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十篇

时间:2023-03-27 10:20:13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篇1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混凝土耐久性主要指:抗渗性、抗冻性、抗侵蚀性、碳化。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2.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2.1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当结构处于冰点以下环境时,混凝土内孔隙中的水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形成各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表面剥落,严重时可以露出石子。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越好。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包括: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孔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等。

2.2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膨胀,开裂,甚至破坏。国内外因碱-集料反应不得不拆除大坝,桥梁,海堤和学校的事件并不在少数。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需具备三个条件,即有相当数量的碱,相应的活性集料,水分,避免碱-集料反应的方法可采用:尽量避免采用活性集料;限制混凝土的碱含量;掺用混合材。

2.3化学侵蚀。当混凝土结构处在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环境时,会引起水泥石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与物化变化,而逐步受到侵蚀,严重的使水泥石强度降低,以至破坏.常见的化学侵蚀可分为淡水腐蚀,一般酸性水腐蚀,碳酸腐蚀,硫酸盐腐蚀,镁盐腐蚀等几类.淡水的冲刷,会溶解水泥石中的组分,使水泥石孔隙增加,密实度降低,从而进一步造成对水泥石的破坏;当水中溶有一些酸类时,水泥石就受到溶淅和化学溶解双重作用,腐蚀明显加速;碳酸在溶淅水泥石的同时,破坏混凝土内的碱环境,降低水泥水化产物的稳定性,影响水泥石的致密度;硫酸盐SO42-离子深入混凝土内与水泥组分反应,生成物体积膨胀开裂造成损坏。

2.4钢筋的锈蚀。钢筋的锈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逐步生成氢氧化铁等即铁锈,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混凝土碳化和中性化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密实度即抗渗性不足,酸性气体渗入混凝土内与氢氧化钙作用;其二,氯离子对钢筋表面钝化膜有特殊的破坏作用;其三,钢筋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脆性断裂;其四,钢筋的氢脆现象,即预应力筋在酸性与微碱性的介质中发生脆性断裂,钢筋在腐蚀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氢气,当钢筋内部存在缺陷,会产生很大压力,出现鼓泡现象,使钢筋脆化。

3.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

3.1原材料的选择。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水泥石一旦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被破坏,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集料的选择应考虑其碱活性,耐蚀性和吸水性,同时选择合理的级配,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掺混合材混凝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即近年来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

3.2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主要从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厚度控制、混凝土结构各种孔隙的控制以及水灰比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不同的腐蚀环境应设计不同的保护层厚度。如一类环境(室内正常环境),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应保护层厚度应按规范的规定增加40%;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宜整体浇筑,不宜留施工缝。可以通过掺加高效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降低用水量,减小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大幅度降低。

3.3结构的日常维护。结构在使用阶段,应注意检测,维护和修理,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更应如此,建立检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及时修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正常使用。在使用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承受超重荷载、接触腐蚀性物质,并尽量减少冻融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结构建成后定期检查,在结构破坏超过一定的界限后,就需要详查破坏原因并评估是否需要维修或加固。

4.对现有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思考

混凝土结构篇2

【关键词】劣化;耐久性;渗透性;碳化;碱骨料反应;冻融循环;钢筋保护层

1、耐久性设计的理由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在外部和内部不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保持其原有设计性能和使用功能的性质,在各种多样性的使用环境下抵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的能力。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通过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来实现。而耐久性是实现预期使用年限中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因混凝土耐久性不足而引起结构性能劣化,造成各种损失、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混凝土劣化是内外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混凝土中的气体、液体和离子在渗透、扩散和迁移中使得渗透性对结构性能有本质的影响;多孔-裂缝-缺陷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是水灰比、水泥用量、掺合料、骨料、外加剂与成型工艺、养护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的物理化学作用对混凝土有劣化作用,如材料与环境的磨损、冲蚀、荷载、温度作用外,土壤和地下水中存在的硫酸盐等腐蚀性介质导致混凝土膨胀和开裂,增大了渗透性,加速了混凝土的劣化。空气中二氧化碳气渗透到混凝土内,与其碱性物质起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使混凝土碱度降低即混凝土碳化,又称作中性化,当碳化超过混凝土的保护层时,在水与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就会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促成钢筋开始生锈。严重的锈蚀膨胀使钢筋与混凝土黏结衰减失效、随着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甚至脱落,钢筋的锈蚀加剧,进一步促使混凝土的劣化。北方严寒地区混凝土中结冰的水会体积膨胀而过冷的水会发生迁移,产生的压力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和剥落,而温度回升后冰随着融化更多的水被吸入裂缝中,这种冻融与渗透性加速了混凝土劣化,而除冰盐在北方地区的使用带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骨料中的活性矿物成分(活性二氧化硅)与碱性氢氧化物在潮湿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膨胀性碱硅胶,即碱骨料反应引起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损失,其膨胀和开裂形成裂纹和裂缝或宏观错位。而水气引入的过量氯离子会引起结构中钢筋严重锈蚀。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导致混凝土湿胀干缩、热胀冷缩,引起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因弹性模量不一致而涨缩不一致,产生微裂纹。所以,要防止混凝土碳化、限制碱含量、控制水胶比和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控制温湿度、选择合适的骨料及级配、在规范基础上选择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结构耐久性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2、耐久性设计的原则

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是基于公共安全和社会需要的最低限度要求。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环境及施工方式,所以有时仅仅满足规范的某些最低要求往往不能保证具体设计对象的耐久性从而保证设计使用年限。不同技术标准规范对同一问题规定不同,这时就需要设计人员运用力学、物理化学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有理有据采取措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往往比规范的规定更可靠。水泥用量要适当,主要控制水胶比、采用最佳矿物掺合料的参量和比例,掺减水剂和引气剂,骨料的粒径不宜过大,粗骨料一般不超过30mm为宜,而混凝土施工或与预制构件制作中要加强养护来控制温度、塑性和干缩等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制作成低孔隙、界面结合良好和少裂缝混凝土,达到耐久性目的。为了避免混凝土碳化的影响需要使钢筋有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避免钢筋因碳化锈蚀而影响钢筋混凝土的性能。

北方地区为了抗冻融,要对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因混凝土孔隙水受冻结冰、遇热融化的反复等交替的累计效应,会引起混凝土破坏,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吸水饱和度和环境状况在这种破坏中具有更加特殊的作用。降低水灰比、掺硅灰等抗冻性高的掺合料、用坚固的吸水率低的优质骨料及合理的骨料级配,在必要时用减水剂、引气剂等来减缓冰冻压力。盐溶液、干湿、冻融循环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则将是更加不利的情况。因碱骨料反应发生往往在潮湿环境中,所以限制混凝土中碱含量,尤其是在地下工程、路桥工程、潮湿环境中根据情况不同程度的严格限制,这是防止碱骨料反应的重要措施;此外矿物掺合料、掺入引气剂等也可有效的减轻碱骨料反应。耐久性和结构承载力设计有时对混凝土最低强度有不同要求,这就要同时考虑二者中要求偏高的要求,有些地下工程往往是耐久性起控制作用,同时应注意混凝土强度与钢筋级别的匹配,从现行规范看,基础及地下工程不能使用HPB300级钢筋,而应使用比此级别高的钢筋。所以耐久性设计应以解决混凝土劣化,保证结构的使用寿命为基本原则。

