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规程十篇

时间:2023-04-11 18:18:47

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篇1

这次在北京举办的2001~2002年“派威互动电视”象棋超级排位赛“再次打破常规,主办者 借鉴了台球比赛的竞赛规则,将比赛分为预选赛、分站赛及总决赛三个赛段,其中每个赛段 的竞赛规程也不尽相同,在此有必要向广大棋迷介绍一下。

预选赛:1、参赛人员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2001年下半年公布的男子等级分前16名和200 0年全 国象棋锦标赛(个人)男子甲组前16名,如有重复和弃权者,均按个人赛名次依次递补,其 中等级分前16名为种子选手,后16名由抽签确定对手。

2、本次排位赛预选赛共进行三场,分三天进行,每天进行一场两局制单淘汰 赛,若两局弈成和局,则加赛快棋直至分出胜负。通过淘汰赛每场决出16名棋手参加分站赛 的电视快棋赛。

3、预选赛每场比赛前,按抽签编排方法确定比赛对手。

比赛时限,第一时限,60分钟必须走满40着(棋手须作记录);第二时限,20分钟内必须走 满40着(棋手可打勾代替记录),直至分出胜负,着法可以累计。快棋时限,每方在10分钟 内走满40步,以后每5分钟内走满30步,直至对局结束,着法可累计。

分站赛:1、参赛人员是由第一、二、三站中第1-3场预选赛中获胜的前16名棋手分别参加 各站的比赛,每站的16名棋手按等级分顺序排列,前四名为种子棋手,进行蛇行定位,五至 八名和九至十六名棋手分别抽签定位。

2、前三站的16名棋手采用两局制单淘汰赛,如两 局弈成和棋,则加赛超快棋,直至分出胜负,再依据各站个人名次给予评分。

名次评分表:

名次 分数

冠军 16

亚军 11

并列3-4名 7

并列5-8名 4

并列9-16名 2

3、依据参赛选手前三站个人名次评分总和,确定前八名棋手参加总决赛。若出现评分总和 相等,以单站个人名次较高者列前。

比赛时限,第一时限,15分钟内必须走满30着;第二时限,5分钟内必须走满15着,直至分 出胜负,着数可以累计。超快棋,双方棋手5分钟包干,每走1着加30秒,直至分出胜负。

总决赛:1、参赛的八名棋手按前三站个人名次评分总和的顺序排列,前四名为种子棋手, 进行蛇行定位编排,后四名棋手抽签定位。

2、仍进行两局单淘汰赛,如果双方在两局比赛 中弈和,又无犯规,则猜先加赛超快棋,如再弈和,又无犯规,则换先,直至分出胜负。

3、快棋赛自然限着为50回合,超快棋自然限着为40回合。

六大军团 谁与争锋

2001~2002年派威互动电视象棋超级排位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棋坛精英,其中有特大军 团、强 大师阵营、野战军、还有新生代,他们代表了象棋界的最高水平。那么谁会笑到最后呢?

为了更好地分析局势,我们暂且将他们分为六大军团:梦之队(由“岭南双雄”吕钦和许银 川率 领其师兄弟庄玉庭、黄海林、宗永生、汤卓光,共6人),海之队(由“棋坛总司令”胡荣 华率 领胡家军,林宏敏、万春林、孙勇征、董旭彬,共5人),昆仑派(由“北昆仑”刘殿中挂 帅, 阎文清、张江、王跃飞、张强,共5人),姑苏门(由“笑面佛”徐天红领军,廖二平、王 斌、 于幼华,共4人),东北联军(由东北虎赵国荣和绿林王陶汉明坐镇,洪智、聂铁文、金波 、苗永鹏,共6人),野战军(由东方电脑柳大华担纲,卜凤波、张申宏、袁洪梁、王晓华 、尚威,共6人)。六大军团经过三天三站的激烈拼杀,各有损伤,让我在这里为他们算算 账,看谁率领的军团能最终冲击冠军。

梦之队:阵容最齐整,双雄各得三张无可厚非,只是吕温侯在第二站第一轮走麦城输给尚威 有些意外,不过好在吕温侯很快便调整过来,连下两城。其余庄玉庭、宗永生、黄海林、 汤卓光均得一张,也算不虚此行。共计10张。

由胡荣华率领的胡家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胡司令宝刀未老,连下三城,抢得三张入场券 ,其弟子万春林独得二张,林宏敏和四小龙之一的孙勇征也争得一张,只有董旭彬连负洪智 、柳大华、陶汉明空手而归。共计7张。

昆仑派的表现则差强人意,主帅刘殿中与其左膀阎文清均只得一张,张 江发挥不理想,无一张入账。小将王跃飞倒连下两城,强大师张强连走麦城,不 曾拿到一张。共计4张。

姑苏门:“笑面佛”徐天红在轻取二阵之后,第三站大意失荆州,让弟子王斌给拉下马来, 使得 王斌搭上了最后一班车。“拼命三郎”于幼华左拼右杀终于拼得二张,而廖二平却连连撞壁 ,颗粒无收。共计5张。

东北联军:赵国荣、陶汉明、洪智连闯三寨,亚洲杯冠军未能给聂铁文带来好 运,仅得一张。金波 在先失一场的情况下奋起直追,连胜二阵,快刀手苗永鹏在负于赵国荣后也有一张入账。 共13张。

竞赛规程篇2

—、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党史知识竞赛

赛项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教师组

二、竞赛目的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党的百年盛典、凉都砥砺奋进”浓厚学习宣传氛围,开展党史学习比学比拼,推动全市教育系统“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师生全面深刻理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重大意义,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任务,更好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奋力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三、竞赛内容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党章、党内重要法规。

各组竞赛内容范围相同,难度逐级有所增加。

四、题目设置

海选阶段测试: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为主;

决赛阶段竞答:主要分为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五、竞赛方式

(一)组队方式

各组均以组队形式参与竞赛,各队3名成员,组队不能跨越学段。

(二)决赛方式

决赛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海选,主要采取全体成员参与理论测试(笔试),各组海选成绩的前9支队伍晋级决赛;第二阶段为决赛知识竞答,主要采取成员轮流答题、团队轮流答题、团队间抢答、风险题选答等。

(三)计分方式

海选阶段:各队全体成员参与理论测试,参赛队全体成员的总分参与排名。各组总分排名前9的队伍,晋级决赛,其余在本环节淘汰。

决赛阶段:轮流类答题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抢答题、风险题答对得分,答错扣分。

六、时间及地点安排

各参赛校(园),请于5月13日以前将参赛报名材料发到竞赛联系邮箱,决赛地点为: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时间

主要工作

2021年5月15日(8:50-18:30)

