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标志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3:1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标志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1

欧美国家的平面设计师,在数字标志设计过程中,也就是在构思或在创意的过程中,至少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事项。

1.准确理解数字的含义在以数字或以数字作为主要形象进行标志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准确理解标志中所用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因为文字中的“数词”,有表示数目的“基数词”,表示顺序的“序数词”,表示几分之几的“分数词”。为了准确地理解数词的含义和恰当地在标志设计中应用数字,设计师特别注意数词的量词或具体表示的意义(英文中有时不用量词,但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如数字1,可以表示1个物品、1小时、1年,也可表示第1号窗口、第1栋楼等。在欧洲地铁站中的数字1、2、3、4分别表示“黄、红、蓝、绿地铁”(当然本身也表示“1、2、3、4号地铁”的意思);运动员衣服身上的数字,表示“编号”,也代表队员的姓名。再如领奖台上的数字,表示“名次”,数字越小名次越高;银行营业厅内窗口上的数字,只表示办理不同的业务“窗口”,而没有大小、多少的区别。所以,当在标志设计中使用阿拉伯数字时,设计师还要认真考虑实用的具置、场所与地点等。

2.考虑文化、宗教与习俗另外,在进行数字标志设计时,设计师还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因不同文化、宗教与习俗中,人们对某些特定的数字,给予了数字意义之外的其它特定的含义。如在西方文化中,7被视为幸运数字,有“Lucky7”的说法;7也表示星期日,也被称为“安息日”。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还有数字360,常表示360度,也有全方位的意思。数字365,常表示365天,即一年,也有每一天、全天候的意思。数字24,常表示24小时,一昼夜(如有“24小时自助银行”、“24小时服务”等的标志)。

3.情感的表达在应用数字设计标志时,设计师还要考虑情感方面的表达,如周年纪念日等庆典的数字标志,要使数字的艺术形象充满活力、具有动感,表现出喜庆的感觉。也就是要针对数字标志所要表达的内涵,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恰当准确地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感觉(如严肃、稳定、轻盈、沉重、运动、端庄、喜悦、信赖、亲切、可爱等)。

二、数字标志设计的形式

在数字标志设计中,有时为不同部门或不同产品设计的标志中会应用同样的数字,但因其将要表达的内涵不同、数字的词性不同、表现的情感不同,设计师将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结果用同样的数字设计出的数字标志中的艺术形象,会出现有别于标准印刷体或常规手写体的数字形象,这种不同的艺术数字形象可引起人们完全不同的心理感觉。下面以几款优秀的欧美数字标志为例,来论述其独特新颖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

1.应用“几何空间衬托法”设计的标志用此法设计的标志,多用于公共空间中(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的出入口,银行等服务行业柜台窗口、公路交通的限速、限重等标志)。标志中的数字,一般来说是选用规范、经典的字体(或用常规字体的微变体)。标志的外形,一般是设计一个简洁、规范、美观、大小恰当的平面几何形(如正方形、圆角正方形、正圆形、等边三角形等)。具体表现形式为较粗的线框形或实形平面形。这类标志在设计中一般来说不做过多的装饰。其特点是简洁、醒目、端庄、大气,易于发现、易于辨识。若用数字为某企业、公司等设计标志,还需注意标志使用部门的特性,注意更多的艺术性与独特性的问题(见图1,美国“奥马哈第一国民银行”标志,其具有稳重、流通、大气、醒目、独特、艺术的特性。另见图2、图3,这两款标志更具变形性与趣味性)。

2.应用“添加形象法”设计的标志用此法设计的标志,因添加了数字之外的其它形象,使观看标志的人们可想象或感知到其它的内容,也就是使标志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如图4和图5中,数字50和数字10中的“0”,均处理成只是外轮廓的实形面形,然后分别添加了“餐叉”的形象与“飘带”的形象,这分别传达了餐馆与团体的“纪念日”与“庆典”的信息,使标志形象显得更加别致和与众不同)。

3.应用“一线串连法”设计的标志此法巧妙地用一条视觉上连续的线,塑造两个以上的数字(或数字与字母)。标志整体造型中的线条连续、流畅,造型别致有趣(见图6,主要是由“7、and、6”构成的。图7,是数字5与0,这两个数字的标准字形是无法用一线串起来的,但设计者应用了手写体的方式,巧妙地将数字5与0连在了一起)。

4.应用“图底反转法”设计的标志用此法设计的标志,实际上是应用黑白均是图和黑白互衬的原理设计的。观看这种标志图形,会产生发现新形象的乐趣(如图8,第一眼看到的是数字4和1形象,但当观者的视线移动到数字4和1之间的空间时,忽然发现了数字5的醒目的、完美的形象。再如图9,当视线移动到期2与7之间的空白处时,可忽然发现有数字4的形象)。

5.应用“双重形象法”设计的标志用此法设计数字标志,可使数字形象具有某数字的形象特征外,还有另一个非数字的其它物体的形象。其作用是传达更多的信息,使标志形象更加别致有趣(如图10,标志形象具有数字9的基本形象特征外,同时也具有火炬的形象特征,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图11,整体形象为数字7,但只看数字形象的下部的局部,是一只高跟鞋的剪影形。图12,第一眼看到的标志的整体形象是一只手的造型,但看竖着的两个手指头时,又会发现数字11的形象)。

6.应用“局部遮挡法”设计的标志用此法设计标志时,将标志中主要形象的某个局部,用另一较小的整体形象去遮挡。目的是同时传递两个完整的信息。但标志中主要的数字形象,仍然要保持完整,这将会使标志的整体形象显得丰富、有趣,传达较多的信息(见图13、图14、图15)。

三、结语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人性化”;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63-01

一、电视娱乐节目标志

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休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最早的电视娱乐节目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短短的十几年间该类型节目已占据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是标志设计的一个特殊领域,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以字体设计为主,通过字体和图形的巧妙结合来烘托娱乐氛围,颜色的运用光彩夺目,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极富趣味性。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是节目视觉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的应用于节目的片头、主画面、演播室、广告宣传、场景设计等一系列视觉包装中,其对于节目的视觉包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人性化趋势”理论

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是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理论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的。1979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中指出:媒介进化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媒介是在模仿和复制人体的某些感知和认知功能。莱文森在研究媒介演化的历史过程中,汲取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成果,把生物进化认识论运用于研究媒介演化的进程中,从而得出了媒介技术的进化论,即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

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要求媒介发展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在设计中的体现则是视觉图形的设计风格、表现手法等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数字化时代,这种需求并非纯粹理性化的,纯粹理性化的设计已经过时,人们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是为了追求感性的、精神上的放松,因此在娱乐节目标志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求,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法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三、“人性化趋势”理论在电视娱乐节目标志中的体现

