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案例十篇

时间:2023-04-04 00:06:52

小学教育案例

小学教育案例篇1

目前,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学龄儿童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异常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心理异常现象会导致儿童思想情绪的不稳定、学习能力的下降和问题行为的滋生等,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呢?我认为音乐和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它独特的功能。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的人格健康、蓬勃而富有朝气。

一、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同学

案例一:“他们笑我唱歌‘跑调’”

2009年,我教授三年级的音乐。班里有个女学生在表演时总是低着头,问及原因,她轻轻地说:“我唱歌跑调,他们说我唱歌难听”。通过了解,原来她在幼儿时由于嗓音很沙哑,唱歌时常被小朋友笑话,不敢开口唱歌。久而久之都认为她是一个“唱歌跑调”的“乐盲”。

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我告诉她一个人嗓音的好坏并不影响她喜欢音乐,唱歌也不是表现音乐的唯一方式;还给她讲述了盲童学钢琴和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仍创作出不朽名曲的故事,并开始手把手教她竖笛。一次音乐课,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一首乐曲并猜猜是谁演奏的。她鼓起勇气为全班同学吹奏一首《十五的月亮》后,其他同学猜了十个名字都没有猜到她。最后当大家睁开眼睛看到演奏者竟然是“乐盲”时,个个惊奇地说不出话,片刻的宁静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从此她迷上了音乐,并成为学校管乐队的优秀队员,她好像变了人似的,后又作为艺术特长生被一所的重点中学录取。

反思: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方面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本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喜悦、乐趣和自信。

二、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案例二:“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

这是五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我像往常一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但今天有人在传递纸条。我有点疑惑,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着“王××同学:希望你在美国不要忘了我们,我们会永远想念你的”。原来一位学生即将转学去外国读书。片刻思考后我做出了决定,说:“我们能不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呢?”“能!”学生响亮而整齐地回答。学生争相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最后我建议全班学生再用八孔竖笛合奏《彩云追月》《友谊地久天长》两首乐曲为她送行。演毕,每位学生眼里都闪着泪花。王××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我想,此情此曲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反思:在教学中我随机应变,巧妙改变教学内容。首先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引导他们在即兴表演中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使学生之间的友情和对母校、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得到升华!一个健康的人格,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音乐是情感艺术,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天地

案例三:“我们自己可以创编出最精彩的节目”

小学教育案例篇2

国内外“视野与文化”的权威调查表明:如果一个班级超过25个学生,教师就会顾此失彼,严重影响课堂效率,于是“小班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成为新课改的热门话题。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探索与归纳。

新课标指出: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传统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学根本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从大众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产生后进生的死角。小班化教学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及资源,那么在初一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初一新生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体育课堂的全员真正参与,是我们体育教师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

小班化教学主要是指人数低于30人的班级名额配置,学生在小班化的活动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展现小班化体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本次研究设计了“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案例,具体情况如下:

一、准备部分

播放《灌篮高手》的主题音乐,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NBA篮球明星?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的篮球技巧吗?谁最会远投?谁投篮

最准?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肯定大家的热情。

师:下面谁能用老师手里的篮球给大家做一个篮球技巧?(不允许投篮表演,模拟动作就可以。)

生代表表演。

师: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新的技巧“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下面老师先表演一个(师表演)。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录像“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请同学们回答:这项技巧中有什么特点呢?从这些动作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讨论。

设计意图: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到音乐后学生拥有了较为高昂的体育运动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趣味化的体育空间,进而减轻了对篮球技巧训练的难度感受。第二,引发了学生的关注,自主发现问题。教师让同学们说出篮球明星,学生的关注度被吸引过来,同时也就更为重视这些篮球技巧问题,能够仔细观察、自己揣摩,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巧妙之处。

二、基本部分

1.练习运球

师:下面我们来分小组吧。(师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三个小

组,每小组8人。)接下来各个小组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运球练习任务:任意运球、球绕环、原地单手运球、运球急停急起。怎么练习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组长到我这里来汇报。