8:50

参赛队员进入理论测试考场

9:00

理论测试开始

10:00

理论测试结束,参赛队员离场

10:30~12:30

阅卷,统分

12:30

交流群公布海选成绩

14:00~15:30

小学组、高中组知识竞答

15:30~18:00

初中组、教师组知识竞答

18:30

交流群公布决赛结果

七、注意事项

1. 参赛队员不得携带通讯工具和其它未经允许的资料、物品进入比赛场地,不得中途退场。如出现较严重的违规、违纪、舞弊等现象,经竞赛工作小组裁定取消比赛成绩。

2. 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竞赛工作小组组长同意。

3. 参赛队员应爱护竞赛场所的设备,操作设备时应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谨慎操作,不得触动非竞赛用设备。操作中若违反安全操作规定导致发生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将立即取消竞赛资格,并由参赛选手或所在单位、学校负责赔偿。

八、申诉与仲裁

1. 参赛队员对不符合比赛规定的器材、有失公正的检测、评判、奖励,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均可提出申诉。

2. 队员申诉均通过本代表队联系人,在本赛项结束后半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竞赛工作小组提出。工作组将认真负责地受理选手申诉,并将处理意见通知领队和当事人。

九、竞赛工作小组

组 长:

成 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竞赛规程篇3

关键词:竞赛规程;田径运动会;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86-04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杠杆,是高校体育工作每年的重头戏和常规节目。近年来,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些做了尝试,有些正在酝酿,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有些学者呼吁取消田径运动会,建议将其改为学校体育节。笔者认为: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按照历年来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取消田径运动会不妥,但原有的照搬竞技化的田径运动会模式已难以承载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也难以与高校体育的时代特征相吻合,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起点便是竞赛规程的改革。为此,如何制定与当代大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需求相匹配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有效推进学校群体工作广泛开展的新竞赛规程,便成为高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课题。

1、解决高校田径运动会现存问题的思路

1,1 淡化锦标,重在参与

半个世纪以来,体育系统内“竞技第一,金牌第一”的专业竞技体育思想已渗透到学校体育之中,人们习惯了用竞技体育运动会的操作模式运作学校田径运动会,也很自然地沿袭了“锦标第一”的目标定位。而学校体育竞赛不同于奥运会、全运会、各单项锦标赛等专业赛事,虽然都有争优夺标的属性,但不同的是竞技运动员争金夺银承载着选拔、输送运动人才为地方和国家争光的使命,运动员夺标的背后是地区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的较量,所以,规程的制定重在为运动员创造超越自身极限能力的环境,为运动员提供充分发挥其竞技水平的机会;而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对各院系群体活动开展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阅,是激励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活动。所以,规则的制定应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打造一个快乐、健康、向上的体育盛会。当然,高校田径运动会不能不要竞技,如果体育离开竞技,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将目标定位为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检验运动锻炼成效的机会。

把握全局,在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发挥运动水平的同时应兼顾普通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在运动会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又要根据径赛、田赛不同项目的特点、裁判员人数、场地器材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统筹项目设置,因而,适当减少单人项目、耗时项目、技术含量高而平时难于得到专业指导和训练的项目,如取消男子110m栏、3000m跑、10000m跑、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铁饼;取消女子100 m栏、200m跑、5000m跑、三级跳远、标枪等项目;增设具有跑、跳、投性质的,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相对适中的集体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如30人×60 m男女混合迎面接力、10人×200m负重(10 kg沙衣)男女混合接力、4×100 m跳绳接力、10人×30 m袋鼠跳混合迎面接力、5人×30m速跑掷准、8人×50m屈臂相交持球跑等。

1.2 项目设置专业化转变为大众化

目前,不少高校田径运动会与全运会的设项大同小异,一般包括跑、跳、投、跨栏等十几个小项,场地设施、比赛规则都采用国际田联规定的统一规则,缺少拓展新的运动竞赛项目,使得有些技术性强、难度较大的竞赛项目经常造成学生受伤或参赛学生寥寥无几,运动会成为少数体育特招生的表演赛,影响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学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要传承国际田径运动会的专业化模式固然重要,但必须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目前在众多大学中,由于普修体育课人数因扩招而骤增,使得场地、器材、设备不足,一些难度较高、安全隐患较大的如跳高、跨栏、铁饼、标枪等项目不得不从田径课程中删除,许多大学生平时几乎没有跨过正规的栏架,不知道栏架的高度。竞赛项目专业化设置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严重脱节和与课外活动练习内容不符的局面导致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淡漠和恐惧。

当今社会,“快乐体育”已成为人们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健身交友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乐于在有组织的“快乐体育”中感受乐趣,尝试成败”。为此,设计一些具有田径属性的跑、跳、投趣味项目,不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还能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如8人(13女5男1×15m仰撑“四脚走”接力:在田径场中心位置,设计边长15 m的正方形场地,要求运动员在仰撑状态下,手脚并用前行,此项活动既锻炼腰腹力量,又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还为比赛增添了“爬行动物”进田径场的风趣;又如8人×50m屈臂相交抱球跑:要求8人彼此之间通过屈臂相交连成一体,双手抱球在胸前成一排同时跑动50 m,跑动中不能掉球,彼此之间的屈臂连接不能断开,否则犯规,此项目既要加强集体配合,又要防止抱球掉落,增加了跑动的情趣,也增添了观众的乐趣。

学生是最乐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希望锻炼身体的方法多种多样,也希望比赛的形式多样性,单纯的跑跳投项目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将田赛、径赛项目混合嫁接,组成复合型项目,让学生感觉新颖独特,产生尝试和体验的欲望,诱导学生走向田径场,投入训练中。如5人×30m速跑掷准:先抱实心球跑动30 m,进入投掷圈后,做一次性投掷(动作自选),将前面10m(男生)、7 m(女生)处的立砖击倒,记时从起跑至球落地,排名按击倒立砖多、速度快者列前。此项目既要求跑速快,又要求投掷准,没有经过训练是很难把握准确率的,所以,学生们必须加紧赛前训练;又如lO人(4女6男)×100m跨、钻栏迎面接力:每100m途中设6栏(正、反),栏的高度设为标准栏架的最低档(保证人人能跨过,但钻栏必须低重心),运动员手持软式橡胶球(接力用),先跨一栏再钻一栏,跑完100 m全程交接球。此项目既要跑,又要跳,还要钻,增强了身体的灵活性,提高了身体锻炼的全面性,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控制好全程的节奏,缩短接力时间,力争比赛取胜。

另外,长期以来,运动会的裁判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宣传、安保和后勤工作也由教职员工承担,除参赛选手和一些学生干部与运动会密切相关外,其余学生因严厉的考勤制度而不得不在看台上当啦啦队,运动会越来越脱离大众群体。因此,应招募大量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赛前培训,在教师的主导下,担当起运动会的各项工作,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成为运动会的主人。

