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十篇

时间:2023-03-29 07:54:43

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篇1

还记得吗?只有在童稚时,我们才像一张白纸般不会说谎。当我们长大,出于各种目的说的各种或善意或功力的谎言戏,每天都在上演。哪怕是面对最亲密的爱人,撒个小谎就能粉饰太平。而面对,你有过多少谎言呢?德国某知名调查机构在日前进行8000多人调查,结果发现,有74%的人曾在性的问题上对伴侣撒谎。

你曾经就问题对伴侣说过谎话吗?

A、经常说

B、偶尔说

C、从来没有

这道题中,73.7%的人(男女)表示偶尔说,只有12.2%不曾说过。换言之,将近90%的男女为了性曾经说谎!那一句“你是最好的”、“大小不是问题,这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棒”让人越来越质疑,我们是不是被善意谎言的幌子所蒙蔽?

有一个关于作家海明威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他50岁生日时写信给朋友说:“为了庆贺我的50岁生日……我3次,还道俱乐部去连续打中了10只鸽子……”但事后许多研究海明威的专家纷纷表示怀疑,因为海明威死后,他的第四任妻子也是最后一任妻子玛丽・维尔什透露,她这位名人丈夫经常向别人夸耀他与妻子的次数,她叹息说:“那要是真的该有多好!”连大文豪也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别怀疑,性谎言其实就存在于你我身边,你跟那个可能切身参与,无论你是骗人还是被骗。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掉进谎言的陷阱中呢?调查显示,从年龄上分析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就是说,40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人为性撒谎的几率比较小,25-40岁有超过60%的人是这个问题的常客。这说明在25-40岁的人群中,性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性疑惑和难题,这些“熟男”、“熟女”们选择用他们认为善意的谎言粉饰这一切。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千万别在砸杯子摔盘子时因为气愤,把谎言和盘托出,否则以后说什么都白搭!

你为什么对伴侣说性谎言?

A、善意的欺骗让双方都更好受一点,谁不爱听甜言蜜语

B、如果告诉他/她真相,他/她会受不了的

C、从来不主动说,都是对方追问我才不得不说的

D、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方面撒谎?看了调查数据你就明白了。数据显示,男女双方分别有58.9%及57.7%选择了A,也就意味着将近60%的人会把性谎言看做是一种甜言蜜语,甚至主动告诉伴侣以讨好对方,说的人轻松,听的人舒服。看来不仅女人是听觉动物,喜欢甜言蜜语,连男人也心甘情愿被甜腻的谎言哄骗。

当你对伴侣说了性谎言后,结果

A、对方很满意你的话,对性更投入更自信了

B、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C、和伴侣之间的性生活越来越糟糕

D、其他

我们为什么撒谎,因为可以减少摩擦、取悦对方?如果我们的性是高质量的,还需要费尽心机搬出如此这般美丽的词藻吗?正因为我们是凡人不是超人,激情十分总有不完美不协调的因素――他以前的表现都很不错,但最近几年“雄风不振”,你能指责他吗?为了他的自尊心和日后的积极性着想,我们往往会安慰他说:“亲爱的不要紧,你只是太累了,其实这样抱着我就足够了!”

调查数据显示有63.9%的女性和55.1%的男性说了性谎言后,发现“对方很满意你的话,对性更投入更自信了”,谎言后的性生活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不到4%!可见,我们说这些话,无非是希望安抚和鼓励焦虑甚至自卑的爱人,让对方重拾自信,我们的生活也自然更美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坦白从宽”真是一点都不合时宜。

不过,这种算盘还是偶尔打打就好了,超过20%的人认为性谎言对于改善性生活没有根本改变。还用问吗?甜言蜜语听多了便容易习以为常,什么刺激愉悦感都消失殆尽了,中的小小谎言变得像白开水般乏味,还不如不说!何况,再绝妙严谨的谎言总有穿帮的那一天,你总不能每每在他精力不济时都装得高潮迭起吧?再笨的人都能识破。在怎么看待性谎言的态度上,将近70%的男性和女性那该是认为“偶尔为之”比较好。

如果你的伴侣对你说性谎言,你会

A、虽然很难受,但假装不知道,甜蜜地接受

B、他/她这么做也是爱我,在意我的表现,我不但不介意,还很高兴

C、没什么大不了,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D、其他

当性谎言存在与你和伴侣之间时,你既是说谎者,又可能是听谎者,当谎言出自对方之口,你还能忍受吗?只有不足5%的人认为这是对伴侣的不忠行为,绝对不能忍受。有趣的是,参与调查的女性中,选择B的人最多,占39.7%,而42.5%的男性选择A。女性是更喜欢听甜言蜜语的听觉动物,因此大部分女性对于男人的谎言更能包容;而男人虽然也表示“甜蜜地接受”,但这些谎言对于他们的自尊心仍然是个打击。

聪明的女人懂得什么叫做“适可而止”,真真假假才能让男人捉摸不透,适当而巧妙的甜言蜜语比大声吆喝假扮高潮要高明很多!

你是否在朋友面前吹嘘你伴侣的身材?(男性回答)

A、不会,多无聊肤浅的事情

B、偶尔会,让他们羡慕

C、以说这为荣

看完女人的答案,不妨瞧瞧男人的选择。选择“不会说”的占62.4%,但不要忽略了,余下37.6%的男人都干过这事,其中2.3%的人还把这当成光荣。

你会假装高潮博取他的欢心吗?

A、偶尔

B、经常

C、从来不会

这是女人之间公开的秘密,也是男人不肯接受的事实。约有83.7%的被访女性曾经假装过高潮,“我大约有一成时间在时假装高潮,有时当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仍没有感受高潮,他不断地问我,显得很焦虑,仍在不断奋战,我只好假扮很享受的样子,使整件事情显得更为圆满一些。”28岁的yocci似乎说出了很多女人的心声,我们善意的谎言让伴侣的心情变得高兴起来。有65.2%的女性表示偶尔假扮高潮可以讨伴侣的欢心,以维护他们男性的尊严,所以当被问到若未能满足需要时,37.9%的女性当时马上假扮高潮反应,满足男性的征服欲。20%的女性是语言派,她们擅长事后用甜言蜜语安抚焦虑的爱人;而选择把真相坦白告诉伴侣的只有17.3%,她们勇气可嘉,但玩意措辞不当,当你一肚子气时,过于直白和尖锐的批评会严重挫伤他的自尊心,同时也让你们的感情得不偿失。

你怀疑过你的女伴假装吗?

A、没怀疑过

B、有,但无所谓,她也是想取悦我

真实的谎言篇2

[关键词]伪纪录片;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层次;关联式

克·麦茨在他的《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中说:“‘电影符号学家’要做的第一个选择是: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大影片(即叙事性影片),还是短片、纪录片、工艺片、教学片、广告片?”麦茨肯定了前者:“叙事性影片的研究(至少在初始阶段)就成了重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麦茨将“叙事性影片”与“纪录片”做了一个明确的区分,并且将重点放在了叙事性影片身上。“简而言之,一切广义的‘纪录片’之间只有一条名副其实的界限,‘纪录片’的各种特殊样式,一开始就抛弃了叙事的原则。”

这个区分很好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性影片,其重要特征就是虚构性。而纪录片,虽然其本身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即使大多数时候这是一种经过人为选择后的真实,但至少在事件本身上没有人为的虚构。而对于电影来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影片。”

一边是略显乏味的真实,一边是精彩纷呈的谎言,二者在叙事上拥有的本质上的不同,使得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伪纪录片”式电影,--开始就具有了叙事上的与众不同的复杂性。

所谓的“伪纪录片”,即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它披着“真实纪录片”的外衣,内容却是虚构的。但它和“半纪录片”又有所不同,后者是指用纪录片风格拍摄的虚构故事,让观众产生“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印象,而且通常由一个全知观点的叙述者(旁白)来主述故事,但是,观众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电影,它的故事是仿真实的。而伪纪录片则不同,它竭力要造成的效果就是,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这是偶然拍下的真实事件,拍摄者不是专业的摄影师,而是在当时场景下的某个人物,他参与整个过程,并拍摄下来。

伪纪录片的目的,是要让“期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这种代入感,又特别适合惊悚电影、灾难电影营造气氛的需要,从《女巫布莱尔》、《死亡录像》、《鬼影实录》这些小成本惊悚片,到大制作的灾难片《科洛弗档案》,伪纪录片总是用一台摇晃的dv,看似忠实真实地记录着虚构的故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谎言”。

一、伪纪录片:谁是叙述者

站在叙述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叙述者是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电影叙事中的‘叙述人’,由于摄影机这一特殊的‘视点’机制的存在,而打上了特定的叙述特征。”李显杰老师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这本书中将电影叙述者分为两类,即“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前者指“影片叙述人以明确的语法意义上的人称‘我’、‘他’甚或‘你’的身份和语气来‘讲述’(呈现)故事。例如,《红高粱》是以画外‘我’的第一人称来展开叙事的,《青春祭》则以画内‘我’的第—人称方式来展开故事”。后者指“影片叙事本文中没有一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瑞安、戈德罗、查特曼等人则认为,即便没有人称叙述人出场,叙事本文中仍存在着‘非人称叙述人’或叫做‘匿名的叙述人’”。在后文中又将“非人称叙述人”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由镜头来“呈现”的“呈现式”叙述人,一种是“影像+字幕式”叙述人。

对一般电影来说,这个分类似乎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伪纪录片”的叙述者,却不属于上文提到的任何一种。