小组长:A组采用了每人每种练习三次的方法;B组采用了每人练习一次,优秀人员示范几次的方法;C组采用了组长示范,然后各人练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考虑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足够的体能训练,并保证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根据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自主练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讲解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许多练习,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练习了。

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明确“拍球转体、跨步换手、保护加速”的动作方法。

生:分两边看示范听讲课。

师:下面小组内练习,不理解的可以观看录像。

设计意图:保证了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随时观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练习的机会,并对录像内容有相应的指导。

3.练习展示

各小组练习基本动作之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同学进行展示。先由一个队运球,其余两个队评价,加上自我评价的分数得出总分。练习部分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全程进行指导,这也是小班教学的优势所在,可以让每位同学得到充分的指导。

4.技术提升合作

师提出:从原地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行进间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从无人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消极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再到一对一体前变向运球突破上篮,逐步巩固技术。请各小组的同学自主练习,分别设计攻击、防守双方,注意前臂与手腕要控制好出手力量,然后进行练习。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活动。生小组内练习,教师指导。

5.游戏活动

师:同学们知道奥运会的标记吗?

生:五环。

师:下面我们就画一个大大的五环,然后玩一个游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越过障碍,跑完五环,用体前变向运球穿过或绕过一个个障碍。

各小组: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共设置五个障碍。

游戏开始,记录时间和障碍越过的情况,评出优胜者。

设计意图:以上这三个部分都属于练习的内容,但是第一部分是技术提升的练习,因此要求各小组必须尽快完成,而且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第二部分则属于游戏活动,为了凸显体育的趣味性,教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自己设计障碍内容,使得学生感觉到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感受。

三、结束部分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拍手歌”的音乐节奏一起唱、一起跳吧!学生们围成一圈唱歌和跳舞,身心愉悦,模仿动作,完全放松。教师小结、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布置课后内容,安排器材回收。学生有序归还器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后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注意科学锻炼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案例篇3

《可能性》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统一布置的任务和教学流程进行学习,而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导致学习的进度也不同,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等,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资源还有所欠缺,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但他们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传授知识,只对重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该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概率与统计”的专题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也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设计的习题作业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分层练习。

3.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这要求数学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可能性的知识,而很少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即使知晓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往往趋于形式,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难以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确定现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创设儿童节出游的情境,这样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到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即时评价反馈,关注个性化发展

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多样化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要能实现及时沟通、即时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保障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及时地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案例篇4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单纯的背诵并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守t》的含义,而要让《守则》不但入耳,还要入脑、入心,最后落实到行动,将《守则》教育贯穿于学生们生活、学习之中,时刻规范着他们的言行。

平时我会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贯彻《守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图文并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利用晨检时间,对学生一周表现进行总结指出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班会时间学习、落实《守则》;课间有专人检查督促自然成行,右侧通行,慢步轻声……由于学生往往会把老师视为模仿的楷模,老师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等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最好的自己。

教育案例:

贯彻《守则》第一条“好学 多问 肯钻研”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阅读,敢表达的好习惯,我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说故事”:介绍阅读作品,谈收获与感悟。每周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次“说故事”的机会,月末评选10名“小小演说家”和两个“优胜小组”。虽然开始有很多孩子的表述并不流畅,声音很小,有的孩子只能说出故事的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说者动情,听者专注,由开始的“怕”,到现在的“爱”,孩子们爱上了“说故事”。每天的“说故事”是孩子们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候,教室里掌声不断,哪怕是有的孩子说的有些磕磕绊绊,孩子们也会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也让我感动不已,这是一群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

