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美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1:41:40

小学生经典美文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1

1、读《断章》,我拾回了自信;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拥有了乐观;读《示儿》,我学会了爱国……读到此处,我的耳边响起了艾青的声音:“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我却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读书爱得深沉!”

3、童年因书香而快乐!童年因书香而精彩!

4、“当然漂亮。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她的头发像墨一样黑,她的眼眸像溪水一样清澈……”妈妈一边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着女儿那可爱的小脑袋瓜,一边说。

5、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爸爸仅穿一件毛衣在寒冷的夜晚中顶着风暴行驶,爸爸冻得直发抖……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到了医院。

6、想着已前我们整天在一起嬉闹也没红过脸,而这次却为什么非要这样。以前我们吃饭总是两份相同的饭菜并排放在一起。现在已经两顿饭没在一起吃了,连自己吃了什么都忘记了。我们总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这时一丝丝悔意从心头涌出来…

7、爸爸抖了抖自己身上的雪,把我抱到病床上,医生给我打吊针时,我变睡着了,全然不知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9、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课余时间为她补补课。下课了,同学们都一窝蜂似的走出了教室,而她还在桌面上趴着。我拿起书,走到她的身边,拍了拍她肩膀,说:“小晴,我来给你补补课了,好吗?”她听了,高兴的说:“好啊,谢谢!”于是我们就进行了起来,我耐心的大概复述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给她耐心的知道,她明白的时候,也示意给了我一个微笑……就这样,每次下课,我都尽量给她补补课。最后到了期末考试,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我俩心里别提多么高兴啦,毕竟助人为乐嘛!

10、“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题记

11、“妈妈,白雪公主最终找到幸福了吗?”

12、看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虽然那个孩子从未见过自己的妈妈,但是他拥有妈妈给的一切,这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在失去的时候不后悔。

13、我拥有的财富是同学间真挚的友情。那也就是说,能够与自己的好伙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等,这就是一份友谊的财富了。

14、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眼前一片陌生,只看见爸爸趴在床边睡着了。我看着爸爸的黑眼圈,看着爸爸冻裂的手,看着爸爸馒头的白发,我的眼睛被泪水蒙盖了。

15、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风雨中昂首挺胸的花草,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像它们一样有勇气战胜困难,使生命充满光彩。

17、爸爸醒来后,给我买了包子吃,自己却在一边吃馒头。我抬起头看着爸爸苍白的脸庞,看着爸爸苍白的嘴唇,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泪珠不由得又掉了下来。

19、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财富吧?也许是一件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当它给予你的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20、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听到这首令人感动的歌,我就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看到了那坚强。”默默无闻的小生命,也看到了生命价值的存在。

21、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有阴天下雨的时候,当面对生活当中的这些时候时,我们不要悲观,要用微笑来面对生活,那样我们就会获得快乐。

22、这就是我的财富。虽然是很微小的,但也是最真挚的,起码能够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那么,同学们,你们的财富又是什么呢?

23、现在,学校和家长对我们读书的要求越来越高,《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正是我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载体。

28、当然,在生活中,她给过我的帮助也很多。比如:再一次办小报的时候,我左思右想,也没能想出个内容来。于是,她就过来指导了我一下,并和我一起合作完成了这个任务。她很热心的帮助我,我也尽力而为地去做。最后,这份小报竟获了奖。我和小晴简直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这实在是令人太高兴的事了。

30、两个走在沙漠上的人,一个人对着仅剩的半瓶水忧愁地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而另一个人却持着不同的心情,他看着那半瓶水开心地说“:啊,太好了,还剩下半瓶水!”这两个人面对着相同的局面,对待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31、如果你是像第一个人那样想的话,就只能感觉到恐惧和对生活的不甘;要是你是像第二个人那样乐观地想,那么你就会觉得上天的仁慈和对生命的热情。两种不同的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32、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疼爱,珍惜老师对我们的关爱,珍惜我们目前所有的一切。

33、尝试用笑容去迎接任何事物,遇到困难的确是很难解决,先不要自寻烦恼,试着从另一个开心的角度去观察,别往死胡同里钻,幸运之神可能就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哦。

34、您好!在我心中,您对我的爱如钢铁一般,坚强如钢,您对我的爱如河流一般,川流不息,您对我的爱如同呵护幼苗一般细心。

36、爸爸,您对我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已经懂事了。以后,如果您眼花了,我来做您的眼睛,如果您的背弯了,我来做您的拐杖。因为您才会有今天的我,让我明白了感恩的重要。

37、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实践活动的这一天。

38、“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找到了幸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39、清晨,我迈着欢快的步子,提着轻巧的背包走进了实验基地,第一个项目就是刨山芋,在卞老师的指导之下,大家纷纷拿起工具来,我首先冲进地里,毫不刻气地画了一条分界线,大声宣布道:“这块地是我的。”气得别人直瞪眼,我可管不了那么多,美滋滋地在这块地上刨起了山芋。()

40、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触,就是曾经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后才懂得了它的可贵,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拥有的时候珍惜它呢,曾经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41、我们人类也应该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再大的挫折都不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前段时间我就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大学生,家里很穷,国家帮助他上了大学,但他在学校因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跳楼自杀了。他这样做既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又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关心。连一粒种子都能不屈向上,推翻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石头,向上生长,他怎么就那么懦弱,不热爱生命呢?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不是有句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

42、这个女孩就是我,这便是我对书最初的接触。

43、晚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冰凉的雨点重重的砸在玻璃上,马路上,屋顶上…想着今天我和他吵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会不会有困难可他总喜欢逞强。这么冷他不会病了吧。

44、女儿瞪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妈妈,白雪公主长得漂亮吗?”

46、在花坛中,在苗圃里,你一眼都能看见那绿油油、散发着它独特气味的小草。小草不与花儿争鲜艳,不与树木争高大,它甘愿做陪衬,甘愿用自己的身躯装扮出花儿的艳丽,显示出树木的高大。它们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让自己当陪衬供人们欣赏,虽然人们很少谈论它们,但它们已经满足了,因为它们已经默默无闻地奉献了,已经没有缺憾了。我又一次被它们震憾了,不求多美丽,不求多高大,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一生命价值又在它们身上闪光。

47、蔚蓝的天空下飘过朵朵白云,雪白的云朵下鸟儿在歌唱,草儿在舞蹈,花儿在微笑……多美的画卷啊!这美丽的画卷里,还有一对幸福的母女,女儿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手里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听着妈妈讲的童话故事。

4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强的生命。

49、如果说小草是坚强的,那它更是默默无闻的。

50、而司马迁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时时激励着我。在我一开始接触写作时,我的作文总是一塌糊涂。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时,我的心就会忐忑不安起来。”流水账“也许是老师对我的作文的最高评价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写作绝望了。但当我读了司马迁的故事后,我被他的坚持深深地折服了。从那一刻起,我便决定,开始努力了。于是,作文课上,我积极参与;阅读课上,我博采众长。并随时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有时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想想司马迁,我又会产生无穷的动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品在宣酒杯”2008我的梦想“中小学征文大赛中,获得了县”二等奖“!读书,让我学会了顽强,更让我懂得了坚持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51、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先,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学习。高尔基曾说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2、从小草身上,我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坚强、默默无闻。它们只是一棵棵路边的无名草,但却以它们的实际行动充分演绎了生命价值的凯歌。

