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十篇

时间:2023-03-16 11:27:31

电化学

电化学篇1

英文名称:Electrochemistr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厦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471

国内刊号:35-1172/O6

邮发代号:34-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电化学篇2

一、教学媒体多样化

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采用媒体是比较单一的。电化教学则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媒体,并力求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综会运用,以取得教学功能和效果上的最优化。

1.设备电气化。电化教学中,要有相应的电教设备。这些设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电教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等;一类是重设备,如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都是电气化或电子化的,并具有越来越自动化的功能。

2.教材形声化。传统教学主要是用文字和符号表现内容。学生学习掌握这些内容要有一定的经验作基础,要经过大脑将抽象的词语符号传译成已有的知识表象,才能接受和理解。电教教材表有形声的特点,电化教学主要是用图像,声音来传递知识表现教学内容的.它不是将客观事物抽象化,而是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加知和理解的进程。

二、表现手段多样化

传统教学除老师口授外,主要使用的教具是粉笔、黑板和教科书,因而文字、图片、板图也就成了它的主要表现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还是不能放弃,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电化教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较的表现力,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或加工,使大与小、远与近、慢与快、零与整、虚与实根据教学需要相互转化,进而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再现于课堂。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教学形式。电化教学除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有无距离教学组织形式。远距离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利用无线广播、广播电视等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对象可能是几十人,几百人,也可能是几千人上万人。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操作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或训练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学习程度,决定学习进度。

电化教学不仅具有以上的优越的特点,而且它的作用在现代化教学中也越来越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巧设教学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使学生进行了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民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就小学生来说,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等方面。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且可能引发具有丰富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为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供动手机会,激发操作欲望

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在手与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化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成为创造聪明的工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把外界的动力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充分感知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做什么呢?那就是实践,由读到写的实践,由课内到课外的实践,由课本到大自然的实践,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人类文化的灿烂。

四、促进教学改革

电化学篇3

关键词:电厂;化学制水;离子交换;酸碱耗

化学制水系统在电厂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电厂能否安全、高效地生产、运行。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除盐过程中酸碱耗偏高的问题。由于电厂化学制水一般均采用离子交换除盐法,即先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具有可逆性,再采用酸、碱等再生剂对失效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复苏,随之产生的酸碱废液也成了电厂排放的主要废液。怎样减少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除盐过程再生酸碱耗量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 造成酸碱耗高的原因分析

1.1 水源水质

电厂化学制水采用的水源有可能受到污染,使水中有机物和金属盐类含量偏高且成分复杂,造成树脂中毒难以洗脱,导致树脂运行周期短、再生频繁、酸碱耗升高。因此对于水源的选择是影响酸碱耗高的主要原因,通常的电厂总是选择水源较好的位置进行建厂或者取水,这是对于电厂的需要也是公众对于安全用水的必然要求。

1.2 树脂

众所周知,树脂在离子交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树脂乱层、被有机物污染等原因,树脂层中离子形态及分布规律被打乱或者中毒失效,失去逐层置换的作用,从而降低再生效率和再生度,影响制水周期和酸碱耗。同时树脂再生工艺不精,也是酸碱耗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树脂在成酸碱耗高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1.3 再生过程的影响

制水中交换器的再生方式对其运行周期,出水水质及酸、碱耗也有较大的影响。顺、逆流再生的选择;交换树脂的反洗程度;再生液的浓度、温度、流速、用量、接触时间等也会对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效果有影响,进而影响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和再生酸、碱耗。此外,再生剂的种类、质量等都会对再生效果和酸、碱耗有影响。

1.4 其他原因

一方面,操作人员操作的随意性或工作中不认真,如水碱度、阳床出水酸度以及二氧化碳等参数不进行测量,仅根据个人经验或实验班数据来计算酸碱耗,造成计量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离子交换树脂使用时间长,使树脂老化、降解、破碎、损耗等严重,从而造成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下降,增大酸碱耗。