经过近两年的历练,积累,孩子们的词汇量丰富了,阅读和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也印证了语文教育宗师叶圣陶的观点,学习就是培养两个好习惯:吸收的好习惯,表达的好习惯。二年级下学期《阿德的梦》这一课,我感触很深,小小的娃竟然想到了老师的前面了。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汽车排放尾气的图片,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想当小老师,给大家提出问题呢?”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想当小老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又说:“想当老师得自己先认真读书才行呀。”这时孩子们读得可认真了,有的在自己读,还边读边画,有的小组已经交流上了。当李婧嘉提出:“什么是太阳能汽车?”时,我追加了一个问题:“太阳能汽车与普通汽车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各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小组汇报时,组员之间配合默契,课件出示了汽车排放尾气的图片,原本的设想是由我总结尾气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想到我班的辛柯楠不但说出了汽车尾气的危害,还说出了汽车尾气的部分成分,并且提醒大家不要吃种在公路两旁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受到了污染。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我故意瞪大眼睛问他,他一脸自豪地说:“在书上看到的!”之后又调皮地补充一句“今天我只说了一点点,在明天的“说故事”时,我会详细地讲给大家的,你们想听吗?”“想!”同学们响亮地回答道,我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在随后的“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时,孩子流畅的表述,大胆的想像让我兴奋不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更让我惊喜的是临下课时中队长刘子萌还提议开一次关于环保的班会,她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这节课不但《守则》第一条“好学 多问 肯钻研”得以充分体现,而且还渗透了第六条“勤俭节约护家园”的主题。

后来由辛柯楠和中队长刘子萌策划主持了以《爱护家园 绿色出行》为主题的班会,班会准备得非常充分,既有大量的图片也有视频资料。看到祖国秀丽的山川,孩子们骄傲,自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看到被污染的家园,孩子们纷纷发达自己的感受,有指责的,有提建议的。小淘气张家暄还倡议大家步行上学,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什么低碳生活了,强身健体了,许多词汇脱口而出,令人刮目相看。

小学教育案例篇5

关键词:中小学 篮球教学 讲解与示范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84-02

1 讲解法与案例分析

1.1 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方法。它是体育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其他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依托于讲解法来完成。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显著的身体运动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使用讲解法,而是要做到“精讲多练”,讲得清楚明晰,练习时间足够有效。

1.2 讲解法案例分析

1.2.1 抓住要领、简单顺口

【案例陈述】在篮球课中“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这个技术动作的脚步动作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将动作划分为几个学习阶段,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语言逐渐精确讲解动作要领。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将脚步技术动作精讲为:跨右脚一大步的同时拿球置于腰腹间,左脚跟上一小步并起跳,非起跳脚向前上方摆动,身体尽量向上腾起。到了动作提高阶段精简为:出右脚一大步拿球,左脚一小步向上起跳,身体向上腾起。到了技术熟练的阶段进一步精简为: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

【案例分析】“行进间投篮”的技术动作是中小学篮球课中重要的教学部分,该技术动作可以分为下肢的脚步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两部分。因此,在该项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脚步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将整个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进行整理、提炼、加工,此类方法符合讲解法中“精讲”的原则。

1.2.2 善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维

【案例陈述】在某次以突破分球为教学目标的篮球课教学中,老师以提问配合讲解的方法,向同学们传授突破分球技战术。

场景1:教师指定进攻队员①向左边突破,有两个防守队员,一个主防,另一个协防。进攻队员突破被阻碍,此时教师提问:进攻队员应该怎么处理球。学生回答:(1)造犯规;(2)强行投篮;(3)传球。教师继续问:如果我加一个进攻队员②,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将球传给进攻队员。教师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配合在篮球比赛中叫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分球。

接着教师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示范。

场景2:让学生快速持球突破,另一个队员不补防。

场景3:让学生突破慢速持球突破,不能成功突破防守队员。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示范,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1):成功突破,没有补防,直接上篮。学生回答(2):突破不了,不造成补防,没有空位,不能传球。教师问:根据这个例子,我再问问同学们,想要成功的进行突破分球,关键在于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吸引另一名防守队员协防,制造空位,把球传给给空队员。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突破分球的这个配合的关键,持球队员突破,吸引防守队员的补防,球传球空位队员,制造进攻机会。

