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11 15:40:00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渔夫的故事》 黔西北 阿拉伯 渔夫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44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比较文学史这门新学科就是在研究民间文学时创立的,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一直有着难分难解之缘。一些西方比较文学家认为,民俗学家对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就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1]因此,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些文学类同现象作一番比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上各民族之间交流汇通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扩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丰富我们的人文科学知识。

前不久,笔者读到一个流传在贵州省黔西北一带的《渔夫的故事》,初读这个故事,感觉与流传在阿拉伯地区的《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笔者认为,黔西北《渔夫的故事》与阿拉伯《渔夫的故事》在情节设置、主人公形象塑造、工具的使用、故事的结局等方面都值得去进行一番比较研究,并可以此作为一个探索不同民族在面对同一现象时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窗口。笔者不揣简陋,仅就这二则具有同一母题的故事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两则《渔夫的故事》概述

(一) 黔西北《渔夫的故事》

在贵州省西北部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地,流传着一个渔夫的故事[2],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一个渔夫到湖边网鱼,撒网时网住了一个葫芦,渔夫感觉很奇怪,打开葫芦盖一看,从葫芦里嗡嗡地飞出七八只野蜂,然后大大小小变成了七八个老变婆(黔西北苗族民间故事中指妖怪),恶恨恨地说要把渔夫吃了,渔夫掉头就跑,突然看到远远的山崖口上,自弗老(黔西北苗族民间故事中指智者)骑着马悠然自得地走了过来,渔夫急忙向自弗老求救,自弗老对老变婆说:渔夫是该吃,但我很奇怪,这么小一个葫芦,怎么装得下你们这么多人呢?你们再飞进去一次给我看看,如果真的装得下,别说渔夫,连我也心甘情愿地给你们吃了。老变婆听到后,又高高兴兴地变成七八只野蜂飞进了葫芦。自弗老和渔夫赶紧塞住葫芦口,点火把葫芦烧了。

(二)阿拉伯《渔夫的故事》

阿拉伯的《渔夫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渔夫到海里去打鱼,网撒下去后,怎么也拉不上来,网太重了,渔夫心里暗喜,以为捞到了大鱼,当他终于把网拉上岸后,才发现网里只是一个瓶子,他拿起瓶子一看,看到瓶盖上有一个所罗门的印章,他很好奇,想打开瓶盖看看,一股浓烟从瓶口飘了出来,黑压压地遮天蔽日,不一会,黑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妖怪,想把渔夫吃了,机智的渔夫说:你这么大,这个瓶子怎么容得下你呢?你再进去我看看,如果真的装得下你,我就心甘情愿给你吃了。于是妖怪又变成一股浓烟,飘进了瓶子,渔夫赶紧把瓶盖盖上,然后又把瓶子扔进了大海。

二、两则《渔夫的故事》的“同”与“异”之比较

(一)两则《渔夫的故事》的“相同点”

读完上述这两个故事后,笔者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故事的主角都是妖怪、渔夫和智者;第二,故事的主要道具都是一张渔网和一个根本装不下妖怪的葫芦或瓶子;第三,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在渔夫网鱼的时候;第四,故事的寓意都是弱小战胜强大、智慧战胜愚蠢、正义战胜邪恶。从精神层面而言,这两则《渔夫的故事》都宣扬了人战胜妖怪的积极精神,都是人类理智对妖术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

很显然,这两则《渔夫的故事》中渔夫和妖怪都是对立的形象。妖怪代表着邪恶,它不仅形象丑陋,而且本质凶恶,它恩将仇报要杀死它的救命恩人。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的渔翁与黔西北《渔夫的故事》中的自弗老都是正义、善良、理智的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的一种高尚品质和无穷的智慧。两则故事中的渔夫都无意中救出了妖怪,却万万没有想到妖怪反而要害他们,要将他们吃掉。故事的结局都是他们使用计谋或借助他者,想法设法把妖怪重新装入到瓶中(葫芦中),最终使妖怪屈服或灭亡,取得了各自的胜利。

(二)两则《渔夫的故事》的“相异处”

阿拉伯民族生活在中亚沿海的沙漠地区,民族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而黔西北苗族生活在东亚内陆省份的凉山半凉山地区,苗族有他们本民族自己的图腾信仰,20世纪初柏格里从云南进入贵州黔西北后,才有部分苗族开始信仰基督教,阿拉伯民族与黔西北苗族无论在生活环境和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什么这两则民间故事却如出一辙呢?这似乎有些让人不可思议。诚然,这两则故事有很多相同点,但细细一比较,它们之间依然存在若干不同之处。

1、情节结构比较

结合前文来看,黔西北《渔夫的故事》较之阿拉伯《渔夫的故事》来说,内容略显粗糙,情节设置上过于简单,既没有交代好主人公――渔夫的背景,渔夫的身世和他捕鱼的时间、地点、规矩,也没有交代出老变婆的背景,它一从葫芦里出来见到渔夫就张嘴要吃也情有可原,毕竟老变婆作为一个妖怪要吃人再正常不过了,可是,这样一来该故事就缺乏悬念,缺乏趣味性。

我们再来看阿拉伯《渔夫的故事》,故事一开头,就较为详细地交代出主人公――渔夫的背景:他家境贫困,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捕鱼为生,同时还交代了他的捕鱼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渔夫这种奇特的捕鱼规矩,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无限思索。这就为其后来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做好了铺垫。试想,“撒了三次网,什么都没捞着”这样的叙述,就不得不使读者关注渔夫第四次的撒网情况,毕竟按照渔夫打渔的规矩他只剩一次网了,其情节极其吸引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总体而言,这一则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通过比较这两则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黔西北《渔夫的故事》内容略显粗糙,深度欠缺,情节简单。很多东西都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这七、八个老变婆到底因何事,被何人,在何时装进葫芦里的呢,他们又是为何非要将自己的救命恩人吃掉呢,只要这一追问,故事情节的发生似乎就经不起读者一再的推敲,让读者不知就里。故事中只是极其简单地把渔夫和妖怪模式化、脸谱化地硬性划分为“好人”和“坏人” ,坏人一出场就要做坏事,而好人最后就是一定会战胜坏人的,故事本身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故事也就少了趣味性、少了吸引力。当然,这也正好印证了民间那句俗话:“故事是根随心草,不想说三言两语,想说的话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2、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比较