以西班牙惊悚片《死亡录像》(2007)与美国大片《科洛弗档案》(2008)为例,前者是以电视台对消防队的一次采访开始,电视台的摄影师拿着摄影机面对女记者,女记者背后是消防车的背景,女记者一边与在摄影机后面的摄影师聊天,一边开始了外景记者常规的采访开始前的那套说辞。一段普通的对消防队员的采访后,警报响起,记者与摄影师随同两名消防人员进入一栋建筑,发现建筑里的人被一种未知的病毒感染,大楼在记者一行人进入后被当局封锁,记者的摄影机记录下里面发生的一切,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亡,只留下这一卷录像。《科洛弗档案》也如出一辙,首先是男主角rob将要去日本工作,在他的送别派对上由他的朋友hud负责用dv记录,而后却出现了未知的怪物袭击曼哈顿,逃亡途中,hud坚持用dv继续拍摄,最后同样是大家都死亡,这卷录影成为一份国家档案。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伪纪录片电影中,叙述者并非拿着摄影机的摄影师或者拿着dv的hud,虽然在《死亡录像》中,一开始时女记者对着摄影机讲述消防队情况的时候,有一点像上文提到的“人称叙述人”,如果整部影片都是由她对消防队的采访,那么可以说她就是叙述人,但实际情况是,影片并非真的在对消防队做采访,女记者对消防队情况的叙述只维持了短短的时间,很快她就变成了对一切茫然不知的人群中的一员。她这段短短的叙述,只能作为低于主叙述的一段“次叙述”来看待(这一点将在后文做详细分析)。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叙述者,原本的摄影者死亡,只要还有其他人拿过摄影机继续拍摄,叙述就没有结束。甚至即使所有人都死亡,但只要摄影机还在运作,叙述都可以继续下去。那么,以这两部电影为代表的“伪纪录片”真正的主叙述者就很明显了。很简单,那就是“摄影机”或者“dv”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剧情不允许,也始终会保持摄影机的打开状态,例如《死亡录像》中,记者的摄影机被前来的卫生监察员强制关闭了(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还没有人对摄影机的存在有异议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于是叙述暂停了,屏幕一片漆黑,这时,电影安排了一个好奇的小女孩,无意中打开了放在一边的摄影机,从而使叙述得以继续进行。

伪纪录片的叙述者是摄影机或者dv,这已经无疑了。那么,情况就似乎和上文提到的“非人称叙述人”中的“呈现式”叙述人一致,因为一切都是由镜头本身来呈现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伪纪录片的“镜头”,和上文“呈现式”的镜头,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呈现式”叙述人的“镜头”,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电影制作班子”的镜头:导演的镜头,专业摄影师的镜头,后期制作的镜头,作为拍摄工具的镜头……观众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到“镜头”的存在,这个“叙述者”是完全隐身的。

而伪纪录片作为叙述者的“镜头”,却是一个显身式叙述者,它同时还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上文提到的两部电影中,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它看做一个唯一劫后余生的“人”,在事件之后叙述出当时的一切。

如果将这个“镜头”看做电影中的一个人物,那么我们又能不能将它看成是“人称叙述人”呢?就像电影《情人》中老年的“我”讲述15岁的“我”的故事一样,劫后余生的摄影机讲述了它作为一个“当事人”所经历的故事。乍一看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电影镜头”的特殊性,伪纪录片的“镜头”既是叙述者,也是显身的人物,同时还是电影的拍摄工具。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上文中两种叙述人的特点,既有人称叙述人的显身特性,又有非人称叙述人精巧的主观操纵。

伪纪录片“镜头”的身兼多职,正是其有别于其它影片的优势。

二、伪纪录片:价值观的一致共享

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对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人物这五种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划分出了六个关联式,伪纪录片的关联式应该属于第四种,即“五个成分挤到一起,价值观完全一致共享”。

首先,电影采用的“纪录片”方式,同追求“现实感”效果的小说类似,虽然我们给这类电影贴上的是“伪纪录片”的标签,但是它在隐指读者(期待观众)视野中呈现出的却是真正“纪录片”的外观。它让隐指作者与叙述者靠得很近,甚至作出了隐指作者与叙述者完全一致的假象,“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它直接利用摄影机作为一个‘窗口’或第二双眼睛,观众借此观察现实一一它把摄影机抓得牢牢地,只允许‘记录’正在发生的事。看这样一部影片,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正在发生的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一种涉及许多人的行为与观念的高度复杂的‘结构’。”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伪纪录片”叙述的隐指作者与叙述者看起来仿佛完全重合了,使得观众相信这是一个“完全可靠叙述”。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惊悚电影对“伪纪录片”方式青睐有加了,当下被电影、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轮番轰炸下的观众们已经被养足了刁钻古怪的胃口,茅盾先生观察到的所有人会对《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坚信无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比较‘世故’的读者会拒绝站到隐指读者的位置上,这样,作品对他来说就达不到预期的感动效果。”对坐在电影院拿着爆米花和可乐悠哉的价值观千差万别的现代观众来说,审美疲劳使惊悚灾难题材已经开始走向穷途末路。追求“陌生化”效果的伪纪录片成功将隐指作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缩到最小,也就成功地将隐指读者,即期待观众推到了该在的位置上。

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人物,五要素中的四个在伪纪录片中无疑已经聚在一起了,那么,“叙述接受者”是谁?他在伪纪录片中存在吗?

三、伪纪录片:谁是受述者

伪纪录片的受述者,初看之下似乎是隐身的。无论是《死亡录像》还是《科洛弗档案》,似乎的确有一个隐身受述者的存在,那就是“后来看到这部分录影的人”。《死亡录像》中也许是后来进入那栋建筑并发现这卷录影带的卫生监察员、政府官员或者其他有关联的人;《科洛弗档案》则更明显,因为这卷录影最后成为国家档案,自然是有权限看到这部分档案的人是受述者。这些人,是影片中的隐身式受述者。

而实际上,显身式受述者在电影中一开始就存在,那就是摄影师或者dv拍摄者。

电影中灾难发生之前,所有人都在正常生活,正常社交,拿着摄影机或dv的人刚开始只是在做普通的记录,随后变故发生,拍摄者都怀着“我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的想法,即使在逃亡中、生命垂危时,也有“至少希望以后的人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的执着,这既是保障叙述顺利进行的需要,也保证了摄影机后“受述者”的存在。拍摄者其实是第一个看见拍摄内容的人,也就是第一个受述者。

但是,显身式受述者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叙述,这和隐身式受述者相区别。两部电影中都有摄影机运作,但拍摄者不在的情况出现。《死亡录像》中,是小女孩打开摄影机那段,以及摄影师死亡,摄影机跌落,刚好拍下女记者被怪物拖走那段。《科洛弗档案》则更加复杂,除了上面的情况,只dv的拍摄者就有三个,也就是说显身式受述者不是唯一的。但这并不能抹杀“拍摄者”就是显身式受述者的结论。伪纪录片的确做到了五个成分挤在一起,价值观一致共享。

四、伪纪录片的叙述层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伪纪录片的叙述者是片中显身的摄影机或者dv,这种方式成功地让观众产生了代入感。但是,由于视角被完全局限在摄影机能捕捉到的范围内,要做到完全流畅的叙述并不容易,因此,在摄影机这个主叙述之外,必然有各种次叙述作为补充。

《死亡录像》中始终充斥着一个悬念,就是病毒的来源。这个悬念的解答只靠摄影机的叙述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依靠片中每个人物不同的次叙述,层层拨开真相。首先是女主角随时以“记者”身份面对镜头作出的实况解说,开场对消防队的解说、变故发生时对当时情况的解说、对大楼住户的采访……当大楼被当局封锁以后,被困的人渐渐嗅出了阴谋的味道,住户之一的实习医生的次叙述说明了这是一种病毒。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思索大楼的人员构成,每个人的次叙述为观众拼凑出大楼的结构和人员情况。在这个次叙述里还初次带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顶楼一个废弃的房间。随后,从外面进入大楼的卫生监察员在大家的逼迫下作出一段叙述,说出一部分事实。但是这些人物的次叙述虽然在渐渐补完事实,但是他们掌握的消息本身并不完整,所以,最后摄影师与记者爬上了顶楼废弃的那个房间,在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并看到贴满屋子墙面的剪报,甚至还在老旧的录音机中发现一卷磁带。剪报与磁带自然也是次叙述,虽然作为主叙述的摄影机对它们一笔带过,但是细心的观众自然可以从这些次叙述中提取到信息。

《科洛弗档案》也使用了相同的方式。变故发生时。摄影机还没有拍摄下怪物的形态,所有人都对一切一无所知,电影两次安排了电视上的“新闻播报”来叙述,一次在rob公寓里,一次在逃亡途中的一家电器行里。除此之外,街上人们的议论,大兵的解说,都是低于主叙述的次叙述。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dv拍摄“正常社交——变故发生”这段经历之前,dv中原本就有一段视频,那是在“当下时间”之前,关于男女主角日常生活、游玩的一段记录,这段记录总是不时插入“当下”的记录:电影刚开始时首先播放的就是这段视频,但非常短暂,随后就进入主要事件;随后的逃亡中,拍摄者hud想要倒带去看—下自己刚刚拍下的怪兽的样貌,结果却倒回到了原本的这段视频;电影最后载着他们逃离的直升机被怪兽打落,dv掉在一旁,也许是因为震荡,dv在一瞬间自行跳出这段视频的一帧。这些视频片段对主要故事的侵入是次叙述吗?我认为不是,这段视频仍然在主叙述的层次上,叙述者没有变化,仍然是dv,它的倒放和插入类似于小说中的倒叙或插叙,只是为了渲染男女主角的爱情,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隐指作者想要通过叙述者传达给期待观众的东西,毕竟,影像结构无论呈现怎样的外在形式,它都涉及那个隐含的叙述者的行为。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提所谓的电影中的“彩蛋”,因为这可以说是隐指作者最直接的体现。最著名的彩蛋恐怕要数希区柯克电影中总会出现的导演本人了。《科洛弗档案》中有一些极难发现的短暂的画面,隐藏在正常的叙事之下,这些画面都是经典怪兽电影的一帧(比如金刚在帝国大厦击落飞机的画面出现在《科洛弗档案》飞机失事后一个模糊不清的画面里)。这其实是对同类电影前辈的致敬,但是从叙述学的角度,对电影彩蛋应该如何定位,它是否属于“元叙述”,笔者才疏学浅,自忖目前还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勉强算作是抛砖引玉,期望以后能看到学者们对此的精彩剖析。

结语

通过上文对“伪纪录片”这一新的电影形式进行的简单分析,笔者认为:

第一,“伪纪录片”是一个新的电影类型,其目的是要让“期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人感,这种代人感之所以能得以完成,正是由于这一电影类型做到了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人物这五种要素的积聚,达到了价值观的一致共享;

第二,“伪纪录片”电影的叙述者是片中拍摄工具“摄影机”或“dv”,它是一个显身式叙述者,并应同(“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有所区别;

第三,“伪纪录片”的受述者可分为“隐身”与“显身”两种,后者是摄影师或者dv拍摄者,而前者为“后来看到这部分录影的人’;

第四,“伪纪录片”的叙述层次繁多,是一种拼图式的叙述方式。从这些叙述层次中能明显感到隐指作者的存在。

由于电影这一形式本身在叙述上的特殊性,对电影进行叙述学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其中的漏洞和缺陷,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0,44,45,225,228,232.

