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4-09 13:10:48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1

一、内地省市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的现状

目前,很多省(市)已陆续出台了《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及《司法鉴定服务收费标准》。

(一)上海市:经过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鉴定机构共49家,司法鉴定人468人。1998年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成立,对全市司法鉴定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上海市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涉及除三大类之外,还有专利知识产权、科技产品等。目前,上海市还未出台统一的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的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的相关文件包括:1992年《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重新核定市司法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通知》和1999年《司法部关于同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的批复》的有关规定。上述文件中所规定的收费标准基本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标准,对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者差额拨款单位而言,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目前上海市司法鉴定机构基本上是执行协议收费或者合同收费。目前,上海市物价部门同上海市司法局,正积极对面向社会的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调研,认为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要明确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的性质。

(二)贵州省:全省司法鉴定机构49家,司法鉴定人726名;司法鉴定业务范围除三大类外,还涉及司法会计鉴定、产品质量鉴定等20项。目前主要审批依托医疗、科研单位申请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截止目前,全省司法鉴定机构共办理各类司法鉴定5700件,法医物证类占案件总数的81%。司法鉴定收费始于1992年,当时价格部门对公安鉴定制定了收费标准;1993年,又针对检察院系统制定了鉴定收费标准,这两个标准均是针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2001年,贵州省成立了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委员会,副省长任主任,由13个部门组成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厅。

2001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司法鉴定委员会提出规范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将诉讼活动中经常性的鉴定收费统一起来,2004年,经过调研,贵州省物价局、财政厅调整了公安司法技术检验鉴定服务收费标准,规定收费标准试行2年。现文件已满2年,省发展改革委与司法厅正积极调研,将对该收费标准进行调整。贵州省人大于2005年11月18日,审议通过了《贵州省司法鉴定条例》,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实施后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三)湖南省:全省已经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司法鉴定机构230家,司法鉴定人3860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涉及50多项,除三大类鉴定业务外,还包括电力、交通、农业、价格等。**年下半年,省司法厅与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合作,委托医学院举办了3期法医进修班,开展执业医师转岗培训,以提高法医专业技能和素质。

**年4月,省司法厅启动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工作,经过与省物价局协商,制定了《湖南省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试行办法》,收费办法明确了39项收费项目和标准,统一了全省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从执行情况来看,总体效果不错,尤其是《决定》规定的三大类司法鉴定业务明显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会计类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太低,与付出的工作量有很大差距。

(四)河南省:全省共核准登记司法鉴定机构446家,司法鉴定人3886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涉及60余项,除《决定》规定的三大类司法鉴定业务外,根据本省的实际,核准了火灾物证、建筑工程质量、电子产品质量和机械产品质量鉴定。河南省是全国开展司法鉴定工作比较早的省区之一,2001年省人大通过了《河南省司法鉴定条例》,对司法鉴定管理、资格准入、审批程序等内容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在司法鉴定执业准入方面,不允许省辖市所属区设立司法鉴定机构;不允许纯经营性的企业和个人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

2005年3月1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与司法厅制定了司法鉴定业务收费标准,收费标准明确了16大项收费项目和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司法鉴定收费,确保司法鉴定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突显出的问题主要是:河南省司法鉴定类别增加较快,新的项目和类别的执行标准需要尽快制定。

二、我区司法鉴定服务和收费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区已核准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49家,分布在全区8个地州市,司法鉴定人数744人。其中,**年新核准登记司法鉴定机构14家,司法鉴定人122人。鉴定业务范围涉及法医、物证、司法会计、交通事故、煤矿非伤亡事故、房产测绘、工程造价、农林检测等9大类16项业务。其中,事业法人司法鉴定机构2家,非企业法人司法鉴定机构7家,企业(公司)法人司法鉴定机构28家,合伙制司法鉴定机构12家。**年全年共完成各类司法鉴定4060余件。

(二)收费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1992年,国家对收费情况进行了清理整顿,分别公布了部门、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当时,根据实际情况,原自治区物价局制定了《刑事技术检验鉴定收费标准》。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按不同部门、行业,又分别制定了会计、审计、建设工程、评估测绘、医疗事故、劳动、涉案财物价格、煤矿非伤亡事故、交通事故等鉴定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目前,我区司法鉴定收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政策尚不完善。200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后,自治区还未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收费管理方面的办法。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国家司法部正在拟定《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二稿),正式办法即将实施;二是鉴定收费标准不尽统一。从1992年制定刑事技术检验鉴定收费标准后,陆续出台了相关部门的鉴定收费标准。这些收费项目的设立,不是以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而是以有无经费来源和财政拨付经费的状况来确定的。而且,《决定》内司法鉴定机构执行的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有行政机关的、有科研类事业单位的、有中介机构服务类的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由于单位性质、拨款方式等的不同,造成了鉴定机构收支差异很大,苦乐不均,要求调整收费标准强烈。三是收费标准比较低。《决定》内司法鉴定机构的平均收费在400元/件,包括法医病理、法医临床和法医毒物及痕迹鉴定;而《决定》以外司法鉴定机构的平均收费在4000元/件,包括司法会计、房产测绘、工程造价和农林检测等;四是收费范围不统一,业务量少。《决定》内司法鉴定人有180人,全年完成法医类司法鉴定3670件,人均20件;而《决定》外的司法鉴定人有564人,全年只承接了780件司法鉴定业务,人均只有0.98件;五是现行收费政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目前,执行的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司法鉴定业务发展的需要,均是在《决定》实施前制定的,如:原文件已执行了14年,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鉴定工作的需要。

三、制定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尽快出台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相关政策。根据全国人大《决定》的规定,目前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司法鉴定主要是法医类、物证类和声像资料类。其他司法鉴定业务,司法部正在与国家相关部门协商。因此,除法律法规对鉴定机构或鉴定人管理另有规定,从其规定外,建议:拟出台的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尽可能地将法律法规规定外的司法鉴定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纳入统一管理。

(二)统一收费范围,调整收费标准。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司法鉴定管理上政出多门。“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的现象非常严重。鉴定单位性质、拨款方式不同,又直接影响鉴定收费项目的设置和收费标准的差异。根据全国人大《决定》: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从而确定了司法鉴定机构的社会义务和社会性质,按照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有必要明确司法鉴定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收费对象,重新测算鉴定服务成本,调整收费标准。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2

一、我国目前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刑事鉴定中的法医学鉴定制度开展得最早,至文化大革命前,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鉴定人员,在公安机关逐级设立了鉴定机构,形成了全国性的法医鉴定体系,掌握了进行痕迹、文检、化验、尸检等鉴定的技术手段和技能。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原单一的法医学鉴定发展为司法技术鉴定,法医学已被确立为司法鉴定学体系中的一门专门科学。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至九十年代末朝着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鉴定体系:一是公、检、法、司系统根据诉讼、执行的需要,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设置为社会服务的至上而下四级以法医鉴定为主的司法技术鉴定结构;二是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劳动、土管、城建、物价、审计、计量等部门根据部门规章设立为社会服务至上而下的鉴定机构;三是按照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所设立的为社会服务的法医学、精神病学鉴定机构;四是公安部、卫生部、交通部等部属院校以及各省、市所属大、中专院校建立的鉴定机构,也对外接受各种案件的鉴定工作;五是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物等鉴定部门。

众所周知,司法鉴定制度是司法制度中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保证解决各种司法活动的制度,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对司法鉴定制度的体制以及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地位有着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司法鉴定制度。毋庸讳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司法鉴定制度。他们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打击犯罪,调节社会关系,而且通过技术服务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推进司法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案件的不断上升,使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难予适应时代步伐,存在如下主要弊端:

1.机构林立。从县区、市、省到中央部级机构的公、检、法、司及卫生、劳动、土管、城建、物价、审计等部门对外服务的鉴定机构每层就有10多个。只要机构成立,不管鉴定人员是否合格,技术条件是否齐全,都可以挂牌营业,出具鉴定结论。据笔者调查发现,某县自1984年由公、检、法开设的三家,发展到1998年的16家。这些鉴定部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适用角度不同,取材内容不同,应用依据不同,导致鉴定结果也不同。

2.唯我独尊。由于公、检、法、司、劳动仲裁等部门都有自己或者联系的司法鉴定机构,所以,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家的“菩萨灵”。如一起伤害案,公安侦查鉴定为轻伤,检察审查起诉鉴定为重伤,一审法院作有罪判决后,被告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鉴定为轻微伤作无罪判决。几家弄得案件互相扯皮,当事人申请赔偿又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影响极坏。

3.收费过高。市场经济“驱动”司法鉴定机构对外营业,也“驱动”鉴定收费与鉴定人的工资奖金挂钩。笔者发现,近年来,各家司法鉴定机构的收费额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既增加了受害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又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有一医疗纠纷的受害人请某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属医疗事故,交鉴定费1000元;受害人认为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又请某县检察鉴定室鉴定属医疗事故。交鉴定费1000元,鉴定活动费500元;受害人还是不服,又请某公安司法鉴定所鉴定属医疗事故,伤残4级,后期治疗费约30万元。交鉴定费100元,鉴定活动费7900元。

4.管辖不清。由于法律、法规对各级司法鉴定的管辖范围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对于申请人,或者委托人的鉴定,到底是在住所地居住地或是在纠纷发生地或是在财产所在地,是在哪一级鉴定机构管辖,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所以,申请人或委托人往往随心所欲,各取所需,鉴定人员对于申请人或委托人的鉴定是来者不拒,因人而异,见利而定。