(一)标志图形的丰富性

1、字体设计的装饰性

娱乐节目标志中的字体设计一般不会是中规中矩的标准字体,而是经过装饰处理、富于趣味性的字体,字体设计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文字某一笔划或某几笔划的图案化变形。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我要上春晚》节目的标志设计便是运用了这一方法,“春”字和“晚”字的笔划都做了装饰性的变化,笔划巧妙的演变成了忍冬草的图纹,烘托节目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

2、图形处理的复杂性

在电视娱乐节目的标志设计中,图形作为背景共同构成标志的处理手法不在少数,而图形的复杂化处理对于娱乐氛围的烘托和节目主题的表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观众而言,复杂化的图形更有吸引力,更富趣味性,也更有冲击力,能够赚足大家的眼球。图形的复杂化包括多种图形的组合,和一种图形元素的重复。

(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

1、渐变颜色的广泛应用

颜色的渐变比单纯的颜色有更丰富的视觉效果,节奏感也强,有利于对于空间感和透视感的塑造。渐变的颜色可以是同类颜色的缓慢变化也可以是不同颜色的急速变化,同种颜色的缓慢变化给人以温婉舒适的感觉;不同颜色的急速变化则给人刺激兴奋的感觉。在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中,颜色的渐变运用十分普遍,《星光大会》节目标志的色彩运用了由黄到白的渐变,塑造出了一种金光闪闪的金属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色彩绚丽的高科技风格表现

科技的发展必然影响到设计的表现,自计算机成为设计的辅助工具之后,设计的表现手法得到了很大的拓宽,本来手工难以实现的效果在电脑中都能够得以实现,各种设计相关的软件开发更是大大的方便了设计的创意表现。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设计的表现技法而且也影响到了设计风格,高科技风格便是技术进步的产物。电视娱乐节目标志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从江苏卫视《时刻准备着》节目的标志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技术进步对于标志设计的影响,绚丽的色彩、耀眼的光泽、锐利的造型,无不深深体现着一种数字化时代的气息。

3、手绘风格的表现

对于观众来说手绘风格的标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趣味性,极富艺术气息,能够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以娱乐大众为主的电视娱乐节目是手绘风格传播的极好媒介,在节目的标志设计中手绘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娱乐节目中,手绘风格的设计相较于纯粹理性的设计而言,其优势有:(1)个性化气息浓郁,有利于节目个性化的主题表达。(2)极富艺术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4、材质化的效果表现

材质化的效果实现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运用电脑特效制作出一种以假乱真的材质效果;另一个是直接拍摄实物照片然后输入电脑进行设计处理。在节目的标志设计中,质感的表现离不开这两种方法,材质化的效果表现使得标志看起来更具象、逼真,有种再现生活的真实感。

(三)空间的多维化拓展

1、三维空间的拓展

近年来标志设计的立体化趋势成为主流,标志三维空间的拓展指的就是平面图形的立体化,即在原有二维图形长和宽的基础上再加上高度,从而模拟出一种逼真的立体效果。三维图形比二维图形更富感染力,具有模拟现实的效果,形式上也更丰富,因此得到大众的认可。

2、动态化空间拓展

标志的动态化空间拓展主要指标志呈现的动画效果,动画技术的发展使标志的各种动态化效果得以实现,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则为电视娱乐节目标志的动态化传播提供了平台。标志的动态化表现符合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觉特点,作为传播受众的观众能够在一段富于趣味性的动画中接受节目传达的信息,对于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有积极意义。

(四)标志图形的趣味性

1、象征手法的运用

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象征手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和娱乐相关的事物和图形的应用上,比如星星图形象征明星、喇叭象征着欢乐等等。央视三套的《星光大道》节目标志就以一个闪闪发光的星星图形来象征在节目中胜出的参赛选手,一条闪闪发光的星光大道就摆在他们眼前。

2、拟人手法的运用

拟人手法在标志中的应用可以使标志看起来更亲切、更生动、更形象,使标志表达主题的过程更富趣味性。标志图形应用拟人手法处理后,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自我表达的主体,拥有了自己的主动性,从而在与受众的沟通中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标志由书和文字构成,书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在图形处理的时候被赋予了人类说话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书本马上变的鲜活起来。

3、夸张手法的运用

在标志艺术中适度的夸张变形可以强化主旨的表达,而且使标志图形更具个性化特征。我们常玩的玩具魔方的体积是很小的,但在《幸福魔方》节目的标志中却把一座城市放到了魔方上面,这其中的夸张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夸张手法在运用时要把握适度原则,适度的夸张有利于特征表达而过度的夸张难免显得做作,在“幸福魔方”的标志设计就把握住了夸张的适度原则,即富个性化特征又让观众能够欣然接受。

四、结论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标志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标志图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和空间处理的多维化。具体的处理方法有字体设计的装饰性、图形处理的复杂性、高科技风格的图形表现、手绘风格的图形表现、空间的动态化处理和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等。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现象,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数量的众多并不能保证质量的优良,娱乐节目的质量和标志的设计水准却是良莠不齐的。只有通过对理论和案例的分析,探索出娱乐节目标志设计的方法和一般规律,才能够更好的指导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范以锦、董天策主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摄影测量;数字;测量系统;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J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融合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数字像机获取被测目标的数字影像来得到物体的形态、位置、姿态和运动从而完成对物体的测量。由于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属于非接触性测量技术。具有危险性低、信息容量高、信息易存储、可重复使用、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科技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将向实时近景摄影测量发展,它将成为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测量的主要手段,并且实时性、全自动源数据获取及仿真虚拟手段的研究将成为应用研究的趋势。

一、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研究。将摄影测量的相关理论、算法及软硬件逐步应用到工业测量领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快速发展阶段始于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同时工业对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目前,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理论趋于完善,技术趋于成熟。

国外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系统:美国大地测量公司的“V-STARS系统”、挪威Metronor公司的“Metronor系统”和德国Aicon3D公司的“DPA-Pro系统”等。

(二)国内发展历程

国内对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当时,一些研究机构就开始着力于摄影测量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由于知识的落后和生产水平的限制,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90年代初,随着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的进步,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大量应用在冶金、机械、车辆和采矿等工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高校及研究机构对有关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如何应用在工业测量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成了一套新的。该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新的发展。目前,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研究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摄影测量技术、吸收新的工业摄影测量理念。 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目前,国内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产品主要有:天津大学研制的“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激光视觉测量系统”、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大型复杂曲面产品的反求和三维快速检测系统”和武汉大学研究的“Lensphoto”等。

二、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它属于高精度、大尺度三维坐标测量。为满足以上要求,需要解决以下关键性技术问题。

