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21:11:40

混凝土施工论文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1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尺寸较大,且必须采用技术措施以避免水泥水化热及体积变化引起裂缝的结构。结构最小边尺寸在1-3m范围内的混凝土被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定义为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用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除了必须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以外还必须控制温度变形裂缝的开展。这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其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这些裂缝往往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的开展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条件比较复杂,施工情况各异,再加上原材料的材质差异较大,因此控制温度变形裂缝就不是单纯的结构理论问题,而是涉及结构计算、构造设计、材料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通过近十几年来大体积混凝土的实践,取得不少成就,主要有:

(1)在施工技术上,从选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及工艺、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量、养护等,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有效的克服了大体积的裂缝。

(2)在施工组织上,为解决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的问题,采用了集中搅拌、罐车运输泵送混凝土等技术。

2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及控制

2.1裂缝的分类

2.1.1微观裂缝

也称为肉眼不可见裂缝,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主要有三种:沿着骨料周围出现的骨料与水泥粘结面上粘着裂缝飞分布于骨料之间水泥浆中的水泥裂缝;骨料本身的裂缝。

2.1.2宏观裂缝

宽度不小于0.05mm的裂缝是肉眼可见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它是微观裂缝扩展的后果

2.2裂缝产生的原因

2.2.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热量,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截面厚度大,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大多发生在浇筑后的3-5d,当混凝土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该温度应力时,便开始产生温度裂缝,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2.2约束条件

结构在变形变化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而阻碍变形,该抑制即为约束,大体积钢筋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变形受到下部地基的约束而形成压应力。由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蠕变和应力松驰度大,使混凝土与地基连接不牢固,因而压应力较小。但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就会出现垂直裂缝。

2.2.3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有重大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和混凝土的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外界温度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外界温度下降,尤其是骤降,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产生温差应力,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

2.2.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其余80%要被蒸发。混凝土中多余水分的蒸发是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存在约束,就会产生收缩应力而出现裂缝。

2.3裂缝的控制

2.3.1选择材料

(1)水泥:选用低水化热和安全性好的水泥,如矿碴水泥、火山灰水泥,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

(2)骨料:砂、碎石含量不得超标,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的毛石。

(3)外加剂。

外加剂的作用如下:

①掺加适量的粉煤灰和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

②掺加缓凝剂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

③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2.3.2选择施工方法

(1)水平分层法

浇筑混凝土时分几个薄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能尽快散失,并使浇筑后的温度分布均匀。水平分层厚度可控制在0.6-2.0m范围内,相邻两浇筑层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为5-7d,还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合良好。

(2)降温法和保温法

①混凝土内部埋设管道,通水循环冷却。

②夏季施工时,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浇筑后采用洒水养护降温,水温与混凝土温差不超过20℃。冬季采用保温法,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防止冷空气侵袭。

3某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3.1工程概况

某大桥主桥1#,2#主墩承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矩形截面。

尺寸为:27m×17.4m×5m的C30混凝土,每个承台方量为2349m3属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承台钢筋配置:底板布2层钢筋网,顶板布设4层钢筋网,四边由底板、顶板钢筋弯折及半框钢筋绑扎而成,内部为无筋混凝土,墩身钢筋伸入承台250cm。

3.2施工方案

鉴于主墩承台混凝土体积较大,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采用铺设冷却管降温的工艺控制。

综合考虑钢支撑高度、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承台模板的承载能力、结构钢筋、预埋件的设置及混凝土的生产、浇筑能力等因素,承台混凝土分2层。

浇筑。每次浇筑高度为2.5m,两层之间埋入Φ16螺纹钢筋作施工缝连接钢筋。

3.3施工方法

3.3.1基坑开挖

因基坑土质全部为淤泥,为保证基坑开挖成功,采用拉森式钢板桩围堰,挖掘机开挖。因跨度太大,开挖一段支撑一段。基坑开挖完毕后,浇筑承台垫层混凝土,进行钢筋和模板的施工。

3.3.2钢筋、模板安装

钢筋按照设计规格、尺寸在钢筋加工厂下料制作,运至现场,按设计间距绑扎成型。模板采用大块钢模板,外部加固支撑在钢板桩上。

3.3.3冷却管布置及混凝土测温方案

(1)冷却管布置

承台混凝土因分2层浇筑,每层2.5m高,在每层2.5m高混凝土中间布置一层冷却管,共布置2层;冷却管采用Φ42.5mm,壁厚2.5mm钢管,间距1.0m。每层冷却管设计2个进水口,2个出水口。冷却管安装时,用钢筋骨架支撑并焊接牢固。安装完毕后进行通水试验,防止漏水或堵管现象。

(2)测温方案

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温度影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和控制。

①测点的布置

a.沿浇筑高度,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间距为500mm-800mm;

b.平面内布置在边缘和中间,测点间距为2.5-5.0m;

②测温制度

a.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2-4h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h测一次,同时测大气温度;

b.所有测温孔均编号,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c.测温记录,交技术负责人阅签,并作为对混凝土施工和质量的控制依据。

③测温

在测温过程中,若发现温差超过25℃时,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以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差应力和裂缝。

④测孔处理

对各测孔进行注水泥浆。

3.3.4混凝土配合比选定

大体积混凝土升温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为控制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温度升高,我们在配合比选定时,采用了低水化热的矿碴水泥-广西红水河牌PS32.5水泥。同时采用了双掺技术:

①掺入适量的减水剂,节省水泥用量,同时推迟水泥水化热释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化热引起的升温。

②掺入II级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水泥水化热,同时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及可靠性,为施工带来了方便。

通过多次试配,采用双掺技术,选定配合比如下:插入SM(2)缓凝减水剂1.24%,掺入II级粉煤灰31%。

塌落度:140-160mm,缓凝时间:不小于10h

3.3.5混凝土浇筑

承台混凝土分2层浇筑,每层浇筑采用斜向分层,水平推进的方式进行灌注。如图1所示。

混凝土生产由1#,2#主墩两个搅拌站同时拌制,一个搅拌站混凝土通过混凝土输送车运至现场泵输入模。一个搅拌站混凝土通过混凝土输送泵直接泵送到模内,每层浇筑的厚度不大于50cm,混凝土入模时采用溜槽将混凝土卸落至底部。严禁自由下落直接冲入承台底,避免造成离析。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人工振捣,加强承台底部钢筋网处的振捣,防止漏振。

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将顶面浮浆刮除,防止浮浆收缩开裂。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刮平抹光,并在初凝前后进行2次收浆抹平。

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开白天高温天气,选择晚上灌注,同时在白天将砂石料洒水降温,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3.3.6施工缝处理

因承台分两次浇筑,水平接缝按照施工缝处理,预埋连接钢筋,钢筋采用X16钢筋,埋入下层混凝土20cm,伸入上层20cm,间距1.0X1.0m,以加强承台上下层的连接。灌注第二层混凝土时,将第一层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浆。

3.3.7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洒水养护并覆盖,进行保湿保温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阳氏过快,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大,导致混凝土开裂。