3、耐久性设计的一般内容

3.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影响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除考虑结构的重要性外,还与业主的要求、结构及基础类型、环境状况、布置方式和构造措施等有关,一般为50年,也有100年的。在北方地区,对刚性阶梯形条形基础,采取坡形并抹面的形式有利于减轻冻胀,这是从环境的冻胀角度来减轻基础劣化;有条件或要求较高时,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而地下和潮湿环境等宜采用碱含量受控水泥,特别是地下潮湿的环境;对于如工业项目中的设备基础等大体积混凝土则宜采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矿渣硅酸盐水泥;此外粗细骨料也应根据特殊要求做相应的控制,但粗骨料级配应连续,细骨料对抗渗抗冻和海砂等均有相应的耐久性方面的要求,这些在《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中都有明确要求。地面以上环境类别不都是一类环境,如工业厂房不采暖的情况,一般不属于一类环境,采暖的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室内和室外也不是同类环境。一个构件的不同面,如屋面板靠外侧及靠外侧的墙梁面在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时等都不属于一类环境。同属于室内的淋浴间也不属于一类环境。

3.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现行规范规定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是指箍筋、分布筋等最外层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这与以往的规定不同,这种规定更加合理,具体保护层厚度国家标准规范均有规定。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要求和波动较大是施工中的质量通病,设计中应有明确的可控措施,《混凝土结构钢筋间隔件应用技术规程》JGJ/T219-2010的做法是比较实用的控制保护层厚度的有效尝试,保护层控制可依据环境类别、使用部位的不同而采用金属类、塑料类、砂浆水泥基类或混凝土水泥基类的间隔件来保障,保护层采用钢筋间隔垫的措施,虽然投资略有一点点增加,但操作宜控,提高了保护层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耐久性。对于柱墙等竖直构件,地下部分的钢筋保护层因环境类别的变化需要加厚,底层柱和往地面以下延伸的柱,应注意不宜采取同一截面,因为若采取同一截面,按底层柱的保护层,如25,但按地面以下则为40,势必造成要地面以下的柱承载能力降低。宜钢筋位置不变,将上下保护层的差加到地面以下延伸柱上,使底层柱略微扩大,这应在施工图设计别给予关注的地方。

3.3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

屋面板的配筋一般是受力配筋,当屋面较长或温差较大时就应该同时考虑温度作用,尤其是比较吸热的卷材屋面等,尤其要考虑。屋面的保温材料的使用年限与结构的使用年限不一致,温度对长度较长的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某些部位超出了受力的影响,钢筋配置不能仅按荷载计算,而应叠加温度作用,钢筋的200间距的排布有时不够,可为100-150间距,满足强度的前提下有时调整钢筋直径,缩短间距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碱骨料反应、冻胀以及碳化等引起的裂缝的防治应有针对性。尤其是地下工程,如混凝土剪力墙等耐久性问题突出,应积极预防,如控制混凝土中碱含量、选择低碱活性骨料、改善混凝土所处的环境,隔绝湿气进入、掺矿物混合材、外加剂等,均简单宜行。需要明确的是,水泥用量多在控制碱含量方面不是有利的。

3.4混凝土其他劣化的治理

基础及地下结构和室外雨棚等属于恶劣环境情况,防排水构造等要加强,如保护层普遍加厚,做防水防潮层,构件形状有利于排水等;其实这些措施也有益于减轻碱骨料反应。碱、活性骨料和水是碱骨料反应的三因素,减少其中的任何一因素均可控制碱骨料反应。严重环境作用下合理采取防腐蚀附加措施或多重防护策略;耐久性需要的施工养护制度与保护层厚度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结构使用阶段的维护、修理与检测要求(图纸应该明确,包括必要的检测通道。预留检测维修的空间和装置)等。设计文件中应增加对混凝土养护、使用期的检查和维护等内容。

3.5混凝土强度等级取值

配筋混凝土结构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设计使用年限30年-50年1-A环境C25,一般情况下,地面以下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但地下室顶板一般应以C35比较合适,所以与环境类别密切相关。

4、混凝土耐久性规范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适用于常见环境下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连接件的耐久性设计,是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具有必要保证率的最低要求;此外还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第3.5节的耐久性设计是根据环境类别使用年限对房屋建筑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简化和调整后的基本设计内容,混凝土保护层在8.2节;《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则包含了混凝土耐久性方面通常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材料控制内容等;《混凝土结构钢筋间隔件应用技术规程》JGJ/T219-2010是针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质量通病钢筋的保护层的控制技术,《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对原材料、骨料含水率、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水熔性最大氯离子含量、引气剂掺量以及对预防碱骨料反应的措施等都有明确、简洁可操作的规定。对于泵送混凝土还要执行《泵送混凝土技术规范》JGJT10-2011。对于地下、外墙、坡屋面处于环境比较差的结构部位,分别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和《建筑外墙防水技术规范》JGJT235-2011、《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693-2011可供执行;对于冻土地区因冻胀性的影响须执行《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根据冻土类别有着不同的勘察和设计要求;再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6-2011结束了混凝土结构无施工规范的历史。对于工业中经常遇到的大体积混凝土问题,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等等,这些近年来的技术标准,无异在促进混凝土耐久性提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结论

通过对混凝土外部使用环境和结构内部因素的分析,探讨了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本理由、原则、设计内容和相应的规范,因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异常复杂,本文仅能对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提出抛砖引玉之作用,旨在实现对房屋结构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就能保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在加强结构耐久性设计方面提供一些技术交流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应用 第2章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机理 第3章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出版:2011年8月第一版.邢锋.编著.