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是一个冷静、智慧、勇敢的人物。他想到“它是个妖怪,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它的妖气。”诚然,这是阿拉伯《渔夫的故事》的精华所在,也是故事情节转向高潮的关键。一句“我是个堂堂的人”和“一定能”这些词语,都极有力地表现了渔夫对自己力量和智慧的信心。最后,当渔夫见妖怪变为青烟再度钻进胆瓶时,他即果敢地采取行动,用锡封好瓶口,嘲讽地说:“告诉我吧,妖怪,你希望怎样死?现在我决心把你投到海里去。”一个集智慧与勇气于一身的渔夫形象就跃然纸上,渔夫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相比较而言,黔西北《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面对险境时却是束手无策,他为了保命只有向自弗老这个民间智者求助。这一渔夫形象的塑造与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形象就大相径庭,自弗老这一角色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渔夫的智慧。故事中虽然有渔夫打渔这一情节设置,却将处置危机的“壮举”让自弗老来完成,无形中渔夫这一主人公形象就被极大地削弱了,让读者无法觉察到他的智慧与勇敢,他的善谋与果断。试想,渔夫的故事理应讲那些发生在渔夫身上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其主要内容都搁置在了自弗老这一民间智者的身上,颇有喧宾夺主之嫌。

3、故事结局比较

再有就是这二则故事的结局也大不一样。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渔夫将妖怪骗进瓶子后用锡封好瓶口将其抛入大海,这将为妖怪以后可能再出来害人埋下了隐患。而在黔西北《渔夫的故事》里,待老变婆飞入葫芦后,自弗老和渔夫赶紧塞住葫芦口,一把火就把葫芦烧了,从肉体上将其干净砌底地消灭,以后再无后患之忧。二则故事中主人公处置妖怪的方式这一点悬殊之大不能不说是各民族在面对同一现象时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

4、故事中装妖怪的工具比较

故事中的主要道具,除了那张捕鱼必需的网相同之外,渔夫撒网捞上来的“宝贝”可就大不一样了,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是一个瓶子,而在黔西北《渔夫的故事》里则是一个葫芦。我们知道葫芦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葫芦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诚如钟敬文先生所言:“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3]在民俗文化里,葫芦是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要啥有啥的宝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于可以这样说,葫芦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骨髓里,它不仅是与民间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在我国历代文人创作的作品里以葫芦作诗的作品也是不胜枚举而且绵延不绝,如唐代李白的“壶中日月存心近,岛外烟雾入梦清”,宋朝陆游的“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 可见,渔夫撒网捞一个葫芦上来并非随意编造,而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主导使然。

5、妖怪所变之物的比较

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妖怪化作一股青烟从瓶口缓缓飘出,继而变成一个庞大而凶恶的魔鬼,最后被渔夫骗进瓶子时亦是以一缕烟的方式钻进胆瓶。而在黔西北《渔夫的故事》中,老变婆却是以变为野蜂的方式飞出飞进。笔者揣测,后者中老变婆所变的野蜂是否与苗族生存的环境有关,毕竟,在苗族居住的深山老林里野蜂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敌。

6、处置妖怪的人员比较

阿拉伯《渔夫的故事》中只有渔夫和一个妖怪,最后渔夫设巧计、布圈套、使自以为是的妖怪钻进了胆瓶,渔夫将其抛入大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黔西北《渔夫的故事》中就有大大小小七八个老变婆(妖怪),除了渔夫外还增加了自弗老这一主人公,而且自弗老作为民间智者在故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情节安排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渔夫在民间不过是极其普通的一员,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最普通一员,他怎么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将七八个妖怪降伏呢,于是乎,就借自弗老这一人间智慧的化身来担当降魔除怪的大任。而在阿拉伯《渔夫的故事》里,为何单凭渔夫一人就可以将巨大的妖怪给降伏呢,这一点是否与阿拉伯民族崇尚个人力量有关?抑或是阿拉伯民族在面对未知的恶劣自然环境时将之抽象化了。这有待笔者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众所周知,我国是民间口头文学资源最丰富,而且是用文字记载民间故事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不少世界流行的著名故事,都可以在我国找到它最古老的记载,比如说《黄粱梦》、《云中落绣鞋》、《灰姑娘》等。在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水鬼与渔夫” 或“渔夫和淹死鬼”等同一类型的故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钟敬文先生就曾撰述《中国民间故事型式》一文,文中列出的我国民间故事之“故事型式”多达45种,“水鬼与渔夫型”故事,竟然列于其中第二[4],足见该类型故事的丰富。毕竟,“易言之,但凡近水之处,不论河湖江洋,都有可能出现‘水鬼渔夫’的故事。”[5]中国各地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其情节发展、结局大致有二:其一旨在用以诠说不时出现之溺死事件;其二,“水鬼” 往往摇身一变,成为众人企羡之“城隍”,成为一方保护神,其德行上是至高至善。显然,这些“水鬼与渔夫”型的故事与上述两则《渔夫的故事》相比,无论是其内容、情节发展还是故事结局乃至精神层面上都相去甚远。

至于黔西北《渔夫的故事》是否就是阿拉伯《渔夫的故事》在中国传播之后的“异文” ,囿于资料匮乏,史料不足,笔者不敢就此妄言。但外国民间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如为我国城乡民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美女蛇的古老原型,是由人们对大地女神又敬又怕的矛盾心理所创造,最先在公元前后流传于西亚或中亚的一个不崇拜蛇的民族中,后进入印度的《佛本生故事》,在南宋时期进入中国杭州,后经明代文人冯梦龙加工成为小说,于是在中国生枝开花,由一个区域性的故事转变成全国皆知的四大传说之一。[6]又如季羡林老先生在《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一文中,他就认为在梵文、古希腊文、法文中有很多类似的故事,《黔之驴》并不是柳宗元的首创;杨宪益先生也指出,戏曲中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皆来源于《格林童话》。

依笔者之见,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谁是原创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类同现象作一个深入比较,可以将其作为探索不同民族在面对同一现象时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的一个窗口。

注释

[1]、[6][美]丁乃通,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P4。

[2] 《威宁苗族百年实录》编委会编,《威宁苗族百年实录》,内刊,黔新出(图书)2006年一次性内资准字第60号,2006,P163.

