响着对理论知识的选择和理解,它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知识基础。[6]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做出合符时代要求的科学定义。

文章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在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指导下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教育实习的特征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实习目标。教育实习目标有二。一是知识的运用,二是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有明确知识的学习与默会知识的学习,而在教育实习中,更多的是默会知识的学习。知识运用是指新手水平的教师把所学到的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学科教学由知识的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新手水平的教师向本校课教论教师学习,第二方面是向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习,第三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元认知。在这三方面中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省认知,以获取学生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是学生个体在其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不断生成的、通过对话而获取的整体性实践知识。因此,学生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对话性的特征。[7]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教学实践知识,为学生向高级新手水平的教师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实习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完成高师院校的课程计划。

2. 反思性实践。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它课程,其它课程大都比较重视学术性,重视学科逻辑,而教育实习恰恰重视“临床经验”,强调对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等实践的反思。因为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一个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反思的整合。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新手水平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课程,无疑会产生经验,但是经验还得需学生经过反思才能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当然反思并不仅仅是新手水平的教师个人的事情,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同伴等都应对其反思给予支持与合作。反思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活动——它是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完成的,反思预示着更新、开拓与变革。[8]

【摘 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文章界定了教育实习的概念,探讨了教育实习的五大特征。概念、特征的把握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关 键 词】教育实习;涵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3-03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关注的背景下,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什么是教育实习?一提到教育实习,人们似乎全部了解所指的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就是指师范生毕业前到中小学去上课。这种认识至多只能是常识性的理解。要想对话能进入专业领域,必需用专业的话语代替常识性的话语,由此建立科学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人们掌握和发展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人和事物的意义,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一、教育实习的涵义

何谓教育实习呢?对此,学界很少人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教育实习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三方面: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1]由是观之,教育实习涵义的研究只有较少人问津。较少并不等于没有,笔者通过手工翻阅纸质文献和查阅电子期刊文献得到如下教育实习的界定:(1)教育实习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学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教育实习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这个定义中“教师的指导”似乎过于笼统、模糊,是指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师呢还是中小学教师呢亦或是共同指导呢?不太明确。(2)教育实习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这个定义比前一定义就明确得多,但是也有商榷的地方。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还是学习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课程。(3)教育实习是指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组织和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4]这个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流程,但确忽视了教育实习的目的。(4)教育实习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组织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教育的第一线到学校到课堂进行观察、参与和实事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5]此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形式,但也还是有“教师的指导”语词概念的不清晰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推进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往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定义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习目的的理解常常囿于“应该怎么教的理论和教什么的知识”的运用,而且常常重视“教什么”的知识,从而造成不重视学习有效的实践知识——“怎么教的知识”。“怎么教的知识”不是高师院校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应该怎么教的理论”是教育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是程序性知识。就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个人的实践知识显然比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它影响着对理论知识的选择和理解,它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知识基础。[6]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做出合符时代要求的科学定义。

文章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在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指导下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教育实习的特征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实习目标。教育实习目标有二。一是知识的运用,二是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有明确知识的学习与默会知识的学习,而在教育实习中,更多的是默会知识的学习。知识运用是指新手水平的教师把所学到的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学科教学由知识的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新手水平的教师向本校课教论教师学习,第二方面是向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习,第三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元认知。在这三方面中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省认知,以获取学生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是学生个体在其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不断生成的、通过对话而获取的整体性实践知识。因此,学生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对话性的特征。[7]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教学实践知识,为学生向高级新手水平的教师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实习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完成高师院校的课程计划。

2. 反思性实践。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它课程,其它课程大都比较重视学术性,重视学科逻辑,而教育实习恰恰重视“临床经验”,强调对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等实践的反思。因为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一个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反思的整合。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新手水平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课程,无疑会产生经验,但是经验还得需学生经过反思才能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当然反思并不仅仅是新手水平的教师个人的事情,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同伴等都应对其反思给予支持与合作。反思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活动——它是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完成的,反思预示着更新、开拓与变革。[8]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4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多种多样,本文按其时间和显隐程度来划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两类:历史资源和现代资源。(1)历史资源主要讨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2)现代资源又划分为显性资源(人力资源、理论资源)隐性资源(学校的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传媒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服务的。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不断地与异族社会发生作用,进行不间断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同时,同族社会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新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物质保障。(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好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自然界物质资源水、电、煤不同,自然界的物资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储量有限,而用量无限'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使用自然能源的速度要小于自然能源再生的速度”。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能源是智力型的能源,人类的智力是无限的,只是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所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

 

二、关于理论的哲学思考

 

