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采访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1:41:24

教师采访论文

教师采访论文篇1

关键词:技校语文 角色扮演法 案例

随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深化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技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语文课堂系统由封闭的单向静听式传统教学走向开放的多向立体式现代教学。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过,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学”。技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技校当老师不易。因为技校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教师在课上除了授课还要肩负学习管理人员的任务。如何让语文课推陈出新,吸引学生听下去成为语文教研一直试图攻克的难题。观察发现,技校生拥有好奇、多动、好表现等一系列特征,将这些特点充分释放在课堂上,能让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回归课堂。笔者从教材中挖掘新奇的材料,以创新的形式呈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好奇;以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互动和手脑心口的并用来配合学生的多动;以角色朗读和课本剧的表演来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据充分调研显示,角色扮演教学法是笔者学校最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认真,演得痛快,老师教得愉快,导得投入。

一、角色扮演法诠释

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运用比赛的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技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表演者,学生是欣赏者,因为欣赏能力有别,领会程度便不尽相同,而运用角色扮演法则以发展学生为主,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变为表演者,并根据兴趣及能力不同,饰演不同的角色,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导演,当然也可分饰某一角色。角色扮演法可穿插于不同的语文课堂时段,也可以是整堂课,根据不同需要视情况而定。

在技校领域,角色扮演法是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特别在导游、餐饮等服务类专业中,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演员)或观察者,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造成的不同后果,教师在此承担“导演”的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角色扮演法

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学习的内容可以针对教材中语录体文学作品或口语训练教学,只要有一定的情节内容,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表演流程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1)语文教师确定学习任务,明确角色扮演的过程。

(2)进行角色分析,挑选合适的“演员”。

(3)强调课文的情节,让“演员”体会揣摩角色,确保入戏。

(4)未参加表演的学生扮演“观察员”,并做好记录。

(5)表演:扮演课本剧角色或职业角色。

(6)“观察员”的讨论与评点,回顾表演过程,点评表演和演员。

(7)共享经验并总结,让“演员”谈体会。

(8)教师归纳总结表演的效果,保证表演不背离该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二、采访中角色扮演法教学范例

1.导入新课

播放央视主播水均益在《高端访问》栏目中采访比尔・盖茨的视频,约10分钟,导入采访这一话题。明确采访是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有时,我们需要去采访别人,有时,也可能接受别人的采访。

2.理论讲授

采访的四个步骤:做好采访选题―做好采访准备―控制采访场面―善于随机应变。

回答提问的要求:

(1)善听。能够了解采访者的意图,能够听出弦外之音。

(2)会答。回答的话贵精贵实。遇特殊情况,以攻为守,避重就轻。

3.口语实训

让学生自由结合,可以同位之间采访,可以一对多采访,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话题,围绕该话题采访,并注意理论讲授的几点要求。

利用1小时的时间,47位学生分成12组,形成12个采访话题,12个记者,其余同学分别扮演被采访者,其中每组有1个记录员记录采访过程的问与答。教师在教室内轮流观摩每组采访实录。

(1)第一组:1对1,“记者”对自主创业的学生。采访话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

(2)第二组:1对5,“记者”对体育爱好者。采访话题:对运动员李娜首捧网球大满贯的感受。

(3)第三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对学校食堂质量和菜价的评价。

(4)第四组:1对3,“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技校中职生早恋现象。

(5)第五组:1对1,“记者”对追星族。采访话题:对某一明星的了解。

(6)第六组:1对1,“记者”对老师。采访话题:如何看待学生兼职现象。

(7)第七组:1对1,“记者”对校长。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技校生的文明素质。

(8)第八组:1对4,“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处理室友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

(9)第九组:1对3,“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技校生活和初中生活的差异。

(10)第十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时下流行的星座讨论。

(11)第十一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对待三年中职生活有何规划。

(12)第十二组:1对1,“记者”对运动员。采访话题:在校运动会中取得3000米冠军的感言。

4.教师总结

教师收集12组记录员的笔记,就现场观察的情况做点评。指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记者不应该上来就提问,要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并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2)有的记者一连串问很多问题,不符合提问的规律,问的越多,答得越少。

(3)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有几个问题不同的问法其实是在问同一个内容。

(4)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时,记者不要插话打断。

(5)被采访者的回答应该紧扣问题,切忌大话、空话和泛泛而谈。

5.布置作业

以采访小组为单位,对记录员的采访记录做修改调整。

该节课为语文口语训练课,很多学生难于启齿,不愿开口。笔者安排角色扮演实施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相互切磋的机会,两位同学或者多位同学一起模拟采访,扮演记者与被采访者,可以消除紧张怯场的情绪,让学生自拟采访议题,比教师设定题目要灵活得多,学生的思维空间放大,更利于对采访知识的掌握。表演前教师的理论讲授和表演后教师的总结强化对表演教学有指导和点评的作用。

简・豪斯顿在著作《教育可能的人类》中写道:如果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角色扮演法,能够大大发挥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概括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技校语文课堂的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温晓东.浅谈角色扮演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教师采访论文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 全媒体理念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属于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科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突出特点。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互动,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与时俱变。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全媒体新闻采访理念建构的背景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结合,最终组成一种非传统的、复合型的媒介共同体。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渠道的融合,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者的融合,具有兼容与包容性。二是媒体传播终端的融合,即传播平台的多元化,最终生产出不同媒介形式的信息产品。在这种融合的模式下,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①,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背景下要求的新闻人才需要熟悉不同媒介环境,具备跨媒体采访能力,成为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媒体都是‘单介质’记者,即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物理割裂被打破,不同媒体通过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重整。②这种融合人才既需要熟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方式,又需要具备新媒体运行理念与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才能适应一次采集、多媒体故事讲述、多媒介渠道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③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的主要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按照教材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采访分章节讲授,即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采访技巧与方法。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在于:理论内容过多,学生实践环节没有跟上课程理论步伐;教师还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交互性、参与性、自主性不明显;课程内容未根据融媒体时代特点进行调整,全媒体特征没有体现;未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因此,民族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需要首先从教学理念做出变革,让学生从单一型向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顺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需要。

二、全媒体理念建构:“大采访”理念思维下的“分”与“合”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大新闻”与“大采访”的理念。一方面,需要强调不同媒体的特征与优势,使学生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采访技巧的简单相加,而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④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N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⑤这其实是“分”与“合”的一种辩证统一思维。它既需要在讲授时强调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差异化,注重学生某一特定领域能力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增强对不同媒体技术平台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互补的技巧。

这种“合”的理念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合”,打通课程之间的关联。如相关专业之间打通,学生通过组团队、完成大作业的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能写、能摄影摄像、能做后期编辑、能做网站、能出境采访等等。二是在教学中需要渗透进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容,搭建学科之间的桥梁。新闻学本身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众多领域,在讲授时不能仅局限于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需要将更多其他相关人文学科内容引入。因此需要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论修养。

三、全媒体理念下“融合新闻采访报道”多元化实践模式

《新闻采访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开发完善了“老师讲授――学生讨论――拓展研究――实践训练”的互动授课模式。通过学生讨论、分组设计、个人和小组报告、师生互动、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为“课堂――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建构了“融合新闻采访报道”的多元化实践模式。