53、一个孩子,在出生那天妈妈就永远的离开了他,每当他看见别的孩子接受妈妈的礼物时,他只能无声的叹息与哭泣。有一天,当他泪眼朦胧的在街头徘徊时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老人就告诉他了一个道理:从你出生时,你的妈妈就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了你,给了你一切,难道这还不够吗 记住,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就是对你妈妈做好的报答。

55、记得在一个冬天,寒风刺骨。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就在那天晚上,我发烧了,头“嗡嗡”的疼,我不但感觉到很冷,而且浑身冒汗。

57、为了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这本书还对孝、悌、忠等”八德“进行了注释。如: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等等。

59、时间的流失,有好多事情都已淡淡的忘去了,但有一件事,至今依然明晰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次即将来临的期终考试时,我的好朋友小晴因为换上了一场大病,所以都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有上学了。而考试离那时仅不到十天了。当她来到学校后,每次上课,我都看见她紧皱眉头地坐在那里,我想:她一定是因为落下了许多课而导致听不懂课吧!那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伙伴成绩退步啊!

60、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他家找他了,想跟他道歉,当我走出门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在我家门口等我,这个时候阳光已经出来了,照的他金灿灿的,我们都会心的笑了,让我们一起收藏阳光吧。

61、当我又累又饿坐在回程的车子上时,我才真正懂得劳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去听,还要在实践中去体会,那样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劳动,才会了解父辈的艰辛。通过这次的生命践旅,我发觉我长大了,你信吗?

68、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植物是那么珍惜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生长,尽管它们也许长得并不茂盛,但这种毅力和勇气不得不让我佩服。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2

1、读《断章》,我拾回了自信;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拥有了乐观;读《示儿》,我学会了爱国……读到此处,我的耳边响起了艾青的声音:“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我却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读书爱得深沉!”

3、童年因书香而快乐!童年因书香而精彩!

4、“当然漂亮。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她的头发像墨一样黑,她的眼眸像溪水一样清澈……”妈妈一边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着女儿那可爱的小脑袋瓜,一边说。

5、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爸爸仅穿一件毛衣在寒冷的夜晚中顶着风暴行驶,爸爸冻得直发抖……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到了医院。

6、想着已前我们整天在一起嬉闹也没红过脸,而这次却为什么非要这样。以前我们吃饭总是两份相同的饭菜并排放在一起。现在已经两顿饭没在一起吃了,连自己吃了什么都忘记了。我们总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这时一丝丝悔意从心头涌出来…

7、爸爸抖了抖自己身上的雪,把我抱到病床上,医生给我打吊针时,我变睡着了,全然不知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9、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课余时间为她补补课。下课了,同学们都一窝蜂似的走出了教室,而她还在桌面上趴着。我拿起书,走到她的身边,拍了拍她肩膀,说:“小晴,我来给你补补课了,好吗?”她听了,高兴的说:“好啊,谢谢!”于是我们就进行了起来,我耐心的大概复述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给她耐心的知道,她明白的时候,也示意给了我一个微笑……就这样,每次下课,我都尽量给她补补课。最后到了期末考试,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我俩心里别提多么高兴啦,毕竟助人为乐嘛!

10、“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题记

11、“妈妈,白雪公主最终找到幸福了吗?”

12、看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虽然那个孩子从未见过自己的妈妈,但是他拥有妈妈给的一切,这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在失去的时候不后悔。

13、我拥有的财富是同学间真挚的友情。那也就是说,能够与自己的好伙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等,这就是一份友谊的财富了。

14、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眼前一片陌生,只看见爸爸趴在床边睡着了。我看着爸爸的黑眼圈,看着爸爸冻裂的手,看着爸爸馒头的白发,我的眼睛被泪水蒙盖了。

15、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风雨中昂首挺胸的花草,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像它们一样有勇气战胜困难,使生命充满光彩。

17、爸爸醒来后,给我买了包子吃,自己却在一边吃馒头。我抬起头看着爸爸苍白的脸庞,看着爸爸苍白的嘴唇,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泪珠不由得又掉了下来。

19、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财富吧?也许是一件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当它给予你的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20、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听到这首令人感动的歌,我就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看到了那坚强。”默默无闻的小生命,也看到了生命价值的存在。

21、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有阴天下雨的时候,当面对生活当中的这些时候时,我们不要悲观,要用微笑来面对生活,那样我们就会获得快乐。

22、这就是我的财富。虽然是很微小的,但也是最真挚的,起码能够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那么,同学们,你们的财富又是什么呢?

23、现在,学校和家长对我们读书的要求越来越高,《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正是我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载体。

28、当然,在生活中,她给过我的帮助也很多。比如:再一次办小报的时候,我左思右想,也没能想出个内容来。于是,她就过来指导了我一下,并和我一起合作完成了这个任务。她很热心的帮助我,我也尽力而为地去做。最后,这份小报竟获了奖。我和小晴简直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这实在是令人太高兴的事了。

30、两个走在沙漠上的人,一个人对着仅剩的半瓶水忧愁地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而另一个人却持着不同的心情,他看着那半瓶水开心地说“:啊,太好了,还剩下半瓶水!”这两个人面对着相同的局面,对待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31、如果你是像第一个人那样想的话,就只能感觉到恐惧和对生活的不甘;要是你是像第二个人那样乐观地想,那么你就会觉得上天的仁慈和对生命的热情。两种不同的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32、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疼爱,珍惜老师对我们的关爱,珍惜我们目前所有的一切。

33、尝试用笑容去迎接任何事物,遇到困难的确是很难解决,先不要自寻烦恼,试着从另一个开心的角度去观察,别往死胡同里钻,幸运之神可能就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哦。

34、您好!在我心中,您对我的爱如钢铁一般,坚强如钢,您对我的爱如河流一般,川流不息,您对我的爱如同呵护幼苗一般细心。

36、爸爸,您对我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已经懂事了。以后,如果您眼花了,我来做您的眼睛,如果您的背弯了,我来做您的拐杖。因为您才会有今天的我,让我明白了感恩的重要。

37、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实践活动的这一天。

38、“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找到了幸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39、清晨,我迈着欢快的步子,提着轻巧的背包走进了实验基地,第一个项目就是刨山芋,在卞老师的指导之下,大家纷纷拿起工具来,我首先冲进地里,毫不刻气地画了一条分界线,大声宣布道:“这块地是我的。”气得别人直瞪眼,我可管不了那么多,美滋滋地在这块地上刨起了山芋。()

40、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触,就是曾经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后才懂得了它的可贵,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拥有的时候珍惜它呢,曾经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41、我们人类也应该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再大的挫折都不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前段时间我就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大学生,家里很穷,国家帮助他上了大学,但他在学校因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跳楼自杀了。他这样做既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又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关心。连一粒种子都能不屈向上,推翻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石头,向上生长,他怎么就那么懦弱,不热爱生命呢?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不是有句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

42、这个女孩就是我,这便是我对书最初的接触。

43、晚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冰凉的雨点重重的砸在玻璃上,马路上,屋顶上…想着今天我和他吵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会不会有困难可他总喜欢逞强。这么冷他不会病了吧。

44、女儿瞪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妈妈,白雪公主长得漂亮吗?”

