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17 22:31:08

机电一体化课程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1

关键词:机电 专业课 改革

职业教育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职业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上,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胜任工作,融入社会,这一直是长期困扰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其实,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依我看,首相应该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即明确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要对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智能类型一般有两种,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般来说,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抽象思维能力稍逊,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大家都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可能有的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即觉得上学的时候,教授们所教给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差的很远,教授们教会了我们设备或系统的原理,而在我们刚入企业时却用不上,在初入企业,岗位较低时(刚大学毕业)应用更多的是设备的具体使用和维护。打个简单的比喻,就拿一台电视机来说,我们大都只是电视机的使用者,只要会用,我们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节目,而教授们教给我们的确是电视机的原理及一些维修的经验。所以,初进企业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要进行重新熟悉。车床怎样操作?铣床怎么开启……更有甚者,我们发现,我们到了工厂就连工厂中最常用的工具,我们都没有使用过。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教材。以前,我们学生的教材分为两套,即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在教材的讲解上,也是分开进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很好。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也为了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注意了两个问题:

l、教材的编写上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紧密性。

2、教材打破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不以知识的系统性串联课程体系,而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串联课程体系,以典型的产品为载体,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其次,改教学方式和方法。

以前,我们的传统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基本一致,上课的过程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是主体;而现在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由教师提供信息单,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过程中,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中训练为主。

再次,改考核方式。

我们的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过程考核,即每节课我们都要根据他们个人或小组的表现,给每个人打出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出他们每个项目的分数,最后,再计算出整个学期他们的总分数。考核项目包括,资讯、任务完成情况、出勤、缺勤、其他表现等等。这样做虽然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但是,由于学生每节课都有成绩,就逼得他们不得不认真的对待每节课。

通过近三个学期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学生还是做为教师的我,都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将这些体会与感受与大家一起交流,以便我们大家更好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探索出一个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通过近一段时间课程实施的反馈,依我看,同学们觉得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一些以前理论成绩优异,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个别同学,在反馈单中主动要求增加动手操作的时间。另外,一些以前不善言谈的同学,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也能够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其次 ,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表现适时的调整教学方式。

我们进行的一体化教学是几个班级同时开展的,依照常规的方式应当首先进行的是资讯环节,接下来是进行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阶段,可是我在有一次日光灯的资讯过程中,发现平时成绩很好的几个女同学,,却在那里发愣,我经过了解才知道,她们说“不知道镇流器什么样的,”这让我感觉到很吃惊?!这是我们平时家里都有的东西,怎么会不知道呢?后来我才知道,她们在家的时候根本就没动手拆开过,所以,什么也不知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想既然镇流器都不知道什么样的,那日光灯检修时的故障现象及分析处理方法,就更不能了解了。即使让她们进行资讯也是生搬硬记,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临时更改上课内容,将日光灯的接线,提前到资讯前的一个环节,这样,我让他们一方面能够熟悉电路,另一方面,在遇到日光灯的不正常发光时,也能参照信息单的内容查找和解决问题,其他几个班级在这个任务中也仿照这种模式进行,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三学期一体化的教学,我觉得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程度的调动了。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实际操作,而且责任感比以前也强了。以上课的学习状态为例:以前理论课上课出勤率较低的班级,理论课他们班的出勤率只有一半左右,有个别学生一学期老师就没见到过;现在,他们班级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本是4节连上的课,同学们在课间的时候,就与教师商量不想下课,要4节连上,有时候经常是老师只要在一体化教室,就有没做完或者觉得自己还想继续练的同学已经开始上课啦!有一天本应十一点半该下课的,我们老师和有些学生到了十二点半还在教室里,虽然过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这在以前两节连上都不同意的学生,反差实在太大了,令老师也很吃惊。

虽然经过三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确实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知识,但是,反思一下本学期,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改进。