5.时效偏长。如王某1981年2月在某公社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遗一纱条在其腹内,同年8月住院取出。次年3月,经某公社确定为医疗事故,并主持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院方按协议约定已全部赔偿。1990年7月,王某以医疗事故有后遗症申请某司法鉴定所鉴定,该所凭王某的自述、住院病历鉴定为重伤、伤残4级、后期治疗费约28万元。王某持鉴定向法院起诉。

6.效力难认。笔者从一起工伤事故赔偿案发现,受害人受伤后请某公安司法鉴定所鉴定为重伤,伤残2级,后期治疗费约25万元。该案在劳动仲裁中经某县劳动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重伤,作残9级,后期治疗费约5万元。劳动仲裁后,受害人对鉴定不服向某法院起诉,经该院司法鉴定科鉴定为重伤,伤残4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22万元。审理中,被告不服,某法院委托某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重伤,伤残8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8万元。原告对鉴定不服,要求请省级鉴定机构鉴定,某法院又委托某省法院司法鉴定处鉴定为重伤,伤残5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14万元。一起普通的工伤损害赔偿案件,经过5次鉴定出现5种结果,历时4年,究竟要采信谁的结论,最后合议庭只好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按审级决定效力,才划上句号。

7.职级难定。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人员,既未取得审判资格,不能落实法官等级,又未主管部门和政策规定,不能落实技术职称,这样挫伤了司法鉴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改革司法鉴定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理论依据成熟。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司法鉴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而为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是2000年8月14日司法部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员管理办法》,确立了司法鉴定机构的原则、登记程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鉴定人产生程序、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二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部、卫生部、劳动部、建设部和公安部等分别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建筑工程定额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人体轻微伤的鉴定》和《刑事技术鉴定规则》等确定鉴定组织、程序、范围、管理和法律责任。三是两院三部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关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和新刑诉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四是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了《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和《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复核裁定管理办法》,明确了涉案物品估价、鉴定级别、复核程序等规定。

(二)技术力量成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培养的大批司法鉴定专业人员走向社会,并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丰富和发展司法鉴定理论,提高了鉴定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物质条件成熟。我国各级鉴定机构建立时间长,在党和政府及各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增添了大量的物质、技术设施,其技术条件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改革司法鉴定制度之设想

(一)加快司法鉴定程序的立法

立法是改革和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最根本的保障。鉴定结论作为纪检、仲裁、侦查、审判、执行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我国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对司法鉴定只是作了一般原则性规定,但对司法鉴定程序、鉴定结论和鉴定书内容以及鉴定人出庭等尚无明确规定,使司法鉴定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因此,笔者建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应加快制定《证据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司法鉴定机构、管辖范围,鉴定程序、鉴定人的资格、权利义务、鉴定书内容、鉴定人出庭范围、复议与撤销、错误与赔偿等。通过立法,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使司法鉴定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尽快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上存在较多弊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因此,笔者认为,这个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可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建和管理。理由之一:世界多数国家在一地区或一个城市都只有一个司法鉴定机构。理由之二: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有担负着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司法鉴定属于法律服务的范畴,其应属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管辖范围之内。理由之三:国办发199890号《司法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理由之四:2000年8月14日司法部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工作的行业主管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登记、行政处罚等职责。未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任何单位不得从事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理由之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地司法鉴定部门的鉴定范围,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司法机关内部委托鉴定,扩大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其鉴定性质、职能范围和服务对象、宗旨发生了质的变化。理由之六: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存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管辖不清,工序重复,管理失控,监督不力的问题。鉴此,笔者认为,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的条件已经成熟。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设置依据,在我国《证据法》没有出台之前,可参照三大诉讼法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可在县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部分别设立四级统一的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将原公安、检察、法院和劳动、卫生、土管、城建、物价、审计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除外鉴定部门合并组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考虑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工作的需要,各级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可在同级公安、国家安全机关设立司法技术鉴定所,作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的分支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实行人财物至上而下的条条管理。司法部内设立司法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国司法鉴定机构的注册登记、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司法部可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审核,履行对司法鉴定机构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实行年度检验、行政处罚等职责。在设置数额上,坚持县以上人民政府区域内只设立一个司法鉴定机构的原则。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中不得含有“中国”、“中华”、“全国”、“国际”等字样,可在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前冠用司法鉴定机构所在地的地名。如“××县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市司法技术鉴定中心”、“××省或市、自治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各级司法技术鉴定机构成立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的名称、场所和章程;二是要有与所开展的司法技术鉴定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三是要有足够的注册资金县级的起点为人民币200至300万元,市级的起点为人民币500至600万元,省级的起点为人民币800至1000万元,部级的起点为人民币2000至5000万元;四是要有取得司法技术鉴定资格的人员县级10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5人;市级18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8人;省级25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12人;部级60名以上,其中,具有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25人。各鉴定中心根据技术力量,结合实际,可内设办公室、法医学鉴定科、产品质量鉴定科、物品价值鉴定科、财务审计鉴定科、痕迹鉴定科、文件鉴定科等。

(三)规范司法鉴定人员执业活动

目前,司法鉴定人员,特别是基层的司法鉴定人员均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取得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更没有执业证书,加之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法律,各鉴定部门对鉴定人员的要求,基本上是自己的内部规定,从而导致司法鉴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鉴定质量不高,社会效果不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司法鉴定人定义和涵义。司法鉴定人是指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断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司法鉴定人的定义,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司法鉴定主体是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人应该是具有完成有关鉴定活动所需专门知识的自然人;二是在我国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人的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三是司法鉴定人应具有从事相应鉴定活动的资格;四是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一致性。

1.司法鉴定人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制度。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员的产生程序,可借鉴国外“专家证人”又称鉴定人的管理经验和参照我国律师制度的考试、考核程序。即:申请参加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是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品行端正;三是要具有高等院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经国务院认可的司法鉴定专业机构培训,并取得1—2门以上专业技术合格证书,或具有高等院校专业鉴定资格的,经全国统一考试、考核合格的可分别授予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司法鉴定人执业实行执业注册登记制度。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申请执业,经拟聘的司法鉴定机构同意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注册登记,取得执业证书后必须在职业资格范围内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实行年检制,未经年检的不得继续执业。未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后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司法鉴定活动。

2.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实行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司法鉴定人在执业中,享有下列权利:①查阅与鉴定有关的案卷材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②应邀参与、协助委托人勘验、检查和模拟实验;③要求委托人补充鉴定材料;④委托人提供虚假情况或拒不提供鉴定所需材料的,有权拒绝鉴定;⑤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⑥与其他司法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⑦获得执业报酬;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司法鉴定人在执业中,应履行下列义务:①按时按质完成鉴定任务;②依法主动回避;③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④依法按时出庭;⑤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四)建立司法鉴定程序规则

明确各级司法鉴定机构、委托条件、管辖范围、鉴定费用标准、鉴定组织、鉴定程序等的法律依据,是规范司法鉴定程序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建立司法鉴定运作程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在鉴定案件来源上,实行委托鉴定制度。即只设立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不设立自然人申请制。其理由:一是目前所有刑事案件发案后均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察,就是刑事自诉伤害案件发案后,也是先由公安派出所按刑事或治案案件立案,在处理中需要鉴定的,已由处理单位委托,不需个人申请;二是所有民事、海事、行政纠纷案件发生后,一般均由基层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或行政机关调处,或法院审理,在调处或审理中需要鉴定的已由单位委托,亦不需个人申请;三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党员违规违纪的案件发生后,一般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在办案中需要鉴定的也不需个人委托;四是单位委托鉴定既可避免鉴定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又能保证鉴定程序和实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委托鉴定,应由委托单位填写《委托鉴定书》及鉴定事项,报单位负责人签发后,承办人随案有关材料送达给鉴定机构,以解决对同一案件、同一当事人多次鉴定,程序违法、结论不一的问题。

2.在鉴定范围上,实行地域和级别管辖原则。即所有涉及初级鉴定的案件,一般按当事人住所地居住地或犯罪地纠纷发生地,或标的物所在地的县级司法鉴定机构管辖;若一方当事人涉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或涉及高、新技术的初级鉴定案件,可由市级以上鉴定机构管辖。

3.在鉴定次数和期限上,实行“两鉴终局”和“鉴定时效”制度。“两鉴终局”即初级鉴定书应告知当事人复议权利、申请复议期间、复议机构和逾期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若对初级鉴定不服的,可在收到鉴定书的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鉴定机构提出书面复议申请,上一级鉴定机构审查后,作出的维持或改变鉴定结论的鉴定书,为终局鉴定。如果办案人员在审查认证中,发现鉴定结论存在程序和实体不公正时,可以向作出鉴定的上一级鉴定机构申请,要求按鉴定监督程序纠正。若委托人认为需要补充鉴定的,按初级鉴定程序办理。“鉴定时效”包括委托时效和鉴定时限。一是委托时效。委托鉴定的时效一般为二年,身体受到伤害的为一年,从伤害之日或伤势确定之日起计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时效的司法鉴定机构不予受理。二是鉴定时限。司法鉴定机构从收到委托鉴定之日起,适用独任制鉴定的鉴定期限一般为7日内,最长不得超过15日;适用合议制鉴定的鉴定期限一般为30日内,最长不得超过45日。若因特殊情况在45日内不能办结的,报上一级鉴定机构批准可延长30日。设立“两鉴终局”和“鉴定时效”制,既可以避免“终鉴不终”和“终审不终”的局面,又可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也可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益的提高。