46、在花坛中,在苗圃里,你一眼都能看见那绿油油、散发着它独特气味的小草。小草不与花儿争鲜艳,不与树木争高大,它甘愿做陪衬,甘愿用自己的身躯装扮出花儿的艳丽,显示出树木的高大。它们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让自己当陪衬供人们欣赏,虽然人们很少谈论它们,但它们已经满足了,因为它们已经默默无闻地奉献了,已经没有缺憾了。我又一次被它们震憾了,不求多美丽,不求多高大,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一生命价值又在它们身上闪光。

47、蔚蓝的天空下飘过朵朵白云,雪白的云朵下鸟儿在歌唱,草儿在舞蹈,花儿在微笑……多美的画卷啊!这美丽的画卷里,还有一对幸福的母女,女儿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手里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听着妈妈讲的童话故事。

4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强的生命。

49、如果说小草是坚强的,那它更是默默无闻的。

50、而司马迁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时时激励着我。在我一开始接触写作时,我的作文总是一塌糊涂。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时,我的心就会忐忑不安起来。”流水账“也许是老师对我的作文的最高评价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写作绝望了。但当我读了司马迁的故事后,我被他的坚持深深地折服了。从那一刻起,我便决定,开始努力了。于是,作文课上,我积极参与;阅读课上,我博采众长。并随时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有时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想想司马迁,我又会产生无穷的动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品在宣酒杯”2008我的梦想“中小学征文大赛中,获得了县”二等奖“!读书,让我学会了顽强,更让我懂得了坚持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51、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先,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学习。高尔基曾说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2、从小草身上,我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坚强、默默无闻。它们只是一棵棵路边的无名草,但却以它们的实际行动充分演绎了生命价值的凯歌。

53、一个孩子,在出生那天妈妈就永远的离开了他,每当他看见别的孩子接受妈妈的礼物时,他只能无声的叹息与哭泣。有一天,当他泪眼朦胧的在街头徘徊时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老人就告诉他了一个道理:从你出生时,你的妈妈就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了你,给了你一切,难道这还不够吗 记住,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就是对你妈妈做好的报答。

55、记得在一个冬天,寒风刺骨。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就在那天晚上,我发烧了,头“嗡嗡”的疼,我不但感觉到很冷,而且浑身冒汗。

57、为了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这本书还对孝、悌、忠等”八德“进行了注释。如: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等等。

59、时间的流失,有好多事情都已淡淡的忘去了,但有一件事,至今依然明晰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次即将来临的期终考试时,我的好朋友小晴因为换上了一场大病,所以都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有上学了。而考试离那时仅不到十天了。当她来到学校后,每次上课,我都看见她紧皱眉头地坐在那里,我想:她一定是因为落下了许多课而导致听不懂课吧!那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伙伴成绩退步啊!

60、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他家找他了,想跟他道歉,当我走出门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在我家门口等我,这个时候阳光已经出来了,照的他金灿灿的,我们都会心的笑了,让我们一起收藏阳光吧。

61、当我又累又饿坐在回程的车子上时,我才真正懂得劳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去听,还要在实践中去体会,那样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劳动,才会了解父辈的艰辛。通过这次的生命践旅,我发觉我长大了,你信吗?

68、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植物是那么珍惜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生长,尽管它们也许长得并不茂盛,但这种毅力和勇气不得不让我佩服。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3

一、直面经典美文阅读面临的现实窘境

经典美文的阅读虽然在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从实现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

1.“雾里看花”,美文选择视域狭窄。面对古代经典的“浩瀚海洋”,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选择仅以专家的推荐作为标准,而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益的内容,阅读也就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这些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也就好像“雾里看花”一样,只能大概“观其形”,而无法“深知其味”,让学生感知古代经典中的人文智慧和民族精神,就无从谈起了。

2.“云淡风轻”,无以直激学生心灵。想要激发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一些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阅读指导只浮于表面,缺乏对经典美文阅读的深度挖掘,学生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深刻的人生现实体验。如此“云淡风轻”的阅读体验无法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学生与古人思想火花的碰撞,也使得想通过经典美文阅读培养学生健康审美和高尚人格的初衷化为泡影。

二、拓展视野,经典阅读实现对孩子人格塑造

在教育领域,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经典美文的阅读更是需要细水长流。拓展学生经典美文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理性阅读,让这些传统经典彻底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如“泉眼无声”般滋润学生的稚嫩的心灵。

1.内容以“情”为先。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经典美文的赏析和领悟可能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为改变这一局面,对于经典美文的阅读要从激发学生的“情”产生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用情感人,让学生了解亲情、友情、恩情、悲情,学会激情、怡情、同情,懂得自立、自信、坚强、大度、感恩。选择的数量不宜多而宜精,让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古人的情感、智慧和意志,并逐渐领悟“此中有真意”,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情操。

2.模式以“感”为先。无论是多么经典的文章,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与崇高,那么经典美文的人文功能将无法实现。所以想要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立足于教材的科学选择,把课堂指导和课后拓展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吟诵、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感知氛围,帮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活动体验,增加学生对传统古典文学精髓的感悟。

3.指导以“乐”为先。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以“乐”为前提,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兴趣,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营造充满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如在登高时能不由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面对江海时能发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鸣。

三、根植传统,经典阅读不断陶冶孩子心灵

倡导经典美文阅读既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健全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让孩子借助于传统经典文化的肥沃土壤,茁壮成长,逐渐闪耀出璀璨的人格魅力,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1.涤荡审美心弦,丰富情感表达。对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还能丰富学生对情感的表达,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如,在经典美文里有着大量的对于景物的描写,或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壮美雄浑,或如“竹外桃花两三枝”之疏朗俊秀,或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之渺然高远,或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之苍劲冷寂,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审美之旅。这些拥有这丰富意象和独特审美趣味的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领悟力,涤荡他们的灵魂,也为他们树立起更加高远的审美志趣照亮了方向。

同时,经典美文中大量的情感的抒发,也为学生表达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存在找到了范本。如“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怀,或如“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感伤,都会使学生在领悟文字的美妙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体会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人生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4

关键词: 经典美文阅读 阅读意义 教学方式

经典美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凝聚。在语文教学中,经典美文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美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的益处,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磨炼学生的意志。但是,我国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这就导致经典美文阅读根本没有在教学中有效展开。如何才能让经典美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让学生受益呢?笔者对经典美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讨,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获取了更多知识。鉴于此,本文就经典美文阅读指导教学方式作了探讨:一要创造阅读环境;二要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三要传授阅读方法,加强实践演练。

一、经典美文阅读的意义

1.丰富阅读内容。

经典美文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心血的凝聚,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几千年历史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瑰宝。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是没有终结的思考,只有思考中的豁然开朗,并且这些启迪让我们受用一生。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美文,可以全面了解这些艺术瑰宝,受到这几千年来沉淀的智慧洗礼,增长见识,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加深对事物的思考,树立价值观。

