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30 16:30:00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篇1

关键词: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 定义

一、引言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将定义的方式分为三种,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指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描述性定义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在我国,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这种形势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内对“教育技术”定义仍未有统一的界定,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等教育名家将美国20年代产生的的“视听教育”概念引入我国以后,教育技术就如雨后春笋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中国教育技术定义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并且时至今日还在根据国际学术动向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演变着。

二、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一)定义

1936年,“电化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被首次提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教学中使用到的幻灯、电影、广播等设备都要用到电,另一方面,电化教育的叫法表明现有教育手段已经区别于传统教育而进入了教育的现代化。

1、1981年定义

“所谓电化教育,主要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做教学工作,以提高学习效率,用的除视听工具外,还要辅之以相应的电气化的嗅觉、肤觉、味觉等工具,以获得最大效果。”(萧树滋)

2、1983年定义

“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

3、1985年定义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南国农)

4、1988年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

5、1994年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

6、1998年定义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

“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实践和研究”。(章伟民)

7、1999年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

8、2000年定义

“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黎加厚)

“教育技术是为教育的实施和提高教育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工具与所要求的教育参与者的技能之和。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对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和对教育参与者技术素质的培训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育技术可起到支持教与学和优化教与学的作用,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彭绍东)

9、2001年定义

“结合AECT’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祝智庭)

10、2005年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师生译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

(二)原因分析

1、 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影响

从AECT1994定义引入我国以后,教育技术定义的界定几乎都是采用翻译过来的版本,包括“教学技术”、“教育技术”等概念上的表述。“电化教育”自1998年起就不复存在,在经历了“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e-Education”等模棱两可的概念之后,“教育技术”最终在质疑和争议中站稳脚跟,很大原因就在于美国AECT定义的影响。从媒体论-媒体论、方法论并存-领域论-过程论-理论和实践论,这一过程标志着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AECT定义的引进,方便了我国同教育技术发展先进的国家进行交流,也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水平向国际水平的靠拢。

2、科技的发展

从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教学,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开始摆脱“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形式,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方面下功夫。战争使得幻灯、无声电影用于教学中,也使得培养人才变得不那么吃力;有声电影、录音机等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更是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教育轻易地实现了全面化、独立化、自主化、国际化,更达到了终身化学习的目标,使得知识激增,文化繁荣。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才使得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占得比重越来越明显,从辅助学习到促进学习,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交流、生活及学习方式。每一次定义的演化就是科技发展水平的映射。

3、 教育改革的呼声

教育技术真正的实现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二战期间对培养大批的军事化人才的需要,我国电化教育的出现也正是为了实现教育改革,正是其教育方式改革的呼声使得教育技术拥有了生长的乐土。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难发现,教育技术人员的目标在不断的发证着变化:从“提高教学效率”到“优化教学效果”,从“促进学习”到“提高绩效”,教育改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主旨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反应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4、社会需要――后现代主义异军突起

后现代主义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把批判作为认识的工具。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教学渐渐淡出主旨,技术至上主义一直弥漫在教育技术的领域之中,一些技术至上者一味盲目追求技术的创新应用,不考虑现实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所以,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关注的问题,为保护教育技术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实践活动做到公平、公正,并且在行业间对相关著作能给予准确的评价,教育技术定义首次在表述中将道德问题列入其中,不得不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三、启示

(一)坚持教育技术本土化

南国农老教授曾经说:“中国的电化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适应着我国的国情,走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即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发展道路。”的确,自1963年电化教育被确立就一直朝着定义所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目标和教育理念发展,一度受到重视,并取得长远发展,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刚被引入国内时,反对的呼声高涨,很多教育人士感到无法接受,并称国外引进的东西必定会水土不服,事实证明,这种不服确实存在过。最明显的就是概念的模糊化,很多专业人士分不清“电化教育”、“教学技术”、“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等的区别,甚至有人将这些名词同一而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中随意套用,造成极大混乱,反映出来的对教育技术定位不明确恰恰体现了这种“水土不服”的严重性。

“拿来主义”固然重要,但是在吸收、消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国情,借鉴其名称与定义以及与之相随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思想体系等精华时也要坚持教育技术本土化,使其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逐渐转化,在以国际接轨、追求学科统一化为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的本质,将优化教学效果作为最终目的方能真正的为我所用,发挥出教育技术应有的价值。

(二)做好创新研究工作

教育技术的诞生源自于对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信念,也正是这种创新的源起,使得教育技术将系统论、传播学、电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纳入其中,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育技术不但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使得教育自主化、全民化、终身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教育技术要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更要有创新的实践基础。

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是教育技术学排名位于前列的高校,曾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的赵勇博士提出“教育技术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但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技术,关注技术的突变性和永恒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盛行,由行为主义提倡的行为管理、程序教学、教学机器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领域使“视听教学”的名称为人们认识并认可;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创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90年代因特网的诞生标志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创新时机再次到来,互联网的学习环境,网络化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的范围大大延伸,也将教育主体创新为机器和网络;如今,信息化与网络化已成现实,远程教育、各种教学资源等等汇聚并应用到教育技术领域,教学工具的不断翻新、教学手段与环境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创造等等使得使得教学改革有了实践的基础,也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信只要不断的创新,教育技术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明晰。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Alan Januszewski与Michael MoleIlda将职业道德的含义分为三种:“对个体成员的尊重,比如对材料使用权的保护,以及尽力保护职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对公共社会的尊重,比如对教育事务应该真实的舆论,或者对本行业应该提供公正而平等的服务:以及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比如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准确评价出版的作品和观点等。”总之就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己。

有人把教育技术比作双刃剑,因为它在改善我们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2005美国AECT新定义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向我们传递了三个信息:(1)职业道德问题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已经开始影响教育技术的声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职业道德问题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视与关注说明教育技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来讲,素质不但包括业务水平更包括道德修养;(3)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相对存在的弊端,我们在懂得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切记不侵犯他人权益,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丰富,职业道德也会被赋予新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的树立平等、合作、诚信、服务的意识,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诚实守信,合理的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才是的教育技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化教育篇2