[3] 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P658。

[4] 钟敬文,著《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P342~356。

[5]详见,谢明勋,著,水鬼渔夫故事析义―――以聊斋志异王六郎故事为中心,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第19卷第2期,2003年5月,P2,P1。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 陈建宪 , 主编 ,《民间文学教程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段宝林, 主编 ,《中国民间文艺学》 [M]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郅溥浩等 , 译 ,《一千零一夜》,[M]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4]谢明勋,著,水鬼渔夫故事析义―――以聊斋志异王六郎故事为中心,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第19卷第2期,2003年5月。

作者简介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2

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活动:与家人朋友交谈、课堂上回答问题、社会上与他人进行沟通等等。然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普遍没有真正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到位,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低,在交际中经常因无话可谈而造成场面尴尬,或是不能正确、清楚地进行表达和回应。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一、实施课前演讲

有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很是能说会道,遇到某些重要场合则变得思绪混乱、语无伦次。怯场怕生也是口语交际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而课前演讲则是训练学生胆量的好办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对课前演讲作出一些要求:

(1)题材不限、内容不限,主题明确,紧密围绕主题进行演讲,不能偏离主题太远。

(2)演讲时,声音要洪亮,口齿清楚,抬头挺胸,态度要大方,不能扭扭捏捏,要与听众有眼神的交流。

(3)在演讲过程中,不管演讲者说得好或坏,其他人不能发出声音或有动作影响演讲者,要做到安安静静认真地倾听。

(4)演讲完毕后,要求演讲者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听众也可对演讲者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确保课前演讲有效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而不是走走形式、跟跟风潮、做做样子。最后一条要求是为了防止学生将课前演讲变成课前背诵,有互动的演讲才能真正锻炼到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让倾听的学生向演讲者提出问题,是为了防止演讲者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却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同时演讲的成功以及与听众的互动能帮助演讲者树立口语能力的信心。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则课前演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课前演讲实施的前期,可以不对演讲的题材和内容作限制。当过了一两个月后,学生们都基本具备了演讲的能力,就可以给出一个话题,随机叫一位学生上台进行即兴演讲。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时刻做好演讲的准备,时刻具备随机演讲的能力。到后期学生演讲能力更成熟时,则要求学生对社会上最新最热的时事新闻进行分析性的演讲,展示如何分析和评论时事新闻的能力。

二、加强课本对话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双向的互动交流活动,因此对话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缺可以进行对话内容训练的好文章。在进行对话内容之前,学生要反复阅读文章,对文章里面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剖析,分析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同时要思考课文中的对话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说、面部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肢体动作又是怎么样的。因为在真正的口语交际中,除了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神情、肢体动作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例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一课时,文中渔夫不幸遭遇了魔鬼,经过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的心理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文中渔夫和魔鬼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在不同对话情况下两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性格特点。比如,魔鬼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的死法,我将立刻把你杀掉!”此刻的魔鬼凶残又得意,在进行对话时要将魔鬼的这种心理正确表现出来。再比如,“好倒霉啊,”渔夫叫道,“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当渔夫说这句话时,他的心里还祈求魔鬼能有点良心,看在救他的份上能饶自己一命,担任渔夫角色对话的学生要表现出渔夫当时对魔鬼的那种乞求宽恕的神情。

三、组织课本剧表演

?n本对话训练是让学生按照已有的文本进行口语的训练,而课本剧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删减或增加人物对话内容,形成剧本并进行表演。课本剧的表演,需要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在特定的场景下应该如何去说话,思考如何进行交际才是合适的,十分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比如《皇帝的新装》, 在故事原文中,孩子只是说了一句话就揭露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事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孩子与皇帝的对话进行大胆想象,思考当孩子说出实情后,皇帝将会作何回答。皇帝这么爱面子一定会恼羞成怒,学生再设计演绎这时孩子又要如何说话应对才能进行自救。设计孩子与皇帝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完成一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尝试如何正确使用口语进行交际,化解交际中出现的危机或尴尬场面。

四、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3

1. 情境激励法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趣、生动、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从前,在美丽的黄河边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他们每年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两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1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1天。”(屏幕上打出两个人的对话和4月份的日历)有一位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望他们,那么在4月份里,他们可以选那些日子去呢?你能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最早的是哪一天?同桌分工合作。一个找老渔夫的休息日,一个找年轻渔夫的休息日,然后把两个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这样很快就找到两个渔夫共同的休息日了。这时,教师引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特点,掌握了寻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 操作激励法

小学生天动、好玩,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满足动手、动脑的需求,为数学概念的理解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如,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首先,教师用2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合成1个大长方体,让学生求出不同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说哪种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然后,让学生用3个长、宽、高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合成1个大长方体,求出不同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出哪种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4个相同的长方体合成1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哪种组合形式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种组合形式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并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4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包装成1个大长方体,怎样组合最节省包装纸?

3.悬念激励法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或悬念,调动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把教师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教师先告诉学生自己有一种超能力,不用笔算就能迅速判断出任意自然数是否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多位数,教师每次都能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觉得很惊奇,迫不及待地渴望教师把这个本领教给自己。此时,教师引入课题正好满足了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4

一、创设故事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我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数学情境。课上,我说出意义相反的三组数据,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数据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还要让别人能看明白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不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于是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为了区分意义相反的量,有的学生加注文字,有的学生画出不同的符号。这时我又提出“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再一次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负数的知识。在教师不断地制造冲突,并引导学生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有关负数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数学语言的统一性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这些都是借助于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学习的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三、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而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并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使之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实践性问题主要有:

1.操作型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教室或家里卧室、客厅的长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或计算出它要铺某种地板砖需要用多少块。

2.调查型

调查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凸显数学的价值。如让学生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调查学校近两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然后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想想有哪些数学问题,你能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

3.研究型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记下来、写出来,并给学生提供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论文等。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数学情境;质疑;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统统置于不顾,这种无情无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因此现在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研究。

我认为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学第九册“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不需要计算就能知道这个数能否被2或5或3整除,不信我们就试一试”,同学们感到很惊奇,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试着要难住老师,结果我回答得又准又快,同学们惊奇之余,都急于想学会这种神通广大的本领,于是带着炽热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当然,创设情境时,问题一定是要紧密贴近本课教学内容,问题要创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把问题作为“药引子”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信封1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信封2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信封3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只能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道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6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自我概念。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1活动目标:

1、幼儿懂得环境的整洁美观要靠大家的努力,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做环保方面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图片:墙画

2、劳动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图片:各种墙壁

提问:这些墙壁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为什么?