2.巩固语文学习成果。

目前,小学教材里经典美文较少,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制订课外阅读计划,不断接触各式各样的课外读物,做好阅读练习。这些读物中,经典美文至少每学期要阅读20余篇,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的经典美文阅读训练。

3.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经典美文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大量的经典美文阅读,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有效培养语感。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可以有效熟悉文字的应用和语言的规律,把握各种手法的应用,提高协作能力。“把名家的作品模仿到极致之后产生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经典美文能提高文学能力,写出用词准确、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的优秀作品。加强经典美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经典美文能传递真、善、美的东西,比如炽热深沉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至死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对这些经典美文的阅读,能使心灵受到感染,激感,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味经典美文的艺术形象,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性思维,提高审美感受力。经典美文阅读除了可以传授知识外,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经典美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1.营造阅读环境。

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少的,需要学生在课外加强阅读训练。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学生都处在阅读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学生都能在图书馆方便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经典美文;接着开辟一片专供阅读的场所,让学生聚集在一起,在同样的环境下阅读。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成长期,他们的思想才刚刚成形,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经典美文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性,一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课外读物,这种读物与经典美文的阅读的效果不能相提并论。老师应该找到对策,采取措施吸引学生阅读经典美文。据研究,学生处于感性时期,影视对他们的吸引力特别大,如果把那些拍成电影的经典美文拿出来让他们观赏,那么在后面的经典美文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就会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一定要掌握方法、阅读节奏,某些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会阅读。教师一定要先对阅读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老师要让学生熟悉经典美文的一些关联信息,如经典美文的作者、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故事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文章有大概了解,熟悉文章内容。其次,老师对文章先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把握好感情语气,并注意重要感情的部分、语气需要注意的地方及那些地方的阅读技巧,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考核,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对阅读的质量进行分组评比,阅读质量差的可以进行惩罚,罚摘抄阅读文章,因为摘抄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强阅读实践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经典美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阅读经典美文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得到更多锻炼,获取更多知识。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经典美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寻找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增强阅读效果,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峰东.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9.10.

[2]段克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河北教育,2008.9.

[3]温卡华.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J].山西教育,2007.11.

[4]宋玉华.文学鉴赏能力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5

一、诵读方法的特色探索

第一,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我们不要求学生字字明其意,字字晓其情,而是通过讲解大概的意思,让学生领会主旨,熟读成诵。采取的方式是教师引领读,目的只是让学生听中念,听中学,念至熟悉乃至会背,即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教师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影音资料,在学生诵读时充分加以运用。图文并茂的影音资料在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和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读经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故事导入,融会贯通。讲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解释传统文化经典的道理,学生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弟子规》和《三字经》当中有许多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诵读相关内容,还借助小故事加深对经典中相关人物高尚情操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一个一个的道理。

第三,配置图画,浸润经典。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画成简易图画,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教师们有的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有的结合读写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书写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用以布置教室的环境。学校的宣传图画及校园橱窗也精心选择经典元素,学校的广播也天天播放经典音乐,从而使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活动氛围,时时处处感受经典所带来的人文魅力。

第四,组织活动,加深体验。学校德育部门,在班级组织开展诵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各项活动,促进诵读活动的有序进行。如每天早读诵读一段经典美文,每天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每天用经典中的相关要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每月开展一次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竞赛活动等等。此外,学校还组织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如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等等,邀请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以此检验和推进诵读活动的长效开展。

第五,亲子共读,家校联动。诵读活动是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家长素质的很好的突破口。学校注意家校共读的亲子活动,布置家长在孩子作业完成的基础上,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一小段,或者抽空跟孩子讲一小段。家长孩子共同感悟,共同提高,使诵读经典成为家长孩子共同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熏陶的有效途径。

二、特色实践的硬件软件保障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花费3万余元购买了经典诵读书目,不同年级不同书目,并做到每位学生一本书籍。每天早上有专人播放经典音乐,学生们在固定的15分钟里诵读经典,充分保障阅读时间。要求进行经典阅读的教师在规定时间进入课室,保障师资人员的齐备。学校还安排了每周一节的图书阅读课,开放了图书室、阅览室,让孩子徜徉在书海之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开展各项特色实践活动

提倡学生写读书积累、心得。为使学生养成“多动笔墨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们还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积累、日记心得。暑假、寒假的作业布置都有读经典的感受,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普遍提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汇报课观摩、读书征文赛、读书之星评选等活动。学生读书、说书、交流书后感想蔚然成风。

开展班际、校际经典诵读大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人之初,性本善……”朗朗之声响彻云霄,各个班级在舞台上尽显诵读风采。学校举行“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中学生梳起了高高的发髻,穿上了古人的长袍,或英勇悲壮,或顽皮活泼,那朗读架势和气势,真有些古代的神韵。老师们也参与其中,她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充满激情的语言,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多姿多彩的活动,唤醒着师生心中的向往和期待,激发着师生心中的热情和对“读经典”的热爱。经典诵读使孩子们充满了活力;经典诵读,也使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探寻之路阅读品牌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6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经典化;中国文化场域

中图分类号:I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097-07

赛珍珠的《大地》自1931年出版迄今已八十余年。因为此书,赛珍珠获得过太多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第一个获美国最高图书奖普利策奖的女作家;1935年,她成为第一个因写出“卓越小说”,获威廉·狄恩·霍威尔斯文学勋章的女作家;1938年,她成为美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大地》被翻译成三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的统计资料,《大地》英文本一共印行了七十多版次,印刷几百万册。在美国,任何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人,都似乎必须先将《大地》拿来一读。这本书不仅改变了美国人在二战前对中国人的看法,而且成为两代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当年尼克松叩开中国大门时,提到了赛珍珠,并将其描述为“沟通东西方的一座人桥”。1998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曾提到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从读赛珍珠的小说开始的。产生“爱慕之情”,应是一种恭维,但因此书而开始了解中国却是事实。两任总统都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这本书的巨大威力。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书,却一直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学之外,至今也没有取得经典地位。同时,我们能够完全肯定地说,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也不是经典。

关于文学“经典”的生成,历来有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立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定具有自己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即经典性,它铭刻了美学和道德品质的最高成就;后者则认为,文学作品成为经典不是由其先天的美学条件决定的,而是被“经典化”的,即由外部因素生产出来,这些外部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可是,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我们既不能无视其受“外力”——经济的、政治的、种族的、媒介的、教育的——宰制的事实,亦无法否认有些文学作品历经几千年的“权力斗争”依然可以保持牢固的经典地位。因此,更加公允的立场应是在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寻求协调:文学经典的生成来自审美自主性和泛政治化之间的张力,它是以文本为基础,在读者的反复阅读中,在批评家的反复阐释中,在政治体制、新闻出版、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建构而成。据此,我们既应该充分发掘《大地》的经典性表征,更应该探究其经典化的可能性因素。国内的赛珍珠研究方兴未艾,对《大地》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鲜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一、《大地》的经典性特征