(一) 高质量影像的获取

获取高质量数字图像是高精度测量的基础之一。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需要对测量中使用的人工标志及其属性、光源特性、数字像机的设置和与成像质量有关的技术和设备等进行研究。

(二)摄影测量的人工标志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使用人工标志作为测量的特征点。工业部件表面通常缺乏丰富、明显的纹理信息,在摄影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往往缺乏足够的、准确的特征点。为了避免这一不足,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中,采用设置人工标志点的方式产生足够数量且对比明显的特征点。发光二极管、投影激光、回光反射标志等均为人工标志点。

(三)圆形人工标志偏心差

在高精度工业摄影测量中,标志中心点定位偏心差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确定偏心差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矫正工作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

人工编码标志

使用人工编码标志可以加快测量速度,实现测量的自动化。每个编码标志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因此能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识别。设计编码标志应遵循以下原则:具有足够的编码容量、尺寸不宜过大、有唯一定位点和易于自动、准确识别。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中,常用的编码标志有同心圆环型编码标志和点分布编码标志。同心圆环型编码标志采用二进制编码原理,具有原理简单、易于识别等优点。点分布编码标志由一组圆形标志点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现阶段,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方面都日趋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技术逐步走向产品化、实用化和高效化。从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机呈多样化、专业化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常用的传感器主要是数码单反相机、红外相机、工业摄像头等。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低廉且成像性能强大,成为摄影测量的常用传感器。研究者也对单反相机进行了专业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于摄影测量。

测量精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工业部件制造精度、表面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也必然向着高精度、超高精度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维数据分析软件专业化、精细化

获取三维坐标信息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基本功能。获取的三维坐标信息需要处理分析,才可以应用到所需的领域。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应用领域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用户开发各种专用的、精细的数据分析软件。

结语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将向实时近景摄影测量发展,它将成为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测量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道路交通;标志;设计分析

公路建设目的就是满足人和物的移动, 达到安全、便利、有效和经济方面的需要。道路交通标志是道路使用的说明书, 是一种无声语言, 是保证行车畅通、有序、安全的重要设施, 同时还是道路的装饰、形象、美化工程,道路交通标志是依据交通法规及国家有关的标准制定的, 是交通法规的具体体现, 道路交通标志用以管理道路交通的安全设施。在道路交通标志设计与实施中, 标志信息的强制性和安全性因素是道路设计者重点加以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1.交通标志的作用与设置特点

公路标志在现代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通标志设置的原则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一般情况下标志均设置在公路的右侧,驾驶员正急于寻找的位置。对于像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这类车道划分和道路指示标志,设置在路侧确有困难时,通常采用门架式支撑,将标志板安装在公路上方,为了便于驾驶员判读,确保交通安全,在高速公路终点附近,还将一些禁令或警告标志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

1.2 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均保证标志与标志之间互不影响,而且没有其它结构物阻挡视线。

1.3 互通式立交及服务区附近的标志设置,以交通车辆接近交叉口或分流、合流处不会影响驾驶员视线为原则。

1.4 标志设置能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作出安全运行所必须的判断。因此,为了使标志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标志的设置应有一段提前量。这里,还需要明确一点,即版面尺寸越大,标志内容越简单,这个距离提前量可以越小。

1.5 标志板正面面向来车方向,与公路走向基本成直角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关于路侧标志的倾斜问题,目前尚有不同意见。有些国家的规范认为,只有当标志板与路肩边缘相距9m以上时才向内倾斜,当标志板与路肩外缘相距不足9m时,为防止反光造成的目眩现象,反而将它向外倾斜3°。

2.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分析

对于道路交通标识系统来说,图形、符号、色彩、文字和版式等平面设计元素是交通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图形设计

相对于文字标志,驾驶员对图形、符号标志更容易理解。在低亮度、快速显示等相对困难的视觉条件下,图形符号无论在辨认速度还是在辨认距离上均比文字信息要优越。用图形符号来表示信息的另一优点是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只要设计的图案形象、直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字的驾驶人员均可理解、认读。一方面,图形设计要具有简练、直观性。标志图形要求与代表的客体的主要特征、结构相似,把自然的物体抽象化和几何化,删掉一些细节,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让形更加简洁、直观,不仅极其清楚地为人们提供必要的资料,而且又以和谐的构图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愉快的感觉。另一方面,标志图形所传达的意义应该准确,有吸引性。一切艺术的形式本质,都在于其能传达的某种意义。图形不仅要简洁明了,还要有效吸引人的注意,并准确传达信息,不造成道路使用者对图形信息产生歧义或模糊的理解。

2.2 色彩设计

色彩是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所产生的视觉效应,这种生理作用进一步冲击到人们的心理,从而产生了色彩心理效应。由于色彩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的不同属性,能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效应。例如色彩的轻重感、进退感、距离感、胀缩感以及色彩的兴奋与冷静感等。充分认识色彩的生理与心理特性,能够使其在交通标志的色彩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颜色的刺激,使人很容易从复杂的驾驶环境中辨认出交通标志。例如红色和黄色等暖色是前进色,给人以紧迫感,视认性好。其次,通过颜色的象征性和联想性作用,使人能迅速地解读交通标志的内容。例如,红色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有一种危险感的强烈刺激,中国将其作为危险性最大、法制性最高的禁令类标志的用色;黄色具有明亮和警戒的感觉,用在注意危险的警告类标志上;蓝色和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用于指示和指路类的交通标志。另外,为了提高标志内容的可读性,可以使内容与背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如文字与背景色的搭配,易辨认的顺序是: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等。此外,可以用色彩强化信息的区分。例如:不同的文字或指示符号,可以利用不同的色彩来强化信息的不同,让人更加容易识别。还有,色彩还能展示地方特色。

2.3 文字设计

道路交通标志尤其是指路标志中,文字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工具,如何快速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道路使用者,其本身的设计质量起关键因素。道路交通标志中,文字形式大概有汉字、数字、英文,少数民族地区还宜有少数民族文字。无论采取哪种类型文字,字体、字号、字体颜色都必须设计得合理规范。版面上的字体要统一,字号大小要根据信息主次关系而定,字距要适中,排列要协调,体现易读性高和美观相结合的特点。字体设计中,不应简单调用电脑字库中的字体,应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有效实验后而进行设计。

2.4 版面设计

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是道路交通信息的具体反映。首先,排版要体现实用性和美观性。标志牌上的图形、符号、文字等要素编排要美观、合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和认知心理。并且使道路语言体现得更生动,信息传递更准确有效。其次,要控制版面信息量,防止信息过载。信息量要根据路况和人的视觉生理特点来合理安排。另外,要合理设计版面的比例和尺寸。版面大小要根据标志信息量的多少,具体道路线形特征和道路使用者行动特点合理设计,美的比例和适合的尺寸,可以使其在外观上为城市风貌增加美感享受,并且还有利于节约材料。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5