小结: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墙壁。平整、镂空的、造形的等等,整洁美观的墙壁可以装饰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好。

二、展开

1.观察讲述《雪白的墙壁》

(1)街道的一角,工人叔叔正在粉刷外墙。

提问:图中的叔叔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在街道一角,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整洁、美观,工人叔叔正在粉刷街边的墙壁,瞧!叔叔脸上都流汗了。

(2)一群小孩在白墙边踢球,蹭的白墙上很多痕迹。

提问:这些小哥哥在做什么?他们这样对不对?

教师:小朋友在路边踢球是不对的,既不安全又破坏卫生,看!雪白的墙壁上多了几道脏脏的痕迹。

(3)夜晚,有人在墙壁上粘帖"小广告"。

提问:夜晚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做对吗?

教师:在墙壁上乱帖乱画是不对的,要坚决制止。

(4)经过清理、擦洗,墙壁又变干净了,人们还在上面画上了公益宣传画。

提问:墙壁怎么变干净了?变成了什么样?

教师:美丽的环境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用双手把环境变得更美吧。

2.体验活动《我把墙壁变干净》。

教师引导幼儿用抹布擦拭、清洁活动室的墙壁。

三、结束活动

讲评,以表扬、肯定的语气,从回答问题、劳动积极性等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价。

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2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竞选活动,尝试用各种方式向同伴展示自己。

2、有公平竞争的意识,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

1、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招募活动主持人的海报。

2、幼儿了解过主持人是怎样主持节目的。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了解主持人的相关知识。

教师:你喜欢哪个主持人,为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人能做主持人?

教师:你认为我们需要的主持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师:你认为自己能当主持人吗?我们大家投票从同伴中选出自己的主持人吧!

2、竞选活动:请投我一票。

(1)教师介绍竞选的要求、顺序。

(2)参加竞选的幼儿有序地在集体面前发表竞选宣言,展示自我。

(3)幼儿自主投票。(每人一张及时贴,贴在黑板上相应幼儿名字的下面。)3、统计、讨论竞选结果。

(4)教师和幼儿一同统计得票情况。

(5)教师宣布统计结果。

(6)当选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个别幼儿说一说选他的理由。

教师总结:小朋友积极参加竞选活动,在竞选中展示自己的长处,很勇敢。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积极、勇敢地参加竞选并展示自我。有的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被选上了,我们为他们高兴;可是也有的小朋友没有选上,没有关系,下次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3活动目标:

1、了解养鱼是我们黄桥本地的特色。

2、知道本地鱼塘养鱼的种类、捕鱼工具及作用。

3、感受家乡渔文化的丰富,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ppt制作、音乐

2、经验准备:请家长(爷爷奶奶)向幼儿介绍养鱼的有关知识。

3、幼儿有游戏《渔夫捕鱼》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个别幼儿说说你的爷爷奶奶以前是干什么的?(养鱼)鱼养在哪里的?(鱼塘)

2、出示图片,介绍黄桥本地有很多鱼塘,人们以养鱼为生,被称为"鱼米之乡"。

二、了解鱼的成长过程

1、提问:谁知道鱼是怎么养大的?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鱼的成长过程。

A、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B、小结:每年的春天渔民们将鱼苗放入鱼塘,在夏天和秋天的时候渔民就要给鱼喂食,鱼儿慢慢地长大,那在什么季节可以收获了呢?

3、请个别幼儿看着画面讲一讲鱼的成长过程。

三、认识本地鱼塘养鱼的种类

1、看到收获了这么多鱼,渔民的脸上个个都露出了笑脸。

还让我们渔民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一种鱼很有名,知道是什么鱼吗?

2、出示青鱼图片,观察青鱼外形特征。

A、看青鱼长得怎样,身体什么颜色?

B、为什么我们养的青鱼最有名气呢?观察图片,了解青鱼的大;观察图片,知道青鱼味美。

3、为什么青鱼会长这么大,而且有好吃呢,它是吃什么长大的?出示螺蛳与蚬子图片,了解青鱼是肉食性鱼类。

4、小结:由于我们黄桥的渔民不怕辛苦,去河里打捞螺蛳与蚬子给青鱼吃,所以青鱼才会养得这么大、这么美味。

5、除了青鱼我们的鱼塘里还养些什么鱼呢?

幼儿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ppt,"我们黄桥鱼塘里还养了这些鱼,认识吗?"根据幼儿回答认识各种鱼。

(1)鲤鱼:引导幼儿观察鲤鱼外形、颜色。

小结:鲤鱼比其他鱼类都要聪明机灵,一有动静便立即逃窜。

(2)鲫鱼:见过鲫鱼吗?有多大?引导幼儿用身边事物进行比较。

说一说你吃过那种烧法的鲫鱼,觉得那种吃。

(3)鲢鱼:引导幼儿观察两种鱼的区别,有什么不同。

(4)草鱼:说一说听了草鱼这个名字,觉得它是吃什么的?

草鱼是食草性鱼类,在夏天的时候要吃大量的草,渔民们就在炎热的太阳下为草鱼割草,汗水滴滴答答往下流,非常辛苦。

(5)鳊鱼:引导观察鳊鱼的外形。(鳊鱼身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

四、认识捕鱼工具,了解工具用途

1、渔具的种类渔民们在养鱼和捕鱼时要用到哪些工具?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

2、各种工具的作用有这么多工具,那它们都有什么用呢?出示工具图片,一一请幼儿观察讲述。

五、游戏《渔夫捕鱼》

1、交代游戏:《渔夫捕鱼》

①与幼儿一同回忆儿歌内容。

②在场地上先指定"海面"的范围,超出部分则为"沙滩"。

③回忆游戏玩法:老师做渔夫,带幼儿念儿歌《鱼儿游呀游》,当教师回答到"_人来变幼儿游"时,幼儿根据回答中的人数迅速合作,变成一条鱼,继续游。渔夫说到:"抓鱼喽!"就可去抓任意一条鱼的"鱼头",当"鱼头"被抓住或"鱼身"散掉就算被捕住,当鱼被逼离出海面,即到沙滩也算被捕住。

2、幼儿游戏

3、请幼儿当渔夫继续玩游戏。

活动延伸:将游戏延伸到户外活动中玩。

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4活动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愿意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

2、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体验相互交流的乐趣。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大图卡一份,小图卡每人一份(附后),小话筒一个。

2、会唱歌曲《认识你呀真高兴》。

活动过程

一、师生相互介绍姓名

1、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和你们一起学本领很高兴,你们想认识我吗?互不认识又想认识的时候可以先作自我介绍。

(教师做自我介绍:我叫胡丰亚。认识你们真高兴。)

2、师:我也很想认识你们,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3~4名幼儿,每人介绍完,教师与其握手,并说“认识你真高兴”。

)

二、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1、师:你们还想了解关于我的哪些信息(事)?