真实的谎言篇3

进入8月份,上市公司财报扎堆的季节又到了,经历“最严厉调控”的房地产行业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已公布中报或中期业绩预告的近70家房企悲喜交加,招商地产的营收、净利润双双倍增,而绿景地产营收下降74%且陷入亏损。不过,总的来看涨多跌少,希望看到开发商业绩腰斩、资金链岌岌可危,狼狈降价抛售在即的人们多少有些失望,于是,一些“专家们”又悄然把他们预计的暴跌时间推迟到了第四季度。

尽管中报差强人意,不过,仍然可以从中看出此轮调控的非凡力道。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旺销持续了近十个月,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前4个月,商品房市场的热度更是令人侧目。到了4月中旬,“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被“亮剑”,限贷、限购等措施纷至沓来,房市骤然降温。以万科为例,5、6月份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六成多。上半年,全国商品房总销售面积和金额分别为3.94亿平米和1.98万亿元,增幅收窄。另一方面,新开工面积8.05亿平米、房地产开发投资1.97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5%和34%,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一些专家“松了一口气”,认为严厉调控没有影响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并放出话来:“少拿调控影响GDP吓唬人。”

历史经验表明,新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会滞后成交量暴跌半年以上。2010年中报反映的八成以上是2009年度的经营效果。除了急速萎缩的商品房交易量,最先反映调控效果的是土地市场。“招拍挂”的交易面积已大幅萎缩,成交均价和溢价率也明显下降。调控的完整效果估计在2011年报中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在这个多事之秋,细读万科、保利、招商、金地这些标杆房企的中报,无疑还是很有意义和耐人寻味的。

财报透露真实的谎言

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略带惊诧地传达着这类信息:30家上市房企利润暴增25%……言下之意调控又疑似“空调”了。实际上,中报反映的是2009年的盛况,而非严厉调控下的实况。通过中报数据把握房企六个月来的运营情况永远都是缘木求鱼,这是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固有特点决定的。

首先,房地产企业的实际销售金额与结算金额完全是两个概念。以万科为例,2010年前六个月销售金额达到368亿元,同比增长近20%。但万科在这半年里的“结算金额”只有164.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17亿元少了25%。不仅结算金额的多少事关大小,对结算项目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多选些售价高成本低的项目,当期利润就增厚,反之则会减薄。在相当程度上,上市房企报表里反映的利润、均价都是经过“调控”的,其目的不外是“削峰填谷”平滑业绩。客观上行业特点使然,加之主观上的故意,上市房企的财报乃是“真实的谎言”。尽管具体数字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但公众看到的与其说是真实情况,不如说是房企想让人看到的表象。在遭遇严厉调控的敏感时期,房企更会花足心思,中报的读者也应明察秋毫。万科、保利和招商地产销售金额远远大于结算金额,相当于向池子里蓄水,颇有“备战备荒”之意。而金地结算金额比实销金额高,已经在抽水“抗旱”了。

其次,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都有若干关键节点,不是想停就停想干就干的。哪些是可以“告一段落”的节点,只有开发商最清楚。“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始于4月中旬,此时有的项目再干两个月就可以封顶了,有的项目差一个月就具备交房条件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样的关口停下来。有的项目所用的建材合同签了、款付了、货都收了,只差财务上最后确认、结算。所以四月中旬开始的调控,没有使房地产开发规模应声回落,新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反而顺着惯性继续上冲了65%和34%。至于建材市场钢材、水泥价格的下跌,则主要是心理预期作用。开发商没下令停工,建筑承包商已经不敢多进货了,贸易商预感未来惨淡更要加紧出货。

最后,房地产项目的经营自有规律。所谓房地产开发就是资本的变形过程,从现金变为“存货”(土地+钢材+水泥),再变成可售新房,最后变成更多的现金。一个完整的周期下来,快的要三年五载,慢的可能会拖十年八年。所以,在启动一个项目时开发商不得不着眼于对市场的中长期预判。正因为如些,最早抛出“拐点”论的万科,在2008年前后采取了保守策略。不料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政府救市,富力、恒大等激进房企转危为安,稳健的万科却被讥为踏空。在新一轮的调控中,万科、保利均有反周期拿地之举。今年前六个月,万科新增项目38个,权益面积893万平米。新增项目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平均楼面地价仅为2300元。但这只代表万科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2000多元的楼面地价怎么做也不至于亏。事实上,房企已经出现分化。实力强,信心足的开发商,如万科、保利会逆势而上;实力不济或预期不乐观者,即使降价抛售也会把回笼的资金拿出还债,而不是投入前途未卜的新项目。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房地产开发投资会在成交量持续下降半年之后掉头向下。

总之,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中报不应轻视但也不能轻信,对数据产生的背景和预示的前景要深入分析。

财报三大看点

A股上市公司发财报的一般规律是越靓越先。果然,率先于7月27日中报的招商地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43%和116%,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其余三家均在8月10日这一天公布了差强人意的中报。

首先,考查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的第一项指标当然是销售面积和金额。正如上面说的,要区别实际发生额与结算额。与万科相似,招商地产上半年销售收入达69.8亿元,同比增长143%。而结算金额只有42.3亿元,反而较2009上半年减少41%。保利也是如此,上半年销售面积与金额分别达到267万平米和218亿元,结算面积和金额只有141万平米和108.5亿元。万科、招商、保利销售额比结算额高得多,是在蓄水,金地则是迫不得已在抽水了。中报显示金地销售额下降37%结算收入却增长160%,包括总裁张华纲在内的六位高管离任更给人危机四伏的感觉。

在结算金额下降25%的情况下,毛利润、净利润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毛利润率从19.2%升至24.6%。结果,每股净利润从去年的0.23元微升至今年的0.26元。看来万科非常想让EPS(每股净利润)划出一条完美而平缓的上升曲线,显露出像GE控制财报的“范儿”。保利则显得激进许多,销售金额增长3个百分点,结算金额和净利润却分别增长了35%和16.5%。招商地产则选择了“低调”,结算的销售金额下降超过40%。金地上半年实销金额54亿元,却结算了85亿元!经过结算这个“自选动作”后,四大房企间净利润看起来“和谐”了许多。真实业绩最糟糕的金地,净利润居然没有垫底儿。

到六月末,万科已售未结算面积达530万平米,合同金额573亿元(较年初增长50%)。从理论上讲,未来销售再惨淡万科也可以利用这个巨大的“业绩蓄水池”来“削峰填谷”。

其次要看的是存货。房企的与众不同完全表现在存货中的“房地产开发产品”,万科将其细分为已完工开发产品(已建成待出售)、在建开发产品(尚未建成、以出售为目的)和拟开发产品(按购入价入账的土地储备)三类。保利则把在建和拟开发统放在一个科目里,只能从每个项目的开工时间决断是否在建。存货中的“非房地产开发产品”主要包括建筑用原材料。“老大”万科的存货达1115.3亿元,其中已完工待出售的物业为53亿元(与年初金额几近相同),占存货总值的4.8%。但万科的待售物业并非一潭死水,半年间新增项目成本与销售项目回款均为104亿元。也就是说万科手里的存量商品房仅相当于一个季度的销售额。万科的在建项目(未开工项目占一半)按成本价计算的金额为1062亿元,两项合计较年初净增加了214亿元。不过万科在建项目的总投资约1200亿元,目前只完成554亿元,其中137亿元为今年上半年投入。拟建项目除已经付出的土地成本,还需投入近1400亿元。如果万科要将2012年底以前完成在建项目并将本中报公布的拟建项目完成一半以上,总的资金需求是1300亿元,全部完成则需2000亿元以上。总的来说,万科的存货数额巨大、结构尚好,表现出激进的扩张态势,但资金压力不小。还有一个可以说明管理水平的细节:万科原材料存货金额只有6000多万元,与规模小得多的招商地产相当。

保利的在建项目成本达914亿元,直追万科,而要把这些项目建成最少还需要投入约1600亿元,资金压力也很沉重。招商地产在建项目成本为204.7亿元,建成还需投入300亿元,而拟建项目也已投入315亿元(中报未给出这部分项目的投资总额,估计会超过800亿元)。招商地产的待售房按成本计为25.8亿元,虽然不高却是从年初的9.3亿元升上来的,疑似销售不畅。而保利的22.8亿元待售房则是从年初的38.8亿元直降下来的。和万科一样,金地的成品待售房实现的收支平衡,维持在33亿元左右。金地的在建项目已投入421亿元,还需投入约640亿元。

从待售商品房看,保利手里的现房按成本计算只占存货总额的2.5%,金地则高达7.8%。可见对四大公司来说,捂盘的说法都难以成立。

最后应当看银根。六月未,万科持有资金191亿元,净资产负债率40.8%处于极低水平。但是,万科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95.1亿元。保利、金地、招商账面货币资金分别为125.5亿元、94.1亿元和104亿元,与年初水平基本相当。但保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年的54.5亿元突变为今年的负233亿元。招商与金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是负20亿元和负45亿元。四大房企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合计是负的400亿元,而四家账面货币合计不足500亿元,联想到它们庞大的开发计划,资金面确实让人捏把汗。

小结:

唯稳定预期才能健康发展

万科、保利、金地、招商算得上地产业的标杆。但在许多时候只看标杆会出大问题的。“四大”各有特点,万科不代表保利、金地和招商;“四大”更不能代表成千上万的房地产企业。万科能应对的金地未见得能,金地能扛的中国没有几个中等房企可以。万科好比是大象,其余不超过十家公司是猛虎,中小房企是狗,如果按大象的剂量配药猛虎受不了,小狗可能一命呜呼。以点带面,在房地产领域行不通。

当前围绕房地产的热议有三:一是调控要不要放松,二是空置房,三是否定房产的投资属性。如果调控的唯一目的是房价下跌30%,那么目标还远未达到。要说给投资降温,这个目的则已经达到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真正的大考从今年第三季度才拉开序幕。对十月底上千万农民工从建筑工地撤下,“提前回家过年”的情况,要有心理准备。空置与闲置本身都是伪命题,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思维方式。内陆省份的夫妻闯到深圳谋发展,原来的房子暂时没卖,算什么?住在小城的老两口退休后到大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老宅空着不可以吗?危旧小区早已不适合居住,人去楼空就等着拆迁,电表会走吗?新富阶层城里有房、郊外有别墅、海南有度假房,哪套算空置?至于说让住房回归消费属性更是无稽之谈。

广义地说,将当前的享受推迟的行为都属于投资,凡能将财富固定下来的标的物都是投资品。即便规定每户仅购一套,不许私人买卖,甚至不许人为遗产传给后人(业主去世则房产充公),住房仍然是举足轻重的投资品。因为住房把今天的享受摊到未来的岁月,因为房产把财富固定下来。花几十万全家周游世界是消费,用这笔钱购房改善居住条件,住十年、二十年房子没有被“消费”掉,反而增值了若干,这不是投资是什么?