2 降低酸碱耗的解决措施的分析

2.1 工作人员经常检查水源水质

要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检查水源水质是否异常(如化学耗氧量COD、氯离子等含量及上游违规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预处理制水设备处理能力,使进入离子交换器的水残余氯

2.2 消除自身水质污染

众所周知,自身水质的污染对降低酸碱耗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身水质污染得到消除,这样将会大大促进酸碱耗的降低。比如,在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酸碱排进一个中和池中,这样就能够将大部分废酸碱中和掉,中和后将中和液通过泵输送到造气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后将其作为补充水待用,这样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对环境基本上没有了污染;二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水资源;三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自身的水质污染,总之,将自身水质污染彻底消除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交换器能够正常的运行。

2.3 电厂应完善再生过程控制

通过完善再生过程的控制,可以让电厂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提高树脂再生效果、延长运行周期、降低酸碱耗,这样将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二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化学设备运行高效性,因此可以说,该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根据离子交换除盐理论,树脂交换基团的再生度与交换基团和酸碱再生液的接触时间成正比,即酸碱液在床内的滞留时间长有利于离子的彻底交换。保证再生液浓度和延长进酸碱时间可使交换作用充分进行并有效的降低酸碱耗。再生前将床内水排空并进行除盐水冲洗,可避免当阴床失效时,阴树脂基团失去交换作用,并使酸被洗掉同时又松动了树脂层,使水流均匀,阻力减小,提高了再生的效率和效果。

2.4 及时擦洗活性炭过滤器

活性炭过滤器在离子交换除盐设备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活性炭过滤器的安装位置也非常重要,安装在阳离子交换器的前面,这样设计安装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将水中残留的Cr和有机物去除掉;另一方面,能够将水中那些残留的悬浮物等杂物截留住,因此,活性炭过滤器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树脂的作用,延长了树脂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保护活性炭过滤器方面要做到经常对其进行相应的空气擦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除里面占有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杂质的残留量,使其吸附能力得以恢复和保持,因此,有专家曾说过,保护树脂减少污染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对活性炭过滤器要经常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擦洗。实验证明:在50~70m3/h的流量下,擦洗间隔为3-4d;流量为20-30m3/h时,擦洗间隔为4-6d。

2.5 严格控制酸碱及树脂的用量和质量

电厂每购买一批酸碱和新树脂时,需按电厂规定进行取样检测,保证每批酸、碱进厂时品质合格,从而防止因再生剂品质等原因影响再生效果这是降低酸碱耗的重要方式之一。继续改进污染树脂的超声波与药剂联合清洗复苏处理工艺,恢复树脂的交换容量。同时电厂应加大生产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运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并开展一系列针对降低酸、碱耗小指标竞赛活动,合理制订酸、碱耗指标,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运行人员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只要用科学的方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就能使酸碱耗维持在相对较低且合理的水平。而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电厂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既要求综合部门又要求技术部门进行努力,只要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所有瓶颈都会被攻破的。所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效益,才是真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戴广华.电厂水处理与化学监督[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09.

电化学篇4

电化教学,是采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教学,计算机教学等电教媒体,传送教学信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化教学适用于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如拼音,识字,理解课文,指导作文等。电化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开拓学生,感知事物的广阔天地,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首先,电化教学媒体的作用,丰富知识和改进了长期沿袭下来的黑板、粉笔、卡片,挂图等传统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其次,传统的教学主要使用文字教材,电化教学以幻灯片,电视片,录音带,计算机软件为教材,改变了教材单一的状况。

再有,电化教学要求老师更全面地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制作电化教学材料,我们不仅要掌握电化老汉的技术,并且要深入研究教学,从而促进了教学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几种电化教学手段