2、师:你们问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教师就来进行详细的自我介绍吧。

可是,自我介绍时有些信息可以告诉你们,而有些信息老师不方便告诉你们噢!请你们仔细听,我介绍了哪些内容?(老师介绍:我的名字叫……我的家住在……我喜欢(爱好)……我的好朋友是……)

3、师:刚才老师介绍了哪些内容,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卡。

4、师: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更多了解你们,谁愿意像老师一样介绍自己。

(请1~2名幼儿介绍,幼儿集体鼓掌。)

5、提问:他介绍了哪些方面?对照图卡,不完整的地方引导幼儿补充。

三、找个好朋友介绍自己

1、每个幼儿拿着小卡片,先把自己的介绍记下来(可以画画或做记号),然后对照着卡片内容和好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2、请个别幼儿上台来介绍自己(提供话筒),幼儿集体鼓掌。

3、师:客人老师也想认识你们,找个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介绍好了请客人老师在纸上贴颗红星)。

4、师:什么时候需要介绍自己呢?还可以介绍哪些方面?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老师通过你们的自我介绍认识了你们,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真高兴。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认识你呀真高兴》音乐)

社会领域幼儿园活动设计5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爱护文具宝宝的家——书包。

2、学会自己整理书包。

3、养成提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用具的习惯。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1、PPT课件9页

2、幼儿用书《爱护小书包》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爱我们的家人,其实呀,我们自己也是一些宝宝的家人呢,你们知道是哪些宝宝么?

2、我们的文具宝宝温馨的家就是我们每天背在背后的小书包(播放PPT)

3、小书包里装着我们的文具宝宝和课本宝宝们,我们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

4.小朋友的书包里除了文具宝宝和课本宝宝之外,还有什么呢?(衣服、水壶、裤子······)

5、如果我们的小书包突然间坏掉了,那么我们就会像这位姐姐一样,抱着一大堆东西来上学了(播放PPT)

6、你们想像这位大姐姐一样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爱护自己的小书包)

7、爱护小书包,说的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容易么?爱护小书包应该从不乱放东西进书包做起,你觉得小书包应该放些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8、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四幅图哪一幅是真正的爱护小书包的呢?(第三幅图片)

9、所以,爱护我们的小书包不应该把书包当成坐垫,也不能随意丢在草丛里,更不能塞好多好多的零食进去,书包是文具宝宝的家,我们还要定时给文具宝宝的家洗个香香的澡。

10、师讲故事《找不到东西的急急猴》

11、故事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12、急急猴因为乱在书包里面放东西,结果找不到要用的文具宝宝了,那你会自己整理小书包么?

13、小朋友们轻声把书包内的物品拿出来,自己整理,老师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7

班级:10新闻班

姓名:马芬芬

学号:10105031034

在图书馆借了差不多一个月的《老人与海》终于在下定决心翻开第一页后看完了,如果不是作业要交的日期逼近,还有还书的日子即将到来了,我可能还把它放在桌面上对它置之不理。其实我只用了一天的空余时间就看完了,很薄的一本书,远没有我以前想象中的枯燥,看后感受还是蛮大的,同时也好似理解了为什么海明威被人称之为硬汉的代表,为什么《老人与海》激励着一代代现代人的成长。

书中自有人生百态现,多看些书毕竟不坏,一些有震撼力的小说确实能给人无限的感慨。一直以来我很抗拒西方的中、长篇小说,觉得特别枯燥、难懂,所以我没怎么看过西方的小说作品,《老人与海》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中较为认真看过的一部。记得上学期去采访过一位自立自强的同学,和她交谈的过程中她介绍到她很喜欢看西方的小说,觉得特别有人生意义,尤其是《老人与海》让她懂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当时虽然理解不到《老人与海》究竟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启示与震撼,但听她讲得那么激动、精彩,我都想借这本书来看看,估计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吧。

可是后来也没去借来看,直到上个月才去图书馆借了本,且差不多又过了一个月才拿起它认真看完了。说实话,看过后我有点后悔我这么迟才把《老人与海》读完,要是前几年就读过,现在的为人处世原则应该会有所不同。大学的这两年,我一直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走不出来,现实没有把我真正打倒,我已经害怕了失败,学会逃避着一些现实,因此这两年我活得挺堕落的,没有了年轻人所拥有的朝气,只会埋怨不公。《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接连84天没有打过到鱼,受到其他渔民的嘲笑,好不容易打到一天大鱼,结果抗争了几天,到头来带回的是只剩下骨架的鱼,最后,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睡着了,梦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出现着狮子,这才是王者的象征。老渔夫没有因为打不到鱼而灰心泄气,相反他一直都坚持着,从没有放弃,生活可以有失败,但自己不能打倒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但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个悲剧者的失落、悲观、甚至于绝望等情绪。他的经历很悲剧,但他所体现的形象却是一个永远都打不倒的铁骨铮铮的真汉子,老人的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我还年轻地很,机会总会有的,我绝对不能被打倒。

《老人与海》篇幅较短小,情节也简单,书中许多内容都是老人的自言自语,还有海明威对故事描写得干净利落,故读起来不会费很大的劲。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哈瓦那近海以捕鱼为生,而且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接连84天没有打过到鱼,受到其他渔民的嘲笑,他的助手,一个叫马诺林的孩子也在父母的逼迫下离开了他,在别人的眼里老鱼夫已不适合出海,而他决心冲破这一连串的坏运气。第85天,老渔夫一开始捕了点小鱼,到最后终于发觉钓竿又动了起来,凭经验他断定是一条大鱼,它把鱼钩吞进了肚里,拖着船游开了,老人在等待时机,等待鱼精疲力竭的时候,再拖它上船,却不料大鱼直拉钩丝,因怕断,老人用双手抓得鲜血淋漓,只能吃些生鱼充饥,第二天大鱼终于不动了,血溢出海面,却让鲨鱼闻到了腥味,群拥而上瓜分了老人的猎物,老人用船浆和鲨鱼搏击,等回到港口的时候,大鱼只剩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极度疲乏,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看见了狮子。

