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2:17:16

真实作文

真实作文篇1

关键词: 作文 真实 教学对策

一、真实的含义

“真实”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即“素材真实”,就是作文尽可能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第二层即“情感真实”,就是作文要用“心”去写,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经常说的“我手写我心”就是这个意思;第三层即“艺术真实”,就是要求作文要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活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补充或虚构,但最终要给别人一个“真”印象。

二、强调真实的必要性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表现真实的自我,描写真实的人生,抒发真挚的情感,运用精心的构思,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在作文中体现出了个性的丧失,创意更谈不上。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那么高尚的;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唯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弄虚作假”,主要表现就是作文中的胡编乱造、抄袭、改头换面,借鉴他人的文章。学生们作文的虚假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造成虚假的心理上。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作文的真实性有多重要。殊不知,长此以往的这样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虚伪。诚实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只有以诚实为基础,才会使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和沟通。见文如见人,作文要与做人结合起来。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

三、作文中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只有真善美相统一,文学作品才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真”前面我们已讨论过了。在学生作文中,除了内容真实,感情真实外,主题要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要向“善”。鲁迅一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所以在写作中,作者要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作文要“感情真实健康”。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曾经针对中小学生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思想健康”这一条提出过看法。他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所谓思想的,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健康”“不健康”问题。

“美”是对于作文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作文中美包括多方面,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等等。其实,在作文中还要体现选材构思美,即我们所说的作文,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就需要在选材构思上下功夫,如写一个人,学生一般都会记叙一两件事,从正面烘托。我们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以反面素材来描写,从而反衬人物的形象。所以在作文中,引导学生写出新意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在作文中,只有体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启发感染读者。

四、“真实”作文的教学对策

(一)用心观察感悟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发生的、电视网络传播的、他人讲解的……如此多的素材,学生们却仍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所以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学生要带着感情观察身边人、身边事。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上作文课时,如讲到景物描写,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室外,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如若记人,就可以随机以班级学生为例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素材,时时有变化只要用心去观察感悟,就会成竹在胸。

(二)用心阅读积累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而且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运用、素材的构思都会得到历练。书籍中暗含着一个广阔的丰富的社会,我们从中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汲取思想精华,与书中的作者、书中的人物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激发与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会、论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感到分享的快乐。

(三)用心表达交流

学生将观察的素材、阅读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写随笔、记心情日记等,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学生不仅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日常的写作中学生也会以真实生活为题材。随着积累的增多,感悟的增加,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泉水一样汩汩流出。对于学生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范文来读,存在不足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取其长处,弥补短处。教师的评语也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教师作为读者也是在与学生交流。再加上教师的身份因素,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定要认真对待,用心品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所以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虚假,走向内心,走向真实。在老师潜心挖掘,精心指导下,学生的思想定会走向成熟,学生的作文也会走向真实。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成芹.浅谈学生作文中的“真实、虚假、虚构”.保山师专学报,2006.1.

真实作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流露;口语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01-01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一、内容贴近生活,让作文成为学生流露情感的载体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作文也就不会水到渠成。

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群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二、注重口语训练,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要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必须要加强平时的口语训练。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用口语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毕竟口语训练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有时比书面作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快乐的生活中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诉真情,把作文口语表达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件事,让学生爱说,爱表达,在说中流露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我们在课间看见学生玩的非常开心,跳绳、踢毽子……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口语表达,让他们说出自己玩游戏的过程或者心理感受。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训练学生对场景描写的把握,又可以训练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法。还比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口语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是对学生情感的启迪,对学生作文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真实作文篇3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关注自我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蕴涵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只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就是关注自我,从自身出发,冲破种种樊篱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意识。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毕竟生活是创新的原材料,是创新的巨大能量。

1.让学生学会“摄影”――用眼睛去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大自然就像一帧巨幅的图画,当你看见春季那醉人的嫩绿,那绿色的一望无垠的田野,那巍峨的高山,那清可见底的河水;夏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秋日的,无一不触发学生的灵感,在大自然中惬意地遨游,撩拨飘逸的诗情……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喷涌出来。不知不觉中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悄然中灵感之神向他们走来,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涌入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会观察大自然的静态,在观察静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动态,即大自然中那些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日出日落,月蚀等都是最富感知强度的大自然的动态。