《大地》在美国文化场域中经典化的困难,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但至少这里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地》一直贴着“畅销书”的标签,通俗小说似乎是难以成为文学经典的。不可否认,赛珍珠当年创作《大地》时,首要的动机是把它当作赚钱养家的工具。她最熟悉的只有中国,而中国题材的书在彼时的美国是饱受偏见的。接受这本书的庄台公司正面临经济困难,等着出一本畅销书救急,《大地》更像是赛珍珠和庄台公司共同押下的一个赌注。事实证明,它赌赢了。《大地》在美国的影响力非常大,它是1931年和1932年的最佳畅销书,1933年被改编为剧本在纽约上演,1934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引起轰动,影片中女主角获奥斯卡金奖。1943年,有些学者借助《大地》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引用该书来支持废除1882年拟定的“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时至2004年9月,在美国大众读书界最有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奥普拉·温弗莉,将《大地》选为其读书俱乐部秋季推荐图书,华盛顿广场出版社迅速再版,加印80万册,一时间,洛阳纸贵。多年来,《大地》都被认为是一部适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那么,通俗文学是否注定了与经典不沾边呢?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确存在文学意蕴与艺术品味的区分,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审美价值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又并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高雅”与“通俗”的对立是人为的,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雅俗的位移,有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也会成为高雅文学中的精品,进而成为经典。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早就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伟大的莎士比亚剧作起初都是通俗的、大众的。所以,畅销书并不意味着没有成为经典的可能。“经典,一如所有的文化产物,从不是一种对被认为或据称是最好的作品的单纯选择,更确切地说,它是那些看上去能最好地传达与维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的特定的语言产品的体制化”[1]。“经典”虽不是对最好的作品的选择,但不好的作品也不能跻身“经典”之列。经典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是一个不易谈清楚的问题,但我们却可能从公认的经典作品中抽取一些共有的特征进行观照,这些特征包括: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可供阐释的广阔空间及作品的世界性因素等。

文学作品本身描写的世界是否广阔,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远而丰富,直接决定了文学作品可供言说的空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也是作品艺术独创性的体现。如果一部作品是“说不尽”的,那么纵然有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更的干预,作品也能经得起考验。《大地》以皖北农村为背景,描写了终年在大地上劳作、在天灾人祸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生命形态。它的内涵相当丰富,举凡风土人情、农民精神世界、传统与变革、家庭问题、妇女问题、异质文化碰撞等等,在小说中都有所表现。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大地》的阐释视角广阔,主要有:探究作品中的乡土民俗;分析其中的农民形象以及恋土情结;从女性主义(包括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女性形象;从神话-原型理论人手探讨人与土地之关系;借助形象学研究方法分析《大地》中的中国形象;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讨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比较研究《大地》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同异;探究作品的叙事特点,进而说明其受中国文学影响的事实;从跨学科角度对其改编成的电影进行研究。另外,近年来也有学者引进文学人类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大地》进行解释,还有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大地》中的“三农”问题,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大地》是一部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故事的内容、人物的刻画、文笔的格调、结构的剪裁都充满了中国化特征,这与赛珍珠的创作受惠于中国小说关系甚大。虽然使用英语写作,赛珍珠却说自己“在描写中国人的时候,纯用中文来织成,那在我的脑海中形成的故事,我不得不再把它们逐句译成英文”[2]。她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公开宣称自己从中国小说中学会了写作,“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3]。她所认识到的中国小说是自由的,在普通人民中成长起来,“中国小说主要是为了让平民高兴而写的,……我指的是吸引和占有整个思想注意力。我指的是通过生活的画面和那种生活的意义来启发人们的思想。我指的是鼓舞人们的志气,但不是凭经验谈论艺术,而是通过关于每个时代的人的故事,使人们觉得是在谈他们自己”[3]。赛珍珠还指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注重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塑造人物典型的特征,像《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值得世界各国作家学习借鉴。同时,赛珍珠严厉批评了一些中国新文学作家摒弃传统中国小说创作方法和文化财富的做法,“他们已丢掉了旧的,却又被新的束缚着,读现在的新小说就觉得缺少一种旧小说所常用而一般中国人日常生活所固有的幽默的感想,倒是被从西洋某种学派或则特别是从俄罗斯作家学来的不健全的自我解剖压迫着;中国旧小说中所固有的那种对于人性或是生命本身所发生的趣味,反而感觉不到!”[4]很久以来,《大地》的中国风格就是其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同一时期,西方文坛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流,中国新文学作家则以借鉴西方模式为己任。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地》质朴生动的写实风格反而显得独树一帜。

童庆炳先生在谈到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作为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时,强调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5]此言极是。赛珍珠曾经说过,自己的“宗旨不过在写小说,那可说是天地间最单纯、最无害的一种宗旨”[2]。她认为,一位小说家必须这样做:“他不愿用他所具有的一点微力来为任何宗教、任何主义、任何国家、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谋荣耀。他要让他的作品自然地流露出来;他的唯一的主义乃是人道,不管那些人是什么颜色,信仰什么宗教,是善的还是恶的。他要把他所知道的人类如实地描写出来。”[2]《大地》紧紧抓住“恋土”这一人类共通的情感,并以恋土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给了西方人“某种中国心”。[6]赛珍珠分析美国人爱读《大地》的原因时说:“并非因为它是‘中国的’,而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人’,事实上,有许多读者绝不喜欢其中的中国的成分。他们真正喜欢的,乃是其中的与他们自己有些相似而还可以了解的人类;他们所以喜欢那故事,乃是因为它与无论什么地方的故事有些相像。他们不爱那些中国的成分。”[2]《大地》发表时,恰逢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期间,于是,王龙、阿兰等坚韧有力的中国农民形象引起了美国普通人的强烈共鸣,这个带有普适性的命运故事说明,天灾人祸都磨折不掉人类的坚强意志。经由《大地》,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形象才走进了西方,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第一次被一位西方作家有血有肉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从而改变了自18世纪至20世纪初漫长的时间里,西方世界普遍将中国妖魔化、神秘化或溢美化的倾向。这也是《大地》艺术独创性的一个体现。海伦·斯诺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赛珍珠在《大地》上开辟了新的田地,在从未有人涉足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犁沟。”[7]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捧读《大地》,依然可以产生心灵的撞击。《大地》写了“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中国人,探讨了中西异质文化尤其是中美两个民族之间的共性,进而寻求跨文化沟通的可能性。小说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外国人提供了真实的中国形象,而且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参照。其中涉及的对人性的思考、关于文化对话的命题更是具有全球性意义。

二、《大地》经典化的可能性

大概没有哪一部作品不经过建构就自然地成为经典,将文本的“经典性”特征等同于经典标准的做法只是一种臆想。很多时候,“经典化”过程比作品本身的“经典性”因素更能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依据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文学经典的再生产和声誉的获得正是依靠文化熟知化(cultural familiarization)过程,而文化熟知化又得力于社会确认和更广泛的机构化”[8]。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文学理论与批评观念的变更、出版界的推波助澜、学院教育机构的持续关注、大众的广泛阅读,这些文学之外的诸社会因素的制衡与运作构成了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文化场域,并且与文化熟知化息息相关。经典的生成是整个文化场域的产物。