(一)案例、团队、情境:课堂全媒体教学的构成形式

在新闻采访学的课堂,我们采取分小组的团队教学方式,选择热点新闻事件展开相关练习。第一步,确定选题。如我们已经做过的“美国大选事件”“韩国总统梨花门事件”“双十一购物节现象”“校园网贷现象”“小黄车校园”“大学生微商”等选题。第二步,将学生划分为“平面媒体组”“广播电视组”“网络媒体组”等并做出采访策划。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方式,撰写采访提纲,设计调查采访路径等。第三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进入模拟环境,教师模拟示范、学生模拟操作。之后学生自己总结、互评,教师进行指导。第四步,观摩名记者、名栏目对此事件的采访报道,分析对比,找到不足,汇报交流。

(二)引导、分享、自创:课外社交媒体教学的三个维度

将社交媒体融入《新闻采访学》的课程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QQ教学群、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听课。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并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这是利用社交媒体的第一个维度。第二维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新闻采访学》课程网站分享资源,内容可包括自学知识、先修课程、学科拓展、案例展示、交流互动、作品观摩等。同时通过Facebook小组、Twitter账户等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实践成果的发表阵地。在学生采访实践中,通过社交软件以图文、视频形式进行直播,上传至相关视频网站。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实践的进度,了解其参与程度及理论知识转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维度,指导学生制作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专题、微信公众号等,打造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实践平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公众号“媒妁之言”,在学生中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的业务能力,以及版面编排、网页设计、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等。

(三)民族性、联动性、地域性:校外实践的关键因素

1.民族性:熟悉民族地区新闻规律,讲好民族地区中国故事

民族地区急需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等特殊素质的新闻人才。因此,新闻课程理念改革也需要探索其本土化特色。我们新闻采访课程的校外实践注重结合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熟悉民族地区新闻采访的特殊规律,学会讲好民族地区的中国故事。

民族院校在处理《新闻采访学》课外实践性教学时,更应突出其民族性。选择实践的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的确立等都可结合具体的民族性做设计与安排。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甘肃临夏地区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选题为当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保留自身民族特性、探索现代媒介技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等。学生在采访的同时教师采取辅助教学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之后学生进行总结,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交流,反思得失。通过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手段和方式变更,理解了现代媒介如何促进宗教文化继承与传播。

2.联动性:综合不同专业与课程,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除了新闻专业外,《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专业中也均有开设。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践时充分发挥各自的R涤攀疲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体会“全媒体”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的成果分别以纪录片、摄影、人物专访、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旅游宣传片、广告策划案等不同形式展现,既有影视资料,也有文字内容,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网页展示。这种联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教学团队成员是由学院不同专业学生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相互间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已经突破了《新闻采访学》一门课程,与其相关的采写编评的课程、广播电视的课程、摄录制作的课程等内容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因此,实践最终的成果也是打通各门课程、各个专业的“大作业”成果展示,而这也正是融媒体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最好锻炼机会。

3.地域性: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的地点与主题除考虑民族性外,还可以考虑地域性特征。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的实践注重梳理、挖掘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落脚点放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利用全媒体报道平台进行展示。2016年为纪念《中国的西北角》正式出版80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西北民族大学还与四川大学共同组织了“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大学师生完成四川段的新闻实践活动之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接力甘肃段,奔赴临潭县、卓尼县,追寻范长江先生在甘肃留下的足迹,以真实的田野经历和实际行动,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新闻采访学》课程校外实践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新闻学子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网络展示行程中的风土人情,交流采访心得,分享精彩故事,增强了互动性与参与性。

四、结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一方面需要紧跟新闻事业的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变革;另一方面又需要有针对性与特殊性,以利于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新闻事业。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应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建构全媒体人才培养思维理念,以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注释:

{1}郭菁.探讨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商情,2012(28).

{2}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03).

{3}{4}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3(08).

{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4).

教师采访论文篇3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采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91-02

图书采访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并经过选择获取图书的过程。它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规则,通过寻找图书来源和利用各种渠道,以保证所选图书及时获取。我校的“我们的图书馆我们来做主”采访制度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图书馆我们来建设”的藏书理念,更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了人性化服务精神,使读者的需求潜力得到最大满足和释放。“我们的图书馆我们来做主”采访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性

打破原由图书馆老师单一采访制度,以师生为主体,以读者为中心,全体参与,满足强化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科研需求、知识需求、成长等不同情感诉求,使读者肩负建设学校图书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抓好新生和新入编老师培训。对于刚入编的教师,通过参观图书馆、感受各教研组的“图书角”,以及图书馆定期发放的书目推荐、导读讲义,体会校园书香;对于学生,每位在我校上学的同学从第一次的阅读课就被注入“我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由我来建设”的概念。

2.由图书馆老师带队分别组织老师、学生到省新华书店共同采访图书。采访之前做好两件事:宣传和阅读课教学。

3.定期上门征询各学科老师意见,利用教研活动将采购教育教学书籍作为研讨的一部分,将阅读计划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部分。

二、专业性

1.首选专家推荐书目。每次专家讲座都请专家留下相关书目并采购。关注肖川、朱永新等教育学者推荐的名家名著;关注《万千教育》、《大夏书系》中的一线教师论著。

2.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重要采访成员,他们中大部分为高级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及学者的著作,采访回来的图书专业性更强、可信度更高。

3.不同学科教师的推荐以及导向作用,使采访具备针对性,我们采访的书目首先是各大纲指定书目,以及课本中涉及的原著及相关书目和传世经典著作,兼顾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等共性和个性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业需要,使得馆藏更具导航作用。

三、实用性

1.在图书馆这个大家共建的平台上,通过采访模式的创新,帮助老师们了解掌握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开阔思路,掌握工作方法。

2.作为桥梁作用的各班图书员,定期搜集的采访意见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因此作为采访主力,他们知道什么书籍更贴近自己,更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活动所需素材,都可以从自己采访所得书籍中找到答案,每位同学的期望目标在采访中得以实现,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得以释放并能够实现。

3.采访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通过采访彼此产生碰撞,走进对方的心灵,更加彼此了解。通过采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倾向和心理需求,学生懂得了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

四、阅读性

采访仅仅是馆建工作的一部分,关键是静下心来、专心读书,即有效阅读。良好的采访互动和多元个性化的满足,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和一个结果:树立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目标;实现校园人人有书读,个个在读书的结果。

1.与编目工作衔接,以最短的时间著录流通借阅。可短信、电话通知,可新书通告,第一时间让读者看到自己采购的图书,最快实现阅读期待。

2.抓住时间、空间,好书大家读。利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效应,实现阅读的推广,实现阅读借鉴,提高读书质量和水平。

3.抛砖引玉,因势利导。以教研组、班级为单位,确定主题定期探讨,通过阅读交流、读书成果展、读书节等活动,推动满足读书愿望,体验成功,实现情感体验,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使阅读水到渠成。

4.充分利用阅读课、技能课、赏析课等多种校本课程形式,普及图书知识,掌握阅读技能,学会自学方法。

5.科学引导,深层次阅读。请当代教育名师以身说法,引导教师读理论书、读名家名著,促使教师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通过阅读逐步修正认知完成的;研究成功阅读案例,在借鉴他人经验中提高自身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体验一种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当然,在采访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日常工作中要建立“读者需求登记”和“读者意见箱”,并充分利用《中国教育报》、《读书时报》、《教师月刊》以及当当网和亚马逊等读书网站,为师生提供书目信息。