冷却管要24h通水降温,通水时间要保证达到14d。

3.3.8表面覆盖蓄热养生

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根据体积大小和温度梯度不同,一般控制在25-30℃不会出现裂缝。当承台混凝土灌注后,内部温度虽然采取措施仍可上升到60℃以上,而混凝土表面随气温变化可能造成内外温差超过控制范围。为了控制内外温差,一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内部温度,另一方面提高混凝土表面温度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即通过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撒热水,提高表面温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覆盖洒水养护,因混凝土内部温度一般在浇筑完成2d后升高较快,此时将混凝土表面的覆盖物(麻袋)改用冷却管循环出来的热水喷洒养护。因出水水温较高,可提高混凝土表面温度,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

3.3.9混凝土测温

混凝土在浇筑时,覆盖住冷却管并振捣完毕后,即可通水;循环冷却水的流量控制在1.2-1.5m3/h。24h通水降温,通水时间要达到14d。冷却管通水后,技术人员跟班作业,随时量测冷却管的进出水温度及通过测温管量测混凝土不同位置及深度的温差。将量测数据收集、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10拆模、回填

承台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经养护3d后,即可拆除模板,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回填基坑。

4结语

本桥主墩1#,2#承台大体积混凝土,2#承台在2008.10.4浇筑第一层混凝土,10.13浇筑第二层混凝土;1#承台于2008.10.31浇筑第一层混凝土,11.10浇筑第二层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全部选在晚上进行,减小白天高温对混凝土的影响。由于在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灌注前,根据以往经验考虑工程具体情况,经过反复讨论施工方案,制定防止开裂的各项技术措施,施工中还对温度进行了监测。施工中采取的各项防裂措施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不但确保了承台灌注质量,同时也积累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楼晓明,戴仁厚,张一鸣.孔壁形状对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8,(2).

[2]董金荣,林胜天,戴一鸣.大口经钻孔灌注桩荷载传递机理试验研究田.工程勘察,2004,(5).

[3]王盛,胡志清.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试验研究分析[[J].世界桥梁,2005,(2).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2

本人参考资料及结合在小浪底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经验,就如何搞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述如下: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地增加了需水量。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二、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而不是改变试验室配合比。

调整量=(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

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

灌注桩用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当水泥用量为420kg/m3(水灰比为0.56)时,混凝土的强度才能达到35Mpa,但由于坍落度(18—22cm)过大,均质性差,和易性不好,凝结时间也达不到缓凝10h,以上的超大型缓凝要求。在配制混凝土中掺入1%的减水剂优化配合比。水泥用量每1m3混凝土可节省40公斤左右,而且在坍落度达到18—22cm情况下,均质性、和易性良好,凝结时间也可以缓凝到10h以上。优化配合比后的混凝土和易性、缓凝作用良好,在灌注桩混凝土施工中消除了卡管或断桩等事故,保证了顺利施工。并且混凝土的7天强度也比通常不掺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提高20%左右。

可见,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三、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试验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首先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每天工地进行混凝土搅拌前,试验室必需检验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中当混凝土坍落度大于规定的范围时,不准入仓浇筑。因为若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得到控制,称量准确,则坍落度变化大的原因必然是混凝土中水量的增多,这样则水灰比变化大,必然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

四、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但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混凝土运输入仓条件,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如在一座桥墩的施工过程中,桥墩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原材料检验无问题,承包商在按规定取样试件28d的强度均达到了27.0一28.0Mpa,按照合同技术规范要求达到了合格要求,但在工程师钻芯取样时混凝土的强度只达到了19.0Mpa,不能满足合同要求,造成了工程返工重新浇筑。因此,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只依靠试件强度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特别是对浇筑振实成型过程尤需严格控制。对于成品采取回弹法,射钉法,拉拔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必要及时的检查,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

五、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六、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

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七、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产业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这样一来,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监理人员、承包商质检人员按时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质量的指标,坍落度过大,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强度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强度试验,并检查试验结果。特别是7d龄期的强度表明28天强度有可能低于该工程部位所要求的强度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强度不合格工程部位停止混凝土施工。等到28天有试件测验后再定。

八、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生体积变形,湿胀干缩变形,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1、混凝土成形后,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4、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3、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由于贯穿裂缝将危及大坝安全运行,而少数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继续发展成贯穿裂缝,因此分析工程特性,坝址、气候和工程特点,合理地确定混凝土抗裂指标,稳定温度场,分缝分块,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的。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3

论文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因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等。因而防止楼板开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试从施工的角度出发,探讨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楼板裂缝的开展大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裂缝在板面沿楼板支座边300mm范围内平行于支座开展,甚至板的四周都出现裂缝并且连续;

(二)在板角处裂缝与相邻两支座成45度角展开;

(三)与施工井架位置相接的楼板常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大多在工程竣工后一段时间才被发现,往往这时楼板还几乎没有使用荷载。有时裂缝宽度在水泥沙浆找平层表面被放大了,实际上在混凝土楼板的裂缝宽度大多在0.3mm以下,裂缝的深度在15mm左右。

二、楼板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干缩裂缝

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骨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硬化混凝土在约束条件下的干缩是楼板产生裂缝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水泥的水化或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干缩。此外,楼板混凝土的收缩也受到结构的另一部分(如混凝土梁、柱)的约束而引起拉应力,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将会产生裂缝,并且能够在比开裂应力小得多的应力作用下扩展延伸。

(二)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

(三)支撑沉陷裂缝

新浇混凝土楼板容易在模板、支撑变形的情况下产生裂缝。由于支撑的刚度不足或梁板支撑刚度差异较大,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沉陷,施工期间的过度震动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多次瞬间相对位移以及过早拆模等等都可能使混凝土在发展足够强度以支撑其自身重量之前产生裂缝。沉陷变形也是混凝土楼板裂缝开展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四)温度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五)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就施工因素来说,楼板的模板、支撑变形或沉陷,混凝土的制作和捣实工艺等许多方面的施工质量问题以及缺乏养护都会增加产生裂缝或引致裂缝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裂缝的发生和延伸开展与混凝土内在的特性和多种施工因素可能同时存在某种关系。也就是说,同一条裂缝的开展往往由多个原因所造成。

三、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施工因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楼板裂缝的产生。为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在工序和工艺方面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混凝土应使用设计允许的最小水泥用量和能满足和易性要求的最小用水量,设备允许情况下,不要用过大的塌落度。使用各种外加剂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选用增加混凝土干缩的外加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使混凝土收缩减少,凝固时间合适;混凝土内砂石水泥的级配力求最优。(二)浇筑混凝土之前,将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三)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楼板模板支撑的间距要适宜,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太大。在与施工井架相接的或施工运输频繁经过的楼板模板中适当加强模板支撑系统。

(四)了解预拌混凝土的级配情况,对某些级配的混凝土,不要过度振捣楼板混凝土,过度的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使混凝土楼板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沙浆层和水泥浆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由于一般楼板的厚度不大,使用平板振动器匀速拖过一次就可使楼板的混凝土成型密实。要在混凝土沉淀收缩基本完成后才开始楼板的最终抹面。

(五)在楼板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等楼板混凝土有一定的强度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震动。特别是与施工井架相接的楼板,其混凝土施工完成是最后的,而上施工荷载受震动是最早和最频繁的。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在楼板混凝土捣制完成后第二天就上人上材料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往往导致这位置的楼板多处产生裂缝。

(六)施工期间不要过早拆除楼板的模板支架,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必要时可在拆除模板后在适当位置上安装回头顶。施工机具和材料不要集中堆放在一块楼板上,避免造成较大的荷载使还未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

(七)了解预拌混凝土的收缩曲线,加强混凝土养护,保持混凝土楼板表面湿润。在常温下养护不少于两周,特别是在混凝土终凝初期,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期后,在施工期间特别干燥的时候也应进行浇水养护。

四、裂缝的处理

修补前需要对楼板裂缝进行检测与研究以确定裂缝部位、开裂程度和裂缝产生的原因等。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等。

五、结束语

楼板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楼板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2]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混凝土,2002.5.