2.让学生学会“录音”――用耳朵去倾听

认识世界,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双休日、假期带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带到洋溢着别具一格的乡土气息的世界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心情愉悦,爱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流淌。生活中这种充满活力的声音,简直就像音乐让他们如痴如醉。大自然的音响,特别能引起学生美好的联想,贵如油的春雨淅沥淅沥,夏日蝉鸣,青蛙的“打击乐”,蟋蟀“召开家庭演奏会”在草丛中演奏动听的音乐,秋风敲打着窗棂……这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当听到蝉的鸣叫,他们会饶有兴致地猜想“蝉唱的什么歌”;当听到青蛙的叫声,他们会站在稻田边上,与青蛙亲切地“对话”,编写《青蛙王子》的童话……

3.让学生用心灵学会感悟――观察社会生活

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个性自由挥洒,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跳出作文空泛的“瓶颈”,拥有一片崭新的天地:徜徉江滨公园,漫步热闹街市,融入社区生活,了解风俗民情,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己“思想贫血症”,去认识社会,并能分辨“美”、“丑”、“善”、“恶”。

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说过:“生活中有些人和事,会使你心头突然一沉,产生强烈的感触,这样的人和事就是你写作的最好材料。”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作文,其题材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创造一个自由的,奋发向上的作文空间,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中采撷绚丽的浪花,学生便可以“多见而识之”,以不拘一格的思想,写“自己的”、“自然的”作文,长此以往,定能达到“说真话,写真事,做真人,表真意”的境界,何愁作文不言如波涛风行水上?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二、结合特有的人文环境优势,开展探究性作文教学

还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作文天地,进一步解放智慧,让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拓展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感悟作文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进而增强作文的活力。

1.以“环保”为内容的主题式探究性作文教学

环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用“我手写我心”。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共开发了“节约用水调查研究”、“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社区的环境卫生调查”、“市民卫生习惯调查”、“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为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爱护人类资源的重要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初步掌握开展实践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撰写探究性作文。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减少环境污染作出努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社会实践的体验,而且增强了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菜单式探究性作文教学

其基本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探究主题,围绕主题开发许多可供选择的“菜单”――小专题,围绕小专题再开发出许多“小菜单”――小小专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小组,选择“菜单”,拟定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围绕《福清旅游景点》、《福清小吃》等“主菜单”实践探究,开发“小菜单”进行独立自主地探究。从多处景点(瑞云塔、豆区园、黄阁重纶、嵩山风景区、石竹山、黄檗寺、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化山、目屿岛、弥勒岩等)中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音像素材,进行自主地探究。在这个自由的探究天地里,学生用笔描绘自己在调查访问中的酸、甜、苦、辣,记录下调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大大激发了每一位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实作文篇4

关键词: 真实 作文 关键

倡导真言,提倡真实表达,既是我国古代道德传统的体现,也是从古至今为人推崇的教育理念。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很直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反复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生的作文却存在严重失真的情况。“套”、“凑”、“编”是学生作文时常用的三招,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在记真人、写真事、诉真情、抒真意、求真理方面欠缺。为什么要求学生真实作文呢?因为,只有写真话、抒真情,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才能实现做人与作文的真实结合。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现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就只会套范文。教师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几十篇范文,或者更多,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作文的题目要求来加以改头换面。结果,学生的作文成绩暂时是提高了,可是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谈到学生作文的真实化,不能不首先提到教师专业素养的加强。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正确的作文教学观,以科学的作文指导方法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才能谈学生作文的真实化。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途径还是很多的,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的有关作文教学的著作,可以通过与周围同事关于作文教学的教研,现在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网上文章的研读,等等。

二、让学生倾吐生活的积蓄

文章来源于生活,人生的阅历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倡导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就要很好地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这笔财富,使他们付诸笔端,在作文中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点上,叶圣陶曾经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那么如何让学生倾吐生活的积蓄的呢?这要体现在作文题目的布置上。以往,教师布置的基本都是命题作文,由于并不能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果有不少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现在,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三、不断写作实践