我们以德国为例。德国有3800万户人家,拥有4000万套住宅,人口负增长且老龄化,房价怎么可能涨得起来。德国人正是以投资理财的角度,在认定房价下跌的可能性远高于上涨时选择租房而不买房。尽管租住人群在数量上远多于拥有房产者,但每一个德国“消费者”必然要从“投资者”那里租房。结果必然是用于投资的房子大于被“消费”的房子,因为那么大的国家总会有成千上万套空置房!可见,德国房价稳定根本不在于“砖家”指出了住房的消费属性。

真实的谎言篇4

两个星期后,我几乎忘记了在电梯里的这段小插曲,他却在这个时候打电话来。

都说人生如赌局,可人生不能重新洗牌重新开始。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可以重新回到我认识他的那个下午,我选择不去面试。

那是我刚刚大学毕业,到上海来找工作。因为人生地不熟,坐错了一趟车,还遇上了一场大雨,错过了面试的时间。当时的我真的很无助很委屈,在等电梯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地掉下来。因为全身都湿透了,大厦里又有空调,我感觉很冷,双手围抱着自己。这时有个男人问我:“小姐你怎么了?”我这才发现电梯里还有一个男人。

他递给我一张纸巾,我说了声谢谢。后来他又问我怎么了,我回答说,来这里面试,但是来晚了。电梯到的时候,我回头对他说了声谢谢,就先一步走出去。没想到,他追着出来问我,是不是可以留一份简历给他,因为他的公司也在招人。我很疑惑地回头看着他,这时才看清楚他的样子,30来岁,大约1米8的个头,戴副眼镜,很斯文的样子,看起来不像个坏人。我那时也是求职心切,没多想什么,就从包里拿了份简历给他。

两个星期后,我几乎忘记了在电梯里的这段小插曲,他却在这个时候打电话来。当他表明身份后,我连忙说:“我已经找到了工作,谢谢你的好意。”他沉默了一下说:“没关系,你可以来我们公司看看。”

几天后,他打电话来约我,说马上要去美国出差了,临走时想和我见见面。于是,我去了他们的公司。那是一个有点规模的贸易公司,他的办公室门上写着“总经理”。

他带我环视了一圈,跟我说了一些公司的情况。他是那种说话温柔,极其有礼貌的男人,穿着西装的样子很是风度翩翩。后来,他又邀请我一起去吃晚饭。那一晚,我人生第一次进西餐厅,红酒、牛排、音乐……浪漫的东西接踵而来,让我沉醉其中。

第二天我照常去上班,可是才到楼下,就看到了他的车子。他说要去机场了,想让我送送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还要上班呢。

他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接着说:“放心吧,你们老板我认识,我打电话和他说就行了。”一路上我们都没说什么话,他默默地把手放在我的手上,我当时也没有推开,就这样让他握着。他的手很大,很温暖。

离起飞还有一会,我们去了咖啡馆。他拉着我的手,认真地说:“做我的女朋友。好吗?”当时我脱口而出的一句就是:“我一直以为你结了婚的呢。”他笑了,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只是问我愿不愿意。我承认,我的心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就已经答应了。面对一个成熟多金,又温文儒雅的男人,我没有任何的免疫力。但我还在想,他到底结婚了没有呢?

我决心为他生个小孩,不是为了要绑住他的心,也不是为了要谋夺他的家产,实际上我知道这也完全不可能。

我的预感是对的,他确实是结了婚,而且已经9年了,太太在国外。他说自己的婚姻是场合作,因为两家大人是世交,又有生意上的往来,所以大家都希望他们结合。“她答应我可以和你在一起,但不能离婚,不能带你到国外去一起生活,这是底线。我和她的婚姻里,牵扯着太多现实的利益关系,总之,我不可能和她离婚。如果你选择了我,将来可能会受一些委屈,但我保证,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你过得幸福。”这样的爱情能接受吗?我的脑子一下子懵了。以后的几天,我挣扎了好几次,最后还是答应了他,我想是因为他的温柔成熟,当然还有金钱的诱惑。

答应了他之后,我跟普通的小三一样,他在的时候,就陪他到处去钓鱼,打高尔夫,摄影……他不在的时候,我就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好打发时间。这期间他以男朋友的身份去见了我的父母、亲戚和朋友,给我买了房子、车子。至今为止,我父母仍然不知道真相。

就这样,我们过了1年,在这期间,他做过无数让我感动到无以复加的事,包括那次我感冒后,他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看我。

关于孩子,我知道他一直想生一个。那次,我们去马尔代夫旅游,有一对夫妻带了他们双胞胎的女儿在沙滩上玩,他看到以后就上去和两个孩子一起玩。我在一旁看着看着不禁落泪。回到酒店后,我问他是不是很渴望有个孩子。他没有回答,站在落地玻璃前,看着外面的大海。很久才说:“我是很渴望有个孩子,可是我太太没有生育能力,我也不能要求你帮我生个孩子,你现在都够苦了,如果再生个孩子,那你将来怎么办?”

回到上海后,我决心为他生个小孩,不是为了要绑住他的心,也不是为了要谋夺他的家产,实际上我知道这也完全不可能。我只是很想帮他生个小孩,不需要他有任何负担,一切都是我自愿的。

女儿的出生对他来说真是一个人生的意外惊喜,每次面对女儿,他总是那样开心。不过,让我诧异的是,他的太太不久之后给我打来了电话。我不知道这些富人都是怎么想的,她说,方一直想有个孩子,但她没这个能力,现在我帮他生了个孩子,她感觉自己的压力也小点了。她并不担心我的孩子会跟她争什么,因为她和方之前就有过协议,她永远都是方太太,我的女儿永远不会有继承权。我早就知道,做了小三,总会有一天要受大太太的气。我的心里很难过,但再想想,她说的一点没错。

我感觉自己生活在真实的谎言里,天天都扮演着“方太太”的角色,虽说有爱情,有金钱,也有所谓的名誉地位,但是没有未来。

方很温柔,这些年来,他和我说话总是用“好吗”,“可以吗”,像一个孩子在征求大人的意见。他每天都坚持给我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聊聊身边发生的事,今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他说,我没办法把整个自己给你,但必须每天都有点时间是属于你的。

他曾经跟我说:“如果你觉得太辛苦了,那就找个合适的人嫁吧,我不能强留你,能看到你过得幸福,也算是我对你的爱的延续。房子和车子都是你的,至于女儿,你要可以带走,如果对方不喜欢孩子,那你把孩子交给我……”他还没说完,我已经泣不成声了,我问他:“你真的那么希望我走吗?”他只回答:“我爱你,希望你可以幸福。”

说实话,他说的这些东西我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我从未对他说过我的感受,我怕对他造成负担,而且在他面前,我也没有办法说得出来,因为眼泪会比话语来得更快。

我感觉自己生活在真实的谎言里,天天都扮演着“方太太”的角色,虽说有爱情,有金钱,也有所谓的名誉地位,但是没有未来。

前两天,电视台在放海岩的《五星饭店》,我看了几集,思绪变得好乱。剧中有个女孩子叫豆豆,她是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的私生女。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她的亲生父亲临终前,才把他们的父女关系公开,还在遗嘱上写明豆豆享有同等的遗产继承权。但是后来,遗嘱被篡改了,结果豆豆只拿到很少一部分。看到这里,我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剧情是怎么发展的,但我想到了我的女儿。豆豆的将来或许就是女儿的将来,没有一样有法律上的事实可以证明女儿是方的女儿,她将来什么也得不到。

真实的谎言篇5

大数据的惊艳和广泛流传,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先生当记首功。随着《大数据时代》攀上各大书店畅销书榜,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Target百货公司更是推波逐澜,根据用户的购物记录判断出一女孩怀孕,让大数据名声大噪。从此,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

理论是基础,案例是支撑。大数据从诞生之日,就被反复激荡、发酵、放大,最后戴上“数据财富”的帽子。自此,大数据也就有了全新的语义――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的浪潮

面对全新的致富手段,饱受金融危机之苦、深受转型之累的中国企业,仿佛看到上帝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企业界、理论界,搭边的、不相关的,无不想挤上大数据这辆豪华大巴,谋划在这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的“数据财富时代”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连高校也坐不住了,纷纷参与这股热潮,开设大数据课程,设立大数据专业,快得不亦乐乎。

大数据强势来袭,数据资源在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的新进程。大数据如日中天,每个人都在铺设通住大数据的成功之路!我本人对数据也是相当乐观,可是对多人的努力结果,却相当悲观!原因是我们有宏大的理想,却缺少到那里的路径。沸腾事业的事业梦想背后,缺乏的是冷静的分析,面对大数据洪流,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分理性!

大数据风生水起, 主流的观点是大数据开启数据决策时代。这个观点,在我个人来看,不仅缺乏逻辑,而且也不符事实,只是个基本面的判断。数据本来就不是什么新东西,从猴子变成人,数据就诞生了。用数据展示社会,一直就是我们这个被称作“人”的高级动物的习惯。只不过以前是以纸张、胶片和其他媒介存于图书馆罢了。近年科技高度发达,网络的普及,记录方式进行数字化演变,存放地点变成硬盘与网络空间。数据发生了量的变化,本质并没见变出什么新花样!