1.3 激励机制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运动会奖励竞赛优胜者无可厚非,但完全按奥运会模式只奖励单项前8名和团体总分前8名以及一些破纪录者,未免过于“锦标”化。前8名计分法导致学校运动会出现两种消极现象,一种是在比赛过程中,当感知自己已无望闯入前8名时,运动员就会减低拼劲;另一种是在报名时,有些院系和学生经过调查、比较,得知其实力无法与强手比拼时,对有些项目就不报名,甚至报了名后再弃权。运动会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除年年得奖的院系外,其他院系的热情始终难以调动。因此,改革计分方法、扩大奖励面尤为重要。

合理的计分方式能有效激励个体进发出为团队争光的激情。运动会团体总分的设立一是为了增强人们的团队精神,二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如何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肩负为所在团队争光的责任,让每一个团队都能通过有效的运作提高整体实力,可尝试的办法就是变更参赛计分法,在限制每人参赛项目数的前提下,如每单项每单位限报2人,每人限报2项,集体项目每单位限报1组,每人所报单项加集体项目不能超过4项等,将团体总分常规的9、7、6、5、4、3、2、1计分法变更为第1名51分、第2名49分、第3名48分……依次递减至最后1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且集体项目分数翻倍,体育特长生分数另计。此番改革,赋予了每一位参赛者为集体争先的使命,即使是最后几名选手也会全力拼搏多拿分。

除奖励获奖运动员外,还应奖励运动会的工作人员,奖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运动会做出的贡献。

2、新规程的组织与实施

新规程更新后,由于变动很大,各参赛单位、参赛人员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组织实施。

1)广而告之,多渠道宣传规程。

新规程出台后,要尽早下发,给各学院充分的准备时间。最直接的办法当属召开全校体育工作会议,指定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体育部长参加,向与会者认真解析新规程,让他们深刻理会规程更新的意图、更新的内容以及更新后的操作方式,使他们在执行过程中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官方网站和学生网络论坛以及平面媒体的作用,宣传新规程和新项目的运作方法、比赛规则等,让同学们广泛了解,尽快进行赛前训练,并且开通校运会电话咨询专线服务,选派精通新规程和各项比赛事宜的志愿者负责答疑,尽量避免在比赛时出现因对新规程或规则的理解有误而违规被判罚的现象。

2)培养骨干,传授新项目练习技巧。

新规程中增设了许多集体配合项目、趣味项目和复合型项目。新规程发放后,各个院系都将组织报名和进行赛前训练,而训练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优劣,为此,开设新项目学生教练员培训班,由各院系选派一些组织能力强、运动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新项目的技术要领、练习方法、训练技巧及组织形式,使他们成为各院系运动训练的骨干,组织和带领同学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3)加强培训,扩充裁判队伍。

规程更新后,运动会项目多、参加人数多,裁判员需要量也增大。解决裁判员不足的措施是启用大量学生当裁判。这样做,一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关心、参与运动会;二是给众多的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具体做法是举办裁判员培训班,招募有执裁兴趣的学生参加裁判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受聘参与校运会裁判工作。赛前,各项目主管教师还要对分工明确后的学生裁判再进行岗位技能强化训练,保证其执裁工作的公正、准确、高效。在运动会中,裁判表现情况由各裁判长给出评价,对于责任心强、工作踏实、执裁准确的学生,由校体育竞赛委员会颁发国家三级裁判证书。

4)调配场地器材,确保群体锻炼。

伴随新项目的设计开发,配套器材的研制和改良便不可或缺。比如上文提到的袋鼠跳混合迎面接力中用到的布袋、负重跑中的10kg沙衣、实心球、接力软球等器材以及比赛时的一些特定场地,都需预先准备,且准备的数量不能只考虑运动会比赛当日使用,而要尽可能满足广大学生群体活动所需。所以,在项目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项目的健身价值、比赛效果,又要考虑场地器材的经济、简易。显然,新项目的出台,无论学生们出于新鲜感进行自觉锻炼,还是有组织的行为,都会增加群体锻炼的人数。

5)集多方力量,协调运动会运作。

传统校运会的举办,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一套固定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发文到宣传报导,从院系动员到组织报名,从赛场布置到后勤保障,从开幕表演到成绩汇总,方方面面汇集了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新规程的实施同样需要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合作。

3、新规程的实施效果

厦门大学第43届田径运动会是按照新规程方案运行的,运动会结束后,体育部收集了反馈意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参与人数大幅飙升。

运动会在两个校区分3个组别(即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和研究生组)分别进行2天和3天比赛。参赛运动员由以往的700多人猛增到8600多人,仅10个集体项目的设立就增加运动员7800人。学生裁判员、志愿者、啦啦队和后勤服务以及观众人数均增长了2倍。

2)赛场气氛异常热烈。

由于规程中增设了不少集体、趣味项目,使得比赛别开生面、轻松愉晚,参赛选手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与选手们的奋力拼搏融为一体。

3)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现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个性张扬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他们渴望有机会成为团队的一员,为团队争光,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高校运动会采用“人人计分”的方法,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求,使各院系组织报名工作异常顺利,20个学院全部报满所有运动会项目,且在运动会中无一弃权,所有学生赛完全程,并竭尽全力为院系争分,这是运动会前所未有的。个个都乐意为所在班级、院系尽一份力量,尤其是集体项目,许多院系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的,更增添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无疑,运动会“人人得分,集体翻倍”的计分方法,让各院系的组织报名和平时训练工作产生了向心力,也营造了学生团队意识的氛围。

4)运动情趣逐渐提升。

通过运动会规程的更新,众多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力所能及的比赛,有些从未参加过运动竞赛的“书呆子”从运动会的气息中感受到了挥洒汗水的快乐,也从比赛项目的训练中体验到了运动的情趣。运动会结束后,他们仍意犹未尽,继续保持着喜欢项目的练习。特别是有些集体项目比赛团队,通过一段时间的赛前训练和比赛,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形成了集体锻炼群。运动会大众化、普适化定位不但使运动会热闹非凡,还成为了培养普通学生运动情趣的上佳载体。许多学生已不再是运动会的旁观者,而成为了运动会的主角,并从此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这恰恰是我们进行运动会改革的目的所在。

5)“阳光体育”得以推进。

竞赛规程篇4

此次竞赛共有60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都是全省14个市、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省直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在本地区或本单位规范化竞赛活动中层级选的优秀选手。这些选手分质量组和安全组,每组分别由30名参赛选手组成15组参赛组进行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特点,将竞赛分为现场监督执法和知识问答两个环节,并按照各参赛组在现场监督执法和知识问答两个环节中累计总得分从高到低的办法逐一排名,共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获奖选手分别获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奖金和荣誉证书,并将按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化竞赛活动的相关规定,对其所在监督机构在团体赛中加分。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供稿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化竞赛个人赛获奖名单