混凝土结构篇3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评估。

正文:

一、混凝土产生裂缝对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结构的安全。

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入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设计原因:

1、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二)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四)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3、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4、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5、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6、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7、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五)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使用荷载超负。

3、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4、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5、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三、裂缝产生后的危害性评估与修补。

(一)裂缝危害性的评估:

混凝土的裂缝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

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

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h<0.5H浅层裂缝;0.5H≤h<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二)裂缝的处理与修补:

1、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混凝土严重损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6、仿生自愈合法: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混凝土结构篇4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预制混凝土构件、住宅建筑、住宅产业化、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PC)(PrefabricatedConcrete 缩写),其工艺是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PC工程在当今世界建筑领域中,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节能型建筑在海外得到较普遍运用。

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从搭脚手架、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多数工作由手工劳动完成。现浇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存在着:噪声扰民,粉尘污染;模板周转材料消耗大;施工人员多,手工劳动多,劳动强度大,且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混凝土外观及内在质量控制难;现场的建筑材料浪费严重等缺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用各种轻质隔墙分割室内平面,房间布置可以灵活多变。

2、施工方便,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很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很少。采用预制及半预制形式,现场湿作业大大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施工扰民,更可以减少材料和能源浪费。

3、建造速度快,对周围生活工作影响小。

4、建筑的尺寸符合模数,建筑构件较标准,具有较大的适应性。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外观好、尺寸准确、并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5、预制结构工期短,投资回收快。由于减少了现浇结构的支模、拆模和混凝土养护等时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减少了整体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同时,装配式结构可以连续地按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种类和数量,消除工序衔接的停闲时间,实现立体交叉作业,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绿色施工提供保障。另外,装配式结构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 ,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竹木材、废弃混凝土等。

在二十世纪末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道路、水工建筑、大型容器等工程结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全世界普及。

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篇5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火灾

对于混凝土结构,虽然其耐火性能比木结构和钢结构好,但实际发生的火灾实例表明,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作用下承载力降低、结构失效以致于倒塌的危险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在火灾引发的高温作用下,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以及两者之间的粘结力等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甚至有时还会发生混凝土的爆裂。这些材性的严重劣化,必将导致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变形增大。另外,结构受火时受火面温度随周围环境温度迅速升高,但由于混凝土的热惰性,内部温度增长缓慢,截面上形成不均匀温度场,而且温度变化梯度也不均匀,导致不均匀的温度变形和截面应力重分布,这些变化都足以危及结构的安全性,甚至导致结构失效。

建筑防火主要是利用建筑的防火措施(如防火分区、消防设施的布置等)、建筑的防护设施(如防火门、防火墙)和结构防护设施(如防火涂料、防火板等)达到其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减少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的目的。而进行结构抗火设计的意义为: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确保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延缓火势的蔓延;避免结构在火灾中局部或整体倒塌导致救火和人员疏散的困难;减轻结构在火灾中的破坏,减少结构的修复费用,缩短修复周期,减少间接经济损失。

结构的火灾反应分析主要是指结构或构件在高温下的承载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由于火灾中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基本保持不变,所以结构火灾中的反应分析便是在荷载固定及温度不断升高情况下进行的。为判定火灾反应是否满足结构抗火要求,还应进行结构的耐火极限分析。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其火灾反应分析主要包括温度场计算、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以及耐火极限分析。

建筑物起火时,火灾通过热辐射、对流及热传导首先传给结构构件表面,然后通过热传导在构件内部传递。混凝土结构在火灾高温作用下发生材质和力学性能上的变化,因此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高温下的分析,必先确定构件内部的温度场。

火灾作用下,构件截面的温度场随时间而变化,而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和质量密度也不是常数。所以截面热传导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瞬态问题,其控制方程是一个非线性抛物线型偏微分方程。对于实际同题,解析解几乎不可能得到,一般只能采用数值解法。实践表明,有限元与差分相结合的方法求解热传导方程比较有效。

影响温度场的因素较多如微裂缝、大孔洞、尺寸效应、混凝土龄期、恒温时间长短以及火灾中混凝土的爆裂等都对温度场有影响,,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另外,分析结构的火灾反应,对降温过程的分析是必要的。因为降温过程同样使结构处于不均匀的温度场作用下。降温作用对超静定结构损害很大,可能使火灾下未被破坏的结构破坏。当前对结构火灾反应研究多停留在升温阶段,由于降温模拟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对结构降温过程的火灾反应研究较少。

对一般构件而言,承载力变化主要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在火灾中的损伤程度,而对超静定结构,还取决于不同部位构件在火灾中刚度下降不同而导致的内力重分布。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对梁、柱、框架等进行了大量的火灾极限承载力试验而在理论分析上,主要是对构件截面承载力进行计算。目前一般做法是根据温度场计算结果将截面划分成区,计算内力和变形的关系,在截面承载力计算时一般仍假定平截面假定成立,且忽略拉区混凝土的作用及剪切效应等,但需事先明确和建立钢筋与混凝土的高温本构关系、热变形及瞬时徐变模型。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构件在标准耐火试验中,从受火的作用时间起,到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为止的这段时间,一般以小时计。判定建筑达到耐火极限的条件有三个:失去稳定性,失去完整性,失去绝热性。对于结构承重构件主要是失去稳定性,失去稳定性是指构件在试验中失去承载能力或抗变形能力,对于结构承重分隔构件,如承重墙、楼板、屋面板等,此类构件具有承重、分隔双重功能,所以当构件在试验中失去稳定性、完整性、绝热性任何一个条件时,构件即达到其耐火极限;对于分隔构件,如隔墙、吊顶、门窗等,此类构件的耐火极限由完整性或绝热性两个条件共同控制。

把火灾的高温作用等效为火灾荷载,用涉火空间内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总热量值度量。为了准确反映建筑内热量的分布状况,必须正确确定火灾荷载的分布。该研究是抗火设计的基础,国外许多国家都进行过研究,并公布了用于设计的火灾荷载的取值方法。我国非常需要符合我国实际的火灾荷载取值方法。

由于混凝土和钢材本身化学成分的差异,在温度影响下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离散性,缺乏统一的试验标准。高温下和高温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随机性,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却几乎都是确定性的,特别是高强混凝土方面的定量研究结果较少。所以还应加强试验研究,以期得到更多的数据积累,从而为后续研究及理论分析提供更好的基础。

如何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耐火性能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添加纤维对防止爆裂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混凝土结构篇6

关键词: 自密实混凝土, 配合比, 钢管混凝土, 工程应用

1.引言

为解决混凝土由于振捣不足而使耐久性降低及振捣密实困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甫开发了“不振捣的高耐久性混凝土”,即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它是一种有高流动性,且不离析和不泌水,不需要振捣即可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的高性能混凝土。随后,日本及美国等多数欧洲国家都开始投入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自密实混凝土所占密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构件,根据截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圆钢管混凝土,方、矩形钢管混凝土和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等。至今,国内外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圆形和方形钢管混凝土居多。在钢管中用自密实混凝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而且可以简化混凝土的振捣工序,降低混凝土的施工强度和工程费用,还可减轻城市噪音污染等。1999年建成的76层的深圳赛格广场顶层部分钢管混凝土柱就采用了自密实混凝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钢管普通混凝土类似,钢管普通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基本适用于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结构。

2.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

原材料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置非常重要。因此在配制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从而降低成本。胶凝材料的组成可能会影响混凝土应力腐蚀和开裂的性能。以粉煤灰取代一部分的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将使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大的改善。此外,骨料级配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骨料粒径必须严格的控制。自密实混凝土运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要求:易于浇筑入钢管内且浇筑初期较稳定,高弹性模量,硬化后低收缩性和徐变。因此自密实混凝土应该低坍落扩展度,高粘度和高级配。本文给出了试配C40普通及自密实混凝土,表1为普通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各类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如表2所示。配合比中所用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细骨料为细度模数为2.8的河砂,粗骨料最大粒径分别为25mm和10mm。自密实-1减水剂为聚丙烯型,自密实-2及普通型混凝土的减水剂是萘型。