数据决策,更不是什么创新,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即使前面加一个修饰词“大”!数据决策一直就存在一大一小两种模式。商业,要求快速反应,追求成本控制,必须凭有限的数据做出决定,善用小数据模型。做科技等基础研究,需要尽可能多的样本,以便无限接近事物的本质。

所谓的新鲜事物――大数据,早已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信等行业存在。而且年代似乎还有点久远,甚至可以说是早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只是未普遍进入公众视野。如今网络及各种手持设备,让我们生活变成数字化世界,加之电商一日千里,客户日常行为累积成数据,数据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甚至是零成本,大数据才得以全面进入商业领域。商业的习惯是带着高音喇叭大声吆喝,于是乎,大数据被公众所熟知。

大数据被贴上革命的标签,支撑点是大数据将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我个人研究总结起来大抵有三点:其一,看事物从局部转向全部;其二,由因果关系到相互关系;其三,看似无序和不关联的数据之间找到某种关联。

大数据决策的核心是试图了解世界运行方式背后的深层原因,挖掘这些形态各异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所从,人一经发现真理,便开始向全世界宣称:大数据创造了前人之未做、前人所不能的机会。

标签很亮,口号很响,但理由苍白无力!

大数据的运用

收集与分析数据本来就不是什么新技术。从混乱中找到相关性,我们老祖宗一直在干这个事,而且干得不错。翻一下历史,祖先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医等无不闪烁这样的智慧光茫。从古代走到现实,引以为傲的大数据提高了民主政府的透明度,提高了公共决策的能力与成效,洛杉矶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是大数据运用的一个典范。可见所谓的思维革命存在已久,只不过逐渐变得更广泛而已。

我们把眼光收回一点,回归到企业的实践。营销者,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大数据的态度其实都很现实,要么赚钱,要么降低成本。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的运用,大抵可以总结成一句标准的话: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洞察和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并据此为他们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准确的信息,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用更低的成本,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

新鲜吗?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用营销人听得懂的话表示,这不就是市场部的岗位职能!

营销的根本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发言。只不过在不算遥远的过去,数据的收集叫做市场调研,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入户访问等。现在打开电脑,点开网站,从后台就可以轻易地获得未经粉饰过的累积用户网络行为数据。

当鲜活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找到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不管是大数据,还是已OUT了的人工采集数据,分析方法还是离不开老一套:一是统计,二是消费者行为分析。大数据并没革营销人的命,只不过提供更多、更真实、更鲜活的数据而已!至于那个声名在外的案例,不就是一个连带销售,真有标杆意义吗?其实这样的案例满地都有,有点营销常识的人信手拈来,一点不比它逊色,如尿不湿旁陈列啤酒,差别是一个在电脑旁,一个在现场,其他别无二致。

“大数据”这个词现在非常火,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大数据并不是完全颠覆了游戏规则,其实只是数据管理工具的完善,对数据管理和数据数量的延伸和扩展。所谓大数据时代,改变的有且只有两点:第一,数据来源;第二,数据数量。然后如何从数据中挖出有用的信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运用,用的还是传统方法。

把大数据视为一场革命,则言过其实。希望大数据来改变世界,改变商业游戏规则,本身是对大数据的扭曲与夸大,是作为概念被媒体和从业者爆炒的结果,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大数据时代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使生活变成了数字世界,我们被大数据包围,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我并不反对大数据这个说法,但一些人只是爆炒概念,扭曲事实,功能浮感不感冒,码几个字大家看清大数据那一张真实的脸。

作为一名营销者,我一直强调,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近年来我专注于企业数字化战略研究,感知世界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预计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是今天的44倍。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生活与自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的实践,制定精确的行动纲领,却是难上加难?

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规模大,来源多种多样,有结构化的,有非结构化的,有原始的,也有二手的。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数量庞大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将是一个浩大工程,可以说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亟待解决。

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第二条法则是快。网络时代,速度第一!网络世界一切来得快,去得也易。时间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如果你不能快速冲上潮头,就会被下一组浪花压入海底,再也见不到下一刻的阳光。数据值钱的地方主要在于时效,整合企业数据,精确快速实时行动,是致胜的不二法则。知易行难,对很多人来说,差不多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我们对大数据满腔热情,甚至理想丰满,事实上我们讲起来天下无敌,真做起来无能为力。多数人虽然嘴上高调,面对大量数据却束手无策。然而有人却成竹在胸,从数据中得到的好处不少。谁?我们的美国前辈!

大数据其实是个舶来品,有纯正的美国血统。大数据的商业化运用,我们与美国人差了几个层次。地球人都知道,近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企业界哀鸿一片,失业率据高不下,但有一个行当依然十分热门,从业者入门级薪水是十万级,甚至高达数十万,那就是大数据分析。大数据也是美国高校的热门专业,只不过人家从来就思想满天飞。

真实的谎言篇6

官场上,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搜索服务市场中,利益的参与也必然会导致诚信和公益的流失。因此,一向标榜搜索结果客观公正的搜索引擎,一向声称“从不作恶”的搜索引擎,在不正当利益面前才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不但牵扯出搜索引擎行业里灰金交易的肮脏一幕,更向外界发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占据垄断地位的搜索引擎正在严重侵扰信息甄选机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人工干预已沦为搜索领域的潜规则,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商业利益的银弹围剿中显得苍白无力。

一边是公众对搜索结果公正性的巨大需求,一边是固有商业模式的利益之弊,搜索引擎――这个原本作为第三方的中立平台,该如何在金钱诱惑和公正之间找到最终的平衡?最终是以竞价排名的利益为主导,还是以客观公正为商业行为的基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漫漫路上,搜索引擎又将迎来怎样的变数?这是搜索服务提供商必须向社会和公众澄清的话题。

2008年9月14日晚,刚刚参加完中央电视台在山东荣成举办的2008中秋节晚会,李彦宏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那份荣耀和晚会的精彩,就收到了接连而来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作为拥有百度1.7%股份的股东,雷曼的破产给百度股价带来巨大震动,当天百度股价下跌7.29%,让一向冷静和理智的李彦宏有点措手不及。更大的意外是来自于国内。一夜之间,互联网上突然冒出众多针对百度的“檄文”。而事情的起因是,百度因涉嫌收取300万元保护费而屏蔽三鹿负面新闻,被卷入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中。

一直以来,搜索引擎都标榜自家的搜索结果公正客观,但在众多事实面前,其说法不攻自破。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这一导火索的牵引下,搜索引擎的公正性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利益和公正之间,搜索引擎如何取得平衡?

第一章争议中成长起来的搜索引擎

2008年9月,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12层上班的百度公关部的10多位员工过得很不轻松:8日,淘宝网“为杜绝不良商家欺诈”,首次向外界宣布屏蔽百度搜索链接,向其公正性公开提出抗议;12日,百度卷入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的洪流中,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一家被视为互联网时代成功典型案例的搜索服务提供商,为何在此时爆发出最严重的诚信危机?在此,有必要回顾下搜索引擎的发展史。

199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一位名叫Alan Emtage的学生,在宿舍中写出了Archie(档案检索系统),这就是搜索引擎的鼻祖。而Alan Emtage做梦也想不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搜索引擎会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并在某些人的手中,沦为收取灰金的工具。

靠竞价排名而风生水起

18年前,要想在主机中查找到一个文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读书的Alan Emtage和他的同学们想解决这个难题,便开发了一个可以用文件名查找文件的系统,这便是搜索引擎的鼻祖Archie。

但真正让搜索引擎概念深入人心的是美籍华人杨致远和他一手创立的雅虎。1993年4月,为了让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能更好地找到相关信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两名年轻博士生大卫・费罗和杨致远开始在校园里编排网址目录,这便是早期的雅虎。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俄罗斯人谢尔盖-布林和从密歇根大学毕业的拉里-佩奇走到了一起,凭借4台电脑和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Google公司,让搜索引擎成为今天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与此同时,国内搜索领域创业的激情之火也被点燃。1999年,山西青年李彦宏放弃博士学位从硅谷回到北京,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招聘了5名员工,创建国内搜索引擎百度。

从此,中国的搜索市场进入百度时代。

搜索引擎的出现,为互联网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大道。布林和佩奇曾在1998年给股东的信中写道:“用户相信我们的系统能帮助他们作出重要的决策。我们提供的搜索结果毫无偏见,绝对客观,而且我们不会以接受任何款项作结果方面的改变(收费录入)。”

起初,网页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决定搜索结果的排名,这种规则基本上是公正的,但不能为搜索引擎公司带来任何收入。2000年,Google首推“广告字”(AdWords)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并为其带来巨额收入。有数据显示,Google在2003年近1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95%均来自广告。

对于靠其发家致富的广告字,Google采取自动竞标法,坚持将其放在右侧以示区别,并将广告数量限制在三条链接以内,全部用阴影标注,并加上“赞助商链接”的标志。但Google并不是把出价最高的广告排在上方,而是依照点击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排列。

在看到Google靠广告业务迅速成为互联网巨头后,李彦宏在2001年10月开始效仿其业务模式,推出了竞价排名服务,塑造出“金钱可以提高网页排名”的理念。

百度推崇的竞价排名,就是出价越高,搜索排名越靠前。企业只需付出几百元的推广预付金,就能让自己的网页更容易被搜索到,这样的业务模式让百度迅速壮大。值得一提的,百度的广告模式在将Google的商业模式洋为中用后,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其不仅仅在搜索结果右侧出现赞助商链接,而且在左侧正常的搜索结果区域也有广告客户的链接,并在每个末尾都标上“推广”二字――完全意义上的广告。

这一竞价排名模式遭遇到业界非议,特别是当Google在2005年进入中国后,一直坚持将广告和自然搜索严格分开。另一搜索巨头雅虎中国也在搜索结果中将商业结果用不同的颜色予以标注。而百度将广告和正常搜索结果混淆在一起,这一度导致广告投入客户收到很高的错误点击率,使得他们为此花了不少冤枉钱。百度的这种做法遭到市场非议。

迫于各种压力,2006年9月,百度开始对竞价排名进行整改,除了价格,还将点击率、网民认可度等作为了考查项目。但其广告仍然出现在左侧,跟内容相混淆,而其右侧的广告目前仍是根据出价高低排序。