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电化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而且电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电化教育;教育现代化

一、电化教育是教育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的肖树滋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电化教育》一书中曾指出:“目前我国推行电化教育,重点在适应‘四化’需要,电化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现代化或者现代化教育。”电化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但肖树滋老先生有过电化教育的推进,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学》一书中也陈述了“开展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理念。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原教育部电教办主任宋成栋通知也指出:“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是对我国近年来电化教育发展的高度评价,也正因为有这些电化教育的改革者和践行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才有了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我国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真正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进行研究是在1993年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界正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开始如火如荼的改革和探索中,而教育现代化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同时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一个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它是“四个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四化”共同发展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都是第一生产力的,而生产力又是决定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推进,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综合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教育现代化标志的电化教育现代化首当其冲走在改革的前列,电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急先锋,电化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电和火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标志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电气化和电子化总称为电化。“四个现代化”都离不开电化。电化的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就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子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上,是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催化剂。很难想象,在当今,如果没有电化教育现代化,那么我们没有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原始的教育模式,那么我们的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如何进行?虽然我们现在在偏远的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化教育,但是我们在全国的大多数地区都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教室里面多媒体教学使得孩子们有了比书本上更开阔的视野,教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通过多媒体使得教学容量和视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原始教学所达不到的。在教育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我们知道教育现代化不在是只停留在理论上,教育现代化已经在前进,电化教育现代化已经应用到了不止课堂上,在很多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教育现代化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化教育现代化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育的电化过程而发展

1.人类社会电化的过程是电子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过程。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思想加上现代化教育的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要能投入到实际应用,必须先得到认可,然后才能推广,最后才能投入生产。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只有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电子科学技术包括电的生产、存储、传输、应用技术,电气化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电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因此,电化包括电气化、电磁化、电子化、微电子化等这几化,也常被称为电子化。电化教育就是电子科技社会化的产物。电化教育现代化也是这样的进程,它也是需要把技术投入生产,转化成生产力,然后才能投入到学校的实际应用中。电化教育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它的发展道路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竭尽全力推广电化教育现代化,厂家进行投产之后一定要和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紧密联系,要想产品得到推广和应用,必须有教育部门实际应用,好的产品会得到推广,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得电化教育更广更深入的推广。

2.电子技术随时都在发展进步,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成果,给社会带来变化无穷、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互相影响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

3.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别,导致教育资源和教育现代化现状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电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较好,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所以电化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还是缓慢的,并不是都是全国齐头并进的,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加快电化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四、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众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化教育势在必行,随着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科技成果适合教育方面应用,我们应该马上投入研究,进而生产,国家投入设备到学校后,厂家到学校进行宣传,给老师进行技术培训,无条件的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教师们就能更快的更新理念,然后有了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快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受益。所以把科研和应用紧密的结合,使得电化教育现代化加快步伐,也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电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电化教育篇3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体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体育知识技能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空间,课前充分做好准备,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通过体育录相带、VC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能使学生从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信息,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例如,在课本篮球部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这一动作牵伸全身多个关节,节奏较快,动作复杂。因此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电教手段,先让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录相及VCD碟片,欣赏精彩进球。让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上的激情和求知欲。在同学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回放“单手肩上投篮”这一动作的慢镜头。然后把镜头定格在“蹬、伸、屈、拨”四个技术要点动作上,并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即具体动作要求、易犯错误等)。讲课做到了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实践课上的模仿和练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利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课教学环境。

由于体育室内课理论知识较抽象,文字、材料、插图单调,体育实践课动作技术强,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吃力,模仿不得要领。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创造性地制成投影片,并与录相带、VCD碟片的部分镜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技术动作,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抓住重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所要掌握动作的技术要仿领,增强理解深度,激发学生向所喜爱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模仿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利用电教手段,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例如,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电化教育篇4

[关键词] 中国电化教育史; 地方电化教育史; 川渝电化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 G40-57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黄斌(1981—),男,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由南国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结题研讨会,于2012年8月在甘肃省刘家峡隆重召开。该课题2007年10月批准立项,通过13个子课题,对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研究。

然而,笔者拜读完该课题的系列论文,发现还十分缺乏以省(地方行政区域)为范围对电化教育史进行的个案研究。因此,为了能如实地反映整个中国电化教育史的全貌,开展全国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笔者以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为例,在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史为主、论为辅”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整理并分析有关川渝电化教育的史实资料,希冀能为人们认识电化教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一、初创阶段

为了在全国推行“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1936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与金陵大学合办第一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正式拉开了川渝电化教育的序幕。但是,四川省教育厅“选派学员12人(电影教育组10人,播音教育组2人),前经受训,徒以经费无着,机械购置不易,各员毕业返省后,均未有用其所长之机会”。[1]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形式岌岌可危。从此,电化教育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重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

(一)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是运用电影的视听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

1. “中制”和“中电”

“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电”(中央电影摄影场)是抗战时期统治区最具实力的两家官营制片机构,除了摄制大量故事片与新闻纪录片外,也参与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1938年,“中制”和“中电”迁至重庆后,摄制的科学教育片分别有:《防御战车》、《降落伞》、《保卫大四邑》、《抗战特辑》(第5部)、《抗战言论专集》、《抗战卡通》(抗战标语1~5集)、《重庆的防空》、《我们的南京》、《云南建设》、《CHINA’S STAND》等。

2.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2年,成立于重庆北碚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中教),是专门摄制科学教育片的新生机构。

1942—1946年间,“中教”共摄制科学教育片40余部,包括社会教育片《疟疾》、《常山》、《炼钢》、《造船》、《水利发电》、《大石足刻》、《三峡风光》、《川北胜迹》、《新疆》、《战时的陪都》、《龟兔竞走》、《家庭副业》、《重九》、《谷雨》等,学校教育片《起居规律》、《童军管理》、《军事管理》、《锦绣河山》、《富庶的边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这些影片的主要功能是“发扬民族意识,增进生活常识,灌输科学知识,授予生活技能,协助学校教学”。