摄影/谭剑

一等奖:

质量组: 余润东衡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唐仲田衡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安全组: 唐展宏株洲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

林晖株洲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

二等奖

质量组: 王旭岳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曾敏临湘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罗永亮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廖超苇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安全组: 李永琰湖南省直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周园湖南省直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冯兵兵永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严忠民永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三等奖

质量组: 罗林国慈利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唐生伟慈利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宁亮娄底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张莫愁娄底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欧召华湖南省直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陶军平湖南省直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安全组: 张宇岳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周理军临湘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蒋梓明长沙市建筑工程安全监察站

李新浪长沙市建筑工程安全监察站

竞赛规程篇5

关键词:运动竞赛制度;中国;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3-03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TANG Jianjun, XIE Huis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is easy to carry out. By the concrete ways of setting up, controlling, and arranging the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was controlled and encouraged. The probability of unsureness de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orts development. Thus, our elite players could have excellent achievement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Key words: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竞赛制度安排给出比较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开阔对竞赛制度安排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在竞赛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自觉性。

1对运动竞赛制度的认识

1.1概念界定和进一步的认识在运动竞赛学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依据统一的规则而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1]这个定义是运动竞赛学意义上的。王蒲(2000)认为这个定义的实际是指一场比赛的过程。

从主客体关系看,广义的运动竞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竞赛活动的主体――竞赛活动的参与人群;竞赛活动的客体――竞赛活动的物质条件;竞赛活动的方式――竞赛活动的基本制度。

在制度分析理论上来认识运动竞赛活动,它强调了运动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竞赛制度安排是竞赛组织者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的方式来对竞技行为产生影响。

在制度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竞赛制度安排下,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争夺,以及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确定的过程。

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对竞技参与双方,通过一场比赛来确定参与者一方或胜或负。另一种是由竞技参与的多方,通过多场比赛来确定竞赛参与者最终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竞赛制度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运动竞赛制度在狭义上指的是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整个运动竞赛结束后,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对运动员(队)最终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1.2理论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我国,对运动竞赛制度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是:

杨志康(1986)在讨论体育制度中,涉及了对体育竞技制度划分问题,但没有对体育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

韩建国(2001)就运动竞赛的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竞赛从竞赛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入手,对运动竞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认识和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竞赛发展规律,开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2]

冯树勇(2001)认为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关系方面,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它为运动员表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在运动竞赛学中,认为运动竞赛本身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确立训练目标,检验和评价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选拔高一级的体育人才。[3]

陈融(1990)在竞技体育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意义上,就运动竞赛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为了了解运动竞赛内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的概念。认为运动竞赛机制是一个具有动力、传动、调节、效应的综合机能系统。[4]

没有竞赛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竞技体育,具体讲就是没有竞技运动技术的发展。没有竞赛制度,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运动技术使用进行合法的争夺,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得到合法确定,运动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定就失去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当然, 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和发展的动力。[5]简言之,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其它制度内容的实施,都是基于竞赛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在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从竞赛的内在机制上描述运动竞赛过程,提高了对运动竞赛的理解,把运动竞赛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理论上扩展了人们对运动竞赛活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对运动竞赛活动在制度性表现上的描述。运动竞赛制度为运动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成绩权利的获得,提供可以进行公平比较的场所和条件。规则和规程的明确性和公开性,对运动技术发展起到一种激励和保护作用。在这一基本共识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国内开展的运动竞赛而言,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以及不同比赛性质和比赛次数的安排,来减少了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种种的不确定性。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

2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目的

竞技活动、竞技项目的存在和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权利,都是由竞赛制度规定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竞赛制度作为促进竞技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被系统而比较有效地运用,运动竞赛制度作为竞技体育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体现着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导致的在制度安排上的倾向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

运动竞赛制度是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一个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激发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方向,在承认和激励各单位(人)追求自身相对利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规范其利益实现的方式,使其行为以有利于全局利益为根本目标,构成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调节器,并将两者协调和统一起来。运动竞赛制度调节着各种体育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它是取得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1] 我国运动竞赛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它的意义主要目的是在于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3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内容及其作用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是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1)竞赛设置; 2)竞赛约束;3)竞赛安排。

3.1竞赛设置及其作用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所谓竞赛设置就是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包括不同性质比赛的,合理、有层次的竞赛框架。运动竞赛设置包括两个基本内容:设置什么竞赛和怎么设置竞赛。设置什么竞赛指得是如何确定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如设置综合性的运动会、单项锦标赛以及分区赛等。怎样设置竞赛是指如何把这些确定的运动竞赛形式,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划分,分级别和有层次地系统地作出安排。竞赛设置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影响和规定着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方向。

运动竞赛设置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即在运动竞赛的设置上,要形成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激励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具有不同水平和规模、合理时间间隔的比赛结构系统,并且这个比赛结构系统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纵向性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运动竞赛设置,运动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合理地进行比较的平台,运动技术也就不能合理地被检验和被激励。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对于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言,反映在比赛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上。2) 运动竞赛设置的总量。即由不同行政级别机构对不同水平、规模和时间间隔的比赛进行的数量上的安排。运动竞赛设置的数量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反映在给运动技术发展提供必须的不同层次竞技比较的机会上。3)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和赛事安排总量在竞技项目上的均衡性程度。

3.2竞赛约束及其作用竞赛约束是竞赛活动的一组合约――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规程和各项规则。它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竞赛约束的基本功能是,让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加大,获得现实收益变小。在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运动技术前提下,鼓励运动技术对抗性的充分发挥。竞赛约束包括:1) 比赛资格约束;2) 比赛中的技术约束;3) 运动成绩权利确定方法。

运动竞赛活动始终是一种有着非常明确约束性的技术对抗性活动。竞赛约束是保证运动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不仅规范了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技术运用方式,同时也规范了技术训练的方式。在竞赛约束中,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和奖励是核心问题。比赛资格约束和技术约束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及其奖励建立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合理的基础上,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提供制度保障。

3.2.1比赛资格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赛前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指对运动员参加某一性质比赛的限制。它主要包括运动员年龄限制、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运动员非训练性因素的限制、参加项目和参加级别的限制。比赛资格约束的目的就是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性现象,在比赛前进行控制。如:在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方面;在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方面。

3.2.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比赛中技术约束的基本作用。为了使比赛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对比赛活动进行约束。比赛约束主要通过比赛规则来实施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运动技术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边界进行界定。主要有对技术活动的范围、时间、空间等;使用器材的规格等;违规技术动作使用及判罚等进行规定。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不会鼓励使用某一运动技术。它的功能是对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运动技术进行约束。通过保证在公平的意义上使用运动技术,并使运动技术使用得以规范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规则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准确地说是规则在规定运动技术向着它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发展。上述讨论的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确认运动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在规则规定的方向上进行的。