4.在鉴定费用上,实行依法从减和从免的救济制度。一是委托鉴定的民事、经济、行政纠纷案件的,有标的额的按3%收取鉴定费,但最低不得少于100元;无标的额的按每件100—500元收取鉴定费。二是刑事鉴定,或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认为鉴定结论不公正,而委托重新鉴定的,鉴定机构免收鉴定费用。三是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函后,应在7日内向申请人或委托单位发出受理通知书,指定申请人或委托单位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在指定银行交纳鉴定费用,逾期不交纳的,鉴定机构按自动放弃权利处理。司法鉴定机构的办案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的原则,其不足部分由同级人民政府保障。

5.在鉴定组织上,实行独任或合议制度。即技术不高,容易判断的初级鉴定案件实行“一鉴一书”的“简易程序”;其他鉴定案件实行“三鉴一书”或“五鉴一书”的“普通程序”;复核鉴定或按监督程序进行鉴定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对重大、疑难的鉴定案件可提请本级司法技术鉴定委员会讨论决定,实行独任制或合议制,既符合国际习惯和我国程序法的原则,又确保了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廉政建设。

6.在监督机制上,实行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原则。事前预防,首先加强立法,明确上级鉴定机构对下级鉴定机构的领导和监督关系,使其有法可依;其次,严格司法鉴定人员条件,实行“两证”上岗,确保鉴定人员素质;第三,加强鉴定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和法纪教育,用法律和纪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第四,鉴定人员严格实行异地执业和办案回避制度。事后监督,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对故意作虚假鉴定的,视其情节和后果,要对行为人或单位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和给予必要的处分;不但要对其进行党纪、政纪处分,而且还要在经济上给予处罚。同时,对司法鉴定人员办错案的,可参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由该单位向当事人赔偿经济损失;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鉴定人,构成伪证罪、受贿罪、泄漏国家机密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3

大家好!

我代表XX园林仲裁案应对团队向大家做结案汇报。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介绍案件起因和整体情况,第三部分介绍办案过程,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总结经验教训。

一、子公司与XX园林从建立合作到产生纠纷的大致经过

3、2009年9月,子公司原常务副总被,子公司中止了对XX园林的结算初审工作。

4、2012年3月,XX园林依据合同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子公司立即向其支付工程款115万元、养护费19.7648万元、违约金31.4765万元、催收工程款所发生的差旅费5万元。

二、关于XX园林仲裁案的总体情况

风险管理部于2012年3月9日收到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距仲裁委要求提交的证据期限(收到仲裁申请后15日内)仅剩1日,我方举证面临巨大风险,风险管理部及时与仲裁委取得联系,并以子公司原常务副总供述XX园林向其行贿为由,提交延期审理申请书、中止审理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并通过选取需回避的仲裁员获得第二次选择仲裁员的机会,成功取得宽延期限。

风险管理部与子公司及总部成本部密切配合,并取得集团法务部、审计部和纪检监察部的支持,全面准备开庭资料,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共同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沉重打击了行贿单位嚣张气焰,并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4,137.75元。

从办案过程和仲裁结果来看,此案不仅可作为公司齐心协力应对仲裁的成功案例,还可作为公司向社会弘扬正气,向供应商彰显规范、阳光、透明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

三、办案过程

XX园林仲裁案历时一年四个月,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时序过程是:

2012年3月9日,风险管理部收到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据规定的截止日期仅有一天时间,风险管理部立即拟制延期举证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仲裁中止申请书。仲裁委虽认为我方的理由在法律上不够充分,但仍在情理上给予我方一定宽限时间,我司成功争取到宽限期。

2012年3月,风险管理部针对XX园林仲裁申请,认真全面地收集和研究相关资料,并向集团法务部和外部经验丰富的律师请教答辩思路和技巧,综合管理法律、人际、道义等,制定XX园林仲裁案应对方案。

2012年5月,风险管理部参加第一次庭审,成功驳回对方关于违约金、养护费和差旅费的申请,并获准依据合同对结算进行终审。根据仲裁委合理限定的终审时间,督促子公司和总部成本部开展结算审核工作,并根据其专业结果,拟制提交仲裁委的结算说明。

2012年7月,仲裁委安排XX园林对我方终审结果进行复核,并反馈意见。双方争议大,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2012年8月,仲裁委连续组织第二次庭审和第三次庭审,双方在仲裁委组织下核对结算,由于争议大,仲裁委要求进行司法鉴定。

2012年9月,提交司法鉴定所需的资料和费用,对提交鉴定的资料进行质证,并预交鉴定费用。

2011年4月,领取鉴定终稿,组织子公司和总部成本部复核,并拟制《对审价鉴定报告的质证意见》,共同参加出庭质证。

2011年5月至6月,对鉴定终稿补充调整说明组织核对并提交质证意见书。

四、经验总结

从风险管理部办案的角度,本案相关经验可以归纳四点:

1、通过寻找正当理由和选择必须回避的仲裁员等技巧,成功取得宽延期限,不仅避免直接败诉,而且为我方分析案情、收集证据等争取到时间。(前面已提及,此处不赘述)。

2、树立必胜信念,保持态度积极,虚心多方请教,事先周全策划,寻找充分的法律依据,收集和准备详实的证据材料,在首次开庭时成功驳回对方关于违约金、养护费和差旅费的申请,并获准依据合同对工程结算进行终审。

4、耐心细致,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反复提交异议和质证说明,让仲裁委和鉴定机构充分领教我方的态度和决心,让对方筋疲力尽,最终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万元。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4

一、当前司法鉴定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鉴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多头管理。

目前社会上能够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机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有独立的专业性鉴定机构,还有医院、学校等单位也可承接司法鉴定业务。而这些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在管理上服从于各自的管理部门。一些待鉴事项几个不同机构均可以进行鉴定,但由于遵循的标准和技术水平的不同,鉴定结论却是各有差异,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当事人双方对同一事项持不同甚至是矛盾的鉴定结论进行诉讼,令审判人员无所适从,由于需鉴定的事项涉及专业知识,审判人员对不同的鉴定结论也难作取舍。

(二)司法鉴定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鉴定机构的分散性,决定了各鉴定机构遵循的只是其所隶属行业的标准,接受该行业内部管理。这就使得不同鉴定机构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这种不透明的行业管理,一般的当事人乃至审判人员都难以清楚地了解各机构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导致当事人和法院在选择鉴定机构时较为盲目。并且由于我国没有统一规范的鉴定程序,委托送鉴、鉴定时限、鉴定收费方面都无章可循,影响了诉讼效率,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三)对无效鉴定结论缺乏统一的处理办法。

有些鉴定结论由于鉴定机构自身工作的问题,导致鉴定结论无效,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院均难以找到明确的依据要求鉴定机构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对于缴纳鉴定费用的申请人,则会认为费用已缴至法院,是法院选择鉴定机构不当而导致了鉴定结论无效,因而要求法院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向其返还所缴纳的费用,引发当事人对审判人员的误解与矛盾,使审判人员面临很被动的局面。

(四)法院系统内部自设鉴定机构的做法值得商榷。

目前在法院系统内部普遍设立了司法鉴定机构,其中以法医、文检为主,这些机构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鉴定工作。表面上看,法院系统内自设鉴定机构存在着管理更规范,更便于案件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委托鉴定的优点。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应当保持中立地位,不应介入到案件的事实中。而在诉讼中鉴定结论本身也是一种证据,如果由法院内部鉴定机构参与对案件有关事实的鉴定,那么也就意味着法院自身在为案件“制造”有关证据,这是不符合现代民事诉讼公正理念的。并且从国际惯例来看,司法鉴定一般都是由司法机关以外的独立机构或人员作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司法公正。我国法院系统内自设鉴定机构的做法显然是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

(五)法律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时限要求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第二十五条“当事人申请鉴定的,应当地举证期限内提出。”这一条款将当事人向法院申请鉴定的时间界定在举证期限内。但在审判实践中,许多鉴定申请是针对另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而提出的。一般来说在未组织证据交换的情况下,当事人并不知道对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将出示哪些证据,因此如果当事人对另一方出示证据的真实性存在异议,只能是在庭审质证过程中提出鉴定申请。如果刻板地要求申请人在庭审前的举证期限内提出上述鉴定申请,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

(六)送鉴程序缺乏统一规范,审判人员操作难。

当事人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后,法院如何委托相应机构进行鉴定,在实践中会涉及以下两个问题:1、鉴定机构的选择问题。在当事人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法院究竟以何种依据来指定鉴定机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当事人对法院指定的鉴定机构缺乏信任,一旦鉴定结论对自己不利就会猜疑和指责法院的公正性,影响了法院最终裁判结果的公信力。 2、鉴定费用的缴纳问题。该费用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鉴定机构收取的费用,二是审判人员送检所需费用。第一部分费用由于无统一收费标准,任由鉴定机构自行定价。第二部分费用更易产生矛盾,当事人常对审判人员所花费用持疑意,而如果与当事人共同送鉴则又违反了“禁止与当事人三同”的原则,使审判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针对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司法鉴定工作,使司法鉴定更好地成为审判工作的“推进剂”,而不是影响案件顺利审理的“瓶颈”。