3.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

在重庆成立的联合国影闻宣传处,负责制作35毫米幻灯卷片①,在全国设有放映站约500处,每处配发幻灯卷片放映机一个,每周供应幻灯卷片两卷。卷片内容主要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和一些教育、卫生以及童话、寓言等题材。该处的工作主要在1943—1945年间开展。[2]

4. 北碚影音教育所

1948—1949年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重庆设立北碚影音教育所,制作了若干教育和卫生题材的幻灯卷片,供各地已有幻灯卷片放映机的机构使用。[3]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高等院校大规模西迁,众多文化精英在短期内迅速向川渝地区聚集,使其成为了战时文化教育的中心。

1.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工作主要由理学院承担,1938—1946西迁期间,弦诵不辍,成绩斐然。

其一,摄制和放映科学教育片。1938—1941年间,电影部②设在重庆,摄制的科学教育片主要有:《自贡井盐》、《井盐工业》、《西康》(共八本)、《日食》、《峨眉山》。1941年,电影部转移到成都,办公规模逐步扩大。1943年,电影部摄制科学教育片:《战时工业》(共七本)、《桐油》、《茶叶》、《羊毛》、《基督教与新中国》、《仁心济世》。抗战后期,电影部的工作重心由摄制转向了推广、流通和应用——“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大量公开放映科学教育片,仅1944年就放映828次,观众总数达90万人”。[4]

其二,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1938年,理学院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学员66人。同年,理学院与教育部合作,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③,学制两年,第一届毕业生8人④。1945年,理学院在重庆又举办了一次“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学员80余人。

其三,创办电化教育学术期刊。1942年3月,理学院在成都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月刊⑤。该刊详细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的电教发展和理论研究,是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成果之一。[5]

2.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194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⑥西迁重庆,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人员转入刚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⑦并筹建成立了“电化教育专修科”。[6]

1943年2月,电化教育专修科由璧山迁至北碚北温泉,与邻近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办学。同年10月,教育部委托电化教育专修科代办“电影艺术训练班”,学员13人,训练一年,学习绘制活动卡通影片。

1944年9月,电化教育专修科组建为“电影教育专科学校”,专业包括电影技术、播音技术、电教师资、电影编导、电影化学工程、电影机械工程、电影美术,学制三年。1945年2月,该校因中央紧缩政策,奉令停办,并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三)电化教育机构的建立

1937年,四川省教育厅设立“播音教育服务处”,这是川渝地区第一个电化教育机构。播音教育服务处(内设指导主任一人,指导员一人,助理员一人)的职责是:“代购电影机、收音机及一切零件、直流发电机,转发教部影片;解答电化教育行政与技术问题;负责电化教育外交问题。”[7]另外,四川省教育厅“将全省划分为18个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每区设指导员一人(负责讲映教育电影、保管和修理机子、摄制幻灯片),助理员若干人”。[8]

1938年,四川省教育厅撤销播音教育服务处,成立“电化教育服务处”,办理全省电影教育及播音教育事宜。1943年,电化教育服务处改组为“电化教育辅导处”,下设电影、播音及总务三组,着重负责全省电化教育技术辅导与施教示范工作。[9]

1938年,教育部成立两组“社会教育工作团”。1942年,教育部将第二组社会教育工作团,改组为“川康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负责沿川康公路线放映教育电影)。该队原在重庆,1944年迁至成都。[10]

1946年1月,“重庆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简称“重庆电教队”)正式成立。重庆电教队成立仅一个月,就施教23次,受教人数达98164人。

1949年,重庆电教队与中国电影协会重庆分会合作编辑了电化教育知识丛书,增设了播音站,增加了教育播音节目;与重庆市立艺术馆、重庆电影制片厂合办“电影戏剧艺术研究所”;与群益补习学校合办“电教专修班”。另外,重庆电教队还与经济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合办“农村电教施教团”,以市郊农民为施教对象,利用电教手段推行农村教育,所有放映机和影片都由农业推广委员会提供,以此普及文化知识,推行社会教育。

(四)特点

川渝电化教育的起步稍晚,然而面对诸多困难(“经费、人员、电源、机件等问题”[11]),始终坚持发展,攀藤附葛,倍感艰辛。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电化教育注重社会教育层面,实施范围相对较小,尤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这与当时我国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有关,也与当时中小学还不具备独立开展电化教育的办学条件有关。

二、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川渝电化教育工作暂时未得到具体规划和有效实施。

(一)社会、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

195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①开始举办“学习讲座”节目,对象为党政机关干部和新参加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1952—1956年间,相继开展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学习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农村工作学习》、《农业合作化问题》等讲座。

196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②摄制了科学教育片《药物蒸气疗法》③,又在1975—1977年间,摄制了《地震预测预防》、《房屋抗震》、《冰雹》、《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农村办沼气》、《拖拉机旧件修复》、《伏虎茧蜂防治地老虎》、《行星轧机》、《红苕藤尖越冬作种》、《常用机床》、《茶叶》、《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气象哨测天土仪器》共13部科学教育片。

1964年,成都市、重庆市教育局分别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率先在两市的中小学开展电影、幻灯教学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的“”,使电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电化教育机构被迫撤销,人员解散,川渝电化教育事业随之停顿。

1972年,四川省教育厅根据四川省委政治部川政函(72)221号《关于同意在成都市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试点的批复》的指示精神,在成都市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74年,在学习和推广京、津、沪等地的先进经验后,成都、重庆两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办电教,开门办电教,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片新气象。

据不完全统计,1975年,成都市已有125所中小学、三所政治夜校和三所幼儿园开展了电化教育;自制和改制幻灯机187部,其中白昼幻灯机112部;自制幻灯片213套;配合政治运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放映电影、幻灯2189场,观众256650人次;为工农兵放映幻灯97场,观众69250人次;配合教学放映电影、幻灯1248场,观众255467人次。电化教育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教育革命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但不幸的是,1975—1977年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川渝电化教育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特点