第二章变了味道的搜索引擎

对于搜索结果,百度和谷歌这两个搜索引擎领域的大腕儿,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坚称从不进行人工干预。

百度李彦宏强调,“我们所信仰的企业使命是:为网民提供最公正、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面对外界对其人工干预的质疑,百度公关部也信誓旦旦:“我们从未干过这种事情,这在百度是死罪。”谷歌李开复则公开表示,“Google坚持不作恶,我们绝不用人工调整搜索结果的顺序。”

然而,众多事实却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利益的参与正在严重侵扰信息甄选机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人工干预已沦为搜索领域的潜规则,其公正性在商业利益的银弹围剿中显得苍白无力。

可怕的“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2008年9月12日,一则《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的电子扫描版出现在天涯社区,它使得百度陷入空前被动。

在这份所谓的“公关解决方案建议”中,三鹿集团公关业务的北京涛澜通略广告公司称三鹿应“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在此事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的框架协议……小网站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一批批《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百度信任危机》、《拷问三鹿奶粉事件中百度社会责任》、《百度深陷三鹿奶粉事件:无良公关凸显媒体病变》等针对百度的文章在网上泛滥。在舆论的冲击下,甚至连百度的内部员工都致电或发送邮件询问其公关部、大客户广告部是否确有此事。迫于压力,13日,百度公开承认先后在9日、12日接到北京涛澜通略广告公司两次致电要求屏蔽负面新闻,但“我们从未答应”。

但知情人士透露,这次“三鹿公关事件”只是又一次将百度人工干预的不公正搜索问题推到台面上而已,百度将自然搜索结果和商业信息混淆、屏蔽新闻和网站以获取巨额利益的现象早已众所皆知,而搜索结果不公正已是搜索领域的潜规则。

据这封从三鹿集团内部泄露出来的《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称,“目前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的企业有蒙牛、伊利、汇源等,政策享受起点为自然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经公司与百度相关部门的多次深度沟通后,百度已经同意将对三鹿集团的公关保护政策降低至年度300万元广告投放,可以享受将目前几大事业部早期负面新闻删除……目前奶粉事业部已经投放120万元,集团只需再协调180万元就可以与百度签署框架协议,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对于“百度已经同意将对三鹿集团的公关保护政策降低至年度300万元广告投放,可以享受将目前几大事业部早期负面删除……”的陈述,截至发稿前,百度一直未给予明确回应。

百度公关部经理徐继业说:“我们从不进行人工干预搜索结果,只要是公开的活链接,我们从不屏蔽。”但《IT时代周刊》注意到,在北京涛澜通略公关方案未被曝光之前,百度上能搜索到的有关三鹿问题奶粉的信息寥寥无几。本刊记者在9月13日搜索《三鹿,在小朋友的生命健康面前请不要表演》一文发现,百度检索的结果只有54篇,谷歌却多达11800篇之多。后来由于事态扩大,迫使百度不得已只好恢复屏蔽内容,以求自保。

“百度竞价排名过度注重赢利,不注重用户体验,其在上市后过度注重营销,忽视技术,目前其搜索在‘内容般配’与‘内容更新’两项指标上均落后竞争对手,如今终于结出了恶果。”正望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吕伯望曾向媒体如此直言不讳,“百度对于奥运会新闻,就利用了人工干预将热点新闻放在首页。”

有人称,这一连串的搜索乱象或使百度八年来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搜索霸主地位遭遇重创。

1万元删1条新闻

难道公正性只是搜索领域的一个噱头,或是搜索引擎佩戴的一个伪善面具?

据了解,搜索服务原则上不会删除新闻链接,但如果网站收到律师函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合的,综合考虑后会进行人工处理。业内均传,近年来,百度就不断刻意进行过人工处理,通过各种方式屏蔽网站和负面新闻,以此来推动其竞价排名的推广。此外,许多大企业则以投放巨额广告或干脆直接收买的形式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对此,百度矢口否认。但近日,在凤凰论坛中,网民“大嘴猴”发帖公布了“原百度广告销售部总监董安民”发出的关于“负面处理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邮件,爆出对享受公关保护的大客户,百度删除一条新闻链接的出价是1万元/条。

《IT时代周刊》曾就此询问一业内资深公关经理,“你们让百度协助屏蔽删除过负面新闻吗?”

“企业必须交了足够的钱,百度才能充当‘保护伞’。”该公关经理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提案,但这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因为要花很多钱,而且需要高层亲自出动。”

然而,一些知名企业的不良信息,很多难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出。“如果受保护的企业有负面新闻,搜索引擎会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删除,或把负面消息转移到搜索结果的第二页以后,以降低曝光率。”一业内人士如此透露,“搜索引擎还经常通过人工干预将受到保护企业的正面新闻不断置顶,以达到对负面消息进行信息稀释的最终目的。”

“百度封站对我们影响太大了,不能不顾忌啊!”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一个咖啡厅内,一个人网站站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该站长说:“我以前听说过,百度能通过一个名为 ‘百度蜘蛛’的软件找到站点,并采取删除和减少搜索收录页面的方式让中小网站买其‘竞价排名’。假如拒绝,就会被屏蔽。”

一开始,他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这一情况确实存在。2007年6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是否要做百度“竞价排名”的电话。当时他挂掉电话后也没理睬,但几个月后在百度上却再也找不到他们网站。“屏蔽对我们以流量为生的小网站是致命打击,为了防止被屏蔽的悲剧,最后只好花了3000多元做了排名,以破财免灾。”

百度内部一个从事竞价排名的员工从侧面证实了百度的一些操作迹象:“销售的压力确实有时候迫使我们做出一些封站的举措。本来,高层的战略决策是力求公正,但是到下面执行层面,在业绩等大棒的驱使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另据本刊记者了解,百度公司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8号的创富大厦4层云集了500多名的销售人员,专门点击竞价排名客户的网站。客户投放的几千元钱几天内就被点完的现象并不鲜见。据统计,有超过50%的搜索引擎广告主或者广告遭遇过点击欺诈。

“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无可厚非,但百度对于一些商业词汇的搜索结果,能连续超过3页都是竞价排名,这完全超出了公正性的限度。”业内一著名搜索厂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雅虎竞价销售部数据分析师卢欣表示,“搜索引擎基本上都是公正的,只是各自算法不同罢了。”但在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谷歌全球工程总监刘骏看来,“只要涉及到人工干预就是很大的不公正性。”

对于外界的指责,9月25日,百度对本刊记者抛出了“盈利压力和中国特色经营”这一论调。徐继业说,如果将像Google那样只把广告放在右侧,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因为中国网民对右边的广告基本不买单,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促使我们作出如此选择。

饱受争议的公正性

“百度搜索质量一直在下降,其已经沦为邪恶的公司。”谈起百度,中搜CEO陈沛一脸恼怒,“我有一种被人操纵的感觉。”

经过监测,陈沛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半年来,中搜与3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经营的“行业中国网”中的许多页面,在百度搜索结果中时有时无,而在Google和雅虎等搜索引擎中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站无论是从点击率还是整体质量都很不错,为何单在百度中搜索不到,这是百度在人为屏蔽。”

而一年前,中搜在百度做竞价排名时,行业中国网的页面一直可以搜索到。“难道必须付费才能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陈沛一脸茫然。

中国雅虎原副总裁,有“搜索一姐”之称的张忆芬曾公开表示,将自然结果和商业结果混淆很不公正。专家则认为,随着竞价排名广告的增多,将影响到搜索引擎本身的公正性和网民体验。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站长透露,百度销售员工经常“勒索式营销”,绝大多数人对“百度垄断”敢怒不敢言。 一些网络媒体甚至对百度的不公正性都不敢过度给予曝光,怕其封杀。据悉,包括新闻门户新浪、搜狐等都曾先后被百度屏蔽过。 对于上述种种封站或者未被百度收录的现象,百度回应称,“我们没有义务收录任何一家网站。”

不可否认,百度利用此举赢得了巨大的收益。据媒体公开报道:2007年,百度年收入为17.444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108.2%。而其2008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百度收入突破一亿美元。

为转移公众对自身诚信问题的关注,百度发言人在9月16日公开表态,称在最近的三鹿事件中,阿里巴巴在利用旗下资源对有关谣言进行大面积传播。百度称已经对相关信息取证,威胁有可能对其进行法律诉讼。在声明中,百度还宣称,阿里巴巴之所以积极地对谣言进行推波助澜,真正原因在于百度即将推出的C2C业务,而阿里巴巴对于竞争对手的出现“不顾道德原则,不择手段进行打击”。

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当天就站出来进行回击:“我们无意去质疑某些同行在此事件中承担的角色,我们也无意去要求某些同行拥有跟我们一样的普世价值,我们只希望,数以千计的孩子在饱受问题奶粉带来的伤痛之时,我们能够告诉公众的信息多一点,再多一点,而不是用某些技术手段将之隐蔽……”

结果很显然,百度攻击不成,反而被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阿里巴巴痛斥一顿。事实上,因为百度排名的紊乱,早在2007年底,因百度竞价排名经常有展示无点击、有点击无转化,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淘宝网就已经开始屏蔽百度。

今年9月8日,淘宝网正式向外界宣布屏蔽百度链接,淘宝网负责推广工作的卢维兴更是言之凿凿,向百度搜索公信力进行“炮轰”:“2007年淘宝网投放的百度竞价排名点击转化率不足1个百分点,而淘宝商家自行投放的百度竞价导流,需要上万次点击,花费近3000元才能通过百度构成一次交易。”

当然,淘宝屏蔽百度跟后者进军C2C有莫大关联,但其搜索公正性沦为自我标榜的一纸空文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百度,稳坐国内搜索领域第二把交椅的谷歌在此问题上也好不到哪里去。

2006年初,交友网站世纪佳缘每天在Google上花费上千元购买关键字,以便让用户更快捷地找到自己的网站。但Google的“赞助商链接”中,“世纪佳缘”的网址却被链向其他交友网站。无独有偶,今年4月,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钱网提供截图显示,在谷歌广告链接“快钱”的网址竟是一家属于eBay旗下名叫贝宝的支付平台。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展搜索业务的公司采取人工干预搜索结果,这在圈内已是众所皆知。这也因此导致在今年9月17日,网易CEO丁磊在有道搜索会上直接“炮轰”行业怪象:“现在有搜索引擎企业通过搜索去偏袒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这对整个产业的公信力是非常负面的。”