(一)完善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司法鉴定机构设置重复、混乱的不合理状况,应当对司法鉴定行业进行统一的管理。1、将司法鉴定机构从其所隶属的单位和部门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司法鉴定行业和司法鉴定机构。同时建立相应的资质审查制度,不具备相应鉴定资质的机构不得从事司法鉴定工作。同样,在法院系统内部也不再设立单独的司法鉴定机构,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涉及的司法鉴定事项全部由独立的司法鉴定机构来完成。2、统一司法鉴定标准。对各类司法鉴定事项均应建立统一的标准,明确相应的鉴定机构,避免目前存在的多头鉴定的现象,保证鉴定结果的稳定性和严肃性。3、统一鉴定费用收取标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建立司法鉴定行业级别制度。目前鉴定机构缺乏严格的级别概念,相互独立。如省级机构的鉴定结论并不能当然地否定市级机构的鉴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纷纷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机构进行鉴定,由此产生的不同鉴定结论审判人员也难以取舍。因此在司法鉴定行业独立的基础上,要建立级别制度,上一级机构可以否定下级机构的鉴定结论,从而保证待鉴事项能够有明确的最终鉴定结论。

(二)改革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机制。

1、建立以当事人自行委托为主的鉴定程序启动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诉讼中鉴定程序大多是当事人申请,由法院启动。但鉴定结论本身就是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之一,法院不应当过多地介入到证据的提供中。因此应当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委托鉴定,取得鉴定结论, 然后作为证据提交到法院,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法院委托鉴定。这样一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法院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避免当事人对审判人员的误解与矛盾。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 :税务司法鉴定;涉税案件;特点分析

对于涉税案件而言,税务司法鉴定对案件的办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涉税案件的办理效果,我们应对税务司法鉴定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正确了解税务司法鉴定和正确利用税务司法鉴定。

一、税务司法鉴定的含义

税务司法鉴定是司法鉴定的一种,它是指具备司法鉴定资格的机构和鉴定人,受司法机关或当事人的委托,对涉及诉讼有关税收方面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活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方面的法律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鉴定。鉴定的方法一般采用检验、鉴别和判断,鉴定后并形成鉴定结论报告给委托方。鉴定的主要范围:一是对偷税,抗税,骗取发票、伪造发票、出售非法发票方面等十二种破坏市场经济的犯罪类型、手段、数额和犯罪事实进行司法鉴定;二是对税款增收、税务管理检查纠纷的性质、程序、事实、数额进行司法鉴定;三是对税务产生纠纷的性质、程序、事实以及索赔进行鉴定;四是对其它有关涉及税务方面疑难问题进行司法鉴定。目前涉及到的司法鉴定业务类别已经达到二百多种,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也要对鉴定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开展税务司法鉴定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涉税案件越来越多,税务司法鉴定任务越来越重,给我国经济税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税务稽查部门对企业税收进行检查时,应该按照企业核定增收税款的方式进行审核,没有权利对企业所得税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变更的权力,往往稽查部门是以查账的方式进行检查,容易出现错误的鉴定意见,严重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通过税务司法鉴定可以纠正稽查部门的错误,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开展税务司法鉴定有效地促进税务机关依法治税。随着税务司法鉴定社会化,社会上出现中介机构取得了司法鉴定资格,承办税务司法鉴定,取代了传统司法鉴定业务由稽查部门承办的历史,它是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民间司法鉴定的出现,能反映和传达弱势群体的诉求,有效地监督社会公正行为,对依法治税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税务司法鉴定维护了司法公正形象。税务司法鉴定,需要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对鉴定机构也要求具备高专业水平和强操作能力。公安侦查机构对案件取证时,要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来完成,鉴定意见成为案件的主要证据。过去的侦查机关主要是从税务检查机关单一渠道取得涉案材料,不利于依法治税。税务司法鉴定的产生,保护了纳税人的权益,有效地维护法律公正的形象。

由此可见,在涉税案件的办理中,税务司法鉴定对提高整体案件办理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税务司法鉴定的分析可知,税务司法鉴定对涉税案件的办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认识到税务司法鉴定的重要意义,才能保证税务司法鉴定发挥积极作用。

三、税务司法鉴定特点分析

(一)公益性和营利性特点

独立的税务司法鉴定要保持中立地位,必须要合法、公正、客观地进行鉴定,活动目的是为了涉税司法活动顺利进行,保证涉税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合法。涉税司法活动具有公益性。由此,税务司法鉴定也有公益性,我国侦查机关设有司法鉴定机关也是具有公益性的。同时它也具有营利性。因为税务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要生存,何况鉴定过程中需要一些鉴定材料和成本,没有收益就没有工作积极性,税收鉴定行业就不能发展,所以税务司法鉴定是需要收费的。收费方式一般是以涉税案件的税额比例收取鉴定费用。

对于税务司法鉴定而言,公益性和营利性是其主要特点,要想保证税务司法鉴定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就要对其公益性和营利性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应结合涉税司法活动实际,正确选择税务司法鉴定手段,保证税务司法鉴定取得积极效果。

(二)司法辅助性的特点

实际上,税务司法鉴定人是司法活动的辅助人。在涉税案件中,往往是当事人与办案机关相互不信任,便委托中立的税收专业机构做出可信的鉴定结论,有益于双方当事人的涉税争议解决。因此,税务司法鉴定机构具有辅助协调功能。在实际案件中,税务司法鉴定结论是司法鉴定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出的,为涉税司法活动提供证据。即能给当事人纠纷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对涉税案件的开展,具有司法服务性。因此,税务司法鉴定为司法活动提供了司法辅助作用。

税务司法鉴定作为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税案件的办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涉税案件的办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帮助。基于这一分析,我们要认识到税务司法鉴定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司法辅助的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其属性和特点。

(三)合法性的特点

司法鉴定承担法律责任,税务司法鉴定作为司法鉴定种类之一,也要遵循严格的合法性原则,它的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司法鉴定要遵循国家人大颁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有关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还有以会计法、税法等法律为依据。税务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批,鉴定人资格审查,鉴定材料的真实、完整、合法,司法鉴定文书都要符合法律要求。因此,税务司法鉴定具有合法性特点。

对于税务司法鉴定而言,其作为司法辅助手段用在涉税案件中,本身的行为是符合法理需要的,其本身具有合法性的特点,对涉税案件的办理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司法鉴定的合法性是其重要特点。

(四)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特点

所谓“客观性”,就是税务司法鉴定材料具有客观性。它在鉴定过程中的纳税资料、会计材料以及相关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税务司法鉴定材料的客观真实性是保证税务司法鉴定结论客观可信的前提。所谓“主观性”就是在税务司法鉴定中,司法鉴定人要凭借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鉴定材料进行鉴别、检验、判断并作出结论,这里过程都需要司法鉴定人主管的分析和判断。只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鉴定结论才正确可靠。

考虑到税务司法鉴定的实际作用及其在涉税案件中的具体应用,只有保证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推动税务司法鉴定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是税务司法鉴定的重要特点,为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五)中立性的特点

税务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的一种,具有中立性,就是在税务当事人之间保持客观中立,如有偏向,则另一方当事人会质疑税务司法鉴定的公正性。税务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不受法院意志支配,在鉴定过程中也不受办案机关的干涉。所以,中立性是税务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运用税务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税务专门的问题,不受涉税当事人的影响,也不受办案机关的支配,保障了涉税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由于税务司法鉴定是一种司法行为,其次只有保证其中立性才能有助于涉税案件的审理,提高涉税案件的侦办质量,保证其公平性。为此,我们应认识到税务司法鉴定中立性的特点,认识到其中立性的特征,做好税务司法鉴定工作。

(六)税收专业性的特点

税务司法鉴定是对有关涉及税务方面专门问题进行司法鉴定,它涉及的要素多、范围广、问题复杂,包括纳税主体、税率、纳税义务、纳税地点、征税主体、征税范围、税收优惠等环节问题,纳税数额计算正确与否,要求鉴定的对象具有税收的专业性。

对于税务司法鉴定而言,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涉税案件中的税务稽核和鉴定,因此其具有税收专业性的特点,对了解税务特点,提高涉税案件办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税务司法鉴定还具有税收专业性的特点。

(七)独立性

税务司法鉴定机构要独立于法院。《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人民法院不得设立鉴定机构。税务司法鉴定机构独立于侦查机关,目前虽然《决定》中并没有剥离侦查机关设下的司法鉴定机构,但是,侦查机关的司法鉴定机构不得接受社会上的司法鉴定。税务司法鉴定要独立于财税机关。一般涉税案件当事人一方是纳税人,另一方是财税机关。因此,税务司法鉴定机构要独立于双方当事人。

在涉税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税务司法鉴定是独立存在的,既不能有任何的倾向,也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只有保证其公正性和独立性,才能使涉税案件的办理满足实际需要,并保证实际效果。为此,我们应认识到税务司法鉴定独立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保证其独立性。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税务司法鉴定在涉税案件的办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税务司法鉴定特点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加深对税务司法的了解,正确认识其特点,保证税务司法鉴定得到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耿陶.民事司法鉴定问题的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任阳.司法鉴定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6

一、基本原则

开展种植业保险,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促进作用,运用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种植业保险,为种植业保险提供良好环境,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市场运作。保险业务以经办机构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经办机构要按照市场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和保险技术防范、化解农业风险,要重视业务经营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鼓励经办机构在农村创新保险品种,发展保险业务。

(三)自主自愿。农户、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参加种植业保险。既要反对政府大包大揽,由引导变主导,又要避免市场无序竞争;既要反对强迫参保对象投保,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自愿投保。

(四)协同推进。县财政、农业、林业、金融、水利、气象、宣传等部门应对种植业保险经办机构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信贷、救助政策、其它支农惠农政策与种植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以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益。