表1: 普通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

注:所有混凝土设计强度均为C40

表2: 自密实和普通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

注:加 ‘*’ 表示混凝土自然养护

3. 工程应用

实例工程: 某商务大厦,是一座集办公、会展、商贸、金融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层建筑,该建筑地下三层,地上60层,总高度213m。采用圆形,方形钢管混凝土柱,部分柱子为三角型构造。钢管使用钢材的屈服极限为360MPa,钢管内浇筑C40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其中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列于表1,坍落度及L型仪流平度等工作指标如表2所示。混凝土密度为2370 Kg/m3。采用自下而上泵送顶升浇筑法施工,不仅可大大降低施工噪声,加快施工速度,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对于实际施工而言可减少高空作业,施工操作更为方便安全而且综合效益显著。

随后本文对采用普通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的工程造价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自密实混凝土不仅其工作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每立方米的造价也低于普通混凝土,对于工程实际使用大有益处。表3给出了实际的对比情况。

表3: 自密实与普通混凝土实际造价对比

4.结语

(1) 通过优选原材料,特别是骨料的粒形、级配和针片状含量,优化配合比,配制出具有优良的工作性,坍落度损失小,可泵性良好,同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自密实混凝土。满足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泵送法浇筑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2) 将自密实钢管混凝土应用工程实践中,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可满足灌注施工中泵送顶升的施工要求,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从材料成本、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综合比较来看,自密实混凝土用于钢管混凝土拱桥中具有较好的技术与经济效益。

5. 参考文献

[1] 李停驰.自密实混凝土综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8 (3): 72-74.

[2] 吴中伟, 廉慧珍. 高性能混凝土.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混凝土结构篇7

关键词:特大桥  海工混凝土  耐久性  浅谈  应用

        0 引言

        由于陈家贡湾特大桥处于海水环境,海水环境对于桥梁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按照一级公路桥梁结构100年设计基准期和本工程使用年限的要求进行结构耐久性设计,为保证陈家贡湾特大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本工程采取了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耐久性技术方案。然而我国目前尚没有大型海洋工程超长寿命服役的相关技术规范,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尚为空白,因此结合陈家贡湾特大桥工程的具体要求,研究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策略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技术极为迫切和重要。

        1 陈家贡湾特大桥混凝土结构布置和耐久性设计

        1.1 陈家贡湾特大桥混凝土结构布置 陈家贡湾特大桥孔数—孔径(孔—米)为60—30m,为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桥,桥梁上部结构:六孔一联、全桥共十联,行车道板与桥面铺装采用剪力钢筋连接;桥梁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悬臂预应力薄壁墩,墩柱为主截面3×1.5米的带竖肋矩形截面,基础采用柱式台、桩基础或重力台、扩大基础。混凝土设计强度根据不同部位在C35~C50之间。

        1.2 陈家贡湾特大桥附近海域气象环境 陈家贡湾特大桥地处东亚季风比较发达的黄海之滨,受季风和海洋气候的影响,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属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冬季气候干燥,时长稍寒。多年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1℃、最高气温为15.9℃。最热出现在八月,月平均气温为25℃,最冷出现在一月,月平均气温为-4.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累年全年蒸发量平均为1462.2毫米,其中全年以五月份为最高,累年平均达到180.1毫米,一月最小,仅为54.8毫米,海区全年盐度一般在15.00~34.00‰之间变化,属强混合型海区,海洋环境特征明显。

        1.3 陈家贡湾特大桥面临的耐久性问题 在海洋环境下结构混凝土的腐蚀荷载主要由气候和环境介质侵蚀引起,主要表现形式有钢筋锈蚀、盐类侵蚀、冻融循环、溶蚀、碱-集料反应和冲击磨损等。陈家贡湾特大桥位于东亚季风比较发达的黄海之滨,因为天气较暖,严重的冻融破环和浮冰的冲击磨损可不予考虑;镁盐、硫酸盐等盐类侵蚀和碱骨料反应破坏则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组分来避免;这样钢筋锈蚀破坏就成为最主要的腐蚀荷载。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可由两种因素诱发:一是海水中Cl-侵蚀,二是大气中的CO2使混凝土碳化。国内外大量工程调查和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境下导致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破坏的主要因素是Cl-进入混凝土中,并在钢筋表面集聚,促使钢筋产生电化学腐蚀。在陈家贡湾特大桥周边沿海地区调查中亦证实,海洋环境中混凝土的碳化速度远远低于Cl-渗透速度,混凝土自然碳化速度平均为3mm/10年。因此,影响陈家贡湾特大桥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因素是混凝土的Cl-渗透速度。

        2 提高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海工耐久性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2.1 海工耐久性混凝土 其技术途径是采用优质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和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复合,配以与之相适应的水泥和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形成低水胶比,高密实、高耐久的混凝土材料。

        2.2 提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这是提高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使用寿命的最为直接、简单而且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保护层厚度并不能不受限制的任意增加,当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时,易形成裂缝等缺陷使保护层失去作用,钢筋过早锈蚀,降低结构强度和延性;当保护层厚度过厚时,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脆性和收缩会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出现裂缝反而削弱其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2.3 混凝土保护涂层 完好的混凝土保护涂层具有阻绝腐蚀性介质与混凝土接触粘结的特点,其于砼粘结力不小于1.5Mpa,并且与砼表面的强碱性相适应,延长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然而大部分涂层本身会在环境的作用下老化,逐渐丧失其功效,一般寿命在5~10年,只能作辅助措施。

        2.4 阻锈剂 阻锈剂通过提高氯离子促使钢筋腐蚀的临界浓度来稳定钢筋表面的氧化物保护膜,其品质对混凝土的主要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无不利影响,从而延长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但由于其有效用量较大,作为辅助措施较为适宜。

        3 加强陈家贡湾特大桥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措施

混凝土结构篇8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试验介绍、整体连续浇筑、实施控制

前言:

一、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泵送、模拟试验、相关性试验

1.1配合比的要求:

根据《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CECS203:2006)要求:

自密实混凝土(以下简称SCC):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依靠自重流动,无需振捣而达到密实的混凝土。

自密实等级二级:适用于钢筋最小净间距为60~200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

SCC的自密实性能可通过检验流动性、抗离析性、填充性来验证。对于复杂结构等施工条件可通过制作等比例模型进行浇筑试验的方式确定SCC的性能要求。现场按照要求做了相应的试验和模型进行SCC的性能检验。SCC设计技术要求是强度C35。

