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十篇

时间:2023-04-09 04: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1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是从事外贸工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物流与经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但由于该课程较为深奥,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操作流程的掌握还不够精准,使得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学习存在很多困难,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只会背诵概念与操作流程,却不会实际操作,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进行研究,让学生在懂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在学生懂得国际商法与熟悉商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能,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商法。但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在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只开设大学英语和经济法等基础课程,《国家贸易理论》与《国际商法》等却未被列入教学大纲基础课程范围,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商务基础知识出现不牢固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落后

尽管我国教育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但有很多学校在教学上依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依然将知识作为教学根本,忽略了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过分强调学习知识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所教知识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更未考虑就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在教学计划上不断缩短课时,减少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在教学中不注重实践教学都是国际贸易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落后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局限于现有教材,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却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最新知识了解较少,陈旧知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国际贸易人才是所有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教师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难以进修与实际操作进出口业务,这样就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改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

现阶段存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问题较多,就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教学中转变教学培养目标,实行新型教学计划,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添模式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断增添硬件教学设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改革教学计划,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授国内贸易,忽视国际贸易,但现代社会是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又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如果物流专业和经管专业学生只了解国内贸易,不清晰国际贸易,就会使学生缺乏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各大院校改革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落后是很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商务谈判技能,但由于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就使学生难以学到这些知识,难以感受最真实的商务谈判氛围,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最新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刺激,这种既能讲解又能演示的教学手段,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三)组建教学实验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组建教学实验室,是重视实务教学的表现,它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除应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之外,又一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验室应是具备多功能、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室,这也是根据国际贸易的特点而设定的,这样会让学生在大量案例与操作指南中学会评析,并通过大量实践训练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与操作技能。

(四)加强与用人企业联系,培养实用型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以上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外,学校还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习知识或聘请企业国际贸易人员到学校中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结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44-01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政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四、小结

随着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迁,非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仍需不断调整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积极探索更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益明,地方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3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评价都不完善,因此,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单一,只是根据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评定,这样评价形式太过客观,教师在考试的前一周给学生划考试重点,学生根据教师划的考试内容进行背诵,在考试的过程中所考的内容并不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考试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考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抄袭的现象,对部分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没有成正比,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发展。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的考试内容,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管理类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来说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知识,因此,使部分脱机取巧的学生利用这一现实情况大做文章,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缺乏真实性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师依据考试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缺失了真实性,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划分。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改革的方式过于追求形式化,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要创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在考试模式中增加先进的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

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的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考试形式的改革,要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只是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要改变期末考的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并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例如:教师不仅要设置闭卷考试的形式,还应设置开卷考试,让学生在开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设定口试的考试形式,通过口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真实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水平。

(二)革新考试内容

传统的考试内容只是针对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为提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革新考试内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考试内容。在考试内容上增加新颖的考试命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考试内容的设定中,要提高试题内容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要针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表现推测试题,以防止出现重教材、轻能力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考核的过程中,要减少对《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理论知识的试题,在出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可以拟定一则商业性的广告,通过广告让学生笔拟商业合同,分析利弊,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考试信息系统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片面,因此,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学生的真实信息,有助于教师深刻的了解学生,从而改进考试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完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记录,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可以依据学生的日常记录表进行观察,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了解,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改变传统的形式上的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

(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4

论文关键词:优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是经济学专业以及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学等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理论部分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实务部分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企业实际外贸知识学习。这门课程要求经贸理论和外贸知识兼顾,针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述,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课程模拟教学等几个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知识,还应初步具备处理相关贸易流程和实务的能力。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外贸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点应在实际应用上。课程的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尤为重要。

(一)优化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内容

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培养学生在全球合理配置资源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以及法制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具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贸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安排由基础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了一个“链条”,优化了理论部分的内容,也符合认知规律。