二、主要内容

按照财政部今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结合我县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今年全县开办种植业保险各险种主要内容如下:

(一)水稻保险

保险责任:因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鼠害直接造成的叶片毁坏、茎杆折断、倒伏、根系枯萎或死亡。

保险金额:每季每亩苗期为180元,分蘖拔节期为240元,成熟期为280元。

保险费率:6%,即每季每亩收取保费16.8元。

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县财政补贴10%,其余25%(4.2元/亩)由农户承担。

(二)油菜保险

保险责任:因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鼠害直接造成的叶片毁坏、茎杆折断、死苗、死杆、倒伏或死亡。

保险金额:每亩苗期为90元,蕾薹期为110元,成熟期为150元。

保险费率:6%,即每亩收取保费9元。

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县财政补贴10%,其余25%(2.25元/亩)由农户承担。

三、工作要求

(一)承办机构: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年农业保险规模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12号)文件精神,我县的种植业保险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远县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下同)承办。

(二)投保模式:根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惠农便农、便于操作的原则,年全县水稻、油菜保险以乡镇(场)为单位统一组织投保,签单到村,发卡到户。

(三)农户自交保费的收缴方式:种植业保险政策性强,既要规范运作,又要提高效率,各乡镇(场)和财政、农业、保险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参加保险,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农户自交保费资金筹集上来,确保及时促成保险生效和向上申报补帖资金。全县的水稻、油菜农户自交保费由保险公司委托乡镇(场)和村代收。

(四)保费补贴资金的管理。

1、种植业保险出单和保费补贴资金申请程序。保险公司应在农户缴齐保险费后再出具保单和保险卡,并据此申请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农户承担的保费没有缴齐的,不能申请保费补贴。

2、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县政府负责将应承担的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由县财政局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划帐到保险公司农险专户,设立专门科目,实行专项管理,分帐核算。

3、保费补贴资金的监管:县财政局要定期对各级财政的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向上级财政报送相关资料和报表,确保保费补贴资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如发现承保机构和有关部门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套取保费补贴资金的,除严格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外,将扣回补贴资金,取消承保资格。

(五)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

坚持按标准计提,按程序动用风险准备金。保险公司要按当年水稻、油菜保费收入的25%的标准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并负责缴至省财政专户。当全县农业保险赔付率超过60%或出现严重灾情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时,由保险公司向省财政厅申请动用巨灾风险准备金。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种植业保险工作覆盖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为切实加强种植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全县种植业保险有效开展,县政府成立种植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种植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明贵任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李亚峰任副组长。县财政局、政府办、农办、农业局、林业局、保险公司和各乡镇(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财政局局长黄安成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财政局副局长高艳娟、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总经理左润喜任办公室副主任。各成员单位要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确定一名副职专抓。各乡镇(场)要设立种植业保险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协调、宣传农业保险,承担造册、收费、发卡、协助查勘理赔等工作,确定一名副职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一名农险专(兼)干(由财政所长或农技站长兼任),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名协保员(由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中选定一名责任心较强的人担任),办公地点和办公设施由乡镇(场)免费提供。业务培训由保险公司负责。保险公司每年补贴乡镇(场)农险专(兼)干一定的费用。

(二)加大宣传力度

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种植业保险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粉刷墙体标语、粘贴墙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种植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内容,扩大种植业保险的正面社会影响,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参加种植业保险。

(三)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共同把种植业保险工作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牵头协调有关种植业保险事宜,负责做好种植业保险的监管和保费补贴资金的预算、申报、拨付、结算等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参保水稻、油菜的摸底调查、灾害鉴定和查勘定损协调等工作。各乡镇(场)要做好种植业保险的宣传发动、组织缴费参保和协助保险公司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造具投保清单、发放保险卡、查勘定损以及设立和管理农业种植业办公室等工作。

(四)强化服务职能

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乡镇(场)种植业保险办公室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延伸服务机构,扩大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人才、管理、服务等专业优势,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要按照合理公正、公开透明、惠民利民的原则,迅速、及时、足额做好理赔工作,不惜赔、拖赔、滥赔;要按规定及时足额缴付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确保全县大灾之需;要按要求实行见费出单,即农户自交保费缴齐后才能出单;水稻保险要按季签单,早稻要求在5月25日前完成。

(五)加强工作费用支出管理

为充分调动各部门开展种植业保险工作积极性,扩大投保面,让我县的大多数农户能享受到党和政府这一惠民政策,今年各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开展种植业保险工作所需经费,由保险公司会同财政局按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证办、省农业厅和省保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农业保险工作费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30号)要求提取和支付。具体办法为:

1、保险公司委托乡镇(场)和村代收水稻、油菜保险农户自交保费,按保费总收入的0.5%支付给乡镇(场),按保费总收入的2.5%支付给村级协保员作为展业费用。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7

为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减少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依法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发〔1980〕199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和〔1984〕京劳办第104号文件精神,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合同进行鉴证。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招收、招聘的中方职工(以下均指中方职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城镇户口的中方职工与企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一律由劳动仲裁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二、劳动合同鉴证管辖范围: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除香格里拉饭店、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北京天宫酒家有限公司和弘发海鲜酒楼由市劳动局仲裁处鉴证外,其它均由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局仲裁科鉴证。

三、企业招收、招聘的职工在10人以下的,由企业派人到区、县劳动局仲裁科办理劳动合同鉴证手续;企业招收、招聘的职工在10人(含10人)以上的,由区、县劳动局仲裁科指派鉴证人员到企业办理鉴证手续。

四、劳动合同鉴证审查的内容包括:

1.双方当事人是否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资格;

2.双方当事人是否在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及附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完备,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文字表达是否准确;

五、鉴证人员在审查劳动合同时,对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资格的当事人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场宣布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对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合同应告知当事人予以修正,修正后予以鉴证。

六、鉴证人员应向双方当事人宣讲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违约责任的追究和发生争议后申请仲裁的权力。

七、鉴证人员对劳动合同审核后,应在合法、合理、可行的劳动合同书上加盖个人印章和劳动合同鉴证专用章。

八、劳动合同鉴证收费标准,按《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物价局关于印发劳动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争议仲裁收费及使用范围暂行办法〉和我市实施意见的通知》(京劳仲发字〔1989〕187号文件)规定执行。劳动合同鉴证费由企业和职工各负担50%。

九、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必须送劳动部门鉴证,否则,发现劳动合同条款有违反国家劳动法规的,追究企业领导的责任。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8

一、委托是司法鉴定的前提

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和决定权,是指谁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由谁进行鉴定。它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内容。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制度具有当事人主义的特征,因此这些国家一般都采用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我国司法鉴定委托主体大都是司法机关。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第二款又规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这就要求双方当事人协商或人民法院在委托鉴定事项时,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编制的《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中选择。2007年7月18日,司法部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章 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第十一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第十二条规定: “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委托人委托他人的,应当要求出具委托书。”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司法鉴定工作是被动的,是受委托才可以启动。因此,司法鉴定机构在接受委托时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一)统一受理委托,目的是为了使机构对委托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所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受理。杜绝鉴定人个人私自接受委托以及指派鉴定人在异地接受鉴定委托,防止出现受理委托的随意性。

(二)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重点是鉴定委托书是否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委托鉴定事项属于重新鉴定的,应当在委托书中注明。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的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不属于鉴定业务范围的,鉴定机构应当及时告知委托方,而不能自行转委托或超出业务范围鉴定。如职业病的鉴定,劳动能力鉴定,伤残器具费的鉴定等 。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委托人要求或者暗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按其意图或特定目的提供鉴定意见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拒绝,必要时可做退案处理。

(三)对于刑事诉讼中涉及专门性问题的司法鉴定,除自诉案件外,一般只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并由司法机关出具鉴定委托书;对于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司法机关要求当事人提供鉴定意见作为立案依据的,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并由当事人出具委托书。建议接受个人委托,尽可能由律师事务进行委托书。

(四)严格受理特殊事项的委托。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鉴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委托;民事案件法医精神病的鉴定委托,应由法院委托,鉴定机构不应接受个人或者其他单位、企业委托。刑事诉讼案件法医精神病的鉴定委托应是司法机关、侦察机关。政府机关和等部门不能作为委托主体。

(五)司法鉴定机构要制定相应的受理程序,设立专门的案件受理部门或由专人负责案件受理,做好鉴定材料的初步审查、登记、保管和移交工作。

(六)签定好司法鉴定协议书。司法鉴定协议书是确定委托与受理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日后处理投诉的重要依据。司法鉴定协议书项目要齐全、规范,内容必须经双方确认; 涉及鉴定中需耗尽检材、损坏、无法完整退还的,无论哪中情形,务必事先经委托人认可,并在协议书中载明;变更协议书内容,必须经双方协商确定,并有双方同意变更的书面材料,不能单方变更。在协议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委托方提供材料不全的,或因鉴定工作需要补充材料的,鉴定机构应当告委托方补充。鉴定人不得自行接受当事人一方提供的未经质证的材料,鉴定材料未经质证的,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二是接受重新鉴定委托时,要求委托单位将原鉴定情况作简要说明,并将原鉴定报告、鉴定材料一并提交;三是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损坏检材,无法完整退还检材的,应当事先告知委托方并征求当事人同意;四是接受材料,要有材料交接签收手

续;五是要有回避提示。只要有利害关系,有可能影响司法鉴定人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都应当回避;六是鉴定机构在聘请专家会诊、鉴定人外出查体等收取相关费用时,应当经双方协商,签订好协议,避免鉴定意见不利时,导致投诉问题的发生。 二、司法鉴定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遵守鉴定程序