综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1977年,川渝电化教育处于极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由注重社会教育层面,开始转向中、小学课堂教学层面——以成都、重庆两市的中小学校为中心,电化教育工作逐步扩展到全省各地。由于川渝地大、校多,各地教育基础和师资水平差别较大,因而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三、迅速发展阶段

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大计。尔后,川渝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伴随这次起步,电化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利用幻灯、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12]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文教办发(1980)44号文件,批准“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①”更名为“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处”,并建立“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实行两个机构一套班子。1983年,撤销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处,单设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全省电化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服务工作。随后,1985—1990年间,四川省各级各类电化教育机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建市(地、州)电化教育馆21个,县(区)电化教育馆(站、队)180个。在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的领导和推动下,学校电化教育迅速展开。

(一)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1978年,四川省教育厅组织22人,参加第一届“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四川省有幻灯机五台、幻灯片20套获奖,受到教育部表彰。1979年1~3月,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巡回全省各地,向广大基层干部、电教人员和师生传达“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的精神,示范表演各科优秀教学幻灯片,介绍机、片制作方法,演示43场,观看人数达四万人次。

1979年,根据教育部指示“要把幻灯教学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四川省教育厅确定“四县(区)五校②”为开展电化教育试验工作地区和电化教育试验单位。

1981年,教育部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小学自然常识电化教学研讨会”。四川省主编的统编教材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幻灯片,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审定,北碚幻灯片厂生产,在全国发行,为提高小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3年,四川省教育厅确定全省第一批电化教育试验学校168所③,组织教师开展电化教育专题试验研究,积累开展电教的经验,为加速川渝电化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4—1990年间,电化教育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服务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建校以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截至1990年年底统计,全校拥有19所市(地、州)电大(分校),58个县(区)、12个厂矿企业工作站(分校),2000多个大中专教学班点。“这些班点伸向蜀土城乡、川江两岸、民族村寨、边远山区,形成了基本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13]

(二)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全省各地电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批电教技术骨干,1980年四川省教育厅举办了第一期“电化教育技术训练班”,学员40人,学习幻灯机、电唱机、录音机、电视机的原理、使用及常见故障维修。

1982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截至1990年,全省111所师范学校中已有83所开设了电化教育基础课,占师范学校总数的74.8%。

1984年,四川外国语学院开办“外语电教专修科”,旨在稳定和提高外语电教队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政治文化水平、较好外语电教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热心电教工作的外语电教专业干部。[14]

1984年10月—1985年1月,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全省第一期电教管理干部训练班”,培训地、县电教馆馆长及电教人员40人。然后,各地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拜能者为师,层层培训。如重庆市举办培训班10次,为县(区)、校培训电教骨干400余人。

1985年,西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同年,在川、滇、黔、藏四省招收学生40人,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电教基础课教师和电教技术人员。[15]这是川渝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本科电教专业。

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成立“电教中心”,并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电化教育学”公共必修课。

(三)编印电教教材、电教刊物

1978年,四川省教育厅编印了《幻灯教学资料汇编》,总结交流全省开展电化教育,特别是幻灯教学的经验。

1979年,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编印了《电化教育资料》第一期。

1980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创办《四川电教》杂志(后更名为《四川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用于指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的省级专业期刊。

1982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编印的《中学化学投影器件》被《电化教育》①连续选载。

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和满足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需要,1983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修订了《电化教育基础》教材,作为全省中师试用教材,供内部发行使用。

1988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当代电大》杂志(后更名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这是川渝高校主办的第一份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四川省教育音像出版社,从1988年成立到1990年,共编制、发行录音教材18万盒、录像教材800盒。

(四)特点

第一届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以后,川渝电化教育全面复兴。这一阶段,不仅电化教育机构日趋完善,而且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空前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电教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大量广播电视学校的创建,远距离教育成为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

四、启 示

以史为鉴,“塑造我们未来的力量实质上就是塑造我们过去的力量” 。[16]整理并分析川渝电化教育60年的发展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川渝地区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本土化道路。

(一)中心城市的优势

尽管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然而当时只是在江浙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教团体中有所开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东部地区的电化教育沿着现代化轨迹徐徐前进时,川渝电化教育基本上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国民政府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扎地”。抗战时期,电化教育的服务范围“直接及于川渝各地,间接及于全国”,川渝电化教育代表了全国电化教育的兴盛与繁荣,“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17]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盛极一时的川渝电化教育历经“30年冬眠期”后,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再也没能彰显战时的锋芒。

值得思考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突出的中心城市优势,“这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电教领域的反应。而现代教育作为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在资源配置上必须趋向均等,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18]当前,加快电教事业在川渝各地(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基层教育单位的普及力度,主动构建川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将有益于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二)名称的纷争不断

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属于“视听教育”阶段,是媒体技术主要发挥规模绩效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是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建国前巡回施教为主要形式的平民教育,到建国后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都旨在扩大教育范围,提高规模绩效。90年代初以后,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为了国际性学术交流,“教育技术”这个名称逐渐得到认可。川渝电化教育的这一发展轨迹,也印证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值得说明的是,“电化教育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空间”,[19]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频繁的名称纷争是因为领域内部有一个变量——“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而给技术一个一劳永逸的、为一切时代所接受的、非历史性的定义是不可能的。”[20] 其实,纷争说明了领域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广大学者不必拘泥于名称之争,而应该在完善教育技术相关术语界定的基础上,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运用教育技术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充分发挥出教育技术促进现代教育改革的职能。

(三)专家学者的引领

西迁川渝的金陵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不仅将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充盈到这块偏僻的土地上,而且为川渝电化教育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乱危难中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相结合,促进了川渝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教文卫事业的现代化,为现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提供了借鉴。魏学仁、孙明经、俞庆棠、戴公亮等众多电教先驱曾经在川渝这片热土,为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时过境迁,目前的川渝电化教育虽然得到了深入发展——继西南师范大学之后,近10所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与兰、京、沪、宁、穗等地相比,缺乏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的引领,是导致现阶段川渝电化教育稍逊一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值得推荐的是,在我国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川渝两地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重视高等院校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力争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性科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努力培养“第四代学科带头人”,[21]是加速今后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明智之举。

