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9:02:39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1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46-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美丽的,儿童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他们更渴望去创造美、去表达美的喜悦。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顺应他们对美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给小朋友创造一片美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1、色彩感受到重视。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2、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3、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四、结语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美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教学;美术教育;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能力、情操陶冶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意义,建立一种基于学生自身学情的美术教学模式,是小学美术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

从美术教学的自身特点来看,欣赏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对事物的了解过程进行引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两方面入手,对美术欣赏心理问题进行探究。从色彩因素给小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来看,红色、黄色等色彩较为鲜艳的颜色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对绘画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画面中的一些细节要素也有可能成为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所关注的一大因素。除此以外,在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入

手,对绘画作品进行感知。对于一些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绘画作品,学生会表现出一种较为欣赏的态度。

二、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策略

在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视觉记忆与听觉记忆的综合作用,是对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在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将音乐伴奏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的做法,就是通过对课堂气氛进行强化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从美术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来看,为了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优化。

1.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专题欣赏课主要指的是围绕某个欣赏美术课题进行欣赏的美术课程。这种专题欣赏课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往往占据着较大比重。在美术专题欣赏课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所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材过程中要遵循从学生欣赏水平入手选择的原则。例如在“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这一专题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的运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首先,在这一节美术欣赏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与本课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进而在让学生在查找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产生欣赏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展示一些国外的优秀儿童绘画作品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式的应用,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2.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艺术作品后,往往会对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述。这就使得美术欣赏课堂中,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缺少新奇感,漠然的态度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为了让学生的自主体验因素在教学中得到强化,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操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民间竹编工艺”这一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竹编工艺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对竹编的制作过程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竹编工艺品的创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竹编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完成竹编工艺品创作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制作的工艺品与自己在课堂上所欣赏到的工艺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参与动手活动的过程中对竹编工艺有所了解。

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发展是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所要遵循的一种目标。对学生自主体验的注重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庆敏.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好家长,2016(34):223.

[2]於炜.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杨惠玲.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和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8):64-65.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 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精神文明要与物质文明相平衡。特别是美术课里的欣赏课程,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提高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课程有其特殊的美育功能,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为实现美好的愿望积累创造能力。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通常是教师刻板地讲解、灌输,学生生硬地去接受,甚至很多学生心不在焉。我们经常看到,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从一幅一幅的作品中讲作品的来历,讲作者的奇闻趣事,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费尽口舌,学生却仍然懵懵懂懂。其实,对于那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述的,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是很难去评价的。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很难对这些作品去进行深刻的理解甚至产生共鸣。长期下去,只能禁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直至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然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让美术欣赏变得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甚至喜欢。

第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教学美术欣赏课程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相应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将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美术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民间艺术中的娃娃”一课时,我以“娃娃”为切入点,先是提问学生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娃娃,然后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什么样的娃娃”,然后跟学生们一起欣赏书中的“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本课以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娃娃”为切入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美术欣赏课中的绝大部分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有很多的作品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的,更不要说是理解、感受其魅力了,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美术作品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或相近的部分,就会使学生感到大师的作品离自己并不遥远,并使学生发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一些技能、技法,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还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其实,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完全可以变换一种形式,采取学生“先说感受,再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导、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动的位置,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呢?

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要欣赏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自然地产生兴趣,从而对这次的欣赏课产生期待和学习的热情。有准备的欣赏缩短了学生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作品中魅力。

第二,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直观感受。这样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就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做欣赏课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

第三,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方面仔细体味。学生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出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同类作品也能进行欣赏评价,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学生既参与了教学,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不停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欣赏,学会欣赏。这才是欣赏的真正意义,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丰富创作的素材,提高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2]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4

一、选题和内容是“首要”

为了启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欣赏课堂上,教师会增加很多欣赏的东西。但在课堂上,教师总是站在自己审美的观点上,向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需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讲解和欣赏作品时,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为了了解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作品赏析中,教师所提供的美术作品要与学生的自身经历的知识和欣赏水平相近,能激发学生爱好的作品;要选择的是容易让学生喜欢的与爱看的,本身富有想像力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下面的方法:1.在课前对比、归纳收集到的小学美术欣赏作品,同时还要让学生一起收集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和题材。2.“童化”转化和变化所要用的内容和题材。3.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还可以在课堂上公示。

二、重视学生的亲自体验

在小学欣赏美术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范例时,不管学生的感受,形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却莫明其妙的尴尬场面,挺好的欣赏变成了“讲赏”。学生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为此,教师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1.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课前预习,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汇总资料,拉近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欣赏的内容,让学生有备而“赏”。2.在课堂上,欣赏作品出示后,教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读画”,然后再让学生用内心发出对作品的评价。3.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画面,可以通过多种感受去细致地体味作品的色彩、线条。4.采用多个小组开会评议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对于欣赏中出现的大量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评论,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了。