2.公告邮箱定期下教研组、班级,听取广大读者意见,发挥图书员的桥梁作用,坚持与读者的访问沟通习惯,通过借阅流通、读者调查,分析把握馆藏的发展方向。

教师采访论文篇4

此类老师大多数是对这个社会充满责任感的中年男士。采访他们时,记者都自然地要叫一声老师。他们也并非有意教训记者,只是怀着一颗关爱年轻人的心,不忍看大家走弯路,然后呢,就多说了几句。

出招人:《南方都市报》记者许嘉

千万兜住,一旦给老师们一个切口说大道理,采访很容易失控。所以要把控局面,如果有开始跑题的苗头一定要拉回来。像陈道明,如果记者不给他机会,他也不好意思教育记者太多。

出招人:《南都娱乐》邱致理

采访这种老师级人物,他可能觉得你是小屁孩,什么都不懂。所以你可以避开他所擅长,挑选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请教,他们说得还是很有哲理的。

电影《归来》做宣传时,陈道明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面对二十出头的记者们,开场白就是“你们娱记要有文化,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且将此话题持续近一刻钟,后被记者强行把话题拉回到电影《归来》上。要知道采访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一半时间陈老师发表的意见都让记者难以成稿。而两会期间,见到渐渐围拢过来的记者,陈道明又适时给记者“上”起了“课”,“你们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观众,或者只是一个起哄的平台。今天一窝蜂地追这个片子,明天一窝蜂地捧那个人。只这样做的话,你们就是小看了自己的作用。” 导师:李连杰 代课:吴秀波

不管问题是啥,自有佛法兜底。“我深信人生只不过是轮回的过程,即使我知道大限将至都不会害怕,也不会感到任何的后悔或遗憾。”――李连杰

出招人:南都娱乐张燕

有时候记者可能觉得打断人家说话很不礼貌,可是如果对方跟你云里雾里讲二十分钟佛法,而且每次采访都重复那些内容,就简单粗暴地打断他好了。喂,波叔,你又掉你自己坑了。然后一个接一个问题抛给他,语速要比他快。而且要插科打诨,把采访气氛弄得逗比起来,这样他也会适时调整。

出招人:《看天下》、“严肃八卦”萝贝贝

采访前需要和宣传沟通,说好想要什么,看有没有可能让他们跟艺人沟通好,多讲些故事,少点理论。如果可以,饭桌上采访,佛学派男神在饭局上就轻松很多,说的内容都是心里话,会说东方男人的婚恋观等,会新鲜一些。

李连杰自从启动壹基金笃信佛教以后,就再也没能好好回答过记者问题。从媒体报道的标题上就足可以看出,他对记者是怎样大力弘扬佛法和自己的人生哲学的。《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功是微笑》《社会责任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等等,言必称“世界”,句句带“人类”。很长一段时间,采访李连杰是很多记者的心病。不管是电影会,还是品牌会,他都会引申到佛家思想上。

而采访吴秀波,你得到最多的词语是“轮回”和福报。《生命是一场没有出口的轮回》《生命与艺术的轮回》……某报记者说,第一次采访吴秀波时,就觉得他好像信什么教,在问及有无时,吴秀波说,如果你认为信仰是一种真理,我就没有信仰,如果你说信仰是看清自己,我可以说我有坚定的信仰。记者觉得说得太好了,好像自己的人生都豁然开朗了,可刚走出门就不开朗了,采访都是这些,怎么和主编交差啊。

辩论课 导师:姜文 代课:空缺

反问,再反问。用神逻辑和气势摧毁你。

出招人:《南都娱乐》张燕

这么多年姜文之所以让记者屡屡吃瘪,是因为记者们太熟悉他的业绩,觉得他牛逼,所以讲两句就让自己战战兢兢了。我有幸观察到一个小孩对付他的做派,就是我压根不拿你当回事,或许是小孩儿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姜文也得按我的采访计划来,这反而会形成一种有趣的采访氛围。

出招人:网易郑坤杰

当天采访我就觉得坐着矮一截的椅子,一直要仰视姜文,心理上不舒服。然后就全程站着采访,那种俯视姜文的感觉,确实让我找回了一些气势。

如果记者们想上一堂辩论课,姜文一定是最佳导师。轻则把你辩论得哑口无言,重则让你痛哭流涕。去年戛纳,姜文和某网站记者就《色,戒》的故事发生地是在香港还是上海,大战了三百回合。这显然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但是最后记者使用了必杀技――一比一还原了采访现场,也算得上是机智勇敢了。在这堂姜文的辩论课上,无论在人数还是气势他都霸占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某记者在电影《一步之遥》宣传期采访姜文有如此感觉:“在姜文主场,他身边坐着一群编剧,人家就从气势上压倒了你。”网易记者郑坤杰也遇到了同样的阵仗,姜文一把豪华座椅坐在中间,左右护法分别是编剧廖一梅和阎云飞。“一瞬间有一种杨子荣拜见座山雕即视感”。最要命的是,记者坐的椅子总要比姜文低。“你只能斜上45度仰视”。这种气氛下的辩论真是不输也难啊。 散打功夫课 导师:郭德纲团队 代课:刘强东团队

需要强调的是,如今主动教授这门课程的明星不多了。相比较二十年前,张丰毅拳打文娱记者左舒拉,亲自教学,十年前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会上,指着某刊记者鼻子大骂“我×××想抽你!”险些亲自教学。如今,明星老师们大都找助理保镖等传授武艺。

出招人:风行工作室卓伟

他非要打你,真没有什么招。第一跑,第二报警,第三通知同事赶来帮忙,第四如果跑不了,就躲,比如车,就躲起来,第五,如果挨打,绝不还手。

近几年教学业绩突出的要数刘强东团队和郭德纲团队。而娱乐圈里首当其冲的就是的专攻偷拍的风行工作室。卓伟说,他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郭德纲和十几名德云社演员围住风行工作室的采访车。两名记者被打。虽然郭德纲没有参战,但是就在一边“冷漠观战”。而事后郭德纲回击,称自己下了飞机就回家睡觉,不知道现场发生何事。而就在去年5月6日,刘强东回京在机场遭风行工作室的记者偷拍,刘强东身边的保镖大怒,随即对记者大打出手,损坏相机。卓伟表示,这种极端事件越来越少了,明星们很少使用暴力,一般都不会动手了。几天前风行工作室拍摄黄海波回国,被发现。但是黄海波只是用手遮挡镜头,并没有动手发生冲突。 心理素质课 导师:王志文 代课:刘心刚

采访此类明星是记者朋友们锻炼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他们总会出其不意地质疑你的专业、攻击你的性别,甚至问候你的爹娘。当然经过此种老师们的历练,记者的心理素质想不好都难。

出招人:匿名某网站记者

淡定、淡定,这个时候不能撂挑子走人,更大不能当场痛哭了。你岿然不动地把采访做完。群众的眼睛雪亮,谁失态谁知道。

出招人:前某网著名女记者

就跟她据理力争,然后把实录发出来。

采访王志文,挑战记者心理素质的时候到了。不同于姜文的咄咄逼人,陈道明的冷酷严肃,王志文的风格显得难以捉摸。最著名案例是,记者向王志文递上名片时,这位叔叔竟用名片包上了一块嚼过的口香糖,还揉成几折。某网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记者和王叔叔过过招。“当时大家都不敢问王志文问题,他看着王志文微笑,觉得他应该心情不错,就追问了一个关于电影的问题,不想到,王志文立刻愠怒道,你们一定要我板起面孔来说话吗?”