(四)大电教观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以前,川渝地区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化教育体系。这一阶段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参与者合力产生的影响,“这些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创新共同体,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不断循环” 。[22]当时的“中制”、“中电”、联合国影闻宣传处都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为使学生实习便利,特意由璧山迁至北碚,与邻近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办学。金陵大学也曾与多方机构合作拍摄科学教育片,有的译成英文,与美国交换,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与海外交流的机会。此外,学生还经常参与电影放映宣传工作,成都华西坝每周五晚上的露天电影成为当地民众的重要文化生活,电化教育深入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值得坚持的是,未来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教育技术产业的跟进,需要加强与川渝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三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创新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体系,使教育技术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教育技术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

五、结 束 语

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是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延伸与加强。抛砖意在引玉,希望本篇“初探”能够引起电化教育同仁的关注,如果还能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有所裨益,那就更是不胜欣慰了。(感谢西华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妍宏同学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中的鼎力协助!)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教育厅.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Z].四川:教育丛刊,1940:27.

[2] [3] 孙明经.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1983,(2):32.

[4] 孙明经.中国中的一个小实验:金陵大学影音事业概述[J].影音,1947,(7,8):97.

[5] 朱敬,辛显铭,桑新民.解读孙明经教授——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70.

[6] 徐红彩,潘中淑.中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创建始末——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创办电教专业的历史与总结[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90~91.

[7] [8] 林明暹.介绍电化教育[J].四川教育,1937,(2):68~69.

[9] 黄小英.民国时期播音教育的历史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1,(6):112.

[10] 今日社.教部川康社教工作展开中[J].电影与播音,1944,(3):27.

[11] 林明暹.怎样解决四川实施电化教育的困难问题[J].四川教育,1937,(4):53~55.

[12] 萧树滋.电化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3.

[13] 校办宣.找准位置发挥优势 扎根蜀中沃土——蓬勃发展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J].四川政报,1999,(10):23.

[14] 易行.四川外国语学院开办外语电教专修科[J].外语电教,1984,(2):13.

[15] 卓昌勇.西南师范学院开设电化教育专业[J].外语电化教学,1985,(4):22.

[16] 汪基德,蔡建东.追寻先驱足迹,提炼历史智慧——中国电化教育先驱学术思想研究开篇辞[J].现代教育技术,2011,(1):6.

[17]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和解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8] 李兴敏,刘运祥.通过电化教育年表分析把握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9):71.

[19] 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22.

[20]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电化教育篇5

尖草坪区实验中学是区属的寄宿式初级中学,前身为太原北郊二中,一九九八年九月正式成立,更名为尖草坪区实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6640㎡,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两座,还设有师生餐厅和澡溏,教师宿舍。学校现有教职工55人,教学班11个,学生651人。我校组建两年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坚持“五育并重,德育优先,素质为本,创一流学校,育时代英才”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树师德、铸师魂、轻负担、上质量、讲奉献、求创新、办特色、育新人”的二十四字方针,以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节约,学会卫生,学会做事,学会守法”等七个学会为目标,坚持“自强、自护、自律、自学”的校训。本着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研究,提高质量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组建之前,学校原有设备破旧落后,特别是电化教育设施基本处于空白,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较差的局面,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纳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电化教育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区委、区政府、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就如何更有效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中心问题着手,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建校两年来,总计投入二十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现已配置:电脑27台,幻灯15台,录音机20台,彩电5台,并购置DVD和调音台,大功率音响,打印机,复印机,上网设备等配套设施,尽学校最大力量,使教师能使用多品种、高性能的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广阔、快速的渠道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内容,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实现“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材结构,改善师生关系”的办学目的。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健全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形成以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并由教研人员、实验人员、电教人员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完善了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和使用制度,确立了总体规划,规范各项管理,建立了电教档案,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地全面开展电教工作。二、加大电化教育投入,不断完善电化教育设备配套,学校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每年都拿出不少于学杂费20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并配备了投影、录像、录音教材,按[93年标准配套]初中Ⅱ类标准:班班购置了投影仪、附幕、投影柜、录音机。去年建成了现代化电脑教室,已全面向师生开放,使开展电化教育的学科占所有学科的90,开展电化教育的教师占所有在职教师的70,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各种电教媒体的比例达70。三、加强钻研,提高电教队伍素质。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电化教育的实施研究,使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电化教育意识,积极使用各种电教手段;支持电教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名校的宝贵经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并要求教师每学期都写出应用电教的论文,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在公开课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并专门组织电教公开课,大大促进了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指导下,我校组建两年来,各科教学成绩 在尖草坪区均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有四名教师在太原市七项技能竞赛中获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一名教师在第五届太原市教学能手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尖草坪区连续两届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八名教师现场作课,并获区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40余篇,其中部级论文5篇,省级论文4篇,市区级论文3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使用,所以说电化教育已被运用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劳。

尽管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距离市区重点中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电化教育设施仍需完善,现有设备还需更新,高新技术硬件设施配套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教师应用电教手段素质也亟待提高,但所有以上成绩的取得,已经坚定了我校不断加强电化教育工作的决心,争取在五年内实现电化教育手段市区一流化。

电化教育篇6

[关键词] 教育电子商务化信誉化现代教育运作准备

教育电子商务化是一种教育消费活动,它的运行模式,除了包含传统的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等环节外,更是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商务运行模式,它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心志的特殊服务。在运行模式上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和常规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需要建立短期标准和长期规划的综合性教育商务化模式。

教育电子商务化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网络之上的,它已摒除了网络发展初期的浮躁化,开始向健康、高效益、规范化方向发展。教育电子商务化需要在技术、理论、管理等方面与网络上的普通电子商务靠拢。教育电子商务化的商业运作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教育电子商务化的低成本运营的可能性评估