1.幻灯

采用幻灯教学,可将一些事物的形象,构造的细部放大显示,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描写夏季景色一段,写得非常美,课文通过一组组重叠的词语描绘森林的茂密和苍翠,运用比喻句来描写弥漫的晨雾以及阳光,野花,把小兴安岭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可以运用幻灯片映出小兴安岭的美景,一边演示,一边引导 学生观察,并提问写了哪些景物,生动看边说,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这样创设了情境,生就能理解,并带着愉悦感进行朗读,背诵。

2.投影

用投影器所放投影片,不仅能提供大幅清晰的画面,而且可以复合,分解,模拟事物的简单动态,直观性强,因此很爱欢迎,例如《海上日出》一课,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日出的过程。我们可以制作5张投影片:1一望无际的海面;2海天相接处发亮的云雾;3越变越红的云天;4太阳初露海面;5喷薄而出的红日。教学时,可以先按顺序单独放映5张投影片,进行讲解,然后按顺序连续放映,形成完整印象。不仅有助于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可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情景。

3.录音

利用录音辅助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语言。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播放配有哀乐的朗读寻音,使生置身于十里长街总理的环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总理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

4.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集表演,音乐、美工、灯光于一体,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故事或纪录片,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取得多方面的效果。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可组织学生观看《白求恩》,让学生耳闻目睹真实情景,激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的革命信念,价值观。

5.电视

电视是声像配合和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体。它将政治、生活、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种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轻松,融洽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电视纪录片《桂林山水》,学生边看边听播音员声情并茂的解说,对漓江的静、清、绿,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喻,排比了。

6.录像

采用录像辅助教学,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播放,与师的讲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录像教材的制作可以从电影电视片上录某些片断,配合教学播放,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录制。

三、使用电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目的明确,讲求实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它并不是主要手段,而是辅助手段。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一定要为语文教学目的服务,防止因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而削弱了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训练。有的课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就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的课内容抽象,确实要配以电化教学手段,要注意,从教学目的出发,使电化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受到思想教育。

2.多媒体教学交叉使用,恰当配合

多种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分析,接受知识,增强学习效果,老师要注意,把电教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科不守运用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电教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但要感知,更要理解,必须思考,在进行电化教学时,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如谈话法,观察法,阅读法,演示法等启生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3.课前要做好准备

电化学篇5

关键词:电教手段化学教学投影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

电化教学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有幻灯、电影、录像、录音、多媒体计算机等等。用这些仪器进行教学,有着极其突出的优点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可以快速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扩大演示试验范围,更好地进行观察和现场教学等等。

一、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由于电教手段表现化学教学内容比口头讲述更鲜明、生动、真实有趣,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讲空气一节时,用投影、电视录像给学生放映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空气组成的史实,使学生们体会和了解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领略他们获得研究成果的喜悦;放映一些有关大气污染的典型历史事件,以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现象,如: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及其引发原因,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它们体会到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热情、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路的清晰性,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在化学课上,用电教手段表现化学现象,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逐步从现象引导到本质,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化学规律。由于电教手段可以做到声画兼备,形象直观,因而可以使学生看得真切,记得牢固。例如:当铁钉放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钉的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呢?学生回答增加。为什么?答曰“置换出的铜粘附在铁钉表面,所以铁钉增加了生成铜的质量”。这说明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搞清楚反应的实际过程。这时可用投影演示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根据:Fe+CuSO4=Cu+FeSO4,参加反应的铁与生成的铜质量比为56∶64,在投影片上可分别用箭头表示铁元素从铁钉进入溶液中(FeSO4)、铜元素从溶液中(CuSO4)回到铁钉,如图:

铁钉

Fe56

Cu64

很明显,对铁钉来说,返回的铜质量多于它损失的铁质量,所以铁钉质量增加,但是,铁钉增加的质量并非生成铜的质量,而是生成铜与消耗铁的质量差(64-56)。这样讲起来学生耳听眼看,思路清晰,抓住了分析问题的要点,既加深了思路敏捷学生的记忆,又给了反应较慢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