透过故事内容知道《老人与海》这篇小说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三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书中前面提到小男孩马林洛,后面老人在打渔过程中也提到几次要是小男孩在该多好,还有梦见的狮子几次出现,前后互相照应,按合适的情景相继出现,这也算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吧。另外,我觉得《老人与海》能够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老人不被打败的精神深受读者感动外,还有故事的悬念设置给小说带来了更大的可读性。连续84天没有打到鱼,但85天终于打到了一条难见的大鱼,可是最后鱼却只剩下了骨架,故事总穿插着让人想象不到的结果,增强了情节的转折力度,让人读起来更有故事情节和趣味性。

《老人与海》的艺术成就,我认为在于简明凝炼的言语和优美的文体,选用了具体的感情表达方式,把眼之所见凝于笔端,删繁就减,含而不露,引读者不尽联想,从中体悟深邃的生活哲理。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着力刻画主人公桑提亚哥这个铁铮铮硬汉子的形象。老渔夫正直、不弄虚作假,不损人利己,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的人,独战鲨鱼于厄运面前而不屈服,最后获得了成功,这种精神让读者读完有一股如电细流从心底直入头顶,一身震撼!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小男孩马诺林也不能忽视,他心地善良,虽然他爸爸妈妈不准他和老人一起出海打渔,但小男孩知道是老人教会了他打渔,他也经常去看望老人,给他以安慰,海明威塑造这样的人物让小说增添了特色,同时小男孩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因为可以看出他永远都是老人的希望和精神支柱。书中的形象不同,所象征的意义也不同,不得不说《老人与海》是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小说。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8

摘要:《风筝误》是我国清代作家李渔的喜剧名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中外。本文就表现手法、情节设置、艺术效果等方面对《风筝误》的喜剧艺术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分析。它不仅涵盖了讽刺和误会、巧合等喜剧常见手法,还具有其独特的喜剧技巧,因而产生了更鲜明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李渔 喜剧 讽刺 复调

《风筝误》作为李渔的喜剧代表作,一问世就备受世人推崇,名家赞它为“绝好戏文”,书商争相刊印。该剧影响之大,李渔在《答陈蕊仙》一书中言道:“此曲浪播人间几二十载,其刻本无地无之。”它还陆续被其他剧种改编上演,数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甚至传播海外。

该剧以两对青年男女求取婚姻作为题材,故事曲折生动,语言亦庄亦谐,而它独特的喜剧技巧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以期通过细微的文本分析来彰显其作为优秀喜剧作品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一、多用讽刺

(一)通过人物语言直接传达。李渔是江南才子,经过晚明思潮熏陶而又深谙人情世故,年轻时家业中落,便卖文为生,他曾经带领自家戏班至各处演出自己创作的传奇,甚至自己开设了私家书肆,自写自印自销。因此,其创作喜剧有明显的商业倾向,重视读者、观众的欣赏情绪,非常强调剧作的趣味性、娱乐功能,他在《风筝误》的终场诗中做出明确表示:“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既然以娱乐大众、供人消遣解闷为宗旨,他的作品就不那么刻意反映社会政治重大题材,而是围绕日常生活选取人物、事件加以编织。他的作品常常笑料百出,但因其高度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又能使之表现的雅俗共赏,而非一味平庸,缺乏思想深度。

《风筝误》虽为闹剧,却借人物之口对社会、政治、文化多方面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直接传达了作者愤懑不平之情绪。如他多次借戚友先之口讽刺道学家的迂腐古板:“我想古来制作的圣人,最是有趣,到一个时节,就制一件东西与人玩耍;不像文、周、孔、孟那一班道学先生,做这几部经书下来,把人活活的磨死。”(第六出《糊鹞》)借韩世勋小厮之口揭世情冷暖、贫富对立:“一来如今的人情,只喜势利,不重孤寒,说戚大爷名字,还掀动得他,说是相公,他若访问你的家私,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第九出《嘱鹞》)讽刺的锋芒甚至还触及到了军事政治、边关沙场,直指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如掀天大王出场时所言:“如今闻得朝中群小肆奸,各处贪官布虐,人民嗟怨,国势倾危。”(第五出《习战》)詹武承在军营中所见所叹:“戏箱盔甲儡场戈,取笑行头奈战何?力少按鞍难顾盼,只因饭不善廉颇。”(第十出《请兵》)

(二)运用对比烘托表现。对比手法在文艺作品中不乏呈现,往往突出了艺术形象特征,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以对比的结果使作品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风筝误》所运用的对比主要体现在美丑对比与智愚、善恶的较量上。李渔设计的两对青年男女形象恰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韩世勋与戚友先两好友、詹淑娟与詹爱娟两姐妹,一俊一丑,一智一愚,一雅一俗,一正一邪。当然此中“正邪”主要指四人行为方面,虽然都并非完全光明或者彻底邪恶,却也避免了脸谱化特征,作者与读者都可以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与情感取向。第二十六出《拒奸》中,淑娟面对姐夫的淫威,非但没有屈服,反而拿起床头宝剑砍向他,戚友先则抱头鼠窜、跪地求饶,彰显了一个坚贞女子挺身对抗恶行的勇气与美德,也突出一个外强中干、贪色畏死的懦夫形象,而非歹人得逞、弱女子无辜受害或无奈自戕这样的平庸桥段,增强了这出戏紧张气氛之后的喜感。另外,作者通过詹武承在治家时的圆滑无奈与治军打仗时的威严睿智做对比,也丰富了这个配角形象的性格特征。韩世勋在现实中“惊丑”之后竟然做梦也被爱娟的行状惊骇到,而爱娟对韩世勋的形貌念念不忘,足以烘托出韩世勋之俊雅风流,爱娟之粗鄙丑陋。