比赛中技术约束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则的一致性,即国内采用的约束标准是不是和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引进竞技体育项目过程中基本上就解决了,即是按照国际规则的惯例来组织运动竞赛活动。

第二是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掌握和和执行问题。即由什么人来执行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由什么水平的人来掌握和执行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等级反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和能够在什么级别性质的比赛上来执行规则。总之,他们的业务能力对规则的执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比赛中技术约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策略性运用问题。即如何运用好比赛规则。事实上,比赛规则还可以成为竞赛制度安排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竞赛制度的安排上,及时采用和正确理解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制订的比赛规则,并在国内的比赛和训练中提前使用和充分利用,是保证和促进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3.2.3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比赛资格的约束和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到对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上。当比赛参与者符合比赛参与的资格和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违犯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条件而被退出中的约束条件情况下,他通过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场和多场的胜利,这些成绩被竞赛组织者确定,使运动员成为某一竞技项目运动成绩权利的最终拥有者,此时一次运动竞赛活动也就结束。运动成绩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选优”的过程,“选优”的前提就是在运动竞赛中进行“比较”。运动竞赛方法中的各种赛制是竞赛制度中比较稳定的和被普遍认同的进行公平“比较”的制度,尽管它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循环赛制上机会不均等现象、可能存在“放水”现象。在单淘汰赛制上存在的以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竞赛方式,所产生的比赛过程的机遇性强,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大[6]。作为一种运动竞赛的具体制度安排,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事前通过竞赛规程作出明确的说明。只要竞赛方法在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是稳定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3.3赛事安排及其作用赛事是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正式举办的某一类型的比赛。赛事安排是对人们参与运动竞赛活动的条件和情况的事先规定。即主要包括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的安排。赛事安排是运动竞赛设置的具体内容。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是赛事安排的具体化指标,也就是说赛事安排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竞赛设置和竞赛约束,在不同时期对运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安排。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在减少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过程中的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时,由于存在着非奥运会项目和奥运项目,使得赛事安排在不同竞技项目上表现出了制度安排的倾向性。

赛事安排概念的核心作用是:把运动竞赛制度安排,通过赛事安排的方法使其转变成一系列可以实施或进行操作的事件。它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不确定性的最为具体的制度措施。由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在赛事安排上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运动技术发展上得到的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成绩的机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表现形式――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等级中表现出来。

3.3.1比赛项目安排比赛项目安排是指在竞赛活动中设置、变更或取消比赛项目的行为。从竞技体育角度讲,竞技项目发展状况取决于它们是否是国家规定的比赛项目,以及是否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稳定地存在。所以可以讲比赛项目决定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状况,即只有竞赛中的比赛项目,才能对该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竞赛的级别越高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的评价就越重要。从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比赛项目的变化影响着运动技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3.3.2比赛性质的安排比赛性质安排就是指一个竞技项目的比赛级别进行的安排。由于运动技术水平本身存在差异,在一个项目中比赛的级别类型就有所不同。比赛性质是区别竞赛水平的质量标准,比赛性质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于:比赛性质为运动技术在竞赛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对抗,比赛性质安排结构合理、高水平比赛中的对抗性,对于运动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对竞赛采取按水平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对比赛性质的区分基础上的。如把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内比赛和青少年比赛与国际重大(奥运会)比赛统一安排起来。3.3.3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赛次数安排是依附在比赛性质安排基础上的,比赛次数是比赛性质在数量上的展开。如果赛事安排上有比赛性质的安排而没有对比赛性质做比赛次数的规定,即如果没有一次比赛的话,那么,比赛性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规定的比赛性质中,比赛次数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育组织而言,比赛次数安排是通过增加运动技术在某一比赛环境(比赛性质)中的对抗频率,检验和完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为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发展和获得运动成绩提供更多的机会。比赛次数的不同安排,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在系统的和高质量的比赛中,当比赛次数增加时,它可以提高运动技术的对抗次数;可以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产生新的认识;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成熟和避免偶然性,以减低运动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扩展和激励的功能。

4结语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保证着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

[2] 韩建国.我国运动竞赛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1):13-15.

[3]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7-73.

[4] 陈融.论运动竞赛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9-11.

竞赛规程篇6

关键词:模具专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技能竞赛培训保障体系

1.有效的激励制度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直接参与者是学生,站在其背后的直接支持者是指导教师团队,其次是专业所在系部或二级学院,再次就是各高职学院。各高职学院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发展定位及目标不同,对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支持力度不同,给予的有效的激励制度也就不同。有些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技能竞赛成绩,对于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参赛选手的奖励或竞赛保障制度非常好,能真正保证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团队愿意全力以赴参加培训和比赛,为竞赛取得好成绩作了制度保障。

2.竞赛培训软硬件准备

职业技能竞赛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来开展比赛的,为保证其竞赛公平性,都有其特定的竞赛平台,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用赛场提供的竞赛平成规定的任务,因此在竞赛前都已用技术文件的形式将竞赛所用的设备及软件规定好,要想竞赛取得好成绩,必须要保证培训平台和竞赛平台一样。如果参赛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可能会花重金将竞赛所需软硬件按竞赛规程配齐,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以2015年全国“注塑模”赛项为例,主要设备型号及软件如表1所示。

二、强大的指导教师团队

虽然直接参赛的是学生,其实竞赛对指导教师才是一种真正的挑战,对“注塑模”赛项而言,指导教师需要具备工业产品三维造型、注塑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零件自动编程、加工以及模具装配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团队管理和组织能力,因为除指导学生培训,还有大量的培训耗材需要制备,仅靠1~2位指导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在整个竞赛指导过程中需要多位能力具有互补性的教师共同参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共同指导,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技能竞赛过程中应该承担以下职责。

1.根据竞赛规程分阶段制定精细的培训方案

指导教师要认真分析赛项竞赛规程,以竞赛规程为指导,分阶段实施竞赛培训,找到每一阶段培训重点,并为此制定精细的培训计划。

2.根据培训方案严格执行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要想严格按高标准的培训计划完成各项能力的培训,需要指导教师仔细监控每一位选手的每一个设计和加工流程,帮助其养成规范、严谨的态度,培养个人良好的操作习惯,并诱导其不断反省,超越自我。

3.激励团队斗志,进行针对性心理素质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主要以团队赛为主,一般由2~3名选手组队完成竞赛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团队合作。首先每一位选手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要完成,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团队的任务要如期完成,并获得最高分,这就需要大家一专多能。其中总有能力稍差一点的队员,由于培训时间长,竞赛压力大,总会出现负面情绪,这时指导老师就需及时出面鼓励,保证团队竞赛激情。省赛通过后,参加国赛,心理素质对竞赛成绩的影响将显著加大,此时教师就需在赛前模拟国赛情境组织训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国赛压力,降低心理素质不稳定对竞赛成绩的影响。