第一, 班级人数设置偏多。

大家都知道,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我们现在班级的人数设置都在35人左右,虽有两个老师一起上课,但指导起来还是觉得人手不够,所以,我建议一体化教学班级的人数应设置在25人左右。

第二,在一体化教学上,我们本学期只注重了“面”,而对于“点”考虑不足。

在一体化刚进行的时候,我们定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是依据这个标准进行的,学生的整体水平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第一届佳木斯技能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整体水平具备,但是缺少拔高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能力高的学生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增加授课的内容、深度和训练时间,以使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在各种大赛中脱颖而出,为学院增光。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又懂得机械又懂电气来定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和电气是两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单独将任何一个学科拿出来学习都需要学习几年,而要想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机械和电气的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中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受到上述教学目标的定位的影响,使得学生机械和电气都学不懂的情况,失去了机电一体化本身的教学意义。机电一体化其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以机械为主或者电气为主的定位。

1.2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一些理论教师其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一些实践教师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能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导致教师的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与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进而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情况发生。

1.3实践培训基地、器材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虽然具备一些实践基地和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演示。相比于企业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器材还有极大的差距,对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针对上述情况,院校领导与企业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对上述情况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4机电一体化课程有待改革

大部分中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对机械的教学过于重视,导致学生的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大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设置比例,实现电气、机械和计算机三足鼎立的课程设置。

1.5专业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社会上多淘汰的技术知识,内容陈旧各个课程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相关知识不能融合到一体。进而使得学生认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的困难。

2.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2.1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要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之后还要积极的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教育特色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现阶段,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是就业范围广但工作针对性较强的矛盾,为解决上述中的问题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化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自动化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就业。

2.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为主,以正式工作后的岗位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授。因此,中职院校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整合,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首先要加大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其次根据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学,建立一个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教学平台。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每个课堂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堂课承担起应有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和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对教课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相互协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往往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学时要将实验和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

根据上述分析,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从综合化课程和专业化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2.2.1综合化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图课程设置上,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机械图的绘制,还要让学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械图的绘制和操作。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上,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知识和兴趣。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技术等等,使机械与电气充分的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的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编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等专业特征。

2.2.2专业化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化的发展方面为基础、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目标为实现毕业生的上岗培训,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出组长对该小组进行负责。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课题设计题目,各个小组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独立完成。教师所分配的课题设计按照专业分为:开发设计类、加工制造类以及综合制造类三大类型。开发设计类的课题设计可以根据每个系统的电路来控制方式来进行相关程序的编程设计;加工设计类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以给出的零件图纸来进行加工和制作;综合制造类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后要对其进行专业课程的介绍和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例等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如果中职院校不具备培养学生实训的基地和条件,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即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有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既能解决高校实训经验不足的为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新鲜的血液,进而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对这宗校企合作加以肯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清这种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就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否合格,能否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企业参与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2.2.3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要遵循保量和适时两个原则。保量原则就是对课时进行保量,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要占到总教学课时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还要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适时原则就是根据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能力的教学要求,适时的跟上教学环节,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课程教学 困境 对策

中职(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此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工业自动化行业,具有组织与培养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工,和编程序控制师初、中级工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和解决工程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对自动化控制工程进行设计、编程和改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组织指导他人开展自动化项目工作和进行技术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预备技师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企业的发展进步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甚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对所学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二,教材编排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经验的累积,缺少对当前企业先进技术的介绍。

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足,学生教学实习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与就业市场不接轨、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提升对策

为了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也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提升对策。

1.文化塑身,了解专业内涵

加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在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同时增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及就业指导的课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学生培养不应采取机电并重方案,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以确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中职(技工)学生大部分都是由于文化课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选择学一门专业技术的,因此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必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理论教学工作很难展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呆板、落后、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在现实教学实践往往遭受“极左化”的摒弃。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逐步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活动型教学模式以及学者和教育家当前大力倡导的情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或者完善后的比较初级的创新模式“拟定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运用一种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新鲜感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利用 PPT 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囊括更多的教学信息。