[3]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山西水利科技,2000.11.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4

摘要通过多年的现场观察,通过查阅有关混凝土内部应力方面的专著,对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的措施进行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1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

(1)合理地分缝分块;

(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因此,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常常会发生细而浅的裂缝,其中大多数属于干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一般都较浅,但它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

(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

(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

(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

(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

(8)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

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4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5

关键词:环向超长钢筋混凝土无缝施工综合技术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基础为桩基承台基础梁结构,环向总长800余米,基础梁断面尺寸为800×(800~1200)m,混凝土设计等级为C30;主体露天看台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最长段230m,板厚6mm,混凝土设计等级为C40、C45。

1技术难点

1.1本工程基础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均属环向超长结构,与一般超长结构比其两端没有自由端,且基础梁下每间隔12m有桩承台,形成有约束结构。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设计不留置伸缩缝。

体育场看台属于露天结构,温度变化较大,容易出现由于温差而引起的裂缝,另外看台厚度一般设计只有60~80㎜,而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看台厚度仅为60㎜,宜造成混凝土散热过快导致开裂。施工中如何配置混凝土、控制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如何保证结构不裂缝,保证看台不渗漏等,是本工程需要解决的难题。

1.2超长度连续曲线预应力露天结构的设计施工国内少见,对于应力的设计、施工提出了很多课题。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楼面如何分段布置预应力筋,分段张拉。分段过长,预应力损失较大;分段过短,张拉次数多、效率低,锚具费用大。

2方案的确定

本工程基础830m长环向结构和看台230m长超薄结构比较少见,经过分析研究采取无缝施工综合技术:钢筋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看台采取预应力座台L型肋梁,面层钢纤维混凝土技术。

3微膨胀混凝土施工

3.1工艺原理

为了抵抗混凝土在伸缩时产生的应力,达到防止和减少伸缩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中掺加CSA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适量的膨胀,在钢筋和临位限制下,在钢筋混凝土中预压应力,可大致抵消混凝土伸缩时产生的伸缩应力,防止混凝土开裂。

3.2混凝土技术要求

所有原材料均经过计量后投入搅拌机,计量偏差满足要求(按重量计),水泥、CSA膨胀剂、粉煤灰、减水剂、水±1%、石±2%;CSA膨胀剂和减水剂的计量严格按配合比投料。冬期拌制混凝土采用外加剂,降低水的结冰温度,外加剂确保-10℃时水不结冰。

3.3施工工艺

3.3.1微膨胀混凝土的试配

微膨胀级配合比设计时,除进行常规的设计、试验外,还增加对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的设计、测试内容。

3.3.2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搅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严格控制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拌合物均匀。及时测定砂、石的含水量、以便及时调整混凝土级配,严禁随便增减用水量。

3.3.3混凝土的输送

混凝土搅拌完成后,采用固定泵泵送工艺直接输送到作业面,以确保混凝土在最短时间运至浇筑面上。

3.3.4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浇灌前准备:钢筋模板按设计图纸安装、绑扎、安装要牢靠,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剂。模板缝用海绵垫补严密,模板内的所有杂物必须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

2)混凝土浇筑采用循序推进的连续浇筑方法,为避免混凝土出现冷缝,每个浇筑带的宽度均控制在2m以内为宜。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分层浇捣,逐步推进,

3)CSA混凝土振捣必须密实,不漏振、欠振、不过振。振点布置均匀,振动器要快插慢拔。在施工缝、预埋件处,加强振捣。梁的振捣点可采用“行列式”,每次移动的距离为400到600mm;板的振捣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及插入深度,并重点控制混凝土流淌的最近点和最远点,尽可能采用两次振捣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4)先后浇筑的混凝土接槎时间不宜超过150分钟(严格控制在初凝时间内)。

5)混凝土成型后,等表面收干后采用木抹子搓压混凝土表面,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主要是沉降裂缝、塑性伸缩裂缝和表面干缩裂缝),抹压2~3遍,最后一遍要掌握好时间。混凝土表面搓压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护。

6)冬天施工,采取防冻措施,除掺加防冻剂外,尚需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雨季施工,采取有效防雨措施,严格按事先编制好的冬雨季施工措施执行。

3.3.5混凝土养护

CSA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质量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混凝土浇筑后,立即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长时间地浇水养护,一方面避免温度过快降低,另一方面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过快散发。

4钢纤维混凝土施工

4.1工艺原理

在体育场看台面层大量使用钢纤维混凝土,因为钢纤维混凝土掺有微膨胀剂,除了钢纤维本身抗拒作用外,在微膨胀剂发挥作用时,对钢纤维有预压作用,增强了这种抗拉能力混凝土结构因此抗拉性质显著提高,有效阻止了结构中微裂缝的开展和传播,并具有抗渗作用。

看台面层设计要求:立面为35mm厚1:2水泥砂浆,平面50mm厚CF30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掺量为0.8%,立面、平面均为原浆压光,不做其它装饰。

4.2施工工艺

4.2.1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配置

由试验室在开工前进行试配准备,在混凝土试配过程中,发现钢纤维易成束结团附在粗骨料表面、且分布不均,显然这不利于钢纤维发挥其作用。因此,参照各类文献,按粗骨料粒径为钢纤维长度一半对粗骨料进行了严格的进料控制和筛选(控制在15~20mm左右)。另外发现纤维拌合中易互相架立。在混凝土中形成微小空洞,影响混凝土质量、微孔还使钢纤维与水泥沙浆无法形成有效握囊,发挥不了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对比,我们较同标号普通混凝土提高了砂率和水泥用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4.2.2看台面层施工

1)踏步施工

按图纸设计踏步阶数,踏步留20mm装修面层支模浇C30素混凝土,待看台面层施工完毕后带通线嵌阳角条抹上人踏步面。

2)面层施工

凿毛刷胶刷素水泥浆找平钉钢板网抹灰嵌阳角条及分格条绑扎钢筋网片浇筑混凝土

4.2.3钢纤维混凝土拌制

1)钢纤维混凝土现场机械拌制,其搅拌程序和方法以搅拌过程中钢纤维不结团并可保证一定的生产效率为原则;采用将钢纤维、水泥、粗细骨料先干拌而后加水湿拌的方法,钢纤维用人工播撒。整个干拌时间大于2min,干拌完成后加水湿拌时间大于3min,视搅拌情况,可适当延时以保证搅拌均匀。

2)搅拌钢纤维混凝土专人负责,确保混凝土坍落度和计量准确。

3)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注意控制出料时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作好相应记录,并根据现场混凝土浇筑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严禁雨天施工。