以上四个模块中模拟教学,与工作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两个模块,因此,在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这两部分内容。教师教授知识时,务必紧密联系当前最新的时事资料。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又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具体的贸易背景,感觉到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上述的效果,教师课下需做精心的准备,一定要关注当前的国内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各种事件,积累各种教学的素材,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个学习的内容有时代感。比如讲到外贸依存度时,联系中国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给出进出口的数值,让学生计算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讨论进出口依存度的数值大小的利弊,再结合中国加工贸易占比很高的现实评价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

(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的优化

以合同为中心对实务内容进行整合。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实务教学中,有关概念、流程、贸易惯例等知识性信息必须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给学生。按照进出口实际操作流程,以合同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易前的准备。主要内容为进出口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设立进出口方案的过程及操作思路。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和技巧。第三部分,合同签订。主要介绍合同的种类和法律效力,展示合同的文本,介绍合同条款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四部分,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验、通关、投保、装运、制单、交单、结汇、出口退税和核销等过程;进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开信用证、租船订舱、装运、办理保险、审单付款、接货报关、检验、核销等过程。

以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管是价格术语、国际贸易运输、保险还是货款的收付,合同的磋商等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内容最终都会体现在进出口双方签订的合同的各个具体条款上。而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也是围绕着合同进行的。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讲解时以合同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用合同进行有机串联,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实际运用时的具体作用模拟教学,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使知识更加清晰和有条理性。

二、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抽象难懂,采取案例教学,可以缩小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大量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可以以“美国对中国铜版纸的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到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内容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案例较多,案例教学法就更能发挥优势。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尝试角色扮演,参与处理实务,加深对外贸实务知识的理解。比如十三种贸易术语,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交货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等内容繁多难懂,通过几个案例就可以将几个主要的外贸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分析清楚,能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实务教学中将案例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实施全课堂渗透式案例分析,这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将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问题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应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例如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构成要件的学习、应选择合同磋商程序等方面的案例来解释合同磋商与签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选择具体针对品质、价格、运输、保险、商检、索赔等环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贸易实务知识又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案例分析过程与问题解答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此阶段,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全面总结案例结论、所援引法律依据、及对我们的启示等。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熟悉了业务程序,形成了合约意识模拟教学,学会了主动运用知识。

三、按照外贸流程进行课程模拟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引入模拟教学,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而模拟教学使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的演练,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操作细节,进而掌握国际贸易的标准和规则。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不再感到学习理论条款的单调无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模拟公司当中来,收集信息,策划方案,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通过仿真的模拟公司训练,站在买方,卖方和船公司以及商检机构等各个角度进行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开立、审核与修改、备货装运、投保报关、制单结汇等具体操作程序,完成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流程,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完整的运作流程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熟悉进出口的业务流程,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职场从事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5

2008-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数位英国顶尖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女王,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及严重性”做出诚恳道歉,称这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察” [1]。这表明当今的经济学研究是滞后于经济现实的。作为经济学分支的国际贸易学(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它的学科体系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或许当前也有必要进行“集体反省”了。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的解释,学科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国际贸易学科作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它包括三大核心构件,分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国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具体产业应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着力于回答“如何开展一笔具体的进出口贸易业务”。 

现有文献中,王建邦通过分析当下中国国际贸易学科设计的种种不足,提出应拓展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对象,确立“大外经贸”的概念[2];还有学者估计到融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难度,如陈岩写道:“国际贸易理论多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作为出发点;国际贸易实务多以微观经济、企业经营为出发点。……国际贸易理论往往是为实现国际经济、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福利最大化,反映均衡、诠释理性、昭示方向,而国际贸易实务往往作为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赢利过程和步骤,充满谋略、充满争夺、布满规则。把二者融合为一个层面的命题的确不是件易事。” 

上述文献确立了研究国际贸易学科结构的理论价值,但其并未充分认识到下列现象,即在国际贸易学科结构中,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国际贸易政策存在明显的矛盾,并且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仍存在不少脱节现象。因此,我们亟须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学科,以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互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学科新体系。 