教育电子商务的成本问题是需要优先考虑的根本问题。教育电子商务化的成本审核应该包括投资成本审核、中期的应用开发成本审核、版权成本审核和全程的维护服务成本审核的认定。教育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它依托的应该是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电子教育产品制作等都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等学校。

对于学习者方面涉及到的客户成本也应该在成本审核之列。同普通电子商务相似,这是一种完全依赖网络的服务,这些费用虽然不列入商务化的运营成本,但最大限度的减少用户开支,也是教育电子商务化被学习者接受并得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高校已有的技术、硬件和拥有的人才、人文环境、信誉、社会地位等软环境,将会大大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增加相对竞争力。

二、网络教育学习信誉化制度的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信誉与电子商务教育资格审查机制的结合

学习者、电子商务化教育提供机构双层次的信誉问题是需要一定制度保障的。电子商务化教育提供机构需要部级的审核,并走向国际化。而学习者作为行为个体在电子商务教育中的收益需要以认证的形式得到证明。

在权威部门认证管理上,有必要设立严格的资格审查机制,严格把握控制非正规办学单位的申请,注意思想传播的健康化,不给歪理邪说等邪恶、极端言行渗入到教育系统的机会。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为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或国家提供可靠的标识。

除了在国家的高度上承认其办学资格,还需要在国际合作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认识到网络的无国界性,教育电子商务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面向的是网络。这就要求教育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和实名性并重,也就是说要使用有效的电子签名技术及其立法为教育电子商务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而电子商务立法还有待时日研究,那么可以考虑暂时性的设立教育电子商务的实名化规则。

三、短期标准与长期的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技术支持与监管双管齐下

规矩的设定和遵守应该在教育电子商业化的初期建立起就纳入日程。网络经济初期出现的泡沫经济至今还让人心存余悸。在建设初期可以做出短期标准,也就是说不允许有标准缺失的情况存在。之后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和成熟。这种质量标准应该包括教育电子商品质量评估标准、价格水平制定办法、网络交货质量验证体系、相关整体服务水平标准、监管机制的建立等。

这些质量评估标准的来源渠道主要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使用者即学习者的需求;参照各级别比赛的成功教育案例及评比标准;调查正在使用中的远程教育系统;专业从业人员的发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等。

在评估原则上,强调和注重持续性的对教育的电子商务资格做出鉴定和质量评估。除在开办教育电子商务化资格时进行评定外,还要定时对教育电子商务化机构进行评估,以使教育电子商务化在教学产品制作、售后服务、社会信誉、产品质量等方面保持质量,及时吸收普通教育的先进思路和做法,争取与普通教育同步。这种评估应该包含三种:地区性评估团体、部级评估团体、民间临时性评估团体、专业性评估团体。

四、教育电子商务化需要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互补联合

从教育电子商务化的面向对象来看,包括面向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教育(特殊教育),又可以适当融入到义务教育当中去,可以起到平衡师资,提高偏远山区教学质量,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教育的电子商务化,还有利于吸引企业界的投资和进行企业的业务培训等;还可以进行休闲教育和社区教育。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高速发展,那么由此带来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和快速传播的教育电子商务化就不是哪个学校依靠自身就能完成的。无论在先期市场调查、全程投资力度、产品宣传与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的全力配合,而单独的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制造出高质量的电子化系列产品。许多企业家和投资商都对这种新兴的“知识经济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研究。

电化教育篇7

论文摘 要: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对电化教育也产生了必然的需求。经验表明,电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电化教育方法,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善效果明显。另外,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电化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促进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叙述了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视程度不一样,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开展的并不充分,主要现状为:

1.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展了电化教育。出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电化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开展程度不同,但是电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被多数中职学校所认识到。

2.电化教育已经为中职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获得了最直接的影响和提升。电化教育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提高和进展。

3.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促进了中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对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影响很大,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此外,电化教育也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开展电化教育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品质的必然手段,无论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开展电化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为了中职学校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中职学校的电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为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中职教育要想健康发展,改革电化教育成为了必然选择。

2.为了深化电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职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就要不断的探索,改革现有的电化教育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改革电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考虑到电化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电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作用,对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的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情况的了解,中职学校电化教育在开展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进行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电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电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创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为了达到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没有分析学校电化教育面临的形势,在电化教育开展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段都比较陈旧。

2.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需要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成为了目前电化教育开展中的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电化教育理念是指导电化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理念陈旧,直接导致电化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陈旧的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3.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了解,有一些学校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并没有真抓实干,并没有深入下去,学校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化教育取得积极地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和成绩,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但是电化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的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基础,对于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理念进行及时更新,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使电化教育快速发展。

3.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作用,要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电化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参考文献

电化教育篇8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2011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2、建立电教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库,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在省市资源开发规划框架内,有计划地开发适应我县的和中小学课本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尝试开发研制专题式多媒体教材。

3、加强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电教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质量服务。

4、配合省教育厅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开展,县电教馆拟运用“三分屏”录制软件制作一批优质课、名师讲座和专题教育资源光盘,以光盘培训、光盘送教下乡的形式传播学习,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启动县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建设(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功能),为教育信息网络化打基础。

(三)学校电化教学

1、继续开展好电教观摩周活动。要以乡、校为单位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摩研讨活动。县馆筹备召开一次全县电教观摩教学活动。

2、做好2011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电教论文评选工作。开展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争取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上取得新突破。尝试开展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开通夏邑县中小学生作文网站,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加强电教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小技巧、小想法入手提炼小课题,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以实用管用为前提打破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以草根教研为主体,推动课题研究出现新局面。

4、建立电教教研的学科骨干队伍,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电教教研。

5、对县直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配合市馆工作安排,搞好农远项目学校校长培训,计划培训300人。

2、配合市馆工作安排,搞好农远项目学校技术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每乡(镇)至少培训2人,总计50人。