4.2.4钢纤维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以保证钢纤维分布均匀、连续为原则。

2)浇筑施工连续不得随意中断,不得随意留施工缝。

3)混凝土用手提式平板式振动振捣。每一位置上连续振动一定时间,正常情况下为25~40S,但以混凝土面均出现浆为准,移动时间依次振捣前进,前后位置和排与排间相互搭接3~5cm,防止漏振。

4)混凝土初凝前分四次抹平、原浆压光,并及时清理阳角条和分格条上混凝土浆。混凝土分区完成后再抹立面第三遍灰,原浆压光,抹灰流向同混凝土浇筑流向。

4.2.5钢纤维混凝土养护

面层采用旧麻袋覆盖养护,避免草袋覆盖养护污染及水份蒸发过快等影响装饰效果和质量。

5后张拉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5.1施工流程

支梁底模、梁筋绑扎放线确定预应力筋位置铺放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钢筋托架固定、封侧模张拉端承压板、螺旋筋、穴模安放及固定隐检浇混凝土及养护预应力筋张拉、切割、封堵。

5.2施工工艺

5.2.1预应力筋张拉准备

当预应力钢筋绑扎完毕后,穿设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搭接在梁支座处进行。为防止张拉过程中在同一截面产生裂缝,将相邻两根梁的预应力筋的张拉端错开500mm。承压板,螺旋筋等放置完毕后即进行自检、专检及隐蔽验收合格后浇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时及时将张拉端的穴模清理干净。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强度时,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用同条件下养护的试块来判别)。

5.2.2无粘接预应力张拉

预应力筋的张拉根据设计要求采取变角张拉施工工艺,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包括变角块厚度,单根预应力筋张拉端承压板采用90×90×12mm的钢板,螺旋筋采用φ6.5的钢筋,螺距为25mm,4圈,直径为75mm;对于群锚体系承压板采用150×150×20mm,螺旋筋采用φ8的钢筋,螺距为25m,9圈,直径为150mm。依据设计控制张拉应力,对于超长钢绞线的张拉均需采用倒换行程的方法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力以控制应力为主,校核预应力钢绞线的伸长值。

5.2.3张拉的封堵

预应力筋张拉完毕经检查无误后,即可切割多余的钢绞线,切割后的钢绞线外露长度距锚环夹片的长度为30mm,按规范要求用防水涂料或防锈漆涂刷锚具,然后清理,用高一等级的内掺10%CSA的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

6实施效果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6

1.1水泥的选用应根据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配备不同品种等级的水泥,以满足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尽量降低水灰比的要。水泥在使用前三天应取样复检,只有三天抗压抗折强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安定性等指标合格方可使用(28天必须检验合格)。

1.2细骨料:优先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河砂细度模数2.3~3.0之间为宜。含泥量要求;混凝土等级≥C60应不超过2,混凝土等级≥C30应不超过3,混凝土等级≤C25可放宽至5%。如果采用机制砂,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3.6以下,砂中粒径小于0.16mm的不应大于砂总重的20%。混凝土用砂除进行物理检验外还要定期进行氯离子的检验,以检测氯离子是否超标,严禁使用海砂拌制混凝土。

1.3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干钢筋净距的3/4,骨料针片状不应超过15%,含泥量不超过1%。

1.4外加剂和掺和料:使用高效减水剂和活性掺和料以减少没立方米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1.5拌合水:应尽量选用引用水,如采用河水应对河水进行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2配合比的设计和控制

2.1配合比设计凝土配合比应在施工前一个月进行试配,严禁使用经验配合比。施工前实验室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及结构断面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以便考虑使用水泥的品种和石子粒径大小,了解施工工艺,如运输、浇筑的措施,使用机械化的程度,对凝结时间的要求及外部环境的因素,以便合理选用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品种;根据这些资料合理的选用适当的设计参数,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来设计。设计配合比经过试配后必须和易性良好,28天抗压强度合格且达到95%保证率方可在实际工程中使用。

2.2合比的调整和在施工中的控制:

2.2.1调整生产配合比时,应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的砂石实际含水量,严禁采用目测法来估计砂石的含水量,这样做会导致生产配合比不准确;密切检测现场材料的波动,当砂石材料有变化时要及时的适当调整配比,如若材料有较大变化,必须重新进行配合比的设计。

2.2.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严禁在生产中为了施工方便擅自加大用水量从而大大加大了混凝土的水灰比,直接引起混凝土强度不和格及坍落度过大造成离析引起裂缝的产生。应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生产的混凝土频繁的进行坍落度的检测,坍落度合格方可施工。

2.2.3混凝土配料计量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核,不能超过配合比配料的允许误差范围;混凝土拌合应均匀,颜色一致,对于坍落度在12cm~18cm的高塑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3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要在施工中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就要从施工机械、运输、浇筑、捣固、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3.1混凝土对运输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避免产生离析、泌水、流动性减少等现象。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并且及时浇筑。距离比较远的应采用搅拌车运输,并且每分钟转鼓3~5次,现场搅拌站可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

3.2混凝土的浇筑

3.2.1浇筑前的准备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的厚度,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选用表面平整、光洁度好的钢制摸板或有加固系统的涂胶板,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接缝和空洞应堵严,以防漏浆。浇筑前应用清水润湿模板。在地基或基础土浇筑前,应清除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于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3.2.2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的振捣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型正确,表面平整光滑,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器应该距离模板5cm~l0cm,振动棒垂直快速插入混凝土内,每一个位置上的振动时间应保证混凝土获得足够的密实度,并将混凝土靠近摸板边的气泡赶出,但注意不能过振,防止混凝土产生分层,表面出现砂面。振动棒拔出速度要慢,保证振动棒周围的空气能够跟随振动棒引出。

3.2.3伸缩缝和后浇带为了防止混凝土因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需要在混凝土中切出一道道的施工缝以补偿温度应力产生的收缩。一般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后临近终凝的时候人工或机械切出施工缝。对于大面积的楼板应该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预留,在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以上在对后浇带进行施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收缩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应该尽量避免大风和炎热的天气,夏天可以尽量在夜间施工;严禁在雨雪天气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应该连续不间断,以免产生施工冷锋,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3.2.4特殊混凝土施工工艺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该提前编写施工方案,采取跳仓作业,分层浇筑,有必要时应该预埋冷凝管和测温探头,密切关注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以免裂缝产生,大面积混凝土应分块浇筑,按要求留设伸缩缝。

4混凝土强度的监测

混凝土施工时,每个工作班组对不同标号和部位的混凝土应该制作不少于2组的试块,一般强度以28天为准,可以在7天时先进行试压以预测混凝土的强度,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合格,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该制作抗渗试块,进行混凝土抗渗实验,确保抗渗达到要求,另外对北方严寒地区还要进行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检验。

5混凝土的养护

温度、湿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化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时间与自然温度、混凝土成分有关,当平均温度高于+5℃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l2h内进行,覆盖并浇水时间最少不得少于7d。当平均气温低于+5℃或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时,也可使用塑料薄膜布养护和涂刷薄膜养生液,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的方法进行养护。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及蒸养法。混凝土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拆模,不能急于拆模,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破坏混凝土结构。

6混凝土质量的验收

验收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观和几何尺寸;二是内在质量,即实际强度。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外观质量也可以反映出内在质量的优劣。