所谓理论是揩‘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概念”的地位十分“显赫”。概念既是人类的思维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释、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这表明,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理想中的对世界的占有|3|54而“概念”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个别的,而是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方式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体系。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概念体系的层次性分析可以区分为两个最基本的层次:一个是常识的概念体系和科学的概念体系。所谓常识就是普遍、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它是人类把握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一个没有“常识”的人是无法过“正常人”生活的。常识的概念体系是以人们的经验和普遍性为中介的,具有“直观性或给予性、凝固性或非批判性等特征'在人们以常识的概念体系去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时,其实质就是以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从而形成具有经验共同性的概念体系。它符合经验主体的直接经验,经验主体以这直接经验去把握直观“世界”的存在,又进一步验证了、确认了、证实了这个直接经验。这种常识的经验经过自身的延续、积累、强化形成了一个僵化的、凝固的关于世界的概念体系,并通过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世世代代的延续。它具有历史的惯性,也具有非批判性和非反思性。正如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言: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圏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的、乡巴佬式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式。

 

为了超越这种小心眼的、乡巴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科学的概念体系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而构成的世界的图景,它不是经验表象所给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是以概念的相互规定构成的。因而,它具有内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性、描述的可证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等特征。同时,科学还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创造性特征,从而能够实现科学概念框架的自我更新,形成历史性发展的科学概念体系。我们把这种具有科学性的概念体系称之为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经验证明了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是同错误理论不断地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理论必须同实际相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理论。

 

科学的理论集中地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进步,是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中为人类提供了真实的、可靠的、可以信赖的世界图景,它是人类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式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奥秘,获得关于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为人类造福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群众”,而“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科学的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就是能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论。所以我们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人”,使科学的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要利用科学理论的资源使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第二步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掌握这些理论,即“理论掌握群众”,使之变成物质的力量,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三、挖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方法中介的结合体。科学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路明灯,起方法论作用;同时,科学理论又能武装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介。在挖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两个指导,一个借鉴’,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作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和吸收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陈秉公教授在《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古今中外的“三点理论经验与三点理论分析”。即“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经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理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外国的‘社会适应理论分析”、“人格自律理论分析”与“德性教育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等三种。

 

1.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表述了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并依据这一世界观提出了一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与途径,从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丝毫不能动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广大理论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宄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介,“在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宄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51同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觉悟,帮助他们认真领会和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在实践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当前,为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深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潜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宄工作,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著作的译文,使译文更加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研宄和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教材;研宄和编写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教材;把高校思想理论课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工程”中来,并于2006年9月陆续出版并全面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i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本教材,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学效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一定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施展空间。

 

2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曰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的科学体系。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深入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宄,从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当前,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与时倶进的理论勇气,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研宄和解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在实践中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既可以警惕右,又可以防止“左”;既能防范教条主义,又能避免经验主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表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九就不能很好地被坚持下去。“左”和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建设事业的大敌,可以危害甚至断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途。

 

3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组成部分,而且各个部分又有着内在的有机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循这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防止和克服过去出现过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指导’|6142,包括“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创立政治思想工作理论”;突破传统模式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创新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两条“生命线”理论的提出^1929年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55年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929年提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945年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57年提出“需要在群众之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做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宄解决困难的办法”。

 

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军事工作结合起来一起抓的理论。1929年提出“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955年提出“一方面抓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抓好经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防止“空”对“空”,防止“两张皮’现象发生。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1928年提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1957年提出: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邓小平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包括“四个定位,三个有利于’。“四个定位”主要包括:指导思想上的定位——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工作任务上的定位——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教育,着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地位作用上的定位——思想政治工作从“压倒一切”到突出“保证”和‘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工作方针上的定位——坚持疏导方针,吸收国内外各种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方式方法上的定位——综合运用思想的、心理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诸多手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三个有利于”是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评价一切工作的标准,也是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代党的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成果,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方法。提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出了既要强调‘依法治国”,又要强调“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应对‘四个多样化”回答“四个如何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推动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教师 有效性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5-02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质与量的矛盾是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关键。结合我参与学校的广东省两个省级课题《山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四念一体”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分层培训,整体推进”策略与方法,所谓“分层培训”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划分培训对象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所谓“整体推进”就是培训对象所在学校、镇中心校、县教师进修学校三位一体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

一、确立培训对象,以促进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对象的确立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创造、有效性开展的前提。我们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新教师为起点,并依对象确定前后接的层次和层递的对象。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骨干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二、三年的教师,另一种是虽然参加工作时间长,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直接从高中、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或民办、代课教师。熟练型教师是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四年以上并且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教育的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有比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教育教学成绩较突出且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