二、对国际贸易学科困境的剖析 

1. 困境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 

社会科学理论是政策制定的向导和指南。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为现实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逻辑支撑。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其中,自由贸易政策坚持“无为而治”的基本理念,表现为“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没有政策’,但实际上,没有政策本身就是政策” [4];保护贸易政策则一般通过“奖出限入”或“奖入限出”的措施得以实现,常用措施有出口鼓励(奖出),进口税、非关税壁垒(限入),进口鼓励(奖入)及出口税、出口配额(限出)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分别由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古典、新古典等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已证明,为促进全球资源最优配置和贸易参与国总体福利最大化,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但历史和现实却向我们展示了如下基本事实: 

其一,在各国的贸易政策演变史上,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占据上风,在当代这两股思潮又存在“折中”趋势。通过对历史上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选择也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时期,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主张也往往不同。不可否认,完全的自由贸易、彻底的保护贸易都是极端情形,现实中一个理性的国家可能既想享有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又不想因为自由贸易导致本国的相关产业经受国际上太激烈的竞争而被摧毁,于是当代诸多国家在具体贸易政策选择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折中”倾向,如采取管理贸易政策、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 

其二,现实世界中的保护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和纠纷不断。尽管这些现象与现实中对贸易福利的分配不无关联,但主流贸易理论所证明的政策取向与现实贸易政策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层出不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比如自愿出口限制(VERs)、反倾销、反补贴、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无一不是出自于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某些发达国家 [5]。这就使得主流贸易理论中所鼓吹的自由贸易,显得难以逻辑自洽、自圆其说了。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影响,是微观经济学在空间上的延伸,于是被称为“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一方面,贸易理论分析须严格坚持微观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另一方面,贸易政策分析往往又违背了这一方法论。举例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表明,效用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无法比较,更无法简单求和。但是,主流贸易理论在分析各种保护贸易政策措施(比如关税、进口配额等)的经济效应时,往往是先分析实施一项贸易政策对一国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税收收入等的影响,然后对之求代数和,以得到实施该政策措施的净经济效应[6],这种分析事实上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一个货币单位给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而根据效用理论,上述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进一步地,就不能随意对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的福利状况进行简单求和,从而一国实施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后的整体福利变化将是难以确定的。这足以表明,“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混乱。

上述三大事实说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 

2. 困境之二: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的脱节 

通常人们在学习任何一门理论的时候,摆在桌面上的说法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等。但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关系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二者之间直接的契合点。更直接地说,在不排除国际贸易理论对实践“潜移默化”的指导外,国际贸易理论没法、实际上也没有对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而当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时,显然不能去怪罪实践,而只能从理论方面找原因。表面上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诸多不同,比如出发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侧重点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但这些均不能构成二者脱节的充分条件。造成二者脱节的根本原因需要从二者的方法论、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中去寻找。在阅读相关文献和思考国际贸易学科方法论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导致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与国际贸易实务脱节的原因至少包括: 

其一,企业主体地位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缺失是造成理论与实务脱节的基本原因。或许也正因如此,迈克尔·波特(Michea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引入并强调了企业因素,近年来甚为流行;而新贸易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融合 [7],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21世纪初出现的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通过将分析变量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前沿 [8]。 

其二,国际贸易理论内部大量苛刻的假设前提离现实太远,甚至存在方法论上的矛盾。在以往贸易理论分析中,都抽象地假设货币是中性的,且交易过程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各种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与现实是相左的。现实的贸易实务中,不仅大部分时候货币不是中性的,而且就整套业务流程来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交易成本。可以说,国际贸易实务所关注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及其中所伴随的成本,恰恰被国际贸易理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成本比在国内市场更为显著,影响也更深远[9]。因此,忽略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进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同时,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也带来矛盾。经济学说史中,微观经济学一般指新古典学派,尽管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大量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但从国际贸易学说史看,其本身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如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等)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因为其中除了包括新古典学派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大量古典学派和当代经济学家的观点。 