还有一个刘心刚的案例,在电视剧《女人帮》宣传期间,某网站记者问起选择蒋雯丽、梁静等演员的原因时。刘心刚大怒,并当即质问记者:你是会计出身么?选演员这事不归导演管你不知道吗?然后又三连怒吼:你到底是不是会计出身?该记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觉得这个问题能激怒刘导,或者有悖专业常识。最后忍不住痛哭扑街。 语文课 导师:张丰毅 代课:陈道明

字斟句酌的修改,让记者有一种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感觉,分分钟需要回炉接受再教育。

出招人:《看天下》、“严肃八卦”萝贝贝

我觉得核实一下自己说的话,也无可厚非的。但是要坚持要整篇改稿,我就全程记录写一个《***心里有个总编梦》。

出招人:某杂志匿名记者

有时候记者是比较被动的,如果总编誓死不让改动,你当然有底气和明星们据理力争。但是如果整个单位需要维护这段关系,记者就只能任其蹂躏喽。

此次陈道明再次出场,说明《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不是新华社记者独有的待遇。

就在电影《归来》会上,主持人用“飙戏”形容陈道明与巩俐之间在戏里的合作,陈老师马上纠正道:“飙车是比谁开得快,那演戏能比谁快吗?你应该问我们默契吗?”这种纠正,让人尴尬,但是也难说人家有什么错误。

教师采访论文篇5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认同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面临深化改革,职教师范专业获得发展的机遇。改革的目标是提升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影响职教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其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查阅我国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科专业师范方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发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而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体现职技高师办学特色尤其是师范性特色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技高师培养合格中等职教师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载体,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使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掌握教学心理、学习心理等内容,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教学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理想教师提供充分条件。[2]课程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李子建教授认为,课程认同感应该包含“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因素。[3]解月光进一步对学生的课程认同作了界定:“指学生对课程所表现出的主观上的接受程度,即正面的态度、行为意向和课程认知。”[4]学生课程认同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可以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对课程认同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4]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考察职教师范专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了解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意向,为改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参考,为提高职教生的课程认同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职教师范生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为被试,采取随机取样原则选取被试16名,因伦理道德,分别命名为C1~C4、L1~L4、M1~M4、W1~W4。其中女生8名,男生8名。

(二)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作为其辅助工具,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和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材料。1.访谈提纲编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编制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通过研究团队多次讨论、修改而确定。访谈提纲包括指导语,开放式的访谈问题等。如:“请问你对教材内容感兴趣吗?”“你觉得这门课对以后你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有用吗?”“对于这门课,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等等。2.预访谈。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预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供分析和讨论。以完善访谈提纲。根据预访谈结果,并通过有专家参与的团队讨论,进一步完善访谈内容,将提纲做进一步的修正,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同时,可以为正式访谈提供经验教训。在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正式访谈中需要运用的沟通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统一访谈要求,提高访谈技术。3.正式访谈。研究者通过预约安排等,以正式访谈提纲为依据,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在访谈开始前声明访谈仅是用于学术研究,绝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的用途。4.转录文本和分析资料。访谈后将录音转录为Word文本,用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对转录文本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预访谈的分析结果,本调查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认同

1.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就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指引导未来职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作为职教师范生,应当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4人,仅占25%。了解一部分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7人,不了解的有1人。虽然对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学生还是意识到课程价值的重要性,如L3说:“这门课对于我们还是意义蛮大的,因为我们刚上这门课,很多东西都不懂,所以这门课还是蛮好的。为以后做教师这一行做一些准备。即使自己以后不教书,在心理素养方面或者教育孩子方面,都有一定的好处。”2.课程价值的认同情况很高。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部分认同的2人。可见学生对课程价值很认同。如C1:“认同,我觉得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就职校生来说,他们的青春期通常比较叛逆。如果说老师不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好他们,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职校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引导未来职业学校教师认识职校生心理年龄特征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理解职校生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指导职校生以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并在多样化的教学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应当对课程目标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也不理想,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6人,仅占37.5%。部分了解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4人,不了解的有3人。虽然了解情况不理想,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如L1:“我们是师范类的,必须要学心理学,所以肯定要开这门课。学习这门课,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气质的学生如黏液质的时候,应对方式也不同;更好地因材施教。”M2也提到:“更多地了解学生心理是怎么想的,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课程目标还有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辅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2.课程目标的认同情况很高。同课程价值的认同一样,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的了解不理想,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如C3提到:“我是比较认同这种价值的,因为职业教育心理学不仅是让一个教师懂的如何在自己未来的职业上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同样也是对我们即将成为老师的一种教育,能够拥有一些理论一些必备的素质,能够让我们将来更好地适应这个岗位,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3.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能达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标志这学生教育目的的达成,针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职教师范生普遍表示,课程目标的实现较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认为较难的学生有12人,占75%。如M1谈到:“肯定是有难度的,因为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了解他们心理特征这方面我相信我能做到,因为我本身是职教生,职教生爱玩不喜欢学习这点我比较了解,但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爱上学习这点对我来说比较困难。”虽然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容易,但是当问到:“你觉得您能达到这些目标吗?”16名学生中有13名表示如果自己尽力就能达到,高达81.25%。如C3谈到:“对我来说短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是有点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可见,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虽然有挑战,但是通过努力还是能实现的。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认同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课程文本。一个好的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思想和课程内容。因此,教材认同也是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对教材的了解程度、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内容实用性以及对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等五个方面来分析。1.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只有系统看过教材,才能把握整个课程的逻辑和内容。当问到学生:“你有系统地看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这本教材吗?”职教师范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系统看过的有4人,仅占25%。有12名学生表示没有系统看过教材。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体统看过就表明学生不认同,如L3提到:“没有系统的看过,但是内容还是了解的。每一章大体讲什么内容还是懂得。”2.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虽然职教师范生对教材不是系统完整的看,但他们对教材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同学对教材内容比较感兴趣,占56.25%。如L4提到:“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方面,还有如何教导学生方面很感兴趣。”L3提到:“我觉得教材还是比较详细的。一开始看目录的时候还是比较详细的,例如学生的心理归纳的都是蛮好的,还举出一些例子。我们是从职业学校过来的,所以书上说的那些自己深有体会。”3.教材难易程度不是很难。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也影响着学生的课程认同。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5名觉得不难。如L2提到:“教材难易度还好吧,文科东西难易度体现不了多少。”不是特别难得学生有8名。觉得难的同学有2名,如W2谈到:“对我来说,太抽象了。”4.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虽然访谈的同学普遍没有系统的看完教材,对教材内容兴趣一般,但是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对于以后成为一名教师有帮助。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觉得有用,高达87.5%。如C1谈到:“有帮助。比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学生做了什么事情,有的老师会直接惩罚,但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从他们的内心去考虑,去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还比如,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一些困难之处,我觉得我们了解这些是有好处的。”M4也赞成:“有用,因为以后要接触学生,学生不可能什么话都对老师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判断。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进行教学和班级的管理。”5.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对于教材好的地方或者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被访谈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方面都可以为我们选用教材和编写教材上提供参考。如M1提到:“教材好的地方就是,它对于整个一些现象或者方法的总结概括的比较好,还有一些相契合的例子,也会给出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非要说问题,就是知识点多,比较枯燥,一些知识点比较有难度。教材例子少,不够结合生活。学术化强。”M4也说:“我大致地看过这本教材。第一次看我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它是纯文字的方式体现在课本上。有一些情景分析会看着联想到自己,贴近生活。希望他多一些图片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不是要成文字的方式呈现。这样会避免太枯燥。”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教材是结合案例结合生活的教材,过于枯燥会让学生失去看书的兴趣。教材应当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特色应注重师范性和操作性。这门课程不仅应当教给师范生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技能。[1]