虽然仿生建筑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近几十年来仿生建筑层出不穷,设计师们虽然努力在建筑与自然间寻找其完美的共存方式。但是尚处发展初期的仿生建筑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论,这种争论主要集中在特点鲜明的仿生建筑是否和环境共融。或许建筑发展尚处初期,由仿生建筑引发的话题层出不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人们对待仿生建筑的定位还存在着争论,仿生建筑究竟是遵循标志建筑的方向还是探寻背景建筑朴实的路线,将决定这一建筑风格能否顺利向前发展且不会产生极端的后果而被摒弃。因此目前看来把握好它的身份定位及其发展的趋向,并从中探寻使其正确发展的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仿生建筑与标志性建筑、背景建筑

美国城市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曾做过一个实验:让非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记忆描画一张城市地图,结果画者在草图上呈现出巴黎景观中唯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士底纪念碑和几条重要的街道。如果把凯文·林奇所做实验城市换成北京,我们可以预想到被人们深知熟记的一定是北京天安门、天坛、长城、长安街等。可见,建筑的标志性和背景性对人容易产生深刻印象,这点对仿生建筑也不列外。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等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与普通建筑的不同在于,标志性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更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而仿生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往往最终呈现的都是特异的形态、新奇的构造和独树一帜的理念,因此,仿生建筑在当今的生存状况来看,却背上了标志性建筑的身份。比如我们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仿生的外形,加上独特的奥运身份,成为北京的新象征。

2.背景建筑

背景建筑是指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以外,大量的、普通的构成城市特色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也特指保护建筑周围的新建建筑,它们是一个城市的“底色”。背景建筑是城市建筑重要的元素,城市大量背景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应构成城市环境中完美的底图关系。虽然仿生建筑给人直观的印象是标志性的感觉,但这并不能否定仿生建筑的背景性探索。意大利建筑大师伦左·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沃中心,建筑虽然模拟一个个小船,但特殊的木质材料、自然生态式的建筑外形使人很难看出来是一个刻意放置在湖边的生态活动区,这种贴近自然和生态的仿生设计给人以亲切和稳重感。

3.仿生建筑更为明显的标志性路线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种对立的建筑属性和内涵,仿生建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都能够找到属于两者的作品,但是,建筑审美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难去让一种建筑风格满足众多的客体需求,这也决定了仿生建筑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些客观原因的作用下慢慢倾斜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以独特身份和概念去形成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就目前来看,仿生建筑正在极力去拓展自己的特异性,不断地去冲击人们的眼球。仿生建筑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建筑氛围中,其新奇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采用和学习。

二、仿生建筑的标志性属性形成的原因

1.仿生手法决定其特殊性

仿生建筑的模拟对象通常为客观世界中人们不很熟悉的微观现象,例如细胞的结构、植物的纤维体,或者是动物的某些活动原理,通过仿生后加以变化更新,所以,这种手段下产生的建筑外形态突然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些效果给人以极富美感而区别于传统的功能建筑的感觉。可以说,生物界的奥妙和变化决定了仿生建筑的不屈从于现代的建筑概念,它更像是生物语言的再现和转化表达。

2.设计要求决定其特殊性

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很难能从民间建筑设计中探寻热门话题,反而在各个城市中或商业或公共设计要求出现的建筑作品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设计方的特殊性身份的要求,他们不希望屈从于平凡和低调,他们更希望展示自身特色,像一张个人名片打印在这个建筑的纸面上。所以,这要求仿生建筑在此类占主导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释放感染力,把自己的隐晦和低调尽量掩盖、放弃,这就使得仿生建筑在此类设计要求的促使下,要不断将特殊和标新立异进行到底,从而使标志性建筑的标志身份更加深化。

3.客观环境的对比使其更特殊化

从美学角度来看,任何艺术美的形式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仿生建筑的标志性也是在和传统建筑的背景对比中产生。假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仿生建筑,那并不显得特别奇怪和奇特,而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居住和使用的建筑都是像国家大剧院那种壳体建筑,那么我们便无法感知出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在其周围众多的传统建筑映衬中有何异样和特点,因此,仿生建筑的标志性是相对的。

三、作为标志性的仿生建筑应把握的原则

新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中如火如荼地建造,仿佛没有新的、奢华的标志性建筑就不足以显示城市的富有。这些奇特的、具有强烈感官刺激色彩的“标志性建筑”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让有些建筑变了味。这让我们意识到,仿生建筑的良性合理发展,必须要在标志性建筑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原则和尺度,否则,仿生建筑的发展一定会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建筑垃圾而被抛弃。

1.设计适度

仿生建筑的仿生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城市功能的仿生、结构的仿生、新材料的仿生等,这些手段几乎涵盖了客观世界的一切可以被利用的要素,因此,仿生建筑的出现很容易达到奇异效果。越是深化仿生的对象,建筑的美学层次就会变得争论性越强。比如捷克国家图书馆在模拟章鱼的外形时,对于章鱼的吸盘的再模拟更让这个建筑成为尖锐的争论话题,因此,建筑的仿生模拟、把握程度的高低,以及建造程度、效果,都应该保留一定的限度,这样的建筑争论点才会使其保持良性发展。

2.设计因地制宜

仿生建筑虽然通过模拟实验手段创造出的建筑都极其绚烂,但这并不能说明建筑的创作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模拟和参照,虽然在基础的功能上不会产生问题,但这对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不利于建筑的理论创新和风格趋向延展。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要针对当地的特殊要素,如环境、文化、气候等因素,在当地的独特风景中再造出仿生建筑,这样的建筑才会更合理地屹立在城市当中,并显得合理、舒服,从而拉近人与建筑的对话距离。

3.设计注重与文化结合

当今建筑设计中,在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建筑与文化的沟通和互动。城市中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而我们很难再从建筑上发现当地文化的特征,相对于以前对建筑风格的确定和总结,当今的建筑在现代派建筑风格框架下,不再去深入界定和规范,这让我们的建筑逐渐远离人文关怀。对文化的追捧会让人们在与建筑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如果这样的共鸣没有了,那么建筑的吸引力便无从谈起。

四、仿生建筑中新的标志性风格

无论对一种建筑形态的概括,还是对一种建筑手法的界定,我们都不可否认仿生建筑正在逐渐被各种建筑新形式所结合,产生的新思想和模式促进着社会的文明发展。仿生建筑由初期的简单的动植物形态的夸张变形,到后来的结构体的模拟,再到后来的生命科学原理的引入,都显示了仿生建筑不断发展的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其辐射的广度越来越大,新的建筑手法越来越多地出现,仿生建筑的标志性外延不断得到更新。