程序合法才能保证实体正确,司法鉴定程序规则是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开展鉴定活动和实施管理和基础,也是司法机关评断鉴定意见的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的重要依据。这就必须要求司法鉴定人在实施司法鉴定过程中做到程序、技术、手段、方法和鉴定标准等都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为规范鉴定程序,鉴定人对鉴定过程要进行实时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和完整,记录可以采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凡是鉴定过程和意见书需要鉴定人签字的,必须由鉴定人本人签名,不得由他人代为签名。特别需要注意的:一是被鉴定人与检查人要一致,防止假冒;二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当有女性鉴定人或女工作人员在场;三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检查时,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四是进行精神疾病鉴定或尸体解剖时,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被鉴定人、死者的近亲属或监护人到场;五是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

(二)遵守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二)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这里着重强调司法鉴定机构采用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一是使用“自制的技术规范”的前提只能是《决定》规定的三类鉴定业务范围内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家认可的专业标准的个别特殊新兴专业或个别鉴定事项;二是“自制的技术规范”必须要有充分的、没有争议的科学依据和系统的实验与实用数据,从鉴定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正确无误的;三是“自制的技术规范”的使用应当经过一定的审查论证程序。如必须经过本机构同行业专家的考察、盲测、试用,地区或全国同行业权威专家的审查论证,并经过主管科研部门组织鉴定验收获得通过且同意用于鉴定的。

(三)鉴定人出庭是鉴定工作的沿续

《决定》第十一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是司法鉴定工作的沿续,是法律赋予司法鉴定人的义务。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有利于法庭查明事实真相,提高司法公信力并化解矛盾,使当事人服判息诉。为此,新修订的刑诉法、民诉法作出了新的规定: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按照相关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将予以行政处罚。为保证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合法权益,国务院于2006年12月8日颁发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章诉讼费用交纳范围包括:鉴定人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同时第十一条又规定费用由人民法院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代为收取。由于国家至今都没有规定标准,这张空头支票就无法兑现,恳请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标准,确保司法鉴定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合法权益。因此,司法鉴定人不能以没收到出庭费用为由拒绝出庭,正确地做法,出庭后向人民法院提出,如还不能解决,可通过诉讼的办法来维护合法权益。

三、强化对司法鉴定执业程序的监管

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施行管理,《决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决定的规定,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第十三规定:“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有违反本决定规定行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由此看出该法律规定过于简单,无具体法操内容。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同时在第七章监督管理中作出了具体规定,概括进来就是实施五大管理:鉴定业务的的登记管理、鉴定机构管理、鉴定人管理、鉴定实施活动管理、鉴定主体违法、违纪、违规调查处理。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是法律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就司法鉴定程序问题进行指导、管理、监督、检查。

(一)从严程序是司法鉴定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强化对案件受理过程的检查。审查受理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对委托人提出的委托鉴定事项和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接受委托鉴定的活动。把握受理鉴定的条件,应当重点把握委托人是否出具鉴定委托书、委托鉴定事项是否符合法、送检材料是否完整受理条件这些关键环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委托鉴定事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既是司法鉴定机构启动受理程序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衡量受理鉴定合法性的主要标准有五个:一是委托人是否出具鉴定委托书;三是决定受理鉴定委托后,是否与委托人签订了司法鉴定协议书;三是委托事项是否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四是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五是委托人提供的全部鉴定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充分。

(二)从严程序是减少司法鉴定投诉的保障

实施鉴定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环节。实施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受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对鉴定事项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实施鉴定过程中,司法鉴定机构应重点把握好按照顺序采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鉴定关。在司法实践中,是否采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鉴定,是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审查司法鉴定文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衡量实施鉴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主要标准有二个:一是司法鉴定人是否独立、客观、公正实施鉴定;二是司法鉴定人是否运用掌握的专业技能,熟悉的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采用公认的技术标准,使用的仪器设备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实施鉴定,还是凭借主观臆断或者凭借想当然实施鉴定。因

此,鉴定实施阶段严格、依法,依章程规范,适用鉴定标准条款准确是确保司法鉴定公正性的很重要的环节。(三)从严程序是确保司法鉴定文书质量

鉴定意见作为一种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证明涉诉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直接关系到诉讼中案件事实的认定,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符合统一规定的司法鉴定文书格式。司法鉴定机构制作司法鉴定文书,应当重点把好四个环节:

1、司法鉴定文书结构内容的完整。司法鉴定文书的结构、封面制作、正文制作、附件的组成以及语言表述,司法部《司法鉴定文书规范》作了统一规定。司法鉴定文书结构内容的完整、准确性,体现了司法鉴定程序的公正性,决定了司法鉴定文书的有效性。

2、司法鉴定文书的落款。司法鉴定文书必须有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写明司法鉴定人的执业证号,同时加盖司法鉴定机构昀司法鉴定专用章,并注明文书制作日期等,如果根据司法鉴定程序文件要求还需授权签字人签名。司法鉴定文书是否有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是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决定是否采纳及采信鉴定意见作为证据使用的标准之一。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9

一、我国二手车市场的成长发展史

我国二手车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回顾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年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汽车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行计划管理,产量和保有量很低,党、政、军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消费主体。因此,消费主体单一,在车辆的使用上基本上是从新车开始一直使用到报废,二手车交易极少,市场化交易方式尚未形成。

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汽车消费,二手车流通需求开始出现,二手车交易量呈缓慢上升趋势。

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1998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社会购买力大大增强,汽车消费已成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时尚。与此同时,由于二手车的高额经营利润,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二手车流通行业,极大地激发了二手车市场活力。为了加强二手车流通管理,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1998年原国家内贸部制定颁布了《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内贸机字1998第33号),从此我国的二手车市场有了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并一直沿用至今。《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的颁发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二手车流通行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由分散交易向集中交易、无序交易向有序交易转变。

第四阶段为1998年以后。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鼓励下,汽车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得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估算为2400余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1242.8万辆,约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51.8%。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共有400多家,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141家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统计,2003年共交易二手车87.9万辆,同比增长20.23%,交易额309.72亿元。据估算,全国二手交易量约占当年新车销量的30%。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分布情况为:约30%位于省会城市,41.5%为地级城市,28.5%为县级;据估算,各级交易市场交易量分别占总交易量的65%、32%、3%。全国约8000人从事二手车交易管理工作,40000余人从事二手车经营活动。上述数字表明,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大中城市,交易方式以直接交易或方式为主。

最初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多数是由国家职能部门与企业共同兴办的,具有很浓的官办企业色彩。在国家有关政企分离政策指导下,大多数企业已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实现了自主经营。但由于历史原因,二手车一直被当作特殊商品进行管理,因此,二手车流通管理所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也比较多,主要有:商务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公安交通、治安管理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城管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多以监管方式为主,其主要职能是:确定交易双方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性,验证交易合同,监督管理二手车经纪公司的经纪活动;对进行交易车辆的合法性进行确认,核查车辆的档案和车辆来源,防止非法车辆进入市场,并根据交易凭证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根据交易凭证负责国税和地税税收的征稽工作;维护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市场、车辆的消防安全;维护市场周边环境;执行环保相关规定,并进行监督;负责养路费征收、变更以及过户等。

二、我国二手车市场特点

我国二手车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初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具体有以下鲜明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

我国二手车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步,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购买力日益增强,为我国汽车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手车市场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转变。从1998年《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的颁发到2003年这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二手车交易量以高于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实现了翻番。

2002年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为每千人600辆,我国仅为15.98辆,是发达国家的2.66%。2003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34.21%,达到439.08万辆;其中,轿车销售量达到19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5.28%。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有15—20年的增长发展期,国内外众多企业一致看好这一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市场。随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公务车辆改革,车辆更新换代频率加快,二手市场必将随着汽车市场需求增长和社会汽车保有量提高而大幅增长,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在发达国家,初次购买汽车的人80%以上选择买二手车,在消费习惯上与我国有很大区别。随着汽车作为普通商品逐渐进入家庭,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步成熟,消费者购买汽车不再一味追求豪华体面,因而将会有更多的购买者首先选择二手车,二手车的购买群体会越来越大。

从二手车与新车交易比来看,200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约占新车交易量的1/3,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至3倍,因此,我国的二手车市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2.交易相对集中,流向趋势明显

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的大中型城市,且流向趋势明显。其中北京、上海两地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我国启动最早、交易量最大的两个市场,其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20%左右。二手车流向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从城市流向乡镇;二是从东部流向西部;三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四是从高收入者流向中低收入者。

3.二手车交易市场功能日趋完善

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我国现阶段二手车流通主要渠道,这种集贸市场形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具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供需双方提供集中交易场所,使消费者在一个交易市场内就能够对本地旧车市场行情一目了然;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现场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⑶市场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和交易程序,保证了入场交易车辆的合法性;⑷市场通过加强对经纪公司的管理,规范经纪公司的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4.经纪公司的桥梁作用

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二手车执业者通过培训获得了经纪人资质,组成了具有法人地位的经纪公司,变过去无组织的“拚缝”为有组织、有章程、有法则的经纪行为。二手车经纪人由于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活动,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买卖双方通过经纪公司的中介服务,实现二手车所有权的转移。经纪公司充当了买卖双方的桥梁,活跃了市场。