三、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讲述到的实物在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等方面进行转化,因而把复杂的问题表现得简单明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让人看清、使人明白。例如:解释疑100ml水和平共处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什么略小于200ml的现象时,教材上的解释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两种分子混合后,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这样的解释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节简单动画:因为酒精分子比水分子大,可用较大圆圈表示酒精分子,较小圆圈表示水分子,两者混合后,让一部分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间隙,从而混合后的分子所占空间,比原两种分子分别所占空间之和要小。这样一来,将抽象的微观粒子形象化,能使学生极容易理解这一现象的实质。再如:讲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时,可设计投影幻灯,如图:

氧化汞汞原子、氧原子汞氧气

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它受热后分解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又结合为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对学生而言,这种形象直观的解释比较容易体会,容易接受。

四、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限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本来不能看到的化学现象和事实,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例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升空,炼钢的过程,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这些现象是不能或不便在课堂上用演示实验来观察的,只有用电视录像或电影等手段把它们真实地录制下来,才能通过电教手段使这些现象、内容等在课堂上重现于学生们的眼前。

五、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扩大演示试验的范围,更好地进行观察和现场教学。

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受时间限制,难于将实验搬进课堂演示整个实验过程。如果借助电教手段,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如铁生锈实验所需时间要十天左右,可采用电视录像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再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将实验过程中出现有明显现象变化的点剪辑出来,就可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放映铁生锈的过程,这样,既节省了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时间,又让学生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

电化学篇6

关键词:“预习文本”;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32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②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对教材中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内容的完善,也为学生后面学习选修模块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电解是一种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可以转化物质;电解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物质进而贮存化学能。因此,教材从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电解反应,从弄清电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入手,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实验的观察、探究,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电解反应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最后通过铜的电解精炼强调电解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传统的电解池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完之后,仅能机械性的记住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的放电顺序,并浅层次地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电解相关的习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节课上,如何通过真实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搜索出相关信息,并自己尝试去总结、归纳电解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用电解在水的净化中的应用——制氢氧化铝胶体沉降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以一个个启发式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出电解原理和一些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然后,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帮助学生构建电解池这一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工业精炼铜视频录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在工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化学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化学反应,而他们对于这些反应更多地是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并没有尝试着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去理解。本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电解反应入手,教学生如何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部分知识、规律,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是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获得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解的基本规律;

(2)电解池中电极反应的书写;

(3)掌握电解原理的重要应用,如电镀、金属的电解精炼、氯碱工业等。

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电解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与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重难点

(1)阴阳极的离子放电顺序

(2)惰性电极材料做阳极时的电解规律

(3)活性电极材料做阳极时的电解规律

2.教学设计流程

3.板书设计(略)

四、教学设计的思考

1.教学环节分析

你知道吗——笔者通过展示真实的情境生活污水的处理,引出学习任务——电解反应的原理。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对铝比金子贵这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回顾——启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寻找到与本节新课的相关知识。

问题讨论——教师策划好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规律。教师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自己动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电解相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的规律和结论。

实验探究——化学是实验科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用理论去论证,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课堂上难以演示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手段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化学篇7