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要求

材料名称

中砂

小碎石

中碎石 水泥 粉煤灰 高效减

水剂 引气剂 水

规格 (mm) 0-4.75

(mm) 4.75-9.5

(mm) 4.75-19

(mm) P.I42.5 I级 NOF-AS

0.85% NOF-AE

0.002% 拌合

用水

产地 砂石厂 山水 威海 山东华伟 现场

用量

(mg/m3) 842 / 822 323 139 3.927 0.0092 180

坍落扩展度 610±50mm 含气量 5±1.5%

密度 (mg/m3) ≥2250 最大水胶比 0.45

混凝土配合比主要参数

配合比编号 水胶比 胶凝材料总量 粉煤灰掺量(%) 砂率(%) 计算密度(mg/m3)

NI-E-002 0.39 462 30 51.0 2306

1.2 生产性试验和泵送试验

2010-1-30联合现场搅拌站和现场土建试验室,在管理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施工单位的过程见证下,对己设计完成的SCC(NI-E-002型配合比)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和泵送试验。

主要是验证SCC在大型搅拌机生产过程中,性能变化情况;以及SCC通过泵送设备后性能的变化情况 。施工单位准备了两块6*1.5米同条件的试验模型 。

通过对NI-E-002型SCC配合比进行出机口、泵入口和泵出口生产、泵送性试验,各项检测结果均满足性能设计技术要求,通过现场模拟浇筑,流动性较好,最远6米处未出现离析现象。

1.3模拟试验

分别进行了两个模型三次试验,验证在结构墙体内浇筑SCC可行性及浇筑质量。根据实体结构内结构形式的实际情况设计浇筑试验的模型。模型设计过程中,考虑结构内复杂接口形式(洞口、贯穿管道、钢筋密集区等),在墙体内设置隔板,隔板上开孔,同时在在墙体上设置贯穿管道,在墙体部分模板上设置薄钢板,检测混凝土与钢板的接触质量。,通过这些复杂结构部位的浇筑模拟,以确保SCC在结构内的施工质量。

1.3.1第一次模拟试验

为进一步了解SCC的施工性能,以便现场将模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2010-7-9和7-15,再次进行了NI-E-002型SCC配合比的模拟浇筑试验,本次模拟试验分两次浇筑。

设计T型试验墙体第一次浇筑高度为2m,厚度为762mm,长度为6m+3m。墙上开有3个方孔。模拟试验共浇筑SCC16.7 m3,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13.7 m3,第二次浇筑3m3 。

模拟试验进行了SCC性能测试(密度、温度、含气量) 同时制备标养、同条件试块;通过浇筑对混凝土流动性(坍落扩展度)、填充性(U型箱)抗离析性(V漏斗试验)匀质性、以及浇筑质量进行了检测。

通过现场测试, SCC各项检测结果满足技术规格书和《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CECS203:2006) 二级性能设计技术要求;且SCC未出现离析现象,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第一次模拟试验结论:2010-8-3进行了钻心取样试验,对试验墙体选取四处,通过芯样观察:

 芯样表面骨料布置比较均匀,无离析的现象;

 混凝土内部有小气泡;

 施工缝处的SCC粘结比较好。

 SCC填充性好

1.3.2第二次模拟试验

为了完善SCC的技术准备工作,验证浇筑方案的可实施性,确保SCC的浇筑质量,应2010-8-13专家评审会意见,需再次对第一次模拟试验进行补充试验:通过采用辅助措施(用小锤在模板外部敲击),以检测SCC的表观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第二次模拟试验结论:

经现场检测观察,SCC的流动距离大于6m,且流动过程中混凝土并未出现离析,表面浮浆增多的情况,该SCC的和易性、匀质性满足施工要求;在模型养护完成以后,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拆模,并对表观质量进行检查,整个成型的试验墙体表观质量比上一次试验有所提高,混凝土表观相对气孔偏少。

1.4相关性试验

ASME_NQA-1-1994中要求:“当混凝土从交货地点用泵送到浇注点时,过程强度试样应取在浇注点,除非做了空气含量、坍塌和温度的相关性比对试验。当比对试验有效时,则过程强度试样可以在交货点获得。”。以及技术规格书要求:“混凝土浇筑前,承包商应做试验来确定泵送对混凝土温度、含气量及扩展度的影响”。浇筑前进行了4次相关性试验:

 2010-12-14进行了15次试验,存在问题是温度、扩展度损失较大。

 2010-12-19又进行了5次试验,首先对泵车的泵管进行了保温,并提高搅拌站的出机口温度,温度基本符合要求,而坍落扩展度损失较上次有所减小,但不符合技术规格书坍落扩展度要求。

 2010-12-29进行了15次试验,因为温度损失、坍落扩展度损失较大,未获得批准。

 2011-03-11进行15次试验,泵前泵后均符合要求,获得相关性试验成功

二、整体连续浇筑的风险分析

根据技术规格书以及技术规程,要求制定一个持续浇筑操作方案,确保持续浇筑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混凝土对墙体(从底部到上部)的最大侧压值控制在50kPa,即浇筑高度控制在7英尺(2.1米)范围内。

在2011-3-31和2011-4-29分别进行了两次高度7英尺(2.1米)的浇筑,对各种数据进行了详细记录,以便组织实施整体连续浇筑,对2011-4-29进行了在现场实体初凝时间、终凝时间试验和记录。并在第三次浇筑前在试验室进行了初凝时间、终凝时间试验,为最后整体连续浇筑提供控制依据。

2011-5-25土建实验室在现场实验室进行了SCC混凝土初终凝时间测试,SCC在8:45分时加入拌合水。9:15分左右完成初终凝时间测试用试块制作。试块为从SCC中筛分出来的砂浆,装入100mm×100mm×100mm试模。试块共两组,每组三块。两组试块分别测试室内外环境下SCC的初终凝时间。

表1室外(内)SCC初终凝试验数据

SCC拌合后历时(h) 温度 贯入阻力(Mpa)

时间 外 内 试块1 试块2 试块3 平均

0 8:45 22.0 21.0 外 内 外 内 外 内 外 内

6 14:45 21.0 21.0 0.04 14:45 0.07 0.02 0.04 0.11 0.05 0.05

8 16:45 21.0 21.0 0.06 16:45 0.06 0.03 0.05 0.18 0.06 0.08

10 18:45 19.0 18.0 0.13 18:48 0.27 0.37 0.25 0.40 0.22 0.37

12 20:45 17.5 21.0 1.30 20:45 1.40 0.90 1.30 1.10 1.33 1.03

13 21:45 1.90 21:40 1.90 2.30 2.20 2.30 2.00 2.37

13.5 22:15 2.30 22:10 2.40 2.70 2.40 3.00 2.37 2.83

14.5 23:15 3.00 22:45 2.90 3.00 3.00 3.10 2.97 3.07

15 23:45 3.90 23:05 4.00 3.80 3.90 3.80 3.93 3.77

15.5 0:15 11.70 0:10 11.50 12.40 11.70 12.00 11.63 12.17

16 0:45 16.5 19.0 19.50 0:40 19.10 20.50 18.90 20.30 19.17 20.37

16.3 1:00 24.30 1:00 23.70 27.10 23.90 26.80 23.97 26.80

16.8 1:30 25.60 1:25 26.30 27.90 25.80 27.20 25.90 27.60

17 1:45 16.5 19.0 28.70 1:40 30.10 30.10 29.60 28.90 29.47 29.37

从上述试验结果中选取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列于下表:

表2试验中几个关键时间点

序号 强度(Mpa) 对应时间(h) 备注

室内 室外

1 0.1 >8 >8

2 1.2 约12.1 约11.8 国标规定的混凝土表面可上人强度

3 3.5 约14.3 约14.6 初凝强度

4 28 约16.7 约17 终凝强度

备注:以上强度数据选取的点在试验结果列表中并无对应值,选取试验结果中相应的数据采用多次线性插值法得到;结果表明室内外结果差别较小。

试验风险分析:

浇筑方案为:经过对CA20模块墙体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控制侧压力,以2m为一个单位分成A(A1-50cm、A2-50cm、A3-50cm、A4-50cm)、B(B1-50cm、B2-50cm、B3-50cm、B4-50cm)、C、D、E、F、G、H、J、K……,每层按照50cm控制,在进行B层第一个B1-50cm层浇筑前,A层的A1-50cm必须保证大于1.2Mpa,最佳效果达到初凝。

试验时主要有两个时间控制点,即:

1. 以A1至B1层为例,按每50cm浇筑需要0.5小时计,A1浇筑完成后,等待3.5小时再进行A2浇筑。即每4小时浇筑50cm。

2. B1浇筑时,A1层已经浇筑完毕近16小时。

4小时控制分析:

1. 由表2中第1条可见,8小时后,混凝土的强度仍不足0.1Mpa,非常小。而实际浇筑时只等待4小时,混凝土可认为没有强度,而本次试验4小时时监理单位、管理单位、设计单位一起见证了此时混凝土表面仍然非常好,不会存在4小时后混凝土浇筑时新浇混凝土无法穿入已浇混凝土而产生冷缝的可能性。

2. 第三次SCC次浇筑历时约136小时,对人力、机械、组织协调、应急与应变提出巨大挑战,每次浇筑间隔3.5小时,只浇筑0.5小时可使人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人员过度疲劳产生的安全与质量隐患。另外,此时间间隔也给混凝土泵车清洗及结构内串管提升以充足时间。

第1条分析要求为避免冷缝产生的可能性,时间应尽量缩短;而第2条分析要求为保证各人力物力有时间调整,时间不应过短。两方面综合考虑,

16小时控制分析:

当控制每4小时浇筑50cm,进行B1层浇筑时,A1、A2、A3、A4分别经过了16小时、12小时、8小时、4小时,此时各层的强度分别为:

表3

时间(h) 段数 强度(Mpa)

4 A4 接近0

8 A3 0.07

12 A2 1.18

16 A1 19.77

备注:表4中数据为直接从表1、表2中截取的相应数值,由于室内外数据相差较小,取平均。

表2中第3条表明,此天气条件下SCC的初凝时间约在14.5小时左右(3.5Mpa),而从表1初终凝试验数据可发现,SCC初凝以后强度急速增长,在16小时强度已经接近20Mpa。因此可将A1层认为已固化的混凝土,所以新浇混凝土为A2、A3、A4段,共1.5m。B1层只是将混凝土从1.6m浇筑至2.0m,

这完全满足一次浇筑小于7英尺的设计要求。

三、SCC连续整体浇筑

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风险分析得出的结论按照:每4小时浇筑50cm。在2011-05-30~2011-06-05进行了第三次浇筑,浇筑时间128小时,高度16.318米,混凝土总量405 m3。变形在允许范围内。技术上可行符合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同时根据第三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用钢筋对已经浇筑混凝土进行插入深度统计显示,最深(下料点处)为1700mm,最浅深度为530mm。说明混凝土的最短初凝(达到3.5 Mpa)时间为14小时。证明50cm /4小时控制有效,同时做了同条件试块进行了验证,16小时固化不存在问题。考虑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安全余度,第四次整体连续浇筑最终确定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16小时。第四次浇筑高度18.4米,预计浇筑时间148小时,浇筑总量1055 m3。

3.1下料点的布设按照每道墙6.4米中间设置一个下料点满足两侧3.2米,充分满足最大流动性6米,以及填充度和抗离析性,符合模拟实验的要求。

3.2浇筑顺序按照序号13个下料点(图一)依次下料,每个下料点时间大约控制在15~25分钟内。

3.3第四次混凝土每层(50cm)混凝土约需31.5m3,按照每车7.5+6+6+6+6 m3配置,采用2+1(备用),通过计算每一段按照40分钟来一辆混凝土车控制,每段按照4小时完成,一层按照16小时完成2米4段,中间可以进行调配浇筑时间,也可以在最后一段空闲,空闲时间控制在40分钟,避免泵管堵塞。减少混凝土罐车停滞时间,避免浪费。

3.4搅拌站的供应搅拌机组进行系统的检修及维护,为机组在浇筑期间的可靠运行提供保证。SCC期间搅拌站安排足够的检修人员及备品备件,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此外,搅拌站已提前做好断水,断电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确保混凝土的连续供应。

3.5施工单位安排两班,管理人员每班计划25人;施工人员每班计划30人。另预备应急施工人员5人,现场工人能满足人力要求,SCC前2天对全体施工管理人员进行SCC安全及技术交底。确保每一项工作有人监督跟踪检查落实,明确相应人员责任。管理单位内部进行了策划和排班,并进行了内部的施工技术交底,24小时全程监督检查协调解决浇筑过程中的问题。

3.6泵车2台,1台备用。根据SCC浇筑经验得知:在SCC浇筑前应对泵车进行全面清洗,以免发生堵管现象。泵车需要定时检修更换配件,保证正常的使用功能。要求泵车处搭设混凝土浇筑防雨棚,顶部防雨棚进行完善。

3.7人员出入控制

3.7.1 SCC期间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及参观人员较多,为保障SCC的顺利进行,根据SCC整体施工方案要求,制定了安全出入控制专项方案,主要目的是在SCC期间: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发卡控制,总计按照业主、监理单位、管理单位总计同时进入施工区域不超过18人,施工单位施工作业人员35人、管理人员25人,总计控制在78人。

3.7.2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核岛脚手架区域,根据现场情况复杂,通道全部采取脚手架通行,脚手架荷载控制在240kG/平方米,通道只允许1人/平方米站立,为避免造成拥堵、踩踏及脚手架倒塌事故发生,严格进行控制 。

3.7.3要求HSE在浇筑期间对进入施工区域人员都要将钥匙、手机等集中存放,防止掉入墙体内。

3.8应急

3.8.1急救人员及装备每周对急救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应对现场的突发事件。同时,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箱等应急医疗装备,保障在第一时间对人员进行抢救。

3.8.2急救外界准备《应急响应程序》将得到严格执行。与所在地区市人民医院、业主现场医疗室、救护车及现场医生保持联系通畅。

3.8.3应急响应演习,在SCC之前将组织应急响应演习在2010-12-10进行了应急演练

3.8.4应急组织机构:在SCC之前将建立包括参建各方在内的应急联系清单,明确各自接口。

3.8.5应急通讯:参建各方将在施工现场多处张贴应急联系方式,通过手机、对讲机多渠道保障信息畅通

3.8.6保证夜间照明,SCC浇筑现场、通道出入口、人员值守区域照明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执行,确保夜间照明充足。同时,配置手电应急备用。.