二、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不同需求,对以前的院本培训比较反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新手型”教师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处于角色的转变时期,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民风民俗。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些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他们而言,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和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当地文化介绍等。对于已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或代课教师,他们已有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存在不健全,教研科研能力较弱。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及口语纠正;疑难解答等。我们提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旨在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熟练型教师

他们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对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们渴望向骨干教师转变,提高自已的教学、教研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思考。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疑难解答等。我们旨在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理论、再实践过程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骨干型教师

骨干型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昨天、今天,反思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向优秀教师甚至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疑难解答;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我们原则上采用讲座和学员自修自研相结合,布置一定的任务,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培训的实效。

三、选择培训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教师的特点

(一)“新手型”教师

⑴集中讲授式。集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使教师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讲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使教师尽快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⑵集中讨论式。既可以把“新手型”教师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以镇为单位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在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和县、镇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以一定周数为周期,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些资料同时可以做为熟练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课题材料或教研专题。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7

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省级实验学校,于2010年6月加入南京市力学教育集团。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学生965人,教师59名。学校着力打造了“体验教育”的特色品牌,并围绕体验教育开展了多项省、市课题的研究,促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魅力少先队”,江苏省“平安校园”、“绿色学校”、“创业十佳集体”,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红旗大队”、“体育与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普及型特色学校”等。

受访:仲岚岚(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校

杨孝如:仲校长,南京财大附小虽然规模不大,但办学质量上乘,办学特色也十分鲜明,体验教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想知道,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展体验教育的?最初的体验教育活动是怎样开展的?

仲岚岚:说到体验教育,还要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我校以紧邻的南京经济学院为依托,建立了“南京少儿经济学院”,邀请专家教授走进我校校园,开展金融理财等方面的少儿理财教育,并以此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性的活动。后来,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升格为南京财经大学,少儿经济学院也就改称为“南京少儿财经大学”。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我校响应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提出的开展“新世纪我能行”活动的号召,从少年儿童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从理财教育的需要出发,创建了我校第一个体验基地——青苹果文化超市。

在超市体验基地中,超市的经理、导购员、收银员都由学生参加竞聘产生,超市的进货、标价、售后服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它引导学生体验从超市开业前的市场调查到营业场所的安排、布置,再到商品的进货、上架、出售等创业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走上不同的岗位,担当不同角色,真切体验着劳动的光荣与辛苦、创造的快乐与艰辛。

杨孝如:2005年,以青苹果文化超市为核心的体验教育实践被收录进《南京市推广实施素质教育30条实践案例》,这标志着“青苹果”成为了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但是,2006年,你们又成立了红苹果文化超市,为什么要培育两只“苹果”?

仲岚岚:是的,体验教育被收录进《南京市推广实施素质教育30条实践案例》,使青苹果超市成为了学校的一张名片,让我们收获了肯定,收获了赞誉,也收获了喜悦。但是,面对这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体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步伐不但不能停止,而且要不断创新,向纵深发展。

2006年3月,青苹果文化超市的姊妹店——红苹果文化超市诞生了,突破了长达5年多的青苹果文化超市单一经营的局面,从此形成了两个超市相互竞争的格局。这在当时的校园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人很不理解——“青苹果”办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办一个“红苹果”?

事实上,青苹果文化超市经过了几年的经营,各方面的工作逐步步入了正规,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着各项活动。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在体验各种岗位和角色后,不再有往日的兴奋和热情了,出现了体验倦怠现象,服务也不如以往那么周到细致了,甚至出现了“欺客”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超市经营一个学期内由一个班级承担,许多班级学生因为不能参与超市经营而唉声叹气。这时,我们感到对超市经营必须进行改革,所以就果断地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另外开办红苹果文化超市,形成两个超市相互竞争的局面。二是超市的经营权不再由一个班级包揽,而改为3—6年级各班级进行PK,获胜班级取得超市经营权。三是经营期限由原来的一个学期改为两个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体验的机会。这些措施让3—6年级同学欢呼雀跃,各班填写投标书、思考经营特色、演练服务流程……忙得不亦乐乎。两个超市经营权争夺的当天,各班学生都拿出了看家绝活,全力展示着自己班级经营特色:有的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的注重节约意识的提醒,有的注重服务细节的高效……在经营权尘埃落定之后,获得经营权的两个班级学生又积极主动、全力以赴,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超市的人气,出现了两个超市比质量、比服务的生动活泼场面。从此以后,学生体验的动力和智慧被激发了,体验倦怠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杨孝如:在成立青苹果文化超市,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的同时,你们开始了以“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我注意到,在这个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你们开始把体验性学习引入课堂,还建构了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模式,总结了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方法。通常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你们为什么要去啃这块“硬骨头”?