1.数字建筑中的仿生

数字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将各种复杂信息与单一的数字信号进行相互转换来谋求高度统一、集中化处理的信息传播、控制与反馈技术,它构成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景图像。而数字建筑是建筑数字化的物化成果,是具体的建筑形象。建筑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推演复杂的形状和空间,形式的想象和设计处理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弗兰克·盖里的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由计算机程序建模,并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控制外墙板和结构部件的分片制造,然后运至现场加以拼装。数字化建筑的未来发展,将会给设计、建筑、通讯及科技项目创建新模式,使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变成可能。正因为这点,仿生建筑与数字建筑产生了交点,从某些方面上来看,仿生建筑的奇异造型需要数字建筑的手段,数字建筑的产生也需要仿生建筑这个载体,在此情况下,掺入数字元素的仿生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2.有机建筑中的仿生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都是由其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的每个建筑的形式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被赋予生命的形式,是有机建筑的根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建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也属于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生态环境在随着时代变迁的同时,渐渐地对未来的启示也变得重要。

诚然,有机建筑的提出与仿生建筑有着不谋而合的交集,当有机建筑和仿生建筑互相渗透的时候,新的风格建筑便拔地而起,如柏林的爱乐音乐厅,其室内设计在遵守实用原则的情况下,设计者融入了昆虫的构造原理,使建筑呈现出极震撼的艺术效果。

结语

仿生手段下的建筑产生由来已久,但仿生建筑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短时间的洗礼,所以,仿生建筑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争论和问题,借鉴以往建筑发展所产生的教训经验,我们在面对仿生建筑的发展趋向上要有一个理性的预判,只有这样,仿生建筑的发展才会顺畅。仿生建筑自从产生开始,其标志性的特点便一直在扩展,否则其背景性的身份会被逐渐压缩,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应在标志性的限度下认真总结,不能因为标志性的特点任其发展,要让这一特点变成发展动力而非阻力。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势[J].世界建筑,1996(4).

[2]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3]张欣.仿生艺术设计及其美学[D].武汉理工大学,2005(4).

[4]保罗·文森佐·格诺维斯.自然中的对数螺旋:仿生学在建筑中的应用[J].水润宇,译.建筑,2006(5).

[5]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J].东南大学学报,2001.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 信息 准确表达

信息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内容,是设计的主体。它本身没有物的形状,不是一个实体,因而不能直接被看到。随着人类表达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以及媒介的发展,信息可以是用口语、文字、符号、音乐、图形、绘画、摄影和数字形式来表达,包括声音和视觉两类主要形式。视觉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画面内容,信息内容视觉化后,形成可被眼睛所感知的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并不仅仅是对视觉信息的美化,人们通过信息来进行交流,其信息表达的准确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而同时,信息在有限时间和空间中,能否发挥充分的效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样一个到处被信息包围的世界中,设计应该能够使信息交流更加准确和有效,这就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准则。信息被视觉化后,影像、图形、文字、符号等多种视觉形式被应用到视觉画面中来,夸张、强调等多样的表现手法,加上排版布局的变化,则越发使得信息准确表达变得更为重要。

一、名称设计对信息的准确表达

任何事物都有名称,名称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在信息的传达过程中,名称是第一位的信息,最先被人识别和认知。

而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是人们最熟悉的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商业中,名称作为文字出现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也有助于在视觉上加深对其的认知。但仅从一个名称的字面上去了解其主体的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它应该是有视觉形态的,无论文字的造型、色彩和辅助装饰,都会在视觉上传递着字面之外的一些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设计者必须着重考虑的。

纯文字设计的技巧特效和方法很多。追求形式的新奇是捕捉人目光的一种办法,但并不一定是理想的。要使名称的视觉形象能恰当、准确地反映主体的特征,可以先确定主体的基本情况,从中提取重要特色信息,作为设计的着眼点,对名称进行有目的的视觉表达和设计。既保持表现形式上的整体统一性,又突出信息中的主体个性特征。

二、标志设计对信息的准确表达

标志一般指企业的识别符号,也可以引申为代表一个团体,一个有共同特征的整体的图形符号。标志是唯一的和排它的,是商业社会区分和识别彼此的特殊符号。它的含义非常明确,信息概念相对简练,在确切表达上不能含混,因此标志的设计必须强调意义言简意赅。同时,标志也是视觉突出和引人注目的。标志对其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标志在形式表达上应该追求令人惊奇的、过目不忘的效果。由于技术的进步,标志在视觉表现上几乎不再受限制,无论多彩的、边缘模糊的还是三维的、动态的图标都是可行的,只要能够做到视觉突出。

在标志设计时,我们可以运用概念描述和修饰法以及寻找相关事物的方法,对主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充分考虑各种视觉表达方法进行标志的视觉表达,不被传统的印象所束缚,使标志的设计不但表现手法新颖,令人瞩目,而且所表达的信息也非常突出。

三、插画设计对信息的准确表达

插画与文字一样是画面中的视觉元素,以图形图像等形式出现。它是对信息内容的必要补充,其视觉形象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其形式与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插画服务于主题信息内容,它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紧扣关键的信息,在设计应用中能准确表达信息。而插画的表现方法和创意技巧的取向,将影响观众对信息的情绪感染。夸张变形和幽默的插画,一方面以有趣的方式解释了主题内容,另一方面,其表达上的情趣使其本身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和产生遐想,能够活跃气氛,加强人们对内容的兴趣,诱使其进一步的行动。

在为主题内容设计插画时,我们首先要选择好主题内容中的切入点,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实现它,使插画的内容取向与形式取向达到一致,体现出插画对整个画面的艺术和情绪表现上的巨大作用。一般而言,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于对抽象形态的理解,而在表达一个主题时,具体和形象的描绘方法如图案、绘画、影像和数字图形都是极佳的。

人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用各种手段,无论视觉还是声音。在信息视觉化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借助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断发展进步,出现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设计表现方法。视觉传达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迈进,所有视觉传达的表达方法,也会使得设计者在表现事物和设计中自由发挥,但是在这些可供选择的形式中,设计者必须有所比较分析,要根据设计主题和需要传达的目标来进行思索,通过设计既准确表达信息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传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悦. 视觉传播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安姚舜. 寻找时代的视觉符号――谈视觉传达设计的着力点[J].装饰.2003(5)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标志;传统文化;符号;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53-01

我国的传统文化辉煌灿烂,拥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些设计师开始在标志设计领域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并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本文便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符号中汉字的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便是一种人们用于传情达意的符号。起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运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概括模仿实际事物,这种文字不仅具有记事功能,还具有审美因素。这也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汉字在符号设计领域中进行运用的基础。其运用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三方面:其一,象形是汉字创造的基础,无论对任何事物的模仿,文字都可以运用简单的笔画来完成,与符号的特征相符;其二,汉字不只象形,还表意,每一个汉字都拥有完整的表意功能,甚至一个汉字能够表达多种含义,这也是汉字在标志设计中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其三,汉字字形的可塑性非常强,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这与标志设计过程中所崇尚的特殊符号性也不谋而合。