(四)对教学过程的认同状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中,对教学过程的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从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建议以及教学整体状况和建议上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师满意度往往影响着学生上课的兴趣,因此,在课程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6名觉得有用,高达100%。如L3谈到:“我们任课老师特别幽默,对于那些晦涩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转述。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从来没有缺过课,都坐在一二排。”L4也说:“他在讲课的时候引入了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感觉到与生活息息相关。”可见教师的幽默、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被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提到教师的敬业,如C4提到:“我们的任课老师很敬业。其实从一个老师的上课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上课很积极,而且他讲的那么好,一看就知道有充分的备课。”2.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是否认真上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感兴趣,部分感兴趣的有4名,共占81.25%。如M1提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老师不仅讲知识点,还讲一些案例,而且会调动课堂气氛,当同学们显出疲惫时,老师就会举一些他遇到的典型的有特点的案例,而且他讲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比较有共鸣。另外,老师会做测试,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分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即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同学提到教师有理论联系实际,高达87.5%。如M2:“老师联系实际,因为我们本身是职高生,他就会讲一些他接触到的职校生的案例以及职教生遇到的问题,比较有共鸣。”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6]3.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从访谈的结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多样。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4名同学提到教师运用PPT讲授,7名同学提到案例法教学,3名同学提到小组讨论。如C1提到:“我们老师案例法用的比较多,我觉得案例法还行,不至于那么枯燥,自己看课本的话可能会比较无聊,但举个例子什么的就会让我们深刻的记住,并且更加容易理解。”可见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4.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通过了解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和平时成绩结合考察。对于闭卷考试,学生褒贬不一,对建议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期末测评,有7名同学依旧赞成闭卷考试,如C2提到:“我们采用闭卷考试。闭卷考试能够考验学生们的记忆能力,由于老师监考比较严,如果你学的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很难通过。我觉得应该继续执行闭卷考试,如果是开卷考试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学得不是那么用心。”有3名同学提出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考察,用上台论述展示考察的学生有2人。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考核形式可由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拓展到上机考试、口试、现场教学等。课程考核还可采取“基本分+技能分”,“基本分”是指考察学生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分是考察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7]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会更有利教学的反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5.教学建议可以更灵活。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最有发言权。访谈的学生中提出灵活、有互动、多样教学形式的课题更受欢迎。如L4提到:“我认为加入一些课堂讨论会更好,活跃一下课堂气氛。”C4也说:“我认为就是要灵活一些,多一些案例,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W1提到:“教学方面,我觉得互动应该多一点。互动少,光是听老师讲,会比较乏味。如果调动大家互动多的话,大家会更感兴趣。”C2也说:“我觉得除了课堂讲述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实践。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现在不是老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然后提升一下自己。”可见虽然学生对教学较为满意,但是课堂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五)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

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必要性,对一门课的课程认同,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必不可少,所以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本文从实用性和重要性两方面来分析。1.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较高。职业教育心理学授课的对象是职教师范生,他们之后的专业方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通过访谈他们:“对于你之后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你觉得这门课有没有用?为什么?”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同学认为有用,高达93.75%。如C1说到:“我觉得学了这门课可以让我以后教学的时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他没有学过这门课的老师更加多样。这门课的学习也让我更加了解职教生,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到位,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教好。”L4也提到:“有帮助的。因为这能帮助我们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们各方面的反应来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门课使我有意识的观察会更细致一点,也更专业一点。”可见开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2.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重要性高。职业教学心理学开设对于之后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职教师范生是否重要,也是学生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2名觉得有用,高达75%。如C1提到:“很重要,非常重要,学了这门课可以更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做一名教师。”W3:“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如果这门课不开的话,我觉得以后步入那些职业学校,是不会理解那些职业学生心理发展。我们也是从职业学校上来的,我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是比较脆弱的,需要这门课知识的引导。还有这门课也讲授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和能力,所以这门课开的还是挺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访谈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对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但认同度很高;(2)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但认同度很高,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可以达到的;(3)学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认为教材不是很难,但认为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4)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5)职教师范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都较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04):40-43.

[2]张长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10):65-66.

[3]李子建.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科的比较[J].课程论坛(香港),1998(2):71—83.

[4]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20—23.

[5]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6号文,2011-10-8.

教师采访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97-03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通知。因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交通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当前部分乡村教师职业仍存在吸引力不强、补给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等显著问题,从而阻碍了乡村教育事业和谐有序地发展。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占据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半壁河山。中国农村的未来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数量充足、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种对从事者有着高要求的行业,面对繁杂的教学工作以及差异巨大的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若不能有效疏解,极易产生倦怠感。由于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差异性,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发展的特殊力量,与城市相比其自身职业倦怠特点如何,又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对于教育主题的揭示,质性的方法较之实证主义的方法更为有效(余东升,2010),弥补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只见物不见人”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农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师倦怠影响因素的共性和特性,为国家提供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按照材料“饱和”原则确定访谈人数(陈向明,2000),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

1.2 研究工具

(1)录音笔;(2)访谈提纲;(3)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

1.3 研究程序

1.3.1 制定访谈提纲

采用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设计,并在正式开始之前进行5次预访谈。在访谈结束后询问被访对象的感受与意见,考察访谈问题是否可以有效达到访谈目标。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工作感受”、“职业倦怠”等维度设计出最初访谈提纲,并根据实际情况在访谈过程中对有关重要信息进行追问。

1.3.2 确定访谈地点

选择学校内一间安静的无旁人干扰的教室进行访谈,每次只访谈一名教师。

1.3.3 访谈过程

访谈之前说明目的和保密原则,并在对方允许的基础上以文字和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访谈时间平均每人30分钟左右。在访谈结束后,研究者第一时间记下自己对被访对象的整体感受并将访谈内容导入辅助软件中,反复阅读原始材料并撰写备忘录,记下对访谈内容的思考及总结等,供分析之用。

2 对访谈材料的质性分析

2.1 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

扎根理论方法源于社会学家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成功合作。扎根理论通过对材料进行整理、比较与归纳,重视概念结构或者理论的生成(卡麦滋,2009)。根据扎根理论,本研究对访谈材料依次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编码。在编码之前不对结果进行假设,在编码过程中力求客观全面,然后请相关专家对结果进行评定。

开放式编码:对访谈材料中有关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相关叙述进行逐句编码,进行编码时,要对能够在数据中识别的任何理论可能性保持开发。尽可能“悬置”个人 “偏见”及学术界的“定见”,将全部材料依照本来形态进行编码。对材料所显示的内容保持开放,贴合数据,使代码简洁、生动及具有可分析性。共生成40个一级编码。

关联式编码:发现并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呈现材料每个部分的有机关联,采用那些最关键、最频繁的开放式编码。然后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从原始材料生成的40个一级编码中分析出14个范畴。