【关键词】电化教学;优化课堂

电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是使用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工具“口传笔授”。电化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高效的教学。常用的电教工具有:幻灯机、放映机、电唱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称为“硬件”;还有电教教材,称为“软件”,如幻灯片、电影片、录相带、唱片、录音磁带、cai课件等。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加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1.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一般是概述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叙事简洁,议论精当,但却缺少生动、具体、形象的描绘;教材中虽配有一些插图,但数量少,色彩单调,缺乏立体感。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能运用幻灯片、电视片、电影片就可以比较多地再现历史画面,如可以将《敦煌飞天图》等历史图片,秦陵兵马俑等历史文物,《黄海海战》等历史场面,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等历史人物及许许多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再现于屏幕上,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强烈的光感,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映入学生眼帘,为学生所感知。再配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讲述,做到视听结合,以加深学生对历史表象、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新鲜感、新奇感,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在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五课“海内存知己”时,利用《鉴真和尚东征绘传》制成幻灯片,在将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的画面映在屏幕上的同时,加以叙述说:“鉴真和尚和他的弟子乘着木制的帆船驶向波光荡漾的茫茫大海,遇到特大风浪几乎沉没,在海上飘流几个月后,备历艰险,最后飘到海南岛南端的振州(今崖县)。鉴真和尚就是这样不避艰险,从742年到753年,前后十一年,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时,他已66岁高龄、双目失明,仍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交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学生兴致盎然地注视着银屏画面,聆听老师讲解,对鉴真东渡这一历史事实及其内涵的理解和记忆就增强了。

又如我在讲授“我国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部分时,首先使用visual basic软件,根据教材内容把“公元纪年”,“主要朝代”制作了显示图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朝代和其先后顺序等要学会的主要问题。在“公元纪年”中,制作时间轴、年代、世纪一页。时间轴的显示和教师的讲解,使知识呈现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主要朝代是本课的重轴戏,教学中我首先启动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主要朝代,在屏幕中设置离散的、无序的各个朝代,然后使用动画技术,让朝代块沿不同路径落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时已使学生求知欲达到高潮。教师抓住契机,满足完整的认读朝代名称和顺序的欲望,又制作两页关于朝代的文字和歌诀,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完整。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cai课件参与课堂教学配合练习,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升华。

2.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复现历史,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学生易懂好记,这就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投影,能把预先准备好的板书提纲、图表,重复反射到屏幕上,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楚,鲜明生动,从而节省了许多板书时间。另外,还可多次重复某些部分的录相、影片、幻灯片、录音,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些都能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再者,制出的幻灯片、电视片、录音磁带等,可以多次反复使用。教学人员制作时虽需要花去一些时间,但随着使用的次数多,时间长,实际上省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时间的价值倍增,电化教学的这一优点,更能显示其重要性。

3.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的节省,就为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条件。同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复现大量历史事物和现象,特别是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难于表现的历史现象。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甲午海战,汀泗桥战斗等战争的场面和过程,谭嗣同狱中题诗和就义前奋笔疾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场面,秦陵兵马俑,崇圣寺三塔,库斯科的太阳庙等名胜古迹,斯大林格勒、遵义等地的革命遗址,古今中外的自然地址环境和风土人情,古代疆域的变迁等。这些内容,正好有利于补充教材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和开拓学生视野。

4.电化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

电化学篇8

一、电教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 电教媒体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初中化学课堂引进了电教媒体参与教学,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化学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枯燥,严重缺少趣味性和直观性,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充分地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生成,教学效率因此无法提高,然而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够更好地解析重点和难点,直观、生动地将学生引领到化学的奇妙世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先进功能,巧妙地开展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教学中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思考,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电教媒体能够强化学生记忆,培养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把各个零散的实验、部分的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与过程等,设计制作成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说,学生在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将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以及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的投影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会回忆实验的过程,并在幻灯片中温习一遍,从而更好地总结和记忆。

3 能够优化课堂实验、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化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和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初中化学中存在一些危险的实验,特别是还有一些实验是无法在现实中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则能够真实地模拟实验场景,比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等。通过类似这种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当前初中化学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出现了偏差,致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公开课上的花架子,成为了必备的表演项目,有的教师为了一场公开课,煞费苦心制作课件,但是在平时教学中仍然是弃之不用;第二,许多教师在运用电教媒体的过程中将课件变成了电子版的教科书,教师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学生则负责观看,讲解的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表达方式,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第三,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看成是万能教具。多媒体尽管有其他媒体所无法超越的优势,但是常规教具的特色功能是不能够被忽视的,比如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以及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最后,教师没有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教学中的字幕跃然于荧屏,有时竟代替教师的语言,许多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情感表达、现场板书等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师生沟通过少,课堂缺乏一定的亲和力。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要注意的问题