3、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培训,计划培训100人。

4、根据省市安排,做好其他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5、积极筹建县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实现技术培训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五)其他工作

1、主动做好教育电视新闻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县局要求做好实况录像、专题节目制作;利用互联网展示教育良好风貌。

2、编发好《电教工作简讯》和《2011年电化教育工作年历》

3、积极介绍推广适合教育的新产品、新技术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引进推广有益于教育教学的电子类教学软件和网络产品。

4、完成县局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工作措施和考核办法

(1)

2011年电化教育工作计划相关文章列表: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一)各县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学习传达电教工作任务和要求,深刻领会上级关于发展电化教育的精神,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高度,全面贯彻发展电化教育的各项政策。

(二)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对各项具体工作能够层层落实,抓出成效。

(三)电教馆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各中小学校也要建立健全电教工作领导组和教研组,做到上传下达、政令畅通、责有人负,事有人办,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建立电教工作长效考核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考评。县馆将对县直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的电教工作进行建档,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整理备案,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

(五)加强校际之间、乡际之间、县际之间的工作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局面。

(六)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县馆将及时以简报、简讯、网络、会议等形式通报到乡校,汇报到县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2011年电化教育工作计划相关文章列表:

电化教育篇9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2011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2、建立电教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库,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在省市资源开发规划框架内,有计划地开发适应我县的和中小学课本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尝试开发研制专题式多媒体教材。

3、加强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电教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质量服务。

4、配合省教育厅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开展,县电教馆拟运用“三分屏”录制软件制作一批优质课、名师讲座和专题教育资源光盘,以光盘培训、光盘送教下乡的形式传播学习,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启动县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建设(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功能),为教育信息网络化打基础。

(三)学校电化教学

1、继续开展好电教观摩周活动。要以乡、校为单位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摩研讨活动。县馆筹备召开一次全县电教观摩教学活动。

2、做好2011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电教论文评选工作。开展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争取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上取得新突破。尝试开展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开通夏邑县中小学生作文网站,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加强电教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小技巧、小想法入手提炼小课题,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以实用管用为前提打破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以草根教研为主体,推动课题研究出现新局面。

4、建立电教教研的学科骨干队伍,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电教教研。

5、对县直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配合市馆工作安排,搞好农远项目学校校长培训,计划培训300人。

2、配合市馆工作安排,搞好农远项目学校技术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每乡(镇)至少培训2人,总计50人。

3、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培训,计划培训100人。

4、根据省市安排,做好其他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5、积极筹建县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实现技术培训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五)其他工作

1、主动做好教育电视新闻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县局要求做好实况录像、专题节目制作;利用互联网展示教育良好风貌。

2、编发好《电教工作简讯》和《2011年电化教育工作年历》

3、积极介绍推广适合教育的新产品、新技术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引进推广有益于教育教学的电子类教学软件和网络产品。

4、完成县局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工作措施和考核办法

(一)各县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学习传达电教工作任务和要求,深刻领会上级关于发展电化教育的精神,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高度,全面贯彻发展电化教育的各项政策。

(二)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对各项具体工作能够层层落实,抓出成效。

(三)电教馆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各中小学校也要建立健全电教工作领导组和教研组,做到上传下达、政令畅通、责有人负,事有人办,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建立电教工作长效考核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考评。县馆将对县直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的电教工作进行建档,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整理备案,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

电化教育篇10

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及“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

三、严守党的宣传纪律,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定,遵守音像管理条例,注重社会效果。

四、摄制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要坚持党性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突出思想性、政策性、典型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提高技术标准,增强艺术感染力。

五、指导基层加强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建设,搞好党员电教片的交流、播放、收看。注重调查研究,总结新鲜经验,发挥党员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能。

六、爱护党员电化教育机器设备,按周期和规定进行保养和维护;遵守设备管理使用、维护制度,不违章作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安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火防盗,安全用电。

七、热爱本职工作,作风正派,工作踏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奋发向上。

电教网络分站编审制度

一、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按计划确定拍摄题目,自选题目要请示、汇报,一般题材由主管党建的副部长审批,重要题材由部长审批,未经审批不得摄制。

二、制作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编前要审稿,编后要审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稿件应尽可能征求有关单位和当事人意见。

四、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实际,事实清楚,数字准确,防止失真。

五、已制作完毕的电教片要有完整的档案材料,做到有脚本,有合成片,有存档记录。

电教网络分站播放收看制度

一、制订好年度播放计划,合理安排播放内容。

二、积极组织片源,建立党员教电片复制、交流及合理有效的供片机制,满足基层播放收看的需要,认真填写播放收看记录,按要求上报党员电教片播放、收看意见反馈卡。三、搞好电教播放员培训工作,保证播放收看工作正常运行。

四、做好对下指导,对上信息反馈工作。

五、每半年对电教播放收看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

电教网络分站电教设备管理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设备管理实行定岗、定人,岗位责任制度。

二、所有设备、附件、易耗品要先报计划,经领导批准后方能采购;验收后由领导签字方能核销;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不准外借或挪作它用,如果人员变动,要履行好交接手续。

二、设备只限党员电化教育专用。不准拍摄录制业务范围外的内容,严禁播放内容不健康的音像节目。

三、按设备使用程序操作。运行时要做到人不离机,精心操作,发现问题,立即停机,严禁设备带病工作。严禁在过压、过热、噪热、低温、阳光直射、强磁场、浓尘、强震、水汽、有害气体等环境下使用设备。严禁用灯具或高温设施烘烤设备。严禁用粗糙物擦光学设备。作业完毕关掉一切电源。

四、按周期和规定进行设备维护。首先由使用人提出申请报告,经领导批准后,通过技术人员进行检修、调试和鉴定,并搞好记载,装入设备技术档案。

五、每年对设备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对基层电教站、播放点进行一次检查,对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的予以纠正,问题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电教网络分站音像教材管理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含录音带、录像带、VCD光盘、DVD光盘)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柜存放。