三、精细的培训方案

技能竞赛的培训方案是指导教师培训理念的体现,应该将竞赛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性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分为不同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竞赛规程规定报名之后不能更换参赛选手,所以培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四、选拔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是关键

学生作为竞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在众多学生中找出最能发挥专业潜能的选手。最有竞争力的选手通常具有以下素质:①良好的团队精神:“注塑模”技能竞赛是团队赛,参赛选手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沟通交流能力;②强烈荣誉感:此类选手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刻苦认真、培训效果好;③执行力强:选手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在比赛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持续工作并保证工作质量;④自主决策能力强:技能竞赛正式比赛过程中的所有任务都是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参赛选手必须有果断决策、迅速执行的意识;⑤实践操作能力强:技能竞赛涉及加工,为了保证加工质量,选手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手眼配合动作快。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学生展示职业能力和水平的舞台,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参与竞赛,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参考文献:

竞赛规程篇7

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学生体育竞赛的水平和效益,使竞赛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由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单项分会主办。

第三条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条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协办。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或顺延举行。

第五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每年可主办一至二次全国性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

第六条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可根据情况每年举办二至三个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七条在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当年,凡已列入运动会比赛的项目,不再安排该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二章竞赛项目和竞赛的申办

第八条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所设项目应按基础性强、普及面广并具有一定传统的原则选择确定,每届运动会所设项目不宜过多。

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可设置6—8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

全国中学生综合运动会一般可设5—7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另外,可选设1一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武术等。

第九条凡承办全国大、中学生综合性运动会的单位和地区,应当提出运动会设项方案,报主办单位审定后正式列入该项比赛的竞赛规程。

第十条具备以下条件的盛自治区、直辖市均可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或全国中学生运动会:1、承办地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2、运动会承办城市及学校,必须有较好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符合比赛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其它条件;3、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保证运动会顺利进行;4、承办单位必须遵循主办单位制定的各项规定,保证完成运动会筹备、召开、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

第十一条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应当在上一届运动会举办前,向主办单位递交申请承办报告,并需附下列文件:1、当地人民政府批复意见书;2、承办工作实施意向书;3、经费预算及经费保证。

第十二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主办年度单项比赛,应当上报年度竞赛计划,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供以下材料:1、承办单位名称;2、比赛名称;3、比赛日期、地点;4、参赛队数;5、竞赛规程;6、经费条件。

第十三条凡有条件承办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大专院校,在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均可向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单项分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分会审核后,在比赛前一年的11月底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举行。

申请承办全国中学生单项比赛,应经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批准。

第三章竞赛组织

第十四条承办单位应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筹备委员会或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筹备工作,并制定竞赛规程,报主办单位审定。

第十五条竞赛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竞赛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参赛单位、竞赛日期和地点、运动队及运动员的参赛条件、竞赛办法、录取名次、奖励办法、资格审查、体育道德风尚奖评比、裁判员、经费条件等。

第十六条承办单位应在比赛开始前向主办单位报送组织委员会成立方案,经主办单位批准,正式成立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全面负责比赛期间的领导及善后工作,处理重大或紧急事项,保证比赛公正、有序地顺利进行。在全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递交书面总结。

第十七条竞赛筹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下设各机构工作职责如下:1、办公室:根据比赛安排,排定活动日程表,拟定、印刷有关文件和材料,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协助有关机构组织各种会议,组织实施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的评选工作。

2、竞赛机构:执行竞赛规程,确保比赛符合各该项目的竞赛规则并按竞赛规程的规定进行。负责比赛轮次和日程的编排;接受参赛队报名,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保证比赛场地、器材、设施的正常使用;安排赛前的训练,组织安排裁判员学习和实习,以及赛前的技术会议;编辑竞赛秩序册,定时发送竞赛公报。

3、接待机构:负责参赛队、裁判员以及参加赛会工作人员的迎送、食宿、市内交通等生活安排;负责返程交通票的订购。

4、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依照竞赛规程有关规定,负责审查参赛运动队、运动员的资格;听取受理意见和材料,并作出处理决定;负责处理赛会和比赛期间的一切违纪事件。

5、财务机构:根据竞赛规模制订经费预算及开支原则;提出经费筹集方案,负责经费筹集和资金管理;合理支付各种费用;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提交结算报告。

6、宣传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扩大影响;负责与新闻单位的联系,组织必要的新闻会;编印宣传手册;配合集资部门做好广告宣传和广告设置。7、安全机构:负责赛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赛场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维持赛场观众秩序。组织委员会机构除下设以上机构外,要加设体育道德风尚评选等与竞赛活动有关的其他机构。

第十八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可设主席团。

第四章竞赛管理

第十九条参加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取得学籍的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并符合参赛项目竞赛规程中有关“运动员条件”的各项规定。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者,除取消运动员参赛资格或比赛成绩外,主办单位有权进一步追究派出单位或直接有关人员的责任,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对学生运动员应建立统一的档案登记,并实行统一的计算机储存管理。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校每年对招收的运动员要进行统计,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申报。凡比赛前一年度未申报的运动员一律不得参加本年度比赛。凡当年招收的学生不得参加当年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二十一条比赛报名办法必须按所参加比赛的竞赛规程中有关报名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原则上不收取报名费,如确需收取报名费的,必须报请比赛主办单位批准。

第二十三条参赛队应按竞赛规程所规定的人数和日期报到,同时交验学生身份证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比赛场地、器材、设施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和标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大型比赛应有必要的摄录像设备。

比赛一般应安排在学校的场地或体育馆进行。

第二十五条运动队应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学校食宿。宿舍、餐厅及周围环境应清洁、卫生,能提供保证运动员赛后的热淋浴条件。必须有食品卫生检验制度,保证运动员营养的需要,杜绝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

裁判员、运动员应分离住宿和就餐。

第二十六条赛会期间任何人员不允许将家属、亲友及无关人员带住赛会。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其参赛或工作资格。

第二十七条运动队成员、裁判员、大会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大会制定的制度和纪律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承办单位应确保比赛驻地、赛场的安全。参加比赛的各队必须按要求办理全队人员比赛期间阶段性人身保险,否则不得参加比赛。

第二十九条比赛尝馆内一律禁止吸烟。

第五章裁判员的选派和管理

第三十条在比赛中担任副裁判长以上的裁判员由主办单位选聘。其他裁判员按竞赛规程中有关规定选聘。

第三十一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所有裁判员均由主办单位选聘。

第三十二条凡由主办单位选派的裁判员差旅费由赛区负担。裁判员在比赛期间所有的食宿费、裁判员酬金均由赛区负担。

第三十三条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分会主办的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裁判员的选聘方案及主要裁判人员名单,要在比赛前一个月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备案。