电化学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电脑网络 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全面改版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教材的版面设计,插图和知识结构,还是文化背景,教学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但同时新教材存在生词太多,阅读量太大,部分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等诸多问题。因此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一、利用电脑网络教学英语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电脑辅助语言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通常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辅助英语教学,但利用因特网学习英语同其他的手段相比,有许多优点,如:信息量大,因特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交互性强,使用电脑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知识更新快,网络上的语言,同实际的语言发展同步;趣味性强,电脑软件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引人入胜。所以因特网可以更好地辅助我们教学英语,在因特网上,我们通过下面这些方法辅助我们教学英语。

1.查看英语教学网页。有些网页提供了各方面大量的英语教学信息和资料,像听、说、读、写、语法、测试、背景知识等,这些资料,包括一些声像资料都可以下载下来。

2.通过电子布告栏系统探讨英语教学。电子布告栏就像一块大公告板,你可以把有关英语教学的问题粘贴到上面,有人会作出答复。

3.在网上交笔友。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因特网上有很多笔友网页,在这些网页上,你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人打出的征友广告,你可以选择你要交的朋友,你也可以打出你自己的征友广告,你很快就会收到同你交友的邮件。

学习英语需要一个英语环境,但是我们不可能经常和英语是母语的人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因特网可以说从空间上拉近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给世界上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交流的机会。利用网络学习英语可弥补一般方法的不足,必将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它适用于现代化教学,特别是辅助学生学习外语最理想的工具。

1.丰富教学方法,充实课堂内容。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2.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效率。外语教学讲究听力和口语训练。由于我国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外语班人数大大超过理想规模,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训练机会少。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构成的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详细的教学内容。

3.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外语教学需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充实新内容,反映时代生活。外语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多媒体成为教师获取知识信息最得心应手的工具。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信息访问,可以收集到最新最好的图文并茂的教材,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对教材很方便地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对学生也可以根据其掌握的程度调整进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通过多媒体这种“无墙的图书馆”看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配套日趋完备,媒体在外语教学中将越来越重要。一堂课的优良将很大取决于对媒体的操作运用熟练程度上。这无疑给作为教师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使自己成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优秀的教师,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电化学篇10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2013年以来,“雾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电动汽车。结合这一环境问题的治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将项目学习的内容确定为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化学电源”,通过探究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学习相关概念和原理,揭开化学电源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能够了解新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

二、项目准备

1.解读课标,整合教材。

项目的实施依赖于课标的指导,因此研读课标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知识的主体性。对于化学电源的知识,课标在必修二和选修四课程模块中分别作了如下说明: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建议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对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做市场调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建议能够完成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中的内容,我们将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与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与化学电源相关的教材资料。根据相关教材资料,确定项目实施的开展周期为13学时。

2.研讨项目,确定流程。

在确定了项目课题后,组织教师开展多次项目研讨会,对项目课题的开展和方式进行研讨。

首先,第一次项目研讨会确定了项目的目恕4尤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项目的指引性目标。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和成果作了基本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整理出项目的概要。

其次,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中,主要研讨了项目流程,并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了以下学习环节:

(1)创设问题:根据信息,结合一些资料卡片,让学生以此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以此进行延伸,对所需掌握的知识、所要提高的能力、最终获得的成果有整体的认识。

(2)自主学习:结合创设问题和内容学案,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的分析和探讨为实践操作将奠定理论基础。

(3)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知识的原理、构成和发展,并由教师最终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

(4)类比迁移:以教学资料为基础,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迁移,可作阶梯难度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

(5)拓展延伸:学生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如化学史等。

(6)实践操作: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实验操作的验证和探究,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测评考核:对项目学习的各环节进行测评,如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等。