3.8.7安全警戒所有硬质及软质围护将被用于安全警戒,禁止随意拆除、移动和破坏。 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施工区域将会设置安全警示、提示标识。

3.9安排HSE进行人员进出的数量控制以及进入受限空间的数量控制;关注安全及应急措施并检查应急的柴油发电机(保证充足的油量)要保证在10分钟启动,首先保证通风供应,通风机要求6+2数量;严格执行受限空间程序,对含氧量、温度进行有目的控制,确保安全可控在控。

结语:

通过SCC的性能测试,初凝终凝时间试验以及整体连续整体风险分析,总结局部整体连续浇筑经验,第四次浇筑总计浇筑969立方米,高度18.4米,历时146.5小时。证明混凝土配合比是合理的;浇筑模拟模型具有代表性;初凝终凝时间试验是有参考价值的;试验结果具有重大意义;浇筑速度50cm /4小时;16小时完成2米4段;是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施工前各项准备充分,施工中的协调组织顺畅,应急实施有效,,质量安全可控。按照介绍可完成类似结构SCC施工。节省人力物力,节省工期,适用范围广阔。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CECS203-2006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3】CCES-02-2004《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

【4】CCES-01-200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ASME_NQA-1-1994

混凝土结构篇9

关键词:混凝土厂房;结构吊装;特点;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钢筋混凝土因为自身的很多特点,在工业厂房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地运用,但是对混凝土结构厂房结构吊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构吊装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主导工序,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的构件制作完成后,经过养护,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对外加工的构件也已具备提货运入的时间,这样厂房的吊装作业就可以开始了。

2、混凝土结构厂房结构吊装的施工特点

混凝土结构厂房的结构吊装施工特点,具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厂房结构吊装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构件的安装高度以及其体积的大小、重量等,这些都是选择其中设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②要知道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以及吊装质量,比如对结构构件的预埋位置是否合理与准确,构件的强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等;③在对结构构件进行起吊的过程中,务必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起吊点,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依据吊装时的受力特点进行,另外对于在构件制作前,要对结构构件的刚度以及强度进行检验、验算;④在吊装之前,务必要把结构构件加工制作时的平面布置和吊装的实际运行线路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综合考虑的效果是有利于提高吊装的效率,有力地避免倒运。⑤由于结构吊装构件自身的特点以及吊装过程高空作业量较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安全,施工单位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防止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3、混凝土结构厂房结构吊装施工工艺

构件吊装的总体程序是先柱后梁再屋盖,它们各自的吊装工艺流程为:定吊点绑扎钢丝绳起吊就位临时固定校正电焊正式固定。

3.1钢筋混凝土柱子的吊装

3.1.1吊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柱子的吊装之前,务必要严格控制结构构件制作时的质量,严格控制的目的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后期的吊装过程。第一,对施工中需要的混凝土材料中的砂石、水泥以及添加剂等材料要严格把关,要依据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检测,于此同时,还要充分地预估结构构件的耐久性;第二,控制好结构构件的尺寸。构件的尺寸主要包括截面尺寸、轴线间距离、节点截面尺寸以及构件总的几何尺寸等几个方面;第三,安装预留孔以及预埋件。在进行安装的时候,要保证预留孔的准确性与预埋件的合理性,两者准确、合理的安装有利于为后期吊装设备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第四,及时地将基础杯口予以清理,按照实际标高与构件制作的实际尺寸相结合找平杯口底,并以杯口边的柱轴线以及边线作为立柱的标准;第五,检查混凝土结构厂房的柱距及其跨度,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可以采用在钢卷尺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弹出的轴线尺寸的方法确定结构厂房的柱距与跨度,如果柱距与跨度与当初设计的要求之间的误差太大的话,就必须在进行吊装之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第六,对预制柱进行翻身,并准备好与吊装有关的一系列工具,如索具、经纬仪等。

3.1.2混凝土柱吊装的施工工序

(1)选择合适的起吊点,确定起吊点之后,要在柱身上绑扎吊索。对于一些自重较小的中小型柱,通常的绑扎是1点,这1点的绑扎一般选择的是牛腿下部绑扎,对于一些重型的柱子或者配筋较少、体型细长的柱子,则需要绑扎2~3点。

(2)混凝土柱的起吊。在起吊的方法上,通常情况下,旋转法或者滑行法的使用是在单机进行吊装时,但是对于滑行法的使用要切记一点,在没有专门措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采用滑行法吊装

(3)混凝土柱子就位与临时固定。在柱子被吊起后放入杯口之前的一段时间,现场施工除了吊装人员之外,还应该设有配合吊装的人员,配合吊装的人员要在进行吊装之前准备好钢楔或木楔,并在柱子插入杯口后将楔子钉入杯口与柱子的间隙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柱身能够保持垂直;

(4)利用经纬仪对柱身垂直方向的两个向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对柱身的垂直度进行校正,如果需要校正的话,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打楔子、钢钎撬柱根和在柱身中间位置用钢管斜顶等方法进行校正;

(5)在混凝土柱子的垂直度校正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在柱身与杯口的空隙中浇灌混凝土进行正式固定,第一次浇灌的时候,混凝土务必要没过楔子底面,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后,拔出楔子进行二次浇灌,并与杯口上平即可。

(6) 在一些施工狭窄的场地进行吊装时,比如笔者有一次的施工实践,施工项目是一个钢厂的热轧板坯库车间,由于基坑空间狭小,大型构件车进场直接下坡道进入基坑吊机工作范围内,吊机直接从车上将构件卸于两个边跨的设备基础工作台上,该工作台的支腿是H型钢制成,台面由双槽钢内夹枕木制成。通常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台沿线可以摆放四排,一排摆放二件,刚刚好满足柱子及吊车梁构件的摆放,详细见图1。

图1大型构件摆放图

3.2预应力屋架

3.2.1预应力屋架制作

(1)在进行预应力屋架制作的时候,可以采用现场叠浇的方法进行。要保证进行叠浇的高度不能超过四层,这样的话就可以满足场地布置的要求。为了方便屋架的涂料施工,还可以把腻子作为隔离剂,将腻子薄而均匀的刷在屋架上,屋架涂料的工序可以在地面上做完,这样就又可以减少高空作业的量,保证施工安全。

(2)钢筋,要严格按照04G415-1中的相关规定制作以及安装钢筋,有效地考虑各节点的抗震措施,与此同时还要控制钢筋保护层。预应力孔道预埋的时候,可以运用波纹管进行,采用钢筋架固定管道,固定的方法可以保证管道位置的准确性,有效地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到挤压发生位移。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在0.4~0.5之间,检测砂、石、水泥等材料的碱含量,混凝土屋架务必要一次成活,禁止留有施工缝,浇筑完成后,需进行浇水养护。