第三十四条裁判员在执行裁判工作时要认真执行裁判员守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介入裁判工作以外的事情。对违反此规定者将视其情节给予警告、停止工作等相应处理。

第三十五条如无特殊安排,裁判员到赛区参加工作,应自备裁判服装和裁判工作用品,裁判员临场工作时必须佩带级别标志。

第三十六条每次竞赛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裁判长负责组织全体裁判员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连同填好的裁判员工作报告表送交主办单位。

第六章资格审查、竞赛纪律及申诉

第三十七条为端正赛风,对比赛中出现的运动队、裁判员、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及其他违纪行为,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应及时调查核实,并依据竞赛规程、竞赛规则、资格审查办法的规定,分别情况作出警告、停赛、通报或取消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资格的处理决定。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八条参赛各队均有举报和申诉权。举报和申诉时要注重证据,要出据经团(队)领导核准签字后的书面材料及一定数额的举报、申诉费,否则不予受理。

第三十九条对参赛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检测和处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体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竞赛财务管理及经费支配

第四十条举办学生体育竞赛应贯彻勤俭办赛的方针。比赛预算要符合比赛基本需要,并有可靠的资金或财源保证。

第四十一条凡与比赛有关的一切经费来源要独立设帐,由专人管理,并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和监督、审计制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比赛主办单位有权决定对其所主办的比赛进行财务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四十三条以赞助单位产品名称、标志命名的比赛,必须征得主办单位的同意,否则不得冠名。

第四十四条凡承办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单位、地区以及承办规模较大的全国大、中学生体育单项比赛的单位,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名义所征集的赞助款,广告、售销体育的费用等行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应按总收入5%的比例上缴大、中学生体育协会。

竞赛规程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竞赛;课程化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课程体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突出了多元化选修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不少学校正在着手进行多个领域选修课程的开发和走班教学的实施。竞赛类辅导恰好适合这一要求,竞赛辅导从选拔到培训与选修课程多元化的分层分类教学实施刚好吻合。深化课程改革为竞赛辅导赢得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新形势下,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高中数学竞赛课程化必将是这一改革的主要方向。所谓的课程化就是开设一系列高中数学竞赛课程,允许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以各种形式开展辅导和教学质量考核,使之变成一门学校系统化的课程。它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获得更广泛的空间,使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选择到喜欢的选修课,使参加数学竞赛各级赛事的同学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没有得奖的参与者获得课程学分,使更多的学生能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我们认为,高中数学竞赛课程化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制定课程教学方案

竞赛辅导工作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是必须遵循的竞赛原则。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必须通过制定竞赛辅导活动的课程大纲,建立明确的活动目标体系和系统的竞赛辅导规划,使学科竞赛辅导更加科学规范。目前不少中学已经在选修课中实行学分制,可以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把竞赛辅导变成既有组织又有开放灵活性的课程活动。通过参加各个层次的数学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乐趣,数学竞赛活动课程化就是将每一项辅导活动都按照课程实施步骤进行,做到“六个有”,即有规划、主题、有目的、有内容、有实施、有评价。在每学期开学都必须由教研组专人负责或是教学大纲、课程方案等内容上报教务部门。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建立良好的数学竞赛氛围,才会有广泛的学生基础,也就更能从中选拔出拔尖的数学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同样需要学校的良好氛围,这些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元素。建立数学竞赛辅导专用教室,购置数学竞赛书库,提高竞赛辅导课时津贴等措施,都是对课程开发开设的保障。竞赛辅导教师充分研究竞赛辅导教材,作为最基础的竞赛课程资源,合理科学地使用好辅导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方式。多挖掘和介绍社会热点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体现了正面的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三、规范课程教学行为

规范竞赛辅导形式,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课程形式都加以明确,参与必须通过一定的基础选拔,人数容量应有一定限制。为了切实达到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选课人数的限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原则上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不应超过40人。可以采取每门课划分AB班的形式来解决。将竞赛辅导分为比赛型和兴趣型,AB班不同难度不同侧重,实行动态管理。比如,对参加比赛实力不足,但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编到B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有一定实力参加区域数学竞赛的,允许换到A班。既可以激发兴趣,也可以有不同的培养侧重。在竞赛辅导中,不仅仅是题海战术的重复训练,应强化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数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锻炼中获得成长。允许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数学学习中提高生活质量,完善人格。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

竞赛规程篇9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创新职业教育工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全面开展在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和提升院校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常规教学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作为职教教学的风向标,设计的比赛项目是根据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下的典型任务模拟而成,充分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对技能竞赛项目的分析和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同时,通过经常性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二)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强调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和学科的职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各个竞赛项目都是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和相关内容设置竞赛内容、规则,以仿真的工作环境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项目为例,赛项设置手工项目和电算化项目两个环节,两者均是以全国会计职业资格(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考试内容和会计职业操作规范为设计原则,以网中网财务软件和用友软件作为两个项目的竞赛平台,在手工环节还涉及点钞、传票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分析等单人单岗位项目。该竞赛考查的都是当前企业、行业、产业最需要的技能。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职业需求、岗位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课程定位。技能竞赛的比赛结果能反映出课程或者专业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可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三)改变原有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技能大赛有利于实现赛考结合、考证结合,有利于真实考察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一是因为无论省赛还是国赛,在比赛期间都增加了院校间、学校和企业间、行业间的交流环节,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沟通,共同开发适合校情的考试系统;二是技能竞赛的项目是按照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在仿真环境中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和职业岗位评价标准基本一致,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来考核高职学生;三是由于技能大赛承办方多为企业或行业,行业规定的一些考证要求可以在校内大赛或者期末考核时融入进来,实现赛证融合。

(四)提高教学师资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竞技水平的考核,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关注职业发展的理论和科技发展前沿,关注职业领域的最新变化,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技能大赛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借助大赛这一平台,可获得先进的岗位技能知识,或者通过观摩部级、省级大赛提高技能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比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改良实训环境

职业技能大赛多是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承办,技能大赛成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很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纷纷利用大赛寻找合作机会,或是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或是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把实训基地建设、技能比赛开展与技能水平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实现相互补充和支持。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一)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要真正发挥对高职教学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运作和管理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方面,需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将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常规化、周期化、系统化。首先,鼓励建立校级竞赛――县市省级竞赛――部级竞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将职业技能竞赛尽可能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教师。其次,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可以由省级或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技能竞赛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区域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配备专门的行政人员组织、监督竞赛工作,或者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筹划安排。对各高校负责管理竞赛的人员、指导教师等进行培训,提高高校负责竞赛管理的人员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竞赛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各类技能竞赛结束后,由各高职院校负责将竞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上报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结合各高校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逐步反馈到省级或部级教育部门,以利于下一年度的竞赛方案重新设计或调整。最后,政府对参与竞赛的企业、行业也要有明确的奖励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赛,投入资金、技术、场地和人员到学校的技能竞赛中来,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到竞赛的项目设计、竞赛内容更新及竞赛结果的评价中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方案设计、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方面,应努力争取行业、企业对大赛的资金、技术、人力支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到院校选拔赛的指导和裁判工作中,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规范的操作规程等带入到内部选拔赛环节。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培训班等,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模式都可以继续深入。