其三,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利益的关注具有抽象性,与具体的贸易实务存在差别。一个贸易参与贸易的基本动因是为了获取贸易利益。因此,无论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国际贸易实务都离不开对“贸易利益”的分析。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抽象地分析了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能得到的直接利得和间接利得,其方法论本身决定了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具体告知一个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实务则以合同为主线,强调一个微观的企业如何操作以谋取贸易利益。具体而言,一次成功的贸易,无非是交易前贸易双方就各项交易条款展开磋商,然后签订进出口合同,最后履行进出口合同的过程。贸易实务强调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交易程序,最终是为了实现具体而非抽象的贸易利益。各个贸易参与方能否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是衡量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此来看,企业只能从实践着手,在实践中积累获得自身贸易利益的方法,而不能获取国际贸易理论的直接指导。 

三、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学科的路径选择 

1. 协调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策 

为了协调和化解主流的自由贸易理论与现实的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矛盾,有如下几种思路值得借鉴: 

其一,尝试从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的不同视角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自由贸易论若要成立,必要条件之一是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中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上述必要条件在现实中往往不成立,因此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不仅如此,人们还普遍观察到保护贸易政策存在的事实。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的回答给出了基本方向,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创造,保护贸易决定贸易利益分配,利益创造与利益分配的统一和均衡决定了现实贸易状况[10]。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6

一、《国际贸易》课程中“国际服务贸易”部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课程一般是以“国际货物贸易”为主线,这部分教学内容已相对成熟,国际货物贸易理论、政策与措施、改革与实践等内容较为充实丰富。相对而言,“国际服务贸易”部分的内容则显得较为单薄。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加,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作为一种无形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以高于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服务贸易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和实务知识应在教学中进一步得到重视并予以突出,专业教师应不断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与改革的探索来符合国际贸易格局对经贸人才的要求。这表现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国际贸易货物理论与政策,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各国服务贸易现状,不断丰富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期在实践中进行合理应用。

二、《国际贸易》课程中“国际服务贸易”部分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整和清晰

第一,缺乏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探讨。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欠缺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相应地,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缺少对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的说明。而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断规范,统计相关概念和指标不断明确,统计方法趋于合理,统计数据界定逐渐清晰,基本满足了政府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系统介绍有关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统计结果,以便于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认知其依存度和贡献度。

第二,基于新形势下的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和措施体现不充分。当前《国际贸易》教材中,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原因及趋势等。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没有专门、系统地对有关服务贸易的理论加以总结,也缺少对金融、保险、电信等主要服务类型的贸易壁垒的介绍,因此,学生无法体会到传统理论对服务贸易适用性、无法探讨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措施,也就不能有效地将有形、无形商品贸易结合起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认知。

(二)“国际服务贸易”内容不够深入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服务业市场的不断细分,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日趋增强,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离岸外包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显然,“服务外包”等新兴课题应成为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部分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服务外包”的形式和特点、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则涉及较少且不够深入,“国际服务贸易”部分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学生对服务贸易相关行业认知寥寥。

(三)国际服务贸易实践教学几乎空白

然而,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专业人才短缺日渐明显,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实践教学的缺乏。可以看到,目前在实验室中开展的专业课程教学,多数是围绕有形商品贸易流程展开教学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范、操作模式和相关流程往往被忽视。此外,基于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训也应着实体现在教学中。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国际服务贸易”部分教学

转贴于

内容改革建议

(一)拓宽教学重点,形成服务贸易内容体系

编写并选用适合新形势的国际贸易教材,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应捋顺服务贸易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层次。可从统计体系、理论、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并行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进而探讨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令学生了解货物贸易传统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服务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统计体系方面,我国商务部、统计局已于2007年11月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并于2010年、2012年两次进行修订,该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促进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教师尽可能地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播放一些重大国际服务贸易事件的视频件,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之后的教学中,不断跟进案例、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加深印象。同时,对于”服务外包”等较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可以采取专题讲解讨论的教学方法,适当选择切入点进行重点分析,辅以启发式问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原理,并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在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并不具备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一直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紧迫性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处理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的比例关系,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块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层改革,实现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

1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现状

1.1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涉外经济,开设于2002年,升本后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和专科共存,2013年开始停止招专科生,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从专科到本科,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教师的流动等等诸多的原因,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许多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