(8)成果展示:结合课程内容和自主活动,进行小组汇报和自由发挥的成果展示,同时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能够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学习的有益补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项目进行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及时作出修改,同时结合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讨论其合理性和实践性。

三、体例说明

项目学习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最终达成项目目标的学习方式。以“揭秘化学电源”为例,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主学习、总结拓展、实践操作、交流展示、测评考核等教学活动,在“做中学”,提升化学素养。

1.项目概要。

(1)从原理上认识燃料电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结合生活,了解生活中电池的种类,分析其结构,认识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2)通过对电池的拆分,掌握能量转换的原理。结合组成成分的验证,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依据化学史知识,了解电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项目活动。

活动一:课前热身。(2课时)

根据学习资料卡片的内容,进行走访了解、策划设计等,为完成项目成果做好铺垫。

[资料卡片一] 由于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爆表”,为保护公众健康,减缓大气污染程度,北京市应急办于2015年12月7日18时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资料卡片二] 环保部提出,PM2.5来源是机动车、燃煤、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等。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电动车除外)。

[资料卡片三] 燃料电池的燃料是氢和氧,生成物是清洁的水;零排放,不污染环境。燃料电动车能量转化效率高,可高达60%~80%,为内燃机的2~3倍。

根据以上三个资料卡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动车动力的来源及其原理。

活动二:自主学习。(2课时)

①知识回顾――科学探究一。

回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水的组成,[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

电解水需要的实验仪器有:电源、碳电极、硫酸钠溶液、电流表、试管、导线若干、开关。实验步骤为:将装置连接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预期得到的实验结果为:在负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H2,在正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O2,且体积比为2:1。

②知识反转――科学探究二。

去掉电解水装置的电源,将两电极与小灯泡用导线相连,形成氢氧燃料电池。

实验所需仪器有:碳电极、硫酸钠溶液、电流表、试管、导线若干、开关、小灯泡。实验步骤为:将电解装置的电源拆掉,连接小灯泡,观察两电极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及小灯泡是否变亮。预期得到的实验结果为:小灯泡可以发光,两电极气体减少,电流表偏转。

③新知学习。

根据科学探究一和科学探究二,研究这两个装置的原理:

电解水: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燃料电池:H2-2e-■2H+

O2+2H2O+4e-■4OH-

思考与交流:

根据电流表偏转确定电流方向:从能量转移角度和电子得失守恒分析这两个装置。

电解过程:能量:电能化学能;电子得失:阴极得e-,阳极失e-。

原电池:能量:化学能电能,电子得失:正极得e-,负极失e-。

活动三:知识延伸。(2课时)

①根据下图所示信息,分析生活中使用的酸性和碱性锌锰电池原理,思考交流每种物质在电池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查阅资料:生活中常见电池的分类及其原理,生活中常见电池的应用及发展,新型能源电池的使用。

活动四:实践操作。(2课时)。

从生活中收集各种类型的电池,类型可以有酸性电池、碱性电池、小型蓄电池、手机电池等。

拆分电池基本实验报告

组号:________

小组成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完成下列操作:

1.拆分电池(尽量保持电池剖面的完整,各组自己备份照片做材料汇报用)。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拆分成分预估:

实验结论:

2.描绘电池拆分后的横截面。

3.反思与评价。

[提示信息]

(1)可做横向和纵向切割。

(2)尽量保证切面的完整性。

下次课程任务:研究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成分。

根据学生收集的电池种类和数量、学生拆分实验方案的设计、拆分实验工具选择和拆分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如何才能更好地保留电池的成分,为下面进行原理学习和验证实验提供有效的例证?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合拆分电池所得到的成分,学生可以进行电池组成组分实验验证,选取酸性干电池或是碱性干电池部分成分验证,其他成分进行理论推导。

电池成分验证基本实验报告

组号: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电池构造示意图(见65页图)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完成下列操作: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电池中成分的方案(每小组选择酸、碱性中的一个进行设计)。