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有无裂缝、蜂窝、麻面、露筋、空洞、连接部位疏松,如有钢筋松动等严重缺陷发生,应进行返工或采取加固措施。

几何尺寸检查主要是通过施测实量,确定构件是否能满足使用功能以及下步施工的要求,并对该产品的质量等级予以评定。

内在质量的验收最为重要,并具有否定权。主要通过检阅各种技术资料(如原材料检验报告,施工记录)并在上述记录合格的基础上。根据混凝土试压报告单,分别采取方差未知或非统汁方法进行强度评定,验收台格后,方为完成了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也就告一段落。可以将产品交付使用。混凝土试压报告单,分别采取方差未知或非统汁方法进行强度评定,验收台格后,方为完成了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也就告一段落。可以将产品交付使用。

保证混凝土的工程质量,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7

长期以来,我国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分级,并采用“标号”表征。1987年GBJ107-87标准改以“强度等级”表达。DL/T5057-19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82-1998《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L5108-1999《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等,均以“强度等级”表达,因而新标准也以“强度等级”表达以便统一称谓。水工混凝土除要满足设计强度等级指标外,还要满足抗渗、抗冻和极限拉伸值指标。不少大型水电站工程中重要部位混凝土,常以表示混凝土耐久性的抗冻融指标或极限拉伸值指标为主要控制性指标。过去用“标号”描述强度分级时,是以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数值冠以中文“号”字来表达,如200号、300号等。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以混凝土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加上其强度标准值来表达。如C20、C30等。

2路面混凝土的配制

2.1主要原材料的选择

2.1.1水泥路面用水泥应首先选择具有抗弯拉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和耐久性好的水泥。要求水泥各龄期强度值及其它指标不应低于国家标准。需注意的是,一般施工单位从混凝土拌制到抹面压纹等全过程的时间往往很长,超过水泥凝结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水泥的凝结时间是影响混凝土路面浇筑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施工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施工技术水平,选择凝结时间与之相适应的水泥。

2.1.2粗集料用表面粗糙且多棱角、与水泥石粘结性好的碎石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其他技术指标均应符合规范要求。

2.1.3细集料路面混凝土用砂必须具有高的密度和小的比面,以保证拌合物有适宜的工作性,硬化后的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又达到节水的目的。因此,宜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细度模数大于2.5的Ⅱ区中粗砂。

2.1.4外加剂外加剂质量应符合GB8076-87《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使用时应注意配量准确,且在混合料中拌和均匀。

2.2配合比设计按GBJ97-9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路面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抗弯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指标的设计方法。在宁通公路建设中,采用了以抗弯拉强度为指标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2.2.1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cf,o)按公式(1)确定:

fcf,o=k·fcf,k(1)

式中:fcf,k——混凝土设计抗弯拉强度,MPa;

k——系数,施工水平一般者取k=1.15。

若设计抗弯拉强度为5.0MPa时,则配制强度应为5.75MPa。

2.2.2拌和物稠度路面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不应大于2.5cm,工作度不应小于10s。

2.2.3水灰比以碎石为集料的混凝土拌和物的水灰比,可根据已知的混凝土配制抗弯拉强度(fcf,o)和水泥的实际抗弯拉强度(fcef),代入公式(2)求得灰水比,灰水比的倒数即为水灰比。

C/W=(fcf,o+1.0079-0.3485fcef)/1.5684(2)

混凝土强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水灰比,高等级公路路面混凝土水灰比一般不小于0.4,不大于0.5,掺减水剂的混凝土水灰比要比未掺的降低0.02~0.05。如采取真空吸水工艺,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无须考虑真空吸水的脱水量,而将因吸去水分而提高的强度作为路面的强度储备。

2.2.4砂率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与砂石总质量的比率。砂率的变化可导致集料的总表面积和空隙率的变化。砂率过大,集料的总表面积和空隙率都会增大,在水泥浆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将减少。

从砂率过大或过小都对混凝土产生不良影响这点看来,砂率必然存在一个最佳值。通常认为,在水泥浆用量不变的条件下,能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流动性且不致出现离析泌水等不良现象时的砂率为最佳砂率。道路混凝土的砂率,一般在28%~32%之间,通过试验决定最佳值。

2.2.5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单位用水量应考虑粗集料的最大粒径、砂的粗细、坍落度要求、外加剂种类、施工温度等因素,然后通过试验确定。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粗集料采用碎石时一般为150~170kg/m3。

水泥用量根据所需的水灰比和用水量确定,对于425号水泥单位用量应不小于350kg/m3,对于525号水泥应不小于300kg/m3。

3强度标准差的选用

混凝土施工开工初始阶段,缺少混凝土施工的实测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标准差σ值可按新标准表2中的数值参考选用。

混凝土等级均以90天龄期为代表,如果其它龄期(如28天,180天)可相应换算后选用。

混凝土进入正常施工阶段,应根据前一个月(如一个月内还达不到统计所需试件组数n值要求时,可延迟至3个月内)相同强度等级,相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混凝土强度资料,进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值的计算,其公式为:

式中: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

mfcu—n组试件强度平均值,MPa;

n—试件组数,应大于30。

混凝土标准差的下限取值:通过施工实测强度值,计算的σ值,对于小于或等于C9025级混凝土,σ小于2.5MPa时,σ值用2.5MPa;对于大于或等于C9030级混凝土,计算的σ小于3.0MPa时,σ取用3.0MPa。

σ值是28天龄期的实测强度值计算的。90天龄期的σ值一般要略大一些,但28天的σ值已基本反映了混凝土的质量波动,这亦是结合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需要,90天的统计结果滞后了一些。28天的统计成果可有效的掌握施工质量的波动,并根据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配制混凝土抗压强度时所采用的σ值。实际上是要求以28天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进行动态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8

1.1裂缝的质量通病导致房建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以及配合比

①首先在配置过程中如果混凝土具有越大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会导致水泥浆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具有越大的收缩性。如果没有合理的选择混凝土砂率,就很容易导致出现比较差的混凝土和易性,最终造成混凝土出现保水不良以及离析,并且使混凝土的收缩值迅速增加。其次,如果混凝土在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安定性不符合要求的水泥,就会使得水泥中的氧化镁熟化过程以及游离氧化钙过程变得非常缓慢,这个过程可能在水泥已经硬化成型之后仍然在持续,这样就会导致水泥体积出现不均匀的情况,都可能引发崩溃或者龟裂。再次,如果水泥具有过大的水化热,就会裂缝的情况出现在混凝土中,而且水泥具有越高的使用等级以及越细的细度,就越容易出现裂缝。同时混凝土具有越高的设计强度,就会产生越大的脆性,因此混凝土也就比较容易出现裂缝。最后是过大的集料含沙量的影响,混凝土会由于不科学的沙砾级配而产生较大的收缩性,最终会导致裂缝的产生。②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属于一种比较多见的质量通病,导致碱骨料反应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反应,在水泥硬化的过程中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与骨料中的二氧化硅之间出现化学反应,这就是所谓的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会导致一层碱硅酸凝胶形成,在大量吸水之后碱硅酸凝胶非常容易出现离析以及膨胀的情况,最终引发混凝土膨胀,导致发生裂缝。这种裂缝的形成过程一般具有比较长的周期,而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很难将其发现,而且一旦发生很难对其进行补救,所以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须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③温度:现在的水泥具有越来越小的细度,因此普遍具有很快的水化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水泥肯定会将一定的热量释放出来,特别是浇筑混凝土的最初阶段,其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这些热量完全散发出去,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由于内外温差而出现应力。混凝土本身具有较小的抗拉能力,一旦温度应力超过了其抗拉强度,就会导致裂缝的出现。与此同时,如果在高温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快速蒸发的水分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出现十分剧烈的收缩从而产生裂缝。