【案例分析】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讲解。先提问再讲解,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如让学生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再讲解,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加深对正确答案的印象,又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讲解也形成一种对比,使正确的信息得到强化,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遗漏的信息得到补充。

1.2.3 合理利用分段讲解

【案例陈述】同样是在篮球课“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讲整个技术动作分解成上肢动作和下肢动作来讲解教学。如前文所述,教师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脚步“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的技术动作之后,可开始像学生讲解手上的技术动作:腾空后持球手手臂尽量向上伸展,到达最高点时,以手腕为轴,通过食指和中指将球向上投出。学生基本掌握手上动作之后这样,可将该技术完整进行练习,并通过练习达到上下肢动作的统一协调,使学生能迅速有效的掌握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

【案例分析】分段讲解是指将教学的技术动作分成若干段,逐步进行讲解,多用于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例如“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由下肢的脚下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组成,将该技术进行层次分明的讲解,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该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1.2.4 对比讲解,加深印象

【案例陈述】接着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为例,有教师在教学中,刻意的采用了对比的讲解方法,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进行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手上投篮技术动作的讲解中讲到:同学们必须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才投篮出手,如果身体未到最高点出手的话,由于球离篮筐较远,且身体处于上升阶段,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影响投篮结果,只有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身体稳定性强,且球和篮筐的距离合适,有利于手对球的控制,提高投篮稳定性。

【案例分析】对比法是将两个相对应的方面加以对比,逐一进行讲解,指出其偏差、正误、优劣等区别,如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比,讲“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手上投篮技术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让同学们知道了“到最高点出手”的重要性。这样对比的讲解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使得学生获得了更为具体、鲜明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于所学技术的理解。

2 示范法与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案例篇6

安徽省蒙城县职教中心 焦守光

2009年11月的一天,学生们正在上课,我也在办公室备课。忽然,我班的英语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后面还跟着班上的大嗓门——葛园。我一看那架势,就知道准没好事。肯定是葛园又违反纪律啦!把英语老师气得脸都青了。他们来到我的办公桌边,我微笑着对葛园轻声地说:“怎么啦?看把老师气的!”当时她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一边流泪,一边说:“老师,我错了。又给你添麻烦了!”这时我又急忙安慰英语老师,让他别生气,“大人不记小人过”。英语老师简单地说了事情的经过,就去上课了。

原来,葛园把手机拿在手里,被英语老师发现了,英语老师批评她,她不服气,还和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吵起来了。

“葛园,刚才英语老师说的你都听见了,你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班主任,不是英语老师说的那样子,上课我没有玩手机,我注意听课了,在做笔记时想找一本资料,不小心把放在桌洞里的手机带出来了,差一点掉到地上,我用手接时,被英语老师发现,他不问原因就批评我,还要没收我的手机。我就和他吵起来了。”葛园委屈地说。

“葛园,你想想,我们学校是怎么规定的?你把手机带到班里对吗?”

“不对。我知道错了。”

“老师应该不应该对你进行管理和教育?”

“应该!”

“如果老师对你不管不问,这样好吗?”

“不好!”

“嗯!这说明英语老师还是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在课堂上和老师吵架合适吗?”,“我知道不合适,也是不对的。但我没在课堂上玩手机。”

“葛园,就是当时老师没有看清,冤枉了你,你也不应该在课堂上和老师吵架呀。第一,这是不礼貌的行为;第二,这样既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也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除了当时和老师顶撞,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你想没想到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影响吗?”

在我的细心说理下,葛园只是低着头,不说话了。

“葛园,现在什么心情?后悔吗?”

“后悔!”

“怎么办呢?”

“向老师道歉,今后遵守纪律!”

“好样的!知错就改。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的!”