仲岚岚:是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确很难,也会有一些风险,但是,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体验教育不走进课堂,就很难得到深化,很难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1年,我们开始攻坚,啃课堂改革这块“硬骨头”,启动了南京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研究”的研究和实践。

之所以开展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是因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地关注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等理性层面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感性层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背诵、模仿、机械练习巩固等,却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学生的直觉、童心和灵性。而“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各种情境中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进行体验,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自主发展的目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体验性教学,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学生体验的兴奋点相结合,寻求最佳体验点,激活课堂,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进行了多项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归纳出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模式:入境—体验—建构—实践。同时结合苏教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我们总结出了多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比如联想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实践活动体验法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的课题研究几乎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开展的。这个同步,不仅是时间上的同步,更是理念上的同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方式改革的一大方向。所谓“体验”,就是在亲身经历、亲自实践中感受和认识事物,而自主、合作、探究,正是经历、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我们体验性学习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当然,体验性学习不仅在新课程的理念上得到了认可,在学科课程标准中,体验性学习的思想,乃至于“体验”这个词语,都是频频出现,成为热门的话题。

杨孝如:2007年,你们开始了“构建小学体验教育体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目光聚焦于“体验教育体系”,是不是意味着你们要对前期的体验教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你们建构的小学体验教育体系的结构大致上是怎样的?

仲岚岚:青苹果文化超市的创建,标志着我校的体验教育在德育领域研究的开展;“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标志着我校体验教育在教学领域研究的推进。多年来的探索,我们初步搭建了体验教育研究的体系。为了更加规范地对体验教育进行深入研究,2007年,我校申报了“构建小学体验教育体系的研究”课题。随着这一课题被批准为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体验教育的研究之路得以延伸。

我们分别从德育活动、教学活动两个块面对体验教育的体系进行了搭建。在研究过程中,两个领域同步推动、互相促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验教育,从德育活动上说,是在创设的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和感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近些年来,围绕“体验教育”主题,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专题体验活动,比如城乡手拉手的生活体验、校园岗位的角色体验、英雄中队活动的荣誉体验、假期生活的综合性体验等。这些体验性活动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既应时应景,又呈现序列,符合并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同时,除了前面提到的青苹果、红苹果文化超市之外,我校还着力打造了“飙马三模俱乐部”、“三操一拳俱乐部”等多个体验基地,丰富了体验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体验教育,从学习活动上说,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进行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性学习,我们推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式校本教研”,具体流程分为八步:一是确定研究主题;二是确定主讲人、执教者;三是制定活动计划(案例设计),展示研究主题过程;四是向参与者发放计划,参与者做好发言准备;五是课堂实施;六是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总结得失;七是归纳要点,整理记录材料;八是根据归纳要点,指导教学实践。实施主题式教学研究,让我校教师以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课前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课中精心处理教学细节,课后精心提炼教学智慧,并不断地把课堂问题转化成教学研究课题,让课堂中思维碰撞的火花、情感交流的愉悦得以延续。

杨孝如:我注意到,2010年,你们开始酝酿开发体验教育校本课程;2011年,“体验教育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为什么要开发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目前,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展怎样?

仲岚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体验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发展的力量之源,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体验教育更加深入、更加稳定、更加规范地开展?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校本课程。

2010年3月,学校在已经出版《体验教育一》和《体验教育二》体验教育研究专集的基础上,决定编撰《财大附小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对体验教育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规范化的呈现、推广。经过前期充分的论证,2011年7月,我们以“体验教育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为题,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年12月,这个课题作为重点课题被批准立项,增添了我们开发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信心。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中,我们邀请省、市专家召开了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我们组织教师填写参与课题申请表,对参与的教师进行分组;我们组织各子课题组召开会议,确认研究任务,探讨各子课题的初步研究计划,并拿出了文字方案;我们组织参研教师收集和学习“体验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两方面的资料,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我们还做好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前期调查准备。目前,这个课题研究正在按照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杨孝如:十几年的体验教育开展下来,你们觉得体验教育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了什么?