1.2.渗透的质量通病

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之后,如果有裂缝出现在了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渗透的现象,混凝土会由于渗透而产生比较大的渗透压力,并且还会侵蚀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最终严重的削弱混凝土的强度,并且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所以如果发现混凝土出现渗透现象,在查明渗透产生的原因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作为一种多孔性物质。混凝土内部如果出现压力差,就有可能导致液体的迁离,这种液体的迁离就是所谓的渗透性。混凝土出现较差的抗渗性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混凝土原材料以及配合比的因素,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如果具有较大的水胶比例就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率,使得混凝土具有较小的抗渗性。其次,过小的水泥用量会导致混凝土具有非常高的孔隙率,进一步的使混凝土具有较差的密实度以及抗渗性。再次是使用较大颗粒的石子,砂子具有过大的含泥量也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较差的抗渗性。最后,如果在工程的具体施工中没有均匀地进行振捣,就会有发生离析,从而导致混凝土具有较差的抗渗性。

2.房建施工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防治裂缝的有效对策

在具体的施工之前必须要对水泥的细度进行检查,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将一定量的掺合料掺加到细度很小的水泥中,这样就能够使硬化过程中水泥的水化热得到控制。通常都会选择粗颗粒矿渣粉或者粉煤灰作为掺合料,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水泥产品的时候必须要在使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实用低标号的水泥。其次,在浇筑之后一些混凝土可能会出现裂缝,这时候可以将合成纤维掺加在混凝土中,使其抗拉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能够对混凝土裂纹的产生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再次,在养护混凝土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水分,要对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就能够对裂缝的出现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2.2防治渗透的有效对策

①由于混凝土的抗渗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配合比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合理的设计配合比,在正式施工之前需要在实验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反复的验证,并且对混凝土渗透性会受到的原材料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能够将最佳配合比选择出来。②要尽可能地选择连续粒级的卵石以及碎石作为配制石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几种不同的石子掺加到其中。同时要对砂石料的含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③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设备的运输工作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混凝土的配制操作。④必须要做到保质保量的进行浇筑工作和振捣工作,防止混凝土出现振捣不实、漏振以及离析的现象。

3.结语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9

关键词:混凝土;快速施工;方案及工艺;三峡工程

1概述

三峡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1m,枢纽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800万m3。如此巨大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总量,导致了三峡工程混凝土施工浇筑的高强度施工。

1.1混凝土施工强度

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高峰集中在第二阶段工程,其混凝土浇筑总量达1860万m3。根据施工进展及总进度的安排,1998年为118万m3,1999年为458万m3,2000年为548万m3,2001年为403万m3,2002年计划完成142万m3。施工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1999~2001年三年间,其中,以2000年的混凝土浇筑强度为最高,要求年最高浇筑量达到500万m3,月最高达到40万m3,日最高达到2.0万m3以上。

1.2混凝土施工手段

根据对浇筑强度和施工场地分析,采用传统的门塔机浇筑施工手段是不能满足浇筑强度要求的,必须寻找新型高强度的浇筑手段。

另外,大型门塔机浇筑方案从拌和楼出机口到浇筑仓,均采取间歇式给料方式,供料的中转环节多,供料效率低下,多座拌和楼与多座门塔机再与多个浇筑仓之间生产组合错综复杂,易于错料,更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

1.3混凝土施工工艺

三峡大坝沿纵向分若干坝段,沿坝段分若干坝块,沿坝块分几十个升层,每个升层又分若干浇筑层。一个升层即构成混凝土的一个浇筑仓位。一个混凝土仓的施工全过程是从两个同步进行的流程开始的,一个流程是混凝土浇筑的仓面准备;另一个流程是混凝土生产及运输,当两个流程汇集到一起时,便形成仓面混凝土浇筑流程,紧后的流程则是混凝土护理。如此循环推进,三峡第二阶段工程高峰期大坝施工部位将出现20多个仓面同步浇筑的景象。

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筑工艺如散装钢模板,人工手持式振捣等已远不能满足如此高强度和十分复杂的混凝土浇筑需要,必须相应采取新的施工仓面配套和施工工艺。

2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布置及方案

以塔(顶)带机为主,辅以大型门塔机和缆机的施工方案总体思路是:塔带机浇筑一条龙作业,生产效率高,适应于连续高强度的混凝土施工,承担混凝土浇筑的主要任务;配备大型门塔机、缆机等作为辅助设备,负责金结安装、备仓、仓面设备转移和浇筑部分混凝土等任务,避免因塔(顶)带机的工况转换而影响效率。拌和能力的配备留有一定余地,以利塔(顶)带机效率的充分发挥。塔(顶)带机供料线布置为一机一带,确保塔(顶)带机运行的可靠性。

2.1混凝土拌和设备

4个混凝土拌和系统,共7座搅拌楼,常态常温混凝土总生产能力为1960m3/h。各拌和楼均能生产7℃冷混凝土。

(1)布置在基坑下游79m高程拌和系统设置2座4×4.5m3自落式拌和楼,每座楼生产能力为320m3/h。此系统主要供应泄洪坝5#~23#坝段混凝土浇筑。

(2)布置在左岸厂房坝段上游面90m高程拌和系统设置2座拌和楼。4×6m3自落式拌和楼生产能力为320m3/h,4×3m3自落式拌和楼生产能力为240m3/h。此系统主要供应泄洪坝段1#~5#坝段、导墙坝段及左厂坝段11#~14#坝段混凝土。

(3)布置在左非泄洪流坝段下游120m高程拌和系统设置2座4×3m3自落式拌和楼,生产能力为2×240m3/h。此系统主要供应左非泄洪流坝段及左厂1#~10#坝段混凝土。

(4)布置在左岸进厂房公路左侧82m高程拌和系统设置1座4×3m3自落式拌和楼,生产能力为240m3/h。此系统主要供应左岸厂房混凝土。

2.2混凝土浇筑设备

主要设备有6台塔(顶)带机,塔带机与拌和楼连接的6条总长3800m的胶带混凝土输送线,4台胎带机,7台MQ2000型高架门机,2台25t摆塔式缆索起重机,1台K1800型塔式起重机,1台MQ6000型门机,2台300t履带吊。

(1)泄洪坝段在坝轴线下游76m顺坝轴线方向布置4台塔带机,主要用于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在坝轴线下游121m顺坝轴线45m高程的轨道上布置1台K—1800型塔吊和1台MQ2000型高架门机。其工作任务是,前期协助混凝土施工,后期以吊装金属结构为主。

(2)厂房坝段坝轴线下游44m顺轴线布置2台顶带机,主要用于左厂7#~14#坝段混凝土浇筑,坝轴线下游65m顺轴线120m高程的施工栈桥上布置2台MQ2000型门机,专门用于输水压力钢管和水轮发电机埋设件的吊装。