汉字的这些特点对于标志设计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以汉字为基础元素的标志设计也普遍非常优秀,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圆形方孔钱币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性象征,有着非常吉祥与深刻的寓意。中国银行的标志在设计过程中,利用钱币的方形孔串以绳结造型,组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字,不仅表现出“银行”这一标志主题,还蕴藏着安全诚信的经营理念。

二、传统文化符号中图形的运用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无论在语言上,还是信仰上,都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趋同性,视觉语言的表达方面也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审美判断标准。传统图形的历史悠久,其诞生远在文字以前,石器时代所出现的彩陶纹便是中国传统图形的典型性代表。传统图形的表现非常多样,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也更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生活中遇到传统图形时,给人们的感觉更加淳朴而亲切,如中国结、印章、阴阳鱼等图案,不仅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寓意。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图形,更能够吸引人们的目标,让人们对标志所要表达的内涵有深入探究的欲望。

对于现代标志设计来说,图形是一种比文字更好驾驭的设计元素,在很多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传统图形的身影,最典型的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印章是中国传统图形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元素,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中,印章是作者的标志,一幅书画作品如果没有印章,它就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北京奥运会会徽运用印章为设计元素,通过艺术变形,不仅表现出了中国特色,也将奥运会的运动精神融入其中,有着浓厚的艺术韵味。

三、传统文化符号中祥纹的运用

祥纹是中国古代人们为祈福而创造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祥纹分为装饰性纹样与写实性纹样两种,但无论哪种纹样,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符号设计领域中,祥纹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游鱼纹、稻穗纹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龙纹”和“凤纹”了。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龙这一物种,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龙早已成为一个代表文化的图腾,其吉祥的寓意也是其他任何纹样所无法比拟的。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更注重标志中“设计文化”的凸显,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文化与象征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这就赋予作品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心态以及标志的文化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图像的解读能力远大于文字,祥纹对受众来说,更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引起受众心理层面上的同构意识。

四、结语

传统文化符号属于一种视觉性语言,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运用传统文字、图形以及纹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让现代标志更具有民族特色,审美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凸显,现代标志设计的"符号化"特征在传统文化符号的烘托下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谢婷婷,何征.杭州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传承发展研究――以胡庆余堂国药号官方商城为例[J].设计,2013(05).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活动理论;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6-73-03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earner'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ctivity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activity theory to digit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in digit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n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existing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arrie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gital environment; activity theory; learning activity;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0 引言

数字化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迅速造就了传统课堂教育向网络数字化教育发展。数字化环境教学应运而生。

这里的“数字化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课程资源融为一体的远程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习个体与群体选择了数字化环境进行学习,如校园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公开课,甚至新兴走红的MOOC等,学习空间以分布式的方式置于一个超越了传统课堂边界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探索与设计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化环境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如何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计并实现数字化环境符合学习者行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这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1]。

活动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学习看作是学习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主要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2]。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并强调从文化――历史和辨证的角度对实践中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进行解析[3]。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通过对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活动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代[4],将活动和活动系统作为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并提出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活动系统中包括主体、客体和群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三个次要要素。主体是活动系统中的个体要素,是活动的执行者;客体是主体通过活动想要影响、改变或产生的东西;共同体是活动发生时活动主体所处的群体;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规则是活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规定、规范、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隐性的社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六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活动系统,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与生态系统一样,在人类活动系统中包括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交换子系统。

人类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活动,活动又进一步发展意识,如此循环。因此,活动理论体现了人类意识与活动的辩证统一。另外,活动理论强调工具的作用。工具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是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手段,反映了他人在早期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发明或改进工具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

2001年,恩格斯托姆在上述活动系统结构基础上,引入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活动系统更加开放,如图2所示[4]。 某一特定活动情境中的客体(客体1) 可以从初始状态经活动系统建构为集体意义的客体(客体 2),甚至转换为多客体共享的客体(客体3)。

因而,客体活动的目标并非短期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至此变得丰富和开放,恩格斯托姆进而提出活动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

2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学习生态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造和维护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5]。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共同体以及数字化环境和虚拟学习工具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六个基本要素,如图3所示。主体是学习者个体;客体是学习内容;共同体是基于课程、目标或任务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工具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指数字化平台、教学组织者的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资料和中介符号,以供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和解决问题;规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协调形成的规则,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应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责和系统权限。劳动分工是学习活动或任务的分工,即学习分工。

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个体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生产者”,也可以作为设计者,利用数字化环境中提供的工具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并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和评价,把初始状态的学习内容转化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新的学习资源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升华为新的学习内容,如图3中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发展的学习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学习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习者学习,在某课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体生产并发展的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多个学习共同体共享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客体)并非静止的,而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着活动理论的意识与学习活动的辩证统一,并且强调了资源(工具)的重要作用。

2.1 主体――学习个体

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从事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活动包含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学活动只存在惟一的主体――学习者。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学习者个体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及交互协作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帮助并指导学习者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组织并协调学习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客体――学习内容

客体是主体追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客体激励着主体,进而驱动活动系统,使得活动系统以客体为导向。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学习内容则是客体。学习内容承载于视频、音频、文本、图片,教学组织者辅助支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发展出新的学习成果。

2.3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即是活动系统参与人员的集合体。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是封闭式的进行学习,而是往往以群体形式学习,与教学组织者沟通、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教学组织者扮演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作者角色,促进学习个体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引导学习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实现自我的同一性。

2.4 工具――资源

工具即是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学习材料。工具是帮助共同体成员学习的手段,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认知和交互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资源”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达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之和,包括数字化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中介符号等。“资源”的这一界定则完全能和活动系统结构中的“工具”对应起来,既不存在“工具”一词直接引用带来的过窄问题,也不存在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资源”界定过宽的问题[6]。

2.5 规则――角色

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建立起来的规范和标准,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用来协调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源于社会群体中各种角色的冲突和调解,是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契约。角色就是在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动的一类人。角色是规则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对应,代表了某一类社会群体、各种角色及其规范的总和,即构成社会的总体规则。数字化环境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体现在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不同角色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权限和职责。教学组织者处于学习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角色,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中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履行相应的权责。因此,结合数字化环境的特点对“规则”进行具体化,取“规则”的子概念“角色”对应“规则”。

2.6 劳动分工――学习分工

这是主体在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经过一定的劳动分工而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共同体通过劳动分工,落实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内容,履行相应权责,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劳动分工即为学习分工,由教学组织者或群体协商组织实施,用于规定学习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横向任务安排和纵向权力及地位分配,是共同体成员用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方式。