仲岚岚:16年的体验教育探索,让我们深深感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特色的彰显、师生的发展,都和体验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密不可分,体验教育为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首先,体验教育成为学校发展之根。体验教育的研究,使我校的特色品牌不断彰显强化,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随之不断得到提升。2007年3月,以“体验之路”为题的市级体验教育展示会隆重召开,各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校体验教育的实践举措给予赞誉。“体验教育”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带来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从2009年起,学校一年级招生火爆,在原有3个班的基础上,扩招到4个班,2011年已经扩招到5个班。2010年6月,学校还加入南京市力学教育集团,成为南京市名校中的一员。2012年3月,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综合督导,对我校在“体验教育”思想引领下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授予我校综合督导最高等第——优秀。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8

OEH开放实验,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东瑜先生开始了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工作,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陈东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OEH(办公、教育、家庭一体化)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开放式研究与实验”,即OEH开放实验始于1995年,被列为江苏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多媒体网络的运行。OEH的原始理念是由原南京航空学院于1993年提出的。经江苏省教委(教育厅)批准,1995年5月,由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袁金华所长主持的OEH课题组正式成立,陈东瑜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OEH开放实验室常务主任)。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教授的学术指导下,课题组以单机多媒体课件为切入点,开展超前实验,即组织全省OEH实验学校的师生普及现代教学设计方法,利用单机进行多媒体创作。1996年5月,OEH实验成功地将教师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开创了江苏全省学校数字课堂教学的新时代。从2000年起,OEH开放实验开始由中小学向终身教育和社区延伸。进入“九五”、“十五”以后与中央教科所合作,OEH开放实验成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和“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东瑜担任后面一个课题的副组长)。

OEH开放实验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且该项目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所需经费全靠OEH实验学校自筹。陈东瑜一人经手的资金达1200余万元,经审计,没有分文差错。公司老板私下送他4万元现金,他当即上交组织。老板送他高档电脑,他当即拒收并坚决退回。在历经了1995-2005年的茁壮成长后,OEH项目在为学校培训了一批批主持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的同时,还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丰硕成果,在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并载入了《江苏教育年鉴》。

OEH探究所需的规模化社会实验,是依靠全省150所OEH实验学校及实验区共同完成的,因此OEH的实验成果是全省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OEH开放实验在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页。陈东瑜执笔了研究报告《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地总结了OEH开放实验在“八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实验成果和主要经验,在全国都有指导作用,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编出版了《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丛书,也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师生共同开创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终身教育,紧追时代步伐

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的过程,其基本任务是让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研究终身教育,就是研究如何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原则,建立起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这个一体化教育的模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与终身教育并列、互依互动的理念,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都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陈东瑜认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甚至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学习或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就会难以生存。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只有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做人,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陈东瑜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研究的一百个问题。这个终身教育“百问”引起了OEH课题组的关注和思考。2000年OEH课题组在南京召开了两次全省性的大型研讨会,正式宣布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入OEH研究,这标志着OEH理念得到了升华。21世纪的OEH理念已经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工作、生活,主动、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此,陈东瑜于2001年5月发表了论文《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立即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陈东瑜还起草了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至今仍然被公认为是构建江苏全省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性文件。而该“意见”的得来主要是源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那是在1999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陈东瑜接到省教委副主任布置的“家庭作业”:为省教委草拟一份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文稿,要求年初八一上班交稿。他二话没说,加班加点,赶在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就准时交稿。几天后,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的红头文件就颁发全省,受到一致好评。如今,17年过去了,该文件仍然被公认为是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并收录于专著《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首页(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终身教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开拓进取,执着前行

终身教育的研究和OEH开放实验的开展只是陈东瑜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多年来,他还积极参与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且成果卓著。他撰写并出版了研究报告及专著(合)《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数量目标研究》、《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等三项专题研究报告及《苏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江苏成人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环境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他还出版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丛书《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合编)、《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主编之一)、《数字课堂与学习型社区》(主编)等。

陈东瑜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荣获“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征文一等奖、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世界重大学术论文(成果)”特等奖、“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中国作家排行榜“优秀作家奖”、中国作家薪火相传“中山紫金奖”等嘉奖,并被《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中国市场经济文论大典》、《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世界大百科全书》、《世界文化名人录》、《中国作家全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理论文选》及《国学大典・当代国学名家成名作金榜集》等典籍收录出版。

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陈东瑜先后应邀参加了“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国际论坛”、“科教兴国专题研讨会”、“中国发展与领导决策高层论坛”、“苏南现代化研究研讨会”以及“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等国际和全国、全省性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交流活动,作学术发言并受到好评。讲稿(论文)被相关书刊收录出版。