作文教学要能实现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就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写作实践。否则,临时抱佛脚,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此看出,要提高作文能力,只有进行持之以恒的作文实践,此外别无他法。那么,如何进行经常性的写作实践呢?经过琢磨,我觉得有两种做法比较现实可行:一种是写随意作文,利于学生倾吐生活的积蓄。由于这种方法在上文已有所述,故不再赘述。一种是写日记或写笔记。那么,写什么?怎样写呢?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写日记,语文教师每周应该集中收上来检查一至两次,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最终达到作文能力的较大提高。记得我上小学时很怕作文,到中学后听了语文教师的话,坚持写日记,结果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觉得真是受益匪浅。所以,现在我当教师了,我也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而且也已取得不小的成效,学生中真实的写作越来越多了,令人欣慰。

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要叙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试想,如果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有了自己的看法主张,还会出现那些雷同的作文吗?可以说,作文雷同,是作文没有很好地做到真实化的突出表现。因此,为了很好地实现作文的真实化,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一方面要认识到写作是真实的写作,应该写真事,抒真情。张志公先生说过:“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写作跟思路的关系,它将有力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更好地实现作文的真实化。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应该说,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实现作文真实性的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会有真实的反映,也就谈不上真实的写作。

五、采撷浪花,呈现生活诗意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语文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传统名篇和时代的精品,旨在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来感染、熏陶和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味和人文素养,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感悟的诗意阐述。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了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凋,却有青松如盖的清新幽美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雨后,碧空无尘,松针如洗;山泉水涨,水石相激,松针上的水珠在月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素练般的山泉亦在月光下熠熠发光,山林中一片明净与幽静,澄静精致、淳古澹泊的境界与诗人对生活的诗意化体验融为一体,让人叹为观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要依据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此,适时地引导学生真实地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要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教师虽不能盲目地过分地强调主题的高度正确,抹杀学生天性,但也要认真地去理解作品主题的思想性,“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啊!

总之,作文只有四个字:真、情、理、我,就是写出一个生活中的“真”,抒发一个内心的“情”,辨析一个事物中的“理”,展示一个众人中的“我”,所有这些,都离不了“真实”二字。因此,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在“真实”上下功夫,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写真话、言真情,而不是屈从考试、高分的需要而扭曲自己的心灵,这应当是我们作文写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和语文教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真实作文篇5

其实,就像这渐近稀疏的星空。也许,我们只会相信星星是真的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出现了星座这个概念,但是,谁也没有察觉到,每一颗星星之间隔了多少距离,彼此的联系又有多遥远,虽然对于浩大的宇宙而言,也不过寥寥。但,对于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而言,距离反成了其次。结果,我们只知道星星很美,却从不知道这美,美得多凄厉,对,就像是在沙漠中遇难时,看到了绿洲,可惜,那只是海市蜃楼罢了。

也许很难想象,这么美丽的星空在这个说法面前变得如此凄凉,可事实就是这样,那么,这算是“真实”吗?我不知道,毕竟,我也只是那一群仰望星空的、渺小的人里中的、一个罢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存在罢了。

同样,如果我所谓的星星拥有智慧的话,又或许所谓的“智慧”也只是一种假象,是一种“愚蠢”的话,世界上的人们又会如何对待这份“真实”呢?星星若是拥有智慧,隔着这么远的距离,看着这世上的人们,应该会看到大片大片的黑影吧,就像乌云一样,盖满了天空,但终究不是什么幸运。星星是否也会想到这所谓的“黑影”之间有着怎样的纠葛,这些“黑影”之间有着多么复杂的关系,复杂到让人难以理解的关系,这,大概也是一种“真实”吧,对星星的真实。

虽然不想承认,自己也堕落在这种“真实感”里,明明知道这“真实”早已腐烂得不堪入目,可我还是想要相信,因为,这就是我的“真实”啊。

在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是这副德行,虽然,自己没什么资格说他们。但我所见的,只有那讽刺的“真实”,也不知这是悲哀还是幸运。每天做着相同的动作,学习,学习,学习。每天看着相同的嘴脸,无聊,无聊,无聊。每天忍着相同的抑郁,压抑,压抑,压抑。这,算是我的“真实”吗?其他人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像我一样摆着一副“我是老好人”的样子,心里却在做着无数斗争,结果,真实,被埋没,以至于再也找不出过去的真实,然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可笑的“虚假”所代替,每天,对着自己这副再也改不掉的破德行唾弃。所以,我堕落了。