3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3.1 现有数字化环境教学分析

数字化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搬到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资源共享平台以及课程资源是数字化环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主要元素。

MOOC诞生之前,优质资源共享是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教学组织者在网络课程中担任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教学资源自之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者的交互较少,没有师生交流答疑的专用平台,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检测的手段;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网络课程学习的单一性。

MOOC主要目的并不仅是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服务。MOOC中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测试、在线论坛、交互工具以及模拟实验等相互匹配的系统资源。教学视频不再是一个学时的教学录像,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短片,并由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短片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MOOC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学习视频课程,并可向教师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也可通过课程论坛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教师则对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提出反馈,这些措施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缺乏互动的不足。课程的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MOOC在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学习交互方式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这也是MOOC课程能够获得教育领域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的主要原因,并为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思路。

3.2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良好的交互、客观的评价是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

知识点微课程化和系统化是课程资源组织的重要手段,这也适合于当今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专注时间的角度来看,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易为广大网络学习者所接受。教学组织者根据教学目标把某课程的知识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微知识点,有机地以微课程的形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与其对应的演示文稿、视频、测试等配套课程资源,同时提供良好的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建议。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一课程进行学习时,将在课程论坛、微博、微信、线下见面讨论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学组织者,并由组织者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并推送给学习者,如图4所示。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3.2.2 学习交互设计

学习交互设计得是否合理是数字化环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与教学组织者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三种类型,如图5所示。良好的导航策略、学习指导和交互媒体等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互。教学组织者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过程监测等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协作会话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浏览学习任务、在线答疑和讨论等记录在日志当中的行为来展示学习者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组织者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

3.2.3 学习评价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保证课程资源处于动态生成状态的重要因素[7]。良好的评价应该呈现出客观性、多元化、多维度等特征,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图5中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在线测试。数字化环境下,由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日志文件中需要记载学习者进入该课程点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在线提问的频率、参与讨论的时间与发言内容相关度、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学习成果创新指数及反馈次数、客观作业题和测试题的得分情况等反应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变量,日志文件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定期从日志文件中提取出与学习状态相关的变量,并将结果推送给教学组织者。

4 总结

数字化环境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效果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出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结构模型,并进行课程的组织与生成设计、学习交互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以期为数字化环境教学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清堂,叶杨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2] 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有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单迎杰.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教

育技术,2006.3:54-57

[4] 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1):133-156

[5]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

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I(3).

[6]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

育杂志,2014.1.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汉字 标志 构成

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利用文字来进行标志设计,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功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同时,这些“单元产品”又具有无穷的联络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文字正是利用语言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标志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标志。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点画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使之代表一定信息的产物。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标志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一种特殊的平面标志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标志。

设计师借平面标志设计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以达到其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的概念在今天已经广义化,如何使我们的本土文化得以体现?还原汉字的原始信息应该说是一条捷径。在追寻汉字本源的过程中去体会中国文化,其本身就是在提高设计师文化修养。这样,我们在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现代标志设计是对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对符号或标志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运用汉字进行标志设计的精髓所在。我们的前人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单纯的线条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标志。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汉字不是世界普及的文字,但是汉字字符本身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字母却无法完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将汉字直接用于标志显然行不通,这样只能使我们的作品显得腐朽而庸俗。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则后,我们把汉字精辟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却未尝不可。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除了标志设计,无论是装饰、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应当充分发掘汉字中包含的中国哲学,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南鹤溪《文字的魅力》[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数字标志设计论文篇10

        摘  要 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和探索为例,论证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阶段,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关键词 数字化;复合型图书馆;系统科学;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 G25O.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14(2005)03一OOO9—02,

      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化资源开发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复合型图书馆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理性思考。

    1 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

    系统科学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构成与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并立的新兴科学门类。系统科学一方面以提炼融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技术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自身综合性横断学科自组织理论的创立而丰实。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系统科学前进的步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具备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基本特征。

    1.1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和高科技产物的庞大人造系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宏观视角而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脱离不了国际间的携手合作。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资金的合作规划——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第二阶段,是一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单位主办,由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 )等单位协办的政府机构内的计划。该启动计划是由多机构发起,旨在寻求提供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的统一领导,以推动分布于全球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赞助现存的和新建的团体关注有所创新的应用领域。我国文化部于2ooo年开始在全国倡导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再如中美100万册图书数字化计划,预计耗资近2ooo万美计划在3年内对100万册中、英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网上全文检索、阅读。该计划已于200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从微观而论,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多文化、多媒体、多语种,可无缝连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由若干子系统构建,包括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知识挖掘、信息发布与检索、管理、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因此,无论从规模、内容到形式、技术都远非仅凭任何一个馆的实力能够企及的。

    1.2 数字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实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技术创新为其不竭源泉和动力

    数字图书馆系统以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又由概念、原理、指令、程序等非物质实体构成。比如,以处理文献资源为基本目的的元数据标准,以揭示收藏和服务功能的OPAC体系,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数字化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结构;信息存储形式从单介质转变为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系统演化进程系统的序参量,技术轨迹的斜率,即技术突变,引起局面的突变。数字图书馆建设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非线性永久地发生作用。

    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如何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网格技术的实质。网格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其应用将遍及各个领域,成为具有高性能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和大量仪器设备等特征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 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

    2.1 拿来主义

   数字图书馆好比长江大海,不弃涓流,容纳百川;而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数据库构成其主体和实质性基础。我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宏富、使用成熟的大型数据库,仅浙江图书馆先后引进及建成的大型镜像站就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上述数据库可能其内容有交叉,但已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国家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八原则:即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公益性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严格遵照标准规范的原则,自建与购进并举、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的原则,注重规模与时效的原则,统一管理、定期维护的原则,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归纳精当透辟,可资各图书馆借鉴。

   

    2.2 自建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宗旨是将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加速改变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代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各图书馆正根据自身馆藏特色与地域优势,利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格式,按照选题、编排、数据质量、检索途径、用户界面等规定建立专题数据库,尽全挖掘、扫描、收集(或链接)、整合、存贮、揭示有价值的实体和虚拟资源。

    2.2.1 古籍善本数字化

    古籍因其不可再生,亟待保护的文物价值和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范畴的可操作性,应当列为先行实施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已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的《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为:“一般以清代乾隆六十年为下限。凡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与稿本,皆在选录之列。清代嘉庆元年以后宣统三年以前之稿本,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1912年以后罕见之传抄本,亦在选录之列。”共收录古籍6935种7506部,其中经部864种955部,史部1894种2021部,子部1528种1641部,集部2574种2805部,丛部75种84部。2OO2年7月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确定再造善本1300种,首期再造唐宋善本700种。2OO3年已再造善本4o余种,耗资2OOO万元。2OO4年再造200种。古籍尤其是孤本、善本的数字化,堪称是最妥善的保护、保存措施。