(三)巧用谐音、双关。《风筝误》全本共三十出,其中有五出俱以边关战地为背景。作者将笔墨触及边地不但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也有借机揭露军营黑幕的目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他借詹武承之口慨叹军备潦草不堪一击之外,他还运用谐音、双关语辛辣讽刺朝廷用人和军务上的腐败,这主要表现在第十出《请兵》中。詹武承点将,将领的名字有钱有用、武不消、闻风怕、俞敌跑(谐音“遇敌跑”),这些奇特的名字分明不是普通的人名,而是作者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称谓。詹武承的念白揭示了作者的用意:“只知钱有用,都言武不消,今日闻风怕,明朝俞敌跑。”况且,这些将官不但年老体衰,而且“原是不曾杀过贼的”,都是使了钱财在兵部补缺,来“坐镇雅俗”的,不想地方如此多事,“情愿降级调用”,而昔日骁勇善战的部下如今沦为兵丁,被克扣粮饷,赢弱不堪。令詹武承不得不感叹:“你说这样的武备,这样的将材,怎么教洞蛮不思作反!”这等反常的情况在李渔笔下以巧妙手法写来,不仅自然且使讽刺效果更加人木三分。

第十一出《鹞误》中,詹爱娟在院中拾得一个风筝,奶娘说前日二小姐也拾得一个,闻得是戚公子的,当日就讨了去。爱娟就说:“他那一个是七公子的,我这一个自然是八公子的了。”虽是爱娟误将“戚公子”解为“七公子”,却仍是用了谐音的结果,侧面揭穿爱娟只是个头脑简单、腹内草莽的粗俗少女,令人啼笑皆非。

二、“一事而见二体”——为不同人物设置相同情节及行文语式

李渔在剧中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即为不同人物设置了相同的情节,人物对话的内容、语气也形成鲜明的照应。这使剧情更加引人人胜,增强了喜剧效果,并通过这样的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达成了进一步的讽刺和揭露目的。

《风筝误》中,作者先安排戚友先放落风筝于詹家大院,后由詹淑娟拾得。又于第九出《嘱鹞》中,安排韩世勋的小厮出主意要他也去放一架风筝落入詹家然后讨回,且叮嘱主人“只是一件,切不可说出你的名字,只说是戚大爷做的,直待事成之后,才可露出真情”。“(生)怎么,我做了诗,倒假他的名字!(丑)一来如今的人情,只喜势利,不重孤寒,说戚大爷名字,还掀动得他,说是相公,他若访问你的家私,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二来风筝放进去,万一惹出事来,他还碍着戚老爷的体面,不敢放肆,若晓得是你,行起乡宦势来,就要吃他的亏了。(生)有理,有理!不但聪明,又且周匝。这等,我做诗,你去糊风筝,预备停当了,明日绝早去放!”而在第十一出《鹞误》中,有与前文相应且相同的情节:爱娟拾得韩世勋放落的风筝,奶娘要替她做媒,等人来讨回风筝,便以淑娟的名义约“戚公子”会面。连人物语气也相似:“我如今立在门首去等,他若来讨,我只说,二小姐为他害了相思,约他来会,不要说出你来。”“(丑)怎么不要说我?(净)一来二小姐的诗名人人晓得,若说大小姐,他就不信了;二来恐怕事做不成,露出些风声,内外的人,只谈论二小姐,再不谈论你。直待有了瓜葛,然后说出真情,教他央人来说亲,成了百年夫妇,岂不是万全之计?(丑喜介)有理!这等,你快些去等,不要又被二小姐兜了过去。”通过人物详细的对话让观众看到两个精于人情世故、悉心效主的爽利下人,和两个暗藏心机、各护其短又慕才急色的寒门子弟、丑陋小姐形象,也使人不禁根据上文而对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展开想象。另有一处在第三十出《释疑》中,韩世勋怕淑娟说破当年约会之事令戚友先不悦结下怨来,戚友先恰也怕韩生知道自己曾调戏过他妻子,都着急骗对方走开,于是不谋而合。二人言行、表情全都一致,表明了他们唯恐丑事败露伤自家脸面又影响彼此感情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他们敢做却不敢承认又爱面子的普通小男人的一面。

三、善用误会、巧合

误会、巧合手法在中国古典叙事性作品中并不少见,然而论集中体现,以误会巧合贯穿全篇的典型作品是相传为元代施惠所作的南戏《幽闺记》(又名《拜月亭记》),而此剧情节又是由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发展而来。到了清代,李渔又在其戏剧、小说作品中集中运用,其中又以《风筝误》最为出色。

李渔不仅在题目中以“误”字醒目,更在《风筝误》开场第一句便点出本剧主旨:“好事从来由错误”,又于第二十九出《诧美》【尾声】提道:“良宵空把长更守,那晓得佳人非旧,被一个作孽的风筝误到头!”此三个“误”字皆有“耽误”之意,但是通篇看来,全剧却是以风筝引发的一系列误会串联起主要情节:淑娟母因疏忽将风筝还回,爱娟误以为风筝是贵公子戚生的而冒美邀约,韩生因诗慕才冒名赴约惊丑而回,爱娟洞房内误以为新郎是赴约之人而出尽洋相,韩生误以为新娘是丑小姐而拒绝成亲,淑娟则误以为风筝上题诗之人就是姐夫,淑娟母误以为是自家女儿行为不检点而遭女婿厌弃……大小误会凡此种种,皆因风筝误落詹家后院引起,继而闹出诸多笑料,遂了作者“一夫不笑是吾忧”之本愿。不过,作者一一将这些误会化解,并未设置过于艰难凶险的关节,没有赋予大悲大喜,而是时常交织着较为温和的忧与欢,让观众始终保持轻松的心情而不会深刻感受到压抑痛苦,这种处理不同于以往其他喜剧作品主人公往往经历了几番曲折大难方得以大团圆的结局。

作者为了增强喜剧效果,更是常常在情节中设置巧合,为主人公的关系变化提供种种机遇。《风筝误》中,戚生的风筝恰巧落于詹家院中,是男女主人公发生联系的开端,而院子恰巧被分为两院,风筝两次落地恰好一西一东,遂将四个青年男女串联起来;戚补臣与詹武承恰巧有同样的心思,即结为儿女亲家,而他们分别恰好有二子、二女,且各一俊秀一丑拙,所指配恰也是郎才女貌、郎拙女陋,故结局可谓天生一对,各得其所,中间又得以发生诸多故事。