在家里也是。明知道眼前的是养育自己的有很深感情的父母,也明知道自己念头的可鄙,可我还是忍不住泛起了这个念头:“父母什么的,没了就好,我一个人努力,也可以活下去的。”也许是忍耐了太久,也许是太久没真正生气,又也许是太久没动感情,更也许是太久没打心底流眼泪,看着父母的样貌,听着父母的声音,我,倦了。所以,真实什么的,都散了。所以,我再次堕落了。

真实作文篇6

可在实际高考备考中,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时常常一味地突出技巧,强化模式,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想法受到压抑,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也苍白无力,毫无灵性可言。因此,倡导学生真实个性写作的训练迫在眉睫。

一、“真作文”写作的特点

什么是“真作文”?简单说,就是学生能独立写作,抒写真情实感,能根据自我需要,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过多受外部干扰。作文中体现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着力表现自己真实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从众,不随大流,真实无欺,同时重视独立思考,不落俗套,显现个性,敞开心扉。让作文成为自己真实情感的载体。敢于打破旧条条旧框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加工,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写作风格,作文中要体现出作者特有的悟性。“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二、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实施“真作文”写作

(一)教师积极引导,鼓励真情写作,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写作实践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观念和教法上都应强调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

1.尽量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

2.可以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地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

3.在平时作文中不限篇幅和篇数。

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主要从书本、报纸杂志和影视媒体获得,过分强调写真人真事,往往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抒发真情实感,因此要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5.写作一定要从生活出发,与阅读联系,拟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常常鼓励学生在看过电影或者小说之后,趁思维活跃、情感炽热之时,抓住灵感写出真情之文。

在具体作文实践中要注意:

1.在训练环节上,在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大作文的同时,可以采用每周千字随笔训练、课前小演讲、时事述评、班会活动、投稿征文、教师节给母校老师写信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训练。

2.在训练形式上,在注重整篇的大作文训练的同时,也要经常进行片断的小作文训练。比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人物速写、景物描绘、场景对话、灵感偶记、杂感随笔等片断作文的练习,并把它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让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3.在训练体裁上,在注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基本文体的训练的同时,也要不忘其他文体尤其是实用文体的训练。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作文的系统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由高一至高三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按照学生认知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我们完全可以大致理出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分化”的训练序列。比如在高一阶段,我们鼓励学生每周写随笔,要求不少于800字,每周写读书摘记,不少于800字。随笔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高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于语言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便在训练体系的引导下逐步达到了融会贯通。

(三)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阵地,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增强其文化素养,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真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语文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与文学作品的感情碰撞,品出情味、学出“语文味”,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还应扩展课外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从名著名篇中汲取营养,体悟名作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表达,增强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触摸与理性思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整体提升,这样自然就能写出真作文来。

(四)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文学样式自由写作,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创新能力

个性化的“真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当然,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在平时的作文常规训练之余,我就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创作写作,比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汩汩的流水中,倾诉着无尽的愁思……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样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真实作文篇7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寻找一种快速便捷、短时高效的方法的想法都是空想。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作文有作文的教学规律,它注重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会有显著效果。作文本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写出作文的厚度,我们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实实在在地遵循教学规律,稳抓稳打、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最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若操之过急,想立竿见影,反而会适得其反。

拨开作文教学的浓浓迷雾,探求作文教学的源流,追究作文教学的根本,我们发现,求真务实才是作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1 感情要真实

所谓求真,说的是作文要真情实感、内容充实,能真正反映为文者内心的真实所想、真实所思、真实所愿,而不是为写文而写文,作文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从作文中,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学生写的作文要和他们的年龄、心理相符,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都不是正常的人生之态。如果学生故作成熟,故意堆砌辞藻,虽有华丽的外表,但实质是假大空。这样的话,何来真性情,何来学生说真话,又何来我们追求的真实世界。求真,就应该求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感、现真面。而要求真,就一定要务实。没有务实的教学态度,就不能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水平的文章。

2 教师素质要真

务实要求教师要有真才实学。就是说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自己应该热爱写作,要有真实的写作体验,方能和学生共同探求写作方法。。有一位语文教育名家曾说,语文教师要有文人气质。上起课来,才能大气沉稳,富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做的工作本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依然日久弥新,呈现一片生机盎然之景,就是我们汉字本身具有独特魅力。而汉字魅力的最好体现就是文章。一个一个汉字的组合,最终成就我们母语洋洋大观的气象。学生爱上语文,就是从爱上写作开始。好的文章会让他们对语文有崇敬感。若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切身的写作体验,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了。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上,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语言要力求准确、传神、精炼达意。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拖泥带水的。很多语文教育名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语言高度凝练、切中教学内容。他们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魅力,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语文教师,由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向语文教育的艺术家发展,是语文人的必然要求,自身素质的严要求也就在情理之中。故说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甚至到某一个教学手势,语文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锤炼,这些都是实的必然要求。