核心编码:在全部的类属及类属关系创建好之后,在选择编码的过程中将核心类属定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对6名农村小学教师和6名城市小学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注:12个被访对象就有12个材料来源,在此处指某编码来源于某个或者某几个被访对象的材料。参考点即编码呈现的次数,如果相同的编码在同一材料中反复呈现n次,就为n个参考点。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以总结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冲突、工作要求、心理资本、学生管理、社会支持、社会地位、职业认同、教师责任、工作时间、师资力量、身体素质、工作压力。其中,学生管理范畴中管理留守儿童和寄宿生管理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有因素,而师资力量范畴中的师资数量不足和技能提升难是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有影响因素。通过Nvivo8.0辅助软件生成了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构成图,如图1。

3 讨论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编码,最终形成的14个影响因素中,学生管理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和以往的观点一致(李江霞,2003);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习惯还没有养成,活泼好动等特点,使小学老师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生活管理上,教低年级学生的教师更是如此,这无疑加剧了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的倦怠感。正如访谈中老师所描述的那样“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时期,教师要在这个方面帮助他们;同时要反复的纠正他们,还要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刚上一年级,啥都不懂,什么都要重新教,上课尿裤子也还很常见”。而农村小学教师相比于城市小学教师还要管理留守儿童和寄宿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以及农村的山路难行等缘故,学校存在相当比例的寄宿生,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学生,农村小学教师每周都有一天晚上在学校进行值班,看管学生的晚自习。农村小学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似乎成为学生在学校的“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师资力量范畴里的“师资数量不足”和“技能提升难”更多地被城市小学教师提到。由“师资数量不足”所引起的倦怠感可能是由于城市的教师比起农村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更多的缘故所导致。在实际的访谈及观察中,我们了解到,城市小学每个班级的学生平均有60个左右,而农村小学除了中心校每个班级平均有30~40个学生以外,其他更加偏远的农村小学每个年级也就几个学生而已。面对学生基数更大的城市小学教师,工作量必然也会相应增大。而“技能提升难”对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体现在由于技能提升困难所导致的“知识枯竭”,“知识枯竭”被认为是中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有表现,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的加速变革和知识的不断变更,教师不能很好地顺应这种变化,自我提升能力弱,由此感到知识上的耗竭(王芳、许燕,2004)。城市由于相较于农村的发展速度更快,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更新的速度也更快,城市的学生相较于农村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更多,因此对于城市的小学教师来说,对其知识水平的更新速度要求也更高。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的技能提升困难,很难避免知识的枯竭感,正如某位城市老师所说:“老师很难静下心来多学习东西,都是靠原来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自我提升的平台少,基本上都是属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大家都有点任务性的”;“业务方面的提高,这个方面的不那么多,也不重视。”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国家在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时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首先,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有影响因素“寄宿生管理”和“留守儿童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可以给农村小学配备专门的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的生活管理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辅导等工作。针对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有影响因素“师资数量不足”和“技能提升难”,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与学校加强沟通,根据各个学校需求合理增加城市教师招聘数量,同时拓宽教师技能提升的途径,加大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 余东升.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7):63-70.

[2]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大学,2009.

[3]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3,19(1):62-64.

教师采访论文篇7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汉语使用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在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有关英语教学的争论则不断出现。其中,有关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升温。尽管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依然对第一语言的使用持有反对意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第一语言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文献综述

关于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及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但是考虑到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更多是老师,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语言的选择:第一语言还是目标语——英语。

注意力放在教学目标语——英语上的研究者们提倡最大限度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他们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会减少学生英语课堂上宝贵的目标语(英语)输入量。Cook(1991)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选择来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研学习过程中的输入量,因此,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练习目标语的机会。基于此点,他坚决反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因为那剥夺了学生的目标语输入量,并为课堂定下了不良基调。Krashen认为学习(与习得相反)毫无用处,从外语向第一语言的转换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其轻微。语言的习得仅仅发生于学习者与可理解的输入量的接触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没有第一语言的位置,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自然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交流的情景下使用目标语言而不使用任何母语的资源。Long(1985)指出,因为学外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母语的人,教室就成为最能接触目标语的地方,而教师则成为最娴熟的目标语使用者。Ellis(1984)也从语言相关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强调了使用目标语的重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第一语言的使用上。他们强调的是学生获得目标语输入量的质量。Van Lier(1995)认为第一语言应该在课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因为假如运用得当,它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Macaro(1997)也在观察了教师语言行使输出功能的几种方式后总结道:“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排除第一语言。”并且他发现教师第一语言主要用于讨论语言目标、解释语法、管理学生或活动指示。因而,他认为第一语言可以使用,但应局限于一定范围内。Turbull(2001)也赞成在外语学习中适当使用第一语言。他认为决定外语教学效果的不是语言的输入,而是语言的吸收。而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第一语言,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从而促进语言的吸收过程。Atkinson(1987)则列举了在外语课堂有限使用第一语言的三个理由:(1)学习者优先策略;(2)人文方法;(3)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Atkinson建议在学习初期,5%的母语与95%的目标语的比例可能是最有效的。

而现今对教师目标语与第一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Schweers(1999)研究了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班级的35分钟样本记录。同时他也使用问卷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于第一语言使用的态度。结果他发现高达88.7%的学生认为第一语言应该用于二语习得过程中,而所有参与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使用了第一语言。Rolin-Ianziti & Brownlie则从语码转换这个角度来论证第一语言使用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教师使用语码转换在目标语与第一语言的相同句子之间进行对比,将有助于减少无效转换,进而增加输入量,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王俊菊教授(2003)设计了两份问卷,分别调查了学生与教师对课堂第一语言使用的态度。在探讨了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后,她得出结论:母语的使用必须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过于依赖和完全排斥都不利于英语教学。

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年,关于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关于目标语和第一语言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尤其在现今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教师正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三、研究方法

(一)测试对象

本研究的测试对象为6名教师与24名初中学生。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六个班级中抽取(每班4个),同时选取他们的老师。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4.1岁,其中11人为男生,13人为女生。他们学习英语的年限从1.5年到4年不等,英语熟练程度为初级。教师中5人为男性,1人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2.6岁,平均教授英语时间为8年。

(二)测量工具与数据收集

参照王俊菊教授所设计的问卷,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来探究英语课堂上汉语所扮演的角色。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课堂观测和现场采访两种方法。另外,让同一人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收集的稳定性和一致性(Allwright & Bailey 1991)。

1.课堂观测

课堂观测被用来探究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是否使用汉语;如果使用了,其程度如何,以及所讲述的内容为何。

6名被指定的教师教授6个班级(每班60人)。他们采用相同的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Go for it!,所教授的内容也完全一致。同时,用专业录音机将课堂录音,以真实反映初中英语课堂的语言使用。所有学生与老师被事先口头通知研究项目。每份录音时长约39—50分钟,所有录音总时长超过8小时,这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对于录音是一个良好的补充。因为现场采访,尤其是面对面的口头互动,可使采访者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从被采访者处获得更真实透彻的想法。

现场采访采用王俊菊教授的问卷对6名教师和24名学生分别采访。每次采访时长约10—20分钟,地点是教师办公室。所有的被采访者情绪愉悦,没有人拒绝采访。采访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所有的采访都被录音并有书面记录。