《大地》作为翻译文本,首先面临的是意识形态对翻译本身的操控。耐人寻味的是,1932年,中译本《大地》在中国出版,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有不少于七个译本相继出现。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大地》中译本是空缺的。1949年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成为操控文学艺术的权威话语,文学翻译也被纳入到为政治服务的轨道上来。国家对民营出版机构进行整顿,限定翻译文学作品只能由调整后的几家出版社出版。翻译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并且被严格体制化,改变了20世纪上半期“把译书当作自己的私事”[9]的状况。同时,对翻译提出的要求是:优秀和进步,就是指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品。其时,又正逢中美对峙的冷战时期。赛珍珠被认为是“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10]和“反动文人”[11],被批得体无完肤。所以,从1949年到1972年(这一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翻开新篇章),《大地》是绝无可能被翻译界碰触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赛珍珠”这个久违了的名字才重新被提及,并且被怀念。直至1988年,《大地》中译本才隆重推出。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大地》中译本仅有一个,即王逢振、马传禧译本,分别由三个出版社四次出版①。译本的非唯一性是翻译文学经典区别于原创文学经典的一个品格,翻译文学往往是在与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其他译本的对比中确立其经典地位的。此外,译本的多样也会直接促进大众对某一外国作品的阅读选择,因为读者的多次阅读也是文化熟知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的因素。在中国,赛珍珠被广泛地敬慕着,但却没有得到广泛的阅读。译本问题是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界对于《大地》的评价。《大地》塑造的中国形象真实性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折射出了意识形态的变迁。在1930年代,国内评论界对赛珍珠和《大地》毁誉交加。肯定者称赛珍珠为“民族的友人”,《大地》不仅写出了中国人的外形,也抓到了中国人的灵魂,赞扬全书浓厚的中国风格不像出自西洋人手笔。否定者则认为,赛珍珠抱有“白色优越感”,塑造王龙这么愚昧落后的农民会加深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种族偏见,何况小说写的只是中国的皮毛,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鲁迅、伍蠡甫、由稚吾、朱雯、茅盾、胡风等都对赛珍珠进行了指责与否定。②究其原因,否定是基于《大地》中表现出的“局外者”姿态与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潮格格不入,也基于一向自责民族劣根性的一些中国人愤恨外国作家画出了中国的丑陋,还基于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和宗教文化观念。在“红色的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对《大地》的观照必然纳入到左翼无产阶级文学的阐释模式中,意识形态的介入势必决定《大地》的命运。这使得国内多年来对赛珍珠的译介与评价保持低调乃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极大地妨碍了对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1940年代,国内对赛珍珠的兴趣锐减,较有分量的对《大地》的评说也比较罕见。⑧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对峙长达二十多年,赛珍珠一度被看做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遭到彻底封杀。学界面对意识形态权威话语时的集体无意识规避导致了赛珍珠研究变成了一个学术禁忌。直至1985年之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学术环境的宽容才让赛珍珠和《大地》有了重新复出的机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赛珍珠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中西文化的相互认知与融合——也凸显出了重要性。于是,国内对赛珍珠的“人桥”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大地》丰富的意义空间不断被开掘。同时,随着文学批评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界开始采用多视域研究和阐释《大地》(本文第一部分中已列举)。

文学史编写是建构与重写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史既具有选择功能又具有评价功能,由于其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它对经典的遴选和解读会一再被复制,结果,文学史在确立着经典的同时,也制作了一套特定的诠释话语。《大地》被文学史广泛关注始于世纪之交,这从侧面反映了文学史写作也是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动的。虽然,由王忠祥、聂珍钊主编的《外国文学史》(2000)仅用六行的篇幅措辞谨慎地提到了赛珍珠,指出她的作品“大都以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她的《大地》三部曲“被西方评论家称为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史诗”’。[12]由汪介之主编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2003)用两句话介绍了赛珍珠,其中引用了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台长伯蒂尔·林布莱德在赛珍珠发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之前做的评论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她的作品,说其作品让人们看到了种种家庭的兴衰,看到了作为家庭基础的大地。但是,如果与1992年出版的王长荣著的《现代美国小说史》相比较,还是能看出前述两本文学史寥寥数语的意义所在的。王本第五章第五节《擅长于反映异国情调的作家——赛珍珠》开篇就遭出了“本节所反映的观点纯属个人见解,难免有偏颇之处”[13]的声明。与此同时,为数不少的文学史都给了赛珍珠专章专节的篇幅,如:杨仁敬著《20世纪美国文学史》(1999,第三章第八节);李岫等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2001,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刘海平等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2002,第二卷第二章第六节);虞建华等著的《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2004,下编第十九章);郑克鲁主编的《20世纪外国文学史》(2007,第一编第五十二章);杨仁敬、杨凌雁著《美国文学简史》(2008,第五编第二章第六节)。这些章节将《大地》或归人浪漫主义小说,或归入现实主义小说甚至现代主义小说,但是,大多强调了《大地》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描写,肯定了其对中国文化传播西方的巨大贡献。汪应果、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2007,第七章第五节)更是将赛珍珠与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的作品一道归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之自由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之列,对《大地》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解析。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对《大地》的关注不仅表现在篇幅上,更重要的是,不少编著者指出:赛珍珠不是阶级论者,而是民主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大地》不仅仅是带有地方色彩的小说,而是讲述全人类的故事;《大地》将《圣经》式的语言与中国传统白描手法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这些阐释无疑厘清了以往赛珍珠研究中的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推动了《大地》的经典化进程。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由于异族入侵、民族危难、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等因素,“权力场”无法不成为《大地》经典化的决定因素,译者、出版机构、批评家、读者、文学史家也只能作为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三、《大地》经典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地》经典化过程中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大地》未被纳入某种文学传统中去,影响了对其文学价值的认知。

无论是从作品本身寻找使其成为经典的特征,还是从外部种种因素归纳作品被经典化的途径,都不能将一部作品孤立起来进行审视。许多作品的价值是逐渐被人发现并经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才赢得经典地位的。艾略特认为:“诗人,任何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14]哈罗德·布鲁姆在谈到经典的特征时更是这样认为:“世俗经典的形成涉及一个深刻的真理:它既不是由批评家也不是由学术界,更不是由政治家来进行的。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们自己决定了经典,因为他们把最出色的前辈和最重要的后来者联系了起来。”[15]如果有幸被纳入某一种文学传统之中,文学作品的经典特征就会通过在这一既有的传统中有所超越和创造而得到彰显。同时,如果有一批批评家不断地描述这一传统并且去推崇它,文学经典的地位便进一步得到巩固。比如,利维斯权威性地为英国小说描绘了自简·奥斯汀以降的一脉相传的文学传统,无疑巩固了这一脉传统中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返观赛珍珠的《大地》,跨文化的创作使得解决其归属问题变得异常困难。迄今为止,它并不隶属于任何一种文学传统:它的作者浸淫于中国文化之中并受益于中国小说,它的题材是中国的,不能理所应当地进入美国文学正史;它以英语写就,亦被搁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