3 作文训练要务实

除了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需要从实处慢慢提高外,作文训练就更应该从实处着手。作文教学虽然看似无处着手,却处处需要用真心。无论是作文的立意、文章的语言还是文章的结构等方面,都要求语文教师从小处入手、从细处着手。其实教学效果就在细微之处,细小之处更显真功。作文训练不能走过场,如走马观花一样。日常作文训练不可谓不多,多练不如精练。精练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的有效指导、佳作展示、示例范文等多方面下真功夫。每一次精练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而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实的收效。

4 素材积累要务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要写得好,就必须积累大量素材。只有广泛阅读,才能给作文无穷养料。文章写得空洞乏味,必定是狭隘的阅读造成的。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全书,正是这些作家在小时候的积累,才为他们将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的给学生开列读书数目。但是教师不能光是开数目,要学生读什么书,老师也要花时间去读,教师应该和老师一起读书,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同时学生若能做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读书心得,写一些读书之感,必然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和教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实心实意。除了扩大阅读面,写作还和诵读有关联。写离不开读,读写结合才能夯实写作基础。要把读写落到实处,我们需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利用好早读的时间,教师找一些适合学生晨读的材料,做好计划,学生就能读到很多美文,自然也就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需要教师用心去做,把它做实。

5 教研活动要务实

真实作文篇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点明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而事实真实,这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呢?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呢?第一,新闻作品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的反映这种客观性。如果事实没有被真实的报道,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新闻正因为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所以有人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资格”。没有真实性,事实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也都是空话。第三,新闻作品是现实的报道,也是历史的记载。第四,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观众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

二、适度的文学性语言――锦上添花

来看看一段普通的新闻解说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美景不止在诗里,在咱们家门口――白河游览区就能看到。而且今年白鹭飞来的比较早,数量也比以前多出了几倍。记者日前在白河湿地公园看到,数百只白鹭在此觅食,它们时而掠过水面,展翅翱翔,时而驻足坝上,梳理羽翼,神态悠闲。尽管电视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但这段文字运用白描等手法将细节描写出来,配合生动活泼的镜头语言,使新闻传播效果锦上添花。

三、过犹不及――文学化语言要适度

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都十分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在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再造理想材料,并以这些理想材料为工具再造“第二现实”的过程。而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所以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不能“再造”事实,要“再现”事实。如在我台的“救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面对的大多数对象是家境贫寒的弱势群体,在对这些困难家庭的描述中,就要避免“破烂不堪”、“让人心寒”等过于刺眼的词语,更不能用文学语言过多地渲染,这样做一是对当事人自尊的保护,同时也是要突出在困境中奋起的健康向上氛围。