2.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3.反思与评价。

[提示信息]

(1)MnO2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反应后电池中产物为MnOOH。

(2)锌的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具有两性。

(3)电池中还有一些其他材料需自行查资料。

学生先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由教师进行指导,选择合理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酸性电池中的NH4Cl、MnO2、ZnCl2,以及作为负极的铝片。碱性电池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KOH、MnO2以及作为负极的铝片,但是MnOOH无法在中学实验室进行验证。

活动五:测评考核。(2课时)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测评试题。(见下图)

活动六:成果展示。(3课时)

①开展“化学史―化学电源的发展”活动。收集、整理有关电池发展的历史材料,查阅有关化学电源的化学史知识,从克莱斯特被电击、马森布莱克发明德莱顿瓶,到伽伐尼认为的“生物电”,再到伏打电池、丹尼尔电池、本生电池的出现,一直到近代所使用的电池,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示。

②开展“话剧―化学电源的历程”活动。根据化学史收集的材料,编写“化学电源的历程”剧本。通过话剧将重要的发展历史再现。

③收集和整理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最终以PPT的形式展出“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根据所学有关原电池的知识,自制电池(如干电池、水果电池、简易版新型空气电池等)。

结合课程内容和自主活动,进行小组汇报和自由发挥的成果展示,同时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能够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学习的有益补充。

3.项目交流。

实现自我评价和反思。对原电池原理、装置和反应方程式、常见原电池的种类及原理知识进行整理,结合实验操作的验证和探究,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学习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科学视野。

新型电池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新型电池供需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研制新型电池都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即自重小、体积小、容量大、温度适应范围宽、使用安全、储存期长、维护方便。应用于空间技术方面的电池还特别注意性能可靠、密封性好,能经受得住各种严酷的空间环境和发射环境的考验。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力军,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新型电池需求的增加,中国政府将继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新型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1)太阳电池。

目前常用的太阳电池是由硅制成的,一般是在电子型单晶硅的小片上用扩散法渗进一薄层硼,以得到PN结,然后再加上电极。当日光直射到渗了硼的薄层面上时,两极间就产生电动势。这种电池可用作人造卫星上仪器的电源。除硅外,砷化镓也是制作太阳电池的好材料。

(2)原子电池。

据1975年的报道,当时国外正对第一个原子电池进行测试。这个可输出20瓦,质量为1398kg的原子电池已沉入北海海底,向邻近的海洋测量站供电。这种电池密封在长84cm,直径69cm,铅外壁厚10cm的圆柱体中。它的核心部分是锶90。当锶衰变时,它产生相当于300W的热能,然后通过热电发生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最后输出的电功率是20W,电压28V。据称这种原子电池不需维护,至少可用5年,估计可用10年。《自然》杂志日前报道: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十分重要。一种包含非正常锂储能位点的多孔二氧化钼材料,其首次的放电容量达到1814mAhg-1,

是理论值的两倍多。这种过渡金属的纳米孔洞有意想不到的高储能反应发生。作者称这一发现或许为设计新型电池系统提供了思路。

(3)可充放电池。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成果表明:钼替代锂作为电极,极大地提高了电极的性能,电池的储电量可以提高7~8倍,而且重复充电次数也提高了近100倍。我国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钼电池电极的制造难度,成果突破了钼电池耐腐蚀性差的缺点。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明了一种以金纳米线为材料的新型电池,可以反复充放电数万次。

四、项目总结及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每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总结,分析、反思这一课题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下一个项目任务计划做出调整,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力求各小组体现良好的合作精神。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四中,学生收集的电池种类多,教师对学生电池拆分实验方案的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电池组成成分的验证,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很难全部完成,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成分进行验证,其他物质只做理论分析。

1.教学目标达成评价。

在项目开展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一次次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推动着课程的进程。学生对化W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枯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课堂气氛逐渐活跃,学生了解到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学生懂得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最初制订的三维目标基本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