1.2 课程的设置上贪多求全,难有特色

课程的设置量贪多从众,难有特色,这几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垄断优势地位,我校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不愿意自己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之间径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向本专科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靠拢的倾向。我校国贸专业开设至今,周课时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学分要求太高,教学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满堂灌”,结果学生疲于奔命,缺乏创造力。

1.3 课程设置上左摇右摆,顾此失彼

专业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容易使课程体系设置不稳定。专业或课程负责人更换,则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重理论轻实践,有时轻理论重实践,处理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指导思想上,大量非专业核心课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也进入了专业选修课的行列,处理不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计划把国贸专业分成“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两个方向,拟构思国贸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2.1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和欧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毕业生在涉外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组配、旅游服务客源组织、旅游服务贸易方案设计与运作设计、旅游后服务方案设计、旅游后服务提供等业务,或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机构中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发业务,在高校从事旅游服务贸易教学工作业务,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养,课程设置:

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济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军训、户外运动,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B.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文类选修课、音乐欣赏、摄影、中国金融史、近代史纲、社会实践、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心理学,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C.从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英语词汇、大学英语、第二外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以上课程评价要合格通过CET四级、六级;数据库、统计应用软件、金融计算应用软件,以上课程评价要计算机一级合格。

D.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酒店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报关、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谈判、国际结算、财经写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英语口语、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实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E.岗位适应与拓展能力,课程设置:

实验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2.2.2 培养规格

本专业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务贸易、旅游服务基础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和解决实际服务贸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5)熟悉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了解国家经济、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法规和政策,及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贸易理论前沿和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动态,及服务贸易基本规则;

(7)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汇兑与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交易的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用人单位对这一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为目标,探索“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方面:①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惯例与法律,能够制作和审核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单证,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②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③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懂得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礼仪。④创新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探索国际贸易的新途径,能够运用新思路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及组织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分为课堂理论授课设计和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两个部分。

1.课堂理论授课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涉及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环环相扣,互相影响。根据这一特点,按照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来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与报价、合同的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共安排34个学时。(见下表)

理论课程按照外贸行业的基本业务程序和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并以真实的国际贸易案例为例,分模块按任务来讲解、操练,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和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集中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使他们在学习完知识的同时,素质也得以提升,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2.实训教学模块设计,旨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实训教学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实训、情景仿真模拟、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懂、懂中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情景仿真模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分别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企业的谈判人员,双方进行交易磋商,并签订交易合同。通过情景模拟仿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加深对外贸工作流程的认识。

软件实训:利用学校的实训室,通过外贸实训软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

校外参观: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和实习流程的联系。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家举办讲座,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外贸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企业实习:主要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和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体验、学习,进一步消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考核内容和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建立全过程化考核体系。总成绩=平时出勤表现(20%)+理论考试(40%)+软件操作(20%)+调研报告(20%)。尽力让考核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既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课涉及的理论比较多,首先通过对理论的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贸易的产生,贸易各个作业涉及的环节,什么是贸易术语,如何遵守国际贸易惯例等,为下一步的实践实训奠定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少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就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体系,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引导学生形成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在课堂讲授中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布置作业、习题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单证系统软件以及国际结算软件,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心上机模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外参观实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都有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些资格证考试,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华.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9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合作教学 教改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45

1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全球服务贸易是不同国家间交换金融、旅游、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的一种贸易形式。基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全球服务贸易超越货物贸易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新兴课程。过往的教学理论中,货物贸易的教材成主体,而“服务贸易”课程只是本专业货物理论的延伸,随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设置是让学生系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理论、政策,以及目前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措施的研究及其趋向,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实践中合理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有综合思辨能力,在服贸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服务贸易的协定、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足的地方

2.1 课程内容系统不够完整

“国际服务贸易”是新开设且时间较短的课程,内容认识较浅有待深化。如对服贸主要服务类的金融、保险、电信等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措施的案例涉及较少,热点话题如“服务外包”的形式和特点、发展趋势等在教学中则涉及较少且不够深入,部分教学内容还滞后于现实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上学生难以领会相关理论、法规知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难以有效地将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有机结合并对此有综合性认知。