(三)数据分析

本过程的目的在于分析通过自动录音、课堂观测和现场采访所取得的数据。在此过程中用到了分类、分析、总结和描述等方法。

通过对课堂上教师用语中的汉语与英语进行分类,进而确定汉语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范围;然后对汉语和英语所使用的时长进行定量统计并确定汉语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程度。最后,对采访记录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教师与学生对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态度以他们对汉语在英语课堂上功能的看法。

四、结果与发现

(一)课堂观测的结果

1.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与英语的数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占据了27.6%,而汉语则占据了18.8%。尽管英语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要用语,但我们不能忽略汉语所占据的巨大比例。

2.教师因为功能原因在课堂使用汉语的频率

通过对比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中用于翻译和交流目的的汉语频率几乎一样高,分别为46.91%和46.32%,而用于综合语言运用的仅为6.68%。

表3显示,在课堂管理使用汉语的九个方面中,频率最高的为指示与验证理解,比例分别为12.99%与11.88%,其余几项比例较低,仅占0.25%—6.28%。

(二)现场采访的结果

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总体上对使用的汉语持肯定态度。所有老师都表示,尽管不大喜欢,但都在英语课上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大多数教师认为,英语课上使用汉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更为放松。另外,他们表示自己在讲解语法时会使用汉语,并希望继续下去。

而在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当中,绝大多数人对使用汉语持肯定态度。92.7%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教师在英语课上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79.9%的学生认可自己在英语课上使用汉语。相对来说,学生对教师使用汉语的态度更加宽容。

五、讨论

(一)初中英语课堂上实际使用的汉语量

研究发现,初中教师英语课堂上使用的汉语量仍然相对较高。在本研究中,六位教师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时长分别为23.2%、19.2%、16.1%、34.5%、14.7%和18.5%,平均使用汉语时长约为21.0%。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但如此大比例的汉语使用量仍让人担忧。它不仅反映了教师英语水平的相对不娴熟,而且相对减少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宝贵的目标语输入量。虽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必须将英语课堂上的汉语使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最有利。

(二)教师使用汉语的情况

在本研究中,教师大多因为教学目的而使用汉语:其中,交流使用、翻译和管理班级是三个最主要的原因。目的是翻译的占据了46.94%,而目的是交流的则占据了46.36%。很多教师将课堂上的英语直接翻译为汉语,以帮助学生理解。事实上,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反而不利,容易让学生过于依赖汉语。在我看来,教师可用英语同义句将相关内容解释一下,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初中教师与学生对汉语使用的态度

参加调查的教师与学生都对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持肯定态度,并且,学生对教师使用汉语的态度更加宽容。这与现阶段中国的教育体系有关:现阶段,中国的初中教育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将老师视为知识的源泉,并在无形中模仿、重复课堂上的内容。这对于英语教育来说是值得利用的契机。教师可在课堂上灌输充分的目标语,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这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上述观点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涉及了具体的学习环境,就要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课程要求、学习动机等综合因素后加以协调,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六、结语

本研究调查了初中英语课堂上的汉语使用量、教师使用汉语的情形,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于汉语使用的态度等问题。结果发现,英语课上使用汉语的情况相当普遍,教师和学生对汉语使用也持肯定态度。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英语课堂上汉语的使用情况还相对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指引。因此,我们在不否认汉语对教学的帮助效果的情况下,应对英语课堂上汉语的使用加以规范。既不能完全排除汉语,又不能过于依赖汉语。而这种程度的掌控,还需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去不断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定性研究。鉴于作者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可能对被采访者造成某种不良影响,且样本数量较小,因此结论的广泛性可能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进一步的研究可结合政策、教师的语言熟练度等变量进行,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 Bailey,K.M.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Atkinson,D.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a neglected resource?ELT Journal,1987,41/4:241-247.

[3]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Edward Arnold,1991.

[4]Ellis,R.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Oxford:Pergamon.Krashen,S.(1981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4.

[5]Long,M.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In S.M.Gass & C.M.Madden(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377-403).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6]Macaro,E.Target language,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utonomy.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7]Rolin-Ianziti,J.& Brownlie,S.Teacher use of the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2,58:402-426.

[8]Schweer,W.J.Using L1 in the L2 classroom.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9,37:6-9.

[9]Turnbull,M.There is a role for the L1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ut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531-540.

教师采访论文篇8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学生训练提供保证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课堂生成,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意积累一些切实可行的说话训练资料和听话资料,掌握一些提高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方法,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的结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获得活泼发展

1、培养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住阵地,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用普通话交流,并在全校推广普通话。

2、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让学生觉得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训练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可能。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学生便无拘无束,能够畅所欲言,说自己所想,谈自身所感。

三、积极创设各种情景,为训练提供结构性材料

1、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场面。

口语交际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社会的交际天地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愿说。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图片、录像、表演等手段再现生活中已发生的或已存在的某种现象还原现实生活,以此营造真实的交际情镜,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去。

2、创造生活场景,模仿生活角色。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大口语交际训练的场景,增强训练的强度。教师依照现实生活的场景,创设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化的人的身份参与在交际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动手做做、演演玩玩、想想说说,口语交际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各种有效载体,营造口语交际大课堂。

1、小记者采访活动

教师有意识地布置采访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采访爸爸妈妈到采访同学老师;从校内采访到校外采访;由扮作买主到采访食品店主,了解食品销售情况等等。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要求由低到高,所采访的内容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或口语交际课讲给同学听。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小主持活动

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敢说”。可以是老师命题,如:我的理想,我爱家乡等。也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材,说天说地,评估论今。也可根据口语交际内容,设计训练场景。

3、小剧团演出活动

根据训练内容,学生按兴趣组成“临时剧组”进行排练,尝试把课本片段搬上“舞台”,把童话故事搬上“舞台”,把生活情景搬上“舞台”。 开展编课本剧的活动,进行情景表演,启发学生想象用表情、动作、不同语气来加深口语表达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了不同场合、不同角色,运用情感、语调的不同。在“演出”的过程中,在同学们评议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体验与提高。

4、辩论会活动

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辩论会。内容可以是课本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也可以是别人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可以是学习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总之,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思维、严密的逻辑说理和雄辩的口才。

教师采访论文篇9

作者:李娟 何飞 李崇敬 宋小香

摘要: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选取了贵州省民族地区的50名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材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后,我们发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教师自身、民族文化差异、学生自身、学生家庭六个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民族地区

应激源

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如何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办事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教育心理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教师应激也是促进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且多数研究人员只提出教师所能采取的措施,然而,实际上许多问题却不是教师所能解决的,当然,要想在当前能彻底消除教师应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承受这些影响,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了解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当前的应激源,为帮助和指导教师有效地应对应激,使应激从一种威胁转变为一种动力。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这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要,更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要研究的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应激源的问题。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是不适合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不利于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也很难对研究者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1]。另外,在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这一主题时,为了弥补和完善我们对某些问题访谈不充分,我们的课题组还采用了文献法。“严格意义上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即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2]。”本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主要借鉴了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资料。

(二)样本选择

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为切入点去了解应激因素。我们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进行,访谈的对象是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来自于望谟、册亨、兴义,共访谈对象50名,其中中学教师27名,小学教师23名。限于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列举访谈对象的相关信息。

(三)收集资料

在访谈之前,我们拟定了一个初步的访谈提纲。因担心被访者对“应激”这个概念不能很好理解,对这份访谈提纲中我们没有提到“应激”,也没有提到“压力”①。具体问题主要包括:

(1)请您谈谈您的工作经历?