三、“保证”最好的教学规范和流程

在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作品的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内心达到共鸣。为了达到上述的“内外”结合,更好更快地加大学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对小学欣赏美术中内容的关注和吸收的能力。在课堂上,小学欣赏美术教学中必须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在小学欣赏美术中形成可行性强的欣赏过程,教师要避免欣赏的随心所欲性,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发现美术的魅力。把这个发现可以归结为:1.描述。请学生对课堂的作品仔细看、学,然后分析,简单地说出课堂作品的画法、流派、画种等。2.分析。运用整体的语言表达作品的着色、结构、风格。3.解释。进一步发掘深入发现课堂作品的意义,所突出的人文价值。4.评价。从局部到整体对课堂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课堂讲、评、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专业知识结合易懂的语言,用大量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底蕴,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当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美术知识后,就能非常自由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又能深入地评价,促使学生对课堂作品作出个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欣赏中提升欣赏的能力。

四、运用“外力”,在欣赏的同时做手工

小学欣赏美术中,欣赏与手工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帮助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工,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课堂作品。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做手工的同时去体会课堂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1.在欣赏时安排手工活动。在学生喜欢这个课堂作品时,教师马上就播放介绍这个课堂作品的录像,讲解作品制作出来的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手工作业,特别喜欢地做了起来。就这样,一个个“小艺术品”在孩子们的手中活灵活现。这时,学生把自己的“伟大艺术”与课堂作品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手工中机动灵活地欣赏了课堂作品。2.在小学欣赏美术课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上课一开始就带入欣赏。教师在手工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加大信息量。(2)在手工过程中穿插欣赏。在学生做手工时穿插欣赏图片,提供更好的作品,以欣赏帮助手工,以手工促进欣赏。(3)在手工完成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真实体会,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制作的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在手工的基础上提供下一步的改进方法,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美的兴趣与动力。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5

一、制定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对职业中学美术教学的欣赏教学模块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逐步建立省、市、县(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组成的美术欣赏教学专题管理组、指导组、评价组、监督组等,从而保证职业学校美术欣赏教学能够真正按照美术新课标的实质精神顺利开展;督查各学校为美术课程的开设,经费投入,改善、创造美术欣赏教学条件所提供的保障;要迅速完善美术欣赏教学专题教研网络,配备专职美术学科教研员,聘请美术欣赏教学专题研究专家,并允许学生可以针对欣赏教学需要发表观点,从而对职业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二、大力加强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

美术欣赏课毕竟属于一门新兴的美术教学科目,不论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呈现出诸多不同于美术绘画课和美术设计课的特点。同时,美术教师在任职之前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又存在不少弊端,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规定:美术课程中要“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应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对在职美术教师的教育方式,大力加强对职业学校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补充和完善美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其不断完善美术欣赏教学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否则,新的美术课程也将始终停留在教室门外,无法进入教室,并得以真正实施。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整合现有各种类型的与美术欣赏课有关的教研院所、各地教研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等资源,让其加强协作,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美术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尤其要在美术欣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同时各个学校应充分保障每一位美术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采取“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措施。总之,各个学校要允许和鼓励美术教师以在职身份积极参与各种学历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提供相应的便利。

三、切实有效地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研究工作

(1)筹办各种类型美术欣赏课程观摩活动。各个学校基本都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美术欣赏教学实验,但这些经验是否科学准确,又是否能予以普遍推广,却是个比较难的问题。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各科研院所中有造诣的美术欣赏课程研究专家、各地教研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中的教研员、各个学校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参与定期开展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对美术欣赏教学的正确理念加以大力宣传、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加以大力推广、对美术欣赏教学中好的教学资源加以共享,并对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加以及时归纳并提出有效的矫正对策,而非像目前举办的各种教研活动,总是走走样子、过过场而已。同时,正如前文所述,筹办研讨会时,也最好能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反馈,认真听取并考虑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尤其是美术学科教研员,要加强研究意识,正确理解美术欣赏课的宗旨、目标和教学原则等基本理论,从而切实提高对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指导能力。

(2)成立各种类型美术欣赏课程指导小组。笔者建议,可成立主要由美术欣赏课程研究专家、各地教研员和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骨干教师参与的专门美术欣赏课程指导小组。围绕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定期召开阶段性的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教学反思研讨会,举办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优秀课件展示、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以及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举行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评价方式和机制的研讨,从而最终能对职业学校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出改进意见。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审美能力;综合素质