2.实践塑脑,掌握技能知识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结合实际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并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机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基础知识运用两点。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并促进这两类环节的融合,促进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条件,学校要配备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场中动手操作,真正体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化的技能人才,也才能真正达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育人才的目的。其次,在实训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和分配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种压力能够让他们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紧张、团结、互助、进取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由于有时间和任务量的规定,因此,教师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将来的工作可能比这个还要严格,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编写教材,迎合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在辅助通用教材的同时更体现出针对性。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都是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合学校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材获取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在目的性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将学习的兴趣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外,学校应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演练。校内的实训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还要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合理设计实习课题。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同现代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教材编写应结合当前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企业的文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材的编写与审核。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要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扩宽视野,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

4.综合实训,接轨就业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职业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设计研制集多种教学内容(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物料输送、自动化装配、PLC控制、人机界面)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系统。这样可以为学生找到一条容易适应从学校到工厂环境转换,从理论到实际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工作现场真刀真枪技能转换的新途径,缩短从学校课堂到工业生产现场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已深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有针对性,应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例如根据培养方向可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物流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事设备的装配与调试、制造、开发工作;也可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用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的能力和熟练度,校外的企业实训场地则是学生掌握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到位的有效途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学困境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宁宗奇,陆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何亚峰,金卫东,郭魂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3]潘海鸿,陈琳,黄炳琼等.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4]黄建科.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4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全面实施“一体化”的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组合起来,一体教学。这样做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某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形成教学规律,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合成。

机电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实训教学,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在时空上有所脱节,基本上体现为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空界限,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时从感性而不是从理性认识入手,强调直观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不失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模式突破了中职教育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教学程式,理论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技能实训为中心,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组合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由同一位教师担任,一以贯之,确保理实同步,二者协调。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以实践操作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理实相长,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双飞跃。

二、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还包含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理论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让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真正融合一体,可以把专业课相对集中起来,搬到实验室,搬到实训中心,搬到企业的车间里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作业齐头并进,穿行。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之后,就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学生对着实物,一边讲一边做,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钳工工艺的教学,可以完全在实训室内进行。教师边讲边示范,示范结束,学生便可动手实践。这样学生记得牢,做得好。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当堂解决,效果明显。这样的专业实训室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工作实践场所。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有如下特点。①把实训中心包装为教学工厂,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企业氛围和环境。②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规范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③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

三、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中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部分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实践部分由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心(车间)进行。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实训教学由学校实训处管理。两大部分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安排的结果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理论学习时不能顾及实际的应用,实训时不能与理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以专业课《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为例,该课程分为《彩色电视机原理》与《彩色电视机维修实习》两部分,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有的甚至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这样不但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两位教师的教学也互不联系,增加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因此,“一体化”还应包含教师在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机电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能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教学一肩挑起来。既是理论教学能手,更是技能实训指导的高手。一门专业课,仅由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边讲理论边操作,甚至可以先操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解决。这样做,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操作去验证理论。例如前面论及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就可以把原理与维修放到一起来教。在讲清扫描电路的原理后,就讲一些扫描电路的常见故障,并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动手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又用理论去解释,去解决。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的最关键问题是师资。中职学校要努力改变当前师资结构单一化,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顶岗进修等措施弥补专业科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并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和进修,不断汲取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专业教师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始终保持着新鲜状态,使理论和实践始终保持最佳结合状态。理实双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的圆锥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过程拍成视频,在教室里播放,让学生看到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全过程。这样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对机械制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一体化之外,还可以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一体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教法”与“学法”的一体化等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囿于文章的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开论述。综上所述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现场教学,强调的是工作本位,能力本位。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融为一体,把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旺华.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职业化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76-03