下课后,葛园真诚地向英语老师道歉,请求他原谅。

自从这件事过后,葛园改变了不少。但是还不到三周时间,班上又发生了一起师生纠纷。

原来早读时,语文老师看到一位学生没有读书,在和其他学生说话。就走过去问他,昨天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了没?他说会啦。老师就让他背,他背了几句就不会了。语文老师摸了摸他的头说:“语文也很重要,作业要按时保质完成呀!”可是当语文老师刚转过身去时,他就把语文书甩给了同桌并大声地说:“把英语书给我,念英语。”这种“示威”让语文老师很是不满。于是语文老师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找他谈心。后来我班的班长向我汇报了当时的情景,我也纠正了这个学生的错误做法。在教育他的同时,我也找到了葛园。我说:“看到了吧,你在课堂上和老师吵架的影响。”葛园什么话也没说,满脸愧色。过了一会她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今后我会努力的……”我说:行!这才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会把我们班级建设得更加美好!”从此以后,她变了,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积极上进了。良好的班风正在逐渐形成……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班主任工作方法的重要。

职业中学学生,一般都是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纪律观念淡薄、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学生。但他们都处于十六七岁之间,人们通常把人生这段美好的年华称为“青春期”,它是由少年到成年的过度时期。青春期是人生中充满幻想、充满希望、充满欢笑的黄金时期,又是充满烦恼、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动荡时期。正因为如此,青春期的孩子们会演绎出一个个青春故事。这些故事能否写好,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们对父母、老师等长辈的关爱不再轻易地接受、认可,而且常常逆反得像个刺猬。孩子们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或多或少地发生在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身上。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再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因而极力挣脱家庭的束缚、学校的管束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急切地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并希望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能像大人一样发表意见和处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逆反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隘,关键在于他们能否过好这个关隘。要过好这个关隘,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父母引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的宗旨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一方面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兴趣的培养。

俗语说,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使人受益一生!我的具体做法是:

“三个规范化”即日常行为规范化;穿着打扮大众化;言行举止文明化。

“三个改变”即不能改变过去,就改变现在;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现实,就改变态度。

“四个快乐”即学习的投入之乐;事业的奋斗之乐;生活的宁静之乐;人生的成长之乐。

“十个一点”即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勤一点;脑筋活一点;效率高一点;理由少一点;胆量大一点。

“十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交往;学会管理。

兴趣——人生最好的老师,人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促进作用;对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就当代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显得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事业成功与否。在实际工作中,我采用:兴趣暗示法、增强自信法、弄假成真法和兴趣迁移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变;由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机械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小学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沟通 爱心 细心 耐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2

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苗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基本资料

李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1.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散漫,我行我素。

2.上课爱说话、接话,爱和老师顶嘴。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特别宠爱他,从不约束他的行为。他的父母教育孩子讲究“民主”,遇到事情允许孩子发表见解,和长辈争论。因此,孩子逐渐养成了接话的习惯。每次家长教育他,他都能为自己辩解,他们认为孩子很有主见,很高兴,甚至得到亲友、同事的赞许。孩子引以为荣。长此以往,孩子认为,大人说话自己能接上,或者长辈训斥能辩解这是好事。另外,这孩子在家是独生子,长辈们视为掌上明珠,从不舍得打、骂,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因此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四、教育的策略

(一)和家长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首先找家长谈话,让家长改变教育方法。起初,家长并不在意,只是随口应付。我并不灰心,经常和他们沟通,并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尤其是让老师尴尬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升旗中,作为主持人的他因不拘小节在全校师生中留下话柄,听到全校师生的议论,家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和我达成了共识。

(二)做孩子工作

1.多点爱心。我首先采取包容的态度,用心发现他的闪光点,用爱去关心他,帮助他,感化他。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我经常找他谈话,表扬他的长处,同时也指出他的不足。我说:“如果你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一样好,那你就完美了。”

2.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作为老师,应用赏识的目光迎接他们。他的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塑造,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

3.多点关心。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给予关爱。让他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有温暖的家的感觉。我尊重他,听取他正确的意见。渐渐地他也尊重我了,不再顶嘴了。