【中国分类号】G623.75

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造型,这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课时初中阶段一门基础课,而美术欣赏是美术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大作用。初中的美术教师应该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规律,依据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美术题材,以丰富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手段,设计出多元化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质量。

1美术欣赏课中的缺陷

由于初中学校对学校升学率的考虑,往往对学生考试的科目比较重视,忽视对像美术、音乐这种素质课的教学。学校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能够去感受事物的美丑,让初中教学在重视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能够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术课堂教师往往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花费大量的篇幅介绍一些文学性的东西,而在欣赏课程上花费的精力较少,有时候还会直接删掉这些内容,根本不会和学生进行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交流。有些美术教师跟学生有相关的讨论,但是深度上还远远不够。给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有很大的误区,不利于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情趣,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念。

部分美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顾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上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对于那些非专业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根本不能理解,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区,认为美术是一门特别深奥的学科,离自己很遥远,常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美术教学效果。

2初中生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

2.1提高家长、教师、学生自身对美术欣赏的重视

增强家长、教师及初中学生本身对美术欣赏的重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实现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和家长需要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使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把握艺术天赋。

2.2巧妙的设置教学内容

美术欣赏教学,必然需要教师的讲解,例如教师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等。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美术教师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语言,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日常中易懂的语言,还可以使用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语言等,在美术教学中投入自己对美学热爱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给美术教学课堂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2.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美术的欣赏,学生需要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向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学生美术欣赏课的质量,美术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美术欣赏中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感。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丰富学习的内容。美术欣赏教学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欣赏美,发现美,做学习的主人。

2.4引导学生思考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美术的鉴赏能力。

2.5对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学习中受到美学的熏陶。

2.6对学生进行多员评价

在美术欣赏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接触社会,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候会有些不成熟,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给学生一些认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多注重学生考试的结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新的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侧重对学生过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欣赏能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时候多给与学生可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小结

初中美术欣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感悟到美术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去创造美,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秀平.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探讨[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0(33):125-126.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7

美术欣赏问题课堂教学一、背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许多美术教师都认识到了欣赏课的重要性,也试图做到最好,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欣赏对象望而却步,教师对欣赏课也是束手无策,形成两难的尴尬境地。结合实际教学,欣赏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欣赏课中的问题

1.“张冠李戴”,欣赏教学模式老化

在很多公开课中,常见到老师在欣赏课中用到“师问――生答――师总结”的模式。这如同一个传球的游戏,不同的是这个球传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能不能发生有效而积极的变化,再到教师手里的时候是否可以得到质的升华。往往事与愿违,教师除了不停地重复学生的答案之外,也在以长篇大论的言语代替学生的自身感受。欣赏过程中学生扮演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接球者”,教师缺乏构建主动欣赏模式的意识,无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评论。

2.见物不见人

很多老师对作品的欣赏都只停留在画面的可见部分,却没有充分挖掘作品深处的内涵和真谛。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物化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情感气质、和历史际遇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3.只赏不画与只画不赏

小学美术欣赏注重内容的广度,让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方式有随堂欣赏、专题欣赏和现场欣赏。在专题欣赏课上,高年级的学生通常都有点“眼高手低”的心理特点,在欣赏多了以后反而想自己也来尝试一番,而教师却只赏不画(做),下面蠢蠢欲动,场面难以控制。而在绘画、工艺课的随堂欣赏部分,教师却言简意赅绝口不提“欣赏”二字,殊不知欣赏正贯穿于整堂课。

4.向标准答案靠拢

在很多课中,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面对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等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没有了标准答案,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不仅让教学迷失在这样两难的局面,还使学生随欣赏而来的鲜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渐冷落,甚至销声匿迹。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教学模式多元化

李力加教授说: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学生这种跟进式模仿行为,引导学生有表现的必然性向着个别化的探索发展。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还要探索并建立有序的、明确的欣赏步骤,朝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1)描述

教师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体验作品,鼓励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最初感受,如题材内容、画种等。

(2)分析

对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进一步深入的欣赏作品。教师应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对美术元素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如欣赏《古人的梦想》,通过画面中都运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飞天的造型是什么样的?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你能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吗?他又是怎样飞的?等问题。由学生自己感受归纳出:色彩典雅、庄重、有些对比强烈,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通过衣裙的飘动来衬托飞天的飞等。

(3)解释

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体验,让学生进行综合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古人梦想》一课中:古人为什么要创作这些壁画?他们在创作这些壁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创作这些壁画想告诉我们什么?