    2.2.2 缩微胶片转化

    缩微摄影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为保护文献原件、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文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与数字化资源比较,其存储空间仍旧占用大,保管条件要求高以及检索不便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浙江图书馆经过2o年的努力,已将大量古籍和特藏制成缩微胶片,仅清末民国期间的浙江版旧期刊就逾530余种、旧报纸250余种,共计50万拍。将这批珍贵资源的数字化已纳入议事日程。

    2.2.3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库

    集中精兵强将,开发研制既兼容通用又特性鲜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本身极具科学探索意义,并且蕴涵着明显的或潜在的经济实用价值,应当予以重点扶持和鼓励。比如,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的《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和《外国名人图像数据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浓缩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创造者中的代表人物的风貌,具备文化、教育、审美、统计、工具等多种功能。前者设立了名人姓名、汉语拼音、生卒年、生平功名(例如官衔升降、职业变更、中举登第等)、字号别称、时代(分远古、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籍贯(古今地名)、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5OOO余名,图像10000余幅,预计人物将达10000余名,图像2O00O余幅;后者设立有英文名、中译名、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国别及出生地、所属大洲、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2OOO余名,图像4OOOO余幅,预计将达10000余人,3OOOOO余幅图像。数据库分别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访问.问世以来广受欢迎。

    3 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

    家有谱,方有志,国有史。古人云: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和奇葩,享有“地域百科全书”的美誉,具备资治、存史、教化、兴利等功能。开发、利用其宏富祥瞻的信息内涵,为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服务,意义显著、前景广阔。但纸质地方文献不少系非正式出版、未广泛流通的灰色文献,存在着冗余度大,头绪纷繁,查检不便,引用困难等诸多缺陷。浙江图书馆从1900年建馆肇始,就将尽全收藏本省地方文献胪列为文献采集条例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经多方征集和采购已入藏新编浙江省省级志、综合志、专业志1600余种。浙江图书馆正着手将此1600余种新编方志印刷本全文,采用先进录入加工技术数字化。并经标引,建成操作电脑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浙江省新编地方志数据库,为浙江省地方志的取精用弘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地方戏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根深而叶茂,浙江图书馆将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的首选目标锁定为发源于本土而影响全国、享誉环球的<越剧》。其框架结构为越剧史料、越剧简史、梨园往事:轶闻、传记;越剧之最;越剧剧目:传统剧、经整理的古装剧、新编古装剧、现代剧;流派唱腔:越剧音乐、常用乐器;越剧表演流派和艺术特色,表演行当及表演程式,名家新秀: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化妆;越剧机构和学校(19个):戏班、剧团、研究机构,另有相关资料,包括:越剧研究、相关论著、演出习俗、越剧戏考、戏曲会演资料、评奖资料、拍摄电影、录像名单等。

    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和在建的数据库尚有《浙江旅游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以遍及浙江的成千上万的名胜古迹、文化景观为经,以名人、翰墨、特产、佳话为纬;<浙江藏书研究数据库》全面揭示1260余位浙江籍藏书家的独特魅力和藏书活动的文化底蕴,以及<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关注长三角专题数据库》等。

    4 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纸质出版物增长势头依然迅猛,而网上可利用资源更呈海量发展趋势,智能化模糊检索体系极大提升了文献的查准率、查全率,强化了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纷至沓来的信息用户也愈渐成熟,需求更凸显多元化、理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全天候开放f下转第页)(上接第1O页)和全方位揭示各类实体和虚拟资源,构建便捷的信息通道、知识平台和导航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以保存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开启智力资源为己任的图书馆工作者在知识经济新时代的神圣职责。

    4.1 弘扬先进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光明日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于2OOO年l2月7日共同发起主办,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宗旨的大型网络管理和引导活动。根据对搜索引擎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上相对独立的中文文化网站约为52000个,其中以WWW开头的,约有34OOO个。我国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大多建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开设了电子及多媒体阅览室,也正在以高品位的创意,高格调的内涵,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网络文明工程

的骨干力量。

    4.2 主动激活信息,积极参与竞争

    数字化资源因其多文化、多语种,纷繁而虚拟,既形成汪洋大海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知识、智力源头活水,也造就了深不可测、奥妙无穷的科技迷宫,增大了深度挖掘、精当整合的难度,对于图书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业务功底和动手能力相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图书馆在网页上不仅启用馆藏书目查检、预约、续借,自建和引进数据库,搜索引擎推荐和技巧指导,有关网站链接、网络资源导航等功能,并且开辟信息服务和互动热线,快捷解答咨询,代为检索遍及科研课题、专利发明、技术革新、编史修志、策划设计、留学深造、论文撰写等各类资料,并编汇和原文传递包括饮用水、乳制品、酒业、保健品、管理营销、房地产、等多项专题系列资料。占有优势的丰瞻广袤的资源,训练有素的娴熟查检技能和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根基,构建了图书馆介入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3 建设开发并举,纸质网络双赢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数字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行动。我们亲身参加了数据库建立的实践,真切地体会到其调研、筹谋、搜寻、输入、校对、补充、更新..道道工序的繁琐艰辛,也领略到其包含的创造性劳动、智力展现与个性张扬的成就感,尤其可以分享被开发使用、发挥效益的喜悦。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所使用乃至信赖和倚重,正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边建边用,以使用的深度、广度、力度作为评估价值、改进质量的试金石和催化剂,可以确保文献数字化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类文化传统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注定了复合型图书馆的长期客观存在,事实雄辩地证明,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会因为停电的烦恼以及病毒、黑客的作崇,减缓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纸质文献的全方位开架阅览、外借,也没有因为失窃频仍而畏首畏尾;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这一不可逾越的图书馆发展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遵循系统科学要素,前瞻性地通盘考虑实体和虚拟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有目的地推动两者的相济互补、共存共荣,制定一馆一地一省以至全国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开发及共建共享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与使用并重的措施,图书馆必定会取得文献数字化的飞跃,开创纸质与数字化资源管理及利用双赢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体系 光明日报,1979—11—10(2).

    [2]黄晓斌,邓爱贞.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3,(5):32—35.

    [3]刘世昕.新一代互联网将升华为“网格”WWW要变CCC.中国青年报,20O2—04—12(5).

    [4]赵达雄.美英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项目概览[J].图书馆杂志,2O02,(3):70—71.

    [5]劳莱斯·莱斯格.重围中的因特网

    [6]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2005年规划)

    (赵达雄,男,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

    (陈蓓,女,浙江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