真实作文篇9

如何才能使剧情真实,没有虚假的成分在里面,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各有言辞、莫衷一是。对于电影剧情真实性的讨论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诗人和历史学家一个用韵文叙事,一个用散文叙事,他们之间的不同,不是他们文体表达方式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喜欢用韵文叙述历史,这样的格律并非是限定内容的固定方式,能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唯一不同的是事情是否真的已经发生。因此,诗比历史更加富有哲学性,而成为更高境界的东西。诗词通常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情,而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具体事件,”这种观点虽是一个较好的定论,但现实中的矛盾并不会消失,诗人认为此事“有可能发生”,而观众不可能全部赞同作者的观点,有些观众认为作者所叙述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纵观文坛的发展历程,许多文坛名家都对文艺创作中真实与虚假问题,提出过精辟的观点,结果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其中较权威的观点有:郭沫若的“失事求似”之说,茅盾的“两个真实统一”之说,余秋雨的“七项原则”之说,邵荃麟的“实实在在写史”之说以及郭启宏的“传神为上”之说等。在这些观点中,实施性较强的当属余秋雨的“七项原则”之说,其宗旨为:“一,对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事件要反映其真实的一面。二,史书上确有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必须真实,他们若为剧中主角,则更为严谨。三,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要清晰,时代特征、历史氛围以及社会状况要做到真实。四,剧中由于剧情需要虚构的部分,要符合特定的历史情境。五“,真人假事”其所发生的事不但要与“真人”的身份、性格相匹配,还要符合特定的历史情境。六“,假人真事”,即剧情中虚构的角色在承担历史上发生的真事时,该“假人”外表和内心特征要与历史事件有内在的统一性。七,对于剧情中真实的内容,即所谓的“真人真事”要彻底保全其历史的原貌。”余先生的这段高论,对于历史题材的电影艺术创作,确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它的不足之处是,它无法做到让任何题材的作品都能做到真实而不涉假。在国外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争议和矛盾,最具权威性的说道是德国电影家法斯宾德的一句名言:“戈达尔说,电影是一秒钟二十四格的真理。我说,电影是一秒钟二十五格的谎言。”这两种说法观点相悖,但都各自立场坚定。崇尚真实,藐视虚假,是人们内心在接受事物的潜意识。然而,真实的界定很难把握,即便理论家的文章中满是为了证明真实性的各种论述,但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中,依旧是茫然无措无从着手。其实,电影艺术的创作和其他叙事文艺作品类似,为了让观众在观看电影作品时真正融入到剧情发展中,随着主人公的情感波动而起伏。换言之,对于创作者追求的真实感并不是理论上的或者客观存在上的真实,而是以使广大观众认可剧情,与角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即所谓的“真实感”。真实与真实感,虽一字之差,却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所以,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真实,而是真实感,即以真实感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最大限度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实现感同身受的境界。二千多年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可信却不一定有的事,比不可信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有意义”。亚氏名言中的“可信”与“不可信”,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真实感,即影片事件所给观众带来的主观感受,而并非纯粹追求历史事件的真实。

二营造易信不疑的剧情风格

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意或无意的在自己作品上产生的一种特色形态,定型以后的风格会受到与之审美取向相同的人的借鉴和模仿。风格的另一个代名词叫“主义”,艺术理论把不同的作品分成不同的“主义”,有多少个主义就有多少种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六种主要的风格:现实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自然主义风格、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主义”是不同国度在特定时期、特定理论体系支撑下的创作产物。它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秩序性。从一定视角上看,各个“主义”表现的是艺术特色与生活的关系,或疏、或密、或近、或远、或形似、或神似。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对作品风格定位时,要准确把握特定的历史、地域、生活方式等理论。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剧情去拟真,可以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夸张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或浪漫主义风格,这样不易让观众起疑,从而增加剧情的可信度。电影创作者要营造熟人熟事,观众才会易信无疑。这是一个普遍的创作法则。同时,如若电影编剧对各类电影题材都很在行,那么大部分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真实感。老舍创作的经典作品《茶馆》,就是运用现实主义风格的手法,展现了一幕真实的故事情节。虽然该片也有人评价“故事不够紧凑,人物杂乱”,但是,没有人怀疑该片的真实性。因为老舍对老北京的普通民众、市井风俗等十分熟悉,在与观众书信互动时,老舍这样说:“官场达人我不熟悉,无法描述他们生活的真实面貌。我所结识的都是小人物,这些人过着清谈的生活,常下茶馆,我就把他们集中到一个茶馆里,从进出茶馆人物的变换洞悉社会百态的变换,同时映射出当时的政治时代特征等信息,这就是我写茶馆的初衷”。正因为老舍熟知北京文化,对茶馆文化深有研究,其作品《茶馆》的真实性让观众深信不疑。曾一度热播的《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影片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这些影片的真实性问题上观众均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几部电影的编剧均为芦苇,是位资深的剧作家,由这样一位深谙其道的编剧营造剧情,鲜有人疑其不真。为了表现电影的真实性,电影会竭尽全力向受众展示其真实的一面,如影片中角色的造型、剧情、动作等,摄影机常常以客观或主观的视角让受众去观察和体会。使之在精神的时空里,由直观的生理接触潜移默化为生理感受与意念幻觉,从而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附加到影片中某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站在片中人物的角度和位置来感受剧情中所上演的内容,有时还会将自己置身于剧情中去想象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例如,电影《沉默的羔羊》就成功运用了现实主义艺术特点,把受众和片中女警官克拉丽共同引入变态杀人案的迷津中;《泰坦尼克号》运用浪漫主义风格把受众与露丝、杰克共同带入毫无心理准备的巨大海难场景中,体会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节;《人鬼情未了》运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莫莉的危险处境,由于剧情的前期铺垫,观众比她更清楚事态的发展,从而处处为她担心;而在以“痴人说梦”形式进行叙事的《阿甘正传》中,以现实主义风格叙事,使观众通过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的关注,产生对美国社会状况、历史、未来和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真实”体验,透过剧情引发深入的思考与感悟。电影艺术的创作正是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用高度的真实性使有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艺术内容吸引观众,使观众体会到片中那一时刻的逼真场面。这样的电影让观众置身于现实生活不可能会发生的境况中,引发观众思考从未想过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三运用“逻辑真实”手法营造电影真实感