行业和企业方面,参与竞赛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知名度和社会声誉,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其次,可提供企业奖学金,对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或者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奖励。再次,利用企业技术优势和生产实践经验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项目化教学和技能竞赛的相关教材,可以推荐企业有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的技术能手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接纳高职院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参与技能大赛的承办,提供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参与技能竞赛的命题、方案设计、考核及评价中来。

(二)引入技能竞赛项目到日常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技能竞赛项目是按照行业标准,切合企业实际设计而成的,集成了行业最新的执业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各个项目都是在仿真环境下展开的,对高职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技能大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都是按照行业、企业严格的工作流程设计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标准都可以这些为内容依据来选用。学校应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3至5门精品课程和1至2种项目化教材。其次,技能大赛应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院校、系部、班级营造层层参与,以赛促教促学,人人争先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常规教学,结合学科特点从基础课程入手,将大赛内容中涉及基础课程和技能部分分解出来,在基础课程或某项目的学习环节涉及课程大赛方案,逐步引入到专业课程、核心课程。竞赛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对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鼓励其担任助教,负责该课程的上传下达。竞赛的评价方可以由任课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及竞赛的优秀选手共同担任,竞赛内容由企业技术能手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能力要求和省市级大赛的考核要求共同设计开发,共同制定标准,结合竞赛结果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跟进。最后,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教师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合作,共同分析分解企业项目,融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为一体,将企业项目分解转换为若干教学项目,围绕子项目组织教学,并就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力进行测试和奖惩,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将技能竞赛与考证培训、课程考核等融合,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突出特征是职业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除了显性的课程成绩和隐形的职业实操能力外还应有第三方的职业鉴定证书。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是分开的。鉴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而成,我们完全可用职业竞赛的成绩作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评判标准,让竞赛者通过技能大赛既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又取得了大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赛证融合。同时,结合课程教学中的技能竞赛和课程期末成绩共同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实现赛考融合,完善了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

竞赛规程篇10

一、竞赛目的

为了丰富我院学子的校园生活,通过竞赛提高相关专业学生手绘能力,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故开展一场集想象、创作和能力为一体的“手绘快题大赛”。

二、竞赛主题

民族文化融入设计。

三、竞赛参赛对象及形式

1、参赛对象:农业科学学院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其中12园林、11资环、1112城规三个专业每班每个班参赛人数必须达本班人数的20%。

2、参赛形式:个人参赛

3、报名组织:由各班班长组织报名,填写报名表,交大赛组委会。

3、比赛地点:制图室

四、竞赛内容

手绘表现,方向:景观、建筑、规划

五、比赛规则

(一)、比赛流程

1. 竞赛前30 分钟,选手凭选手参赛证、学生证和身份证(三证齐全)进入赛场(迟到15 分钟及以上,取消参赛资格,竞赛开始30 分钟后方可离开赛场),竞赛裁判对各参赛选手的证件进行检查,各参赛选手对所用绘图工具进行检查。竞赛前 10 分钟,由竞赛专家组公布竞赛试题。在竞赛哨音吹响的同时,由裁判分发试卷,参赛队须在确认竞赛任务和现场条件无误后开始比赛,同时开始比赛计时。选手竞赛结束前,要把所完成手绘图纸交给竞赛裁判,方可离场。

2. 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竞赛时,无关的所有物品禁止带入比赛场地。

3. 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监考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4. 参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如遇问题需举手向监考人员提问,选手之间互相询问按作弊行为处理。

5. 在竞赛规定时间结束时应立即停止操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竞赛时间。

6. 竞赛过程中出现绘图设备问题等,应提请裁判到座位处确认原因。对于因故障而耽搁的时间,由裁判请示裁判长同意后将该选手的竞赛时间酌情后延。

7. 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规则,对违反赛场规则,不服从监考人员劝阻者,经竞赛办裁决取消比赛资格,竞赛成绩无效并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8. 比赛总时间为6小时。

六、活动宣传

前期宣传:

由宣传部制作海报进行宣传;通过会议,通知各班班长在本班进行宣传。

后期宣传:

获奖名单以红榜的形式公布于5教、1教宣传栏。

获奖作品制作展板展示,为期一周,并请校报记者前来拍照报道。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 1名

二等奖: 2名

三等奖: 3名

八、注意事项

1.关于大赛活动的进一步情况,请参赛人员密切关注宣传栏相关通知。;

2.图纸中不得出现任何有关作者姓名文字或图案(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请写在图纸背后),不符合规定者取消参赛资格;

3.参赛选手自带钢笔、铅笔、三角板,绘画手法不限,可用水彩、水粉、马克笔等上色,白描也可。

4.班级选定负责人负责本次大赛的各项事务。

九、条件保障

1. 确保制图室绘图桌椅完好,能够保证竞赛绘图过程稳定进行;

2. 主办方提供绘图图纸、备用马克笔;

3. 经费预算:

宣传资料:海报+展板+横幅,200元;

奖 品:手绘书刊(3*50=150元),手绘本(8*20=160元),奖金530元; 绘图纸:100元

马克笔:3元一支,约40支一套,共需10套(120*10=1200元)

共 计:约2100元人民币。

十、其他

1、本实施细则未尽事宜,由竞赛组委会修正或补充。

2、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属竞赛组委会。

人员分工:

总体负责:杨位飞

项目负责:刘燮 刘曦

培训:刘燮 杨位飞

材料准备:杨位飞 刘燮

监考:上午:余斌 王海龙 刘永碧 李向婷 刘曦 刘燮(请于4.10上午8:00在5教2楼绘图室监考)

下午:熊建林 杨位飞 赵丽华 黄哲玲(请于4.10下午2:00在5教2楼绘图室监考)

总评委:刘永碧

评委:刘永碧 王海龙 张建川 余斌 黄哲玲 刘燮 刘曦 熊建林

李向婷 杨位飞 唐艳鸿 赵丽华 王堂尧

评分要求:

一、文字说明(20%)

阐明所作方案的总体目标、立意构思、功能定位及实现手段,字数100左右。

二、方案平面图(50%)

要求按照题目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提交1:1000平面图。

三、方案效果图(30%)

1、设计说明务必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可在设计平面图恰当位置书写。

2、规划设计正图所用纸质不作限制,但要求用墨线绘制,并适当施色,徒手与辅助工具绘制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