从“七五”中期至“十一五”,陈东瑜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科研第一线。其中“十五”至“十一五”的10年间,他一直担任着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课题组组长的工作。在职期间的所有课题研究工作都是在他承担并圆满完成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主要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其中《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初稿竟然是在医院照顾妻子的病床边“爬格子”完成的。在研究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对经济社会等影响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作全面深入调研和分析,特别注重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些重要数据都是在他反复查证的基础上,通过亲自运算得出的,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这就为成功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陈东瑜亲手查证和反复演算整理出来的江苏高教1952-1987年发展的系列统计资料,已作为专著《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附件正式出版,为江苏高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报告》)的时间跨度达25年(1996-2020年),而且一没有人手、二没有资金、三没有相关资料。但陈东瑜凭着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迎难而上,自始至终一人独立完成,而且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除打印费)。该《报告》经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后,一次就获得通过,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将其更名为《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成为江苏省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专著《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收录出版。现在19年过去了,该《报告》提出的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仍然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精神,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至今仍然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凭借着对教育工作的无私奉献和热爱、忘我的追求,陈东瑜获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共和国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委优秀共产党员、弘扬思想的优秀宣传标兵、杰出中华骄子,入选江苏省专家人才库和中国专家人才库,被授予“中国当代教育科研领航者”称号、“百年中华重要贡献人物”称号及“当代优秀共产党人”、“改革之星”、“全国最美劳动英模”、“最具权威的世界学术华人”、“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和“共和国拓荒者”、“中华民族的榜样”、“全国首批优秀人才模范”、“改革时代奉献人物特殊贡献”等荣誉勋章。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数学课程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的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充电”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探析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社会因素、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和教师因素分析[1],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1.1发展多元文化素养原则

1.1.1多元文化素养内涵

新疆南疆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地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使得在这一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是一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交往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因素.[2]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3]

1.1.2多元文化素养表现

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教师具备按照多样性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及实践去帮助所有学生学习的素质.多元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1)理解文化、多样性、不均衡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设计体现多样化的学校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3)形成关于不同团体学习风格的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征;(4)利用文化特点进行数学教学,认识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不同的体现,并适时实施跨文化数学教育;(5)重视所有学生的平等及公平,把少数民族学生看作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积极、肯定态度,对各族群学生持相等期望水平,对学生没有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6)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用双语教学、教学方式选择、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1.2养成和提高数学素养原则

1.2.1数学素养内涵

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逻辑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核心数学能力.近年来,国际大型评价项目如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项目表现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具备数学素养是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是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数学能力的需要.

1.2.2数学素养表现

作为数学教师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在文化意义上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活动特征、内在动因和价值表现等多个视角对数学的本质加以系统理解,体会数学具有的审美力量、理性力量和实用力量,有数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处理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表征,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能力;[4](2)结合高等数学的思维训练,意识到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变化的客体对象,两者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别,深刻领悟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5]积极主动地从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寻求二者的结合点;[6](3)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初等数学体现的变化意义下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的教育价值;(4)课程设计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需要发展的活动经验目标,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1.3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原则

1.3.1教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课程知识具体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

1.3.2教育教学素养的表现

(1)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2)具有全面、正确理解与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乡土教材;(3)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积极处理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目标开展的需求;(4)具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5)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善各种教育问题.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原则

1.4.1终身学习素养内涵

终身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7]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8]终身学习素养是指教师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并且保持一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核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专业活动成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更是教师对于个人完美、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

1.4.2终身学习素养的表现

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终身学习素质主要表现在:(1)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识和能力;(2)具备终身学习必须的优化知识(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扎根本土实践,善于不断地从自身鲜活的经验中通过细致反思学习;(4)自主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理论,积极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5)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6)较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能力;(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8)有亲和力,乐于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课程设置的结构

2.1层次结构

南疆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新任职教师、岗位教师和骨干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师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构建应具备多层次结构,如岗位培训、专题进修、专题研讨、专业进修.针对新任职教师的“初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针对岗位教师的“中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二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受教育者积极思考已知经验,为教学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手段做准备;针对骨干教师的的“高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三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结构课程的有机整体构建,将教师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2主体结构

教师应具备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9]基于课程设置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体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应包括:(1)多元文化课程;(2)数学专业知识及教育类课程;(3)教育与教研课程;(4)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5)通识类课程.其中,多元文化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属于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达成学科间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底;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教育、教研课程属于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类课程构成学科性和实践性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上面.

2.3形式结构

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入职前教师的需求截然不同,按照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

2.3.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教育部在数学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规定的修业课程,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共同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是指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课程总体计划选择学习的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种.限定选修课程是在规定的体现一定发展方向的范围内提供参训教师选学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有余力的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任意选学的课程.

2.3.2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以相应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安排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也称教学实践课程,课程编排同参训教师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基于在职教师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经验水平,围绕三种经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设置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比如,课堂教学观摩和典型教学案例比对分析活动等.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自学,帮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主观经验,训练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2.3.3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有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的课程,可以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学科领域,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中学数学教师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专题课程以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问题为中心,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综合课程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注意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有机整合.