(3)厂房部位在厂房下游面距坝轴线195m的30m高程顺坝轴线方向的轨道上布置4台MQ2000型高架门机,用于左岸厂房部位的混凝土施工。

(4)缆索起重机的布置2台摆塔式缆索起重机为厂坝第二阶段工程施工提供了一个空中走廊,主塔设在左非泄洪8#坝段185m高程上,副塔设在导流明渠纵向围堰坝段160m高程顶部,跨度1416m,在坝轴线长度方向可控制整个厂坝第二阶段工程的长度,宽度可控制从坝轴线以上15m至坝轴线以下65m,即2台缆机可控制上下游方向80m宽度且在工作区域宽度方向相互搭接20m。

(5)公用设备第二阶段工程厂坝部分分3个标段,由3个施工企业负责施工。4台胎带机、2台300t履带吊等业主拥有的移动性强的设备不固定在一个标段使用,根据施工需要可灵活调配。

3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仓面配套及工艺

采用塔(顶)带机浇筑混凝土,其浇筑强度将成倍地提高,因此,对浇筑仓面各项资源配置无论是容量还是数量都将明显增加,对仓面组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将显著提高。

3.1塔(顶)带机浇筑的仓面配套

3.1.1仓面设备配套

(1)平仓机:一般每1个塔(顶)带机浇筑仓配置1台平仓机和平仓铲,死角部位辅以人工平仓振捣。

(2)振捣机:对于素混凝土或钢筋不太多的混凝土浇筑仓,通常配备1台8头平仓振捣机加3~4部手持式振捣棒或者1台5头平仓振捣机加4~5部手持式振捣棒。对于钢筋非常密集或有水平钢筋网和过流面等比较特殊的仓位,振捣要求比较高,一般不配平仓振捣机,直接配5~8部手持式振捣棒用人工振捣。

(3)喷雾机: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每仓配备2~3部摇摆式喷雾机。

3.1.2仓面人员配套

(1)施工人员应按照仓位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一般素混凝土仓、少筋混凝土仓配备8~12人,多筋混凝土仓、水平钢筋网仓、过流面混凝土仓配备11~16人。

(2)仓面配备值班木工、钢筋工、预埋工、电工和止水专职人员。各工序值班、带班人员至少1名到位,并挂标识牌。

(3)仓面上配置专人分散集中的粗骨料。

3.1.3仓面工具配套

(1)每个浇筑仓至少配置2桶、2瓢、3锹用以仓面处理。

(2)为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骨料分离及骨料集中现象,每个浇筑仓至少配备2把专用耙

(3)配备2~3只真空吸水管,用以随时吸除仓面的混凝土泌水或集水。

(4)配备2台洒水器,用以收仓后对仓面洒水养护。

3.1.4其它器材设施配套

(1)在混凝土开仓前,保证风、水、电通畅。

(2)采用平铺浇筑法施工时,浇筑仓应准备保温被待用,随着平仓振捣的进展,及时覆盖保温被,保温被之间应有10cm的搭接长度,以确保保温效果。

(3)雨季施工时,仓面配有彩条布和钢筋等材料,搭设活动防雨棚等。

3.1.5仓面组织管理

为保证塔带机浇筑混凝土一条龙正常运行,需建立一个组织严密、运行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的仓面组织管理系统。

(1)综合协调系统:对混凝土一条龙施工提供技术、质量、安全、机电设备保障,确定拌和楼、浇筑手段及开仓时间,协调浇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组织处理突发事情。

(2)浇筑系统(仓面指挥):仓面指挥由浇筑队长担任,负责浇筑仓面的组织指挥,对仓位的要料、下料、平仓振捣、温控、排水等负责,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3)操作系统:由调度室负责组织、协调,确保各操作系统正常运行,拌制合格的混凝土,并使混凝土准确、快速入仓。

3.2仓面工艺设计

3.2.1设计原则

仓面条带布置要尽量简化,标号切换次数尽可能少,塔带机运行线路要短且易于操作,整个下料过程要易于实现,资源配置要充分,来料流程要优化。

3.2.2浇筑方法及强度要求

(1)平浇法:该方法适合于塔带机高强度、快速运送混凝土的特点,在低温季节,除仓面钢筋特别多、结构特别复杂部位外,均采用平浇法浇筑。在高温季节对于仓面面积小于500m2采用塔带机入仓时,亦采用平浇法施工,浇筑时铺层厚度可按照35~55cm下料。

(2)台阶法:对于仓面面积大、钢筋密集、结构复杂的仓位,经监理批准后可使用台阶法浇筑,以满足温控及覆盖前混凝土不初凝等条件要求。台阶的一次铺料宽度控制在8~10m以上,接头部位台阶宽度不小于3~4m。

3.2.3仓面设计的内容

仓面设计标准格式包括以下内容:

①仓面情况,包括仓面所在坝段、坝块、高程、面积、方量、混凝土级配种类要求,仓位施工特点等;②仓面预计开仓时间、收仓时间、浇筑历时、入仓强度、供料拌和楼;③仓面资源配置,包括机具、工具、材料、人员数量要求;④仓面设计图,图上标明混凝土分区线,混凝土种类标号,浇筑顺序等;⑤混凝土来料流程表;⑥对仓面特殊部位如止水、止浆片周围、钢筋密集、过流表面等重要部位指定专人负责混凝土浇筑质量工作;⑦对特别重要部位,必须编制专门的施工措施;⑧仓面“浇筑情况评述”,收仓后,由质检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对该仓混凝土浇筑情况进行简要评述,对可能存在的浇筑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仓面设计由浇筑单位提出,一式六份,经监理批准后除班长、质检员及监理随身带外,还应视情况复印送给有关部门(如拌和楼试验室、塔带机操作人员等)。

3.3塔(顶)带机浇筑新工艺

混凝土快速优质施工,给浇筑工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除对模板工艺、钢筋工艺、预埋工艺外,对许多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革。

3.3.1供料工艺

(1)供料皮带上设置遮盖或保温措施。

(2)建立有效的楼(拌和楼)—带(供料皮带)—机(塔带机)—仓(浇筑仓)之间的通讯联系或自动监控系统。

(3)皮带卸料处设置挡板、卸料导管和刮板,以避免骨料分离和砂浆损失。

(4)塔带机输送系统装置冲洗设备,卸料后及时冲洗供料皮带上所粘附的水泥砂浆。冲洗时采取措施防止冲洗水流入新浇混凝土中。

3.3.2布料工艺

(1)布料层面处理:用塔带机浇筑四级配混凝土时,为便于塔带机运输,第一层层面处理一般不采取传统的水平层面铺砂浆的方法,而改用小级配混凝土或同强度等级的富砂浆混凝土。具体为:迎水面至排水管前缘区域,采用20cm厚二级配混凝土;其余部位(包括中块)采用三级配富砂浆混凝土,层厚为一个浇筑坯层,约40cm。

(2)布料方向与次序:当平浇法浇筑时,迎水面仓位铺料方向与坝轴线平行;上块浇筑方向从上往下,下块浇筑方向从下往上,中间仓位视仓面情况确定起始下料点;

基岩面、凸凹不平的老混凝土面及斜坡上的仓位,由低到高铺料;