4.多点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多给孩子鼓励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最好方法。但也做到鼓励有度。鼓励中有建议,表扬中有批评,这样孩子不至于骄傲自满。

5.工作细心。细节决定胜败,工作中的事情无大小之分,事事都要做好。平时对该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细心观察,处处留意。遇事及时说服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他那次升旗留下话柄以后我是这样做的:

(1)找家长谈话。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散漫造成的严重后果。家长后悔地哭了。一再表示一定配合我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2)找孩子谈话。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这次对你的影响太大了。一时之间你成了全校师生议论的话题。这个议论让疼你的爷爷、奶奶伤心,让爱你的爸爸、妈妈流泪,让全班同学和老师抬不起头。难道你的心里不难过吗?”孩子听了眼泪围着眼圈转,低下头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

(3)为了让这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从网上找了和他类似的视频让他和学生看,学生看后把目光一齐转向他,这回他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确实与当时的场合不搭,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下课,他找到我说自己真的错了。还说:“老师,您放心,今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让您骄傲的学生。”我和他都开心地笑了。

小学教育案例篇8

1.1 合理选择教育案例。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案例是基础条件。在中专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为核心,来选择具有针对的教育案例,从而将案例教学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客观来讲,教育过程中能与教育学课堂课内容相结合的案例数量不着少数,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对周围的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力争选择其中最有教育意义以及最具说服力的案例,同时还应注意教育案例必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只有这种类型的教育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快速将他们引入到相应的教育情景之中。

1.2 案例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为确保案例教学法顺利在中专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并提升其教育效果,中专教师应做到提前一周时间将选择好的教育案例发放给学生,以此让班级的学生对下周将要学习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可将班级学习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对教育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对该案例的初步观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对教育案例有足够的了解,并围绕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而进一步保障案例教学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

1.3 建立合作小组,对案例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对课堂上的案例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是实现案例教学价值的重要步骤,也是案例教学在中专教育学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核心所在。因此,为有效实施这一环节,教师在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快速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同时教师应要求班级中每个学习小组都指派出相应的学习代表来阐述该组成员的观点,并及时将每个小组对教育案例的观点和看法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为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做准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掌控好教学课堂上的进程和节奏,既要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还要有效启发学生对教育案例的深入思考,从而将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4 利用当前信息技术优势,建立案例教学网络平台。针对教学课堂上时间有限的问题,教师要想将充分发挥教育案例的作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运用案例教学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下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学校可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案例教学网络平台,为教师更加便捷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法提供有利条件。

2.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合理选择教育案例。如何快速有效地选择合理的教育案例本文建议相关教师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一,通过实时关注国内外的热点教育问题,并通过将其与中专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其编成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二,可通过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并结合本土教育特点,寻找相关案例;三,积极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针对教学经验进行交流互动,并从中寻找真实有效的案例。

2.2 案例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案例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在中专教育学过程中进行,与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着极大联系。而为有效确保案例教学在中专教育学过程中顺利进行,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备课,为学生在教育案例的讨论环节中提出的各方面问题做好充足的应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而在确定所选的教育案例后,教师要提前一周将案例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提前对教育案例有充分的了解,并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案例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2.3 建立合作小组。科学建立合作小组,是实现案例教育的核心步骤。中专教育学中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就将班级学生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为课堂教育案例的讨论提供方便。而为了学生之间更有效的进行合作与竞争,以达到学生之间共同进步,从而实现中专教育学教学目标的目的,因此,最科学合理分组形式应该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具体如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应在充分考虑组员的性别、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

2.4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案例表现形式。从教育案例的实践经验来讲,教育案例的表现形式越丰富真实,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高,并且学生对课堂案例的兴趣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述案例的形式要灵活变通,并尽可能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教育案例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