3课程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教师应具备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的能力.高效教学理论则进一步清晰和深化效率的内涵,不但关注一定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积累,而且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质”的提升,即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自我意义的创生.因此,高效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PC(pedagogicalcontent)和MC(mathematicscontent)知识,并达成两类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外,还需要多元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遵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细化课程层次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课程应帮助教师增进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正确认识数学的本质,有效分析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铺设联结已有认知经验水平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桥梁,帮助学生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1促进数学深度理解的策略

3.1.1案例分析促进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原理和程序的基础.如果只是把数学当成是一套需要掌握的原理和程序教给学生,学生将只会学到原理和程序,而把数学看作是集原理、程序、概念以及问题解决与一体的教学,学生将会学到这三类知识,并且与只学技能和程序知识的学生表现的一样好.[10]115增进教师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提供概念教学相关案例,在案例的讨论与辨析中,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从特例中寻找一般规律,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奇数与偶数概念教学.教学案例一: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除以二,发现是否能够整除的规律,再进行分类,由所举实例中抽象得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案例二:让学生进行奇数、偶数性质的探究.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观察,得到多样的结论———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字;奇数和偶数交替出现;每两个相邻的奇数之间有一个偶数,每两个相邻偶数之间有一个奇数.甚至有些学生尝试操作两个一堆摆木棒活动中,描述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定义偶数是“如果将一定数量的物体逐一成对排列(或挑出),当操作完成时,没有物体剩下,则此数为偶数.”以上两种教学案例中,案例二不是为了引出概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做作”的设计,而是顺应了更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顺流而下”自然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虽然经过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概念所下定义的描述不够准确,但在概念描述不断准确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教育目标.

3.1.2数学专业素养中关注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

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整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渐深化,学生知识面的开阔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整个内容体系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就某个学段,某个单元而言,教材呈现的内容却往往是孤立的.同时,为了顾及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内容体系下对于不同的学段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是得到单个的知识点与片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既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又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教师已经“知道了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就像看得见的人可以告诉盲人如何去创造和发现”[11],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较为宏观的整体结构观念和建构关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指标.比如,中小学数学中函数的思想,就学科纵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顺序是:从小数与数四则运算中得到对应的结果,到折线统计图中的数量间对应关系的体现以及初中段函数的“变量说”,再到高中段函数的“对应说”,每个阶段为适应相应学段的要求,表现出函数思想不同的层次水平.只有表现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函数思想的层层递进,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学科横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和数列之间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具备以函数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以函数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深入理解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3.1.3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自我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与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是学生高效和深度理解学习的保障.无论是“浸入式”还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学习数学.这不再是什么能力问题,这只是一个你如何传播和让人去思考数学的问题”.[10]102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易缪性而非仅仅确定性的哲学属性,才能为建构正确的数学意义奠定基础;只有切身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达成自我意义的积极建构.首先,教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留心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收集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的问题和能做出独立判断的实例.比如,用一张矩形铁皮制作无盖铁皮盒,怎样裁剪和使用能获得最大体积的最优化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建构.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生成是数学家要做的,教师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意义建构达到数学本质深入的理解.比如,类比多边形,欧拉研究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的关系,得到欧拉多面体公式.那么,类比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所成最多部分,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如何得到平面分空间所成最多部分的猜想,怎样验证这个猜想.通过类比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数学方法.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0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互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72-03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拟从职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视角出发,以教师教育的政策和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就该课程的结构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课程结构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吻合。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掌握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而且抽象、空洞,缺乏情境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力培养不给力。

2.课程结构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将来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社会教师招聘考试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有相当多的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脱节、与社会教师招聘考试脱节、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实际基础教育教学脱节。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理论课程结构的设置没有按照实践课程结构的设置,两者之间在时空上都缺乏全面统筹的安排,条块分割现状严重,二者缺少互融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任何问题或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对课程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需要一定政策和教育理论的支撑。有关政策性文件、教师教育理论、整体性结构理论等,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1.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我国2012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了“教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三大理念,设计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目标领域,并细化了每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理念和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指明了方向。[1]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向是以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内在专业基本素质。它强调自主性,是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反思与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外在和被动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就职前教师教育而言,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为教育者提供专业发展的环境,即建设小学与大学积极共赢伙伴关系,诸如专业发展学校(PDS),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情境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获得体验,获得对理论的解读、反思与建构,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培养过程中先接受理论学习,再进行呆板的职业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培养方式。[3]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根本出发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优化的主要目标。