四、复调艺术

复调艺术常常被用于小说创作中,而少见于戏剧文学。戏剧家总是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揭示人物性格、心理,并发展情节,而自己的观点、情感倾向都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表达的清清楚楚,很少自觉表现多重主题和意蕴。在这部剧中,李渔有意无意地通过戏剧人物语言表现了明显的复调艺术效果。 说其有意在于:李渔一方面让韩世勋多次表示非才貌双全者不娶,并亲自把关,走马相看各家闺秀,以图不误聘娶,意在赞扬其择偶有节、宁缺毋滥的高雅唯美品质、情趣;另一方面又通过第一出《颠末》开场语“若要认真才下步,反因稳极成颠仆。更是婚姻拿不住。欲得娇娃,偏娶强颜妇”和韩生自己在京城挑拣无果而被逼婚詹家小姐,暗悔自视过高,娶妻求全责备,讽刺韩生这一类书呆子恃才傲物,一味追求“颜如玉”,眼光尖刻,挑肥拣瘦的庸俗行径,也进一步揭露世俗社会普遍过于重视外貌、门第、声名的择偶陋习,以及以貌取人、弄虚作假的不良世风。还有一点,作者塑造韩世勋这个形象无疑是给予了极大肯定的,重点描写了他的才华横溢、立场坚定,是个不可多得的翩翩佳公子,却也侧面写出了他的缺点,如自述择妻务求完美、平日也有些花花肠子,尤其在《惊丑》一出被爱娟斥骂他的虚伪、假正经:“我今晚难道请你来讲道学么?你既是个道学先生,就不该到这个所在来了。”作者设计的这句台词着实厉害,将正话从反角之口说出用来评判正派角色,无疑一记鞭笞,永非绝响。若说无意,则显见于詹武承的故事,他治家无方,妾室争闹不休,反不如治军有效果,作者本意是表达他的圆滑和妻女的贤愚,增加一些笑料,并为分院而治做铺垫,但也客观上丰富了他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平凡性,也抒发了庸常人生活中的无奈与尴尬。圈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9

一、猜谜语导入

小孩子都非常喜欢猜谜语的游戏,这个方式又比较的新颖、活泼、有趣,很容易就让我们的学生愉快轻松的进入到课堂中,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猜谜语这种方式进入导入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小学生一定会集中精力,带着我们抛给他的问题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听老师描述,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猜谜底,很容易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能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上课的环节。

如在讲五年级的观察物体时,先请学生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的着,看不见”,学生很容易猜出来是耳朵,老师做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而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然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这样,自然而然引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又如在讲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时,老师说:“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服,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然后,结合日历,让学生依次认识了年、月、日。

二、讲故事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听的,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可以讲一个“分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一位卖饼的老人,望着香喷喷的大饼,猪八戒馋得口水直流,唐僧同意买3块饼,老人先把第一块大饼平均分成4块,给师徒四人各1块。猪八戒吃后很不高兴地说:“太少了,我要2块。”老人把第二块大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它2块,再把剩下的平分给了其它三位。猪八戒吃后以为自己吃多了便暗暗高兴,又说:“我要3块。”老人拿出第三块大饼平均分成12块,又给了它3块,再把剩下的平分给了其它三位。猪八戒真的吃多了吗?有的学生说同样多,有的学生说猪八戒吃的多。老师引入新课:“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明白了。”有趣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了学习知识的需求。

又如: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导入:从前,在美丽的湖边,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号起开始打鱼,并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同学们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完成了学习任务。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

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故事本身。

三、以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导入

数学虽具有抽象的特点,但它来源于现实世界。如果从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导入,能使学生感知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结合实际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在讲商的近似数时,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五一班的班长用19.4元买了十二个羽毛球,分给十二个同学,每个同学应付给班长多少钱,你们能帮这十二个同学算算吗?对于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事情,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很乐意去解决。

又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为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创设了一个问题导入情境,老师想去北京旅游,找了两个旅行社的“十一”促销价格分别是这样的,青旅价格是:原价格1800元/人,优惠价是降价1/5。国旅价格是:原价格2000元/人,优惠价是降价1/4。请你帮老师选个便宜一点的。鲜活的数学问题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以设疑导入

学习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可以利用教学知识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说怎么测量一个圆的周长,有的说,在米尺上滚动,有的说用皮尺量,有的说用绳子量……但当教师用一根绳子拴一个小球在空中甩动,并问学生:“你们能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甩动所形成的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这时,教师利用学生急于知道计算方法的心情,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探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五、用实物或教具导入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导入技巧 学习主体性 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12-01

一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要精心设计导入,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情绪安定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的新知识上。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优美动人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跃跃欲试,期待进入新知的学习中,达到师生情绪的“共振”境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式是一种预备性的顺应或准备,它使人倾向于以特殊方式进行认知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导入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定式之中,随之产生的思维活动便是主动的、高效的。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时这样导入: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战争连连,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可吴王听不进劝告,说:“敢有谏者,死!”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众大臣焦急万分,却无计可施。王宫里有一位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什么办法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等我说完,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本文的学习中。通过这样具有启发性、故事性的导入,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精心设计导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小品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些情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引发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将兴趣转为动力。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有标准的坐姿、整齐划一的动作。这也是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送,追求知识的大而全。学生的学习只能紧跟在教师的后面,毫无自主性,更谈不上创新学习。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的“机器”。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笔者成立了课改小组,作为小组成员,我从课改中受到了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我事先要求学生去了解课文,用表演的方式去再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至于表演的细节方面任由学生去发挥。于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确定了几位学生分别去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经过学生的几次排练、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在正式表演时,学生不但将课本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加入了许多学生自己的创意元素。老太婆的贪婪、渔夫的软弱无能、金鱼由报恩逐步到强烈的不满,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与发挥,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沸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比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更有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有效地改变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开启了充满生机的现代课堂教学新局面。

三 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些经验、实践,经过再加工、应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规律,有利于今后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如在《书的故事》中,描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到青年从“漫不经心”地翻书到“认真看起来”,在这一变化中体会到青年十分喜欢鲁迅先生的书。这时,我指导学生联系本文,谈谈对青年有何看法。有些学生就能联系到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的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到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举一反三,以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在实践中领悟学习方法。

四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