仓内采用多种标号混凝土时,原则上先高标号后低标号的下料顺序,保证高标号区达到设计宽度要求;

有廊道、钢管或埋件的部位,卸料时,廊道、钢管两侧均衡上升,其两侧高差不得超过铺料的层厚。

当采用台阶法浇筑时,从块体短边一端向另一端铺料,边前进、边加高,逐步推进并形成明显的台阶。浇筑坝体迎水面仓位时,采取顺坝轴线方向铺料。

(3)铺料厚度与宽度:铺料厚度视混凝土入仓速度、铺料允许间隔时间和仓位大小决定。劳动组合、振捣器工作能力等要满足浇筑的需要,必须保证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覆盖上一层混凝土。采用平浇法时,铺料层厚度一般采用50cm;采用台阶法浇筑时,铺料层厚度一般采用50cm。对于升层高度1.5m的仓位,铺料宽度取10~12m;对于升层高度2.0m的仓位,铺料宽度取8~10m,台阶宽取2~3m。

3.3.3下料和振捣工艺

对没有钢筋的仓面,塔带机下料时,下料导管卸料口距仓面应不大于1.5m,并均匀移动布料,堆料高度不宜大于1.0m,以免骨料分离。布料条带清晰,并有足够宽度。在模板周围布料时,卸料点与模板的距离保持在1~1.5m,人工分散粗骨料后,再用平仓机将混凝土就位。在止水、止浆片和预埋件部位布料时,严禁下料导管直接下料,由人工送料填满。

在进行水平钢筋网浇筑层混凝土下料时,尽量降低下料高度,一次卸料的堆料高度控制在50cm以下,浇筑坯层厚度不大于30cm。竖向钢筋部位卸料时,卸料部位应离开钢筋0.5~0.8m,并加强人工平仓。

台阶法浇筑时,平仓振捣机站在中间(第二层)的台阶上,覆盖范围比较理想;平层法浇筑时,平仓机一般站在层面上,紧跟下料接头,随时下料,随时振捣。

混凝土浇筑应先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以避免欠振或过振。

使用塔(顶)带机浇筑的大仓位,应配置振捣机振捣。使用振捣机时,振捣棒组应垂直插入到混凝土中,振捣完应慢慢拔出;移动振捣棒组,应按规定间距相接;振捣第一层混凝土时,振捣棒组应距硬化混凝土面5cm。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头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振捣作业时,振捣棒头离模板的距离应不小于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

3.3.4养护工艺

(1)长期流水养护:根据现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混凝土浇筑后养护时间一般为14d,重要部位养护到设计龄期;但三峡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工程普遍采取了长期流水养护。针对这一要求,再采用传统的人工洒水养护工艺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推行新的养护工艺。

旋喷洒水养护适合于28d以内的较长间歇期仓面养护。方法是在浇筑仓面按一定间排距d设置360°旋转式喷水嘴,若喷水嘴喷射幅度为B(m)则取d=0.8B保持旋喷嘴始终不停地工作,即可做到长流水养护。

喷淋管(花管)养护适合于正常上升仓位的四周垂直面或长间歇期仓面养护。方法是沿仓位边线在模板上口(用于对仓面养护)或支腿(用于对侧立面养护)上铺设花管。所谓花管即在管壁上均匀布钻一排细孔的口寸钢管,使用时,将管两端封堵,水雾通过细孔喷出,洒在养护面上。给花管不停地通水,便可保持长流水养护。

(2)仓面覆盖养护:覆盖保水养护。该方法适合于大于28d的长间歇仓面养护。方法是在养护仓面全面覆盖养护材料,如隔热被,风化砂或土等,给覆盖材料浸水并始终保持覆盖材料处于水饱和状态,即可满足养护要求。

覆盖洒水养护适合于夏季正常上升的仓面养护。由于仓面蒸发快,仅采取洒水养护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对仓面覆盖材料洒水养护效果较好。

(3)养护组织管理:在三峡混凝土施工中,养护与钢筋、模板、预埋件和浇筑并驾齐驱,已经成为一项工程。浇筑仓均配置专职养护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养护实施的记录由养护专业人员及时记载,并做到真实、详尽。

4结论

混凝土施工论文篇10

1动态控制模式此模式一般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以及一些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具体就是在工程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全程质量监控,如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及时纠正,灵活地调整方案,使整个施工项目能顺利地完成。

2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两者相结合主动控制的职责是在质量控制前做好预计、预防措施,被动控制的职责是事后的质量控制与纠正,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在所难免,为了解决此问题,尽量减少偏差,就需要被动控制来帮忙,针对问题,相应地制定方案,采取预防措施,使之最终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力量。

3全面控制一个完整的工程,都是由投资前期发展到设计前期再到施工阶段直至最后的后期维修阶段,每个阶段关注的主体不同,因此控制目标也不尽相同。全面控制将会分段,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给予控制,从而达到全面控制的目的。

4综合性项目管理此管理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的管理模式,目标是控制建设项目的实现程度,方法就是将施工过程中有复杂关联及嵌套关系的建设进行协调。

二、我国混凝土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1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原材料必须使用的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混凝土中的水泥首先要达标,选择水泥时,不仅要注意其品种、包装、出厂日期、仓号等等,还要检查水泥的强度、安定性、融合性等等,确保在使用时质量能过关;混凝土中的外加剂也要符合国家标准,有些混凝土结构中,是禁止使用含过多氯化物的外加剂的,因此在混凝土中掺杂时,一定要控制量数;混凝土中矿物混合料的质量也需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在掺杂矿物混合料时,需通过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再确定,切不可随主管判断去操作;混凝土中所用的水的质量也需要符合国家标准,一般都是用饮用水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也可采用其它符合国家规定的水。其次对混凝土的储存也要科学合理,买回来的各类原材料必须分门别类归放好,买回来的混凝土原材料要小心存储,防火防潮,让原材料在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质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性能。

2对混凝土施工原材料合理运用平日我们所看到的混凝土材料拌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就是将水跟其他原材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其实不然,混凝土的搅拌不是根据主观意愿随意搅拌的,需要严格按照混凝土所需要的原材料用量、搅拌时间、搅拌的均匀度、兑水数量的比例来配置的。水和水泥的比例,掺入的矿物质数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与水泥比值参考标准即是:回归系数、混凝土实际强度、水泥实际强度与回归系数和混凝土实际强度乘积之和的比值。选用的水源也尤为重要,一般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骨料种类,规格等等都要求选定国家规定的参考值,水泥的使用也并不是使用数量越多,建筑物就会越坚固,而是需要遵从一个原则,即水泥用量要满足工程的最小水泥用量,按规定,一般每立方米水泥用量不得超过550kg,如超过此标准,需要立即提高水泥强度等级。

3混凝土浇筑振捣阶段须加强质量监控混凝土定型的一个关键阶段即是浇筑振捣,这个阶段对混凝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做好,之前的混凝土原材料就没有作用,不仅浪费了原材料,还耽误了整个工程进度,使得工程成本增高,利润降低。因此在浇筑振捣这个阶段要严加看管,做好质量控制。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准备工作,使用搅拌振捣机设备前仔细检查设备能否正常运转,混凝土模板仓是否整洁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严格遵从浇筑的工艺流程,防止因施工裂缝造成混凝土开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