一、研究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相应的生产装备,逐渐发展为以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控加工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来构建柔性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提升生产设备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地位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已荣获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特色专业项目建设进程中,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共管、共用实训基地,建立订单班培养,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并引进人才评价标准,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给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该校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五期“五菱班”、“联发班”订单班,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本文拟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面向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以下简称“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促学、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化、企业订单班”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教师通过为企业技术员工培训、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及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2+1”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化教材,依照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训内容、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基于对课程体系改革及原有的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的重新思考,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三、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做法

(一)与企业深度合作,确定工作岗位群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团队成员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围绕北部湾地区“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通过筛选,选择了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蒂斯电梯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区内外知名度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前景、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专业工作岗位群,如图2所示。

(二)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确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如图3所示。

(三)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职业意识、集体观念、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深入企业的生产岗位、研发机构和服务部门,学习企业的文化管理理念,按照企业的培养需求、岗位标准和发展规划,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转变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职业化成长规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6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流程

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高职院校此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调查,从而进行分类和比例分析,在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规划出其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此专业从业人员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划分其行动领域,从而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学习领域,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能够与就业单位实现零差距对接。其课程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开发流程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置研究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六要素的相似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行动领域可以化为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和地铁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故障诊断与排除两个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将其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方案的出台,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将企业需要的技能系统的在学校来完成。学习领域的确定更加重视分析能力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智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正是基于能力观而进行设计的。

1、学习领域的设置原理

学习领域的设置以地铁机电设备工作岗位为基础,同时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前提。其设置时需要考虑前后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学习领域方案设计原理

2、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确定要基于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工作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习领域要考虑学习的当前意义、未来发展意义、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学生能力提升成都、课程理论结构。同时要考虑是否满足学生从事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要求。学习领域确定如下表1:

表1 学习领域的确定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 地铁机电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单片机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液压与气压传动应用

制冷与空调

自控原理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低压配电技术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三、学习领域的实施

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对学习领域的实施做符合实际条件的调整。其学习领域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必须以地铁机电设备维护的就业为导向。其二,要为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纲要和制定规范。其三,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所学知识能为以后可能的继续学习提供基础。实施中应该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原则。可以按照下图的原则来实施。

图3 学习领域的实施

四、结语

在企业用人和高职院校培养脱节的情况下,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在工作岗位确定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领域设置的思路,针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确定了学习领域需包含的内容,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实施给出了合理的方案,符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要求,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申文缙.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

[作者简介]陈波(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49-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更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客观地设置实践课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技术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建设方针,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校企合作,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积极探索并构建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一主线二融合三环节四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实施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体系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要能完整地覆盖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并包含工作任务中所有具体工作步骤,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为此,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与吉林长春电器设备厂、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将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对应课程,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课程。

基本素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大多是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基础能力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规范、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环节。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相对独立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项能力,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通常是以实际生产过程或项目为载体,将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对象(自主学习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设“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当系统地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首先,依托校企合作,使实训、实习、生产等环节循序渐进。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实施实践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实践教学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教学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融合,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环节和办法,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减少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其次,制定项目化课程标准,使之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课程教学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实现课堂、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形成 “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融合”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收获实际工作经验,拥有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切实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构建科学适用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反映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应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第一步,精心设计课内实验。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以验证性、简单应用性实验为主,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初步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基本专业能力,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打下基础。第二步,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安排了“电子技能实训”“机械技能实训”等单开实践课和“自动生产线安装”“维修电工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上实验、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这些实训项目多数是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最后应安排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去工作,通过完成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实施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和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职业方向、就业岗位及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认识实习即到相关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真实生产过程,增强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外培养体系对其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通过单项实践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课内实验、单开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单项专业能力。同时,结合应用技术研究介入计划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拓展专业技能、强化创新意识。第三阶段: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结合各专业课内容,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组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第四阶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考取相应必备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针对在本专业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工等主要就业岗位到相应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熟悉真实工作岗位和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过渡时间,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范丽英.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2]张永华.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资讯,2013(5).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9

关键词:培养技师课程 设置 特点 建议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设置

1.知识和能力要求

(1)能力要求。具备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通用能力;掌握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技能,具有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具有处理车间生产现场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维护常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的能力;具有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管理车间生产现场的初步能力。