(2)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对您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4)哪些因素最干扰您的工作(能力、情绪、努力程度)?

访谈提纲不是固定不变的,访谈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按我们拟定的提纲进行,也没有完全要求被访者所谈的每一句都与研究内容有关。访谈时间每次大约一个小时,每次访谈有两名课题组成员参与,一名负责记录,包括录音、被访者的表情、肢体语言和音调(高和低),另一名主要负责访谈。每次访谈,我们都征求了对方对录音同意后才进行的。在开放式访谈中,我们课题组更多地采用了事后回忆的方式把谈话的内容给记下来。访谈结束后,我们把所有的录音以及记录整理出来,并对谈话内容进行编码归类。

二、结果

整理材料后,我们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归纳为六个方面。以下是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的摘选:

(1)同事关系因素

在同事关系方面主要体现为与同事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的竞争等

T1:在我任教的第五年,就当一个村小的教导主任,当我去上班的第一天,发现.

备注:①不管是为压力,还是应激,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各有侧重,因而使用不同的术语。

原来学校的大部分老师不理睬我。

T2:工作以来,在单位中,与某些老师关系总是处不好,可能是性格差异。

(2)工作环境因素

教师工作环境方面有教学设施差、工作量多等。

T3:课时量重,上级检查频繁,导致老师们随时处于紧张状态。

T4: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是民族地区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在上级部门高喊减负的同时,下面的老师让学生订了几套作业。老师们得应付上级的检查,不敢说买作业、资料,不买吧,上级要的是学生的分数,一线的老师左右为难,买违规,不买教学质量上不去,得挨惩罚,其实老师们也不愿这样做,上级的检查太多,下面教师补的资料就多,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当老师的,尽管有再大的压力,也得完成任务。

T5:作为民族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较差,意识落后,教学设施较差,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阻碍,教学进程慢,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教学进程慢,教学质量不是很理想,使教师有时费了很大的劲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教师知识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中主要表现在:教育变革、课程改革对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冲击,需运用多媒体手段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材更新快,己有知识陈旧,无力更新等。

T6:随着课程的改革,如《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所牵涉的知识面较广,在实施的过程中,自己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T7:缺少进修,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跟不上知识发展更新的速度是民族地区教师的问题所在。

(4)民族差异因素

这次研究主要针对的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沟通等。

T8: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说好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学生说汉语难,对教学产生影响,面对这些压力,教师推进慢,教学质量差,使教师失去信心。

T9:在给学生讲看图作文时,说图上小朋友撑的伞就像苗族的窝窝伞,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造成第二天几十个苗族人拔刀弄虎要教训老师。直接的反应是,这书不教了。

T10:我认为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做家长的工作难,因存在语言的沟通问题。

T11:学生不太懂汉语,刚入学难和教师、汉族学生交流,无法抓教学质量。

(5)学生因素

在学生因素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安全问题、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T12:有一次,我班两名学生打架,其中一名同学把课桌箱的一根木条取下来。朝另一名同学敲打,木条当时就被打折。这两名学生均是班上的“特殊学生”,一个是智障(读书六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不会认),另一名是班上的一号捣蛋,当时我急了,我想凭我自己的说教是没办法的,就把他们带到了校长室,可校长的第一反应让人无语,他说:“桌子是谁弄坏的,叫他赔……”

T13:任教十年以来,遇到过的突发事件数不胜数,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是我上三年级时,一位学生成绩较差,也不好学,并且在班上经常捣乱,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抓起书包就想跑回家,我非常生气地把他吼了回来,还是连拉带拽的托到教室,狠狠地批评了他,还打了他一下,原因是他说了一句:“我不交作业关你什么事”,多年以后想起这件事,当时是我自己太冲动了。

(6)学生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长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而且留守儿童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

T14:留守儿童多,临时监护人无文化知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不上,导致教师压力大。

T15:我觉得民族地区的家长由于素质比较低(少部分),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是特别重视,和学校乃至教师欠缺沟通,甚至发生矛盾时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我觉得当我面对这一部分家长时压力特大。

T16: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班上留守儿童较多,孩子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不能辅导孩子学习。教师面对这些困难,感到力不从心。

三、讨论

(一)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量的研究用来检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将这两种检测手段用于质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因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3]。这对此次研究中信度的问题采用陈向明的观点,即量的研究意义上的“信度”这一概念不符合质的研究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质的研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质的研究是将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研究者个人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问题、对同一人群所作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中不准备讨论信度的问题[4]。

尽管访谈的效度比较难确定,可研究证明,提高访谈效度的有效办法是对访谈人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设法控制访谈人的个人特征对于访谈结果(反应)的影响,访谈人个人特征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些因素:年龄、性别、专业、文化程度和经验等[5]。 在对本研究中进行访谈之前,课题组成员曾有过多次的访谈经验;并且在访谈之前,我们尽量做到在同性别之间开展访谈;另外,参加此次访谈成员的专业背景都是心理学专业,并且都是硕士研究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是被动地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是以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参与到整个访谈。

(二)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亲自访谈了50名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样本来源较简单,其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大。运用文献法了解了国内在这领域的相关研究,根据文献法查阅的相关研究来看,此次访谈结果与其他研究有很多共性之处,但本次研究针对的是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访谈后,发现有独特之处。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相对来说较小,因此,不具备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中量的可能性。但是,质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少数群体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因此,我们更关心的是通过此次访谈,能够成为那些关心民族地区教师应激及处于类似情形下的人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经验分享和情感认同。另外,随后我们将通过探索因素分析和验证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以检验本研究的推广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6年第3期 P63

[2]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392

[3]陈向明.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367

教师采访论文篇10

【关键词】课堂改革 “人物访谈” 交流展示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9-01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堂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展开“人物访谈”活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通过本校优秀老师的精心指导,这种语文活动已显示出它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也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设计行之有效的“人物访谈”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人物采访知识,学习一些问问题的技巧和简洁而完整回答的方法。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艺术人生》《名人访谈》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制定预习提纲和课中采访交流来完成。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再塑生命》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设计了一个人物访谈活动的环节,让学生在访谈活动中感悟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物访谈问题设计好,并思考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和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得以理解。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起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学生深有体会他说:“平时一说到分析人物和把握主旨之类的任务时,就感觉好难好复杂。如今可以再‘人物采访’中轻松理解和掌握。在问和答中学习,既有趣有记忆深刻。”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

学生可能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在遇见沙利文老师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黑暗,痛苦不堪,像大雾中的航船。

2.沙利文老师走进你的生活后,世界在你心目中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由原来的黑暗,痛苦不堪变得光明、快乐、自由、幸福。

3.沙利文老师来了以后,都发生了哪些的事情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教我认识具体事物;教我走进大自然;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中的重要人物和内容了。

第二,在课堂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人物访谈的交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的问题设计以及答案,在组内先交流展示,然后提炼一两个最好的问题在全班作大展示,学生在反复的交流展示和问答中掌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并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得以提升,从而使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采访过程中,要求先在组内推举一个中心人物,其余同学对他提问,然后回答。完成这一交流过后,让他们在全班范围内推举一个同学作中心人物,然后把组内的好问题拿来问答。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和记录,把共性的有歧义的问题加以点评,然后加以再交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采访中学习语文。

二、通过有效的“人物访谈”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人物访谈”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问答形式,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生那种沉睡多年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回答,采访素材整理,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第二,“人物访谈”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问答记录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同学们在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