2.2 课程认知不足缺乏兴趣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学时短,学分少,相比其他专业课要求较低。授教过程中,师生都有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对新特点的概念认知模糊没有形成感性认识,产生“能学多少算多少、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比如在讲述服务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认知其重要性,认为如果将来不从事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工作,学了没有用处,于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沉闷乏味等现象,上课效率较低。

2.3 课程缺少系统的实践性

服务贸易是一门可实操性强的学科,与其他贸易类专业课相比“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知识、概念,缺乏相应实践性和模拟操作,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目前服务贸易开设的专业实验多是以商品贸易流程展开的沙盘教学,缺少服务贸易中法规运作及其相关流程操作的实训培养,以至于服务贸易行业缺乏专业实操性的人才。

3 课堂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基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部分内容存在未完善的方面,笔者探研并尝试一种课堂“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呈现为:

3.1 教学中注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其授教的内容须与时俱进,跟随国际贸易时势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全球贸易活动变况,掌握相关理据和数据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中增添与讨论实际经济相关的知识点和关注热议点,如国际服务外包,货币、期货市场等。注入这些新知识量,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实了课堂新机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动积极性。此外,在其他教学场合可加大推介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先入为主,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是国际货物贸易的实效补充,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运用合作模式学生自成主体

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主导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不同要素互动组合形成的模式是多种教学因素和思维理念碰撞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合作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程中插入互动的教学辅助模式,见表1 。合作式教学方法:学习布置分组讨论共解疑问演讲例举总结改进等。这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地施教是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不足方面的改进和补充。

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灵活开展一种教学辅助模式,首先是对不同章节的重要板块每月安排一次合作式的研讨会,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其次在明确学习任务和合作规则之后,要求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己掌握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和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辅导。随后学习小组对归纳的知识进行课件制作和讨论,最后学生可在每月的研讨会上演讲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推广好的做法,让学生受益。

3.3 “合作”教学模式的案例

“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中,单一灌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知识,让学生易厌烦,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负面状况,可开展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特点、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动性。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从网络或书本中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观点与所设计“架构”紧密联系,并采用适当的议题来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教程中讲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章节时,可以用家乐福或者普华永道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经营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开放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案件,并提供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查询相关案例背景的方法,可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同类案例成功与受挫的资料,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贸易规则,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的细节、摸索出其成败的经验。实践告知;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能力。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实施案例分析可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根据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等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生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责任制度,体现学生的责任和能力。如在探讨某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甲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另一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换学生乙作组长领导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可避免“搭便车”现象,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能力的展现。

此外,小组里案例分析中学生之间持有不同观点,特别是“热点”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大家讨论,把问题摆出,让师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达到课内课外互动。如在讲授“服务跨国直接投资”的章节时,可运用“印度服务业在吸引外资”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印度的例子来认知对中国服务业FDI的启示,感受到印度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措施,总结出实施跨国直接投资所实行的战略。又如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章节时,分别给出韩国和葡萄牙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改革上两个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案例比较,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讨论总结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次序方面的经验。课程讲授中通过穿插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例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服务贸易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把书本上的服务贸易知识向实践迁移,活学活用。

3.4 课堂改革创新获成效

笔者经过两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从步入到实施的实践中学生呈现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辩证学习和应用学习的教学氛围得以空前体现,教改创新的成效表现为:第一,研究表达能力提高。合作式教学,学生研讨前须查阅大量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需领会课程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运用,参与同组研讨,随后学生制作PPT演讲课件,观点要清晰而简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分析思维得到锻炼。在合作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学研和思考,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经济社会,主动地训练分析思维。第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式教学,是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研讨,学生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于是,学生们在团结协作积极地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提纲准备、研讨计划、发言顺序等环节中,不仅体验到合作的优势与效果,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系统不完整、认知不足、缺乏实用性等问题。笔者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改革中,尝试着一种创新型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可为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瑞.与课内教学相融合的课外教学方法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2] 袁永友.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探讨.对外经贸,2011(1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www.133229.coM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