(2)知识要求。具有高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机械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检测与传感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伺服驱动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自动控制技术知识;具有车间生产和质量管理及产品营销知识。

2.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设置的依据

机电类技师课程设置的构建,一是,根据江苏省人社厅《技师学院专业目录及教学计划汇编》。二是,要以目前与将来生产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设计课程。三是,根据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和区域经济特点和就业单位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3.理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或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结构。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专业纵深型结构(I型)、专业分支型结构(Y型)和纵条型结构(II型)三类。

4.实践课程结构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坚持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及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门化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特点

1.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这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原有的技术岗位不断分化复合,智力成分和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核心技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新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核心技能课程内容结构既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也不同于常规技能实训。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

2.明确核心课程、特色课程、综合课程

(1)核心课程是开设课程中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能统揽专业全局的、基础性的、关键而具有共性的课程。虽然目前人社部没有统一的技师教学计划,但从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再结合现有学校资源,笔者建议专业核心课程为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工程传动基础、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课程的综合化。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加以分析,然后找出各种技术办法加以解决。

3.采用“整合能力观”模式

根据机、电两个专业的特点,从职业能力目标出发,借鉴“整合能力观”的课程观思想,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基础课教学主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课教学打破学科体系,采用课题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技师能力标准,设计一系列研修专题。如高新技术专题,典型技术专题,综合技能专题和技术攻关专题等。笔者学校在进行课题、课程设计教学时,专门成立了学科专业评审组,制定课题、课程设计工作条例,明确规范。由学科专业评审组成员对学生所在单位进行技术调研,了解学生所在岗位技术含量,针对学生情况确定课题标准,采用研修互动模式,由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课题,经学科专业评审组集体评审其课题的可行性,再下发课题通知书,进入为期四个月的课程、课题设计教学阶段。把各专题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学员以研修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养成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关于院校培养技师的几点建议

1.课程标准化建设

技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考核的标准,是近年来国内职业技师院校在技师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2.中外课程合作研究

机电一体化课程篇10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 职业技能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标志着经济发展已开始由传统的对自然和资源掠夺式的工业经济时代向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人才资源的质量及合理的人才结构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机电、机械制造等制造业需随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升级,但目前本专业教育方式与产业对人才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急需改革与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没有构建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机械产品及生产自动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类机械装备的核心技术(电子―液压、电子―气动、PLC、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现场总线技术,过程监控系统)中,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很好地综合“机”与“电”两学科的知识点,无论是机械方面,还是电子方面,单方面偏重都不利于专业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独立的,知识未能相互渗透和融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仍只占一小部分,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教师缺少接触当今科技前沿的渠道和机会,导致教学知识结构落后,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着严重的限制。

3.教学实验设施陈旧,实际训练水平过低。

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拥有教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师资和实验训练的条件,但通常都是进行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缺少综合大型性实验和实训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知识面广、动手性强,发展快、更新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两大突出特点。由于中职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性地实施设计、规划、操作,因此应把机械结构的原理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突出电气化控制和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灵活地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职业岗位变化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随区域发展情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满足区域对对口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模拟生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能力。

2.做好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场所满足实验、实训需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实习的机会,开设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的课程,增加、强化实践环节,多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搜索信息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3.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能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专业建设效果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调整专业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除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拥有出色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前文中提到“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学主管部门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班;让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地培训,融入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能力;进行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经营项目的研发中。

4.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渐总结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依此管教,依章管理,保证教学稳定有序进行。建立校企联姻合作,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及评价机制,以此达到对整个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反馈,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及时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先进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学科方向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这将需要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抓住发展机遇,紧紧把握适应人才需求的趋势,准确定位,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使教学紧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趋势发展变化,培养出真正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鹏飞.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76-77.

[2]陈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53+170.

[3]刘美荣,聂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0: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