二、音像教材购入需经领导验收签字,然后登记入册,并进行编号。录像带、VCD光盘、DVD光盘编号分五类:

(1)资料类。属长期保存类;(2)素材带。含音乐、音响、图像素材,期限性保存;

(3)工作类。含采访类、固定的片头、片尾、字幕、字标、制版等方面用带;

(4)存档类。含政论片、新闻片、事迹专题片、党员教育电视剧或影片、党史片、科技教育片、《黑龙江党员电教》片,用于存入档案的录像带或光盘,永不消磁,不能在有磁场的地方保存;(5)备用类。复制、发行、制版等方面的带或光盘。

录音带编号分四类:

(1)原始录音;(2)音乐资料;(3)歌曲;(4)音响。

三、借用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要履行手续,用后及时归还。

四、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报损,需经领导签字后方生效,报损音像教材不再投入使用。

电教网络分站电教经费管理制度

一、电教经费管理由专人负责,会计、出纳分设,建立健全帐目。

二、严格手续。经费使用必须经主管部长批准,票据经领导验收签字盖章方可入帐。

三、年初搞好预算,年末搞好决算,帐目日清月结,科目清楚,记帐凭证内容完整、准确、定期装订成册。

四、搞好现金、支票和帐户的管理。现金要及时存放银行,不及时存入银行出现丢失、被盗等情况由经费管理者负责赔偿,支票使用要进行登记。

五、电教经费要专款专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节省开支,提高资金利用率。

六、每年对电教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将自查情况按要求上报。

电教网络分站档案管理制度

一、档案管理要专人负责。

二、入档资料全部立档、归档。档案分四类管理:(1)行政档案。即有关党员电化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领导讲话、总结、规划、报告、典型经验、统计数字等。(2)宣传档案。即用于党员电化教育睡拍摄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3)技术设备档案。即设备的购置、运行、维护、检修、鉴定等。(4)财务档案。即有关的财务帐目、凭证。

二、一切档案资料均不得个人保存,需使用时,履行借用手续,用后及时归档。

三、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档案材料分类、编号、填写目录,定期进行装订整理。

四、入档材料不准涂改、撕页或剪裁。

【党员电教制度·乡镇工作站】

电教工作站工作人员守则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二次创业、富民兴市”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在林场所、农村村屯党组织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作用。

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政治理论的业务技术,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及“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

三、严守党的宣传纪律,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定,遵守音像管理条例,注重社会效果。

四、指导基层加强电教播放点标准化建设,搞好党员电教片的交流、播放、收看。注重调查研究,总结新鲜经验,发挥党员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能。

五、爱护党员电化教育机器设备,按周期和规定进行保养和维护;遵守设备管理使用、维护制度,不违章作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安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火防盗,安全用电。

六、热爱本职工作,作风正派,工作踏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奋发向上。

电教工作站电教设备管理制度

一、专人保管。实行定岗、定人责任制,如人员变动要履行好交接手续。

二、专柜存放。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不准外借或挪作它用。

三、专机专用。电教设备只用于党员电化教育,不准播放其它音像节目。

四、按设备使用程序操作。运行时要做到人不离机,精心操作,发现问题,立即停机,严禁设备带病工作。作业完毕关掉一切电源。

五、按周期和程序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保证正常运行。

电教工作站音像教材管理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含录音带、录像带、VCD光盘、DVD光盘)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柜存放。

二、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购入需经领导验收签字,然后登记入册并进行编号。录像带、光盘分五类:政论片、事迹专题片、新闻片、科技教育片、《黑龙江党员电教》片;录音带分两类:录音课堂、文艺性录音教材。

三、借用音像教材要履行手续,用后及时归还。

四、音像教材报损,需领导在帐面签字方生效,报损音像教材不再使用。

电教工作站播放收看制度

一、党员电教片要由播放员负责播放。

二、制订好年度播放计划,合理安排播放内容。

三、对基层播放点及时供片,搞好传递。

四、每月组织机关支部党员收看一次电教片,对未配备“两机”的支部(总支)每1—2个月巡回播放一次电教片,党员受教育面要达到95%以上。

五、搞好播放场次、人次、收视率的统计,按要求上报。

六、播放员在播放前要介绍电教片内容,播放后组织座谈讨论,做好播放收看记录。

七、对播放点党员电教片播放收看记录簿每季调阅一次,做好对下指导,对上信息反馈工作。八、播放员要严格遵守电教工作人员守则,严禁播放不健康的音像节目。

【党员电教制度·村屯播放点】

电教播放网点工作人员守则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二次创业、富民兴市”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在林场所、农村村屯党组织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作用。

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

三、严守党的宣传纪律,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定,遵守音像管理条例,注重社会效果。

四、加强电教网络建设,搞好党员电教片的交流、播放、收看。注重调查研究,总结新鲜经验,发挥党员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能。

五、爱护党员电化教育机器设备,按周期和规定进行保养和维护;遵守设备管理使用、维护制度,不违章作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安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火防盗,安全用电。

六、热爱本职工作,作风正派,工作踏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奋发向上。

电教播放网点电教设备管理制度

一、专人保管。实行定岗、定人责任制,如人员变动要履行好交接手续。

二、专柜存放。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不准外借或挪作它用。

三、专机专用。电教设备只用于党员电化教育,不准播放其它音像节目。

四、按设备使用程序操作。运行时要做到人不离机,精心操作,发现问题,立即停机,严禁设备带病工作。作业完毕关掉一切电源。

五、按周期和程序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保证正常运行。

六、每半年接受党委主管部门对电教站、播放网点的设备管理情况的检查,对作用发挥不好、管理工作不善的予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电教播放网点播放收看制度

一、党员电教片要由播放员负责播放。

二、制订好年度播放计划,合理安排播放内容。

三、每月组织党员收看一次电教片,受教育面要达到95%以上。

四、搞好播放场次、人次、收视率的统计,按要求上报。

五、播放员在播放前要介绍电教片内容,播放后组织座谈讨论,做好播放收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