3.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萌芽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借鉴结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视角上提出“三层次说(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去把握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和“两形式说(即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虽提法不同,但他们对整体性课程结构共同看法是,不但要从课程整体到局部上去把握结构,而且着重从课程价值取向以及人的发展意义上去把握课程结构。[4]以上观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5]在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笔者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专业需求与发展为基点,尝试建构全程性的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课程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全面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小学语文执教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基于以上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群结构应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子课程结构有机结合,互融共生,组成全程性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逐步对各个子课程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1.构建完整性的理论课程结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主要是按学术理性取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纯理论性,结构单一、抽象难懂,课程内容缺乏活力。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从宏观上看,课程结构应体现这样思路:教学是什么(弄清语文学科性质)――为什么教学(目的是弄清语文教学目标性问题)――教学什么(弄清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教学(弄清用什么方法或途径来呈现教学内容)。确定总体思路后,再针对每个结构环节进行实质性设计。从中观上考虑,“教学什么”这章节主要包语文课程的定名及语文课程本质认识发展历程。“为什么教学”这章节,应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世界母语课程改革及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和趋势、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知识结构。“教什么”这个知识环节也涵盖了古代、近代和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拼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至于“怎么教学”的知识主要是由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课程结构从宏观和中观设置后,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微观设置是我们关注重心,也是难点。微观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问题解决本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把抽象、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基于特定的情境、基于特定的案例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情境、案例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个理论知识环节设置有特定情景、理论知识的感知、案例研讨和质疑探究等更细的环节结构,让学生在基于情境、基于案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悟、质疑探询,主动建构知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个学期开设。

2.构建与理论课程互融的实践课程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系统化练习而习得的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方式。教师实践课程是以关照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习中的教育体验,是以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与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将理论习得的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和智慧,而且能使教师应有的专业情意和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也分为两大体系: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与理论知识课程同步的、共融的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技能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涵盖以下要素:朗读技能、备课技能、课程资源开发技能、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课堂观察与分析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说课与评课技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

校外实践课程是在师范院校与基地小学密切合作的前提下,基地小学为职前教师提供零距离的专业发展的真实实践情境(场地),以教育体验、职业技能训练为内容,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智慧为目标的课程类型。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必须体现全程化,贯穿在专科三年的学习中,要现体连续性、阶段性、渐进性,形成与教学法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观摩感知性见习、专题性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顶岗(就业)实习四个模块,是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基本形式和关键环节,是师范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其中观摩感知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每两周规定时间开展见习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小学校长、语文名师的讲座与报告,观摩小学生学习活动、观摩小学主题性活动,观察小学日常管理,听小学语文教师上课、评课,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等内容,设置观摩感知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走小学、亲近小学、熟悉小学,感受小学教育文化,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教学法理论课程时获得前置性教育经验,开阔学生教育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专题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程的学习主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带着专题性问题任务,安排学生到基地小学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与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了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组织与开展等,进一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与深化,为开展校内教学技能训练提供经验与方法的支持。

多层次的、渐进式的见习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感知阶段,是教育实习的前奏,为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与反思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实习时间是一个月。实践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与反思、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基地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教育实习结束后撰写教育实训报告。

顶岗(就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到农村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顶岗实习任务,让学生全程参与或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思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求职水平和成功率,为他们顺利入职奠定坚实基础。

3.重构选修课程结构体系。选修课程是主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目的是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法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应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语文科学的特点、就业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自主选修的课程。选修课结构设置要体现前瞻性、方向性、实用性,同时要调整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基于这一设想,可以设置反映该学科发展规律与前沿性的课程,如世界母语课程改革趋势与教学特点及规律;可以设置教材研究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分析;可以设置小学生学法研究课程,如小学语文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个别差异与教育、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可以设置教法方面的课程,如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课件制作;还可以设置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性课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小学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

4.构建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法课程结构,不仅要注意显性课程结构优化,还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优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虽是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潜在性的课程,但它比显性课程的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因它与显性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递进、转化和互补的关系,所以如果重视隐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实施,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中接受教育,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这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课程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隐性课程一个重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与语文教育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组织。比如成立话剧社,开展排演课本剧活动,培养学生对课程本剧的编导与表演能力;设立记者团,通过采访、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等编辑与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自办报刊的能力;此外还可成立书法协会、简笔绘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礼仪队等。通过成立多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多才多艺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为以后出色地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奠定基础。

也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赛、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还可以开展校外活动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基地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两周一次,帮助基地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礼仪礼节教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课程辅导活动,或协助基地小学领导、教师做一些辅工作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专业意识与专业信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其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当然,活动课程项目的设置要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来确定,各类活动课程的设置还要体现全程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衔接。

以上四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在时间与空间上体现了递进、交叉、互融的特性,并有计划地贯穿于专科三年的整个过程,能更有效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