3.2.2预应力工程

(1)在预应力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钢绞线的产品质量,选择钢绞线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外观没有缺陷,比如常见的预应力钢绞线上有油污、生锈、损伤等都不宜用于施工当中。另外还要保证钢绞线的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下料的时候,禁止使用电弧切割,必须要运用砂轮机进行切割。张拉的设备可以选择液压式千斤顶,液压式千斤顶工作的时候,还需要配备精度等级不小于1.5级的压力表;

(2)在进行钢绞线张拉之前,需要对屋架构件的几何尺寸进行检查,另外,孔道的位置以及畅通的情况,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质量、灌浆孔位置、预埋铁板位置等几个方面都要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完全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然后继续进行张拉。

3.2.3屋架吊装

(1)在进行屋架吊装之前,要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比如说柱轴线及标高的二次核对、对屋架构件及吊环、吊车及索具的受力情况进行检查等;(2)屋架的翻身与就位。(3)屋架吊装。起吊时先将屋架吊离地面50cm左右,使屋架中心对准安装位置,对准之后,将其升高到高于柱顶 30 cm 左右的位置,用溜绳拉正使与轴线平行,缓慢下落一次对中落好。将临时固定拉杆拉住屋架,用经纬仪或线锤吊挂检查其垂直度无误后,即吊上屋面板两块, 一端一块并随即焊于屋架上。正式固定屋架后,焊牢端头铁板与柱顶铁板。

4、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混凝土结构厂房结构吊装的顺利完工,要周密地考虑结构构件的各个部分的制作、布局、起吊及安装等环节,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避免其对工程的负面影响,争取结构吊装的顺利完工。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篇10

从混凝土标号、施工时间、施工监管、后期维护四方面,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设计方法,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配比设计,养护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大力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施工中对钢筋、混凝土、特种玻璃、木材等大量工程建筑用材料需求逐年增加,而建筑方面,对于混凝土的结构与施工要求都非常高,针对用途如此广泛的混凝土,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以及完备的施工设施,才能够发挥现代土木建筑中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以防止由于质量及施工技术问题导致的工程返工、质量整体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发生。

1现今混凝土结构质量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由于房地产方面的混凝土用料大幅度增加,间接地带动了混凝土市场的大热,使混凝土需求量大大提高,也造成了施工人员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混凝土的各个厂家指标不统一等硬性问题的产生[1]。建筑在最后落成时的优劣大部分取决于房屋建造初期,若混凝土的质量指标不过关,会导致严重的建筑总体质量问题,因此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混凝土使用标号不达标。施工后的混凝土强度取决于建造初期时工程人员所采用的标号。对于不同类型的施工要求会有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标号,混凝土的使用在建筑中有强度等级之分,是根据单位立方体的抗压程度来界定的,单位为C,其不同的强度也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如果使用了低于所需要的标号混凝土,会使建筑发生无法预计的质量后果。2)施工混凝土时间不准确。我国地大物博,在南北方进行土木施工的工期时间多多少少都有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不适合在同一时期内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但有些地区施工人员为了经济效益,会选择气候状况不适宜时进行施工,由于天气寒冷且重新配比成本问题等,施工方往往不进行寒冷时期的混凝土重新配比,而是直接利用常温配比法进行施工,不但施工困难加剧,养护工作也会由于外部条件而无法进行[2]。3)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由于我国对建筑外包以及监管内容不严谨,施工方与材料商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使得施工方给出的价格及竞标成本弹性大,极易造成因利益关系引起的成本提高、质量低下的问题,加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人工伤,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施工的监管才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4)混凝土后期维护不到位。混凝土作为一种需合理配比的建筑材料,和大多数配比类材料一样,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跟进,才能够保证混凝土建造结构的稳定。由于混凝土框架的特殊性,会使其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更改配比中添加的硅灰量和后期施工结束时的喷水养护等方面的后期作业,同时决定日后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后期混凝土维护不到位,会使混凝土结构提前出现裂缝、蜂窝、不规则麻面、墙体框体脱落等事故的发生。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要点及材料的选择是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施工方法及水平参差不齐,混凝土的规格多种多样,因此,酌情配比,既达到目的又能够控制成本,这是混凝土选择的重要技巧。在楼梯框架的地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深挖时的顺序,由于每个工程的地下情况都不相同,如果直接下料深挖有可能会造成地底水大量喷发和地底不可预知的线路及空间破坏。因此应遵照先浅后深的原则来进行挖掘打桩,在挖掘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地基中的积水程度,做好排水工作,为接下来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营造良好施工环境[3]。在前期工作完善的情况下,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要求便随之而来,首先是标号方面,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当前施工样式,例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体有12个等级,分别是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这些不同规格的强度等级标志了混凝土结构用途的不同。例如C15和C25标号混凝土普遍用于楼梯、房架等,C30以上便是高强度高承受负荷的特种结构,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基本应用不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偷工减料选择低于要求标号的配比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建筑梁需要C25以上才能够符合要求,其用料配合要根据砂石的粗细、大小等来确定水泥的用量,施工用C25比大体约为水泥∶水∶砂∶碎石=0.44∶1∶1.42∶3.17,在此基础上适当掺入粉煤灰、缓凝剂、膨胀剂及纤维素等,提高混凝土强度。不仅如此,在设计时也应该参照施工图纸以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合理增减强度,浇筑之前需要遵循国家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试验后才能进行大范围配比,如果在其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改[4]。浇筑作业完成后,应开始保湿养护作业,待混凝土平展以后,开始洒水作业,然后采用塑料薄膜、草垫等物品进行覆盖,内部相对湿度应达到80%左右,混凝土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程度,提高质量。在入模具之前要根据当地施工的温度灵活调整混凝土的浇筑环境,例如,天气极为炎热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混凝土搅拌时需加入冰水降温,而对相对严寒的地区施工则要保证其配比浇筑作业时的温度适当提高,可采用热水调和温度,从而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更加稳定,为交工后的质量提高提供保障[5]。在结构设计方面,应尽量选择刚度匀称适中、外形稳定的结构形式。如果需要进行大范围一次性浇筑,应考虑在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适当增加纤维材料和膨胀材料的用量,做好防裂措施。在施工时,长结构的框架需要多配钢筋,补偿长距离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并且要做好后期的温度起伏监控,适当养护,其余大体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即可,另外,一定要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结语

混凝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由于混凝土质量存在着差异,也让企业对混凝土的质量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合理、合法、合规的制作混凝土,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有效稳定。

作者:李冰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伟光.浅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J].居业,2015,14(22):153-154.

[2]贺丽媛.对新时期土木工程建筑以及安全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6(20):110-111.

[3]张凌夫.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探究[J].江西建材,2015,6(1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