小学教育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73-02

教育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纯粹讲解理论知识与技能,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由于缺乏面向实际工作的专业素养而有诸多的不适应。为了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有必要在教育管理专业的高年级阶段开展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教育管理知识、技能和理论来分析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来自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适合于管理者、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学习与培训,主要是用于提高他们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教学案例选取的原则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丰富的案例,有必要开发出来,使这些案例经过加工后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素养。面对大量的实际案例,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选取原则,精选出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从而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典型性原则。教育管理实践中有大量的相关案例,但对于案例的选取,首先要遵循典型性原则,即案例的选取要少而精。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所选取的案例要能代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相关事例,能反映教育管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是针对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和典型事件来选取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能有针对性地面对和反思这些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实际事件。

2.问题性原则。对于案例的选取要基于问题的原则,即要选取的案例都是教育管理实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在案例教学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真实性原则。对于案例的选取还要注意真实性的原则,不能进行虚假的虚构,案例一定要来自于教育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件,要贴近真实的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只有保持案例的真实性,学生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实际的锻炼,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专业素养。

4.实用性原则。对于案例的选取还要注重实用性的原则,即要面向教育管理的实际来选取案例;要面向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景来选取案例。这样,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就能得到实际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相关的工作。

二、案例教学呈现的模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呈现案例和发挥案例的作用呢?案例呈现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或书面材料向学生出示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原理。这种方法在教育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最为常用。同时,教师也要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中表现出分析问题的技能与技艺,增加学生的分析能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实践分析走向理论归纳。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师在案例导入环节先讲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关的案例,运用有关的原理来分析这些案例,用相关原理来解释和论证这些实际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管理原理知识体系,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解析案例。开发这种综合性的案例,应该包含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多个方面,对于案例进行分阶段地剖析,对于不同阶段的事例采用不同的原理来进行分析,由浅入深,逐步向学生展示逻辑与推理的力量。对于案例的分析还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进行,展示不同的教育管理原理在分析问题中的逻辑力量。

三、案例教学的环节

要使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一定要重视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

1.明确讨论规则。为了使案例教学有序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务必向学生讲清案例教学的讨论规则,安排好讨论时间、讨论顺序、发言时间、发言顺序等事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遵循有关的规则,语言要简练、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

2.阅读案例。以书面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案例,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仔细阅读案例,关注案例陈述的事件和反映出的问题,并以自己的视角对案例所表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对于案例的阅读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它涉及到下一步小组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也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

3.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或临时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并指定其中一员为讨论的组织者。各小组针对教师呈现的案例和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的教育管理原理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小组较为一致的观点,并确定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观点整理成简短的讨论报告。

4.小组间辩论。各个小组呈现自己的观点,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并阐明本小组的理由,各小组可以就本小组的观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基本一致的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要把握讨论的节奏,指引讨论的方向,要使学生基于问题来讨论,要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四、案例教学的反思

教育管理的案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案例教学。

从学生维度来说,案例教学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案例教学的成败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用已学的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学生不愿意或被动地参与案例的讨论,这说明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去反思其中的原因,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或者是案例本身的原因,这需要作出深入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二是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是否观点鲜明,呈现给学生的是相同的案例,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它,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案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形成鲜明的观点,这说明案例教学是成功的,达到了锻炼学生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教学目的。三是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是否具有比较一致的判断。一方面这种比较一致的判断表现在讨论小组的内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讨论小组之间。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到平衡,从而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本身的维度来说,案例教学的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案例本身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吸引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尽量选择与学生能力相当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本身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理论思维,如果把案例教学停留在举例的层面,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不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要通过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逻辑的力量,使自己的视野开阔,思考更具有深度。

从教师本身的维度来说,案例教学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呈现案例的方式,呈现案例的方式反映了教师对于案例理解的水平和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呈现案例的方式;二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引导案例的方式,案例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经常反思引导的方式;三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不断反思案例教学的效果,发现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的话,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是衡量案例教学成败的标准,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得到实际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3] 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小学教育案例篇10

本研究通过对一位小学教师教育案例写作调查发现,专家帮扶在提高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专家帮扶,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案例写作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应加强专家对小学教师案例写作的帮扶。