(4)评价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通过欣赏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触”等。只有通过这样详细的步骤,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有效的欣赏效果。

2.注重美术学科的文化性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说:美术课程关注文化,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因为美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也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美术是文化最形象和最直观的表现,美术作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表现之一。

一位老师在《故宫藏画》这一课中,他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教师分段展示作品,通过听乐、观舞、小憩、调笑等片段,与学生共同分析画里画外人物的命运。

环节二:充分挖掘作品的意蕴

学生:韩熙载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原来颇有政治抱负的人!

学生:他为什么夜夜笙歌?

教师:无奈英雄老去!

学生:画家顾闳中怎么完成这幅画的?

教师:复杂的南唐政局!

教师讲述: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悲剧!

学生背诵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教师总结: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灭亡!而我们鉴赏者,只有把这样一幅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画面里面的深刻内涵。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特点,记录历史当中人物,反映当时社会的政局,与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可见美术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3.通过不断反思来补充学习

现在的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仅局限于专题美术欣赏课,还出现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课型中,还穿梭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欣赏的题材内容也包罗万象,要做好每一课就必须有丰厚的艺术知识做基础。美术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针对个人的薄弱环节,加以补充学习。在教学方面,要深入学习美学,改变自己思考艺术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立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不断向他们提出足以让他们阐明观点的问题。

美术教师不是重在教给学生多少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重在让他养成边走边赏的习惯,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为和.小学美术新课程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8

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作品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有听与看的权利,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美术欣赏课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开始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结论的评价倾向,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大师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不同国度、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人文精神等,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心得。在欣赏《美丽的园林》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学生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恍若人间仙境,让学生们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

二、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再创造力

美术欣赏课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主张,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巩固和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质和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能力。学生对生活、对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正是课堂教学中的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艺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真正的艺术欣赏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小学生同样可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丰富的创造性。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中图片、声音、影视、动画等功能,为美术欣赏教学开辟了崭新的途径,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和心理体验,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更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

三、在临摹中深化学生的欣赏体验

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在绘画欣赏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欣赏课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效果就不会太好。临摹是学习美术快速入门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对美术作品表现方法和绘画意图的体验,从中发出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如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时,我采用了比较一f临摹―创作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变换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临摹,这种创造性临摹的欣赏方法,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不但能从中尝到新的表现技巧,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

四、在欣赏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作用。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每个人的想象叉各不相同。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活动自由地开展,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在备课时,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卡通大亮相》一课的学习中,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卡通玩具,理解卡通画的含义及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明确卡通画是一门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在轻松的气氛中,向学生介绍了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唐老鸭、米老鼠,中国的孙悟空、沉香、蓝猫,日本的皮卡丘、灌篮高手、美少女,韩国的流氓兔、法国的蓝精灵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创作一个可爱有趣的卡通形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在欣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如在《中国画欣赏》一课中,有的学生认为水墨画没色彩少创意,还不如自己的想象画,有的学生认为很有水准。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刘画的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让其进行创造性的欣赏,让其学到欣赏的方法,使其欣赏能力得到锻炼,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从培养儿童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比起艺术创造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美术欣赏教学,深刻理解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9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篇10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都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不同年龄阶段对欣赏课的要求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烂漫,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木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欣赏时要有重点,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可以用儿童式的思考方式来解决。比如我在讲四年级《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课时,孩子们总是混淆将军俑、士卒俑、军吏俑,我就告诉孩子盘着手光动嘴不动手的就是将军,戴帽子的是军吏俑,摆动作的是士卒。这样形象的记忆,孩子们非常快就能接受。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过地追求细往往就是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却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比如我在讲五年级《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器》这一课时,先告诉孩子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欣赏青铜器不同的欣赏方面来展开讨论,并且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青铜纵目面具会起这样一个名字?树形灯这个青铜器是干什么用的,怎样用呢?你能看懂利簋上的文字吗?从这些细节的地方入手,引导孩子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及内容,还可以随时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这样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孩子,孩子们更有学习的兴趣。欣赏课讲授的知识比较多,孩子们有时会出现散漫的情况,这时,我就会说:“哎呀!下边这个可厉害了昂!”“这个肯定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当然还要加上不同的语气和表情,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又被集中过来,不仅觉得有趣,还增强了学习欲望。

教师在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儿童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应重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而执着于艺术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妥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对某一件事情的陈述。每一种感觉式样都可以被视为一种陈述。这种说明不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的。阿恩海姆甚至认为,没有哪位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在这方面,凡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些艺术家干脆就拒绝这样做。相应地说,艺术教育如果坚持把艺术品传达的意义阐释清楚,那么这种阐释往往是虚假不真实的,很难与作品的本义相符,所以这种阐释是危险的,对艺术欣赏恐怕只能是一种多元的感受和有所想象,有所附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