《大地》能否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中国学界对此缺乏认同,仅有少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尽管如此,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赛珍珠,从小受过熟练的汉语语言训练,亲身经历过义和团运动、北伐战争、日本人侵,感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将中国看作是自己的“父国”。[16]她说:“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确实,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17]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滋养了她的精神气质,中国生活经历丰富了她的文学府库。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小说》的长达一万五千言的重要演说,宣传和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就,严厉批评了五四新文学阵营里的一些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过多地受了外国的影响而变成了“杂牌产品”。《大地》就带有明显的“中国血统”:赛珍珠对文化激变中新旧势力冲突的思考、对中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结构的剖析、对中国妇女地位的描写,与中国现代作家达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契合;她从不讳言自己是借助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取得创作成就的(前文已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开创的若干传统中,《大地》与之最相近的当属“乡土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大批中国作家对于“土地”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其作品以描写风土人情为审美特征,展现现代乡村下层民众生活形式与生存状态,并寄托作家的乡情乡思,构成了稳固的“乡土文学”写作传统。《大地》细致描摹了皖北农村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把握住了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深入刻画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既和谐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结构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绘,准确剖析了积存在农民深层意识中的根性,如生死不渝的土地情结、功利性的神灵崇拜意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等。可以说,《大地》取得了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相比并不逊色的成就。

《大地》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存在诸多可比之处。首先,中国乡土作家带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示了30年代帝国主义侵略导致的农村经济破产和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一系列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叶紫的《丰收》、蒋牧良的《高定祥》、荒煤的《秋》等。《大地》有类似于中国乡土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王龙发财之前与老通宝(“农村三部曲”)、云普叔(《丰收》)这些旧式农民一样,勤劳简朴而又迷信保守,具有深沉的恋土情愫和坚韧的求生意志。老通宝们安分守已地终年劳作,老死乡土,但是儿子一辈却摆脱了父辈的陈旧观念和精神负累,阿多(“农村三部曲”)领导了“抢米囤”、“吃大户”的农民自发斗争,后来又开始了武装斗争;立秋(《丰收》)也坚决摒弃了云普叔用拼命劳动换取家业好转的幻想。叶圣陶提出了“农民为谁种田”(《多收了三五斗》)这个尖锐的问题,喊出了动荡中乡村的愤怒。新一代觉醒的农民起而回应了这一呐喊。《大地》描写王龙的发家史间接地反映了地主兼并土地、出租土地的情况和农村的贫富对峙,也写到了饥民哄抢王龙一家以及王龙逃荒到南方时参与的饥民“抢大户”事件。然而,《大地》虽触及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带给农民精神和性格的变化这一问题,但并非像现代中国乡土小说那样以此为主题,王龙不仅没有经历像云普叔那样的觉悟过程,反而后来变成了地主,脱离开了他的阶级,新一代农民反抗者的形象更是小说欠缺的。其次,《大地》对土地做了道德和伦理学的延伸。“城”与“乡”作为两种精神的载体出现,在二者的冲突中,流露出明显的贬“城”颂“乡”的价值取向,这与同时期“京派”小说作家的价值取向一致。当然,“京派”作家往往身处城市,回望故乡,如蓬飘萍寄,站在“乡下人”的立场批判城市文明,其笔下的乡土是实体性的。沈从文看云摘星,构筑“心与梦的历史”;芦焚带着一点泥土气息,为“空空的心”寻找失去的乐园。他们的怀乡恋土更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为了保证其情感与生活的完整。赛珍珠也是一个精神流浪者,美国的都市、中国的乡村都不是她真正的故乡,其情感只能寄予辽阔的大地。“大地”便是勤劳向善、崇尚和平、尊重生命的象征,是人的生活原则所系。因此,从人与土地的关系自然衍生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赛珍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信奉“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篇》),以土地的深厚与宁静挖掘生命与精神的本源。《大地》中早年的王龙、阿兰、梨花们磨折不摧的生命力连同仁厚的本性皆由与自然保持和谐而来,他们都被赋予了很多恒常美好的人性。同样,30年代许多中国乡土作家都重构了一幅关于“合理人生”的“自然存在”的画面,从贴近自然的人们的生存形态中挖掘理想的生命形式,如艾芜《芭蕉谷》中的姜姓老板娘、芦焚《牧歌》中的印迦姑娘、茅盾《水藻行》中的财喜,沈从文构建的回荡着牧笛般清越音响的“湘西世界”更是如此。

赛珍珠的敏锐之处在于,她将构成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看作中国的真正代表,描绘其生存方式和观念系统,以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演进的方向。她最熟悉的恰恰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我住得越久,就越来越对那些居住在城墙外村子里的农民及其家庭充满了敬意,而非对那些富人。他们是生活的唯一主宰者,因为他们最贴近大地,生与死、笑与哭都是最真实的。拜访农家成了我观察现实的途径,在他们那儿我发现了人类应有的模样”[18]。但是,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决定了她更重视的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中国。她不能深入理解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动荡的社会状况,不以深入解析当时农民的出路以及阶级斗争问题为己任。她甚至会以无比宽容的笔调描绘农民身上的弱点,把愚昧、顺从和封闭也作为一种美德,把原始的农业文明视为人性完美的标志。这种博爱的同情和浪漫的理想主义为当时中国严酷的现实抹上了一层绚丽的光彩。但是,即便是同属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家族,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三四十年代京派乡土小说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美质的歌颂,鲁迅的乡土小说则独树一帜地表现出多维复杂性,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时的两难抉择。可见,不同的乡土文学作品也存在着思想意蕴和审美旨趣的相异。《大地》既然呈现出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族相似”的特征,完全可以归入此传统中去观照。这于我们,得以用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大地》,则更利于突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经典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大地》问世刚过了八十年,其经典化的道路是漫长的。《大地》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长久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一部小说,围绕这本书,折射出了许多众说纷纭的问题:外国人写中国能否真实?身为传教士的赛珍珠是否动机不纯?有没有丑化中国人?一部中国题材的畅销书凭借什么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视线?怎样评价那种“落伍”的白描写作技法?有没有足够的理由进入中国的文学史?有没有可能纳入某种文学传统中?……《大地》能否成为中国文化场域中的经典,这些问题都是绕不开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更与未来中国政治环境、社会心理、新闻出版、教育体制、批评观念、大众阅读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美]赛珍珠,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J],天虹译,世界文学,(一卷五期),1935-06-15

[3][美]赛珍珠,中国小说——1938年12月12日在瑞典学院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演说[A],王逢振译,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美]赛珍珠,东方,西方与小说[J],小延译,现代,1933,(2卷5期)

[5]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A],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台长伯蒂尔·林布莱德在赛珍珠发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之前做的评论[A],裕康译,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7][美]海伦·斯诺,美国奇人赛珍珠[J],许维夏译,文教资料,1992,(3)

[8]李玉平,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9]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10]徐育新,赛珍珠——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J],文学评论,1960,(5)

[11]李文俊,美国反动文人赛珍珠剖析[J],世界文学,1960,(9)

[12]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四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4][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7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30―01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有自编国学教材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在诵读演绎经典中把国学化为行动的;有采用晨诵暮读的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协同开展的;有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书声朗朗的校园更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会培养少年成为当代的谦谦君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然而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一、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语言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直至塑造他们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

二、诵读经典为语文素养奠基

中华古诗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不断提高了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小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潜移默化的话,会对他们一生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老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诵读经典为写作提升奠基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8