关键词

专家帮扶;教师教育案例;写作

一、引言

1996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在综合大学内可以举办师范学院,随后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了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从而扩大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途径。至此,大学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来。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实物搜集法,研究对象为一名撰写十年教育案例的小学教师M,探究专家Z在其教育案例写作中发挥的作用(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文涉及的学校及个人一律采用化名代替)。

二、M教育案例写作情况

笔者整理与M的访谈资料和她所有的教育案例材料,发现M教育案例写作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摸索期、积累期、成熟期和飞跃发展期。在这四个阶段中,M由最开始认为教育案例就是随笔,发展到现在对于教育案例有正确的认识;由最开始不知道如何写发展到现在教育案例缺乏理论支撑。在她写案例的十年之中,一个关键性事件是2005年学校德育主任倡导写教育案例,这个关键性事件正式将M引进教育案例写作的大门。另一个关键性事件是M的教育案例相继被发表在《德育报》上,这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职业成就感。这些关键事件直接影响了她的案例写作效果。

三、专家对M的帮扶

笔者在与M接触期间,发现在M案例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人物———教育专家Z。因此,笔者认为,专家对M的帮扶是M教育案例写作迅速提高的外因,M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使她不断进步的内因。

(一)专家全方位帮扶促进了M教育案例写作质量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会对教师本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Z走进M的生活之后,对M从2005年以来写的教育案例进行细致的修改。据笔者了解,Z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的教育案例进行了修改:一是将M教育案例写作中的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二是从思想情感方面,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鼓励M,使M内心产生成就感。关键人物的出现能够引发教师产生认知冲突,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M在2013年迎来了她写教育案例写作生涯中的关键性人物———XX小学名誉校长Z。Z对M写教育案例细心地指导,使得M教育案例写作有了质的飞越。以下是M针对专家帮扶的看法:M:第一个是帮我修改案例、论文,最初修改就是在不成熟的地方批改得比较多,后来就慢慢涉及我文章的理念和思想,使我对案例或案例的内容慢慢地有了了解。第二个是我平常跟Z交流我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Z会建议我将其写成教育案例。第三个就是对我案例的评价,由最开始的鼓励、赞扬变成现在的多提建议。

(二)M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案例写作质量的动力

M是一个很追求成功、做事情很要求完美且做事效率很高的一位教师,她在追求成就感中实现自我,也在迎接挑战中实现自我。对于教师而言,成就感的获得来自很多方面,也许是一次大会上的发言,也许是学生的一次感谢,也许是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这些都会让教师体会到职业中的成就感。在笔者与M的访谈中,M认为当自己的教育案例被评选上获奖或者是登在报纸或杂志上的时候,就能激发其成就感。同时,M在教育案例写作方面的成就感也来源于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学生成长以及发表文章,等等。M在这些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就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成功、办事高效和敢于挑战是M的性格特色。徐碧美教授区别了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差异之一就在于专家型教师比非专家型教师更愿意迎接挑战,更愿意投入资源来达到更高水平的行为,专家型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能力层次和能够战胜的挑战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在M的身上,我看到了她敢于迎接挑战和奋斗的品质。她在工作的时间从来不做杂事、会利用女儿上课外班的时间记录反思内容、会每天用小纸条记录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可见,在挑战中实现自我,敢于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挑战的M已经在逐步走向专家型教师的路上。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个案中笔者发现,教育专家在促进教师案例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教师开展案例写作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通过与M的访谈可以确定专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一线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的良好对话,“整理”个性化的“个人教育理论”,真正实现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小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需要来自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专家站在另一个高度,比小学教师更早接触到教育领域的新鲜血液,他们将自己接触到的知识带入小学,进而传达给教师。拥有专家指导的教师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能够接触到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案例写作的能力。因此,大学要走进小学教育基层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师教育,更好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以我国要加强专家对教师案例写作的帮扶。

作者:严璘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建美.浅议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J].外国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