第三章要金钱还是要公正性

“如果我们相信互联网会有百年,如果相信互联网会长存,我们就应该看见只有10年历史的搜索引擎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一定会发生巨大的令人震惊的改变。”中搜陈沛曾如此预言。

在未来的搜索漫漫长路上,公正性和商业利益,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国内搜索领域,能否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

公正决定未来格局

“若把搜索引擎单纯当作网络营销工具、方法或手段,使用人工干预的竞价排名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搜索引擎当成‘媒介’,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那么搜索引擎的‘客观、公正’就显得非常重要。”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咨询师危贵川如此表示,“当下,搜索引擎已经由营销方式上升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竞价排名这种模式势必受到是否公正、客观的质疑。如果为了金钱利益,利用搜索引擎来删除负面信息、控制社会舆论和批评,必然导致商业利益腐蚀社会公正、引起社会失范。”

正望咨询于9月16日的2008年CIC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显示,百度在京沪穗三城市的市场份额首度下跌,就与其深陷三鹿屏蔽门,遭遇公正信任危机有莫大关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度虽然仍是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但一旦其公正性遭到用户的质疑,这将使得用户飞速流逝。

谷歌李开复和百度副总裁任旭阳对这一问题,少见地达成了一致:影响搜索市场未来格局的主要因素将是用户的选择。如果搜索引擎不能保证其独立性、公正性,也就失去了登录的必要,用户的选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业内评论家表示,作为业内领先的搜索服务商,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提供给所有的网络经营者。点击欺诈、屏蔽网站等不公正手段如果不彻底解决,终将危及整个搜索的产业链。可以说公正性对未来搜索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搜索引擎成功的关键就是对网络信息的公正、合理化的整理。10年前,Google就是靠微小的技术和公正优势在新经济中坐收巨大利益。而且,搜索引擎的转换成本很低,未来哪家推出更好、更受网民喜爱的搜索引擎,网民们将像浪潮般冲向另一岸。

据微软研究院一名技术专家透露,在互联网上,有75%的内容是通用搜索引擎搜索不出来的,而这也引发出垂直搜索引擎的诞生。这一说法得到了爱帮网CEO刘建国的认可:“垂直搜索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用户到这个网站去搜有特定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更好、更高效的一个满足,这是垂直搜索的价值所在。”而垂直化搜索的商业模式除了竞价排名之外还可以提供多种广告盈利模式,并且垂直搜索引擎能提供更为集中的受众群体,因此它的“单次点击有效率”相比通用搜索引擎更为有效,风险更小。

目前,国内对百度的竞价排名等人工干预虽然诟病颇多,但在制约手段的建立上处于真空状态,缺乏相应的措施。而国外就立即采取立法的手法来规范这一市场。

2001年7月,美国俄勒冈州的消费者团体向联邦交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控诉一些搜索引擎厂商没有将“广告”信息与普通搜索结果明确区分开,涉嫌违反“禁止虚假商业行为”的联邦法。2002年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了有关“明示搜索引擎广告信息”的文件,要求各搜索引擎采取必要的措施标明搜索排序中的付费链接。

“这样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搜索结果来自付费广告主,哪些来自普通的相关性搜索,这样也可方便用户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谷歌刘骏介绍说,“后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要求逐渐成为搜索行业的规范,美国的搜索引擎厂商也都按此要求进行逐步整改。目前除了中国,国际上绝大多数的搜索引擎都已严格地将广告和内容区分开来。”

在业界评论家看来,如果国内搜索控制舆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裁,总有一天,网络自由也将会沦陷为资本的附属品。

真实的谎言篇7

最近,倒卖银行卡之风正在网络上日盛。一张普通银联借记卡的收购价少则三五十元。高则上百元,这让许多手持数张闲置银行卡的市民免不了怦然心动。买家卖家生意兴隆,俨然成了一个新职业。

月进万金的“新职业”

所谓倒卖银行卡,就是客户办了自己的银行卡,把卡和密码给对方,对方随之付费。交易卡以客户空闲不用的卡、没有任何交易记录的新卡最佳,最好是已经开通网上银行的卡,并能提供办卡人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开户行精确名称。收购者再将这些银行卡转手倒卖其他客户,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目前银行卡收购价格为普通借记卡35-80元/张,开通网银的口令卡为100元/张,U盾卡则为200元/张。没有任何交易记录的新开卡片最受欢迎,旧卡也能收购,但收购价格相对便宜一点。有些收购者还要求卖卡人提供开卡凭据、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据了解,普通客户到银行申请办理一张借记卡,只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工本费,多数为10元,另有极少数银行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按照较普遍的10元/张工本费,100元/张而转让费用计算,一张卡的利润就达到90元,利润率则高达900%。据业内人士称,初入行者一天的成交量最少也在5张以上,以当日成交量5张为参数,按100元/张的价格计算,一个月下来的直接收入就是13000元,可以说“月进万金”。巨大的利润诱惑,诱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开卡大军中。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把自己手中的闲置卡卖掉,而频频拿别人的身份证到银行开卡,一般一张身份证可以在一家银行申办4张银行卡。在出售银行卡的大军中,还有银行员工。而作为中间倒卖者,也有丰厚的利润,一般倒卖一张闲置银行卡能赚50元到80元的净利。中间倒卖者多为批发,每月倒卖数量按300张(最少估计)计算,其每月净利润在15000-18000元之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倒卖银行卡这支大军正在逐渐扩大,俨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地下市场。

交易“路线图”

一台电脑,一个QQ,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交易,给自己带来滚滚财富。目前,倒卖银行卡在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专门的工作团队,实行开卡一宣传―谈判―成交的一条龙交易。有人专门负责到银行开户,但为规避频繁开户对银行造成的不信任感,负责这部分工作的成员通常不固定,不断有新人加入到团队之中,而队伍越壮大,开卡数量就会越多。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宣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部分人通常负责在QQ上与客户聊天,向客户介绍“产品知识”,最终消除客户的顾虑。最后是团队总负责人制定行动方案,掌控大局,把所有风险控制到最低点,然后赚取最大的利润。

收购银行卡的交易方式一般是:双方交易谈成功后,买方发过来一个交易须知,一般实行新客户一律支付办卡成本方可发货的业内规则。收到卡后给卖卡人汇一半的钱,给密码且验证为有效卡以后再付另一半的钱;开通网银的只需提供卡号和密码(包括相关证书)就可以交易。这种方式通过正规C2C网站进行交易,在这种交易中网站充当了中介和担保方,对交易双方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现在网站也在严打这种交易,交易人为躲避网站的监察会将交易物品更改成合法的名称,例如服装、名片等。为规避风险,就衍生出另一种更简单快捷的交易方式,卖卡人只要把卡片和密码交给快递公司,并向快递公司索取所卖卡片的价款,交易就算完成,快递公司会与收购者结算。

倒卖“五说”

别人废弃不用的银行卡,收购人收购后又会拿去干什么,部分人购买银行卡的目的又是什么,银行卡都流向了哪里,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一是“送礼说”。上游购买银行卡的人基本上都是社会上层和名流,他们并不想让更多人窥探到他们的身份,买一张非真实身份的银行卡作为自己的小金库。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生意、业务等需要接受对方的汇钱、转账、消费、送礼,但又不想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证去银行开卡,就去购买一张银行卡。二是“收款说”。买银行卡主要是为了申请广告联盟(一种网络广告中介平台),作为收款使用,因为同一个广告联盟单个银行账户只能够申请一个广告位账户,想申请多个广告位账户,就需要申请很多个账户。三是“避税说”。一些小企业主买银行卡,目的想通过多开账户的方式进行避税。四是“信誉说”。买卡人主要是在网上开网店的店主,由于一些新店信誉度不高,很少有人光顾,一些网店店主会在开店初期购买大量银行卡,利用这些银行卡自己与自己交易,帮网店提高信誉度。五是“收藏说”。也有人将收卡号称“收藏”,比如有人说自己是受台湾银行卡收藏专家所托收卡等。

对这些说法,专业人士认为,部分说法明显有说谎嫌疑,以收款说为例,商业银行根本不限制个人开立银联借记卡的张数,因此,如果收卡人只是为了要多个银行账户来申请广告位,大可不必绕弯路去买别人的借记卡,自己到银行柜台开卡就可以。另外,个体企业主通过私人账户分散收入用来避税的说法也行不通,因为企业经营的应付和应收账款必须通过企业法人开立的结算账户讲行,这些钱款根本不可能转移到私人账户上去。所以主要的用途还是希望通过收购别人的卡来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而且肯定是一些见不得人的活动,如送礼,私设小金库等,甚至不排除盗用他人信息进行诈骗活动。

游走在法律边沿

倒卖银行卡,也许在你不知觉间,已触犯了法律,善良的人们千万不要因小利而惹大祸。一是涉嫌非法交易。银行卡是私人物品,借用他人身份开立账户再进行交易涉嫌非法交易。事实上,个人以牟利为目的出售银行卡,并且是大批量的,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严重的还会构成刑事犯罪。二是涉嫌非法洗钱。如果利用倒卖而来的银行卡进行行贿受贿,甚至诈骗、洗钱或者从事其他违法活动,我国《刑法》、《银行法》、《反洗钱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即便毫不知情的持卡人也逃不脱连带责任。如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位七旬老太一天之内接到3个诈骗电话,上当后将10万元打入诈骗者的银行卡内,在追查银行卡持有人信息时,警方发现这些卡竟然是犯罪分子通过专人四处收购来的。由此来看,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散布收购银行卡信息的买家,不排除为犯罪分子提供银行卡的“二道贩子”。倒卖银行卡,等于为洗钱犯罪分子提供了支付结算渠道,已触犯了法律。

真实的谎言篇8

来源于:《微型小说》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她开始教儿子使用筷子。小小的手儿拿着筷子就像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胡乱地挥舞着,惹得她咯咯直笑。儿子也跟着她一起笑,且挥舞得更加起劲。