5.二手车拍卖越来越受到青睐

二手车竞价拍卖以其交易成本低、交易周期短、兑现快的优势赢得了批量售车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由于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二手车现场拍卖和网络竞价,提高了二手车交易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限制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不正常交易行为,使售车单位和个人快捷地实现了由商品向货币的转化。

6.置换业务开始起步

1999年4月,原国家国内贸易局首次在上海组织召开了汽车置换研讨会,来自全国33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和11家品牌汽车企业的代表以及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原国家机械局等部委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天津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了汽车置换公司,至此,我国汽车置换业务开始起步。在2000年至2003年四年中,许多品牌汽车企业相继成立了二手车销售部或特殊业务销售部。2002年9月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首次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授权当地有条件的经销商推出汽车置换业务。2003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铃木等品牌轿车企业也陆续开展了汽车置换业务,但由于政策限制,由生产企业推出的置换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

7.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原国内贸易部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大、中型城市有选择地培育了45家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作为二手车交易示范基地,取得了成功。目前,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已发展为400多家,分布于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规范合理的二手车流通网络。

三、二手车流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来年我国二手车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作为新车流通的延伸,发展相对滞后,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交易行为不规范,鉴定评估随意性大;交易主体和交易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方式落后,不具备现代营销手段;缺乏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交易量与新车销量比例明显偏低。二手车流通滞后已成为制约汽车市场发展的瓶颈。

1.现行流通法规落后,经营主体单一

从1998年起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内贸机字[1998]第33号)、《关于加强旧机动车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1]1281)、《关于规范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2]825号)等相关文件和规定,对推动二手车市场发展,培育和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现行管理办法存在内容陈旧,计划、行政色彩浓厚,立法层次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二手车流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入世后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形势。

《办法》只对二手车交易市场的设立条件及审批程序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其他经营主体是否能经营二手车未在《办法》中明确,造成了目前经营主体单一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其他经营主体如品牌汽车经营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及售后服务体系,却由于没有二手车经营资格而不能有效地开展经营业务。

2.管理手段陈旧,难辨车辆身份

为了防止非法车辆流入市场,部分中心城市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建立车辆信息库并与公安部门进行了联网,但还有相当部分的交易市场未实现联网,很难控制非法车辆的流入。目前多数二手车交易市场仍旧采用最原始的管理手段,即通过一线管理人员凭经验对进入市场车辆合法身份进行鉴别。据北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提供的数据,自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由于他们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电子监控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共查处了挪用牌照、使用假代码证、假身份证、假户口本、假牌照等97起,有效地防止了非法车辆的流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很难有效防止非法车辆流入二手车市场。

4.经纪经营不分,二手车市水深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纪公司、经纪人的职能是为买卖双方提供委托中介服务,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营、经纪行为没有分开,多数经纪公司或经纪人都有超范围经营行为。他们低价购入,然后再加价卖出,但不缴纳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有些地方二手车交易市场中还存在大量的自然人或经纪人在从事二手车交易,特别是由于个别经纪人素质不高,在经营过程中有故意隐瞒车辆质量问题、以次充好等欺骗消费者现象,给二手车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5.缺乏标准规范,评估结果主观

二手车鉴定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但是,目前我国在二手车鉴定评估方面还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评估标准与评估规范,在鉴定评估过程中,很少企业使用检测设备,主要是靠评估人员的肉眼观测,随意性很大。有的地方为了抢生意,故意低估价格,竞相压价。此外,目前大多数二手车交易市场规定对所有交易的二手车必须进行评估,而且,多数二手车交易市场都设有从属的鉴定评估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并以评估价格作为收取交易费的标准和车辆贷款额度的依据,评估定价常常与实际交易价相差很大,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允。

6.交易手续繁琐,买卖双方麻烦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二手车当作特殊商品进行管理,而车辆档案未实现数据共享,二手车交易市场不掌握车辆的档案,根据有关规定必须对于车辆进行合法性鉴别,市场管理人员通过对车辆的原始资料及相关凭证进行查阅、验证与判断,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等待时间。同时在办理过户注册登记手续时,需要买卖双方携带若干证明材料和原始凭证,而普通消费者又对交易过户程序不甚了解,经常为办理过户手续要来来回回跑好几趟,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7.没有统一收费标准,税收征收困难

由于二手车流通行业没有形成标准体系,二手车交易费收取标准完全由当地二手车交易市场或地方有关部门来自己决定,使得各地二手车交易费标准不统一。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多数二手车市场对二手车交易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也有少数地区按照车辆的使用年份和车辆质量收取固定费用。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因而各地区收费标准也参差不齐,高的按评估价的3.5%,低的按1%,普遍按2%左右收取。除此之外部分交易市场还要按车辆评估价格的0.5%加收车辆评估费。

从税收情况来看,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列》的规定,二手车交易税按照一般纳税人征收6%的增值税,1998年8月1日调整为4%。2002年3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的《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对二手车增值税再次进行了调整,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超过原值的按照4%减半征收;二手车经营企业,按照4%的税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然而,绝大部分二手车交易市场并未开展买进卖出的经营活动,经纪公司虽然经历了收购与卖出过程,但从交易凭证的形式上反映的是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经纪公司只是为用户提供委托业务,从其帐面上反映不出进销差价,不产生增值。同时,通常情况下二手车交易的价格不会超过新车原值,因此,增值税的征收基本没有实现。

四、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目标

——建立市场化二手车流通体系

1.我国二手车市场前景展望

二手车市场作为汽车流通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手车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利于引导国民的勤俭意识和节约务实的消费观念;将促进车辆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将促进二手车市场进一步规范化,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根本保证;将形成新旧汽车市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达国家汽车流通行业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二手车市场运作靠市场机制约束和调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17.9%,而私人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28.3%,私人汽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汽车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公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使汽车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10年,私人消费者将成为我国汽车消费主体。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规律,私人交易将是二手车流通中最活跃且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二手车交易量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和生产企业介入二手车流通,将进一步带动二手车交易的活跃和车辆更新换代频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2年新车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22.6%,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预测,预计到2008新车总需求量可达到700万辆;二手车交易量的平均增长率为32.4%,二手车交易量增长速度高于新车销量约10个百分点。如果按传统经验数据测算,预计到2008年二手车交易量约为530万辆。

随着二手车市场体系的建立、新经营主体的进入以及新政策的出台,将会对二手车市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提升,二手车交易量将会有一个跨跃式的发展。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国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量估计到2008年可能会持平或高于新车销量。

随着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政府通过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手车市场将形成以中心城市有形市场与品牌供应商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市场格局,市场机制作用突出,各经营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提供高质量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从而使售后服务保障率达到95%以上,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可以预见今后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经营主体多元化、营销模式多样化、交易服务标准化、市场规范法制化、信息平台网络化、鉴定评估公正化、行业组织健全化。建立以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营公司、二手车品牌经营公司以及二手车经纪公司并存的多元化经营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强二手车市场活力,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

2.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思路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二手车市场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先进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在今后1到5年内,建立较为完善的二手车流通体系。具体思路为: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调整行业结构,在现有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经营主体,行业内有统一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企业间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得力,各级行业组织健全,市场调节作用明显。

㈠拓宽流通渠道,建立完善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营,但二手车流通市场还存在经营主体单一、垄断经营的现象,与国内大气候不协调。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二手车经营活动,引入多元化经营主体,符合国家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总体要求,符合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化运作原则,同时也是拓宽二手车流通渠道,规范二手车流通程序,搞活二手车市场的重要措施。品牌供应商和大型专业二手车经营公司的进入,必将为我国二手车流通行业乃至整个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将有实力和有从事二手车愿望的企业吸纳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经营主体,建立方便用户的集中交易和分散经营相互并存、有机联系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1)培育发展二手车专业经营企业

二手车专业经营公司是专门从事二手车交易的公司法人,具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车辆检测维修设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其主要经营方式为买进和卖出二手车从而取得经营利润。二手车专业经营公司在国外是一种最普遍的经营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熟悉二手车经营全过程业务,有完整的收购、估价、销售、整修系统和人员,专业能力强,是二手车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为防止“一放就乱”局面的出现和各种形式二手车经营实体之间恶性竞争,前期要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把资质审核关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发展二手车经营公司。

(2)鼓励品牌企业开展二手车经营业务

鼓励品牌汽车供应商及品牌汽车经销商开展二手车经营和汽车置换业务,形成以品牌供应商为龙头,

品牌经销商为基础的二手车经营网络。在国外品牌企业是二手车流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车辆已进入更新期,市场潜力很大。品牌企业开展二手车经营和置换业务的作用和优势在于:一是通过收旧供新途径,实施车辆更新市场的渗透竞争,以巩固扩大其新车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其售后服务体系,能够为购车者提供二手车实时的车辆技术状况跟踪及相关的售后服务保障;三是通过品牌企业参与由二手车经营公司、市场等有机组合的二手车流通链,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二手车资源。

(3)提高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服务水平

二手车交易市场是现阶段二手车流通的主要载体,运作模式已为广大消费者接受。但由于长期独家经营,普遍存在竞争意识不强、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新经营模式的进入,必然会对原有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应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和监督,使其积极改变过去依赖出租场地、收过户费等简单的经营方式,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主动去适应市场变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拓宽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二手车流通方式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市场功能得以改造创新,以尽快实现在二手车流通过程中的管理、服务能级的全面提升;根据二手车交易的特性,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行交易全过程的系统规范管理;强化车辆查验、检测、鉴定评估等硬件设施改造,提高技术含量,保证交易质量,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实行专项合同、保证金、交易办证服务承诺等制度,提升市场服务诚信体系,在二手车流通规范、规模发展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引进新型营销方式,健全市场组织体系