开展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1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这些祖国优秀文化精神,足以成为少年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学校将“古诗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举办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五墩实验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精典诗词,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学校之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在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收获和体会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我们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古诗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五墩实验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2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一下午课外活动(单周诵读、双周写字),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学期结束,评选诵读小明星。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与学校大型活动相结合。上学期我校举办两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班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有古诗新唱,有根据古诗意境的表演,有形式多样的朗诵,还有师生同台表演的歌舞等。在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也以经典古诗文为主题,形式多样,孩子们在快快乐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二、措施到位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和创作的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经典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举行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

(1)学校举行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师生明白讲普通话、诵读经典的意义和重要性,倡议师生亲近母语,共同行动。

(2)各班利用班队会深入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工作。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诵经典文,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全体师生人文素养。

(1)学校通过师生比武这个平台选拔优秀师生,通过培养诵读尖子,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激发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举行全校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从中选拔书法苗子,展示学校写字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每个月各个班级评选“课外经典阅读小明星”,每月上报给学校,在升旗仪式上由校领导亲自表彰、宣传;

4、各班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创编童谣、编抄报、编写书籍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5、本学期学校举办了“经典阅读活动”,结合各项诵读竞赛,开展经典阅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经典诗文朗诵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并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3、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经典优秀选文为主。(其中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经典的选萃等。)分低、中、高三个阶段,6年完成。

一、二年级主诵:《三字经》,优秀古诗文20首

三、四年级主诵:《弟子规》,优秀古诗文30首

五年级主诵:《论语》,优秀古诗文20首

六年级主诵:《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4、教学原则和方法

A、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B、方法

(1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2)每日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背诵。

(3)每周利用星期二的校园广播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4)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校一定会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更扎实。

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3年12月27日下午,在镇中心小学二年级二班教室举行了“庆元旦 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年9月开学以来,我校根据市教育局和辛寨镇校办的的精神,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给不同的年级安排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一年级的《弟子规》、二年级的《三字经》、三年级的《75首古诗》、四年级的《论语》、五年级的道德经。为了检验一段时间以来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特地在元旦到来之际,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现将二年级经典诵读活动的比赛情况总结如下:

1、诵读活动的笔试情况:通过笔试可以看出学生对三字经的背诵很熟练,理解的也很好,达标率98%,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字学生不会写,但是在测试中,要求学生可以用拼音代替。

不过总体效果很好。

2、演讲比赛情况:参加活动的有二年级的全体学生、所有的语文老师及参赛学生的.部分家长。

每个班级选出5名小选手参加演讲比赛,所有的参赛小选手演讲很精彩、背诵很熟练,博得了在场家长的一众好评。

3、在利用评委加算分数期间,指导教师又进行了现场问答(如:五谷指什么、六畜指的是什么、八音、七情、五常等问题)孩子们回答的很精彩,让在场的老师和家长瞠目结舌。

通过经典诵读比赛,可以看出,学生不但背过了,而且理解的很好,还能做到学以致用,我们的孩子懂得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下一学期,我们会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发扬下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4为了推动我校的读经诵典的水平的提高以及活跃校园文化,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全校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校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弟子规》的要求,语文科组根据计划和学生实际,进行了不同年级背诵不同段落的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而且按照学生的兴趣,形式多样化,同学之间也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检查、表演、评价等。总的来说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还促使了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同学们的经典内涵更丰富了。

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学校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此次比赛是在各级段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层层选拔后进行朗诵比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在座的评委及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老师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小学生朗诵比赛活动总结范文5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使得“唱读讲传”活动在全校师生中逐步掀起高潮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1、将经典诵读编入学校发展规划

学期初,霍校长就和老师们确立了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学校使命来抓,这样成就了石桥小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使我校办学内涵得到不断充实。自2009年以来,我校开展的诵读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先后组织师生一起学习了以《弟子规》和古诗文为代表的经典。在诵读的基础,我们开展了体会和践行经典篇章的精髓系列活动,如诵读《弟子规》后我们开展了学生德行教育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说“孝”事、唱“孝”歌、做“孝”行等等。

为了能将石桥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把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列入到学校整体规划发展目标中,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将继续通过倡导经典诵读,践行经典精神要义,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领导重视,带头参与

我校之所以有浓厚的诵读经典氛围,一方面来源于经典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校领导对诵读经典的重视。他们不但自己诵读经典,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相关学习活动,更在自己家里推广经典诵读活动,带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增广贤文》《唐宋诗词》等经典篇章。正是有了领导的带头参与,学校诵读经典的氛围也更趋浓厚。

3、注重师资培训和专家引领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与文学的瑰宝。诗歌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律优美,寓意深刻。培养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有利于灌输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培养文学上的审美意识和修养,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诗歌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结合他人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提出一点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古典诗歌不少于160首,毫无疑问,新课标彰显了对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内涵美等特点呢?显然,常见的诗歌教学模式“解读字词含义——理解诗句大意——诗歌白话化——总结诗歌思想”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会诗歌,能够说出诗歌大意等。培养学生体验优秀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鉴赏法,探究法,诵读法等。在鉴赏法上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几幅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歌,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池塘的荷叶露出水面,蜻蜓轻盈地在荷叶上飞舞的美姿……。展示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留在脑海里的意象,让他们自己勾画一副图画,感悟到诗歌的意象美,画面美。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该诗歌的配音朗诵,优美的音乐配以韵律整齐的诗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从而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操,激发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目的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遵循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识字,能够背诵诗歌,说出诗歌大意。事实上,这些都是与当今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反思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手中只凭借一本教科书一学期从始而终。一本教材对于想象力丰富的现代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教材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包括教师手中的资料多样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图片、动画、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典诗歌的题材多样化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题材多样,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国学”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教材内容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要求,教材内容从简到难。小学低年级阶段,诗歌简短易懂易背诵为佳。比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歌韵律优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诗歌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哲理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古典诗歌的内蕴。

一个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经验,而且也要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反思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改进大有裨益。正如申继亮所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积累经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教学水平。

小学生经典美文篇10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经典文化,感受经典诗文的巨大魅力。真正的经典是“俗”的,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在过日子的时候随时可以运用,使大字不识的山野村夫也能够耳熟能详。很多经典的语言甚至可以成为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俗语套话,随时就能脱口而出。总之,经典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很世俗,很生活的。它是从日常生活的习俗与规矩中不断积淀与升华出来的,它立足于最基本的人性,着眼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关注人本身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和状态。它不仅是一种士大夫哲学和精英哲学,更是一种平民哲学和生活哲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很特殊的地方,也是它的优秀所在。学生认识到经典诗文的内在魅力之后,对经典诗文的学习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其次,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要想提高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的氛围尤为重要,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文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杜威曾说过一句话:“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是的,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白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也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为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背诗比赛,把古诗作为书画内容比赛,或是运用经典诗文的作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经典诗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文,诵读感悟。我欣赏这样的语文定义: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品古典诗歌灵性风采,游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学校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中华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能植根于辉煌的民族文化,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石和文化基础。让孩子去读一首古诗,就要求他对古诗中的意思、意境有充分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耳濡目染于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潜移默化其气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不需要要求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我们相信,等到有一天学生心中有“万水千壑”,厚积薄发,自然也就“文思泉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