终于有一天,儿子的筷子牢牢地夹住了炒菜里的一块姜。她兴奋地吻着儿子的额头,说儿子真棒!于是那只小手夹着的姜片颤巍巍地向她递过来。她一怔,可是面对着那张像苹果一样可爱的小脸,她微笑着张开了嘴。当怪怪的辣在她的咀嚼下弥漫开来时,她有种想呕吐的感觉,但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由衷地赞美着儿子。

儿子的小手一天比一天稳当有力,她的认可和鼓励更成为儿子乐意使用筷子的动力。不到两岁,儿子就可以想吃什么夹什么了。从那一天开始,在儿子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妈妈爱吃姜的念头。每一次,那双小眼睛在菜里发现姜片的踪迹,总要抢夹过来递进她的嘴里。她幸福地笑着,任怪怪的辣在口中辣成一团温暖。

她不是一个性情温柔的女子。但自从生下儿子后,亲手将那个小小的人儿一天天地抚育长大,她的心就跟着一天天地柔软下来,她学会了克制和隐忍。每当想发火的时候,她就拼命让儿子那张笑眯眯的小脸冷却自己那澎湃的胸膛,为了儿子,她愿意做任何的事情,包括改变自己。

儿子就像一株小树苗,在她不倦的浇灌修葺下逐渐成长为一棵生机蓬勃的大树。那一年,就在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那所著名的大学时,她下岗了。本来她是下决心开始第二次创业的,她有那个能力。可当她在站台上看到火车载着她的儿子渐行渐远时,她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

两个月后,她收拾行囊去了北京,在儿子的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当她冷不丁地出现在儿子眼前时,儿子惊喜地抱着她连转了三圈。儿子并不同意她的“陪读”,儿子更希望她和父亲在家乡颐养天年。但她执意要留在儿子身边,她对儿子说,妈妈只想让你天天吃到妈妈给你做的饭。

她说的没错,儿子最爱吃的就是她亲手做的饭菜。她是那种对吃极讲究的女人,即使一个普通的辣疙瘩咸菜,也要切成薄片或细丝,撒上姜丝葱丝青椒丝,用“味极鲜”和香油细细地拌好盛放到白底蓝花的细瓷碟里。吃饭的时候,儿子还是习惯性地把菜里的姜片夹到她的嘴里。许多年来这已经成了一种定式,那种怪怪的辣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味,她甚至都忘了自己在没当母亲之前是怎样讨厌菜里的姜片了。

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又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她对儿子说,妈妈不能再陪你了,你不可能一辈子吃妈妈做的饭。她以为她离开儿子的时候会伤心难过,但坐在火车上看到儿子那高大帅气的样子她只想幸福地微笑。

儿子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儿子说不久的将来就把她和父亲一起接到北京,儿子悄悄地对她说,妈妈,你曾经让我成为一个最幸福的儿子,以后我会让你成为最幸福的妈妈!她幸福地笑了,笑出两行甜甜的泪水。

噩耗传来的时候,她一点准备也没有。只是一次例行的体检,怎么就查出了癌细胞呢?而且已经扩散了。儿子从北京赶回来,请了长假时时刻刻陪在她身边。起初她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儿子强挤出来的笑容出卖了真实。她躺在病床上整整一天没有动弹,第二天,她微笑着对儿子说,妈妈想回家,妈妈想再给你做几顿饭!她的爱终于没能战胜病魔。

那一天,她已经连续三天水米未尽,儿子捧着一碗小米粥无数次地希望妈妈能吃一点。忽然,她指着碗,气若游丝但清晰无比地说,我要吃菜里的姜!儿子用最快的速度炒了菜,用筷子夹了姜片送到她干裂的唇边,她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第一次给她夹起姜片的情景,不禁微笑起来……

真实的谎言篇9

刚开始,由正方代表(讲诚信)发言:

正方

“谎言就是谎言,没有善与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说道: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我反对!”原来是反方(善意的谎言)喻俊杰讲话:善意的谎言是出自于内心真诚的,如果善意的谎言有害于我们,那为什么课文中还写了善意的谎言呢?是因为善意的谎言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美好、成就与活下去的勇气,面对一位病危的病人你能告诉他真话吗?那样只会让他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反方以为正方无话可说了,可是他们攻得更猛了。

“我会告诉他真相,如果事后病人知道了真相,不是对他更残忍吗?”反方回答。“如果这是个善意的谎言,我宁愿接受他”“这只是你的个人意见,并不是大众所想。”

欢笑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拌着争论声,一场精彩的辩论会结束了。

‘关于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是否应该存在’我班的的辩论会

正方我认为世界上不应该有善意的谎言。

反方我认为世界上应该有善意的谎言。

正方自古以来,古人写了许多不能够说谎的古人言,例如:民无信不立……难道有错么?

反方那是不现实的,我们要看情况。

正方谎言始终是谎言。《狼来了》这篇故事中,那个孩子不就是撒了谎,才失去诚信的么?

反方那我们学过的课文《唯一的听众》中,那个主人公,如果不是老妇人善意的谎言,他会成功么?但因为老妇人善意的谎言,他成功了,这,又怎么解释呢?

掌声如雷。

正方那就是说,什么事都要靠善意的谎言来解决喽?

反方当然不是,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善意的谎言!

正方说来说去,你的理解只是底层的,世界上不应该有善意的谎言,

掌声如雷。

反方

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掌声更是如雷。

正方

谎言终究是谎言,即使是善意的,也仍然改变不了其谎言的本质。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末为。由此可见,如果你说的是谎言,那么终究有被对方识破的那一天,那时,你将后悔莫及。所以在此,我奉劝对方辩友,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管你的谎言伪装地如何善意,也会被群众的眼睛揭穿的,那时,恐怕您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诚信了吧,对方辩友!!

反方

第一: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第二: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的亲友总是用善意的谎言将他的病情说的很轻,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们不诚信吧?!相反是恶意的真实,一个俘虏在敌人的利诱下说出了己方的,有人认为他诚信吗?对敌人的诚欣就是对国家的背叛啊!

广州脑科医院司法鉴定科主任说:“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

一句在不直接伤害追求者基础上表达拒绝爱意的谎言;一个在盛情男却下而又不愿意使邀请者失望的表达力不从心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更游刃有余的处世不惊,而不象一颗多棱的坚石,划的别人头破血流,自己也遍体鳞伤。“Msp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层保护色和挤。自打从伊甸园被逐出之时,人们就不在相间而是围上树皮草叶了不是吗???

第三: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诚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是善意的不欺骗,善意的谎言在表面看来,似乎有碍诚信原则,但从本质上看,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说出真话有碍善良的原则。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那种所谓的违背恰恰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并不是有碍,打个比方:规定马路上同一方向的行人只能占有半条马路,并不有碍大家的通行啊!

第四: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我方同意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并不等于我们提倡它,其关键在于度。

说谎是什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假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人人心中都有谎言的标准,怎样把握这个度,是我们首先思考的。与动机不良的谎言相比,善意的谎言会使人们的感情变的更融洽,和谐,生活变的更有滋有味,它可以巧妙的避免冲突,实现情感沟通和顺利交往,又怎样不好了呢?

掌声如雷贯耳。

真实的谎言篇10

说到谎言,我敢说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人没说过谎的.是的,人人都说过谎,只是有的谎言是善意的,而有的谎言是恶意的!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在撒谎的同时达到善意欺骗时,而不得不编造出来的谎言.

陈词:

说谎是什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假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人人心中都有谎言的标准,怎样把握这个度,是我们首先思考的。与动机不良的谎言相比,善意的谎言会使人们的感情变的更融洽,和谐,生活变的更有滋有味,它可以巧妙的避免冲突,实现情感沟通和顺利交往,又怎样妨碍诚信了呢?

因此,我们更要学会辨别恶意的谎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思考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那些温馨的,让生活充满情趣的;至于那些充满仁慈,恻隐之心的谎言,就让它们绽放吧!

相信在善意的天空下,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我们教育孩子不可以撒谎 但很多人忘记告诉他们 世界上还有一种善意的谎言 善良的人们想一想 我们长这么大撒了多少次善意的谎言为了不让人家尴尬 为了不让人家难受 或者为了不让自己无地自容 我们伪过啊 我们虚过啊但我们是善良的人!

世界没那么纯真 纯真很稀缺 一切都要求纯真的人是幼稚之人 拿追求纯真来说事的多半是骗人的太多裸地说出所谓真话的恰恰是之徒

善意的谎言。重心是善意,才会有价值。

但不能否定真实。

如果被说破后脑羞成怒,反而失去了善意,漏出了。。。。

善意谎言立场出发点:

第一: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第二: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的亲友总是用善意的谎言将他的病情说的很轻,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们不诚信吧?!相反是恶意的真实,一个俘虏在敌人的利诱下说出了己方的,有人认为他诚信吗?对敌人的诚欣就是对国家的背叛啊!

广州脑科医院司法鉴定科主任说: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

一句在不直接伤害追求者基础上表达拒绝爱意的谎言;一个在盛情男却下而又不愿意使邀请者失望的表达力不从心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更游刃有余的处世不惊,而不象一颗多棱的坚石,划的别人头破血流,自己也遍体鳞伤。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层保护色和挤。自打从伊甸园被逐出之时,人们就不在相间而是围上树皮草叶了不是吗???

第三: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诚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是善意的不欺骗,善意的谎言在表面看来,似乎有碍诚信原则,但从本质上看,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说出真话有碍善良的原则。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那种所谓的违背恰恰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并不是有碍,打个比方:规定马路上同一方向的行人只能占有半条马路,并不有碍大家的通行啊!

第四: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我方同意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并不等于我们提倡它,其关键在于度。

事例: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与前苏联发生争执,前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国家工业一度陷入瘫痪的境地,为了还清欠下前苏联的债务,当时号召国人大练钢铁,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当时中国老百姓没有人会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欠着别人的一屁股债,以为我们的国家解放了,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但是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担起了这副担子,那时国家领导对老百姓说的谎言是善意的,也是无碍于诚信的,当时中国老百姓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工作起来的干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那个年代造就了铁人王进喜,而王进喜率着他的石油钻井队,打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石油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

任何使用借口的人都想用它来保护自己或别人。帮助我们挽回面子,以便能忍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