在推出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营公司、二手车品牌经营公司和二手车经纪公司等多元化经营主体的同时,引入拍卖、租赁、置换、连锁等新型营销模式,努力营造各种经营实体并存,各种交易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形成以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心,以各级二手车行业组织为纽带,以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品牌经营公司和二手车经营公司等多元化经营主体为基础的二手车市场组织体系。

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由于二手车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和环保等方面。因此,在二手车流通管理中不能只简单地说放开与否,应由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总体行业规划统一布局;各地方政府在核准设立二手车交易市场及其它形式的二手车经营企业时,应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汽车保有量、现有二手车经营企业数量与布局以及二手车交易量等项经济指标综合考虑。

我国现有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多数已发展为二手车流通载体而非经营主体,因此,为防止无序竞争的现象,同一城市不宜设多家交易市场。

㈢循序渐进,逐步放开

全国二手车行业组织应积极配合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国内二手车市场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营公司、品牌汽车供应商以及品牌经销商的市场准入资质条件。

在二手车市场改革中,应坚持先试点后逐步放开的原则,既要考虑市场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又要防止非法车辆通过放开的渠道流入市场,同时还应考虑放开后整个行业发展问题。⑴选择保有量大、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供应商进行汽车置换试点;⑵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部分企业进行二手车专业经营试点;⑶强化二手车交易市场售后服务功能;⑷在选择试点时,各级行业组织应积极配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好资质审核、备案等各个关口和各项程序。

㈣加强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市场规范化运营

加快行业法制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步伐,有利于规范市场运作,有利于我国二手车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建议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出台《二手车流通管理条例》并选择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分步骤推广。全国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应积极配合,调查跟踪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了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报告;由全国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尽快制定出二手车交易规则、标准化交易流程、售后服务规范,以便各二手车经营企业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展经营活动;由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国家工商总局尽快制定二手车流通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二手车交易标准合同文本;协调国家税务总局尽快制定全国二手车交易发票,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统一的税收标准和经营收费标准,明确税种、税率,保证国家税收落到实处;全国二手车经营主体使用统一的交易发票和统一的交易合同文本;协调公安部门,尽快与二手车交易市场和试点品牌企业、专业经营公司联网,建立二手车流通档案,便于各经营实体辨别进入流通的二手车合法性。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五统一”目标,即:合同文本统一、交易税率统一、交易发票统一、交易凭证统一、售后服务标准统一。

㈤简化交易手续,强化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消费者普遍反映交易手续过于烦琐和售出旧车没有服务保障的问题,建议由全国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配合国务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尽快拟定有关法规和标准交易流程,简化不必要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手续,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还应强制性规定二手车经营企业必须有售后服务保障功能,对售出的二手车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售后服务保障承诺。

㈥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由全国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牵头建立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二手车流通领域,整合全社会二手车市场信息资源,制定二手车价格指南,做到全国二手车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政府职能部门、各级二手车流通行业组织以及经营实体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很方便地得到时实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实现快速决策。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为二手车跨地区经营,实现全国大流通奠定坚实基础。

㈦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评估体系

二手车鉴定评估在二手车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彻底改革旧的鉴定评估体系和落后的鉴定评估手段,建立鉴定评估机构准入机制,实行鉴定评估机构归口管理。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鉴定评估标准、鉴定评估流程、鉴定评估师等级标准等行业标准,采用科学鉴定评估的手段,引进先进的鉴定评估检测设备,严格鉴定评估程序,引入第三方鉴定评估,实行评估收入与评估价格脱钩。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根据机动车的行驶里程、使用时间、车辆安全、环保、主要零部件的技术状况和该车型现行市场价等有关因素,提出参考价格。建立鉴定评估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对鉴定评估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鉴定评估队伍,二手车鉴定评估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鉴定评估行为,本着评估自愿的原则,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鉴定评估体系。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篇10

2013年,全市司法鉴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部署要求,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扎实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为重点,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司法鉴定工作质量和司法鉴定公信力,为保障和服务诉讼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执业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侵权责任法》和《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司法鉴定队伍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执业为民”的理念。积极探索司法鉴定参与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的途径和方法,为化解医疗纠纷、人身伤害、交通事故、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社会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和客观公正的科学证据。二是抓好业务培训。采取业务培训、业务交流和业务研究等多种形式,继续搞好法医临床转岗培训、司法部推荐使用的非标方法及技术规范培训和继续教育,保证司法鉴定人每年不少于40课时培训,不断提高执业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执业技能。三是推进司法鉴定行业党建工作。按照司法部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摸清司法鉴定行业党建工作基本情况,研究制订党建方案,理顺党员组织关系,逐步在司法鉴定机构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继续稳步推进认证认可试点和能力验证工作,进一步提升司法鉴定质量。一是按照国家、省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试点工作部署要求,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的措施,争取60%以上的鉴定机构年底前通过省级资质认定。二是组织开展能力验证工作。

(三)加强执业监管,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一是结合认证认可和能力验证结果,完成2013年度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审核上报工作。二是继续开展司法鉴定机构年度考核和专项检查活动,探索建立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准入制度相衔接的等级评价和退出、淘汰机制,不断推进执业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三是在司法鉴定机构中全面推进名册公开、收费公开、程序公开、业务范围公开、执业类别公开、职业道德公开和执业监督公开,把当事人监督、行政监督、法院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执业行为,坚持并完善投诉和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通报制度,及时解决投诉涉及的管理问题,努力树立司法鉴定行业“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社会形象。

(四)强化管理机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改进作风,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以推进科室管理规范为重点,健全制度机制,细化管理职能和目标任务,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做到职能细化,目标量化,流程规范化。三是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管理干部培训。四是根据省厅制定下发的年度工作考评办法,修订完善《市司法鉴定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推动目标措施落到实处。

(五)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司法鉴定执业环境。一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省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结合实际,规范收费行为。二是加强与市、区县法院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和执业诚信通报等制度,努力在解决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相衔接的问题上有所突破。三是以《决定》实施五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司法鉴定工作参与处理有重大案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表彰一批司法鉴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提升司法鉴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六)加强协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两结合”管理体制。一是加强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建立司法鉴定行业协会或学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学习交流、理论研讨、执业教育、监督评价、奖励惩戒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司法鉴定工作健康发展。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司法鉴定实行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要求,逐步完善两结合管理体制建设。三是配合上级业务部门汇编典型案例、办好《司法鉴定》期刊,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司法行政法制工作

2013年全市司法行政法制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市会议精神,以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以解决执法中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为突破口,以落实执法责任制为抓手,着力规范执法程序和标准、着力加强执法检查和考核、着力做好执法纠错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制工作职能作用,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动司法行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1.对市人大、市政府等上级机关安排征求意见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和体现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要求。

2.切实搞好对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认真了解掌握基层在贯彻实施司法行政法律法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向上级提出修改建议,促进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3.认真执行省、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抓好2013年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协调落实,切实履行政策法律审核职责,提高依法决策水平。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工作,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二)继续推行执法责任制,确保执法责任有效落实

4.切实把学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和司法行政法律法规纳入对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内容,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5.做好执法依据的梳理工作。对现行司法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完善《市司法局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司法行政各层级的执法权限、执法内容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和标准,并汇编成册,为开展执法活动提供依据。

6.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积极开展调研论证,细化自由裁量标准,完善配套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确保自由裁量权正确实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

7.探索实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度。通过执法质量考核、绩效评估、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三)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积极推动规范执法、依法行政

8.建立执法案件评查制度。适时组织对行政执法案件进行评查,审查其合法性,即主体是否适当、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材料是否齐全、执法依据是否充分、执法程序是否完善;审查案卷的规范性,即案卷法律文书是否规范,执法过程记录是否齐全。

9.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部署,重点加强对法律服务管理中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环节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全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执法中苗头性、倾向性、制度性问题研究,及时提出改进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

10.不断拓宽执法监督渠道,大力推行执法公开、公示制度,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加强对司法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创造条件。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完善执法监督员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大社会监督力度,预防和减少违法及不正当执法行为的发生。

(四)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努力提高办案质量

11.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省行政复议条例》、《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层级监督和自我纠错功能,切实化解行政纷争,维护司法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

12.注重抓源头、抓根本,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应诉超前预防工作。健全落实行政复议应诉个案指导、重大案件报备和统计分析报告等制度,积极探索解决行政纠纷的新机制。

13.完善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依法撤销、变更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以及违反行政复议法其他规定的,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4.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调整,增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优势。

15.按照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发证、变更、延续以及特别规定程序实行流程再造,明确实施条件、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完善各环节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

16.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事项一体化的网上办理系统。

(六)加强法制工作基础建设,提升全系统法制工作水平

17.切实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法制工作组织机构建设,加强法制工作人员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法制工作的能力。

18.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工作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法制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确保法制工作规范运行。切实做好对有关监督检查记录、汇报材料、执法文书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19.加强对全市司法行政法制工作的业务指导。通过指导、调研、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法制工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法制工作开展情况。

20.加大司法行政法制工作先进典型的培养、推广力度。注重加强法制工作的宣传报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推出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逐步提升法制工作机构在司法行政工作大局中的基础地位和职能作用。

三、开展法制工作调研,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研究》的组稿工作

1.紧紧围绕当前和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促进各项工作为目的,做好法制工作调研,取得有份量、有价值、有指导性和有影响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