如何切实可行的获取真实感,紧跟时代步伐,领悟社会精髓,深入剖析事实真相,创作出可信的故事,是每一个创作者的心愿,电影创作者应依据电影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灵活运用创作法则,以抛弃虚假为准则,烘托真实感为目标,做到理智的创作行为,这才能够体现电影创作者的巧思与睿智。在一部电影中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以及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作为剧情发展的主动脉,也是电影创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在电影创作中营造真实感的常规手法是:第一,故事情节要投观众所好;第二,故事情节要表述作者熟知和感兴趣的内容;第三,故事情节的内容要符合电影的表述。除了这些创作法则,在营造故事情节真实性的手法上“,逻辑真实”艺术手法的应用也是营造电影真实感的良好手段。美国的科幻大片《第六日》讲述的是关于克隆技术的故事。影片开始就设定了一个大的前提:克隆技术的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野心家却打算用来操控人类,这是该电影的主要线索,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开来,讲述了不同类型克隆人间及克隆人与人类之间的故事。在影片的大前提下,使编剧设定的场景及各种情节进入我们现实生活空间,让观众产生了真实的内心感受,而且影片还给真人和克隆人赋予不同的人性进行各种较量,使观众产生更加真实的身心感受,在带来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使观众产生了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加入真的存在克隆人,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该影片有效运用“逻辑真实”的艺术手法,既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又达到了生活的真实,在这种兼具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由于“逻辑真实”手法的有效运用,使电影给观众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在符合观众内心真实感受的同时,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与人物活动轨迹相似,使人物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使观众的内心真实感受与情感逻辑达到了统一。由此可见“,逻辑真实”是电影艺术创作营造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真实作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小学生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加上老师要求的苛刻和指导的偏颇,致使作文成为小学师生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与时代要求下,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新的突破,作文教学中,尽力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将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变成一种自由倾吐,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日记练笔,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积淀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表现在求真务实上,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从厌恶写作到逐渐喜欢写作,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

1.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首先,学生每天所做的事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学习、劳动及课内外活动;在家里,做家务活和玩耍;在路上,街道、野外等地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其次,是写自已的亲身参与,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情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物。比如,有人物的言行、动物的活动、景物的变化以及事物的发展等等。对学生来说,每天要思考很多的事情,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还有的事很无趣味,但总是有些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学生写作文的最基本方法:①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能够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②发现人物的优点,促进自己的学习;③写出观察的感受,把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想法。如此,同学们的作文顺序就不在那么乱了,也不认为作文那么难了。抓住这样的方法,学生就会不觉得无话可写,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信心就会增强,对作文的兴趣就也随之产生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人们都常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服装,爱好穿着打扮;有的人喜欢读书,总是整天都抱着书本;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要写出,就需要仔细观察,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作文。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我们熟悉的环境有:学校、家庭、社区,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还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远山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总结写景作文最简单的方法:①写清景物的地点,形状;②写清景物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观察感受;经过对这两类作文的动手练习,同学们的作文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作文没再那么难了。

3.对日常生活进行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积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各种植物,生态环境变化,风土人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些见闻感受加以积累整理,既提高了作文的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两全其美。鼓励学生把平常生活中做家务、探亲访友以及游戏玩耍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引导他们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拟定一些与学生生活贴切的题目,引导孩子感受现代生活、爱护家乡环境,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聪明智慧,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通过访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现实中的生活。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内容可写了,也不会为写作文而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